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性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

微囊性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

一、微囊型脑膜瘤的CT、MRI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叶旭燕,顾乐锋,郑汉朋,邱乾德[1](2021)在《颅骨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颅骨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乐清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颅骨脑膜瘤的20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 20例患者中, 颅骨溶骨性破坏14例, 成骨性破坏4例, 混合性破坏2例;伴软组织肿块12例, 伴辐射状骨针11例。16例患者CT检查示密度均匀10例, 不均匀6例;高密度影8例, 等密度影5例, 低密度影3例;伴钙化5例。17例患者MRI检查示信号均匀11例, 信号不均匀6例;T1WI稍低信号12例, 等信号5例;T2WI稍高信号12例, 稍低信号5例;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12例, 稍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后示均匀强化12例, 不均匀强化8例;有"脑膜尾征"13例, 有瘤周水肿11例。结论颅骨脑膜瘤患者的骨质以溶骨性或成骨性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辐射状骨针为主, CT示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MRI示信号均匀或不均匀, 增强扫描时多有"脑膜尾征"。

王洪财,童贻蕾,李仕尉,陈茂送,陈海,王波定[2](2021)在《脑膜瘤自发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膜瘤自发性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3月至2017年3月连续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497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自发性出血患者共15例(占3.0%),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结果 1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慢性头痛、一侧肢体乏力、视力下降或癫痫等前期症状突然加重(6例),亦可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偏瘫、癫痫发作等类似卒中发作表现(9例)。头颅CT和MRI上显示为血肿、肿瘤占位和瘤周水肿征象。根据肿瘤与血肿的位置关系,脑膜瘤自发性出血可分为单纯瘤内出血型(7例)、单纯瘤周出血型(6例)和瘤内外混合性出血型(2例)3个类型。所有患者同期行肿瘤切除和血肿清除。肿瘤切除程度达Simpson Ⅰ级9例,Ⅱ级2例,Ⅲ级3例,Ⅳ级1例。15例患者术后随访48个月,3例术后存在神经功能后遗症,余12例均无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随访结果提示,15例患者中,2例肿瘤进展或复发;余13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脑膜瘤自发性出血的发生率较低,其临床表现与卒中急症相似。通过术前头颅CT结合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根据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可分为单纯瘤内出血型、单纯瘤周出血型和瘤内外混合性出血型。基于患者的临床特征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患者多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张婧,赵志勇,张国晋,曹云太,周俊林[3](2021)在《微囊型脑膜瘤与脑膜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鉴别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微囊型脑膜瘤与脑膜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微囊型脑膜瘤和10例脑膜尤文肉瘤/pPNE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MRI差异。结果:微囊型脑膜和脑膜尤文肉瘤/pPNET患者MRI特征在肿瘤形态、T2信号、强化特征、骨侵犯及远处转移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1信号、硬膜尾征和瘤周水肿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囊型脑膜瘤和脑膜尤文肉瘤/pPNET影像表现有差异,术前精准鉴别诊断有助于改善临床决策和预测预后。

