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hongqing Intends to Construct a 850kt/a Methanol Unit(论文文献综述)
曲乔[1](2015)在《A公司10万吨/年异丁烯法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项目评估是项目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根本作用是为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提供支持的依据,就是在直接投资活动中,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对拟投资建设项目的计划、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投资项目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运用所学的项目管理中项目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在对所评估项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简单阐述后,对A公司10万吨/年异丁烯法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的产品市场进行了研究,综合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国内外市场的现状以及目标市场的竞争能力给出综合评估。其次对该项目建设选址、自然环境、污染处理等建设条件进行评估。最后,本文还对A公司10万吨/年异丁烯法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在生产技术,经济效益以及项目风险方面,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细致的评估,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评价,为项目开工提供充分的依据。
齐珊珊[2](2013)在《三氯蔗糖生产环境运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拟建项目为山东某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年产800吨新型食品添加剂三氯蔗糖项目,建设单位为山东某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位于潍坊市寒亭区某工项目集中区,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31099万元。从国内市场来看,三氯蔗糖自问世至今,已逐渐被众多食品生产厂家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在我国三氯蔗糖国家标准开始实施并被批准使用以来,很多食品生产厂家为了提高其产品档次和品质,已使用和准备使用三氯蔗糖。但之前必须依靠进口,存在供货时间长、手续繁杂、价格昂贵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三氯蔗糖产品的使用。随着三氯蔗糖产品在国内的问世,其需求存在非常大的上升趋势。拟建项目以白糖、原乙酸三甲酯、二甲基甲酰胺、氯化亚砜等为原料经过酯化、氯代、中和、萃取脱色、结晶、醇解等工艺过程,年产三氯蔗糖800吨,该产品用于饮料、甜品剂、冰淇淋、果汁、糖浆等,具有甜味纯正、自然,不含任何热量、水溶性良好、食用安全性高、甜度较高等优点。拟建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十一、化工石化中第14条安全型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生产”,因此本项目符合当前产业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刘天夫[3](2013)在《中油黑龙江销售公司车用CNG项目市场分析及策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内车用燃料市场上,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压缩天然气(CNG)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同汽柴油、液化石油气(LPG)等主要车用燃料相比,CNG不仅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安全性和环保性也十分突出。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城市车用CNG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开发和推广车用CNG项目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车用CNG项目市场开发现状的深入分析,阐述了黑龙江省车用CNG项目开发策划的背景、实际流程及具体设计的内容。介绍了中油黑龙江销售公司的基本概况,确定了开发车用CNG项目的先决定条件。然后结合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状况和天然气资源状况对黑龙江省城市车用CNG市场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对“哈大齐”三市车用CNG需求进行了预测。在做好市场预测准备、资源预测准备、企业实际准备、项目理论准备之后,将四项准备与中油黑龙江销售公司发展车用CNG项目进行有机的组合,即对企业开发车用CNG项目进行SWOT分析,从多个角度证明了企业在黑龙江省发展车用CNG项目是切实可行而且非常必要。最后对中油黑龙江销售公司发展车用CNG项目的方案策划进行安排,主要包括市场定位、开发原则、组织管理、阶段划分和经营策略。研究结果提出的项目策划方案将为中油黑龙江销售公司开发车用CNG市场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适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崔小明[4](2012)在《1,4-丁二醇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1,4-丁二醇的生产方法及其进展,包括雷珀(Reppe)法、丁二烯法、环氧丙烷法和正丁烷/顺酐法等;分析了国内外1,4-丁二醇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2011年我国1,4-丁二醇的总生产能力约为504 kt/a,消费量约为367 kt/a;预计到2015年总需求量将达到约600 kt/a,而届时的生产能力将超过1 500 kt/a,产能大大过剩,未来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国内相关企业今后应该慎重新建装置,同时不断开发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拓宽用途,以确保该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谷小虎,李晓辉,杨旭,王育红,陈茜茹[5](2011)在《甲醇蛋白的技术与市场》文中指出简述了甲醇蛋白的生产意义、市场情况和生产工艺,介绍了英国ICI工艺,并将生产工艺与经济指标进行对比。