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和硼对大豆几种生理效应的影响

锰和硼对大豆几种生理效应的影响

一、锰、硼对大豆几种生理效应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莉莉[1](2021)在《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文中提出氯是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但对大多数作物来说,土壤中自然存在的氯就能满足作物生长,一些对氯敏感的作物品质容易受到高氯的不良影响,在农业生产中氯常被认为是有害的,含氯肥料很少甚至不被在经济作物上施用。然而,猕猴桃是对氯有特殊需求的作物,已有不少研究报道猕猴桃对氯的需求量是普通作物的十倍以上,甚至有人提议把它作为研究氯的模型植物,但主要是通过溶液培养或者盆栽试验确定的,至今缺少氯对成龄猕猴桃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猕猴桃果园合理的施氯量是多少没有明确报道,氯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果园的氯状况调查研究,确定了陕西省猕猴桃果园施氯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施氯量,分析了田间连续三年施氯的猕猴桃产量、品质、植株和土壤氯以及停用两年含氯肥料的后效影响,确定了猕猴桃园的最佳施氯量;盆栽试验分析了氯对植株生长、在植株中的分布情况,确定了猕猴桃耐氯临界值,并且通过对叶片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明晰了氯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54个果园的调查分析,陕西省猕猴桃果园0-40 cm土壤水溶性氯含量为3.38-203.71 mg kg-1,平均19.11 mg kg-1,0-40 cm土壤中水溶性氯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为10.1%,中等水平以下的占48.4%;叶片氯含量为1.07-9.76 g kg-1,平均为3.66 g kg-1,91.6%的叶片氯含量偏低,仅8.4%的在适宜范围内,陕西省大量猕猴桃果园普遍缺氯,应适当增加含氯肥料的使用。(2)基肥、追肥施用两种不同钾肥(K2SO4、KCl)的两个处理(S+Cl)和(Cl+S)的猕猴桃产量显着高于仅施用K2SO4的(S+S)处理,(S+Cl)处理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显着高于(Cl+S)和(Cl+Cl)处理,(S+Cl)处理还增加了叶片和果实微量元素含量,且对土壤养分和p H的影响较小。基肥施用K2SO4+追肥施用KCl是猕猴桃果园较好的钾肥施用方式。(3)低施氯量(Cl170-340 kg hm-2)与不施氯处理相比,增加了产量,经济效益,并且对猕猴桃的果实品质没有不良影响,连续施用高氯量(1480 kg hm-2)肥料对增加猕猴桃产量不利,且会降低果实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植株和土壤的氯离子含量增加,三年试验中,所有施氯处理均未对植物和土壤产生毒害,0-60 cm土壤Cl-残留率均不超过12%。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猕猴桃果园氯的适宜施用范围为170-340 kg hm-2。(4)田间停止施氯两年后,低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仍具有增产效果,因过量施用含氯肥料引起的产量下降和Vc含量降低现象消失。施用含氯肥料引起的植株和土壤氯离子含量增加的作用随着停用含氯肥料年限增加而逐渐减弱,对100 cm以下深层土壤氯离子的淋溶作用逐年减弱,土壤残留率迅速降低。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含氯肥料过量施用造成减产等现象,应及时停止。(5)盆栽不同施氯浓度试验结果显示,植株干物质质量随着施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氯离子含量随着施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品种同一器官的Cl-含量不同。氯在不同树龄不同品种树体中的分布均表现为,叶片>(果实)>根>枝条>树干,地上部>地下部,但各个器官氯分布量的多少受施氯量和品种及树龄的影响,且树龄和品种的影响更大。猕猴桃的施氯临界浓度为336-545 mg kg-1,非淋溶条件下,土壤氯安全浓度为<328.3 mg kg-1,叶片Cl-安全浓度为<23.1 g kg-1。(6)不同施氯量的盆栽试验中,低氯处理(T3)叶片SPAD和干物质质量略高于不施氯(T1)处理,高氯处理(T5)干物质质量和Vc含量显着低于不施氯处理(T1)。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分析,施氯量较低时(T3),氯会通过调控Novel03308和Novel03415基因的表达,从而通过相关基因的上下调,影响色氨酸代谢、甘油酯代谢、光合作用生物中的碳固定途径中代谢物的上调表达,利于生长激素合成及光合作用碳固定,最终利于猕猴桃生长及产量品质的提高。施氯量较高时(T5),氯会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影响半乳糖代谢、抗坏血酸代谢、淀粉和糖代谢中相关代谢物的下调表达,降低了抗坏血酸合成途径中的直接或间接中间产物,不利于Vc含量的提高。从基因和代谢物层面揭示了氯对猕猴桃生长的作用机制。(7)本研究从土壤-叶片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当前陕西省猕猴桃果园氯素状况;通过三年的田间不同施氯量处理及两年后效研究,确定了猕猴桃果园的适宜施氯量;通过盆栽试验确定了施氯临界浓度及土壤和叶片的安全浓度,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弥补了当前研究的空白,可以为猕猴桃果园合理施氯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纪道丹[2](2021)在《中微量元素对花椒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是我国重要的香料、油料和中药材树种。通过科学施肥可以补充花椒所需营养元素,增强树势,提高产量和品质。目前花椒栽培管理较粗放,农户科学施肥理论与意识欠缺,施用中微量元素肥不足,致使花椒供养不协调而造成低产,但目前鲜有关于不同元素对花椒影响的研究。因此,研究中微量元素对大红袍花椒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能为科学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1年生大红袍花椒幼苗为材料,选取(NH4)6Mo7O24、Mn SO4、H3BO3、Mg SO4·7H2O、花椒复合叶面肥(Y),进行盆栽后叶面喷肥试验,试验设置0.1%、0.2%和0.4%三个喷肥水平,对照不施肥;喷肥后测量花椒苗的株高、基径、复叶长、小叶长宽、刺等生物学特性,测定花椒叶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综合分析各中微量元素对花椒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量喷施Mn、Mg、Mo和Y,对花椒苗高增长有显着促进作用,Y处理花椒苗高在53d后封顶,较其他处理约早一周。其中,花椒苗高增长0.1%Mn>0.4%Mg>0.4%Mo>0.1%Y>0.2%Mg>CK,喷施高浓度的Mn和Y苗高增长较缓、高浓度Mg肥则相反;B浓度越高、苗高越低。(2)适量喷施Mn、Mg、Mo和Y,对花椒苗基径增粗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中,花椒苗基径0.1%Mn>0.4%Mg>0.4%Mo>0.1%Mo>0.1%Y>0.2%Mg>0.2%Mn>CK;高浓度的B抑制基径增长,喷施Mo、Mn、Mg后16d~81d基径增长较快。(3)花椒苗复叶数量与喷施各元素肥基本无关,但喷施0.1%Mn显着增加复叶长度。其中,0.1%和0.2%Mn、0.2%和0.4%Mg、0.4%Mo、0.1%Y显着促进复叶的顶叶生长,0.4%Mo和0.4%Mg显着促进复叶其他小叶生长。(4)适量喷施Mo、Mg肥可分别增加花椒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提高其生理抗性;低浓度B可提高可溶性糖含量,适量Y显着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5)此外,本研究发现0.2%和0.4%B可导致花椒皮刺增多,0.1%Mn肥对皮刺的产生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喷施0.4%的(NH4)6Mo7O24、0.1%~0.2%的Mn SO4、0.2%~0.4%的Mg SO4、0.1%的Y,可以促进花椒苗高、基径和叶片生长,也可以增加细胞渗透物质含量和酶活性,提高生理抗性。

孙运府[3](2021)在《纳米铁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cv.Alamo L.)属于禾本科(Poaceae)黍属(Panicum)的多年生C4草本植物,具有适应性广泛、耐旱、耐瘠薄等优点,但是长期贮藏后的种子存在种子活力下降,发芽率低,植株抗逆性差等问题。纳米氧化铁(n-Fe2O3)是将铁原子按照纳米级别逐一叠加形成的铁,能为植物提供生长必需的铁元素,适宜含量的铁有益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并增强抗逆能力。目前利用种子纳米引发技术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并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农作物中。然而,关于纳米铁引发对干旱胁迫下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柳枝稷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浓度为0、10、20、50、100、200、300、400和500 mg/L的纳米铁溶液对柳枝稷种子进行引发和浸种,研究其对种子萌发特征、淀粉酶活性和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水培法研究纳米铁引发后对柳枝稷苗期干旱胁迫下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等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氧化铁促进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纳米Fe2O3的引发和浸种处理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浸种处理可显着提高种子发芽速度,对幼苗生长影响较小,促进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浓度为50mg/L。与浸种处理相比,引发处理更能促进幼苗生长,但对种子萌发率影响较小,浓度为10 mg/L和3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处理可显着提高种子活力并促进幼苗生长,浓度为200 mg/L时可提高叶绿素含量,且引发处理浓度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合浸种和引发处理的结果发现,浸种和引发两种种子预处理方式均未抑制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说明纳米Fe2O3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无负面效应。因而可用于柳枝稷种子播前处理提高其种子活力。(2)纳米氧化铁引发能够改善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的光合特性。柳枝稷幼苗叶绿素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0%和20%PEG-6000胁迫下,与CK相比,浓度为50 mg/L和500 mg/L的纳米Fe2O3显着提高叶绿素的含量(P<0.05),分别增加41.7%、76.4%和58.7%、75.5%。干旱胁迫下柳枝稷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最大荧光(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最大光能利用率(Fv/Fm)、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淬灭系数(q P)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有所降低,而初始荧光(F0)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有所上升,表明干旱胁迫可以抑制柳枝稷幼苗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增强了PSⅡ非辐射能量的耗散;与CK相比较,10%PEG-6000胁迫下,3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柳枝稷的F0增加了64.2%,而NPQ除400 mg/L和500mg/L的纳米Fe2O3浓度下递减外,其余处理变化不大,而20%PEG-6000胁迫下,200mg/L的纳米Fe2O3引发幼苗F0增加了54.5%(P<0.05),200 mg/L引发浓度NPQ增加了21.6%,表明200 mg/L和300 mg/L纳米Fe2O3引发处理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光合系统造成的损伤。(3)纳米Fe2O3引发有利于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一定程度干旱胁迫对柳枝稷根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地上部分生长有抑制作用。正常生长条件下,与P0相比,300 mg/L引发的柳枝稷地上幼苗株高增加了23.6%,200 mg/L时根长增加了26.6%(P<0.05);与PEG-6000单一胁迫处理相比,10%PEG-6000胁迫下,100 mg/L引发的地上幼苗株高增加了13.9%,而20%PEG-6000胁迫下,50 mg/L引发的根长和株高分别增加了9.48%和13.4%(P<0.05)。