张婧[4](2021)在《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脑膜瘤周围组织侵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术前准确预测脑膜瘤周围组织侵犯,包括脑组织侵犯、骨组织侵犯及静脉窦侵犯,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和预测预后,是实现脑膜瘤个体化治疗的关键环节。本课题针对术前预测脑膜瘤脑组织侵犯、骨组织侵犯及静脉窦侵犯的临床需求,分别构建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组学(Radiomics)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收集两个临床医学中心共1728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训练队列:北京天坛医院1070例;外部验证队列:兰州大学第二医院658例)。分别从T1加权增强(T1-weighted post-contrast,T1C)和T2加权(T2-weighted,T2)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从不同序列中选择和脑组织侵犯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不同模型(T1C,T2,T1C+T2,临床危险因子+T1C+T2)预测脑组织侵犯风险,选择最优模型和临床危险因子构建诺谟图。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AUC、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并应用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验证诺谟图的稳定性临床应用价值。2.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490例(WHO Ⅰ级448例,Ⅱ级38例,Ⅲ级4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343)和验证集(n=147)。分别从每个患者的T1C和T2图像中提取了1227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选择和脑膜瘤骨组织侵犯高度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随后,用5折交叉验证比较不同分类算法的性能,并选择出最优分类器构建模型(T1C,T2,T1C+T2)预测骨组织侵犯的风险,计算ROC的AUC、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3.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的窦旁脑膜瘤患者348例(WHO Ⅰ级291例,Ⅱ级50例,Ⅲ级7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44)和验证集(n=104)。分别从每个患者的T1C和T2图像中提取了1037个影像组学特征。用Pearson相关分析、LASSO和逻辑回归算法从T1C和T2图像中选择和脑膜瘤静脉窦侵犯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逻辑回归算法构建三个模型(T1C,T2,T1C+T2)预测窦侵犯风险。计算ROC的AUC、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选择最优模型并应用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1.从3190个影像组学特征中筛选出16个特征与脑组织侵犯显着相关(8个来源于T1C,8个来源于T2)。在建立的4个模型中,由T1C和T2组合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在训练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中的AUC分别为0.855(95%CI,0.829-0.882),0.796(95%CI,0.747-0.845),灵敏度为80.3%和79.0%。而由性别信息、T1C和T2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具有最好的预测脑膜瘤脑组织侵犯的性能,在训练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中的AUC分别为0.857(95%CI,0.831-0.887),0.819(95%CI,0.775-0.863),灵敏度为72.8%和90.1%。临床-影像组学融合模型较T1C和T2组合的影像组学模型性能提升2.41%,P=0.0142,具有显着性差异。校准曲线分析显示临床-影像组学融合模型预测的脑组织侵犯概率与实际脑组织侵犯概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分析也表明融合预测模型的净收益最佳。2.分别从T1C和T2图像中提取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与脑膜瘤骨组织侵犯密切相关。应用逻辑回归算法建立的T1C、T2、T1C和T2融合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714(95%CI,0.660-0.768)、0.679(95%CI,0.621-0.737)、0.722(95%CI,0.668-0.776)和0.715(95%CI,0.632-0.798)、0.686(95%CI,0.599-0.774)、0.713(95%CI,0.628-0.798),结果显示T1C模型和融合影像组学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骨组织侵犯的性能。3.从2074个影像组学特征中筛选出7个特征与脑膜瘤静脉窦侵犯高度相关(3个来源于T1C,4个来源于T2)。应用逻辑回归算法构建的T1C、T2、T1C和T2融合的影像组学模型中,T1C和T2融合的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748(95%CI,0.681-0.815),0.740(95%CI,0.645-0.835),灵敏度为90.8%和94.6%。校准曲线分析表明融合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的静脉窦侵犯概率与实际静脉窦侵犯概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融合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的净收益最佳。结论:1.基于临床危险因子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脑膜瘤的脑组织侵犯方面表现出很好的预测能力和高度的敏感性,并在外部验证队列中进行了验证,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决策、预测脑膜瘤病理分级及预后。2.应用MRI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脑膜瘤的骨组织侵犯,可作为脑膜瘤手术方案制定并预测预后的一种新型潜在的工具。3.本研究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脑膜瘤静脉窦侵犯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能,并通过内部验证集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和AUC值,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进行验证,显示了模型良好的预测能力和泛化能力。4.影像组学模型可以作为一种有潜在价值且易于操作的工具,对术前脑膜瘤周围的脑组织、骨组织及静脉窦等重要组织结构侵犯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从而实现脑膜瘤患者手术风险分层、指导术中决策、降低术后复发率,最终实现脑膜瘤患者个体化精准诊疗,保障患者最大生存获益。

