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广播学校发展思路探讨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广播学校发展思路探讨

一、对入世后农广校发展思路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耿仲钟[1](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范阳阳[2](2016)在《济南柳埠镇樱桃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柳埠镇位于济南市南部,有济南后花园之城,是济南市饮用水资源保护区,山清水秀,风景旖旎,被专家公认为山东省生态旅游第一镇。经过多年的发展,柳埠镇的樱桃产业发展尤为迅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优势,成为该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和国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但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樱桃产业已经成为了柳埠镇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樱桃产业化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优化组合各区域内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形成种植、销售、加工一体化经营体系。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对对柳埠镇樱桃产业进行系统理论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为政府正确决策献计献策,以其进一步推进柳埠镇樱桃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自己提出的相应对策,能够为柳埠镇的樱桃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理论、品牌农业理论、休闲农业理论、SWOT分析理论为指导,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分析比较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柳埠镇樱桃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其中包括本地各方面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及整个樱桃产业过程中的种植、生产、加工、贮藏、销售、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情况。结合各方面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柳埠镇樱桃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发展对策。战略选择主要包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本地名优品牌为依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当地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把产供销紧密的结合起来,科技新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对于柳埠镇樱桃产业的发展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因地制宜,引进和改良品种;做好樱桃的病灾防治以及樱桃的冷藏、防腐;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樱桃的品质;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果农的素质;实施产业化经营,促品牌建设;政府要强化服务职能,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组织领导作用,增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配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采摘节等活动。希望通过以上所提出的对策,能够对柳埠镇樱桃产业的提升,能够对农民增产增收,能够对该地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樊英[3](2014)在《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的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家一户均包土地的家庭经营显示出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土地生产经营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先进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此外,由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贡献率低;农业经营成本高、风险大、比较效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种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局面,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农者老龄化、农民兼业化、要素非农化、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不仅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会削弱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严重阻碍“四化同步”的推进。因此,大力培育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职业农民,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职业农民是什么的问题”,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第二章界定了职业农民的概念、特征及类型,分析了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系与区别,系统总结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劳动分工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规模经济、规模效益与适度经营规模理论、产业链理论等,确定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为什么要培育职业农民的问题”,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三章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育对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及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功能。并从当前务农者出发,以粮食主产区务农劳动力的素质及其种粮意愿为例,分析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必要性,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务农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农村劳动力务农意愿影响因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四章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将人力资本因素引入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育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然后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村减贫和农村生育的相关性,得出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生育率呈负向相关关系的结论。最后分析了“如何培育职业农民的问题”,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首先以湖南省为例,运用直观评价法和C-D生产函数对职业农民家庭适度经营规模进行了测算。接着从农户素质、教育体系、环境体系三个层面对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条件、已经开展的工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借鉴东亚国家中的日本,北美国家中的美国,西欧国家中的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设计思路,包括培育体系的分析框架、重点培育对象的特征及培育动机、培育所需的教育体系及政策体系,并从增强培育对象自身实力、提高农业类院校培育质量、优化职业农民培育的外部环境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杨彩虹[4](2013)在《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农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安全是指国家和政府能够在任何时候有效地提供给每一个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农民种粮收入低、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等问题时时危及粮食的产量和稳定供给,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深入挖掘我国粮食主产区粮农增收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适当的粮农稳定增收的路径和方法,对于保障作为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以粮食安全作为研究切入点,首先对粮食的外部性、公共产品特性、粮食安全的弹性和成本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引出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思考;通过对我国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关系变化的历程进行回顾与分析,从中挖掘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粮农收入面临的障碍。文章接下来分析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粮农收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增长的几个方面的主要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包括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等,从中提炼出那些生产性要素如何影响粮农增收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了技术进步对粮农增收的作用机制。