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生长、屠体性状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冬,王伟佳,李紫薇,李瑞楚,张长超,王宁,李辉,王守志[1](2020)在《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IGF2)外显子区功能性SNP预测与分析》文中提出旨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鸡IGF2基因中具有潜在生物学功能的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on-synonymou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sSNPs)位点,为开展标记辅助选择改良鸡重要经济性状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从dbSNP数据库中检索出鸡IGF2基因的12个nsSNPs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IFT、Polyphen-2、PhD-SNP和SNAP预测其中可能的功能性SNP;使用I-Mutant3.0和Mupro方法对突变位点的氨基酸稳定性进行分析;对鸡IGF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位点保守性预测,并结合MutPred2预测突变可能造成的功能后果;最后使用Sopma预测IG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蛋白质二级结构,运用I-TASSER构建它们的蛋白质三级结构。结果发现,rs740391349(E29G)、rs735633122(T30P)、rs739078786(L31P)、rs736255842(E35G)及rs736800980(V37G)这5个nsSNPs可能影响鸡IGF2的蛋白功能,且所有位点突变都会使IGF2蛋白稳定性降低。多序列比对及保守性分析显示,rs740391349(E29G)、rs735633122(T30P)和rs736255842(E35G)为高度保守并暴露的功能性残基,MutPred2与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rs735633122(T30P)和rs736255842(E35G)这两个位点上的突变都导致了α螺旋百分比下降。三级结构分析表明,rs735633122(T30P)和rs736255842(E35G)这2个nsSNPs均会导致IGF2的蛋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综上所述,T30P和E35G位点突变严重影响鸡IGF2蛋白质的结构,可能是影响鸡生长和体组成性状的重要功能性SNPs。
胡斯乐[2](2018)在《有尾鸡与无尾鸡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文中认为鸡是较早被人类驯养的动物之一,在我国鸡蛋和鸡肉是生活主要的蛋白来源,仅次于猪肉,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经济、文化及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了生产性能、遗传特性和外貌特征各异的鸡品种。外貌特征的生物多样性大多数是由于机体骨骼和皮肤差异导致的,从而形成了不同家鸡品系间的表型多样性。无尾瓢鸡天生缺乏尾骨和尾羽,为研究物种分化和遗传差异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材料。每个品系的表型差异基础是其基因组及转录调控方式的差异。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成熟,在组学水平上比较无尾鸡和有尾鸡的差异成为了可能。为此,我们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筛选了无尾鸡基因组中特有的高度固定区域及特异性候选基因,以鸡胚尾骨和皮肤为模型,比较无尾鸡和有尾鸡在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动态变化及差异基因集的功能分类,为家鸡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奠定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一、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了8,371,409个高质量的SNP位点,其中未见报道的SNP有3,089,095个。利用ZHP计算方法筛选到无尾鸡基因组上17个高度固定区域和298个候选基因。经过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与神经发育、细胞生长、基础代谢、生长发育与器官生成、趋化性调节、皮肤细胞生长、细胞增殖、细胞骨架重排、血管再生、骨骼发育、体节发育等过程相关。同时对落到候选区域中QTL进行统计,发现与蛋重、胴体重量、啄羽、胫骨性质、脾重量、体重及生长等性状相关。二、通过RNA-Seq技术测定了有尾鸡和无尾鸡不同胚胎发育阶段的尾骨转录组,发现了2714个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差异基因表达量分别构建了共表达网络,其中无尾鸡尾骨共表达网络中的1777个特异基因与11条神经发育信号通路相关,有尾鸡尾骨共表达网络中的437个特异基因与4条免疫系统信号通路相关,两个共表达网络中共有的821个基因与7条物质代谢调节与细胞信号转导过程相关。这表明无尾鸡与有尾鸡在骨骼发育、免疫能力及物质代谢等方面存在差异。KEGG通路分析发现胰岛素信号通路和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两个鸡种中的表达模式不同,这表明两个鸡种在骨基质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差异。对研究一中筛选到的298个候选基因构建了基因共表达网络,并通过打分方法计算中心性值,筛选到17个Hub基因,其中FGFBP1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鸡体重密切相关,P2RX7与骨骼生长及脂代谢相关,ABCB9与脂代谢及免疫功能相关,且这三个基因在两个鸡种尾骨中差异表达。三、通过RNA-Seq技术测定了26个鸡胚皮肤转录组,包括连续发育期有尾鸡皮肤转录组18个,四个发育阶段中有尾鸡与无尾鸡尾羽处皮肤转录组8个。在皮肤连续发育期共获得5830个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胚胎期皮肤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19个模式,分别对应了不同的生理功能。有尾鸡与无尾鸡尾羽皮肤转录组在整体上差异不大,但无尾鸡的基因共表达网络较有尾鸡网络连接度更紧密,且两个共表达网络特有的基因参与了不同的信号通路。在研究一中筛选到的298个基因在胚胎皮肤发育前后期的表达模式差异较大,前期的相互作用较后期更加复杂,代表基因有信号素类可溶性跨膜蛋白家族成员(SEMA3A,SEMA3E,SEMA5A,SEMA4B和SEMA3D)。结论:本研究应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发现无尾鸡与有尾鸡在基因组层面、基因转录共表达调控网络层面都具有差异,提供了与无尾鸡表型相关的候选基因集。该研究将为了解无尾鸡差异性状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本研究中的发育模块和共表达网路的研究方法也将为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在畜禽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张小敏[3](2017)在《罗非鱼生长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及遗传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伴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育种结合着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择育种早已成为培育鱼类新品系的有效手段。