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油磁化节油器节油性能试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左志军[1](2017)在《功能性矿物材料与燃油相互作用及对其燃烧的影响》文中指出电气石具有自发极化性能、辐射远红外线性能和热释电等特殊性能;氧化铈具有较好的储放氧能力、脱氢反应的催化能力,电气石与氧化铈复合在改善燃油燃烧效果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将电气石原矿细化,并与氧化铈混合制备功能性矿物复合微粉,通过SEM、XRD、FTIR和XPS等测试,探索了矿物复合微粉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对燃烧产生的影响,并对燃烧过程进行了机理分析。研究发现电气石、氧化铈和氧化铈/电气石复合微粉均可促进柴油的燃烧。电气石有较好的红外发射率,可以活化柴油分子,但经燃烧后电气石晶胞体积明显变大,部分官能团红外吸收峰发生位移,并且峰强变弱,导致红外发射率下降,促进柴油燃烧的效果较小;氧化铈中Ce3+/Ce4+共存形成氧化还原原子对,具有较好的储放氧能力,促进柴油的燃烧,提高发热量;在燃烧过程中,复合微粉中的氧化铈被吸附在电气石的一端,可以传递氧,致使Fe2+被氧化为Fe3+,同时使其晶格收缩,抑制电气石晶胞增长,使晶胞体积变化较小,红外发射率下降较小,使其在燃烧时保持较好的红外发射性能,复合微粉这种较好的红外发射能力及储放氧能力使其提高柴油发热量效果最大。利用锅炉台架试验检测了电气石、氧化铈和氧化铈/电气石复合微粉对柴油锅炉燃烧油耗及烟气中CO、NO排放的影响,发现三种微粉均能降低锅炉油耗和烟气中CO、NO排放,且以氧化铈/电气石复合微粉对锅炉油耗及烟气减排的效果最佳。研究了氧化铈/电气石复合微粉实现降低油耗和CO、NO排放的机制,氧化铈/电气石复合微粉对柴油产生的理化作用,提高燃烧反应速率,促进柴油燃烧。氧化铈/电气石复合微粉能与柴油燃烧产生的CO、NO发生催化作用,降低锅炉燃烧烟气中CO、NO排放。
曹昱[2](2014)在《汽车工业产品新材料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日渐社会化的产品,汽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刻,尤其是对能源和环境。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上升,石油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现代汽车制造材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密度材料的比例下降,低密度材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90年代开始,汽车材料轻量化、节省资源、高性能和高功能方向发展:铝合金、镁合金、塑料、纳米材料等在汽车领域的应用都对汽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汽车材料的变化对于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积极的任务。新材料的应用是实现汽车发展的主要应用之一,同时也成为了现今和以后所面对的重要科技课题。本文从车身材料和内饰材料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现在汽车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国外一些国家的汽车材料现状。具体解释了汽车轻量化在对未来社会中的趋向性和主导性。进一步说明了轻量化与环保成为当今汽车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尽管现在钢铁材料仍保持着主导地位,但各种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比例正在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是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和一些复合材料用量将有较大增长。轻量化材料将于汽车产品设计和制作工艺的结合更为密切,汽车材料也将趋向多材料设计方向。目前,国内外车身轻量化的研究方向是开发具有较高强度的轻质高性能新材料及设计新的轻量化结构。通过多年的探索,已取得了新的进展。而且,电动汽车、代用燃料汽车或者一些老年代步车也成为了汽车材料开发和应用的方针之一。
曹建军,石瑞,陈寅杰,郑熠[3](2012)在《渔船主机节油产品评价方法探讨》文中认为为规范渔船柴油机节油技术,科学遴选真正具有节油效果且安全的渔船节油产品,推荐给渔民使用,通过行业调查和实验研究,提出了实验系统的构建方案,建立渔船柴油机节油产品效应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经济性评价项目、动力性评价项目及环保性评价项目。