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并尽最大可能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主产区的化肥和其他物质投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稳定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然后,对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农增收问题的实证研究,构建了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为对象对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和粮农增收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从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出发,探讨我国粮食主产区粮农增收的实际效果和可能的路径选择。从实际效果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与主销区相比明显偏低;农民收入构成变化是决定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的重要因素;农民收入多样化,则依靠粮食增加收入的依存度小,这种关系的稳定性越低;当农民收入渠道狭窄时,对粮食生产的依存度就会提高;过分依赖来自于第一产业收入,来源渠道较窄导致主产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在数量上低于主销区。路径选择上,文章分析表明,粮食供应链安全才是全面系统的粮食安全,粮食供应链运行模式的构建,粮农增收需要强化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的协同和衔接是粮食安全和粮农稳定增收的基石;技术进步是粮农增收的长期稳定基础;逐步完善粮农生产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粮食生产保险基金制度,完善粮食生产经营过程中粮食主产区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逐步推行更大规模的土地规模经营是制度保障;建立粮食生产和经营者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产购加销”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强化粮食产业链的资产专用性投入以维持契约稳定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粮农增收是战略选择;借鉴发达国家稳定粮农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粮农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以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为核心,调整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方式,让粮农生产粮食的收益预期稳定且不低于从事非农生产的收入增长则是现实的政策选择。

吴国松[5](2013)在《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指数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之一,必须履行入世关于农产品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承诺,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体系必须受到WTO农业协议的约束。入世后的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体系由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两部分构成:农业边境措施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的框架进行调整,诸多农产品关税税率将被降低,诸多非关税贸易措施将被取消或调整;同时与农业协议相违背的国内支持政策措施也需适当调整,变“黄箱”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为“蓝箱”、“绿箱”政策。入世十年,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变化最为显着,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已经基本调整到入世承诺水平,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调整对国内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已经基本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2004年首次出现农产品贸易逆差,至今已连续九年,且逆差额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因此基于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现状,今后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调整需要在与WTO农业协议保持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符合中国农业实际发展状况的最优农业保护格局,追求国家农业利益最大化。在未来新一轮农业谈判中,中国主张今后的农业谈判要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消除贸易壁垒,减少农业保护,促进农产品公平贸易,要充分考虑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实际和需要,保证谈判结果在体现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总体平衡。因此,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下,探讨如何既不违背WTO规则,又合理利用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实现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和农业稳定发展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会改变农产品市场机制条件下国内外比价关系,进而会对农产品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扭曲性影响,进而最终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及贸易福利。因此有必要在系统测度我国农业边境措施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的基础上,量化入世以来不同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加总效应,衡量中国农业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衡量十年来中国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调整对农业总体、农业进口竞争和出口部门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在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下,只有国内支持政策和边境措施的有效配合才能有效提高一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作用。因此现阶段如何调整农业保护支持体系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有效提升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贸易格局,是切实处理好合理的进出口农产品贸易结构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关系的关键,进而本研究相关计算结果可以为其提供一定依据,也有助于为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中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的调整和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在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变动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和贸易现状,进而利用农业生产、贸易及相关价格等数据分别从农业总体、不同农业部门、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对入世前后的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果进行实证测度,进而将中国的测算结果和其他国家相对比,探讨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所引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希望从贸易限制指数和等值关税的视角对我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及农业贸易保护进行探讨,讨论不同产品、不同农业部门因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所引致的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效果及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为中国今后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并最大限度的获取贸易福利的贸易开放政策制定和选择提供依据。1、本文运用贸易限制指数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保护效应展开了细致测算。首先对分类农产品需求价格和收入弹性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需求几乎都缺乏弹性,同时主要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也较小,说明农产品价格变动与农产品产量的关联不强。其次为了测算农产品边境价格,需要对入世十年来的中国农业边境措施调整的总体效果进行测度,进而需要对非关税贸易措施的贸易保护效应进行量化。而非关税贸易措施种类繁多,不同农产品因非关税贸易措施所引致的贸易保护效应也不相同,需要科学解决加总集合问题。