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中性肽链内切酶的检测及其在诊断肾小管损伤中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魏静静[1](2021)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与西医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深入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理和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以期能够优化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疗方案,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疗效评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收录自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经肾活检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153例,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与病理报告及临床生化指标等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应用医学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进行比较,以探寻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15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中有男性96例,女性57例,男女比例约为1.69:1;肾活检的平均年龄为51.02±11.82岁,中年组(45-59岁)共85例,为高发年龄段,占比55.56%;病程中以0-3个月最多,为75例,占比49.02%。2.中医证型分布:中医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多见,占45.10%(69例),其余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肾阳虚证、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标实证中以水湿证最多见,占46.41%(71例),其余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中医证型的分布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的相关性:中医证型中除气阴两虚证男女比例相同外,其余本虚证及标实证均以男性多见;本虚证中男女均以脾肾气虚证多见,标实证中男女均以水湿证多见,中医证型与性别的分布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型与年龄分布的相关性:中医证型中本虚证的平均年龄按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的顺序逐渐升高,最高为52.29±11.70岁,本虚证在年龄的分布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平均年龄按湿热证、水湿证、湿浊证、血瘀证的顺序逐渐升高,最高为52.48±10.14岁,标实证在年龄的分布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型与病程分布的相关性:本虚证中肺肾气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的平均病程最长,均为6个月,标实证中湿浊证和血瘀证的平均病程较长,为4个月,中医证型与病程的分布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型与合并症分布的相关性:153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占60.13%(92例),平均收缩压为138.63±16.38mm Hg,平均舒张压为86.53±14.67mm Hg,其中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合并高血压者最多,标实证中水湿证和湿热证合并高血压者最多,中医证型在合并高血压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153例患者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占19.6%(30例),平均血尿酸为369.71±98.13μmol/L。其中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最多,标实证中水湿证最多,中医证型在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证型与肾脏病CKD分期的相关性:153例患者中CKD1期占比最多,为57.5%(88例);本虚证中各证型均以CKD1期为主;标实证的水湿证、湿热证、血瘀证均以CKD1期为主,湿浊证以CKD3期及以上最多见,中医证型中的标实证在肾脏CKD分期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中医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标实证中血瘀证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湿热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标实证中湿热证组甘油三酯高于水湿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标实证中湿浊证组血肌酐均高于湿热证组、水湿证组和血瘀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9.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特点的相关性:153例患者中病理分期以Ⅱ期占比最多,为65.4%(100例)。本虚证中除肝肾阴虚证Ⅰ期和Ⅱ期比例相同外,其余各组均以Ⅱ期为主,标实证中均以Ⅱ期为主,中医证型在肾脏病理分期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中以无肾小球硬化占比最多,占49.67%(76例),伴球性硬化者占48.37%(74例),伴节段性硬化者占1.96%(3例),中医证型在肾小球硬化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在免疫复合物多样性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男女比例约为1.69:1;肾活检的平均年龄为51.02±11.82岁;病程最长为9年,最短为4天,以0-3个月最多见;肾脏CKD分期中CKD1期占比最多,标实证在肾脏CKD分期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多见,其余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肾阳虚证、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标实证中以水湿证最多见,其余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3.