加深对粒子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解

加深对粒子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解

一、深化对质点系运动定律的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李钱光,陈知红,聂长江,王军延[1](2021)在《物理学专业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文中指出分析和总结了当前物理学专业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知识点多而杂,学生新鲜感不足、思维固化、理解不系统等。针对这些问题,从规划教学内容、转变学生力学思维、挖掘知识之间关联性以及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四个方面对物理学专业力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龚枭[2](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文中提出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自1984年开始举办,距今已有三十六年。这项赛事目前已经作为选拔和培养优秀高中生的重要途径。每年有大批优秀学子通过物理竞赛打开了自己通往顶尖高校的大门。由于物理竞赛试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对竞赛试题进行研究,分析考查其对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要求,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SOLO分类理论,将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划分为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拓展抽象水平四个层次。并以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26-35届复赛理论试题为研究对象,对其考查的思维能力层次逐一划分,统计分析历届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情况和各知识板块的思维能力考查情况。然后对四种思维水平的问题考查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另外选取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五大板块的典型试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有以下主要特点:1.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考查的题型、题量基本一致。大部分均为计算题,每届题目个数在8-9个。其中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五大板块中,力学板块分值占比最高,电磁学次之;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三个板块考查占比基本持平,均约为十分之一。2.根据SOLO分类划分结果,26-35这十届复赛试题考查的各思维能力层次占比趋势高度一致,拓展抽象结构问题(E水平)考查最多,关联结构问题(R水平)次之,单点结构问题(U水平)和多点结构问题(M水平)考查很少。整体来看试题要求的思维能力很高。结合具体知识板块分析,五大板块均以考查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问题为主,其次是关联结构水平问题。对五大知识板块考查的思维能力整体水平进行分析,考查的思维能力整体水平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电磁学、力学、热学、近代物理、光学。3.四种思维层次问题考查特征分析表明:单点结构水平和多点结构水平问题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考查基本物理概念、物理性质、物理规律等。关联结构水平问题思维特征体现在两种知识点的逻辑关联类型:“并联型”关联问题、“串联型”关联问题。拓展抽象问题的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四种思维方法的运用,分别为物理思想方法、物理特色解题方法、逻辑推理以及数学工具的运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物理竞赛教练的教学,物理竞赛生的学习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使得竞赛教练和备赛学生对复赛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竞赛教练更好地指导和训练学生,让参赛选手在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马萌茁[3](2020)在《高中、大学物理衔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高中和大学的教育衔接问题在国际范围内备受关注。为了让高中和大学更好地衔接,各个国家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中国也不例外。我国目前尚处于高中与大学衔接研究的起步阶段,收获了不少成果,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部分。本论文以高中、大学物理衔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比较法等分析方法。一方面对世界各国的衔接模式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我国高中、大学物理衔接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我国高中、大学物理衔接面临的挑战,并据此提出适合于我国高中现状的高中、大学物理衔接模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高考改革时期,高中的教育模式也必将产生改变。物理作为本次高考改革被频繁调整的一科,在高考中的地位不可忽视。2020年,随着“强基计划”的出台,再次强调了高中与大学衔接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高中、大学的衔接教育,体现教育的整体性。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四个国家的高中、大学的衔接模式发现,国外的衔接教育呈现以下趋势:(1)衔接课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融合(2)有专门的衔接机构(3)重视升学指导。对比看来我国在衔接课程实施、生涯教育、教师衔接培训方面均有缺失;具体到物理学科,高中、大学物理在教材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均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高中、大学物理衔接不良。对此,本文对我国高中、大学物理衔接模式做出了初步探索:(1)注重物理学科生涯教育(2)设立高中、大学物理衔接委员会,组织教师进行生涯教育培训(3)加强教学模式的革新,加入“先学后教”模式。最后本文采用以上衔接模式对动量定理一节做出了教学设计。