研究在测算农产品进口需求弹性的基础上结合非关税贸易措施的关税等值等数据对中国农业边境措施政策组合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研究基于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指数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保护效果展开了全面量化分析,研究得出不同权重加总量化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并将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家地区相对比,得出不同国家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也存在显着差异。2、本文进一步运用基于农业部门的贸易限制指数,对中国主要进出口农产品和不同农业部门(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所引致的农业进口竞争部门和农业出口部门的贸易保护效果展开分析、测度和对比。因融入了价格弹性等反映农产品特征的参数,研究结果优于已有研究中的生产者名义支持率和消费者税收等价,能够更加真实反映中国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产品贸易因农业保护支持体系调整受到的影响。3、最后本研究将焦点集中于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框架下的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政策的变动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体系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综合运用将对中国农业生产贸易产生多重多层次影响,亟需科学评价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的调整实施对不同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本研究拟分别采用不同政策工具的贸易限制指数方法来衡量和比较不同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类别的实施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首先基于相关文献估算中国农业不同类别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农产品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水平及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的相对贡献程度;其次借助世界银行的全球贸易扭曲数据库,横向比较不同国家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了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生产者和消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还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相互作用与贡献,当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较明显时,不同类别农业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也存在差异。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效果的对比来看,与发达国家的边境措施的贸易保护效应基本持平,但是仍然低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总体水平,中国现有农业边境措施对农产品贸易量的影响较小。就国内支持政策措施而言,因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显着的差异,在入世前后发生了显着变化,中国国内支持政策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应在所考察的国家地区中是最低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作为世界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必然需要对中国农业在今后的贸易谈判中的得失做综合考虑,最大化中国农业参与世界交换的净福利。在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考虑我国入世前后不同类别农业支持政策调整引致的贸易量和贸易福利效果,及不同农业部门、不同农业支持政策措施调整效果的国内外对比,并据此调整和制定相应的后过渡期的保护和缓冲政策,是决策者和公众都关心的问题。由于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到中国农业生产和贸易格局,乃至影响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应,因此本文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系统梳理后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目标和农业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和选择参考。

徐茜茜[6](201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文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场不断地变革农村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农民即是变革的主体,又是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部分。过去党的建设农村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本,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角度,即是要重视新农村建设的人文价值。本文的重点是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通过论述新时期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变革来阐述其为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以及农民如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利用这些外部条件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这样一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完善的局面。针对新农村建设具体实践过程中人文价值缺失的表现,本文也作了论述,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途径,以期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对农村建设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调整来达到理论上的进步,从而不断丰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体系,也是为了更好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引导农民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地发展。

赵鑫[7](2007)在《“科教兴鲁”战略举措引领下的山东科教电视创作与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是闻名遐迩的孔孟之乡,齐鲁文化的摇篮,历代帝王顶礼膜拜的圣地。巍巍泰山在这里矗立,滚滚黄河在这里咆哮,悠悠运河在这里蜿蜒。步入二十一世纪,山东在“科教兴鲁”战略举措的指引下,正朝着“大而强,富而美”的宏伟目标阔步挺进。科学传播是“科教兴鲁”战略举措的重要内涵之一。电视这一当今最为强大的大众媒介,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传播快、覆盖面广等特点,为科学传播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四十多年来,山东的科教电视工作者在创作和传播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回顾昨天,可以更好的审视今天,展望明天。鉴于此,笔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山东科教电视的发展历程,并具体分析了山东科教电视的创作特点和传播现状。最后,针对山东科教电视的开拓与创新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山东的科教电视工作者探寻具有山东特色的创作道路提供一些参照。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科教兴鲁”与山东科教电视这一部分主要探讨“科教兴鲁”战略举措与山东的科教电视创作之间的关系。本部分首先论述了“科教兴鲁”战略的丰富内涵,并在对科教电视节目进行界定和分类,探讨了科教电视创作的艺术性问题之后,重点论述了“科教兴鲁”与山东科教电视之间存在的互相促进的关系。二、山东科教电视的蓬勃发展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之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遵循这一研究方法,走访山东省内众多科教电视创作部门,采访多位曾对山东科教电视事业做出贡献的创作者,理出一条山东科教电视的发展脉络。在这部分中,笔者还运用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几位知名编导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历程。三、山东科教电视的创作特点这一部分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创作实例的客观分析,从选题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创作风貌,总结出山东科教电视的创作特点,并落脚在乡土化的整体创作风格上。山东科教电视的创作特点主要包括务实求真的电视化探索和通俗生动的艺术性追求两个方面。其中,务实求真的电视化探索包括遵循“三贴近”、注重时效性、强化系统性和发展新形态四个方面;通俗生动的艺术性追求包括用鲜活的乡土语言阐释科学道理、用生动的动画技巧表现科学技术、用新鲜的叙事手法传达科学知识和用真实的纪录手法塑造科技人物四个方面。四、山东科教电视的传播分析与开拓创新这部分从传播的角度出发,在对目前山东科教电视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时,既承认科教电视传播面临的困难,也指出了山东科教电视具备的传播潜质。笔者主要从科学传播的制约性、娱乐和商品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和新兴媒介分流四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科教电视传播面临的困难,并指出山东科教电视具备多样的传播渠道、先天的接受心理、强大的创作队伍和有力的政策支持等四点传播潜质。最后,该部分以发展的眼光,对山东科教电视的开拓创新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和科教电视研究者们展开讨论,共同为发展山东的科教电视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陈诗达[8](2006)在《劳动力市场供求走势与教育培训发展预测》文中提出9.3.1 2002-2005年浙江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变化从2002年第二季度求人倍率接近1达到0.98后,浙江省劳动力市场总体求人倍率直线上升,2004.年第二季度甚至高达1.55, 2005年求人倍率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1.32(见图9-12)。

