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滩工程碾压混凝土施工数字化管理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马洪琪,迟福东,庞博慧[1](2019)在《黄登高碾压混凝土坝全面数字化建设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碾压混凝土坝在我国应用广泛,由于人工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近年来一些碾压混凝土坝出现了渗漏量过大的现象。黄登大坝高203 m,是当前国内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坝,为了控制施工质量,并且克服建设过程中人工管理这一薄弱环节,黄登大坝在混凝土碾压和温控防裂措施的制定、全面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开发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优质建设成果,为今后高碾压混凝土坝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
胡炜[2](2019)在《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是碾压混凝土(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RCC)坝仓面施工中的三大核心目标。然而,目前缺乏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以及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且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量化分析困难,缺乏考虑施工质量影响的进度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围绕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RCC坝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提出层面压实刚度感知方法,解决分层施工条件下振动轮与混凝土动力学响应特征感知的难题,实现层面压实刚度、碾压参数、混凝土性能参数的全面感知;建立压实质量核极限学习机智能分析模型,并采用改进的混沌布谷鸟算法优化模型参数;基于快速留一交叉验证,提出压实质量核极限学习机在线更新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相较于多元非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传统预测模型,建立的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模型预测精度分别提升约6.3%、4.8%和13.8%;且通过在线更新,模型对新样本的预测残差绝对值约为3%,模型泛化能力得到增强。(2)RCC坝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基于混凝土生产时间和层面卸料平仓位置时空匹配,提出层间结合时间感知方法;针对不平衡样本数据,基于过采样-代价敏感半监督支持向量机建立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模型,实现对不合格层间结合质量的智能判断;在Ada Boost.RT集成学习算法框架下建立层间结合质量相关向量回归(RVR)智能分析模型,实现对小样本条件下合格层间结合质量的精确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建立的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模型G-mean值达到0.908,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不平衡数据分类能力;建立的层间结合质量RVR模型决定系数R2达到0.8881,表明模型对小样本数据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3)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构建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框架;建立RCC坝仓面施工精细化仿真模型;基于狄利克莱混合(DPM)模型和排列熵法改进序贯更新和贪婪搜索算法,提出仿真参数自适应更新方法;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提出针对补碾和铺垫层工序的仿真逻辑链自适应调整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得到的仿真工期与实际工期的偏差率在3%~4%,模型仿真精度高,证明了提出的自适应仿真方法的有效性。(4)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分析建立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提出自适应参考点法改进的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Ⅲ),求解高维多目标下的仓面施工Pareto最优解集;采用相对随机占优度量化和逼近理想值(TOPSIS)法对仓面施工Pareto最优解集进行多属性决策,优选出最优仓面施工方案。结合工程实例,相较于实际值,得到最优施工方案的工期在同为平层施工时缩短约14%,且机械利用率增大约9%,压实度增大约0.5%,抗拉强度比增大约2%,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目标均得到显着改善,证明了提出的多目标优化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刘肖军[3](2019)在《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碾压混凝土坝多位于高地震烈度的西南地区,在地震作用下大坝一旦发生破坏,将不仅影响大坝结构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而且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次生灾害。因此,有必要开展碾压混凝土坝地震安全分析研究。碾压混凝土坝地震安全分析可从地震易损性和地震风险两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地震易损性分析可预测各级地震荷载作用下碾压混凝土坝达到或超过不同破坏等级的概率,地震风险分析可分析地震作用下碾压混凝土坝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生命损失和社会环境影响。现有研究中碾压混凝土的物理力学参数通常按照设计规范取值,忽略这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精度的影响。碾压混凝土的压实质量空间分布可表征其物理力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因此本文在分析碾压混凝土材料特性及施工特点的基础上,开展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分析的研究,可以为坝体结构地震安全评价和灾害损失评估提供依据,取得了如下的主要结论:(1)针对目前多元线性回归、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等碾压混凝土坝压实质量评价模型难以揭示压实质量与其影响参数的高维非线性关系,从而导致模型的精度、泛化能力和鲁棒性等有待提高的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算法的压实质量评价方法,应用自适应灰狼优化算法为基础对随机森林进行参数寻优,提升模型的精度、泛化能力和鲁棒性。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与常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比,所提出的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算法的压实质量评价模型的均方误差分别降低了63.4%、46.1%、48.8%,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38.4%、14.7%、12.2%。(2)针对目前碾压混凝土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中未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不足,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构建压实度与物理力学参数的关系模型,并结合分层分仓数据建立考虑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空间变异性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压实质量对碾压混凝土坝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考虑压实质量影响时,碾压混凝土坝应力、坝顶位移、损伤区域等地震动力响应均会增大,不利于坝体安全稳定。(4)针对目前碾压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破坏指数计算、破坏等级划分无法综合反映坝体整体破坏情况不足,以及地震易损性常用的IDA方法存在地震动强度增量步长选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IDA方法的碾压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分析考虑压实质量影响时,碾压混凝土坝在不同等级地震荷载作用下发生各个等级破坏的概率。(5)针对目前碾压混凝土坝地震经济损失计算中缺乏考虑经济价值不确定性以及尚未考虑极端地震荷载作用下出现溃坝洪水冲击时不同类型建筑经济损失率的不足,建立基于三维溃坝洪水模拟和改进盲数理论的地震经济损失计算模型,并开展了生命损失及社会环境影响研究,实现了碾压混凝土坝地震风险评价。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法从经济损失、生命损失、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对碾压混凝土坝地震风险进行定量评价。
