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前列腺素和β-内啡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可可[1](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在猪体外循环中,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研究其对体外循环所导致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清洁小猪9头,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体外循环组(B组)、体外循环+右美组(C组),每组三头。A组全身麻醉后开胸,不做体外循环处理。B、C两组在A组基础上,行体外循环。当猪心脏停跳时间达1小时后,逐渐停机使其心脏复跳,复跳时间达2小时后,经主动脉快速放血将猪处死,随后开腹收集回肠组织以制作标本。术中经动脉采集各组血液标本。将肠组织标本均分为两份,分别置于-80℃冰箱和浓度为2.5%的戊二醛内固定保存。检测血清中D-乳酸浓度和二胺氧化酶(DAO)的活性;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介素-6(IL-6)的浓度;电镜下观察肠内皮细胞线粒体结构变化。结果:与A组对比,B、C两组血清中的D-乳酸的浓度和DAO的活性均增加(P<0.05);B组的变化幅度高于C组(P<0.05)。B、C两组肠组织内TNF-α及IL-6的浓度增高大于A组(P<0.05);C组增高趋势低于B组(P<0.05)。电镜下B、C两组肠内皮细胞线粒体有明显损伤,且B组损伤程度重于C组。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通过抑制肠组织在体外循环损伤时的炎症反应及线粒体保护等途径发挥对肠道的保护作用。
宋精梅,陈思邈,陈冰,董静怡,陈伟燕,郭海峰,张宇燕[2](2020)在《川芎苦参不同比例配伍对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川芎与苦参不同比例配伍后对川芎嗪和苦参碱成分的溶出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探讨川芎、苦参中药配伍的意义。方法实验设川芎与苦参比例设为9组,分别为3∶1、2.5∶1、2∶1、1.5∶1、1∶1、1∶1.5、1∶2、1∶2.5、1∶3。分别检测提取液中川芎苦参活性成分川芎嗪、苦参碱的含量,并DPPH法测定各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川芎和苦参不同比例配伍对活性成分川芎嗪、苦参碱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川芎、苦参配伍比例为3∶1时川芎嗪含量最高,2∶1时苦参碱含量最高。不同比例配伍对抗氧化活性有显着影响,其中,川芎、苦参配伍比例为1∶2时抗氧化活性最强,1.5∶1时抗氧化活性最弱。结论川芎和苦参在不同比例配伍下,有效成分川芎嗪和苦参碱含量溶出有明显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可为临床辨证治疗不同证型合理选药及优化设计剂量组合提供依据。
王国有,王云,张雪,刘德鹏,张兰,高雅,麻印莲,张村[3](2020)在《川芎茶调散的现代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川芎茶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芎、薄荷、细辛、荆芥、防风、白芷、羌活和甘草8味药材组成,主要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苯丙素类、挥发油等化合物,共同起到活血止痛的生物活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川芎茶调散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循环,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但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尚不清楚。笔者从川芎茶调散的质量控制方法、制剂工艺、化学成分、药理研究等方面阐述了川芎茶调散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该复方的临床合理应用与作用机制探讨提供参考。
张益赫[4](2019)在《地榆炭镇痛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地榆炭(SRC)是地榆高温炭化后的产物,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血证,以及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多种病证所引起的疼痛,疗效确切。然而,现今对于地榆炭镇痛作用的相关研究甚少,对其发挥镇痛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尚属空白,对地榆炭的质量标准研究更是进展缓慢。本实验团队突破固有的对小分子化合物、金属盐离子等成分研究的局限思路,创造性地引入纳米材料学科中的分离技术和表征方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地榆炭进行综合探究,以揭示其发挥生物效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目的:1.从地榆炭中分离出地榆炭纳米类成分(SRC-NCs),比较不同温度制备条件下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差异,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2.对地榆炭纳米类成分进行详细表征。3.建立实验动物致痛模型,明确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镇痛作用。4.通过测量血清中炎性介质的含量,初步探索其镇痛作用机制,以延伸其生物效应的发挥。方法:1.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制备工艺优化研究:设定不同梯度温度烧制地榆炭,通过水提、过滤、透析等方法分离出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对此种纳米类成分进行形态样貌、理化特征及生物效应的比较分析,优选出最佳的制备温度工艺,为接下来研究奠定基础。2.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表征研究:利用纳米材料学研究技术,运用电子显微镜(TEM、HR-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UV-vis)、荧光光谱分析(FL)及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手段,对地榆炭纳米类成分进行详细的表征。3.地榆炭纳米类成分镇痛作用的研究:通过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建立经典致痛动物模型,通过二甲苯致耳肿胀建立经典炎症动物模型,评价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镇痛作用。4.地榆炭纳米类成分镇痛作用及其机制初探:通过测定血清中β-内啡肽含量,评价药物的镇痛程度,通过测定血清中前列腺素E2、缓激肽等炎性介质的含量,初步探析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镇痛机制。结果:1.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制备工艺优化研究:研究发现,不同温度制备条件下得到的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形态样貌及理化特征各具特点,其中350°C制备的地榆炭生物效应更好。2.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表征研究:经TEM、HR-TEM、XRD分析发现,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呈椭圆球形外部形貌,晶格间距为0.243nm,分布较为均一;XPS分析结果表明,地榆炭纳米类成分主要由C、O及少量N元素组成,其中存在C-C,C-O,C-N,C=O,C-OH等多种化学键的结合方式,结合FT-IR结果可知,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可能含有-OH,-COOH等多种活性基团;UV-Vis结果表明,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具有微弱的紫外吸收。3.地榆炭纳米类成分镇痛作用的研究: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可以显着提高小鼠由热刺激所致疼痛的痛阈,降低化学刺激所致疼痛的扭体次数,降低由致炎试剂诱导的炎症介质释放,局部炎性细胞浸润而致的耳肿胀率。