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苯三酚法测定小鼠血清D-木糖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梅[1](2021)在《炒制用米对党参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党参是传统补益类中药,米炒党参是其常用的炮制品,对于治疗脾气虚疗效显着,并被历版《中国药典》收载。为了明确米炒党参炮制用米种类,阐明各自特点,本研究以党参及不同米炒党参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建立指纹图谱及对脾虚大鼠药效与肠道菌群影响进行比较、分析,阐明不同米制党参成分及药效异同,进而为丰富米炒党参炮制内涵和完善炮制规范奠定基础。方法1.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比较采用热浸法测定醇溶性浸出物含量,HPLC法测定5-羟甲基糠醛(5-HMF)和党参炔苷含量,苯酚-浓硫酸法测定党参多糖含量,进而对不同米炒党参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比较。2.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指纹图谱研究采用U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Poroshell SB-C 18,流动相为乙腈-0.15%冰醋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 L/min,检测波长为267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μL。以党参炔苷为参照,建立党参、小米炒党参、大米炒党参(各9批)的UPLC指纹图谱,运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基于上述色谱条件,采用UPLC-Q-Exactive-MS/MS液质联用技术,质谱采用正、负离子模式、全扫描及自动触发二级质谱扫描功能,对党参及不同米炒党参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离和鉴定。3.党参与不同米炒制品对脾虚大鼠的药效研究采用大黄苦寒泻下、劳倦过度、饥饱失常等三因素联合诱导SD大鼠造成脾虚模型。分别灌胃党参、小米炒党参和大米炒党参煎液,对脾虚大鼠体质量增重,最后一次游泳时长、肌酸激酶(CK)含量,D-木糖排泄率、小肠推进率、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等胃肠道功能相关指标,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总数、CD4+/CD8+比值、免疫球蛋白G(Ig 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含量等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通道蛋白3(AQP 3)和Na+-K+-ATP酶含量等水液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不同米炒党参功效的异同。4.党参和不同米炒党参肠道菌群差异分析实验动物造模及给药方法同上述药效比较,给药最后一天,采集各组大鼠粪便样本,提取粪便样本总DNA,根据细菌16 S r RNA V 3~V 4可变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应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对细菌群落组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比较(1)醇溶性浸出物潞党参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依次为大米炒党参>小米炒党参>党参;经不同基源验证,素花党参、川党参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依次均为小米炒党参>大米炒党参>党参,变化趋势不一致。(2)5-HMF潞党参5-HMF含量依次为大米炒党参>小米炒党参>党参;经不同基源验证,素花党参5-HMF含量变化趋势与潞党参一致,而川党参5-HMF含量依次为小米炒党参≈大米炒党参>党参,变化趋势不一致。(3)党参多糖潞党参多糖含量依次为大米炒党参>党参>小米炒党参;经不同基源验证变化趋势一致。(4)党参炔苷潞党参炔苷含量依次为党参>小米炒党参>大米炒党参;经不同基源验证,素花党参、川党参炔苷含量依次均为小米炒党参>大米炒党参>党参,变化趋势不一致。2.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指纹图谱研究通过对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及色谱条件的优化,建立党参、小米炒党参、大米炒党参的UPLC特征图谱,并进行方法学考察,表明方法稳定可行。9批党参生品的UPLC指纹图谱有6个共有峰,小米炒党参和大米炒党参分别均有1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0;指认了5-HMF、党参炔苷2个共有峰,党参“米”炒后UPLC指纹图谱共有峰特征明显,色谱峰3、5、6、7的峰面积显着增加;与小米炒党参指纹图谱对比,大米炒党参指纹图谱中除色谱峰6、7峰面积基本一致外,其余色谱峰峰面积均相对较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9批党参生品聚为1类,而小米炒党参和大米炒党参聚为1类。采用UPLC-Q-Exactive-MS/MS技术,并结合数据库和文献共鉴定出41种化学成分,其中15种为首次在该植物中报道。化学成分主要以内酯类、有机酸类和苯丙素类化合物为主,其中脱落酸、丁香醛、木犀草素和咖啡酸是党参中特有的成分;乳糖、6-姜酚是小米炒党参中特有的成分;(+)-松脂素-β-D-吡喃葡萄糖苷、栎樱酸、腺嘌呤、木犀草苷只存在于党参和大米炒党参中;5-羟甲基糠醛存在于小米炒党参和大米炒党参中。3.党参与不同米炒制对脾虚大鼠的药效研究各给药组均能增加脾虚大鼠的体质量,改善胃肠道功能、免疫功能、水液代谢指标,对脾虚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与模型组相比,不同米炒党参组最后一次游泳时长、CK含量、D-木糖排泄率、小肠推进率、GAS、MTL、VIP、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总数、AQP 3和Na+-K+-ATP酶的含量均不同程度上升;SS、Ig G、TNF-α含量和CD4+/CD8+比值均不同程度降低,说明不同米炒党参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大鼠脾虚症状。在调节胃肠道功能方面,与小米炒党参组相比,大米炒党参组GAS含量更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对体质量增重、小肠推进率和尿D-木糖排泄率、MTL、VIP、SS比较虽无显着性差异,但小米炒党参组大鼠增重更加明显,MTL、VIP含量更高;而大米炒党参组小肠推进率和尿D-木糖排泄率更高,SS含量较低。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与小米炒党参组相比,大米炒党参组胸腺指数较高、IL-6含量较低(P<0.05),脾脏指数和TNF-α含量较低,白细胞总数、CD4+/CD8+比值和Ig G含量较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调节水液代谢方面,与小米炒党参组相比,大米炒党参组Na+-K+-ATP酶含量较低(P<0.05),AQP 3含量较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4.党参和不同米炒党参肠道菌群差异分析五个组总计30个样本,共获得1800324条有效序列,48232个OTU。经主成分分析(PCA)、主坐标分析(PCo A)和基于β多样性距离的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空白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与3个给药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门水平上,5个组的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次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在属水平上,5个组的优势菌群均为乳杆菌属,次优势菌群为鼠杆菌属,小米炒党参组与大米炒党参组两者间菌群结构和相对丰度无较大差异。结论大小米炒制对党参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和指纹图谱展现的整体化学成分有一定差异。大小米炒党参对脾虚大鼠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然两者在调节指标方面各有优势,其中,大米炒党参更有助于调节消化道功能并维持消化道结构的完整性,也更有助于增强脾虚大鼠免疫功能;小米炒党参则更有助于调节脾虚大鼠水液代谢功能,同时,党参和及米炒制党参可调节脾虚大鼠的肠道菌群。
孟静一[2](2021)在《基于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党参多糖补脾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对脾虚动物模型进行摸索,建立脾虚动物模型,探讨脾虚动物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在建立模型基础上,研究党参多糖的补脾作用及其机制,为党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制备以番泻叶组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大黄组灌胃0.4 g/d剂量的大黄,造模5周,摸索苦寒药物的选择;以单因素造模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复合因素模型组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加力竭游泳,造模5周,探索造模方法;以高、低番泻叶剂量(0.8 g/d、0.4 g/d)灌胃,探索成模的最佳剂量;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复制脾虚动物模型,分别在灌胃的4、5、6周后进行取材,探索成模最佳的灌胃周期。观察小鼠皮毛、腹泻、活动和体重等宏观体征。测定小鼠血清D-木糖、胃泌素(Gastrin,GAS),共同评价动物模型。第二部分苦寒泻下脾虚模型小鼠生物学指标的变化ICR雄性小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组灌胃0.4 g/d剂量的番泻叶,空白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小鼠宏观体征。5周后,摘眼球取血并处死动物,取结肠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测定血清中D-木糖、GAS、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血清淀粉酶(Amylase,AMS)、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G,Ig G和Immunoglobulin M,Ig M)、白蛋白(Albumin,A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的水平。HE染色观察结肠的病理学改变。第三部分党参多糖对苦寒泻下脾虚小鼠的补脾作用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党参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四君子汤对照组。除空白组外,其他组用番泻叶提取液构建脾虚小鼠模型,分组给药6周观察小鼠一般体征,检测红细胞数和血清中D-木糖、GAS、MTL、SS、VIP、AMS、Ig G、Ig M、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含量;q RT-PCR法测定结肠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occludin m RNA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claudin、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探索及建立在苦寒药物的选择中,造模后,大黄组与番泻叶组均出现脾虚体征,血清D-木糖相比空白组均明显降低。番泻叶组体重显着低于空白组(P<0.05),大黄组体重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番泻叶造模更符合脾虚临床症状。在造模方法选择上,单因素造模与复合因素造模均出现脾虚体征,造模5周,单因素造模组体重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复合因素造模组与空白无明显差异。复合因素造模组小鼠血清D-木糖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单因素造模组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复合因素造模法相较于单因素造模,操作复杂且出现脾虚症状较慢,因此选择单因素造模法。经灌胃剂量的摸索,高、低剂量组均出现脾虚体征,高剂量组造模后期出现小鼠明显死亡,胃出血和肠道组织粘连现象。低剂量组更为安全、有效,因此选择低剂量作为造模剂量。