刘力豪[5](2020)在《囊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囊性脑膜瘤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对囊性脑膜瘤的认识,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和病理学证实的19例良性囊性脑膜瘤与11例非良性囊性脑膜瘤的术前影像资料。在肿瘤实质ADC值、囊变区ADC值、瘤周水肿ADC值、相对ADC值(rADC)、囊腔大小、肿瘤实质大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肿瘤形态、瘤脑界面、邻近骨质改变、肿瘤位置、脑膜尾征、Rengachary分型、指状水肿征采用?2检验,瘤周水肿程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良性囊性脑膜瘤组与非良性囊性脑膜瘤组间肿瘤实质ADC值、相对ADC值(rADC)、肿瘤实质大小、邻近骨质改变、Rengachary分型这5个影像学特点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囊变区ADC值、瘤周水肿ADC值、囊腔大小、肿瘤形态、瘤脑界面、肿瘤位置、脑膜尾征、指状水肿征、瘤周水肿程度这几个MRI征象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囊性脑膜瘤的肿瘤实质ADC值、相对ADC值(rADC)、肿瘤实质大小、邻近骨质改变、Rengachary分型对其病理分级有预测价值。

陈利军,韩月东,张明[6](2020)在《微囊型脑膜瘤的MRI分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微囊型脑膜瘤的MRI分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微囊型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20例均行MRI平扫,MRI增强扫描16例。结果 20例中1型9例(40.9%),2型5例(22.7%),3例6例(27.2%);9例1型均为实性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MRI增强扫描肿瘤显着均匀强化;5例2型均似囊性肿块,T1WI呈显着低信号,T2WI呈显着高信号,MRI增强扫描肿瘤呈网格、片絮、辐射状轻度强化,其中2例肿瘤边缘可见囊状无强化区;6例3型均为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显着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囊壁轻度强化。结论微囊型脑膜瘤MRI分型均有其各自特点,其中以2型MRI表现最具特征。

杨亚锋,王玉玲,刘慧美[7](2020)在《脑膜瘤患者的术前MRI-DWI信号及ADC值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术前MRI-DWI信号、ADC值与脑膜瘤患者术后病理结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脑膜瘤患者168例,对比分析所有患者术前MRI检测的DWI信号以及测得的ADC值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手术病理结果示168例脑膜瘤患者恶性28例(16.67%),良性140例(83.33%);亚型分为微囊型6例(4.29%),血管瘤型12例(8.57%),过度型21例(15.00%),上皮型48例(34.29%),纤维型45例(32.14%),非典型8例(5.71%)。良、恶性DWI信号强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脑膜瘤各亚型DWI信号强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良性脑膜瘤最小ADC值(ADCmin)、最大ADC值(ADCmax)、平均ADC值(ADCavg)均高于恶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亚型中,血管瘤型ADCmin、ADCmac、ADCavg值均高于其他亚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DWI信号、ADC值对脑膜瘤良恶性无法进行有效区分,对血管瘤亚型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刘燕,杨如武,印弘,郝跃文[8](2019)在《微囊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微囊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微囊型脑膜瘤的影像资料,将其MRI表现与病理基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大脑凸面12例,大脑镰旁4例。11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以囊性为主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瘤内可见多发分隔影,周围水肿较轻;增强扫描肿瘤呈细网状强化。5例误诊为非典型脑膜瘤(3例)和血管瘤型脑膜瘤(2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软组织肿块,肿瘤内囊变坏死少见。病理上,肿瘤内部可见多发类似细筛状结构(即微囊),可与MRI表现相对应。结论:通过与病理基础的对照分析,可更深入的认识及理解微囊型脑膜瘤的MRI表现,从而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术前定性诊断。

