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尔纽约人寿 二○○三年保费突破八千万(论文文献综述)
邓天[1](2021)在《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下平安集团协同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建设[3](2019)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倡议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共享、联动的公共产品,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绝非仅是依靠产业转移的简单资本输出,而是一种复合型、创新型的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一带一路”,强调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由此可见,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如何统筹国内与国际市场,将国内产业发展与国际产能合作进行有机结合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究我国与沿线国家产能合作问题尤为关键,一方面能明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优势和国际产能合作现状,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能对沿线共商、共建国际产能合作政策提供具有高度科学性与现实性的依据,助力形成以我国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促进各国产业联动升级,不断强化“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造血”能力,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首先,在绪论中详细分析本文研究的国内外背景,并指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意义。然后,界定“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然后,总结国内外关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机遇与风险、国际经验比较、合作模式、合作路径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评述,继而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在后面的内容中依次详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的研究思路及本论文研究主要创新之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其次,全面梳理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相关的理论基础。系统总结了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国际经济合作理论、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然后分析这些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并进一步阐述这些理论对本文其他部分内容的指导作用。第三,详细剖析“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概况。首先,介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历史基础和“五通”建设基础,并分析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具有区域差异和整体产业竞争力弱的现状。然后,从贸易与投资合作成效和重点领域成效等方面分析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取得的成效。最后指出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尚未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制度共建模式欠佳、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尚未形成完整价值链体系、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中小企业参与意愿不足、缺乏统一的货币机制、尚未有效整合各专项基金、尚未建成文化生态圈和沿线国家竞争优势不完全明确等。第四,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比较研究。详细介绍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概况,再分析这些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并指出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这些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经验的共同点和差异,最后,提出国际比较成果对“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带来的历史教训,并从布局意识、创新驱动、国内外市场联动、主体功能作用、培育主导产业和平衡近期和远期效益等方面分析国际比较成果对“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带来的启示。第五,大胆设想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目标模式和实施的原则。首先,分析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总体目标模式。再从战略目标、区域布局目标、产业布局目标和目标模式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近期(2019-2025)、中期(2026-2035)和远期(2036-2050)三个阶段的目标模式。并提出实施“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未来目标应坚持的原则。第六,提出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标的主要路径。首先提出路径推进的理念,然后,论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总体路径,以及国际产能合作起步阶段(2019-2025)、融合阶段(2026-2035)和成熟阶段(2036-2050)的路径规划。最后,提出统筹我国国内区域协调参与对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交叉立体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区域布局、形成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全方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布局、通过创新驱动构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的保障机制体系等方面的具体路径规划。最后,提出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和指导国际产能合作;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制度共建;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建设完善投资协作机制和体制改革;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价值链建设深化区域贸易投资合作;利用5G技术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产能合作通信基础设施;采取激励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意愿与实践;发行“一带一路”区域统一货币减少美元汇率波动给国际产能合作带来的风险;应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组建国际产能合作专项基金以提供便捷有效的金融支持;打造“一带一路”文化生态圈以降低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的文化冲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竞争力。
何丹[4](2017)在《再保险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与原保险关联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再保险源于原保险对风险转移的需求,在保险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保险与再保险市场连为一体。再保险业发达国家的再保险主体在竞争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涉外再保险纠纷的当事人也多选择在发达的再保险市场所在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诉讼或仲裁解决再保险人是否赔偿给原保险人,或在多大范围内进行赔偿的问题。再保险业发达国家,尤其是判例法国家,积累了丰富的再保险法律实践经验。我国保险市场对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本土再保险市场规模较小,再保险市场以分出为主,国内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需求均通过国外再保险市场消化。受制于尚不发达的再保险市场和中介市场,以及滞后的再保险理论研究与立法规定,我国再保险法律实务中,我国法院处理的涉外再保险案件数量较少。再保险交易及其法律争议的核心仍在于确定再保险人的赔付责任。虽然国内对再保险法律问题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但是由于再保险法律实务中缺少相关案例,对此核心问题的关注仍然不够。因此,本文选择对确定再保险人赔付责任,解决再保险争议有关键性意义的几个法律问题,从再保险与原保险相关联的视角进行研究。再保险在原保险基础上成立,从法律层面讲,只有保证承保和理赔条件上的一致性,当原保险人履行了赔偿责任,原保险人才能从再保险人处摊回赔偿。结合再保险实务来看,原保险对被保险人赔偿后,在原保险人期望获得摊回赔偿与再保险人对抗原保险人的赔偿请求之间,原保险人所获赔偿多,则再保险人实际利益所得少,二者的商业利益此消彼长。