灌胃周期的摸索中,比较番泻叶灌胃4周,5周和6周血清D-木糖含量,模型组小鼠血木糖含量随造模时间逐渐下降且第5、6周模型组小鼠血清D-木糖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番泻叶灌胃4周,5周和6周血清胃泌素含量,第5周模型组小鼠血清胃泌素与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故复制脾虚模型灌胃周期确定为5周。综合以上结果,采用番泻叶(0.4 g/d)灌胃5周为制备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苦寒泻下脾虚模型小鼠生物学指标的变化造模后,模型组小鼠出现稀便、扎堆、弓背、懒动、肛污,背毛稀疏,无光泽等脾虚症状。相对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体重降低,血清D-木糖、VIP、SS、AMS、Ig G、Ig M含量显着降低(P<0.05),GAS、MTL含量显着增高(P<0.05),结肠组织粘膜出现明显损伤。血清TP、AL和Hb浓度明显升高可能是番泻叶灌胃引起腹泻脱水导致的,与中医中的脾的功能无相关性,不认为是脾虚引起的机体变化。第三部分党参多糖对苦寒泻下脾虚小鼠的补脾作用相对于模型组,党参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及四君子汤组小鼠体重升高,血清D-木糖、VIP、SS、AMS、Ig G、Ig M、红细胞数显着提高(P<0.05),GAS、MTL、LPS明显降低,结肠中claudin和occludin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结论:1.采用番泻叶(0.4 g/d)灌胃5周是较为合适复制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方法,症状评价、血清D-木糖及血清胃泌素是判断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制备成功的重要依据。2.苦寒泻下脾虚小鼠出现畏寒、扎堆、体重增长缓慢的宏观变化,机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结肠粘膜损伤、免疫功能下降的客观指标变化,即可判定苦寒泻下脾虚动物模型造模成功。3.党参多糖对苦寒泻下脾虚证小鼠具有显着治疗作用,党参多糖是党参补脾作用的重要活性物质之一,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增强免疫及保护肠粘膜屏障有关。
李夏[3](2021)在《基于内质网自噬研究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包括腹部不适并伴随与之相关的大便性状或频率的改变。IBS影响着全球4-10%的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IBS症状会反复发作和缓解,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IBS的发病在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和年轻成年女性中比普通人群更常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是 IBS 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多样,目前也没有具体定论。生物-心理-社会概念认为,这种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产物,并在肠道生理病理相互作用的多个层面上发生改变。胃肠道动力异常,脑-肠神经系统调控功能异常,内脏超敏反应,肠道的感染与炎症反应,心理情绪改变,肠道微生态变化,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等因素与之密切相关。肠道黏膜屏障损伤、肠道通透性增加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各种病原体及毒素通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与内脏高敏感亦会相互作用,从而出现一系列腹痛、腹泻症状。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ER)是哺乳动物细胞内非常重要的细胞器之一,是新生跨膜蛋白和分泌蛋白脂质生物合成和折叠的关键部位。在多种应激因素的刺激下,可引起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中积累,进一步引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反应,当ERS持续进行,未折叠及错误折叠蛋白过度堆积,细胞就会启动凋亡途径,影响肠道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及其分泌功能,引起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肠黏膜屏障损伤。ER自噬在ER稳态中发挥了作用,ER自噬可能通过缓解ERS所带来的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对肠黏膜屏障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以内质网应激与自噬为切入点,研究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机制,可以为治疗IBS-D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根据IBS-D的主要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腹痛”“泄泻”的范畴,其临床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而痛泻要方作为临床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的经典名方,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那么,痛泻要方缓解IBS-D症状的机制是什么,是否通过调控内质网自噬与应激来发挥作用,从而影响肠道黏膜屏障,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痛泻要方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明确血清中黏膜屏障损伤生物标记物及内质网应激标记蛋白GRP78在IBS-D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痛泻要方对血清中生物标记物的干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探索性自身前后对照的试验方法。患者予痛泻要方颗粒1袋/次,2次/日,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停药4周后随访。以IBS-SSS量表、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SF-36量表、功能性胃肠病PRO量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价;收集服药前(baseline)、服药后(week4)患者的血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zonulin、I-FABP、DAO、IL-6、IL-8、IL-10、TNF-α的含量水平;通过收集IBS-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肠道黏膜组织,使用HE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的表达。研究结果IBS-SSS 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IBS-SSS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ristol 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Bristol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F-36 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SF-36量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健康变化(HT)这7个维度的分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疼痛(BP)和社会功能(SF)分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胃肠病PRO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功能性胃肠病PRO量表消化不良、全身状况、排便、心理、社会功能这5个维度的分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维度分值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中医症状积分在少腹拘急、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自汗、头身肢体困倦的分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余症状的分值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健康人结肠黏膜结构完整,上皮细胞之间连接紧密,腺体结构排列规则整齐,未见明显充血水肿、糜烂、溃疡。IBS-D患者结肠黏膜结构欠完整,黏膜增厚,腺体增生,黏膜下层血管扩张。血清Elisa检测:服药后(week4),与基线(baseline)相比,患者血清zonulin、I-FABP、DAO、IL-6、IL-8、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01),IL-10表达水平上升(P<0.001);但服药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zonulin、I-FABP、DAO、IL-6、IL-8、TNF-α、IL-10表达水平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组GRP78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结论1.痛泻要方在改善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腹痛、腹胀程度及频率,粪便性状、生活质量及精神情绪等各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改善中医症状少腹拘急、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自汗、头身肢体困倦、脘胁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失眠、嗳气、食少纳呆、脘腹痞闷、畏寒肢冷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2.IBS-D患者肠道组织中出现病理学改变,肠黏膜结构欠完整,黏膜增厚,腺体增生,黏膜下层血管扩张。血清中肠道通透性相关蛋白zonulin、I-FABP、DAO表达水平增加,肠道通透性增加。血清中IL-6、IL-8、TNF-α表达水平升高、IL-10的表达水平降低,表明肠道组织中存在低度炎症,紧密连接损伤的情况。痛泻要方干预后可以改善上述情况。3.IBS-D患者肠道组织中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表达升高,说明IBS-D患者肠道组织中持续发生内质网应激现象。第二部分在体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明确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以内质网应激、内质网自噬为切入点,探讨痛泻要方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及肠道通透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新生大鼠母子分离法(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NMS)+4%醋酸灌肠+慢性不可预知心理应激法的造模方法建立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使用痛泻要方干预14天,以一般情况、体重、粪便含水量、腹壁回撤反射实验(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进食量、抓力、糖水偏嗜实验、尿D-木糖含量、病理组织表现为观察指标,对模型建立及中药疗效进行评价。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GRP78的表达;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结肠上皮细胞中内质网与自噬小体的位置与数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自噬小体与内质网共定位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各蛋白GRP78、Claudin-4、Occludin、LC3、p62、Beclinl、E-caderhin 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实验期间正常组大鼠毛质柔顺、色泽光亮、干净,精神状态良好,活动性好,粪便成枣核样。病证结合模型组大鼠毛色晦暗、干枯,精神状态欠佳,活动减少,粪便溏稀,肛周污渍明显。