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流变阻尼器对斜拉索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志鹏[1](2021)在《斜拉索多模态振动控制效果提升方法研究》文中认为
贡悦[2](2021)在《基于数值模拟与实桥试验的拉索减振被动式阻尼器研究》文中认为斜拉索与吊杆分别作为斜拉桥与悬索桥中主要的传力构件、具有长度长、柔度大、长期处于高应力状态的特性,是大跨桥梁中最脆弱、最容易受损的构件之一。索、杆结构的服役状态在大跨桥梁的整个服役生涯中显得尤为重要,其长期处于往复振动易造成疲劳损伤并减少服役寿命;在极端天气情况下,索、杆结构易产生大幅振动,对桥梁结构和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索、杆结构振动控制问题近年来引起许多学者、工程师的关注,采取有效的索、杆结构抑振措施对其服役寿命有着积极影响。本文针对大跨桥梁构件斜拉索与吊杆结构分别开展了基于被动式阻尼器的数值模拟减振研究与实桥试验减振研究:(1)针对斜拉索的结构形式提出了两种适配的调谐液体阻尼器。(2)基于调谐质量阻尼器开展了实桥柔性吊杆减振试验研究。(1)提出了一种底面垂直于斜拉索轴线的斜置环形调谐液体阻尼器(SRSTLD-1),该被动式阻尼器仅适用于倾角大于45°的斜拉索。通过选取合适的柱坐标系,由经典线性势流体理论推导并求解SRSTLD-1液体一阶晃动频率与其实时控制力;基于SRSTLD-1动力特性的数学解析表达式,根据某既有斜拉索的参数设计优化SRSTLD-1的尺寸参数;在MATLAB软件中对目标待控斜拉索对照组分别进行模态分析与动力响应瞬态分析,根据斜拉索对照组的模态信息与其中点动力响应时程评价SRSTLD-1的减振效果。(2)提出了一种底面水平的斜置环形调谐液体阻尼器(SRSTLD-2),该被动式阻尼器适用于任意倾角的斜拉索。同样基于线性势流体理论给出了SRSTLD-2的二阶控制拉普拉斯偏微分方程与对应边值条件,并基于坐标变换理论给出了含有待定系数的解析解,但由于该问题的复杂性没有进一步确定待定系数;使用ADINA软件对该问题进行仿真模拟,依据SRSTLD-2的模态分析结果对其尺寸进行优化,随后建立了目标待控拉索的对照组数值模型,使用隐式动力学多次模拟、求解对照组目标节点处的动力响应。(3)在大连星海湾双层地锚式跨海悬索桥某柔性吊杆上开展了基于四线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FWPTMD)的吊杆抑振实桥试验。在ANSYS软件中,对吊杆对照组的试验工况进行了模拟仿真;在实桥现场通过给对照组施加相同的正弦荷载激励,采集对照组中点位置处的速度响应,与数值模拟相互佐证FWPTMD对柔性吊杆的抑振效果。上述数值模拟与实桥试验分别表明:应用研究中提出的被动式阻尼器可以对索、杆结构起到明显的振动控制效果,增大索、杆结构的一阶模态阻尼比,对延长大跨桥梁索、杆结构的服役寿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唐艺玮[3](2020)在《基于时滞的斜拉梁大幅振动减振设计及共振响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材料和施工技术的发展,桥梁向着大跨、柔性、轻质和低阻尼的方向发展。斜拉桥以其主跨跨度大、受力性能良好、抗震性能优、施工技术成熟在大跨桥梁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是斜拉索具有阻尼小、柔性大等特点,易在地震、车辆、风雨等荷载作用下产生大幅振动。本文针对斜拉梁结构,通过在索、梁结合处设计内部作动器,同时基于时滞减振技术对斜拉梁进行减振,进一步就非线性共振响应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斜拉桥非线性时滞减振设计及其非线性模型建立。基于Hamilton变分原理建立了更为精细的斜拉梁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在索和梁耦合处设计了轴向作动器对斜拉梁进行振动控制。控制策略基于时滞减振理论,建立斜拉梁非线性振动控制方程,运用Galerkin离散,得到了斜拉梁时滞反馈控制泛函微分方程。2.单输入和多输入时滞反馈控制下斜拉梁减振机理研究。通过具体算例分析了控制参数中时滞和控制增益对减振效果的影响。采用多尺度法理论求解了单输入和多输入时滞反馈作用下斜拉梁的非线性主共振响应。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控制增益和时滞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多频激励作用下超/亚谐波联合共振、不同激励作用、不同反馈控制作用下的减振机制。3.研究了移动荷载和时滞反馈控制作用下的弹性梁的共振响应。基于伺服作动和时滞技术,采用多尺度法分析了移动荷载作用下梁的主共振和1/3亚谐共振,并对比分析了速度时滞反馈和加速度时滞反馈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