苏祖安[9](2006)在《中国农村农技推广公共服务探讨 ——湖北省W区实证考察》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及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理论对农村公共物品、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及农村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的概念、特征进行界定,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方式及制度安排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 论文考察了计划经济时代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阶段、绩效、政策背景、供给制度特征变迁、财政支出基本情况、农村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论文还主要通过对湖北省W区的实地调查,对目前中国农村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体制改革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给以全面把握。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和访谈,将农民目前对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的需求内容、获得方式和满足程度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对中国农村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的需求主体、现状、影响因素及需求的表达进行初步研究分析。 最后,本文还对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认识误区及隐性危机进行分析,提出有关服务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同时对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进行了思考。 基于全文分析,本文得出五个初步结论:1、政府应集中力量搞好公益性的农村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只要政府、企业、市场能够在各自的合理边界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功能,就能兼顾公平与效率。2、农技推广服务并不都是纯粹的公共物品,而是具有层级性,有的服务是地方公共物品,有的甚至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这就为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的商业化提供了依据。3、在乡镇配套改革中,应突出抓好乡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4、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基本思路是:首先,要将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的安排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理清,进而安排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其次,政府的主要角色应是政策的安排者,对于纯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公共服务,应当由政府承担完全责任。再次,要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5、政府要对提供经营性的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的市场主体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合理调控市场主体的服务行为。

高荣[10](2005)在《陕西农民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再度引起广泛的关注。“三农”问题事关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全局,其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遍览农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无一例外地都从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入手,解决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应用问题的。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新阶段,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陕西地处西北内陆东部,是全国着名的“科教大省”,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意义。但强大的科技实力并未转化为经济实力,“科技大省”正面临着“经济弱省”的尴尬。深层次原因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两极分化,乡村劳动者接受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太差,成为高新技术转化应用的短腿,也深刻反映了职业教育的软肋。本文从分析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对人才需求入手,力图厘清陕西农民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入探索开展农民教育工作的迫切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本文认为,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使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优化培训的外围政策环境,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按市场需求施教,通过提高农业劳动者技能来提高实用技术推广普及效益。

二、对入世后农广校发展思路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入世后农广校发展思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2)济南柳埠镇樱桃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特色产业综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樱桃产业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化
        2.1.2 樱桃产业化
    2.2 理论基础
        2.2.1 特色农业理论
        2.2.2 休闲观光农业理论
        2.2.3 品牌农业理论
        2.2.4 SWOT分析理论
3 柳埠镇樱桃特色产业的总体发展态势
    3.1 柳埠镇樱桃产业发展概况和特点
        3.1.1 总体概况
        3.1.2 发展特点
    3.2 柳埠镇樱桃产业的发展现状
        3.2.1 总体现状
        3.2.2 产业化发展现状
    3.3 柳埠镇樱桃产业化发展成效
    3.4 案例分析---以王家峪村为例
4 柳埠镇樱桃特色产业的深入发展战略分析(SWOT分析法)
    4.1 柳埠镇樱桃产业发展优势分析(Strengths优势)
        4.1.1 区位和地理优势
        4.1.2 技术和品牌优势
        4.1.3 政府支持和产业优势
    4.2 柳埠镇樱桃产业发展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机会)
        4.2.1 新的交通网络的建立和新的行政区划的形成
        4.2.2 省市多项强农惠农政策
    4.3 柳埠镇樱桃产业发展劣势分析(Weaknesses劣势)
        4.3.1 产业发展和种植技术相对滞后
        4.3.2 品种繁杂,名优产品产量不高
        4.3.3 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
        4.3.4 果品市场体系不健全,贮藏和运输技术落后限
        4.3.5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
    4.4 柳埠镇樱桃产业发展挑战分析(Threats威胁)
        4.4.1 樱桃市场竞争激烈
        4.4.2 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差
        4.4.3 果品品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4.4.4 樱桃产业化进程发展速度放缓
5 促进柳埠镇樱桃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
    5.1 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5.2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申报良种工程,实行品牌战略
    5.3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争取资金
    5.4 提高技术服务,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5.5 壮大龙头企业,扶持本地企业,以人为本,招商引资,开展农民培训
    5.6 引进和改良樱桃品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7 继续走樱桃休闲观光旅游之路
    5.8 规范农资市场,加强监管力度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后备人才严重缺乏
        1.1.2 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的创新与变革
        1.1.3 我国职业农民培育已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职业农民的概念及培育的理论依据
    2.1 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
        2.1.1 生活在农村的专业化农民
        2.1.2 通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获取高收入
        2.1.3 具有高素质
        2.1.4 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2.2 职业农民的主要类型
