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算术编码的编译码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冉东升[1](2021)在《基于信号整形的光纤通信编码调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fifth generation of mobile technology,5G)的发展,高清视频直播、增强现实(augment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智能硬件设备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网络应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对现有的光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速率、更大带宽、更低延时的要求。不论是已有业务的升级迭代,还是新型业务的不断涌现,都需要以光纤通信技术为基础的骨干传输网络不断提升网络速率和传输带宽。在光通信系统中,制约通信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功率利用率、频谱效率、信道噪声和干扰等。同时,通信光纤本身存在的色散、非线性效应等特性也对骨干传输网的长距离传输性能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在香农理论中,信道容量定义为通信信道被定义为在给定带宽内可以承载的最大信息速率。在光通信发展的几十年来,提高信道容量乃至逼近香农极限一直是研究人员不懈追求的目标。新型的概率整形编码调制技术和超奈奎斯特脉冲整形技术是实现下一代光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传输容量和传输距离,有效地提高光通信传输系统的性能,是近期光通信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本论文是基于信号整形的光纤通信编码调制方法研究。着重研究了基于概率整形编码调制的光通信传输方法、基于前向纠错码与概率整形结合方法的光通信传输方法、基于超奈奎斯特脉冲整形的光通信传输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提升功率受限的光通信传输系统系统容量,提升误码率性能和互信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概率整形编码调制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及概率整形中的信号分布匹配算法,提出了概率整形编码调制的光传输方案,该方案在发射端采用CCDM分布匹配器结合QAM调制得到PS-64QAM信号,在光纤信道中采用SSFT算法引入非线性,在接收端使用DSP模块对接收信号进行相位恢复和噪声消除等操作,最终经过逆分布匹配得到解调信号。仿真表明,PS-64QAM信号能够得到整形收益,使信道容量更加逼近香农极限。(2)研究了前向纠错码与概率整形结合的相关方法。提出基于BCH-LDPC级联码的PS-64QAM光传输方案,该方案中级联码采用LDPC码作为内码,BCH码作为外码。接收端译码器对内码传输时存在编码错误的码字进行再次译码。仿真结果表明,接收端外部BCH解码器对LDPC译码器的输出再一次进行纠错,可以大大提高系统整体的纠错能力。(3)研究了超奈奎斯特脉冲整形方法在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FTN-THP的光通信传输方案,对四种不同的均衡方案进行了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EAD方案比传统的THP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性能,并优于传统的PD检测方法。
李梦涵[2](2021)在《基于音频合成模型的隐写算法与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密是实现安全通信的主要技术,然而,以密文形式传输数据会暴露秘密通信行为的存在。隐写术是将秘密信息隐藏到媒体文件中得到与其相似的载密文件的技术。以载密形式传输数据既能保护秘密消息内容,又能隐藏秘密通信的行为,因此,隐写术为秘密通信提供了更多的安全属性。隐写分析是检测媒体文件中是否藏有秘密消息的技术。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众多性能优越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隐写分析算法,给隐写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现有的自适应隐写方法已经难以很好地抵抗隐写分析的检测。