以甲醇为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既可以消耗过剩的甲醇产能,又可以缓解我国蛋白饲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徐佳彬[6](2011)在《基于技术路线图的生态工业系统构建与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在“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的工业生产模式下,自然环境被过渡的开发利用、造成许多不可逆的环境污染,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的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总结现行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揭示了由于缺少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系统信息反馈和动态控制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的阻碍生态工业发展的问题。重新建立生态工业构建的研究框架,形成了以生态工业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动力学和产业技术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在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技术、技术路线图制定和系统动力学等共同打造技术集成平台上,以生态工业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塔式”框架结构,并提出了资源循环利用概念坐标和基于循环经济的系统动力学运用模型。大自然一直是人类重要的知识来源,本文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系统结构和动力机制,提出了维持生态工业系统持续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即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系统结构(生物群落、土壤、气候、物质和能量流),构建“生态工业链——‘生物群落’,公共设施——‘土壤’,支持服务体系——‘气候’,以物质流、能量、信息流、技术流、工作流、资金流、价值流等‘流’为‘纽带’”的生态工业系统结构,从而为系统稳定提供必要条件;同时,通过对系统动力机制(共享机制、驱动机制、约束机制、反馈与动态控制机)的研究,得到了维持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使得生态工业系统中“流”的运行规律既符合人类经济发展需要,又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本文立足于生态工业系统构建的全过程,即是系统规划设计过程和系统在实施运行过程,运用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工作原理,提出了系统构建的两个阶段,并重点分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步骤、研究重点和主要成果。研究生态工业系统动力机制的根本目的是在分析影响系统中各类“流”的流动方向、周期、数量和质量的决定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系统的作用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推动生态工业系统持续稳定发展所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序推进生态工业发展的科学的决策管理依据,为利益相关方提供优化经济和环保行为的行动准则。以武汉化工园区丙烯产业链生态建设为研究实证,绘制出丙烯生态产业链技术路线图。
周德红[7](2010)在《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与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安全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化学工业园区是现代化学工业为适应资源或原料转换,顺应经营国际化、集约化、大型化、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发展趋势的产物,是化工行业取得长期发展的主导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化学工业园区建设热潮的兴起,化学工业园区的数量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迄今拥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新建化学工业园区达60多个。化学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和化工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由于化学工业园区内多为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处置着大量易燃、易爆、有毒等的危险化学品,且园区内重大危险源众多,一旦发生火灾、爆炸或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事故,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另外,化学工业园区内企业相对密集,如果某一单个化工企业发生重大事故就很有可能波及与之相邻的企业,从而引发灾难性的“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化学工业园区的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缺乏全面的认识,现有的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因此,本文就此展开研究,以期为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是实现风险管理重心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是实现事故管理向风险危机管理的转变,从化学工业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园区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对园区危险源进行优化布局、调整分散,对消防、医疗等应急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从宏观角度实现园区整体安全发展与和谐统一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也是风险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化学工业园区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重特大事故,降低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确保化学工业园区的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化工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园区建设者与管理者日益关心、关注和需要解决的核心、热点问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编制的《国家“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中,将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关键技术作为60个优先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方向之一,也再次将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作为园区长期稳定建设与发展的重点。