        2.2.1 潜在职业农民
        2.2.2 现有职业农民
    2.3 职业农民与农民职业化的联系与区别
    2.4 职业农民与其它农民类型的联系与区别
        2.4.1 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
        2.4.2 职业农民与兼业农民
        2.4.3 职业农民与新型农民
    2.5 职业农民产生与培育的相关理论
        2.5.1 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2.5.2 劳动分工与协作理论
        2.5.3 人力资本理论
        2.5.4 规模经济、规模效益与适度规模经营理论
        2.5.5 产业链理论
第三章 职业农民培育对“三农”发展的重要意义及现实必要性分析
    3.1 职业农民培育是发达国家保障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共同举措
    3.2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三农”发展的理论分析
        3.2.1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机理
        3.2.2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
        3.2.3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理
    3.3 职业农民培育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3.3.1 职业农民培育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3.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功能
    3.4 基于粮食主产区务农劳动力的素质及其种粮意愿的职业农民培育现实必要性的实证分析
        3.4.1 数据来源
        3.4.2 样本描述性分析
        3.4.3 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结果
        3.4.4 简要结论
第四章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三农”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4.1.1 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和人力资本状况
        4.1.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1.3 数据检验
        4.1.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2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4.2.1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状况
        4.2.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2.3 数据检验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3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
        4.3.1 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减贫的相关性分析
        4.3.2 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村生育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职业农民家庭适度经营规模的测算——以湖南省种粮农户为例
    5.1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概念
    5.2 土地适度经营规模评价标准
        5.2.1 经济效益目标
        5.2.2 社会效益目标
        5.2.3 生态效益目标
    5.3 土地适度经营规模计算方法的选择
        5.3.1 生产函数法
        5.3.2 综合评价法和分组评价法
        5.3.3 直观评价法
    5.4 职业农民家庭适度经营规模的测算
        5.4.1 数据来源及样本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情况
        5.4.2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测算思路
    5.5 简要结论
第六章 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条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6.1 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条件
        6.1.1 职业农民培育的个体素质条件
        6.1.2 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体系条件
        6.1.3 职业农民培育的环境体系条件
    6.2 职业农民培育状况及已开展的工作
        6.2.1 农户素质的变化
        6.2.2 教育体系的创新
        6.2.3 培育环境的变迁
    6.3 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6.3.1 培育对象问题
        6.3.2 教育体系问题
        6.3.3 培育环境问题
第七章 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示
    7.1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
        7.1.1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
        7.1.2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采取的措施
        7.1.3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产生的效果
        7.1.4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7.2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
        7.2.1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
        7.2.2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采取的措施
        7.2.3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产生的效果
        7.2.4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7.3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
        7.3.1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
        7.3.2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采取的措施
        7.3.3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产生的效果
        7.3.4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7.4 三个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示
        7.4.1 三个发达国家农业教育方面的启示
        7.4.2 三个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的其他政策启示
第八章 我国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设计
    8.1 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分析框架
    8.2 培育客体: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特征及培育动机
        8.2.1 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基本特征
        8.2.2 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来源
        8.2.3 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培育动机
        8.2.4 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培育方式选择
    8.3 培育主体: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教育体系设计
        8.3.1 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
        8.3.2 职业农民培育机构的主要类型
        8.3.3 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体系
        8.3.4 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体系
    8.4 环境条件: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政策体系设计
        8.4.1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户籍制度和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
        8.4.2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
        8.4.3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财政金融体系
        8.4.4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土地流转制度
        8.4.5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农技推广体系
第九章 职业农民培育的环境条件创设及对策探讨
    9.1 增强培育对象自身实力
        9.1.1 转变农民自身观念
        9.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突出自身优势,加强彼此间的分工协作
    9.2 提高农业类院校培育质量
        9.2.1 保证教学队伍素质
        9.2.2 改良农村教育基础设施
        9.2.3 加强培育监督考核
    9.3 优化职业农民培育的外部环境