同时,互联网上基于合成语音的服务越来越普遍,因此合成语音成为了合理的隐写载体,我们可以利用合成语音过程掩盖隐蔽通信过程。本文针对音频隐写展开研究,探索如何利用语音合成技术进一步提升音频隐写的安全性:针对隐写编码理论无法达到最小失真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文本转语音模型的载体可重现的音频隐写方案;为了进一步接近隐写理论安全,提出了基于显式概率音频生成模型,设计了计算可证安全的隐写方案和相关安全协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可归纳如下:1.提出了基于合成音频的载体可重现音频隐写方法传统自适应隐写方案中,由于接收方无法获得载体和修改概率,需要借助隐写编码来完成信息嵌入和提取,目前的隐写编码性能只能逼近率失真界,且计算复杂度很高。本文基于文本语音转化生成模型,利用语音语义对于隐写修改的鲁棒性,以及共享生成模型后载体语音的可恢复性,设计了基于信源编码的自适应语音隐写算法。该算法可以按照最优概率进行嵌入。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载体可重现的语音隐写算法的性能优于现有的基于STC编码的语音隐写方案。2.提出了基于音频合成的安全隐写算法与协议隐写的理论安全一直是研究者们追求的目标,具有显式概率分布的计算机生成媒体的出现,为可证明安全隐写理论提供了实际应用基础。本文以音频合成模型WaveNet为基础,提出了一个计算上可证安全的隐写方案,并从理论与实验两个角度验证了其安全性,隐写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攻击者无法区分载体和载密。另一方面,深度学习使得攻击者可以更好地分析通信双方的异常行为,因此进一步提升通信双方的行为安全性尤为重要。本文在安全隐写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隐写协议,通过隐蔽信道实现了隐写通信的全部过程,包括对称密钥隐写、公钥隐写和密钥交换过程三个部分。
王娜[3](2021)在《熵编码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于数据的海量性、计算机存储资源和网络带宽的有限性,数据压缩已经成为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数据压缩是一种在保证重要信息的基础上,降低数据的存储容量,提高计算机资源利用率的技术。熵编码是数据压缩的一种有效手段,大多数用于图像、语音、视频的压缩系统使用自适应预测器或去相关变换,将原始数据块映射为低熵的整数块以便于熵编码过程。常见的熵编码算法有香农编码、Huffman编码、Lempel-Ziv编码、Golomb编码和ANS编码,其中Golomb编码是一种无损数据压缩方法,当输入序列中的符号概率服从几何分布时,使用Gololmb编码可以得到最优的前缀码。给定一个待编码的正整数N,Golomb编码使用一个参数M将其分成两部分:商部分和余数部分。当M不是2的幂次时,这两部分的码字均采用可变长度编码。与固定长度编码相比,可变长度编码的编译码复杂度较高,实现速度较慢。此外,Golomb编码只能采用二进制编码。迄今为止,没有文献研究任意n进制的Golomb编码。ANS编码是一种新的熵编码方法,它有两个主要的实现:range ANS(rANS)和tabled ANS(tANS),其中rANS需要一些复杂的算术运算,包括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计算复杂度较大。tANS将整个行为(包括重正化)固定到一个查找表中以避免乘法运算,在编码速度与Huffman编码相当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算术编码的压缩性能。然而,tANS需要耗费较大空间来存放整个查找表,对CPU的内存要求比较高。Golomb编码和ANS编码都属于可变长度编码,可变长度编码的主要局限性在于缺乏有效的随机访问能力。在数据库领域,经常遇到需要以压缩的形式随机地访问或修改某一个条目的情况。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1)基于采样的随机访问机制研究;(2)基于辅助的数据结构的随机访问机制研究。然而,现有的研究都需要开辟额外的空间,额外空间的使用将损失部分压缩性能。本文主要研究文本压缩中的熵编码技术,包括Golomb编码、ANS编码以及可变长度编码中的随机访问应用。首先,本文指出了传统Golomb编码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Golomb编码的变体,它对于任意的M值,始终采用固定长度编码余数部分的码字。此外,本文将二进制的Golomb编码和所提出的编码拓展到任意n进制。接着,针对tANS编码速度快,但查找表耗费空间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查找表空间较小的tANS算法,在避免了复杂度较高的乘法运算的同时,解决了内存占用大问题。