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CL基因在白血病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庞星辰[1](2019)在《B4GALT1在骨髓基质细胞中介导髓系恶性克隆细胞耐药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骨髓造血微环境是支撑和调节造血干/祖细胞生长发育的内环境,骨髓基质细胞作为其重要组成之一,在造血干细胞的静止、分化、增殖和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髓系恶性克隆性疾病,化疗是治疗高危MDS患者的常规手段,但在临床上部分MDS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研究表明,除了恶性克隆细胞自发的耐药特性之外,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异常对恶性克隆细胞耐药性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在前期工作中,本实验室通过小鼠移植模型发现两株骨髓基质细胞HS5和HS27a对髓系恶性克隆细胞增殖的影响具有显着差异;通过多组学手段发现,HS27a中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B4GALT1)的表达显着高于HS5。本研究发现将髓系恶性克隆细胞株与HS5共培养后能显着增加HS5细胞中B4GALT1的表达。在HS5中过表达B4GALT1(HS5B4)并与髓系恶性克隆细胞共培养可以显着增强后者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继而本研究探究了骨髓基质细胞中B4GALT1差异性表达的分子机制,并分别从细胞间直接接触、细胞因子介导、外泌体介导等3个方面系统地阐释了共培养体系中B4GALT1在基质细胞中介导髓系恶性克隆细胞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有望为MDS的临床治疗开拓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骨髓基质细胞中B4GALT1差异性表达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多组学的手段,发现HS27a细胞中B4GALT1的表达显着高于HS5细胞,并进一步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等方法,发现骨髓基质细胞中B4GALT1受JNK/c-Jun/AP-1调控,HS27a中c-Jun及其磷酸化的高表达导致HS27a细胞中B4GALT1的高表达。之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以及免疫组化,分析比较了5个健康志愿者和20个MDS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中B4GALT1以及其糖链产物LacNAc的表达,发现MDS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中B4GALT1和LacNAc的表达显着高于健康志愿者。(2)B4GALT1在基质细胞中以细胞间直接接触的方式介导髓系恶性克隆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本部分实验发现在HS5细胞中过表达B4GALT1增强了HS5细胞与髓系恶性克隆细胞的黏附能力;将HS5/HS5B4细胞分别与髓系恶性克隆细胞共培养,用多柔比星或阿糖胞苷处理细胞后发现,与HS5B4共培养后的髓系恶性克隆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显着高于与HS5共培养的细胞。之后本研究通过凝集素亲和质谱和凝集素免疫沉淀发现HS5B4细胞膜上Notch配体蛋白DNER的LacNAc糖链修饰显着增高。蛋白DNER上LacNAc的糖链修饰在半乳凝集素Galectin-1的参与下,能激活髓系恶性克隆细胞中的Notch1信号通路,以此提高髓系恶性克隆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力。(3)B4GALT1在基质细胞中以调节细胞因子的方式介导髓系恶性克隆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HS5和HS5B4的条件培养基分别处理细胞发现,HS5B4的条件培养基能显着提高髓系恶性克隆细胞对多柔比星或阿糖胞苷的耐药性。通过细胞因子芯片检测发现,HS5B4细胞条件培养基中趋化因子CXCL1的含量显着增加。CXCL1可降低髓系恶性克隆细胞活性氧水平并以此提高其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本部分结果证实在基质细胞中过表达B4GALT1,导致p53蛋白上LacNAc糖链修饰增多,泛素化水平上调,从而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上调CXCL1表达。(4)B4GALT1在基质细胞中以调节其外泌体中包含的miRNA的方式介导髓系恶性克隆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超速离心分别提取HS5和HS5B4细胞的外泌体,并分别处理髓系恶性克隆细胞发现,HS5B4来源的外泌体能使髓系恶性克隆细胞对多柔比星或阿糖胞苷的耐药性显着增强。通过对外泌体中miRNA芯片检测发现,HS5B4来源的外泌体中miR-92a-3p显着增加。通过在KG1a中过表达miR-92a-3p证明了该miRNA能使KG1a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增强。
蒋敏[2](2019)在《NF-κB信号通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和外周淋巴组织或器官中聚集的疾病。NF-κB是一种具有多向性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因子家族。研究发现,CLL细胞中NF-κB活性可呈一定程度的增强,NF-κB表达和活性的变化与CLL细胞的生存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CLL中NF-κB活化的具体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本研究选择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明确诊断的CLL患者的骨髓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NF-κB家族成员m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骨髓来源CLL细胞中NF-κB家族各成员在CLL细胞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NF-κB的DNA结合活性分析发现,CLL患者骨髓细胞中NF-κB活性具有异质性。定量分析显示,CLL患者骨髓B细胞的平均RelA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B细胞。CLL患者骨髓B细胞与正常人B细胞的RelB活性无显着性差异。RelB活性在不同CLL患者中差异显着。RelB在CLL-B细胞中确实存在,但只在部分CLL-B细胞中升高。对不同NF-κB活性的CLL患者进行临床特征性分析,发现RelA高表达、RelB低表达的患者,常处于疾病早期,且IgHV为突变状态,提示预后较好。将CLL-B细胞在有骨髓基质细胞和无基质细胞两种条件下进行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对不同NF-κB活性的CLL-B细胞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有无骨髓基质细胞存在,RelA+/RelB+组生存率均高于RelA+/RelB-组。RelB活性增强,同时有RelA活性,标志着骨髓中CLL-B细胞的生存优势。CLL-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诱导CLL-B细胞RelA和RelB的表达。通过探讨RelB活性与CLL患者对氟达拉滨和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MG-132)的敏感性的关系,发现CLL-B细胞对氟达拉滨的敏感性与RelB活性无关。RelB的活化使CLL-B细胞对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反应性增强。与MG-132相比,PS-341诱导CLL-B细胞的死亡率更高。NOTCH1和MYD88基因突变介导NF-κB活化,与CLL化疗耐药和不良预后相关。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准确而灵敏的HRM法,检测出6.02%(8/133)的CLL患者存在NOTCH1的PEST区域的基因突变,而8例突变患者中有7例的熔解曲线完全相同,经直接测序法证实为c.75417542delCT(p.P2514fs*4)突变,1名患者的熔解曲线与前7例也存在不同,经直接测序法被确认为c.75357536 insC(p.2513fs*3)突变。4.65%(6/129)的CLL患者具有与野生型完全不同的熔解曲线,经直接测序法证实存在MYD88 p.L265P突变。所有CLL标本均经过直接测序法进一步验证,结果发现,HRM结果与直接测序法完全一致,准确性达到100%。通过分析HRM法和直接测序法的敏感性进行比较,发现直接测序法和HRM法的敏感性分别为10%和1%,HRM法的敏感性优于直接测序法。我们建立的NF-κB通路相关分子NOTCH1和MYD88基因的HRM突变检测方法有效、快速、敏感,与直接测序法相比,它具有更高的敏感度、更短的检测时间,非常适用于常规进行CLL患者基因突变的高通量筛查,有助于患者个体化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和确认。第一部分经典性和非经典性NF-κB活性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目的:分析CLL中经典和非经典性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和表达。方法:1,采用qRT-PCR法检测CLL患者骨髓中B细胞的NF-κB家族成员的mRNA表达水平,并与正常人骨髓来源的B细胞进行比较。2,通过凝胶迁移实验和NF-κB DNA结合实验对CLL细胞中NF-κB的DNA结合活性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3,对不同NF-κB活性的CLL患者进行临床特征性分析。结果:1,NF-κB家族各成员在CLL细胞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所有CLL患者的B细胞中均存在RelA mRNA的表达。p50、RelB和p52的mRNA表达在CLL患者中存在差异,部分患者未测出。2,凝胶迁移实验发现部分CLL患者骨髓细胞中CD19+CD5+细胞核蛋白检测到很强的κB-DNA结合活性;部分患者κB-DNA结合活性弱,还有一些几乎检测不到κB-DNA结合活性。NF-κB DNA结合实验定量结果显示,CLL患者骨髓细胞平均RelA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的B细胞。