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原子极性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内部激发态

多原子极性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内部激发态

一、多原子极性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内部激发态(论文文献综述)

贾彩红[1](2021)在《DAC内稳恒热流场下原位热导率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于勇[2](2020)在《量子存储器间的远距离纠缠》文中认为量子网络是指将诸多位于不同地点的量子处理器连接形成的一个可以传输量子态的网络。它能够提供许多革命性的功能,诸如任意远距离的安全通信、分布式量子计算等。实现它的基础单元是两个远距离的量子存储器之间的纠缠。本文中我们尝试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体系建立远距离的纠缠。目前远距离纠缠的发展受限于光与原子纠缠亮度低、原子存储器波长与通信光纤不匹配等技术瓶颈。为此,我们首先搭建了环形腔增强单光子与原子系综间耦合,提升了存储器读出效率;同时利用环形腔抑制了控制光噪声、减少了滤波损耗。与之前结果相比,光与原子的纠缠亮度提升了一个量级。其次我们还利用量子频率转换技术,将从原子团出射的光子波长从795纳米转换至位于光纤通讯波段的1342纳米,使得光子传输损耗由原本的3.5 dB/km降低至0.3 dB/km。然后我们通过光子干涉建立量子存储间的远距离纠缠。建立远距离纠缠主要有两种方案:单光子干涉方案和双光子干涉方案。总体而言双光子干涉方案实验难度较低,同时纠缠产率也较低;单光子干涉方案纠缠产率更高,但要求稳定的相位环境,实验难度较大。我们分别利用这两种方案演示了两个量子存储间的远距离纠缠,一个是利用双光子干涉方案,通过总长22公里的外场光纤传输建立的;另一个是利用单光子干涉方案,通过总长50公里的室内光纤传输建立的。为实现远程单光子干涉,我们设计并实施了双重相位锁定方案,成功地把经过50公里光纤传输后引起的光程差控制在50纳米左右。虽然目前实验中两个存储器仍然放置于同一个实验室,但已基本具备实现远距离空间分隔的存储器间纠缠的能力。本论文中我们还考虑了其他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量子存储器的安全检验,我们首次演示了用测量设备无关方案去检验一个量子存储器,并通过基于里德堡阻塞效应的单光子源及量子随机数控制的偏振态制备,保证了光源端的抗攻击能力。我们的方法兼顾了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有很强的的实用意义。另一方面,针对冷原子量子存储体系现有的不足,我们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案进行改进。其中一部分是利用里德堡阻塞效应,实现系综体系中光和原子的确定性纠缠制备,以及在原子系综内部进行确定性的纠缠交换;另外一部分是在DLCZ存储中,利用拉曼光对自旋波的操控,实现量子比特的长寿命以及多模存储。本文中我们用两种方案分别实现的22公里及50公里光纤传输的量子存储器间纠缠的工作为构建基于量子中继的量子网络奠定了基础。将其与基于里德堡的确定性纠缠、长寿命存储等技术结合,将极大地推动量子中继和全量子网络的实验研究。

乔雷[3](2020)在《量子网络系统中的相干输运和单光子集体性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对微观量子态的操作和调控问题。光子作为电磁场量子化的能量实体,与电磁环境没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量子信息载体的理想候选者。相比于其它有质量的微观粒子,光子在应用上具有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和保密性好等优点。近些年,通过利用光子与物质之间的有效相互作用来实现对光子态的操控已经成为量子物理中的重要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将量子发射器放入到受限空间中,光子与发射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地增加,由此发展而来的腔电动力学和波导电动力学现在已经变成了量子光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在波导电动力学中,光子可以沿着波导进行传播,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在波导中的光子会发生退相干现象。目前实验上已经实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高品质波导,例如光子晶体波导、超导传输线波导、纳米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等,这为光子的长距离传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波导系统中,耦合腔阵列波导由于其丰富的物理现象和能谱结构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耦合腔阵列系统中的光开关效应、动力学问题、束缚态问题、相干的量子输运问题等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这个系统中的量子性质,还能够帮助设计出在量子信息处理中所需要的量子器件和量子网络。在第一章中,我们简单介绍了光子的量子化发展过程和光子在受限波导中与量子发射器发生耦合的发展状况以及该系统的物理实现。在第二章中,我们研究了耦合腔波导与二能级量子发射器耦合的系统,分析了一维和二维耦合腔阵列中单光子态的相干输运问题。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一维耦合腔波导与三能级量子发射器耦合的系统,对其中的束缚态和自发辐射问题进行了计算和讨论。在第四章中,我们研究了一维耦合腔波导与量子发射器系综相耦合的系统,对其中的能级结构和单光子集体性动力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第五章中,我们分析了一般玻色场与原子集合耦合的系统,对其中的束缚态和dark态在单光子集体性动力学中引起的囚禁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最后一章中,我们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且对接下来可能的工作做出一些展望。