最后,在不损失压缩性能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不需要辅助空间且支持随机访问的解决方案,显着提高了算法的随机访问效率。本文的贡献点如下:1.本文提出了一种Golomb编码的变体,它在不损失压缩性能的前提下,对于任意的M值,始终使用固定长度编码余数部分的码字,显着降低了编译码的复杂度。此外,本文提出了n进制的Golomb编码和n进制所提出的编码。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的Golomb编码相比,所提出的方案编码时减少了 20%加法运算、40%的乘法运算,增加了 20%的位运算。译码时减少了 40%的加法运算、10%的乘法运算,增加了 20%的分支判断。2.本文提出了一种查找表空间较小的tANS算法,它在避免乘法运算的同时,减少了查找表所占的空间。此外,本文提出了一种一次可解码多个符号的快速译码算法。实验结果显示,在压缩比略微降低(大约损失0.5%)的情况下,我们的方法在编码(译码)时的吞吐量比rANS大约高25%(60%)。3.本文提出了一种前缀码流的重排方法,它在不需要使用额外空间的情况下,可支持高效的随机访问。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案随机访问一个元素时需要读取的比特数目大约减少了两个数量级。此外,对于码字长度可由前缀确定的前缀码,如Canonical Huffman编码,我们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随机访问效率。
陈辰[4](2018)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传输系统的匹配准则: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以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为基础的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技术迅猛发展。为了满足将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连接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需求和实现全移动、全连接世界的第六代移动通信(6G)愿景,业务需求的多样化、数据流量的千倍增长、千亿设备的连接将对通信系统设计提出更严峻的挑战。其中,联合信源信道编码(Joint Source-Channel Coding,JSCC)技术以其低成本、低功耗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IoT的核心技术需求,为实现万物互联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由于JSCC设计是考虑联合优化设计的一种编译码方式,因此,本文从匹配优化的设计观点出发,以基于原模图低密度奇偶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的JSCC传输系统为突破口,考虑系统基础模块之间的匹配准则,并利用匹配准则设计优化基于JSCC的传输系统性能。其中,主要的创新点包括:1)为改善基于原模图LDPC码的JSCC系统地板区性能,并增强系统对信源统计概率的鲁棒性,本文依据信源统计特性与信源编码速率之间的匹配准则,研究基于原模图LDPC码的JSCC系统信源码设计。首先,提出并证实了一个设计观点:将具有最优纠错性能的原模图LDPC码作为JSCC系统信源编码码型,不一定能够得到最优的压缩性能。其次,依据这个观点,本文基于信源统计特性与信源编码速率之间的匹配准则,利用信源码的原模图外信息转移(Protograph Extrinsic Information Transfer,PEXIT)算法与差分进化算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DE),设计出具有高信源译码门限值的信源原模图LDPC码。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对比于具有优秀纠错性能的原模图LDPC码,新构造的信源码在同样的信源编码速率下,成功重建信源所允许的信源统计概率范围更广。因此,对信源统计概率的波动具有更高的容忍度,系统的鲁棒性增强。并且,对于具有相同统计概率的信源,在高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区域能够获得明显的性能增益,得到更低的系统错误地板。2)为改善基于原模图LDPC码的JSCC系统瀑布区性能,本文研究了信源原模图LDPC码与信道原模图LDPC码之间的匹配准则,并利用该准则设计系统瀑布区性能优秀的信源码与信道码。首先,本文借鉴信道LDPC码设计领域的曲线拟合算法(Curve-Fitting Algorithm),提出了信源码与信道码的匹配准则。