目前针对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的研究是一项新的课题,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化学工业园区的风险管理能力还比较弱。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化学工业园区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对化学工业园区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安全规划和风险管理的需求空前增长。本文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选取一个具体的化学工业园区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从而科学、有效、系统的对园区实行风险管理,最大可能地避免、控制、减轻安全生产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进而促进化学工业园区的安全发展。本文首先从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了基于最大可信事故的化学工业园区风险分析方法,并通过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出最大可信事故死亡、重伤、轻伤半径和化学工业园区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其次,提出了园区安全规划的方法、拟建和已建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的基本程序以及园区安全规划的主要内容,并确定了化学工业园区安全功能区划分的方法和标准,可以作为园区安全功能区划分的参考依据;然后论文从事故预防理论的角度建立了化学工业园区风险管理体系,重点探讨了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最后论文将建立的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指标体系进行了实例应用研究,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价,并选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化学工业园区的风险水平等级,找出化学工业园区在预防和控制风险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改善和提高园区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及建议。归纳起来,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和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研究的范围、技术路线。第二章首先阐述了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然后分析了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出基于最大可信事故的化学工业园区风险分析方法、安全规划理论方法体系、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化学工业园区风险分析是对园区进行安全规划和风险管理的基础,论文第三章从化学工业园区发生重大事故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出发,探讨了对化学工业园区进行风险辨识的重点以及园区重点区域(储罐和仓库储存区、生产装置区、码头装卸区等)风险辨识应该包括的内容,根据基于最大可信事故的化学工业园区风险分析方法计算园区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实例研究中,通过风险评估模型计算最大可信事故的死亡半径、重伤半径和轻伤半径,作为下一章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的参考依据。论文第四章首先探讨了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的方法,分别提出了拟建和已建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的基本程序。其次,提出了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化学工业园区整体风险分析、化工企业选址及平面布局、确定企业安全生产入园许可、构建园区风险管理模式及方法、建立园区应急救援体系。然后提出了化学工业园区安全功能区划分的方法和标准,可以作为园区安全功能区划分的参考依据。最后在第三章基于最大可信事故化学工业园区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将本章的安全规划技术方法应用于实例研究当中,进一步探讨了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技术方法的具体应用。第五章在化学工业园区风险分析和安全规划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我国化学工业园区的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园区安全规划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然后根据化学工业园区有别于单个化工企业的需要,重点介绍了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并建立了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六个指标,即园区整体规划指标、园区社会经济状况指标、园区环境质量状况指标、园区企业安全水平指标、园区企业间相互影响指标、园区应急能力指标;化学工业园区应急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园区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三制(法制、体制和机制)”、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在化学工业园区风险管理过程中,可以运用建立的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对园区实行风险评价和应急管理。第六章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建立的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例应用研究,选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强化了各评价指标间权重集的科学与一致性,为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支持。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价建立了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评价集,并对化学工业园区进行了等级评价,计算出化学工业园区的风险水平等级。通过对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等级的评价,可以找出化学工业园区在预防和控制风险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改善和提高园区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及建议。