谷孝东[4](2012)在《蓖麻生物柴油制备工艺及其排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石化能源危机及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寻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成为当前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柴油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本课题选取蓖麻油和甲醇为原料,以KOH为催化剂,经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文章系统的研究了蓖麻生物柴油的制备工艺、组成、理化特性及其与石化柴油混合后的排放特性。经反复研究试验,得到以蓖麻油和甲醇经氢氧化钾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醇油摩尔比为6:1,反应时间5560min,反应温度62~64℃,催化剂用量为蓖麻油重的1.0%。此条件下生物柴油的产率达94%。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测定得到自制蓖麻生物柴油的成分主要为蓖麻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十八酸甲酯和十六烯酸甲酯,其中蓖麻油酸甲酯含量为81.92%。研究了蓖麻生物柴油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蓖麻生物柴油闪点为143℃,较石化柴油闪点高,易于存储;酸值0.3077mg(KOH)/g,较低的酸值可使燃料燃烧过程中不易腐蚀发动机喷嘴;低温流动性较石化柴油稍差,通过磁化、超声波、掺混、加降凝剂等措施进行降粘处理,结果表明磁化和超声波降粘处理具有时效性,综合降粘率为7.88%,掺混处理中随着乙醇的比例增加混合燃料的密度、运动粘度均有所降低。通过加降凝剂可使生物柴油的凝点略有降低,对冷滤点无明显变化。在柴油机未作任何改动的情况下,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对蓖麻生物柴油、生物柴油与0#石化柴油的混合燃料进行部分负荷特性测试(2200r/min),尾气成分测试和烟度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分析,随着蓖麻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增加,蓖麻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的动力性能有逐渐下降、燃油消耗率逐渐上升的趋势,即在同功率定转速情况下燃料的掺混比与油耗率关系为B100>B25>B20>B15>B0,B20的油耗率比0#柴油平均增加5.9%;生物柴油的烟度较石化柴油烟度低;针对LN490型号发动机,各混合燃料均在32kW~36kW达到经济油耗。
余太泉[5](2012)在《可控电磁磁化器的开发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一直困扰人类的生存,从而掀起人类对节能减排的热潮,使得磁场的研究渗透到柴油机领域,因而有了磁化器在柴油机节能减排的应用。目前磁化器结构主要有永磁式和电磁式:永磁式磁化器由永磁铁进行重组,产生的磁场都是非均匀的,试验时一般取磁场的最大值来分析试验结果;电磁式磁化器能产生高频磁场和直流磁场,高频磁场用于管道除垢,但没有应用到柴油机上;直流磁场应用到柴油机上主要是脱硫,并没有研究磁场与节能减排参数关系,产生的直流磁场才17.3mT,磁场值过小,限制了磁场与节能减排关系的研究范围。本文主要是研制了磁强均匀可控的磁化器,并将该磁化器应用于磁化柴油,柴油机最大节油率可达4.17%,NO含量最多减少5.85%。该磁化器可以得到确切大小的磁场,且磁场值均匀、稳定,磁场大小可以自由调节,磁场量程高达300mT,制造成本低。本课题预测了柴油机节能减排的最佳磁化方式,推进了磁化器在柴油机上节能减排的研究。首先,本文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了燃油磁化节能减排已有磁化机理,首次采用磁致伸缩理论全面解释了柴油机节能减排效果与磁化三要素(磁强、流速、磁程)的关系,推断燃油磁化前后其表面积的变化,预测了柴油磁化后能耗和烟度等参数的变化,为后续试验结果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次,首次开发了磁强可控的均匀磁场磁化器,对磁化器的结构设计、磁场计算、材料选取、制造工艺和流程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了磁化器电阻计算的经验公式。设计了磁场可控闭环电路,使得磁场大小精确可调,同时屏蔽了磁化器磁场对电路的干扰。再次,选用0.2T气隙磁场进行对比分析,采用ANSYS软件对气隙磁场大小和磁场分布进行了仿真,利用特斯拉计测量了气隙磁场的大小,研究表明气隙磁场理论值、仿真结果和实际测量值基本一致。最后,搭建了柴油机试验台架,探究了该磁化器节能减排的效果。有效连接并控制柴油机与磁化器、测功机、电子秤、烟度计、排气分析仪等仪器,设计了精确的试验方案,测量磁场与柴油机负荷特性下的油耗、烟度和尾气NO等参数的关系,描绘了磁感应强度与节油率、排烟度、尾气中碳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关系图,试验表明:低负荷时,磁化结果比较明显,油耗增多,烟度增大,NO含量最多减少5.85%;中负荷时节油率很明显,达到4.17%,烟度和尾气其他成分效果不明显;高负荷时,磁化技术对油耗、烟度和尾气NO等效果都不明显。同时,分析了柴油磁化时间和柴油磁化后达到燃烧室的时间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测量了柴油磁化前后表面张力的变化,结合磁致伸缩理论和表面张力的变化有力地解释了柴油机节能减排的机理,从而预测了柴油机节能减排的最佳磁化方式。