标实证中,血瘀证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湿热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组甘油三酯高于水湿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浊证组血肌酐均高于湿热证组、水湿证组和血瘀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肾脏病理分期中Ⅱ期占比最多,中医证型在肾脏病理分期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肾小球硬化种类中以无肾小球硬化最多,其次为球性硬化,中医证型在肾小球硬化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在免疫复合物多样性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朱昊希[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以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医案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用药经验,结合对典型医案的研读,总结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学术思想,探索治疗本病的中医药诊疗思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继承与传扬名老中医经验。研究方法:通过“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应用创新联盟大数据平台”,严格筛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医案,收集到经孙伟教授诊疗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78例,共计498诊次,建立数据库。借助R语言程序编程系统、SPSS 21.0以及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药物关系网络分析等方法,对证型治法、用药配伍、核心处方等进行分析,结合研读医案,客观总结孙伟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入选患者共78例,共计498诊次。其中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48.92±15.12)岁。(2)四诊分布:498诊次病案中出现频数>50次的症状为:泡沫尿(291次)、下肢水肿(139次)、倦怠乏力(131次)、寐差(105次)、腰膝酸软(100次)、大便不实(72次)、夜尿频多(66次)、口干(56次)。舌象中,较为常见的舌苔为:苔薄白腻(150次)、苔薄腻(133次)、苔白腻(78次)、苔薄腻微黄(48次);较为常见的舌质为:舌淡红(206次)、舌偏胖(93次)、舌偏淡(63次)、舌胖大(59次)、舌淡胖(58次);较为常见的舌下络脉为:瘀紫2/3(261次)、瘀紫>2/3(167次)、瘀紫1/3(63次)。脉象较为常见的为:脉小弦(239次)和脉细弦(217次)。(3)证型分布:498诊次病案中,虚证主要为脾肾气虚证(97.19%);实证主要为血瘀证(92.77%)、湿浊证(69.08%)和湿热证(21.69%);常见证型为脾肾气虚兼夹湿浊、血瘀证(56.63%)及脾肾气虚兼夹湿热、血瘀证(17.07%)。(4)药物分析:①药物及性味归经分布:498诊次中较为常用的药物有黄芪(100.00%)、虎杖(100.00%)、石韦(100.00%)、炒白术(99.60%)、郁金(99.40%)、杜仲(97.59%)、党参(95.78%)、苏梗(95.18%)、炒当归(93.57%)、制苍术(92.97%)、穿山龙(90.96%)、土茯苓(88.96%)、川芎(86.95%)、菟丝子(82.13%)、续断(81.12%)、白花蛇舌草(77.91%)、白英(67.07%)、泽泻(67.07%)、泽兰(66.87%)、猕猴桃根(65.26%)、怀牛膝(61.24%)、炒赤芍(60.44%)。药性以寒(33.03%)、温(32.11%)、平(23.85%)为主;药味以甘(47.71%)、苦(47.71%)、辛(40.37%)为主;药物归经以肝(57.80%)、脾(40.37%)、肾(38.53%)、肺(34.86%)、胃(30.28%)为主。药物类别中以清热药(17.41%)、利水渗湿药(16.73%)、活血化瘀药(14.24%)、补气药(11.77%)、补阳药(10.61%)、解表药(5.32%)为主。②药物因子分析:将除去必用药物黄芪、虎杖、石韦以外的频数≥50次的42味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11个公因子,如:因子1由土茯苓、炒赤芍、白英、泽泻、猕猴桃根、怀牛膝组成;因子2由鸡血藤、黄蜀葵花、玉米须、茯苓皮、黑大豆衣、葫芦瓢、积雪草组成;因子3由茵陈、鬼箭羽、荷叶、蚕砂组成。③药物关联规则分析:通过药物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见药对,如炒白术-菟丝子、郁金-川芎等。运用关联规则分析症状与药物之间关系,如:与泡沫尿密切相关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全蝎、川芎、怀牛膝、玉米须、淫羊藿、茵陈、猕猴桃根、炒当归、续断;与下肢水肿相关的药物有黄蜀葵花、全蝎、白花蛇舌草、猕猴桃根、穿山龙。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证型与药物之间关系,如:脾肾气虚证与党参、制苍术、炒当归、菟丝子、川芎、炒白术、土茯苓密切相关;脾肾气虚兼夹湿浊、血瘀证与芡实、醋柴胡、法半夏、淫羊藿、葛根、干姜、炒赤芍、炙僵蚕、杠板归、茵陈、荷叶、瞿麦、泽泻、积雪草、菟丝子、泽兰、山药密切相关。④核心处方:核心处方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炒白术、制苍术、苏梗、郁金、川芎、炒当归、虎杖、杜仲、石韦、土茯苓、穿山龙。研究结论:孙伟教授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机为肾虚湿(热)瘀,脾肾亏虚是基本病机,湿浊(湿热)、瘀血是关键因素。病理性质本虚标实,病位主要在脾、肾,与五脏相关。孙伟教授治疗本病时,强调抓病机,扶正祛邪并举,辨病辨证相结合,辨证辨症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结合,治以“益肾清利活血”大法,兼顾祛风,从多角度、多方法、多途径出发补益正气、分消邪气。
白玲[3](2020)在《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Ig G4及补体I因子(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估;2)分析不同水平血清PLA2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疗效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研究血清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与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关系及补体激活在IMN患儿肾损伤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的相互关系,了解补体系统与IMN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3年8月2018年4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40例,继发性膜性肾病(SMN)患儿38例,微小病变肾病(MCD)36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比较各组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水平。分析IMN患儿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及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和预后情况;2)选取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及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4月确诊的11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PLA2R水平,将IMN患儿分为阳性组(PLA2R表达阳性)、阴性组(PLA2R表达阴性),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期间的24h尿蛋白(24h-UP)、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变化,计算总有效率并绘制两组有效患者的缓解时间曲线。