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化学和矿产生产统计

全国化学和矿产生产统计

一、全国化工矿产产量统计(论文文献综述)

吴发富,王建雄,刘江涛,曾国平,向鹏,胡鹏,向文帅[1](2021)在《磷矿的分布、特征与开发现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磷矿储量近695亿t(2019年),但分布不均,磷矿储量最为丰富的北非地区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磷矿资源。该区域的摩洛哥和西撒哈拉是世界磷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2019年其磷矿储量达500亿t,占世界的近72%。目前世界上主要利用的磷矿类型为沉积型磷块岩矿,其最主要的成矿时代为震旦—寒武纪和中生代—新生代,前者以中国西南部大量产出的海相磷矿床为代表,后者以从摩洛哥和西撒哈拉到埃及一带的北非磷矿成矿省最为典型。2019年排名世界前10位的产磷国为中国、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美国、俄罗斯、约旦、沙特阿拉伯、越南、巴西、埃及和秘鲁,磷矿总产量逾2亿t,占世界总产量的89.29%。传统上美国、俄罗斯、摩洛哥和中国等是世界磷矿的主要出口地区,但随着北非和中东地区磷矿开发的不断深入和传统供给区资源的消耗,近年来磷矿供应中心向北非、中东地区转移。2018年世界磷矿粉出口前10位的国家有5个位于北非和中东地区,且北非的摩洛哥是第一大磷矿出口国。在磷肥的进出口方面,近年世界磷肥进口国主要有印尼、巴西、美国、马来西亚、法国、澳大利亚、孟加拉国、罗马尼亚、巴拉圭和荷兰等,出口国有中国、埃及、摩洛哥、以色列、澳大利亚、荷兰、黎巴嫩、墨西哥、秘鲁、阿根廷等。其中,曾经的磷肥出口大国美国,在2006年后逐渐转为磷肥进口国;磷矿进口大国印度的磷肥近年来基本实现自给。中国以不占优势的磷矿储量(2019年为32亿t,占世界储量的4.61%),在磷肥生产上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保持世界第一的磷肥出口,近10年来的磷肥出口量都占世界的18%以上,磷矿资源消耗速度快,资源形势严峻。

赵鹏,郑厚义,张新,王帆,王英林[2](2020)在《中国萤石产业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萤石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本文通过分析萤石资源现状、供需格局、产业发展以及近年来萤石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特点,为保障中国萤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加大勘查投入、提高资源保障程度、合理有效开发、促进产业升级等建议。

张艳,于汶加,陈其慎,刘艳飞,张艳松[3](2015)在《化肥消费规律及中国化肥矿产需求趋势预测》文中认为磷、硫、钾盐等矿产资源主要用于化肥的生产,是关乎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随着我国化肥产量与消费量的逐年增加,磷、硫、钾盐等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在化肥施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通过对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化肥消费历史分析,首次运用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作为研究指标,总结剖析了发达国家化肥消费历史轨迹变化及其动因,揭示了不同情形下,化肥消费规律:即理想状态下,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呈"S"形规律变化;在化肥施用初期未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形下,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呈倒"U"形规律变化。总结得出北美"理想模式"、西欧模式和日韩模式三种化肥消费变化的模式。以发达国家为借鉴,结合中国资源环境实际情况,预测了我国化肥及磷、硫、钾盐矿产未来需求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磷肥和氮肥消费已到达峰值,未来将缓慢下降,相应的磷、硫资源需求也将到达峰值;钾肥在国际价格没有显着变化的情况下,未来需求将维持目前水平。

宋周莺,唐志鹏,刘卫东[4](2013)在《基于低碳目标的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格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发展格局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已经从经济增长速度方面转变为产业结构层次的差距及由此引起的增长质量上的差距。可见,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节能减排压力下,西部地区需要重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构筑低碳型产业体系。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测算西部地区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趋势,进而探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提出构建低碳型产业体系的政策和建议。

