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努力建设生态旅游大县

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努力建设生态旅游大县

一、加快旅游资源开发 努力建设生态旅游大县(论文文献综述)

孟贵,宁攸凉,吴水荣,刘叶菲[1](2021)在《基于E-RMP分析的贵州荔波县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全面回顾贵州荔波县全域旅游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明确"两山论"背景下荔波县全域旅游资源开发路径和经济发展模式,以期为资源禀赋优越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思路借鉴。基于改进的昂普(E-RMP)分析方法研建逻辑分析框架,从生态资源、市场与产品特性维度梳理荔波县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游客特征和产品潜力等,进而分析荔波县全域旅游资源开发路径和发展模式。研究表明:荔波县坚持"生态绿县"的发展原则,通过对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守住"绿水青山",使得城镇绿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态效益逐步显现;进一步通过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并逐步壮大绿色富民产业,建成"旅游大县",促进人们收入与生活水平稳步提升,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为继续推动"旅游强县"建设并做大"金山银山",荔波县全域旅游应践行精品旅游质量提升战略、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并注重空间拓展。

黄艳梅[2](2021)在《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体育+”、“互联网+”思想的产生以及“融合发展”理论的提出,使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得到快速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等与单一产业或多产业相融合的形式或模式随之产生,形成新型的产业形态: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旅游等,相比较而言,对体育产业与单一产业或两产业间融合的研究居多,主要集中在某个地区的发展对策及路径研究、政策分析、融合度测评等研究方向。对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商业四个产业相融合的发展研究较晚,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再加上部分地区体育运动思想较落后、体育实践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不完善的原因,致使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等四个产业相融合发展的实践较难进行。本文将以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间的融合发展为理论基础,试图对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商业四者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对广西地区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的机制进行解读,丰富“体育+”的内涵,补充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等四个产业相融合发展在学术研究上的空白,为其他“体育+”模式的研究提供前期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挖掘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建立体育赛事举办区域特有的融合形式,为未来“体育+”项目的实践推广和应用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基于以上背景和研究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网络文献等理论基础知识并归纳整理;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所整理的文字资料,分析广西地区现有体育赛事的性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广西体育商业赛事实例对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对体育赛事举办地走访调查,搜集体育赛事举办期间赛事的组织情况及当地经济、人流量等各方面的变化,归纳总结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现状;采用访谈法对体育赛事组织者、景区、酒店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最后根据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出在赛事举办过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所存在的不足,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根据对赛事的分析,试图对广西地区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的机制进行解读,将其分为融合机制的动因、要素、效应三部分,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缺一不可。据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商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总结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广西地区体育商业赛事是以包括文化、旅游、商业等在内的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占比较低;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表现出产业关联、产业集群化;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体育赛事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据此提以下建议:注重文化产业融合比,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间的融合力度,提升品牌效益;优化营销策略,为产业间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蔡新良[3](2021)在《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西高原藏区作为集高海拔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旅游资源聚集区及生态脆弱区为一体的特殊空间区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解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成为川西高原藏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川西高原藏区地形地貌差异明显,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走廊。无论是从特殊的生态格局、国土安全、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总体布局来看,川西高原藏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极不均衡。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川西高原藏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迫切寻求破解产业发展困局的现实诉求下,进行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意义重大。综合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成果来看,前人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出发,在生态旅游基础理论、资源评价与开发、生态旅游系统、社区参与、扶贫效应、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有关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不多,研究缺少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亟待构建,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生态旅游理论框架体系亟待建立。川西高原藏区拥有富集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但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并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成为最佳选择,而生态旅游业正是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体现和最佳途径。现代生态旅游强调“旅游、保护、教育和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四大功能,主张自觉责任观、动力系统观、可持续旅游观、全域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五观”,其发展理念契合川西高原藏区的发展诉求和区域特点,即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特色优势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改变城乡结构、不破坏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川西高原藏区的“脱贫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本文从川西高原藏区实际出发,在综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以及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现状,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建立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扶贫耦合关系。其次,深入分析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并对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划分和定量定性评价。第三,依据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技术,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模型,并进行了时空评价。第四,通过甘孜州案例实证研究,分析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发展思路和扶贫效应评价。最后,结合研究成果尝试性地提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开发原则和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促进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等。通过研究认为,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经济环境和科技水平等,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地理环境特殊性、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复杂、经济发展基础差,以及发展理念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低下等。