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菱学诗对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格[1](2021)在《《红楼梦》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原因》文中研究指明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红楼梦》的部分经典选段就被陆续选入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科中,这部中国古典名着的课程资源开发,对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年来选入各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红楼梦》选文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有着较高的教学价值和育人价值。本文对人教版中部编本和统编版初中学段《红楼梦》的选文和专题设计进行了梳理探究,以期能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完善《红楼梦》选文教学提供新思路,也为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策略,让中学生在接触、了解、深入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感受这部小说经典、博大、精深的内涵,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主动探究的浓厚兴趣,从而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李玲[2](2021)在《整本书阅读视野下初中小说类节选文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林珍慧[3](2021)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红楼梦》选篇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珩筠[4](2021)在《项目学习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文中认为
邓丽娟[5](2020)在《《香菱学诗》对中学诗歌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片段入选统编版语文教材,作为学习的"例子"不仅让学生感悟香菱学诗的刻苦精神,更能从中领悟诗歌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教师而言,"香菱学诗"中蕴含的"注重诗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生活体验"以及"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诗歌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并将此结合到现实的中学语文课堂上,积极寻找打破目前诗歌教学的僵化现状的有效方法。
朱越[6](2020)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新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十八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见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明确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任务,使得《红楼梦》急需正式进入语文课堂。但是,由于教学时空的限制、师生阅读素养的下降、选文教学观念的固化等原因,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却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了“教学评”上的诸多困难。因此,本研究选择以《红楼梦》这部在高中阶段具有极高教学价值的中国古代名着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实施与反思《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理论探索与教学经验。虽然“整本书阅读”是对长期阅读教学各种表现形式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但进入课程层面的后,首先需要明确其新的学科特性、核心概念与教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审定其教学原则。为将理论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本次研究从文学地位、考评要求、教学价值等角度确定了具体阅读书目和教学资源,结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客观要求和学生学习的主观情况,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创造性设计了导读课、初读课、研讨课、活动课四类课型,红楼母题与红楼故事、红楼演说与红楼围城、诗的毁灭与人的凋零、阅读评价与成果展示四个学习专题,并在活动过程中贯彻设置学习情境、开展学习任务,进行学习评价、推动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为了解此次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总结反思。在总结此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本次研究还辐射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学习目标要从“三维目标”转向“三种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要从“阅读活动”充实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从“注重结果”走向“关注过程”、教学规划要从“机械接受”发展为“自主建构”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王玲玲[7](2020)在《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赤峰市松山四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古诗词教学对于初中生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下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教学使这种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笔者通过探究发现比较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比较教学法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文章组合在一起,通过比较、分辨、参照等一系列过程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对比、辨析提升学生对诗词鉴赏的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原因、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方法,并对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介绍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界定了“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教学法”“比较教学法”这几个概念。重点是对比较教学的类型进行了划分,这里划分为“异同型比较”和“高下型比较”;同时论述了比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价值。