国丽[6](2010)在《内置永磁NSSN排列磁化器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汽车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造成的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也成为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实现车辆的节能减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磁场作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能量场,人们对其的认识逐渐提高,磁处理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磁处理技术究竟能否在发动机燃油上应用并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还处在研究阶段。内置永磁NSSN排列磁化器在磁场分布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且其在柴油机上的应用未得到研究。所以,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台架试验研究了内置永磁NSSN排列磁化器在柴油发动机上的应用,验证了磁处理技术在柴油发动机上的节能减排效果。首先,本文对磁化燃油机理进行了讨论,研究了磁场对燃油分子的作用,分析了相关的燃油理化性能评定参数,主要包括表面张力、粘度、密度这几个方面。其次,分析内置永磁NSSN排列磁化器的静态磁路参数和结构特点,应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分析内置永磁NSSN排列磁化装置的磁力线、磁通密度和磁场强度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从磁场分布角度对比其他结构磁化装置体现所用磁化装置的优势。再次,论文主要针对燃油理化性质参数,试验研究经内置永磁NSSN排列磁化器磁化后对燃油部分性能参数的影响,研究相关性能参数变化对发动机的影响。选用悬滴法试验研究了常温下流经多磁极磁场的燃油表面张力,分析表面张力的变化对燃油燃烧的影响。选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了常温下流经多磁极磁场后燃油分子结构方面的变化,分析其变化对燃油燃烧的影响。通过GT-POWER软件仿真分析密度参数的变化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最后,进行装有内置永磁NSSN排列磁化器的柴油发动机台架试验,在柴油发动机台架上设定不同工况测定负荷特性和油门在某一定位置时的速度特性,对比分析台架上安装内置永磁NSSN排列磁化装置对柴油发动机经济和排放性能的影响。
刘龙[7](2010)在《渔船节能技术及其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约能源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党中央、国务院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不仅是当前解决能源供需矛盾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也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的长远之计。“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海洋捕捞业作为我国能源消耗大户,在整个行业推广节能减排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市场上渔船节能产品种类繁多,鱼目混杂现象严重,并且在添加剂和节油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对产品的性能评价程序、方法、标准等没有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产品数据都是产品生产厂家自己提供的,随意性很大,数据真假难辨,让使用者摸不着头脑,很难让用户主动使用。本课题针对我国这种渔船节能产品市场混乱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对渔船节能产品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在对我国渔船目前节能产品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渔船节能技术评价体系,为渔船节能产品市场的正常发展提供保障。