其次,就曲线拟合算法与匹配准则不能直接应用于自动搜索的不足,构造了衡量译码通道宽度的代价函数,并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分别在信源帧长较长的应用环境与中短帧长的应用环境下,搜索性能优秀的信源原模图LDPC码与信道原模图LDPC码。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证明,对比传统的信源、信道码型,采用本文设计的信源、信道原模图LDPC码,能够获得更低的系统译码门限值。并且,在系统BER性能仿真中,新构造的信源、信道原模图LDPC码表现出明显的优势。3)为改善基于JSCC的传输系统性能,本文研究了 JSCC与编码信道的匹配准则,并基于该准则,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信源编码后的残留冗余信息获得编码信道的概率幅度成型增益的匹配设计。首先,本文从传输系统整体性能优化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JSCC的传输系统——比特交织联合信源信道编码调制(Bit-Interleaved Joint Source Channel Coded Modulation,BIJSCCM)系统,并利 用比特级的概率幅度成型算法,建立JSCC与编码信道的匹配准则。其次,基于该准则,设计信源原模图LDPC码的码型参数以及系统交织方式,并在满足匹配准则的条件下利用差分进化算法搜索性能优秀的信源、信道码型。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证明,采用本文设计的信源、信道原模图LDPC码的BIJSCCM系统,能够充分利用信源编码后的残留冗余信息,使得冗余信息不仅能够用于提高译码性能,并且能够形成匹配于编码信道的传输信号,获得编码信道的概率幅度成型增益。
姚渭箐,易本顺[5](2018)在《基于存储机制的LT码编译码方法》文中指出提出一种基于存储(memory-based,MB)机制的Luby变换码的编译码方法,来实现信息在二进制删除信道(binary erasure channel,BEC)中的可靠传输。首先,发送端的编码器采用泊松鲁棒孤子分布(Poisson-robust soliton distribution,PRSD)产生普通编码包,同时产生携带存储信息的"存储包"。然后,源源不断在BEC中发送编码包和"存储包"给接收端。接收端的译码器根据接收到的"存储包"的数量不同,采取不同方式对输入包进行译码。如果"存储包"全部被接收,则所有输入包都能通过"存储包"中的存储信息直接获得;如果部分"存储包"丢失,则结合"存储包"和置信传播(belief propagation,BP)算法进行译码;如果所有"存储包"丢失,则仅采用BP算法进行译码。仿真结果表明,相比LT码的传统编译码方法,采用PRSD-MB方法可以大大降低误比特率,提高编译码效率。
赵旦峰,司佳希,梁明珅,段晋珏[6](2016)在《基于算术编码的低冗余LT码及其在安全通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为克服喷泉码需传输数据量大、信息透明的缺点,在LT传输(Luby transform,LT)码的生成矩阵中引入具有保密性的算术编码,提出一种低冗余LT(low redundancy LT,LRLT)码。LRLT码以生成矩阵的列为单位对邻居信息进行序列建模和无损压缩,能够在保持传统LT码结构的前提下,有效减少所需传输的数据量。此外,LRLT码的序列模型能够以密钥为依据进行交替变换,使得截获端无法正确恢复原始信息。仿真结果表明,与优化前的LT码相比,LRLT码信息传输的有效性显着提高,且具有抗截获能力,可应用于安全通信领域。
王玉晶,莫建麟[7](2015)在《DCT算术编码在图象压缩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针对图像的压缩处理,分析了传统熵编码和算术编码的不同,指出算术编码效果更优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算术编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编码方式DCT编码,并将新的DCT算术编码和传统算术编码压缩做了一些比较,采用MATLAB软件调用图像wbarb对这两种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得出DCT算术编码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也可以使传输中的错误冗余减少,既便于传输,亦可以改善效果,同时DCT算术编码方式应用于图像压缩编码领域,基本可以无失真地压缩图像的结论.最后对算术编码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在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上,可以进一步研究,找到冗余度更低的算术编码方法压缩图像.