CLL患者骨髓B细胞与正常人B细胞RelB活性无显着性差异。RelB活性在不同CLL患者中差异显着。RelB在CLL-B细胞中确实存在,但只在部分CLL-B细胞中升高。3,不同NF-κB活性的CLL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发现,RelA高表达、RelB低表达的患者,常处于病程早期并伴有IgHV突变状态,提示预后较好。RelB活性与细胞的遗传学改变、ZAP-70和CD38的表达,NOTCH1基因突变与否无相关性。结论:CLL患者骨髓B细胞中均有RelA mRNA的表达,部分的CLL-B细胞中有RelB mRNA的表达。不同CLL-B细胞中RelA mRNA和RelB mRNA表达水平不同;CLL患者骨髓细胞平均RelA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的B细胞,CLL患者骨髓B细胞与正常人B细胞RelB活性无显着性差异,RelB活性在不同CLL患者中差异显着;RelA高表达,RelB低表达的患者与IgHV突变呈正相关,预后较好。第二部分非经典途径NF-κB分子活性影响CLL细胞对蛋白酶体抑制剂的敏感性目的:研究不同NF-κB信号通路活性对CLL细胞体外存活的影响以及对蛋白酶体抑制剂的敏感性。方法:1,将CLL-B细胞在有骨髓基质细胞和无基质细胞两种条件下进行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在0、24、48和72 h分别检测CLL细胞死亡率。2,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共培养后CLL-B细胞中RelA和RelB的表达。3,CLL-B细胞分别与氟达拉滨以及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和PS-341共同孵育,共培养0、24、48和72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LL细胞的死亡率。结果:1,无骨髓基质细胞参与情况下:RelA+/RelB-组骨髓中的CLL-B细胞比RelA+/RelB+组中的细胞早24 h开始死亡。存在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培养情况下,RelA+/RelB-组死亡率均高于RelA+/RelB+组,差异有显着性。无论有无骨髓基质细胞存在,RelA+/RelB+组生存率高于RelA+/RelB-组。2,骨髓基质细胞与CLL-B细胞相互作用,诱导RelA+/RelB-组骨髓CLL-B细胞中RelA和RelB的表达,并呈时间依赖性。在RelA+/RelB+组,骨髓基质细胞与CLL-B细胞相互作用,RelB在细胞浆中的表达降低,但RelB在细胞核中的表达显着增强。3,在RelA+/RelB+和RelA+/RelB-组间,不管是否存在骨髓基质细胞,使用氟达拉滨治疗下,两者细胞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加入1μM MG-132后,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24h和48 h时,RelA+/RelB+组的细胞死亡率高于氟达拉滨,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RelA+/RelB-组无此情况(P>0.05);骨髓基质细胞对 RelA+/RelB+和 RelA+/RelB-组 B细胞在MG-132治疗中起到保护作用。无论骨髓细胞存在与否的条件下,RelA+/RelB-组的CLL-B细胞对MG-132的敏感度均偏低。5,在有骨髓基质细胞或无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情况下,PS-341处理后,各时间点CLL-B细胞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氟达拉滨和 MG-132(P<0.05)。培养 24 h 和 48 h 后,在 RelA+/RelB+组,PS-341 诱导细胞死亡率高于RelA+/RelB-组(P<0.05),且与骨髓基质细胞存在与否无关,骨髓基质细胞对PS-341治疗下细胞的保护仅发生在24 h。结论:1,RelB活性增强,同时有RelA活性,标志着骨髓中CLL-B细胞的生存优势。2,CLL-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诱导CLL-B细胞的RelA和RelB表达,这是骨髓基质细胞发挥保护作用的原因。3,骨髓中CLL-B细胞对氟达拉滨的敏感性与RelB无关。RelB的活化使CLL-B细胞对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反应性增强。与MG-132相比,PS-341诱导CLL-B细胞的死亡率更高。第三部分与NF-κB活性相关分子NOTCH1基因突变的HRM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意义目的:建立筛查NOTCH1突变的HRM方法并探讨NOTCH1突变在CLL中突变的意义。方法:采集133例CLL患者骨髓,提取CLL-B细胞gDNA。同时培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Molt 4细胞和急性T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作为NOCH1突变的阳性和阴性对照,建立HRM法筛查CLL患者中NOTCH1的突变情况,并与直接测序法进行比较,并对HRM法进行敏感性和准确性的评估。结果:在133例初诊为CLL的患者中,6.02%(8/133)的患者与其余125例其他患者的熔解曲线有明显差异。其中7位患者的熔解曲线一致,经直接测序法确认为c.75417542delCT(p.P2514fs*4)突变。1名患者的突变完全不同,经直接测序法被确认为c.75357536 insC(p.2513fs*3)突变。HRM分析检测到的突变的结果与直接测序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准确性达到100%,直接测序法和HRM法的敏感性分别为10和1%,HRM法的敏感性优于直接测序法。结论:HRM法通过产生的不同熔解曲线来分辨CLL患者NOTCH1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标本,结果经直接测序法证实为可靠,且灵敏度较高,可以作为临床筛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OTCH1基因突变的常规检查方法。第四部分与NF-κB活性相关分子MYD88基因突变的HRM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意义目的:建立筛查MYD88突变的HRM方法并探讨MYD88突变在CLL中突变的意义。方法:采集129例CLL患者骨髓,提取CLL-B细胞gDNA,采用TA克隆法制备MYD88野生型质粒,采用定点突变法制备MYD88突变型质粒,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建立HRM法筛查CLL患者中最常见的MYD88 p.L265P的突变,并与直接测序法进行比较,并对HRM法进行敏感性和准确性的评估。结果:通过HRM法,发现129例标本中有6例出现MYD88 p.L265P突变,突变率4.65%。结果与直接测序法完全一致,准确性达到100%。直接测序和HRM的敏感性分别为10和1%,HRM法的敏感性优于直接测序法。结论:HRM与直接测序法比较,有较高的敏感度,操作简便,耗时少。HRM法可以作为临床筛查CLL中MYD88 p.L265P突变的常规检查方法。
周兰霞[3](2019)在《uPA系统与BMSCs在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拟检测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系统对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重要组分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相关作用;通过体外建立白血病细胞系和骨髓基质细胞或人HS-5细胞两组直接接触共培养细胞体系,探讨uPA系统在骨髓基质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拟通过阿米洛利处理后,观察单独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和两组共培养体系中uPA系统中各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单独培养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BMSCs-K562和HS-5-K562两组共培养体系中三种细胞中的u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阿米洛利作用后的表达水平做对比;采用MTT法测定阿米洛利对骨髓基质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ELISA检测了单独培养的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BMSCs-K562和HS-5-K562两组共培养体系培养上清液中uPA、suPAR、PAI-1的含量。结果:(1)与HS-5细胞相比较,T-ALL和M1的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uPA表达增高,T-ALL,B-ALL,M5和M1的PAI-1表达增高,M1的VEGF表达增高,T-ALL,B-ALL和M5的uPAR表达降低,结果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在BMSCs-K562共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3天和4天的BMSCs细胞中uPA,uPAR,PAI-1,MMP-9和VEGF和共培养3天和4天的K562细胞中uPA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并具有时间依赖性;在HS-5-K562共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3天和4天的HS-5细胞中uPA,PAI-1和VEGF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并具有时间依赖性;两组共培养体系相比较,BMSCs细胞和HS-5细胞中的mRNA的表达量均具有时间依赖的升高趋势,但BMSCs细胞升高的强度显着高于HS-5细胞。(3)阿米洛利对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阿米洛利作用4小时后,BMSCs细胞uPAR和PAI-1表达量降低;作用13小时后,BMSCs细胞uPA表达量降低,MMP-9表达升高;K562细胞中uPA,uPAR和MMP-9的mRNA表达量均下降;HS-5细胞中PAI-1的mRNA表达量下降(P<0.05)。阿米洛利处理HS-5-K562共培养体系后,结果显示uPA系统的各因子在药物作用后有下降的趋势。其中K562细胞的VEGF mRNA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4)在单独培养体系中,与HS-5相比,BMSCs上清液中uPA和PAI-1含量较高。在BMSCs-K562和HS-5-K562两组共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BMSCs细胞或者HS-5细胞相比,共培养3天和4天后的上清液中uPA含量均升高。阿米洛利处理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8小时和13小时后,上清液PAI-1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1)BMSCs-K562共培养体系中,在K562细胞的作用下,BMSCs中uPA,uPAR,PAI-1,MMP-9和VEGF的表达均显着增强;在BMSCs的作用下,K562细胞中只有uPA的表达增强,但不如基质细胞显着。(2)阿米洛利可以显着抑制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uPA、uPAR和PAI-1的表达,增强MMP-9的表达。阿米洛利抑制了HS-5-K562共培养体系中VEGF mRNA的表达。