整个课题的实施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调研我国渔船现状、船用节能产品现状。二是根据调研结果及相关评价原理,建立渔船节能产品评价体系。对渔船现状、船用节能产品现状的调研主要采取现场调研、通信联系及资料查询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发出信函及电子邮件十余封,电话调访了许多专家学者,并且几次赴浙江、江苏、辽宁等地进行现场调研,听取了各地渔业部门对部分节能产品的认识以及当地渔民对所用节能产品的看法。通过对调研结果和资料的分析,摸清了目前我国海洋渔船的总数量、总功率、材质等方面的情况;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我国海洋机动渔船的数量、总功率和平均功率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海洋机动渔船数量将持续减少,但其总功率和平均功率均将继续增加;收集了国内外渔船的主要节能技术信息;初步掌握了目前我国渔船的节能方式、各种节能产品的性能及其在渔船上的应用情况。在查阅了大量渔船节能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渔船现状,制定了渔船节能方案。渔船节能产品的评价主要以国标《节能产品评价导则》为依据,根据我国渔船的节能方式、各种节能产品(技术)的性能及权威机构对节能产品的节能效果的测定,建立了适合我国节能产品的燃油添加剂、节油器节油效果的评价体系。论文通过对渔船现状、船用节能产品技术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渔业船舶节能技术主要集中在燃油添加剂、节油器、尾气制冷、太阳能、风能等方面,而节能捕捞技术的研究较少,这与国外的研究有较大差别,建议渔船节能产品(技术)的研究应向渔业捕捞技术节能方向。渔船节能产品(技术)的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农业部为规范渔船节能产品市场,建立渔船节能产品评价体系,本论文评价体系已经农业部渔业部门验收,将成为农业部规范渔船节能产品市场、推广效果显着的节能产品的有利依据。
周殿春[8](2005)在《化油器式在用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汽车是一个流动的污染源,到处排放着大量的废气,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成为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本文论述了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的严重威胁。特别是化油器式在用汽车尾气排放超标更为严重,是治理的重点。针对化油器式在用汽车,设计了磁化加臭氧净化装置,对磁化机理和臭氧助燃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燃料蒸馏和闪点实验,证明了磁化燃料理化性能的变化;通过发动机台架实验,证明了磁化加臭氧对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的效果。在发动机实验台架上,模拟底盘测功机运行,按15 工况法,对磁化燃料降低排放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得出了磁化燃料降低汽油机有害排放的机理是:由于磁场作用于燃料,使燃料分子微观结构变化导致理化性能变化的结果。对磁化燃料在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节油技术示范点课题组[9](1998)在《汽车节油新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分析了节油产品的现状,在开发和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继续推广新技术的建议。
段宏昌[10](1997)在《节油技术的合理选用与优化组合》文中指出本文提出了新的节油技术分类方法,为合理选用节油技术提供了依据;提出了选用节油技术的原则和思路;还提出了节油技术的优化组合、互补增效这一新概念,并对几个节油技术组合的方案进行介绍.
二、柴油磁化节油器节油性能试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油磁化节油器节油性能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性矿物材料与燃油相互作用及对其燃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改善燃油燃烧技术 |
1.2.1 磁场活化燃油技术 |
1.2.2 红外活化燃油技术 |
1.2.3 燃油添加剂 |
1.3 电气石和氧化铈结构与性能 |
1.3.1 电气石矿物材料结构与性能 |
1.3.2 电气石的应用 |
1.3.3 氧化铈结构与性能 |
1.3.4 氧化铈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3.1 材料表征 |
2.3.2 燃烧热值测试 |
2.3.2.1 试验内容 |
2.3.2.2 试验步骤 |
2.3.3 锅炉能耗与排放测试 |
2.3.3.1 试验内容 |
2.3.3.2 试验步骤 |
