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园食单》和生活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可欣[1](2021)在《袁枚生活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芹,刘欣怡,周仙凤[2](2021)在《袁枚与李渔的饮食书写研究》文中认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中国饮食不仅以菜肴的形式展现,还存在于各朝各代关于饮食的着作中,如南北朝时期虞悰的《食珍录》、隋代谢讽的《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等。而在清代的饮食着作中,李渔的《闲情偶寄·饮馔部》与袁枚的《随园食单》是尤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两部着作皆以文字的方式再现了过去一段时间的饮食风貌,是研究清代饮食文化的重要材料。
金子晨[3](2021)在《顺应论指导下特色语句语义补偿的英译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精品课《中国饮食文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级精品公开课《中国饮食文化》由华中农业大学推出,介绍了全国各地的饮食民俗,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饮食文化差异,同时讲述经典美食故事、揭示传统烹饪方法,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特色典故。通过对该语料进行翻译实践,增进了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提高了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饮食文化和产品走向世界。本次口译实践以顺应论为指导,选取《中国饮食文化》中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理论基础、不同人群的饮食思想以及饮食文化的特性等内容进行汉英交替传译。为有效提升译文质量,译者重点关注“特色语句的英译语义补偿”这一问题,具体包括:源语文化负载较重、语句结构松散、表达含义隐晦。在口译过程中,强调语言的选择性、过程的动态变异性、协商性与结果的顺应性,分别从词汇、结构与文化层面对特色语句进行语义补偿。在词汇层面,采用音译与注释、直译与意译的方法解决文化负载较重的问题;在结构层面,采用句式重构法、成分增补法解决语句结构松散的问题;在文化层面,采用归化与异化、整合与节译的方法解决表达含义隐晦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译文质量,进一步向西方学习者传递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本次口译实践主要分析了顺应论指导下特色语句的语义补偿问题。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发掘了中国特色饮食文化的价值,传播了中华美食的历史发展与饮食习俗,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饮食文化,为今后中国特色饮食文化类公开课的口译实践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李鹏飞[4](2020)在《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谈《红楼梦》与饮食文化》文中提出《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在物质文化层面上,体现了曹雪芹高超的烹饪美学和贾府的南方生活习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包含着很深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意蕴,这从螃蟹宴、鹿肉宴、怡红寿宴、栊翠庵品茶等饮食活动都可以看出来。
张天雨[5](2020)在《磕子文化的传承及衍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磕子作为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间艺术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故本文将磕子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读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研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磕子的传承和衍生设计进行相对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本文章主要分为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以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为出发点,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创新点。第二部分是中国传统磕子文化的概述,具体从磕子的起源、发展、分类、制作、文化表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磕子的艺术价值,以设计学为切入点,结合传统造物观念,对磕子的艺术价值、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引出磕子研究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先从传承方式入手,再针对于磕子的发展困境,通过深入调研辅以SWOT模式进行解析,从而建立起“教育传承”、“互联网+”、“衍生策略”三位一体化的传承模式。第五部分是磕子艺术的衍生设计实践,提出衍生设计概念,结合用户调研和具体的衍生设计方法和原则,从磕子文化中提取有价值的设计元素进行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最后以衍生设计作品的方式来呈现,体现理论分析的可行性。本文旨在将磕子中的文化内涵、艺术形式、艺术价值与衍生设计相联系,从设计学角度出发,辅以市场经济,将历经千年的磕子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