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川西高原藏区应围绕“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川西高原藏区战略性和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川西高原藏区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引导作用,实施“生态旅游景区带动发展、‘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经合组织拉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驱动发展”的产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宏观调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区域合作、环境监管、安全保障、社区参与等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的保障体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李平[4](2020)在《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以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态文明的稳步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能有效突破生态环境的约束,破解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难题,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与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占吉林省国土面积的86.43%,是吉林省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急需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允许下的绿色内生发展模式,进而实现限制开发区在保护中有序开发的目标。而绿色发展效率则是在绿色发展及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考虑资源能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后的经济发展效率。基于此,本研究以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绿色发展效率的测算及分析,探寻绿色发展效率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而通过选择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较高的县作为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在理论上丰富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推动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转型,科学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科学提出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内涵,综合归纳出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厘清绿色发展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以及主体功能区划理论的关系。(2)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背景条件、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做以详细分析。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以劳动、资本、技术作为投入要素,经济指标作为期望产出,环境污染指标作为非期望产出,测算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的绿色发展效率。结果表明: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化呈现V型演变趋势,区域内部绿色发展效率差异逐步增大。(3)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从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内外动力入手,从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经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政府政策调控等方面探讨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因素、科技创新水平、环境规制等因素关系的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Tobit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不同因素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部分成立,经济发展水平是绿色发展效率的核心驱动因素。(4)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在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一般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临江市(森林生态功能区)、梨树县(农产品主产区)、通榆县(草原生态功能区)三个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的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深入探讨,进而提出不同类型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式。(5)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完善政策支持、加快产业升级、强化要素集聚以及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四大方面提出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进而增强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内生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文连阳[5](2020)在《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旅游经济影响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大湘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区域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矛盾,迫切需要寻求森林生态效益与旅游经济的耦合-贡献机理,从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特征与时空维度,评价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与旅游经济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本文以森林经理学、森林生态学、旅游经济学和价值成长理论为指导,基于大湘西各县域的森林资源和旅游经济数据,通过构建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综合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货币价值法、耦合分析法、旅游经济贡献模型和旅游经济绩效估算方法,系统开展大湘西各县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旅游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构建的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旅游经济影响的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合理、内容全面。基于森林生态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人地关系”理论框架,本文构建了由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等7个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指标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旅游人次、住宿餐饮零售额、旅游通景公路、旅游信息传播等8个旅游经济指标所构成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评价体系,基于该体系进一步建立耦合模型、贡献度模型和绩效模型,系统评价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2)主要林分类型、森林管理单位类型与面积是影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重要因素。本文系统评价了大湘西24个县域的10种林分类型、7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类型、7种341个森林管理单位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发现,杉木林、马尾松、三杉林、其他阔叶林、经济林和灌木林是主要的贡献林分,灌木林、其他阔叶林、杉木林的服务功能价值较大,并在不同时段和县域发挥了不同的服务功能。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均总价值为725.45亿元,县均30.23亿元。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排序依次为固碳释氧、涵养水源、森林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积累营养物质、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中龄林、幼龄林的价值较大,天然林价值大于人工林。不同森林管理单位年均功能价值排序依次为: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国有林场、国家森林(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物保护单位。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国有林场和国家森林(湿地)公园分布面积较大的县域,其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也较大。1995-2015年,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加了170.54万元/hm2,年均增长8.53万元/hm2,县均增加7.11万元/hm2。价值增加县域有20个,但在不同时段和县域价值增幅不均衡。因此,加大县域林分经营协作、分类指导,是促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高价值区、中高价值区的全局化转移的重要措施。(3)大湘西不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与时空维度的功能差异影响二者耦合分布。耦合模型有效模拟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与旅游经济影响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各县域二者耦合价值差异较大。耦合度指数从0.34上升到0.49,耦合协调度系数由0.19上升为0.50,表明大湘西二者耦合趋向强化与稳定。其中,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功能类型和成熟林、天然林发挥的较大旅游景观功能,对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影响较大。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分异影响,耦合度很显着县域达18个,有20个县域由低度协调区转变为高度协调区,耦合格局由全局化向“南北部高、中部低”演变。