徐卓然[4](2016)在《EVI1基因对造血转录因子的调控及ATO对其作用初探》文中指出目的和意义: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的高异质性及高死亡率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约8%的AML患者存在EVI1基因的高表达,并且预示着不良预后且治疗过程中对化疗药物不敏感。EVI1基因所处的3q26易产生染色体的断裂,并形成t(3;21)(q26;q22)Runx1-EVI1(AML1-EVI1)融合基因,通过多种途径引起下游造血的改变进而诱导白血病的发生及发展。虽然多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EVI1单基因的作用,但它对造血的影响还知之甚少,并且EVI1基因、AML1基因与AML1-EVI1融合基因的作用关系与差异更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在体外利用白血病人细胞株探究EVI1对造血调控因子的影响,在体内建立转基因EVI1与转基因AML1斑马鱼品系,研究上述基因对造血的调控,并探讨白血病治疗药物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在体内外对造血因子调控的影响。最后根据实验中的发现,探讨了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心脏毒性与其保护剂右丙亚胺(Dexrazoxane,DZR)的作用与机制,为临床上个体化合理治疗白血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新的思路。实验方法:体外实验选取EVI1基因高表达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THP-1,利用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通过逆转录-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FQ-PCR)检测EVI1基因及造血转录因子GATA1、GATA2、RUNX1、MPO、LM02、C-MYB、PU.1与SCL的mRNA相对表达量。之后分别以1μM、3 μ M、5 μ M的ATO溶液处理THP-1细胞株,并再次利用RFQ-PCR检测EVI1基因及造血转录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体内实验利用人源AML1-EVI1融合基因中的AML1基因及EVI1基因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质粒To12-AML1与To12-EVI1,分别显微注射至单细胞期斑马鱼胚胎中,筛选成功表达目的基因的F0代(Founder)并将其培养至性成熟,并与AB系野生型斑马鱼(WT)交配产卵后产生 F1 子代(分别为 To12-EVI1-EGFP:TE;To12-AML1-EGFP:TA)。经鉴定成功表达相应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斑马鱼品系中与野生型斑马鱼对照,在斑马鱼发育至1dpf、3dpf与7dpf时检测上述造血转录因子的表达。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至18hpf时分别加50 μ M与100 μ M的ATO溶液,在同样斑马鱼发育至1dpf、3dpf与7dpf时检测相同造血转录因子与EVI1基因的表达变化。最后,本研究选择24hpf的AB品系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0,1.84μM,18.40μM,36.80μM,46.00μM,55.20μM,64.40μM,73.60μM,82.79μM,91.99μM阿霉素中,选择心脏毒性表型明显的阿霉素浓度64.40μM,联用或不联用右丙亚胺48h,右丙亚胺浓度分别为130.47μM,260.93μM。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至72hpf时显微镜观察心血管系统形态学改变,记录心率变化。并分别抽提斑马鱼胚胎RNA检测心脏发育相关基因及氧化、抗氧化相关指标。结果:本实验在体外利用高表达EVI1基因的细胞株THP-1与正常人单核细胞通过RFQ-PCR的方法证实EVI1基因在体外可上调GATA2与CMYB基因的表达,并下调GATA1、RUNX1、MPO、LM02、PU.1与SCL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且,ATO对EVI1基因的下调作用有着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对于其他转录因子皆有下调作用。另外,体内实验部分,本实验成功构建了高表达人源EVI1与截短型AML1基因的转基因斑马鱼品系TE与TA,并培养到F1代。实验证实EVI1基因高表达的斑马鱼有很严重的表型,并且对上述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ATO处理的TE品系斑马鱼可以降低EVI1基因的表达,并减轻其对GATA2的上调。对于药物心脏毒性部分的研究发现随着阿霉素浓度的升高,斑马鱼出现了如胚胎发育畸形、心包水肿等改变且死亡率升高,联用右丙亚胺组可有效挽救阿霉素对斑马鱼心脏的毒性作用并显着提升胚胎生存率。联用130.47μM、260.93μM右丙亚胺分别将存活率由35%提升至90%、88.3%(p<0.001)。通过 RT-PCR 检测心脏发育相关基因 nkx2.5、cmlc2、amhc、vmhc,未发现显着改变。对氧化抗氧化指标的检测发现66.40μM浓度阿霉素可致斑马鱼胚胎MDA水平显着上升(p<0.001),SOD活性明显下降(p<0.001),右丙亚胺可有效清除MDA并恢复SOD活性。结论:本实验通过体外与体内的方法,选择与构建了EVI1基因高表达的模型,发现EVI1基因可以上调GATA2的表达,并间接影响其他造血转录因子促进原始细胞增殖并对髓系、红系的分化成熟起抑制作用。ATO可特异性下调EVI1基因的表达并减轻GATA2转录因子的激活。并且成功建立了斑马鱼评价心脏毒药物的模型。
扶叶松[5](2015)在《干细胞白血病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干细胞白血病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再生障碍性贫血标本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标本各30份,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方法(RT-PCR-ELISA)对白血病干细胞在悬浮细胞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并对表达率进行分析。结果正常骨髓基质细胞在骨髓基质干细胞的阳性率高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白血病基因在正常骨髓基质细胞的表达水平上更高,明显高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L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基质细胞中表达较低,这可能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调控存在异常有关。
强琬婷[6](2015)在《小鼠白血病状态下造血微环境的改变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往研究表明:急性髓系或淋系白血病的发生虽然起始于体内的一小部分(或单个)白血病细胞,但最终恶性造血却无可避免地超过正常造血,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涉及了白血病细胞改变造血微环境,使其有利于自身增殖而不利于正常造血这一过程。然而,其中具体的机制仍不清楚。在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利用PML/RARa转基因小鼠来源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建立的同系移植模型,研究了受体小鼠发病过程中造血微环境的改变。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正常造血功能的受损并不是发病早期造血干细胞从骨髓微环境中被驱离造成的,而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存在分化受阻。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间充质干细胞也存在着明显的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受阻。而以往的研究提示成骨细胞对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及B淋巴祖细胞的产生及增殖至关重要。另外,我们证实了,与正常造血干祖细胞相比,白血病起始细胞分泌了较高水平的多种促炎性因子如Il17b、Il1f9,同时抑制了抗炎性因子Pf4,导致了炎性微环境的产生,继而可能造成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的受阻,导致成熟成骨细胞数目减少,进而引起了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阻滞。总之,这些结果说明,促炎能力是白血病起始细胞基本生物特性之一,并对白血病起始细胞改变微环境以利于自身这一假设提供了新的证据。综上所述,白血病细胞通过影响骨髓微环境,使得微环境适宜其自身的增殖,从而抑制正常造血细胞的功能。通过对白血病状态下造血微环境改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阐明白血病的发生机制,以及白血病相关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的基础,也对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张莹[7](2011)在《c-myc、c-myb基因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c-myc和c-myb原癌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和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为研究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调控造血的分子机制提供坚实的基础。