黄颖[4](2020)在《高中与大学物理衔接知识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新课程改革模式多变,新课程标准也从三维目标变成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重点,它对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紧跟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如何把握高中物理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本研究根据2019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中必考内容知识模块,按力学、电学、原子与原子物理三个模块分别讨论。以人教版高中教材和大学物理学教材为依据,梳理2019高考考试大纲中相应的必考知识点,深入认识知识建立体系。结合自己教学的经历,结合与临川二中资深物理教师的访谈,了解中学生概念学习疑难问题和中学教师教学中知识点讲解疑难问题。大学物理是高中物理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对共有知识更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水平,也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研究主要从概念的描述和公式的建立过程两方面对比中、大学共有部分知识。归纳出相同部分,又从共有部分中找出不同,这些不同往往是对高中知识的补充,更接近物理理论的本质特征。在对比过程中针对性地分析一些典型问题,对高中教师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在知识的梳理中,发现中学物理研究简单模型,理想情境,涉及的是常量与某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高中也谈矢量,但是发现往往是将矢量变成标量的运算,方向用其它方法判断。而大学物理研究更接近真实情境的复杂问题,要求用高等数学微积分和求导等方法,计算的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性。中、大学相同知识点不同深度的呈现也能够让中学教师更好的掌握知识难度这个度的问题。最后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从力学模块中选择两节知识内容,根据构建主义理论,梳理分析教材中大学和中学知识的衔接点,体会知识体系建构和疑难处理如何指导中学实际教学,供同行参考。

