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浪底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侯依然[1](2020)在《农业灌区泵站与管网工程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居各行业之首,由于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农业水利设施机械化程度和泵站自动化程度不高,部分地区的农田灌溉技术、落后的农业机械设备和电气自动化水平已不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需要大力发展泵站自动控制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充分挖掘农业灌溉节水潜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在此背景下,本文在重点调研了河南省巩义市某灌区的基础上,进行了泵站规划、水力机械选型、泵站自动控制和灌区灌溉输配水管网优化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依据泵站工程建设规范和标准,对河南省巩义市某灌区灌溉工程的需水规模、泵站设计流量、泵站站址选择、泵站供水方案、提水管路和泵站站房形式进行规划和分析,拟定泵站建设的规模;根据泵站规模、灌区灌溉要求和地形环境对泵站水力机械进行了详细计算和优化选型,完成了泵站总体布局设计。2.根据工程建设规划和泵站建设要求,完成了泵站自控系统的设计,选择了西门子S7-1500系列PLC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根据现场设备的数字量输入、输出信号和模拟量输入信号,完成输入输出模块、上位机和仪器仪表的选型设计。根据泵站设备运行工艺要求,完成程序设计,实现本地与远程、手动与自动控制,通过PLC程序设计实现泵站的启停、保护、显示和监测;在人机界面的程序开发和画面设计实现泵站的运行监控,参数设置、报警记录和故障复位等功能;建立的以太网通讯实现了管理中心与泵站间的数据共享。3.依据灌溉区地形完成了灌溉管网系统规划设计和管道系统的初步工程设计;对遗传算法的编码、创建初始种群、适应度函数设计、遗传操作以及约束条件的处理等进行了分析,选用GATBX遗传算法工具箱进行灌溉管网优化计算。4.结合灌区水资源需求现状和未来规划,以降低农民灌溉成本,减轻农民负担为原则,建立以水泵扬程、输配水管网管径和长度为决策变量,以供水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以管径、流速、节点压力及管道承压力等参数为约束条件的灌溉输配水管道系统的非线性模型。以MATLAB作为编程工具,采用GATBX遗传算法工具箱进行求解,在遗传算法程序设计中,以整数编码的方式取代二进制编码方式,避免二进制遗传编码的冗余问题;在编码设计中,将设计经验融入到优化计算的初始阶段,提高了计算效率和可行性;将管网布置与管径同步优化,实现灌溉管网的全局优化。
周旭磊[2](2017)在《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力系统中,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作用是“调峰调频”。近些年来,国家已经调整了能源发展战略,淘汰落后产能,中小型火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火电和核电机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抽水蓄能电站对于维护电网稳定性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并深入电力行业的方方面面,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工作的不断推进,都对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抽水蓄能电站已经成为了抽水蓄能电站自动化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一个某个抽水蓄能电站为例,依照电力系统规范要求,结合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特点和特性,提出了针对该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该项目采用了安德里茨公司的监控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该系统的关键技术,随后对该项目的系统需求进行了分析,在满足系统需求的情况下,重点描述了该系统的网络结构、数据库、程序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以此来实现监控、控制、调节以及保护的功能。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能够极大提高抽水蓄能电站的生产效率,节省人力成本,并提高电力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朱静华[3](2015)在《水电厂泄水闸监控系统的闸门集控功能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闸门是水工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设置在取水输水建筑物的进、出水口等咽喉要道,通过灵活可靠地启闭来发挥它们的功能与效益,并维护建筑物的安全。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稀缺以及信息化在水电自动化行业的大力推广,对泄水闸的控制要求、控制精度及控制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课题在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NC2000平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水电厂泄水闸集控功能的设计方案,并在湖南马迹塘水电厂泄水闸监控系统上成功应用。硬件选择上,根据泄水闸特点进行硬件系统集成;软件上在现有平台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除了要满足闸门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简单控制等基本功能之外,还结合马迹塘水电厂实际需求,开发出成组控制、流量统计、闸群群控等高级功能。在闸门群控功能的实现上,一方面,对只能单孔闸门操作的控制方式进行了升级,可以一次性设置多个闸门并设置目标开度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利用NC2000平台原有自动发电控制(AGC)功能模块,参照其对水轮机组群有功功率的控制,对闸门群进行进一步数学建模,根据总泄流量、上游水位、下游水位及用户提供的控制策略,计算各闸门的目标开度,最终对各闸门进行自动操作。在流量统计功能方面,通过现地采集上送的现场闸门实际开度值和上下游水位值自动计算各闸门的泄流量以及所有闸门总的泄流量,生成相关的流量报表及趋势图。