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染色体显带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综合分析18例正常标本的单个核细胞和46例白血病患者(27例急性白血病(AL)、19例慢性白血病(CL))的白血病细胞及BMSCs.根据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白血病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的膜表面抗原,采用RT-PCR技术半定量分析白血病细胞和BMSCs中原癌基因c-myc、c-myb的表达水平,同时结合染色体显带技术探索c-myc、c-myb基因在不同核型、急慢性白血病以及不同预后组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c-myc和c-myb基因在病例组白血病细胞及其BMSCs中均有一定的表达,尤其是在染色体异常的白血病细胞中c-myc、c-myb基因高表达,其均值分别为1.154±0.38和1.03±0.48,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异常染色体骨髓基质细胞中其均值分别为2.08±0.82(P<0.05)和1.46±0.29(P<0.05)。c-myb mRNA表达水平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密切相关(P<0.05),原癌基因c-myc mRNA和c-myb mRNA在白血病细胞和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均与血小板计数具有相关性。在不同预后组中,c-myc mRNA与c-myb mRNA呈线性相关。在白血病细胞及急性组骨髓基质细胞中原癌基因c-myc、c-myb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我们率先发现白血病细胞中c-myc的表达量分别与BMSCs中c-myc、c-myb的表达量有相关性。原癌基因表达升高可能促进巨核细胞的生成和红系祖细胞的定向分化,并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结论:实验数据证实,c-myc或c-myb原癌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与部分临床指标有相关性。降低原癌基因表达水平将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方案,它可以减缓白血病细胞的生成。
梁雪[8](2009)在《人脐血源基质细胞新型微环境对残留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残留白血病细胞或称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白血病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多处于G0期,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是白血病难治、复发的主要根源。目前,尚未发现真正的白血病细胞特异性抗原,虽然采用多种方法联合但均不能满意杀灭和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MRD,而且采用化疗新药和更强烈的联合化疗方案多对正常造血功能造成严重的损伤。针对MRD,目前尚缺乏有效低毒的清除措施,已成为严重束缚白血病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性障碍之一。探索不同来源基质细胞所构建造血微环境对MRD的作用及机制,对进一步降低白血病复发、提高白血病长期生存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造血微环境(hemat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 HIM)是调控造血干/祖细胞生长发育的“土壤”,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是构成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白血病细胞是恶性克隆性增殖的造血细胞,其生存、分化、增殖同样依赖HIM的调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有助于白血病细胞的庇护、生长和逃避化疗药物的杀伤,是MRD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从造血微环境入手探索清除MRD的有效方法是白血病治疗的新的切入点。本课题组的既往研究证实:在适当的细胞因子组合的条件下,可成功培养、扩增人脐血来源的基质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stromal cells, hUCBDSCs);扩增后的hUCBDSCs在细胞组成和免疫表型上与人骨髓基质细胞(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hBMSCs)相似,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具有与hBMSCs相似的支持和重建造血功能的物质基础,可称为人脐血源基质细胞造血微环境(hemat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stromal cells, hUCBDSC-HIM)。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细胞分别与hUCBDSC-HIM和正常人骨髓基质细胞造血微环境(hBMSC-HIM)共培养发现:hUCBDSC-HIM具有较hBMSC-HIM对Jurkat细胞更强的抑制作用和促凋亡作用。鉴于此,本实验将系统、深入地研究不同来源基质细胞所模拟造血微环境对残留耐药Jurkat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增殖、分化、凋亡及药物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内容及方法:1.不同来源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对Jurkat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实验分组:①Jurkat细胞悬浮培养组;②Jurkat细胞/正常hBMSCs共培养组;③Jurkat细胞/白血病hBMSCs共培养组。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Jurkat细胞与BMSCs的位相关系;MTT法检测Jurkat细胞的黏附率;Transwell法检测Jurkat细胞迁移侵袭功能变化;CCK-8法、Real-time Q-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Jurkat细胞增殖特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法检测Jurkat细胞周期及DNR摄药量变化;流式细胞仪法、透射电镜、Real-time Q-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Jurkat细胞的凋亡;NBT还原法检测Jurkat细胞分化水平变化。2.残留耐药Jurkat细胞的培养及其耐药机制的初步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BMSCs以模拟骨髓造血微环境,在与Jurkat细胞长期共培养的过程中选用含DNR 50ng/ml的培养液进行培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绝大部分Jurkat细胞漂浮死亡。极少数残留的Jurkat细胞逐渐恢复活力并获得抗药能力,可以在DNR终浓度为50ng/ml的培养液中存活、增殖,将该细胞记为Jurkat/DNR细胞。CCK-8法检测Jurkat及Jurkat/DNR细胞的增殖特性及对多种化疗药物的耐药系数;流式细胞仪法检测Jurkat及Jurkat/DNR细胞周期及DNR摄药量;通过检测Caspase-Glo 3/7活性、Real-time Q-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Jurkat及Jurkat/DNR细胞的凋亡相关指标;Real-time Q-PCR法检测Jurkat及Jurkat/DNR细胞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及MRP mRNA的表达。3.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对残留耐药Jurkat细胞的作用实验分组:①Jurkat/DNR细胞悬浮培养组;②Jurkat/DNR细胞/正常hBMSCs共培养组;③Jurkat/DNR细胞/hUCBDSCs共培养组;④Jurkat/DNR细胞/白血病hBMSCs共培养组(仅在检测对IDA敏感性时设定)。收集悬浮培养及共培养10d的Jurkat/DNR细胞,检测其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凋亡、分化、对IDA药物敏感性及多药耐药基因MRD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随培养时间延长,正常hBMSCs及白血病hBMSCs黏附、龛合、包裹Jurkat细胞,对共培养的Jurkat细胞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生物学特性:1.1黏附、迁移作用:白血病hBMSCs对Jurkat细胞的黏附、趋化作用强于正常hBMSCs;1.2增殖曲线:正常hBMSCs对Jurka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白血病hBMSCs;1.3细胞周期分布:白血病hBMSCs共培养组Jurkat细胞G0/G1+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正常hBMSCs共培养组S+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1.4凋亡:白血病hBMSCs抑制Jurkat细胞凋亡,而正常hBMSCs促Jurkat细胞凋亡;1.5细胞分化:白血病hBMSCs对共培养Jurkat细胞的促分化作用弱于正常hBMSCs;1.6对DNR的摄药量:共培养组Jurkat细胞的摄药量显着低于悬浮培养组,其中白血病hBMSCs共培养组Jurkat细胞的摄药量最低。2嵌合于基质细胞层中的Jurkat细胞在DNR的持续刺激作用下逐步产生耐药性,获得残留耐DNR的Jurkat细胞。