鄢玉玲[4](2018)在《基于盲数理论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动态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实质量和层间结合质量是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其压实质量和层间结合质量进行评价是管理其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实时监控系统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施工质量管理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盲数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动态评价方法,从层面压实质量评价至层间结合质量评价,以及仓面施工质量综合评价等三方面进行了多尺度多层次的施工质量动态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现有的碾压混凝土坝压实质量评价研究中不能够充分体现混凝土特性参数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熵-盲数的压实质量动态评价方法。现有的压实质量评价研究中对不确定性参数的处理不够全面,因此提出应用最大熵原理和模糊熵理论改进盲数理论,对具有不确定性的混凝土特性参数进行处理,并建立能够在模型和结果上体现参数不确定性的压实质量评价模型,实现了从压实度和不确定性两个维度对碾压混凝土坝压实质量的动态评价。(2)针对现有的碾压混凝土坝层间结合质量评价研究中缺乏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问题,提出了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层间结合质量动态评价方法。现有的研究中缺乏考虑压实质量及其不确定性影响的碾压混凝土坝层间结合质量评价模型,因此应用基于熵-盲数的压实质量评价方法计算上层压实度,同时计算初凝时间与层间间隔时间差值来考虑季节对混凝土初凝时间的影响,在线性回归基础上建立抗拉强度与压实度、层间间隔时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了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坝层间结合质量的动态评价。(3)针对现有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评价研究中缺乏综合考虑压实质量和层间结合质量的问题,提出了多层次多尺度的施工质量综合动态评价方法。现有的研究中缺乏综合考虑压实质量和层间结合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评价方法,因此提出应用基于熵-盲数的压实质量评价方法和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层间结合质量评价方法对碾压混凝土的层面压实质量和层间结合质量进行评价,最终实现对全仓面施工质量的综合动态评价。将基于改进的盲数理论的施工质量评价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结果首先证明改进的盲数理论的应用能够充分体现混凝土特性参数的不确定性,且区间形式的评价结果较传统的单一确定值结果更为合理;其次,考虑了压实质量影响的层间结合质量评价结果更为精细合理;再者,本文提出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动态评价方法能够多尺度多层次地评价其施工质量,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和全面。
许文彬[5](2017)在《基于下层水分状态的混凝土分层施工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为确保层间结合质量,混凝土分层施工控制方法是大坝施工期重点关注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对保障大坝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但目前研究得到的施工控制方法仍难以完全保证层间结合质量,主要由于无法全面、准确地判断下层混凝土状态变化。为此需要对下层混凝土状态变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探索准确的施工控制方法。本文以此为研究向导,从理论和试验依据、实现手段以及工程应用三个角度对混凝土分层施工控制方法展开研究,以获得全面、正确的施工控制方法以及优化的施工方案。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新浇筑混凝土进行低场核磁共振测水试验,试验针对不同配比和材料、不同环境影响以及不同养护时间的混凝土,得到了混凝土内水分总含量、水分含量分布以及水分子弛豫时间。对新浇筑混凝土内水分变化机理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新浇筑混凝土内水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模型,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模拟。并进一步利用水分状态讨论新浇筑混凝土各方面性能变化,得到全面描述混凝土状态变化的方法。(2)对分层浇筑混凝土进行不同材料和配比、不同环境影响以及不同层间间隔时间下的坯层间结合强度试验测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基于混凝土强度发展模型和真实水化程度,推导得到了基于下层混凝土水分状态的坯层间强度预测模型。同时利用含水测量试验和层间结合强度试验的结果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3)利用混凝土介电常数特性和驻波率原理开发一套简单便携的混凝土原位测水仪器。同时对测水仪器进行改进以适用施工现场。仪器测值与混凝土内含水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4)基于坯层间强度预测方法,提出一套基于水分状态的混凝土分层施工控制方法,并进行实例讨论。提出混凝土表层重塑方法,方法利用深层混凝土来缓解表层混凝土干燥现象,从而提高温缝结合质量。对乌东德大坝混凝土分层施工过程及施工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相比贯入阻力值,水分指数能更好的指导施工进行。最后基于水分的控制方法提出碾压混凝土优化施工方案。
邓铭江[6](2016)在《严寒地区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及工程实践》文中认为针对高纬度严寒寒冷地区特有的气候干燥、干湿交替频繁、昼夜和年际温差大、冻融循环剧烈等恶劣的气候条件,新疆碾压混凝土坝建设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先后建成4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和1座碾压混凝土拱坝。本文从混凝土材料、施工工艺、温控措施等方面,总结了新疆等严寒寒冷地区碾压混凝土坝建设所取得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并对存在的难点及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严寒、干旱地区同类坝型筑坝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刘玉玺[7](2015)在《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原理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碾压混凝土坝发展迅速,无论是工程规模还是工程数量都在不断增大。