宋周莺,刘卫东[5](2013)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产业结构更是直接关系到地区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资源环境消耗。目前,国内外已有关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研究的文献,绝大部分都是大方向性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很少。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测算区位熵、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系统分析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及充分就业目标、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约束,建立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测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结果;最后,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和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性。(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可以划分为经济发展路径及绿色发展路径。绿色发展路径的测算结果显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要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和轻纺工业,并优化提升现有的能源化工、矿产开发及加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以达到《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及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3)在未来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要优化提升现有主导产业,建立低碳发展机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构建绿色西部;积极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构建资源节约型西部;加强污染防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循环经济制度。

李平[6](2013)在《我国化工矿产储采失衡》文中提出作为生产化肥和相关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化工矿产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磷矿、硫铁矿、钾盐资源,作为生产磷肥、钾肥的基础原料,对于促进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作用巨大。 但是,我国磷矿资源丰而不富,钾盐资源、硫资源短缺的矛?

宣之强[7](2012)在《中国化工通史——中国化工矿产史》文中指出前言中国化工矿产史是中国地质矿产史中一个重要分支,前人很少涉足。中国地质矿产史和人类进化史、文明史息息相关。从猿到人进化史中,经历了制造工具、武器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含铜、石、陶并存时代)和铁器时代。人类走过了200万年漫长的蛮荒道路,因为有了火的使用,结合古人类石器的改进、陶器的发明,矿业萌发。文明曙光出现在1万年前后铜、石、陶并有时代。1万年以来,食盐的发现和使用贡献、功不可没。食

张立[8](2012)在《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基本面并未改变》文中指出煤炭行业 价格大幅下降,消化库存压力大,经济运行走势仍不乐观 今年前3个季度,我国煤炭消费增幅持续回落,煤炭产销量增幅下降。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前3个季度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约30.2亿吨,同比增长2.8%,增速回落7.5个百分点。全国