并且,借助分子辅助选择育种这种手段可以寻找到与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或基因。本研究分别从鱼类的重要经济性状如体重、体长、体高、体宽和头长5个生长指标筛选了与罗非鱼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并探索了罗非鱼生长性状的调控机理及相互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不同家系间或同一家系不同个体间的尼罗罗非鱼其生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形态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说明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在遗传上选育空间比较大。为了保证罗非鱼快长优良性状能够稳定遗传,也为了培育出生长速度更快的新品系,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中5个基因一MyoD1、MyoD2、Myostatin、GH、IGF2基因作为罗非鱼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及测序技术获得其SNPs位点,再利用最小二乘法对SNPs基因型与罗非鱼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获得与罗非鱼生长相关的SNPs分子标记,以期为尼罗罗非鱼的分子辅助育种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结果如下:1.对尼罗罗非鱼MyoD1基因共检测到8个SNP位点,分别为296A→C、323T→C、617G→C、659A→G、770 C→G、1176G→A、1195C→A、2367A→G,位点平衡性检测发现,有3个SNP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5个SNP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极不平衡状态(P<0.01)。2.对尼罗罗非鱼MyoD2基因共检测到3个SNP位点,分别为636T→C、1127C→T、1357A→T,位点平衡性检测发现,其中位点 1127C→T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3.对尼罗罗非鱼Myostatin基因共检测到3个SNP位点,分别为617A→T、725C→T、2129A→C,位点平衡性检测发现,其中位点2129A→C处于Hardy-Weinberg极不平衡状态(P<0.01)。4.对尼罗罗非鱼GH基因检测到1个SNP位点,即1146T→A,位点平衡性检测发现,该位点2129A→C处于Hardy-Weinberg极不平衡状态(P<0.01)。5.对尼罗罗非鱼IGF2基因共检测到6个SNP位点,分别为1017G→T、1018G→T、1075C→T、1467C→T、1472C→G、4438C→T,位点平衡性检测发现,其中3个SNP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3个SNP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极不平衡状态(P<0.01),这些位点都存在等位基因丢失的危险。6.对尼罗罗非鱼MyoD1基因SNP位点分析发现,296A→C多态性位点与雌性尼罗罗非鱼头长、体长显着相关(P<0.05),与雄性尼罗罗非鱼头长、体高显着相关(P<0.05),323T→C多态性位点与雌性尼罗罗非鱼体重显着相关(P<0.05)。7.对尼罗罗非鱼MyoD2、Myostatin、GH、IGF2 4个基因的SNP分析发现,4个基因的SNP位点均与尼罗罗非鱼的体重、体长、头长、体宽、体高等生长性状无显着的相关性(P>0.05)。本研究为今后借助分子标记对尼罗罗非鱼品种进行改良,选育出快长的新品系,从而缩短养殖周期,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并对实现罗非鱼重要经济性状优良基因的最佳组合和强化我国罗非鱼育种技术体系提供了分子遗传学参考。
岳敏[4](2014)在《西藏小型猪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物的生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动物的品种及性别、营养水平、生活环境、母体效应等。多种因素最终通过神经内分泌的整合、调控而发挥作用,其中调控关键的是由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构成的神经内分泌生长轴。神经内分泌生长轴主要包括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以及这些激素的受体、结合蛋白。哺乳动物在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下丘脑开始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同时也释放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的分泌受到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双重控制,即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而生长抑素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分泌后与生长激素结合蛋白结合经血液循环运输到体内各组织器官,与靶器官上的生长激素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机制,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主要由肝脏合成后释放到血液中,再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结合运输至动物体内的多种组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细胞增殖,从而促进哺乳动物以骨骼肌为主的生长。生长激素还作用于肝外组织,使之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发挥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生长激素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介导下发挥其促生长作用,一定范围内肝脏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分泌随血液中生长激素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当血液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超过一定浓度,则会反馈抑制垂体中生长激素的表达,促进下丘脑中生长抑素的分泌,在下丘脑和垂体双重水平上抑制生长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小型猪在分类学上与普通家猪相同,同属于哺乳纲,偶蹄目,不反刍目,野猪科,猪属动物。由于猪和人体在解剖、生理学方面很相似,1700年英国人JohnAuther就曾提出可用猪作为人的循环系统等研究的模型。但家猪体型过大(有些品种成年体重在400kg以上),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始选育适于实验用的小型猪。育成的小型猪在解剖结构、生理学方面和家猪相同,但体型较小,便于科学实验。目前小型猪在生物医学等领域中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的研究方面,以及异种器官移植、医疗器械的检测、药物动态代谢的方面,小型猪都是很有利用价值的实验动物。猪齿的牙质和齿像的构造也和人相似,可用于牙科医学实验。