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樊体睿[1](2021)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以德宏芒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及实施已成为目前全球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热点之一。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增进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尊重彼此文化间的独特性和存在价值进而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实现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人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这一思想在促进全球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加深各文化间的理解、解决新时代的全球性问题等方面发挥了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音乐教育领域也注意到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音乐教育的内在联系。相关学者尤其是音乐人类学家和音乐教育学家,相继投入到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和推广之中。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探索和发展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总体上依然处于理论大于实践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上仍然不能完全摆脱固有的音乐教育模式,即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的民族附加模式。这种音乐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和国民全面发展的个人需要,尤其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矛盾日趋严重。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虽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可以看出艺术教育者的音乐教育思想有逐渐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转型的趋势。可惜的是,这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趋势,还未能延伸至社会和家庭音乐教育中,三者仍然处于“分工不合作”的情况,未能充分发挥三者之间的教育优势,导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影响力以及教育成果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定程度的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仅依靠学校一己之力是力不能及的,推动地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依靠社会、家庭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德宏州芒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从三个层面,即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分析各自的发展现状,并根据调查现状所反映的问题,提出三者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发展当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

钱琳琳[2](2021)在《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以河南周口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学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合唱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音乐美育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合唱艺术的理解和接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们也理应看到,目前一些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地区,小学合唱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以河南周口地区为例,尝试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予以分析。文章分别以河南省周口地区的市区、县城(含县级市)以及乡镇中的9所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阅读法、访谈法等方法,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上述9所学校在合唱教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对合唱教学的参与度以及合唱教学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情况。在对上述9所学校的合唱教育现状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上述学校在合唱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合唱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扼要的介绍。主要涉及合唱的起源、内涵及发展演变,合唱在我国的发展,等等;第二部分简要分析了河南周口地区小学合唱教育概况。该部分主要包括调研学校的音乐课程开展情况、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对合唱的理解及相关基础设施等情况;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周口地区小学合唱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上述九所小学的调查数据与统计结果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文章归纳了周口地区小学合唱教学中现存的几点共性问题。例如,教育管理部门及相关学校领导对合唱教育教学的实施重视重视不够、合唱专业方面的师资不足、相关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等;文章最后给出了提高合唱教学在周口小学音乐教育中参与度的相关建议,其中主要包括提高全社会对合唱教育的认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结合地方特色走多元化发展的合唱教育道路等。

周亦斌[3](2021)在《传承与嬗变:英国都铎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国都铎王朝时期是诸多方面转型的关键阶段,从社会秩序的重构到权力形态的演变,无不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剧烈震荡。承袭中世纪罗马基督教传统的英国学校音乐教育,在都铎时期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其教育目标、内容、形式与方法皆发生了根本转变。作为英国教育序列的重要环节,它在权力统治、宗教礼拜以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育化之功更是培养政治精英、阐释教会义理和促进阶层理解不可或缺的方式。英国都铎时期学校音乐教育既在中世纪末期教会的腐朽氛围中求生存,又在新生王朝的裹挟下朝前进。除了自始至终贯穿其发展进程的教会与世俗权力的博弈,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也共同推动了英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并塑造了其演进的基本形态。本文以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存在于英国都铎社会的几类主要学校为研究对象,将都铎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置于一个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的立体分析框架。在纵向上,以英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基本线索,将学校音乐教育的古希腊源起、英国学校音乐教育中世纪早期的肇始以及中世纪晚期的变化等,作为英国学校音乐教育在都铎之前的历史积淀。在横向上,大致将都铎王朝各君主的统治阶段作为研究的时空划分理据,依次概括、分析和比较各阶段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发展、不同形态及其成因与影响。本文通过对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分析,将都铎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演进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首先是都铎早期的恢复阶段。都铎王朝的建立既构建了全新的统治格局,也为学校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时代气息。由宗教主导学校音乐教育的传统模式,显然已不适合王朝发展的需求,亦不符合君主权力统治的长远利益。同时,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的多重影响下,学校音乐教育也开始强调为人性而辩护。因此,学校音乐教育若要与王朝的发展相契合,则必须消除教会顽瘴痼疾的影响,修道院的解散即是促进学校音乐教育在都铎王朝初期演化的重要表征。其次是都铎中期的重构阶段。爱德华六世的继位推动了英国宗教改革的进程,教义的持续争辩终获定论,它以罗马天主教会的失败而告终。