张颖[6](2020)在《文人食单》文中提出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但是美食被大量集中记录于文人笔下的并不多。屈原是当时第一个写食单的文人,他因为负责祭祀,所以在《大招》和《招魂》中用美食来吸引魂魄归来。唐朝的韦巨源的《烧尾食单》记录了唐朝的贵族宴席;袁枚的《随园食单》则成为研究江浙地区传统菜点以及烹制方法的指导性史籍;张大千手写的大千菜单成为了近代收藏家的珍爱,
李瑞堃[7](2020)在《当下我国食谱类图书出版状况及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中华饮食史的内涵丰富多姿,博大深邃。它的精神与物质两大层次结构中涵括了许多内容,饮食文献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食谱专着可追溯至唐朝时代,韦巨源所撰《食帐》便是其一。随时代的发展,为谋以求生、增长知识和娱乐消遣的阅读需要,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记录着烹调配方、烹调步骤,围绕着如何以料理食物为主要内容的食谱类图书。如今这类图书在内容题材、审美倾向和读者需求等方面产生着或延续、或更新的发展形式,其中也出现了诸如低价竞争、重复出版、质量低价值低的种种问题。食谱类图书本就在市场份额占比小的情况下艰难生存,当下又被互联网时代的飞速更新、内容资源的喷井式爆发与同类可替代产品的出现所冲击。为求得本具有丰厚历史意义和内容特征的食谱类图书可以健康持续的发展,文本主要运用出版学、编辑学、传播学、历史文献学等多方面知识,探索食谱类图书的出版状况与存在问题,从而为食谱类图书出版提出一些可行的发展建议。使其更加符合市场运行规律,有助于减少此类图书的无效出版。对此,文章主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展开叙述,第一章对所要探讨的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谈论食谱类图书的主要功能特征;第二章梳理我国食谱类图书的发展历程,理解在不同时期下的食谱类图书编写情况、编写特点等内容。以期通过追本溯源,启示当下;第三章基于电商平台挖掘食谱类图书的数据信息并结合出版社官网信息,概述当下出版情况,从出版种类、图书定价、产品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研究,以探寻我国当下食谱类图书的出版状况;第四章是基于前文的梳理,分析当下食谱类图书出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食谱类图书出版困境的缘由,指出食谱书出版市场中的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快餐思维与读者审美改变、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等因素;第五章为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国外食谱类图书与我国食谱书的对比研究,总结国外食谱类图书对我国出版的借鉴意义;第六章,针对当下主要问题,分别从营销意识和品牌建设为代表的宏观思路,以及资源创新、内容为王、细分场景与善于运用网络资源、网络优势,变数字冲击为发展生机,提出对我国食谱类图书出版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韩天翔[8](2020)在《《西楼苏帖》中四帖的书法研究及对本人创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苏轼的刻帖以乾道四年汪应辰集刻于成都的《西楼苏帖》为冠,篇幅大、选本佳、刊刻精良。《西楼苏帖》之所以诞生在南宋初年的成都,一是苏书此时受皇帝推崇在文人阶层地位极高,二是宋代刻帖技术进步且需求量大,三是蜀地保存有大量的苏轼墨迹。《西楼苏帖》原石早轶,而保存至今的仅仅六卷宋拓就包含了现存最早的苏轼作品、苏轼的临帖作品、苏轼唯一传世的大草作品以及大量的小楷作品。从这四类作品中分别选择一件代表作品作为切入点进行解读和归纳,不仅能对苏轼书法风格和书学理论有更宏观和细致的理解,也能对苏轼的笔墨技巧有更全面的掌握。作为书法创作的范本,《西楼苏帖》中的作品透露出的求风气、出新意的观点正是苏轼书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指导思想。结合书法史料的记载和个人的创作实践体会,设计符合展览目的的形式、选择适宜自身书写的工具、选择与范本相通的书写内容,从而完成毕业作品的创作。最后,总结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为下一步的书法学习规划方向。