再保险当事人的争议本质上是围绕着原保险与再保险之间的关系展开的,相关法律问题以认定、解释、处理二者关系为核心,更为关键的则是法院对阐释二者关系的明示或默示条款如何进行解释,最终解决再保险人是否跟随原保险人赔偿的问题。显然,再保险条款在拟定时保持与原保险条款一致,便于处理再保险是否跟随赔偿以及赔偿范围的确定问题,有利化解争议。实务中,原保险条款一般明确具体约定承保风险及承保责任,而再保险条款多概括性的表达其与原保险条款的一致性。再保险条款的高度概括性,往往使当事人的真实意图无法明确表达,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常默示存在,由此导致合同双方当事人对同一条款的理解分歧,影响再保险赔付责任的确定。就并入的法律效果而言,首先在于明确原保险与再保险相互独立的意思,再借助条款并入的事实认定二者条款的一致性,作为再保险跟随原保险赔偿的前提。再保险合同以并入的表达达成一种特殊的法律效果,即在再保险中没有明示的与原保险相对应的同种条款时,使原保险的此种条款纳入到再保险中,产生双方预期的条款一致性和赔偿上的跟随。并入的目的是使原保险获得充分全面的保障。充分再保险的效果依赖于并入产生。实现并入,应满足以下要件:原保险合同及条款应先于再保险合同作成;并入的条款应与再保险有关联;并入的条款应为一般性的方便理解的条款:具有可操作性的条款才能并入;并入的条款不得与再保险合同中原有的明示条款相抵触。原保险各种具体条款的并入均需结合争议的实际情况从这几个方面予以考量。以表达方式外化的原保险与再保险条款一致性,仅从表面确定了二者的关联关系,条款内在意思是否真正具有一致性,则需依赖于原保险与再保险背对背的推定来释明。背对背推定突出强调原保险与再保险就同种条款都有约定时,两个合同中的条款是否应按相同的意思解释,再保险人据此判断是否给予原保险人以摊回赔偿。从再保险法律实践来看,法官应用背对背推定解释二者条款内在一致性时,以原保险与再保险在条件和情况上一致为前提,针对不同的条款、不同的案件情形,结合当事人所处的背景环境,附带考量大国在再保险业的商业战略性目标,寻求同为专业风险经营主体的承保人间的利益关系的平衡。由于不同的再保险市场和再保险方式下,条款的格式千差万别,难以形成确定性的条款解释规则,推定背对背更适宜于拥有灵活度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制度的判例法国家。原保险与再保险在赔付上的关系集中阐释为同一命运原则。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之间基于最大诚信,以妥善高效处理赔款为共同目标,以原保险人的承保安排和赔偿处理来约束再保险人,使再保险人跟随原保险人赔偿,其主旨在于保障原保险人利益,限制再保险人基于赔偿而向原保险人提出的抗辩,促进两方主体持续高效务实的商业合作。原保险人如若违反最大诚信,二者之间同一命运的要求便成无本之源。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范围内巨灾风险剧增,保险行业承担了超负荷的巨额赔付,保险与再保险之间,再保险主体之间的风险传导机制,致使国际再保险业整体盈利能力下滑,再保险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实践中同一命运的要件提出了质疑。对原保险人的通融赔付、惩罚性赔偿等,再保险人以拒绝赔偿为原则,不再无条件的同一命运。争议解决的法律适用阶段,再保险适用的法律是否与原保险适用的法律保持一致,也影响着再保险人赔付责任的确定。再保险的国际性使具有涉外因素的再保险合同中普遍约定有法律适用条款。再保险合同中的法律适用与其它一般合同的法律适用类似,当事人明示选择的法律优先适用,在当事人未作选择时,依最密切联系原则来确定适用的法律。不同的是,从惯例发展而来的再保险法律制度深深扎根于一定的再保险市场,并衍生出发达的再保险经纪人市场。再保险市场和再保险经纪人成为确定当事人默示选法的特殊考量因素。再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与原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的差异,若以原保险与再保险之间的独立性来审视,有其合理性。但实践中适用法律的差异,往往导致原保险人或再保险人一方利益受损,原保险人可能面临不被摊回的风险,再保险人可能承担超出预期的责任。依前述的背对背推定原则,原保险合同准据法在一定情形下应适用于再保险。再保险法律问题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建构在对英美判例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很难找到对应性的再保险法律实践。但随着我国再保险业不断发展,再保险纠纷也会随之增加,英美的相关规则可直接为我所用。此外,反观判例法上处理原保险与再保险关系的各种特殊规则,其借鉴意义也显而易见:交易当事人应合理选择再保险形式,使未来可能产生的争议在法律上的解决能够简化;当事人应尽量以明示的条款准确表达合同内容,避免因法官欠缺自由裁量权而无法恰当解释当事人理解上的分歧;原保险人处理赔偿时,应与再保险人充分沟通,以最大诚信和协作履行为原则,将合作共赢视为分保的出发点和归宿。
宗迪[5](2015)在《中信泰富反向收购中信集团在港上市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上市时选择反向收购这种上市方法,与传统的方式比较,反向收购上市具有低成本、时间短以及高收益率的优点,所以这种上市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尤其在经济衰退时期,众多上市企业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市值大幅度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众多的收购资源,给企业反向收购上市提供了机会。在近几年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很多企业选择在境外上市,在境外交易所监督管理下,置于严格的法律约束环境下,以谋求更好地发展。2014年3月,中信泰富宣布反向收购其母公司中信集团,并于同年8月收购完成,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2014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种资本的融合和发展,打破国企垄断的局面,改变传统管理机制。中央通过此次大力支持中信集团作为国企的深化改革试点,希望能在短期内起到事半功倍的示范效应,为国企改革提速提供指引。国家宏观层面可以通过示范效应,推进更多国企致力现代化改革。该事件属于历史上第一家央企借壳香港子公司实现上市。本文对此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反向收购研究的基础上,对反向收购的概念、流程、优点以及反向收购的动因进行总结。对在香港上市的条件及优势进行阐述,分析了中信选择在香港上市的原因。并结合相关政策、企业自身情况、社会环境等原因,分析了中信泰富反向收购的动因。在对其具体上市实施过程和财务状况分析中,引出了在反向收购过程中在资产的注入、收购股权的比例、交易时间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中信整体上市对其它企业上市所带来的启示。在上市过程中,中信集团逐步降低国有股权的比例,各种非公有制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将参与国有企业的多元化改革,中信通过股权多元化改革,将实现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中信集团在其反向收购过程中对于“壳”公司的选择,对于上市时机的选择,其操作方式及企业自身强大的实力都是其上市成功的重要原因。此次上市拓宽了中信泰富的债务融资渠道,中信集团的业务覆盖中国经济的重要行业及新兴行业,整体具有综合实力及多样化的产业布局,使中信能够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并能缓解周期波动在不同经济阶段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中信在上市发展过程中在股权结构,融资等方面做出改变,在未来中信会尽量争取股权激励机制,达到改革中提及的鼓励员工持有股份的观点。政府正在推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而中信集团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行者,其上市运作模式及管理结构会成为企业改革的参考。
胡启扬[6](2012)在《民国时期的汉口火灾与城市消防(1927-1937)》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火患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1927年——1937年的汉口为讨论中心,在考察汉口地区消防传统、火灾状况、灾情成因以及机构组织运作等基础上,对以汉口为代表的近代城市消防应对机制进行全面的透视与考察,希冀重构民国时期城市市政管理的历史图景,客观展示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在具体市政事务中的交互作用以及对城市的影响,并在最后通过与国内外代表性城市的比较分析以凸显汉口城市消防的特点。第一章对长久以来火灾观念和消防传统进行概述。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火”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对它充满了向往,它的光明和热量是生活必需;另一方面又对它十分畏惧,慑于它的巨大破坏力对其敬而远之。“火灾”在历朝历代都是难以回避的话题,社会各个阶层对此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对传统社会消防理念及消防措施的总结也是近世消防事业进步的助力之一。不同的时期对于“火患”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从科学技术、建筑规划到行规例法、组织机构等等,这不仅对时人消防产生作用,还影响着后世社会的发展。汉口乃九省通衢,地理位置优越,明中期以后汉口城市兴起,防火、救火便开始与汉口的生存息息相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也自此成为中国内陆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整个城市被纳入了近代化的历程,城市工商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至清末民初,汉口已然成为与上海不相上下的工商业大都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消防的理解以及重视程度各有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晚清以来的消防理念和措施进行概括总结以了解这一社会事务的历史脉络。第二章对于1927—1937年间汉口的城市消防情况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并以代表性案例作具体观察。火灾的发生都伴有各式各样的原因,每个原因的出现都必然带着所处时代的烙印。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近代工业文明开始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生产手段逐渐发生改变,因而火灾发生的缘由也显着增多。