英国君主开始以至高和唯一统治者的身份,全面掌控治教与治世的双重权力,并通过进一步解散歌祷堂,从教义层面更彻底地瓦解了罗马教会的思想根基。自此,学校音乐教育的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在修道院解散之初就日渐减少的音乐课程,到这时几不可见。绝大多数中等学校不再承担基础音乐教学,音乐课程仅有限地在少数带有慈善性质、世俗商人的学校中开设,或由私人音乐教师传授以及在家庭教育中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音乐教师地位的改变、音乐教材的革新以及大学音乐教育研究的开展。最后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渐变。这是在君主与教会权力明晰后一次真正的自主发展,它建立在蓬勃的音乐文化、独特的音乐政治生态以及人文化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基础上,这一时期迅速发展的大学音乐教育,也在音乐学位的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形成了近代音乐教育制度化的雏形。以上诸种因素共同影响了英国都铎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演进,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演进轨迹及时代特征。英国学校音乐教育在社会转型和思想激荡的关键时期逐渐成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理路,成为其后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范本,也为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历史经验。

战红岩[4](2021)在《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变革而发生和发展的,它既承袭了我国传统美育的精神内涵,同时又受到西方美育思潮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学者一方面广泛地汲取西方美育观念和美育思潮,同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需要构筑起自己的美育体系。中国现代美育史的研究要求我们在掌握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观念、理论史线索的基础上,将视野拓展、下移到现代的美育制度、美育实践上来。1919年夏,李叔同的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颇具规模的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深感艺术教育不应只通过学校进行,更应该通过社会途径和力量传扬美育和培养美育人才,他们希望利用社团组织的形式把各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切磋交流,共同推进艺术教育。1919年11月,以吴梦非为首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工联合爱国女学的教员们,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即为集美育观念和理论译介、研究和传播,美育制度建设推动,美育实践开展等为一身的着名团体——“中华美育会”。“中华美育会”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建立、发展并不断壮大的,他们在重要历史时期所做的美育实践与探索,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现代美育史的多元面向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考据研究法、历史和实证的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图达成以下目标:首先,考察“中华美育会”团体成立的历史契机和时代背景,还原历史图景,完成“中华美育会”的历史叙事;其次,探析“中华美育会”团体是怎样聚焦“美育”问题并展开活动,以及如何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和搭建交流平台的,探究“中华美育会”团体共同的志趣追求;再次,阐述“中华美育会”在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互动关系;最后,简要总结“中华美育会”在现代美育观念传播和理论建构史上的历史经验和收获,为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意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阐述研究对象: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本章首先梳理了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对中西交融渗透的新美育观念、西方美育思潮的启蒙性、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发现与传承进行分析。其次,对学制变革和美育制度的形成、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审美取向进行了历史性考察,由此发现艺术教育作为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突出醒目的新星,国家从制度层面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最后,伴随着上述外部条件的成熟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华美育会”顺势而生。通过对“中华美育会”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的考察,挖掘凝练其宗旨、观念及社会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归纳出美育在近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流布,不仅展现为观念史的事件,还深度楔入彼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实践中,对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仍产生深远之影响。第二章,立足“中华美育会”本体进行研究,分别从深度、广度、空间拓展、精神内核等不同维度,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问题。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的具体化和理论建构的体系化进行研究,以期从深度、广度上探究其对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其次,系统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刊——《美育》杂志,力求从空间维度对其美育理论和知识的拓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归纳“中华美育会”的精神内核,即:民众化思潮、实用主义和艺术教育运动,以及美育救国、中西兼容和倡导美育改革的主张和追求。第三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活动,强调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方面。首先,鉴于“中华美育会”是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的美育团体,且主要会员大都是学校的艺术教师,所以,学校成为了“中华美育会”传播先进、多元、民主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平台,并以此推动了中国美育新潮的发展。其次,通过研究“中华美育会”创新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其“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特点、融“德”于“艺术”的审美教育方法,以及改进审美教育效能的手段和策略,推动发展了美育课程改革,进而达到了传播和改进艺术教育的目的。第三,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和运用教材开展美育实践情况,明确他们将各自美育思想与艺术技能实践融合于教材之中的过程,并以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吴梦非与《和声学大纲》等多部音乐教材;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和专着为例,探讨他们通过传播美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将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第四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本章内容首先从宏观层面,将社会美育对推动社会进步与国民意识自觉养成、接受主体的审美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的特殊和关键效用进行阐释。其次,从微观层面,以“中华美育会”创办的讲习所、暑期学校及其开展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培养优秀师资、凝聚艺术人才的原因所在:与“中华美育会”会员自身的高水平、专业性和影响力有着密切关系。最后,通过考察“中华美育会”演讲、艺术展、参加或创办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彰显了“中华美育会”会员积极投身社会美育实践,践行以美育人、提升民族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第五章,分析和论证了“中华美育会”退场的原因、启示,对其兴衰成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对“中华美育会”美育思想传播、美育实践探索的努力和贡献做出历史性评价。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的落幕退场原因及启示进行了分析探究,总结了在社会动荡与时局不稳的背景下,“中华美育会”自身组织与管理困境、运行经费紧张、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等原因和问题。