黄新朝[4](2020)在《基于薄膜平面腔的X射线量子光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量子光学是处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物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多年来,X射线光源的亮度提升了十几个数量级。尤其是近年来发展的新一代高能同步辐射和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极大提升了 X射线的亮度和相干性。量子光学和高质量X射线光源的结合,成功地将量子光学的研究内容拓展到了 X射线波段,并逐渐形成了 X射线量子光学这门新兴学科。得益于成熟的制备和探测技术,使用薄膜平面腔对X射线进行相干调控,迅速成为了X射线量子光学领域的重要分支。薄膜平面腔由多层膜制成,原子以薄膜的形式内嵌在薄膜平面腔中,与腔内X射线光子发生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原子核或原子内壳层不同能级体系的调控。目前,原子核体系的研究焦点从单激发多体问题拓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多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其中的相互作用机理仍待进一步明晰。原子内壳层体系由于受限于复杂的能级结构,相关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发展。本论文使用薄膜平面腔,结合原子核和原子内壳层跃迁,开展了系列的X射线量子光学研究。目的是拓宽X射线量子光学的研究范围,推动基于X射线薄膜平面腔的量子调控进入更实用的层面。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从单层原子核薄膜出发,介绍了Parratt、传输矩阵和量子模型等理论工具,并发展了一套可以快速求解多层核薄膜系统的简洁传输矩阵方法。利用新发展的理论工具,研究了双层核薄膜之间的耦合作用,发现核薄膜之间的交换相互作用与核薄膜的间距有周期性关系,并依此实现了间距调控的电磁诱导透明现象。根据掌握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设计了三层核薄膜构成的波腹-波节-波腹(101)构型,提出了暗态等效核腔系统。暗态类似质量优越的腔,可以实现强耦合;(2)将薄膜平面腔的调控方法应用到了原子内壳层体系,拓宽了其研究范围。具体而言,选取有较强共振荧光通道的W原子,利用原子与腔相互作用强度受腔模式阶数调控的特点,实现了对共振荧光通道辐射速率的直接调控,并能间接调控空穴的寿命。另外,利用更加广泛存在的非弹性荧光线,依据薄膜平面腔选择真空场模式的能力,实现了 X射线波段荧光的定向辐射效应;(3)设计了国内的核量子光学实验平台。北京高能光源HEPS首批建设线站ID33涵盖核共振散射技术(Nuclear Resonant Scattering,简称NRS),依托该线站,可以在国内发展X射线核量子光学所需要的实验平台。为解决ID33中X射线脉冲时间间隔对57Fe核素不够长的问题,以及考虑到能域核共振散射技术在核量子光学上的不可替代性,为ID33设计了一套能域核共振散射谱仪——基于高能同步辐射的穆斯堡尔源SMS。本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概述了 X射线量子光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 X射线薄膜平面腔,及其与原子核共振能级和原子内壳层共振能级构成的不同系统;第二章介绍了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理论方法包括Parratt经典模拟、半经典传输矩阵、量子模型以及我们实验组新发展的半经典简洁传输矩阵方法。实验技术介绍了探测原子核能级体系的核共振散射技术,包含时域和能域两种不同模式,以及探测原子内壳层能级共振的X射线荧光技术和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技术(Resonant Inelastic X-ray Scattering,简称RIXS);第三章介绍了本文利用薄膜平面腔开展的原子核系统研究,包括单层核薄膜对薄膜平面腔内场强分布的影响、双层核薄膜实现的可调电磁诱导透明和三层核薄膜实现的量子暗态等效腔等三部分;第四章介绍了利用薄膜平面腔开展的原子内壳层共振跃迁研究,包括W原子LⅢ空穴寿命调控和荧光定向辐射两部分;第五章,设计了一套能域核共振散射谱仪——同步辐射穆斯堡尔源(Synchrotron Mossbauer Source,简称SMS),同时详细描述了该谱仪在HEPS-ID33的安装调试方案。