金晶[8](2012)在《H.264中基于运动矢量差的CABAC改进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在H.264/AVC视频压缩标准中,基于上下文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Context-based Adaptive Binary Arithmetic Coding, CABAC)编码是一种高效的熵编码算法,其算法原理主要包括句法元素的二进制化、比特字符的上下文模型选择、比特字符的概率更新、编码算法的初始化以及二进制算术编码等。运动矢量差MVD是H.264/AVC视频压缩标准的重要的句法元素之一,本文从MVD的CABAC编码原理入手,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可概括如下:(1)在帧间编码帧(P帧和B帧)中,本文针对大分割块模式(16×16、16×8、8×16和8×8)下相邻块之间的相关性较低以至于不能对当前编码块中的MVD进行有效地预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在块分割模式下提高对大分割块中MVD准确预测的优化算法;(2)在帧间预测编码帧中,本文着重分析得出:一,大块分割模式占据着总分割数目的绝大部分(即:大分割块对应的MVD数目也占据着绝大部分);二,MVD的编码比特量是CABAC编码的主要编码比特之一。这就充分地表明提高对大分割块模式下MVD的编码效率可从整体上提高CABAC编码的效率;(3)在MVD的两个分量中,本文针对|mvd-y|相对于2×|mvd-x|的条件概率分布与|mvd-y相对于|mvd(A,y)|+|mvd(B,y)|的条件概率分别极为相似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提高对MVD垂直分量mvd-y第一比特字符的上下文模型选择准确性的优化算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帧间预测帧的编码比特量节约率;(4)本文针对当前编码块中MVD各分量第一比特字符的上下文模型选择不仅与相邻已编码块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且与当前编码块中MVD对应分量具有极高的相关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提高MVD各分量第一比特字符的上下文模型选择准确性的优化算法;由于基准CABAC算法未能对MVD各分量第一比特字符的上下文模型进行较准确有效地预测判定,因而必定导致MVD各分量第一比特字符未能较均衡的选择上下文模型进行算术编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增加整个编码过程中旁路编码模式的重归一化次数,进而增加编码的比特量和编码的计算复杂度。因此,本文在对块分割模式相关性判定的基础上,综合地分析了mvd-y与mvd-x的相关性以及MVD各分量第一比特字符与其自身所属分量的相关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矢量差的CABAC优化算法(CABAC-1算法)。通过实验表明,较基准CABAC算法相比,CABAC-1算法可在确保视频编码的质量同时,节约P帧8%左右的编码比特量,节约B帧5%左右的编码比特量,并相应地降低了约2%的编码时间。因此,CABAC-1算法是一种有效的改进优化算法。
孙超[9](2012)在《面向网络传输数据压缩算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数据压缩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信息技术,旨在满足特定需求的条件下达到减少存储空间,提高其传输、存储和处理效率的目的。由于网络环境异常复杂,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传输的数据压缩算法。本文通过对主流数据压缩算法进行比较筛选,选取以LZ系列无损数据压缩算法为基础算法,结合当前对网络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面向网络传输的数据压缩算法。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数据压缩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数据冗余的来源和压缩的基本途径,给出了数据压缩算法的模型设计和编码设计的思路;(2)分析和研究数据压缩算法的分类方法,详细讨论各种不同类型算法的优缺点,选择出一种最适合用于网络数据压缩的基础算法;(3)针对当今网络数据传输的主要问题,结合基础算法的自身特点设计出主副表字典的结构,hash+字典内联的索引方式和参数调节的可变的双格式输出优化方案;(4)实验测试算法性能,并得出一般网络状态下的两个参数的经验取值。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实现了在时延上可以更快更多的传输信源信息,在经济上降低了占用的费用,在频率上可以在通讯线路上开通更多的线路,在能量上降低发射机的功率,在空间上减少数据存储的开销的目的,并且算法构造的字典可以支持在线的数据挖掘需求。
王庆,张葛祥,龙良将[10](2012)在《基于原子参数预测和量化的交通图像压缩算法》文中提出为了提高在低比特率条件下的解码图像质量和视觉效果,根据交通图像背景和局部相似特点与原子参数量化特性,给出了基于原子参数预测和量化的交通图像压缩算法。该算法首先分解一批交通图像,以分解后的原子参数构建原子库,在此基础上,利用构建原子库对稀疏分解的原子参数进行预测和量化,然后对投影分量进行排序差分处理,采用变长编码对处理后的投影分量进行编码,根据投影分量的重排顺序,对经过预测和量化后的原子参数进行相应的重排,最后采用算术编码对重排后的原子参数进行编码。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与已有文献中的方法相比,该算法能够更有效的实现交通图像的压缩,在相同压缩比下,解码图像有更高的峰值信噪比和主观图像质量。