碾压混凝土坝具有质量安全可靠、施工速度快、资源消耗较低等特点,尽管如此,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强度大、施工工期紧、施工工艺复杂,施工过程控制要求严格,这给碾压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施工信息是反映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特征及变化的唯一媒介,能否充分合理的认知并运用施工信息直接决定着碾压混凝土坝工程施工建设的成败。本文紧密结合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特点及施工过程管理与控制的科学问题,开展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原理与应用研究,并围绕该施工信息模型,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集成、挖掘分析和反馈控制理论与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从碾压混凝土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视角出发,结合全局考虑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目标最优的问题,凝练并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施工信息是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的本质特征,施工状态及施工有序性的反映和揭示,是工程施工各部位、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目前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本质和功能的认知不够充分,缺乏从施工信息的角度全局考虑和分析施工多目标的优化控制。针对上述问题,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凝练并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深入剖析模型原理并建立数学模型,归纳总结了施工信息模型内的制约因素,剖析了制约因素的形成机制。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的提出填补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理论体系的空白,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的全面认知和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2)针对缺乏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集成理论及应用研究的问题,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理论与方法,并以深窄峡谷大坝碾压过程施工信息无缝集成为例展开深入研究。目前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集成方式多以实地勘测、现场人工采集和计算机录入储存为主,无法适应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维度多、细度多、动态性高、不确定性强等特点。此外,目前已有研究缺乏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的多源性展开分析,缺乏从理论高度对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集成的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充分考虑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的特征及外部环境特点,深入剖析施工信息的多源性,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理论,以施工信息采集——传输——储存过程为主线,提出并阐述了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方法。深窄河谷中大坝碾压施工过程受到了河谷两侧遮挡严重,通讯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信息采集中断,信息集成不及时等问题。结合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窄深河谷大坝碾压过程施工信息无缝集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上对大坝碾压施工信息及时、连续、完整的集成,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上述理论与方法弥补了目前对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集成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不足,为深入认知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的多源性,高效集成和管理施工信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效途径。(3)针对缺乏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挖掘分析的不足,本文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理论与方法,并以碾压混凝土坝仓面压实质量预测与分析研究为例展开深入研究。传统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分析方法以数据查询与统计为主,无法适应碾压混凝土坝海量施工信息的特点,不利于挖掘和寻找隐藏在海量施工信息背后的具有巨大价值的知识和信息,目前已无法满足施工信息挖掘分析的需求。此外,在已有研究中缺乏针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挖掘分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分析总结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的典型特点,围绕着多维度、多细度、多角度的挖掘分析思路,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理论与方法,并对实施深度挖掘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实施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碾压混凝土坝仓面压实质量影响参数众多且关系复杂的特点,以压实质量预测和分析为重点展开研究,研究中不仅建立并获得了具有较高预测精度的混凝土压实度预测模型及vc值变化量预测模型,还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上述两个预测模型进行了耦合分析,分析结果更加符合工程实际,为更加有效的管控碾压混凝土坝仓面压实质量提供了决策支持。上述理论与方法弥补了目前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的不足,为有效实施多维度、多细度、多角度的施工信息挖掘分析,最大程度的获取隐藏在施工信息背后更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提供了理论基础,开拓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4)针对缺乏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反馈控制机制的认知及有效实施反馈控制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理论与方法,并以机载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方法为例展开深入研究。目前,针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的反馈控制机制的认知存在不足,对施工信息反馈控制的原理、功能及其在整个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此外,传统的反馈控制方法以监理现场旁站,人工分析施工状态,制定施工方案为主,该方法效率低,效果差,容易造成施工过程管控失效而导致的质量缺陷、进度滞后、资源浪费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总结分析了反馈控制原理和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理论,深入剖析动态反馈控制机制,并提出了有效实施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的主要方法。在已有的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方法中,碾压机械操作人员虽然可以较为及时的接收到针对自身操作的反馈控制信息,但该方法的反馈控制环节仍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如通讯网络中断,电力故障等)的干扰,造成反馈控制效率降低等问题。