我国具有独特而又丰富的小型猪资源,它们在原产地均为长期近亲交配形成的封闭群体,具有体型小、遗传稳定等特点,与国外的多品种杂交小型猪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以特有小型猪资源为基础,进行封闭繁育,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品种资源,而且使品种遗传及表型特征更加稳定,更加符合生命科学研究的要求,达到了保种与选育的双重目的。这是我国具有独特的小型猪资源所带来的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的小型猪品种有:西藏小型猪、五指山小型猪、版纳微型猪、贵州小香猪、广西巴马小型猪和滇南小耳猪等。其中五指山小型猪、版纳小型猪和广西巴马小型猪的生长相关基因已经有人进行了研究,西藏小型猪与生长相关的基因研究较少。西藏小型猪,来源于青藏高原、海拔2500-4300米的农区和半农牧区,是唯一能够适应高海拔气候和以放牧为主的猪种,封闭的地理环境使西藏小型猪保存了非常纯正的品种资源。本课题组于2004年将西藏小型猪从西藏引进至广州,目前已完成风土驯化及实验动物化研究,并开展了相关动物模型、药物实验及转基因克隆等研究。从免疫学、遗传学研究发现,该品系具有独特的免疫相关指标和遗传特征,加上其独特的外形,是一种优良的实验用小型猪品种。西藏小型猪成年体重仅有25-40kg,是正常肉用猪体重的15-20%。本实验就是对西藏小型猪的生长相关性基因GH、GHR、IGF-1基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西藏小型猪的小体型提供分子理论和实验依据,为进一步“微型化”群体的培育打下基础。本论文研究中:(1)采用了 PCR产物测序的方法进行GH、GHR基因的分型及SNP位点的寻找,并进行不同基因型的部分生长性状比较分析。结果显示:GH基因在检测区域中发现有5个突变位点,分别为A12G、T45C、G84A、G93A、C133T。而GHR基因在检测区域则未发现突变位点。GH基因,T45C突变位点上TC基因型的西藏小型猪的6-8月龄的腹围值较小,G84A突变位点上AA型的西藏小型猪的3-5月龄的体重、体长值较小,G93A突变位点上GG基因型的西藏小型猪的6-8月龄的体长、体高值较小。我们推测在GH基因T45C、G84A、G93A位点突变的TC、AA、GG基因型可能与体型较小有关。(2)克隆得到了西藏小型猪GHR、IGF-1基因的cDNA序列。结果发现:西藏小型猪GHR基因的片段长1912bp,包含编码区1721bp,该编码区编码了572个氨基酸,与版纳微型猪(JF276446.1)、五指山小型猪(DQ422962.1)的GHR基因高度同源达99%。将西藏小型猪GHR基因的编码区与GenBank中搜索到猪的GHR基因(NM214254.2)的c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1225pb处发生了T→G的突变,该位点的突变引起相应编码氨基酸的变化,由丝氨酸变成了丙氨酸;与五指山猪GHR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1248bp、1287bp处分别发生了G→A的突变,但该位点的突变并未引起相应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与版纳微型猪相比,在1656bp处发生了T→C的突变,该位点的突变也未引起相应编码氨基酸的变化。所获得的西藏小型猪IGF-1基因的片段包含编码区567bp,该编码区编码了186个氨基酸,与猪(NM214256.1)的IGF-1基因高度同源达99%。将西藏小型猪IGF-1基因的编码区与GenBank中搜索到猪的IGF-1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440bp、455pb处发生了G→A、C→T的突变,该位点的突变引起相应编码氨基酸的变化,分别由组氨酸变成了精氨酸、亮氨酸转变成了丝氨酸。具体该位点的突变是否导致蛋白质功能的改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通过实时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西藏小型猪0岁(1日龄)、0.1岁(36日龄)、0.25岁(90日龄)、0.5岁(180日龄)、1岁(360日龄)、2岁(720日龄)、3岁(1080日龄)的心、肝、脾、肺、肾、肌肉、皮肤组织的GH、GHR和IGF-1基因进行相对表达量的测定分析,从而明确GH、GHR和IGF-1基因在西藏小型猪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脏器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不同脏器的表达中,GH基因在0岁、0.25岁、0.5岁、1岁表达量最低都是肌肉,在0岁、0.5岁时在皮肤中的表达量最高,在0.25岁、1岁时在肺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0.1岁、3岁时表达量最高的是肝脏。GHR基因在0.25、0.5、1、2、3岁的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在0、0.1岁时心脏组织的表达量最低,在1、2岁时表达量最高的是肺,在0、0.25岁的肾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IGF-1基因在0、0.25、0.5、1、2岁时肌肉组织的表达量最低,在0、0.25、0.5岁时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0.1、2、3岁时肝脏组织的表达量最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达中,GH和GHR基因在0.1岁时达到峰值,而IGF-1基因在0.25岁时达到峰值。所以西藏小型猪的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呈现出明显的时空特异性。(4)构建了西藏小型猪GHR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GHR-pIRES2-EGFP转染到西藏小型猪胚胎成纤维细胞中,采用相对定量RT-PCR方法检测IGF-1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转染了西藏小型猪生长激素受体的西藏小型猪的胚胎成纤维细胞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出现了表达上调的现象。
葛玉洋,李琦华,樊月圆,初晓辉,徐志强,陈小波,葛长荣,贾俊静,荣华[5](2013)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鸡生长发育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单核苷酸多态性是指DNA序列上的单个碱基变异,是继RFLP和Microsatellite后的第3代分子标记,一般呈双等位基因多肽,具有密度高、分布广、信息量大、易检测和统计分析等特点。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鸡的生长发育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鸡的生长发育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侯新燕[6](2012)在《鸡TPO基因的克隆及其遗传变异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位于甲状腺细胞顶缘的细胞膜上,是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它主要是在酪氨酸碘化和碘化酪氨酸耦联至甲状腺蛋白上形成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鸡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基因(TPO)的遗传变异位点及其与生长和屠体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以固始鸡-安卡鸡F2代资源群为试验材料,采用PCR-RFLP和DNA池测序技术检测了鸡TPO基因三个位点的遗传变异;本研究用RT-PCR方法和克隆技术克隆了固始鸡的TPO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和蛋白结构与功能预测;利用半定量方法分析了TPO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胸肌、腿肌、大脑、小脑、下丘脑和甲状腺中的组织表达情况。