2.3.4 节能减排评价方法 |
第三章 燃烧过程中功能性矿物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
3.1 功能性矿物材料的制备 |
3.1.1 电气石微粉的制备 |
3.1.2 氧化铈/电气石复合微粉的制备 |
3.2 功能性矿物材料对柴油燃烧的影响 |
3.2.1 电气石微粉对柴油燃烧的影响 |
3.2.2 氧化铈微粉对柴油燃烧的影响 |
3.2.3 氧化铈/电气石复合微粉对柴油燃烧的影响 |
3.3 燃烧过程中功能性矿物材料结构变化 |
3.3.1 柴油燃烧对矿物微粉表面形貌影响 |
3.3.2 柴油燃烧对矿物微粉晶体结构影响 |
3.3.3 柴油燃烧对矿物微粉表面基团影响 |
3.3.4 柴油燃烧对矿物微粉红外发射影响 |
3.4 燃烧前后功能性矿物材料的XPS分析 |
3.4.1 燃烧前后电气石微粉的XPS分析 |
3.4.2 燃烧前后氧化铈微粉的XPS分析 |
3.4.3 燃烧前后氧化铈/电气石复合微粉的XPS分析 |
3.5 功能性矿物材料与柴油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
3.5.1 燃烧反应机理 |
3.5.2 电气石促进柴油燃烧的影响 |
3.5.3 氧化铈促进柴油燃烧的影响 |
3.5.4 矿物微粉的物理形态对柴油燃烧影响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功能性矿物材料对柴油燃烧的影响台架试验研究 |
4.1 电气石微粉对锅炉燃烧的影响 |
4.1.1 电气石微粉对锅炉油耗的影响 |
4.1.2 电气石微粉对锅炉烟气的影响 |
4.2 氧化铈微粉对锅炉燃烧的影响 |
4.2.1 氧化铈微粉对锅炉油耗的影响 |
4.2.2 氧化铈微粉对锅炉烟气的影响 |
4.3 氧化铈/电气石复合微粉对锅炉燃烧的影响 |
4.3.1 氧化铈/电气石复合微粉对锅炉油耗的影响 |
4.3.2 氧化铈/电气石复合微粉对锅炉烟气的影响 |
4.4 功能性矿物材料对锅炉燃烧烟气排放的影响机理 |
4.4.1 柴油燃烧污染物形成机理 |
4.4.2 电气石对锅炉烟气排放的影响 |
4.4.3 氧化铈对锅炉烟气排放的影响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2)汽车工业产品新材料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汽车用新材料发展现状 |
2.1 发展现状分析状况 |
2.1.1 我国车用材料发展背景 |
2.1.2 我国车用新材料发展趋势 |
2.2 国外汽车用新材料应用现状 |
2.2.1 德国 |
2.2.2 日本 |
2.2.3 美国 |
第三章 车身材料的应用研究 |
3.1 汽车车身常用的金属材料分类 |
3.1.1 黑色金属 |
3.1.2 有色金属 |
3.2 汽车车身材料的发展变化 |
3.2.1 性能的变化 |
3.2.2 材料的变化 |
3.2.3 质量的变化 |
3.3 结构性材料 |
3.3.1 轻质材料 |
3.4 非金属轻质材料 |
3.5 高强度材料 |
3.5.1 金属基复合材料 |
3.6 功能性材料 |
3.6.1 高性能磁性材料 |
3.6.2 摩擦材料 |
3.6.3 尾气净化材料 |
3.6.4 载体材料 |
3.6.5 催化材料 |
3.6.6 陶瓷新材料 |
3.7 纳米材料 |
3.8 其他新材料 |
3.8.1 生态塑料 |
3.8.2 新型氟材料 |
第四章 汽车轻量化 |
4.1 国外汽车轻量化材料技术发展动态 |
4.2 汽车轻量化的意义 |
4.3 低碳汽车能源 |
4.3.1 强化汽车低碳意识,有效降低碳排放 |
4.3.2 发展新能源技术,建设低碳汽车社会 |
第五章 内饰材料的应用研究 |
5.1 国内内饰材料的发展现状 |
5.2 乘用汽车内饰材料的类型 |
5.3 车内新材料的种类 |
5.3.1 缓冲材料 |
5.3.2 塑料合金(新型复合材料) |
5.3.3 高性能树脂材料(自增强树脂) |
5.3.4. 增强复合材料 |
5.3.5 PU合成革与PVC人造革 |
5.3.6 针织品和其他纺织品 |
5.4 汽车内饰的选材原则 |
5.5 乘用汽车内饰的选材评价方法 |
第六章 汽车新材料的几点建议 |
第七章 汽车新材料在概念车中的应用 |
7.1 现代i-mode概念车 |
7.2 奥迪crosslane概念车 |
7.3 玛莎拉蒂Zegna概念车 |
7.4 Smart forvision概念车 |
7.5 S华晨中华A0级概念车 |
第八章 结论 |
第九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渔船主机节油产品评价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主机节油产品的种类 |
1.1 燃油添加剂 |
1.2 节油器 |
2 节油产品的试验 |
2.1 性能试验 |
2.1.1 试验项目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建立柴油机性能试验台架 |
2.1.2.2 试验台位测量仪器、仪表与设备的一般要求 |
2.1.2.3 柴油机总功率比对试验 |
2.1.2.4 柴油机负荷特性对比试验 |
2.1.2.5 柴油机排烟度对比试验 |
2.1.2.6 柴油机各缸压缩压力比对试验 |
2.2 试验数据处理 |
2.2.1 经济性评价项目 |
2.2.2 动力性评价项目 |
2.2.3 环保性评价项目 |
3 综合评价 |