Jurkat/DNR细胞与Jurkat细胞相比有以下特点:2.1增殖曲线:Jurkat/DNR细胞较Jurkat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减缓2.2细胞周期分布: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异二倍体细胞比例增高;2.3凋亡:发生自发凋亡的细胞明显减少;2.4 DNR摄药量:单个Jurkat/DNR细胞内平均药物浓度明显减低;2.5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2.6多药耐药相关基因:Jurkat/DNR细胞内可检测到MDR1 mRNA表达;MRP mRNA表达水平升高。3.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对残留耐药Jurkat/DNR细胞的作用3.1增殖曲线:hUCBDSCs对Jurkat/DNR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正常hBMSCs;3.2细胞周期分布:hUCBDSCs及正常hBMSCs均可促Jurkat/DNR细胞进入细胞周期,hUCBDSCs共培养组G0/G1期细胞比例最低;共培养组Jurkat/DNR细胞中异二倍体比例显着降低;3.3凋亡和分化:hUCBDSCs对共培养Jurkat/DNR细胞自发凋亡及分化的促进作用均强于正常hBMSCs;3.4对IDA的敏感性:hUCBDSCs及hBMSCs均可提高Jurkat/DNR对IDA的敏感性,而hUCBDSCs要优于hBMSCs;3.5 MDR1 mRNA的表达:共培养组Jurkat/DNR细胞MDR1 mRNA表达水平低于悬浮培养组,其中hUCBDSCs共培养组的表达水平最低。结论:1.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有助于白血病细胞的庇护、生长和逃避化疗药物的杀伤;正常骨髓源基质细胞较白血病源骨髓基质细胞对Jurkat细胞具有更强的促凋亡、分化及抑制增殖的作用。同时,正常hBMSCs可以增加Jurkat细胞对DNR的敏感性。2.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模拟的造血微环境可诱导Jurakt细胞产生多药耐药,是残留耐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可能通过改造白血病患者造血微环境以抑制残留白血病的形成及减少复发。3.骨髓源基质细胞和脐血源基质细胞均可改造白血病造血微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逆转Jurkat/DNR细胞的耐药性。4.脐血源基质细胞对白血病造血微环境的改造作用及逆转Jurkat/DNR细胞耐药的作用更强。
刘黎琼[9](2008)在《反式桂皮醛对髓细胞白血病细胞体外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反式桂皮醛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目的:研究反式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e,TCA)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TCA和/或阿糖胞苷(β-D-Arabinofuranosyl cytosine,AraC)处理AML细胞株HL60或AML初治患者及健康人骨髓单个核细胞(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CCK-8法测定HL60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HL60细胞周期变化, Annexin V/PI双标法检测HL60细胞和BMMNC凋亡,CD45/CD34/Annexin V三标法检测BMMNC CD34+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TCA处理后HL60细胞c-myc基因表达。激光共聚焦术检测TCA处理后HL60细胞NF-κB活性。甲基纤维素法检测TCA处理后BMMNC克隆形成。结果:TCA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影响HL60细胞增殖。低浓度(10μM,20μM)TCA作用24 h后,促进HL60细胞增殖,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而较高浓度TCA对HL60细胞的增殖表现出抑制效应,并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各浓度TCA作用48 h和72 h均表现出对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TCA作用HL60细胞24 h,48 h和72 h的IC50分别为78.40μM,58.13μM和50.31μM。高浓度TCA(≥80μM)可诱导>10%细胞发生凋亡,增加TCA的作用浓度使HL60细胞凋亡率进一步增加。TCA浓度≤60μM时作用24 h后,HL60细胞凋亡率<5%。在中浓度(40μM,60μM)TCA作用下,随作用时间延长, HL60细胞凋亡率也逐渐增加。低浓度(10μM,20μM)TCA始终不能显着增加凋亡率。中浓度TCA作用24 h后,HL60细胞明显阻滞于G2 /M。低浓度TCA作用24 h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作用72 h后,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HL60细胞高表达c-Myc蛋白,TCA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显着抑制c-Myc蛋白的表达。100μM TCA作用4 h后,HL60细胞NF-κB失活。TCA呈剂量依赖性诱导AML BMMNC和CD34+细胞凋亡,TCA对正常BMMNC和CD34+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很小,差异有显着性(P<0.05)。TCA非谱系特异性抑制AML原代细胞克隆形成。TCA协同AraC对HL60细胞、AML原代细胞及AML CD34+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结论: TCA通过使NF-κB失活,下调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使HL60细胞周期阻滞和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白血病效应。TCA对AML BMMNC和CD34+细胞也产生明显的凋亡诱导效应,并能协同AraC发挥抗白血病效应,对正常BMMNC的细胞毒作用很小。第二部分反式桂皮醛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目的:研究反式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e,TCA)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TCA处理CML细胞株K562和初治CML患者及健康人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CCK-8法测定K562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周期变化、K562细胞和BMMNC凋亡及K562细胞膜电位和Fas抗原表达。Western blot检测K562细胞c-myc基因表达和Crkl蛋白磷酸化水平。Real time PCR检测K562细胞Bcr-Abl mRNA表达。甲基纤维素法检测CML BMMNC克隆形成。结果:TCA对K562的增殖作用的影响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低浓度(30μM)TCA作用24 h和48 h促进K562细胞增殖,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作用72 h,抑制K562细胞增殖(P<0.01)。较高浓度TCA对K562细胞的增殖始终表现出抑制效应,并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明显增强。TCA处理K562细胞24 h的IC50是157.42μM。低浓度(30μM) TCA始终不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中浓度(60μM)TCA作用24 h,仅极少部分细胞产生凋亡,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TCA(≥90μM)作用24 h后可诱导>10%细胞发生凋亡,增加TCA浓度和作用时间可诱导更多细胞凋亡。60μM TCA作用24 h使K562细胞明显阻滞于G2 / M期,而30μM TCA则轻微增加G2 /M期细胞的比例(P>0.05)。K562细胞高表达c-Myc蛋白和磷酸化Crkl,TCA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明显抑制c-Myc蛋白的表达和Crkl磷酸化水平。TCA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下调线粒体跨膜电位和上调K562细胞的Fas表达。TCA呈剂量依赖性抑制K562细胞的Bcr-Abl转录水平。TCA呈剂量依赖性诱导CML BMMNC凋亡,对正常BMMNC的细胞毒作用很小。TCA非谱系特异性抑制CML BMMNC克隆形成。结论:低浓度TCA(≤30μM)早期可能促进K562细胞增殖,而后期可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K562细胞生长。中浓度TCA(60μM)早期阻滞细胞周期于G2 /M期,而随作用时间延长,诱导细胞出现凋亡。高浓度TCA(≥90μM)则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凋亡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两条主要的凋亡通路,即线粒体介导和Fas介导的凋亡通路,都参与了TCA诱导的凋亡。TCA可能通过抑制Bcr-Abl转录,从而减少Bcr-Abl蛋白产物,削弱酪氨酸激酶效应,下调c-myc癌基因的蛋白表达,导致CML细胞凋亡、抑制CML细胞增殖。以上提示TCA具有明显的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效应,对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很小,是一个很有应用前景的药。第三部分反式桂皮醛诱导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目的:本部分旨在研究反式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e,TCA)对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TCA和/或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处理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及K562细胞。相差显微镜和Wright’s-Gi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分化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rn blot检测HL60细胞c-myc基因和p27基因表达、K562细胞c-myc基因表达和Crkl蛋白磷酸化水平。