论文第七章根据前面几章的研究成果,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性,以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阶段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的研究展望。为了更好体现论文中提出的理论方法体系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论文把江苏省无锡市一个具体的化学工业园区实例运用于每一章节的阐述中。提出的安全规划技术方法、风险管理体系以及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风险管理及风险评价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从事故预防和本质安全理论的角度,为有效的预防化学工业园区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改善和提高化学工业园区风险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钱伯章[8](2007)在《跨国公司抢滩中国化工呈多方位多领域态势(续1)》文中指出报道跨国化工公司投资中国,以收购、技术转让方式涉足中国的石化原料、中间体、塑料和树脂、橡胶和轮胎、化纤、有机硅、氟化物、涂料染料、精细和特种化学品、日用化工、医药、电子材料、煤化工等领域的情况。
李开军[9](2007)在《哈密鲁能煤电化基地煤化工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煤资源丰富,是我国煤炭后备资源地。近几年来,自治区依托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石油、石化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哈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鲁能集团拥有的煤炭储量大,煤种丰富,产量、储量均可满足煤化工发展要求。另外,由于新疆的地理位置特点,煤、电的向内地市场运输都受到铁路运输瓶颈和外输电网线路的制约。而发展煤化工,提高煤资源的利用价值是新疆煤资源就地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煤资源开发的龙头。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了国内外煤化工发展的现状;运用战略分析和选择的理论和方法,对鲁能公司在哈密建设煤化工基地的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弱点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战略发展规划的主体方向和具体措施。结论表明:鲁能在哈密发展煤化工具有很好的外部机会和较强的优势,对正确确立企业未来发展的优势地位,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焕忠[10](2006)在《新矿集团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从提高新矿集团煤炭产品附加值和矿区经济效益的目的出发,紧紧围绕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建设大企业集团的需要,从研究洁净煤技术的实施途径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新矿集团目前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在研究产业链内涵、产业链基本理论、煤炭洗选加工、煤炭转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对新矿集团今后煤炭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方向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延伸煤炭产品产业链的六种途径:即优先发展煤炭洗选加工、适当控制水煤浆生产规模、煤层地下气化需重点发展下游产业、走企业强强联合道路,推进焦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电力产业发展应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煤炭液化产业需实施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模式。 煤炭产业链模式可分为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现代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煤炭产业链模式要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想进行构造。确定煤炭企业产业链的延伸方向以下游为主,把煤炭企业建设成为以煤为基础,煤和非煤相关产业并举的多个价值主链的综合高效型企业。 本研究课题结合矿区开发模式,在产业链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煤炭产业链构建模式,并结合新矿集团实际进行了产业链模式构造的应用。
二、Chongqing Intends to Construct a 850kt/a Methanol Uni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ongqing Intends to Construct a 850kt/a Methanol Unit(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10万吨/年异丁烯法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2章 项目评估理论概述 |
2.1 项目评估概述 |
2.1.1 项目评估概念 |
2.1.2 项目评估目的 |
2.1.3 项目评估基本程序 |
2.2 项目评估的内容 |
2.2.1 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 |
2.2.2 项目生产建设条件评估 |
2.2.3 项目财务效益评估 |
2.2.4 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评估 |
2.2.5 项目社会效益评估 |
2.3 项目评估常用的方法 |
2.3.1 项目行环境综合评估 |
2.3.2 技术方案评估 |
2.3.3 项目财务效益评估的方法 |
2.3.4 项目风险评估的方法 |
2.4 项目评估的原则 |
第3章 A公司10万吨、年异丁烯法MMA项目产品的市场评估 |
3.1 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
3.1.1 项目产品简介 |
3.1.2 国外市场分析预测 |
3.1.3 国内市场分析 |
3.2 目标市场及竞争力分析 |
3.2.1 目标市场分析 |
3.2.2 竞争力分析 |
3.2.3 市场风险分析 |
3.3 价格分析和预测 |
第4章 A公司10万吨/年异丁烯法MMA项目建设条件评估 |
4.1 项目建设地区条件和地址选择 |
4.1.1 厂址自然地理概况 |
4.1.2 地区概况及地形地貌 |
4.1.3 交通运输状况 |
4.2 项目环境及排污治理 |
4.2.1 项目环境概况 |
4.2.2 建设项目的排污状况 |
4.2.3 建设项目污染源及治理措施 |
第5章 A公司10万吨/年异丁烯法MMA项目技术评估 |
5.1 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 |
5.1.1 工艺技术的选择 |
5.1.2 国外工艺技术概况 |
5.1.3 国内工艺技术概况 |
5.1.4 工艺技术比较选择 |
5.2 装置工艺说明 |
5.2.1 装置组成 |
5.2.2 工艺流程 |
5.3 消耗定额指标 |
5.4 设备选择 |
5.4.1 设备布置原则 |
5.4.2 工艺设备技术方案 |