3.1 节能产品评价的基本原则 |
3.2 主机节油产品的评价方法 |
3.3 老旧柴油机使用效果的评价 |
4 结论 |
(4)蓖麻生物柴油制备工艺及其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生物柴油概述 |
1.2.1 生物柴油的产生及优势 |
1.2.2 国内外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 |
1.2.2.1 欧洲 |
1.2.2.2 美洲 |
1.2.2.3 亚洲 |
1.2.2.4 国内生物柴油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1.3 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 |
1.3.1 动物油脂 |
1.3.2 植物油脂 |
1.3.3 微生物油脂 |
1.3.4 废弃油脂 |
1.4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
1.5 本课题立题及研究内容 |
2 蓖麻油生物柴油的制备 |
2.1 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机理 |
2.2 蓖麻油生物柴油制取试验 |
2.2.1 实验仪器和实验原料 |
2.2.2 碱催化制备蓖麻生物柴油的原理 |
2.2.3 生物柴油产率的测定方法 |
2.2.4 蓖麻生物柴油实验室制备平台和工艺路线 |
2.2.5 蓖麻生物柴油的制备过程 |
2.2.6 正交试验制备蓖麻生物柴油 |
2.2.7 放大、对比试验及最优工艺的确定 |
2.3 蓖麻生物柴油最佳制备工艺 |
3 蓖麻生物柴油理化特性指标及降粘试验研究 |
3.1 生物柴油的理化特性相关标准 |
3.1.1 国际生物柴油标准 |
3.1.2 我国生物柴油标准 |
3.2 生物柴油的组成及理化特性测试 |
3.2.1 蓖麻生物柴油的组成成分测试 |
3.2.2 蓖麻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能测试 |
3.2.2.1 热值测量 |
3.2.2.2 十六烷值测量 |
3.2.2.3 闪点测量 |
3.2.2.4 粘度测量试验 |
3.2.2.5 低温流动性测量试验 |
3.2.2.6 密度测量试验 |
3.2.2.7 酸值测量试验 |
3.3 生物柴油部分理化特性改进试验 |
3.3.1 磁场降粘试验研究 |
3.3.1.1 燃油磁场降粘机理 |
3.3.1.2 磁场降粘试验 |
3.3.2 超声波降粘试验 |
3.3.3 磁场与超声波复合作用降粘试验研究 |
3.3.4 掺混处理对生物柴油理化特性影响试验 |
3.3.4.1 乙醇掺混降粘试验 |
3.3.4.2 柴油降凝剂掺混降凝试验 |
4 蓖麻生物柴油与 0#柴油最佳配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 |
4.1 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 |
4.1.1 电涡流测功系统 |
4.1.2 试验用柴油机 |
4.1.3 尾气测试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3 蓖麻生物柴油的发动机台架测试 |
4.4 混合油发动机台架测试对比试验 |
4.5 试验结果对比性分析 |
4.6 混合油台架测试试验分析 |
5 全文总结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5)可控电磁磁化器的开发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磁处理技术在水中的研究现状 |
1.3 磁处理技术在燃油中的研究现状 |
1.4 磁化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构架 |
第二章 磁化燃油节能减排机理探究 |
2.1 现有燃油磁化机理 |
2.1.1 雾化理论 |
2.1.2 量子理论 |
2.1.3 分子聚集理论 |
2.1.4 自感应共振 |
2.2 磁致伸缩和弹性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磁强均匀可控磁化器系统研究 |
3.1 磁化器的结构设计 |
3.1.1 铁心结构设计 |
3.1.2 磁化器磁路计算方法 |
3.1.3 线圈的参数计算 |
3.1.4 铁心的重量 |
3.2 磁化器铁心制造 |
3.3 磁化器线圈绕制 |
3.4 磁化器注意事项 |
3.5 可控磁强磁化器电子电路设计 |
3.5.1 电源电路 |
3.5.2 斩波电路 |
3.5.3 单片机选择 |
3.5.4 电流测量采样电路 |
3.5.5 显示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化器磁场仿真与试验研究 |
4.1 匝数和电流的计算 |
4.2 电磁模型建立 |
4.3 仿真结果和测量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柴油机试验台架搭建 |
5.1 磁化器安装和油管绕法 |
5.2 柴油机简介 |
5.2.1 柴油机系统介绍 |
5.2.2 柴油机磨合 |
5.2.3 柴油机噪声和颗粒污染 |
5.3 柴油机测控系统 |
5.4 试验参数检测设备 |
5.4.1 油耗量 |
5.4.2 FBY-201 烟度计 |