病证结合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体重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便含水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档位AWR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进食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抓力明显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水偏嗜程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尿D-木糖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使用痛泻要方干预14天后,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剂量组大鼠体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雷帕霉素组大鼠粪便含水量、AWR评分均降低;大鼠进食量、糖水偏嗜、尿D-木糖含量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阳性药物雷帕霉素组大鼠抓力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RP78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雷帕霉素组GRP78光密度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透射电镜下观察肠上皮细胞发现,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雷帕霉素组内质网附近可见自噬小体,与正常组、病证结合模型组、3-MA组相比,自噬小体数量较多;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雷帕霉素组大鼠肠组织黏膜层Atg8表达升高,与内质网共定位现象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病证结合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雷帕霉素组GRP78的表达均具有下调趋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证结合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雷帕霉素组 Claudin-4 蛋白、Occludin 蛋白、LC3-Ⅱ/Ⅰ蛋白比例、Beclin-1 蛋白、E-caderhin 蛋白的表达均具有上调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雷帕霉素组p62蛋白的表达量均具有下调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新生大鼠母子分离+4%醋酸灌肠+慢性不可预知心理应激三者叠加法建立的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符合IBS-D肝郁脾虚证的疾病和中医证候特征,是中药复方干预疗效观察及疾病证候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2.痛泻要方可改善大鼠一般状态、体重、进食量、粪便含水量、肠道内脏敏感性、肠道通透性、粪便含水量。在改善肠道黏膜病理表现,缓解轻度炎症也起到一定的作用。3.痛泻要方可以调节内质网自噬水平,促进自噬小体的产生及内质网自噬,进而缓解内质网应激,起到对内质网稳态及细胞稳态的调节作用,抑制因内质网应激而引起的细胞凋亡,增强肠道黏膜屏障,降低肠道通透性。
余功,李璐,胡桥,崔玉顺,杨清跃,谢斌[4](2020)在《一贯煎中川楝子佐制配伍对荷H22肝癌小鼠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一贯煎中川楝子佐制配伍对荷H22肝癌小鼠胃肠消化吸收的影响。方法:雄性KM小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组,一贯煎组、川楝子组、一贯煎不含川楝子组,每组12只,右腋下注射H22肝癌细胞建立肝癌荷瘤模型。一贯煎组、川楝子组、一贯煎不含川楝子组,造模前2周开始以23 mg/kg灌胃给药,CTX组以50mg/(kg·2d)腹腔注射给药,模型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接种后继续给药2周后,采集小鼠眼眶静脉血,然后处死取瘤组织、胃与小肠组织。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中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胃动素(MLT)的含量,间苯三酚法检测血清D木糖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一贯煎组、川楝子组、一贯煎不含川楝子组瘤重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一贯煎组、川楝子组血清D木糖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一贯煎组血清CCK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一贯煎组血清胃动素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一贯煎组血清胃泌素含量升高(P<0.01)。结论:一贯煎能升高荷H22小鼠血清D木糖、CCK、MLT、GAS含量,可明显促进荷H22肝癌小鼠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可能与该方中川楝子佐制配伍有关。
李鑫,曹慧敏,宋囡,陈丝,崔馨月,程岩岩,贾连群[5](2020)在《基于胆固醇逆向转运探讨脾虚对高脂血症的影响及时效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不同时间点脾虚对高脂血症大鼠胆固醇逆向转运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脾虚膏脂转输障碍的机制及时效性。方法实验分3个时间点(2周,10周,16周),其中2周为脾虚造模时间,第10周即高脂喂养8周,16周为高脂喂养14周,在2周、10周及16周末分别取材。脾虚组采用饮食不节加力竭游泳的复合方法造脾虚模型。正常对照组、脾虚组喂饲基础饲料,高脂组、脾虚高脂组喂饲高脂饲料,自由摄食,饮水不限。在2周末正常对照组和脾虚组各6只取材。在10周和16周末正常对照组、脾虚组、高脂组、脾虚高脂组各6只取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TC、TG、LDL-C、HDL-C含量;间苯三酚法检测大鼠D-木糖排泄率;碘-淀粉比色法检测血清淀粉酶活力;HE染色观察肝脏细胞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PLTP、LCAT、CETP含量。结果脾虚造模2周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及AMS含量明显降低(P<0.01)。第10周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组和脾虚高脂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及AMS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脾虚组相比,脾虚高脂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及AMS含量有进一步下降趋势。第16周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高脂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及AMS含量明显降低(P<0.01)。第10周末,正常对照组肝细胞核圆、大而居中,细胞索条理清晰,肝窦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和脾虚高脂组大鼠血清TC、TG、LDL-C、PLTP、CETP含量明显升高,HDL-C、LCAT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肝细胞肿大变圆,脂肪空泡化明显,肝细胞形态异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胞浆疏松,部分细胞核挤向胞膜,与高脂组相比,脾虚高脂组大鼠血清TC、LDL-C、PLTP、CETP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TG有升高趋势,LCAT含量明显降低(P<0.05),HDL-C有下降趋势,大鼠肝脏组织泡沫化更为严重;第16周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和脾虚高脂组大鼠血清TC、TG、LDL-C、PLTP、CETP含量明显升高,HDL-C、LCAT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肝细胞结构破坏更为严重;与高脂组相比,脾虚高脂组大鼠血清PLTP、CETP含量明显升高(P<0.05),TC、TG、LDL-C含量有升高趋势,HDL-C有下降趋势。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增加,大鼠血清TC、TG、LDL-C、PLTP、CETP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HDL-C、LCAT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肝脏细胞空泡化逐渐加重。结论在脾虚状态动态改变的前提下,脾虚状态可能通过影响RCT反应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加重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紊乱以及肝脏脂质沉积。
丁凤敏[6](2020)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肠道通透性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或情感障碍,严重者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自杀倾向。它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特点的慢性精神疾患[1]。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剧烈,工作节奏的日趋加快,抑郁症患者人数呈明显的增多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常常伴有消化道功能性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D)发生[2],这与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肝郁脾虚证作为抑郁症的常见证型之一,近年来受到国内学者广泛关注。中医认为,抑郁症早期常表现为肝郁气滞证,日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横逆犯脾,导致脾虚症状形成肝郁脾虚证。常表现为情绪抑郁和脘腹胀痛、食少纳呆、泄泻等胃肠道功能减弱的症状。国际上应用抗抑郁西药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比较广泛[3],但其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中医药学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近年来国内对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方药、基础实验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因此,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抗抑郁作用及其机理,寻找和开发安全可靠的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意义。逍遥散源自宋朝官修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医解郁之经典名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功效。且研究证实,传统中药方剂逍遥散对抑郁症及其并发的肠道症状有较好的疗效[4],与西医抗抑郁药物相比,其具有抗抑郁疗效持久、副作用低等优点,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从胃肠功能方面,深入了解抑郁症与肠道功能紊乱的相关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为临床逍遥散治疗抑郁症并发FGD提供新的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对6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通透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肠道通透性改变的机制以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以期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内涵的诠释奠定基础,为逍遥散的抗抑郁机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方法1.