结果如下:1.检测到了TPO基因的三个多态变异位点,其中c.111G>A位点位于第二外显子, c.430G>A位点位于第四外显子,g.29996C>T位点位于第十三内含子;关联分析发现:c.111G>A突变位点与鸡的2周龄体重,12周龄胫围,4周龄胸深,8、12周龄胸骨长以及胸肌重和腿肌重显着相关(P<0.05),与初生重和12周龄胸角极显着相关(P<0.01),对4周胸深和12周胸角具有显着的加性效应(P<0.05);c.430G>A突变位点与鸡的8周龄胫长,4周龄骨盆宽呈显着相关(P<0.05),与8周龄胸宽和8周龄体斜长呈极显着相关(P<0.01),对8周胸宽具有显着的加性效应(P<0.05);g.29996C>T突变位点与鸡后期的生长发育有关,其与鸡的12周龄体重,12周龄胸骨长,12周龄胸角以及心脏重、肌胃重、爪重和腿重呈显着相关(P<0.05),对爪重具有显着的加性效应(P<0.05)。2.克隆了固始鸡的TPO基因部分cDNA序列,该编码区长为968bp,序列分析获得了960bp长的ORF,共编码319个氨基酸;与GenBank上预测的序列相比,其编码区第481位存在G-A的突变,导致其编码的氨基酸由丙氨酸变成苏氨酸;运用MEGA4.1软件构建不同物种的进化树,结果显示鸡TPO蛋白在分子进化程度上与牛最近。3.在不同组织中的半定量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在甲状腺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下丘脑和肾脏,其他组织中也均有表达。由以上试验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鸡TPO基因的突变影响到动物的生长发育。c.111G>A位点对4周胸深,12周胸角的加性效应显着;c.430G>A位点对8周胸宽的加性效应显着,可用于纯系育种工作中提高固始鸡的生长性能。
苏玲[7](2012)在《鸡PNPLA3基因多态性及组织表达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NPLA3(脂肪细胞营养素)是近几年发现的与能量平衡和脂肪代谢有关的非分泌型蛋白,作为PNPLAs家族的一员,PNPLA3同时具有脂肪分解酶活性和脂肪转移酶活性。在人PNPLA3基因的研究发现该基因在脂肪合成和分解代谢中有重要作用,与人的体重增长及肥胖等密切相关。目前尚未见该基因遗传变异对鸡生长发育及代谢影响的报道。本研究主要进行了鸡PNPLA3基因遗传变异与固始鸡资源群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及该基因在丝毛乌骨鸡不同生长阶段的组织表达差异研究。本试验利用混合DNA池测序技术对鸡PNPLA3基因全长序列变异位点进行了筛选,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筛选出的变异位点在固始鸡安卡鸡F2代资源群中的分布及群体遗传特性,用SHEsis软件进行突变位点之间的连锁不平衡分析,PHASE2.0软件进行单倍型构建。并进行了各突变位点及单倍型与生长性状、屠体性状、肉质性状等经济性状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关联分析,同时进行了各突变位点对其显着相关性状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研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丝毛乌骨鸡PNPLA3基因不同生长阶段的组织表达进行了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在鸡PNPLA3基因第6外显子、第7内含子、第8外显子共发现3处突变位点,分别命名为g.40006G>T、g.42344T>C和g.42404A>T,其中,g.40006G>T突变位点导致了氨基酸的变化(赖氨酸→天冬酰胺)。群体遗传学研究表明,三个位点的突变纯合型个体均较少,基因型频率较低。3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均在0.25到0.5之间,均属于中度多态。2、位于第7内含子的g.42344T>C位点与第8外显子的g.42404A>T位点处于强连锁不平衡状态,这两个位点构成3种单倍型(频率>0.01%):H1(C-T)、H2(T-T)、H3(T-A),其中C-T型频率最高,达到74.8%。3、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个位点均与体重、屠体重及主要内脏器官重存在显着关联(P<0.05),且具有明显的优势基因型,而与腹脂重、腹脂率等脂肪性状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g.40006G>T位点对显着相关的体重及屠体性状具有显着的加性效应(p<0.05),而g.42344T>C和g.42404A>T位点对其相关性状的显性效应显着(p<0.05)。单倍型组合型与10周龄体重、12周龄体重、屠体重等生长性状和屠体性状显着相关(p<0.05)。4、在对乌鸡公鸡1日龄,4、8、12周龄的肝脏、心脏、肌肉的的PNPLA3的表达研究发现,1日龄、4周龄、12周龄时,PNPLA3基因均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其中12周龄的肝脏表达量显着高于肌肉和心脏组织(P<0.05);PNPLA3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随着生长发育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12周龄时表达量达到最高,而在肌肉和心脏中的表达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由以上试验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1、鸡PNPLA3基因g.40006G>T、g.42344T>C和g.42404A>T突变位点均与生长性状及屠体性状存在显着关联,可能与控制生长性状的QTL或主效基因连锁。g.40006G>T位点对相关性状的加性效应显着,可用于纯系育种工作中提高固始鸡的生长性能。2、丝毛乌骨鸡PNPLA3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变化规律,该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普遍高于其它组织,推测其可能是通过肝脏对机体代谢产生作用。
徐晶,单雪松[8](2011)在《吉林白鹅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的SNP及其与屠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试验设计了5对引物,采用PCR-SSCP方法对吉林白鹅肉用品系85只个体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IGFⅡ)进行了SNP检测,分析其群体遗传结构,并对SNP与屠体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IGFⅡ外显子3中存在3种基因型AA、AB、BB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647、0.1412、0.0941,AA为优势基因型;存在2种等位基因A、B,基因频率分别为0.8353、0.1647,A为优势等位基因。IGFⅡ外显子3中发现1处SNP位点(A→G),该突变为沉默突变,未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对3种基因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BB基因型个体半净膛重、肝脏重显着高于AA、AB基因型(P<0.05);腿肉重BB基因型极显着高于AA基因型(P<0.01);基因型对全净膛重、翅重、胸肉重无显着影响(P>0.05)。