(4)森林与旅游的耦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影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贡献。旅游经济贡献模型表明,固碳释氧、涵养水源是森林的主要旅游经济贡献功能。各龄组的旅游经济贡献存在县域差异。天然林的旅游经济贡献大于人工林,以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旅游经济贡献为最大。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贡献值平均为1︰8.91元。县域地理区位、二者耦合发展水平与旅游业开发程度是影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旅游经济贡献的重要因素。(5)旅游经济绩效模型表明,林分类型丰富、森林管理单位多样、耦合协调度高、旅游经济贡献大和旅游经济绩效明显的县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较大。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估算大湘西各县域森林的旅游经济绩效对GDP增长的偏离程度,发现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是森林生态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而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森林景观价值重点突出了森林的旅游经济影响功能。构建偏离度指数与梯度指数,划分出不同旅游经济绩效优势和梯度的各类型县域。在森林的旅游经济贡献较大县域,其旅游经济绩效较为稳定。因此,对县域森林与旅游应分类指导、因县施策,科学经营天然林、成熟林和主要森林管理单位,以缩小森林的旅游经济绩效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黄秀淼[6](2020)在《基于SWOT分析的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泰顺县是一位于浙闽交界的山区县,县内存有较为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等原因,旅游资源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开发,部分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效益不高。泰顺县生态条件优良、山多地少,工业基础薄弱,有利于发展旅游业,泰顺县政府也以旅游业为发展主业,希望借助旅游发展实现绿色崛起。随着乡村振兴、浙江大通道、温州西部休闲产业带建设等政策的实施,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较好的政策机遇,泰顺县可根据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充分把握省市政策带来的机遇,恰当应对挑战,通过旅游发展,实现后发崛起。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收集旅游资源开发相关信息,再通过SWOT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列出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尝试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得出泰顺县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大但开发程度低。泰顺县具有旅游资源独特、生态环境优良和开发潜力巨大等优势和资源分散、交通不便、设施不全等劣势,外部环境中遇到省市交通建设、工商资本回归、相关政策扶持的机遇,劣势逐渐改善,但和其他县(市、区)相比也存在资金、人才方面的不足。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应充分利用优良生态、独特资源和民俗底蕴的优势,把握交通、资金、政策方面的机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解决人才、资金、机制方面的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将会有很好的成效。

于波[7](2020)在《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生态旅游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洋经济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因此,海洋生态旅游也受到国内沿海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逐步成为发展当地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最佳选择。由于发展战略的偏差,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过度开发问题也逐渐出现,急需得到关注和解决。通过对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研究,提出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对策。1.分析了荣成市海洋旅游的主要资源,对成山头、赤山、那香海景区、桑沟湾、楮岛的等旅游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对荣成市海洋旅游资源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区域横向对比来看,荣成市海洋旅游资源等级与青岛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与烟台相比,也不占绝对优势;从市域层面看,总体旅游资源丰富,景区等级与知名度较好,但分部较散,缺少联动发展,没形成强有力的旅游核心力。2.分析了 2015-2019年间荣成市渔民收入情况,总体上成上升趋势,目前为人均3.4-3.5万元/人/年。2015-2019年荣成市旅游公司员工的工资也呈现上升趋势,员工人均工资为4.6万元/人/年。分析了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服务及产品价格。对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对大多数人有吸引力,最吸引他们的是海岛景色和与陆地相隔的海岛环境。3.对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现进行了 SWOT分析。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为: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荣成市旅游品牌知名度高;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对海洋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资源整合不够、缺乏品牌产品,海洋开发投入不足日益突出,海洋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海洋生态质量不容乐观;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机遇:广阔的海洋旅游前景,荣成市旅游软环境的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市的转型升级;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挑战:海洋生态旅游面临激烈的空间竞争,滨海岸线旅游发展空间不足,受气候影响,旅游的季节性强,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产业起步较。4.提出了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并在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首先,加强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坚持海陆环境同治,提升海洋生态景区环境承载力;其次,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科学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再次,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科学利用保护海洋资源,推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最后,加大海洋生态人文建设重视力度,推进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倡导绿色消费文化观念,树立先进生态文化理念。

杨学文[8](2020)在《辽河干流保护区沈阳段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心中越来越热的词汇,生态环境建设已经跃居到等同于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为代表的各种战略指导和建设措施,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齐备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及立法结构。辽河是我国的七大江河之一,属于平原型河流,流域范围广阔,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极为敏感和脆弱,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在长时间的人类的不当的开发利用活动当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破坏,辽河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当前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内容及“生态城市”的追求极不相符。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辽河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以满足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立足于辽河沈阳段展开分析,第二章中把整个流域视为开放化、变化的一个有机系统来剖析,分析和梳理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章中对辽河流域当前的水系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实例从保护与开发的角度全面系统的分析了辽河保护区沈阳段旅游资源如何应对保护与开发的问题,第四章中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针对辽河流域旅游资源,提出可行性、保护性开发利用要求及方案,基于生态旅游带的保护与建设促进城镇生态旅游经济的繁荣.此外笔者分别从生态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的相关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在今后辽河全域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能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李博[9](2020)在《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迫在眉睫,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湖南省传统村落数量众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针对该省前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研究并不多见。湖南作为我国旅游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该省也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并已开发出众多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成绩斐然,但仍有许多旅游资源亟待挖掘。当前,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传统村落作为乡村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其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亟需对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驱动因素及旅游开发潜力展开研究。