5.4.3 FGA-4100 排气分析仪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磁化器试验结果与分析 |
6.1 磁化燃油负荷特性试验 |
6.1.1 磁化燃油对柴油机油耗的影响 |
6.1.2 磁化燃油对柴油机烟度的影响 |
6.1.3 磁化燃油对柴油机尾气的影响 |
6.1.4 磁化燃油试验结果总结与分析 |
6.2 磁化燃油对其表面张力的影响 |
6.2.1 柴油磁化时间计算 |
6.2.2 表面张力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主要工作及试验结果 |
2.创新点 |
3.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内置永磁NSSN排列磁化器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磁处理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磁处理技术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主要任务 |
第二章 磁化燃油机理及其理化性质参数 |
2.1 磁化燃油的机理 |
2.1.1 燃油分子排列变化机理 |
2.1.2 分子聚集与解集 |
2.1.3 三重态理论 |
2.1.4 其他说法 |
2.2 磁场对燃油的作用 |
2.3 燃油理化性质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置永磁NSSN 排列磁化器性能分析 |
3.1 磁化装置中的基本概念 |
3.1.1 静态磁路 |
3.1.2 分析磁性材料 |
3.1.3 分析磁路中的永磁体 |
3.1.4 磁路中磁体的工作点 |
3.1.5 磁路近似计算永磁体尺寸的分析 |
3.2 内置永磁NSSN 排列磁化器结构特点 |
3.3 基于ANSYS 的多磁极磁化器的磁场分析 |
3.3.1 仿真软件ANSYS 介绍 |
3.3.2 内置永磁NSSN 排列磁化器的ANSYS 仿真 |
3.3.3 内置永磁 NSSN 排列磁化器与其他结构磁化装置磁场分布的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化燃油性能参数及其变化对发动机影响的研究 |
4.1 燃油表面张力测试 |
4.1.1 测定表面张力的方法比较 |
4.1.2 选用的方法及其原理 |
4.1.3 试验仪器及样品 |
4.1.4 试验步骤 |
4.1.5 试验结果 |
4.2 表面张力对燃油雾化效果及燃烧的分析 |
4.2.1 燃油的雾化特性 |
4.2.2 表面张力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
4.2.3 雾化与燃烧的关系 |
4.3 磁化燃油分子红外光谱测试 |
4.3.1 吸收光谱基础理论 |
4.3.2 红外光谱试验仪器及样品 |
4.3.3 红外光谱试验步骤 |
4.3.4 红外光谱试验结果 |
4.4 磁化燃油分子方面变化对燃烧的影响 |
4.5 密度参数对发动机排放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
4.5.1 GT-POWER 软件简介 |
4.5.2 GT-POWER 基本流动方程及计算流程 |
4.5.3 GT-POWER 建模 |
4.5.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磁化燃油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台架试验研究 |
5.1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2 试验油样 |
5.3 试验方法及步骤 |
5.4 磁化燃油节能减排台架试验 |
5.4.1 磁化燃油对发动机经济性能的影响 |
5.4.2 磁化燃油对发动机排放性能的影响 |
5.4.3 磁化燃油对发动机速度特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渔船节能技术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我国渔船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
1.1 我国渔船发展历史 |
1.1.1 渔船总数量的变化 |
1.1.2 机动渔船的变化情况 |
1.1.3 玻璃钢渔船的发展 |
1.2 我国渔船的现状 |
1.2.1 概况 |
1.2.2 远洋渔业船舶 |
1.2.3 海洋渔业船舶 |
1.2.4 内河渔业船舶 |
1.2.5 渔船的区域分布 |
2 海洋机动渔船发展趋势预测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海洋机动渔船数量灰色预测 |
2.2.2 海洋机动渔船总功率、平均功率灰色预测 |
2.3 讨论 |
3 渔船节能技术研究 |
3.1 国外渔船节能技术概况 |
3.2 我国渔船节能技术研究 |
3.2.1 主机燃用重油技术 |
3.2.2 燃油添加剂 |
3.2.3 节油器 |
3.2.4 内燃机尾气制冷技术 |
3.2.5 优化船型提高推进效率 |
3.2.6 玻璃钢渔船 |
3.2.7 节能捕捞作业方式 |
3.2.8 太阳能、风能等在渔船上的应用 |
3.2.9 渔船节能附件 |