靳薇,张德祥,鲁生霞,戚小鸿,王玳玮,杨柳,邓学梅[9](2010)在《鸡IGF-Ⅰ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屠体性状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对438只黄羽矮小型肉鸡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IGF-Ⅰ)的5′端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发现该区域的PCR扩增产物经HinfⅠ酶切后出现GG、GT和TT 3种基因型。经χ2检验,群体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对9个性状(活体重、屠体重、皮脂厚、半净膛、全净膛、胸肌重、腿肌重、腹脂重、腹脂率)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肌间脂肪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家系效应在8个性状上(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全净膛、胸肌重、腿肌重、腹脂重、腹脂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而基因型效应只在腹脂率上达到显着水平(P<0.05),腹脂重没有达到显着水平(P=0.0669)。不同基因型的最小二乘均值间多重比较结果发现,TT型的腹脂重和腹脂率均显着低于GT型(P<0.05),而GG型和GT、TT型的差异不显着(P>0.05)。
原昊[10](2010)在《鹅MC4R、LPL、ApoB和PPARγ基因多态性及MC4R基因在填饲鹅中表达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朗德鹅、江山白鹅、浙东白鹅、永康灰鹅和莱茵鹅五个鹅种共132只个体为供试群体,针对MC4R、LPL、PPARy和ApoB基因在其他动物中已经发现的多态位点,设计引物,利用PCR-SSCP技术,在群体内研究了上述基因在各个体中的SNPs及其与肉质和屠体性状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对于阐明鹅肥肝形成机理、动物肥胖机理、鹅脂类代谢及育种改良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进行了朗德鹅填饲前后MC4R基因在各组织中表达模式的研究。应用强制填饲技术建立腹型肥胖朗德鹅模型,提取填饲后及正常朗德鹅新鲜腹脂、肝脏等13处组织的总RNA, 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织MC4R基因的表达,选择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使用半定量2-△△CT法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如下:1鹅MC4R、LPL、PPARy和ApoB基因多态性与屠体、肉质性状相关性研究PCR-SSCP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所有鹅个体中,除了PPARy基因所扩增出片段中没有发现SNPs外,其他基因均发现SNPs存在。它们分别是:SNPs-MC4R128(G→A)、 SNPs-LPLexton3-246(G→A)、SNPs-apoB4507(A→G)。其中,SNPs-MC4R128(G→A)检测到两种基因型AA型和BB型,SNPs-LPLexton3-246(G→A)检测到3中基因型HH型、Hh型及hh型,SNPs-apoB4507(A→G)中也检测到三种基因型YY型、Yy型及yy型。最小二乘分析和显着性检验表明:在屠体性状方面,SNPs-MC4R128位点BB型的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极显着高于AA型个体(P<0.01)。SNPs-LPL exton3-246位点hh型个体胸肌率、屠宰率和活重均极显着高于HH型个体(P<0.01);HH型个体腹脂率极显着低于hh型个体(P<0.01),Hh型腹脂率显着低于hh型(P<0.05);SNPs-apoB4507位点YY基因型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显着低于Yy型(P<0.05),且极显着低于yy基因型个体(P<0.01);YY、Yy型个体活重和腹脂率均极显着低于yy型(P<0.01);YY型个体的屠宰率指标也同样极显着低于yy型(P<0.01)。在肉质性状方面,SNPs-MC4R128位点AA型个体十五碳烯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及二十碳烯酸含量极显着高于BB型个体(P<0.01),亚麻酸含量显着高于BB型个体(P<0.05),而AA型个体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山嵛酸、芥酸含量极显着低于BB型个体的含量(P<0.01)。SNPs-LPL exton3-246多态位点对应的三种基因型中,HH型和Hh型个体月桂酸含量极显着高于hh型个体(P<0.01);HH型个体豆蔻酸含量极显着高于hh型个体(P<0.01),而Hh型个体豆蔻酸含量显着高于hh型个体(P<0.05);HH型个体十五烷酸、十五碳烯酸含量均极显着低于hh型个体(P<0.01);HH型和Hh型个体棕榈酸含量显着高于hh型(P<0.05),而十七碳烯酸的结果恰好与棕榈酸相反;对于硬脂酸,Hh型个体含量显着低于hh型(P<0.05);对于油酸,HH型个体含量显着低于hh型个体(P<0.05);HH型个体亚麻酸含量极显着高于hh型(P<0.01),Hh型个体的含量显着高于hh型(P<0.05);对于花生酸,HH型个体含量极显着高于hh型个体含量(P<0.01);对于粗脂肪含量来说,HH型个体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hh型个体(P<0.05)。SNPs-apoB4507多态位点三种基因型中,YY型个体月桂酸和花生酸含量均极显着高于yy型个体(P<0.01);YY型个体豆蔻酸含量显着高于yy型个体(P<0.05);YY型个体十五烷酸显着低于yy型个体含量(P<0.05);对于十五碳烯酸,YY型个体显着高于Yy型(P<0.05),并且极显着高于yy型个体(P<0.01);对于棕榈酸,YY型个体显着低于yy型个体(P<0.05);YY型个体棕榈油酸含量显着低于Yy和yy型(P<0.05);对于硬脂酸,YY和Yy型个体含量均显着高于yy型个体(P<0.05);对于亚麻酸,YY型个体显着高于Yy型(P<0.05),且极显着高于yy型(P<0.01);对于二十碳烯酸和花生四烯酸,YY型个体含量显着低于Yy型(P<0.05),且极显着低于yy型个体(P<0.01);YY型山嵛酸含量显着低于yy型个体(P<0.05);而在芥酸含量方面,YY型和Yy型个体均极显着低于yy型个体(P<0.01)。综上所述,可考虑将MC4R、LPL及ApoB基因作为影响鹅肉质和屠体性状的候选基因。2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朗德鹅填饲前后MC4R基因表达情况PCR结果显示,MC4R基因及β-actin在填饲前后朗德鹅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肌胃、小肠、胰腺、脑、胸肌、腿肌、腹脂、皮下脂等13种组织中均存在不同程度表达。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在肾、小肠、心这3个组织中,填饲后朗德鹅MC4R表达量均比对照组中朗德鹅该基因表达量低,填饲后分别为填饲前表达量的0.41±1.80、0.65±5.75及0.72±1.22倍。而在其他组织中,MC4R基因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填饲组/对照组相对表达量倍数由高到低顺序分别为:脑22.78±1.00倍,肝9.08±2.80倍,肺5.28±1.83倍,胰3.78±3.01倍,腿肌3.07±3.64倍,胃2.90±0.97倍,皮下脂肪2.34±1.66倍,腹脂2.18±3.01倍,胸肌2.07±0.37倍,脾2.01±1.75倍。
二、鸡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生长、屠体性状相关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生长、屠体性状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IGF2)外显子区功能性SNP预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鸡IGF2基因nsSNPs的获取 |