二、浅谈算术编码的编译码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算术编码的编译码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号整形的光纤通信编码调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概率整形编码调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光纤通信系统中前向纠错编码研究现状 |
1.2.3 超奈奎斯特脉冲整形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概率整形编码调制的光通信传输方法研究 |
2.1 概率整形编码调制方法研究 |
2.1.1 概率整形编码调制方法理论基础 |
2.1.2 概率整形中的信号分布匹配算法 |
2.2 基于概率整形编码调制的光传输方案 |
2.2.1 基于成对MB分布的PS-PAM-8信号生成方法 |
2.2.2 基于概率整形编码调制的光传输方案原理 |
2.2.3 性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向纠错码与概率整形结合方法研究 |
3.1 LDPC码研究 |
3.1.1 LDPC码的表示 |
3.1.2 LDPC码的编码原理 |
3.1.3 LDPC码的译码原理 |
3.2 极化码研究 |
3.2.1 信道极化 |
3.2.2 极化码的构造方式 |
3.2.3 系统极化码编码 |
3.2.4 极化码译码算法研究 |
3.2.5 性能仿真 |
3.3 基于BCH-LDPC级联码的PS-64QAM传输方案 |
3.3.1 基于BCH-LDPC级联码的PS-64QAM光传输方案原理 |
3.3.2 性能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超奈奎斯特脉冲整形的光通信传输方法研究 |
4.1 超奈奎斯特脉冲整形方法 |
4.1.1 非正交波分复用及FTN原理 |
4.1.2 FTN信号生成 |
4.1.3 FTN信号均衡 |
4.2 基于FTN-THP的光通信传输方案 |
4.2.1 系统模型 |
4.2.2 性能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基于音频合成模型的隐写算法与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传统隐写算法 |
1.2.2 生成式隐写 |
1.2.3 音频隐写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隐写术 |
2.1.1 隐蔽通信模型 |
2.1.2 隐写方法评价指标 |
2.2 隐写编码理论 |
2.2.1 最小化失真隐写 |
2.2.2 隐写编码 |
2.2.3 STC编码 |
2.3 音频合成技术 |
2.3.1 语音合成模型 |
2.3.2 深度生成模型 |
2.4 音频隐写分析 |
2.4.1 音频隐写分析系统 |
2.4.2 隐写分析特征 |
2.4.3 集成分类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载体可重现的音频隐写算法 |
3.1 引言 |
3.1.1 自适应隐写和失真定义 |
3.1.2 研究动机 |
3.2 音频隐写算法 |
3.3 算法测试与结果分析 |
3.3.1 实验设置 |
3.3.2 隐写分析测试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音频合成的安全隐写算法与协议 |
4.1 引言 |
4.2 基于WaveNet语音生成模型的隐写算法 |
4.2.1 WaveNet语音生成模型 |
4.2.2 安全隐写算法 |
4.2.3 安全性讨论 |
4.3 隐蔽通信协议 |
4.3.1 公钥隐写协议 |
4.3.2 全流程隐蔽通信协议 |
4.4 算法测试与结果分析 |
4.4.1 实验设置 |
4.4.2 安全隐写算法实验结果 |
4.4.3 公钥隐写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3)熵编码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olomb编码算法研究 |
1.2.2 ANS算法研究 |
1.2.3 可变长度编码中随机访问机制研究 |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Golomb编码的变体及n进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准备工作 |
2.2.1 定义 |
2.2.2 Golomb编码的介绍 |
2.2.3 常除数实现无符号整数除法 |
2.3 Golomb编码的变体 |
2.3.1 码字构造方法 |
2.3.2 码字长度分析 |
2.3.3 实验结果与复杂度分析 |
2.4 n进制编码算法研究 |
2.4.1 截断n进制编码 |
2.4.2 n进制Golomb编码 |
2.4.3 理论分析 |
2.4.4 所提出方案的n进制编码 |
2.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 总结 |
第3章 查找表空间较小的tANS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准备工作 |