其次,通过梳理凝练“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和运行机制的内涵,探究“中华美育会”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结语部分,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美育实践化、制度化历程的考察与反思,总结出我国现代美育不断走向实践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应发挥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涵育人文情怀、塑造国民信仰、养成美好品格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整体以“中华美育会”的诞生背景为出发点,对“中华美育会”的成立过程、理论主张、美育实践、运行概况、解散反思、历史启示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对其机关刊物《美育》杂志上发表的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等文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研究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潘丹妮[5](2020)在《音乐欣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种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在持续提升,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种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一种更加新颖的形式进行展现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增加工作开展的质量以及效率,从目前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内容以及工作展开的形式也在持续创新以及完善,因此应思考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其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工作展开的科学化以及规范性。本次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参考了之前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研究中利用了文献综述法以及对比研究法,首先针对音乐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然后分析这种教育形式的优势,探讨其中存在的育人思想,利用这种方式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的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利用这种方式持续拓展研究思路,挖掘新的研究方式,更加有效的发挥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以及效果。文章以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案例,系统阐述和分析了“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现状,阐述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手段,以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基于此将大学生艺术团以及普通班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分析其中具备的不同素质,并且针对7个专业中的学生成绩进行比对分析,主要分为选修音乐课以及未选修音乐课的情况,利用这种方式探究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证明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调查提出,从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展开分析,其中普遍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的音乐设施还不完善,课程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因此为了有效的增强音乐思想在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首先应该增加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利用这种方式在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充分的发挥出音乐教育具备的德育功能,以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优化以音乐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设施与课程设置,并完善以音乐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董力纬[6](2020)在《“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当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中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愈加强烈。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要求“美育”课程与其他“德育、智育、体育”课程相平衡,而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的公共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任。“课程思政”建设是开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思路中表示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意义,挖掘各类学科中蕴藏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由于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速度缓慢,各高校的教育水平自身存在差距,对于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存在较大问题,所以需要完善我国的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同时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把握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育人目标存在的共性和特征,发挥公共音乐教育独特的育人作用和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将美育和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为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思路,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使大学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塑造理想人格,达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以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为理论基础,以探索其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及研究为出发点,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了解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以及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实施程度,分析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公共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根据学校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和方法,将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思想最大化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动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研究和分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分析了“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通过对我国高校中“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现状分析,更加明确“课程思政”理念对于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异同,了解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概况,并且阐述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原则以及其在高校课程中开设的必要性这几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第三部分主要通过介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阐述了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以实现“课程思政”理念在公共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从而达到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目标进行解读。