1.2 鸡IGF2基因nsSNPs功能的预测 |
1.3 鸡IGF2蛋白质稳定性预测 |
1.4 鸡IGF2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及进化保守位点分析 |
1.5 MutPred2预测鸡IGF2基因突变位点可能造成的功能后果 |
1.6 鸡IGF2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 |
2 结 果 |
2.1 鸡IGF2基因nsSNPs的筛选 |
2.1.1 鸡IGF2基因上的SNPs分布 |
2.1.2 nsSNPs在鸡IGF2基因编码区的结构分布 |
2.2 鸡IGF2基因功能性nsSNPs预测 |
2.2.1 SIFT预测功能性nsSNPs |
2.2.2 Polyphen-2预测功能性nsSNPs |
2.2.3 PhD-SNP预测功能性nsSNPs |
2.2.4 SNAP预测功能性nsSNPs |
2.2.5 鸡IGF2基因功能性nsSNPs预测分析 |
2.3 鸡IGF2蛋白质稳定性预测 |
2.4 鸡IGF2的多序列比对和进化保守性位点预测 |
2.4.1 IGF2氨基酸序列的多序列比对 |
2.4.2 IGF2进化保守性位点预测 |
2.5 鸡IGF2 5种突变体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 |
2.6 IGF2突变位点可能的功能后果预测 |
2.7 鸡IGF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建模 |
3 讨 论 |
4 结 论 |
(2)有尾鸡与无尾鸡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鸡基因组研究进展 |
1.1.1 鸡的基因组组成 |
1.1.2 遗传图谱 |
1.1.3 物理图谱 |
1.1.4 遗传连锁图谱及物理图谱的整合 |
1.1.5 鸡全基因组序列 |
1.1.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鸡进化与功能基因挖掘中的应用 |
1.2 鸡遗传学研究进展 |
1.2.1 鸡的种质资源 |
1.2.2 鸡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1.3 以鸡胚为模型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
1.3.1 鸡胚的形态发生 |
1.3.2 以鸡胚为模型开发新药 |
1.3.3 以鸡胚为模式探究基因功能 |
1.3.4 以鸡胚为模型研究体轴发育 |
1.4 鸡的无尾性状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
2 研究一无尾鸡全基因组选择信号的筛选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混池重测序 |
2.2.3 测序数据的质控及比对 |
2.2.4 SNP的检测 |
2.2.5 选择性清除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无尾鸡基因组数据及SNP的鉴定与注释 |
2.3.2 无尾鸡选择性清除分析 |
2.3.3 选择区域的扩选及分析 |
2.3.4 候选区域内的QTL统计分析 |
2.3.5 无尾鸡特异性突变位点筛选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研究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有尾鸡与无尾鸡骨骼发育差异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RNA提取、建库及测序 |
3.2.3 RNA-seq原始数据的质量控制、序列比对、差异分析 |
3.2.4 KEGG信号通路分析及GO富集分析 |
3.2.5 以尾骨为模型构建受选择区域候选基因共表达网络及筛选Hub基因 |
3.3 研究结果 |
3.3.1 骨骼样本测序数据质量检测 |
3.3.2 无尾鸡与有尾鸡尾骨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3.3.3 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 |
3.3.4 无尾鸡与有尾鸡尾骨差异表达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
3.3.5 有尾鸡与无尾鸡共表达网络比较分析 |
3.3.6 受选择区域基因在尾骨发育中表达模式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研究三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有尾鸡与无尾鸡皮肤发育差异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样品采集 |
4.2.2 RNA提取、建库及测序 |
4.2.3 RNA-seq原始数据的质量控制、序列比对、差异分析 |
4.2.4 聚类分析 |
4.2.5 KEGG信号通路分析及GO富集分析 |
4.2.6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验证 |
4.3 研究结果 |
4.3.1 有尾鸡鸡胚发育过程 |
4.3.2 有尾鸡皮肤转录组数据分析及表达模式研究 |
4.3.3 有尾鸡皮肤差异基因的顺序表达模式 |
4.3.4 受选择区域内的候选基因在有尾鸡皮肤中的表达模式 |
4.3.5 有尾鸡与无尾鸡尾部皮肤表达模式比较分析 |
4.3.6 受选择区域内候选基因在两种鸡胚皮肤中的表达模式比较 |
4.3.7 对RNA-Seq数据的qPCR验证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罗非鱼生长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及遗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生长性能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1 MyoD1与MyoD2基因 |
1.1.2 Myostatin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3 GH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4 IGF2基因的研究进展 |
1.2 水产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分子辅助育种与分子标记技术 |
1.2.2 水产动物常用的几类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
1.2.3 SNP技术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3 尼罗罗非鱼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罗非鱼生长相关基因的SNP分析 |
2.1 生长性能差异性个体的筛选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PCR-SSCP分析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生长性能差异性个体的筛选结果 |
2.3.2 MyoD1基因PCR-SSCP检测结果与分析 |
2.3.3 MyoD2基因PCR-SSCP检测结果与分析 |
2.3.4 Myostatin基因PCR-SSCP检测结果与分析 |
2.3.5 GH基因PCR-SSCP检测结果与分析 |
2.3.6 IGF2基因PCR-SSCP检测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罗非鱼生长性状与候选基因SNP的关联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MyoD1基因SNP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
3.2.2 MyoD2基因SNP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