激光共聚焦术检测HL60细胞p16基因和Cdc6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TCA(≤60μM)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粒细胞分化,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表达增加。TCA(≤60μM)诱导K562细胞向单核-巨噬细胞分化,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4和CD11b表达均增加。低浓度(20μM)TCA作用72 h使HL60细胞阻滞于G0/G1期,不诱导明显细胞凋亡;中浓度(60μM)TCA作用24 h,HL60细胞G2/M期比例明显增加,G0/ G1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持续作用48 h时,HL60出现G2/M细胞比例降低,出现明显凋亡。中浓度(60μM)TCA作用于K562细胞24 h后,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持续作用48 h后,G2/M期细胞比例进一步增加,作用72 h时,K562细胞G2/M期比例下降,出现明显凋亡。TCA诱导HL60细胞分化伴原癌基因c-myc表达下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7表达增强。TCA诱导K562细胞分化伴c-myc基因表达下调,Crkl蛋白磷酸化水平下降。TCA诱导HL60细胞分化还伴p16蛋白表达增加,向核内移位,而Cdc6蛋白表达下降,向核外迁移。TCA可协同增强ARTA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效应。结论: TCA(≤60μM)可诱导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但不同种类的细胞对TCA的反应有差异性,而且同种白血病细胞对不同浓度的TCA的反应不同。TCA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分化与c-myc蛋白水平下降和p27蛋白水平上调有关,p16基因和Cdc6基因参与TCA诱导的HL60细胞分化过程。TCA可增强ATRA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效应。TCA诱导K562细胞的分化与c-myc和Crkl蛋白磷酸化水平下降有关。第四部分反式桂皮醛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影响目的:本部分旨在研究反式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e,TCA)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影响。方法:TCA处理AML细胞株HL60细胞,流式检测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不同浓度TCA对重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α,SDF-1α)诱导的HL60迁移和浸润的影响。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arboxyfluorescein succinimidyl ester,CFSE)标记HL60细胞,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L60细胞染色情况。CFSE标记的HL60细胞与AML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BMSC)共培养,用共聚焦检测不同浓度TCA处理后HL60细胞与AML BMSC的粘附情况。ELISA法检测TCA对AML BMSC分泌SDF-1α的影响。相差显微镜观察TCA处理后AML BMSC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AML BMSC细胞凋亡。结果:TCA作用后,HL细胞CXCR4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明显下降(P值均<0.05)。TCA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L60趋向重组人SDF-1α的迁移和浸润。CFSE标记后培养过夜的HL60细胞发出很强的绿色强荧光,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均有分布,而未标记的HL60细胞和BMSC未见荧光。TCA作用6 h后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L60细胞与AML BMSC间的粘附。TCA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ML BMSC分泌SDF-1α。TCA作用24 h,AML BMSC细胞间隙增大。TCA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诱导AML BMSC凋亡。结论:TCA除可直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和分化外,还可能通过下调白血病细胞CXCR4表达、抑制骨髓基质细胞SDF-1分泌和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凋亡、抑制白血病细胞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趋化,使白血病细胞一方面失去基质层的支持,另一方面易于发生凋亡,因此有可能削弱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潜在的保护作用,有利于清除髓内白血病细胞。第五部分反式桂皮醛调节髓细胞白血病细胞mel18基因表达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mel18基因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表达,研究mel18基因对AML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探讨反式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e,TCA)对AML细胞mel18基因的调控。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白血病细胞株mel18 mRNA表达,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法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HC)染色分析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初治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和健康人外周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的Mel18蛋白表达。运用十四酰佛波乙酸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et,PMA)诱导HL60细胞分化,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法和激光共聚焦术检测诱导分化细胞的Mel18蛋白表达变化。通过基因重组和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Lenti6/V5-mel18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应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将pLenti6/V5-mel18和pLenti6/V5-LacZ(阴性对照)导入HL60和U937细胞。RT- 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Lenti6/V5-mel18质粒转染细胞中mel8基因的表达。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TCA诱导K562细胞和HL60细胞分化,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术检测Mel18蛋白表达。结果:mel18 mRNA在K562细胞强表达,HL60细胞弱表达,U937细胞无表达。Mel18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在K562细胞和正常外周血中高表达,HL60和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中低表达,而U937细胞不表达Mel18蛋白。Mel18蛋白在AML骨髓中缺失率为58.8 %,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未检测到Mel18蛋白缺失。HL60细胞被PMA诱导分化后Mel18蛋白表达增加,亚细胞定位不变。重组质粒pLenti6/V5-mel18经过PCR检测和公司测序证实构建成功。pLenti6/V5-mel18质粒转染24 h后, U937细胞和HL60细胞的mel18基因表达增加,转染pLenti6/V5-mel18的U937细胞和HL60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出现凋亡,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TCA诱导HL60细胞和K562细胞分化伴Mel18蛋白表达增加,Mel18亚细胞定位不发生改变。结论: mel18基因在AML中表达降低,mel18基因的表达与分化相关。mel18在AML中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增强mel18基因的表达可抑制AML细胞株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TCA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可增加mel18基因的表达。
