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北部稻田杂草及防治措施

内蒙古东北部稻田杂草及防治措施

一、内蒙古东北部水稻田草害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邬美[1](2021)在《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 ——以2019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以区域认知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学科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地理课堂作业作为教学评价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地理课堂作业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教材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内容研究,二为策略研究。主要研究问题: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什么,即设计哪些内容的地理课堂作业和设计何种类型的地理课堂作业。如何设计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地理课堂作业,即设计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地理课堂作业需要遵循哪些步骤,有何种设计策略。最后,提出了培养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内容、步骤和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提出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三种地理课堂作业类型。本文将区域认知的三种表现与陈澄教授提出的地理学习评价的“六个关注”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三大类地理课堂作业:综合阅读类、实践创作类和活动探究类。综合阅读类:夯实基础,引领区域策略;实践创作类:提升技能,领会区域方法;活动探究类:评价优化,提升区域认知观念。第二,以2019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科书为例,设计了6节地理课堂作业共30道题。包括综合阅读类:18题、实践创作类:8题、活动探究类:4题。第三,通过自己的作业案例设计,提出了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五个步骤。设计步骤具体为:(1)确双向,定目标;(2)择情境,突区域;(3)定设问,明方法;(4)齐综合,成作业(5)编答案,升素养。第四,提出了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策略。通过分析他人案例、设计自己案例、实施自己案例,提出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策略,策略包含作业设计基础、作业设计组成以及作业成果三个方面:夯实作业设计基础,以区域认知培养为导向;关注课堂作业组成:“多情境”—“多设问”—“多主体”;重视课堂作业成果化:打造“区域认知工具”。

高健[2](2020)在《内蒙古小麦减药技术措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小麦病、草害的防治目前依然以化学防治为主,为了响应国家农业部提倡的绿色防控策略,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小麦病害和草害的化学防控减药措施、不同喷雾器械的农药沉积利用率以及麦田轮作地块的真菌多样性开展研究。针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运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12种常用于该病防治的农药开展了药效试验;对常用的三种植保喷雾器械进行了雾滴密度、农药沉积量及农药利用率的测定;针对麦田除草,采用除草剂减量并添加农药助剂进行了田间及温室试验,验证农药助剂浸透、激健及HPP对防除麦田杂草减药增效的作用;采集小麦轮作地块(马铃薯、油菜、水飞蓟、甜菜及小麦)土样进行ITS2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麦轮作地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主要针对小麦赤霉病及小麦根腐病(Bipolaris sorokiniana),明确适合与小麦轮作的作物地块。初步提出一套针对当地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减药增效措施。1.12种化学药剂的抑菌试验,菌丝生长速率法的测定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的EC50最小,抑菌效果最佳,430g/L戊唑醇和17%氟啶胺效果次之。孢子萌发法的测定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EC50最小,对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430g/L戊唑醇、250g/L嘧菌酯和17%氟啶胺。因此推荐优先选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氟啶胺这三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2.农药利用率的试验结果表明,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迪尔4630喷雾的在小麦上的雾滴沉积密度、沉积量和农药利用率均较背负式喷药机迪尔654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高,雾滴沉积密度为5.8833~25.0944个/cm2,沉积量为0.4581~1.4880μg/cm2,农药利用率为75.92%。3.添加助剂除草剂减量的田间和温室试验结果均表明,助剂激健的效果最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激健且除草剂减量30%,施药15d时,株防效达到91.66%,鲜重防效达到97.53%;温室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激健除草剂减量30%,施药15d时,株防效达到90.01%,鲜重防效达到86.87%,均与除草剂常规用量的除草效果无显着差异。4.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统计分析得出,五种土样的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有显着差异,五种土样中均未检测到小麦根腐病菌(B.sorokiniana),油菜地块土样中的小麦赤霉病菌(G.zeae)含量最低(0.008%),适合与小麦进行轮作。

王玉鲁[3](2020)在《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水稻生产状况与对策分析 ——以嘎什根乡为例》文中指出镇赉县嘎什根乡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以上,是嫩江之畔重要的粮食产地,具有病虫害发生的种类相对较少等生产优质稻米的重要优势,但存在产量与品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水稻种植中品种选择、育苗、施肥、用药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筛选出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加以验证,以期为提高当地水稻种植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前嘎什根乡水稻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种植规模小,98%以上的农户种植面积在10公顷以下;二是种植技术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单方面追求高产量,不重视科学种田,致土壤质量下降,水稻病虫害发生率提高;三是中低产田面积大(31.7%),水稻单产低,但改良进度慢。2.采用钵盘一体化育苗基质进行育苗,较常规育苗方式可减少20%的投入,提高分蘖总量10%以上;在钵盘一体化基质育苗的基础上应用“三推两早”水稻种植技术,有效提前育苗和插秧的时间15d左右,并提高水稻产量5%以上。3.增施生物菌肥和有机肥及中微量元素,可有效保持和提高地力,并提高水稻产量6.5%以上。同时,使用预防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降低因病虫害造成的减产20%以上。

贾中民[4](2020)在《渝西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土壤重金属污染关系生态系统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研究深入分析了城市和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评价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健康风险,有利于土壤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然而重庆市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其城镇快速发展区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污染水平、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价的系统研究相对有限。重庆市西北部的潼南区、合川区、铜梁区和大足区是建设主城菜篮子基地、实现重庆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区域之一,城郊特色效益农业潜力巨大,为重庆市民提供了大量的粮油、生猪、水产、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开展该区域土壤重金属的系统研究十分必要。