第四部分是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通过对公共音乐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访谈以及实地考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指出现如今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音乐素养以及教学的德育思想渗透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于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主要论述了如何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中的构建与实施。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内涵,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实现大学生增强音乐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双重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张新昕[7](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周姝[8](2020)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认为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而审美是人类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批判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音乐作为美的一种艺术形态,能够最直接激发人类的情感,给人一种审美的感受。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摇篮,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要具备相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外,还需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重视音乐素养的作用。高校公共音乐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公共音乐课,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教学和人才质量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素养,本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以衡阳市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衡阳技师学院(工程类、财经类、生物医学类、综合类)进行了调查研究。该调查区分学生和教师,共涉及400名学生和38名音乐教师。学生部分以选择题为主,主要包括音乐学习现状、对音乐课的需求以及对音乐素养的审美认知情况。教师部分以访谈为主,主要包括学校公共音乐课基本情况、教学现状,并从审美角度出发,了解教师对公共音乐审美教育认知情况,提出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挖掘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综述了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审美的角度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以审美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的现实意义;第三章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与统计分析,重点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对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第四章以第三章得到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客观地对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以审美为核心的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针对分析得出的存在问题和原因,尝试从转变传统音乐教学理念、科学设置公共音乐课程、不断丰富公共音乐课程内容、提升公共音乐教师审美修养、有效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五个方面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归纳,展望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前景。在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指出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学生审美意识不够、审美思维有待提高,课程门类单一、审美底蕴有待规范,教学内容杂乱、审美体验有待改进,教师队伍薄弱、审美修养有待增强,音乐氛围不浓、审美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鉴于高职公共音乐课程科学、全面、多元、实用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职院校提升音乐课美育效果的对策建议,要重视审美意识,转变传统音乐教学理念,提升审美思维,把握美、营造美、发现美、创造美。要突出审美理论实践结合,科学设置课程类型,夯实审美基础,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感知力。丰富审美体验,开展健康合理的实践活动课,甚至可以采用跨校网络选修的方式,拓宽学生学习渠道。要提高以美育人的针对性,丰富教学内容,活化乐理知识,突出情感体验,传承地方特色音乐,从而加强学生更多元、更深层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内涵。要立足审美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音乐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教师审美素养。要突出音乐审美导向,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不断加强审美环境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为培养新时期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王俊元[9](2020)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文中提出民族音乐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近些年来民族音乐在中小学中的发展有起色,但并没有如火如荼的真正的走进每所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当中去,在教学上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民族音乐不应该再被忽视,传承民族文化应是每个人都需要分担的使命。民族音乐真正落实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是传承文化最有力的手段之一。本文阐述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也对民族音乐的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运用了调查报告的方式提供了研究依据。运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等,针对民族音乐教育历史的发展与影响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些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展望。全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对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以及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进行了整理。第二章,对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教育做出了基本概念界定,通过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研究价值的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第三章,通过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的研究,提出了三个民族音乐存在的主要问题,关于对待民族音乐教育的观念、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与民族音乐教法。第四章,针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提出了提高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认识、民族音乐师资力量的加强、校园民族教育环境建设与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四个方面的响应对策与反思。

