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机车统计信息系统提高统计工作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1](2022)在《铁路运输调度高质量发展深化研究》文中认为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积极面对新冠疫情、极端天气以及市场波动对铁路造成的影响,发挥全国铁路运输集中统一指挥优势,推动调度安全有序稳定,促进运输效率高位提升,实现货运装车连创新高。在分析安全基础管理、路网能力配置、运力资源配置、运输总体增量、集中统一指挥等经营成效基础上,从充分释放路网运输潜力、稳定货运装车总量、提升天窗组织质量、深化运输提质增效、强化运输生产一体协同、强化调度信息化保障支撑等方面解析铁路运输调度发展经验,提出铁路运输调度高质量发展提升路径,即:全面深化基础管理,全面强化路网运力保障,全面贯通三级调度指挥,全面加强施工维修管理,全面推进调度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十八点统计工作质量,全面强化队伍综合素质。
冒小栋[2](2021)在《基于卫星账户原理的高铁经济宏观效应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高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高铁经济学主要着眼于研究高铁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高铁经济效应的研究是高铁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高铁效应的评价理论、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基本上以定性为主,缺乏一个系统、全面、定量评价高铁效应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的高铁经济效应评价研究是对高铁经济学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对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从界定高铁经济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识别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开始,通过设计高铁经济宏观效应总量指标,构建并实现了高铁经济增加值核算表、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高铁经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高铁经济国际收支平衡表、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核算表等核算表的编制和分析。从而全面反映了高铁经济活动的运行数量特点、数量规律,客观评价了高铁经济总量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及乘数效应等,论文研究主要结论有:(1)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是全面、系统反映高铁经济宏观效应的有效工具。卫星账户用来衡量打破SNA中心框架的现有行业分类或产品分类之后重新组合形成的如高铁经济等特定领域、主题或部门的规模和贡献的数据系统,将卫星账户原理运用到高铁经济宏观效应的评价之中正好发挥了卫星账户可以解决行业统计口径不全的问题,全面描述高铁经济的生产过程、资金来源及流向、投入与产出关系、收入分配与使用等相关问题。利用卫星账户原理构建的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可以说是最为理想、系统、全面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高铁经济宏观效应的工具。(2)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分为7个大类,有33个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行业大类相对应的特有产业,分布在43个与2018年全国投入产出表(153部门)相对应的部门中。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分为“高铁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高铁线路建设及服务”“高铁运输设备”等7个大类,23个中类,60个小类。高铁经济特有产品目录中有货物21种,服务39种;有22种特征产品、38种关联产品。高铁经济特有产业可以分为“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2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0)”等共计33个。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分布在“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品”“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玻璃及玻璃制品”等43个与2018年全国投入产出表(153部门)相对应的部门中。(3)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基本核算由高铁经济增加值核算、高铁经济投入产出核算、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核算、高铁经济进出口核算四部分组成。核算表之间的一些平衡项对应着高铁经济总产出、高铁经济增加值、高铁经济最终消费支出、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高铁经济进口额和出口额、高铁经济最终支出、高铁经济就业人数等一些重要经济总量。高铁经济投入产出核算是为高铁经济增加值核算提供数据来源,是编制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其他核算表的基础,按照153产品部门分类的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中间产品矩阵为196?196方阵。(4)2018年高铁经济增加值为2,422.09亿元,占GDP比重为0.26%。收入法计算的高铁经济增加值与生产法计算结果一样,其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占比分别为58.31%、10.04%、16.72%、14.92%,支出法计算的高铁经济增加值显着大于生产法和收入法。固定资本形成总额4112.09亿元、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18.35亿元、就业人数为1,423,561人。货物和服务出口额为276.65亿元,进口额为158.30亿元,进出口差值(净出口)为118.35亿元。(5)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稍高于全社会国民经济平均水平,感应度显着低于全社会国民经济平均水平。43个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系数取值范围为0.3657~1.5255之间,影响力大于1的部门主要来自制造业、建筑业,影响力小于1的部门主要来自服务业,平均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系数为1.0290,稍稍高于全社会国民经济平均产品部门影响力。