胡灿伟[9](2011)在《“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最基本单元,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承载区域,是“国本经济”的关键;县域是我国大多数国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县域经济关系到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是“民生经济”的关键;县域又是我国国土的主要分布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地段,“三P”(污染、人口、贫困)问题的集中区域,是“生态经济”的关键;县域是我国弱势群体主要的聚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到矛盾的消解和社会的稳定。开展县域经济研究,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和稳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我国中部地区县域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极为滞后,开展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寻找县域经济发展的中部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实现全国的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助于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以及数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模式选择和优化路径。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后,从中部崛起背景战略上把握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从历史演化、现状特征和数量评价三个方面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总结,从理论上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组团发展模式,并详细分析了县域组团发展模式的前提、规律和内涵,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格局。此后,围绕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四个主要机制,从空间优化、产业集聚、政府协作和要素推动四个方面,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优化路径。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梳理。总结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侧重对国外的农村地域(或曾经的农村地域)及其所依附的中小城市地域经济经验梳理,比较了在农业和农村发展形成典型过程和经验的美国、法国、日本三国作为借鉴对象进行分析,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分析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可能借鉴的经验。(2)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从“中部崛起”角度,建立了一个区域分工的框架,在分析中部崛起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评估中部崛起战略规划对中部地区尤其是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影响,揭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3)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化与现状特征分析。通过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分布基本情况分析基础上,从演化角度分析对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并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问题。(4)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数量评价。运用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建立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各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总体评价,然后以GEOdata软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进行空间经济评价,对湖北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发展进行耦合评价。(5)“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在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特征总结和发展反思基础上,提出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并根据这一模式分析了中原县域组团发展实践经验,并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特征,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路径。(6)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优化分析。从回顾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点-轴”开发模式出发,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点-轴”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利于首位度模型、断裂点模型、城市辐射能力评价模型等分析了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的困境,提出基于组团发展的县域经济空间布局优化路径。(7)湖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聚优化分析。在对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困境,并指出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导向、布局和策略。(8)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增长要素分析。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在分析整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参考有关省市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反映经济增长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增长模型;探讨影响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作用。(9)“中部崛起”视角下湖北省县域政府协作机制分析。在湖北省“市管县”向“省管县”行政体制变化的分析下,理清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县域政府之间的博弈状态,并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加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政府协作机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选题的前沿性。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是伴随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由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均衡发展战略调整而凸现出来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虽然国内理论界对县域经济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东部地区也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强县,创造出多个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但在广泛借鉴东部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中部地区还没有培育出特色县域经济模式,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仍然没有实现跨越发展。究其原因就在于中部地区同东部地区面临的历史环境、政策条件、资源禀赋和区域定位存在较大的差别,东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中部地区。因此,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集中表现在:“区域分工定位、经济发展历史与资源环境禀赋限制条件下,如何寻找一条适合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事实上,从当前研究现状看,还很少有研究从理论高度系统回答这一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阐释与回答,从而具有一定的前沿性。(2)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论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湖北省为例,在中部地区现有的区域分工定位分析、县域经济现状特征分析和资源禀赋条件分析的背景下,在理论上找到一条适合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并从政策层面提出实现这一道路的优化路径。论文在理论上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并从整体上回答了宏观背景下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与优化问题。结论包括:①国内县域经济发展系统演化过程是一个从无序的区域发展到有序的经济发展要素协同过程,必须走“特色起飞-综合序化-创新集聚”路径。②中部崛起战略凸显湖北省县域区位优势,明确产业定位重点,提高县域通达程度,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序化发展奠定基础。③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大城市依附性特征、小城镇集聚特征、行政区域型、独立化发展特征、资源约束特征,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协作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组团发展加速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序化。④湖北省县域点轴空间特征不适应中部崛起战略目标和区域序化发展,需要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实现网状开发。⑤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未能支持产业集聚,需要优化产业的集群定位,实现集聚开发。⑥县域增长要素缺乏不能支持县域加速发展,必须充实县域的要素实力,实现跨越开发。⑦县域行政体制阻隔不能支持县域协作发展,必须革新县域的协作能力,实现协作开发。(3)在实证上有所创新。论文综合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的数量分析手段,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给予实证支持,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湖北省县域经济分为三个梯度。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手段,发现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呈现“圈层结构”和“东高西低”特征、“双核结构”和“点-轴”发展特征、“金字塔”结构和“离散”发展特征、“集聚结构”和“聚合”发展特征。②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湖北省县域与市域经济分为四个耦合层次。③从首位度分析看,湖北省城市规模分布属于首位分布类型。从极点城市评价看,湖北极点城市可以分为三类,综合实力均较弱。④从断裂点理论看,武汉的强弱辐射圈均较大,但不能涵盖鄂东北部分县域,内部展现序化特征;宜昌-荆州-荆门县域经济区,三个极点城市辐射半径相连,但强辐射半径仍然较小;襄阳-十堰-随州县域经济区,呈现出线性开发特征,极点城市之间辐射分散;鄂西南县域经济区,区内的点辐射处于无序分散布局状态,经济开发难度较大。⑤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发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显着正向影响;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着为负。⑥从县域间博弈结论看,县域政府机会主义行为使县域经济集群发展陷入囚徒困境、县域经济协作产业领域为互补性产业、政府考核机制的改变可以使得县域间的合作更为可能、合作利益优化分配有利于县域间合作机制的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也是县域建立合作机制的重要措施。(4)在政策上有所创新。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政策措施:①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特征,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格局为武汉“城市圈”单极县域经济组团、“宜昌东部-荆州-荆门”三核县域经济组团、“襄阳-十堰”双核县域经济组团、鄂西南县域经济组团以及“长江县域经济连接带”与“汉十县域经济连接带”。②县域组团发展空间优化路径选择包括建设武汉-荆州都市连绵区,提升江汉平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宜昌市和襄阳市城市增长极点,以“点-轴”模式提升鄂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强化“两轴四线”,提升县域间集聚发展能力;以多种政策加快对鄂西县域综合开发力度等。③根据湖北省的资源优势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分工要求,可以依据县域组团发展形式形成食品工业县域产业集群、高科技县域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县域产业集群、“化工-冶金”县域产业集群、汽车配件县域产业集群、轻纺产业集群文化旅游、县域产业集群。④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投资额度和金融扶持水平,提高县域的城镇化水平。⑤必须从“利益分配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监管监督机制和政府考核机制”等方面构建县域政府协作机制。虽然论文从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政策优化三个层面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但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其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还有较多工作亟待下一步研究:理论研究方面:“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边界和内涵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尤其是可以用数理模型进行阐释;不同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影响因子有什么不同;区域分工与县域组团存在哪些区别;县域经济组团发展中,交通设施和产业集聚等存在什么关联;县域组团内部产业如何分工”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阐述。实证研究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用空间计量手段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特征,尤其是可以用市域综合实力代替交通和人口因子分析市域经济的辐射半径:在产业集聚中,还可以用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实证分析县域组团内部的产业集群”等。政策研究方面:可以进一步细化研究针对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区域规划策略和差别化政策,并通过在典型县域的调查基础上,模拟政策实施效果。