根据上述提出的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理论和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机载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方法与应用展开研究,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作为已有大坝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方法的补充和完善,有效提高碾压质量实时监控过程中的反馈控制效率,同时能够激发碾压机械操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碾压质量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上述理论与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针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反馈控制的认知程度,有效加强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的意识,为高效实施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中的反馈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径。(5)针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应用研究,研发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实时监控与集成系统,该系统成功应用于我国某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建设过程中。某碾压混凝土坝工程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施工规模大,施工工艺复杂,施工过程控制要求高。针对该工程的特点及所处外部环境,运用上述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原理与方法,研发了适用于该工程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实时监控与集成系统,实现了对工程主要施工信息的无缝集成,深度挖掘分析和动态反馈控制,提高了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控效率和水平。工程应用成果验证了上述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针对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原理与应用的研究,不仅填补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理论研究上的空白;而且提高了对施工信息本质及效用的认知;同时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的集成、挖掘分析和反馈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具有普适性和拓展性,研究可以为针对其他类型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信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马洪琪[8](2014)在《我国坝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蓬勃发展,建设了一批标志性工程,坝工技术取得了多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创新成果。本文结合重点工程建设,选择混凝土重力坝、高拱坝、碾压混凝土坝、面板堆石坝、土石坝等坝型最具代表性的工程,对设计、施工、运行中重大技术问题及最新技术创新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和评述,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井向阳[9](2014)在《高混凝土坝施工—运行全过程动态温控防裂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混凝土坝体积庞大、约束条件复杂、应力水平高,温控防裂是其中的关键施工技术之一,也是工程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在混凝土坝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无坝不裂”依旧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表现出了新的特点:①裂缝分布范围更广,危害性更大,如小湾拱坝;②裂缝更容易在某一个区域或者某个浇筑块密集出现;③开裂风险不再局限于施工期,在蓄水期和运行期也存在不少的裂缝现象;④施工期未能有效规避的裂纹在运行期又出现了二次扩展,等等。采用目前常规的手段去进行温度控制,难以适应连续、快速施工工艺的需求,无法发挥碾压混凝土的防裂性能优势。因此,有必要从施工运行全过程的角度出发,研究高混凝土坝的动态温度控制方法、温度荷载演化特性以及防裂安全评估手段等科学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基于决策支持系统的温控管理方法。为了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监控大坝的施工过程,论文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研发了温控决策支持系统(TCDSS),并定义了全新的数据格式与结构框架,设计了在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方面更优的界面功能菜单,从而建立了基于TCDSS的温控管理方法与运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TCDSS系统的功能齐全、覆盖面广,通过温控数据的系统化管理、温控信息的多层次展示、施工温控数据的实时分析与反馈以及强大的专家预案分析功能,可以较好地实现高混凝土坝温控防裂工作的智能管理与决策支持。2.提出了高混凝土坝施工期温控防裂时空动态控制方法。结合大量的工程研究实践,提出了一种新的温度监控体系,即通过水管冷却的过程控制、混凝土温度的空间梯度控制、施工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多目标评价、温度应力快速仿真反馈以及施工温控措施的实时预警预报,从而可以实现对高混凝土坝防裂安全的时空动态控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优化混凝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及在空间的分布特性,可以显着减小坝体的温度拉应力,降低开裂风险;②通过加强施工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评价以及温度应力的快速仿真与反馈,可以显着提高温控防裂工作的效率;③通过强化预警机制,可以实现施工期温控措施的全天候、全坝段与全过程监控。3.进行了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运行工作性态研究。引入施工-运行全过程温控分析方法,研究了碾压混凝土施工期残余温度荷载的长期演化特性、作用方式以及对大坝正常运行性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高碾压混凝土坝的温度场-应力场是一个长期、缓慢的演化过程;②施工期残余温度荷载的存在,会明显改变大坝运行期的应力状态,是不利因素。此外,针对当前的温控设计标准和措施在高碾压混凝土坝中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性,对基础温差、通水温差、水管冷却以及设计龄期等问题做了新的论证分析。4.建立了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高碾压混凝土坝防裂风险评估体系框架。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高坝工程的风险控制因素,并针对高碾压混凝土坝的温控防裂特性,建立了以“施工-运行全过程结构稳定性”为基准,以“混凝土材料参数的时空演进”、“碾压混凝土温度-应力全寿命演化过程”、“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细观演化特性”、“不利工作状态期”和“监控预警指标”为主要内容的风险评估框架。