为更好地了解渝西北地区(潼南区、合川区、铜梁区和大足区)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风险及农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4个区高密度采集了土壤样品1695件,采集水稻籽实101件、玉米籽实139件和叶类蔬菜88件,以及各类作物相同数量的根系土,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分析测试各类样品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部分土壤样品重金属7步形态和其他相关理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统计学理论、GIS技术、多元回归分析、污染评价与源解析及生态健康风险评价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2)土壤重金属污染种类、程度及范围,查明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贡献率;(3)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元素迁移累积特征及其安全性,并构建农作物超标重金属含量吸收模型;(4)表层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元素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水平。以期为当地土壤污染防治、农作物安全性及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风险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渝西北表层土壤As、Cd、Cr、Cu、Hg、Ni、Pb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6.21、0.33、75.49、6.99、0.077、27.9、35.24和87.91 mg·kg-1。除Cr元素含量略低于背景值外,As、Cd、Cu、Hg、Ni、Pb和Zn元素平均值均超过背景值,7种重金属元素在表层土壤不同程度累积,Cd元素是背景值的3.01倍,累积效应最大,其余6种元素是背景值的1.07~1.28倍。2.空间变异分析结果表明Cd、Pb元素拟合为线性模型,As、Ni元素拟合为球状模型,其余元素理论模型拟合为指数模型。8种元素的块基比[C0/(C0+C)]介于0.40~0.71之间,属于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关系,说明它们的空间变异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克里格插值结果显示,研究区除Hg在东部含量较高外,Zn、Cd、Pb、As、Ni、Cu和Cr 7种元素在研究区西部含量较高,且元素含量空间分布与地层界线基本耦合,但Cd和Pb存在局部的高值区,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受控于成土母质及成土作用过程,而Cd、Hg和Pb元素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3.研究区土壤Cr、Ni、Cu、Zn和As元素含量主要受地层(成土母岩)控制,更接近于强烈的空间自相关;而Hg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更为明显,接近于很弱的空间自相关;Cd和Pb则受成土母岩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总体上,成土母质决定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和空间分布,表生地球化学作用重塑了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的宏观趋势,强烈的人类活动(如工矿业活动、农业生产活动等)破坏了Hg、Cd和Pb等元素的自然分布规律。4.研究区地累积指数平均值均小于1,由大到小依次为Cd>Pb>As>Zn>Ni>Hg>Cu>Cr;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也小于1,依次为Cd>Cr>Cu=Zn>Ni>As>Pb>Hg,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6;富集因子由大到小依次为Cd(3.03)>Hg(1.30)>As(1.26)>Ni(1.1)=Zn(1.1)>Pb(1.09)>Cu(1.04)>Cr(0.95)。3种评价方法结果虽略有不同,但总体结果基本一致。研究区总体上土壤污染程度较低,以无污染和轻微污染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中-重度污染,即有一定数量的土壤点位中重金属Cd、Hg和As等具有较高的指数,这表明研究区已存在这些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或背景值较高,尤其是Cd污染最为突出。5.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多元回归方程受体模型(PCA/APCS-MLR)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工业源与农业源、大气降尘源。其中土壤Cu、Cr、Ni、Zn和As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对5种重金属的贡献率分别为85.51%、84.75%、86.78%、71.14%和83.95%,受地质背景(成土母质)控制明显;Cd主要来源于工农业活动源和自然源,贡献率分别为56.49%和43.51%,研究区工矿企业和农业活动造成的Cd输入明显,其生态效应需引起重视;Pb以工业活动源和农业活动源为主,贡献率为55.2%,同时自然源(成土母质)也是Pb的来源之一;而Hg以人为排放的大气降尘为主要来源,贡献率为86.9%。从源头上控制主要污染元素在农田土壤中的积累有助于降低农产品重金属富集风险,对研究区土壤Cd污染的控制应采取防止土壤酸化、减少工业活动排放和农业施肥输入等综合措施,土壤Pb主要是控制工业活动的排放,而控制煤炭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则是防治土壤Hg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6.水稻、玉米和叶类蔬菜的根系土中Cd和Ni的超标率分别为25.5%和20.6%、27.3%和30.2%、45.5%和15.9%,其他如As、Cr、Cu、Pb也有超标点位存在,总体上蔬菜地>玉米地>水稻田。而对应农作物仅水稻籽实和玉米籽实Cd有超过标准限制值的点位,超标率分别为9.90%和8.63%。生物富集系数以Zn和Cd较高,Hg在蔬菜中虽有最高的富集系数,但蔬菜中Hg含量未超过标准限制值。这说明研究区重金属Cd及Zn的生物有效性较强,而其他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较弱,这也是农作物Cd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7.水稻、玉米和叶类蔬菜及其根系土中重金属含量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酸性条件下作物内Cd含量会出现较高的误判,即作物内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里重金属含量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需引入其他土壤关键因子进一步研究。利用Cd的生物富集系数并引入土壤其他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构建作物吸收模型显示,水稻籽实、玉米籽实和叶类蔬菜中Cd含量与土壤p H值呈负相关,土壤偏酸性会促进作物对Cd的吸收累积。同时土壤中Ca O对水稻籽实中的Cd累积、土壤K2O和S对玉米籽实和叶类蔬菜中的Cd累积具有抑制作用,而土壤中Si O2对水稻籽实Cd积累具有促进作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控制土壤酸碱度及相关因子含量来减缓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提高研究区农产品质量。8.研究区表层土壤整体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等级,重金属危害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Cd>Hg>As>Pb>Cu>Ni>Cr>Zn,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足(184.9±57.6;平均值±S.D.)≈铜梁(182.0±90.8)>潼南(165.6±36.9)≈合川(165.4±71.3),Pb、Cu、Ni、Cr和Zn均为轻微生态危害等级,As基本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等级,Cd和Hg主要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等级,二者可能造成的生态危害应引起重视。9.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环境无风险或可忽略(优先保护类)的点位占81%,可能存在环境风险但风险可控(安全利用类)的样点占19%,无明显环境污染风险区(严格管控类)。优先保护类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东北部,整体围绕安全利用类土壤呈连续性分布;安全利用类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南部,零星分布在中西部,主要呈不规则的斑块状分布。风险评估码(RAC)显示,除Cd外其他重金属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无环境风险或风险较低,而土壤Cd处于高风险状态,生物有效组分达到39.67%,与其他地区比较发现非地质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Cd的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地质高背景区。因此,研究区土壤环境风险主要由Cd元素及其较高的生物有效性引起。10.研究区可能存在由重金属引起的非致癌健康风险,除了膳食摄入重金属成人致癌风险高于儿童外,无论土壤重金属致癌、非致癌风险或膳食摄入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儿童更容易受到潜在健康风险影响。土壤Ni元素对非致癌健康风险贡献率最大,且儿童的单一非致癌健康风险指数大于1;土壤Cr对致癌风险贡献率最大;农作物中As对非致癌贡献率最大,而Cd对致癌贡献率最大。土壤—农作物系统中8种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综合非致癌风险系数分别为0.397和2.17,成人没有显着的非致癌风险,儿童综合非致癌风险指数大于1,可能存在非致癌风险,主要是由Ni元素通过土壤皮肤接触产生的非致癌风险引起的。成人和儿童总致癌风险指数平均值处于10-6~10-4之间,处于可接受水平。综上所述,基于污染评价、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价部分可知,研究区应将Cd、Hg和Ni列为优先控制的重金属元素,而As、Pb和Cu等重金属元素因某些点位含量超过GB15618-2018D的风险筛选值或者指数(Igeo、EF和RI)较高也不能忽视。因此,需重视研究区土壤Cd的安全利用问题,应积极采取农艺调控或筛选低累积品种进行替代种植等安全利用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现状,同时减少工矿业活动对Cd和Hg的排放及农业生产活动(如含高Cd磷肥的施用等)对土壤Cd的输入,并避免儿童过多地接触土壤以便消除儿童的非致癌健康风险。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首次系统评价为当地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信息,评价提供的定量证据表明迫切需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以保护居民免受排放到环境中重金属的危害。