绘制血清抗PLA2R抗体与Alb、Scr、24h UP变化量的散点图,并分析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PLA2R水平对IMN患儿12个月缓解事件的预测价值;3)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8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患儿肾组织PLA2R抗原,Ig G,Ig G1,Ig G4,C1q,C3,C4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同时留取血标本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结果:1)154例研究对象中,36例(23.4%)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全部为IMN组的患儿;36例(23.4%)血清Ig G4阳性,IMN组患儿占34例(85.0%);38例(24.7%)血清CFI阳性,IMN组患儿占33例(82.5%)。IMN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及发生终点事件等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Ig G4与CF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对比结果与抗PLA2R抗体相似;2)114例IMN患儿中血清PLA2R抗体阳性率67.54%,阳性组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h UP高于阴性组,Alb白低于阴性组,PLA2R不同滴度患儿24h-UP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整体疗效优于阳性组(P<0.001)。阴性组总有效率为100%,显着高于阳性组71.43%(P<0.001)。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血清Alb变化量(r=-0.853,P<0.001)、24h UP变化量(r=-0.769,P<0.001)均呈明显负线性相关,与血清Scr变化量(r=0.132,P=0.162)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血清PLA2R抗体滴度水平预测IMN患者1年内发生缓解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血清PLA2R抗体抗体滴度为1:32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7%、58.3%。而ROC曲线分析显示,PLA2R抗体测IMN患者缓解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截断值为65.57RU/m L,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0.700、0.881、0.794;3)在86例研究对象中,63例(73.25%)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80例(93.02%)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及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与阴性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4h-UP水平变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滴度的血清PLA2R水平与肾组织的PLA2R抗原阳性率、Ig G4阳性率、C1q阳性及其病理分期和节段硬化的比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肾组织中C1q,C3,C4的表达,提示补体活化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经典途径,MBL途径及旁路途径的激活均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结论:1)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检测在IMN的鉴别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阴性的IMN患者的治疗缓解率及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较高;2)血清PLA2R抗体水平对IMN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阴性患者的血清Alb与24h UP恢复幅度更大,且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呈线性负相关,总有效率相对更高。可将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作为IMN患儿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指标;3)血清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对于IMN的诊断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肾组织PLA2R抗原在IMN诊断方面更为敏感,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相互结合将很大程度提高IMN的诊断率,对于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均为阴性的IMN患儿,肾组织Ig G4表达,也是IMN诊断的补充。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都能有效的反映IMN患儿临床的严重程度。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也能反应疾病临床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但其与肾脏病理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N肾组织活检中可以检出Ig G,Ig G1,Ig G4,C1q,C3,C4表达,提示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可能均参与了IMN的致病过程。
蒋蕾[4](2020)在《尿肾素对危重症患儿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危重症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临床上AKI的诊断主要依据血肌酐及尿量,而血清肌酐和尿量存在敏感性不高、影响因素多等问题,对儿童AKI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存在明显不足。而AKI的预后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密切相关。因此,寻找和发现能早期预测AKI的生物标志物是目前AKI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对改善危重症患儿预后有着重要意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在调节肾脏血流动力学和功能以及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RAAS的激活已成为AKI的主要危险因素。肾素(renin)是RAAS的限速酶,有研究表明尿肾素是反映肾脏RAAS活性的指标。一项针对成人的研究显示心脏手术后发生AKI的患者,尿renin升高与严重AKI有关。