常昊天[10](2014)在《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仿真与进度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未来高坝大库建设的代表性坝型之一,近年来碾压混凝土坝的建设规模不断提高,筑坝技术快速发展,施工设备不断革新。势必带来高强度连续施工等工程科学问题,给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的进度分析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围绕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仿真、施工进度风险分析、施工过程实时动态仿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面向工程设计阶段,采用系统观点分析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建立了全过程仿真数学逻辑关系模型,提出了基于施工工艺的施工过程建模与仿真针对传统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仿真研究重视系统内各实体的状态改变和各部分的工序衔接,强调对混凝土运输子系统的模拟,没有完全准确地体现施工质量控制要求的约束作用,没有全面考虑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等问题,在对施工仿真系统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仿真的随机动态数学逻辑关系模型,系统地阐述了动态合仓模型、运输上坝模型、仓面作业模型以及系统耦合模型的实现原理和方法。完善了面向设计阶段的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仿真的建模理论与方法。(2)针对工程进度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引入了基于仿真的进度风险分析模型——CSRAM,结合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进度计划的特点提出了模型的改进方法针对工程进度风险分析领域中常见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难以考虑工程活动相关性和风险因素相关性的问题,本文引入了基于Monte Carlo仿真的进度风险分析模型——CSRAM。结合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进度计划的特点,提出了考虑各活动涉及的时间和地点的改进CSRAM,实现了施工网络进度计划的不确定性评价。并研发了相应的施工进度风险分析软件系统。(3)面向工程施工阶段,提出了基于实时监控信息的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自适应仿真,分析了相关建模理论与方法,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实时动态仿真传统的施工仿真技术主要应用于工程的设计阶段,不能根据施工过程的动态变化进行实时仿真和进度控制。针对这一局限,本文提出了基于实时监控信息的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自适应仿真。提出了利用施工信息实时监控系统获取实际施工数据,分析了实际信息数据的实时处理机制,实现了仿真边界的动态调整和仿真模型的实时更新,使仿真系统可以及时反映施工环境的动态变化,有效地提高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二、龙滩工程碾压混凝土施工数字化管理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滩工程碾压混凝土施工数字化管理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施工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 |
1.2.2 压实质量量化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层间结合质量量化分析研究现状 |
1.2.4 大坝智能化建设研究现状 |
1.2.5 施工进度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1.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RCC坝压实质量智能分析 |
2.1 研究框架 |
2.2 压实信息全面感知 |
2.2.1 全面感知框架 |
2.2.2 振动轮振动信号采集与处理 |
2.2.3 层面压实刚度感知 |
2.3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建模 |
2.3.1 混合核极限学习机 |
2.3.2 基于混沌布谷鸟搜索算法的参数优化 |
2.3.3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建模流程 |
2.4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模型在线更新 |
2.4.1 基于快速留一交叉验证的模型更新判断 |
2.4.2 核极限学习机模型在线更新 |
2.5 案例分析 |
2.5.1 压实信息全面感知 |
2.5.2 压实质量智能评价建模分析 |
2.5.3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模型在线更新 |
2.5.4 压实质量智能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RCC坝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 |
3.1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方法研究框架 |
3.1.1 问题分析 |
3.1.2 建模对策 |
3.1.3 研究框架 |
3.2 层间结合信息全面感知 |
3.2.1 全面感知框架 |
3.2.2 层间结合时间参数感知 |
3.3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建模 |
3.3.1 Borderline-SMOTE算法 |
3.3.2 代价敏感半监督支持向量机模型 |
3.3.3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建模流程 |
3.4 合格条件下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建模 |
3.4.1 相关向量回归模型 |
3.4.2 Ada Boost.RT集成算法 |
3.5 案例分析 |
3.5.1 层间结合信息全面感知 |
3.5.2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类建模分析 |
3.5.3 合格条件下层间结合质量智能评价建模分析 |
3.5.4 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 |
4.1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仓面施工自适应仿真框架 |
4.2 仓面施工精细化仿真建模 |
4.2.1 建模对策分析 |
4.2.2 精细化仿真模型 |
4.2.3 仿真流程 |
4.3 基于感知数据分析的仿真参数自适应更新 |
4.3.1 基于DPM模型的概率密度估计 |
4.3.2 改进的SUGS算法 |
4.4 考虑质量控制工序的仿真逻辑链自适应调整 |
4.4.1 基于压实质量智能分析的补碾工序自适应调整 |
4.4.2 基于层间结合质量智能分析的铺垫层工序自适应调整 |
4.5 案例分析 |
4.5.1 仿真参数自适应更新分析 |
4.5.2 仿真逻辑链自适应调整分析 |
4.5.3 进度仿真有效性分析 |
4.5.4 仿真输出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分析 |
5.1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数学建模 |
5.1.1 仓面施工多目标优化分析 |
5.1.2 数学模型 |
5.2 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多目标优化分析框架 |
5.2.1 多目标优化分析流程 |
5.2.2 求解难点分析 |
5.3 基于改进NSGA-Ⅲ算法的高维多目标寻优 |
5.3.1 模型确定性转换 |
5.3.2 NSGA-Ⅲ算法 |
5.3.3 自适应参考点法 |
5.3.4 改进NSGA-Ⅲ算法流程 |
5.4 基于随机占优-TOPSIS法的仓面施工方案多属性决策 |
5.4.1 随机占优理论 |
5.4.2 TOPSIS法 |
5.5 案例分析 |
5.5.1 仓面施工高维多目标寻优分析 |
5.5.2 仓面施工方案多属性决策分析 |
5.5.3 多目标优化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2.1 RCC坝压实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大坝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大坝地震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2章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数学模型 |
2.1 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特点分析 |
2.2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框架 |