感应度系数取值范围为0.000~1.1855之间,只有“铁路旅客运输-G”“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G”“互联网和相关服务-G”3个产品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1,其他40个产品部门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平均高铁经济产品部门感应度系数为0.4346,显着低于全社会国民经济平均产品部门感应度。(6)高铁经济具有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特点,“铁路旅客运输-G”“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G”等6个产品部门可作为高铁经济优先发展的产品部门。高铁经济与全社会国民经济相比,中间投入率高出约6个百分点,增加值率低了近6个百分点,单位中间投入创造的增加值低了近14个百分点。从支出法增加值相关比例系数看,高铁经济与全社会国民经济相比差异较大,最终消费率(消费率)低了约3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率(投资率)高了约40个百分点,净出口率高了近2个百分点。“铁路旅客运输-G”“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G”“互联网和相关服务-G”等6个产品部门作为高铁经济优先发展的产品部门。(7)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总产出15283.22亿元,完全居民收入2285.36亿元,分别为高铁经济总产出的1.95倍,为直接高铁经济劳动者报酬的1.62倍。43个产品部门平均简单产出乘数为2.9553,差距较大。简单产出乘数效应最高的主要是制造业产品部门,最低的主要是服务业产品部门。“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G”“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G”“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服务-G”等完全总产出最大的5个部门占全部完全总产出比例高达85.00%。43个产品部门平均简单收入乘数为0.4540,收入乘数效应最高的前10个产品部门全部是服务业产品部门,最低的10个产品部门全部是制造业产品部门。高铁经济43个产品部门I型收入乘数效应呈现出与产出乘数效应相类似、与简单收入乘数效应相反的特点。(8)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就业人数是高铁经济就业人数的3.44倍,占2018年全国就业人数比例为1.35%。高铁经济43个产品部门平均简单就业乘数为0.1150,差异较大,各产品部门就业乘数效应呈现出与产出乘数效应相似的特点。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就业人数为4,897,457人,是高铁经济就业人数1,423,561人的3.44倍,占2018年全国就业人数比例为1.35%。(9)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增加值4985.71亿元,为高铁经济增加值的2.06倍。43个高铁经济产品部门简单增加值乘数均为1,平均I型增加值乘数为3.9099。各产品部门I型增加值乘数差异较大,呈现制造业产品部门高、服务业产品部门低的特征。2018年高铁经济完全增加值为4985.71亿元,是生产法和收入法高铁经济增加值的2.06倍,比支出法高铁经济增加值多出158.30亿元。
乔君宇[3](2021)在《太原机务段机车运用效率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需求下,对其运输能力、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效率是铁路企业运行质量的基础,影响着铁路运营的经济效益,其中机车运用效率是关键之一,在目前铁路运输企业大背景下研究其运用效率尤为重要。论文将太原机务段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讨论提高该段机车运用效率的途径和方法。本论文以提高太原机务段机车运用效率为目标,在分析机车运用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层次分析结构框架:以机车运用效率为目标层,以时间利用率、牵引力利用率、综合利用率为准则层,以线路条件、机车交路、站停时等8个因素为方案层。对太原机务段人员配置、机车配属、运输任务等方面进行分析,利用太原机务段近两年的实际运用数据,依次对机车总重吨公里、机车总走行公里、机车全周转时间、机车日车公里、机车平均牵引总重、单机率、机车日产量等机车运用关键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选取层次分析法与灰色综合分析法对太原机务段近两年机车运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明确评价方法的选取原因及评价步骤,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框架图和层次分析所得各层权重,结合灰色综合评价法对太原机务段机车运用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最后针对前面分析评价问题,运用4M1E管理分析方法,分别在人、机、物、方法、环境五个方面提出提升太原机务段机车运用效率的策略。
管淑慧[4](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认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杨彬[5](2021)在《数据驱动的铁路机车油耗及维修决策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及当前铁路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为全面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以期将大量的历史数据转换成可供决策者使用的直观信息,充分发挥铁路机车数据统计的作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质、增效、降本,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尽可能发挥铁路运输的最大效益,据此开展本研究工作。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现有的ETL、OLAP等数据仓库技术理论,进行基层铁路机车数据仓库的构建,包括铁路机车数据仓库主题设计、维度设计、维表设计、事实表设计、逻辑模型设计,并以淮北矿业集团铁运处临涣分处进行实例分析,从铁路机车燃料消耗统计分析、铁路机车运用检修统计分析两个方面,分别选择适合于铁路部门实际应用需求的数据分析手段,包括基于ISM模型的铁路机车油耗影响因素分析、制动系统分布规律分析及制动系统主要故障因素分析等内容。最后给出了基层铁路机车可使用的有关机车燃油消耗及检修效果分析的决策工具及方法。本文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等新兴计算机工具,探索出了基层铁路人车路相结合的班组模式和基于故障分析的铁路机车动态检修和质量评价制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企业实际紧密联系,具有可操作性。