证明了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4.地榆炭纳米类成分镇痛作用及其机制初探:地榆炭纳米类成分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PGE2及BK含量,降低血清β-EP含量。说明地榆炭纳米类成分镇痛机制的发挥有可能与改善热、化学等刺激所致的小鼠炎性损伤,从而减少炎性致痛物质如PGE2、BK的释放,下调β-EP的疼痛表达有关。结论:本实验从地榆炭中分离得到了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表征。而后利用不同的致痛动物模型明确了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镇痛作用。通过测量血清中各物质含量,初步发现其镇痛效应的发挥可能与下调β-内啡肽的疼痛表达,减少前列腺素E2、缓激肽等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以上结论为中药炭药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地榆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刘轲[5](2004)在《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临床危、急、重病之一,发病既有其慢性复杂的病理基础,又有其凶险多变的急性演变过程,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在我国,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深入研究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迫切。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多种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措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细胞内蛋白酶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水解细胞外基质的两个主要酶系统为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和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目前,从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及其相关降解酶类,动态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病理生理的机制甚为少见,尤以老年动物为研究对象国内尚未见报道;在开展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中多使用青年动物,忽视了人类脑血管疾病中增龄因素的重要性,致使实验研究结果与临床有较大差距;以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方药治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资料报道较少,特别以解毒降浊、益气活血方药对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基底膜成分改变及其相关降解酶类系统表达变化影响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课题以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细胞外基质的损伤与气虚血瘀,浊毒损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IV型胶原和层连蛋白等变化揭示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从脑微血管基底膜MMPs、TIMP与PA、PAI 的变化揭示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机制。从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IV型胶原和层连蛋白等变化证实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从脑微血管基底膜MMPs、TIMP与PA、PAI的变化揭示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保护机制。1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化及脑脉通的保护作用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3h、再灌注6h、12h、24h、3d、6d 动物模型。将青年和老龄大鼠分为青年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根据缺血及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缺血3h、再灌注6h、12h、24h、3d、6d组)、老龄假手术组、老龄模型组(分组时间点同青年模型组)、脑脉通中剂量组(分组时间点同上,0.90g·kg-1·d-1)、尼莫地平组(分组时间点同上,6.00mg·kg-1·d-1)、脑脉通大剂量组(观察再灌注 24h、3d 两个时间点,1.80g·kg-1·d-1)、脑脉通小剂量组(分组时间点同脑脉通大剂量组,0.45g·kg-1·d-1)。应用整体观察包括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梗死面积等及一般形态学方法包括HE染色、透射电镜等技术对比研究老龄与青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整体和形态学变化特征的异同及脑脉通对其影响。 结果:①神经症状积分变化 青年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 12h~I/R 6d组高于I 3h、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 组。老龄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 12h~I/R 6d 组高于I3h;I/R 24h、I/R 3d 组高于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I/R 6d 组;I/R 3d 组高于I/R 6d组。与青年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大鼠模型组I/R 24h、I/R 3d增高。与老龄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大、中剂量组I/R 24 h 和脑脉通中剂量 I/R 3d组下降。②脑组织含水量变化 青年大鼠组间比较:I/R 12h~I/R 6d组高于青年假手术组;<WP=6>2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I/R 12h~I/R 3d 组高于I 3h 组;I/R 24h、I/R 3d 组高于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I/R 6d 组。老龄大鼠组间比较:I/R 12h~I/R 6d 组高于老龄假手术组、I 3h 组;I/R 24h、I/R 3d 组高于I/R 6h 组;I/R 24h 组高于I/R 12h 组。与老龄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中剂量组I/R24h降低;脑脉通大、中剂量组I/R3d降低。③脑组织梗死面积变化 青年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12h~I/R 6d 组高于 I 3h、I/R 6h 组;I/R 24h~I/R 6d 组高于I/R 12h 组;I/R 3d、I/R 6d 组高于I/R 24h 组。老龄大鼠模型组间比较:I/R 6h~I/R 6d组高于I 3h组;I/R 12h~I/R 6d组高于I/R 6h组;I/R 24h~I/R 6d组高于I/R 12h组;I/R 3d、I/R 6d 组高于I/R 24h 组。与青年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大鼠模型组I/R6h~I/R 6d 增高。与老龄大鼠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中剂量组 I/R 6h~I/R 6d 减小,脑脉通小剂量组I/R 24h、I/R 3d减小。与尼莫地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中剂量组I/R 12h、I/R 6d减小。④组织病理损伤 光镜下青年模型组可见到血管壁肿胀、壁结构模糊,管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管内有大量的红细胞淤集。与青年模型组比较,老龄模型组管周有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受压、甚或形成“血管套,管周有红细胞渗出物。脑脉通中剂量组(I/R24h)可见管壁水肿、组织结构欠清,管周水肿明显、管周有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受压变形。电镜下青年模型组可见管周围轻度、中度及高度水肿。血管壁厚薄不均。与青年模型组比较,老年模型组可见红细胞(出血灶)。基底膜厚薄不匀,可部分增厚,或折叠、扭曲,或分层、模糊,或溶解、断裂、缺损。脑脉通中剂量组(I/R 24h)可见血管周围水肿,基底膜局部水肿。 结论:?