裴希佳[10](2020)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分析与研究 ——以湘教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观望历史的长河,爱国主义作为凝聚中华儿女精神力量的重要纽带,任何时候都是不可丢弃的。爱国主义的培育,不仅是完整的人的培育,更是和谐社会发展、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学科教学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音乐学科具有鲜明的情感性,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非传统的知识理论灌输,它是情感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理性的认知与感性的培养相互合作,是理性认识与感性力量的结合。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时期。本文以湘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以及图表法对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了解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编排设计,发现教材中现存问题并提出建议。全文分为四个章节:(一)必要性分析,主要分析音乐教材中编写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必要性;(二)内容分析,音乐教材整体内容的分析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具体分析;(三)提出问题,提出教材中现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编写的一些提问,并从现有形式、现存内容方面分析;(四)思考与建议,针对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设计与编写的问题,给出四点建议,分别是提高实效性、彰显时代性、丰富内容形式以及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以德宏芒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来源
    (二)文献综述及背景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点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辞解
    (一)多元文化
    (二)多元文化教育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二、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
    (一)音乐教育时弊
    (二)实施之必要性
    (三)实施之可行性
三、德宏芒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音乐教育
    (二)社会音乐教育
    (三)家庭音乐教育
四、德宏芒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对策
    (二)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
    (三)家庭音乐教育
    (四)德宏芒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2)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以河南周口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目的
        1.选题背景
        2.选题目的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一、合唱及其相关理论分析
    (一)合唱的起源、内涵与发展演变
        1.合唱的起源
        2.合唱、合唱教育的内涵
        3.合唱的发展演变
    (二)合唱在我国的发展
        1.合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2.合唱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二、河南周口地区小学合唱教育概况
    (一)周口市合唱教学发展概况
    (二)河南周口市小学合唱教学概况
        1.周口市小学音乐课展开情况
        2.周口市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3.周口小学音乐设备基础设施情况
    (三)周口市小学合唱教学的课堂案例分析
        1.音乐课堂模拟教学案例设计分析范例之一
        2.音乐课堂模拟教学案例设计分析范例之二
三、周口地区小学合唱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合唱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不重视
        2.学校领导对合唱教学的实施重视不够
        3.学生对合唱认识不足
    (二)合唱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1.缺少合唱专业相关的音乐教师
        2.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水平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3.合唱作品的选择具有盲目性
    (三)校外音乐培训机构对学校合唱团的错误影响
四、提高合唱教学在周口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参与度的相关建议
    (一)提高全社会对合唱教育的认识
        1.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强对合唱的认识程度
        2.调动小学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加强新闻媒体对小学合唱教育的宣传力度
    (二)加大对周口地区小学合唱教育的支持力度
        1.完善小学合唱教育的相关制度
        2.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小学合唱教育提升工程
    (三)结合地方特色,走多元化发展的合唱教育
        1.发掘具有中原风格的合唱教育元素
        2.结合地方音乐特色,丰富合唱教育形式
        3.校外音乐进校园,名人进课堂
        4.开放社会资源,为小学合唱团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3)传承与嬗变:英国都铎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二、英国都铎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创性
        三、英国都铎时期教育史研究的相对薄弱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拓宽我国英国教育史研究领域
        二、丰富我国音乐教育史研究内容
        三、为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理据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音乐与音乐教育
        二、音乐学校与学校音乐教育
        三、英国与英格兰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西方音乐教育史的研究
        二、关于英国都铎时期音乐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英国都铎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六节 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法
        二、文献分析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七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英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古代西方学校音乐教育的源起
        一、希腊古风时代的音乐教育
        二、希腊古典时代的音乐教育
        三、古罗马时期的音乐教育
    第二节 中古早期英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肇始
        一、英国学校音乐教育演进的背景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坎特伯雷学校
        三、英国修道院学校音乐教育的起源
        四、英国歌祷堂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
    第三节 中古中后期英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演变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中断与重启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复兴与扩张
        三、古典大学音乐学位的源起
第三章 英国都铎早期学校音乐教育的恢复(1485-1547)
    第一节 都铎早期学校音乐教育恢复的背景
        一、社会文化的嬗变
        二、人文主义的推动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第二节 早期恢复阶段学校音乐教育的衍变
        一、学校音乐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二、音乐教育价值认识的持续深化
    第三节 修道院学校音乐教育的消亡
        一、修道院学校音乐教育消亡的原因
        二、修道院解散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 英国都铎中期学校音乐教育的重构(1547-1558)
    第一节 都铎中期学校音乐教育重构的背景
        一、宗教改革的深化
        二、社会局势的动荡
        三、玛丽一世的统治
    第二节 中期重构阶段学校音乐教育的变化
        一、音乐教师地位的弱化
        二、音乐教材教法的演变
        三、大学音乐教育的变革
    第三节 歌祷堂学校音乐教育的衰亡
        一、歌祷堂学校音乐教育衰亡的原因
        二、歌祷堂解散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第五章 英国都铎晚期学校音乐教育的渐变(1558-1603)
    第一节 都铎晚期学校音乐教育渐变的动因
        一、勃兴的公众音乐文化
        二、独特的音乐政治生态
        三、多维的音乐教育理念
    第二节 学校音乐教育格局的转变
        一、音乐教育的功利化:音乐教育规模的调整
        二、音乐教育的专业化:音乐教研形式的转型
        三、音乐教育的制度化:大学治理形态的确立
    第三节 大学音乐学位的演进
        一、音乐学位的演化
        二、音乐学位的规范
        三、音乐学位演进的特点
