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塘水库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2020)在《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绍兴市突发性涉铅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绍兴市突发事件科学技术应急保障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绍兴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绍政办发[2020]42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绍兴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绍兴市突发性涉铅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绍兴市突发事件科学技术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刘思思[2](2020)在《德安县土地利用特征分析与合理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江西省德安县为研究区域,根据2013年、2015年及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2017年德安县土地利用结构及用途分区,采用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集中化指数及威弗—托马斯(Weaver-Tomas)组合系数法,研究了德安县土地利用特征,最后根据分析得到的土地利用特征,对土地利用合理性进行评价,选取人地资源关系状况、用地内部合理化水平、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三类评价因子共9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得到评价指标权重值,分析得到研究区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2017年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林地比重最大。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1.78%,林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为68.31%,其次是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77%,面积最小的是其它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45%。农用地主要分布在车桥镇、吴山乡吴山镇和磨溪乡,分布面积最小的是园艺场;建设用地面积较大的乡镇为蒲亭镇、宝塔乡和丰林镇,面积最小的是彭山林场;未利用地面积较大的乡镇为高塘乡、丰林镇和吴山镇乡,面积分布较少的为彭山林场、园艺场和塘山乡。另外,研究区土地利用共划分为六个用途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2)区域整体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较高,多样化平均值二类土地为0.4923。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区域差异较大,位于靠近县城的蒲亭镇、园艺场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较高,具有典型的城市边缘区特色;各乡(镇、场)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的差异在逐年缩小,土地利用集中化指数与多样化指数呈负相关关系;整体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数较少,林地是研究区最主要的组合类型。(3)土地合理利用评价总分值为77.23分,并未达到完全合理的范围。从加权分值来看,制约德安县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因素为人地资源关系状况。(4)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特征及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结果,提出应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切实保护耕地;坚持挖掘潜力,进行深度开发;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严肃法规法纪,强化土地利用监督管理等土地合理利用措施。本研究为德安县自然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定参考。
宋振运[3](2020)在《混凝土析钙侵蚀机理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析钙现象一直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解决混凝土析钙这种病害一直是施工单位面临的重要难题。混凝土析钙现象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蚕食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破坏形式从点到面,根据水的扩散特性、在混凝土中逐渐微渗、最终对混凝土渗透发生结构性破坏,影响其耐久性甚至是安全性问题。目前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在国内工程应用偏少,本文立足于蒲石河电厂项目的基础上,对混凝土析钙现象、抗压强度进行深入研究,利用扫描电镜等手段,揭示了混凝土体系微观分散特征。通过不同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对钙质溶蚀及强度的探究,分析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及强度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模拟混凝土析钙过程、混凝土抗溶蚀性试验,通过制备混凝土板件、标准砂浆试件、RPC试件,设计不同的离子对混凝土侵蚀,分析不同离子对钙溶蚀的影响及破坏规律。对比标准水泥砂浆试件与RPC在不同离子情况下侵蚀强度变化,探究普通混凝土与超强混凝土对钙溶蚀的差异及规律,最后针对钙溶蚀的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模拟析钙过程试验对析出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对析钙机理进行相关理论分析。钙质的溶蚀主要是物理和化学溶蚀,初始是以钙离子的形式溶出,最终以钙晶体的形式覆盖混凝土表面。通过不同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试验对探究之间的关系,参照析钙模拟的过程试验引入对照组,标准水泥砂浆与RPC。通过侵蚀试验得出标准水泥砂浆、RPC显示在正常水溶液侵泡下钙离子的溶出规律,RPC的钙溶蚀量明显小于标准水泥砂浆。在强度方面,RPC的强度在不同离子侵蚀下,能始终保持超高的强度,始终维持在120Mpa左右。根据试件强度变化的规律可以看出,试件强度值被溶蚀后强度值并不一定会下降,但随着溶蚀试件的不断增加,试件的强度值一定会降低,无关与混凝土的性能、种类。但RPC的抗溶蚀能力明显要高于标准水泥砂浆,且保持超高的强度值。研究成果为RPC在地下结构工程的应用提供了支撑,并针对析钙这种病害如何进行防微杜渐、防治结合。本文通过模拟混凝土析钙试验、通过不同离子对混凝土、RPC的侵蚀试验对混凝土析钙侵蚀机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提高RPC在水工方面上的应用具有理论和指导意义。