闫荣娜[9](2020)在《清中叶民俗诗歌研究》文中认为清中叶一般指乾嘉道三朝。康、雍二帝的励精图治为后世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乾隆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良好。稳定富足的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乾嘉时期是清代文化事业最为繁荣的时代,诗文创作、学术研究都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民俗诗歌也在这个时期大量涌现。诗歌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清中叶民俗诗的题材选择、情感表达大多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关。社会生产效率的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节日庆典、迎神赛会等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活动为民俗诗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乾隆年间清廷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开发也为民俗诗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因做官、游幕、遣戍来到边疆的众多文人留下了许多记录边地异俗的诗歌。另一方面,清廷对汉族文人的牢笼与控制在乾隆年间越发严苛。许多士人难以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转而将精力投注到消闲娱乐方面,创作了大量以百戏杂耍、儿童游戏、节令美食等民俗事象为题材的诗歌。除此之外,以蒋士铨《京师乐府词》为代表的揭露社会现实的一系列诗歌,还有地方文人创作的大量记叙地方风土的竹枝词组诗,也是清中叶民俗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的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从诗歌的抒情功能入手,分析民俗诗蕴含的多元情感,主要有思乡之情、士不遇之情、士人群体的闲情逸致三部分;第二章论述清中叶民俗诗具有的社会功用,按照诗歌内容,将其分为社会政治批判与社会文化批判两部分;第三章以记录地方风物的诗歌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书写特点,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为僻远地区民俗志和乡土民俗志两部分;第四章论述清中叶民俗诗歌的艺术特色,不同诗歌体裁各有功能侧重,古诗长于叙事,律诗侧重抒情,而七绝组诗与诗下自注的组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内容,另外,清人以学问为诗的倾向也在民俗诗歌中有比较明显的反映。
史璐璐[10](2020)在《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陶艺以一种非常亲和的方式逐渐融入到我们的城市生活,它以其独有的“泥性”和“土性”,为钢筋水泥塑造的城市丛林增添温情。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自觉意识与民主精神的日益高涨,文化建筑也趋向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注重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于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有着积极地作用。而文化建筑的大众化发展需要依靠一些环境艺术媒介来增加文化建筑的人流量以及人们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驻留的时间,这给现代陶艺的介入提供了许多可能性,现代陶艺以其天然的材料、多彩的釉色、丰富的肌理、多变的形态、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它不仅可以抓住人们的眼球,还可以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并且当代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表现出一种趋同化、批量化的环境设计模式,人们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现代陶艺独一无二的艺术特点,使现代艺术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融入过程中可以直接与普通公众进行情感对话,拉近人们与文化建筑空间的距离。因此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了理论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比较研究法和学科交叉法的研究方式探讨现代陶艺与文化建筑的概念和特点、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材料优势和审美价值,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原则和应用方式,试图在现代陶艺介入文化建筑公共空间这一领域建立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研究,为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创作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为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二、《随园食单》和生活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随园食单》和生活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2)袁枚与李渔的饮食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饮食文化观念 |
二、书写艺术 |
(一)语言 |