实验选用SPF级SD雄性大鼠60只,6-7周龄,大鼠按初始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每组15只,5只一笼。2.适应性喂养7天后,除正常组自由饮水和进食无刺激外,另外三组连续6周受到各种不可预知的温和刺激,同时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大鼠分别进行逍遥散和氟西汀灌胃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去离子水。3.观察记录大鼠一般情况,包括宏观表征、体重和摄食量。4.行为学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对大鼠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价。5.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的改变,进一步验证此模型是否具有脾虚证。6.采用HE染色、PAS染色和超微病理观察大鼠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7.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PCR技术,检测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8.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P38、ERK以及JNK蛋白磷酸化水平。9.采用ELISA法观察逍遥散干预治疗前后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及结肠中5-HT、SP和VIP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差、倦怠嗜卧,喜欢蜷缩、扎堆,毛发杂乱干枯发黄、耳廓和鼻头肤色变淡无光、眼裂粘膜色淡、目眦有明显分泌物,叫声无力、拱背现象消失,粪便干湿不调,出现便溏。逍遥散组、氟西汀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一般状态均明显改善。各组大鼠体重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第2周末开始到第6周末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干预的大鼠从第3周末药物作用开始显现,到第6周末逍遥散组体重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从第4周末开始体重明显增加(P<0.05),到第6周末体重显着增加(P<0.01)。各组大鼠摄食量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第3周开始摄食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从第4周开始摄食量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从第3周开始摄食量明显上升(P<0.05),从第4周以后摄食量显着上升(P<0.01)。2.行为学检测结果:旷场实验结果提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运动总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总穿格数、站立次数均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大鼠运动总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总穿格数、站立次数均显着增加(P<0.01)。而修饰次数,四组大鼠均无明显差异。强迫游泳5 min内不动时间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5 min内不动时间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能显着降低鼠强迫游泳5 min内不动时间(P<0.01);氟西汀组虽有轻微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水偏好实验结果比较:(1)造模前,各组大鼠均无差异(P>0.05)。(2)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糖水偏好显着增多(P<0.01)。3.血清血清D-木糖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血清D-木糖含量显着增多(P<0.01),氟西汀组明显增多(P<0.05)。4.大鼠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1)HE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结肠结构完整,肠腺排列良好。模型组上皮结构破坏,肠腺减少,甚至消失;此外,固有层黏膜有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均减轻了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腺体损伤的程度。(2)PAS染色结果:在CUMS 6周后,结肠中杯状细胞的数量与空白组比较显着下降(P<0.01),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在药物的干预下,逆转了CUMS引起的杯状细胞数量下降的趋势,逍遥散组与模型组比较杯状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与模型组比较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3)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正常组显示规则的柱状细胞,肠上皮完整、微绒毛整齐、紧密连接。模型组微绒毛分布稀疏杂乱,细胞间连接复合物被破坏,细胞间空间变宽,紧密连接的顶端部分被破坏。逍遥散组微绒毛的大小和数量增加,绒毛排列较模型组致密、整齐,紧密连接的破坏得到明显改善。氟西汀组微绒毛的大小,数量和排列也得到了改善,但是细胞间连接复合物的损伤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没有得到明显改善。5.免疫组化结果:(1)造模后大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的OD值显着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逍遥散组结肠ZO-1的OD值较模型组有明显增加(P<0.05),而Occludin和Claudin-1的OD值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Occludin和Claudin-1的OD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2)模型组大鼠结肠中P-P38、P-ERK、P-JNK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P-P38、P-JN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P-ERK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P-P38、P-ERK蛋白表达降低(P<0.05)、P-JN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ZO-1、Claudin-1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Occludi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ZO-1、Claudin-1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逍遥散Occludin蛋白的表达明显上升(P<0.05),氟西汀组Occludin蛋白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P-P38、P-JNK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P-P38、P-JNK显着下降(P<0.01),氟西汀组P-P38明显下降(P<0.05)、P-JNK显着下降(P<0.01)。各组大鼠结肠P-ERK均无明显差异(P>0.05)。7.PCR检测结果:(1)ZO-1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明显增加(P<0.05)。(2)Occludin 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均显着增加(P<0.01)。(3)Claudin-1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亦明显增加(P<0.05)。8.ELISA法检测结果:(1)5-HT、VIP含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与结肠5-HT、VIP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下丘脑与结肠5-HT、VIP含量显着上升(P<0.01),氟西汀组下丘脑5-HT含量显着增多(P<0.01),下丘脑VIP和结肠5-HT、VIP含量明显增多(P<0.05)。(2)SP含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与结肠SP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下丘脑与结肠SP含量显着降低(P<0.01),氟西汀组下丘脑与结肠SP含量明显降低(P<0.05)。研究结论1.采用6周CUMS构建大鼠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模型,通过动物宏观表征、各种行为学实验、血清D-木糖含量以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以方测证,对此模型进行评价,本研究成功复制了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2.根据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结肠病理组织学形态的改变,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等研究结果,可综合判定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肠道通透性增加。逍遥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通透性的变化具有调节作用。3.根据检测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传导通路中相关蛋白激酶(P38、ERK、JNK)磷酸化水平的结果,表明逍遥散对肠道保护作用与结肠MAPK信号通路有关。4.根据观察逍遥散干预治疗前后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及结肠中5-HT、SP和VIP的含量变化,表明抑郁症肝郁脾虚证肠与脑的关系以及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
刘娅薇[7](2020)在《基于肠道微生态研究肝气乘脾泄泻发生及痛泻要方的干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气乘脾泄泻的造模方法,并探究痛泻要方对“番泻叶-离心管束缚夹尾法”所致肝气乘脾泄泻小鼠的疗效,从肠道功能、微生物以及酶活性阐释痛泻要方治疗肝气乘脾泄泻的作用机制,为更好的了解中医理论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7天灌胃番泻叶水煎液(1g·m L-1·day-1)与离心管束缚夹尾法(1h·day-1)制备肝气乘脾泄泻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予痛泻要方(5.67g/kg,0.35m L)灌胃治疗3d,每天2次。分别在造模及治疗成功后用营养性半固体糊灌胃法观察小鼠小肠推进率和胃排空率的变化、检测小鼠血生化的变化以及血标本中5-HT、D-木糖含量、体重变化率;同时在无菌条件下提取各组肠道内容物及肠黏膜,分别分析肠道微生物以及肠道酶活性。结果:“番泻叶-离心管束缚夹尾法”造模后,小鼠出现暴躁易怒,具有攻击性,大便呈水样状,体重极显着下降(P<0.01),D-木糖、空腹血糖(GLU)含量显着降低(P<0.05),肠推进率增高(P<0.05),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明显变化(P>0.05);经痛泻要方灌胃治疗后,中药干预组小鼠情绪变化、腹泻程度明显改善,血清中5-HT、D-木糖含量以及小肠推进率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GLU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总胆固醇(TC)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干预组体质量变化与灌胃天数呈正相关性(R2=0.7774)。造模后小鼠肠道内细菌总数极显着增高(P<0.01),肠道内容物中淀粉酶活性以及肠道黏膜中蛋白酶、淀粉酶、蔗糖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经痛泻要方治疗3日后,中药干预组细菌数相对于正常组极显着降低(P<0.05),大肠杆菌数相对于自然恢复组极显着降低(P<0.05),肠道B/E值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肠道前、中段黏膜以及肠道内容物酶活性恢复较慢,肠道前段黏膜纤维素酶活性、中段黏膜蔗糖酶与乳糖酶活性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但中药干预组肠道后段黏膜中乳糖酶、蔗糖酶及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通过7天“番泻叶-离心管束缚夹尾法”可以建立肝气乘脾泄泻小鼠模型,血清中5-HT、D-木糖含量以及胃动力学改变是肝气乘脾泄泻小鼠模型评价指标,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有害菌数量增加,肠道内容物及黏膜淀粉酶活显着降低;痛泻要方能抑制小鼠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恢复B/E值至正常范围,平衡肠道内环境,同时对小鼠肠后段黏膜中的乳糖酶、蔗糖酶及淀粉酶活作用明显。