再加上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以致人为纵火事件频发,在这短短十年间,所发生的火灾造成的损失世所罕见。文章将对这一时期的繁杂的火灾情况进行总结、归类,并对与消防相关的城市人口及同时段其他城市的火情进行关联分析,以期总结出汉口城市火灾的一般特征。此外,本章还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以进一步观察城市火情的复杂性。第三章分别从民办和官办两个视角对汉口城市消防中实际存在的双轨体制进行详细探讨。在民国时期由于政府在社会基层权威的弱化,民办消防的作用日趋重要。为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汉口民办消防的全貌,本章拟从组织架构、分会监管、设备经费管理、地区影响以及社会参与等五个方面来观测民间消防组织的运作方式与特点。官办消防机构也是这一时期城市消防力量的重要组成,本章将从发展脉络和城市消防事务管理等方面来对其进行探讨。另外,还对将从官办机构的管理和官民机构的共同参与来论述两者交互作用,以此来观察官民机构在城市消防中的互动。第四章主要从灾前保险和灾后赈济两个环节来考察这十年间汉口城市的消防应对。“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对火灾的防范历来都是城市消防管理的重要方面,近代金融业的发展使得火灾保险成为汉口应对城市火患的重要手段,本章将从火险的起源、火险机制的完善以及纵火图赔防范治理等方面来观察这一时期的城市消防应对。对灾后赈济则以案例观察的形式进行探讨与分析。第五章将选取同时期国内外代表性城市的市政消防作比较性研究,以此来进一步凸显汉口城市消防的时代特点。在国外城市中,以政府主导型的东京和民间主导型的洛杉矶为例,观察两种不同市政体制下城市管理的相关差异;在国内,则以北平和上海为代表,来探讨官民力量构成比例截然不同的两类城市对市政消防的管理情况,并以此来观察汉口的具体特点。最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文章论述内容和行文目的进行概括和关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近代城市市政管理的几点认识。城市市政离不开官民力量的共同参与,官方力量是城市事务的主导,民间组织则是参与的主要力量,两者都需要制度规范并且更需要为彼此留有合理的活动空间,维系城市市政中官民力量的动态平衡对城市市政管理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蔡炯[7](2010)在《本土企业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战略演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拥有国际化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但是中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打造或者准备打造属于自己的国际化品牌。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明确战略重点,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决策,去创建、发展和形成国际化品牌。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品牌国际化过程中战略演化方面的理论,关注较少,还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的缺乏会影响企业制定、实施正确和有效的战略和决策,使企业无法顺利地进行品牌国际化。鉴于此,本研究以“本土企业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战略演化规律”为研究主题,探讨本土企业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战略演化过程,总结出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战略重点转变过程,为实现不同战略重点可采取的战略/决策,促使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战略演化的影响因素以及触发事件的类型。首先,本研究围绕研究主题,对相关领域的文献,主要是企业国际化理论、战略演化理论、全球营销理论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土企业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战略演化模型。其次,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提出的理论模型作为案例分析框架,研究了海尔、联想和TCL,这三家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战略演化过程。基于案例研究的成果,本研究对其战略演化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其共性和差异,并试图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总结出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战略演化规律。根据本研究,本土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过程中,战略发展要经过前品牌国际化、品牌初入国际市场、海外市场本土发展和品牌国际化四个战略阶段,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企业在内、外部影响因素和触发事件的作用下,进入下一个战略阶段,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决策去实现不同的战略重点。
程大剑[8](2009)在《中国电冰箱出口的动态发展和出口企业的策略选择》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冰箱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技术开发与市场运作上已日臻成熟,被业界誉为最有竞争力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冰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自2001年以来的7年间,中国冰箱出口数量逐年递增,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增速非常明显,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冰箱生产基地之一,年出口数量超过1600万台。但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国外市场萎缩,需求不断减少,使得中国冰箱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据海关数据统计,2008年中国冰箱出口增速仅为0.4%,出现严重滞涨,前景令人担忧。文章以中国冰箱产业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为出发点,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分析不同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出口策略,找出目前国内冰箱企业出口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分析国外主要市场及目标市场对冰箱需求的新趋势,使国内企业对目标市场的定位更加准确;通过分析冰箱出口相关影响因素,指出中国冰箱出口的重重阻力及应对措施。文章中反复提出中国冰箱企业应树立品牌意识,把培育自主品牌放到重要位置,确定适合自己的品牌发展战略,为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着重分析了在当前不确定市场条件下我国冰箱企业出口的策略选择,文中将国内冰箱企业分为大型冰箱企业、中小型冰箱企业和“迷你”型冰箱企业,其中中小型冰箱企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慈溪冰箱业进行分析,最终针对不同类型冰箱企业的特点和现状,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及其发展趋势,对各类型的冰箱出口企业给予不同的策略建议,以期帮助我国冰箱企业在危机中生存,同时,通过相关策略的改变增强企业竞争力。
方旭红[9](2005)在《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文中指出1927—1937年,苏州出现了初步兴起的城市化潮流,人口较快增加,由1927年的26万余人增加到1935年底的约39万人,人口结构趋于复杂化,家庭规模趋小,人口“异质性”增强,职业分化相当细密,职业结构趋于复杂;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素质有所提高,妇女受教育机会增多;宗教信仰较为多样。 苏州这一时期初步兴起的城市化潮流,主要是由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所致:首先,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现代转变,手工业更趋分化,机器工业有所发展,商贸金融业、特别是金融业较为发达并开始现代转变,具有苏南、乃至东南区域除上海之外的次金融中心功能,现代旅游业逐渐兴起,旅游经济初现端倪;其次,中国、江苏省、以及苏州这一时期现代交通、通讯网络初步形成,轮船航运业继续有所发展,全国、江苏省以及苏州国道、省道、县道干线建设方兴未艾,铁路设施不断改进、通行里程增加、车速增快、服务改善,航空运输初步兴起,并且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联运也开始形成;电话、电报、邮政事业日形发达,长途电话网开始建设,国际电报收发也日渐实施;最后,农村面临日益严峻的“破产”形势,农民离村进城趋向日渐明显。 