王伟[4](2014)在《AGC在水电厂运行中的优化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今绿色能源理念不断发展,当代大型水力发电厂输出系统的负荷比例不断增加。随着电网规模的壮大,电网结构及功率潮流日趋复杂,仅仅依靠传统模式下现场运行人员局部、分散、人工控制手动调节机组出力以满足系统负荷潮流方式已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电网发展,因此建设自动发电控制(AGC)系统实现全程对可控机组出力控制成为迫切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机组调节较小负荷时,由于平均分配原则导致的单机调节范围落入“死区”现象,引入“小负荷分配”原则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测量单机水头、负荷、振摆度情况,分析并绘制单机和全厂联合振动区,指导监控系统AGC合理分配各台机组有功负荷,达到降低机组振动摆度的目标。对AGC程序进一步优化,设置安全闭锁功能来闭锁AGC功能界面中的部分控制方式的切换顺序,达到从程序上防止误操作的可能性,以实现AGC的安全运行。最后,在对采用了优化AGC程序后的龙滩水电站各项运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机组的振动摆度得到明显降低,机组运行工况得到进一步优化。在相同全厂总负荷时,优化后的AGC程序可以有效降低全厂耗水量,给企业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益,大量水资源得到了节省和优化,实现绿色环保能源的目标。
孙煜[5](2013)在《小型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小型水电站是我国近年重点支持和发展的能源型建设项目。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大中型水电站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而在小型水电站中的应用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尤其在内蒙古地区,水资源较南方水资源充足地区要缺少很多,所以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内蒙古地区水电站中的应用要落后于南方。本文将EZ水电站作为研究对象,参考了各地大中型及小型水电站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在计算机监控模式和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并充分考虑小型水电站的现场信号简单、经济条件有限等特点,对小型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结构功能配置及具体实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EZ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控制模式和结构功能配置的选择,并且对EZ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现地控制单元LCU和计算机网络进行了设计。EZ水电站的现地控制单元LCU采用应用广、可靠性高的MODICON Premium PLC;EZ水电站的电站级采用100Mbps以太网的计算机网络现地控制级采用MODBUS网络,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规范要求。
陈伟,张鹏,李文长[6](2011)在《西霞院电站“无人值班”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文中认为为实现西霞院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目标,针对电站运行调度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方式,并从工程设计、设备选型及投产达标着手采取措施,开展设备整治与技术改造,基本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运行模式。
王德宽,孙增义,王桂平,张建明[7](2008)在《水电厂自动化技术3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主要回顾了自动化所成立30年来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水情测报系统以及调速器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历程。详细介绍了H9000系列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特别是H9000 V4.0系统在三峡右岸机组上的顺利投入运行,是我院水电站监控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应用卫星、GSM技术在水情测报系统的广泛应用,已由单站向流域的发展,不断开发新产品,特别在防雷技术、中继站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介绍了调速器技术研发的历程,特别是快速开关阀与逻辑插装阀组件在水轮机调速器中的成功应用,是调速器技术一项革命性的变革,为调速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活力。
