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背后的媚俗倾向——对都市报报道风格的反思

文明背后的媚俗倾向——对都市报报道风格的反思

一、平民化背后的媚俗倾向——对都市报报道风格的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黄琪[1](2021)在《审美现代性视阈下的媚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杰[2](2015)在《都市报民生新闻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生新闻是都市报新闻报道的重点,都市报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使得它牢固占领了市民读者市场。然而,经过“青春期”的井喷式繁荣发展,都市报民生新闻逐步陷入媚俗化、同质化、琐碎化的瓶颈,加之全媒体背景下,都市报民生新闻的竞争加剧,都市报民生新闻面临的政治环境、媒介环境、受众结构不断变迁,转型成为了都市报民生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都市报民生新闻的转型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在理论方面,随着美国公共新闻的引入和受众细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主流民生新闻转型和分众民生新闻转型的两大趋势。在实际报道操作上的转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报道主题上由小民生议题转向大民生议题,舆论环境建构上由尖锐的批评者转向理性的建设者,市民叙事结构上由“消极+受助者”框架转向“积极+有力者框架”,由反映民生问题转向提供解决民生问题的渠道,由封闭对抗向合作开放转型,同时,社区类、商圈类民生类新闻强调特色与互动。但是,由于对主流媒体定位不清晰,对社区新闻难以摆脱商业利益驱使,使得都市报民生新闻转型中存在着泛主流化、伪主流化、农民话语缺失、媒介越位等问题。应该从新闻报道方式、报道角度、传播方式、价值取向、转型定位选择等方面予以规避。都市报民生新闻的转型是必然趋势,都市报应根据受众实际情况和媒介报道经验理性定位转型之路,将线上内容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打造民生新闻特色。

陈晓楠[3](2014)在《当前我国新闻媒体“三俗化”倾向批判》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新闻媒体的三俗化倾向主要是指部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流于低俗、庸俗、媚俗的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传媒业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然而,市场化媒体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使新闻报道内容日渐走向低俗、庸俗、媚俗的误区,这一现象不仅有损于我国传媒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分四个部分对新闻媒体的三俗化现象进行深入探析。笔者认为,新闻三俗现象是大众传播背景下文化领域内的变异现象,是一种文化糟粕,与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通俗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有必要在正确认识通俗文化的基础上对新闻三俗化的社会危害性做出反思。同时,由于新闻三俗是新闻低俗、庸俗、媚俗的统称和概括,本文第一部分又从新闻低俗化、新闻媚俗化、新闻庸俗化的各个侧面入手,系统而详细地分析了新闻三俗化的不同特性及其相互关联。文章的第二大部分重在探讨“三俗”现象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的表现及其危害。在传统媒体中,三俗现象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印刷类媒体和电视类媒体,而网络谣言四散、网络恶搞成风、网络淫秽色情信息泛滥也逐渐成为新闻三俗在新兴媒体中泛滥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三俗化的表现不仅弱化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降低了社会成员的整体认知水平,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消解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其引发的社会危害性不容小觑。新闻三俗现象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其成因的复杂性更显突出。本文从新闻媒体的角度切入,将导致新闻三俗现象的成因划分为媒介自因和他因两大部分、七个小节,具体详尽的阐述了三俗之风盛行的内在根源,为解决困扰新闻界的三俗化现象提供了重要依托。最后,针对新闻报道长久以来形成的低俗、庸俗、媚俗风气,文章着重对媒体自身的应对举措进行阐释,即从加强媒介自律、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素质、构建媒介精品战略上提出可行性建议,并通过发挥政府、社会两方合力,最大程度的抵制三俗不良风气的影响,还社会发展一方净土。