3.2.3 MSTN基因SNP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
3.2.4 GH基因SNP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
3.2.5 IGF2基因SNP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西藏小型猪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科学意义 |
1.1 小型猪研究的现状及其进展 |
1.2 国内、外小型猪的介绍 |
1.3 小型猪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生长相关基因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1 神经内分泌生长轴 |
2.2 与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 |
2.3 本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一节 西藏小型猪GH、GH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
前言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节 西藏小型猪GHR、IGF-1基因的克隆测序分析 |
前言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节 西藏小型猪GH、GHR、IGF-1基因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 |
前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节 西藏小型猪GHR基因的真核表达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英文缩写词表 |
致谢 |
附件 |
(5)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鸡生长发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
1.1 SNP的概念 |
1.2 SNP检测的原理及技术 |
2 SNP在鸡生长发育上的应用 |
2.1 生长和肉质 |
2.2 SNP和鸡的生长发育 |
3 小结 |
(6)鸡TPO基因的克隆及其遗传变异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鸡下丘脑-垂体-靶器官通路相关基因 SNP 研究进展 |
1.1.1 生长激素基因 |
1.1.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基因 |
1.1.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 基因 |
1.1.4 生长素基因 |
1.2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基因研究进展 |
1.2.1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
1.2.2 甲状腺激素的形成过程 |
1.2.3 甲状腺过氧物化酶 |
1.2.4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基因 |
2 引言 |
3 鸡 TPO 基因 cDNA 的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菌种及质粒 |
3.1.3 工具酶与试剂 |
3.1.4 主要试剂及配制 |
3.1.5 培养基 |
3.1.6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PCR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2.2 各组织总 RNA 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3.2.3 反转录反应 |
3.2.4 PCR 反应 |
3.2.5 PCR 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3.2.6 PCR 产物与 pMD18-T Vector 的连接与转化 |
3.2.7 转化菌的筛选与鉴定 |
3.2.8 鸡 TPO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3.2.9 序列分析与结构预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甲状腺中提取的总 RNA 结果 |
3.3.2 RT-PCR 结果 |
3.3.3 重组质粒、质粒 PCR 和双酶切鉴定 |
3.3.4 目的片段的序列测定结果 |
3.3.5 鸡 TPO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6 TPO 基因的组织表达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鸡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基因的遗传变异检测及其效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鸡 TPO 基因遗传变异的检测 |
4.2.2 鸡 TPO 基因突变位点与鸡生长和屠体性状的关联分析 |
4.2.3 鸡 TPO 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分析 |
4.2.4 鸡 TPO 基因突变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
4.3 讨论 |
4.3.1 鸡 TPO 基因遗传变异的检测 |
4.3.2 鸡 TPO 基因突变位点与生长和屠体性状的关联分析 |
4.4 小结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7)鸡PNPLA3基因多态性及组织表达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与鸡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 |
1.1.1 生长性状 |
1.1.2 屠体性状 |
1.1.3 肉质性状 |
1.2 PNPLA3 的研究进展 |
1.2.1 PNPLA3 的基因结构特征 |
1.2.2 PNPLA3 的生物学特征 |
1.2.3 PNPLA3 的功能 |
1.2.4 PNPLA3 基因的表达调控 |
1.3 SNPS 检测方法 |
1.3.1 直接测序 |
1.3.2 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 |
1.3.3 创造酶切位点 |
1.3.4 单链构象多态性 |
1.3.5 基因芯片 |
1.3.6 SNPS 在家禽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1.4 荧光定量 PCR 技术 |
1.4.1 荧光定量 PCR 原理 |
1.4.2 荧光化学的种类及作用原理 |
1.4.3 荧光定量 PCR 的定量方法 |
2 引言 |
3 固始鸡-安卡鸡 F2 代资源群 PNPLA3 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试验主要试剂与溶液配制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3.2.2 DNA 混池的构建 |
3.2.3 SNP 位点的筛选 |
3.2.4 酶切引物及内切酶的选择 |
3.2.5 引物稀释 |
3.2.6 PCR 扩增 |
3.2.7 PCR 产物的检测 |
3.2.8 PCR 产物的限制性酶切反应 |
3.2.9 酶切产物的检测 |
3.2.10 测序验证 |
3.2.11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鸡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3.3.2 PNPLA3 基因筛选突变结果 |
3.3.3 PNPLA3 基因各突变位点 PCR 扩增结果 |