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纳米Fe2O3浓度为300 mg/L有利于柳枝稷幼苗正常生长;而在干旱胁迫下较低浓度的纳米Fe2O3更利于柳枝稷幼苗的生长,其中1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100 mg/L,2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50 mg/L。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幼苗的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呈减小的趋势,200 mg/L浓度的纳米Fe2O3引发处理能够有效地缓解干旱对柳枝稷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干旱胁迫下浓度为200 mg/L的纳米Fe2O3处理导致柳枝稷幼苗上述数值降幅最小。(4)纳米Fe2O3引发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损伤。柳枝稷幼苗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增幅最小,为最适引发浓度,100 mg/L和300 mg/L次之;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无引发处理时,随PEG浓度增加CAT减小,纳米Fe2O3引发处理下,50~300 mg/L浓度纳米Fe2O3处理的CAT活性有所增加,其中1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200mg/L,2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100 mg/L;柳枝稷幼苗的SOD活性在20%PEG-6000干旱胁迫下200 mg/L浓度纳米铁引发达显着水平,高于200 mg/L时出现下降的趋势;与CK相比,10%PEG-6000胁迫导致POD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在20%PEG-6000胁迫下有所降低;轻度干旱下,P0和50 mg/L纳米Fe2O3能够有效提升抗氧化酶活性,随着干旱程度增加,200 mg/L纳米Fe2O3引发能够更好的促进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而100~300 mg/L纳米Fe2O3处理导致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较小。综上所述,在正常生长条件下,300 mg/L的纳米Fe2O3能够有效地提高柳枝稷种子活力并促进幼苗生长;在干旱胁迫下,2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柳枝稷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轻其幼苗的氧化损伤,维持更高的光合效率,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的伤害。

卢妮妮[4](2020)在《杉木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杉木林在大面积种植时,林下土壤质量下降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杉木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营造混交林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目前多是通过表型特征来判断混交树种,对与林木存在相互依赖的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文通过提取不同生长阶段下、不同林分类型中、天然林中的杉木细根中的丛枝菌根(AM)真菌DNA,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获得AM真菌的基因序列,对其进行聚类划分成可操作单元(operational units,简称OTU),并与Gen Bank和Maar j AM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了杉木的AM真菌群落特征,以及其与林木生长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以杉木不同生长阶段根际土壤为AM真菌添加剂,研究了AM真菌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为解决人工杉木纯林地力衰退、杉木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杉木林中的丛枝菌根真菌资源丰富,囊括了球囊霉目(Glomales)、原囊霉目(Archaeosporales)和多孢囊霉目(Diversisporales)3个目,球囊霉科(Glomeraceae)、原囊霉科(Archaeosporaceae)、无梗囊霉科(Acaulosporaceae)、巨孢囊霉科(Gigasporaceae)和多孢囊霉科(Diversisporaceae)5个科,球囊霉属(Glomus)、原囊霉属(Archaeospora)、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6个属。其中,球囊霉属占主要地位。(2)杉木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拥有不同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幼龄杉木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与其他生长阶段时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存在显着差异。杉木在近熟阶段时,其根际的丛枝菌根真菌数目最多。成熟阶段(32年)的杉木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最稳定,说明林木成熟时其伴生的微生物群落也最稳定。(3)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微生物群落间存在显着差异。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说明林分类型的改变会引起林下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落后于杉木×毛竹混交林,由于马尾松是外生菌根树种,而毛竹根际有丛枝菌根真菌共生,这种现象说明树种的共生依赖于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共生。(4)与人工杉木林相比,天然杉木林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更为丰富。盾巨孢囊霉属的真菌只在天然杉木林中出现,说明盾巨孢囊霉属的真菌可能是人工杉木林近自然经营的关键种群。(5)杉木幼苗的地径在18月龄时开始出现显着地生长,杉木的苗高、根长和生物量在杉木幼苗早期生长不明显,直到13月龄时开始发生显着增加。说明在幼苗时地径的生长较缓慢,幼苗的生长集中体现在高度和生物量两个方面。在AM真菌侵染宿主植物的根系后,宿主植物的生长出现显着的变化。其中,地径、苗高和根长的变化在幼苗早期(7月龄)较明显,之后生长的差异减小。而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在接种AM真菌后始终存在显着性地增加。不同AM真菌群落对幼苗的地径、苗高和根长的影响没有显着的差异,只对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存在显着差异。(6)植物年龄、林分类型及周围的环境因子均与AM真菌群落的变化密切相关。

曹亮[5](2020)在《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鼓粒期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干旱胁迫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逐年增加。鼓粒期是大豆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碳氮代谢最复杂的阶段,干旱胁迫必然限制鼓粒期大豆碳氮同化、分配和转移,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褪黑素作为植物激素和生长刺激物质能够直接或间接清除活性氧,调控其它激素水平,进而参与作物应对逆境胁迫的一系列代谢过程,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增加产量。然而,目前缺少从碳氮代谢角度深入解析褪黑素促进干旱胁迫下大豆生长和产量提高的机制。因此,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在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盆栽场进行,选用干旱敏感型大豆品种绥农26为供试品种,采用盆栽控水的方式设置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鼓粒期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并利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对比分析可能的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干旱胁迫导致叶片含水量大幅度下降,活性氧含量提高,细胞膜完整性降低。外源褪黑素可显着提高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抗氧化酶(SOD、POD、CAT)和谷胱甘肽循环系统关键酶(APX、GPX、GR、DHAR)活性,降低活性氧含量(H2O2和O2-),减少MDA的产生、显着降低电解质渗透率,同时促进生长类激素(IAA、GA、ZR)含量、降低ABA含量,进而有利于提高叶片含水量、维持细胞膜完整、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正常供水条件下,外源褪黑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活性氧含量,提高上述促进生长类激素含量、降低ABA含量。2、干旱胁迫导致叶片光合能力降低,碳水化合物转运受阻。外源褪黑素可显着提高干旱胁迫下大豆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ΦPSⅡ、ETR),改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Tr、Gs、Ci),提高光合速率,并提高碳代谢关键酶(AI、NI、SPS、SS)活性,提高碳水化合物(淀粉、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有利于碳素同化和转运水平的提高。正常供水条件下,外源褪黑素对大豆叶片碳代谢相关生理指标无显着影响。3、干旱胁迫导致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降低,无机氮含量增加,氨基酸含量下降,氮素积累和转运受阻。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可显着提高氮代谢关键酶活性(NR、GS、GOGAT、GDH)、降低无机氮(NH4+-N、NO3--N)含量、增加酰脲含量,提高氨基酸含量,促进全株氮素积累量提高,有利于氮素同化和转运。4、干旱胁迫导致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减少、百粒重降低,产量降幅达27.70%。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株粒数,并显着提高百粒重,较干旱胁迫处理增产幅度达10.86%。正常供水条件下,外源褪黑素可促进大豆产量略有提高,提高幅度为1.94%。5、干旱胁迫导致大豆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膳食纤维含量上升,脂肪含量、大豆异黄酮总量、脂肪酸总量、Cu、Fe、Mn和Zn元素含量显着降低。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可促进大豆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膳食纤维含量上升,有效缓解脂肪,异黄酮,脂肪酸以及矿物质元素含量的降低,从而提高大豆品质。正常供水条件下,外源褪黑素也可促进上述指标的提高。6、转录组分析表明,与干旱胁迫处理相比,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下喷施外源褪黑素处理的大豆叶片共同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别有37个和493个。上调的基因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参与碳氮代谢的功能基因,包括正向调控的参与半胱氨酸合成、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葡萄糖代谢等途径关键基因。代谢组分析发现,与干旱胁迫处理相比,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下喷施外源褪黑素处理的大豆叶片共同上调和下调的代谢物分别有17个和43个,上调的代谢物中绝大部分(14/17)属于氨基酸、脂质、有机酸和碳水化合物,进一步揭示了外源褪黑素能够提高大豆碳氮代谢与抗旱的能力。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褪黑素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和“淀粉蔗糖代谢”途径,促进干旱胁迫下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增加,提高了L-天冬酰胺和6-磷酸葡萄糖代谢物的含量,最终提高了大豆的抗旱性。