        9.3.1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发挥需要的环境
        9.3.2 优化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4)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农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1.1 粮食概念的界定
        1.1.2 粮食安全概念的界定
        1.1.3 关于粮农的概念界定
        1.1.4 粮食主产区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和研究展望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展望
第二章 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思考
    2.1 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论分析
        2.1.1 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分析
        2.1.2 粮食价格弹性分析
        2.1.3 粮食安全的成本分析
        2.1.4 粮食安全指标体系分析
        2.1.5 收入分配理论
    2.2 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思考
        2.2.1 基于供需视角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背景分析
        2.2.2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实证分析及路径战略选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农增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增长现状分析
        3.1.1 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增长的总量现状分析
        3.1.2 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增长的增量现状分析
        3.1.3 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增长的结构现状分析
    3.2 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关系的回顾与分析
        3.2.1 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协同阶段:1978-1984
        3.2.2 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负相关阶段:1985-1989
        3.2.3 粮食生产低速发展与农民收入徘徊阶段:1990-1995
        3.2.4 粮食波动与粮农增收幅度下滑阶段:1996-2002
        3.2.5 粮食生产与粮农增收再度协同阶段:2002-2011
    3.3 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农增收的问题分析
        3.3.1 粮食交易不活跃,流通不畅通
        3.3.2 粮食生产竞争力低下
        3.3.3 水资源和耕地短缺
        3.3.4 分配失衡,利益流失
        3.3.5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融合度低
        3.3.6 农业产业集群发育滞后,运行效率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增长的政策与技术支持因素分析
    4.1 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增长的政策因素分析
        4.1.1 政策因素对现实粮农收入的影响
        4.1.2 增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增长的技术因素分析
        4.2.1 农业技术进步对粮农增收的现实影响
        4.2.2 技术进步与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关系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农增收问题的实证研究
    5.1 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5.1.1 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指标体系的测算
        5.1.3 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指标体系测算过程
        5.1.4 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与粮农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5.2 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增长的市场因素实证分析
        5.2.1 收入弹性模型
        5.2.2 模型结果
    5.3 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增长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因素实证分析
        5.3.1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5.3.2 农村家庭规模经营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农收入增长的路径分析
    6.1 构建粮食供应链
        6.1.1 粮食供应链的基本模式与环节
        6.1.2 基于生产购销环节的粮食供应链优化
        6.1.3 基于流通渠道的粮食供应链优化
        6.1.4 基于资产专用性的粮食产业链优化
        6.1.5 基于农业散户订单的粮食供应链优化
    6.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6.2.1 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新框架
        6.2.2 发展中国家粮食扶持政策的经验
        6.2.3 国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相关政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指数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安排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数据说明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说明
        1.3.3 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保护支持
        2.1.2 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类别
        2.1.3 贸易保护效应
        2.1.4 主要农产品
        2.1.5 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
    2.2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2.2.1 农业保护与贸易开放
        2.2.2 边境保护措施调整
        2.2.3 国内支持调整
        2.2.4 农业保护支持效应测度
        2.2.5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演变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演变
        3.1.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演变
        3.1.2 中国农业边境保护措施演变
    3.2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下的农业生产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3.2.1 中国农业生产状况
        3.2.2 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
        3.2.3 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农业总体研究
    4.1 引言
    4.2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量化方法
        4.2.1 研究框架
        4.2.2 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与农产品贸易限制指数
        4.2.3 农产品供需弹性测算方法
        4.2.4 农产品边境价格测算方法
    4.3 实证结果及解释
        4.3.1 主要农产品弹性测算结果
        4.3.2 农产品边境价格测算结果
        4.3.3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与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农业部门农业保护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量化方法
    5.3 实证结果及解释
        5.3.1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与主要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
        5.3.2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调整与进口竞争、出口部门贸易保护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不同类别农业政策措施研究
    6.1 引言
    6.2 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方法
        6.2.1 研究框架
        6.2.2 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与进口竞争部门的贸易保护研究
        6.2.3 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与出口部门的贸易保护研究
    6.3 实证结果及解释
        6.3.1 中国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的贸易保护效果:农业总体
        6.3.2 中国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的贸易保护效果:不同农业部门