然而目前有关尿renin对儿童AKI及预后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尿renin水平,探讨其对危重症患儿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12月及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统计患儿入院时的性别、年龄、体重、住P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的血肌酐、尿素氮、血气分析、白蛋白、电解质、乳酸、血糖指标;住院期间使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机械通气时长、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呋塞米、激素、抗生素、正性肌力药情况;是否发生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以及患儿住院期间的病死率。评估患儿入PICU第一个24小时内第三代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 Ⅲ,PRISM Ⅲ)。收集患儿入PICU第一个24小时的尿液标本,用生化自动仪检测胱抑素C(Cys C)、肌酐(Cr)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尿renin水平。AKI的诊断标准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制定的 AKI 诊断标准。结果:前瞻性研究共纳入318名危重症患儿。尿renin水平随着体重(β=-0.062,S.E.=0.0133,p<0.001)的增长而降低;PRISM Ⅲ评分(β=0.031,S.E.=0.0103,p=0.003)越高,尿renin水平越高;但与性别(p=0.539)、年龄(p=0.089)无关。同时,尿renin值随着血钠水平(β=-0.049,S.E.=0.0133,p<0.001)的降低而升高。第一部分:尿renin值与AKI的关系。(1)51例(16.04%)患儿住PICU期间发生了 AKI,其中AKI 1期13例,AKI 2期21例,AKI 3期17例。入PICU时年龄、体重在非AKI组、AKI 1期组、AKI 2期组、AKI 3期组四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ISM Ⅲ评分、脓毒血症、MODS、休克/DIC的发生率、机械通气、RRT、呋塞米、美罗/亚胺培南、正性肌力药的使用率、尿CysC水平、尿renin水平在非AKI组、AKI 1期组、AKI 2期组、AKI 3期组四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均以AKI 3期组为最高(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renin水平与AKI 3期显着相关(OR=1.032,95%CI:1.008-1.057,p=0.009)。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体重、PRISMⅢ评分因素后,尿 renin水平仍与 AKI 3 期显着相关(AOR=1.026,95%CI:1.001-1.052,p=0.042)。(3)尿 renin 预测危重症患儿 AKI 3 期的 AUC 值为 0.726(95%CI:0.578-0.875,p=0.002)。联合尿renin和PRISM Ⅲ评分两指标后预测危重症患儿AKI 3期的AUC值为 0.805(95%CI:0.724-0.885,p<0.001),比单独尿 renin 的 AUC 值(0.726)和单独 PRISM Ⅲ的 AUC 值(0.794,95%CI:0.715-0.873,p<0.001)均有所提高。联合尿renin和尿CysC两指标后预测危重症患儿AKI 3期的AUC值为0.757(95%CI:0.611-0.902,P<0.001),比单独尿 renin(0.726)和单独尿 CysC(0.776)相比,AUC值无明显提升,但两指标均高的患儿AKI 3期的发生率明显升高(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二部分:尿renin值与PICU患儿预后的关系。(1)在318例危重症患儿中,28例(8.81%)患儿死亡,其中AKI患儿12例(23.5%)发生死亡。死亡组尿renin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renin水平与危重症患儿预后显着相关(OR=1.038,95%CI:1.014-1.061,p=0.001)。在校正年龄、体重、PRISM Ⅲ评分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renin水平仍与危重症患儿预后显着相关(AOR=1.026,95%CI:1.002-1.051,p=0.036)。(3)尿 renin 预测危重症患儿病死率的 AUC 值(0.734,95%CI:0.638-0.829,p<0.001)低于 PRISM Ⅲ评分(AUC=0.824,95%CI:0.743-0.905,p<0.001)及尿 CysC(AUC=0.826,95%CI:0.753-0.900,P<0.001)。联合尿 renin 和尿 CysC 两指标后的AUC 值为 0.782(95%CI=0.692-0.871,p<0.001),与单独尿 renin(AUC=0.734)及单独尿CysC(AUC=0.826)相比,联合两指标后AUC值无明显提升。但尿renin和尿CysC两指标均升高的危重症患儿,病死率明显升高(2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尿renin预测危重症患儿AKI 3期病死率的AUC值为0.806(95%CI=0.662-0.950,P=0.003),高于单独预测 AKI 3 期(AUC=0.726)或病死率(AUC=0.734)的 AUC 值。结论:(1)尿renin水平与危重症患儿体重、疾病严重程度PRISM Ⅲ评分相关,与性别、年龄无关。(2)尿renin值受血钠水平的调节。(3)尿renin是预测危重症患儿急性肾损伤3期的独立指标,具有早期预测价值。(4)尿renin是预测危重症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危重症患儿AKI3期的病死率有更好的预测价值,其AUC值高于单独预测AKI 3期或病死率。
袁美林[5](2020)在《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背景我国MN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常使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但也带来较多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近年来中医参与IMN治疗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目的评价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经肾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的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IMN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由2名研究员根据纳排除标准对数据库进行全面、系统的检索,检索时间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跨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BM disc)、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医学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等。收集资料并提取数据后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Jadad评分量表进行质量评价,最后使用Revman5.3软件对总有效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结局指标和相关不良反应进行Meta分析,所有结局指标均按照逐一排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并按照文献质量等级、对照组治疗措施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IMN的Meta分析共检索到438篇文献,经反复与纳排标准比对筛查后,最终纳入14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单用西医基础治疗或联合免疫抑制治疗;试验组治疗方法为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方。