李媛媛[6](2020)在《硼对番茄DNA甲基化、生长发育及果实成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硼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微量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属于浆果类植物,是研究果实成熟发育的重要模式植物,其营养丰富,为全球价值最高的水果和蔬菜作物之一。研究表明硼不但可以提高番茄生长和果实的品质和产量,而且可以延长果实保鲜期,但是其生理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我们推测可能硼与植物体内甲基供体及乙烯合成前体S-腺苷甲硫氨酸形成二聚体,从而影响植物的甲基化和乙烯合成有关,最终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不同硼浓度梯度硼对番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番茄不同生育期DNA甲基化相关酶表达量变化,探究硼调控植物发育和品质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结合田间试验,对不同品种番茄成熟关键期喷施硼酸、硼砂和清水,观测不同处理间番茄果实品质的差异,探究硼肥对番茄果实成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硼胁迫下,番茄生长发育不正常,叶绿素含量降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极端硼条件下叶绿素a含量的降低;在缺硼和高硼处理时,番茄叶片中MDA含量增加了66%和78%,ROS在根系中累积;可溶性糖和抗坏血酸含量降低。缺硼处理时营养生长期的脯氨酸含量增加,约为正常条件下的3倍,SOD、CAT酶活性降低,POD酶活性上升,而高硼毒害时番茄叶片脯氨酸含量减少,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在果实成熟阶段,硼胁迫时花粉管的萌发和伸长受到影响,抑制果实成熟,种子结实少,坐果率也呈下降表现。在缺硼时番茄果实的MDA和H2O2含量升高,脯氨酸含量降低;V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在硼毒害处理条件下MDA含量升高,H2O2含量表现为无明显差异,脯氨酸含量降低;Vc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说明在缺硼和硼毒害时,番茄的生长发育机制不完全相同。2.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甲基化合成和降解的关键基因,根据Solyc04g005250、Solyc10g078190、Solyc11g030600、Solyc12g100330和DML2、DML3的表达量变化,推测在番茄营养生长过程中,缺硼条件下,DNA甲基化水平主要呈降低状态,在硼毒害条件下,甲基化水平呈升高状态;根据Solyc11g030600、Solyc12g100330、Solyc02g062740、Solyc01g006100、Solyc04g005250和DML1、DML2、DML3的表达量变化,推测在生殖生长过程中,不同硼浓度处理条件下,番茄果实DNA甲基化相关基因主要表现为使DNA甲基化水平升高,表明硼会影响DNA甲基化的水平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果实的品质。3.通过对不同品种施用不同硼肥的实验,发现喷施硼肥后对番茄果实的品质显着提高,表现为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均明显提升,且果实内抗氧化酶含量也有所升高,果实的失水率和硬度都有所上升。同时我们还发现硼酸处理后的番茄果实失水率和硬度均要高于硼砂处理,但硼砂处理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硼酸的喷施效果,说明硼酸处理的果实的耐贮藏性有所降低,但果实硬度较好,硼砂做硼肥时对番茄果实的品质以及贮藏效果要优于硼酸的喷施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硼可能通过影响番茄的DNA甲基化水平,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果实的品质,且不同硼肥对番茄品质影响不同,硼砂作叶面肥时对番茄品质和贮藏有更好的效果。

陈锡[7](2020)在《复合抗旱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旱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环境胁迫因素,抗旱剂可有效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响应面试验,以2,4-表油菜素内酯(EBR)等为主要成份研制复合抗旱剂,并研究复合抗旱剂对玉米抗旱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单因素试验,分析抗旱剂主要成份对玉米苗期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玉米苗期分别喷施EBR、氯化钙、混合微量元素,能显着提高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三者作用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15 mg/L、20mmol/L和160 mg/L。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通过测定玉米幼苗生长各项指标,确定复合抗旱剂的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苗期干旱条件下,喷施不同的复合抗旱剂,对玉米苗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同。复合抗旱剂的最佳配方为,EBR浓度0.15 mg/L,氯化钙浓度20.92 mmol/L,混合微量元素浓度162.95 mg/L,此时,玉米苗鲜重4.65 g/株,干物质重0.30 g/株,苗长42.11cm,根系长27.79cm,玉米苗长势最好。3.利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喷施复合抗旱剂对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正常供水还是干旱胁迫,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喷施复合抗旱剂,均能显着增加玉米穗长、穗粗、穗行、行粒数、百粒重,减少秃尖长,提高玉米经济系数和产量。苗期干旱胁迫,先玉335、熙园1301、美玉808分别减产9.15%、11.4%、21.2%,喷施复合抗旱剂,三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分别恢复到正常供水的98.96%、96.37%、86.37%;拔节期干旱胁迫,上述品种分别减产27.9%、26.9%、23.7%,喷施复合抗旱剂,三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分别恢复到正常供水的93.94%、99.52%、105.43%;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上述品种分别减产39.6%、39.2%、44.9%,喷施复合抗旱剂,三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分别恢复到正常供水的81.42%、84.52%、87.05%。4.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田间自然生长条件下,喷施不同抗旱剂,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自制复合抗旱剂A、市售抗旱剂B和C,均显着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穗长、穗粗、百粒重,减少秃尖长,提高玉米产量。其中,自制复合抗旱剂A增产效果优于市售抗旱剂B和C,可使先玉335、熙园1301、美玉808分别增产37.06%、24.85%和34.04%。因此,所研制的复合抗旱剂可以提高玉米抗旱能力,在自然和人工干旱条件下,均能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

于洪杰[8](2020)在《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改变番茄根系分布的机理》文中指出间套作是我国现代化农业中应用较广的一项增产措施,在我国粮蔬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揭示了间套作体系的种间互惠作用,证明了间套作提高产量的机理之一是通过改变植物根系分布提高水肥利用率。但改变根系分布的地下种间互作机理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伴生促生作用强的分蘖洋葱(S)能够提高番茄产量,同时引起番茄根系分布发生改变,但是其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番茄/分蘖洋葱伴生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伴生促生作用不同的分蘖洋葱,证明促生作用不同的分蘖洋葱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的差异;通过外源添加促生作用不同的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明确根系分泌物在改变番茄根系分布中的作用;采用GC-MS和UPLC-MS/MS技术分离鉴定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中改变番茄根系分布的活性物质;通过组培试验和转录组测序技术,明确该物质对番茄根系向重力性和生长方向的影响及其向重力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探明分蘖洋葱伴生改变番茄根系分布的根系分泌物作用机理,为间作(伴生)体系中作物的根系互作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农业生产中构建高效养分利用根系模型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伴生促生作用强的分蘖洋葱(S)使番茄根系分布远离分蘖洋葱洋葱,伴生无促生作用的分蘖洋葱(N)对番茄根系分布影响不显着,根系分布趋向于两侧均匀分布。2、外源添加促生作用不同的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于番茄一侧,结果表明,添加促生作用强的分蘖洋葱(S)根系分泌物番茄根长密度及分布范围减小,添加无促生作用的分蘖洋葱(N)根系分泌物的根长密度及分布范围增大,即促生作用强的分蘖洋葱(S)根系分泌物使番茄根系远离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生长,而无促生作用的分蘖洋葱(N)根系分泌物使番茄根系趋向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生长。从根系分泌物中初步分析出3种差异组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确定出2种差异物质为二叔十二烷基硫化物(S中独有)和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S中相对含量显着高于N);采用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UPLC-MS/MS)分析鉴定出1种水溶性差异物质为L-苯丙氨酸。3、外源添加L-苯丙氨酸降低了番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密度,且使番茄根系远离添加侧生长。随着L-苯丙氨酸浓度的升高,番茄根系垂直方向上的偏离角度百分比升高。与促生作用强的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一致。4、转录组结果显示,L-苯丙氨酸下调了番茄根系中与淀粉合成和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了生长素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淀粉合成途径中由1-磷酸葡萄糖(G1P)转变成ADP-葡萄糖再转变成直链淀粉中的关键基因Solyc01g109790.2和Solyc09g091030.2等显着下调表达。生长素运输载体Sl PIN和LAX蛋白家族显着上调表达。同时,组培试验结果显示L-苯丙氨酸能够引起番茄根尖淀粉体沉降减少,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综上,本研究证明了伴生分蘖洋葱改变番茄根系分布与根系分泌物密切相关,同时从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中分离鉴定出改变番茄根系分布的活性物质L-苯丙氨酸,L-苯丙氨酸通过下调番茄根系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和上调番茄根系生长素转运基因的表达,引起番茄根尖淀粉体沉降减少和根系生长素分布不均,从而削弱了番茄根系的向重力性,进而改变了番茄根系生长方向和分布。