第6章 A公司10万吨/年异丁烯法MMA项目经济评估 |
6.1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6.1.1 项目投资估算 |
6.1.2 融资方案 |
6.2 成本费用估算 |
6.2.1 生产成本估算 |
6.2.2 产成品生产成本费用估算 |
6.3 项目财务效益评价 |
6.3.1 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
6.3.2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
6.3.3 清偿能力分析 |
第7章 A公司10万吨/年异丁烯法MMA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 |
7.1 盈亏平衡分析 |
7.2 敏感性分析 |
7.3 项目风险分析 |
7.3.1 市场风险 |
7.3.2 资源风险 |
7.3.3 工艺、设备技术风险 |
7.3.4 资金风险 |
7.3.5 工程风险 |
7.3.6 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2)三氯蔗糖生产环境运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编制依据 |
1.1.1 国家法律依据 |
1.1.2 其他环保法规及相应规划 |
1.1.3 技术规范依据 |
1.1.4 项目依据 |
1.2 评价目的、指导思想和评价重点 |
1.2.1 评价目的 |
1.2.2 指导思想 |
1.2.3 评价重点 |
1.3 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 |
1.3.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
1.3.2 评价因子的确定 |
1.4 评价标准 |
1.4.1 环境质量标准 |
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
1.5 评价等级 |
1.5.1 环境空气 |
1.5.2 地表水 |
1.5.3 地下水 |
1.5.4 噪声 |
1.5.5 环境风险 |
1.6 评价范围和环境敏感目标 |
第2章 工程分析 |
2.1 项目背景 |
2.2 工程分析 |
2.2.1 项目基本情况 |
2.2.2 项目组成 |
2.2.3 产品方案及规格 |
2.2.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2.2.5 主要生产设备 |
2.2.6 原辅料消耗及能耗 |
2.2.7 总图布置 |
2.2.8 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分析 |
2.2.9 物料平衡 |
2.2.10 项目蒸汽平衡 |
2.2.11 项目水平衡 |
2.2.12 公用工程 |
2.2.13 污染物防治措施和排放情况 |
2.2.14 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排放 |
2.2.15 拟建项目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汇总 |
2.3 小结 |
第3章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
3.1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与评价 |
3.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
3.1.2 环境空气现状评价 |
3.2 污染气相特征分析 |
3.2.1 气象资料适用性以及气候背景分析 |
3.2.2 评价区常规气象资料分析 |
3.3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
3.3.1 大气污染源强分析 |
3.3.2 敏感点污染物浓度预测 |
3.3.3 厂界浓度影响预测 |
3.3.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3.3.5 卫生防护距离 |
3.4 小结 |
第4章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4.1 地表水环境现状 |
4.1.1 监测布点 |
4.1.2 监测项目 |
4.1.3 监测时间和频率 |
4.1.4 监测分析方法 |
4.1.5 监测结果 |
4.1.6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4.1.7 地表水例行监测点 |
4.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4.2.1 拟建项目排水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 |
4.2.2 拟建项目排水对河流的影响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5.1 项目分类及评价等级确定 |
5.1.1 建设项目分类 |
5.1.2 评价等级确定 |
5.1.3 调查评价范围 |
5.2 地下水现状监测 |
5.2.1 监测范围、监测时段及点位 |
5.2.2 地下水现状评价 |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5.3.1 地质条件 |
5.3.2 水文条件 |
5.3.3 工程地质 |
5.3.4 地下水影响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噪声影响评价 |
6.1 声环境现状与评价 |
6.1.1 声环境现状监测 |
6.1.2 声环境现状质量评价 |
6.2 噪声环境影响与评价 |
6.2.1 主要噪声源分析 |
6.2.2 噪声影响预测 |
6.2.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6.3 小结 |
第7章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及影响分析 |
7.1 固体废物的排放及处置 |
7.2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7.2.1 固体废物的贮存 |
7.2.2 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7.2.3 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分析 |
7.2.4 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7.2.5 固废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1.1 工程基本情况 |
8.1.2 政策符合性 |
8.1.3 项目“三废”产生及排放情况 |
8.1.4 环境质量现状 |
8.1.5 环境影响情况 |
8.1.6 清洁生产 |
8.1.7 总量控制 |
8.1.8 污染防治措施技术经济论证 |
8.1.9 政策及选址符合性分析 |
8.1.10 公众参与 |
8.1.11 总体结论 |
8.2 措施与建议 |
8.2.1 措施 |
8.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中油黑龙江销售公司车用CNG项目市场分析及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总体形势面临挑战 |
1.1.2 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
1.1.3 黑龙江省城市车用清洁能源开发的紧迫性 |
1.1.4 我国车用替代燃料应用的必要性 |
1.2 车用CNG项目市场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车用CNG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车用CNG发展现状 |
1.2.3 CNG汽车和CNG加气站概述 |
