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低聚糖神奇的纯天然保健品(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1](2019)在《苹果酵素的发酵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酵素富含多酚、维生素、酶等功能活性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等保健功效,有益微生物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功能,是酵素发挥其保健功效的重要物质基础。酵素品质与发酵工艺参数密切相关,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糖原、糖浓度、益生菌种类、发酵温度等对苹果酵素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变化的影响,以抗氧化指标作为评判参数,采用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法综合评判酵素品质,获得了苹果酵素的最优发酵工艺,主要结论如下:(1)*为较优发酵糖原。发酵结束时,还原糖含量为*mg/mL、蔗糖含量为*mg/mL、乙醇浓度*%;Vc和总酚含量分别为*mg/mL、*mg/mL;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得分最高,为*分。(2)*%为较优初始糖浓度。发酵结束时,还原糖含量为*mg/mL、蔗糖含量为*mg/mL、乙醇浓度*%;Vc和总酚含量分别为*mg/mL、*mg/mL;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得分最高,为*分。(3)*为最优益生菌剂。发酵结束时,还原糖含量为*mg/mL、蔗糖含量为*g/mL、乙醇浓度*%;Vc和总酚含量分别为*mg/mL、*mg/mL;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得分最高,为*分。(4)*为较优发酵温度。发酵结束时,还原糖含量为*mg/mL、蔗糖含量为*mg/mL、乙醇浓度*%;Vc和总酚含量分别为*mg/mL、*mg/mL;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得分最高,为*分。(5)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苹果酵素的最优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为*,糖添加量为*,益生菌添加量为*的条件下,获得的苹果酵素中Vc和总酚含量分别为*mg/mL、*mg/mL,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分别为*%、*%、*,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得分最高,为*分。(6)对各组酵素的安全性指标进行监测,有害指标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其中单因素试验中添加*、*浓度为*%、添加Ⅳ号益生菌剂、发酵温度为*时,各组酵素中甲醇含量分别为:*mg/mL、*mg/mL、*mg/mL、*mg/mL,甲醛含量分别为:*μg/mL、*μg/mL、*μg/mL、*μg/mL;正交试验最优工艺条件下甲醇和甲醛含量分为*mg/mL、*μg/mL;各组酵素中甲醇和甲醛含量均符合(GB2758-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酒及其配制酒》中甲醇<*mg/mL,甲醛<*μg/mL)的标准,且各组酵素中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大肠杆菌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符合GB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和GB2758-2005《发酵酒卫生标准》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μg/L、大肠杆菌菌群<3MPN/100 mL、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的标准。
冯然军[2](2015)在《运动型饮料中禁用酸性染料的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运动饮料中存在的非安全因素进行判断,文章主要针对运动饮料中最常见的非法添加物质——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查阅文献与国家标准发现运动饮料中酸性染料的检测方法单一,且尚未有一次可以检测运动饮料中20种以上物质的方法存在,本论文建立了一次可以检测出运动饮料中20种以上的酸性染料的检测方法。论文研究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学科交叉法,实验法进行研究,论文结构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综述,主要包括(1)对运动饮料的发展现状概述(2)对运动饮料中着色剂的检测方法研究的概述。另外一部分是实验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实验部分,分别是(1)建立高效液相(HPLC)快速检测运动饮料中的着色剂的方法(2)建立超高效液相(UPLC)快速检测运动饮料中的色剂的方法。在确定运动饮料中的着色剂这一研究目标后,进一步探索了在运动饮料中着色剂常用的检测方法。建立了同时测定运动饮料中的多种禁用人工合成色素的检测分析方法。对运动饮料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探索过程中,分别采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直接进样,以及查阅文献中的方法对运动饮料中的着色剂进行测定,通过大量实验反复的探索,最终确定了运动饮料样品的处理方法和仪器色谱条件。仪器(色谱)条件分别采用ZORBAX SB-C18柱(250×4.6 mm,5μm色谱柱),RP18柱symmtery shield(250×4.6 m10μL m,5μm)色谱柱分离,对应流速分别设置为0.8m L/min和1.0m L/min,进样量分别为10μL和20μL,选择不同的流动相,分别为乙腈-20mmol/L乙酸铵(用乙酸调至PH=4.5)和甲醇-10mmol/L乙酸铵(用乙酸调至PH=4.5)乙腈-20mmol/L乙酸铵(未调酸碱度)。方法选择了ZORBAX SB-C18柱250×4.6 mm,5μm色谱柱,乙腈-20mmol/L乙酸铵(用乙酸调至PH=4.5)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流速0.8m L/min。方法验证中得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和最低定量限,且平均回收率高。该方法灵敏、高效、分离效果好、能够应用于在运动性饮料中对于多种人工合成着色剂——酸性工业染料的日常检测。本研究与相关文献的方法相比,建立了快速、简便、高效的,同时可以测定多种运动饮料中的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方法,与现有的国家检测标准相比,本实验样品处理方法避免了提取过程中溶剂与样品的反应,通过对市场上运动饮料抽样的实际测定,其检测结果良好,证明了该方法是有效可行,为运动饮料中的人工合成色素的禁用添加的检测方法提供了新的检测技术方法。
黄晓飞[3](2014)在《绞股蓝复方降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高脂血症是一种以血浆中脂质成分异常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病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它也是引起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糖尿病是由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在全球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病。目前在临床上,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均以西药为主,虽然西药疗效确切,但作用途径单一,有的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展和缓解疾病的并发症。中医药理论在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多途径和多靶点的优势发挥广泛作用,疗效稳定,毒性和不良反应小,作用温和持久。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绞股蓝复方及其两味君药绞股蓝和苦丁茶降糖降脂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检测动物模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清指标的变化,确定其有效活性部位;并通过对氧化活性检测、胆固醇代谢和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其降糖调脂作用的可能机制,为开发出具有确切调脂降糖疗效的复方绞股蓝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雄性昆明小鼠,用不同的造模方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和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绞股蓝水提、醇沉提取并经大孔树脂分离得到三个组分,苦丁茶水提、醇沉提取并经硅胶柱层析得到七个组分;不同组分的绞股蓝和苦丁茶及绞股蓝复方分别作用于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动物模型,观察小鼠体重及饮水量变化,并通过血液各项生化指标的测量来分析各组分发挥的降糖调脂作用;通过肝脏病理切片观察了不同药物组分作用后肝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通过RT-PCR的方法检测肝脏中与脂代谢相关基因载脂蛋白AI(ApoAI)、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α1)、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及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转录因子2(Srebf2)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糖代谢相关基因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酶(G6pc)、葡萄糖激酶(Gck)和胰岛素受体(Insr)mRNA的相对表达量来推断绞股蓝、苦丁茶及复方降糖调脂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绞股蓝总提物和组分3均能降低糖尿病小鼠的GLU,NEFA,TC,TG和MDA值,升高糖尿病小鼠的血清SOD值,缓解糖尿病小鼠“三多一少”的症状,确定绞股蓝组分3为降血糖的有效部位。②与模型组对比,苦丁茶组分1和组分2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血脂代谢指标TC和TG,显着降低心脏收缩压,对心率没有影响;病理学研究表明,经过组分1和组分2治疗后的两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肝脏内脂肪沉积样变性和水肿样变性减少;此外,ApoAI和Cyp7α1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而Hmgcr和Srebf2基因mRNA的表达下调;研究确定了苦丁茶组分1和组分2是降脂作用的的有效部位。