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以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GIS为主要技术手段,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不平衡指数、网格维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学方法,分析了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探究了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并借助熵权法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进行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文章最后提出了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湖南省传统村落呈集聚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差异较大,区域尺度上,主要分布于湘西、湘南地区;市州尺度上,主要集中在湘西、怀化、郴州、永州、邵阳等5个市州;在区县尺度上,传统村落分布在全省75个县市区,其中11个县市区的传统村落数量不少于20个;传统村落分形特征明显,且分形结构较为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多中心集聚特征;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主要分布于3个片区: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和湘南山区,分布带的走向与山脉走向大体一致;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正的空间自相关性,无论是传统村落分布较多的地区,还是传统村落分布较少的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态势。(2)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受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地貌、植被盖度、河流水系、年降水量、年均气温等是影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内在因素;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客源市场、交通区位、高级景区等是重要的外部推手,对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影响较为显着。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发现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分布面积较广,全省79个县市区内明显分布着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二级潜力区位于一级潜力区的外围。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一级潜力区主要分布在45个县市区内,即湖南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都有分布,且一级潜力区主要位于湘西、湘南和湘中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沿路”、“沿河”等空间分布规律。(3)为保护和发展湖南省传统村落,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文章提出调查村落资源,做好传统村落规划;运用新技术,做好管理、宣传工作;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传统村落;积极打造湖南增长极,实现点线面多维度发展;储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人才等建议。

牛嘉仪[10](2020)在《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旅游业作为连接沿线国家、城市的重要纽带之一,在拉动经济增长、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沿线旅游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莎车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开发条件,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但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开发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附加值不足等困境。如何将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价值、将资发展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本县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莎车县旅游资源,明确莎车县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通过构建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莎车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本县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结构及开发顺序;通过对莎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就区位交通、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客源市场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外,针对县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广阔的地理空间,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最邻近点分析、核密度分析、连接度分析、通达度分析、可达性分析等,对旅游资源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和旅游交通网络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空间布局、市场开发、营销策略、产品开发方面对策建议,为莎车县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二、加快旅游资源开发 努力建设生态旅游大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旅游资源开发 努力建设生态旅游大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RMP分析的贵州荔波县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与分析方法
    1.1 区位概况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资源分析(R性)
        2.1.1 荔波生态旅游资源
        2.1.2 荔波文化旅游资源
    2.2 市场分析(M性)
        2.2.1 市场规模
        2.2.2 市场定位
    2.3 产品分析(P性)
        2.3.1 自然风景观光旅游
        2.3.2 生态度假森林养生
        2.3.3 四季休闲农旅产业
        2.3.4 民族特色文化体验
        2.3.5 生态产品提档升级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3.2 主要建议
        3.2.1 践行精品旅游质量提升战略
        3.2.2 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3.2.3 实施空间拓展发展策略

(2)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政策的驱使和导向
        1.1.2 我国体育发展的需要
        1.1.3 全民空前高涨的健身需求
        1.1.4 各行业发展的促进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产业融合
        1.5.2 体育商业赛事
        1.5.3 “文体旅商”
2 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发展情况
        2.1.2 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发展情况
        2.1.3 体育产业与商业融合的发展情况
        2.1.4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商业间融合的发展情况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3 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
    3.1 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3.2 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3.2.1 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之间具有相类似的基础
        3.2.2 体育与文化、旅游、商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3.3 融合发展的理论背景
        3.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3.3 产业融合理论
        3.3.4 场景理论
4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个案分析
    4.1 项目一:桂林马拉松(简称“桂马”)
        4.1.1 项目背景
        4.1.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4.1.3 融合发展的成果
        4.1.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4.1.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4.1.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体育联赛旅游
    4.2 项目二:阳朔铁人三项赛(简称“阳朔铁三”)
        4.2.1 项目背景
        4.2.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4.2.3 融合发展的成果
        4.2.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4.2.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4.2.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发展旅游核心产业的体育内涵创意游
    4.3 项目三:马山县攀岩赛(简称“攀岩赛”)
        4.3.1 项目背景
        4.3.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4.3.3 融合发展的成果
        4.3.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4.3.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4.3.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康养类产业集聚型体育赛事
    4.4 项目四:龙脊梯田百公里跑山赛(简称“龙脊跑山赛”)
        4.4.1 项目背景
        4.4.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4.4.3 融合发展的成果