陈科[4](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意识变迁研究》文中认为在对中国新闻业的研究中,新闻记者职业意识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概因过于个体和微观,不如组织和结构研究所受重视。但职业意识研究利于从“个体行动”层面,观察社会组织、宏观结构对微观个体的影响,还能更具体地呈现新闻职业化的个体发展路径。本文以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意识”为研究对象,考察中国新闻记者职业意.识的变迁轨迹,并借此探索新闻记者职业意识变迁的内在规律和动力机制。操作方法是,将改革开放以来划分为市场经济初涉期(19781992)、市场经济发展期(1992——1998)、市场经济纵深期(1999至今)三段时期,选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记者,对其职业意识进行解析,并将其放置在国家、新闻业和市场三者互动关系的框架内,以职业社会学中职业自主性理论为视点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发现:市场经济初期(19781992)。文革结束后,国家陷入合法性危机,为防止政治变革,国家推行经济现代化改革,但改革的共识之下也存在着争议。新闻业借新闻改革,支持改革派,进行政治改革启蒙,但以八九事件告终。1992年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行后,“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合法性逐步向“经济绩效”合法性转移,国家以“民族主义”话语消解启蒙意识,并专注于发展市场经济,解决了政权危机。这段历史时期,以刘宾雁、樊云芳、左方、范敬宜和安岗等为代表的记者,分别以“第二种忠诚”的方式谏党;提倡全息摄影式中性报道;突破真理报潜规则,恢复报纸的商品性;“三贴近”的政治家办报逻辑、强调调查读者等多元化意识,整体呈现出突破传统喉舌的角色定位,彰显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和恢复报纸商业传统的职业意识。市场经济发展期(19921998)。市场经济在国家主导下全面拓展,新闻产业化发展进入多赢竞争阶段。国家在新闻业管理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套包含“改革开放总路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市场经济”三内容的霸权话语;而新闻业则发展出“市场化的媒介专业主义、党的群众路线及为民请命、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传统”三套话语资源,为市场化的“象征资源替换”战术提供合理化的解释。这段时间,以卢跃刚、孙玉胜、陈虻、钱钢等为代表的新闻记者,分别以回到常识,记录历史;改变电视语态;“平视”人性和主张“讲人话”等新闻主张,展示了传统文人论政和党的喉舌向新闻职业化转移的职业意识趋势。市场经济纵深期(1999至今)。九十年代末期,国家停止对新闻业的财政支持,新闻业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随着发行、广告等市场的白热化竞争,社会资本进入媒体融资渠道遭遇体制性障碍,生存危机使新闻产业进入零和博弈期。国家逐渐掌握了一套将媒介产业发展与政治表现相结合的治理技法,而新闻业不得不在考虑生存、发展及自身利益问题时,向国家政府强权靠拢。市场化考核和企业化管理导致的生存逻辑,使得新闻记者的劳动出现异化,出现新闻民工、雇员等身份认知。这段时间,以胡舒立、王克勤、柴静等为代表的记者和以《南方周末》记者为核心的专业社区,分别以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扒粪人”的公民立场、力图“看见”人和基于共享“阐释和反思”话语的专业社区等职业特点,展示出在市场生存和国家治理的夹缝中,以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意识为诉求的专业化发展态势。总体而言,中国新闻记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职业意识都是多元共生的,但也有一个从党的喉舌和文人论政的传统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变迁趋势。职业价值观的转变,是国家、新闻业和市场三者关系演变与新闻记者职业意识变迁之间互动的核心,职业意识变迁的外在动因是,市场化语境下国家与新闻业围绕职业自主性的博弈;内在动力是,国家凭借市场化逐步确立的霸权话语和发展出的治理技巧,使得记者在生存逻辑考量下,不断将理想沦陷的现实进行价值内化的结果。