在初步兴起的城市化潮流推动下,同时,在现代城市功能观念及城市规划思想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形势下,苏州制定了其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社会各界也开始探讨苏州城市功能的新定位,设想把苏州建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并一定程度地把这一设想贯穿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城市空间”有所拓展更新,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初步奠基;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开始演化、生成,居民工资收入、消费水平分化;衣、食、住、行、以及公共医疗卫生等设施有所进步,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现代教育理念初步确立,大众传媒有所发展,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大众化,健康美、自然美得到提倡,婚姻家庭观念开始转变、婚姻自由成为潮流、一夫一妻制初步确立,女权意识渐次兴起、妇女地位有所提高,性教育兴起、性观念趋于开放,科学观念得到普及,“公民”意识、权利思想日渐兴起,现代商业精神和“崇洋慕新”风气开始形成,社会精神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随着初步兴起的城市化潮流的出现,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苏州的城市问题也日益凸显,失业、贫困、犯罪、烟毒、卖淫、自杀、离婚、价值失范、环境与公共卫生状况恶劣、瘟疫肆虐…苏州各界也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定程度地避免了城市问题的更大规模恶化,但却无法消除这些问题产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其成效又是有限的。 1927—1937年,苏州城市管理模式也进一步现代变革。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是这一时期苏州地方政府组织模式理论上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分职化、科层化,集体决策、部门实施,是这一时期苏州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趋向;积极吸纳、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注意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实施管理,是这一时期苏州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
顾晓敏[10](2005)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文中指出英国《银行家》杂志一年一度推出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被视为评估世界银行业和各家银行综合实力的度量表,是全球最大1000家大银行综合实力的展现。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无论在一级资本还是在总资产的排名上都名列前茅,但盈利指标的排名却在600名之后。在一些国外咨询公司对中国国有银行的研究中,也发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安全性和效率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但以往对国有银行关注的焦点总是集中在不良贷款率、资产质量等历史问题上,对于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盈利性关注一直较少,而其实提高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才是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途径。在财政连续出现赤字的情况下,国家出资处理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而国有银行通过核销、发行债券等方式消化不良贷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有足够多的利润。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银行也只有不断增强盈利能力,才能维持现在的优势地位。与以前研究角度不同的是,本文选取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用衡量盈利能力的资产收益率、资本报酬率、收入费用率、人均利润等财务指标入手,结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1998年至2003年的财务年报资料系统分析其盈利能力,并将其和国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国际排名前十位的商业银行在盈利指标上进行比较,全面考察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从而探讨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低下的制度原因、环境因素及内部管理因素,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的途径和策略。论文首先界定银行盈利能力的内涵,论述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从经济学上的利润最大化和财务理论分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经营目标的基础。通过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析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论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状,对商业银行近期的贷款余额、市场份额、净利润、未提呆帐前的营业利润、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状况,并对分析的数据作了深入的的剖析。并将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数据与股份制银行、国际大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国有银行要面临国内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通过与2002年及2003年一级资本排名前十位的国外银行和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国内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产本、资产规模、税前利润、资本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人均创利能力的指标的实证比较,揭示国有商业银行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论文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低下的经济和制度因素进行了剖析。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的信贷有着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承担了政府政策性贷款的执行者,忽视贷款的审批和贷款的效益,而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人大多是国有企业,国营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同属国家,正因为产权同属国家,造成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国有企业的效益低下,再加上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率,直接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坏帐的产生,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再加上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一贯的高税率政策,也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竞争力低下。另外,由于中国信用制度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贷款不还的现象。 论文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高的环境制约因素;通过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各种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未来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的环境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未来我国的银行业将会形成什么样的竞争格局;在混业经营成为国际银行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我国对混业经营限制是否会放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银行对中间业务定价的拥有多少权限等,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的重大影响。 论文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了未来在银行管制放松和引进建立先进的治理机制条件下,银行学习如何对市场利率变动作出反应,以控制和保障银行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净利息收益率、资产价值以及股东对银行的投资回报率。并且探讨在竞争市场,银行的存款定价、贷款定价如何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分析了存、贷款定价所直接反映的银行的客户关系,探讨了通过产品组合优化、系统的组织合作提高销售效率等问题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论文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的策略性建议。提出了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和管理,并从盈利形成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即利润的形成途径有收入的因素和内部的成本效率的因素。因此本章提出了加强常规业务管理,提高主营业务盈利水平,为此应积极华东帅范人学博上学位论文摘要进行金融创新,努力开拓银行业务体系。同时,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应加强经营费用管理,降低成本和消耗,提高经营效率。 论文最终提出了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价值链,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持续盈利能力的策略和相关建议。首先提出了经营理念的改?