③与模型组对比,苦丁茶组分1和组分2能显着降低糖尿病小鼠动物模型的血糖和血脂水平,有效改善OGTT,但体重、心率和脏器系数没有明显的改变;病理学研究表明,经过组分1和组分2治疗后的两组糖尿病动物模型肝脏内脂肪沉积样变性和水肿样变性减少;此外,Gck和Insr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而G6pc基因mRNA的表达下调;研究确定了苦丁茶组分1和组分2是降糖作用的的有效部位。④与高脂模型组相比较,复方给药组小鼠血清TC、TG含量显着降低,HDL-C含量显着升高,小鼠肝脏病变情况较高脂模型组显着好转;同时小鼠肝脏中Cyp7α1和ApoAI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Srebf2及Hmgcr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绞股蓝和苦丁茶两味植物药主要有效成分降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找到了能够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值,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症状,并可调节其血脂代谢的绞股蓝组分,证实了绞股蓝治疗糖尿病的药效,并找到了主要药效部位;证实了苦丁茶活性成分能够有效降低TC、TG,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肝脏脂肪病变,有效缓解高脂血症;证实了苦丁茶活性成分能够有效发挥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有效降低小鼠空腹血糖,改善OGTT,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增加肝脏的抗氧化状态,缓解糖尿病引起的主动脉和肝脏病变;证实了绞股蓝软胶囊能够有效降低小鼠模型的TC、TG、LDL,升高HDL,改善肝脏脂肪病变;探讨了以绞股蓝和苦丁茶为主要成分的复方药降糖、降脂的作用机制,有效证明了中药复方能够通过多作用靶点,治疗高脂血症,为阐明绞股蓝等调脂降糖中药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开发新型调脂降糖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在药物作用机制方面,通过对苦丁茶活性成分和绞股蓝复方降脂作用的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与促进小鼠肝脏中Cyp7α1和ApoAI基因表达,抑制Srebf2、Hmgcr基因表达有关,并因此基因表达的上调和下调,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等作用达到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证实苦丁茶活性成分和绞股蓝活性成分能够通过上调Insr,缓解胰岛素抵抗;通过上调G6pc和下调Gck,影响糖酵解和糖异生,影响体内葡萄糖代谢,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通过机制的研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绞股蓝及其复方降糖的机制和信号传导通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佳[4](2012)在《寡糖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大豆抗毒素(glyceollins)是大豆中的植物抗毒素,是大豆在压力条件下生成并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的具有抗菌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多种慢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实验发现功能性寡糖可以作为大豆抗毒素的生物诱导剂。本文主要从大豆抗毒素的分析检测、分离纯化、功能性寡糖诱导大豆中大豆抗毒素的积累变化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实验采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经10mM硝酸银溶液诱导大豆子叶含有大豆抗毒素的乙醇粗提物进行有效的分离纯化,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其组分进行确认,获得纯度为93.96%大豆抗毒素,并作为标准品。采用卡拉胶寡糖、果胶寡糖、低聚木糖、褐藻酸寡糖、纤维寡糖、壳寡糖作为诱导剂刺激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和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可确定该六种不同种类的寡糖均可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根据大豆抗毒素标准曲线定量分析可得,卡拉胶寡糖、果胶寡糖、低聚木糖、褐藻酸寡糖、纤维寡糖、壳寡糖作为诱导剂诱导累积的大豆抗毒素分别为:0.1867mg/g干豆重、0.1967mg/g干豆重、0.1804mg/g干豆重、0.2412mg/g干豆重、0.2537mg/g干豆重、0.1946mg/g干豆重。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褐藻酸寡糖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诱导剂褐藻酸的浓度、大豆的预浸泡时间、诱导过程的培养温度、培养湿度以及培养时间对大豆抗毒素累积量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的诱导条件:当诱导剂褐藻酸寡糖的浓度为4%,大豆在无菌水中浸泡5h,且经大豆在温度25℃、湿度60%、黑暗中培养4d时,大豆中的大豆抗毒素生成量达到最高,为0.5679mg/g干豆重。
秦俊法,李增禧,楼蔓藤[5](2012)在《中国的泥土疗法:美容篇(Ⅰ)》文中指出从古代矿物美容的文献纪录、现代化妆品原料的演变和当代泥土美容的功效特点3个方面阐述了纯天然矿物美容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并详细解析了29种泥、土、玉、石的物理特征、化学组成和养颜功用。章节如下:1.内外兼修的中国古代矿物美容术,包括:文献记述,用法举例,炮制与解毒,元素与美容。2.返朴归真的现代泥石美容术,包括:现代化妆品的发展趋势,第五代化妆品的特征。3.泥疗美容,包括:火山泥(海南火山矿泥、绿迪矿泥、五大连池矿泥、天行山土乳矿泥),运城死海泥,秀山滩涂海泥,青海圣湖黑泥,海藻泥。4.土疗美容,包括:绿泥土壤,红泥土壤,膨润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高岭土,凹凸棒土,硅藻土,赤石脂。5.玉疗美容,包括:翡翠,软玉,琥珀,珍珠,黑曜石,寿山石。6.石疗美容,包括:麦饭石,累托石,蒙脱石,滑石,玄武石,砭石。附录:历代主要本草矿物药发展概况。本文篇幅较长,将分期刊出。
丰来[6](2010)在《灵芝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文中提出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甘薯渣功能丰富,可治疗糖尿病,防治结肠癌,防治冠心病和高血压等。而甘薯渣是甘薯淀粉厂的主要废料之一,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膳食纤维,本论文研究表明利用纤维素酶降解甘薯渣可以提高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论文首先研究了食用真菌纤维素酶对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在国家标准提取法一酶重量法提取到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方法的基础上改进了提取方法,表明利用纤维素酶将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转化成可溶性膳食纤维,同时以淀粉酶和糖化酶去除淀粉等杂质,以5%Na2C03去除蛋白质最后以95%乙醇沉淀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比国家标准提取法一酶重量法提取到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有较大提高。提取条件为:将1.5 g甘薯渣与8mL pH 5.6的0.05mol/L柠檬酸缓冲液混匀,添加淀粉酶用量100μL(55.6 U/mL),纤维素酶用量100μL(1570U/mL),糖化酶用量为60μL(10500 U/mL)在40℃下反应3 h,然后滴加5 mL 5%Na2C03反应1 h,过滤,上清用4倍95%乙醇沉淀1h,离心,沉淀烘干即得到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以此法提取可以使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达到25.52%,比酶重量法提高了15.46个百分点。论文在以上实验基础上探讨了不同药用与食用真菌发酵甘薯渣对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发现以灵芝菌发酵得率最高。在确定了发酵菌种之后,将甘薯废液也利用到发酵之中,从而利用了甘薯淀粉厂中的又一大废料,灵芝菌在添加适量纤维素基质的培养基中发酵可提高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实验发现灵芝菌发酵的较好培养基与培养条件为:5g甘薯渣,1g豆渣,0.2 g甘蔗渣,0.1 gKH2P04,0.05 g MgS04·7H20,0.005 g VB1,用甘薯废液定容到85 mL,接种15 mL二级种子液在pH 6.0下置于28℃水浴摇床中125r/min发酵4天,甘薯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较高,达到24.7%。论文在摇瓶发酵基础上进行了发酵罐的中试实验,研究发现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最佳时间为4.5 d,而且SDF得率平稳期缩短,只有0.5 d。论文同时探讨了分别利用丙酸钙和苯甲酸钠做防腐剂对发酵上清液保存的影响,在巴氏消毒法之后分别添加适量的丙酸钙和苯甲酸钠,密封常温保存。研究发现利用苯甲酸钠做防腐剂不影响发酵上清液的颜色,气味,而且保存时间较长。