陈丝[8](2020)在《香砂六君子汤对脾虚高脂血症大鼠dyHDL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健脾降浊中药香砂六君子汤对脾虚高脂血症大鼠失功能高密度脂蛋白(Dysfunctional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dy HDL)和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途径中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dy HDL为切入点,探讨香砂六君子汤改善脾虚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紊乱及肝脏脂质沉积情况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7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脾虚高脂组、香砂六君子低剂量组(5.67 g·kg-1·d-1)和香砂六君子高剂量组(11.34 g·kg-1·d-1)。脾虚高脂组、香砂六君子低剂量组和香砂六君子高剂量组采用饮食不节加力竭游泳的复合方法造脾虚模型,15天后脾虚造模成功,正常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高脂组、脾虚高脂组、香砂六君子低剂量组和香砂六君子高剂量组喂饲高脂饲料,自由摄食,饮水不限。高脂饲料喂饲14周后取材,取材前4周给予灌胃给药,香砂六君子低剂量组和香砂六君子高剂量组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正常对照组、高脂组、脾虚高脂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 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间苯三酚法检测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HE染色观察肝脏细胞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PON1、apo A1、SAA和血清PLTP、LCAT、CET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Q-PCR法检测大鼠肝脏PON1、apo A1、SAA、PLTP、LCAT和CETP基因m 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脏PON1、apo A1、SAA、PLTP、LCAT、CETP和CYP7A1蛋白表达。结果:1.香砂六君子汤对脾虚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和脾虚高脂组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HDL-C水平显着降低(P<0.01),且脾虚高脂组大鼠血脂变化幅度明显大于高脂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与脾虚高脂组比较,香砂六君子汤低剂量、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HDL-C水平显着升高(P<0.01),香砂六君子汤不同剂量之间未见明显量效关系。2.各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变化及香砂六君子汤干预作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高脂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P<0.01),高脂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香砂六君子汤干预后,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升高(P<0.05),其中,香砂六君子高剂量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升高更为明显。3.香砂六君子汤对脾虚高脂血症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正常对照组肝细胞核圆、大而居中,细胞索条理清晰,肝窦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组和脾虚高脂组肝细胞肿大变圆,脂肪空泡明显,肝细胞形态异常,胞浆疏松,部分细胞核挤向胞膜,且与高脂组比较,脾虚高脂组大鼠肝脏细胞脂肪空泡明显增多,肝细胞异常明显;香砂六君子汤干预后大鼠肝脏细胞脂肪空泡显着减少,肝细胞肿胀减轻,细胞排列整齐清晰,胞核正常,且与香砂六君子低剂量组相比,香砂六君子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状态改善更为明显。4.香砂六君子汤对血浆PON1、apo A1、SAA和血清PLTP、LCAT、CETP含量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和脾虚高脂组大鼠血浆SAA及血清PLTP、CETP含量显着升高(P<0.01),血浆PON1,apo A1含量显着降低(P<0.01),血清LCAT含量变化呈现下降趋势,且脾虚高脂组大鼠血清LCAT和血浆PON1,SAA含量明显低于高脂组(P<0.05或P<0.01),血清PLTP、CETP含量明显高于高脂组(P<0.05);脾虚高脂血症大鼠经香砂六君子汤干预后,大鼠血浆SAA及血清PLTP、CETP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浆PON1、apo A1和血清LCAT含量显着升高(P<0.01),其中,香砂六君子高剂量组血浆dy HDL及血清RCT途径相关蛋白含量变化更为明显。5.香砂六君子汤对肝脏PON1、apo A1、SAA、PLTP、LCAT和CETP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和脾虚高脂组大鼠肝脏SAA、PLTP及CETP基因m RNA水平显着升高(P<0.01),PON1,apo A1及LCAT基因m RNA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且脾虚高脂组大鼠肝脏PLTP基因m RNA水平明显低于高脂组(P<0.05);香砂六君子汤干预后,大鼠肝脏SAA、PLTP和CETP基因m RNA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apo A1和LCAT基因m 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PON1 m RNA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香砂六君子高剂量组大鼠肝脏dy HDL及其RCT相关基因m RNA表达变化更为明显。6.香砂六君子汤对肝脏PON1、apo A1、SAA、PLTP、LCAT、CETP和CYP7A1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和脾虚高脂组大鼠肝脏SAA、PLTP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apo A1、LCAT及CYP7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脾虚高脂组大鼠肝脏CETP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香砂六君子汤干预后,香砂六君子低剂量组大鼠肝脏PON1、CYP7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LTP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水平显着降低(P<0.05),香砂六君子高剂量组大鼠肝脏PON1、apo A1、LCAT和CYP7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SA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1.香砂六君子汤能有效纠正脾虚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紊乱及肝脏脂质沉积情况。2.香砂六君子汤可能通过影响dy HDL和RCT途径中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发挥纠正脂质紊乱的作用。
刘娅薇,吴仪,惠华英,谭周进[9](2020)在《小鼠肝气乘脾泄泻模型的建立及痛泻要方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建立小鼠肝气乘脾泄泻的造模方法,并通过痛泻要方对其疗效进行验证.采用番泻叶加束缚夹尾法制备肝气乘脾泄泻小鼠模型,运用痛泻要方进行治疗,以主观和客观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番泻叶-束缚夹尾使模型小鼠出现情绪亢奋,腹泻程度严重,进食量减少,体重增长幅度下降,毛发变暗、枯黄,同时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P> 0.05),D-木糖含量下降(P <0.05),符合脾虚证诊断标准,同时出现肠推进率增高(P <0.05)、胃残留率降低(P> 0.05)等小肠功能亢进的表现.经痛泻要方干预后小鼠一般行为接近正常组,腹泻症状明显消失,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 <0.05)、TG、LDL-C相对正常组含量下降(P> 0.05),模型组相对自然恢复组的5-HT含量减少(P <0.01),而D-木糖含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P>0.05),痛泻要方能调节模型小鼠的胃肠运动,降低其肠推进率,升高胃残留率(P> 0.05).本研究表明通过番泻叶-束缚夹尾法上午灌胃番泻叶造成小鼠脾虚泄泻,下午离心管束缚夹尾模拟小鼠肝旺状态,连续造模7 d,可以建立小鼠肝气乘脾泄泻模型,痛泻要方干预3 d可以治愈,5-HT增高、D-木糖降低、胃动力减缓等能作为小鼠肝气乘脾泄泻的评价指标;结果可为小鼠肝气乘脾泄泻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表6参22)
陈佳力[10](2019)在《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肠道上皮屏障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仔猪断奶时极易遭受多种应激,使肠上皮细胞产生大量自由基,进而造成肠道上皮屏障的氧化损伤,引起肠腔内病原微生物入侵,养分消化吸收障碍,最终导致仔猪腹泻和生产性能的降低,给养猪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寻求缓解断奶仔猪肠道上皮屏障氧化损伤的有效措施对养猪生产至关重要。绿原酸是咖啡酸与奎宁酸缩合而成的酚类化合物,含有五个羟基,这一特殊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目前存在关于绿原酸在畜禽上的应用研究报道,但在断奶仔猪上的研究较少,且剂量和结果均不一致。同时目前关于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肠道屏障的影响尚未见研究报道,有关绿原酸是否能够通过发挥其抗氧化功能缓解断奶仔猪肠道上皮屏障氧化损伤也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考察了绿原酸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断奶仔猪和猪空肠上皮细胞(IPEC-J2)体内外两种氧化应激模型,考察了绿原酸对肠道上皮屏障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解析其相关信号通路及关键调控靶点,揭示了绿原酸缓解仔猪肠道上皮屏障氧化损伤的可能机制。该研究不仅为绿原酸在断奶仔猪上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还为进一步探寻缓解仔猪断奶应激的营养调控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试验一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绿原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猪只的健康水平是决定养猪生产效益的关键。仔猪在断奶时极易受到多种应激影响,导致其健康水平和生长性能降低。在限抗、禁抗的背景下,寻求缓解仔猪断奶应激的营养调控措施尤为重要。绿原酸是一种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活性。