二、海尔纽约人寿 二○○三年保费突破八千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尔纽约人寿 二○○三年保费突破八千万(论文提纲范文)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视角独特,具有时代意涵 |
二、研究内容新颖,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
第二章 指导本论文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的基本概述 |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
第二节 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 |
一、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的基本概述 |
二、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
三、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
一、“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基本概述 |
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
三、“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
第四节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 |
一、国际经济合作理论的基本概述 |
二、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
三、国际经济合作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
第五节 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 |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概述 |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
第六节 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 |
一、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的基本概述 |
二、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
三、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
第七节 产业升级理论 |
一、产业升级理论的基本概述 |
二、产业升级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
三、产业升级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
第三章 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概况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和现状 |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 |
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现状 |
第二节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取得的成效 |
一、贸易与投资合作卓有成效 |
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合作成效 |
第三节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
一、尚未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指导“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工作 |
二、尚未构建出符合国际产能合作需求的制度共建模式 |
三、“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平台建设仍待加强 |
四、尚未形成“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完整价值链体系 |
五、“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 |
六、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意愿和动力不足 |
七、缺乏降低国际产能合作汇率风险的统一区域货币机制 |
八、尚未优化整合“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金融新模式构建金融新业态 |
九、尚未建成“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文化生态圈 |
十、“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竞争优势还没凸显出来 |
第四章 国际产能合作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美国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 |
一、美国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概况 |
二、美国国际产能合作经验及成功做法 |
三、美国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德国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 |
一、德国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概况 |
二、德国国际产能合作经验及成功做法 |
三、德国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日本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 |
一、日本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概况 |
二、日本国际产能合作经验及成功做法 |
三、日本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韩国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 |
一、韩国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概况 |
二、韩国国际产能合作经验及成功做法 |
三、韩国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上述四国国际产能合作经验比较 |
一、国际产能合作主要经验分析 |
二、国际产能合作主要问题分析 |
第六节 国际产能合作比较成果带来的启示及引以为戒的教训 |
一、国际产能合作比较成果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提供的有益借鉴 |
二、国际产能合作比较成果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提供的历史教训 |
第五章 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目标模式和实施的原则 |
第一节 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总体目标模式 |
一、总体战略目标 |
二、总体区域布局目标 |
三、总体产业布局目标 |
四、总体目标模式的保障机制 |
第二节 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各阶段目标模式 |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2019‐2025 年近期目标模式和基本内容 |
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2026‐2035 年中期目标模式和基本内容 |
三、“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2036‐2050 年远期目标模式和基本内容 |
第三节 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未来目标应坚持的原则 |
一、以习近平“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原则 |
二、坚持与国际制度融合的原则 |
三、“一带一路”“三共”“五通”原则 |
四、包容并进的开放式原则 |
五、综合有序的系统化原则 |
第六章 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标的主要路径 |
第一节 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标主要路径的推进理念 |
一、全球化理念 |
二、协同理念 |
三、创新理念 |
四、可持续理念 |
五、绿色发展理念 |
六、智能化理念 |
七、坚持高水平开放的理念 |
第二节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路径的设计 |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总体路径 |
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各阶段路径任务 |
三、“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具体路径规划 |
第七章 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的政策建议 |
第一 国家层面尽快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专门领导小组 |
一、推动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专门领导小组 |
二、与沿线国家发展对接统筹制定国际产能合作总体目标 |
三、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政策举措的制定和实施 |
四、完善国际产能合作中政府间的沟通机制 |
第二 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制度共建 |
一、以“一带一路”制度框架为导向不断完善国际产能合作制度体系 |
二、完善国际产能合作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
三、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尽快形成有权威公认的协调办事机构 |
第三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建设 |
一、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国际产能合作的自贸区 |
二、加快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 |
三、建立并完善互联网+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建设 |
第四 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价值链建设深化区域贸易投资合作 |