赖屿[4](2018)在《宁乡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村和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是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实践者和坚决的执行者,在实践中肩负着思想建设、服务群众、领导发展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决定着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更决定着农村发展的未来。当前,村和社区党组织有出现弱化现象,战斗堡垒作用不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强,村和社区集体经济薄弱,事务管理难度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鱼水”关系,阻碍了村和社区的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村和社区党组织,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功能,从而实现其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带头人的目标。村和社区党组织如何切实发挥好自身正功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分析了当前村和社区党组织现状,探讨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本文框架由两个部分构成,包括绪论部分、正文部分,共有六章。在绪论部分,主要是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是对基本理论进行介绍,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阐述。随后,对宁乡市村和社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进行分析。对村和社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正功能、负功能进行分析,深刻剖析我国村和社区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制约村和社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正功能实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学习常熟蒋巷村、荆门市、江源区、兴义市冷洞村等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典型经验,进一步了解掌握新农村建设中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最后形成有效发挥党组织正功能的意见建议,主要包括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党员群众素质、拓宽增强集体经济渠道、凝聚党群干群合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等。
章彦[5](2018)在《公路协同巡查系统中公路专题地图的制作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制图技术、移动端电子设备的发展和行业分工的细化,专题地图与公路行业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到“十二五”末,南京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对公路出行服务的需求,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迫在眉睫。所以在此要求下提出了公路协同巡查管理系统的建设。由于该系统采用新的巡查模式,所以需要对该系统专属的专题地图制作和应用展开全面研究,从而探究出一套完整的理论研究方法与制图体系。本文从公路协同巡查系统的现状出发,总结了公路协同巡查系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提出了新的系统功能和新环境下的需求分析,探究了公路建设管理的不同生命周期对专题地图的需求,根据调整后专题地图的数据结构,设计了新的图层要素结构,同时讨论了互联网+和大数据与地图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对CGCS2000下由高精度道路实景三维采集车采集的新结构数据的解算、拼接等预处理过程进行了描述。对矢量数据进行图形处理和融合,对融合处理的技术路线进行阐述。更新了影像背景数据,形成一套系统且完整的从国到省、从省到局部的数据体系。从数学基础、地图分级、要素显示级别及制作的符号库等方面,对公路专题数据及背景数据进行抽取、渲染和质量检查,随后进行了切片、加密等出图流程。通过Java开发语言、Oracle数据库、B/S架构设计、ArcGIS开发引擎、GeoServer和OpenLayers等信息化手段完成了路政巡查车辆实时定位、路线轨迹跟踪、历史巡查轨迹查看、巡查频次等功能。论述了专题地图对于协同巡查系统的应用价值,通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不同类型专题地图在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差异,以及其在公路行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价值。