第六章 英国都铎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审思
    第一节 都铎时期学校音乐教育演进的特征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曲折发展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秩序重构
        三、学校音乐教育的渐进演化
    第二节 都铎时期学校音乐教育演进的趋势
        一、办学模式:从教会主导到多元共举
        二、治理架构:从二元对立到一元并轨
        三、价值认知:从神人相悖到人神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
    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
        (一)“中华美育会”及其会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美育史相关研究
        (三)美育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四)美育制度与美育实践相关研究
        (五)近代以来美育相关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
    一、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
        (一)新美育的“兼容意识”:中西交融渗透
        (二)中国现代新美育思想的觉醒与生成
        (三)方兴未艾的现代美育
    二、学制变革与美育制度的形成
        (一)“壬寅学制”与美育实践的展开
        (二)“壬子癸丑学制”与美育的制度化及其实践保障
    三、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美育取向
        (一)文化艺术创造主体的身份转变
        (二)文化艺术体制的更新
        (三)新兴艺术社团的美育指向性
    四、顺势而生的“中华美育会”
        (一)“中华美育会”的诞生
        (二)“中华美育会”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三)“中华美育会”的宗旨观念与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华美育会”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一、美育观念的具体化与理论建构的体系化
        (一)艺术家编辑群体与“艺术教育”的美育方法论
        (二)《美育》杂志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案的落实
        (三)“中华美育会”对“壬戌学制”的实践
    二、美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空间拓展
        (一)新文化与新型知识分子:“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现代美育的新特征
        (二)新组织与新形式:“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新型美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
        (三)《美育》杂志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三、“中华美育会”美育精神内核
        (一)美育民众化——平民教育思潮
        (二)美育现实指向性——实用主义学说和艺术教育运动
        (三)“美育救国”——“教育救国”
        (四)借鉴西方,立足本国——中西兼融
        (五)倡导美育改革——顺应艺术改革潮流
第三章 “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
    一、“中华美育会”学校美育实践的学校、地域分布
        (一)师范学校和专科艺术学校:以美育培养美育师资
        (二)沪上与江浙:现代美育场域的形成
    二、“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及教育理念
        (一)培育“完全之人物”的教学理念
        (二)实践为先的教学观念
        (三)以美树人的艺术教育实践
    三、“中华美育会”的美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
        (二)融“德”于“艺”的审美教育方法
        (三)审美教育效能的考量
    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和艺术教育教材编纂
        (一)吴梦非与多部音乐教材
        (二)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
        (三)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
        (四)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
        (五)“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的其他教材和专着
第四章 “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
    一、社会美育实践传播美育观念
        (一)启蒙心智的社会美育
        (二)面向大众的社会美育
    二、以讲习所、暑期学校培养艺术师资和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一)依托讲习所培养艺术师资
        (二)依托暑期学校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三、以演讲推广美育思想
        (一)傅彦长的演讲
        (二)丰子恺的演讲
        (三)刘质平的演讲
        (四)“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的演讲
    四、以艺术展践行社会美育
        (一)刘海粟与展览会
        (二)丰子恺与画展
        (三)“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与展览会
    五、其他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
        (一)通过创办和参加艺术社团推行社会美育
        (二)通过艺术鉴赏、教育考察、舞台表演等形式传播社会美育
第五章 “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及其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原因
        (一)社团组织和管理中的困境
        (二)经费紧张
        (三)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
    二、“中华美育会”之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内涵及启示
        (二)“中华美育会”运行机制及启示
结语 走向实践的中国现代美育
    一、美育从观念走向实践
        (一)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现代品格
        (二)中国现代美育主体的现代特质
        (三)中国现代美育实践中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团体
        (四)各类艺术社团与学术组织的美育实践
    二、美育不断走向制度化
        (一)美育制度化的观念基础
        (二)美育制度化的多元路径
        (三)当今美育的问题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华美育会”会员地域、学校及学科分布统计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音乐欣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1.3.1 教育学理论
        1.3.2 心理学理论
        1.3.3 美学与美育理论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2 音乐教育的思政功能
    2.1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2.1.1 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1.2 健全人格,完善人的道德行为
    2.2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2.1 培养感知能力,丰富审美情感
        2.2.2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理解力
    2.3 培育良好的道德行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1 培育良好的道德行为
        2.3.2 培养创造力,激发意志力
        2.3.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4 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形成理想人格
        2.4.1 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2.4.2 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
3 高校学生音乐教育及课程开设现状——以陕邮职院为例
    3.1 调査设计与实施
        3.1.1 大学生选修音乐课的动机
        3.1.2 大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
        3.1.3 高校学生整体音乐素养较低
        3.1.4 髙校学生追求音乐种类单一
    3.2 高校学生对高质量校园音乐艺术活动的需求
        3.2.1 高校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的需求
        3.2.2 学生对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的认识