2.3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数学模型 |
2.3.1 RCC坝压实质量评价模型 |
2.3.2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数学模型 |
2.3.3 考虑压实质量的RCC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数学模型 |
2.3.4 RCC坝地震风险分析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算法的压实质量分析 |
3.1 碾压混凝土压实特性分析 |
3.2 RCC坝压实质量信息采集 |
3.2.1 RCC坝碾压施工信息采集 |
3.2.2 压实质量检测数据采集分析 |
3.3 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的压实度分析模型 |
3.3.1 自适应灰狼优化算法 |
3.3.2 随机森林算法 |
3.3.3 基于自适应灰狼优化随机森林的压实度分析方法 |
3.4 工程应用 |
3.4.1 交叉验证 |
3.4.2 模型性能分析 |
3.4.3 模型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RCC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4.1 RCC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方法 |
4.1.1 地震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方法 |
4.1.2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4.2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
4.2.1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坝料参数模型的建立 |
4.2.2 RCC坝有限元网格模型的建立 |
4.2.3 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工程应用 |
4.3.1 工程概况 |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3 压实质量对地震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改进IDA的 RCC坝地震易损性分析 |
5.1 研究框架 |
5.2 基于改进功效系数法的RCC坝地震综合破坏指数分析方法 |
5.2.1 地震作用下RCC坝破坏等级划分 |
5.2.2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综合破坏指数计算 |
5.2.3 基于变权原理的改进功效系数法 |
5.3 基于改进IDA法的RCC坝易损性分析方法 |
5.3.1 增量动力学法(IDA)原理 |
5.3.2 基于改进IDA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5.4 工程应用 |
5.4.1 地震动的选取 |
5.4.2 RCC坝地震易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RCC坝地震风险分析 |
6.1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
6.1.1 概率性分析方法基本假定 |
6.1.2 地震加速度概率分布 |
6.2 基于三维溃坝洪水演进的RCC坝地震损失计算方法 |
6.2.1 三维溃坝洪水演进理论与方法 |
6.2.2 基于改进盲数理论的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
6.2.3 基于溃坝洪水演进特征的生命损失计算方法 |
6.2.4 基于溃坝洪水演进特征的社会环境影响计算方法 |
6.3 RCC坝地震风险分析方法 |
6.4 工程应用 |
6.4.1 地震危险性计算 |
6.4.2 溃坝洪水演进模拟与分析 |
6.4.3 地震损失计算 |
6.4.4 地震综合风险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盲数理论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动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压实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层间结合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盲数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动态评价理论 |
2.1 研究框架 |
2.2 基于盲数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动态评价数学模型 |
2.2.1 盲数理论 |
2.2.2 信息熵理论 |
2.2.3 实时监控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熵-盲数的压实质量评价方法 |
3.1 研究框架及数学模型 |
3.1.1 研究框架 |
3.1.2 数学模型 |
3.2 评价指标体系 |
3.3 基于熵-盲数理论的压实质量动态评价方法 |
3.4 其他评价方法 |
3.4.1 基于非线性回归的压实质量评价方法 |
3.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压实质量评价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压实质量的碾压混凝土坝层间结合质量动态评价方法 |
4.1 研究框架及数学模型 |
4.1.1 研究框架 |
4.1.2 数学模型 |
4.2 评价指标体系 |
4.3 考虑压实质量的层间结合质量评价方法 |
4.3.1 考虑季节影响的层间间隔时间处理方法 |
4.3.2 考虑压实质量的层间结合质量评价模型 |
4.3.3 评价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压实质量评价 |
5.2.1 混凝土质检参数数据分析 |
5.2.2 参数相关性分析 |
5.2.3 压实度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5.2.4 基于熵-盲数的不确定性参数处理 |
5.2.5 基于熵-盲数理论的压实度评价结果 |
5.2.6 对比与讨论 |
5.2.7 实时监控下压实质量动态评价 |
5.3 层间结合质量评价 |
5.3.1 参数数据分析 |
5.3.2 基于熵-盲数的压实度计算模型 |
5.3.3 层间间隔时间差值计算 |
5.3.4 参数相关性分析 |
5.3.5 考虑压实质量的层间结合质量模型建立 |
5.3.6 实时监控下考虑压实质量的层间结合质量动态评价 |
5.4 综合施工质量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基于下层水分状态的混凝土分层施工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混凝土分层施工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2 施工控制 |
1.2.3 层面处理措施 |
1.2.4 坯层间结合性能 |
1.3 新浇筑混凝土水分变化研究现状 |
1.3.1 混凝土中水分变化形式 |
1.3.2 混凝土中水分变化模拟 |
1.3.3 水分试验测试方法 |
1.4 坯层施工混凝土状态检测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2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1.5.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下层混凝土中水分变化研究 |
2.1 本章引论 |
2.2 新浇筑混凝土内水分核磁共振测量方法研究 |
2.2.1 基本原理 |
2.2.2 混凝土中水分整体含量和状态测量方法 |
2.2.3 新浇筑混凝土内水分含量一维分布测量方法 |
2.3 下层混凝土水分变化规律实验研究 |
2.3.1 试验方案 |
2.3.2 整体含水量变化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3 含水量分布变化实验结果及分析 |
2.4 下层混凝土水分变化机理及模拟 |
2.4.1 水分变化机理 |
2.4.2 水分变化模拟 |
2.5 基于水分的混凝土状态讨论 |
2.5.1 混凝土初始状态 |
2.5.2 水化程度 |
2.5.3 混凝土可塑性 |
2.5.4 混凝土均匀性变化 |
2.5.5 混凝土微观结构、成分 |
2.5.6 水分变化与混凝土变形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含水量的坯层间强度预测模型研究 |
3.1 本章引论 |
3.2 层间强度及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
3.2.1 实验概况 |
3.2.2 混凝土坯层间强度试验结果及讨论 |
3.3 基于含水量的坯层层间强度预测模型 |
3.3.1 模型推导 |
3.3.2 模型验证及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施工现场新浇筑混凝土含水量测量仪器 |