(二)结构 |
三、李渔与袁枚在饮食追求上的异同 |
(3)顺应论指导下特色语句语义补偿的英译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精品课《中国饮食文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翻译任务简介 |
(一)任务描述 |
(二)任务内容 |
(三)任务意义 |
(四)任务规划 |
二、翻译任务过程 |
(一)译前准备 |
1.背景资料准备 |
2.文本特征分析 |
3.音频特征分析 |
(1)语言类型 |
(2)语言表达 |
4.理论文献综述 |
(1)顺应理论概述 |
(2)翻译补偿理论概述 |
(3)特色词句相关翻译理论概述 |
5.术语表的制定 |
(二)译中过程 |
1.信息记录 |
2.内容整理 |
3.译语输出 |
4.突发应对 |
5.录音审核 |
(三)译后反思 |
1.音频整理 |
2.文本整理 |
3.内容校对 |
4.译后总结 |
三、翻译案例分析 |
(一)汉英模拟交传主要问题 |
1.文化负载较重 |
2.语句结构松散 |
3.表达含义隐晦 |
(二)顺应论指导下的语义补偿策略 |
1.词汇层面补偿策略 |
(1)音译与注释 |
(2)直译与意译 |
2.结构层面补偿策略 |
(1)句式重构法 |
(2)成分增补法 |
3.文化层面补偿策略 |
(1)归化与异化 |
(2)整合与节译 |
四、翻译实践总结 |
(一)实践收获 |
(二)实践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术语表 |
附录B·翻译原文 |
附录C·翻译译文 |
致谢 |
(4)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谈《红楼梦》与饮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楼梦》饮食描写概况 |
二、物质文化层面上的《红楼》饮食 |
(一)贾府对烹饪技艺的讲究与曹雪芹的烹饪美学 |
(二)贾府饮食的南方习惯 |
三、从物质上升到精神:《红楼梦》饮食的艺术意蕴与精神追求 |
(一)《红楼梦》宴饮与酒令、音乐、诗歌、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结合 |
(二)在饮食活动中追求自由、和谐、融洽、热烈的氛围,打破日常礼仪对人的束缚 |
(三)饮食文化的审美与哲学意蕴 |
1. 辨水能力之重要 |
2. 以品茶能力定人之雅俗 |
3. 茶器之讲究 |
4. 茶与禅之关系 |
(5)磕子文化的传承及衍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现状分析 |
1.3.2 国外现状分析 |
1.4 课题研究框架与方法 |
1.4.1 课题研究框架 |
1.4.2 课题研究方法 |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传统磕子文化的概述 |
2.1 磕子的历史渊源 |
2.1.1 磕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2.1.2 磕子的别名 |
2.1.3 磕子的基本分类 |
2.2 磕子的制作流程 |
2.2.1 考究的选材 |
2.2.2 精心的胚型 |
2.2.3 传神的雕刻 |
2.3 磕子所体现的文化表征 |
2.3.1 饮食文化 |
2.3.2 民俗文化 |
2.3.3 商业文化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磕子的艺术价值研究 |
3.1 磕子艺术价值的表现 |
3.1.1 文化方面 |
3.1.2 艺术方面 |
3.1.3 经济方面 |
3.2 磕子的艺术特点 |
3.2.1 磕子的雕刻工艺特征 |
3.2.2 磕子的纹样构成规律 |
3.2.3 磕子的纹饰设计内涵 |
3.3 现代环境下对磕子艺术价值研究的必要性 |
3.3.1 新时代的新民俗 |
3.3.2 产业模式的转换 |
3.3.3 美学经济价值的凸显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磕子的传承发展策略 |
4.1 磕子的传承方式分析 |
4.1.1 血缘传承 |
4.1.2 业缘传承 |
4.1.3 地缘传承 |
4.2 磕子的发展困境解析 |
4.2.1 磕子现状的问题 |
4.2.2 从传承人角度分析 |
4.2.3 利用swot模式得出结论 |
4.3 磕子的发展策略探析 |
4.3.1 建立教育传承机制 |
4.3.2 利用“互联网+传统文化”推广磕子文化的认同 |
4.3.3 制定衍生策略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磕子艺术的衍生设计实践 |
5.1 衍生设计的概述 |
5.2 磕子衍生设计的创作方法与原则 |
5.2.1 磕子衍生设计的原则 |
5.2.2 磕子衍生设计的方法 |
5.2.3 创作方法、原则的运用要点 |
5.3 磕子衍生设计调研结果及结果分析 |
5.3.1 调研方案 |
5.3.2 调研结果分析 |
5.4 磕子衍生设计的开发思路 |
5.4.1 磕子的文化符号的信息提取 |
5.4.2 磕子的多元化设计与表达 |
5.4.3 磕子的衍生设计定位 |
5.5 设计实践 |
5.5.1 设计理念 |
5.5.2 设计思路 |
5.5.3 设计方案 |
5.6 本章小节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附录 |
致谢 |
(6)文人食单(论文提纲范文)
屈原《大招》、《招魂》 |
韦巨源《烧尾食单》 |
袁枚《随园食单》 |
张大千《大千居士学厨》 |
(7)当下我国食谱类图书出版状况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食谱类图书研究 |
二、国外食谱类图书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一章 食谱类图书概述 |
第一节 食谱类图书概念界定 |
一、食谱 |
二、食谱类图书 |
第二节 食谱类图书的主要功能与特征 |