    3.3 高校学生参与各类校园音乐艺术活动的状况
        3.3.1 高校学生参加音乐艺术社团的现状
        3.3.2 高校学生参与校园音乐艺术活动的情况不理想
    3.4 高校学生接受各类音乐欣赏教育现状
        3.4.1 高校学生反映出的对音乐欣赏选修课的看法
        3.4.2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4.3 高校学生接受音乐欣赏教育的影响因素
4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存在问题
    4.1 高校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够
    4.2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结合
    4.3 高校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4.4 教学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
5 发挥音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5.1 努力提升学生对音乐思政教育功效的认同感
        5.1.1 确立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5.1.2 大学生音乐教育应以塑造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
    5.2 通过课堂教育发挥音乐欣赏的思政功能
        5.2.1 提高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联系
        5.2.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音乐欣赏的德育功能
        5.2.3 提高音乐教师思想政治意识与教育水平
    5.3 以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
        5.3.1 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
        5.3.2 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5.3.3 成立相关的音乐艺术类社团
        5.3.4 举办以经典红歌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5.4 注重发挥音乐欣赏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5.4.1 改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施
        5.4.2 优化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计划
    5.5 完善音乐欣赏教育的外部环境
        5.5.1 加强音乐欣赏课的正面教育功能
        5.5.2 发挥当代流行音乐的积极引导作用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
        2.关于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的研究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分析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含义
    (二)“课程思政”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1.“课程思政”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2.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
        3.“课程思政”理念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
    (一)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异同
        1.教育本质的共性
        2.音乐的功能与作用相同
        3.教学主体的相通
        4.培养目标的不同
        5.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
        6.未来职业走向的区别
    (二)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1.国内发展概况
        2.国外发展概况
    (三)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必要性
        1.音乐育人的积极作用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原则
        1.明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2.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大学生
        3.提倡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德育目标的解读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2.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二)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
        1.引导作用
        2.提升作用
        3.强化作用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
        1.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2.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3.为高校普及“课程思政”理念提供资源
        4.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一)桂林市三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二)对三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提纲
        2.结果分析
    (三)对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四)对桂林市三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问题分析
        1.公共音乐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2.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3.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4.学生的音乐素养反映出的问题
        5.音乐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问题
五、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中的构建与实施
    (一)完善公共音乐教育体制建设,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1.更新音乐教学德育理念,提升公共音乐教育地位
        2.建立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德育渗透
    (二)打造优秀公共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1.提升公共音乐教师综合艺术修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2.创新公共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强化音乐课堂的德育教育
    (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发挥音乐艺术的德育功能
        1.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高尚情操
        2.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创新意识
    (四)丰富艺术实践形式,加强校园“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
        1.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2.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开展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3.守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二、研究问题域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母亲文化
        (二)家庭教育
        (三)家庭教育行动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行为决策理论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者的反思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五)家庭经济因素
反思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相关概念界定及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音乐审美教育
        2.公共音乐课程
        3.音乐教育理论
        4.音乐核心素养
    (二)以审美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的现实意义
        1.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三、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美育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标、调查过程及内容