刘轲,李建生[6](2004)在《益气化瘀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郭媛,保健媛,郭方,傅天颖[7](2003)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年第10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李建生,赵君玫,郭胜典,李建国[8](2003)在《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肾脏损伤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肾脏病理组织变化及有关指标改变。方法 :观察老龄大鼠脑电图、血清BUN、CR、肾脏组织Na+ -K+ -ATP酶、Ca2 + -ATP酶活性外周血MDA、SOD、血中NE、DA、E水平变化。结果表明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拮抗自由基损伤、调节ATP酶活性和降低肿瘤坏死因子及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的作用机制有所侧重
李建生,赵君玫,郭胜典,李建国[9](2003)在《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肺脏损伤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肺脏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老龄大鼠脑电图 ,测血浆EF、CGRP ,血和肺SOD活性、MDA含量、TXB2 和 6 -Kete -PGF1 6 ,肺脏组织ATP酶活性和TNF ,下丘脑E和DA及EN ,光镜观察肺组织。结果 :其作用机制与拮抗自由基损伤、调节ATP酶活性和前列腺素平衡 ,降低肿瘤坏死因子及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结论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肺脏组织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李建生,赵君玫,郭胜典,李建国[10](2003)在《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胃肠损伤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胃肠损伤作用。方法 :选SD 2 0~ 2 2月龄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尼莫通组、川芎嗪组、参麦组、川芎参麦组 ,测各组脑电图幅度的变化 ,胃肠组织、血清、血液和下丘脑中的生化指标及胃肠生理变化。结果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胃肠组织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结论 :其保护作用机制与拮抗自由基损伤、调节ATP酶活性和降低肿瘤坏死因子及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二、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前列腺素和β-内啡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前列腺素和β-内啡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实验对象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检测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远隔器官缺血再灌注致肠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川芎苦参不同比例配伍对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设备 |
1.2 药材与试剂 |
1.3 川芎嗪、苦参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4 川芎苦参不同比例配伍对活性成分的影响 |
1.5 川芎苦参不同比例配伍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川芎苦参不同比例配伍对活性成分的影响 |
2.2 川芎苦参不同比例配伍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川芎茶调散的现代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川芎茶调方药的质量标准研究概况 |
2 制剂工艺研究概况 |
3 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4 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4.1 解热作用 |
4.2 镇痛抗炎作用 |
4.3 抗氧化作用 |
4.4 改善脑缺氧作用 |
4.5 缓解偏头痛作用 |
5 小结 |
(4)地榆炭镇痛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综述 |
综述一 地榆炭的文献研究概况 |
1 地榆炭的临床应用研究 |
2 地榆的炮制历史沿革 |
3 地榆炭的药理药效研究 |
综述二 疼痛的文献研究概况 |
1 西医对疼痛的认识研究 |
2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地榆炭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第二章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制备条件及优化选择 |
引言 |
实验一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制备温度的考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实验二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理化性质的考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第三章 地榆炭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引言 |
实验一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镇痛作用研究 |
1 热板实验 |
2 扭体实验 |
3 二甲苯致耳肿胀实验 |
实验二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镇痛机制研究 |
1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对小鼠血清中β-内啡肽(β-EP)表达水平的影响 |
2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对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及缓激肽(BK)含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 |
2 脑缺血损伤的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3 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及机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 言 |
第一章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及机制 |