贾岫庄[10](2008)在《聚焦中国滑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没有人能预料到,10年前中国产世界顶级粉色滑石的价格低至83美元/t,产品仍堆积如山;更没有人能预料到,现在的市场价格已达到300美元/t,仍然供不应求。市场变化令人始料不及,PP塑料填料是过去20年来增长最快,也是拉动滑石价格上升的最主要应用领域。中国滑石工业进行的资源整合,将对今后中国白滑石的市场产生较大影响。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正在逐渐消除,健康的竞争合作氛围逐渐形成。

二、全国化工矿产产量统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化工矿产产量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1)磷矿的分布、特征与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世界磷矿的资源禀赋与分布
    2.1 世界磷矿的资源禀赋
    2.2 世界磷矿的分布
3 磷矿的地质特征
    3.1 磷矿的主要类型
        3.1.1 工业类型
        3.1.2 成因类型
    3.2 磷成矿作用及地质分布
        3.2.1 岩浆岩型磷灰石矿床
        3.2.2 变质型磷矿床
        3.2.3 沉积型磷块岩矿床
        3.2.4 次生磷矿床
    3.3 磷矿成磷时代及不同类型磷矿的资源禀赋
        3.3.1 成磷时代
        3.3.2 典型矿床
        3.3.3 不同类型磷矿的资源禀赋
4 世界磷矿的开发利用情况
    4.1 世界磷矿产量及其变化
    4.2 世界磷矿供需形势及其变化
        4.2.1 世界磷矿粉进出口情况
        4.2.2 世界磷肥进出口情况
5 结论

(2)中国萤石产业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萤石资源概况
    1.1 世界萤石资源分布概况
    1.2 中国萤石资源情况
2 萤石资源需求格局
    2.1 世界萤石资源需求情况
    2.2 世界萤石资源供应情况
    2.3 中国萤石需求情况
    2.4 中国萤石资源供应情况
3 中国氟化工发展现状
4 中国萤石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 萤石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3)化肥消费规律及中国化肥矿产需求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指标选取及研究思路
    2.2 样本选取
    2.3 数据来源
3 化肥消费规律及模式总结
    3.1 发达国家化肥消费历史轨迹特征解析
    3.2 化肥消费规律及模式总结
4 中国化肥及相关矿产未来需求分析
    4.1 中国化肥未来需求趋势分析
    4.2 磷矿石需求形势分析及预测
    4.3 硫资源需求形势分析及预测
    4.4 钾盐资源需求形势分析及预测
5 结论
    5.1 化肥消费规律及模式
    5.2 化肥相关矿产的需求趋势

(4)基于低碳目标的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来源
3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3.1 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在全国的地位显着增强
    3.2 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明显上升, 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产区
    3.3 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各省区市产业同构化问题比较严重
    3.4 产业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和初加工, 污染排放明显偏高
4 西部地区污染物排放态势
    4.1 西部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态势分析
    4.2 西部地区未来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趋势预测
5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格局优化方向及建议
    5.1 优化提升现有主导产业
    5.2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5.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5.4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5.5 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实现技术减排