        4.4.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4.4.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4.4.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引入“农业+”的体育主题游
    4.5 项目五:资源国际越野挑战赛(简称“资源越野赛”)
        4.5.1 项目背景
        4.5.2 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4.5.3 融合发展的成果
        4.5.4 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4.5.5 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4.5.6 融合发展的模式分析——休闲体育观光游
5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机制的解读
    5.1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机制的动因
        5.1.1 需求驱动因素
        5.1.2 产业发展驱动因素
        5.1.3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
    5.2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机制的要素
        5.2.1 资源融合
        5.2.2 技术融合
        5.2.3 市场融合
        5.2.4 业务融合
    5.3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机制的效应
        5.3.1 提高赛事的知名度
        5.3.2 树立赛事品牌,促进经济增长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文化产业占比较低
        6.1.2 “文体旅商”产业间融合发展表现出产业关联、产业集群化
        6.1.3 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成为广西地区体育商业赛事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6.2 建议
        6.2.1 注重文化产业融合比,优化产业结构
        6.2.2 加强产业间的融合力度,提升品牌效益
        6.2.3 优化营销策略,为产业间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五、资料数据来源
    六、论文框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第1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旅游
        1.1.2 生态旅游业
        1.1.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相关理论
        1.2.1 沟域经济理论
        1.2.2 山地生态经济理论
        1.2.3 生态旅游系统理论
        1.2.4 民族生态旅游理论
        1.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6 民族社会学理论
        1.2.7 民族经济学理论
    1.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1 川西高原藏区发展现实选择
        1.3.2 生态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
        1.3.3 生态旅游与扶贫效应耦合性关系
        1.3.4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扶贫效应
    小结
第2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环境特点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生态环境条件
        2.1.4 气候水文条件
    2.2 综合区位分析
        2.2.1 交通区位
        2.2.2 生态区位
        2.2.3 经济区位
        2.2.4 旅游区位
    2.3 历史人文背景
        2.3.1 历史沿革
        2.3.2 民族文化
    2.4 生态旅游资源条件
        2.4.1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2.4.2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特征
        2.4.3 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优势
        2.4.4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2.5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2.5.1 政治环境因素
        2.5.2 自然条件因素
        2.5.3 社会发展因素
        2.5.4 经济环境因素
        2.5.5 科技水平因素
    小结
第3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3.1.1 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贯穿于生态旅游业发展
        3.1.2 推动了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3.1.3 有力促进了川西高原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3.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地理环境特殊
        3.2.2 生态环境脆弱
        3.2.3 社会环境复杂
        3.2.4 经济发展基础弱
    3.3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还非真正的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3.3.2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提升
        3.3.3 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3.3.4 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滞后
        3.3.5 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3.6 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明显
    3.4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发展理念仍然滞后
        3.4.2 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3.4.3 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3.4.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小结
第4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时空评价
    4.1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1.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划分
        4.1.4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2 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1 确定指标权重
        4.2.2 指标总权重
        4.2.3 评价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指标量化分析
        4.3.1 评价指标量化评分档次
        4.3.2 评价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4.3.3 建立评价模型
    4.4 基于指标模型的时空评价
        4.4.1 时空评价的重要意义
        4.4.2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分
        4.4.3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
    小结
第5章 案例: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5.1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5.1.1 战略地位显着
        5.1.2 世界级旅游资源富集
        5.1.3 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5.1.4 生态旅游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5.2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2.1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5.2.2 旅游可进入性仍然较差
        5.2.3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
        5.2.4 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较低
        5.2.5 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不够
    5.3 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5.3.1 高山峡谷生态旅游
        5.3.2 高原山地生态旅游
        5.3.3 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5.4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发展思路
        5.4.1 加速打造“一核两中心”
        5.4.2 着力拓展三轴发展
        5.4.3 积极建设三个旅游城镇圈
        5.4.4 扎实推动三大区域发展
        5.4.5 打造生态旅游业重点和旅游品牌
    5.5 甘孜州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分析
        5.5.1 生态旅游业扶贫实践
        5.5.2 生态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5.5.3 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评价
    小结
第6章 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建议
    6.1 可持续发展思路
        6.1.1 以建设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6.1.2 构建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6.1.3 发展基本原则
        6.1.4 产业发展路径
    6.2 可持续发展建议
        6.2.1 制度保障体系
        6.2.2 发展对策建议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生态旅游业扶贫效应调查问卷
    附表2: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调查问卷
    附表3:川西高原藏区主要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表
    附表4:甘孜州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系统构成一览表
    附表5: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统计表