张卫[9](2020)在《三种大豆蛋白源致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差异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作为典型的海水肉食性名贵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发现过量的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易造成其肠道健康问题。本研究以其为实验对象(初重12.55±0.05g),分别采用20%、40%普通豆粕(SBM)、大豆浓缩蛋白(SPC)和发酵豆粕(FSBM)替代鱼粉配制等氮等脂实验饲料,饲喂10周;基于常规鱼类营养生理、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究三种大豆蛋白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黏膜屏障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豆粕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720尾石斑鱼随机分为3组(n=4):鱼粉对照组(FM)、20%SBM组(SBM20)和40%SBM组(SBM40),配制3种等氮(50%粗蛋白)等脂(10%粗脂肪)饲料饲喂10周。结果发现:与FM组相比,(1)实验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随SBM替代水平增加依次显着降低(P<0.05);(2)半定量分析显示,SBM40组肠道炎症表征非常严重,SBM20组次之;后肠水通道基因1(Aqu1),Aqu4,Aqu8,Aqu9,Aqu10和Aqu12和离子转运载体Guanylin,nkaα-1和clc的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紧密连接蛋白基因occludin,claudin3和ZO-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3)后肠胰蛋白酶(Trypsin)活性随SBM替代水平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4)后肠抗氧化酶活性(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随SBM替代水平升高呈显着上升趋势;后肠促炎性基因IL1β,IL8,IL12,IL17,IL32,TNFα和CSF1的表达水平呈显着升高趋势,反之,抗炎性基因IL4,IL5,IL10,TGFβ1基因表达水平呈呈显着下降趋势;(5)16S高通量测序显示,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等。Proteobacteria丰度在SBM40组显着下降,而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丰度在SBM40组显着升高。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弧菌属(Vibrio)和奈瑟菌属(Neisseria)等。Faecalibacterium,Stenotrophomonas,Vibrio,Neisser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丰度在SBM40显着升高;(6)转录组差异基因趋势分析发现,有1296个基因(记为基因集Profile A)呈显着上升趋势;677个基因(记为基因集Profile B)呈显着下降趋势。代谢通路KEGG富集发现,Profile A中显着富集到的与免疫疾病/系统、感染病和信号转导有关的占55.17%;Profile B中显着富集到的与免疫疾病/系统(Immune diseases/system)、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和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有关的仅占6.98%,与营养物质吸收代谢相关的占67.44%。转录组分析发现,TLR-My D88-NF-κB通路在SBM诱导的珍珠龙胆肠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代谢组学分析显示,珍珠龙胆肠道内容物和肠道组织中,分别有14种和13种较为保守的豆粕诱导型肠炎“核心生物标志物”,其中异黄酮类和皂苷类占据较大比例,大部分标志物间具有显着正相关或负相关作用;肠道内容物代谢组学和肠道组织代谢组学间反相关分析发现,包括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小肽和核苷酸等56种代谢成分在肠道组织和内容物间发生了交换,对肠炎的发生发展可能有重要的作用。结果表明,20%-40%SBM损伤了珍珠龙胆的肠道黏膜屏障并导致了肠炎的发生,肠道菌群的改变以及肠道中与免疫等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和营养吸收代谢通路的普遍抑制与肠炎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2.大豆浓缩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720尾石斑鱼随机分为3组(n=4):鱼粉对照组(FM)、20%SPC组(SPC20)和40%SPC组(SPC40),配制3种等氮(50%粗蛋白)等脂(10%粗脂肪)饲料饲喂10周。结果发现:与FM组相比,(1)实验组WGR和SGR随SPC替代水平增加依次显着降低;(2)半定量分析显示,SPC40组肠道炎症表征非常明显,而SPC20组较轻;后肠水通道基因Aqu1,Aqu4,Aqu8,Aqu9,Aqu11和Aqu12的表达水平随替代水平的升高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而Aqu10和紧密连接蛋白jam,claudin3和ZO-1基因表达水平在SPC40组显着升高,claudin12,claudin15和离子转运载体Guanylin,nkaα-1和clc基因表达水平在SPC40组显着降低。(3)后肠Trypsin酶活性随SPC替代水平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4)后肠抗氧化酶活性(T-SOD、GR和GPx)随SPC替代水平升高呈显着上升趋势;后肠促炎性基因IL1β、IL8、IL12、IL17和TNFα的表达水平在SPC40组呈显着升高趋势(P<0.05),反之,抗炎性基因IL4,IL5,IL10,TGFβ1基因表达水平在SPC40组呈显着下降趋势;(5)16S高通量测序显示,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等。Proteobacteria丰度在SPC40组显着下降,而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丰度在SPC40组显着升高。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Photobacterium,Faecalibacterium,Vibrio,Bacteroide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Photobacterium在实验组丰度依次显着降低,其余物种丰度在SPC40组显着升高;(6)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SBM40和SPC40两组间只有17.2%(936/5445)差异基因有类似表达模式。KEGG富集发现,在显着富集到的与免疫疾病/系统、感染病和信号转导有关的代谢通路中,SBM40和SPC40共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30.55%(11/36),SBM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43.55%(27/62),SPC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仅占5.13%(2/39),而SPC40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相关的占69.23%(27/39)。SPC40和SBM40均引起了产生Ig A的肠道免疫网络通路中Ig A的反常升高。结果表明,40%SPC对珍珠龙胆肠道稳态影响更加显着,并诱导了珍珠龙胆肠炎产生肠炎。与SBM诱导的肠炎相比,40%SPC诱导的肠炎可能是营养代谢失衡下引起的肠道免疫功能的紊乱所致。3.发酵豆粕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粘膜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720尾石斑鱼随机分为3组(n=4):鱼粉对照组(FM)、20%FSBM组(FSBM20)和40%FSBM组(FSBM40),配制3种等氮(50%粗蛋白)等脂(10%粗脂肪)饲料饲喂10周。结果发现:与FM组相比,(1)实验组WGR和SGR随FSBM替代水平增加依次显着降低;(2)半定量分析显示,FSBM40组肠道炎症表征非常严重,FSBM20组次之;后肠水通道基因Aqu1,Aqu4和Aqu12及紧密连接蛋白jam,claudin3,claudin12,claudin15和ZO-3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Aqu8,Aqu9,Aqu10和ZO-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离子转运载体nkcc和clc基因表达水平呈显着降低趋势;(3)后肠Trypsin酶活性随FSBM替代水平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4)后肠抗氧化酶活性(T-SOD、GR和GPx)随FSBM替代水平升高呈显着上升趋势;后肠促炎性基因IL1β,IL8,IL12,IL17,IL32,TNFα和CSF1的表达水平呈显着增加趋势,反之,抗炎性基因IL4,IL5,IL10,TGFβ1表达水平呈显着下降趋势;(5)16S高通量测序显示,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等。Proteobacteria丰度在FSBM40组显着下降,Bacteroidetes,Firmicutes,Acid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丰度在FSBM40组显着升高。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Photobacterium,Stenotrophomonas,Vibrio,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和色盐杆菌属(Chromohalobacter)等。Photobacterium在FSBM40组丰度显着降低,其余各物种丰度总体显着升高;(6)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SBM40和FSBM40两组间只有18.98%(920/5445)差异基因有类似表达模式。KEGG富集发现,在显着富集到的与免疫疾病/系统、感染病和信号转导有关的代谢通路中,SBM40和FSBM40共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42.59%(23/54),SBM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47.17%(25/53),FSBM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42.11%(24/57)。分析发现,TLR-My D88-NF-κB信号通路在FSBM诱导的珍珠龙胆肠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果表明,20%-40%FSBM替代鱼粉影响了珍珠龙胆的肠道稳态,与SBM诱导的珍珠龙胆肠炎类似,肠道中与免疫等有关信号通路的普遍激活,对肠炎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4.不同大豆蛋白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比较三种大豆蛋白源在40%替代水平下,均引起了珍珠龙胆石斑鱼明显的后肠炎症表征,本部分对该替代水平下三种大豆蛋白饲喂的珍珠龙胆的生长生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与FM组相比,(1)WGR和SGR在各实验组中均显着降低,各实验组间无显着性差异,但SPC40组略高于SBM40组和FSBM40组;(2)半定量分析显示,SBM40与FSBM40组肠道炎症表征均非常严重,程度相当,而SPC40组肠炎严重程度显着轻于SBM40和FSBM40,但肠道炎症表征非常明显;后肠水通道基因Aqu1,Aqu4,Aqu8,Aqu9,Aqu10,Aqu11,Aqu12及紧密连接蛋白基因jam,occludin,claudin3,claudin12,claudin15,ZO-1和ZO-3和离子转运载体基因nkcc,guanylin,nkaα-1,clc的表达水平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显着性影响;(3)后肠Trypsin酶活性在各实验组中均显着升高,且在SPC40组显着高于其他两实验组;(4)后肠抗氧化酶活性(T-SOD、GR和GPx)在各替代组呈显着上升趋势,且在SPC40组中活性最高;后肠促炎性基因中,除IL32和CSF1基因表达水平在SPC40组无显着差异外,IL1β、IL8、IL12、IL17、IL32、TNFα和CSF1基因表达水平在各实验组中均呈显着升高趋势,反之,抗炎性基因IL4,IL5,IL10,TGFβ1表达水平在各实验组中均显着下降;(5)16S高通量测序显示,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蓝藻细菌门)等。Proteobacteria在各实验组中丰度均显着下降,其中FSBM40组丰度显着高于SBM40和SPC40组。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丰度在各实验组均显着升高,Acidobacteria丰度在SBM40组和SPC40组无显着变化,在FSBM40组显着升高。在属水平上,总体上相对丰度前10的物种分别为Photobacterium,Stenotrophomonas,Vibrio,Phyllobacterium,Neisseria和Bacteroides等。Photobacterium在各实验组中丰度均显着降低。Phyllobacterium和Neisseria丰度在SPC40组无显着差异,unidentified_Rikenellaceae丰度在SPC40和FSBM40组无显着差异。其余各物种丰度在各实验组中均显着升高(P<0.05),在各实验组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6)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SBM40、SPC40和FSBM40三组间只有7.80%(554/7101)差异基因有类似表达模式。KEGG富集发现,在显着富集到的与免疫疾病/系统、感染病和信号转导有关的代谢通路中,SBM40、SPC40和FSBM40共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30%(9/30),SBM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45.10%(23/51),FSBM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60.53%(23/38),SPC40组特有差异基因富集到的占2.86%(1/35);而SPC40中,与营养物质吸收代谢相关通路显着富集到的占67.44%。分析发现,TLR-My D88-NF-κB信号通路在SBM40和FSBM40诱导的珍珠龙胆肠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果表明,40%替代水平的SBM、SPC和FSBM均引起了珍珠龙胆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并导致了肠炎的发生;SBM和FSBM诱导的珍珠龙胆肠炎通路变化有一定的保守性;SPC诱导的肠炎可能营养代谢失衡下引起的肠道免疫功能的紊乱所致。