程晰钰[5](2020)在《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理论的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四湖作为我国华北第一大淡水湖,其水质关系着南水北调和生活用水的质量。近些年来污水的排放以及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加剧了南四湖流域的非点源污染,由于非点源污染受不同景观类型空间布局和组合的影响,为了控制非点源污染,本文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理论,利用南四湖流域2010年、2015年Landsat TM数据和DEM数据对南四湖流域景观结构特征及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合统计数据以及空间属性数据对不同景观类型进行氮磷权重赋值,利用ArcGIS进行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LCI)、网格空间负荷对比指数(mGLCI)分析,研究“源-汇”景观格局对水体非点源污染风险贡献的时空变化及特点。通过合理分配“源”、“汇”景观布局,使非点源污染在时空过程中达到平衡,最终达到控制非点源污染的目的。主要结论如下:(1)南四湖流域内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明显,耕地主要被建设用地占用。对南四湖流域2010年、2015年南四湖流域景观类型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发现,南四湖流域主要景观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裸地,其中,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最大,两者存在着相互转化。各景观分布受坡度和相对高程影响显着,随着坡度和高程的增大,耕地和建设用地比重减少,林地、草地比重增加。高程100 m以下以平原为主,耕地为主要景观类型。(2)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LCI)分析结果表明,南四湖流域“源-汇”景观格局分布的不合理情况在加重,洸府河、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等水系景观分布不合理问题较其它水系较严重。2010年和2015年的南四湖流域的氮、磷及氮磷在坡度、相对高度以及距离上LCI值均大于0,且有上升的趋势,同时氮污染风险高于磷污染风险。对流域内面积超过1000 km2的大型河流进行LCI指数分析得出,7条河流的LCI值均大于0,洸府河水系氮、磷LCI值均超过0.40,沿途“源”、“汇”景观分布不合理情况较严重,其次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河网内景观结构也需要调整,须对周边沿途县镇“源”景观进行控制。(3)运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对网格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mGLCI)求算得到,五年间,“源”景观面积整体在不断增加,“汇”景观面积在减少,景观分布不合理的情况在加重。在建设用地集中的平原地区,mGLCI值普遍偏高,随着与湖体距离的接近,mGLCI值有变大的趋势。在南阳湖北岸、昭阳湖和独山湖西岸,“源”景观占比较大,景观不平衡问题最为严重。在流域东部山地丘陵地区,因为坡度和高程的增大,林地、草地等“汇”景观分布集中,mGLCI值低至0以下,且有继续减小的趋势,但是面积在缩小。(4)根据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的空间分析,进一步提出景观格局优化措施与建议。本文通过对关键的高风险地段进行识别来调整景观类型和组合方式,实现对非点源污染风险的控制。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及景观格局优化相关方法,综合考虑实际景观组合合理程度、对湖体非点源污染风险贡献大小、当地地形和经济特点以及相关政策将南四湖流域划分四个主要景观区域,包括:流域重点生态保护带、河流源头生态保护区及缓冲区、湖体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区生态保护区,并进行分区域景观布局调整并提出其他建议。

母浩坤[6](2020)在《氢氧稳定同位素在银川平原地表水蒸发强度及水循环模式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银川平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区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要对整个区域进行可持续的水管理就必须对该地区水循环模式有清楚的认识。银川平原居民用水主要是地下水,而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主要是黄河水。因此,弄清地下水和地表黄河水之间的补排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首先针对银川平原内的大气降水、黄河水和浅层地下水三种水体的补给比例进行了定量分析。之后分别进行了黄河水蒸发实验和农田灌溉水分配比例的实验,其重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进行“三水”转化定量计算之前,首先对银川平原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为了更好地分析降水氢氧同位素的富集规律,本文将沿海城市香港的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与银川平原相对比。结果表明香港和银川平原在相同的季节出现了不同的降水同位素富集情况。银川平原的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在旱季较为亏损,而在湿季较为富集;香港地区的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在旱季较为富集,而在湿季较为亏损。出现这种情况与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地理因素和云团的运移来源和路径有关。这表明,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是局部因素和水汽来源共同作用的结果。(2)将所搜集到的银川平原内黄河水、大气降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同位素资料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三种水体的氢氧关系线及同位素组成的平均值。从数据分析上看,浅层地下水的关系线斜率和平均值位于黄河水和大气降水之间,说明浅层地下水受到了大气降水和黄河水的混合补给。黄河水的关系线斜率和平均值与浅层地下水更加接近,则说明黄河水是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通过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混合比例计算,黄河水和大气降水补给浅层地下水的比例分配为90.31%和9.69%。(3)在银川平原吴忠市进行了黄河水的室内蒸发实验。实验一共进行了两次,分别得到了两条蒸发线方程:δD=4.4044δ18O-27.694、δD=4.337δ18O-25.565。本次实验还将实验的实测阶段蒸发比例与平衡分馏系数、动力学分馏系数和有效分馏系数的三种计算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两个实验水样的结果均表明有效分馏系数方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的蒸发情况。(4)黄河贯穿了整个银川平原,自西南向东北流动。本文将黄河流经的地区主要分成六个部分:青铜峡、吴忠、永宁、银川、平罗、惠农。使用δ18O计算的阶段蒸发比例分别为:0.99、0.978、0.973、0.942、0.948;使用δD计算的阶段蒸发比例分别为:1.004、0.99、0.952、0.923、0.938。由沿途蒸发比例逐渐减少说明黄河水所受到的蒸发程度逐渐增大,除此之外,还说明银川平原的黄河水的氢氧同位素的组成较为稳定,未有其他的补给来源的干扰。(5)在银川平原的水稻田中进行了探究灌溉水分配比例的实验。银川平原水稻田水量的排泄项分为三个方面:蒸发、蒸腾和入渗。通过实验测定出两天的灌溉水分配比例。第一天蒸发、蒸腾和入渗的灌溉分配比例为52.56%、1.02%、46.42%;第二天的分配比例为47.9%、2.84%、49.26%。从计算结果看出,农田灌溉水主要以蒸发和入渗的方式排泄。同时,计算结果还说明黄河水与浅层地下水的关系较为密切。黄河水的补给会提升地下水水位,再加上强烈的蒸发作用可能会造成土壤盐渍化的问题。此外,通过实验还发现了水稻田附近的蒸发桶水样的电导率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