一、读者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指导性建议 |
二、可窥探不同时期的饮食文化与诉求 |
三、多以图文结合形式向读者传递信息 |
四、饮食活动在出版物中的延伸 |
第二章 我国食谱类图书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我国古代食谱文献 |
一、不同朝代食谱文献概况 |
二、古代食谱文献编撰特点 |
第二节 我国现当代食谱类图书 |
一、民国时期食谱书出版概况 |
二、建国以来至二十世纪末食谱书出版概况 |
第三节 追本溯源以启示当下食谱书出版 |
一、取其精华:打造蕴含文化价值的高质量图书 |
二、去其糟粕:固步自封难使食谱书创新发展 |
第三章 我国食谱类图书出版规模与市场表现 |
第一节 当下我国食谱类图书的出版概况 |
一、年度新书品种数量表现下滑趋势 |
二、参与食谱书出版市场的出版社数量减少 |
三、出版食谱书的主要出版社呈“二八效应” |
第二节 当下我国食谱类图书的出版种类 |
一、青睐出版“家常菜”主题食谱 |
二、细分场景而衍生的品类较少 |
第三节 当下我国食谱类图书的图书定价 |
一、食谱类图书的定价策略 |
二、食谱类图书的平均售价 |
三、价格提高影响图书销量 |
第四节 当下食谱类图书的产品整体概念 |
一、满足不同情感需求形成核心产品 |
二、形式产品应不断更新打破读者刻板印象 |
三、新媒体有益于延伸产品与其他产品发展 |
第四章 我国食谱类图书出版困境与问题缘由 |
第一节 出版方的“快餐思维”所带来的重复出版问题 |
一、问题:重复出版导致资源浪费与品牌缺失 |
二、缘由:忽视“内容为王”原则与缺少创新精神 |
第二节 食谱类图书在生产阶段的质量问题 |
一、问题:内容科学性与形式美观性 |
二、缘由:出版方、作者的态度与读者的需求 |
第三节 饮食文化差异导致引进版图书适用性问题 |
一、问题:引进版食谱书本土化与实用性不强 |
二、缘由:中西方饮食文化有所差异 |
第四节 互联网时代数字产品对传统食谱书的冲击 |
一、问题:新书品类数与图书销量下降 |
二、缘由:数字产品出现与“马太效应”的加持 |
第五章 国内外食谱类图书比较与借鉴 |
第一节 国外食谱类图书出版与国内的对比 |
一、题材多样但内容质量不高 |
二、彩色印刷与黑白印刷兼顾出版 |
三、多元新人作者增添出版活力 |
第二节 国外食谱类图书出版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一、丰富内容来源,进行选题创新 |
二、探索多元化的图书形态与设计 |
三、完善出版社本版书的宣传渠道 |
第六章 我国食谱类图书出版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
第一节 宏观发展思路 |
一、借鉴“食帖”书系,注重食谱类图书的品牌建设 |
二、依靠新媒体时代,开展食谱书短视频与社群营销 |
第二节 微观发展思路 |
一、挖掘文学、影视与游戏等多元食谱做创意出版 |
二、结合大众饮食潮流风向标,开展整体编辑策划 |
三、细分食谱书使用场景,加强引进版图书本土化 |
四、关注美食类数字内容,做到知己知彼去粗存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西楼苏帖》中四帖的书法研究及对本人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专业能力展示 |
一、毕业创作 |
(一)《随笔》/行书/140cm×70cm/2019年 |
(二)《醉翁亭记》/行书/140cm×35cm/2020年 |
(三)《乐府三首》/行楷/180cm×94cm/2019年 |
(四)《常清静经》/小楷/140cm×40cm/2019 年 |
(五)《中国梦赋》/小楷/140cm×35cm/2019 年 |
(六)《随园食单序》/小楷/140cm×35cm/2020 年 |
(七)《苏诗选录》/行书/140cm×51cm/2019 年 |
(八)《丰乐亭记》/草书/140cm×45cm/2019 年 |
(九)《米芾书史》/行书/180cm×30cm/2020 年 |
(十)《自作诗》/行书/140cm×70cm/2020 年 |
(十一)《鸣蝉赋》/行书/180cm×50cm/2020 年 |
(十二)《心经四条屏》/楷书/100cm×22cm×4/2020 年 |
(十三)《临西楼帖》/行楷/180cm×75cm/2020 年 |
(十四)《临司马公神道碑》/楷书/180cm×48cm/2020 年 |
(十五)《临阁帖》/草书/35cm×180cm/2020 年 |
第二部分 学位论文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西楼苏帖》的背景和流传情况 |
(一)宋代刻帖的兴盛与苏轼书法的流传 |
(二)政治干预下苏轼书法在两宋的流传与接受 |
(三)《西楼苏帖》的刊刻、流传情况 |
1.刊刻情况 |
2.版本流传 |
二、《西楼苏帖》中四帖的书法研究 |
(一)《与宝月惟简书》 |
1.作品释文 |
2.背景及内容解析 |
3.艺术风格和特色 |
(二)《亡伯提刑郎中挽诗》 |
1.作品释文 |
2.背景及内容解析 |
3.艺术特色 |
(三)《临汉时帖》 |
1.作品释文 |
2.作品背景和内容解析 |
3.艺术风格和特色 |
(四)《梅花诗帖》 |
1.作品释文 |
2.作品背景及内容解析 |
3.艺术特色 |
三、《西楼苏帖》中四帖对本人创作的启示 |
(一)基于四帖的理论认识 |
1.唯求风气的临帖观 |
2.自出新意的创作观 |
3.读书万卷始通神的理论观 |
(二)基于四帖的技术思考 |
1.文体相应内容选择 |
2.资于合宜工具选择 |
3.结合时代的形式选择 |
(三)基于四帖的创作实践 |
1.作品的构思和创作 |
2.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9)清中叶民俗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范围 |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清中叶民俗诗歌的多元情感 |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乡愁” |