(5)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1.1.1 区位熵
        1.1.2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1.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1.3 数据来源
2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及其特点
    2.1 产业结构总体变化
    2.2 产业结构偏重, 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型特征
    2.3 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良好, 在全国地位上升
    2.4 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 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
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4 政策与建议
    4.1 优化提升现有产业体系, 建立低碳发展机制
    4.2 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附加值, 构建绿色西部
    4.3 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构建资源节约型西部
    4.4 加强污染防治,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循环经济制度

(9)“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论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县域经济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选题的前沿性
        1.6.2 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1.6.3 在实证上有所创新
        1.6.4 在政策上有所创新
        1.6.5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2.1 引言
    2.2 区域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及其对县域经济的启示
        2.2.1 关于农业与工业关系的经典理论
        2.2.2 关于区位布局传统理论
        2.2.3 关于空间经济组织的理论
        2.2.4 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论
        2.2.5 县域经济发展经典理论的评述
    2.3 发达国家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2.3.1 美国的县域发展
        2.3.2 法国的县域发展
        2.3.3 日本的县域发展
    2.4 国内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
        2.4.1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解析:基于系统论的分类
        2.4.2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解析
    2.5 启示与借鉴
        2.5.1 国外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借鉴
        2.5.2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启示
第3章 “中部崛起”与湖北县域经济发展
    3.1 引言
    3.2 “中部崛起”的历史背景
        3.2.1 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3.2.2 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
        3.2.3 中部地区发展的困境:"中部塌陷"
        3.2.4 中部地区的发展趋势:"边缘化"
    3.3 “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背景
        3.3.1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的背景
        3.3.2 “中部崛起”战略的区域定位
        3.3.3 “中部崛起”战略的发展策略:“点-轴”开发模式
    3.4 “中部崛起”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4.1 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
        3.4.2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形成重要支撑
    3.5 小结
第4章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历史演化与现状特征
    4.1 引言
    4.2 湖北省县域分布的基本情况
        4.2.1 湖北县域地理分区
        4.2.2 湖北县域人口分区
        4.2.3 湖北县域自然资源分区
        4.2.4 湖北县域生态资源分区
    4.3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化:1978-2008
        4.3.1 第一个时期:县域经济起步阶段(1978-1981年)
        4.3.2 第二个时期:县域经济快速改革阶段(1982-1992年)
        4.3.3 第三个时期:县域经济快速成长期(1982-1992年)
        4.3.4 第四个时期: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时期(2002年至今)
    4.4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4.1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1999-2008
        4.4.2 当前湖北县域经济总体分析:2009
        4.4.3 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分县分析
        4.4.4 湖北省县域经济的比较分析
    4.5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4.5.1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5.2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
    4.6 结论
第5章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数量评价
    5.1 引言
    5.2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
        5.2.1 评价指标选择
        5.2.2 分析方法
        5.2.3 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数量评价
        5.2.4 县域梯度划分及结果分析
    5.3 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空间分布评价
        5.3.1 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
    5.4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5.4.1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5.4.2 研究方法
        5.4.3 湖北省县域经济和市域经济耦合
        5.4.4 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耦合关联的空间差异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
    6.1 引言
    6.2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与反思
        6.2.1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特征
        6.2.2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
        6.2.3 破解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困境的选择:组团发展模式
    6.3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
        6.3.1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前提
        6.3.2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规律
        6.3.3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分工-合作”类型分析
    6.4 案例:中原县域组团
        6.4.1 中原县域经济组团
        6.4.2 中原县域组团发展模式
        6.4.3 中原县域组团发展成效
    6.5 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分析
        6.5.1 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格局
        6.5.2 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策略
        6.5.3 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支撑体系
    6.6 小结
第7章 基于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优化分析
    7.1 引言
    7.2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点-轴”演化
        7.2.1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点-轴”演化
        7.2.2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问格局演化的驱动因素
    7.3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点-轴”布局特征分析
        7.3.1 湖北省“点-轴”发展现状
        7.3.2 湖北省“点-轴”发展特征
        7.3.3 湖北省“点-轴”发展问题
    7.4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湖北省“点-轴”空间布局评价
        7.4.1 基于城市首位度的经济空间分析
        7.4.2 湖北省极点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7.4.3 基于断裂点理论的经济空间分析
    7.5 基于县域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优化路径选择
    7.6 小结
第8章 基于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分析
    8.1 引言
    8.2 湖北省县域产业评价
        8.2.1 湖北县域产业结构评价
        8.2.2 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影响分析
    8.3 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困境
        8.3.1 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8.3.2 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8.3.3 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8.3.4 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困境
    8.4 “组团发展”下湖北县域产业集群的优化
    8.5 湖北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8.6 小结
第9章 基于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9.1 引言
    9.2 县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9.2.1 投资与经济增长
        9.2.2 贸易与经济增长
        9.2.3 制度与经济增长
        9.2.4 文化与经济增长
    9.3 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与理论命题
        9.3.1 制度变迁因素
        9.3.2 资本因素
        9.3.3 产业结构因素
        9.3.4 自然与区位因素
        9.3.5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三个理论命题
    9.4 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9.4.1 模型
        9.4.2 数据的来源
        9.4.3 变量涵义及选择依据
        9.4.4 实证分析
        9.4.5 模型分析
    9.5 结论
第10章 基于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政府协作机制分析
    10.1 引言
    10.2 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行政体制约束分析
        10.2.1 “市管县”体制: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四个悖论
        10.2.2 “省管县”的可行性
        10.2.3 湖北省的"省管县"改革
    10.3 “省管县”体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影响
        10.3.1 “省管县”体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积极影响
        10.3.2 “省管县”体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消极影响
    10.4 县域经济集群发展下政府协作的博弈分析
        10.4.1 县域经济协作博弈假设
        10.4.2 县域经济协作博弈构建
        10.4.3 县域经济协作博弈分析
        10.4.4 基于博弈模型的促进县政府之间合作的创新策略解析
        10.4.5 县域经济协作博弈结论
    10.5 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协作模式选择
        10.5.1 大都会区政府协作模式
        10.5.2 国内县政府间自主协调模式: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例
        10.5.3 省级政府派出机构协调模式:以长株潭一体化为例
        10.5.4 联合党委领导下的协调模式:以乌昌一体化为例
    10.6 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中政府协作机制分析
        10.6.1资源整合机制
        10.6.2 利益分配机制
        10.6.3 有效监督机制
        10.6.4 政府考核机制
        10.6.5 推动撤县设区,促进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
        10.6.6 加快区域性设施网络建设,提高区域一体化程度
    10.7 小结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科研成果
致谢