第三部分是从实践出发展开的研究,笔者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梳理了比较教学法在该校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展开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笔者开展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异同型比较”和“高下型比较”两种形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更进一步的论证了比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最后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发了自己关于本研究的一些思考,希望能给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雷亮辉[8](2019)在《余党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长期坚持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余党绪在其从教的二十多年时间内一直注重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思辨性阅读课堂的建设,也是国内较早进行思辨性教学的倡导者之一,他对于思辨性教学的见解和实践影响了众多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本研究主要通过对余党绪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运用的研究,援引具体案例、结合已有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将余党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系统化、体系化,使之成为中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一个子集,也能为更多的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形象、直观且系统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体例。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笔者从余党绪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和对当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和启示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章主要从余党绪阅读教学理论的思想源起与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探究,特别是余党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根据教学中所出现的阅读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实践探索。第二章对余党绪阅读教学实践进行探究。在这其中,选取余党绪实践课例中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名着的阅读教学、古诗文作品的阅读教学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较为直观地展现余党绪阅读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授课原则。在第三章中,笔者结合前面两章的研究结果,从中发现余党绪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和反思。余党绪的理论更多地呈现一种思想状态,在其理论中,注重对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思维进行引导,但在具体教学课堂中,如何将其系统化、连续性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仍然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和挖掘的。本研究仅为广大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提供一种可行性参考,同时,也可以为有志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教师和学者提供一种解读视野。
张心科[9](2018)在《《红楼梦》与语文教育(1997—2016)》文中研究说明1997—2016年,《红楼梦》在语文教育中的接受分成基础工具性弱化期和人文实践性高涨期两个阶段。前期随着语文基础工具性受到批判,多数教材视《红楼梦》为人情小说,对其总的评价中提及其中的民主主义思想及其所具有的现代小说的特征等,对节选部分的阐释已不再是批判,而是让学生鉴赏其艺术成就。在后一阶段,随着语文人文性、实践性被强调,《红楼梦》的节选篇目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退出,《林黛玉进贾府》只被少量选入,许多关键的故事情节或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篇目被节选,编者将其当成文学欣赏和探究的材料,发掘其中的审美因素,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提倡个性化解读。同时,红学研究成果被大量引入。
喻正玮[10](2018)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原始理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对文本的原始理解作为判断学情的重要依据,但对学生理解的认知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归纳。鉴于此,本文将中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为研究对象,把原始理解的发生过程和呈现特点作为研究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从阅读的对象、主体和外部条件三个方面来比较自然阅读与教学阅读的区别,发现教学阅读的对象存在着文体特征鲜明、阅读难度大等特征;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经验匮乏但是带着以能力发展为主的阅读目标;教学阅读的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都受到了限制。这些区别使得教学阅读中学生获得理解的过程与一般读者获得理解的过程产生了差异。自然阅读过程一般主要经历阅读关注和推理两大阶段,而教学阅读当中学生阅读时的自我监控意识明显加强,学生作为不成熟的读者强调阅读理解障碍的发现。因此其理解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启动阅读关注、进行推理、发现障碍、进行自我监控。越是成熟的读者,自我监控意识启动越早。其次,探究在理解发生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何种特点。在阅读关注阶段,外在的阅读干预和文本本身的特点促使理解向同一方向集中;在阅读推理过程中,文本自身意义表达的模糊性,读者阅读习惯和记忆机制的共同影响,呈现出直觉模糊的特性;同时,读者会主动将个人经验与文本进行认知同化,但由于认知经济性原则会出现低效同化的现象;自我监控过程中,读者始终受完形心理的控制,追求意义连贯和结构完整。在讨论时发现上述理解的特点在表现极端时,都会带来阅读理解的障碍。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的学生原始理解的特点,对具体教学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设置预习“主问题”,激发疑问,引导阅读关注;设置思维阶梯精确“问题情境”,锁定阅读障碍;选择教学内容,明确认知同化的对应关系,进行阅读推理,解释疑问;课后,布置分层作业,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监控和反思,在应对完形心理的过程中,生发出新疑问,最终进入新的理解循环。
二、香菱学诗对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菱学诗对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红楼梦》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楼梦》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篇情况 |
二、《红楼梦》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原因 |
(一)部编本入编选文呈现方式的研究 |
(二)统编版入编选文呈现方式的研究 |
(6)《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及相关论述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学科特性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 |
一、整本书 |
二、整本书阅读 |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
第四节 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原则 |
一、精读略读及时转换 |
二、浅读为基深读为主 |
三、课堂内外互相促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准备 |
一、确定阅读书目 |
二、选定阅读版本 |
三、推荐阅读资源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
一、教学目标产生的依据 |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活动 |
一、学习活动概述 |
二、活动设计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 |
第一节 导读课:红楼母题与红楼故事 |
一、开展主题阅读讨论会 |
二、寻找红楼作者的身影 |
第二节 初读课:红楼演说与红楼围城 |