4.1 本章引论 |
4.2 介电常数测水方法 |
4.3 基于驻波率原理的混凝土原位测水仪器 |
4.3.1 仪器原理 |
4.3.2 驻波率法水分测量仪器与试验验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下层水分状态的混凝土分层施工控制方法及应用 |
5.1 本章引论 |
5.2 基于下层含水的混凝土分层施工控制方法 |
5.2.1 施工因素对坯层层间结合影响分析 |
5.2.2 混凝土分层施工控制方法 |
5.2.3 基于下层混凝土水分的分层施工控制方法实例分析 |
5.3 表层重塑法提高坯层层间强度 |
5.3.1 问题提出 |
5.3.2 混凝土重塑对原强度影响试验研究 |
5.3.3 表层重塑法对层间强度改善效果试验研究 |
5.4 乌东德工程实例分析讨论 |
5.4.1 工程介绍 |
5.4.2 乌东德常态混凝土坯层间施工实践 |
5.4.3 乌东德二道坝碾压混凝土浇筑施工优化甄选方案 |
5.4.4 混凝土分层施工控制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成果和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原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3.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研究现状 |
1.3.2 其他类型大坝施工信息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总结 |
1.3.4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基本原理 |
2.1 引言 |
2.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描述 |
2.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目标 |
2.2.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基本特征 |
2.2.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特点 |
2.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框架 |
2.3.1 施工信息模型概念 |
2.3.2 施工信息模型理论基础 |
2.3.3 施工信息模型目标 |
2.3.4 施工信息模型内容 |
2.3.5 施工信息模型框架 |
2.4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数学建模 |
2.4.1 施工信息模型数学建模 |
2.4.2 施工信息模型制约因素剖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理论与方法 |
3.1 引言 |
3.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多源性分析 |
3.2.1 施工信息内容多源性 |
3.2.2 施工信息表现形式多源性 |
3.2.3 施工信息集成方式多源性 |
3.3 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理论 |
3.3.1 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理论架构 |
3.3.2 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数学模型 |
3.4 碾压混凝土坝多源施工信息无缝集成方法 |
3.4.1 多源施工信息采集 |
3.4.2 多源施工信息传输 |
3.4.3 多源施工信息存储 |
3.5 深窄河谷大坝碾压过程施工信息无缝集成 |
3.5.1 深窄河谷大坝碾压施工过程特征描述 |
3.5.2 深窄河谷大坝碾压过程施工信息无缝集成方法及应用 |
3.5.3 应用成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理论与方法 |
4.1 引言 |
4.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 |
4.2.1 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必要性分析 |
4.2.2 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可行性分析 |
4.2.3 数据挖掘方法 |
4.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理论 |
4.3.1 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理论架构 |
4.3.2 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数学模型 |
4.4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深度挖掘分析方法 |
4.4.1 深度挖掘分析主要方法 |
4.4.2 深度挖掘分析实施过程 |
4.5 碾压混凝土坝仓面压实质量预测与分析研究 |
4.5.1 碾压混凝土压实度预测模型 |
4.5.2 碾压混凝土VC值变化量预测模型 |
4.5.3 预测模型耦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理论与方法 |
5.1 引言 |
5.2 反馈控制概述 |
5.2.1 反馈控制原理 |
5.2.2 反馈控制主要功能 |
5.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理论 |
5.3.1 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定义及内容 |
5.3.2 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特征 |
5.3.3 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流程 |
5.3.4 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数学模型 |
5.4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动态反馈控制方法 |
5.4.1 施工过程实时监控技术 |
5.4.2 系统仿真技术 |
5.5 机载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技术与应用研究 |
5.5.1 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技术 |
5.5.2 机载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技术 |
5.5.3 应用成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实时监控与集成系统 |
6.1 引言 |
6.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实时监控与集成系统建设实施 |
6.2.1 工程简介 |
6.2.2 系统架构 |
6.2.3 系统建设 |
6.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实时监控与集成系统运行成果分析 |
6.3.1 碾压机行进超速统计与分析 |
6.3.2 仓面碾压遍数统计与分析 |
6.3.3 仓面压实厚度统计与分析 |
6.3.4 混凝土温度实时监控统计与分析 |
6.3.5 仓面环境信息统计与分析 |
6.3.6 核子密度仪检测信息统计与分析 |
6.3.7 拌和楼系统混凝土生产数据统计与分析 |
6.3.8 灌浆信息统计与分析 |
6.3.9 其他功能统计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高混凝土坝施工—运行全过程动态温控防裂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原材料 |
1.2.2 施工浇筑方法 |
1.2.3 人工温控措施 |
1.2.4 智能监控与预警 |
1.3 混凝土水管冷却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4 混凝土开裂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5 碾压混凝土材料防裂性能研究现状 |
1.5.1 水工碾压混凝土的发展 |
1.5.2 碾压混凝土的温度特性 |
1.5.3 碾压混凝土的耐久性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大体积混凝土徐变温度应力分析理论 |
2.1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理论 |
2.2 温度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理论 |
3 基于决策支持系统的温控管理方法 |
3.1 系统总体布置 |
3.2 混合语言编程方法的应用 |
3.3 系统框架模块设计 |
3.3.1 数据格式设计 |
3.3.2 系统结构框架设计 |
3.3.3 界面功能菜单设计 |
3.4 系统运行框架 |
3.5 智能决策支持 |
3.6 本章小结 |
4 高混凝土坝施工期温控防裂时空动态控制方法 |