冯润林,王燕[9](2018)在《微囊型脑膜瘤2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微囊型脑膜瘤是脑膜瘤的罕见亚型,国内外报道较为少见,且多以个案报道为主。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囊型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微囊型脑膜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中年患者,男性和女性各1例,男性患者因外伤引起脑出血就诊;女性患者因头痛就诊,病变分别位于左侧额部和右侧额部,最大径分别为5.75和5.47 cm。影像学改变均示"脑外肿瘤"。镜下瘤细胞排列疏松,形成大小不等的微囊,腔内含粉染之浆液,肿瘤细胞具有空泡状细胞质和细长的细胞质突起,典型的漩涡状结构和砂粒体少见。免疫组织化学示,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均呈阳性表达,S-1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CD34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均呈阴性表达,Ki-67阳性率达3%~5%。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5~6个月,截至2018年1月,2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微囊型脑膜瘤为脑膜瘤的特殊亚型,依据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可明确诊断。目前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于昊[10](2018)在《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技术在脑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中应用价值的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APTw)成像是一种新兴的基于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不依赖外源性对比剂即可进行肿瘤显像的分子影像技术。我们尝试将其应用于脑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GBMs)这两种临床上常见肿瘤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APTw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探索APTw技术在脑膜瘤术前分级、分型、预测脑膜瘤增殖指数以及评估脑膜瘤硬度和鉴别GBMs与单发脑转移瘤(SBMs)、评估GBMs瘤周水肿性质的应用价值。方法(1)收集我院术前行APTw序列扫描的79例脑膜瘤患者,记录瘤核心的APTw值及Ki-67指数,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级别脑膜瘤APTw值的差异,Pear son相关分析APTw值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2)随访4种亚型共53例WHOI级脑膜瘤患者的APTw图像,记录瘤核心的APTw值,One-way ANOVA分析各亚型APTw值的差异;(3)随访术中获得肿瘤硬度判定结果的48例脑膜瘤患者的APTw图像,测量瘤核心的APTw值,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质硬/非质硬两组APTw值的差异,One-way ANOVA比较质硬、中等硬度、质软三组APTw值的差异;(4)收集我院术前行APTw序列扫描的43例GBMs患者和45例SBMs患者,测量病例瘤核心及瘤周水肿区的APTw值,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肿瘤瘤核心及瘤周水肿区APTw值的差异;(5)随访年龄、性别相同,水肿指数相近的GBMs和脑膜瘤各12例的APTw图像,测量两组肿瘤瘤周水肿各区域的APTw值,One-way ANOVA分别比较GBMs组和脑膜瘤组不同瘤周水肿区域APTw值的差异,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GBMs瘤周水肿不同区域APTw值和脑膜瘤组相应区域的差异;结果(1)WHOⅠ级脑膜瘤APTwmax-min值显着高于WHOⅡ级脑膜瘤,APTwmin值显着低于WHO Ⅱ级脑膜瘤,脑膜瘤APTWmax和Ki-67指数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2)微囊型脑膜瘤的APTwmax、APTwmean、APTwmin值显着高于脑膜皮细胞型、纤维型和过渡型脑膜瘤,其APTwax-min值显着低于脑膜皮细胞型、纤维型和过渡型型脑膜瘤;(3)质硬组APTwin和APTwean参数值显着低于非质硬组;质硬组APTwmin和APTwmean值显着低于中等硬度组和质软组,但是中等硬度组APTwmin和APTwmean值和质软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GBMs组瘤核心APTw各参数值和SBMs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GBMs瘤周水肿区的APTw各参数值均显着高于SBMs组,其中以APTwmin的诊断效能最好;(5)近瘤周水肿区和中瘤周水肿区,GBMs组APTw值显着高于脑膜瘤组;远瘤周水肿区,GBMs组APTw值和脑膜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APTw技术能应用于脑膜瘤的分级,有一定的预测其增殖活性的能力;(2)入组WHOI级脑膜瘤亚型中,APTw技术能区分微囊型脑膜瘤;(3)APTw技术可以用于预测脑膜瘤硬度;(4)APTw技术可以用于鉴别GBMs和SBMs;(5)APTw技术可以用来评估GBMs瘤周水肿性质。

二、微囊型脑膜瘤的CT、MRI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囊型脑膜瘤的CT、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3)微囊型脑膜瘤与脑膜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MRI检查
    1.3 病理检查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微囊型脑膜瘤的MRI及病理表现
    2.2 脑膜尤文肉瘤/p PNET的MRI及病理表现
    2.3 影像特征分析及随访
3 讨论