夏秋成[6](2018)在《九江市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小型水库新一轮除险加固的结束,多数水库目前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但如何使水库在一个健康合理的机制下长期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则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水库管理的方案。从理论研究领域来看,大多数学者将研究重点放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运行管理上,对点多、面广、工程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研究还不够。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九江市湖口县、德安县、濂溪区小型水库为研究对象,对其除险加固后产权不清、管护主体不明等一系列问题现状,结合房地产物业管理的模式,以“管养分离”为理念,同时借鉴其他地区水利工程管理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九江市的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分析当前九江市小型水库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二、提出九江市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的关键因素;三、从合理选定物业化管理的工程类型和数量,明确小型水库实施物业化管理的范围、内容、制定管理标准,制定物业化管理工作考核标准及评分办法,测算及筹集物业管理经费,择优选择物业化管理企业,原管理人员的安置这六个方面对九江市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方案进行设计;四、最后从政府职能规划、企业规划、实施进程、结果评价以及后续推广这五个方面给出物业化管理方案于九江市湖口县的具体应用规划。
曾小成[7](2015)在《严寒地区村镇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村镇建设的逐渐重视,村镇各项设施正日益完善,居住环境正不断的改善,村镇的风貌也逐步的发生着变化。但是,村镇建筑景观风貌逐步趋同、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建立系统的村镇建筑景观风貌分析、规划、评定、管理综合平台,结合数据库的技术,利用严寒地区村镇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系统,为村镇风貌的保护、延续提供一个思路。加之严寒地区村镇的经济、地理、气候等因素的限制,使村镇绿色化发展进程缓慢。因此,发挥数据库数据分析应用的优势,将绿色化的相关技术、措施、指标等要求运用到村镇建筑景观风貌的规划建设、改造中,是现实村镇绿色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也是对村镇建筑景观风貌建设的引导。论文以风貌理论研究、数据库技术为基础,首先,对国内外建筑景观风貌的内容、数据库的设计思路、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的构建技术进行整理、总结,并对村镇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设计的相关研究基础进行梳理。其次,论文从实地调查出发,对严寒地区8个镇的镇区及17个村庄的建筑景观风貌要素及特征做了详细调查与分析,结合不同村镇的类型、民族特点,分析了建筑景观风貌特征的区别,形成了严寒地区村镇建筑景观风貌要素特征框架。并从风貌建设及绿色化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与村镇建筑景观风貌密切相关的建设影响因素及相关绿色化导则技术、参考指标。最后,利用数据库设计技术,结合村镇建筑景观风貌的构成要素及特征,从数据库的数据结构、数据提取、约束引导方式、数据编码及录入、数据的应用等方面出发构建了村镇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在此过程中,利用相关方法分析了风貌数据的筛选,阐述了建筑景观风貌分析、评定、规划改造及绿色化建设等数据库数据应用的内容及方法,并对数据库的数据运算过程与方法、操作运行界面等成果作了分析与设计。严寒地区村镇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作为一个综合应用平台。从建筑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的角度,提供了建筑景观风貌现状数据录入、查询、分析及规划建设等功能;从建筑景观风貌的管理角度,多层次的风貌现状数据及相关的应用内容可为建筑景观风貌控制、引导提供参考。因此,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将为村镇建筑景观风貌的规划、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实现村镇建筑景观风貌的绿色化发展奠定基础。
何雯[8](2015)在《江西省大中型水库大坝溶出性侵蚀调査及研究》文中提出水工混凝土的溶出性侵蚀会直接导致混凝土孔结构恶化,孔隙率增加,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本文选取江西省内具有代表性的上犹江、七星、井冈冲等34座大、中型水库大坝现场调查、取样及分析。通过设计单掺不同比例掺和料的试件模拟混凝土及砂浆遭受溶蚀的情况,研究了矿物掺和料对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及抗溶蚀性能的影响。调研结果表明:江西省具有砂浆、混凝土结构的大坝,不同程度遭受溶出性侵蚀。根据水样、析出物的成分检测结果分析溶蚀的主要原因为:水库水质普遍为软水且具有中等溶出性侵蚀性,特殊的水质环境导致筑坝材料中钙质的流失,也就是析钙现象的发生。由于水库水质、坝型、坝高、建设年限以及施工质量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各个水库大坝的溶蚀程度不同。杯状砂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掺加粉煤灰、矿粉、抛光渣都可增加试块的抗溶蚀性。另一种,标准胶砂试件,一组标准养护,一组遭受溶蚀,通过对比30天、60天、90天两组强度的不同分析溶蚀对强度的影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溶蚀形成的碱性环境延缓了溶蚀造成的强度损失,但遭受溶蚀的时间足够长强度最终还是会损失。根据调研和模拟试验研究结果,提出宜从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设计以及施工控制三个方面提高材料的抗溶蚀性,增加坝体的抗溶蚀性。此次系统、有针对性的对于江西省大中型水库大坝溶出性侵蚀的调查分析及研究对提高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有实际和理论意义。
吴颖靖,彭昆国,黄建美,查东平[9](2014)在《湖塘水库污染负荷与水环境容量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通过研究分析湖塘水库入库污染符合和水环境容量,找出各种污染源对水库水质造成的影响,和湖塘水库所面临的问题和形式。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湖塘水库尚能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但是超出II类,超标因子主要为TN。从各类入库污染负荷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湖塘水库流域范围内畜禽养殖是造成TN超标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李秀银,黄成清[10](2001)在《湖塘水库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文中提出20 0 1年汛期湖塘水库大坝险情严重 ,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及时进行组织该工程大坝安全鉴定工作 ,从而明确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