一、通过资本输出支持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
二、利用沿线国家合作的辐射作用吸纳其它国家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
三、通过品牌战略提升国际产能合作价值链地位 |
第五 利用5G技术联通“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通信基础设施 |
一、铺开5G基站建设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配套的通信基础设施 |
二、利用5G技术大幅度提升国际产能合作的信息交流速度 |
三、将5G技术应用到国际产能合作中提升其智能化水平 |
第六 鼓励“一带一路”国家各主体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意愿与实践 |
一、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标杆企业推动全产业链合作 |
二、完善金融信用保障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业务 |
三、发挥行业协会和民间协会在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中的支持作用 |
四、要发挥华侨华人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独特优势 |
第七 发行“一带一路”区域统一货币对冲国际产能合作的金融风险 |
一、推动区域统一货币发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二、利用“一带一路”区域金融市场建立区域统一货币合作机制 |
三、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推动区域统一货币进程 |
第八 应用互联网金融工具构建金融新业态支持沿线产能合作 |
一、强化P2P网络借贷模式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应用 |
二、完善金融数据库建设解决国际产能合作信息不对称问题 |
三、利用区块链技术拓宽国际产能合作跨境支付领域 |
第九 营造“一带一路”文化生态圈促进各国文化融合 |
一、在沿线国家组建产能创新中心并加大各国大学产能专业学术交流力度 |
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合作国对产能合作的认同度 |
三、优化文化产业在沿线国家的合作布局 |
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进沿线国家文化融合 |
第十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竞争力 |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能够影响世界秩序重构进程 |
二、紧抓机遇发挥区域性领导作用和全球发展引领作用 |
三、“一带一路”是重塑和优化国际产能合作全球布局的重要抓手 |
四、用好国际组织和国际关系准则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
五、打造“五位一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
总结和展望 |
图表目录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4)再保险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与原保险关联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体例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体例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再保险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再保险的历史沿革与界定 |
一、再保险的历史沿革 |
二、再保险的界定 |
第二节 再保险术语的界定 |
一、再保险单证 |
二、再保险市场 |
三、再保险经纪人 |
第三节 再保险形式 |
一、依责任基础区分的再保险形式 |
二、依再保险安排方式区分的再保险形式 |
第二章 再保险法律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合同相对性理论 |
一、再保险相对原保险的独立性 |
二、再保险相对于原保险的从属性 |
三、再保险合同相对性的例外 |
第二节 合同解释的相关理论 |
一、再保险合同解释的必要性 |
二、再保险合同解释的一般方法 |
三、再保险合同解释的特殊问题 |
第三节 合同默示条款理论 |
一、合同默示条款基本原理 |
二、默示条款在再保险合同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原保险条款的并入问题 |
第一节 并入的内涵和并入理论的演变 |
一、并入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二、并入的性质 |
三、并入与充分再保险条款的关系 |
第二节 并入的要件与范围 |
一、有效并入的要件 |
二、并入的范围 |
第三节 并入的限制 |
一、并入的意图 |
二、背对背推定 |
第四章 推定原保险与再保险背对背问题 |
第一节 背对背推定的基本理论 |
一、背对背推定的确立及定性 |
二、背对背推定的价值 |
三、各国对待背对背推定的态度 |
第二节 背对背推定的适用 |
一、背对背推定适用的条件 |
二、背对背推定适用的范围 |
三、背对背推定适用的特殊性 |
第三节 背对背推定的适用限制 |
一、非比例再保险 |
二、合同条款表述不一致 |
三、原保险合同与再保险合同分别订立 |
第五章 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同一命运问题 |
第一节 同一命运的基本理论 |
一、同一命运观念的初衷及沿革 |
二、同一命运的内容和作用 |
三、同一命运条款的多种形式及其差异 |
第二节 同一命运原则的适用 |
一、同一命运原则适用的目的 |
二、同一命运原则适用的条件 |
三、同一命运原则适用于多层次再保险安排的复杂性 |
第三节 同一命运原则的限制 |
一、诉讼合作条款 |
二、通融赔付 |
三、惩罚性赔偿 |
第六章 再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
第一节 再保险合同法律适用的一般问题 |
一、再保险合同及其法律适用的特殊性 |
二、再保险合同准据法与再保险形式的关联性 |
三、普通法下再保险合同法律适用规则的重要性 |
第二节 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
一、当事人的明示选法 |
二、当事人的默示选法 |
三、当事人默示选法的推定 |
第三节 当事人未作选择时适用的法律 |
一、关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立法 |
二、特征性履行的适用 |
三、原保险合同准据法的适用 |
第四节 默示选法与最密切联系原则 |
一、概念上的差异 |
二、实践操作上的差异 |
第七章 再保险法律问题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与原保险相关联的再保险法律问题的共性与个性 |
一、与原保险相关联的再保险法律问题的共性 |
二、与原保险相关联的再保险法律问题的个性 |
第二节 与原保险相关联的再保险法律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
二、采纳再保险合同解释方法正确适用法律 |
三、借鉴再保险合同法律适用方法以完善相关立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后记 |
(5)中信泰富反向收购中信集团在港上市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
2.相关理论基础 |
2.1 反向收购的基本概念 |
2.1.1 反向收购及相关概念 |
2.1.2 反向收购的流程 |
2.1.3 反向收购上市与IPO上市的区别 |
2.2 反向收购的动因分析 |
3.中信集团整体上市过程及相关问题 |
3.1 案例研究背景 |
3.1.1 中信泰富、中信集团概况 |
3.1.2 企业在港上市基本条件、主要模式及优势 |
3.2 中信泰富反向收购的动因分析 |
3.2.1 政策推动改革 |
3.2.2 企业自身改革 |
3.2.3 环境促进改革 |
3.3 中信集团整体上市实施过程及相关问题 |
3.3.1 中信集团整体上市实施过程 |
3.3.2 反向收购中对于“壳”资源的选择 |
3.3.3 反向收购上市的监管要求及中信集团的应对措施 |
4.本文的启示 |
4.1 本文的启示 |
4.1.1 对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 |
4.1.2 对企业上市的启示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民国时期的汉口火灾与城市消防(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前史回顾 |
(一) 近代城市史研究 |
(二) 近代汉口史研究 |
(三) 近代城市消防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一)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二) 难点及创新点 |
(三)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汉口的火灾与消防传统 |
第一节 传统观念与措施 |
(一) 传统的火灾认识 |
(二) 防范与治理 |
第二节 清以来汉口兴起与消防应对 |
(一) 汉口城市的兴起 |
(二) 清末民初汉口火灾统计与分类 |
(三) 清末民初的汉口消防应对 |
第二章 民国时期汉口的火情统计与典型案例 |
第一节 全国范围内的火情对比统计 |
第二节 汉口地区的具体火情统计 |
第三节 对统计数据的微观观察 |
第四节 火灾案例观察 |
第三章 民国时期汉口消防机构的组织与运作 |
第一节 民间消防组织 |
(一) 组织架构 |
(二) 分会监管 |
(三) 设备管理与经费筹措 |
(四) 对地区消防的影响 |
(五) 社会参与 |
第二节 官办消防机构 |
(一) 组织结构与管理 |
(二) 装备水平与对比观察 |
第三节 官民机构的消防互动 |
(一) 官办机构对城市消防的管理 |
(二) 官民机构的共同参与 |
第四章 民国时期汉口火灾保险与灾后救济 |
第一节 火灾保险 |
(一) 火险起源及介绍 |
(二) 汉口火险机制的完善 |
(三) 纵火图赔的出现与影响 |
(四) 以集昌典纵火图赔案为例的观察 |
(五) 对纵火图赔的防范与治理 |
第二节 灾后赈济 |
(一) 城市赈济概况 |
(二) 以府北路大火案为例的具体观察 |
(三) 冬赈和急赈的实施与管理 |
第五章 国内外市政消防的比较与借鉴 |
第一节 国外的市政消防 |
(一) 东京——政府主导型 |
(二) 洛杉矶——民间主导型 |
第二节 国内的城市消防 |
(一) 北平 |
(二) 上海 |
第三节 比较审视中的汉口消防 |
(一) 汉口消防的特点与差异 |
(二) 汉口消防的精进之路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本土企业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战略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主题和思路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
2.1.1 企业国际化概念界定 |
2.1.2 企业国际化理论 |
2.2 战略演化理论 |
2.2.1 战略演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
2.2.2 战略演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