王颖[7](2010)在《生晒山参根寡糖与糖肽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生晒山参的干燥根为原料,通过水煎煮和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得到生晒山参根水提物。生晒山参根水提物继续通过超滤和活性炭柱色谱分离,洗脱液浓缩后冻干。活性炭柱色谱30%乙醇洗脱产物(命名为PGO),进行药理试验,结果表明,PGO使用灌胃和肌肉注射两种给药方式均具有恢复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障碍的作用,且通过肌肉注射方式给药效果较显着,能够恢复到正常小鼠水平。PGO经Sephadex G-15柱分离纯化后得到两部分产物,分别命名为PGO1和PGO2。PGO2经Bio-gel P-2分离纯化得到两部分产物,分别命名为PGO3和PGO4。通过组成糖、甲基化、红外光谱和多级串联质谱的分析,结果显示PGO1的组成分别为麦芽糖,麦芽三糖和麦芽四糖,PGO3的组成分别为麦芽五糖、麦芽六糖和麦芽七糖。PGO4为糖肽混合物。PGO2经过DEAE-Sephadex A-50柱分离纯化,通过0.2 mol/L NaCl洗脱得到了其糖肽组分,命名为PG-g。组成糖、甲基化和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PG-g的糖链结构为:非还原末端分别为吡喃葡萄糖醛酸残基和吡喃半乳糖醛酸残基,主链是由(1→3)-吡喃半乳糖醛酸残基和(1→6)-连接的吡喃葡萄糖醛酸残基构成的,同时在部分(1→6)-连接的吡喃葡萄糖醛酸残的C3位与少量(1→3)-连接的吡喃半乳糖醛酸残基的C6位存在分支点,而Ara以(1→2,4)-连接方式存在于主链与支链中。肽链由14种氨基酸组成。糖与肽之间通过Ara与Hyp脱水后形成的糖肽键连接而成的。活性炭柱色谱分离所得60%乙醇洗脱产物经Sephadex G-15分离纯化,得到的产物命名为PGS。PGS通过DEAE-Sephadex A-50分离纯化,得到水洗脱产物命名为PGS1,和0.2 mol/L NaCl洗脱产物,命名为PGS2。PGS1为寡糖,PGS2为糖肽。PGS1的糖链以吡喃阿拉伯糖残基和吡喃葡萄糖残基为非还原末端,糖链骨架分别由(1→3)-连接和(1→4)-连接的吡喃阿拉伯糖残基,以及(1→4)-连接和(1→6)-连接的吡喃葡萄糖残基构成。PGS2糖链部分的结构为:是以吡喃半乳糖残基和吡喃葡萄糖糖残基为非还原末端,糖链骨架分别由(1→3)-连接和(1→4)-连接的吡喃阿拉伯糖残基构成,在(1→3,6)-连接的吡喃葡萄糖残基存在分支点。PGS2由13种氨基酸组成。PGS2的糖肽键是由Ara与Hyp连接而成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PGS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而PGS1与PGS2不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因此只有当PGS1和PGS2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才表现出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何友建[8](2010)在《灵芝复合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灵芝(Ganoderma lucidum),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科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是我国特色的食药两用类真菌。本文研究了超声波对灵芝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确定灵芝复合茶饮料的最优配比,并探讨了超滤技术对灵芝复合茶饮料澄清效果的影响,研究脉冲强光杀菌技术在灵芝复合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为实现新型灵芝复合茶饮料的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研究了超声波时间、超声波功率、料液比对灵芝水浸出得率和多糖得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灵芝的提取工艺,建立超声波提取工艺的模型回归方程为: Y=49.22+2.07A+6.91B+2.11C-5.26A2-6.74B2-3.14C2+1.70AB-0.04AC-0.23BC对回归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超声波法提取灵芝的最佳工艺为:超声时间43min、超声功率650W、料液比1:48,在此条件下,灵芝多糖得率为2.05%,水浸出物得率为7.29%。2.运用Mixture-D-optimal混料设计,以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建立的感官评定值为响应值,通过采用Scheffe不完全三次多项式对感官评定分值的预测值进行回归拟合,建立感官评定分值的模型回归方程为: Y=-425.8508A-1189.8669B-2091.6673C-1952.0594D+3031.1397AB +2721.3566AC+4047.8982AD+7333.3649BC+7317.2879BD+8394.5269CD -6190.7532ABC-11139.2714ABD-2744.4421ACD-21167.2366BCD对回归模型进行优化,确定了灵芝复合茶饮料的最优配比为:灵芝浸提液45%,甜茶浸提液31%,薄荷浸提液7%,菊花浸提液17%。3.研究了不同截留分子量膜的膜通量衰减曲线,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截留分子量膜对灵芝复合茶饮料澄清处理前后营养成分、透光率的影响,最终选用截留分子量50000D的超滤膜进行灵芝复合茶饮料的澄清试验,并对影响超滤效果的主要参数进行研究,确定最佳操作参数为:操作压力0.25MPa,物料温度40℃。经超滤澄清工艺制得的灵芝复合茶饮料透光率高达93.1%,对容易引起沉淀的蛋白质和果胶的截留率分别为82.2%、81.1%,贮藏稳定性试验可知:150d的贮藏时间饮料没有沉淀产生。此外,膜清洗试验表明:用0.3% NaOH +0.2% HCl溶液清洗超滤膜,清洗后膜通量的恢复率高达94.6%。4.研究了脉冲强光杀灭灵芝复合茶饮料染菌效果,结果表明:脉冲强光能够较好的杀灭灵芝复合茶饮料所染的大肠杆菌、啤酒酵母、青霉菌,在闪照时间25s、闪照距离8cm的条件下,脉冲强光处理能使10-4稀释倍染菌浓度的所染菌种几乎全部致死。对比灵芝复合茶饮料脉冲强光处理和热处理的试验表明:脉冲强光杀菌效果虽然效果不及热力杀菌,但细菌菌落数、酵母和霉菌数已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热杀菌处理对各营养成分的影响较大;经过25s的脉冲强光杀菌处理后,有效成分的损失率极小。此外,脉冲强光杀菌处理的灵芝复合茶饮料在感官品质、澄清度、褐变程度上明显优于传统热杀菌处理。脉冲强光杀菌处理的灵芝复合茶饮料在300d的储藏期间,细菌、霉菌、酵母的菌落数始终较少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没有检测出致病菌,说明脉冲强光杀菌能有效延长灵芝复合茶饮料的保质期并保证其安全性。
黄瑞华[9](2009)在《寡糖、大蒜素与酵母提取物对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有利于猪生长与健康,分别选择低聚木糖、甘露寡糖和大蒜素进行替代抗生素的试验研究。为了新生仔猪健康生长,选择富含肽类的酵母提取物作为血浆蛋白粉替代品进行生产与免疫效果研究。1寡糖对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为了探讨寡糖替代抗生素对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分别选择低聚木糖(XOS)和甘露寡糖(MOS)进行相关试验。第一批试验以探索XOS和MOS在猪生产中应用可行性为主要目的,选择49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育肥猪123头,随机分成7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照组(CT组)饲喂基础日粮+含抗生素的预混料;试验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不含抗生素但含0.010%、0.015%、0.020%、0.025%、0.030%XOS和0.100%MOS的预混料。第二批试验选用16窝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进行XOS替代抗生素应用于断奶前后仔猪生产的可行性试验。在正常哺乳前提下,于7日龄分别饲喂常规料(CT组)和使用0.010%XOS替代抗生素的饲料作为开食料,21日龄断奶后继续饲喂相同的饲料直至35日龄。第三批试验以筛选合适的使用比例为目的,选用25窝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分5组进行梯度试验,在正常哺乳前提下,于7日龄分别饲喂常规料(CT组)和使用0.005%、0.010%、0.015%和0.020%XOS替代抗生素的饲料作为开食料,21日龄断奶后继续饲喂相同的饲料直至35日龄。第四批试验,选择12窝108头21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加4%普通预混料(CT组)、4%含MOS(0.100%)+Na2SeO3的预混料和4%含MOS(0.100%)+有机硒Selplex的预混料。结果显示:D8-D21日龄期间0.015%XOS组与0.020%XOS组仔猪的ADG均显着高于CT组及0.005%XOS组、0.010%XOS组(p<0.05)。D22-D35日龄期间0.015%XOS组与0.020%XOS组仔猪的ADG均显着高于CT组(p<0.05)。除0.030%XOS组育肥猪试验中期比试验早期ADG的增幅,显着低于CT组和MOS组外(p<0.01),其余各处理组与CT组均无显着差异。所有处理组育肥猪试验后期比试验中期ADG增幅都显着高于CT组(p<0.01),而MOS组显着高于0.010%XOS组和0.020%XOS组(p<0.01),但显着低于0.025%XOS组和0.030%XOS组(p<0.01)。各批次试验中试验组猪群腹泻率都显着低于CT组(p<0.01)。寡糖MOs和XOS替代抗生素,未对生长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具有一定促生长作用。断奶前后猪饲料中35%纯度XOS以0.005%和0.010%水平就足以替代抗生素用于促进哺乳仔猪生长,而0.015%与0.020%水平具有更好的替代效果。断奶日粮中0.015%和0.020%水平XOS含量具有较为理想的替代效果。生长猪早期也以0.015%为宜。生长中后期以0.025-0.030%水平为宜。用有机硒替代Na2SeO3作为Se源配合用于仔猪料中,对生猪的各项生产性能、尤其是最终经济效益具有改善作用。2大蒜素对断奶仔猪行为特征、健康生产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选用225头21日龄健康无病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按血缘、体重、性别一致原则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5个重复。各组试验猪基础日粮一致、饲养管理条件一致,并由同一饲养员饲养。对照组(CT组)饲喂带有抗生素的饲料;各试验组饲喂不含抗生素的饲料,分别在饲料中添加25%的大蒜素100g/T、150g/T、200g/T和250g/T。预饲期7d,正饲期28d。结果表明,添加大蒜素的各试验组生长性能优于对照组,且随着日粮中大蒜素水平的增加,各试验组仔猪日增重、日采食量呈二次方提高(p<0.01),而料重比则呈二次方降低(p<0.01)。试验仔猪每一种行为在观测期内(从12:00-15:00)所占时间百分比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睡眠时间所占比重最大,但200g/t大蒜素日粮使仔猪比对照组获得更多的睡眠时间(47.71%Vs41.59%,p<0.05)、花费更少的时间争斗(0.28%Vs3.94%,p<0.01)、更少的时间处于应激状态(1.01%Vs5.91%,p<0.05)以及更少的时间表现为其它运动形式(0.00%Vs0.96%,p<0.05),而对猪的采食时间、饮水时间等没有显着影响。试验期内无论是对照组猪还是试验组仔猪腹泻率都比较低,对照组腹泻率最高,也仅是2.92%。大蒜素日粮能显着降低仔猪腹泻率,且随着日粮中大蒜素水平不断提高,试验仔猪发生腹泻的频率呈线性降低(p<0.01),尤其是其中母仔猪呈现线性(p<0.01)和二次方降低(p=0.05),反映出性别敏感性。各试验组仔猪粪便上苍蝇孳生量极显着少于对照组(p<0.01),随着日粮中大蒜素水平的增加,粪便表面所孳生的苍蝇数量在各个观测点都呈现线性和二次方减少现象(p<0.01)。随着粪便堆放时间的延长,粪便孳生苍蝇的数量呈二次方增加(p<0.01),但大蒜素添加组的粪样表面苍蝇吸附量还是少于对照组(p<0.01)。总之。日粮中添加大蒜素有益于断奶仔猪的行为、能够改善猪的生产性能、降低腹泻发生率,并且对改善环境有益。3酵母提取物对断奶前后仔猪生长、肉质和免疫性能的影响选择30窝长×大仔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窝,7日龄开始补料,直至断奶后8d(32日龄)。