但目前关于绿原酸在断奶仔猪上应用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试验通过生长试验考察了不同水平绿原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探究绿原酸改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适宜剂量。试验选用200头DLY断奶仔猪,按体重一致和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研究了不同水平绿原酸(0、250、500和1000 mg/kg)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期为14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50和500 mg/kg绿原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无显着影响,但添加1000 mg/kg绿原酸显着降低断奶仔猪的F/G(P<0.05)。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绿原酸改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适宜剂量为1000 mg/kg。试验二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肠道屏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本试验进一步考察了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养分利用率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DLY断奶仔猪,按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和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0 mg/kg绿原酸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14 d。结果表明:(1)绿原酸显着提高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表观消化率(P<0.05),降低仔猪腹泻率(P<0.05);(2)绿原酸显着降低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乳酸水平(P<0.05),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水平(P<0.05),提高血清GSH-Px和CAT活性(P<0.05);(3)绿原酸显着提高仔猪空肠绒毛高度以及空肠和回肠绒隐比(P<0.05),增加小肠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丰度,提高小肠粘膜屏障因子DAO和转化生长因子α含量(P<0.05),降低小肠tryptase阳性肥大细胞数量以及炎症介质组胺和tryptase水平(P<0.05),降低肠上皮细胞凋亡率(P<0.05);(4)绿原酸显着提高小肠粘膜消化吸收相关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和碱性磷酸酶)及抗氧化酶(GSH-Px和CAT)活性(P<0.05),降低MDA含量(P<0.05);(5)绿原酸显着下调肠粘膜促凋亡基因(Fas、caspase-3和caspase-9)和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P<0.05),提高抗凋亡基因Bcl-2、消化吸收相关基因(SGLT1、GLUT2、ZNT1和DMT1)以及抗氧化相关基因(Nrf2和HO-1)表达水平(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可改善断奶仔猪养分利用率,且可通过提高断奶仔猪粘膜抗氧化能力和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肠上皮细胞凋亡和肠道上皮屏障通透性,进而维护肠道屏障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改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试验三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肠道上皮屏障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试验二证实绿原酸可提高断奶仔猪的抗氧化能力,维护肠道屏障结构及功能完整性。但在氧化应激下,绿原酸是否具有保护断奶仔猪肠道上皮屏障的作用尚未见报道。Diquat是构建氧化损伤模型常用的诱导剂,广泛用于体内外试验研究。因此本试验利用Diquat构建断奶仔猪肠道氧化应激模型,考察绿原酸对仔猪肠道上皮屏障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试验选用40头DLY断奶仔猪,按体重一致原则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生理盐水)、氧化应激组(Diquat,腹腔注射)、CGA1组(500 mg/kg CGA+Diquat注射)、CGA2组(1000 mg/kg CGA+Diquat注射)和CGA3组(1500 mg/kg CGA+Diquat注射)。在试验第1-14 d,对照组和氧化应激组均饲喂基础饲粮,CGA1、2和3组分别饲喂相应饲粮,第15 d上午除对照组外的其余各组腹腔注射Diquat(10 mg/kg体重),对照组注射同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继续饲喂相应饲粮一周后,屠宰取样。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氧化应激显着降低仔猪ADFI和ADG(P<0.05),但饲粮中添加500和1000 mg/kg绿原酸对仔猪生长性能有显着改善作用(P<0.05);(2)氧化应激显着提高仔猪血清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皮质醇和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P<0.05),显着增加血清DAO、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P<0.05),显着降低血清D-木糖水平和抗氧化酶(SOD、GSH-Px和CAT)活性(P<0.05),而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可显着降低血清内毒素和炎性因子含量(P<0.05),提高血清抗氧化酶活性(P<0.05);(3)氧化应激显着降低小肠绒毛高度和绒隐比(P<0.05),降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丰度,显着提高肠上皮细胞凋亡率(P<0.05),降低肠粘膜二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和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及抗氧化酶(GSH-Px和CAT)活性(P<0.05),显着提高粘膜MDA含量(P<0.05),而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可显着缓解氧化应激对仔猪肠道上皮屏障结构和功能的损伤(P<0.05)。此外,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可显着降低肠道促凋亡相关基因(Fas、Bax、caspase-3和caspase-9)和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P<0.05),提高养分吸收转运相关基因(SGLT1和GLUT2)及抗氧化信号关键分子(Nrf2和HO-1)表达水平(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Diquat诱导的氧化应激导致仔猪肠道上皮屏障结构和功能损伤,而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可通过提高粘膜和系统抗氧化能力、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和肠上皮细胞凋亡,维护肠道上皮屏障结构及功能完整性,进而缓解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肠道屏障的损伤。试验四绿原酸通过PI3K/Akt-Nrf2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诱导的仔猪肠道上皮屏障损伤PI3K/Akt通路位于Nrf2上游,是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键信号通路之一,在细胞防御系统启动和对抗氧化损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Nrf2是氧化应激反应中重要的转录因子之一,可通过调控抗氧化分子和Ⅱ相解毒酶(如HO-1)等基因表达,使细胞或组织免受氧化应激损伤。此外,HO-1是Nrf2下游的关键抗氧化相关酶,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和下游炎症相关基因的转录,缓解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或组织炎性损伤。然而绿原酸对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缓解效应是否通过上述信号途径介导,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利用Diquat构建了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体外氧化损伤模型,研究了绿原酸对肠道上皮屏障结构、细胞凋亡、抗氧化分子表达以及PI3K/Akt-Nrf2和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1)Diquat降低肠上皮细胞活性(P<0.05),显着增加细胞凋亡(P<0.05),降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丰度,但绿原酸可显着提高细胞活性和claudin-1丰度(P<0.05),降低肠上皮细胞凋亡(P<0.05);(2)Diquat诱导的氧化应激下,细胞内ROS、SOD和MDA含量增加(P<0.05),而绿原酸可显着降低细胞ROS和MDA含量(P<0.05),显着降低氧化应激下炎症反应相关基因MCP-1、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P<0.05);(3)绿原酸可显着提高细胞内p-Nrf2/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P<0.05),但抑制PI3K/Akt通路后,绿原酸对Nrf2的磷酸化作用显着降低(P<0.05),且细胞内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4)绿原酸显着降低氧化应激下细胞IκBα和NF-κB磷酸化水平(P<0.05)。但抑制HO-1蛋白活性后,IκBα和NF-κB磷酸化水平显着增加(P<0.05)。上述结果表明,绿原酸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Nrf2活化,进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细胞凋亡,最终缓解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此外,绿原酸可通过活化Nrf2增加HO-1蛋白表达,进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从而缓解氧化应激诱导的猪肠上皮细胞炎性损伤。试验五绿原酸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缓解肠上皮细胞炎性损伤氧化应激下,炎性因子(如TNF-α)表达显着增加,进而导致细胞和组织炎性损伤。NF-κB信号通路是介导细胞炎症反应最重要的通路之一,且试验四结果表明,绿原酸可通过促进Nrf2活化增加HO-1蛋白表达,进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那么在直接炎性刺激下,绿原酸是否还具有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抑制HO-1活性后,绿原酸对NF-κB信号通路是否仍具有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探索绿原酸对猪肠道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本试验利用TNF-α构建了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炎性损伤模型,研究了绿原酸对肠道上皮屏障、细胞凋亡、炎性因子表达以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1)TNF-α可降低肠上皮细胞活性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丰度(P<0.05),显着增加细胞凋亡(P<0.05),但绿原酸可显着提高细胞活性和claudin-1丰度,减少细胞凋亡(P<0.05);(2)TNF-α显着提高炎症反应相关基因MCP-1、IL-1β和IL-6表达水平(P<0.05),显着提高细胞内NF-κB和IκBα磷酸化水平(P<0.05),而绿原酸可显着抑制TNF-α对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作用(P<0.05);(3)抑制HO-1蛋白活性后,绿原酸仍可显着降低炎性应激下细胞内NF-κB和IκBα磷酸化水平(P<0.05),减少炎性因子表达和肠上皮细胞凋亡(P<0.05)。上述结果表明:绿原酸可通过抑制NF-κB通路的活化,减少炎性因子表达和细胞凋亡,进而缓解肠上皮细胞的炎性损伤。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绿原酸可显着改善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在氧化应激下,绿原酸可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介导Nrf2活化,促进抗氧化基因表达,进而提高断奶仔猪抗氧化能力、抑制炎性因子产生,减少细胞凋亡,维护肠道上皮屏障结构完整性,从而缓解肠道上皮屏障氧化损伤;此外,绿原酸还可抑制氧化应激下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炎性因子产生,进而缓解细胞炎性损伤。该研究为绿原酸在断奶仔猪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探寻缓解仔猪肠道上皮屏障氧化损伤的营养调控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间苯三酚法测定小鼠血清D-木糖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间苯三酚法测定小鼠血清D-木糖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炒制用米对党参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前言 |