徐家慧[7](2019)在《基于卫星跟踪技术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活动区及栖息地研究》文中提出白鹤(Grus leucogeranus)是我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世界种群数量估计为3800~4000只,是全球15种鹤中唯一属于极危的鹤类,同时也是特定依赖浅水沼泽生存的3种鹤类之一。全球白鹤种群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种群,其中东部种群数量最多,达到世界种群数量的99%以上。东部种群在中国迁徙季节时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西部,越冬于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盆地,在鄱阳湖越冬的种群数量达到了白鹤东部种群的95%以上。目前白鹤这一物种面临的威胁主要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引起的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栖息地退化和丧失以及食物缺乏等。本研究应用卫星跟踪技术,通过对9只白鹤的卫星跟踪,确定了东部种群迁徙路线上的白鹤重要的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并开展了栖息地研究。根据卫星跟踪的位点数据,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白鹤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栖息地特征和栖息地选择,以期为白鹤及其栖息地的科学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2015年~2017年,对9只白鹤进行环志和卫星跟踪,运用跟踪技术获得的白鹤在我国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跟踪信息(包括经纬度、海拔、瞬时速度、定位时间、定位精度等),结合野外观测和栖息地采样数据,整理、统计并分析白鹤在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空间分布、活动区面积、重叠指数、停留时间和活动区面积,以及栖息地类型、植被特征和白鹤可能的食源植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跟踪白鹤空间分布及活动区跟踪白鹤活动区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主要位于莫莫格保护区、图牧吉保护区及两个保护区之间的湿地和向海保护区,2015年~2017年春季和秋季中途停歇地活动区面积有所差别,但均无显着差异(P>0.05),3年中MCP面积、KDE 90%面积、KDE 50%面积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核心活动区占主要活动区的比例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个体到达中途停歇地的时间、食物资源分布情况有关。跟踪白鹤越冬区在保护区之内的有鄱阳湖保护区、南矶湿地保护区和康山保护区(位点占比50%),保护区范围外的越冬地点个数占比为50%,主要为铁河乡和犁头洲(越冬时长42.47d)。2015年~2017年冬季,白鹤不同个体和不同年份间活动区的MCP面积、KDE 90%面积、KDE 50%面积以及KDE 50%和KDE 90%比例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MCP面积、KDE 90%面积、KDE 50%面积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KDE 50%/KDE 90%面积则为先上升后减少的趋势。本研究发现跟踪白鹤个体在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活动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其中,白鹤在中途停歇地活动区春季重叠程度大于秋季;白鹤在越冬地活动区重叠程度有所不同,KDE 90%活动区重叠指数为2016年冬季>2017年冬季>2015年冬季,KDE 50%活动区重叠指数为2015年冬季>2016年冬季>2017年冬季。2.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栖息地白鹤中途停歇地栖息地类型有淡水湖泊、草本沼泽和农田,淡水湖泊和草本沼泽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共计7目9科11种,淡水湖泊有植物7科9种,草本沼泽8科11种,以莎草科植物为主;淡水湖泊和草本沼泽栖息地植被中,扁秆藨草的重要值均为最高,淡水湖泊、草本沼泽中多样性指标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表明草本沼泽中群落物种分布较淡水湖泊中更均匀、群落的多样性更高;样地内发现的白鹤可能的食源植物有三江藨草、扁秆藨草、花蔺、鹅绒委陵菜的和玉米,食物为食源植物的根茎或颗粒,对食物理化分析发现,主要有硼、锌、铁、磷、钙、钠、钾、镁等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能量物质,淡水湖泊、草本沼泽和农田3种栖息地可为白鹤提供的能量值分别为591.06 k J/m2、1348.51 k J/m2和51.60 k J/m2。白鹤在越冬地利用湖泊、浅滩和农田3种类型的栖息地,其中湖泊类型在所有具有核心活动区的栖息地数量中占比最高,农田次之,2016年冬季和2017年冬季之间在湖泊(Z=0.114,P=0.909)、浅滩(Z=1.026,P=0.383)和农田(Z=0.800,P=0.517)中的越冬时间均无显着差异。越冬地采样得到白鹤的主要食物为苦草冬芽块茎、稻谷及莲藕3种,年际间的各种食物类型的块茎/颗粒/节数及食物干重间均无显着差异。

赵孔平[8](2019)在《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萌发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节麦是我国冬小麦田中的一种入侵性杂草,在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给我国的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以节节麦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探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不同作物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并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土壤处理剂防治节节麦的可行性,以期明确不同种群节节麦的萌发生物学特性和不同作物秸秆对节节麦的化感作用,同时筛选出有效防控节节麦的土壤处理剂,为节节麦的发生发展预测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节节麦在恒温5~35℃的范围内均可以萌发,其最适萌发温度为15~20℃;相比于恒温,变温对节节麦的萌发没有显着的影响;干燥的节节麦种子和预浸种处理的种子分别在160℃和100℃的高温下处理5 min后,种子失活。节节麦的萌发不受光照和pH的影响,并且在pH值3~10的范围内萌发良好。节节麦的萌发对高盐胁迫和低水势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不同种群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HN’种群对盐胁迫具有高耐性。节节麦出苗的最适埋藏深度为1~3 cm,且当埋藏深度大于8 cm时,节节麦的出苗被完全抑制。2.当秸秆腐解液的浓度为6.25 mg/mL时,4种秸秆腐解液除了显着增加幼苗干重外,玉米秸秆腐解液显着降低了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根长、苗高;油菜秸秆腐解液显着降低了幼苗根长,而对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及幼苗苗高无显着影响;水稻秸秆腐解液显着增加了种子发芽指数及幼苗根长、苗高,而对种子萌发率无显着影响;稻壳腐解液显着降低了幼苗根长,显着增加了发芽指数及幼苗苗高,而对种子萌发率无显着影响。当秸秆腐解液的浓度大于25 mg/mL时,4种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化感效应均为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其中4种秸秆的抑制作用大小表现为玉米秸秆>油菜秸秆>稻壳>水稻秸秆。另外,研究发现,相比较于其他测定指标,节节麦根的生长对作物秸秆腐解液的化感作用最为敏感,且在节节麦种子萌发期,作物秸秆腐解液对发芽指数的化感作用强于萌发率。3.室内研究结果显示,9种除草剂对节节麦的生物活性大小依次为乙草胺>恶草酮>氟唑磺隆>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异丙隆>丁草胺>二甲戊灵>仲丁灵。其中乙草胺、氟噻草胺、恶草酮和异丙隆对小麦红地95与节节麦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0.3、0.3、0.3、0.7,对小麦山农22与节节麦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1.0、0.6、1.0、1.1。因此,这4种除草剂应用于红地95和山农22麦田防治节节麦的选择性指数偏低。4.混用结果表明,异丙隆与氟噻草胺或恶草酮混用后对雀麦、节节麦、猪殃殃和牛繁缕的联合作用类型均为加成作用。异丙隆与氟噻草胺(2:1)的混用在防治雀麦及牛繁缕为主的杂草时,选择性指数高,而在防治节节麦及猪殃殃为主的杂草时,对供试小麦的选择性指数低;异丙隆与恶草酮(4:1)的混用在防治雀麦、节节麦、猪殃殃和牛繁缕时,对红地95的选择性指数低,对山农22的选择性指数高。5.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药后30 d,异丙隆:氟噻草胺(2:1)的混用剂量为600、750、900 g a.i./hm2时,对雀麦、猪殃殃、播娘蒿均有较高的防效,对节节麦的防效略低;异丙隆:恶草酮(4:1)的混用剂量分别为600、750、900 g a.i./hm2时,对雀麦、节节麦、猪殃殃、播娘蒿的防效均衡且高。药后60 d,随着杂草出苗量的增加,两种混剂对杂草总体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有较好的防效。与对照药剂相比,两种混剂的药效均显着提高,且对小麦的出苗及幼苗生长安全。综上所述,节节麦对不同环境条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中温度和埋藏深度是影响其萌发和出苗的主要因素;不同作物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具有浓度效应,其中玉米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抑制作用最大,且节节麦的根对作物秸秆腐解液的化感作用最为敏感;9种土壤处理剂中,乙草胺、恶草酮和氟噻草胺对节节麦的生物活性较高,但对小麦的选择性指数低;室内测定异丙隆与氟噻草胺或恶草酮的混用对节节麦有一定防效,选择性指数偏低,但田间试验没有明显的药害症状。研究结果可为节节麦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丰富麦田除草剂的体系。