1.3 发展车用CNG项目的相关理论 |
1.3.1 市场细分理论 |
1.3.2 SWOT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黑龙江省城市车用CNG市场现状分析 |
2.1 黑龙江省城市车用CNG市场现状 |
2.1.1 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状况 |
2.1.2 黑龙江省天然气资源状况 |
2.2 “哈大齐”城市车用CNG需求预测 |
2.2.1 哈尔滨市车用CNG需求预测 |
2.2.2 大庆市车用CNG需求预测 |
2.2.3 齐齐哈尔市车用CNG需求预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油黑龙江销售公司发展车用CNG项目SWOT分析 |
3.1 中油黑龙江销售公司简介 |
3.1.1 公司组织结构 |
3.1.2 公司经济规模 |
3.1.3 公司市场营销、品牌建设 |
3.2 优势分析 |
3.2.1 CNG产品竞争优势 |
3.2.2 车用CNG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
3.2.3 车用CNG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 |
3.2.4 企业发展CNG项目的其他竞争优势 |
3.3 劣势分析 |
3.4 机会分析 |
3.5 威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油黑龙江销售公司车用CNG项目策划方案 |
4.1 公司发展车用CNG项目策划的流程与内容 |
4.1.1 项目策划流程 |
4.1.2 项目策划内容 |
4.2 公司发展车用CNG项目的定位 |
4.2.1 项目市场定位 |
4.2.2 项目目标客户定位 |
4.3 公司发展车用CNG项目的开发原则 |
4.4 公司发展车用CNG项目的组织管理 |
4.5 公司发展车用CNG项目的主要阶段划分 |
4.6 公司发展车用CNG项目的经营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1,4-丁二醇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1, 4-丁二醇的生产方法 |
1.1 Reppe法 |
1.1.1 传统Reppe法 |
1.1.2 改良Reppe法 |
1.1.3 低压Reppe法[1] |
1.2 丁二烯法 |
1.3 环氧丙烷法 |
1.4 正丁烷/顺酐法[2-3] |
1.4.1 正丁烷/顺酐酯化加氢工艺 |
1.4.2 正丁烷/顺酐直接加氢工艺 |
1.5 其他方法[4-6] |
2 世界1, 4-丁二醇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
2.1 生产现状 |
2.2 消费需求及发展前景 |
3 我国1, 4-丁二醇的供需现状及发展前景 |
3.1 生产现状 |
3.2 装置新建、扩建情况 |
3.3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
4 结论及建议 |
(5)甲醇蛋白的技术与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市场分析 |
1.1 消费与生产 |
1.2 价格及成本分析 |
2 生产技术简介 |
2.1 国外甲醇蛋白生产工艺技术 |
2.1.1 英国ICI法介绍 |
2.1.2 工艺条件与经济指标对比 |
2.2 国内甲醇蛋白生产技术的开发 |
3 结论 |
(6)基于技术路线图的生态工业系统构建与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生态工业系统研究进展 |
1.2.2 生态工业实践现状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意义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生态工业系统研究新框架构建 |
2.1 生态工业学理论 |
2.2 循环经济理论 |
2.3 低碳经济理念 |
2.4 系统动力学 |
2.5 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 |
第3章 生态工业系统构成及构建过程 |
3.1 生态工业系统构成 |
3.1.1 生态工业系统整体结构 |
3.1.2 生态工业系统单元结构 |
3.1.3 生态工业系统结构特点 |
3.2 生态工业系统构建 |
3.2.1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生态工业系统构建的特点 |
3.2.2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生态工业系统的构建 |
第4章 生态工业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 |
4.1 生态工业系统动力机制理论模型 |
4.2 共享机制 |
4.3 驱动机制 |
4.4 反馈与动态控制机制 |
4.5 约束机制 |
第5章 武汉化学工业区生态工业建设实证研究 |
5.1 武汉化工区概况 |
5.1.1 基本情况 |
5.1.2 研究基础 |
5.2 武汉化工区生态建设动力机制分析 |
5.2.1 武汉化工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共享优势 |
5.2.2 武汉化工区生态工业系统 |
5.2.3 武汉化工区生态工业建设综合评价体系 |
5.2.4 武汉化工区发展的生态环境约束 |
5.3 武汉化工区丙烯产业链(网)发展技术路线图绘制 |
5.3.1 丙烯产业链(网)原料、中间产品、产成品及“三废”分析 |
5.3.2 丙烯产业链市场需求分析 |
5.3.3 丙烯生态产业链初步构建 |
5.3.4 丙烯生态产业链技术路线图绘制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外化学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外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概述 |
1.2.3 风险管理的研究概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范围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 |
2.1 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概述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化学工业园区的分类 |
2.1.3 化学工业园区的特点 |
2.1.4 化学工业园区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 |
2.1.5 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的目的和原则 |
2.2 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
2.2.1 基本概念 |
2.2.2 风险的特征 |
2.2.3 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2.2.4 风险管理的理论要求 |
2.2.5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
2.2.6 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
2.3 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目前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2 化学工业园区建设与风险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最大可信事故的化学工业园区风险分析 |