二、湖塘水库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塘水库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2)德安县土地利用特征分析与合理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自然地理状况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2.3 数据来源 |
3 德安县土地利用特征 |
3.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3.2 土地利用特征与变化分析 |
4 德安县土地利用现状合理性评价 |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2 评价指标值的确定 |
4.3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5 德安县土地合理利用对策建议 |
5.1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布局 |
5.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
5.3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切实保护耕地 |
5.4 坚持挖掘潜力,进行深度开发 |
5.5 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
5.6 严肃法规法纪,强化土地利用监督管理 |
6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混凝土析钙侵蚀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钙溶蚀研究现状 |
1.3.1 钙溶蚀的典型案列 |
1.3.2 RPC钙溶蚀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案 |
1.4.3 技术路线 |
2 析钙现象的产生及破坏机理 |
2.1 混凝土析钙 |
2.1.1 混凝土的本质-钙矾石 |
2.1.2 钙矾石的作用 |
2.1.3 混凝土析钙现象 |
2.2 混凝土析钙机理分析 |
2.2.1 混凝土侵蚀机理 |
2.2.2 混凝土破坏机理 |
2.3 本章小结 |
3 模拟析钙试验研究 |
3.1 蒲石河电站的工程概况及水质分析 |
3.1.1 蒲石河电站的工程概况 |
3.1.2 水质分析 |
3.2 析钙模拟箱设计及板件制备 |
3.2.1 析钙模拟箱设计 |
3.2.2 板件的制备 |
3.3 析钙模拟试验 |
3.3.1 试验方案 |
3.3.2 实验原理 |
3.3.3 试验设备 |
3.3.4 试验操作 |
3.3.5 析钙现象观察与分析 |
3.4 微观组织结构及成分分析 |
3.4.0 电镜扫描及 XRD 衍射试验 |
3.4.1 微观组织结构 |
3.4.2 成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不同离子对混凝土溶出性侵蚀试验研究 |
4.1 标准水泥砂浆、RPC的原材料及性质 |
4.1.1 RPC的原材料及性质 |
4.1.2 标准水泥砂浆的原材料 |
4.2 试验仪器及方案 |
4.2.1 试验仪器 |
4.2.2 试验方法及方案 |
4.3 标准水泥砂浆、RPC的制备及养护 |
4.3.1 标准水泥砂浆的制备及养护 |
4.3.2 RPC的制备及养护 |
4.3.3 钙溶蚀实验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4.1 钙离子的溶出量 |
4.4.2 试件强度变化情况 |
4.4.3 试件侵蚀现象 |
4.5 本章小结 |
5 混凝土溶出性侵蚀的防治措施 |
5.1 材料的选择 |
5.2 配合比设计 |
5.3 施工控制 |
5.4 治理方式 |
5.5 新材料的使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宁乡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党的基层组织 |
2.1.2 新农村建设 |
2.1.3 村和社区 |
2.2 村和社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
2.3 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定位 |
2.3.1 领导核心与政治社会化功能 |
2.3.2 教育管理与服务监督功能 |
2.3.3 服务群众与凝聚人心功能 |
2.3.4 利益整合与维护稳定功能 |
2.3.5 推动发展与促进和谐功能 |
2.4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2.4.1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
2.4.2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 |
第3章 宁乡市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分析 |
3.1 宁乡市村和社区党组织现状 |
3.2 领导核心功能实现不强 |
3.3 教育管理党员不到位 |
3.4 党群关系不够和谐稳定 |
3.5 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动荡不安 |
第4章 制约宁乡市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原因 |
4.1 农村人口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4.1.1 农村人口发生变化 |
4.1.2 农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
4.2 村和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滞后 |
4.2.1 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 |
4.2.2 党员队伍建设滞后 |
4.3 村和社区组织经济体制不顺经济基础薄弱 |
4.4 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关系处理不到位 |
第5章 先进地区经验分析 |
5.1 常熟蒋巷村经验 |
5.2 荆门市经验 |
5.3 江源区经验 |
5.4 兴义市冷洞村经验 |
第6章 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建议 |
6.1 加强自身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
6.2 做好全员培训提供智力支持 |
6.3 增强经济实力提供物质基础 |
6.4 开展创建活动提供精神支撑 |
6.5 推进民主法治提供政治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致谢 |
(5)公路协同巡查系统中公路专题地图的制作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公路专题地图概述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现状及需求分析 |