对照组猪日粮以5%血浆蛋白粉(SDPP)为主要蛋白源,试验1组以2.5%SDPP+2.5%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为主要蛋白源,试验2组以5%Yeast extract为主要蛋白源。添加2.5%SDPP+2.5%Yeast extract日粮的试验1组和添加5%Yeast extract日粮的试验2组,仔猪平均日增重都达到饲喂添加了5%SDPP日粮的对照组的水平。可见50%替代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100%替代在提高饲料转化率方面有效果更佳的趋势。50%替代SDPP导致仔猪腹泻率增加,而100%替代SDPP可使仔猪腹泻率与对照组一致(降低4.63%,p>0.05)。各处理组猪群肉质指标差异不显着。于7日龄诱料时,随机选择接近平均体重的、来自不同窝的仔猪6公6母前腔静脉采血;32日龄转群时,每组随机选择5窝,每窝选择接近平均体重的1公1母,共30头仔猪前腔静脉采血,肝素抗凝后保持体温并在2h内进行血细胞免疫指标的检测。用7-AAD法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发现,7日龄仔猪血液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NKC)较为明显,靶细胞死亡率为83.93%±8.17%;PMN的吞噬能力也较强,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为172.26±36.76。32日龄时仔猪血液的NKC均比7日龄时显着降低(p<0.01)。5%Yeast extract组仔猪血液效应细胞对靶细胞K562的杀伤率有高于5%SDPP组趋势(p<0.10)。5%Yeast extract组、2.5%SDPP+2.5%Yeast extract组母仔猪靶细胞死亡率均比5%SDPP组高(p<0.01)。DEX-FITC的荧光强度各处理组均比7日龄时降低(CT组p<0.05、2.5%SDPP+2.5%Yeast extract组p<O.O1、5%Yeast extract组p<0.10)。仔猪血液中PMN对DEX-FITC的吞噬能力5%Yeast extract组比5%SDPP组强(p<0.05,其中公仔猪p<0.05、母仔猪p<0.01);而2.5%SDPP+2.5%Yeastextract组无论是公仔猪还是母仔猪均与5%SDPP组无显着差异.5%Yeast extract组母仔猪胸腺指数显着小于5%SDPP组(p<0.01)。2.5%SDPP+2.5%Yeast extract组脾脏指数显着高于5%SDPP组(p<0.05;其中母仔猪p<0.01),5%Yeast extract组有高于5%SDPP组的趋势(p<0.10)。5%Yeast extract组仔猪回肠淋巴小体横截面面积显着大于5%SDPP组和2.5%SDPP+2.5%Yeast extract组仔猪(p<0.01)。其它脏器指数无显着差异。5%SDPP组和2.5%SDPP+2.5%Yeast extract组32d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着长于空肠和回肠(p<0.01),而5%Yeast extract组各肠段差异不显着。说明酵母提取物是理想的替代血浆蛋白粉的蛋白质资源,且用5%酵母提取物全面替代5%血浆蛋白粉效果更好。可见,低聚木糖、甘露寡糖、大蒜素都是抗生素理想替代品;酵母提取物是理想的替代血浆蛋白粉的非动物源性蛋白质资源。
房丽敏[10](2009)在《黑龙江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植物油、大豆食品、大豆蛋白的需求量不断增高,使大豆食品需求逐年递增,发展大豆食品加工业有着现实依据。并且随着进口大豆数量逐年激增,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越来越强,国产大豆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大豆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旦因政治原因或利益分配与出口国产生矛盾,将会使我国处于不利的境地。因此振兴我国大豆产业意义重大,大豆加工业的发展也事关全局。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其大豆产业发展状况如何对我国大豆产业整体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大豆曾是黑龙江人的骄傲,是黑龙江省几千万农民的生命线,这个产业的兴衰牵连着几千万黑龙江农民的利益。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具有不逊于国外大豆主产区生产大豆的优良自然条件,但近年来跨国公司带着洋大豆横扫中国产业,使国产黑龙江省大豆受到强烈冲击,如何发展黑龙江省的大豆产业,是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重大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本文以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对发展的重点领域及项目选择给出了一些建议。目前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问题,本文分析了大豆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地位及大豆食品加工制品的市场供需情况,提出应该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黑龙江省发展大豆食品加工业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更是发展大豆产业的需要,是增强我国大豆竞争力的战略需要,并且黑龙江省发展大豆食品加工业有着原料资源优势、绿色食品优势和政策优势。当然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中也存在诸如加工原料不足、生产成本过高、缺少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等许多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如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及经营因素。本文主张借鉴国内外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模式。提出了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利用本省已经积累的传统豆制品生产的优势,使传统豆制品上档次、创名牌,新兴豆制品高起点、高技术;发挥资源优势,继续巩固增强黑龙江省油脂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借鉴美国经验,走分公司专业化生产集团运作方式来发展高利润的蛋白和磷脂加工。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改造传统产业,对大豆原料进行深层次开发,推进大豆产业化进程。本论文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调研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本文主要得出的结果是:黑龙江省发展大豆食品加工业有着原料资源优势、绿色食品优势和政策优势。目前,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如加工原料不足、生产成本过高、缺少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等许多问题,对此,着重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如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及经营因素。本文主张借鉴国内外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模式。提出了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利用本省已经积累的传统豆制品生产的优势,使传统豆制品上档次、创名牌,新兴豆制品高起点、高技术;发挥资源优势,继续巩固增强我省油脂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借鉴美国经验,走分公司专业化生产集团运作方式来发展高利润的蛋白和磷脂加工。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改造传统产业,对大豆原料进行深层次开发,推进大豆产业化进程。
二、大豆低聚糖神奇的纯天然保健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低聚糖神奇的纯天然保健品(论文提纲范文)
(1)苹果酵素的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酵素作用 |
1.2 酵素发酵工艺研究现状 |
1.3 论文概述 |
1.3.1 论文选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试剂配制 |
2.2 试验设计 |
2.2.1 单因素试验 |
2.2.2 正交试验 |
2.3 试验方法 |
2.3.1 指标测定 |
2.3.2 数据处理 |
2.4 评判方法 |
2.4.1 指标选择 |
2.4.2 模糊数学分析法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糖原对苹果酵素品质的影响 |
3.1.1 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 |
3.1.2 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
3.1.3 发酵过程中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
3.1.4 模糊数学分析 |
3.1.5 结论 |
3.2 糖浓度对苹果酵素品质的影响 |
3.2.1 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 |
3.2.2 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
3.2.3 发酵过程中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
3.2.4 模糊数学分析 |
3.2.5 结论 |
3.3 益生菌剂对苹果酵素品质的影响 |
3.3.1 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 |
3.3.2 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
3.3.3 发酵过程中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
3.3.4 模糊数学分析 |
3.3.5 结论 |
3.4 发酵温度对苹果酵素品质的影响 |
3.4.1 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 |
3.4.2 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
3.4.3 发酵过程中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
3.4.4 模糊数学分析 |
3.4.5 结论 |
3.5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2)运动型饮料中禁用酸性染料的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运动饮料研究概况 |
2.1 运动饮料的定义 |
2.2 运动饮料的发展现状 |
2.3 运动饮料的现状分析 |
2.3.1 运动饮料的研发 |
2.3.2 运动饮料与非运动饮料的区别 |
2.3.3 运动饮料存在的潜在危害 |
3 运动饮料中着色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
3.1 运动饮料中着色剂的分类 |