赵红艳[9](2017)在《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湿地植物是湿地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除了能给人类提供食物、工业原料外,在保护环境、促淤造陆、调节气候、降解污染、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水禽栖息地,随着对于水禽相关研究的深入,湿地植物成为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以湿地植物群落为主的景观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及人们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日益加剧,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部分丧失、湿地功能和效益不断衰退,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制约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从科研价值、环保价值、经济价值或社会效应而言,湿地的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都有待于系统及全面的研究。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湿地植物区系的研究可为生态恢复中工程物种的选择、群落合理配置和恢复指标的确立等提供科学依据,是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中国湿地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种类数量:经过调查统计分析,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共有149科580属2501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其中蕨类植物22科29属73种,裸子植物3科5属8种,被子植物124科546属2420种,包括单子叶植物35科192属963种,双子叶植物89科354属1457种,野生的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有231 1种。中国湿地外来维管束植物有189种,隶属47科93属,其中睡莲科种类最多,占12.16%;有意引入的种类有167种,无意引入的种类有22种,美洲是中国外来入侵种的主要来源地。中国重点保护湿地植物现已知的种类有29科45属74种,其中被列入国际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有3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1种,二级保护植物有20种。2.优势科属: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中优势科、属十分明显,优势科占到总科数的22%,但是属数占到了总属数的60%,种数更是占到了90%,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中优势属占到了总属数的22.41%,但是所含种数占到了总种数的69.8%,由此可见,科和属的优势现象非常明显。3.生活型:生活型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中乔木、灌木、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分别有76、154、565、9和169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3.04%、6.16%、22.6%、0.36%和 67.85%。4.生态类型:生态类型是以湿生植物为主,半湿生植物、湿生植物、两栖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分别有488、1482、44、154、246和59种,各占总种数的 19.5%、59.26%、1.76%、6.16%、9.84%和 2.36%。5.区系特点: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成分类型复杂,科的分布区有8个类型7个亚型,其中热带分布科有61科,占总科数的42.96%,温带分布科有25科,占总科数的17.61%,从科级水平看,热带成分的科数占明显优势,热带亲缘关系明显;属的分布区有14个类型和27个亚型,其中热带分布属有241属,占总属数的44.46%,温带分布属有210属,占总属数的38.75%;中国特有属有13属,占总属数的2.94%,从属级水平看,分布类型多样,表明该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与世界植物区系有着丰富的地理联系;以热带性质分布和温带性质分布为主体,热带成分的属数略占优势,本区系在发展过程中与热带植物区系和温带植物区系的关系最为密切,高比例的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表明了本区系的亚热带性质和过渡性。6.保护管理: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资源丰富,由于人类的过度采伐、开垦、采收、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使湿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一些种类的利用如果超过植物本身或者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将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有物种灭绝的风险。我们在资源的开发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栽培引种方面需要谨慎,以免造成入侵,同时还要完善湿地保护区,吸收相关专业管理人才,完善科研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江伟[10](2016)在《水稻田抛荒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H县为例》文中指出稻米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全国每年消费稻米19310万t,保证稻米的可持续供应,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劳动力转移,越来越多种植水稻的农民选择离开稻田,造成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内陆地区出现大量水稻田抛荒现象。近年来水稻田抛荒问题更为严峻、并且以多种形式出现,呈现蔓延趋势,导致我国稻米产量出现波动和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稻米进口量正在逐年增加。2011年至2014年我国稻米进口量分别是60万t、237万t、227万t、256万t,因此研究水稻田抛荒十分必要。本文以水稻田抛荒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安徽省H县作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域内的户籍农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数据和信息。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安徽省H县水稻田抛荒问题调查分析,确定了样本选择方法与问卷内容设计,在获得数据基础上建立Logistic分析模型,并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了简要讨论。第三部分为稻田抛荒原因分析,通过抛荒影响因素与抛荒意愿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水稻田抛荒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种植收益低、机会成本高、劳动力匮乏、土地细碎化、农机农技水平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陪读现象普遍、贱农思想严重等。其中,核心问题是水稻种植收益低、土地细碎化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第四部分为减少水稻田抛荒的对策,提出水稻田股权化设想,在低山丘陵区进行土地整理、新修水利和道路、推广小型农机具;在平原圩畈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大型农机具;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粮食收购市场、鼓励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信用贷款;通过加大双季稻补贴和推广水稻机播机收技术鼓励种植双季稻;依托黄梅戏、孔雀东南风等文化资源,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发展特色农业;通过职业培训和文化学习增强农民职业认同感;鼓励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做大做强稻米产业等措施来提高农民收入、引导农民从事水稻生产,这些措施也可以根据其他水稻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由于造成水稻田抛荒的问题复杂多样,本研究在涉及水稻田抛荒问题深层次的政治、社会、土地制度等因素的分析尚不够深入,同时,对能解决水稻田抛荒问题的土地经营方式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公司加农户等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内蒙古东北部水稻田草害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东北部水稻田草害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 ——以2019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地理课堂作业
        2.区域认知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内容分析
    (一)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类型分析
        1.学者们关于地理作业的分类
        2.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类型划分
    (二)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作业内容分析
        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地理教学内容分析
        2.基于区域认知从课标和教材出发确定作业内容
三、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案例分析
    (一)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案例分析说明