周璟茜[6](2020)在《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统计数据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基石,被用来监测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并为公众了解政府工作提供一个窗口。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受到了质疑。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不仅关系到政府统计机构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公信力。因为政府被认为依赖于统计数据做出决策,而统计数据被认为是不可信的,那么公众也将质疑政府的决策。政府是提升统计数据公信力最重要的主体,承担着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大统计数据公开力度、营造良好统计氛围、提高公众统计素养等职责。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公信力的提升效果,对存在问题的政府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索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对策,对提高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政策水平,均具有较大的意义。本论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泉州市政府统计工作实际,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服务型政府等相关理论对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的政府行为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系统研究国内外关于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的研究成果,并确定使用服务型政府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政府行为等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形成过程;第三,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形成过程,从统计数据生产、统计数据公布、统计数据的接收以及统计数据的评价四个环节分析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四,提出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意见建议。
刘洋[7](2019)在《宁东铁路机车油耗分析及节能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的逐渐强大,能源的使用和生产也快速增长和扩大,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这就使得环境污染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铁路运输部门作为一个运输服务部门和能源消耗单位,与钢铁、煤炭等其他行业一样,节能工作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以宁东铁路2019年上半年机车油耗数据、以及该线内燃机车实际使用状况为依据,通过对机车油耗影响因素的详细分析,优化了内燃机车操纵方法,提出了一些改进的节能措施。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宁东铁路各线路纵断面图和宁东铁路所有车站线路、工作量及车站行车信息系统,结合自有车型及机车质量,提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其次,基于宁东铁路2019年1-6月运输油耗和库内油耗数据,逐次分析机车操纵方式、操纵人员综合素质、线路限速、线路状况、运行时天气环境、机车总牵引重量、机车运行速度、站点停留时间、机车运行里程、机车出入段及调车时间、机车运行方式、机车动力功率、机车燃油品种指标和机车热力状态等因素对宁东铁路运营线内燃机车油耗的影响,采用类比法和结合LKJ监控数据,绘制各区段列车操纵示意图,有效对司机操纵进行指导。最后,对不同工况下列车运行进行分析与总结,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适合于宁东铁路内燃机车节油管理方法和措施。确定适合于宁东铁路从油量统计、机车操纵、调度运输组织和提高机车质量4个方面的节油措施及方法。
马长青,林玉红[8](2019)在《基于源点信息集成的铁路运输统计分析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运输统计在实现铁路公司制改革后被赋予新的定位,要求加快实现铁路运输源点信息实时集成,重新梳理并优化铁路运输统计分析体系,满足企业运输经营管理需要。在阐述铁路运输源点信息集成特征分析及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源点信息质量、各专业信息系统共享水平、信息综合性与时效性,提出铁路运输统计分析体系关键环节优化策略;从运输组织与经营情况响应速度、辅助企业制定与调整经营决策目标2个角度,分析铁路运输统计分析体系优化效果,为运输统计分析体系提供研究支撑。
赵莹[9](2019)在《我国县域金融机构监管统计报送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快速发展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各界不断提高对银行内部信息披露要求,不断深化监管部门监管理念,不断推进标准化金融体系建设。目前,金融统计的范围、环境及对象等正在发生着变化,尤其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金融统计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金融统计工作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项数据统计工作,越发趋于精细化和复杂化。本文通过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33个省级农信社(农商行)的监管统计报送能力开展调研,发现县域金融机构在监管统计报送方面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管理方面均存在问题。技术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水平较低、报送数据质量差,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数据管理能力不足以及在监管统计报送方面的组织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存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对于监管效率的影响,并对县域金融机构监管统计报送能力如何提升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帮助我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监管统计报送数据质量、数据统计效率等方面得到提升,并最终提升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统计报送水平,是数据能够全面、准确、及时的反映金融运行情况,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统计目标。