2.临床疗效方面,总有效率异质性结果[chi2=13.9,df=12(P=0.31),I2=14%],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结果[RR=1.18,95%CI(1.10,1.26),Z=4.69,P<0.00001],提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异质性结果[chi2=118.10,df=13(P<0.00001),I2=8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MD=﹣1.11,95%CI(﹣1.45,﹣0.77),Z=6.36,P<0.00001],提示试验组降低尿蛋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异质性结果[chi2=71.98,df=13(P<0.00001),I2=8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MD=2.85,95%CI(1.98,3.72),Z=6.44,P<0.00001],提示试验组升高血清白蛋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血肌酐异质性结果[chi2=76.36,df=9(P<0.00001),I2=88%],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MD=﹣2.51,95%CI(﹣6.97,1.95),Z=1.10,P=0.27],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降低血肌酐方面无明显差异;尿素氮异质性结果[chi2=242.00,df=9(P<0.00001),I2=9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MD=﹣0.36,95%CI(﹣1.35,0.63),Z=0.7,P=0.48],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降低尿素氮方面无明显差异;总胆固醇异质性结果[chi2=11.89,df=6(P=0.06),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MD=﹣0.75,95%CI(﹣1.03,﹣0.48),Z=5.36,P<0.00001],提示试验组在降低总胆固醇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甘油三酯异质性结果[chi2=35.79,df=5(P<0.00001),I2=8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MD=﹣0.42,95%CI(﹣0.71,﹣0.12),Z=2.78,P=0.005],表明试验组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由于纳入研究偏少,只对24小时尿蛋白进行亚组分析。(1)按对照组不同治疗措施分A、B两组,A组为中医药+西医基础治疗VS西医基础治疗,B组为中医药+基础治疗联合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VS基础治疗联合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结果:A组合并效应量[MD=﹣1.07,95%CI(﹣1.49,﹣0.65),P<0.00001],B组合并效应量[MD=﹣1.22,95%CI(﹣1.93,﹣0.51),P=0.0007],提示两组结果均有意义,且两组仍显示高度异质性,表明对照组不同治疗措施并非是24小时尿蛋白的异质性来源;(2)按随访时长进行分组,第一组(≥90天)I2=89%,合并结果显示MD=﹣1.25,95%CI(﹣1.77,﹣0.72),P<0.00001;第二组(<90天)I2=91%,合并结果显示MD=﹣0.92,95%CI(﹣1.43,﹣0.42),P<0.00001,两组仍显示高度异质性,说明随访时长并非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异质性来源。4.安全性异质性[chi2=1.85,df=6(P=0.93),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果[RR=0.53,95%CI(0.31,0.89),Z=2.40,P=0.02],提示试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关于总有效率、24小时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稳定性好,其中有2篇中、低等质量的文献分别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异质性结果影响较大,提示其为异质性来源。结论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IMN在提高总有效率、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方面的有效性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高于对照组。但在改善肾功能指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王萌[6](2020)在《探讨尿液IgG4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微小病变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Ig A肾病(Ig A nephropathy,Ig A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尿液Ig G4(Urine Immunoglobulin G4,u-Ig G4)水平,探讨u-Ig G4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住院并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MN的患者44例(其中I期IMN 30例、II期IMN 14例)、MCD患者20例、Ig A肾病患者18例。对所有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u-Ig G4浓度,同时收集详细临床资料,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分析所有数据。结果:1.一般资料:IMN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比MCD组、Ig A肾病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N组、MCD组、Ig AN组男女患者均以男性偏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中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资料:IMN组、MCD组、Ig A肾病组u-Ig G4的浓度分别为:(392.91±212.29)ng/ml、(216.05±89.06)ng/ml、(264.67±104.64)ng/ml。IMN组u-Ig G4浓度水平比MCD组、Ig A肾病组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MN组相比,Ig A肾病组的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偏低、血浆白蛋白及血清肌酐水平较高(P<0.01),e GFR偏低(P<0.05);MCD组的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e GFR偏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平均水平都明显高于正常;IMN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MCD组低(P<0.05),比Ig A肾病组高(P>0.05)。