2.2.3 战略演化的影响因素 |
2.3 全球营销理论 |
2.3.1 Jatusripitak,Fahey和Kotler(1985):战略性国际营销 |
2.3.2 Douglas和Craig(1989):全球市场营销战略的演化 |
2.3.3 Yip(1989):全球战略 |
2.3.4 Zou和Cavusgil(1996):全球营销战略的整合框架 |
2.4 品牌国际化理论 |
2.4.1 品牌及品牌理论 |
2.4.2 品牌国际化及品牌国际化理论 |
2.5 研究评述 |
3 理论模型构建和验证方案设计 |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3.1.1 用演化视角研究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战略演化规律 |
3.1.2 根据战略重点划分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战略演化过程 |
3.1.3 品牌国际化过程中战略重点的演化过程及各战略演化阶段 |
3.1.4 品牌国际化过程中战略演化的影响因素 |
3.1.5 触发事件 |
3.1.6 完整的理论模型 |
3.2 研究方法设计 |
3.2.1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原因 |
3.2.2 案例研究设计 |
4 海尔案例研究 |
4.1 海尔品牌国际化现状简介 |
4.2 海尔品牌国际化过程中战略演化阶段的划分 |
4.3 各战略演化阶段描述 |
4.3.1 海尔TO前品牌国际化战略阶段(1984-1992) |
4.3.2 海尔T1品牌初入国际市场战略阶段(1992-1999) |
4.3.3 海尔T2品牌海外市场本土发展战略阶段(1999-2005) |
4.3.4 海尔T3品牌国际化战略阶段(2005-至今) |
4.4 海尔案例分析总结 |
5 联想案例研究 |
5.1 联想品牌国际化现状简介 |
5.2 联想品牌国际化过程中战略演化阶段的划分 |
5.3 各战略演化阶段描述 |
5.3.1 联想TO前品牌国际化战略阶段(1984-2005) |
5.3.2 联想T1品牌初入国际市场战略阶段(2005-2007) |
5.3.3 联想T2品牌海外市场本土发展战略阶段(2007-至今) |
5.4 联想案例分析总结 |
6 TCL案例研究 |
6.1 TCL品牌国际化现状简介 |
6.2 TCL品牌国际化过程中战略演化阶段的划分 |
6.3 各阶段战略演化阶段描述 |
6.3.1 TCL T0前品牌国际化战略阶段(1981-1999) |
6.3.2 TCLT1品牌初入国际市场战略阶段(1999-2005) |
6.3.3 TCL T2品牌海外市场本土发展战略阶段(2005至今) |
6.4 TCL案例分析总结 |
7 案例对比分析及模型修正 |
7.1 案例对比分析 |
7.1.1 战略演化阶段对比分析 |
7.1.2 主要决策/战略对比分析 |
7.1.3 影响因素和触发事件对比分析 |
7.2 案例总结与理论模型修正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实践启示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8)中国电冰箱出口的动态发展和出口企业的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中国电冰箱行业的发展状况与环境概述 |
1.1 冰箱行业发展状况 |
1.1.1 冰箱行业发展历史 |
1.1.2 冰箱行业产业特征 |
1.2 冰箱行业环境概述 |
1.2.1 冰箱行业竞争格局 |
1.2.2 冰箱行业投资特性 |
2 研究理论综述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1.1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
2.1.2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
2.1.3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
2.1.4 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冰箱产业的发展 |
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介 |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生产战略的影响 |
2.2.3 我国冰箱产品生命周期 |
2.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
3 中国电冰箱出口动态发展 |
3.1 2008年中国电冰箱出口状况 |
3.1.1 2008年中国电冰箱行业概况 |
3.1.2 2008年中国电冰箱出口情况分析 |
3.2 中国电冰箱品牌转变分析 |
3.2.1 从贴牌走向自有品牌 |
3.2.2 摆脱“廉价制造” |
4 中国电冰箱行业主要出口企业出口策略分析 |
4.1 海尔集团 |
4.1.1 公司介绍 |
4.1.2 经营现状 |
4.1.3 出口策略分析 |
4.2 海信科龙 |
4.2.1 公司介绍 |
4.2.2 经营现状 |
4.2.3 出口策略分析 |
4.3 奥马电器 |
4.3.1 公司介绍 |
4.3.2 经营现状 |
4.3.3 出口策略分析 |
5 中国电冰箱出口市场及相关因素分析 |
5.1 国外各主要市场描述 |
5.1.1 美国市场 |
5.1.2 日本市场 |
5.2 国外市场冰箱需求的新趋势 |
5.2.1 分区保鲜 |
5.2.2 豪华时尚化 |
5.2.3 变频节能 |
5.2.4 个性化设计 |
5.2.5 绿色环保 |
5.3 冰箱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
5.3.1 产业政策分析 |
5.3.2 人民币升值对冰箱出口影响 |
5.3.3 出口市场与壁垒 |
5.4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影响分析 |
5.5 冰箱出口市场前景分析 |
5.5.1 贸易增长放缓,冰箱出口受阻 |
5.5.2 出口退税率上调值得期待 |
6 不确定市场条件下我国冰箱出口企业策略选择 |
6.1 政府策略的选择 |
6.2 冰箱出口企业策略的选择 |
6.2.1 大型冰箱企业策略的选择 |
6.2.2 中小冰箱企业策略的选择—以慈溪冰箱业为例 |
6.2.3 “迷你”型企业策略的选择 |
7 总结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7.2.1 不足 |
7.2.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集聚·分化·整合:城市化图景中的聚居形态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概念厘清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文结构 |
六、资料简述 |
七、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人口集聚与人口结构: 苏州城市化的计量分析 |
第一节 人口集聚:城市化的量标 |
第二节 人口结构:人口积聚形式的量化分析 |
一、家庭结构 |
二、职业结构 |
三、性别、年龄、教育、宗教信仰结构 |
第二章 苏州城市化动因探析 |
第一节 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现代转变 |
一、苏州城市化的历史基础 |
二、传统手工业日趋分化 |
三、现代机器工业有所发展 |
四、商贸金融业现代转换 |
五、旅游业渐次兴起,旅游经济初现端倪 |
第二节 现代交通通讯网络初步形成 |
一、现代交通网络初步架构 |
二、现代通讯网络初步形成 |
第三节 农村“破产”的“推力” |
一、农村“破产”的形势 |
二、农民离村城居的趋向 |
第三章 功能转换与城市空间的拓展和更新 |
第一节 现代城市功能观念和城市规划思想的兴起 |
一、勃兴一时的城市功能观念和城市规划思想 |
二、1927年苏州市政筹备处的城市规划 |
第二节 功能转换:建设旅游城市的设想与实践 |
一、苏州市政府建设“住宅都会”的施政原则 |
二、吴县各界建设旅游城市的设想与实践 |
三、寻求城市功能转换的意义 |
第三节 城市空间的拓展与更新 |
一、筑路修桥疏浚河道:“城市空间”的拓展与更新 |
二、消防照明自来水: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初步奠基 |
第四章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演化生成 |
第一节 工资与消费: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 |
第二节 公共医疗卫生设施: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物质考察之一 |
第三节 衣食住行: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物质考察之二 |
一、衣着的时尚化 |
二、出行方式的多样化、高效率化 |
三、饮食、居住的“摩登化” |
第四节 教育及大众传媒: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精神考察之一 |
一、现代教育原则的确立 |
二、社会教育勃兴一时 |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与改进 |
第五节 休闲娱乐: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精神考察之二 |
一、体育运动日益普及 |
二、看电影、逛公园、短途旅游成为时尚 |
三、读书、看报、听音乐演为新的休闲方式 |
第六节 社会心理与思想观念: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精神考察之三 |
一、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观念得到加强 |
二、崇尚自然、健康的审美观开始形成 |
三、妇女运动方方兴未艾、女权意识渐次兴起、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
四、性教育兴起、性观念趋于开放 |
五、婚姻家庭观念逐渐转变 |
六、科学意识、“公民”观念、现代商业精神、“崇洋慕新”风气日渐形成 |
第五章 越轨与失范: 城市问题日益凸显 |
第一节 苏州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 |
一、苏州城市问题中的“物理性病理问题” |
二、苏州城市问题中的“社会性病理问题” |
第二节 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各方应对措施 |
一、苏州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
二、解决城市问题的努力与顿挫 |
第六章 城市管理模式的现代演进 |
第一节 苏州市时期的城市管理模式 |
一、市的法律地位与苏州市的组织结构 |
二、城市管理的分职化、制度化 |
第二节 吴县县城时期的城市管理模式 |
一、县的法律地位与组织结构 |
二、作为吴县县城的苏州城市管理模式 |
第七章 余论 |
一、苏州城市化的成就与意义 |
二、苏州城市化的不足及原因 |
三、苏州城市化的历史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10)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文献及最新研究成果 |
1.2.1 市场结构、经营效率与银行的盈利能力 |
1.2.2 盈利能力与银行竞争力 |
1.2.3 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1.3.1 有关定义的界定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3 论文的研究角度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1.5 小结 |