严书婷[4](2020)在《斜拉索风致振动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测试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浙沿海地区江河湖海水系发达,斜拉桥、悬索桥等风敏性较大的大跨径桥梁常作为桥梁建设推荐方案。但浙江沿海也为台风多发地区,极端天气风荷载引起桥梁的振动,会加速主梁和拉索的疲劳损伤。用于斜拉索振动控制的磁流变阻尼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针对斜拉索风致振动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测试试验开展研究。修正磁流变阻尼器的Double Sigmoid公式,然后提出和比对拉索-阻尼器的半实物模拟的试验方法,最后研究MR阻尼器对斜拉索的振动控制效果。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1)开展获取磁流变阻尼器性能的试验。通过Ansys建立单索模型和全桥模型,获取拉索的单索振动频率和全桥模型下的拉索振动频率,由此确定合理的试验频率。分析磁流变阻尼器时间、阻尼器出力、电压、活塞杆速度、阻尼器响应时间。2)分析多种磁流变阻尼器模型,选定Double Sigmoid模型并考虑实际的阻尼器偏置效应,修正Double Sigmoid模型。通过图像识别获取了各个工况的最大屈服力、屈服前相关系数、穿越速度以及阻尼性系数,并采用以电压和活塞杆速度作为自变量的二元方程拟合以上四个参数,继而采用遗传算法求出偏置相关参数。3)采用缩尺裸索、缩尺“索+外加阻尼”作为实体试验,同时建立其数值模型进行模拟结果的比对,以确保数值计算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基于上述试验,再采用Matlab联合d SPACE建立一缩尺试验的半实物模拟模型,输入端导入裸索振动数据,输出端导出“索+外加阻尼”试验结果。验证成功后,采用实桥测得的一阶振动模态下的振动数据为输入端,外加阻尼采用磁流变阻尼器模型,输出一阶振动模态下有阻尼器和无阻尼器的输出结果,并与实桥有MR阻尼器一阶振动模态振动数据进行比对,验证半实物仿真试验在土建领域的可行性。4)采用Yanmeng台风模型拟合浙江省舟山市定海站的台风模型并计算百年一遇的台风风剖面指数为0.109。在此基础上,采用Ansys联合Matlab拟合桥址位置三维台风风场脉动风速,分析拉索在台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程,进行斜拉索抖振疲劳分析。然后在模型中增加磁流变阻尼器,计算有阻尼后斜拉索在台风作用下的内力时程。结果表明:增设阻尼后对跨中斜拉索的振动损伤缩减影响较小,对边跨损伤减小较大。
廖盛薪[5](2020)在《基于粘滞剪切型阻尼器的斜拉索减振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斜拉索振动控制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通过外置阻尼器和内置橡胶圈的拉索减振已成为斜拉桥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施工环节。随着超长拉索的发展应用和对技术要求的提高,对拉索的减振控制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以飞云江大跨度斜拉桥及其拉索作为研究的对象,从拉索-阻尼器系统的拉索松弛和阻尼器劣化导致的阻尼器附加刚度和阻尼器间隙的变化几个方面对拉索振动控制影响进行了研究,包含了拉索的风致振动和拉索的参数振动两种振动类型的研究分析。主要的几点工作如下:(1)回顾了国内外的一些拉索振动及其控制的研究成果,对最近的一些新的拉索振动问题与新的减振方式和减振器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拉索减振新技术的研究意义。(2)建立了拉索自由振动力学模型,推导拉索的自由振动曲线方程,分析了拉索考虑横向刚度和不考虑两种情况下的拉索固有频率特性。推导了拉索静力作用下的减振力学模型,得到了耦合的振型阻尼比表达式,并通过matlab编程求解了拉索的各个振型阻尼比的分布情况,得到了拉索各个振型阻尼比之间的关系曲线。通过工程实测拉索的高阶测量计算阻尼比验证了振型阻尼比关系式的正确性,并反推了实际拉索的低阶阻尼比,具有很大的工程应用价值。(3)在了解了拉索的振动特性和阻尼特性后,对拉索的松弛后的本构变化,松弛率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对锌铝合金钢丝和钢绞线进行了松弛实验,得到了各自对应的松弛率变化试验数据,并通过线性回归数值拟合了松弛率随时间变化的本构关系。在得到的本构关系上推导了钢绞线使用几十年后的基频变化,对拉索性能和拉索实用寿命等性能的衡量评测具有较大的帮助。(4)基于Davenport风速谱对实际拉索模拟点的脉动风进行了模拟,得到了模拟点的脉动风速时程,并转化得到该拉索的脉动风荷载。通过sap2000中的索单元建立功能,利用多段交接框架单元模拟了拉索模型,并输入得到的风荷载,得到风荷载作用下的拉索模型。并对阻尼器劣化后附加刚度变化和阻尼器间隙变化对拉索风致振动跨中位移幅值和对应的阻尼器耗能曲线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劣化阻尼器附加刚度对拉索风致振动影响较小,但间隙的变化对拉索-阻尼器系统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5)推导了拉索参数振动减振力学模型,并利用MATLAB编程通过龙格库塔迭代数值方法分析了实际拉索参数振动特性和拍振现象,分析了频率比对拉索振动幅值的影响,找到拉索参数振动轴向激励频率。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阻尼器间隙变化对于拉索振动的影响规律。(6)为解决传统阻尼器劣化后对拉索振动控制的影响,设计了一款剪切型粘滞阻尼器,并通过试验方法和理论方法验证了阻尼器的基本力学性能,疲劳性能和极小变形(小间隙)耗能等性能指标。最后通过装有该阻尼器的实际拉索实测阻尼比验证了阻尼器良好的减振能力和小变形耗能。为减振工程提供了功能更全面的阻尼器。