3.2 国内外着色剂检测方法研究 |
3.3 关于禁用色素的相关检测标准 |
3.4 运动饮料可参考的仪器方法研究 |
3.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3.4.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3.4.3 电化学分析法 |
3.4.4 荧光分析法 |
3.5 运动饮料样品可参考的预处理方法 |
3.5.1 聚酰胺吸附法 |
3.5.2 液-液萃取法 |
3.5.3 直接进样法 |
3.5.4 微波辅助提取法 |
3.5.5 固相萃取法 |
3.6 运动饮料检测色素方法存在的不足 |
4 HPLC快速检测7种着色剂方法的建立 |
4.1 HPLC工作原理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主要仪器 |
4.3.2 材料与试剂 |
4.3.3 标准储备液及工作液的配置 |
4.4 实验方法 |
4.4.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4.4.2 色谱条件 |
4.5 样品处理条件优化 |
4.6 色谱条件优化 |
4.6.1 色谱柱选择 |
4.6.2 流动相选择 |
4.6.3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4.6.4 色谱行为 |
4.6.5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试验 |
4.6.6 方法回收率的测定 |
4.7 样品分析 |
4.8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8.1 实验结果 |
4.8.2 讨论 |
5 UPLC快速检测20种着色剂方法的建立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和试剂 |
5.2.2 标准储备液及工作液 |
5.2.3 样品处理 |
5.3 色谱条件优化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样品前提取液的选择 |
5.4.2 测定波长的选择 |
5.4.3 测定波长的操作过程 |
5.5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5.6 色谱行为优化 |
5.7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试验 |
5.8 样品分析检测 |
5.9 样品检测结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建立了HPLC对运动饮料中色素的检测方法 |
6.1.2 建立了UPLC对运动饮料中色素的检测方法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绞股蓝复方降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1. 相关文献研究 |
1.1 高脂血症的研究现状 |
1.2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
1.3 绞股蓝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 绞股蓝降脂作用及机制研究 |
1.5 绞股蓝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 |
2. 绞股蓝不同组分降血糖活性的实验研究 |
2.1 药材、仪器与试剂 |
2.2 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3. 苦丁茶主要成分降血脂作用实验研究 |
3.1 仪器设备与材料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4. 苦丁茶主要成分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
4.1 设备与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5. 复方绞股蓝软胶囊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 |
5.1 仪器设备与材料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分析 |
5.4 讨论 |
6. 胰岛 INS-1 细胞高糖高脂致氧化损伤的研究 |
6.1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活性的影响 |
6.2 高糖高脂致氧化损伤对胰岛 INS-1 细胞内 ROS 含量的影响 |
6.3 高糖高脂致氧化损伤对胰岛 INS-1 细胞形态的影响 |
6.4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
6.5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6.6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6.7 高糖高脂对胰岛 INS-1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后细胞 Caspase-3、Caspase-9 活性的影响 |
7. 展望 |
7.1 有关凋亡与自噬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分析 |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打算 |
8. 结语 |
8.1 主要创新点 |
8.2 主要研究成果 |
8.3 下一步研究工作打算 |
参考文献 |
附 录 |
致 谢 |
(4)寡糖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豆异黄酮简介 |
1.1.1 大豆异黄酮定义及结构 |
1.1.2 大豆异黄酮分布、影响因素 |
1.1.3 大豆异黄酮生物学活性 |
1.2 大豆抗毒素的研究进展 |
1.2.1 大豆抗毒素的发现及功效 |
1.2.2 大豆抗毒素生物合成途径 |
1.2.3 诱导剂对大豆抗毒素积累量的影响 |
1.2.4 大豆抗毒素分析检测、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 |
1.2.5 大豆抗毒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功能性寡糖的概述 |
1.3.1 功能性寡糖的定义及组成 |
1.3.2 功能性寡糖的应用 |
1.3.3 褐藻酸寡糖的简介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硝酸银诱导大豆中大豆抗毒素的生成及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硝酸银溶液诱导大豆 |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豆抗毒素 |
2.3.3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豆抗毒素分子量 |
2.3.4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离纯化大豆抗毒素 |
2.3.5 大豆抗毒素含量标准曲线绘制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硝酸银溶液的诱导效果 |
2.4.2 大豆抗毒素的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结果 |
2.4.3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样品 |
2.4.4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产物的鉴定 |
2.4.5 大豆抗毒素含量标准曲线绘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种类寡糖诱导下大豆中大豆抗毒素的累积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寡糖溶液诱导大豆 |
3.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豆抗毒素 |
3.3.3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豆抗毒素分子量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寡糖溶液的诱导效果 |
3.4.2 大豆抗毒素的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褐藻酸寡糖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条件的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褐藻酸寡糖 |
4.3.2 荧光辅助糖电泳(FACE)检测褐藻酸寡糖 |
4.3.3 褐藻酸寡糖溶液诱导大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褐藻酸寡糖 HPLC 检测结果 |
4.4.2 褐藻酸寡糖 FACE 检测结果 |
4.4.3 诱导剂褐藻酸寡糖浓度对诱导生成大豆抗毒素的影响 |
4.4.4 大豆预浸泡时间对褐藻酸寡糖诱导生成大豆抗毒素的影响 |
4.4.5 褐藻酸寡糖诱导过程的培养温度对生成大豆抗毒素的影响 |
4.4.6 褐藻酸寡糖诱导过程的培养湿度对生成大豆抗毒素的影响 |
4.4.7 褐藻酸寡糖诱导过程的培养时间对生成大豆抗毒素的影响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中国的泥土疗法:美容篇(Ⅰ)(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外兼修的中国古代矿物美容术 |
1.1 文献记述 |
1.1.1 《神农本草经》的记述 |
1.1.2 《名医别录》的记述 |
1.1.3 《本草纲目》的记述 |
1.2 用法举例 |
1.2.1 驻颜益寿 |
1.2.2 香口除臭 |
1.2.3 乌须秀发 |
1.2.4 明目坚齿 |
1.2.5 去面黡黑痣 |
1.2.6 消鼻齇赤疱 《直指方》载: 酒齇赤鼻。白盐常擦之, 妙。 |
1.3 炮制与解毒 |
1.3.1 却病延年金液丹 |
1.3.2 轻身神仙玄明粉 |
1.3.3 治疮要药雄黄方 |
1.3.4 镇心安魂金箔丸 |
1.3.5 琼浆玉液玄真玉 |
1.3.6 明目聪耳慈朱丸 |
1.3.7 七情合和 |
1.3.8 解金石毒 |
1.4 元素与美容 |
1.4.1 用于美容的金石矿物药 |
1.4.2 美容金石矿物药的主要成分 |
1.4.3 美容元素 |
2 返璞归真的现代泥石美容术 |
2.1 现代化妆品的发展趋势 |
2.1.1 现代化妆品的不良反应 |
2.1.2 现代化妆品的元素成分 |
2.1.3 现代化妆品的发展历程 |
2.2 第五代化妆品的特征 |
3 泥疗美容 |
3.1 火山泥 |
3.1.1 海南火山矿泥[19, 21 - 22] |
(1) 山兰玉矿泥美容法 |
(2) 霹雳神火山矿泥粉美容法 |
3.1.2 绿迪矿泥[23 - 26] |
(1) 绿迪矿泥的物质组成 |
(2) 绿迪矿泥的美容功效 |
(3) 应用举例 |
3.1.3 五大连池矿泥[28 - 29] |
3.1.4 天行山土乳矿泥[30] |
(1) 土乳矿泥的功能 —— 土乳火山矿泥具有3大功能: |
(2) 土乳化妆品制作 |
3.1.5 火山泥清凉肌肤的护理疗程[30] |
3.2 山西运城死海泥 |
3.2.1 运城盐湖黑泥的化学成分[31] |
3.2.2 运城盐湖黑泥的护肤功能 |
(1) 提高皮肤的保湿性能: |
(2) 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 |
(3) 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 |
3.2.3 运城盐湖黑泥的安全性 |
3.2.4 运城盐湖水和盐生杜氏藻[34 - 35] |
(1) 运城盐湖水的化学成分—— 运城盐湖水的突出优点是: |