3.1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事故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3.1.1 化学工业园区重大事故的类型 |
3.1.2 影响化学工业园区重大事故后果的因素 |
3.2 化学工业园区风险辨识的基础 |
3.2.1 化学工业园区风险辨识的重点 |
3.2.2 化学工业园区重点区域的风险辨识 |
3.3 基于最大可信事故的化学工业园区风险分析 |
3.3.1 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 |
3.3.2 基于最大可信事故的风险分析方法 |
3.3.3 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的确定 |
3.3.4 化学工业园区最大可信事故风险严重度的表征 |
3.3.5 风险的ALARP准则 |
3.4 基于最大可信事故风险分析方法在化学工业园区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
3.4.1 无锡市锡山锡北东港化学工业园区概况 |
3.4.2 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 |
3.4.3 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的计算 |
3.4.4 风险分析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技术研究 |
4.1 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的方法 |
4.1.1 "基于安全距离"的方法 |
4.1.2 "基于后果"的方法 |
4.1.3 "基于风险"的方法 |
4.1.4 本文拟采用的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方法 |
4.2 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的基本程序 |
4.2.1 拟建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的基本程序 |
4.2.2 已建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的基本程序 |
4.3 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的主要内容 |
4.3.1 化学工业园区整体风险分析 |
4.3.2 化工企业选址及平面布局 |
4.3.3 确定企业安全生产入园许可 |
4.3.4 风险管理模式及方法的构建 |
4.3.5 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 |
4.4 化学工业园区安全功能区划分 |
4.4.1 安全功能区划分的原则 |
4.4.2 安全功能区划分的方法和标准 |
4.4.3 安全功能区的划分 |
4.5 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的实例分析 |
4.5.1 无锡市锡山锡北东港化学工业园区规划情况概述 |
4.5.2 园区风险分析的回顾 |
4.5.3 目前园区规划图中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
4.5.4 安全规划布局的调整建议 |
4.5.5 规划调整后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化学工业园区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
5.1 目前化学工业园区采取的主要风险管理模式 |
5.2 化学工业园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
5.3 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1 基本概念 |
5.3.2 建立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5.3.3 建立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流程 |
5.3.4 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5 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5.4 化学工业园区应急管理体系 |
5.4.1 化学工业园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模式 |
5.4.2 应急救援体系 |
5.4.3 应急管理"三制"(法制、体制和机制) |
5.4.4 应急能力评估体系 |
5.4.5 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 |
6.1 模糊综合评价基础理论 |
6.1.1 模糊基础理论 |
6.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6.1.3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
6.1.4 模糊综合评价的特点 |
6.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6.2.1 客观赋权法 |
6.2.2 主观赋权法 |
6.3 化学工业园区风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集的建立 |
6.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回顾 |
6.3.2 指标体系评价集的建立 |
6.3.3 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的准则 |
6.4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在化学工业园区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
6.4.1 无锡市锡山锡北东港化学工业园区情况介绍 |
6.4.2 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权重的计算 |
6.4.3 化学工业园区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的过程 |
6.4.4 评价结论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化学工业园区风险评估模型 |
一、泄漏扩散模型 |
二、火灾事故风险评估模型 |
三、爆炸事故风险评估模型 |
四、中毒事故风险评估模型 |
(9)哈密鲁能煤电化基地煤化工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山东鲁能集团公司概况 |
1.1.2 规划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哈密鲁能煤炭资源概况及开发的必要性 |
2.1 新疆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方向 |
2.1.1 资源概况 |
2.1.2 煤炭资源情况 |
2.2 哈密鲁能的煤炭资源及特点 |
2.3 哈密地区相关矿产资源概况 |
2.3.1 煤炭资源 |
2.3.2 岩盐资源 |
2.3.3 石灰石资源 |
2.4 哈密鲁能煤炭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
2.4.1 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 |
2.4.2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煤资源开发的需要 |
2.4.3 新疆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 |