戈华,胡文弢,肖景林[5](2007)在《强耦合半无限极性晶体中磁极化子的激发能量》文中认为采用线性组合算符和幺正变换,利用变分法计算了多原子半无限极性晶体中由电子和光学声子强耦合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磁极化子的第一激发能量及平均声子数,并通过适当的数值计算图示了它们与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磁场条件下,电子无限接近晶体表面和电子处于晶体深处时,磁极化子的第一激发能量和平均声子数都有所不同。

任保友,肖景林[6](2006)在《多原子半无限晶体中极化子的激发能量》文中指出研究多原子半无限晶体中电子与表面光学SO声子和体纵光学LO声子强耦合的极化子的激发态的性质。采用线性组合算符和幺正变换方法导出强耦合情形下极化子的基态能量、第一内部激发态能量和激发能量。结果表明,多原子半无限晶体中强耦合极化子的基态能量、第一内部激发态能量和激发能量不仅包含不同支LO声子和不同支SO声子与电子耦合的能量,而且还包含不同支LO声子之间和不同支SO声子之间相互作用贡献的附加能量。

胡文弢,赵向军,戈华,肖景林[7](2006)在《弱耦合多原子半无限晶体中磁极化子的激发能量》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外对多原子极性晶体中磁极化子性质的研究十分活跃,Zorkan i等采用变分法计算了束缚磁极化子的基态能量,Kandem ir等采用束缚朗道态讨论了二维大磁极化子的基态和第一激发态能量,国内一些学者采用微扰法和新颖算符法讨论了多原子极性晶体中表面和体磁极化子的性质。采用线性组合算符和幺正变换,研究磁场中多原子半无限极性晶体中电子和光学声子弱耦合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极化子的第一激发态能量及平均声子数。结果表明:当电子无限接近晶体表面时,磁极化子的基态能量仅为Landau能量;第一激发态能量为Landau基态能量的2倍;平均声子数等于各支与电子耦合的体光学声子数和表面光学声子数之和。而当电子处于晶体深处时,磁极化子的基态能量却为Landau基态能量与各支体光学声子以及表面光学声子分别耦合的能量之和;第一激发态能量仍为Landau基态能量的2倍;平均声子数等于各支与电子耦合的体光学声子数和与所处深度有关的各支体光学声子数之和,而与各支表面光学声子无关。

许战胜,肖景林[8](2005)在《多原子晶体中极化子的光学声子平均数》文中认为研究多原子晶体中极化子光学声子平均数的性质.采用线性组合算符和幺正变换方法,分别导出多原子晶体中强、弱耦合极化子的光学声子平均数.结果表明:对于弱耦合得到光学声子平均数是由不同支声子与电子耦合产生的声子平均数之和的通常结果,对于强耦合存在一个由于不同支声子之间交叉项贡献的附加声子平均数.

于毅夫,尹辑文,肖景林[9](2003)在《多原子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声子平均数》文中指出研究多原子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性质.采用Tokuda改进的线性组合算符和幺正变换方法导出了表面极化子的振动频率和声子平均数,讨论了多原子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振动频率和声子平均数与拉格朗日乘子u和电子—声子耦合参数α的关系.结果表明:表面极化子的振动频率λ和声子平均数N随耦合参数α和拉格朗日乘子u的增加而增加.

杨忠,肖景林[10](2003)在《多原子晶体中纯二维极化子的内部激发态》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多原子晶体中纯二维电子与表面光学声子的相互作用性质,采用线性组合算符和幺正变换方法计算了多原子晶体中纯二维弱耦合极化子的基态能量、第一内部激发态能量和激发能量.结果表明:多原子晶体中纯二维极化子的基态能量、第一内部激发态能量和激发能量表示为耦合常数αsi的幂级数,不仅包括不同支SO声子与电子耦合的能量,还包括不同支SO声子间相互作用贡献的附加能量.