王德宽,王桂平,张毅,李建辉[8](2008)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技术三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3年为我所计算机监控技术的研究探索阶段,完成了我国第一套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并通过摸索几种不同结构模式的监控系统,取得了宝贵的试点经验。1994年起,国内水电厂兴起"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热潮,面向网络的H9000分布开放系统应运而生,为众多水电厂"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创造了条件。2000年进一步推出了高可靠性的H9000 V3.0系统,满足了大型水电厂无人值班的技术要求。随着三峡等以巨型机组特大型电站为特征的水电站的建设,我们又推出了高性能的H9000 V4.0系统,在三峡右岸投入运行后完全满足了运行的要求,登上了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的制高点。文章主要从上述几个方面回顾了中国水科院自动化所成立30年来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历程。
万毅[9](2008)在《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优化调度的理论基础、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优化决策的实现方法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梯级水库群的功能评价、黄河梯级水库水量调度问题、梯级水库电站发电调度问题、水库排沙调度问题、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如何实现等重要问题,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本文提出建立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评价体系。明确了指标权重的获取以及指标量化方法,主要就水库调度功能综合评价方法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分析,建立了梯级水库调度功能综合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流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能较为客观地分析水库对调度运行的贡献和自身的调度运行趋势,为宏观调度决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通过对黄河水量调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黄河水资源的特点、水量调度的特点、调度工作的历史发展和调度决策过程。通过介绍目前黄河水量调度主要采用的自适应模型,提出为使水调工作和电调工作不发生大的矛盾,应在自适应模型的求解环节中加入发电指标的改进决策方法。本文通过分析黄河水能利用概况,结合水能的可储备、随机性、灵活性的突出特点,介绍了黄河水能开发的历史以及目前黄河干流己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水能指标。对于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运行问题作了展开分析,介绍了主要的优化调度问题和优化准则。基于水电站最优运行的原则和黄河上重点水电站的特性,本文以黄河上的李家峡电站和万家寨电站为例,主要研究了电站短期优化调度运行问题。本文根据工程实际需求,提出并建立定水量调峰和分时电价下的梯级电站发电模型并优化求解。提出了梯级调峰适应度指标,通过分析影响梯级调峰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判断梯级调峰适应性的概化模型。本文通过总结并综合分析多沙河流水库排沙调度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上处于不同淤积阶段的青铜峡、三门峡、万家寨、小浪底四座大型工程,说明多泥沙河流不同淤积阶段的排沙调度运行方式,引入适用的模型和方法对这些水库进行排沙优化调度研究,对多沙河流的大型水利枢纽综合优化运行调度总结出一套较为全面的研究理论和解决方案。本文首次提出了“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的概念,分析了日常所用“一体化”概念的主要特点,针对黄河梯级水库调度的理论和实践,从主体(即调度者)和客体(即调度对象)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一体化”概念在梯级水库调度中的内涵和外延。重点对黄河梯级水库调度涉及的流域机构、电网、发电企业、用水部门等作了主体关系分析,对“水”“电”“沙”三项主要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提出实现一体化调度需要应用的多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了黄河梯级电站实行一体化调度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最后,本文提出建立黄河梯级水库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从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群、西北电网和流域机构的日常调度业务出发,研究了一体化调度系统的概念和意义,根据西北电网在黄河上游水调工作中的地位,分析了建设一体化调度系统的现实需求。本章对黄河上游水电沙一体化系统进行了功能和结构设计,包括优化模型设计等重要内容,提出了系统建设方案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最后并对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方案中的关键技术路线作了阐述。