陈龙[10](2019)在《哈铁局集团公司统计信息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铁路企业的转型,铁路也从单一的客货运输模式向着多元化经营的模式发展。经营模式的转变势必带来数据的增长,增长方向不仅限于量级方面,也包括数据结构的增多。这给哈铁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原始的统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数据需求。如何简化统计流程,快速准确的调取数据,将统计指标进行有机的统合,如何提高数据质量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现阶段统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理论为着眼点,以数据仓库技术为依托,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调研哈铁局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需求分析,打破传统的以静态上报为主的统计流程,形成以数据为核心,以云计算为处理手段的信息化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准确性,能够更快地获取数据并做出响应,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了数据运维的特点,提出了数据处理的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现有统计流程的分析,改变传统的点对点多命令的数据流转方式,以单独命令配合多线程加载的数据传输模式,在不改变现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实现统计流程的再造。(2)基于ETL数据采集技术与数据仓库技术的配合,对现有数据库进行替换。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速度与精度。利用Apache Spark数据存储技术可以提高对内存LEU策略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了数据仓库的优势。(3)通过对统计系统建设、铁路统计体系、统计数据指标三方面的调研结果,对原有统计指标进行细化形成体系,与统计流程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统计系统的优化。(4)对统计信息系统进行业务需求分析,按照处理层、整合层、分析层和展现层进行总体划分,并提出优化方案,进而提高数据质量。最后,依据以上技术原理,添加新的功能模块,链接铁路系统数据仓库,对原有统计系统进行优化。选取有代表性的数据修正、数据分析和应用功能在优化后的系统中进行实现,验证统计结果的准确及时和有效支持,充分说明设计体系的优势。
二、优化机车统计信息系统提高统计工作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机车统计信息系统提高统计工作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运输调度高质量发展深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运输调度高质量发展经营成效 |
1.1 有效夯实安全基础管理 |
1.2 统筹优化路网能力配置 |
1.3 精准高效配置运力资源 |
1.4 统筹推动运输增量与重点任务保障 |
1.5 强化调度集中统一指挥 |
2 铁路运输调度高质量发展主要经验 |
2.1 充分释放路网运输潜力 |
2.2 稳定货运装车总量 |
2.3 提升天窗组织质量 |
2.4 深化运输提质增效 |
2.5 强化运输生产一体协同 |
2.6 强化调度信息化保障支撑 |
3 铁路运输调度高质量发展提升路径 |
3.1 全面深化基础管理,提升调度安全防控水平 |
3.2 全面强化路网运力保障,提升能力优化利用水平 |
3.3 全面贯通三级调度指挥,提升运输生产效率水平 |
3.4 全面加强施工维修管理,提升管理质效水平 |
3.5 全面推进调度信息化建设,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
3.6 全面提升十八点统计工作质量,提升服务运输生产水平 |
3.7 全面强化队伍综合素质,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
4 结束语 |
(2)基于卫星账户原理的高铁经济宏观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铁效应及分类研究现状 |
1.2.2 宏观经济层面高铁效应研究现状 |
1.2.3 中观经济层面高铁效应研究现状 |
1.2.4 微观层面高铁效应研究现状 |
1.2.5 卫星账户研究有关现状 |
1.2.6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铁与高铁经济 |
2.1.2 高铁经济效应与高铁经济宏观效应 |
2.1.3 卫星账户与高铁经济卫星账户 |
2.2 国民账户与卫星账户相关理论 |
2.2.1 国民账户基本理论 |
2.2.2 卫星账户理论 |
2.3 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原理 |
2.3.1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平衡关系 |
2.3.2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假定及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
2.3.3 投入产出系数及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识别及分类 |
3.1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生产范围的界定 |
3.1.1 SNA2008 的生产范围 |
3.1.2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 |
3.2 高铁经济产业链与国民经济行业统计分类 |
3.2.1 高铁经济产业链 |
3.2.2 国民经济行业统计分类中有关高铁经济产业链的分类 |
3.3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的识别 |
3.3.1 高铁经济产品的划分与分类 |
3.3.2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的识别原则和路径 |
3.3.3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的识别与行业小类 |
3.4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及特有产业分类 |
3.4.1 高铁经济特有产品分类 |