3.2.1 定义 |
3.2.2 ANS编码的介绍 |
3.2.3 问题表述 |
3.3 查找表空间较小的tANS算法 |
3.3.1 编码表的构造 |
3.3.2 编码算法 |
3.3.3 译码算法 |
3.4 实验结果与复杂度分析 |
3.4.1 算术复杂度分析 |
3.4.2 实验结果 |
3.5 总结 |
第4章 支持随机访问的零辅助空间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准备工作 |
4.2.1 定义 |
4.2.2 相关的研究工作 |
4.3 一种新的码流重排方法 |
4.3.1 码流重排方法 |
4.3.2 理论分析 |
4.4 符号/整数序列的随机访问 |
4.4.1 查找表构造 |
4.4.2 基于查找表的译码/随机访问算法 |
4.4.3 Canonical Huffman编码的随机访问 |
4.4.4 讨论 |
4.4.5 VLQ编码的随机访问 |
4.5 实验结果 |
4.5.1 符号序列的随机访问性能 |
4.5.2 整数序列的随机访问性能 |
4.6 总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5.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5.3 未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4)联合信源信道编码传输系统的匹配准则: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香农分离编码定理及其局限 |
1.1.2 JSCC系统 |
1.2 研究现状 |
1.2.1 JSCC系统性能界的理论研究 |
1.2.2 JSCC系统具体设计方案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原模图LDPC码的JSCC系统 |
2.1 引言 |
2.2 LDPC码的表示方式 |
2.2.1 矩阵表示法 |
2.2.2 因子图表示法 |
2.2.3 度分布表示 |
2.3 LDPC码编码 |
2.3.1 检验矩阵设计 |
2.3.2 编码算法 |
2.3.3 译码算法 |
2.4 原模图LDPC码的构造 |
2.5 原模图LDPC码的PEXIT分析 |
2.6 基于原模图LDPC码的JSCC系统 |
2.6.1 编码算法 |
2.6.2 译码算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信源统计特性与信源编码速率匹配准则的信源码设计 |
3.1 引言 |
3.2 信源原模图LDPC码的EXIT分析 |
3.2.1 信源码PEXIT分析的背景 |
3.2.2 信源码PEXIT算法 |
3.3 信源原模图LDPC码设计的意义及其优化设计 |
3.3.1 信源原模图LDPC码设计的意义 |
3.3.2 信源原模图LDPC码的优化设计 |
3.4 性能对比及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源码与信道码的匹配准则及其联合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JSCC系统香农限计算 |
4.3 JPEXIT分析 |
4.4 信源码与信道码的匹配准则 |
4.5 信源、信道码型联合优化设计 |
4.5.1 信源、信道码型联合优化(帧长较长) |
4.5.2 信源、信道码型联合优化(中短帧长) |
4.6 性能比较与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JSCC与编码信道的匹配准则及其优化设计 |
5.1 引言 |
5.2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系统 |
5.2.1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系统模型 |
5.2.2 概率幅度成型 |
5.3 比特交织联合信源信道编码调制系统 |
5.3.1 JSCC与编码信道的匹配准则 |
5.3.2 基于匹配准则的信源码型参数设计以及交织设计 |
5.4 信源、信道码型联合优化设计 |
5.5 系统仿真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及主要贡献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和科研工作 |
1. 论文情况 |
2. 项目情况 |
致谢 |
(5)基于存储机制的LT码编译码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LT码在BEC中传输原理 |
1.1 LT码编译码过程 |
1.2 度分布 |
2 MB机制的LT码编译码方法 |
2.1 MB编码方法 |
2.2 MB译码方法 |
2.3 系统开销分析 |
2.4 PRSD |
3 性能仿真及分析 |
4 结论 |
(6)基于算术编码的低冗余LT码及其在安全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喷泉码生成矩阵的结构 |
1.1 矩阵G的生成 |
1.2 鲁棒孤子分布下矩阵G的结构特点 |
2 算术编码与LRLT码设计 |
2.1 算术编码算法原理 |
2.2 设计原则 |
3 LRLT码系统方案 |
3.1 LRLT码编码方案 |
3.2 LRLT码的保密性优化 |
4 结论 |
(7)DCT算术编码在图象压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算术编码 |
3 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
4 结论 |