吴秀丽,李扬秋,王震,杨力建,陈少华,张洹,朱康儿,韩忠朝[10](2005)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GATA-1和GATA-2基因的表达特点》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转录因子GATA 1和GATA 2基因在白血病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 (BMSC)中表达的情况 ,采集了4 2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及 34例正常骨髓标本并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 ,在体外扩增培养后收集悬浮细胞 (骨髓细胞 )和扩增后的贴壁细胞 (BMSC) ,应用RT PCR ELISA方法分别检测GATA 1和GATA 2基因的表达情况 ,并对其相对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发现 ,GATA 1和GATA 2基因在正常和白血病的BMSC和骨髓细胞中均有一定的表达。在BMSC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组的GATA 1基因表达率 (85 .7% )与正常组 (88.2 % )相近 ,而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组的GATA 1表达率 (5 5 .6 %和 4 1.2 % )均比正常组低(P =0 .0 0 8,0 .0 0 0 ) ,且ALL的BMSC中GATA 1基因表达水平 >AML >正常 >CML(P均 <0 .0 5 ) ;而各白血病组BMSC中GATA 2的表达率和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 (P均 >0 .0 5 )。骨髓细胞中AML组的GATA 1基因表达水平 >正常 >ALL >CML ,AML组的GATA 2基因表达水平 >CML >ALL >正常 (P均 <0 .0 5 )。AML、CML和正常组的BMSC和骨髓细胞中均以GATA 2的表达占优势。可以推论 ,转录因子GATA 1和GATA 2基因在正常和白血病BMSC的表达可能影响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作用。是否对白血病的发生?
二、SCL基因在白血病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CL基因在白血病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B4GALT1在骨髓基质细胞中介导髓系恶性克隆细胞耐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1.2.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概述 |
1.2.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 |
1.3 骨髓造血微环境 |
1.3.1 基质细胞与耐药性 |
1.3.2 Notch信号通路 |
1.3.3 CXC型趋化因子 |
1.3.4 NF-κB信号通路 |
1.3.5 外泌体 |
1.4 糖基化修饰 |
1.4.1 B4GALT1 |
1.4.2 半乳凝集素 |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骨髓基质细胞中B4GALT1差异性表达的机制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试剂配制 |
2.2.4 细胞及细胞培养 |
2.2.5 基因芯片分析 |
2.2.6 细胞总RNA和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7 反转录合成cDNA |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
2.2.9 细胞培养稳定同位素标记(SILAC) |
2.2.10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2.2.11 蛋白浓度测定 |
2.2.12 质谱检测 |
2.2.13 Western blot和Lectin blot |
2.2.1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2.2.15 分离培养原代骨髓基质细胞 |
2.2.16 细胞免疫染色与细胞凝集素染色 |
2.2.17 免疫组化染色 |
2.2.18 磁珠分选 |
2.2.19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基因芯片比较HS5和HS27a mRNA表达差异 |
2.3.2 SILAC定量蛋白组学比较HS5和HS27a蛋白表达差异 |
2.3.3 B4GALT1的转录调控 |
2.3.4 MDS患者骨髓基质细胞B4GALT1的表达情况 |
2.3.5 与髓系恶性克隆细胞共培养对基质细胞中B4GALT1表达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质细胞中B4GALT1的表达对髓系恶性克隆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2.3 pLVX过表达质粒构建 |
3.2.4 慢病毒的包装和转染 |
3.2.5 细胞共培养体系 |
3.2.6 细胞凋亡检测 |
3.2.7 小鼠尾静脉共注射 |
3.2.8 其它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HS5-B4GALT1过表达细胞株的构建 |
3.3.2 HS5B4细胞中糖链结构的表达检测 |
3.3.3 HS5B4细胞CAF标志蛋白的检测 |
3.3.4 共培养体系中基质细胞B4GALT1的表达对髓系恶性克隆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
3.3.5 基质细胞过表达B4GALT1后对恶性克隆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耐药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4GALT1在基质细胞中以细胞直接接触的方式介导髓系恶性克隆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2.3 CFSE标记细胞 |
4.2.4 细胞黏附检测 |
4.2.5 凝集素富集蛋白质谱 |
4.2.6 免疫共沉淀 |
4.2.7 siRNA干扰 |
4.2.8 其它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细胞黏附能力检测 |
4.3.2 凝集素富集蛋白质谱检测 |
4.3.3 基质细胞中DNER的表达对恶性克隆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4.3.4 Galectin-1对由DNER介导的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4GALT1在基质细胞中以调节细胞因子的方式介导髓系恶性克隆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试剂 |
5.2.2 主要仪器 |
5.2.3 条件培养基 |
5.2.4 细胞因子芯片检测 |
5.2.5 酶联免疫反应(ELISA) |
5.2.6 活性氧检测 |
5.2.7 CCK-8检测细胞活性 |
5.2.8 其它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HS5B4条件培养基对髓系恶性克隆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
5.3.2 HS5B4条件培养基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
5.3.3 CXCL1对恶性克隆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
5.3.4 HS5B4条件培养基对恶性克隆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5.3.5 CXCL1对恶性克隆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5.3.6 HS5B4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 |
5.3.7 NF-κB信号通路对CXCL1表达的调控作用 |
5.3.8 HS5B4中p53蛋白的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4GALT1在基质细胞中以调节外泌体中miRNA的方式介导髓系恶性克隆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主要试剂 |
6.2.2 主要仪器 |
6.2.3 外泌体的提取 |
6.2.4 粒径分析 |
6.2.5 电镜成像 |
6.2.6 外泌体中总RNA的提取 |
6.2.7 RNA生物素标记 |
6.2.8 芯片杂交和扫描 |
6.2.9 miRNA cDNA合成 |
6.2.10 miRNA qPCR |
6.2.11 其它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外泌体的表征 |
6.3.2 HS5/HS5B4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恶性克隆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
6.3.3 外泌体中miRNA芯片检测 |
6.3.4 外泌体及受体细胞中miR-92a-3p表达的检测 |
6.3.5 构建miR-92a-3p过表达株 |
6.3.6 miR-92a-3p过表达株耐药性检测 |
6.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课题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表格 |
附录2: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NF-κB信号通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经典性和非经典性NF-κB活性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非经典途径NF-κB分子活性影响CLL细胞对蛋白酶体抑制剂的敏感性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与NF-κB活性相关分子NOTCH1基因突变的HRM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意义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与NF-κB活性相关的MYD88基因突变的HRM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获得的基金及奖励 |
致谢 |
(3)uPA系统与BMSCs在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骨髓基质细胞 |
1.2 骨髓基质细胞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 |
1.3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uPAs) |
第二章 不同类型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uPA系统及相关因子的表达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在骨髓基质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共培养体系中uPA系统的相关作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阿米洛利对B-ALL骨髓基质细胞和共培养体系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EVI1基因对造血转录因子的调控及ATO对其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EVI1基因在体外对造血转录因子的调控及ATO对其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EVI1基因在体内对造血转录因子的调控及ATO对其的影响 |