    附表6:甘孜州主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表
    附表7:甘孜州旅游扶贫村统计表(2016-2019)
    附图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附图2:国家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附图3:国家生态脆弱性评价图
    附图4:四川省五大生态旅游发展片区区位图
    附图5: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6: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开发空间格局
    附图7:川西高原藏区旅游景区带动扶贫村分布示意图
    附图8:川西高原地区高程图
    附图9:川西高原藏区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图10: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4)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1.2.2 限制开发区域研究进展
        1.2.3 绿色发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限制开发区
        2.1.2 绿色发展
        2.1.3 绿色发展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5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
    3.1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背景与条件
        3.1.1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类型和范围
        3.1.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自然环境条件
        3.1.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演变与现状分析
        3.1.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环境发展态势分析
    3.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测算方法
        3.2.1 研究方法
        3.2.2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3.2.3 绿色发展效率测算
    3.3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演化特征
        3.3.1 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呈现V型演变趋势
        3.3.2 不同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演变趋势不同
        3.3.3 绿色发展效率时间变化差异特征
    3.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演变特征
        3.4.1 绿色发展效率整体相对较好,但内部呈两极分化态势
        3.4.2 绿色发展效率相对低值区以资源型城市为主
        3.4.3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
        3.4.4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1.1 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4.1.2 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外生动力
    4.2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2.1 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发展效率存在非线性关系
        4.2.2 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3 科技创新水平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4 城镇化水平提升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2.5 环境规制有利于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1 Tobit模型
        4.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4.3.3 数据来源
        4.3.4 测算结果
    4.4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4.4.1 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2 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3 科技创新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4 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4.5 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
    5.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5.1.1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目标
        5.1.2 模式选择的原则
        5.1.3 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一般模式
    5.2 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2.1 典型案例(临江市)
        5.2.2 森林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3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发展模式
        5.3.1 典型案例(梨树县)
        5.3.2 农产品主产区绿色发展模式
    5.4 草原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4.1 典型案例(通榆县)
        5.4.2 草原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体制机制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1.1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6.1.2 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建立绿色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6.1.3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机制
    6.2 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2.1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6.2.2 优化产业配置,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
    6.3 强化要素集聚保障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3.1 加强科技支撑,推进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6.3.2 加大绿色投入,加强金融资金支持力度
        6.3.3 集聚优秀人才,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6.4 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
        6.4.1 加强生态建设与修复,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6.4.2 加快环境综合整治,建立权责明确的环境污染治理制度
        6.4.3 强化节能降耗,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旅游经济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1.2.1 主要概念辨析
        1.2.2 理论基础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
        1.3.2 旅游空间分异与旅游经济影响
        1.3.3 总体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总体环境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人文社会环境
        2.1.3 森林资源状况
        2.1.4 旅游经济发展
    2.2 主要林分类型
        2.2.1 总体分布
        2.2.2 林分面积
    2.3 森林管理单位概况
        2.3.1 森林管理单位主要类型
        2.3.2 森林管理单位分布与面积
    2.4 本章小结
3 材料与方法
    3.1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3.1.1 资料来源
        3.1.2 评价方法
    3.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评价
        3.2.1 资料来源
        3.2.2 指标构建
        3.2.3 评价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4.1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4.1.1 公共数据估算
        4.1.2 主要核算方法
        4.1.3 核算面积分布
        4.1.4 核算结果与分析
    4.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评价
        4.2.1 不同森林功能类型的功能价值评价
        4.2.2 不同龄组的功能价值评价
        4.2.3 不同起源的功能价值评价
        4.2.4 不同森林管理单位的功能价值评价
    4.3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时空评价
        4.3.1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时间过程评价
        4.3.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评价
    5.1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机理
        5.1.1 森林生态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人地”框架
        5.1.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作用机制
    5.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与旅游经济耦合评价
        5.2.1 耦合指标构建
        5.2.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与旅游经济耦合估算
        5.2.3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
        5.2.4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与耦合价值的县域分析
    5.3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贡献评价
        5.3.1 旅游贡献指标构建
        5.3.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属性的旅游经济贡献测算