罗凌云[6](2020)在《MR阻尼器在拱桥振动控制中的安装位置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地形丰富,在西南地区由于山河众多,拱桥成为广泛应用的桥型,并且近些年以来大跨径拱桥日益增多。大跨径桥梁的兴建促进了新型高效建桥材料的应用,与此同时,桥梁结构的振动问题日渐突出,更需引起重视。智能材料对于桥梁振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很多贡献,其中的磁流变材料因其多项优良特性从而应用前景广阔,MR阻尼器(又称磁流变阻尼器)就是其代表。拱桥若采用MR阻尼器进行半主动控制设计,可以有效地起到耗能减振作用,且控制系统工作时所需能量较少。对于拱桥的振动控制效果,受到自身的结构参数、荷载输入、阻尼器装置和安装位置的影响。因此,MR阻尼器安装在拱桥不同位置会对拱桥造成什么影响,哪种阻尼器布置方案会对拱桥振动控制带来更好的振动控制效果,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实际的拱桥有限元模型,设计适用于本桥的MR阻尼器力学模型;充分考虑各类荷载的影响设计简谐荷载工况,基于谐响应分析对该拱桥原结构和多种阻尼器布置方案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对这些方案进行振动控制效果的对比,实现阻尼器安装位置的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桥梁振动控制的发展历程,以及MR阻尼器在拱桥振动控制应用中的研究动态,归纳总结多种具有代表性的MR阻尼器动力学模型,分析他们的模型特征和适用范围;(2)以金沙江通阳大桥为原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针对该拱桥建立实体模型,分析该桥的动力特性,通过模态分析得到该模型的自振频率、模型振型图和对应的振型特征,并确定控制模态;(3)参考相关文献中汽车行驶对桥梁的荷载效应和风荷载对桥梁的动力响应等,设计适合通阳大桥的简谐荷载工况,基于谐响应分析,得到该拱桥的位移频率响应和加速度频率响应等,设计适用于本文的MR阻尼器力学模型,以及MR阻尼器的布置方案;(4)对各阻尼器布置方案的振动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实现MR阻尼器在拱桥振动控制中安装位置的优化,总结MR阻尼器安装位置的优化流程,并简要验证MR阻尼器布置原则和优化流程的适用性。
毋贵斌[7](2020)在《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及其对吊杆拱桥的地震响应控制》文中研究表明磁流变阻尼器具有结构简单、出力大、阻尼力连续可调且控制效果好的优点,可用于结构的半主动控制。对于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形式、力学性能和力学模型上,通常以动态加载为主,对于其在拟静力加载下的力学性能研究较为少见;对于多线圈阻尼器,阻尼器的出力情况与线圈数量、分布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对四磁路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加载,得到了其在不同加载模式下的力学特性,并提出相应的力学模型;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安装有磁流变阻尼器的吊杆拱桥三维杆系模型并进行地震响应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四磁路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拟静力加载;根据试验数据绘制了阻尼器阻尼力-位移曲线;研究了磁流变阻尼器在拟静力加载下,阻尼力随位移幅值和电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阻尼力在加载过程中产生波动的原因;提出了阻尼器在拟静力加载下的力学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识别;(2)对四磁路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不同工况的低周往复加载;根据试验数据绘制了阻尼器的阻尼力-位移曲线、阻尼力-速度曲线和耗能曲线;研究了磁流变阻尼器在低周往复加载下,阻尼力和耗能性能随位移幅值、加载频率和电流的变化规律;对米氏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识别;(3)通过改变磁流变