三组血清尿素氮、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I期IMN和II期IMN患者在性别比例、u-Ig G4、血浆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期IMN组比II期IMN组患者年龄偏大、e GFR水平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24h尿蛋白定量结果,将IMN分为三组:(1)低危组:24h尿蛋白定量<4g/d、(2)中危组:4g/d<24h尿蛋白定量<8g/d、(3)高危组24h尿蛋白定量>8g/d。三组u-Ig G4平均浓度分别为(310.88±140.52)ng/ml、(418.61±242.40)ng/ml、(405.19±192.97)n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本研究纳入的44例IMN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6例。其中男性患者u-Ig G4平均浓度为(427.99±232.42)ng/ml、女性患者u-Ig G4平均浓度为(331.53±160.11)ng/ml,但男性和女性u-Ig G4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44例IMN中,青年组患者共14例,中老年组患者共30例,其中青年组u-Ig G4平均浓度为(427.50±262.28)ng/ml、中老年组u-Ig G4平均浓度为(376.77±187.45)ng/ml,但两组间u-Ig G4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e GFR水平高于老年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两组的血浆白蛋白、24h尿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相关性分析:(1)尿Ig G水平与血清Ig G水平成正相关(r=0.374,P=0.007)。(2)为除外不同患者e GFR对u-Ig G4水平的影响,应用u-Ig G4/e GFR与血浆白蛋白、24h尿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进行Spera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Ig G4/e GFR水平与血清肌酐(r=0.500,P=0.000)、血清尿素氮(r=0.330,P=0.014)水平成正相关,而与e GFR成负相关(r=-0.437,P=0.002)。u-Ig G4/e GFR与血浆白蛋白、24h尿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u-Ig G4对IMN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2.u-Ig G4可以反应肾功能受损程度、不能反映IMN的病理严重程度及蛋白尿程度。
李丽[7](2009)在《马兜铃酸肾病(AAN)病理学研究现状》文中提出目的:介绍国内近几年有关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病理学方面研究现状。方法查阅国内近几年有关马兜铃酸肾病病理学方面研究资料,并就在动物实验、建模、人肾细胞体外实验、临床研究及非损伤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汇总、综述。结果:AAN主要以肾间质、小管及血管改变为主,并存在CD4+、CD8+和CD68+细胞浸润;HKC细胞凋亡,可能与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AAN与肿瘤相关。结论马兜铃酸对肾损害在动物建模、人肾细胞体外实验、临床病理学均已得到证实,且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长短有关;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及中成药品种繁多,有必要对其药理、毒理、致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邹敏[8](2009)在《VEGF及其受体Flk1在小鼠马兜铃酸肾病中的作用及其免疫发病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建立小鼠马兜铃酸肾病模型,通过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在肾组织的表达,探讨肾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小鼠马兜铃酸肾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同时观察共刺激分子CD40在小鼠肾组织中的表达,探讨马兜铃酸肾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免疫病理机制,为其干预治疗提供新的靶分子。方法CD1小鼠腹腔注射马兜铃酸I,分别于第3,10,21,35天处死。收集肾脏标本,分别行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结果1.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病理变化早期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坏死,肾间质基本正常;随着疾病发展,到疾病后期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塌陷,部分扩张,肾间质纤维化区域逐渐扩大,肾间质及肾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VEGF及其受体Flk1从注射后第3天起,均开始出现明显下调,从第10天起开始恢复,但在肾纤维化区则出现永久性下调改变。CD40在实验组各时间点肾组织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VEGF从注射后第3天起,开始出现明显下调,从第10天起开始恢复,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CD40和α-SMA在实验组各时间点肾组织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应用大剂量马兜铃酸Ⅰ建立小鼠马兜铃酸肾病模型,早期可引起急性肾损伤,后期进入慢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期。尽管我们没有鉴别是哪一种肾固有细胞转分化,但肾组织α-SMA蛋白的上调性表达提示马兜铃酸可促使肾固有细胞向肌纤维母细胞转分化,参与慢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2.VEGF及其受体Flk1在肾组织的明显下调,表明肾微血管损伤参与了马兜铃酸肾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这表明VEGF可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并可能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3.CD40在肾组织的上调性表达,表明在马兜铃酸肾病中有免疫机制存在,同时也为此病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靶分子。
黄轶嵘,李荣山,邵珊,白波[9](2008)在《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成分分析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肾病综合征是肾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基础的病理生理改变为大量蛋白尿。蛋白尿的选择性,以及尿中一些特殊蛋白成分与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诸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选择2000—2007年于我科住院的100例资料完整、