        6.3.3 不同国家间的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的贸易保护效果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全文结论
        7.1.1 非关税贸易措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保护性
        7.1.2 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呈现下降趋势
        7.1.3 不同农业部门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存在一定差异
        7.1.4 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的贸易保护效果存在差异
    7.2 政策建议
        7.2.1 优化和调整农业边境措施组合
        7.2.2 完善和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7.2.3 加强农业保护支持体系规范化和法律化
        7.2.4 加快依据比较优势的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调整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文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的缘由
        (一) 转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的需要
        (二)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彰显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质的需要
    二、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考察的研究
        (二)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人的关系的研究
        1.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研究
        2.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研究
        3.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研究
        4.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
        (三) 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启示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研究
    四、 拟创新之处
        (一) 研究视角方面
        (二) 研究内容方面
    五、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
    一、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教训
        (一) 历史回顾
        1.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期的农村建设历史统一
        2. 农村改革至党的十六大召开前的农村建设历史
        (二) 经验教训
        1. 坚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2. 要正确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3. 坚持城乡共同富裕
        4. 坚持以农民为本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二)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三) 乡风文明是新型农民内在素质的反映
        (四) 村容整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现
        (五)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文价值解读
    一、 人文、人文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文价值
        (一) 人文释义
        (二) 人文价值界定
        (三) 马克思主义人文价值的基本内涵
        1.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
        2.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文价值意蕴
        (一) 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人文价值
        1. 市场化运作有助于农民摆脱“人的依赖关系”
        2. 集约化经营有助于加速农民的社会化进程
        3. 机械化操作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劳动实践能力
        (二) 新农村政治建设的人文价值
        1.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
        2. 农村法制建设有助于引导农民自觉维护自身的民主权利
        (三) 新农村社会建设的人文价值
        1.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彰显农民的生命尊严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三、 当前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文价值缺失的表现
        (一) 农村社会关系落后
        (二) 农民文化生活贫乏
        (三) 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四)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五) 农民主体意识普遍淡薄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实践中人文价值缺失的解决途径
    一、 健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 建设“学习型农村”
    三、 采用“内生型”农业发展模式
    四、 扩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
    五、 建立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一、 经典着作及重要文献
    二、 学术着作类
    三、 论文类
致谢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科教兴鲁”战略举措引领下的山东科教电视创作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科教兴鲁”与山东科教电视
    (一) “科教兴鲁”战略的丰富内涵
    (二) 科教电视创作与“科教兴鲁”
二、山东科教电视的蓬勃发展
    (一) 六十年代:牙牙学语
    (二) 七十年代:步履艰辛
    (三) 八十年代:大胆探索
    (四) 九十年代:变革求新
    (五) 新世纪:多元化推进
三、山东科教电视的创作特点
    (一) 务实求真的电视化探索
    (二) 通俗生动的艺术性追求
四、山东科教电视的传播分析与开拓创新
    (一) 山东科教电视传播面临的困难
    (二) 山东科教电视传播的优势
    (三) 山东科教电视的开拓创新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农村农技推广公共服务探讨 ——湖北省W区实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文献梳理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基本概念的说明
第一部分 农村公共服务及其理论解释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制度变迁理论
    四、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理论
第二部分 农村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的演变、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绩效评价
    二、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演变的政策线索
    三、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特征变迁分析
    四、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现状
    五、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初步分析
第三部分 湖北省W区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个案实证考察
    一、W区政府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二、W区桂花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情况
    三、W区民间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现状
    四、W区农户农技推广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五、W区调研初步结论
    六、调研引发的几点思考
第四部分 进一步的解读与思考
    一、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认识误区及隐性危机
    二、有关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三、对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的进一步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陕西农民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农民技术教育的概念及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1.2 选题的背景
        1.2.1 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2.2 三农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1.2.3 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4 提高农民素质的任务依然艰巨
        1.2.5 农民增收面临着巨大困难
    1.3 选题的目的意义
        1.3.1 目的
        1.3.2 意义
    1.4 国内外农民技术教育发展概览