鹿桂花[5](2019)在《西部高校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教学衔接研究——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大学物理是中学物理的延伸和拓展,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课程.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能否有效衔接,将影响到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针对西部高校目前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高中和大学阶段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就大学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如何有效衔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和西部高校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张志红,周雨青,董科,瞿林云,赵馨蕊[6](2019)在《中、美大学物理先修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简称CAP课程)"的物理教材作为我国CAP物理教学活动的基本媒介,对课程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选取张汉壮教授主编的《CAP物理(力学)》与美国"AP物理C-力学"的主流教材之一——Young&Freedman教授主编的《University Physics》中的"力学"部分,将两者作为比较对象,旨在为我国CAP课程教材的编撰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以推进CAP物理课程的建设和实施。通过中、美两国教材共同点和差异性的比较得出,我国CAP课程应确立清晰的培养目标,强化知识的实用性,关注基础知识和知识的过程性推导,加强CAP课程教材与高中教材的有效衔接,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周赵正[7](2018)在《基于教育支架理论的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中现行的物理模块化选修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部分缺失,这对大学物理教学造成了极大困扰,也使得大学与高中的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从教学目标上来看,对大学与高中的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其目的是通过改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顺利由高中物理向大学物理学习过渡。近年来,教育支架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指导教学活动,该理论主张基于对学生当下学习水平诊断,提出为学习者提供适应性支持,引导学生由低级学习水平向高级学习水平过渡,并逐渐撤去支架,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独立建构。因此,教育支架理论对教学活动的指导理念,与研究物理教学衔接的目的是相适应的。基于此,本文提出将教育支架理论融入到大学物理的教学活动中,研究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问题。首先,笔者基于对教育支架理论与物理教学衔接的文献分析,并结合及时教学法与同伴教学法的教学活动特征,构建出基于教育支架理论的支架教学活动流程。然后,从整体上对比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物理知识体系,寻找构建学习支架的切入点。为了进一步将理论付诸实践,笔者以大学物理力学部分的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为例,应用及时教学法及同伴教学法,展开支架教学实践研究,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内研讨的参与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教育支架理论指导大学物理教学,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能够引导学生加深对大学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意识。最后,笔者就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后续的相关研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大学物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邓小雄[8](2014)在《大学力学物理思维方法及学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高科技的竞争。占领科技制高点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从英国、法国、德国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物理教育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大学力学是物理学最基础的学科,在大学阶段学生对大学力学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后续的课程学习和未来的专业发展。当前关于大学力学教学和学习的研究比较多,大多集中在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或方法、学习方法、评价等方面,针对思维方法的研究也不少,但主要局限在零散的思维方法个体的特点和应用研究上,缺乏对整个大学力学思维体系的分析和对学生基于思维能力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为此,本文选择以“大学力学物理思维方法及学习策略研究”为主题,以广西师范学院物理学专业大一两个班级的学生为例,围绕物理思维方法学习和思维能力提升的方式方法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具体内容如下:1.综合文献研究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判断,总结出大学力学课程中常见的物理思维方法,并规范和明确各种思维方法的概念和实质特点。研究表明,课程主要涉及的方法有:演绎法、微元法、叠加法、比较法、等效法、极限法、建模法、图示法等,并且在知识点学习和问题求解中应用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2.设计问卷对大一新生进行调查,从学生对物理思维的认知程度、能力状况、思维品质、求知意愿等加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一新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较差,与大学力学对常用思维方法的较高要求形成巨大反差。高中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重点与大学力学的要求差别较大。3.针对当前大学力学课程常用的教材,全面分析蕴含在知识单元中和应用在习题练习求解中的思维方法;然后此基础上统计各方法在所有知识点和重要知识点中应用的频率,分析并确定这些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即能力目标)。归类和整合两方面的分析结果,使其初步形成今后教师和学生开展以物理思维方法为主题内容的教学依据和重要资源。4.在分析现状调查的结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内容3关于思维方法学习的目标分析,总结并提出四点学习策略:(1)把物理思维方法提高到学习目的的高度;(2)重视学习各种物理思维方法的实质和使用要领;(3)重视学习各种物理思维方法之间的关系和联系;(4)注意用物理思维方法建构物理知识体系。本研究尚属初步探索阶段,意在探索大学课程的教改方向和挖掘配套教学资源,侧重于理论分析和观察思考等研究工作,其创新性在于:把物理思维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初步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尤其是以教材为对象直接分析其中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目标,在所了解到的国内同类研究中是不多见的;同时,研究所得到的诸多“分析结果”也将成为当前一线教学中的师生最需要的教学素材。因此,尽管由于时间仓促和笔者本身研究能力所限,本研究还比较粗糙和缺乏实践求证,但其所获得的成果对于转变现阶段大学力学课程教与学的内容和模式、以及改善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和压力,无疑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参考作用,对于在高校有效推进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同样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杨志安[9](2013)在《“理论力学”教学中的学科渗透与融合》文中研究表明"理论力学"作为工科院校的技术基础课,是连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与"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电动力学""机械基础"等后继专业课程的桥梁,是工科学生教育过程中由基础理论教育向工程实际教育的重要转折点,"理论力学"在工程实际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明显。"理论力学"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它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适合开展跨学科教学。文章将寻找"理论力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而开展跨学科教学。

邓学明[10](2011)在《跑步运动的力学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质心运动定律与平动功和形变功知识分析跑步的动力来源,探究内力与外力之间的关系,强调"许多自主运动系统的质心平动是系统内力引起的外力做功的结果".

二、深化对质点系运动定律的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化对质点系运动定律的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1)物理学专业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大量知识点与高中物理重叠,知识的新鲜感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高中物理式思维惯性严重,难以建立以微积分为基础的物理思维模式
    1.3 注重知识的积累,忽视了知识的消化和内化
2 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重点和特色
    2.2 加强微积分与物理思维的融合,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2.3 借助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开拓思维,促进知识的二次消化
    2.4 结合科研和实践以及计算机辅助开展教学,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和视野
3 结束语