莫江楠[10](2020)在《MeJA对低温下油菜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文中认为低温影响大多数植物的正常生长周期,导致作物产量的降低,严重时能造成植物的死亡。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在西北地区广泛种植,冬季西北地区气温较低,因此,低温严重降低西北地区冬油菜的产量。很多关于其他作物的研究表明,茉莉酸甲酯(MeJA)的外源施用或者内源诱导能够增强农作物的耐寒性,但是对于MeJA缓解植物低温胁迫的具体调控机制及相关通路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陇油8号”油菜品种为实验材料,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了外源MeJA缓解油菜低温损伤过程中相关的基因,从油菜幼苗ROS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积累、膜损伤情况、抗氧化酶活性、光合作用相关指标以及细胞壁成分等方面,研究了MeJA调节油菜幼苗低温抗性的分子及生理机制,以期为MeJA缓解植物低温胁迫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不同浓度的(0、0.001、0.01、0.1、0.5、1 mM)的MeJA喷施油菜幼苗,预处理24小时后进行4℃胁迫处理,与单独低温胁迫相比,油菜幼苗叶片的丙二醛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0.1 mM的缓解作用最为显着,由此表明外源MeJA预处理能够有效减轻低温对油菜幼苗造成的损伤,增强油菜幼苗的低温抗性,并且缓解作用与所施用的MeJA浓度有关。2、利用RNA-Seq技术,对油菜转录组进行测序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基于比对结果,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基因表达量分析,根据基因在不同处理的样本中的表达量,识别到差异基因13318个,其中有43个基因在三组处理中均差异表达。结合基因功能注释、GO和KEGG富集分析,最终筛选出18个分别与MAPK级联途径、Ca2+介导的信号转导、定位于叶绿体的抗逆相关基因及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并结合qRT-PCR进行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结果保持一致。3、与单独低温胁迫相比,MeJA+4℃处理下的油菜幼苗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O2-积累量均有所下降,叶片相对含水量升高,促进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并且braICE1、braCOR、braSOD、braPOD、braCAT、braMAPK3、braMAPK5、braCPK4和braCPK5基因上调表达。结合转录组中结果,说明MeJA预处理能够缓解低温胁迫对油菜幼苗的损伤,增强油菜的低温抗性。4、与MeJA+4℃相比,U0126+MeJA+4℃、EGTA+MeJA+4℃处理油菜幼苗内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O2.-积累量显着升高,同时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量降低,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油菜braICE1、braCOR、braSOD、braPOD、braCAT、braMAPK3、braMAPK5、braCPK4和braCPK5基因下调表达,MeJA缓解油菜受到的低温损伤的过程中MAPK级联途径和Ca2+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参与,并且这两个通路之间相互影响。5、与单独低温胁迫相比,MeJA+4℃处理的油菜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均有所升高,并且细胞壁中果糖果胶纤维素含量明显增高,细胞壁更为完整。与MeJA+4℃相比,U0126+MeJA+4℃、EGTA+MeJA+4℃处理油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数值、光合色素含量均下降,果糖果胶纤维素含量明显降低,细胞壁不完整。说明低温胁迫能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壁完整性,外源MeJA处理能够有效缓解其受损程度,这个缓解过程有MAPK级联途径和Ca2+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的参与。以上结果表明,0.1 mM的外源MeJA能够有效缓解油菜幼苗在低温下受到的细胞损伤,提高其光合作用能力并且有效保护细胞壁完整性。且外源MeJA能够诱导低温胁迫下油菜幼苗中braMAPKs、braCPKs的表达,MAPK级联途径和Ca2+介导的信号转导参与外源MeJA缓解油菜幼苗受低温损伤的过程,这能够进一步影响并刺激油菜幼苗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增强油菜幼苗的抗寒性。

二、锰、硼对大豆几种生理效应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锰、硼对大豆几种生理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氯素营养功能
        1.2.1 维持细胞渗透压,保持电荷平衡
        1.2.2 调节气孔运动
        1.2.3 参与光合作用
        1.2.4 激活酶活性
        1.2.5 增强抗病性和抗逆性
    1.3 含氯肥料的施用与研究
    1.4 氯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
        1.4.1 氯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1.4.2 氯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3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5 植物体内氯的吸收、运输、分布及丰缺症状
        1.5.1 植物对氯的吸收运输
        1.5.2 氯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1.5.3 植物氯的丰缺症状
    1.6 猕猴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陕西省猕猴桃果园土壤和叶片氯状况分析与评价
        1.8.2 氯化钾和硫酸钾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1.8.3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后效影响
        1.8.4 不同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氯离子分布的影响
        1.8.5 猕猴桃叶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分析
        1.8.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果园氯状况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地点
        2.2.2 采样及测定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作图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基本状况
        2.3.2 猕猴桃园土壤氯含量的分级与评价
        2.3.3 猕猴桃园土壤有效硫的评价
        2.3.4 土壤氯离子与其他养分的相关关系
        2.3.5 猕猴桃园叶片养分基本状况
        2.3.6 猕猴桃园叶片氯和硫含量评价
        2.3.7 土壤与植株养分典范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氯化钾和硫酸钾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的影响
        3.3.2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3.3.3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植株养分的影响
        3.3.4 KCl和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和pH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树体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3.3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4.3.4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氯含量及残留率的影响
        4.3.5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pH和电导率的影响
        4.3.6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氯的影响
        4.3.7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内部形态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的后效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2.4 数据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氯量对叶片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后效影响
        5.3.2 不同施氯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后效影响
        5.3.3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氯的后效影响
        5.3.4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氯的后效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氯分布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取样及测定方法
        6.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生长的影响
        6.3.2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幼树植株和土壤氯的影响
        6.3.3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幼树各器官氯累积和分布的影响
        6.3.4 猕猴桃幼树的耐氯临界浓度
        6.3.5 不同施氯浓度对土壤p H和电导率的影响
        6.3.6 不同施氯浓度对不同品种猕猴桃幼树氯分布的影响
        6.3.7 成龄猕猴桃树氯分布
    6.4 讨论
    6.5 结论
第七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设计
        7.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7.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生长的影响
        7.3.2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Vc和Cl含量影响
        7.3.3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形态影响
        7.3.4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
    7.4 讨论
    7.5 结论
第八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代谢物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设计
        8.2.3 代谢组测定方法
        8.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代谢物表达的影响
        8.3.2 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8.3.3 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关联分析
    8.4 讨论
    8.5 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微量元素对花椒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花椒概述
        1.1.1 花椒的分布与用途
        1.1.2 花椒施肥现状
        1.1.3 花椒营养元素研究
    1.2 叶面施肥技术概述
        1.2.1 中微量元素
        1.2.2 Mo肥的作用
        1.2.3 Mn肥的作用
        1.2.4 Mg肥的作用
        1.2.5 B肥的作用
        1.2.6 配方施肥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苗
        2.1.2 试验地及试验用土
        2.1.3 试验肥料