(2) 运城盐湖盐藻的化学成分—— 运城盐湖中生长着一种特有的古老植物 —— 盐藻。 |
3.3 浙江秀山滩涂海泥 |
3.3.1 秀山海泥的营养成分 |
3.3.2 秀山海泥的美容功能[36 - 38] |
(1) 抗氧化功能: |
(2) 美白功效: |
(3) 抑菌作用: |
3.3.3 秀山海泥水溶液的制备 |
(1) 海泥干粉的制备: |
(2) 海泥水溶体系的制备: |
(3) 制备工艺的优化: |
3.4 青海圣湖黑泥 |
3.4.1 圣湖黑泥的元素组成 |
3.4.2 圣湖黑泥的美容功效 |
3.5 海藻泥 |
3.5.1 海藻中的活性成分 |
3.5.2 海藻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
3.5.3 海藻的美容功能 |
3.5.4 海藻美容疗程举例 |
(1) 海藻泥纤体排毒: |
(2) 海藻泥嫩滑肌肤: |
(6)灵芝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甘薯概述 |
2 甘薯渣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
2.1 膳食纤维的定义 |
2.2 甘薯渣膳食纤维的组成 |
2.3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结构 |
2.4 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
2.5 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2.6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应用 |
3 灵芝菌概述 |
3.1 灵芝的生理功能 |
4 灵芝菌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酶法提取分离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纤维素酶用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2 淀粉酶用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3 糖化酶用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4 酶作用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5 酶反应pH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6 酶反应温度对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 |
2.7 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条件 |
2.8 检验正交试验结果 |
2.9 酶-重量法测定与酶法测定甘薯渣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的比较 |
3 讨论 |
3.1 酶在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 |
3.2 碱液选取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菌种和诱导剂对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薯及甘薯渣的营养成分 |
2.2 菌种对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2.3 混合菌种对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2.4 纤维素基质对灵芝菌发酵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2.5 甘蔗渣浓度对其可溶性膳食纤维产量的影响 |
2.6 溶液基质对灵芝菌发酵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四章 灵芝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薯渣浓度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2 氮源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3 C/N比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4 发酵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5 发酵温度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6 接种量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2.7 发酵初始pH值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五章 灵芝菌在5L发酵罐中发酵甘薯渣的扩大及发酵液的防腐保存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灵芝菌发酵甘薯渣的扩大 |
2.2 发酵上清液与发酵酶解液的比较 |
2.3 丙酸钙对发酵上清液的保存影响 |
2.4 苯甲酸钠对发酵上清液的保存影响 |
3 小结 |
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一. 创新点 |
二. 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7)生晒山参根寡糖与糖肽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晒山参根研究概述 |
1.1.1 生晒山参根的概况 |
1.1.2 生晒山参根化学成分的研究状况 |
1.2 寡糖研究概述 |
1.2.1 寡糖的研究简述 |
1.2.2 寡糖的生理活性 |
1.2.3 寡糖的应用 |
1.3 糖肽的研究概述 |
1.3.1 糖肽的研究简述 |
1.3.2 糖肽的生理活性 |
1.4 本论文的立项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论文的立项依据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生晒山参根糖类化合物(PGO与PGS)的分离纯化与理化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生晒山参根水提物的提取与分离 |
2.3.2 生晒山参根水提物及其经分离后所得产物的理化性质研究 |
2.3.3 Sephadex G-10 对生晒山参根水提物活性炭 5%乙醇洗脱产物的分离纯化与理化性质研究 |
2.3.4 生晒山参根糖类化合物(PGS)的分离纯化 |
2.3.5 生晒山参根糖类化合物(PGO与PGS)的结构研究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生晒山参根水提物的提取分离与理化性质研究 |
2.4.2 Sephadex G-10 对活性炭 5%乙醇洗脱产物的分离纯化与理化性质研究 |
2.4.3 生晒山参根糖类化合物(PGS)的分离纯化与理化性质研究 |
2.4.4 生晒山参根糖类化合物(PGO与PGS)的结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生晒山参根糖类化合物(PGO)中寡糖与糖肽的分离纯化与结构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PGO中寡糖与糖肽的分离纯化 |
3.3.2 PGO中寡糖与糖肽的理化性质测定 |
3.3.3 PGO中寡糖与糖肽的结构研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PGO中寡糖与糖肽的分离纯化与理化性质研究 |
3.4.2 PGO中寡糖与糖肽的结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生晒山参根糖类化合物(PGO)的活性筛选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 |
4.3 试验方法 |
4.3.1 PGO对小鼠实验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
4.3.2 PGO对小鼠醋酸扭体的影响的研究 |
4.3.3 PGO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障碍的影响的研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PGO对小鼠实验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
4.4.2 PGO对小鼠醋酸扭体的影响的研究 |
4.4.3 PGO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障碍的影响的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生晒山参根糖类化合物(PGS)中寡糖与糖肽的分离纯化与结构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 |
5.2.1 原料与试剂 |
5.2.2 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PGS中寡糖与糖肽的分离纯化 |
5.3.2 PGS中寡糖与糖肽的理化性质测定 |
5.3.3 PGS中寡糖与糖肽的结构研究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PGS中寡糖与糖肽的分离纯化与理化性质研究 |
5.4.2 PGS中寡糖与糖肽的结构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生晒山参根糖类化合物(PGS)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 |
6.2.1 原料与试剂 |
6.2.2 仪器 |
6.3 试验方法 |
6.3.1 PGS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障碍的影响 |
6.3.2 PGS对秀丽线虫寿命的影响 |
6.3.3 PGS对六种酶靶标抑制率的测定 |
6.3.4 PGS1 与PGS2 对SHP-1 的抑制率的测定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PGS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障碍的影响 |
6.4.2 PGS对秀丽线虫寿命的影响 |
6.4.3 PGS对六种酶靶标抑制率的测定 |
6.4.4 PGS1 与PGS2 对SHP-1 的抑制率的测定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灵芝复合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灵芝的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 |
1.1 灵芝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
1.2 灵芝保健产品的国内外开发现状 |
2 保健茶饮料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1 溶剂提取法 |
2.1.2 微波辅助提取法 |
2.1.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2.1.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2.2 保健茶饮料澄清技术的研究进展 |
2.2.1 酶法澄清技术 |
2.2.2 加入外源物法澄清技术 |
2.2.3 超滤澄清技术 |
2.3 保健茶饮料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 |
2.3.1 脉冲强光杀菌原理 |
2.3.2 脉冲强光杀菌特点 |