二、多原子极性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内部激发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原子极性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内部激发态(论文提纲范文)

(2)量子存储器间的远距离纠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量子信息基础
    1.2 基于纠缠的量子通信
        1.2.1 Ekert 91协议
        1.2.2 量子隐形传态
    1.3 量子中继
    1.4 量子网络
    1.5 实验发展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冷原子量子存储原理
    2.1 EIT存储
        2.1.1 介质光学性质的调控
        2.1.2 EIT量子存储
        2.1.3 动力学过程
    2.2 DLCZ存储
        2.2.1 自由空间DLCZ存储
        2.2.2 腔增强的DLCZ
    2.3 里德堡阻塞机制
        2.3.1 里德堡相互作用
        2.3.2 里德堡阻塞
第3章 高效率量子存储
    3.1 冷原子系综制备
        3.1.1 多普勒冷却
        3.1.2 磁光阱
        3.1.3 偏振梯度冷却
        3.1.4 实验设置及参数
    3.2 能级选取
    3.3 环形腔
        3.3.1 光路设计
        3.3.2 腔模锁定
    3.4 存储性能
        3.4.1 量子关联
        3.4.2 效率和寿命
        3.4.3 纠缠度量
    3.5 性能比较
第4章 非线性频率转换
    4.1 非线性频率转换原理
        4.1.1 非线性光学
        4.1.2 耦合波方程
        4.1.3 准相位匹配
    4.2 周期性极化铌酸锂波导
        4.2.1 周期性极化产生
        4.2.2 波导结构
        4.2.3 集成化波导结构
    4.3 频率转换方案
    4.4 频率转换光路及测试
第5章 基于双光子干涉的远距离纠缠
    5.1 两种纠缠连接方案比较
    5.2 实验装置
    5.3 Qubit自由度转换
    5.4 外场光纤
    5.5 工作点优化
    5.6 远距离纠缠结果
    5.7 实验不完美性分析
第6章 基于单光子干涉的远距离纠缠
    6.1 实验装置
    6.2 相位锁定
        6.2.1 锁相设置
        6.2.2 长光纤相位稳定
        6.2.3 频率转换及原子团处的相位
    6.3 纠缠结果度量
    6.4 实验不完美性分析
        6.4.1 光子重合程度
        6.4.2 锁相稳定性
        6.4.3 锁相噪声
    6.5 空间分离的激光设置
        6.5.1 独立激光器相位
        6.5.2 实验测试
        6.5.3 相位统计中的问题
第7章 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存储器检验
    7.1 测量设备无关存储器检验原理
    7.2 实验设计
    7.3 里德堡单光子源
    7.4 EIT存储器
        7.4.1 基本参数
        7.4.2 读出信号形状优化
        7.4.3 相位锁定及光路损耗
    7.5 存储器检验
第8章 量子存储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8.1 基于里德堡系综的纠缠产生及交换
        8.1.1 里德堡系综操作的量子线路表示
        8.1.2 确定性纠缠产生
        8.1.3 原子内部的纠缠交换
    8.2 基于拉曼光的自旋波操作
        8.2.1 Qubit的长寿命存储
        8.2.2 有腔情况下的拉曼光布局
        8.2.3 自旋回波的多模存储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量子网络系统中的相干输运和单光子集体性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光的量子化简介
    1.2 光子与量子发射器的耦合
    1.3 波导QED的物理实现
        1.3.1 量子发射器
        1.3.2 光子波导结构
    1.4 本文的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光子在非线性量子网络系统中的相干输运
    2.1 一维耦合腔波导系统中的动力学相干输运
        2.1.1 波导与二能级量子发射器耦合
        2.1.2 原子-光束缚态
        2.1.3 光子散射动力学
        2.1.4 光场的囚禁延迟
    2.2 二维耦合腔量子网络中的单光子散射
        2.2.1 模型和自由光子态密度
        2.2.2 格林函数矩阵元和局域态密度
        2.2.3 Lippmann-Schwinger方程和散射振幅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耦合腔波导中的能级结构和相干囚禁
    3.1 耦合腔波导与三能级原子耦合
        3.1.1 物理模型和哈密度量
        3.1.2 格林函数矩阵元
    3.2 耦合腔系统中的能级结构
        3.2.1 散射本征态
        3.2.2 原子-光束缚态
        3.2.3 能级结构的改变
    3.3 单光子动力学演化与相干囚禁
        3.3.1 原子激发态几率幅
        3.3.2 从完全衰减到有限囚禁
        3.3.3 辐射的相干囚禁
        3.3.4 辐射场的空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原子耦合系统中的束缚态和单光子集体性动力学
    4.1 耦合腔波导与多原子耦合
        4.1.1 物理模型和哈密顿量
        4.1.2 波导模的态密度
    4.2 同一类原子耦合系统中的能级结构和非马尔可夫动力学
        4.2.1 原子-光缀饰态
        4.2.2 由Dark态和束缚态引起的囚禁效应
    4.3 不同类原子耦合系统中的能级结构的改变和非马尔可夫动力学
        4.3.1 束缚态和能级结构的改变
        4.3.2 由同一类原子诱导的囚禁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子云诱导的普遍囚禁定律
    5.1 一般玻色Bath与原子云的相互作用
    5.2 束缚态和Dark态引起的激发囚禁
    5.3 光子晶体系统中囚禁定律的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非含时格林函数的基本性质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薄膜平面腔的X射线量子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X射线量子光学简介)
    1.1 X射线量子光学概述
        1.1.1 X射线量子光学发展历程
        1.1.2 X射线量子光学研究分类
    1.2 X射线平面腔
        1.2.1 腔量子电动力学
        1.2.2 X射线的反射
        1.2.3 薄膜平面腔
    1.3 X射线波段能级体系
        1.3.1 原子核能级
        1.3.2 原子内壳层
第2章 薄膜平面腔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经典Parratt方法
        2.1.2 半经典传输矩阵方法
        2.1.3 量子模型
        2.1.4 半经典简化传输矩阵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同步辐射X射线源
        2.2.2 核共振散射
        2.2.3 X射线荧光谱
        2.2.4 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
    2.3 小节
第3章 核薄膜在薄膜平面腔中的行为研究
    3.1 单层核薄膜对腔内场分布的影响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方法
        3.1.3 结果讨论
        3.1.4 小结
    3.2 双层核薄膜间距调控的电磁诱导透明研究
        3.2.1 研究背景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讨论
        3.2.4 小结
    3.3 三层核薄膜构造等效核腔系统
        3.3.1 研究背景
        3.3.2 研究方案
        3.3.3 小结
第4章 薄膜平面腔对原子内壳层穴寿命调控及荧光定向辐射研究
    4.1 空穴寿命调控
        4.1.1 研究背景
        4.1.2 理论模型及实验测量
        4.1.3 结果讨论
        4.1.4 小结
    4.2 荧光定向辐射
        4.2.1 研究背景
        4.2.2 研究内容
        4.2.3 小结
第5章 基于高能同步辐射的穆斯堡尔源设计
    5.1 线站布局
    5.2 匹配布局的单色器设计
    5.3 核衍射原理及核单色器设计
    5.4 电子学系统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6)多原子半无限晶体中极化子的激发能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理论和计算
3 结果与讨论
4 结 论