一、TOL2-EVI1及TOL2-AML1质粒的构建、鉴定及转基因斑马鱼系的建立、筛选、鉴定及生存分析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二、EVI1及AML1基因对斑马鱼造血转录因子的调控及ATO对TE品系斑马鱼的造血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阿霉素对斑马鱼心脏毒性的探究及右丙亚胺保护作用的评估及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综述 JAK-STAT 信号通路及其在白血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论文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6)小鼠白血病状态下造血微环境的改变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与操作 |
1.3 、流式细胞分析及分选 |
1.4 、MACS磁珠分选 |
1.5、Tet-On 3G 可诱导表达白血病小鼠模型构建及传代 |
1.6 、RNA干扰试验 |
1.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8 、蛋白免疫印迹材料与方法 |
1.9 、细胞转染 |
1.10、集落形成及集落分化形成实验 |
1.11、Realtime PCR实验 |
1.12 、细胞因子检测及骨髓上清、血浆制备 |
1.13 、基因表达谱分析 |
1.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白血病状态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受阻 |
2.2 白血病状态下骨髓微环境的炎性改变 |
2.3 白血病起始细胞高表达多种促炎性因子 |
2.4 白血病细胞中促炎性能力改变对其体内增殖和小鼠生存周期的影响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 |
(7)c-myc、c-myb基因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BMSCs的功能 |
1.1 白血病BMSCs对白血病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
1.2 BMSCs支持白血病细胞进行肿瘤增殖、分化和迁移 |
1.3 BMSCs有减少白血病细胞凋亡和增强白血病细胞耐药性的能力 |
2.BMSCs与白血病的关系 |
3.原癌基因与白血病的关系 |
4.原癌基因与BMSCs的关系 |
5.BMSCs的治疗作用 |
5.1 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
5.2 抗原提呈免疫功能 |
5.3 基因转染与修饰 |
6.发展前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仪器与试剂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2.试剂的配制 |
2.1 LG-DMEM培养液 |
2.2 0.075mol/L KCl低渗液 |
2.3 固定液 |
2.4 100μM引物贮存液 |
2.5 0.1%DEPC(焦碳酸二乙酯)处理水 |
2.6 0.5mmol/L EDTA(PH 8.0) |
2.7 5×Tris-硼酸(TBE)缓冲液 |
2.8 0.5×TBE工作液 |
3.实验用品的准备 |
3.1 瓶状玻璃制品的包装 |
3.2 吸管的包装 |
3.3 玻璃制品的消毒 |
3.4 胎牛血清(FBS)的灭活 |
3.5 2%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
4.BMSCs的培养 |
4.1 骨髓标本的来源 |
4.2 骨髓的采集 |
4.3 单个核细胞的制备及BMSCs的原代培养 |
4.4 BMSCs传代扩增 |
4.6 BMSCs的形态学鉴定 |
5.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免疫表型 |
6.BMSCs染色体标本制备与核型分析 |
7.基因的检测分析 |
7.1 引物设计 |
7.2 RNA提取(Trizol总RNA提取法) |
7.3 cDNA第一链合成 |
7.4 RT-PCR |
7.5 Quantity One软件的使用 |
8.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BMSCs体外扩增的形态 |
2.免疫分型结果的统计分析 |
3.BMSCs染色体G显带分析 |
4.原癌基因c-myc、c-myb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
5.原癌基因c-myc、c-myb在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
5.1 c-myc、c-myb基因在急、慢性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 |
5.2 c-myc、c-myb基因在不同核型组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 |
5.3 c-myc、c-myb基因在不同预后组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 |
5.4 c-myc、c-myb基因与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 |
5.5 c-myc、c-myb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人脐血源基质细胞新型微环境对残留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人脐血源基质细胞新型微环境对残留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来源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对Jurkat 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一部分图片 |
第二部分 残留耐药Jurkat 细胞培养及耐药机制的初步探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图片 |
第三部分 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对残留耐药Jurkat 细胞的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图片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 |
(9)反式桂皮醛对髓细胞白血病细胞体外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反式桂皮醛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反式桂皮醛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反式桂皮醛诱导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反式桂皮醛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反式桂皮醛调节髓细胞白血病细胞me118 基因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CXCR4/SDF-1 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
致谢 |
(10)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GATA-1和GATA-2基因的表达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研究对象 |
BMSC的培养 |
BMSC的传代和收集 |
BMSC的鉴定 |
RNA提取和cDNA合成 |
PCR-ELISA |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BMSC的体外扩增及鉴定 |
GATA-1和GATA-2基因的表达率 |
GATA-1基因和GATA-2基因的表达水平 |
讨 论 |
四、SCL基因在白血病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B4GALT1在骨髓基质细胞中介导髓系恶性克隆细胞耐药的机制研究[D]. 庞星辰. 江南大学, 2019(05)
- [2]NF-κB信号通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探讨[D]. 蒋敏. 苏州大学, 2019(04)
- [3]uPA系统与BMSCs在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D]. 周兰霞. 兰州大学, 2019(08)
- [4]EVI1基因对造血转录因子的调控及ATO对其作用初探[D]. 徐卓然.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5]干细胞白血病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J]. 扶叶松.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29)
- [6]小鼠白血病状态下造血微环境的改变及机制研究[D]. 强琬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5)
- [7]c-myc、c-myb基因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张莹. 兰州大学, 2011(11)
- [8]人脐血源基质细胞新型微环境对残留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梁雪.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5)
- [9]反式桂皮醛对髓细胞白血病细胞体外效应的研究[D]. 刘黎琼.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 [10]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GATA-1和GATA-2基因的表达特点[J]. 吴秀丽,李扬秋,王震,杨力建,陈少华,张洹,朱康儿,韩忠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5(01)
标签:白血病论文; 急性髓性白血病论文;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论文; 细胞分化论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