        5.3.3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旅游经济贡献的时空特征
        5.3.4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耦合价值与贡献价值的县域分析
    5.4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绩效评价
        5.4.1 旅游经济绩效描述与变量说明
        5.4.2 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5.4.3 旅游经济绩效梯度划分
        5.4.4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旅游经济影响的县域分析
    5.5 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相关讨论
        6.3.1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讨论
        6.3.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旅游经济影响的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SWOT分析的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1 国内旅游资源开发情况分析
        1.2.2 国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3 相关概念概述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路线示意图
2 泰顺县旅游资源现状
    2.1 泰顺县情及旅游资源情况简介
    2.2 泰顺县旅游资源类型
        2.2.1 建筑设施景观类
        2.2.2 地理文化景观类
    2.3 泰顺县旅游资源评价
3 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
    3.1 优势(Strengths)
        3.1.1 环境生态良好
        3.1.2 旅游风光独特
        3.1.3 文化遗产众多
        3.1.4 民俗底蕴深厚
    3.2 劣势(Weaknesses)
        3.2.1 旅游资源分布散乱
        3.2.2 交通不便发展落后
        3.2.3 旅游配套设施不全
    3.3 机遇(Opportunities)
        3.3.1 交通设施改善
        3.3.2 工商资本回归
        3.3.3 政策扶持加大
    3.4 挑战(Threats)
        3.4.1 旅游人才欠缺
        3.4.2 旅游发展不均
        3.4.3 体制机制制约
    3.5 SWOT分析
        3.5.1 旅游资源独特,开发潜力大
        3.5.2 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设施不全
        3.5.3 旅游政策扶持、交通改善、资本逐步回归
        3.5.4 人才短缺、发展不均、机制问题
4 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4.1 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旅游全域化发展
        4.1.1 合理划分旅游功能区
        4.1.2 科学建设旅游景区
        4.1.3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4.2 健全和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游客旅游满意度
        4.2.1 健全旅游接待设施
        4.2.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4.3 完善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夯实旅游开发保障
        4.3.1 土地政策保障
        4.3.2 交通政策倾斜
        4.3.3 招商引资政策
    4.4 精准投资、培育人才,让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进行
        4.4.1 增加资金投入
        4.4.2 培育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致谢

(7)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荣成市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可能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海洋经济
        2.1.2 海洋生态旅游
        2.1.3 海洋生态旅游产品
        2.1.4 海洋生态旅游服务
    2.2 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旅游发展理论
        2.2.2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3.1.1 荣成市的海洋旅游资源特征
        3.1.2 荣成市现有主要海洋生态旅游产品
    3.2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3.2.1 海洋生态旅游收入
        3.2.2 渔民收入情况
        3.2.3 旅游公司员工工资
        3.2.4 服务或产品价格
        3.2.5 客源市场分析
4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4.1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
        4.1.1 优越的区位优势
        4.1.2 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
        4.1.3 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4.1.4 荣成市旅游品牌知名度高
    4.2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
        4.2.1 对海洋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
        4.2.2 资源整合不够,独特性不明显
        4.2.3 海洋开发投入不足日益突出
        4.2.4 海洋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4.2.5 海洋生态质量不容乐观
    4.3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机遇
        4.3.1 广阔的海洋旅游前景
        4.3.2 荣成市旅游软环境的改善
    4.4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挑战
        4.4.1 海洋生态旅游面临激烈的空间竞争
        4.4.2 受气候影响,旅游的季节性强
        4.4.3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产业起步较晚
5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
    5.1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5.1.1 经济目标可持续
        5.1.2 环境与资源目标可持续
        5.1.3 社会目标可持续
    5.2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品牌创建战略
    5.3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空间战略
    5.4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5.4.1 开发新型海洋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5.4.2 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新业态
6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6.1 加强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
        6.1.1 坚持海陆环境同治
        6.1.2 提升海洋生态景区环境承载力
    6.2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
        6.2.1 科学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6.2.2 增强业态创造力
        6.2.3 提档升级旅游要素
    6.3 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
        6.3.1 利用现代先进信息化技术进行科学管理
        6.3.2 重视海洋生态旅游的科研与教育
        6.3.3 提升荣成海洋旅游软实力
    6.4 加大海洋生态人文建设重视力度
        6.4.1 倡导绿色消费文化观念
        6.4.2 树立先进生态文化理念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客源市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8)辽河干流保护区沈阳段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4.2 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4.3 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研究趋势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的研究
        2.1.1 旅游资源相关研究
        2.1.2 生态旅游相关研究
    2.2 基础理论研究
        2.2.1 低影响开发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生态可持续
        2.2.4 自然保护区
    2.3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2.3.1 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涵义
        2.3.2 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
        2.3.3 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2.3.4 保护性开发的辩证关系研究
    2.4 河流保护与开发模式的研究
        2.4.1 国外河流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2.4.2 国内河流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2.4.3 研究小结
3 辽河保护区沈阳段旅游资源现状评价
    3.1 辽河保护区基本条件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生态环境条件及治理情况
        3.1.3 城镇居民分布及社会经济条件
        3.1.4 文化资源条件
        3.1.5 综合交通条件
    3.2 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统计分析
        3.2.1 旅游资源的基础类型
        3.2.2 旅游资源的基本分类
        3.2.3 旅游资源的统计分析
    3.3 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
        3.3.1 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
        3.3.2 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3.3.3 旅游资源的等级评价
        3.3.4 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
    3.4 生态敏感性研究分析