郑成海[5](2013)在《都市报公信力危机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以来,都市报在短短数年间就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大众传播媒介阵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并学界被誉为“中国报业中最有可持续发展实力、最有进取活力、最有品牌价值和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报群之一”。①然而,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加上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因素,部分都市报成了虚假新闻和违法广告的重灾区,严重损害了受众的利益;此外,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部分都市报频频出现失语和监督缺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都市报的公信力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并且面临信任危机,将制约都市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随着网络媒体日益博兴,加上微博等新媒体技术风生水起,都市报受众正不断受到蚕食和分流已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不少都市报经营收入和发行量出现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在议程设置方面,新媒体也日渐强势。而在业界,有关报纸“寒冬论”和“消亡论”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都市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要化解眼前这场信任危机和生存危机,进一步维护和提高自身公信力,赢得受众信赖和支持,成为转型期都市报获得生存空间和新的发展机遇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都市报公信力危机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问题解决之道在当前尤为迫切。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指出当前都市报面临公信力危机的现实,接着从引发公信力危机的媒介表现,以及都市报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制约因素,剖析都市报公信力危机的症结所在,然后探讨都市报进一步提升公信力、做主流大报的途径和措施,并以半岛都市报提升公信力的经验作为具体的范例进行详细论述,最后从完善和改革都市报管理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文中引入了大量最新的都市报实例和传播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论证,使整篇论文“有血有肉”。本文针对当前都市报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新的解决之道,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对整个都市报行业都有借鉴意义。本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绪论;第一章,都市报公信力整体状况;第二章,引发公信力危机的媒介表现;第三章,都市报公信力制约因素;第四章,提升都市报公信力的途径;第五章,半岛都市报提升公信力的经验;最后一部分是结语。

奚琳[6](2010)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云南媒体角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带来了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中国新闻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顾30年来云南媒体的发展历程,本文通过对《春城晚报》创办等七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进行梳理分析,勾勒出云南媒体角色渐进式变迁的图景,该图景不仅展现了云南媒体角色变迁的轨迹,还呈现出两个方面的意义。将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作为参照系,与云南媒体渐进式变迁的图景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云南媒体角色变迁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新闻改革的缩影,透过七个标志性事件,我们看到云南媒体在不同时期曾经出现了经济创收者角色、竞争与合作角色、扩张型角色等多种角色发展的活跃期。这些角色伴随着新闻业务、观念、体制,经历了自下而上的改革,也经历了信息观念、市场观念、受众观念等多种观念的碰撞。这样一个激活媒体多种角色的过程,整体上与中国新闻改革是“合拍”的,云南媒体角色的变迁与整个新闻媒体的角色变迁有着历时的共性。云南媒体角色的变迁又呈现出独具风格的地方特色。云南媒体在本土新闻改革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地方媒体的创新意识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本土性回应。并且,对内突破制度的瓶颈,实现跨区域发展战略;对外利用云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得云南媒体能够“借船出海”实现向跨区域扩张角色。透过对云南媒体角色变迁的“云南意义”的解读,立足区域优势,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物质供给的基础上,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作为区域扩张的精神枢纽,使得云南媒体的文化传承功能得以凸现。云南媒体将朝着社会公正守望者、社会利益表达的沟通者,以及社会价值规范与社会共识的推进者等多样角色发展,最终使得媒体的公共属性得到最大的发挥,逐渐形成地方效应,演变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辐射价值。云南媒体角色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力量的推动,而不是简单的社会资源重组,在整个变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创新能力的释放,对约束社会资源的条条框框的打破,从而建立起的新资源关系。