一、解一卷而众篇明,开谈必说大观园 |
二、巧借慧眼演说红楼,博观约取出入围城 |
第三节 研讨课:诗的毁灭与人的凋零 |
一、品评红楼中的对话与语言 |
二、鉴赏红楼中的命运与诗意 |
第四节 活动课:阅读评价与成果展示 |
一、专题测评——分享反思与写作 |
二、经典重现——创作红楼舞台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及反思 |
第一节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成效 |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 |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培养 |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培养 |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后反思 |
一、学习目标:从“三维目标”到“三种学习活动” |
二、学习活动:从“阅读活动”到“综合实践活动” |
三、学习评价:从“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 |
四、教学规划:从“机械接受”到“自主建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成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红楼“痴”说》阅读检测卷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赤峰市松山四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 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概述 |
第一节 比较教学法概念 |
一 比较阅读 |
二 比较阅读教学法 |
第二节 比较教学法的类型 |
一 异同型比较 |
二 高下型比较 |
第三节 比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
一 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加深诗词内容理解 |
二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促进比较思维发展 |
三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
第二章 比较教学法运用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松山四中比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
一 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 |
二 教师教学现状 |
第二节 松山四中比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具体课例 |
一 有一种美丽叫做“愁”——李清照《醉花阴》《武陵春》解读 |
二 走进李清照——《如梦令》《一剪梅》和《武陵春》比较教学 |
三 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三节 松山四中比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现状原因分析 |
一 教师层面 |
二 学生层面 |
第三章 比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案例及思考 |
第一节 异同型比较教学案例 |
一 《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对比教学 |
二 教学效果反馈 |
第二节 高下型比较教学案例 |
一 品鉴香菱学诗 |
二 教学效果反馈 |
第三节 实施比较教学的思考 |
一 实施比较教学前: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
二 实施比较教学中:有效掌控比较课堂 |
三 实施比较教学后:注重比较教学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松山四中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调查 |
附录 B 松山四中教师运用比较教学法现状调查 |
附录 C 有一种美丽叫做“愁”——李清照《醉花阴》《武陵春》解读 |
附录 D 走进李清照——《如梦令》《一剪梅》和《武陵春》比较教学 |
附录 E 《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对比教学 |
附录 F 品鉴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
致谢 |
(8)余党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余党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概述 |
第一节 思辨性阅读教学理念的形成 |
第二节 余党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
第二章 余党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长篇名着的阅读教学 |
第二节 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古诗文阅读教学 |
第三章 余党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基于余党绪阅读教学理念的应用探究 |
第二节 余党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
第三节 余党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谢辞 |
个人简介 |
(9)《红楼梦》与语文教育(1997—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一、1997—2001:基础工具性弱化期 |
(一) 大纲规定 |
(二) 教材收录 |
(三) 编者阐释 |
1. 对《红楼梦》的评价 |
2. 对节选部分的阐释 |
(四) 教师阐释 |
二、2002—2016:人文实践性高涨期 |
(一) 课标规定 |
(二) 教材收录 |
(三) 编者阐释 |
1. 对《红楼梦》的评价 |
2. 对节选部分的阐释 |
(四) 教师阐释 |
(10)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原始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原始理解发生的基本过程 |
第一节 自然阅读与语文教学阅读的区别 |
第二节 自然阅读中读者理解的生成过程 |
第三节 教学阅读中原始理解的生成过程 |
小结 |
第二章 原始理解呈现的基本特点 |
第一节 原始理解的被动集中性 |
第二节 原始理解的直觉模糊性 |
第三节 原始理解的主动同化性 |
第四节 原始理解的连贯完形性 |
小结 |
第三章 原始理解能力的提升途径 |
第一节 激疑:设置预习“主问题”引导阅读关注 |
第二节 定疑:设立思维阶梯精确“问题情境” |
第三节 释疑:选择教学内容明确同化关系 |
第四节 生疑:设计分层作业应对连贯完形心理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原始理解情况调查表(一~十二) |
附录二:相关教学设计样例三则 |
致谢 |
四、香菱学诗对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楼梦》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原因[J]. 李佳格. 散文百家(理论), 2021(07)
- [2]整本书阅读视野下初中小说类节选文教学研究[D]. 李玲. 集美大学, 2021
- [3]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红楼梦》选篇及教学策略研究[D]. 林珍慧.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4]项目学习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陈珩筠.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香菱学诗》对中学诗歌教学的启示[J]. 邓丽娟. 文学教育(上), 2020(11)
- [6]《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朱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赤峰市松山四中为例[D]. 王玲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余党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雷亮辉. 宁夏大学, 2019(02)
- [9]《红楼梦》与语文教育(1997—2016)[J]. 张心科. 红楼梦学刊, 2018(05)
- [10]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原始理解”研究[D]. 喻正玮.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