        2.1.4 试验器材
    2.2 试验方法
    2.3 指标测定
        2.3.1 生长指标测量
        2.3.2 生理指标测定
        2.3.2.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3.2.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3.2.3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3.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中微量元素对大红袍花椒生长特性的影响
        3.1.1 对大红袍花椒苗高的影响
        3.1.2 对大红袍花椒基径的影响
        3.1.3 对大红袍花椒复叶的影响
        3.1.3.1 对大红袍花椒复叶长度的影响
        3.1.3.2 对大红袍花椒复叶数量的影响
        3.1.4 对大红袍花椒小叶的影响
        3.1.4.1 对大红袍花椒顶叶的影响
        3.1.4.2 对大红袍花椒其他小叶的影响
        3.1.5 对大红袍花椒刺的影响
    3.2 中微量元素对大红袍花椒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对大红袍花椒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2 对大红袍花椒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3 对大红袍花椒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2.4 大红袍花椒叶片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Mo肥对大红袍花椒苗的影响
        4.2.2 Mn肥对大红袍花椒苗的影响
        4.2.3 Mg肥对大红袍花椒苗的影响
        4.2.4 B肥对大红袍花椒苗的影响
        4.2.5 复合叶面肥对大红袍花椒苗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纳米铁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柳枝稷概况
    1.2 种子引发
        1.2.1 种子引发的概念及分类
        1.2.2 种子引发效应研究进展
    1.3 纳米引发调控植物对干旱胁迫响应的机制
        1.3.1 纳米引发技术
        1.3.2 种子纳米引发对干旱胁迫影响的研究进展
        1.3.3 干旱胁迫下柳枝稷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4.1 本试验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纳米氧化铁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2.1.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纳米铁浸种与引发处理下萌发特性影响的线性关系
        2.3.2 纳米铁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2.3.3 纳米铁引发处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2.3.4 纳米铁引发处理对种子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3.5 能量色散X射线(EDX)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纳米氧化铁引发柳枝稷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幼苗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纳米氧化铁引发柳枝稷幼苗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苗期生长的影响
        4.3.2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干旱胁迫下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幼苗表型
附录B 主要符号对照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杉木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杉木人工林经营遇到的问题
        1.1.2 目前的解决办法
        1.1.3 研究局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层在森林中的重要作用
        1.2.2 菌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1.2.3 菌根的作用
        1.2.4 AM真菌的分类及生态学意义
        1.2.5 AM真菌群落研究技术进展
        1.2.6 影响AM真菌群落的因子
        1.2.7 研究AM真菌的长远意义
        1.2.8 杉木林下AM真菌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野外调查与采样
        2.2.1 调查点分布
        2.2.2 标准地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
    2.3 室内作业
        2.3.1 根系DNA提取
        2.3.2 AM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2.3.3 PCR扩增体系设置
        2.3.4 纯化扩增产物
        2.3.5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4 数据分析
        2.4.1 高通量数据处理
        2.4.2 数据统计分析
3 不同林分土壤作为AM真菌添加剂时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指标测定和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幼苗在不同根际土处理下的侵染率
        3.3.2 不同苗龄的幼苗生长情况
        3.3.3 不同AM真菌添加剂下幼苗的生长情况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生长阶段杉木纯林的AM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和方法
        4.2.1 样地设置和调查取样方法
        4.2.2 室内样品处理方法
        4.2.3 数据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样地特征分析
        4.3.2 不同生长阶段AM真菌群落变化
        4.3.3 AM真菌群落与林分生长和环境因子间的冗余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林分类型人工杉木混交林的AM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材料和方法
        5.2.1 林分设置和取样方法
        5.2.2 室内样品处理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不同林分类型杉木混交林样地特征分析
        5.3.2 不同林分类型杉木混交林的AM真菌群落特征
        5.3.3 AM真菌与林木生长和土壤性质间的冗余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杉木天然林下的AM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和方法
        6.2.1 调查取样方法
        6.2.2 样品室内处理和分析
        6.2.3 数据分析
    6.3 研究结果
        6.3.1 天然林样地特征分析
        6.3.2 天然林中AM真菌群落特征
        6.3.3 AM真菌群落与林木生长和环境因子间的冗余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鼓粒期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作物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作物细胞膜稳定性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1.2.4 干旱胁迫对作物碳代谢的影响
        1.2.5 干旱胁迫对作物氮代谢的影响
        1.2.6 干旱胁迫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7 褪黑素提高作物抗逆能力的生理机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时间及方法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抗旱生理指标的测定
        2.4.2 碳代谢关键生理指标的测定
        2.4.3 氮代谢关键生理指标的测定
        2.4.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
        2.4.5 大豆品质关键指标的测定
        2.4.6 代谢组与转录组检测
        2.4.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抗旱能力的调控效应
        3.1.1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3.1.2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1.3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1.4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2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碳代谢的调控效应
        3.2.1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2.2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2.3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光合参数的影响
        3.2.4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2.5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3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氮代谢的调控效应
        3.3.1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3.2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主要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3.3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氮素积累的影响
        3.3.4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4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
        3.4.1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的影响
        3.4.2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品质的影响
    3.5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碳氮代谢的分子调控作用
        3.5.1 外源褪黑素诱导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差异表达基因的初步分析
        3.5.2 外源褪黑素诱导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
        3.5.3 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验证分析
        3.5.4 外源褪黑素诱导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差异代谢物和KEGG分析
        3.5.5 关键代谢通路的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
4 讨论
    4.1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渗透调节、抗氧化系统、激素含量的调控效应
    4.2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碳代谢的调控效应
    4.3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氮代谢的调控效应
    4.4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
    4.5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大豆碳氮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硼对番茄DNA甲基化、生长发育及果实成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硼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1.1 硼在植物中的形态与吸收