4.1 水管冷却过程控制方法 |
4.1.1 问题的提出 |
4.1.2 数值验证 |
4.1.3 控制原则 |
4.1.4 工程验证(一) |
4.1.5 工程验证(二) |
4.2 拱坝混凝土温度梯度控制方法 |
4.2.1 沿高程方向的温度梯度控制方法 |
4.2.2 冷却区高度的空间选择 |
4.2.3 冷却区高度的时间选择 |
4.2.4 时空动态调控原则 |
4.3 施工温度数据的实时采集-评价方法 |
4.3.1 工程需求 |
4.3.2 自动化温度数据采集系统 |
4.3.3 施工温控数据的多目标评价方法 |
4.4 混凝土温控仿真快速反馈分析技术 |
4.4.1 混凝土热学参数快速反演 |
4.4.2 水管冷却的等效-精细混合模拟 |
4.4.3 温度应力的快速反馈计算 |
4.5 施工温控措施的预警机制 |
4.5.1 预警方法 |
4.5.2 预警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5 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运行工作性态研究 |
5.1 施工-运行全过程温控分析方法 |
5.1.1 全过程控制 |
5.1.2 应力分析 |
5.2 高RCC重力坝温控性态分析 |
5.2.1 基本条件 |
5.2.2 温度场反分析及预测 |
5.2.3 温度应力预测 |
5.3 施工期残余温度荷载的影响研究 |
5.3.1 计算条件 |
5.3.2 对水平向应力的影响 |
5.3.3 对铅直向应力的影响 |
5.3.4 对施工结构面的影响 |
5.4 碾压混凝土温控标准与温控措施的适应性探讨 |
5.4.1 《规范》关于高碾压混凝土坝温度控制的要求 |
5.4.2 温控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5.4.3 高碾压混凝土坝关于温控标准的适应性探讨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碾压混凝土坝防裂风险评估体系探讨 |
6.1 混凝土材料参数的时空演进 |
6.1.1 混凝土热学参数的环境效应 |
6.1.2 混凝土力学参数的尺寸-龄期效应 |
6.2 碾压混凝土温度-应力全寿命演化过程 |
6.2.1 温度场的时空演化特性 |
6.2.2 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性 |
6.3 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细观演化特性 |
6.3.1 内-内温差导致贯穿性裂缝 |
6.3.2 内-外温差导致表面裂缝 |
6.4 不利工作状态期 |
6.5 监控预警指标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仿真与进度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仿真研究现状 |
1.2.2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实时监控信息的施工过程仿真研究现状 |
1.2.4 已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仿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碾压混凝土坝快速施工的主要活动与关键技术 |
2.1.1 混凝土生产 |
2.1.2 混凝土的运输入仓 |
2.1.3 模板工程 |
2.1.4 碾压混凝土仓面施工 |
2.1.5 层、缝面处理 |
2.2 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的特征 |
2.3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仿真的基本原理 |
2.3.1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术语) |
2.3.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系统的仿真策略 |
2.3.3 面向对象的施工仿真建模技术 |
2.3.4 施工过程仿真的一般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设计阶段的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仿真 |
3.1 引言 |
3.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系统的分析与建模 |
3.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系统分解协调 |
3.2.2 施工过程仿真模型系统的基本构成 |
3.2.3 施工过程仿真系统的边界界定 |
3.2.4 施工过程仿真系统的模型简化 |
3.2.5 施工仿真参数设计与分析 |
3.2.6 施工全过程仿真的数学建模 |
3.2.7 施工过程仿真模型系统的总体框架 |
3.3 基于施工工艺的施工过程建模与仿真 |
3.3.1 施工仓位的动态创建(动态合仓) |
3.3.2 运输上坝系统仿真建模 |
3.3.3 仓面作业系统仿真建模 |
3.3.4 系统动态耦合模型的实现(以仓面作业子系统为主导) |
3.4 工程应用 |
3.4.1 工程概况 |
3.4.2 坝体混凝土运输入仓方案 |
3.4.3 混凝土仓面分区规划 |
3.4.4 施工全过程仿真的边界条件与参数选取 |
3.4.5 仿真成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系统仿真的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进度风险分析 |
4.1 引言 |
4.1.1 以经典 CPM/PERT 为核心的网络计划技术 |
4.1.2 蒙特卡罗(MONTE CARLO)仿真 |
4.1.3 CSRAM 概述 |
4.2 CSRAM 的总体框架 |
4.2.1 模型的输入 |
4.2.2 考虑相关性的活动持续时间的计算 |
4.2.3 基于 MONTE CARLO 仿真的进度不确定性评价 |
4.3 基于 CSRAM 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进度风险分析 |
4.3.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进度计划的特点 |
4.3.2 CSRAM 的改进与工程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施工阶段的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自适应仿真 |
5.1 引言 |
5.2 面向施工阶段的仿真研究的特征 |
5.3 面向施工阶段的自适应仿真的总体框架 |
5.4 实际施工数据的实时获取 |
5.4.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实时监控系统介绍 |
5.4.2 基于实时监控信息的施工仿真系统的耦联分析 |
5.5 自适应建模与仿真的实现 |
5.5.1 实时监控数据的分析与计算 |
5.5.2 自适应建模的应用举例Ⅰ——贝叶斯更新技术的应用 |
5.5.3 自适应建模的应用举例Ⅱ——仿真模型逻辑关系的改变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主要创新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龙滩工程碾压混凝土施工数字化管理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登高碾压混凝土坝全面数字化建设技术研究与应用[A]. 马洪琪,迟福东,庞博慧. 国际碾压混凝土坝技术新进展与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管理——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2]基于施工质量智能分析的RCC坝压实质量-层间结合质量-进度多目标优化研究[D]. 胡炜. 天津大学, 2019(01)
- [3]考虑压实质量影响的碾压混凝土(RCC)坝地震易损性及地震风险研究[D]. 刘肖军. 天津大学, 2019(01)
- [4]基于盲数理论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动态评价研究[D]. 鄢玉玲. 天津大学, 2018(04)
- [5]基于下层水分状态的混凝土分层施工控制方法研究[D]. 许文彬. 清华大学, 2017(02)
- [6]严寒地区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及工程实践[J]. 邓铭江. 水力发电学报, 2016(09)
- [7]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信息模型原理与应用研究[D]. 刘玉玺. 天津大学, 2015(08)
- [8]我国坝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 马洪琪. 水力发电学报, 2014(06)
- [9]高混凝土坝施工—运行全过程动态温控防裂分析方法研究[D]. 井向阳. 武汉大学, 2014(07)
- [10]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仿真与进度风险研究[D]. 常昊天. 天津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