        1.案例来源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
        1.案例组成说明
        2.案例分析过程
        3.案例分析启示
    (三)案例分析的几点启示
四、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
    (一)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
        1.湘教版必修第二册地理课堂作业案例设计呈示——《城乡空间结构》
        2.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案例分析
    (二)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步骤与策略
        1.步骤
        2.策略
五、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
        1.实施过程
        2.实施结果
    (二)案例实施反思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案例汇总表
附录2 高中地理课堂作业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3 案例分析
附录4 案例设计
    1.1 人口分布
    1.2 人口迁移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致谢

(2)内蒙古小麦减药技术措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内蒙古小麦病害
        1.1.1 小麦赤霉病
        1.1.2 小麦根腐病
    1.2 内蒙古小麦草害与除草剂
    1.3 植保器械与农药使用
        1.3.1 植保器械
        1.3.2 农药沉积利用率
        1.3.3 农药助剂
    1.4 土壤真菌
        1.4.1 土壤真菌概述
        1.4.2 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1.5 “减肥减药”政策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化学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1.3 生长速率法
        2.1.4 孢子萌发法
        2.1.5 毒力回归方程的建立
    2.2 结果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3 麦田农药沉积利用率的测定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3.2 测定过程
        3.2.1 雾滴测试卡的布置
        3.2.2 药剂喷施
        3.2.3 取样
        3.2.4 样品处理
    3.3 结果计算
        3.3.1 示踪剂标准曲线
        3.3.2 沉积量的计算
        3.3.3 农药利用率的计算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分析
        3.5.1 诱惑红标准曲线
        3.5.2 雾滴沉积密度
        3.5.3 沉积量分布
        3.5.4 农药沉积利用率
    3.6 讨论
    3.7 小结
4 麦田除草剂的减量增效试验
    4.1 田间试验
        4.1.1 供试田块及小麦品种
        4.1.2 供试药剂及助剂
        4.1.3 试验设计
        4.1.4 施药方法
        4.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6 秋季测产
    4.2 温室试验
        4.2.1 供试材料
        4.2.2 供试药剂及助剂
        4.2.3 试验设计
        4.2.4 施药方法
        4.2.5 调查内容与方法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分析
        4.4.1 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4.4.2 测产结果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5 小麦轮作地块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
    5.1 试验过程
        5.1.1 微生物组总DNA提取
        5.1.2 目标片段PCR扩增
        5.1.3 扩增产物回收纯化
        5.1.4 扩增产物定量混样上机测序
    5.2 信息分析
        5.2.1 数据处理
        5.2.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五种土壤真菌群落的OTU分析
        5.3.2 Alpha多样性分析
        5.3.3 Beta多样性分析
        5.3.4 五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5.4 讨论
    5.5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水稻生产状况与对策分析 ——以嘎什根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线路
第二章 水稻生产研究情况
    2.1 盐碱地水稻生产历史
    2.2 水稻育种技术研究
    2.3 水稻育苗技术研究
    2.4 水稻施肥技术研究
    2.5 水稻病虫害防治
第三章 嘎什根乡水稻生产现状
    3.1 水稻品种的更新
    3.2 育苗技术的发展
    3.3 施肥技术的发展
    3.4 农药的不断更新
第四章 嘎什根乡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水稻品种繁杂,产业化程度低
    4.2 科技应用能力不足,思想观念转变慢
        4.2.1 育苗技术发展缓慢
        4.2.2 施用肥料不均衡导致土壤板结化
        4.2.3 农药施用以应对为主
    4.3 水稻种植基础设施不健全
第五章 嘎什根乡水稻生产发展建议
    5.1 转变农户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化经营
    5.2 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育苗方法
    5.3 运用水稻田间平衡施肥技术
    5.4 提高农药施用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5.4.1 水稻除草药物的施用
        5.4.2 水稻病害的防治
        5.4.3 水稻虫害的防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4)渝西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与危害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源解析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1.2.2 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1.3 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
        1.3.1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1.3.2 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
        1.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依据和意义
    2.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论文创新点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的选择
        3.1.2 自然地理
        3.1.3 地质背景
        3.1.4 矿产资源
        3.1.5 土壤类型
        3.1.6 土地利用现状
        3.1.7 农业和农村经济
    3.2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1 土壤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3.2.2 植物样品及根系土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3.2.3 土壤样品的测试与质量评述
        3.2.4 土壤形态分析样品测试与质量评述
        3.2.5 植物样品测试与质量评述
    3.3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第4章 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与空间分布
    4.1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4.2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4.2.1 半变异函数及其模型
        4.2.2 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分析
        4.2.3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来源解析
    5.1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分析
        5.1.1 地累积指数
        5.1.2 富集因子
        5.1.3 内梅洛污染指数
    5.2 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主成分分析(APC)—重金属来源分析
        5.2.4 APCS—MLR源解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累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6.1 研究方法
        6.1.1 土壤和作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6.1.2 生物富集系数
        6.1.3 作物吸收重金属模型构建方法