        1.1.2 硼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1.1.3 硼与果实成熟的关系
    1.2 DNA甲基化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2.1 DNA甲基化的概念
        1.2.2 DNA甲基化在生长发育中的功能
        1.2.3 DNA甲基化的研究方法
        1.2.4 DNA甲基化与果实成熟的关系
    1.3 硼与DNA甲基化的联系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硼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2.1 硼处理
        2.1.2.2 叶绿素含量测定
        2.1.2.3 丙二醛含量测定
        2.1.2.4 脯氨酸含量测定
        2.1.2.5 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2.1.2.6 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2.1.2.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1.2.8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1.2.9 根尖活性氧含量测定
        2.1.2.10 花粉萌发率测定
        2.1.2.11 坐果率测定
        2.1.2.12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浓度硼对番茄营养生长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硼对番茄生殖生长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硼对番茄营养生长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3.2 硼对番茄生殖生长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硼对番茄DNA甲基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硼处理
        3.1.2.2 提取RNA
        3.1.2.3 mRNA反转录
        3.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3.1.2.5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浓度硼对番茄叶片DNA甲基化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硼对番茄果皮DNA甲基化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硼对番茄叶片DNA甲基化的影响
        3.3.2 硼对番茄果皮DNA甲基化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硼对番茄果实成熟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和场地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1.3.1 果实失水率测定
        4.1.3.2 果实硬度测定
        4.1.3.3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4.1.3.4 果实Vc含量测定
        4.1.3.5 果实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4.1.4 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硼肥对果实硬度的影响
        4.2.2 不同硼肥对果实失水率的影响
        4.2.3 不同硼肥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4.2.4 不同硼肥对果实抗坏血酸的影响
        4.2.5 不同硼肥对果实抗氧化酶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硼影响番茄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
        5.1.2 硼影响番茄DNA甲基化相关酶的表达
        5.1.3 展望
    5.2 小结
        5.2.1 硼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5.2.2 硼对番茄DNA甲基化的影响
        5.2.3 硼对番茄果实成熟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7)复合抗旱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
        1.1.1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1.2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 抗旱剂提高作物抗旱性的原理及应用
        1.2.1 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
        1.2.2 抗旱剂的作用机制
        1.2.3 抗旱剂的种类及应用
    1.3 提高作物抗旱性的外源物质
        1.3.1 2,4-表油菜素内酯
        1.3.2 钙
        1.3.3 微量元素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单一抗旱剂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4-表油菜素内酯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2.2.2 钙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2.2.3 混合微量元素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响应面法研制玉米复合抗旱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播种育苗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米幼苗苗长影响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3.2.2 玉米幼苗根系长影响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3.2.3 玉米幼苗鲜物质量影响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3.2.4 玉米幼苗干物质量影响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抗旱剂在控水条件下对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2.2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3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2.4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4.2.5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4.2.6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抗旱剂在自然条件下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5.2.2 复合抗旱剂对穗部性状的影响
        5.2.3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5.2.4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改变番茄根系分布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和趋势
        1.2.1 间套作体系中植物根系互作的研究进展
        1.2.2 影响植物根系分布的因素
        1.2.3 间套作体系中根系分泌物对植物根系分布的影响
        1.2.4 根系分泌物影响植物种间互作的途径
        1.2.5 向重力性与植物根构型
        1.2.6 改变植物向重力性的有机物质及其影响机理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不同品种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根系分布及形态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药品
        2.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伴生不同品种分蘖洋葱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2.3.2 不同品种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2.3.3 不同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2.3.4 不同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根系激素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伴生不同品种分蘖洋葱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2.4.2 不同品种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2.4.3 不同品种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3 不同品种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差异物质的分离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药品
        3.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GC-MS分离鉴定不同的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的差异物质
        3.3.2 UPLC-Q-TOF/MS分析鉴定不同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的差异物质
    3.4 讨论
        3.4.1 不同萃取方式对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3.4.2 不同栽培方式对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3.4.3 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化感物质组分分析
4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药品
        4.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外源添加L-苯丙氨酸对番茄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4.3.2 外源添加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4.3.3 L-苯丙氨酸对番茄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4.4 讨论
        4.4.1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生长的影响
        4.4.2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5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向重力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药品
        5.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浓度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向重力性的影响
        5.3.2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生长方向的影响
        5.3.3 番茄根系转录组测序数据质控及序列对比
        5.3.4 基因表达量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5.3.5 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性分析
        5.3.6 qRT-PCR对转录组测序结果的验证
        5.3.7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富集分析
        5.3.8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5.3.9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根系向重力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10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尖淀粉体分布的影响