4 渔船节能产品(技术)评价体系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 |
4.3 评价程序 |
4.3.1 经济性指标评价方法与标准 |
4.3.2 经济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渔船节能产品(技术)评价程序 |
4.4.1 初审 |
4.4.2 二次评审 |
4.5 评价案例 |
5 小结 |
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化油器式在用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排放与大气污染 |
1.2 内燃机排放法规及其发展趋势 |
1.3 汽车排放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
1.3.1 新产汽车排放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
1.3.2 化油器汽车排放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磁化和臭氧在内燃机节能和降低排放方面的应用 |
2.1 磁化燃料在内燃机节能和降低排放方面的应用 |
2.1.1 磁学基础及应用 |
2.1.2 磁化净化装置 |
2.2 臭氧在内燃机节能和降低排放方面的应用 |
2.2.1 臭氧的基本性质 |
2.2.2 臭氧助燃机理 |
2.2.3 臭氧助燃在内燃机上的应用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净化装置的设计与试验台架 |
3.1 磁化装置设计 |
3.1.1 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NdFeB)及其磁性能参数 |
3.1.2 磁化装置的设计 |
3.2 臭氧发生器设计 |
3.2.1 臭氧发生器电源 |
3.2.2 臭氧管的设计与制作 |
3.3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
3.3.1 计算机与检测仪的数据通讯及数据采集 |
3.3.2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
3.4 试验台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及数据处理 |
4.1 试验内容 |
4.2 磁化燃料的理化性能试验 |
4.2.1 试验仪器及步骤 |
4.2.2 试验结果分析 |
4.3 磁化时间对比试验 |
4.4 怠速排放试验 |
4.4.1 试验步骤 |
4.4.2 试验数据及处理 |
4.4.3 试验结果分析 |
4.5 模拟底盘测功机工况试验 |
4.5.1 理论依据 |
4.5.2 模拟工况的运行 |
4.5.3 模拟工况试验气体采样与数据分析 |
4.5.4 模拟工况试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化油器汽车排放控制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柴油磁化节油器节油性能试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性矿物材料与燃油相互作用及对其燃烧的影响[D]. 左志军.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2]汽车工业产品新材料的应用研究[D]. 曹昱.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
- [3]渔船主机节油产品评价方法探讨[J]. 曹建军,石瑞,陈寅杰,郑熠.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2(02)
- [4]蓖麻生物柴油制备工艺及其排放特性研究[D]. 谷孝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5]可控电磁磁化器的开发与试验研究[D]. 余太泉.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6]内置永磁NSSN排列磁化器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D]. 国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7]渔船节能技术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 刘龙.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8]化油器式在用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的研究[D]. 周殿春. 吉林大学, 2005(06)
- [9]汽车节油新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J]. 节油技术示范点课题组. 云南交通科技, 1998(03)
- [10]节油技术的合理选用与优化组合[J]. 段宏昌. 柴油机, 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