阻尼器线圈通电情况,得到了阻尼器在不同线圈通电时的试验数据,并绘制了阻尼器的阻尼力-位移曲线和阻尼力-速度曲线,分析了阻尼器出力与不同线圈通电情况之间的关系;(4)建立了设置与未设置磁流变阻尼器的吊杆拱桥空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时程分析,得到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结果显示安装磁流变阻尼器能有效地控制吊杆拱桥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响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拟静力试验,提出了磁流变阻尼器的拟静力力学模型,该模型能准确地反映拟静力作用下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随电流、位移的变化特性;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设置与未设置磁流变阻尼器的吊杆拱桥三维有限元模型,得到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通过分析结果得到结论:安装磁流变阻尼器有利于提高吊杆拱桥的抗震性能。
龙瑞倩[8](2019)在《超长斜拉索参数振动控制系统动力特性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斜拉索是一种低阻尼、低质量、抗弯刚度及抗压刚度很小的柔性构件,超大跨度斜拉桥拉索的刚度及自振频率降低,发生参数振动的模态频率范围变宽,从而在外激励作用下极易发生大幅参数共振。拉索自身的低阻尼特性无法有效抑制大幅值参数共振响应,需要采取附加的振动控制措施进行抑振,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理论与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工程应用等角度证实了振动控制方法可有效降低大跨斜拉索非线性参数振动响应。因此对超长斜拉索参数振动动力特性、参数影响规律、稳定性等进行准确分析,研究其减振控制方法,采取合理的减振控制措施,已成为桥梁工程、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超长斜拉索非线性参数振动及其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轴向理想位移激励及考虑斜拉索-桥面耦合影响下的斜拉索参数振动及其被动控制系统的振动特性和稳定性,以及其参数影响规律和设计方法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点:(1)建立重力弦向分力影响的考虑前两阶模态斜拉索参数振动微分方程,探究重力弦向分力对于大跨斜拉索参数振动的影响,以及考虑前两阶模态的斜拉索参数振动特性。运用多尺度法对考虑重力弦向分力影响和前两阶模态的斜拉索参数振动系统进行理论分析,探究系统稳定性及振动发生的临界条件。(2)针对端部理想余弦位移激励下的斜拉索参数振动被动控制系统,理论分析了该系统稳定性条件;利用有垂度索的最优附加阻尼系数,数值分析附加阻尼、外激励、拉索自身阻尼等参数对超长斜拉索非线性参数振动动力特性的影响;根据多尺度法对受控斜拉索主共振及主参数共振的稳定性及发生条件进行理论研究,分析附加阻尼器对拉索参数振动稳定性及发生条件的影响。(3)建立考虑斜拉索-桥面耦合的斜拉索参数振动被动控制系统理论模型,利用考虑桥面振动影响的黏滞阻尼器优化阻尼系数,对斜拉索参数振动的黏滞阻尼器控制系统的自由振动、强迫振动特性进行数值分析,探究桥面-斜拉索频率比、桥-索质量比、附加阻尼比、外激励等参数对控制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多尺度法分析斜拉索-桥面-黏滞阻尼器系统参数共振发生条件及稳定性。针对斜拉索-桥面-TMD耦合作用振动系统,优化TMD设计参数得到优化附加阻尼比,利用数值分析方法探究斜拉索-桥面-TMD系统动力特性,验证了该阻尼器控制效果。
杨赢[9](2019)在《多塔斜拉桥加劲索涡激振动现场观测与振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斜拉桥在大跨度桥梁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大跨度斜拉桥斜拉索的长度大、柔性、低阻尼的特点导致了其对风作用十分敏感,极易发生剧烈的风致振动,斜拉索涡激振动一般发生在较低风速下,幅值虽然不大,但是发生的频率高,产生视觉不安全感,也可能导致拉索锚固端疲劳破坏,影响斜拉桥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因此,超长斜拉索的风致振动必须得到有效的抑制。本文是基于某大跨三塔斜拉桥的加劲索现场实测,获得现场实桥的风场以及加劲索的风致振动响应,对大跨三塔斜拉桥加劲索的多模态涡激振动特性及机理进行研究,并尝试对加劲索的多模态涡激振动进行振动控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国内某大跨三塔斜拉桥的加劲索的多模态涡激振动进行研究,分析现场加劲索的多模态涡激振动的特性,研究加劲索振动特性与来流风特征之间的相关性。