常海燕[7](2009)在《关于当代中国都市报新闻写作风格的研究》文中认为结合当前中国都市报蓬勃发展的现状,以包括《都市快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华商报》、《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新文化报》等目前国内知名媒体的新闻写作操作手段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国都市报的源起、其新闻写作风格的形成、目前呈现出的特征、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未来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历时近一年的研究。研究报告了目前国内都市报的发展现状、都市报新闻写作的价值取向、因其价值取向而导致的写作方向变化、新形势下新闻写作风格呈现出的具体特征,并着重在对特征的研究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根源,最终对未来一个时期当代中国都市报新闻写作风格未来一个阶段的趋势有一个明确的判断。研究发现了目前都市报新闻整体写作风格呈现的九大特征,包括,常规新闻写作趋向超常规性;素材选择趋向贴近性;标题制作趋向震憾性;重大赛事及深度报道趋向纵深性;写作笔法趋向故事性;新闻角度趋向独特性;导语趋向惊艳性;遣词造句趋向平民性;情节趋向动感性。以及都市报三大新闻类别写作风格的主要特征,包括,社会新闻写作风格的新奇性;时政新闻写作风格的服务性;经济新闻写作风格的指导性。另外,针对都市报新闻目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结合国内外先进都市报媒体的新闻写作状况,对未来都市报写作风格趋向进行了创新性的描述。在进行论文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都市报新闻写作风格的研究总体看来比较零散,大多停留在10年以前,且对都市报写作风格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较少,主要针对是各种不同的新闻品种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散见于各专业理论书籍。本论文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力争添补相关内容的空白,使当前中国都市报新闻写作风格研究更系统更完善,也为人们关注都市报新闻写作风格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夏冰[8](2008)在《《南方周末》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民生新闻因其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实际备受普通民众的青睐。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现象”,理论界对民生新闻的认识还存着诸多困惑和争议;同时,新闻媒体对民生新闻的实践也存在着误区。某些媒体民生新闻报道的庸俗化、平面化、娱乐化倾向备受民众质疑。《南方周末》作为面向全国的严肃型大报,其民生新闻报道具有鲜明的特色,对其报道风格进行研究,无疑会为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将丰富我们当前对民生新闻的理论研究。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民生新闻的解读。民生新闻的发展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与土壤。在对近年来关于民生新闻的理论研究进行占有、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对民生新闻的内涵进行了论证。认为,民生新闻是多个标准共同生效的划分结果,是一种具有多元内在规定性的独立品质的新闻形态。第二部分:《南方周末》民生新闻报道概况。20余年来,《南方周末》历经三次转型,不变的是其对民生的殷切关怀,浓厚的民本意识和平民色彩。在要闻版,民生新闻占有较大分量,常在头版与纵深版出现。民生版以维护公众经济权益为主,并对侵犯公众经济权益的机构、团体进行舆论监督。写真版则以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形式反映民生,多个角度、多个瞬间、多个侧面反映普通人的命运和生活。第三部分:《南方周末》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分析。首先,《南方周末》民生新闻关注弱势群体,尽可能关注社会底层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通过新闻题材、报道角度的选择为弱势群体构建了一个正常、客观、积极、健康的形象,彰显其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其次,深度报道是《南方周末》民生报道的重要特色之一,通过体验式采访,以民众的视角挖掘新闻的意义和价值,展现个体的精神和灵魂,追寻“新闻背后的新闻”。另外,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南方周末》民生新闻更注重运用组合文体的报道形式加大报道力度,突出效果,更好地贴近民生、服务民生。其三,新闻叙事故事化是民生新闻的特征之一。《南方周末》民生新闻经常使用悬疑策略、细节描写、节奏策略,使新闻具有可读性。同时,尝试运用虚拟主人公的叙事方法,使文章更具有故事性。第四部分:本文以《南方周末》民生新闻报道风格为例,对民生新闻理论研究以及如何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民生新闻要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报道模式,和读者建立起精神纽带,寻求情感共鸣;民生新闻要出精品,要提升自身品质,追求报道的深度、广度是民生新闻的必然出路;民生新闻在报道方式上更要接近民众接受心理。

张志安[9](2006)在《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 ——《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南方都市报》为研究个案,考察其创办十年来的发展路径以及新闻生产的复杂过程,从编辑部场域的视角出发研究其新闻生产和社会控制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这项研究,笔者力图揭示潜藏在宏大叙事和简单概括的理论背后真实、复杂的新闻生产实践和力量规制特征,由此,给我们解读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新闻改革与社会转型、媒介系统与社会情境之间的勾联关系提供生动的现实依据。论文整体采用媒介组织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研究取向,运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等人类学研究方法,深入南都编辑部组织内部进行研究,无论理论路径的确定或研究方法的运用都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创新价值。论文的逻辑组成主要包括“厚重描述”和“理论阐释”两部分,试图在描述南都复杂的新闻生产过程基础上,加以抽象、贴切的理论阐释。本文首先在前言中说明了选择南都作为研究个案的两点理由,继而在第一章中提出论文的核心问题、理论框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并对中外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理论综述,同时对论文的关键词做了必要解释;第二章梳理了南都发展的三个阶段,然后对其“主流”转型的实质意义进行分析,最后对其发展过程与外部政治和经济控制因素及内部专业控制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三章从南都日常的新闻生产过程和编辑机制入手,分析其编辑部组织的价值观及新闻生产的场域特征;第四章研究南都时评的发展轨迹,着重叙述其从“公民写作”向“精英写作”、从公众表达向思想启蒙的转变过程,并分析其功能与意义;第五章研究南都的深度报道,先简要梳理其发展过程、编辑机制和报道形态,然后重点分析“孙志刚事件”报道的新闻生产过程,最后对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特征及功能进行总结分析。在探究南都深度的操作策略及其新闻生产和社会控制的互动关系时,笔者还尝试提出“策略突围”、“协同默契”等概念,并做原创性的阐释;结语部分先将南都编辑部新闻生产的特征置身于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情境中,分析此个案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然后以此为角度观察媒介、市场与民主在中国语境下的现实互动关系,最后就都市报如何在市场化进程中更好地承担公共传播的责任提出若干建议。