3.4.2 高铁经济特有产业分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铁经济宏观效应总量指标及核算框架的确定 |
4.1 高铁经济宏观效应总量指标的确定 |
4.1.1 高铁经济宏观效应作用机理分析 |
4.1.2 高铁经济宏观效应总量指标的确定 |
4.2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核算框架构建 |
4.2.1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核算框架构建思路 |
4.2.2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体系的基本框架 |
4.3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基本核算 |
4.3.1 高铁经济增加值核算 |
4.3.2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核算 |
4.3.3 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核算 |
4.3.4 高铁经济进出口核算 |
4.4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扩展核算 |
4.4.1 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核算的作用 |
4.4.2 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核算的范畴 |
4.4.3 常用的就业统计指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基本表式 |
5.1 高铁经济相关产品部门分类 |
5.1.1 基于153 产品部门投入产出表分类 |
5.1.2 基于42 产品部门投入产出表 |
5.1.3 其他产品部门分类 |
5.2 高铁经济增加值表 |
5.2.1 生产法与收入法高铁经济增加值表 |
5.2.2 支出法高铁经济增加值表与增加值总表 |
5.3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 |
5.3.1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 |
5.3.2 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 |
5.4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其他核算表 |
5.4.1 高铁经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 |
5.4.2 高铁经济国际收支平衡表 |
5.4.3 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核算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核算表测算及分析 |
6.1 高铁经济比例的确定 |
6.1.1 高铁经济比例计算的理想方法 |
6.1.2 高铁经济比例计算的实际方法 |
6.1.3 产品部门高铁经济比例测算结果 |
6.2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的建立及结果 |
6.2.1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建立方法 |
6.2.2 高铁经济投入产出表测算结果 |
6.3 高铁经济增加值测算 |
6.3.1 生产法高铁经济增加值测算 |
6.3.2 收入法高铁经济增加值测算 |
6.3.3 支出法高铁经济增加值测算 |
6.3.4 高铁经济增加值总表测算及分析 |
6.4 高铁经济卫星账户其他总量指标测算 |
6.4.1 高铁经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测算 |
6.4.2 高铁经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测算 |
6.4.3 高铁经济劳动投入总量测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高铁经济产业关联及乘数效应测算与分析 |
7.1 高铁经济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
7.1.1 后向联系(拉动作用)分析 |
7.1.2 前向联系(推动作用)分析 |
7.1.3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影响力和感应度综合分析 |
7.2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乘数效应分析 |
7.2.1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产出乘数效应分析 |
7.2.2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收入乘数效应分析 |
7.2.3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就业乘数效应分析 |
7.2.4 高铁经济产品部门增加值乘数效应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理论研究主要结论 |
8.1.2 实证研究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太原机务段机车运用效率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第2章 机车运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1 数量指标 |
2.2 质量指标 |
2.2.1 时间利用指标 |
2.2.2 牵引力利用指标 |
2.2.3 综合指标 |
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3.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2.3.2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2.4 小结 |
第3章 太原机务段机车运用指标分析 |
3.1 太原机务段概况 |
3.1.1 人员配置 |
3.1.2 机车配属 |
3.1.3 运输组织 |
3.2 主要运用指标分析 |
3.2.1 数量指标分析 |
3.2.2 时间利用指标分析 |
3.2.3 牵引力利用指标分析 |
3.2.4 综合利用分析 |
3.3 机车日产量变动模型 |
3.3.1 模型构造 |
3.3.2 计算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太原机务段机车运用效率综合评价 |
4.1 机车运用效率评价方法 |
4.1.1 评价方法选择 |
4.1.2 层次分析法 |
4.1.3 灰色综合分析法 |
4.2 评价层次分析 |
4.3 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 |
4.3.1 准则层综合评价 |
4.3.2 方案层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太原机务段机车运用效率提升策略 |
5.1 4M1E管理分析法 |
5.2 人员因素质量控制 |
5.2.1 强化机车乘务员队伍 |
5.2.2 优化机车乘务员培训 |
5.2.3 提升调度人员指挥能力 |
5.3 机车设备质量控制 |