3.3.4 PNPLA3 基因各突变位点 PCR 产物酶切检测结果 |
3.3.5 PNPLA3 基因各突变位点测序结果 |
3.3.6 PNPLA3 基因突变位点群体遗传学分析 |
3.3.7 PNPLA3 基因型与资源群经济性状关联分析 |
3.3.8 PNPLA3 基因突变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单倍型构建结果 |
3.3.9 PNPLA3 基因单倍型组合与生长性状及屠体性状的关联分析 |
3.3.10 PNPLA3 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鸡 PNPLA3 基因不同生长阶段的组织表达规律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动物 |
4.1.2 样品采集 |
4.1.3 试验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4.1.4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总 RNA 提取 |
4.2.2 RNA 质量的检测 |
4.2.3 反转录 |
4.2.4 CDNA 质量的检测 |
4.2.5 荧光定量 PCR 引物设计 |
4.2.6 荧光定量 PCR 反应操作步骤 |
4.2.7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总 RNA 提取 |
4.3.2 CDNA 质量及引物特异性检测 |
4.3.3 PNPLA3 在乌鸡不同生长阶段肝脏、心脏、肌肉中的表达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8)吉林白鹅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的SNP及其与屠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指标 |
1.3 引物设计 |
1.4 PCR扩增 |
1.5 PCR-SSCP检测及测序 |
1.5.1 PCR-SSCP检测 |
1.5.2 克隆测序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CR扩增结果 |
2.2 PCR-SSCP检测结果 |
2.3 序列测定 |
2.4 IGFⅡ基因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
2.5 IGFⅡ基因不同基因型与屠体性状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10)鹅MC4R、LPL、ApoB和PPARγ基因多态性及MC4R基因在填饲鹅中表达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MC4R基因研究现状 |
1.1 黑素皮质素受体家族 |
1.2 MC4R研究进展 |
1.3 MC4R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
1.4 MC4R的生物学功能 |
1.5 MC4R的分布 |
1.6 MC4R信号系统的调控 |
1.7 MC4R的染色体定位及在畜牧生产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
2 家禽脂肪性状其他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
2.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伊PAR)基因 |
2.2 脂蛋白脂酶(LPL)基因 |
2.3 载脂蛋白B(ApoB)基因 |
3 试验方法综述 |
3.1 PCR-SSCP方法 |
3.2 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
4 朗德鹅及其他试验鹅种简介 |
4.1 朗德鹅 |
4.2 浙东白鹅 |
4.3 江山白鹅 |
4.4 永康灰鹅 |
4.5 莱茵鹅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鹅MC4R、LPL、PPARγ、ApoB基因多态性与屠体及肉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血液基因组DNA抽提结果 |
2.2 MC4R,LPL,PPARγ及ApoB基因各片段的PCR-SSCP结果 |
2.3 SSCP电泳结果 |
2.4 多态位点测序结果 |
2.5 群体遗传学分析 |
2.6 几种鹅屠体和肉质性状测定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试验动物选择 |
3.2 不同鹅种间体尺指标及屠体性状比较分析 |
3.3 肉质测定及脂肪酸含量分析 |
3.4 鹅MC4R、LPL、ApoB多态位点群体遗传学分析 |
3.5 四个个基因生理功能讨论 |
3.6 不同基因型多态性与屠体性状、脂肪酸含量相关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朗德鹅填饲前后MC4R基因表达情况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填饲前后朗德鹅生产参数比较 |
2.2 引物普通PCR检测及基因在各组织中扩增检测 |
2.3 荧光定量PCR半定量结果(2-△△CT法) |
3 讨论 |
3.1 试验动物的选择 |
3.2 试验方法讨论 |
3.3 MC4R表达量变化原因及机理探讨 |
3.4 实验中总RNA抽提的几点体会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鸡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生长、屠体性状相关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IGF2)外显子区功能性SNP预测与分析[J]. 李玉冬,王伟佳,李紫薇,李瑞楚,张长超,王宁,李辉,王守志. 畜牧兽医学报, 2020(11)
- [2]有尾鸡与无尾鸡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 胡斯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07)
- [3]罗非鱼生长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及遗传效应研究[D]. 张小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1)
- [4]西藏小型猪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D]. 岳敏.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5)
- [5]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鸡生长发育中的应用[J]. 葛玉洋,李琦华,樊月圆,初晓辉,徐志强,陈小波,葛长荣,贾俊静,荣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8)
- [6]鸡TPO基因的克隆及其遗传变异效应研究[D]. 侯新燕.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6)
- [7]鸡PNPLA3基因多态性及组织表达规律的研究[D]. 苏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6)
- [8]吉林白鹅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的SNP及其与屠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 徐晶,单雪松. 中国畜牧兽医, 2011(02)
- [9]鸡IGF-Ⅰ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屠体性状关系的研究[J]. 靳薇,张德祥,鲁生霞,戚小鸿,王玳玮,杨柳,邓学梅. 中国畜牧兽医, 2010(11)
- [10]鹅MC4R、LPL、ApoB和PPARγ基因多态性及MC4R基因在填饲鹅中表达模式的研究[D]. 原昊.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