唐晓霞[10](2005)在《人文关怀:转型期主流媒体新闻理念的嬗变 ——以《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报道为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人文关怀思想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本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封建宗教蒙昧主义的产物,它提倡人学,反对神学,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早期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潮。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阿伦·布洛克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其一,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其二,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拥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一直以来,大众传媒对人文关怀精神的解读也不离这两层含义。 中国报刊人文关怀的萌芽可追溯到第一张完全由国人出资创办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而报刊人文关怀理念的真正建立,则是随着资产阶级改良派宣扬改良主义思想时得以体现的,“五四”时达到高潮,他们主张改造人的思想,强调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关怀。这一时期,报刊人文关怀理念是带着浓厚的启蒙色彩的。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人文关怀”在大众媒介的实践中,才找到具体的关注对象。其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以“人”为主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倡导社会公平和公正,表达出对人的基本权益的尊重。 《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报道是这一时期“人文关怀”的代表之作,大量普通人以“人”的形象进入主流媒体的视线,而且特别是将关注的重点落脚到社会弱势群体身上,实现从泛化的“普通人”到更加特定的“弱势人”关怀的转移。“弱势关怀”的价值内核就在于对社会公正的呼唤,因为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公是弱势人群权益遭到损害的主要表现。“冰点”通过客观的报道,揭示出