2.3.3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4 脉冲强光技术在食品杀菌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
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超声波法提取灵芝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原料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1.4.1 试验指标的确定 |
1.4.2 超声波法提取灵芝的工艺流程 |
1.4.3 分析检测方法 |
1.4.4 单因素试验 |
1.4.5 灵芝提取工艺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试验 |
1.4.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 |
2.2 超声波作用时间对灵芝提取效果的影响 |
2.3 超声波功率对灵芝提取效果的影响 |
2.4 料液比对灵芝提取效果的影响 |
2.5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波提取灵芝的工艺参数 |
2.5.1 回归方程及方差分析 |
2.5.2 响应曲面分析 |
2.5.3 提取工艺的优化与试验验证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灵芝复合茶饮料的最佳配方研究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灵芝浸提液的制备 |
1.1.2 甜茶浸提液的制备 |
1.1.3 薄荷浸提液的制备 |
1.1.4 菊花浸提液的制备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工艺流程 |
1.4 灵芝复合茶饮料的混料设计 |
1.5 感官模糊综合评价 |
1.5.1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1.5.2 灵芝复合茶饮料感官单指标评价 |
1.5.3 评价指标模糊权向量α的确定 |
1.5.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1.6 灵芝复合茶饮料的配方优选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灵芝复合茶饮料的混料样品感官单指标的评价 |
2.2 评价指标的模糊权向量 |
2.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2.4 模型建立 |
2.5 灵芝复合茶饮料的配方优化 |
2.6 混料最优配比的验证试验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滤技术在灵芝复合茶饮料澄清中的应用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超滤膜主要参数 |
1.4 试验试剂 |
1.5 指标测定方法 |
1.5.1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1.5.2 茶多酚测定 |
1.5.3 氨基酸测定 |
1.5.4 蛋白质测定 |
1.5.5 果胶测定 |
1.5.6 可溶性多糖测定 |
1.5.7 透光率测定 |
1.5.8 膜通量测定 |
1.6 试验方法 |
1.6.1 超滤膜的选择 |
1.6.2 超滤过程参数的确定 |
1.6.3 污染膜通量的恢复试验 |
1.6.4 超滤澄清效果的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超滤膜的选择 |
2.1.1 不同截留分子量膜的膜通量衰减曲线 |
2.1.2 不同截留分子量膜对灵芝复合茶饮料澄清处理前后营养成分的影响 |
2.1.3 不同截留分子量膜对灵芝复合茶饮料澄清处理前后透光率影响 |
2.2 超滤工艺参数的确定 |
2.2.1 超滤过程中操作压力的确定 |
2.2.2 超滤过程中操作温度的确定 |
2.3 膜的清洗 |
2.4 灵芝复合茶饮料超滤澄清效果的评价 |
2.4.1 超滤澄清处理对灵芝复合茶饮料澄清度的影响 |
2.4.2 超滤处理对灵芝复合茶饮料营养成分的影响 |
2.4.3 超滤澄清处理对灵芝复合茶饮料储藏期间稳定性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在灵芝复合茶饮料加工中的应用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备与材料 |
1.1.1 试验设备 |
1.1.2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设计 |
1.2.1 脉冲强光杀灭灵芝复合茶饮料染菌试验 |
1.2.2 灵芝复合茶饮料的脉冲强光杀菌和热力杀菌研究 |
1.2.3 脉冲强光杀菌处理对灵芝复合茶饮料贮存期间微生物稳定性的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脉冲强光杀灭灵芝复合茶饮料染菌试验结果 |
2.1.1 脉冲强光闪照时间对灵芝复合茶饮料杀菌效果的影响 |
2.1.2 脉冲强光闪照距离对灵芝复合茶饮料杀菌效果的影响 |
2.1.3 染菌浓度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
2.2 脉冲强光杀菌和热力杀菌对灵芝复合茶饮料杀菌效果和品质变化的影响 |
2.2.1 脉冲强光与热处理对比的显着性分析 |
2.2.2 感官评定的色泽、香味、综合口感的分析 |
2.2.3 不同杀菌方式对灵芝复合茶饮料杀菌效果的影响 |
2.2.4 不同杀菌方式对灵芝复合茶饮料澄清度和褐变程度的影响 |
2.2.5 不同杀菌方式对灵芝复合茶饮料主要成分损失率的影响 |
2.3 脉冲强光杀菌处理对灵芝复合茶饮料贮存期间微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
附表2 |
(9)寡糖、大蒜素与酵母提取物对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单位符号缩写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饲用抗生素及其替代品对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 |
1 饲用抗生素对猪生长与健康的副作用、禁用后的影响及对策 |
1.1 饲用抗生素对猪生长与健康的副作用 |
1.1.1 饲用抗生素对猪生长与健康产生副作用的原因 |
1.1.2 长期饲用抗生素会使猪体组织和环境中产生药物残留 |
1.1.3 长期饲用抗生素严重制约了我国猪肉等动物产品的出口 |
1.2 饲用抗生素促生长剂的禁用 |
1.3 饲用抗生素禁用对动物生产产生的影响 |
1.4 相应的对策 |
2 益生素(微生物活菌制剂)对动物生长与健康的作用 |
2.1 益生素简介 |
2.2 微生物制剂作用机理 |
2.3 微生物制剂对动物生长与健康的作用 |
2.4 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前景 |
3 寡糖的开发及其对动物生长与健康的作用 |
3.1 化学益生素的产生背景 |
3.2 化学益生素的性质和内涵 |
3.3 化学益生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
3.3.1 选择性地充当有益菌发酵的基质 |
3.3.2 吸附和清除后肠病原菌及其毒素 |
3.3.3 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机体免疫力 |
3.4 低聚木糖 |
3.4.1 低聚木糖简介 |
3.4.2 低聚木糖作用机理 |
3.4.3 低聚木糖在动物健康生产中的应用 |
3.4.4 低聚木糖的应用前景 |
3.5 甘露寡糖 |
3.5.1 甘露寡糖简介 |
3.5.2 甘露寡糖的作用机理 |
3.5.3 甘露寡糖在动物健康生产中的应用 |
3.6 化学益生素应用研究前景分析 |
3.6.1 化学益生素复合使用及配伍应用研究 |
3.6.2 合生元的应用研究 |
3.6.3 化学益生素适宜用量的研究 |
4 植物提取物对动物生长与健康的影响 |
4.1 大蒜素简介 |
4.2 大蒜素生理功能与作用机理 |
4.2.1 诱食助消化作用 |
4.2.2 抗菌作用 |
4.2.3 抗真菌作用 |
4.2.4 抗病毒作用 |
4.2.5 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
4.3 大蒜素在动物健康生产中的应用 |
4.4 大蒜素应用前景分析 |
第二章 非动物源性饲料资源的开发及其对猪早期生长与健康的影响 |
1 血浆蛋白粉与新生动物生长与健康 |
1.1 血浆蛋白粉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特点 |
1.2 作用机理 |
1.2.1 提高免疫力 |
1.2.2 平衡氨基酸比例 |
1.2.3 改善消化系统发育 |
1.2.4 调节激素水平 |
1.3 血浆蛋白粉对新生动物的促生长作用 |
1.3.1 促进采食量,提高日增重 |
1.3.2 提高饲料利用率 |
1.3.3 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 |
1.3.4 减少仔猪的环境应激 |
1.4 血浆蛋白粉潜在的隐患 |
1.4.1 易腐败性 |
1.4.2 质量不稳定性 |
1.4.3 易受污染性 |
1.4.4 易感染性 |
1.5 应对措施 |
1.5.1 加强安全意识,确保使用安全 |
1.5.2 积极开发替代品 |
2 非动物源性饲料资源开发利用背景 |
2.1 人口不断增加与资源不断匮乏呼唤常规饲料资源替代品的开发 |
2.2 畜牧生产过程及产品安全现状呼唤安全的饲料资源 |
2.3 断奶前后仔猪生理特点呼唤优质饲料资源 |
2.3.1 内源消化酶活性低,需要可消化性强的饲料资源 |
2.3.2 消化系统形态结构变化,提醒饲料质量对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性 |
2.3.3 免疫力降低,需要通过饲料原料来调节 |
2.4 工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趋势势不可挡 |
3 酵母提取物的开发与应用 |
3.1 酵母提取物的产生 |
3.2 酵母提取物的营养特点 |
3.3 酵母提取物的作用机理 |
3.4 酵母提取物的应用进展 |
第三章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功能性低聚糖对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 |
1 低聚糖在生长育肥猪生产中应用可行性及剂量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样品 |
1.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1.3 试验动物及分组 |
1.1.4 试验设计 |
1.1.5 饲养管理 |
1.1.6 试验数据收集 |
1.1.7 资料分析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寡糖对生长育肥猪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1.2.2 寡糖对生长育肥猪腹泻发生率的影响 |
1.2.3 寡糖对生长育肥猪经济效益的影响 |
1.2.4 寡糖对生长育肥猪胴体性能的影响 |
1.2.5 寡糖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的影响 |
2 低聚木糖在仔猪健康生产中应用可行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样品 |
2.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1.3 试验动物及分组 |
2.1.4 试验设计 |
2.1.5 试验数据的收集 |
2.1.6 资料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低聚木糖对仔猪增重的影响 |
2.2.2 低聚木糖对仔猪料重比的影响 |
2.2.3 低聚木糖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