2.4.4 鲁能集团发展的需要 |
第三章 煤化工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国外煤化工发展现状 |
3.1.1 国外煤化工发展状况 |
3.2 国内煤化工现状发展趋势 |
3.2.1 国内化学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3.2.2 “十一五”及今后我国化学工业发展重点 |
3.2.3 国内煤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四章 哈密鲁能发展煤化工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
4.1 哈密鲁能发展煤化工优势分析 |
4.1.1 政策支持 |
4.1.2 煤资源优势 |
4.1.3 相对的市场优势 |
4.1.4 土地资源优势 |
4.1.5 资金优势 |
4.2 哈密鲁能发展煤化工劣势分析 |
4.2.1 起步较晚,人才缺乏 |
4.2.2 市场开发难度较大 |
4.3 机会分析 |
4.3.1 能源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增长 |
4.3.2 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正逢其时 |
4.3.3 高新技术转让及投资的机会增加 |
4.4 威胁分析 |
4.4.1 同类煤化工企业、基地快速发展的威胁 |
4.4.2 来自石油化工行业的威胁 |
4.5 发展战略选择 |
4.5.1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用一体化战略 |
4.5.2 高技术战略 |
4.5.3 低成本战略 |
4.5.4 合作战略 |
第五章 哈密鲁能煤化工发展规划 |
5.1 规划原则及目标 |
5.1.1 规划原则 |
5.1.2 规划目标 |
5.2 产业链构成及主要规划项目 |
5.2.1 产品链构成 |
5.2.1.1 聚氯乙烯产业链 |
5.2.1.2 煤制天然气产业链 |
5.2.1.3 甲醇制丙烯产业链 |
5.2.2 主要规划项目概况 |
5.2.2.1 烧碱、聚氯乙烯、电石项目(一期工程) |
(1) 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 |
(2) 生产工艺流程 |
(3) 技术来源 |
(4) 原材料及公用工程消耗及来源 |
(5)技术经济指标 |
5.2.2.2 煤制天然气项目(二期工程) |
5.2.2.3 煤制烯烃(MTP) |
5.3 产业布局及配套条件 |
5.3.1 产业布局 |
(1) 园区概况 |
(2) 地方社会经济条件 |
5.3.2 配套条件 |
(1) 厂址位置 |
(2) 主要原材料需求及供应 |
(3) 供、排水 |
(4) 供电 |
(5) 交通运输 |
5.4 规划实施措施 |
(1)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
(2) 更新理念适应新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要求 |
(3) 创造条件吸引人才 |
(4) 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详细摘要 |
(10)新矿集团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2 产业链理论及应用现状研究 |
2.1 产业链内涵 |
2.2 产业链基本理论 |
2.3 产业链在煤炭行业的应用现状分析 |
3 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基本途径 |
3.1 洁净煤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
3.2 国外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现状 |
3.3 国内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现状 |
3.4 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途径 |
4 煤炭洗选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4.1 国外选煤工业的现状 |
4.2 国内选煤发展现状 |
4.3 新矿集团目前煤炭产品产业链现状 |
4.4 煤炭洗选加工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
5 煤炭转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5.1 煤炭焦化 |
5.2 煤炭气化及合成 |
5.3 煤炭液化 |
5.4 煤炭转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及特点 |
5.5 煤炭转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
6 新汶矿业集团煤炭产业链延伸的方向探讨 |
6.1 新矿集团煤炭洗选加工方向的探索 |
6.2 新矿集团水煤浆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
6.3 新矿集团煤层地下气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
6.4 新矿集团焦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
6.5 新矿集团电力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
6.6 新矿集团煤炭液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
7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今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Chongqing Intends to Construct a 850kt/a Methanol Unit(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10万吨/年异丁烯法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评估[D]. 曲乔.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2]三氯蔗糖生产环境运行技术研究[D]. 齐珊珊.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7)
- [3]中油黑龙江销售公司车用CNG项目市场分析及策划[D]. 刘天夫. 东北石油大学, 2013(06)
- [4]1,4-丁二醇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J]. 崔小明.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2(10)
- [5]甲醇蛋白的技术与市场[J]. 谷小虎,李晓辉,杨旭,王育红,陈茜茹. 煤化工, 2011(05)
- [6]基于技术路线图的生态工业系统构建与动力机制研究[D]. 徐佳彬. 武汉工程大学, 2011(04)
- [7]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研究[D]. 周德红. 中国地质大学, 2010(01)
- [8]跨国公司抢滩中国化工呈多方位多领域态势(续1)[J]. 钱伯章. 化学工业, 2007(05)
- [9]哈密鲁能煤电化基地煤化工发展规划研究[D]. 李开军.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06)
- [10]新矿集团煤炭产品产业链延伸的研究与应用[D]. 王焕忠. 山东科技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