曹胜余,虞小虹[10](2006)在《电厂信息化和监控系统建设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介绍国内电厂信息化的基本情况以及电力信息化系统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信息技术在电厂信息化假设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小浪底水电厂的信息化和监控系统建设过程,对我国现有电厂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方法,其目的是为我国电厂信息化建设过程提供一些可用的思路。
二、小浪底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浪底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灌区泵站与管网工程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灌溉工程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泵站建设发展现状 |
1.2.2 水泵选型研究现状 |
1.2.3 泵站控制研究进展 |
1.2.4 管网优化研究进展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灌区泵站工程规划 |
2.1 泵站规模确定 |
2.1.1 灌区工程概况 |
2.1.2 灌区规模确定原则 |
2.1.3 需水量分析 |
2.1.4 引水量分析 |
2.2 泵站供水方案 |
2.2.1 供水系统 |
2.2.2 泵站站址方案 |
2.2.3 泵站分级方案 |
2.2.4 供水方案确定 |
2.3 泵站主要参数的确定 |
2.3.1 泵站设计流量的确定 |
2.3.2 提水管路管材及管径的确定 |
2.3.3 泵站设计扬程的确定 |
2.4 水泵类型的选择 |
2.4.1 泵的类型选择 |
2.4.2 泵站水泵型号的确定 |
2.4.3 水泵配套电机的选择 |
2.5 泵站结构布置 |
2.6 本章小结 |
3 泵站机组自动控制 |
3.1 泵站自控系统技术要求 |
3.2 自控系统总体方案 |
3.2.1 控制方式 |
3.2.2 自动控制实现的主要功能 |
3.2.3 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组成 |
3.3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设计 |
3.3.1 PLC选型 |
3.3.2 上位机与人机界面 |
3.3.3 控制网络系统 |
3.3.4 其他硬件 |
3.4 PLC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4.1 设计软件工具的使用 |
3.4.2 PLC逻辑编程 |
3.5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
3.5.1 上位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5.2 监控系统的功能 |
3.5.3 监控系统组态 |
3.6 本章小结 |
4 灌溉管网系统设计与算法研究 |
4.1 灌溉管网系统规划设计 |
4.1.1 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 |
4.1.2 灌溉管网系统布置原则 |
4.2 灌溉管道系统工程设计 |
4.2.1 流量计算 |
4.2.2 管径计算 |
4.3 遗传算法 |
4.3.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4.3.2 遗传算法的实现步骤 |
4.4 GATBX遗传算法工具箱 |
4.5 本章小结 |
5 灌区管网优化设计 |
5.1 灌区工程设计 |
5.2 管网系统模型的设计 |
5.2.1 目标函数 |
5.2.2 约束条件 |
5.3 模型的遗传算法求解 |
5.3.1 编码 |
5.3.2 适应度函数设计 |
5.3.3 遗传操作 |
5.3.4 终止条件判断 |
5.4 管网同步优化过程分析 |
5.5 工程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开发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
2.1 信息品质位处理技术 |
2.2 信号分层技术 |
2.3 系统远程维护技术 |
2.4 同机架冗余控制CPU |
2.5 系统开发环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需求 |
3.1.1 调度级功能 |
3.1.2 电站控制级功能 |
3.1.3 数据采集 |
3.1.4 数据处理 |
3.1.5 控制与调节 |
3.1.6 自动发电控制(AGC) |
3.1.7 自动电压控制(AVC) |
3.2 系统性能需求 |
3.2.1 系统实时性 |
3.2.2 系统可靠性 |
3.2.3 可扩充性 |
3.2.4 可改变性 |
3.2.5 系统安全要求 |
3.3 系统硬件需求 |
3.3.1 电站控制级 |
3.3.2 调度通信工作站 |
3.3.3 现地控制单元设备 |
3.4 系统软件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网络架构设计 |
4.1.1 LCU1~4网络架构设计 |
4.1.2 LCU5网络架构设计 |
4.1.3 LCU6网络架构设计 |
4.1.4 LCU7网络架构设计 |
4.1.5 LCU8网络架构设计 |
4.1.6 LCU9网络架构设计 |
4.2 软件架构设计 |
4.2.1 程序监控范围 |
4.2.2 通用程序设计 |
4.2.3 LCU1专用程序设计 |
4.2.4 其他现地控制单元的专用程序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监控系统整体运行流程 |
5.2 顺控流程程序 |
5.3 跳机程序 |
5.4 水库可抽发小时数程序 |
5.4.1 内涵和做法 |
5.4.2 实施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规划 |
6.1.1 测试环境 |