        3.4.1 主要生态敏感因子
        3.4.2 研究分析结论
    3.5 辽河旅游业的调查研究
        3.5.1 辽河旅游发展热点
        3.5.2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4 建立辽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基本策略
    4.1 辽河保护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4.1.1 保护中适当开发利用为前提
        4.1.2 因地制宜地开发旅游资源
        4.1.3 注重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
    4.2 辽河保护区旅游资源保护策略
        4.2.1 构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4.2.2 确定重点保护的旅游资源单体
        4.2.3 预测旅游资源保护的环境容量
    4.3 辽河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4.3.1 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
        4.3.2 复合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4.3.3 控制旅游资源开发强度
        4.3.4 优化旅游资源产业结构
    4.4 辽河旅游保护性开发的建设实施策略
        4.4.1 确定保护性开发的建设主体
        4.4.2 建立管理结构的框架体系
        4.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4 投资政策保障
        4.4.5 政策法规保障
        4.4.6 建设保护性开发旅游示范区
    4.5 本章小结
5 辽河沈阳段旅游资源保护开发规划
    5.1 完善生态旅游系统规划
        5.1.1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5.1.2 河流生态绿廊控制
        5.1.3 旅游与城乡发展相融合
        5.1.4 挖掘旅游资源文化特色
    5.2 景观资源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5.2.1 空间布局结构
        5.2.2 景观功能分区
    5.3 旅游资源线路及产品规划
        5.3.1 旅游景观线路
        5.3.2 旅游资源产品
    5.4 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5.4.1 旅游交通系统
        5.4.2 其他配套设施
    5.5 辽河旅游业的营销与管理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村落研究现状
        1.2.2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1.4.1 技术路线
        1.4.2 数据来源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区位
    2.2 自然地理
    2.3 社会经济
    2.4 交通网络
    2.5 旅游发展
        2.5.1 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概况
        2.5.2 旅游业发展概况
3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
    3.1 传统村落概况
    3.2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
        3.2.1 最邻近指数分析
        3.2.2 变异系数分析
    3.3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均衡特征
        3.3.1 空间分布集中程度
        3.3.2 空间分布均衡程度
        3.3.3 网格维数分析
    3.4 湖南省传统村落市县分布特征
        3.4.1 市州分布特征
        3.4.2 县域分布特征
    3.5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密度特征
    3.6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关联特征
        3.6.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6.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4.1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驱动因子分析
        4.1.1 湖南省旅游传统村落概况
        4.1.2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4.1.3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人文地理因素
    4.2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构建与结果
        4.2.1 评价指标确定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3 评价指标分级
        4.2.4 模型构建与结果验证
    4.3 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4.3.1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分析
        4.3.2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一级潜力区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建议
    5.1 调查村落资源,做好传统村落规划
    5.2 运用新技术,做好管理、宣传工作
    5.3 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传统村落
    5.4 积极打造湖南增长极,实现点线面多维度发展
    5.5 储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人才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旅游资源
        2.1.1 概念演变
        2.1.2 分类基础
    2.2 旅游资源评价
        2.2.1 评价方法
        2.2.2 研究领域
    2.3 旅游资源开发
        2.3.1 开发模式
        2.3.2 开发路径
        2.3.3 现实存在问题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旅游区位论
        2.4.2 增长极理论
        2.4.3 网络化理论
3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3.1.1 旅游资源调查
        3.1.2 旅游资源分类
        3.1.3 主要旅游资源情况
    3.2 评价指标遴选
        3.2.1 指标遴选思路
        3.2.2 成熟指标模型借鉴
        3.2.3 初选指标池构建
    3.3 指标筛选及确定
        3.3.1 指标筛选过程
        3.3.2 指标及体系确定
    3.4 指标权重
        3.4.1 评价体系各层次权重确定
        3.4.2 权重结果分析
    3.5 指标评价及资源分级标准
        3.5.1 指标评价标准
        3.5.2 资源分级标准
4 莎车县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4.1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
        4.1.1 定性分析
        4.1.2 定量评价
        4.1.3 评价小结
    4.2 莎车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4.2.1 区位交通支持条件分析
        4.2.2 社会经济支持条件分析
        4.2.3 政策环境分析
        4.2.4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4.2.5 客源市场条件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GIS的莎车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5.1 基础数据处理
        5.1.1 旅游资源点位选取
        5.1.2 数据资料来源及处理
    5.2 莎车县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结构
        5.2.1 空间分布类型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基于水系的缓冲区分析
    5.3 连接度分析
        5.3.1 α指数分析
        5.3.2 β指数分析
        5.3.3 γ指数分析
    5.4 通达度分析
        5.4.1 通达度指数
        5.4.2 紧密度指数
    5.5 可达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莎车县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1 开发思路
    6.2 空间分区策略
    6.3 市场开发策略
        6.3.1 形象定位
        6.3.2 目标市场
        6.3.3 营销策略
    6.4 产品开发策略
        6.4.1 旅游产品开发
        6.4.2 旅游线路开发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调查表
附录二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致谢

四、加快旅游资源开发 努力建设生态旅游大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RMP分析的贵州荔波县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 孟贵,宁攸凉,吴水荣,刘叶菲. 林业资源管理, 2021(05)
  • [2]广西体育商业赛事“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调查研究[D]. 黄艳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川西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蔡新良.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4]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模式研究[D]. 李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5]大湘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旅游经济影响评价研究[D]. 文连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6]基于SWOT分析的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黄秀淼.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7]荣成市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于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辽河干流保护区沈阳段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D]. 杨学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 李博.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 牛嘉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努力建设生态旅游大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