(10)聚焦中国滑石(论文提纲范文)

1 滑石应用领域的新变化
2 滑石工业的新变化
3 未来发展趋势
    3.1 资源及产量
    3.2 市场贸易
    3.3 市场价格
    3.4 市场需求及预测

四、全国化工矿产产量统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磷矿的分布、特征与开发现状[J]. 吴发富,王建雄,刘江涛,曾国平,向鹏,胡鹏,向文帅. 中国地质, 2021(01)
  • [2]中国萤石产业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J]. 赵鹏,郑厚义,张新,王帆,王英林. 化工矿产地质, 2020(02)
  • [3]化肥消费规律及中国化肥矿产需求趋势预测[J]. 张艳,于汶加,陈其慎,刘艳飞,张艳松. 资源科学, 2015(05)
  • [4]基于低碳目标的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格局研究[J]. 宋周莺,唐志鹏,刘卫东. 人文地理, 2013(06)
  • [5]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J]. 宋周莺,刘卫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10)
  • [6]我国化工矿产储采失衡[N]. 李平. 中国矿业报, 2013
  • [7]中国化工通史——中国化工矿产史[A]. 宣之强.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2
  • [8]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基本面并未改变[N]. 张立. 中国矿业报, 2012
  • [9]“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D]. 胡灿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10]聚焦中国滑石[J]. 贾岫庄.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08(01)

标签:;  ;  ;  ;  ;  

全国化学和矿产生产统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