5.4 方法的质量控制 |
5.5 环境的质量控制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二、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5)数据驱动的铁路机车油耗及维修决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数据仓库相关技术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数据仓库理论内容 |
2.3 ETL技术 |
2.4 OLAP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机车数据仓库的构建 |
3.1 总体需求分析 |
3.2 铁路机车统计分析整体设计 |
3.3 铁路机车数据仓库设计 |
3.4 铁路机车统计数据ETL处理 |
3.5 铁路机车统计数据OLAP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4 铁路机车燃料消耗统计分析决策应用 |
4.1 基于ISM模型的铁路机车油耗影响因素分析 |
4.2 某企业铁路机车燃料消耗联机分析应用 |
4.3 某企业铁路机车燃料消耗方面决策支持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5 铁路机车检修统计分析决策应用 |
5.1 基层铁路检修情况分析 |
5.2 某企业铁路机车故障数据分析 |
5.3 某企业铁路机车检修周期分析应用 |
5.4 某企业铁路机车运用检修方面决策支持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内容及成果 |
6.2 创新点与难点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简要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统计数据 |
二、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 |
三、政府行为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的政府行为现状 |
第一节 泉州市政府统计体系 |
第二节 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的政府行为 |
一、数据生产环节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打好公信力的基础 |
二、数据发布环节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搭建沟通桥梁 |
三、数据接收环节加深与媒体的合作营造良好的统计氛围 |
四、数据评价环节增强宣传提高公众的统计素养 |
第四章 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一、数据生产环节对数据质量控制不到位 |
二、数据发布环节信息公开力度不够 |
三、数据接收环节缺乏与媒体合作的主动性 |
四、数据评价环节统计宣传的方式陈旧 |
第二节 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数据生产环节统计体制不完善和基础工作薄弱 |
二、数据发布环节政府服务意识不够高 |
三、数据接收环节政府舆情监测意识不够强 |
四、数据评价环节缺乏普及统计知识的工作积极性 |
第五章 国内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国内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经验 |
一、济宁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经验 |
二、广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经验 |
三、扬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经验 |
第二节 国内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经验启示 |
一、优化政府统计体制 |
二、加强统计法制工作 |
三、提高统计数据服务水平 |
第六章 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政府行为优化的建议 |
第一节 数据生产环节提升公信力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
一、构建完善的政府统计管理体制 |
二、建立高效的统计信息系统 |
三、组建专业的统计执法队伍 |
第二节 数据发布环节提升公信力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
一、搭建综合性数据咨询平台 |
二、增加统计信息公开的内容 |
第三节 数据接收环节提升公信力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
一、完善舆情监测体系 |
二、加强与媒体的联系 |
第四节 数据评价环节增强向公众普及统计知识的积极性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宁东铁路机车油耗分析及节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机车节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宁东铁路线路概况 |
2.1 主要站概况 |
2.1.1 古窑子站细 |
2.1.2 煤配中心站细 |
2.1.3 鸳鸯湖站细 |
2.2 线路运行概况 |
2.2.1 列车车次 |
2.2.2 线路允许速度 |
2.3 各线路纵断面图 |
2.4 各类机型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3 宁东铁路油耗分析 |
3.1 油耗分析 |
3.1.1 油耗数据 |
3.1.2 油耗数据分析与总结 |
3.2 内燃机车油耗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宁东铁路内燃机车操纵优化方法及节能研究 |
4.1 不同工况下列车运行分析与总结 |
4.2 内燃机车操纵方法优化研究 |
4.2.1 确定平均油耗 |
4.3 宁东铁路营业线节能措施 |
4.3.1 机车油耗统计管理措施 |
4.3.2 节油卡控管理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 |
5.2 今后继续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列车操纵示意图 |
(8)基于源点信息集成的铁路运输统计分析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运输源点信息集成特征要素分析 |
1.1 铁路运输源点信息集成特征分析 |
1.2 铁路运输源点信息集成要素分析 |
2 铁路运输统计分析体系优化分析 |
2.1 铁路运输统计分析体系关键环节优化对策 |
2.1.1 确保源点信息质量 |
2.1.2 提高各专业信息系统共享水平 |
2.1.3 提高信息综合性和时效性 |
2.2 铁路运输统计分析体系优化效果分析 |
2.2.1 快速反映运输组织与经营情况 |
2.2.2 辅助企业制定与调整经营决策目标 |
3 结束语 |
(9)我国县域金融机构监管统计报送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发展现状 |
2.1 县域金融机构概述 |
2.1.1. 县域金融机构的概念 |