        5.3.11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5.4 讨论
        5.4.1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向重力性的影响
        5.4.2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淀粉合成的影响
        5.4.3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5.4.4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生态学功能的影响
        5.4.5 L-苯丙氨酸对番茄根系中其他基因表达的影响
6 结论
7 创新点与展望
    7.1 创新点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三种大豆蛋白源致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差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研究
        1.1.1 大豆蛋白的主要种类及特性
        1.1.2 大豆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
    1.2 鱼类豆粕诱导型肠炎研究进展
    1.3 鱼类肠道菌群
        1.3.1 鱼类肠道菌群的形成与组成
        1.3.2 营养物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3.3 肠道菌群的营养和免疫功能
    1.4 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1.4.1 肠道机械屏障
        1.4.2 肠道化学屏障
        1.4.3 肠道生物屏障
        1.4.4 肠道免疫屏障
    1.5 组学技术简介
        1.5.1 16S高通量测序
        1.5.2 全长转录组
        1.5.3 代谢组学
    1.6 本研究总体设计及研究策略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目标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2 普通豆粕对珍珠龙胆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饲料与制备
        2.2.2 实验过程
        2.2.3 样品收集
        2.2.4 常规分析及肠道切片制作
        2.2.5 生化指标分析
        2.2.6 肠道结构基因表达
        2.2.7 肠道免疫基因表达
        2.2.8 肠道菌群16S高通量分析
        2.2.9 转录组分析
        2.2.10 代谢组学分析
        2.2.11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长表现及常规分析
        2.3.2 肠道组织切片
        2.3.3 酶活测定
        2.3.4 基因表达
        2.3.5 16S高通量测序
        2.3.6 转录组分析
        2.3.7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3.8 肠道内容物UPLC-MS代谢谱分析
        2.3.9 肠道组织UPLC-MS代谢谱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3 大豆浓缩蛋白对珍珠龙胆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饲料与制备
        3.2.2 实验过程
        3.2.3 样品收集
        3.2.4 常规分析及肠道切片
        3.2.5 生化指标分析
        3.2.6 肠道结构基因表达
        3.2.7 肠道免疫基因表达
        3.2.8 肠道菌群16S高通量测序
        3.2.9 转录组分析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长表现及常规分析
        3.3.2 肠道组织切片
        3.3.3 酶活测定
        3.3.4 基因表达
        3.3.5 16S高通量测序
        3.3.6 转录组比较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4 发酵豆粕对珍珠龙胆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饲料与制备
        4.2.2 实验过程
        4.2.3 样品收集
        4.2.4 常规分析及肠道切片
        4.2.5 生化指标分析
        4.2.6 肠道结构基因表达
        4.2.7 肠道免疫基因表达
        4.2.8 肠道菌群16S高通量测序
        4.2.9 转录组分析
        4.2.10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长表现及常规分析
        4.3.2 肠道组织切片
        4.3.3 酶活测定
        4.3.4 基因表达
        4.3.5 16S高通量测序
        4.3.6 转录组比较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不同大豆蛋白源对珍珠龙胆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长表现及常规分析
        5.2.2 肠道组织切片
        5.2.3 酶活测定
        5.2.4 基因表达
        5.2.5 16S高通量测序
        5.2.6 转录组比较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全文总结
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10)MeJA对低温下油菜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1 植物受低温损伤的原因及其抗冻机制
        1.1.2 光合系统损伤
        1.1.3 细胞氧化损伤
    1.2 植物体内应对低温胁迫的机制
        1.2.1 ROS积累
        1.2.2 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
        1.2.3 抗氧化系统的响应
        1.2.4 信号转导途径的调节
    1.3 茉莉酸及其酯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1.3.1 茉莉酸的合成途径
        1.3.2 茉莉酸的衍生物及代谢
        1.3.3 茉莉酸响应非生物胁迫
        1.3.4 茉莉酸响应生物胁迫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MeJA对油菜低温抗性影响的转录组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材料处理
        2.2.3 MDA含量测定
        2.2.4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和RNA测序
        2.2.5 组装、生物信息学分析
        2.2.6 差异表达分析及功能注释
        2.2.7 RNA的提取
        2.2.8 cDNA合成
        2.2.9 实时定量荧光PCR引物
        2.2.10 验证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1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浓度MeJA对油菜幼苗低温胁迫下MDA含量的影响
        2.3.2 转录组数据与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对比
        2.3.3 差异基因数统计
        2.3.4 差异基因的GO分类和KEGG富集分析
        2.3.5 相关通路的热图分析
        2.3.6 通过定量RT-PCR分析验证差异基因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3章 MeJA对油菜低温抗性调节机理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处理
        3.2.3 ROS检测
        3.2.4 相对电导率测定
        3.2.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3.2.6 RNA的提取
        3.2.7 cDNA合成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
        3.2.9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10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MTU、EGTA对MeJA处理的油菜幼苗受低温胁迫后ROS积累的影响
        3.3.2 U0126、EGTA对MeJA处理的油菜幼苗受低温胁迫后渗透调节物质及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3.3.3 DMTU、EGTA对MeJA处理的油菜幼苗受低温胁迫后抗氧化酶活的影响
        3.3.4 DMTU、EGTA对MeJA处理的油菜幼苗受低温胁迫下braICE1、braCOR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5 DMTU、EGTA对MeJA处理的油菜幼苗受低温胁迫下braSOD、braPOD、braCAT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6 DMTU、EGTA对MeJA处理的油菜幼苗受低温胁迫下braMAPK3、braMAPK6、braCPK4和braCPK5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4章 MeJA对低温胁迫下油菜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叶绿素含量检测
        4.2.2 叶绿素荧光检测
        4.2.3 植物含水量检测
        4.2.4 植物细胞壁提取
        4.2.5 细胞壁及其组分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U0126、EGTA对MeJA处理的油菜幼苗受低温胁迫后生长的影响
        4.3.2 U0126、EGTA对MeJA处理的油菜幼苗受低温胁迫后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4.3.3 U0126、EGTA对MeJA处理的油菜幼苗受低温胁迫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4 U0126、EGTA对MeJA处理的油菜幼苗受低温胁迫后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4.3.5 红外光谱分析U0126、EGTA对MeJA处理的油菜幼苗受低温胁迫后叶片细胞壁成分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锰、硼对大豆几种生理效应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D]. 杨莉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中微量元素对花椒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D]. 纪道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纳米铁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D]. 孙运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杉木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对幼苗生长的影响[D]. 卢妮妮.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5]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鼓粒期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D]. 曹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6]硼对番茄DNA甲基化、生长发育及果实成熟的影响[D]. 李媛媛.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7]复合抗旱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D]. 陈锡.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8]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改变番茄根系分布的机理[D]. 于洪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9]三种大豆蛋白源致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差异机制研究[D]. 张卫. 广东海洋大学, 2020
  • [10]MeJA对低温下油菜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D]. 莫江楠.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锰和硼对大豆几种生理效应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