一、以眼前之景入诗,触景生情 |
二、以家乡风物入诗,牵动离思 |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不遇”之情 |
一、漂泊天涯旧布衣——久困场屋的忧愤之情 |
二、宦途滋味同鸡肋——中下级官吏的辛酸 |
三、一着棋差历劫磨——遣戍文人的愁苦 |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闲情逸致” |
一、节日庆祝 |
二、迎神赛会 |
三、民间游艺 |
四、物质生活 |
第二章 清中叶民俗诗歌的社会批判 |
第一节 社会政治批判 |
一、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
二、底层百姓的艰苦生活 |
三、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 |
第二节 社会文化批判 |
一、奢侈享乐的社会风气 |
二、迷信愚昧的社会风气 |
三、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俗 |
小结 |
第三章 民俗志的诗歌书写及其原因 |
第一节 僻远地区民俗志的诗歌书写及其原因 |
一、官吏型诗人 |
二、遣戍型诗人 |
三、游幕型诗人 |
四、僻远地区民俗志书写原因分析 |
第二节 乡土民俗志的书写及其原因 |
一、记录家乡风俗的作品 |
二、记录他乡风俗的作品 |
三、乡土民俗志书写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清中叶民俗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五七言古诗、律诗的功能侧重 |
一、侧重“叙述”的五七言古诗 |
二、侧重“抒情”的五七言律诗 |
第二节 七绝组诗与诗下自注的多功能组合 |
一、增强“叙事”功能 |
二、体现“教化”属性 |
三、保留“抒情”本质 |
第三节 学术的俗化与俗化的学术 |
一、何谓“学术的俗化” |
二、在诗句中表现学问 |
三、在自注中表现学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清中叶民俗诗歌索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学术价值 |
2 现代陶艺与文化建筑公共空间概述 |
2.1 现代陶艺的概述 |
2.1.1 现代陶艺的概念和特点 |
2.1.2 陶瓷与建筑的关系 |
2.2 文化建筑公共空间概述 |
2.2.1 文化建筑的概念和特征 |
2.2.2 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类型 |
2.3 现代陶艺介入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优势 |
2.3.1 陶瓷的材料优势 |
2.3.2 陶瓷的艺术性 |
2.3.3 陶瓷的环保性 |
3 现代陶艺融入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应用研究 |
3.1 现代陶艺与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融合原则 |
3.1.1 公共性原则 |
3.1.2 互动性设计原则 |
3.1.3 整体性设计原则 |
3.2 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应用方式 |
3.2.1 陶艺壁画 |
3.2.2 陶艺装置 |
3.2.3 陶艺雕塑 |
4 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4.1 温·黑格比——米勒表演艺术大厅中的陶艺壁画分析 |
4.2 奥勒·利斯勒罗——新挪威语言博物馆中的陶艺壁画分析 |
4.3 朱乐耕——韩国麦粒音乐厅中的陶瓷壁画分析 |
4.4 蒋国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陶艺壁挂分析 |
5 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分析 |
5.1 自然美 |
5.2 材质美 |
5.3 装饰美 |
5.4 工艺技术美 |
5.5 表现形式美 |
5.6 文化内涵美 |
6 启示与未来展望 |
6.1 启示 |
6.2 未来展望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随园食单》和生活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袁枚生活美学研究[D]. 刘可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袁枚与李渔的饮食书写研究[J]. 王芹,刘欣怡,周仙凤. 青年文学家, 2021(17)
- [3]顺应论指导下特色语句语义补偿的英译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以精品课《中国饮食文化》为例[D]. 金子晨.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谈《红楼梦》与饮食文化[J]. 李鹏飞. 红楼梦学刊, 2020(04)
- [5]磕子文化的传承及衍生设计研究[D]. 张天雨.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6]文人食单[J]. 张颖. 餐饮世界, 2020(06)
- [7]当下我国食谱类图书出版状况及发展策略[D]. 李瑞堃. 苏州大学, 2020(03)
- [8]《西楼苏帖》中四帖的书法研究及对本人创作的影响[D]. 韩天翔. 河南大学, 2020(02)
- [9]清中叶民俗诗歌研究[D]. 闫荣娜. 苏州大学, 2020(03)
- [10]现代陶艺在文化建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 史璐璐.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