2.1 发展现状 |
2.1.1 公路协同巡查系统发展历程 |
2.1.2 公路专题地图发展现状 |
2.2 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需求分析 |
2.2.1 决策阶段 |
2.2.2 规划阶段 |
2.2.3 实施阶段 |
2.2.4 运行管理阶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专题地图的制作技术 |
3.1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地图发展 |
3.2 专题地图制作的法规和规范 |
3.3 专题地图制作流程和关键技术 |
3.4 专题地图制作步骤 |
3.4.1 数据准备 |
3.4.2 规范化处理 |
3.4.3 地图制作 |
3.4.4 地图输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专题地图的应用研究 |
4.1 公路协同巡查系统建设的先进性 |
4.2 公路专题地图在公路协同巡查系统中的应用 |
4.2.1 可视化地图展示 |
4.2.2 公路基础数据的应用 |
4.2.3 GIS平台建设应用 |
4.2.4 公路专题地图的先进性 |
4.3 公路专题地图的相关应用案例 |
4.3.1 POI展示 |
4.3.2 热力图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属性数据结构 |
附录二:矢量电子地图的注记与符号 |
附录三:公路影像电子地图符号与注记 |
(6)九江市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
2.2 九江市九江市小型水库管理现状及问题 |
2.2.1 九江市九江市小型水库管理现状 |
2.2.2 九江市小型水库管理问题 |
2.3 九江市小型水库管理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理论研究 |
3.1 我国目前的小型水库管理理论 |
3.1.1 委托代理理论 |
3.1.2 代建制理论 |
3.1.3 激励理论 |
3.2 物业化管理介绍 |
3.3 九江市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的几个关键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九江市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方案设计 |
4.1 合理选定物业化管理的工程类型和数量 |
4.2 明确小型水库实施物业化管理的范围、内容、制定管理标准 |
4.2.1 明确物业化管理的范围 |
4.2.2 明确实施物业化管理的内容 |
4.2.3 制定管理标准 |
4.3 制定物业化管理工作考核标准及评分办法 |
4.4 测算及筹集物业管理经费 |
4.4.1 测算水库管理经费 |
4.4.2 筹集水库物业管理经费 |
4.5 择优选择物业化管理企业 |
4.5.1 基本条件 |
4.5.2 按作业对象划分 |
4.6 提出原管理人员安置办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九江市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方案应用规划 |
5.1 水库物业化管理政府职能规划 |
5.1.1 前期准备 |
5.1.2 考核职能 |
5.1.3 监督职能 |
5.1.4 工程验收 |
5.2 物业化管理企业规划 |
5.3 物业化管理实施过程规划 |
5.4 物业管理结果评价 |
5.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5.4.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5.4.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方案评价 |
5.4.4 由指标体系分析水库物业化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
5.5 小型水利工程实行物业化管理的推广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严寒地区村镇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绿色村镇的建设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
1.1.2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缺失的危机 |
1.1.3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的保护需求 |
1.1.4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建立的紧迫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村镇景观风貌 |
2.1.2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 |
2.1.3 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 |
2.2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研究 |
2.2.1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的形成 |
2.2.2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的要素及特征 |
2.2.3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的表达与塑造 |
2.3 数据库及数据库设计研究 |
2.3.1 数据库的结构及类型 |
2.3.2 常用数据库的适用特性 |
2.3.3 数据库的设计及过程 |
2.3.4 数据库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 |
2.4 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研究 |
2.4.1 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的内容与层次 |
2.4.2 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的技术 |
2.4.3 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的运算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严寒地区村镇建筑景观风貌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方案设计 |
3.1.1 调查范围与对象 |
3.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3.2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概况 |
3.2.1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3.2.2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特点 |