(2)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物理竞赛试题的研究现状
        1.2.2 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
        2.1.2 思维能力
    2.2 SOLO分类理论
第三章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分析
    3.1 历年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考查内容统计分析
    3.2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考查统计分析
        3.2.1 基于SOLO分类的试题思维能力层次划分标准
        3.2.2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对思维能力层次的考查统计分析
        3.2.3 试题总体统计分析
    3.3 四种思维能力层次试题考查特征分析
        3.3.1 单点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3.3.2 多点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3.3.3 关联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3.3.4 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第四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物理复赛典型试题分析
    4.1 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4.2 电磁学部分试题分析
    4.3 光学部分试题分析
    4.4 热学部分试题分析
    4.5 近代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对物理竞赛教学的启示
        5.2.1 对教师的启示
        5.2.2 对学生的启示
    5.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高中、大学物理衔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教育衔接
    2.2 建构主义
第三章 国外高中、大学衔接模式的发展及趋势
    3.1 国外高中、大学衔接模式的发展
    3.2 国外高中、大学衔接模式的趋势
第四章 国内高中、大学物理衔接模式及挑战
    4.1 国内高中、大学衔接模式的发展
    4.2 我国高中、大学物理差异——以力学为例
    4.3 我国高中、大学物理衔接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 高中、大学物理衔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5.1 翻转课堂的概念综述
    5.2 翻转课堂思想对高中、大学物理衔接的启发
    5.3 高中、大学物理衔接模式的构建
    5.4 基于“科学探究”的动量定理衔接教学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高中与大学物理衔接知识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课程目标的变化
        1.1.2 课程结构的变化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4 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2.1 学生心理特征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2.2 建构主义理论
3.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衔接知识对比
    3.1 力学知识的研究
    3.2 电学知识的研究
    3.3 原子与原子核
4.教学案例分析
    4.1 中、大学知识对比对教学的指导
    4.2 案例一、速度
    4.3 案例二、动量
5.总的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5)西部高校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教学衔接研究——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衔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
    1.2 教学方式
    1.3 学习方式
    1.4 考核方式
2 加强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建议
    2.1 教学内容的衔接
        2.1.1 上好第一堂物理课
        2.1.2 重视每部分的前言和结论的教学
        2.1.3 物理概念、公式、定理和定律等的衔接
        2.1.4 将物理学史引入大学物理课堂
        2.1.5 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
    2.2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衔接
        2.2.1 加强学情分析
        2.2.2 精选例题,强化新知识
        2.2.3 做好数学手段的衔接
        2.2.4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5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
        2.2.6 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评价
3 结语

(6)中、美大学物理先修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教材选择
2 中、美大学物理力学先修课程教材的比较
    2.1 两国教材的共同点分析
        2.1.1 体现充分又个性化培养的顶层设计理念
        2.1.2 强调系统与逻辑性的知识体系
    2.2 两国教材共同点的原因分析
        2.2.1 致力于精英人才引领国家综合实力
        2.2.2 兼顾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教育原则
    2.3 两国教材差异的分析
        2.3.1 知识体系的“抽象全面”与“基础深入”
        2.3.2 内容组织的“严谨划一”与“生动灵活”
        2.3.3 例题、习题的“巩固学习”与“基础适度”
    2.4 两国教材差异的原因分析
        2.4.1 中、美两国大学物理先修课程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理论的差异
        2.4.2 中、美两国传统教学文化的差别
3 对我国CAP课程建设的启示
    3.1 明确CAP课程培养目标,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方法的渗透
    3.2 考虑CAP课程层次性教学, 让大部分学生能从中受益
    3.3 融入更多生活、科技成果元素, 让CAP课程更加实用化、科技化、生活化
    3.4 统筹自上而下的目标实现过程及自下而上的完善过程, 形成一条行之有效的CAP课程建设道路