    6.2 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累计规律
        6.2.1 根系土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安全性
        6.2.2 水稻、玉米和叶类蔬菜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安全性
        6.2.3 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迁移累积规律
    6.3 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6.3.1 生态效应吸收模型
        6.3.2 数据异常值处理
        6.3.3 可预测性分析
        6.3.4 农作物吸收模型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的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价
    7.1 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特征与分析
        7.1.1 评价方法
        7.1.2 土壤重金属单项生态风险
        7.1.3 土壤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
    7.2 土壤重金属环境风险特征与分析
        7.2.1 评价方法
        7.2.2 土壤环境风险类型划分
        7.2.3 基于重金属生物活性的风险评估
    7.3 土壤与农作物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7.3.1 基于土壤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特征与分析
        7.3.2 基于自产作物的健康风险特征与分析
        7.3.3 土壤和作物健康风险综合对比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课题

(5)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理论的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非点源污染研究
        1.2.2 “源-汇”景观格局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人文概况
    2.2 区域划分
        2.2.1 行政区划
        2.2.2 按水系划分
    2.3 数据来源
    2.4 “源-汇”景观格局理论
第3章 土地利用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
    3.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1 总量及变化分析
        3.1.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3.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源-汇”景观格局分析
    4.1 “源”“汇”景观界定及比重分析
        4.1.1 界定“源”“汇”景观并求得比重
        4.1.2 “源”、“汇”景观修正系数
        4.1.3 “源”、“汇”景观权重
    4.2 景观格局分析
        4.2.1 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
        4.2.2 环境影响分析
    4.3 网格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及实现过程
        4.3.1 网格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计算
        4.3.2 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景观格局优化
    5.1 “源-汇”景观格局优化理论基础及依据
        5.1.1 理论基础
        5.1.2 优化原则
        5.1.3 优化依据
    5.2 优化目标及情节假设
    5.3 优化方案
        5.3.1 整体方向
        5.3.2 相关政策分析
        5.3.3 方案
        5.3.4 建议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6.2.1 创新之处
        6.2.2 存在的不足
        6.2.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氢氧稳定同位素在银川平原地表水蒸发强度及水循环模式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水文同位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降水同位素组成的相关研究
        1.3.2 氢氧同位素分馏计算
        1.3.3 地下水循环模式、地下水测年及可更新能力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貌特征
    2.3 地表水特征
    2.4 地下水特征
第三章 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 大气降水的同位素特征
    3.2 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因素
        3.2.1 雨量效应
        3.2.2 温度效应
    3.3 氘盈余
第四章 银川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
    4.1 黄河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4.2 浅层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4.3 银川平原“三水”转化模式
    4.4 排水沟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第五章 分馏系数的确定与蒸发实验
    5.1 基于水样质量的剩余蒸发比率f
    5.2 同位素蒸发计算
    5.3 平衡分馏
    5.4 非平衡分馏
        5.4.1 动力学分馏系数
        5.4.2 有效分馏系数
    5.5 分馏系数计算方法的对比结果
第六章 银川平原黄河水的蒸发强度和灌溉分配
    6.1 黄河水的蒸发线
    6.2 黄河水的沿途蒸发比例
    6.3 黄河水灌溉分配比例
        6.3.1 理论依据
        6.3.2 实验步骤与数据分析
        6.3.3 灌溉分配比例的计算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7)基于卫星跟踪技术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活动区及栖息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鸟类栖息地研究进展
        1.1.1 鸟类栖息地研究方法
        1.1.2 鸟类栖息地研究尺度
    1.2 白鹤栖息地研究进展
        1.2.1 白鹤繁殖栖息地研究
        1.2.2 白鹤中途停歇地研究
        1.2.3 白鹤越冬地研究
    1.3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目的及意义和技术路线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白鹤中途停歇地概况
        2.1.2 白鹤越冬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白鹤环志及卫星跟踪
        2.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跟踪白鹤活动区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
        3.3.1 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环志白鹤个体特征差异
        3.3.2 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活动区
        3.3.3 跟踪白鹤越冬地栖息地活动区
        3.3.4 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活动区重叠
    3.4 讨论
        3.4.1 环志白鹤个体特征的地区差异
        3.4.2 新发现2处保护区之外的中途停歇地
        3.4.3 跟踪白鹤活动区面积差异分析
        3.4.4 跟踪白鹤活动区重叠率差异分析
第四章 跟踪白鹤栖息地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栖息地研究
    4.2 结果
        4.2.1 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栖息地
        4.2.2 跟踪白鹤越冬地栖息地
    4.3 讨论
        4.3.1 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栖息地
        4.3.2 跟踪白鹤越冬地栖息地
        4.3.3 保护建议
        4.3.4 救护白鹤野外放归可能性
第五章 结论
    5.1 跟踪白鹤活动区研究
        5.1.1 跟踪白鹤空间分布
        5.1.2 白鹤活动区面积的差异
        5.1.3 白鹤活动区重叠指数的差异
    5.2 跟踪白鹤栖息地研究
        5.2.1 天然栖息地为白鹤主要利用的栖息地类型及特征
        5.2.2 食源植物及能量值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萌发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国内外小麦生产概况
    1.2 中国麦田杂草发生现状
        1.2.1 中国麦田杂草发生及分布
        1.2.2 麦田杂草发生规律
    1.3 节节麦及其防治现状
        1.3.1 节节麦形态特征
        1.3.2 节节麦发生、分布与危害
        1.3.3 节节麦防治现状
    1.4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方法及其防治杂草的应用前景