(7)弱耦合多原子半无限晶体中磁极化子的激发能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实 验
3 激发能量和平均声子数
4 结果与讨论
    4.1 当电子无限接近晶体表面时
    4. 2 当电子处于晶体内部深处时
5 结 论

(8)多原子晶体中极化子的光学声子平均数(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
2 强耦合和弱耦合情形
    2.1 弱耦合情形
    2.2 强耦合情形
3 结果和讨论

四、多原子极性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内部激发态(论文参考文献)

  • [1]DAC内稳恒热流场下原位热导率测量方法研究[D]. 贾彩红. 吉林大学, 2021
  • [2]量子存储器间的远距离纠缠[D]. 于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量子网络系统中的相干输运和单光子集体性动力学研究[D]. 乔雷.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0(01)
  • [4]基于薄膜平面腔的X射线量子光学研究[D]. 黄新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5]强耦合半无限极性晶体中磁极化子的激发能量[J]. 戈华,胡文弢,肖景林. 发光学报, 2007(04)
  • [6]多原子半无限晶体中极化子的激发能量[J]. 任保友,肖景林. 发光学报, 2006(04)
  • [7]弱耦合多原子半无限晶体中磁极化子的激发能量[J]. 胡文弢,赵向军,戈华,肖景林. 发光学报, 2006(02)
  • [8]多原子晶体中极化子的光学声子平均数[J]. 许战胜,肖景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
  • [9]多原子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声子平均数[J]. 于毅夫,尹辑文,肖景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5)
  • [10]多原子晶体中纯二维极化子的内部激发态[J]. 杨忠,肖景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5)

标签:;  ;  ;  ;  ;  

多原子极性晶体中强耦合表面极化子的内部激发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