二、平民化背后的媚俗倾向——对都市报报道风格的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民化背后的媚俗倾向——对都市报报道风格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2)都市报民生新闻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都市报定义
        1.3.2 民生新闻定义
第2章 都市报民生新闻转型的动因
    2.1 环境因素变化推动都市报民生新闻转型
        2.1.1 媒介政治环境的变化
        2.1.2 媒介行业竞争的加剧
        2.1.3 受众构成结构和受众需求结构的变迁
    2.2 都市报民生新闻的困境与突围决定了转型的必要性
        2.2.1 都市报民生新闻的琐碎化倾向
        2.2.2 都市报民生新闻的同质化倾向
        2.2.3 都市报民生新闻的媚俗化倾向
第3章 都市报民生新闻的转型方式
    3.1 都市报民生新闻的理论转型
        3.1.1 公共新闻理念下由市井民生新闻转向主流民生新闻
        3.1.2 受众细分理论下由大众民生新闻转向分众民生新闻
    3.2 都市报民生新闻的实践转型研究
        3.2.1 报道主题上由小民生议题转向大民生议题
        3.2.2 舆论环境建构上由尖锐的批评者转向理性的建设者
        3.2.3 市民叙事上由“消极+受助者”框架转向“积极+有力者”框架
        3.2.4 由反映民生问题转向提供解决民生问题的渠道
        3.2.5 由封闭对抗向合作开放转型
        3.2.6 社区类、商圈类民生新闻强调特色与互动
第4章 都市报民生新闻转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4.1 都市报民生新闻转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4.1.1 转型中应注意泛主流化与伪主流化倾向
        4.1.2 转型中应注意媒介越位现象
        4.1.3 转型中应注意农民话语权缺失现象
    4.2 都市报民生新闻转型的改进策略
        4.2.1 时政与民生内容对接,热点与本地情况挂钩
        4.2.2 线上内容线下服务,打造民生新闻的个性与特色
        4.2.3 理性引导舆论,把握好转型中民生新闻的度
        4.2.4 横向拓宽纵向拓深,创新社会新闻报道方式
        4.2.5 坚持民本报道取向,由小视角反映大民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当前我国新闻媒体“三俗化”倾向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学术创新
2 相关概念概述
    2.1 新闻媒体中的“三俗化”倾向
        2.1.1 新闻报道的庸俗化倾向
        2.1.2 新闻报道的低俗化倾向
        2.1.3 新闻报道的媚俗化倾向
    2.2 正确理解通俗文化
        2.2.1 通俗文化的内涵
        2.2.2 新闻“三俗”现象与通俗文化的区别
3 “三俗”现象在大众传播中的表现及危害
    3.1 “三俗”现象在媒体中的表现
        3.1.1 传统媒体中的“三俗”表现
        3.1.2 新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三俗”表现
    3.2 新闻报道中“三俗”之风盛行的危害
        3.2.1 弱化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3.2.2 败坏社会风气消解社会主流价值观
        3.2.3 损害受众知情权降低社会成员认知水平
4 “三俗”之风盛行的成因
    4.1 媒体自身因素分析
        4.1.1 市场条件下媒体间的恶性竞争
        4.1.2 媒介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4.1.3 媒体新闻报道理念有失偏颇
    4.2 新闻“三俗”之风的其他因素分析
        4.2.1 新闻立法机制不健全
        4.2.2 受众心理特征的影响
        4.2.3 政府、社会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不够
        4.2.4 受西方消费主义和黄色新闻潮的影响
5 治理大众传播过程中“三俗”风气的途径
    5.1 媒体机构抵制“三俗”之风的举措
        5.1.1 强化媒介自律意识摆正自身位置
        5.1.2 全面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5.1.3 树立品牌意识构建媒体精品战略
    5.2 政府部门对媒体“三俗”之风的治理
        5.2.1 完善新闻领域内的相关法律规范
        5.2.2 细化奖惩标准提高监管艺术
    5.3 社会对媒体“三俗”之风的应对
        5.3.1 广辟公众监督渠道建立社会监管机构
        5.3.2 普及新闻教育培养受众媒介素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意识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新闻从业者的研究
        1.3.2 国内外对职业意识的研究
    1.4 研究框架
        1.4.1 理论视点
        1.4.2 研究方法
2 市场经济初期记者的职业意识(1978—1992)
    2.1 市场经济初期:国家与新闻业的关系调整
    2.2 市场经济初期的职业意识解析
        2.2.1 “青天”“良心”和“第二种忠诚”
        2.2.2 “中性报道”不等于中立报道
        2.2.3 突破《真理报》潜规则
        2.2.4 “政治家办报”的新逻辑
        2.2.5 无产阶级新闻学要“调查读者”
    小结
3 市场经济发展期记者的职业意识(1992——1998)
    3.1 多赢竞争:国家主导下的新闻产业化
    3.2 市场经济发展期的职业意识解析
        3.2.1 “记录历史”还是“影响历史”
        3.2.2 改变电视的语态,回归新闻本真
        3.2.3 从人性出发
        3.2.4 “讲人话”,不要“讲神话”和“鬼话”
    小结
4 市场经济纵深期记者的职业意识(1999至今)
    4.1 零和博弈:新闻业重寻国家行政扶持
    4.2 市场经济纵深期的职业意识解析
        4.2.1 “独立、独到、独家”的新闻专业主义
        4.2.2 记者应是啄木鸟和社会学医生
        4.2.3 “看见”和“关心”新闻中的人
        4.2.4 作为“阐释共同体”和“反思社区”的职业意识
    小结
5 结语:记者职业意识的变迁与国家、市场、新闻业关系的演变
    5.1 职业价值观:“意识变迁”与“关系演变”的轴心
    5.2 外在动因:市场化语境下的国家与新闻业的自主权博弈
    5.3 内化动力:国家话语霸权的确立与记者新闻理想的沦陷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术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都市报公信力危机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都市报公信力现状
    第一节 都市报定义及发展概述
    第二节 都市报公信力内涵及作用
    第三节 都市报面临公信力危机
第二章 引发公信力危机的媒介表现
    第一节 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第二节 违法违规广告屡禁不止
    第三节 新闻报道难以善始善终
    第四节 舆论监督缺席或滥用
    第五节 人文关怀缺失
第三章 都市报公信力制约因素
    第一节 内部因素
    第二节 外部因素
    第三节 提升公信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四章 提升都市报公信力的途径
    第一节 法律约束和行业自律
    第二节 内部管理
    第三节 塑造都市报品牌形象
    第四节 理顺政府与媒体关系
第五章 半岛都市报提升公信力的经验
    第一节 制度建设
    第二节 品牌建设
    第三节 内容建设
结语 都市报应回归媒体属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改革开放三十年云南媒体角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闻理念的转变是媒体角色变迁的牵引力
    二、媒体角色变迁的研究视角
    三、云南媒体角色发展的研究
第一部分 媒体角色的理论分析
    一、媒体角色的理论分析
    二、媒体角色的概念阐释
第二部分 云南媒体角色的历史变迁
    一、1980 年《春城晚报》的创办
    二、1992 年《都市周末》的诞生
    三、1999 年“川军入滇”与报业大战
    四、2001 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挂牌
    五、2004 年《都市条形码》开播
    六、2007 年《云南信息报》“中国式”的联合重组
    七、2009 年网络舆论监督“躲猫猫事件”
第三部分 云南媒体角色变迁的意义读解
    一、云南媒体角色变迁是中国新闻改革的缩影
    二、云南媒体角色变迁的“云南意义”解读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参考文献
致谢