实验一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变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二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细胞外基质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三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明胶酶系统、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实验一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二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细胞外基质变化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三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明胶酶系统、纤溶酶原激活系统调节作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结语 |
附录照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肾脏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模型 |
1.3 分组与处理 |
1.4 测定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脑电图幅度变化 |
2.2 血清BUN和CR水平的变化 |
2.3 肾脏组织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的变化 |
2.4 各组间血清和组织中MDA和SOD水平的变化 |
2.5 肾组织TNF的变化 |
2.6 血中和下丘脑中NE、DA、E水平的变化 |
2.7 肾脏组织病理改变 |
3 讨论 |
3.1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肾脏损伤的作用 |
3.2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拮抗自由基损伤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肾脏损伤 |
3.3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调节 |
3.4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降低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肾脏损伤 |
3.5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肾脏损伤 |
(9)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肺脏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模型 |
1.3 分组与处理 |
1.4 测定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脑电图幅度变化 |
2.2 肺脏组织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的变化 |
2.3 各组间血清和组织中MDA和SOD水平的变化 |
2.4 血浆和组织中TXB2、6-Keto-PGF1α和TNF的变化 |
2.5 血中和下丘脑中NE、DA、E水平的变化 |
2.6 肺脏组织病理改变 |
3 讨论 |
3.1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肺脏损伤的作用 |
3.2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拮抗自由基损伤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肺脏损伤 |
3.3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调节ATP酶活性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肺脏损伤 |
3.4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调节前列腺素代谢平衡失调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肺脏损伤 |
3.5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降低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肺脏损伤 |
3.6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肺脏损伤 |
(10)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胃肠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分组与处理 |
1.3 测定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脑电图幅度变化 |
2.2 胃肠组织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的变化 |
2.3 各组间血清和组织中MDA和SOD水平的变化 |
2.4 小肠组织中TNF含量的变化 |
2.5 血中和下丘脑中NE、DA、E水平的变化 |
2.6 胃肠组织病理改变 |
3 讨论 |
3.1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胃肠损伤的作用 |
3.2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拮抗自由基损伤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胃肠损伤 |
3.3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调节ATP酶活性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胃肠损伤 |
3.4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降低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胃肠损伤 |
3.5 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及其配伍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以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胃肠损伤 |
四、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前列腺素和β-内啡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 刘可可.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2]川芎苦参不同比例配伍对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宋精梅,陈思邈,陈冰,董静怡,陈伟燕,郭海峰,张宇燕. 中国中医急症, 2020(01)
- [3]川芎茶调散的现代研究概况[J]. 王国有,王云,张雪,刘德鹏,张兰,高雅,麻印莲,张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3)
- [4]地榆炭镇痛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益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D]. 刘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6]益气化瘀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J]. 刘轲,李建生. 中国医药学报, 2004(01)
- [7]《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年第10卷关键词索引[J]. 郭媛,保健媛,郭方,傅天颖.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3(06)
- [8]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肾脏损伤的作用[J]. 李建生,赵君玫,郭胜典,李建国.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03)
- [9]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肺脏损伤的作用[J]. 李建生,赵君玫,郭胜典,李建国.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02)
- [10]川芎嗪和参麦注射液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胃肠损伤的作用[J]. 李建生,赵君玫,郭胜典,李建国.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