        1.调查目标
        2.调查过程和调查内容
    (二)调查结果显示
        1.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2.对公共音乐课教师的调查结果
四、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审美意识不够,审美思维有待提高
        2.课程门类单一,审美底蕴有待规范
        3.教学内容杂乱,审美体验有待改进
        4.教师队伍薄弱,审美修养有待增强
        5.音乐氛围不浓,审美环境有待完善
    (二)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层面重视程度的弱化
        2.高职院校教学理念的偏差
        3.家长和学生认知上的误区
五、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
        1.重视审美意识,转变传统音乐教育理念
        2.提高审美思维,提升音乐综合素质培养
    (二)突出审美理论实践结合,科学设置公共音乐课程类型
        1.夯实审美基础,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
        2.丰富审美体验,开展健康合理的实践活动课
        3.拓宽审美学习渠道,实现跨校网络选修
    (三)提高以美育人针对性,不断丰富公共音乐课程内容
        1.活化乐理知识,固牢音乐基础理论之美
        2.突出情感体验,挖掘音乐动人旋律之美
        3.依托本土资源,传承地方特色音乐之美
    (四)立足音乐审美教育,提升公共音乐课教师审美修养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音乐课教师思想道德修养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音乐课教师审美素养
    (五)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有效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
        1.突出音乐审美导向,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2.加强审美环境建设,不断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二)访谈提纲(教师卷)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调查法
        (三)观察法
第二章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基本概念与价值取向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民族音乐
        (二)音乐教育
        (三)民族音乐教育
    二、研究价值与分析
        (一)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
        (二)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第三章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现状分析
        (一)外部原因
        (二)内部原因
    二、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对待民族音乐教育的观念
        (二)关于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
        (三)关于民族音乐教法
第四章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展望
    一、提高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认识
        (一)提高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
        (二)提高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
        (三)挖掘教材中民族音乐文化的元素
    二、民族音乐师资力量的加强
        (一)更新思想观念,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二)具备良好的民族音乐知识与技能
    三、校园民族教育环境建设
        (一)完善民族音乐文化的设施设备
        (二)创设校园民族音乐文化氛围
    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二)开发民族音乐特色补充教材
        (三)加强民族音乐社团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0)初中音乐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分析与研究 ——以湘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分析
第一章 音乐教材中编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必要性
    第一节音乐教育与德育之关联
        一、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与德育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三、拓展音乐教育功能的需要
    第二节音乐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历史发展的需要
        二、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新课标”指导下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音乐课程分析
        一、“新课标”下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二、“新课标”下音乐课程目标
第二章 对“湘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统计
        一、教材整体内容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第二节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析
        一、音乐作品分析
        二、音乐知识分析
        三、插图设计与封面分析
        四、音乐相关文化分析
    第三节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选编的目的及价值
        一、提高民族自信
        二、增强爱国责任感
        三、培养理性爱国意识
        四、增强爱国自觉心
第三章:湘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现存问题分析
    第一节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化
        一、“少”——音乐作品爱国主义背景介绍
        二、“浅”——音乐作品分析层次浅
    第二节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时效性
        一、缺乏时代性体现
        二、适用性有待改善
    第三节栏目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设计单一
        一、体验·探究栏目
        二、体验·表现栏目
第四章:对湘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编写的建议
    第一节追求内容实效性
        一、去形式主义
        二、添实践理念
    第二节增添时代新内容
        一、立足当下,与时俱进
        二、择优选取,以旧翻新
    第三节丰富内容呈现形式
        一、丰富创编环节
        二、丰富互动环节
    第四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一、立足音乐实践
        二、调整作品难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以德宏芒市为例[D]. 樊体睿.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2]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以河南周口地区为例[D]. 钱琳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传承与嬗变:英国都铎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演进研究[D]. 周亦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4]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D]. 战红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音乐欣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潘丹妮.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6]“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D]. 董力纬.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7]“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D]. 周姝.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D]. 王俊元.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初中音乐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分析与研究 ——以湘教版为例[D]. 裴希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