3.3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构成要素 |
3.3.1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要素的组成 |
3.3.2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要素的特征 |
3.4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建设的影响因素 |
3.4.1 村镇经济发展水平 |
3.4.2 村镇文化与历史 |
3.4.3 村镇气候与地域特征 |
3.4.4 村镇生产与生活方式 |
3.4.5 村镇建设方式、建筑材料及成本 |
3.5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绿色化约束与支撑因素 |
3.5.1 村镇绿色化建设的标准 |
3.5.2 村镇绿色化建设的实用技术 |
3.5.3 村镇绿色化建设的指标及要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的内容及技术方法 |
4.1 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的主体框架 |
4.1.1 数据库的结构模式 |
4.1.2 数据库的层次 |
4.1.3 数据库的内容 |
4.2 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的约束引导与技术设计 |
4.2.1 数据库的约束引导方式 |
4.2.2 数据库的技术设计 |
4.3 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数据的分析与运算 |
4.3.1 建筑景观风貌现状的分析与运算 |
4.3.2 建筑景观风貌评定的分析与运算 |
4.3.3 建筑景观风貌规划、改造的分析与运算 |
4.4 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界面设计与成果 |
4.4.1 基础数据管理界面 |
4.4.2 建筑景观风貌现状分析、评定界面 |
4.4.3 建筑景观风貌规划、改造界面 |
4.5 数据库的功能与应用拓展 |
4.5.1 数据库的功能拓展 |
4.5.2 数据库的应用拓展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国内外建筑景观风貌及数据库相关研究总结 |
附录2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实地调查问卷 |
附录3 村镇建筑景观风貌信息筛选专家调查表 |
致谢 |
(8)江西省大中型水库大坝溶出性侵蚀调査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混凝土溶出性侵蚀的研究现状 |
1.2.1 渗透溶蚀研究现状 |
1.2.2 接触溶蚀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3.1 接触溶蚀向渗透溶蚀的转化问题 |
1.3.2 掺粉煤灰对混凝土抗溶蚀性的影响问题 |
1.3.3 碳酸性侵蚀对混凝土溶蚀的影响问题 |
1.3.4 混凝土溶蚀的预防办法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案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案 |
2.2.1 现场调研和分析 |
2.2.2 试验模拟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江西部分大中型水库大坝溶出性侵蚀的调查 |
3.1 水库现场调查结果 |
3.2 混凝土中析出物分析 |
3.3 水样分析 |
3.4 综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工混凝土溶出性侵蚀模拟及研究 |
4.1 主要原材料及性质 |
4.1.1 水泥 |
4.1.2 砂 |
4.1.3 其他掺合料 |
4.2 试验方案 |
4.2.1 配合比设计 |
4.2.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 |
4.3.1 钙离子溶出 |
4.3.2 强度变化情况 |
4.4 综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工混凝土溶出性侵蚀的防治措施研究 |
5.1 原材料选择 |
5.2 配合比设计 |
5.3 施工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调研部分 |
6.1.2 试验部分 |
6.1.3 防治措施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湖塘水库污染负荷与水环境容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污染负荷分析 |
2.1 农村生活污染负荷分析 |
2.1.1 人口预测 |
2.1.2 生活污水入库污染负荷计算 |
2.1.3 生活垃圾入库污染负荷计算 |
2.2 农田化肥污染负荷分析 |
2.3 畜禽养殖污染负荷分析 |
2.4 水产养殖污染负荷分析 |
2.5 工业污染负荷分析 |
2.6 污染排放总量分析 |
3 水环境容量分析 |
3.1 水质模型 |
3.2 降解系数选择 |
3.3 水环境容量计算条件确定 |
3.4 水环境容量核算 |
3.5 环境容量与污染污染负荷对比 |
4 结论与分析 |
四、湖塘水库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绍兴市突发性涉铅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绍兴市突发事件科学技术应急保障行动方案的通知[J].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Z1)
- [2]德安县土地利用特征分析与合理利用研究[D]. 刘思思.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3]混凝土析钙侵蚀机理试验研究[D]. 宋振运.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宁乡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研究[D]. 赖屿. 湖南大学, 2018(06)
- [5]公路协同巡查系统中公路专题地图的制作及应用[D]. 章彦. 东南大学, 2018(05)
- [6]九江市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研究[D]. 夏秋成. 南昌工程学院, 2018(06)
- [7]严寒地区村镇建筑景观风貌数据库设计研究[D]. 曾小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3)
- [8]江西省大中型水库大坝溶出性侵蚀调査及研究[D]. 何雯. 南昌大学, 2015(03)
- [9]湖塘水库污染负荷与水环境容量分析研究[J]. 吴颖靖,彭昆国,黄建美,查东平. 江西化工, 2014(04)
- [10]湖塘水库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 李秀银,黄成清. 江西水利科技,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