肖惟丹[10](2007)在《人工虫草菌丝粉防治关木通肾损害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旨在探讨关木通水煎剂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理及人工虫草菌丝粉对其肾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110g-150g)共30只,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组(n=10)、木通组(n=10)、防治组(n=10)。采用关木通水煎剂不间断灌胃[10g/(kg·d)]制作大鼠慢性肾损害病理模型。防治组在造模同时灌胃人工虫草菌丝粉混悬液[5g/(kg·d)]。8周后,采用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β2-MG)为观察指标,观察人工虫草菌丝粉对关木通慢性肾损害大鼠的防治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以阳性表达积分为观察指标,观察MMP-9/TIMP-1的平衡失调对关木通水煎剂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以肾组织做病理切片,在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结构的变化,以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作为观察指标,观察人工虫草菌丝粉对关木通水煎剂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结果:造模八周后,木通组、防治组与正常组相比,大鼠体重明显降低(P<0.01),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加(P<0.05,P<0.01),尿β2-微球蛋白(β2-MG)明显增加(P<0.01)。提示关木通水煎剂可导致肾小管功能损伤。防治组与木通组相比,体重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定量降低,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要从统计学上肯定人工虫草菌丝粉防治关木通水煎剂所引起的慢性肾损害的作用,还需更长时间的实验室观察。防治组及木通组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其中防治组积分虽低于木通组,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病理表现为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光镜检查两组肾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肾间质呈灶状、多灶状或大片状纤维化,伴肾小管萎缩或消失,偶有肾间质少量散在或小灶状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球无明显病变。两组TIMP-1,MMP-9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上调(P<0.01)。提示关木通水煎剂可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MMP-9的表达,这与其导致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增加有关,TIMP-1可能因反馈调节而表达增强,最终引起MMP-9/TIMP-1失衡,抑制胶原降解,导致细胞外基质积聚,加重肾间质纤维化。这种机制可能参与了关木通肾损害的形成。其中木通组TIMP-1表达较防治组上调(P<0.05),MMP-9表达较防治组下调(P<0.01),提示人工虫草菌丝粉可抑制TIMP-1表达,减少ECM沉积,从而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结论:本研究表明:关木通的肾毒性作用主要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是MMP-9/TIMP-1失衡,导致ECM积聚,促进了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损害。人工虫草菌丝粉可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β2-MG,但两者与木通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要从统计学上肯定人工虫草菌丝粉防治关木通水煎剂所引起的慢性肾损害的作用,还需更长时间的实验室观察。人工虫草菌丝粉可降低TIMP-1的表达,上调MMP-9的表达,能减轻关木通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对进一步探索关木通导致的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尿中性肽链内切酶的检测及其在诊断肾小管损伤中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中性肽链内切酶的检测及其在诊断肾小管损伤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3 中医证型与流行病学相关性分析 |
3.4 中医证型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
3.5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6 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讨论 |
2 中医证型分析 |
3 中医证型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
3.1 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和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
3.2 中医证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
3.3 中医证型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
3.4 中医证型与肾脏CKD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
4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5 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
5.1 中医证型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
5.2 中医证型与肾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
6 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病历信息表 |
综述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西医研究概况 |
1.1 概述 |
1.2 流行病学 |
1.3 发病机制 |
1.4 预后影响因素 |
1.5 治疗 |
2.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
2.1 病名 |
2.2 病因 |
2.3 病机 |
2.4 辨证论治 |
2.5 中成药 |
2.6 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确切 |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
3.1 因子分析 |
3.2 关联规则 |
3.3 聚类分析 |
3.4 决策树 |
3.5 人工神经网络 |
第二部分 基于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频数分布与分析 |
3.2 主要药物因子分析 |
3.3 关联规则分析 |
3.4 药物关系网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情况与临床症状 |
2. 舌象脉象 |
3. 证型方面 |
4. 用药治法 |
5. 核心处方 |
6. 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探讨 |
6.1 病因病机 |
6.2 治则治法 |