        1.4.1 国外农民技术教育发展动态
        1.4.2 我国农民技术教育发展概述
        1.4.3 国外农民技术教育发展述评
        1.4.4 国内农民技术教育发展述评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陕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技术教育的需求分析
    2.1 陕西农业基础情况
    2.2 陕西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2.3 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和问题
    2.4 陕西省农民收入调查分析
        2.4.1 陕西省2002年农民收入典型调查分析
        2.4.2 陕西省2004年农民收支情况联户调查分析
    2.5 实用技术对农民增收作用的调查分析
        2.5.1 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应用效益分析
        2.5.2 小麦良种推广应用效益分析
        2.5.3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效益分析
        2.5.4 优果工程技术推广效益分析
        2.5.5 沼气技术推广应用效益分析
    2.6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技术教育的需求分析
        2.6.1 陕西省农业劳动者文化整体素质分析
        2.6.2 陕西省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抽样调查分析
        2.6.3 陕西省农民培训问卷调查分析
第三章 陕西省农民技术教育的现状
    3.1 陕西省农民技术教育发展概要
    3.2 陕西省农民技术教育资源现状述评
        3.2.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开展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
        3.2.2 中等农业学校是对农民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
        3.2.3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是农民技术教育工作的骨干
        3.2.4 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科研示范培训的重要力量
        3.2.5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基地
        3.2.6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基层农民技术培训工作的新兴载体
    3.3 陕西省近年来开展农民教育工作的概况
        3.3.1 八条培训途径
        3.3.2 八种组织培训形式
        3.3.3 三个培训层次
        3.3.4 组织培训的十大农业技术
        3.3.5 全省农民技术教育工作取得的五大成效
    3.4 农民技术教育工作存在问题
        3.4.1 农民教育培训未形成有效的约束制度,培训工作缺乏制度保障
        3.4.2 农民教育法规不健全,培训工作缺乏法律保障
        3.4.3 现行的教育体制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农民职业教育渠道不畅
        3.4.4 农民技术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培训工作缺乏基本的经费保障
        3.4.5 农民技术教育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长远的统一规划
        3.4.6 农民培训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培训能力有限
        3.4.7 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结合不紧密
        3.4.8 培训方法不灵活,教育培训水平有待于提高
        3.4.9 陕西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地域发展不平衡
        3.4.10 培训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和准入机制不健全
        3.4.11 培训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陕西省发展农民培训和教育工作对策和措施
    4.1 要把农民技术教育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
    4.2 明确管理主体,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
    4.3 明确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路
    4.4 制定中长期农民技术培训规划,明确职责和任务,加大宏观指导力度
    4.5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教育资源共享,为农民教育培训有效的支撑平台
    4.6 突出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
    4.7 加强农民技术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培训能力
    4.8 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4.9 进一步进一步发挥企业和协会的作用,吸引民间资源和资本加入到农民培训行列中来
    4.10 充分运用现代远程信息网络平台,大力开展农业新技术普及推广工作
    4.11 充分运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4.12 抓好农村新增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
    4.13 增加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
    4.14 把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工作有机结合,提高培训推广效果
    4.15 成立农民培训问题研究机构,加强相关政策和理论研究
    4.16 促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依法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4.17 建立农民培训工作激励机制
第五章 陕西省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5.1 绿色证书工程教育
        5.1.1 陕西省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基本情况
        5.1.2 绿色证书工程教育的特点
        5.1.3 制定出台一系列管理规范和配套政策,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5.1.4 加强教材建设,构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5.1.5 强化生产实习实践考核
        5.1.6 规范档案管理和证书发放
        5.1.7 积极创新绿色证书培训模式
    5.2 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5.2.1 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概况
        5.2.2 加强教学活动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5.2.3 加强项目评估工作
        5.2.4 项目成效显着
        5.2.5 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特点
    5.3 开展农业科教资源整合试点工作
        5.3.1 整合组织领导
        5.3.2 整合技术力量
        5.3.3 整合项目资金
        5.3.4 整合扶持政策
        5.3.5 实施“1234工程”,已经初见成效
    5.4 建立农民科技专家库,组织农民培训农民
        5.4.1 推荐选拔对象及条件
        5.4.2 选拔原则和程序
        5.4.3 严格组织评审
        5.4.4 加强引导和管理,切实发挥农民科技专家的作用
    5.5 从事农民培训的几点体会
        5.5.1 政府支持是关键
        5.5.2 按需施教是核心
        5.5.3 财政支持是保障
        5.5.4 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是动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对入世后农广校发展思路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2]济南柳埠镇樱桃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范阳阳.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4)
  • [3]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 樊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4]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农增收问题研究[D]. 杨彩虹.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5]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指数的实证分析[D]. 吴国松.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6)
  •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文价值研究[D]. 徐茜茜.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5)
  • [7]“科教兴鲁”战略举措引领下的山东科教电视创作与传播研究[D]. 赵鑫. 山东师范大学, 2007(05)
  • [8]劳动力市场供求走势与教育培训发展预测[A]. 陈诗达.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 2006
  • [9]中国农村农技推广公共服务探讨 ——湖北省W区实证考察[D]. 苏祖安.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10]陕西农民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D]. 高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广播学校发展思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