(8)H.264中基于运动矢量差的CABAC改进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4.5 上下文模型的选择 |
4.5.1 上下文模型类型 |
4.5.2 句法元素各比特的上下文模型选择 |
4.6 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 |
4.6.1 自适应二进制算术编码计算复杂度优化 |
4.6.2 概率状态的更新 |
4.6.3 概率状态初始化 |
4.6.4 编码器模式 |
4.7 CABAC编码的复杂度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运动矢量差的CABAC改进算法研究 |
5.1 运动矢量差MVD简介 |
5.2 句法元素MVD的CABAC编码 |
5.2.1 MVD的二进制化 |
5.2.2 MVD各分量比特字符的上下文模型选择 |
5.3 MVD各分量之间的相关性 |
5.4 各类型帧中MVD的编码比特量分析 |
5.5 分割块尺寸模式下基于MVD的CABAC优化算法 |
5.6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面向网络传输数据压缩算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数据压缩基础研究 |
2.1 数字传输系统 |
2.2 信源 |
2.3 信息量与信息熵 |
2.4 数据压缩基本途径 |
2.4.1 概率匹配思想 |
2.4.2 独立分组编码思想 |
2.4.3 极限熵思想 |
2.5 数据压缩的性能评价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编码理论与数据压缩算法体系分类研究 |
3.1 数据压缩算法组成研究 |
3.2 统计模型 |
3.2.1 固定模型 |
3.2.2 自适应模型 |
3.3 编码理论 |
3.3.1 定长码信源编码 |
3.3.2 变长码信源编码(香农第一定理) |
3.4 数据压缩算法分类研究 |
3.4.1 熵编码 |
3.4.1.1 哈夫曼编码(Huffman) |
3.4.1.2 算术编码(Arithmetic coding) |
3.4.1.3 LZ 字典编码 |
3.4.2 熵压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Z 系列压缩算法研究 |
4.1 算法总体分析 |
4.2 LZ77 算法与 LZSS 算法研究 |
4.3 LZ78 算法与 LZW 算法研究 |
4.4 算法性能比较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网络数据压缩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5.1 具体基础算法确定 |
5.2 基础算法存在的问题 |
5.2.1 LZW 算法存在的问题 |
5.2.2.1 字典熵编码冗余 |
5.2.2.2 字典索引冗余 |
5.2.2 LZ77 算法存在的问题 |
5.3 修改方案 |
5.3.1 字典结构 |
5.3.2 索引方式 |
5.3.3 输出方式 |
5.4 改进方案的具体实施与关键过程代码 |
5.4.1 字典项构造和索引优化与优化后的匹配过程 |
5.4.2 优化算法输出具体处理方法 |
5.4.3 优化算法总体过程设计与相关步骤代码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语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今后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浅谈算术编码的编译码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号整形的光纤通信编码调制方法研究[D]. 冉东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音频合成模型的隐写算法与协议研究[D]. 李梦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熵编码算法研究[D]. 王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联合信源信道编码传输系统的匹配准则:设计与分析[D]. 陈辰. 厦门大学, 2018(06)
- [5]基于存储机制的LT码编译码方法[J]. 姚渭箐,易本顺.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8(01)
- [6]基于算术编码的低冗余LT码及其在安全通信中的应用[J]. 赵旦峰,司佳希,梁明珅,段晋珏.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6(02)
- [7]DCT算术编码在图象压缩中的应用[J]. 王玉晶,莫建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8]H.264中基于运动矢量差的CABAC改进算法研究[D]. 金晶.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1)
- [9]面向网络传输数据压缩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 孙超.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4)
- [10]基于原子参数预测和量化的交通图像压缩算法[J]. 王庆,张葛祥,龙良将. 公路交通科技,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