        1.4.1 植物化感物质的收集方法
        1.4.2 植物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方法
        1.4.3 植物化感作用防治杂草的应用前景
    1.5 除草剂混用
        1.5.1 除草剂混用的原则
        1.5.2 除草剂混用的联合作用类型
        1.5.3 除草剂混用的药效评价方法
    1.6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节节麦种子萌发及出苗的研究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不同作物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化感作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防除节节麦的有效药剂筛选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节节麦种子萌发及出苗的研究
        3.1.1 温度对萌发的影响
        3.1.2 光照对萌发的影响
        3.1.3 pH对萌发的影响
        3.1.4 盐胁迫对萌发的影响
        3.1.5 水势对萌发的影响
        3.1.6 热冲击对萌发的影响
        3.1.7 埋藏深度对出苗的影响
    3.2 不同作物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化感作用
        3.2.1 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幼苗干重的影响
        3.2.4 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化感效应
    3.3 防除节节麦的有效药剂筛选
        3.3.1 九种除草剂对节节麦的室内生物活性
        3.3.2 四种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3.3.3 异丙隆与氟噻草胺或恶草酮的混用
4 讨论
    4.1 节节麦种子萌发及出苗的研究
    4.2 不同作物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化感作用
    4.3 防除节节麦的有效药剂筛选
        4.3.0 九种除草剂对节节麦的室内生物活性
        4.3.1 四种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4.3.2 异丙隆与氟噻草胺或恶草酮的混用
        4.3.3 田间药效试验
5 结论
    5.1 节节麦种子萌发及出苗的研究
    5.2 不同作物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化感作用
    5.3 防除节节麦的有效药剂筛选
6 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创新之处
    6.1 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6.2 论文特点及创新之处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湿地定义
    1.2 湿地植物
    1.3 中国湿地植物研究概况
第2章 中国湿地的自然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状况
    2.4 水文状况
    2.5 土壤状况
第3章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野外调查
        3.3.2 湿地植物种类的确定
        3.3.3 外来植物的确定
        3.3.4 重点保护湿地植物的确定
        3.3.5 生活型和生态类型的确定
        3.3.6 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确定
第4章 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组成
    4.1 种类
        4.1.1 种类数量
        4.1.2 生活型
        4.1.3 生态类型
        4.1.4 红树植物
        4.1.5 海草种类
        4.1.6 栽培种类
        4.1.7 外来种
        4.1.8 重点保护植物
    4.2 科的组成
        4.2.1 科内属的组成
        4.2.2 科内种的组成
        4.2.3 优势科
        4.2.4 单属科
    4.3 属的组成
        4.3.1 属的大小
        4.3.2 优势属
        4.3.3 小属
        4.3.4 少型属
        4.3.5 单型属
第5章 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分析
    5.1 科的区系成分
        5.1.1 蕨类植物科的区系成分
        5.1.2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成分
    5.2 属的区系成分
        5.2.1 蕨类植物属的区系成分
        5.2.2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
    5.3 区系组成特点
第6章 讨论
    6.1 种类组成丰富
    6.2 区系成分方面
    6.3 优势科属明显
    6.4 特有现象
    6.5 种类地理分布方面的特点
    6.6 资源植物丰富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水稻田抛荒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难点和创新点
        (一)难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H县水稻田抛荒问题调查分析
    一、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二、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问卷设计
    三、建立Logistic分析模型
第三章 H县水稻田抛荒原因分析
    一、水稻种植“不经济”
        (一)种植收入低
        (二)机会成本高
        (三)模式“不经济”
    二、耕作难度大
        (一)劳动力匮乏
        (二)稻田细碎化
        (三)农技水平差
        (四)设施不完善
    三、农业政策不合理
        (一)补贴政策不合理
        (二)收购政策不完善
    四、重教贱农思想重
        (一)陪读现象普遍
        (二)贱农思想严重
第四章 减少水稻田抛荒的对策
    一、促进水稻种植更“经济”
        (一)种植双季水稻
        (二)促进稻田流转
        (三)适度规模经营
        (四)做强稻米产业
        (五)发展特色农业
    二、改善耕作条件
        (一)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二)进行土地整理
        (三)推广农机农技
        (四)完善基础设施
    三、完善农业政策
        (一)调整补贴政策
        (二)优化收购政策
        (三)完善金融政策
    四、破除贱农思想
        (一)增强职业认同
        (二)组织农民学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H 县不同类型农户只种植一季水稻的亩产成本收益分析表
附录B:水稻种植大户种一季和两季水稻的成本收益比较表
附录C:2009年至2014年中国水稻成本收益情况表
附件D:向前条件回归分析步骤和方程中的变量数据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水稻田抛荒问题调查问卷
水稻种植大户调查问卷

四、内蒙古东北部水稻田草害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 ——以2019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为例[D]. 邬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内蒙古小麦减药技术措施的初步研究[D]. 高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7)
  • [3]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水稻生产状况与对策分析 ——以嘎什根乡为例[D]. 王玉鲁. 吉林大学, 2020(03)
  • [4]渝西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D]. 贾中民. 西南大学, 2020
  • [5]基于“源-汇”景观格局理论的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D]. 程晰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6]氢氧稳定同位素在银川平原地表水蒸发强度及水循环模式研究中的应用[D]. 母浩坤. 吉林大学, 2020(08)
  • [7]基于卫星跟踪技术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活动区及栖息地研究[D]. 徐家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8]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萌发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D]. 赵孔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7)
  • [9]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D]. 赵红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10]水稻田抛荒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H县为例[D]. 江伟.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内蒙古东北部稻田杂草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