(2)推导了拉索自由振动方程和拉索-阻尼器系统振动方程,用ANSYS有限元建模分析加劲索的动力特性,得到加劲索的模态频率和振型。(3)建立加劲索-阻尼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采用通用优化设计曲线来指导阻尼器阻尼值的优化设计,通过对阻尼系数和阻尼器的安装位置进行优化,来提高加劲索的高阶模态的模态阻尼比,以实现加劲索的多模态高阶涡激振动控制。本文通过对三塔斜拉桥的加劲索现场实测,以及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发现加劲索在低风速下会发生多模态的高阶涡激振动,进而通过建立加劲索-阻尼器系统,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以实现加劲索的多模态高阶涡激振动控制。为该三塔斜拉桥的加劲索健康监测和检修提供重要的参考。
何禹忠[10](2019)在《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斜拉桥拉索减振研究》文中指出斜拉索是斜拉桥的主要受力构件之一,具有刚度小、质量小、低阻尼等特性,使其在外部激励作用下易发生大幅振动,这极大地降低了斜拉桥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阻尼器能有效减小和抑制外部激励引起的斜拉索振动,然而传统的调谐质量阻尼器存在频带窄等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阻尼器——悬臂式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Single-side Pounding Tuned Mass Damper,SS-PTMD),并对其在单自由度结构和斜拉索减振性能开展了仿真及试验研究。本文来源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编号:2015CB0577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37820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介绍了国内外针对斜拉索振动控制策略、研究背景及概况,并论述了国内外对于碰撞阻尼器与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研究概况,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2)论述了几种经典的碰撞力模型及HDR高耗能材料的特点,对悬臂式SS-PTMD中不同质量块及不同释放距离下开展了碰撞试验,并识别出了模型中的参数。(3)建立了单自由度结构-SS-PTMD系统运动方程,SS-PTMD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质量比和SS-PTMD分别取不同的失谐比对结构在自由振动下的减振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4)采用Galerkin法,建立斜拉索与SS-PTMD耦合系统运动方程,并选取了合适的振型函数及模态阶次。SS-PTMD分别采用两种不同质量比在调谐、失谐状态下对斜拉索前3阶自由振动单模态减振效果和SS-PTMD不同频率与加装位置对斜拉索前3阶自由振动多模态减振性能开展了仿真分析。(5)选取洞庭湖大桥A10号索开展现场减振试验,分析了SS-PTMD两种不同的质量比对斜拉索前3阶自由振动的减振效果。
二、磁流变阻尼器对斜拉索振动控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流变阻尼器对斜拉索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数值模拟与实桥试验的拉索减振被动式阻尼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概述 |
1.1.1 索承体系桥梁的发展概况 |
1.1.2 索、杆结构服役生涯常规病害与其结构健康监测 |
1.2 索、杆结构的常规振动问题与基于阻尼器的抑振措施 |
1.2.1 索、杆结构振动类型简述及相关病害 |
1.2.2 抑制索、杆结构振动三种方法简述 |
1.2.3 索、杆结构机械措施应用研究及工程实例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基于斜置环形调谐液体阻尼器-1 的斜拉索抑振数值模拟研究 |
2.1 基于理想势流体理论的斜置环形调谐液体阻尼器-1 动力特性研究 |
2.1.1 描述SRSLTD-1 中液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
2.1.2 储液一阶晃荡频率推导过程 |
2.1.3 SRSTLD-1 对斜拉索面内振动方向实时控制力表达式推导过程 |
2.2 斜拉索-斜置环形调谐液体阻尼器-1 耦合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1 斜拉索的张紧弦模型与SRSTLD-1 三角形单点法处理 |
2.2.2 斜拉索-SRSTLD-1 耦合系统状态空间矩阵及状态空间方程 |
2.3 斜拉索-斜置环形调谐液体阻尼器-1 耦合系统的模态分析 |
2.3.1 某既有斜拉索参数介绍与说明 |