(7)关于当代中国都市报新闻写作风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都市报新闻风格发展历程及其价值取向
    2.1 都市报的含义
    2.2 都市报新闻风格的起源及勃兴
    2.3 都市报主要读者群对其新闻风格的影响
    2.4 都市报新闻风格的整体现状及主要价值取向
第三章 都市报整体新闻风格的特征
    3.1 常规新闻趋向超常规性
    3.2 新闻写作素材选择趋向贴近性
    3.3 新闻标题趋向震憾性
    3.4 重大赛事及深度报道趋向纵深性
    3.5 写作笔法趋向故事性
    3.6 新闻写作角度趋向独特性
    3.7 导语趋向惊艳性
    3.8 遣词造句趋向平民性
    3.9 新闻情节趋向动感性
第四章 都市报类别新闻风格的主要特征
    4.1 社会新闻风格的新奇性
    4.2 时政新闻风格的服务性
    4.3 经济新闻风格的指导性
第五章 都市报新闻风格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5.1 市场经济使新闻风格取向受到冲击
    5.2 在提升报格与追求“卖点”中妥协使新闻风格出现偏差
    5.3 难以雅俗契合地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能力使新闻风格难突破
    5.4 都市报新闻公信力下降使新闻风格遭遇挑战
    5.5 解决都市报新闻现存问题的具体对策
第六章 国外都市报新闻写作风格对我国都市报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8)《南方周末》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价值和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一、对民生新闻的解读
    (一) 民生新闻产生背景
        1. “以民为本”是民生新闻的核心理念
        2. 民生新闻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
        3. 从传播理念方面对民生新闻的理解
    (二) 对民生新闻的理论研究
    (三) 民生新闻的界定
        1. 新闻选择上的民生内容
        2. 报道立场上的民众视角
        3. 报道理念上的民本取向
    (四) 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及研究《南方周末》民生新闻义
        1. 民生新闻≠民生版新闻
        2. 民生新闻报道的肤浅化、表面化、庸俗化现象
        3. 研究《南方周末》民生新闻报道的意义
二、《南方周末》民生新闻报道概述
    (一) 《南方周末》发展历程
    (二) 研究对象概述
        1. 要闻之中见民生
        2. 从“消费广场”到“民生”
        3. 写真——镜头之中的民生
三、《南方周末》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分析
    (一)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1.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2. 对弱势群体形象构建的人文导向
    (二) 深入新闻背后的新闻
        1. 深入采访,贴近民生
        2. 组合报道,服务民生
    (三) 言他人所不善言——新闻叙事故事化
        1. 悬疑策略
        2. 细节描写
        3. 节奏策略
        4. 虚拟写法
四、《南方周末》民生新闻报道的启示与借鉴
    (一) 建立精神纽带,寻求情感共鸣
    (二) 追求深度、广度是民生新闻的必然出路
    (三) 叙事方式要接近民众的接受心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9)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 ——《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取向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核心概念
第二章 发展历程及控制因素
    第一节 萌芽:周报“起步”
    第二节 发展:选择“另类”
    第三节 转型:实践“主流”
    第四节 主流转型的实质动因
    第五节 发展历程的控制分析
第三章 生产机制及场域特征
    第一节 新闻理念与编辑流程
    第二节 新闻生产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新闻生产的控制分析
    第四节 新闻生产的场域特征
第四章 时评:从公众表达到思想启蒙
    第一节 发展轨迹与动因分析
    第二节 编辑形态及生产机制
    第三节 时评生产的控制分析
    第四节 南都时评的功能意义
第五章 深度报道:抵达真相的路径
    第一节 发展轨迹
    第二节 编辑机制及报道形态
    第三节 典型个案:“孙志刚事件”报道
    第四节 新闻生产的控制分析
    第六节 深度报道的功能意义
    附录:“妞妞事件”报道
结语
    一、南都的普遍性及特殊性
    二、负责任的公共传播
参考文献
后记