(4)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脑膜瘤周围组织侵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术前预测脑膜瘤周围组织侵犯的价值
        1.1.2 影像学评估脑膜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
        1.1.3 脑膜瘤对周围组织侵犯评估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1.1.4 影像组学在脑肿瘤中的应用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脑膜瘤脑组织侵犯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病例收集
        2.2.2 图像采集、分割及标准化
        2.2.3 特征提取和选择
        2.2.4 不同模态的融合
        2.2.5 构建预测模型
        2.2.6 诺谟图的建立和验证
        2.2.7 影像学分析
        2.2.8 技术路线图
        2.2.9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临床特征
        2.3.2 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和相关性分析
        2.3.3 影像组学标签和模型的构建
        2.3.4 模型的性能比较
        2.3.5 诺谟图性能评估
        2.3.6 影像学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脑膜瘤骨组织侵犯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病例收集
        3.2.2 图像采集、分割和标准化
        3.2.3 特征提取和选择
        3.2.4 模型构建和验证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临床特征
        3.3.2 影像组学特征选择
        3.3.3 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窦旁脑膜瘤静脉窦侵犯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病例收集
        4.2.2 图像采集、分割和标准化
        4.2.3 特征提取和选择
        4.2.4 模型构建和验证
        4.2.5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临床特征
        4.3.2 影像组学特征选择
        4.3.3 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4.3.4 模型的性能比较
        4.3.5 模型性能评估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膜瘤的影像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囊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微囊型脑膜瘤的MRI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CT和MRI检查
    1.3 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CT和MRI表现
    2.2 病理表现
3 讨论

(7)脑膜瘤患者的术前MRI-DWI信号及ADC值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MRI检查
        1.2.2 图像分析及ADC值测量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结果
    2.2 MRI检测成像
    2.3 良、恶性脑膜瘤DWI信号强度比较
    2.4 亚型间DWI信号强度比较
    2.5 良、恶性脑膜瘤ADC值比较
    2.6 亚型间ADC值比较
3 讨论

(8)微囊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临床表现
    3.影像学检查
    4.手术治疗
    5.病理检查
结 果
    1.MRI表现
    2.病理诊断
讨 论

(9)微囊型脑膜瘤2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特殊染色
    1.4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读
2 结果
    2.1 巨检
    2.2 镜检
    2.3 免疫组织化学
    2.4 特殊染色
    2.5 病理诊断
    2.6 随访
3 讨论

(10)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技术在脑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中应用价值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磁共振酰胺质子成像评估脑膜瘤级别及增殖活性的应用初探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区分WHOI级脑膜瘤亚型中的应用初探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评估脑膜瘤硬度中的应用初探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章 磁共振酰胺质子成像在胶质母细胞瘤和颅内单发转移瘤鉴别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五章 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评估胶质母细胞瘤瘤周水肿性质应用初探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成果
致谢

四、微囊型脑膜瘤的CT、MRI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颅骨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J]. 叶旭燕,顾乐锋,郑汉朋,邱乾德.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10)
  • [2]脑膜瘤自发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和治疗[J]. 王洪财,童贻蕾,李仕尉,陈茂送,陈海,王波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08)
  • [3]微囊型脑膜瘤与脑膜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鉴别诊断[J]. 张婧,赵志勇,张国晋,曹云太,周俊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21(05)
  • [4]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脑膜瘤周围组织侵犯的研究[D]. 张婧. 兰州大学, 2021(09)
  • [5]囊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D]. 刘力豪.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微囊型脑膜瘤的MRI分型研究[J]. 陈利军,韩月东,张明. 磁共振成像, 2020(01)
  • [7]脑膜瘤患者的术前MRI-DWI信号及ADC值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观察[J]. 杨亚锋,王玉玲,刘慧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0(02)
  • [8]微囊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基础[J]. 刘燕,杨如武,印弘,郝跃文. 放射学实践, 2019(02)
  • [9]微囊型脑膜瘤2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J]. 冯润林,王燕. 中国癌症杂志, 2018(12)
  • [10]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技术在脑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中应用价值的评价[D]. 于昊.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微囊性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