(7)基于教育支架理论的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教育支架理论研究现状
        1.2.2 教学衔接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目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教学衔接理论
        2.1.2 联结—认知主义
        2.1.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1.4 教育支架理论
    2.2 教学模式概述
第3章 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衔接对比与思考
    3.1 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对比
        3.1.1 力学教材内容衔接对比
        3.1.2 电学教材内容衔接对比
        3.1.3 热学教材内容衔接对比
        3.1.4 光学教材内容衔接对比
        3.1.5 原子物理教材内容衔接对比
    3.2 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整体性思考
第4章 基于教育支架理论的力学部分的教学衔接分析
    4.1 学生高中物理力学基础概念调查与数据分析
    4.2 质点运动学部分的教学衔接
        4.2.1 运动学支架构建的基础分析
        4.2.2 运动学支架的构建
    4.3 质点动力学教学衔接
        4.3.1 动力学支架构建的基础分析
        4.3.2 动力学支架的构建
    4.4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教学衔接
        4.4.1 振动与波支架构建的基础分析
        4.4.2 简谐振动与简谐波支架的构建
    4.5 力学部分教学衔接效果分析与思考
        4.5.1 力学部分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4.5.2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与反思
        5.1.1 总结
        5.1.2 反思
    5.2 建议与展望
        5.2.1 建议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大学力学物理思维方法及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思路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教育统计法
        1.4.4 文本分析法
2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物理思维相关理论
        2.2.1 思维及物理思维的概念界定
        2.2.2 物理思维的基本形式
        2.2.3 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2.3 物理学习的主要思维障碍
        2.3.1 物理概念学习方面
        2.3.2 物理规律学习方面
        2.3.3 物理问题解决方面
    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大学新生物理思维能力状况调查
    3.1 调查目的和意义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问卷的编制和施测
        3.3.1 问卷的编制
        3.3.2 问卷的施测
        3.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学生对物理思维方法的了解和认知状况
        3.4.2 学生关于学习困难的原因的观点
        3.4.3 学生对思维方法内涵的理解情况与求知意愿
        3.4.4 学生关于物理思维品质的情况
        3.4.5 学生的物理形象思维能力抽查情况
        3.4.6 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抽查情况
    3.5 调查结论
4 大学力学课程中的物理思维方法及能力目标分析
    4.1 分析方法
    4.2 课程中的物理思维方法分析
        4.2.1 教材知识单元分析
        4.2.2 习题类型及思维方法分析
    4.3 课程中的思维能力目标分析
        4.3.1 知识点学习的能力要求
        4.3.2 问题解决的能力要求
    4.4 小结
5 基于物理思维方法的大学力学学习策略
    5.1 学生思维能力现状与课程的能力目标对比
        5.1.1 对思维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方面
        5.1.2 对思维方法的认知方面
    5.2 几点学习策略
6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理论力学”教学中的学科渗透与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承科学精神, 讲授经典力学发展史
二、引入科学方法论,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三、引入哲学思想, 树立辩证的自然时空观
四、引入数学工具, 培养数学思维
五、引入物理思维方法, 促进学科交叉发展
六、“理论力学”自由度概念在物理化学中的迁移
七、“理论力学”模型在骨伤科学中的应用
八、结论

四、深化对质点系运动定律的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 [1]物理学专业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李钱光,陈知红,聂长江,王军延.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1(03)
  • [2]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D]. 龚枭.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高中、大学物理衔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 马萌茁.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高中与大学物理衔接知识教学研究[D]. 黄颖. 西南大学, 2020(01)
  • [5]西部高校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教学衔接研究——以伊犁师范大学为例[J]. 鹿桂花.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6]中、美大学物理先修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J]. 张志红,周雨青,董科,瞿林云,赵馨蕊. 物理与工程, 2019(01)
  • [7]基于教育支架理论的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D]. 周赵正.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大学力学物理思维方法及学习策略研究[D]. 邓小雄.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3)
  • [9]“理论力学”教学中的学科渗透与融合[J]. 杨志安. 唐山学院学报, 2013(01)
  • [10]跑步运动的力学探究[J]. 邓学明. 物理通报, 2011(07)

标签:;  ;  ;  ;  ;  

加深对粒子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