(10)人文关怀:转型期主流媒体新闻理念的嬗变 ——以《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报道为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背景
    二、目的
第一章 大众传媒人文关怀思想溯源
    第一节 人文关怀思想历史溯源
    第二节 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新闻界的体现
第二章 我国报刊的人文关怀传统
    第一节 近代报刊人文关怀的萌芽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报刊活动中的人文精神
    第三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中国近代第一次人文主义思潮,报刊的人文关怀理念得以确立
    第四节 邹韬奋人文主义的办报思想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革以前)
    第六节 新时期媒体人文关怀的实践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冰点”创刊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冰点”诞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冰点”题材选择特征
    第三节 “冰点”新闻报道样式/文体特征
第四章 《中青报》“冰点”专顾报道对人文关怀内涵的拓展
    第一节 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的新含义
    第二节 从人文关怀到弱势关怀
    第三节 从尊重人作为个体价值的存在,到探寻从制度层面建立社会公平对人权益的保障是“冰点”人文关怀内涵拓展的本质
    第四节 弱势关怀的大力表现契合了转型期受众心理需求
第五章 “冰点”(人文)弱势关怀价值诉求显现的传媒理念
    第一节 从“喉舌”到“公器”,媒体监视环境的功能理念凸显
    第二节 从“传者中心”到“受众本位”
    第三节 媒体公信力来自客观、公正、平衡的新闻报道
第六章 新世纪媒体人文关怀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主流媒体“弱势关怀”的微弱呼声
    第二节 非主流媒体对“人文关怀”望洋兴叹
    第三节 “冰点”未来发展方向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论文
声明
致谢

四、平民化背后的媚俗倾向——对都市报报道风格的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审美现代性视阈下的媚俗研究[D]. 黄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都市报民生新闻转型研究[D]. 李杰. 河北大学, 2015(12)
  • [3]当前我国新闻媒体“三俗化”倾向批判[D]. 陈晓楠. 河北经贸大学, 2014(08)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意识变迁研究[D]. 陈科. 武汉大学, 2013(01)
  • [5]都市报公信力危机及对策研究[D]. 郑成海. 山东大学, 2013(04)
  • [6]改革开放三十年云南媒体角色变迁研究[D]. 奚琳. 云南大学, 2010(05)
  • [7]关于当代中国都市报新闻写作风格的研究[D]. 常海燕.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1)
  • [8]《南方周末》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研究[D]. 夏冰. 河南大学, 2008(09)
  • [9]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 ——《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D]. 张志安. 复旦大学, 2006(02)
  • [10]人文关怀:转型期主流媒体新闻理念的嬗变 ——以《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报道为文本分析[D]. 唐晓霞. 四川大学, 2005(02)

标签:;  ;  ;  ;  

文明背后的媚俗倾向——对都市报报道风格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