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
2.1.1 商业银行的概念 |
2.1.2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
2.2 银行利润相关模型 |
2.3 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具体体现 |
2.3.1 银行价值最大化与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关系 |
2.3.2 银行业中关键性盈利指标 |
2.4 小结 |
3 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财务分析 |
3.1 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总体分析 |
3.1.1 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地位 |
3.1.2 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现状 |
3.1.3 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盈利能力 |
3.1.4 小结 |
3.2 中国工商银行的盈利能力研究 |
3.2.1 中国工商银行的盈利水平概况 |
3.2.2 营业收入结构 |
3.2.3 主营业务盈利水平 |
3.2.4 资产结构 |
3.2.5 费用控制水平 |
3.2.6 小结 |
3.3 中国建设银行的盈利能力研究 |
3.3.1 中国建设银行的盈利水平概况 |
3.3.2 营业收入结构 |
3.3.3 主营业务盈利水平 |
3.3.4 资产结构 |
3.3.5 费用控制水平 |
3.3.6 小结 |
3.4 中国银行的盈利能力研究 |
3.4.1 中国银行的盈利水平概况 |
3.4.2 主营业务盈利水平 |
3.4.3 资产结构 |
3.4.4 费用控制水平 |
3.4.5 小结 |
3.5 中国农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研究 |
3.5.1 中国农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概况 |
3.5.2 营业收入结构 |
3.5.3 主营业务盈利水平 |
3.5.4 资产结构 |
3.5.5 费用控制水平 |
3.5.6 小结 |
4 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国际大银行的盈利能力比较 |
4.1 资本、资产规模比较 |
4.2 利润指标 |
4.2.1 税前利润及利润增长率的比较 |
4.2.2 资本利润率与资产收益率的比较 |
4.3 成本控制 |
4.4 人均创利能力 |
4.5 小结 |
5 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经济与制度环境因素 |
5.1 计划经济遗留的问题 |
5.1.1 1984年以前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 |
5.1.2 1985年至1992年的中国信贷管理制度 |
5.1.3 1993年至今的银行信贷制度 |
5.2 国有企业效益和资本结构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 |
5.2.1 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直接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
5.2.2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呈现高负债率,使国有企业经营亏损风险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 |
5.3 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产权同属国家引起的问题 |
5.4 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对银行盈利的影响 |
5.5 国有商业银行的税收政策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 |
5.5.1 现行税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
5.5.2 金融税制调整的政策效应 |
5.5.3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和税收的关系 |
5.5.4 与外资银行税制不同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
5.6 中国的诚信体系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回收利息和贷款 |
5.6.1 信用的含义 |
5.6.2 中国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
5.6.3 银行信用 |
5.7 小结 |
6 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市场及监管因素 |
6.1 市场竞争格局 |
6.1.1 我国银行业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 |
6.1.2 提高盈利能力,积极应对未来的竞争格局 |
6.2 混业经营的限制 |
6.2.1 混业经营限制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
6.2.2 混业经营是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
6.3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
6.4 服务定价的权限 |
6.5 小结 |
7 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内部管理因素 |
7.1 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 |
7.2 利率管理对银行盈利的影响 |
7.2.1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
7.2.2 银行久期缺口管理 |
7.3 商业银行的存款管理 |
7.3.1 中国目前存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7.3.2 不同存款组合 |
7.3.3 存款定价 |
7.4 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 |
7.4.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7.4.2 良好贷款的先决条件 |
7.4.3 对申请贷款企业的分析 |
7.5 小结 |
8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途径 |
8.1 实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 |
8.1.1 尽快实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使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产权多元化 |
8.1.2 优化银行治理结构,实现提高银行绩效的目标 |
8.2 实行中外资银行税收统一,以提高中资银行的获利能力 |
8.2.1 继续降低银行业的营业税,减轻银行税收负担,提高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竞争力 |
8.2.2 用降低的营业税税金补充银行资本公积金 |
8.2.3 统一内外资银行所得税制度 |
8.3 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和管理 |
8.3.1 加强对省级分行的集中管理 |
8.3.2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盈利能力 |
8.4 加强常规业务的管理,提高主营业务的盈利水平 |
8.4.1 保证新增贷款质量,降低存款成本 |
8.4.2 优化存贷款结构 |
8.4.3 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充分利用定价策略 |
8.4.4 增强存贷款定价能力 |
8.5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努力开拓银行业务体系 |
8.5.1 积极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
8.5.2 大力发展电子银行 |
8.5.3 细分市场,提供区别服务 |
8.6 加强经营费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
8.6.1 建立成本管理和预算控制 |
8.6.2 提高分支机构的经营效率 |
8 6.3 逐步进行流程重组 |
8.7 小结 |
9 建立银行经营的价值链提高银行持续盈利能力的策略 |
9.1 作业链和价值链的概念 |
9.1.1 作业链 |
9.1.2 价值链和盈利能力 |
9.2 商业银行建立价值链和提高持续盈利能力的迫切性 |
9.2.1 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
9.3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价值链,持续提高盈利能力的策略 |
9.3.1 树立以价值最大化和以客户为主导的经营理念 |
9.3.2 积极面对开放的金融市场,制定具有竞争性的战略 |
9.3.3 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价值链,进行作业流程再造 |
9.3.4 兼并是国有商业银行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9.3.5 建立稳固的风险管理框架和文化 |
9.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四、海尔纽约人寿 二○○三年保费突破八千万(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下平安集团协同效应研究[D]. 邓天.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D]. 刘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09)
- [4]再保险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与原保险关联的视角[D]. 何丹. 武汉大学, 2017(07)
- [5]中信泰富反向收购中信集团在港上市案例研究[D]. 宗迪. 新疆财经大学, 2015(09)
- [6]民国时期的汉口火灾与城市消防(1927-1937)[D]. 胡启扬.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8)
- [7]本土企业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战略演化规律研究[D]. 蔡炯. 浙江大学, 2010(08)
- [8]中国电冰箱出口的动态发展和出口企业的策略选择[D]. 程大剑. 复旦大学, 2009(02)
- [9]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D]. 方旭红. 苏州大学, 2005(05)
- [10]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 顾晓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