3 低聚木糖在仔猪健康生产中最适使用剂量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样品 |
3.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3.1.3 试验动物及分组 |
3.1.4 试验设计 |
3.1.5 试验数据的收集 |
3.1.6 资料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含量低聚木糖对仔猪增重的影响 |
3.2.2 不同含量低聚木糖对仔猪料重比的影响 |
3.2.3 不同含量低聚木糖对仔猪腹泻的影响 |
4 甘露寡糖对仔猪健康生长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样品 |
4.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4.1.3 试验动物及分组 |
4.1.4 试验设计 |
4.1.5 饲养管理 |
4.1.6 试验记录 |
4.1.7 资料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甘露寡糖对试验仔猪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4.2.2 甘露寡糖对试验仔猪腹泻发生情况的影响 |
4.2.3 甘露寡糖对试验仔猪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寡糖的促生长作用 |
5.2 寡糖对猪健康状况的影响 |
5.3 寡糖的最适使用剂量 |
5.4 寡糖对猪屠宰性能和肉质的影响 |
5.5 寡糖的应用效果稳定性及前景分析 |
6 结论 |
第五章 大蒜素对断奶仔猪行为特征、健康生产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样品 |
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
1.3 饲养管理 |
1.4 试验记录 |
1.4.1 饲料消耗记录 |
1.4.2 生长发育记录 |
1.4.3 行为特征观察 |
1.4.4 健康记录 |
1.4.5 苍蝇孳生记录 |
1.5 资料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大蒜素日粮对试验仔猪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 |
2.2 大蒜素日粮对试验仔猪行为特的影响 |
2.3 大蒜素日粮对试验仔猪腹泻发生率的影响 |
2.4 大蒜素日粮对试验仔猪粪便表面苍蝇孳生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大蒜素日粮对仔猪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
3.2 大蒜素对改善仔猪生长环境作用 |
3.3 大蒜素对仔猪抗腹泻作用的影响 |
3.4 大蒜素应用研究前景 |
4 结论 |
第六章 酵母提取物对断奶前后仔猪生长、肉质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
1 酵母提取物对断奶前后仔猪生长和肉质性能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主要原料 |
1.1.2 试验动物 |
1.1.3 主要仪器 |
1.1.4 主要试剂 |
1.1.5 试验日粮和配方 |
1.1.6 饲养管理 |
1.1.7 肉质测定 |
1.1.8 数据收集 |
1.1.9 资料分析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生长发育性能 |
1.2.2 腹泻发生率 |
1.2.3 肉质分析 |
1.2.4 经济效益分析 |
2 酵母提取物对断奶前后仔猪免疫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原料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 |
2.1.5 样的采集和免疫生化指标的分析 |
2.1.6 效、靶细胞制备 |
2.1.7 NKC细胞毒作用 |
2.1.8 全血中PMN对DEX-FITC吞噬能力的检测 |
2.1.9 组织样采集和固定 |
2.1.10 脱水、透明、透蜡、包埋、切片 |
2.1.11 观察、测量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7d龄NKC细胞毒作用及PMN的吞噬能力 |
2.2.2 32d龄NKC细胞毒作用及PMN的吞噬能力 |
2.2.3 新生仔猪免疫器官发育情况 |
2.2.4 新生仔猪小肠绒毛高度 |
3 讨论 |
3.1 酵母提取物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酵母提取物对仔猪腹泻发生率的影响 |
3.3 免疫指标及检测方法的选择 |
3.4 酵母提取物对仔猪免疫机能的影响 |
3.5 酵母提取物对新生仔猪免疫器官的影响 |
3.5.1 对胸腺的影响 |
3.5.2 对脾脏的影响 |
3.5.3 对回肠的集合淋巴结和其它脏器指数的影响 |
3.6 酵母提取物对新生仔猪消化道的影响 |
3.7 酵母提取物对猪肉质的影响 |
3.8 酵母提取物在仔猪生产中应用的经济效益 |
3.9 酵母提取物在新生动物健康生长中应用前景分析 |
4 结论 |
全文讨论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论着 |
致谢 |
(10)黑龙江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理论及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
2.1.1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及进出口贸易状况 |
2.1.2 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概况 |
2.1.3 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势 |
2.1.4 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的地位 |
2.2 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加工原料数量质量达不到要求 |
2.2.2 生产成本高 |
2.2.3 产业化规模化尚未形成 |
2.2.4 蛋白、磷脂等功能性产品的功能性不强 |
2.2.5 产品加工深度及精度不够 |
2.2.6 运输瓶颈的制约 |
第三章 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市场因素分析 |
3.1.1 进口贸易的影响 |
3.1.2 消费现状对大豆食品加工的影响 |
3.2 政策因素分析 |
3.2.1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影响 |
3.2.2 我国对转基因大豆进口的政策 |
3.2.3 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情况 |
3.3 技术因素分析 |
3.3.1 技术创新能力 |
3.3.2 深加工水平 |
3.4 经营因素分析 |
3.4.1 经营管理水平 |
3.4.2 系统正规的质量标准和控制体系 |
第四章 国内外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4.1 国外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状况及经验 |
4.1.1 大豆直接食品工业的发展状况 |
4.1.2 大豆油脂工业发展状况 |
4.1.3 大豆蛋白加工业发展状况 |
4.1.4 大豆磷脂和异黄酮加工业发展状况 |
4.1.5 大豆其他成份加工现状 |
4.2 国内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状况及经验 |
4.2.1 传统豆制品生产逐步走上自动化道路 |
4.2.2 豆乳及豆乳粉生产发展迅速 |
4.2.3 大豆油脂工业水平稳步提高 |
4.2.4 大豆分离蛋白研发势头良好 |
4.2.5 功能性大豆食品的研究开发具有良好的开端 |
4.3 国内外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
4.3.1 原料生产与制品的研发应同步进行 |
4.3.2 开发传统及品牌产品 |
4.3.3 注重生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 |
4.3.4 组建社会团体并发挥其功能作用 |
第五章 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
5.1 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坚持的原则 |
5.1.1 指导思想 |
5.1.2 基本原则 |
5.2 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目标及重点 |
5.2.1 战略目标 |
5.2.2 重点发展领域 |
5.3 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模式及项目选择 |
5.3.1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大豆加工发展的模式 |
5.3.2 项目选择 |
5.4 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4.1 加强政策的支持 |
5.4.2 创新管理体制 |
5.4.3 改善产品流通状况 |
5.4.4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大豆低聚糖神奇的纯天然保健品(论文参考文献)
- [1]苹果酵素的发酵工艺研究[D]. 李红.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2]运动型饮料中禁用酸性染料的检测方法研究[D]. 冯然军.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2)
- [3]绞股蓝复方降糖、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D]. 黄晓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4]寡糖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的效果研究[D]. 胡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5]中国的泥土疗法:美容篇(Ⅰ)[J]. 秦俊法,李增禧,楼蔓藤.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2(04)
- [6]灵芝发酵甘薯渣产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D]. 丰来.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7]生晒山参根寡糖与糖肽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D]. 王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0(11)
- [8]灵芝复合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研究[D]. 何友建.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9]寡糖、大蒜素与酵母提取物对猪生长与健康的影响[D]. 黄瑞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10]黑龙江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对策研究[D]. 房丽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