6.2 屏柜和LCU一般性测试 |
6.2.1 外观和一致性检查 |
6.2.2 设备上电检查 |
6.2.3 电源冗余检查 |
6.2.4 CPU冗余试验 |
6.2.5 系统自诊断测试 |
6.2.6 时钟同步检查 |
6.3 开关量输入输出检查 |
6.3.1 开关量输入检查 |
6.3.2 开关量输出检查 |
6.4 模拟量输入检查 |
6.4.1 模拟量(4-20mA)输入检查 |
6.4.2 温度(PT100)输入检查 |
6.4.3 交流量输入检查 |
6.5 同期功能测试 |
6.5.1 手动同期检查 |
6.5.2 自动同期检查 |
6.6 流程和逻辑测试 |
6.6.1 机组后备保护回路 |
6.6.2 机组机组自动流程测试 |
6.6.3 机组或公用辅助系统流程 |
6.6.4 开关站闭锁逻辑测试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水电厂泄水闸监控系统的闸门集控功能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水电厂泄水闸监控系统发展趋势 |
1.4 马迹塘水电厂及其闸门运行情况介绍 |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功能设计 |
2.1 系统设计遵循的规范、标准和原则 |
2.2 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结构配置及设计 |
3.1 系统总体结构概述 |
3.2 系统主控级设计 |
3.3 现地控制单元级设计 |
3.4 系统通讯连接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及实现 |
4.1 计算机监控软件概述 |
4.2 NC2000计算机监控软件介绍 |
4.3 闸门常规功能设计及实现 |
4.4 闸门群控功能设计及实现 |
4.5 流量统计功能设计及实现 |
4.6 PLC程序设计及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及性能测试 |
5.1 功能及性能测试目的 |
5.2 功能及性能测试过程及结果 |
5.3 闸门群控功能测试 |
5.4 流量统计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AGC在水电厂运行中的优化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采取的方法 |
1.3.4 研究内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电力系统控制原则 |
2.1 电力系统中功率的基本概念 |
2.2 有功功率与电力系统的关系 |
2.3 有功功率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2.4 电力系统对AGC控制要求 |
2.4.1 AGC控制概念 |
2.4.2 AGC分配原则 |
2.4.3 调速系统动态响应控制 |
第三章 AGC在水电厂中的应用和优化 |
3.1 AGC在水电厂中运行方式的应用和优化 |
3.1.1 AGC在水电厂中运行方式的应用 |
3.1.2 AGC在水电厂中运行方式的优化设计 |
3.2 AGC在水电厂中与运行管理上的优化和应用 |
3.2.1 按负荷曲线方式控制全厂有功功率和系统频率 |
3.2.2 按给定负荷定值方式控制全厂总有功负荷 |
3.3 AGC在水电厂运行系统中的应用和优化 |
第四章 AGC在龙滩水电厂中的应用 |
4.1 龙滩水电厂概述 |
4.1.1 龙滩电厂监控结构 |
4.2 AGC在龙滩水电厂的运行 |
4.2.1 AGC系统运行初期基本情况和功能策略 |
4.2.2 AGC程序投运初期在调度考核存在的不足 |
4.2.3 AGC程序投运初期在设备健康方面存在的不足 |
4.3 针对龙滩水电厂实际情况进行AGC策略优化 |
4.3.1 AGC负荷分配方式优化 |
4.3.2 AGC控制模式优化 |
4.3.3 AGC振动区附近运行约束策略优化 |
4.3.4 新增下穿振动区优化功能 |
4.3.5 新增一次调频自动投入功能 |
4.4 龙滩电厂厂级AGC系统优化及试运行 |
4.4.1 调度考核比较 |
4.4.2 穿越振动区次数比较 |
4.4.3 机组振动趋势比较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小型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1.1 国外发展现状 |
1.1.2 国内发展现状 |
1.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的内容及目的 |
1.3 课题的任务和意义 |
第二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EZ水电站工程概述 |
2.1.1 EZ水电站工程条件及简介 |
2.1.2 EZ水电站自动化设备 |
2.2 EZ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方案 |
2.2.1 计算机监控方式 |
2.2.2 监控系统结构 |
2.2.3 计算机监控系统方案的设计 |
2.3 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要求 |
2.3.1 基本技术要求 |
2.3.2 基本性能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和配置 |
3.1 工程要求 |
3.1.1 设计原则 |
3.1.2 系统集中监控网络集成 |
3.1.3 输入、输出过程接口设备的技术要求 |
3.2 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
3.2.1 系统功能要求 |
3.2.2 数据采集和处理 |
3.2.3 实时控制和调节 |
3.2.4 事件顺序记录 |
3.2.5 打印记录 |
3.2.6 系统屏幕显示 |
3.2.7 电话自动报警及查询、语音报警 |
3.2.8 时钟同步功能 |
3.2.9 机组现地控制单元功能 |
3.2.10 数据采集和处理 |
3.2.11 安全运行监视 |
3.3 计算机监控系统配置 |
3.3.1 计算机网络选择 |
3.3.2 电站级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选择及配置 |
3.3.3 监控系统软件的体系结构及流程 |
3.3.4 监控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 |