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2. 米炒党参的研究现状 |
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流程图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比较 |
第一节 醇溶性浸出物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5-羟甲基糠醛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党参多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党参炔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一节 党参和不同米炒制党参指纹图谱的研究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基于UPLC-Q-Exactive技术快速分析党参和不同米炒党参的化学成分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党参与不同米炒制党参对脾虚大鼠的药效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党参和不同米炒党参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米炒党参的历史沿革及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党参多糖补脾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1.5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苦寒药物的选择 |
2.2 造模方法的选择 |
2.3 灌胃剂量的确定 |
2.4 灌胃周期的确定 |
3 讨论 |
3.1 脾虚动物模型评价 |
3.2 脾虚动物模型优化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苦寒泻下脾虚模型小鼠生物学指标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小鼠宏观表征 |
2.2 脾虚小鼠生化指标的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党参多糖对苦寒泻下脾虚小鼠的补脾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体重和行为的影响 |
2.2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血清D-木糖的影响 |
2.3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红细胞数的影响 |
2.4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胃肠激素的影响 |
2.5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血清AMS的影响 |
2.6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Ig G、Ig M的影响 |
2.7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2.8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肠道紧密连接claudin、occludin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9 党参多糖对脾虚小鼠血清LPS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内质网自噬研究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1: 内质网在IBS-D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从“肝脾”论治IBS-D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痛泻要方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通透性及内质网应激的变化情况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部分 在体实验研究 |
第一章 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建立与痛泻要方疗效评价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痛泻要方通过内质网自噬影响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一贯煎中川楝子佐制配伍对荷H22肝癌小鼠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药物 |
1.2 动物和瘤株 |
1.3试剂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小鼠H22肝癌细胞培养及造模方法 |
2.2 动物模型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中GAS、MLT、CCK的含量 |
2.5 间苯三酚法检测血清D木糖的含量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川楝子佐制配伍对荷H22小鼠肿瘤增殖的影响 |
3.2 川楝子佐制配伍对荷H22小鼠血清D木糖、CCK含量的影响 |
3.3 川楝子佐制配伍对荷H22小鼠血清MLT、GAS含量的影响 |
4 结论 |
(5)基于胆固醇逆向转运探讨脾虚对高脂血症的影响及时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 |
1.2 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及分组 |
2.2 血脂检测 |
2.3 间苯三酚法测定D-木糖排泄率 |
2.4 碘-淀粉比色法检测 |
2.5 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2.6 ELISA法检测 |
2.7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D-木糖排泄率结果 |
3.2 各组大鼠血清AMS含量 |
3.3 各组大鼠血脂结果 |
3.4 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比较 |
3.5 各组大鼠血清PLTP、CETP、LCAT含量变化 |
4 讨论 |
(6)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肠道通透性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1.1 古籍文献对抑郁症的认识 |
1.2 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肝郁脾虚证与抑郁症的关系 |
2.1 肝郁与抑郁症的关系 |
2.2 脾虚与抑郁症的关系 |
2.3 肝郁与脾虚的关系 |
2.4 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型--肝郁脾虚证 |
3.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 |
3.1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的建立与慢性应激 |
3.2 慢性应激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
3.3 肝郁脾虚证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 |
4.中医药调节肠道通透性的临床研究 |
4.1 疏肝健脾方药 |
4.2 益气健脾方药 |
4.3 清热类方药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结肠通透性改变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MAPK信号传导通路中相关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结肠中的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下丘脑和结肠中脑肠肽的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发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抑郁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7)基于肠道微生态研究肝气乘脾泄泻发生及痛泻要方的干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肝气乘脾泄泻模型的建立及痛泻要方的疗效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肝气乘脾泄泻模型的建立 |
2.2 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的疗效 |
3 讨论 |
3.1 模型的符合性分析 |
3.2 模型的验证 |
第二部分 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肝气乘脾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2.2 肝气乘脾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的影响 |
2.3 肝气乘脾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
2.4 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2.5 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的影响 |
2.6 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前段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
2.7 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中段酶活性的影响 |
2.8 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后段酶活性的影响 |
3 结论与分析 |
3.1 肝气乘脾泄泻的造模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3.2 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的疗效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
3.3 肝气乘脾泄泻造模以及痛泻要方治疗后与肠道酶活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综述 肝气乘脾泄泻的发生机制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B:作者简介 |
(8)香砂六君子汤对脾虚高脂血症大鼠dyHDL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HDL代谢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小鼠肝气乘脾泄泻模型的建立及痛泻要方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动物和饲料 |
1.1.2 屏蔽环境实验设施 |
1.1.3 药物和试剂 |
1.2 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造模方法[8] |
1.2.3 给药方法及剂量[9] |
1.2.4 一般状态观察 |
1.2.5 血生化检测 |
1.2.6 血清D-木糖 |
1.2.7 5-HT含量测定 |