2.1.2. 县域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
2.2 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报送概述 |
2.2.1. 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报送的概念 |
2.2.2. 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报送发展现状 |
2.2.3. 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目标 |
第三章 县域金融机构监管报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 |
3.1.1. 业务系统集中度 |
3.1.2. 数据集中度 |
3.1.3. 监管报送系统建设 |
3.1.4. 手工报送程度高 |
3.2 数据质量问题 |
3.2.1. 数据完整性 |
3.2.2. 数据准确性 |
3.2.3. 数据时效性 |
3.2.4. 数据一致性 |
3.3 数据管理能力欠缺 |
3.3.1. 管理制度和流程 |
3.3.2. 数据标准建设 |
3.4 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
3.4.1. 缺乏专职的统计报送团队 |
3.4.2. 数据管理职责上存在缺失 |
3.4.3. 缺乏专职稳定的人员 |
3.4.4. 统计人员流动率高 |
第四章 提升县域金融机构监管报送能力的建议 |
4.1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管统计报送效率 |
4.1.1. 推进数据集中化建设 |
4.1.2. 提高系统自动取数率 |
4.1.3. 制定信息系统建设规划 |
4.1.4. 提升监管科技技术水平 |
4.2 以应用为驱动,提升数据质量 |
4.2.1. 开展数据质量调研提升工作 |
4.2.2. 增加必要的系统数据质量控制 |
4.2.3. 建立数据质量日常监测系统 |
4.3 注重数据管理,提升数据管理能力 |
4.3.1. 制定数据管理工作流程 |
4.3.2. 建立基础数据标准 |
4.3.3. 建立指标标准 |
4.4 优化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 |
4.4.1. 明确监管统计责任部门 |
4.4.2. 改善团队人员结构 |
4.4.3. 建立人才培养和晋升机制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研问卷 |
附录B 调研对象清单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哈铁局集团公司统计信息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组织结构 |
1.3.2 论文研究路线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介绍 |
2.1 大数据理论 |
2.1.1 大数据概念 |
2.1.2 数据产业链构成分析 |
2.2 统计生产流程再造 |
2.2.1 流程再造基本思想 |
2.2.2 统计生产流程再造 |
2.3 相关技术及方法 |
2.3.1 构架设计的五视图法 |
2.3.2 数据采集技术 |
2.3.3 Teradata数据仓库技术 |
2.3.4 Spotfire数据可视化技术 |
2.3.5 Apache Spark数据存储技术 |
2.4 统计系统开发环境 |
2.4.1 系统开发技术 |
2.4.2 数据库管理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铁局统计信息系统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哈铁局统计流程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1 哈铁局计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
3.1.2 哈铁局统计流程现状 |
3.1.3 哈铁局统计流程需求分析 |
3.2 哈铁局统计系统信息化现状与需求分析 |
3.2.1 统计系统信息化现状 |
3.2.2 统计系统信息化需求分析 |
3.3 哈铁局统计指标体系现状与需求分析 |
3.3.1 统计指标体系现状 |
3.3.2 统计指标体系需求分析 |
3.4 哈铁局统计业务需求分析 |
3.4.1 总体业务现状 |
3.4.2 总体业务需求分析 |
3.4.3 数据质量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铁局统计信息系统的优化设计 |
4.1 统计流程优化 |
4.2 基于信息化的逻辑构架优化 |
4.2.1 数据采集层 |
4.2.2 数据处理层 |
4.2.3 数据分析层 |
4.2.4 数据访问层 |
4.3 统计指标体系化 |
4.3.1 基本统计指标体系 |
4.3.2 综合运用指标体系 |
4.4 数据质量优化 |
4.4.1 数据质量控制机制框架 |
4.4.2 数据检查管理 |
4.4.3 日志功能 |
4.4.4 数据修正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哈铁局统计信息系统的优化验证 |
5.1 哈铁局统计信息系统的框架与功能 |
5.1.1 原型系统框架 |
5.1.2 原型系统功能 |
5.2 对核心功能的验证 |
5.2.1 数据采集功能 |
5.2.2 数据筛选功能 |
5.2.3 数据校对功能 |
5.2.4 专题查询功能 |
5.2.5 上报汇总功能 |
5.3 铁路统计系统优化验证说明 |
5.3.1 优化性能分析 |
5.3.2 统计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优化机车统计信息系统提高统计工作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运输调度高质量发展深化研究[J]. 刘俊.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2(01)
- [2]基于卫星账户原理的高铁经济宏观效应评价研究[D]. 冒小栋.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太原机务段机车运用效率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D]. 乔君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5]数据驱动的铁路机车油耗及维修决策分析研究[D]. 杨彬.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泉州市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升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周璟茜. 华侨大学, 2020(01)
- [7]宁东铁路机车油耗分析及节能方法研究[D]. 刘洋.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8]基于源点信息集成的铁路运输统计分析体系优化研究[J]. 马长青,林玉红. 铁道货运, 2019(11)
- [9]我国县域金融机构监管统计报送能力的研究[D]. 赵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哈铁局集团公司统计信息系统优化研究[D]. 陈龙.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