6.3 调摄养护 |
6.4 典型医案 |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就 |
致谢 |
(3)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清PLA2R抗体、IGG4及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评估及预后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1.5 实验方法 |
1.6 结果判定 |
1.7 随访及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及预后检测的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基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及补体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1.5 实验方法 |
1.6 结果判定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4)尿肾素对危重症患儿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资料收集 |
三、实验检测方法 |
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五、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第一部分 尿renin值与PICU患儿AKI的关系 |
第二部分 尿renin值与PICU患儿预后的关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在急性肾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英汉双解缩略词 |
基金资助 |
致谢 |
(5)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资料来源 |
1.3.1 检索方法 |
1.3.2 检索词 |
1.4 文献筛选方法 |
1.5 数据提取 |
1.6 统计分析 |
1.6.1 质量评价 |
1.6.2 统计结果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2.2.1 基本特征 |
2.2.2 诊断标准引用 |
2.2.3 干预措施特征 |
2.2.4 结局指标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3.1 随机序列 |
2.3.2 分配隐藏 |
2.3.3 盲法 |
2.3.4 测量偏倚 |
2.3.5 随访偏倚 |
2.3.6 选择性报告偏倚 |
2.3.7 其他偏倚 |
2.3.8 Jadad评分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总有效率 |
2.4.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
2.4.3 血清白蛋白 |
2.4.4 血肌酐 |
2.4.5 尿素氮 |
2.4.6 总胆固醇 |
2.4.7 甘油三酯 |
2.4.8 安全性 |
2.4.9 发表偏倚 |
2.5 敏感性分析 |
2.6 亚组分析 |
2.6.1 不同治疗措施的亚组分析 |
2.6.2 随访时长的亚组分析 |
2.7 常用中药 |
3 讨论 |
3.1 IMN的发病机制及进展 |
3.2 IMN的中医理论与专家经验 |
3.2.1 IMN的病因病机 |
3.2.2 专家辨证论治经验 |
3.3 益气活血法治疗IMN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3.4 中医治疗膜性肾病用药规律的分析 |
3.4.1 常用单味药 |
3.4.1.1 益气类 |
3.4.1.2 活血类 |
3.4.2 治疗IMN的中成药 |
3.4.3 治疗IMN的益气活血方 |
3.5 本Meta分析的总结 |
3.5.1 结局指标分析 |
3.5.1.1 总有效率 |
3.5.1.2 24 小时尿蛋白 |
3.5.1.3 血清白蛋白 |
3.5.1.4 血肌酐 |
3.5.1.5 尿素氮 |
3.5.1.6 总胆固醇 |
3.5.1.7 甘油三酯 |
3.5.2 异质性分析 |
3.5.2.1 敏感性分析 |
3.5.2.2 亚组分析 |
3.5.3 发表偏倚分析 |
3.5.4 常用药规律分析 |
3.5.5 临床建议 |
3.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表 |
附表2 中西医诊断标准 |
附表3 不良反应 |
附表4 Jadad评分量表 |
附表5 中药方组成 |
在校经历 |
致谢 |
(6)探讨尿液IgG4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IgG4与PLA2R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VEGF及其受体Flk1在小鼠马兜铃酸肾病中的作用及其免疫发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1.3 实验中主要试剂的配制 |
1.4 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和标本的收集 |
1.5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和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10)人工虫草菌丝粉防治关木通肾损害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大鼠体重 |
3.24小时尿蛋白定量 |
4.尿β_2-MG |
5.病理观察 |
6.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 |
7.肾组织TIMP-1,MMP-9阳性表达比值 |
讨论 |
1.关木通肾损害大鼠模型评价 |
2.关木通肾损害发病机理 |
3.中医病机 |
4.人工虫草菌丝粉的现代药理研究和治疗作用 |
5.指标选择依据及实验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附图 |
致谢 |
四、尿中性肽链内切酶的检测及其在诊断肾小管损伤中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魏静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色研究[D]. 朱昊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D]. 白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4]尿肾素对危重症患儿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蒋蕾. 苏州大学, 2020
- [5]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Meta分析[D]. 袁美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探讨尿液IgG4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意义[D]. 王萌.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马兜铃酸肾病(AAN)病理学研究现状[A]. 李丽.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2009
- [8]VEGF及其受体Flk1在小鼠马兜铃酸肾病中的作用及其免疫发病机制[D]. 邹敏. 苏州大学, 2009(04)
- [9]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成分分析的临床意义[J]. 黄轶嵘,李荣山,邵珊,白波.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8(06)
- [10]人工虫草菌丝粉防治关木通肾损害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 肖惟丹. 湖北中医学院,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