1.2.8胃排空率、肠推进率的检测 |
1.2.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肝气乘脾泄泻模型的建立 |
2.1.1 肝气乘脾泄泻小鼠的一般特征 |
2.1.2 肝气乘脾泄泻小鼠的血生化 |
2.1.3 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血液的D-木糖和5-HT |
2.1.4肝气乘脾泄泻小鼠的胃动力学 |
2.2 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的疗效 |
2.2.1 痛泻要方治疗肝气乘脾泄泻小鼠的一般特征 |
2.2.2 痛泻要方治疗肝气乘脾泄泻小鼠的血生化 |
2.2.3 痛泻要方治疗肝气乘脾泄泻小鼠的D-木糖和5-HT |
2.2.4 痛泻要方治疗肝气乘脾泄泻小鼠的胃动力学 |
3 讨论与结论 |
3.1 模型的符合性分析 |
3.2 模型的验证 |
3.3 肝气乘脾泄泻模型指标的思考 |
(10)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肠道上皮屏障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肠道上皮屏障的组成及功能 |
1.1 肠上皮细胞 |
1.2 肠上皮细胞间连接 |
2 氧化应激 |
2.1 氧化应激的概念 |
2.2 抗氧化防御系统 |
2.3 氧化应激对断奶仔猪肠道上皮屏障的影响 |
2.4 肠道抗氧化信号通路 |
3 绿原酸的研究进展 |
3.1 绿原酸的组成及特点 |
3.2 绿原酸的代谢 |
3.3 绿原酸的生物学功能 |
3.4 绿原酸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
4 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不同水平绿原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3 试验饲粮 |
2.4 饲养管理 |
2.5 指标的测定 |
2.6 数据统计 |
3 试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二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肠道屏障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3 试验饲粮 |
2.4 饲养管理 |
2.5 样品采集 |
2.6 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
2.7 数据统计 |
3 试验结果 |
3.1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 |
3.2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
3.4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血清D-乳酸含量和DAO活性的影响 |
3.5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3.6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3.7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肠道形态的影响 |
3.8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小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
3.9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肠道粘膜因子的影响 |
3.10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小肠粘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影响 |
3.11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肥大细胞类型的影响 |
3.12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肥大细胞炎症介质的影响 |
3.13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周期的影响 |
3.14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3.15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小肠粘膜消化吸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16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小肠粘膜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3.17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小肠粘膜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8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小肠粘膜消化吸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9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小肠粘膜炎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0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小肠粘膜抗氧化信号关键分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1 绿原酸对断奶仔猪小肠粘膜紧密连接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三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仔猪肠道上皮屏障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3 试验饲粮 |
2.4 饲养管理 |
2.5 样品采集 |
2.6 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
2.7 数据统计 |
3 结果分析 |
3.1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
3.3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血清D-木糖含量的影响 |
3.4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血清内毒素含量的影响 |
3.5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乳酸含量的影响 |
3.6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
3.7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3.8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小肠形态的影响 |
3.9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小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0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小肠粘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 A)的影响 |
3.11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3.12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小肠粘膜消化吸收相关酶的影响 |
3.13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小肠粘膜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3.14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肠道凋亡相关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15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肠道消化吸收相关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16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肠道炎症相关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17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肠道抗氧化关键分子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18 绿原酸对Diquat诱导的断奶仔猪肠道紧密连接相关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四 绿原酸通过PI3K/Akt-Nrf2 信号通路缓解氧化应激诱导的仔猪肠道上皮屏障损伤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4 数据统计 |
3 试验结果 |
3.1 绿原酸缓解Diquat诱导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构建 |
3.2 绿原酸缓解Diquat诱导的IPEC-J2 细胞氧化损伤 |
3.3 绿原酸缓解Diquat诱导的IPEC-J2 细胞氧化损伤的机制 |
3.4 绿原酸间接缓解Diquat诱导的IPEC-J2 细胞炎性损伤及其机制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五 绿原酸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缓解肠上皮细胞炎性损伤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4 数据统计 |
3 试验结果 |
3.1 绿原酸缓解TNF-α诱导细胞炎性损伤模型的构建 |
3.2 绿原酸缓解TNF-α诱导的IPEC-J2 细胞炎性损伤 |
3.3 绿原酸缓解TNF-α诱导的IPEC-J2 细胞炎性损伤的机制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总体讨论、结论与展望 |
1 总体讨论 |
2 主要结论 |
3 创新点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间苯三酚法测定小鼠血清D-木糖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炒制用米对党参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影响研究[D]. 王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苦寒泻下脾虚小鼠模型的党参多糖补脾作用研究[D]. 孟静一.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内质网自噬研究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D]. 李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一贯煎中川楝子佐制配伍对荷H22肝癌小鼠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J]. 余功,李璐,胡桥,崔玉顺,杨清跃,谢斌.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4)
- [5]基于胆固醇逆向转运探讨脾虚对高脂血症的影响及时效关系[J]. 李鑫,曹慧敏,宋囡,陈丝,崔馨月,程岩岩,贾连群.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07)
- [6]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肠道通透性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机制[D]. 丁凤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基于肠道微生态研究肝气乘脾泄泻发生及痛泻要方的干预机制[D]. 刘娅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香砂六君子汤对脾虚高脂血症大鼠dyHDL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陈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小鼠肝气乘脾泄泻模型的建立及痛泻要方的疗效[J]. 刘娅薇,吴仪,惠华英,谭周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04)
- [10]绿原酸对断奶仔猪肠道上皮屏障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陈佳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