4.1 概述 |
4.2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
4.3 网络的设计 |
4.3.1 通信网络 |
4.3.2 通信接口 |
4.4 EZ水电站LCU结构设计 |
4.4.1 EZ水电站机组LCU |
4.4.2 EZ水电站公用LCU |
4.5 主要程序设计 |
4.6 LCU电源系统设计 |
4.6.1 交流不间断电源(UPS) |
4.6.2 直流电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实现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西霞院电站“无人值班”模式的探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西霞院电站“无人值班” (少人值守) 运行模式现状 |
2 实现“无人值班”基本条件 |
2.1 监控中心 |
2.2 应急反应速度 |
3 设备状况分析 |
3.1 主设备及主控设备 |
3.2 消防系统 |
3.3 供排水系统 |
3.4 厂用电系统 |
3.5 工业电视系统 |
3.6 辅助设备控制系统和自动化元器件 |
4 设备改造 |
(1) 电源改造。 |
(2) 油压装置改造。 |
(3) 故障停机信号的改造。 |
(4) 调速系统、励磁、监控程序修改。 |
(5) 调速器两段关闭阀改造。 |
5 结语 |
(7)水电厂自动化技术3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技术回顾 |
2.1 科研试点阶段的百花争艳 |
2.2 水电厂“无人值班" (少人值守) 阶段的H9000系统 |
2.3 无人值班时代的H9000系统 |
2.4 三峡巨型机组时代的监控系统 |
2.5 展望 |
3 水情测报系统技术发展回顾 |
3.1 科研攻关 (1975~1990年) |
3.2 走向市场 (1991~2004年) |
3.3 企业化 (2005年~至今) |
4 水轮机调速器技术发展回顾 |
5 结束语 |
(9)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 |
第二章 黄河梯级水库群的功能研究 |
2.1 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概况 |
2.2 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模糊识别方法 |
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量调度研究 |
3.1 黄河水量调度的特点 |
3.2 流域水量调度的自适应模型 |
3.3 基于水电系统发电概算的改进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河梯级水库电站发电调度研究 |
4.1 黄河水能利用和梯级电站发电调度 |
4.2 水电站短期发电调度模型 |
4.3 定水量调峰与分时电价组合下的梯级电站发电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黄河梯级水库排沙调度研究 |
5.1 多沙河流水库排沙调度概况 |
5.2 放空水库拉沙的排沙调度 |
5.3 “蓄清排浑”方式的排沙调度 |
5.4 采用异重流排沙的水库调度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 |
6.1 水电沙一体化调度概念的提出 |
6.2 实现一体化调度的关键技术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的实现 |
7.1 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
7.2 梯级水库群一体化调度系统的设计方案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 士 期 间 发 表 论 文 及 参 加 科 研 情 况 |
致谢 |
(10)电厂信息化和监控系统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电厂信息化系统 (SIS) |
2.1 SIS功能简介 |
2.2 信息技术的应用 |
2.3 信息化系统建设 |
2.3.1 电厂ERP系统简介 |
2.3.2 电厂基建信息化系统 |
3 实例分析 |
4 亟待解决的问题 |
5 结论和展望 |
四、小浪底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灌区泵站与管网工程优化设计研究[D]. 侯依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2]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旭磊. 厦门大学, 2017(02)
- [3]水电厂泄水闸监控系统的闸门集控功能设计与实现[D]. 朱静华. 东南大学, 2015(08)
- [4]AGC在水电厂运行中的优化和应用研究[D]. 王伟. 广西大学, 2014(03)
- [5]小型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D]. 孙煜. 内蒙古大学, 2013(12)
- [6]西霞院电站“无人值班”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陈伟,张鹏,李文长. 水电能源科学, 2011(10)
- [7]水电厂自动化技术30年回顾与展望[J]. 王德宽,孙增义,王桂平,张建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04)
- [8]水电厂计算机监控技术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 王德宽,王桂平,张毅,李建辉.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08(03)
- [9]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D]. 万毅. 天津大学, 2008(01)
- [10]电厂信息化和监控系统建设探讨[J]. 曹胜余,虞小虹. 中国科技信息, 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