2.3.2 SRSTLD-1 的设计流程与设计事宜 |
2.3.3 耦合系统的模态分析 |
2.4 斜拉索-斜置环形调谐液体阻尼器-1 耦合系统的瞬态分析 |
2.4.1 瞬态分析施加荷载说明 |
2.4.2 状态空间法的具体实现过程 |
2.4.3 对照组动力响应结果的频域表现 |
2.4.4 对照组动力响应时域表现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斜置环形调谐液体阻尼器-2 的斜拉索抑振数值模拟研究 |
3.1 斜置环形调谐液体阻尼器-2 的数学模型推导分析 |
3.1.1 SRSTLD-2 的结构形式 |
3.1.2 数学模型分析坐标选取 |
3.1.3 坐标变换 |
3.1.4 SRSTLD-2 问题的数学描述及解释 |
3.2 借助ADINA软件实现斜置环形调谐液体阻尼器-2 尺寸优化 |
3.2.1 外径为0.3576m的 SRSTLD-2 的模态分析 |
3.2.2 目标基频为1.1064Hz的 SRSTLD-2 外径寻优过程 |
3.3 由ADINA软件实现斜拉索-斜置环形调谐液体阻尼器-2耦合系统瞬态分析 |
3.3.1 斜拉索-SRSTLD-2 耦合系统的数值模型 |
3.3.2 环境激励下的减振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四线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吊杆抑振实桥试验 |
4.1 试验研究对象 |
4.2 试验工况数值模拟 |
4.2.1 吊杆-阻尼器系统的数值模拟 |
4.2.2 数值模拟中吊杆模态阻尼比的提升 |
4.2.3 ANSYS软件模拟正弦荷载激励下FWPTMD的减振效果 |
4.3 对提出的四线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进行实桥试验验证 |
4.3.1 两种FWPTMDs的设计及实验室试验 |
4.3.2 试验工况及过程 |
4.3.3 试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基于时滞的斜拉梁大幅振动减振设计及共振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斜拉梁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
1.2.2 斜拉梁的振动控制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时滞的斜拉梁大幅振动减振设计 |
2.1 前言 |
2.2 斜拉梁大幅振动减振设计 |
2.3 斜拉梁振动控制理论建模 |
2.4 运动方程 |
2.5 离散模型 |
2.6 小结 |
第3章 基于时滞的斜拉梁非线性动力响应 |
3.1 前言 |
3.2 单输入时滞反馈控制下的主共振响应 |
3.2.1 主共振响应分析 |
3.2.2 算例分析 |
3.3 多输入时滞反馈控制下的主共振响应 |
3.3.1 主共振响应分析 |
3.3.2 算例分析 |
3.4 多频激励作用下的超/亚谐波联合共振 |
3.5 小结 |
第4章 移动荷载下弹性梁时滞减振的非线性共振响应 |
4.1 前言 |
4.2 梁结构振动控制模型 |
4.3 速度时滞反馈控制 |
4.4 加速度时滞反馈控制 |
4.5 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4)斜拉索风致振动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测试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斜拉索风振分类 |
1.1.2 斜拉索风致振动的控制措施 |
1.2 磁流变阻尼器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
1.2.1 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
1.2.2 斜拉索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半实物仿真模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
2.1 引言 |
2.2 磁流变阻尼器性能测试试验 |
2.2.1 试验准备 |
2.2.2 试验设备及步骤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1 “力-位移-速度”分析 |
2.3.2 响应时间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磁流变阻尼器的模型辨识及修正 |
3.1 引言 |
3.2 参数化模型及辨识结果 |
3.2.1 参数化(Bouc-Wen)模型分析 |
3.2.2 修正非参数化模型修正及辨识结果 |
3.3 辨识结果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拉索-阻尼器”数值、实物及半实物模拟 |
4.1 引言 |
4.2 阶跃激励下试验与模拟 |
4.2.1 阶跃激励下裸索振动试验 |
4.2.2 阶跃激励下裸索的振动数值模拟 |
4.2.3 阶跃激励下单索-阻尼器的振动试验 |
4.2.4 阶跃励下阻尼器-拉索的振动模拟 |
4.3 拉索振动dSPACE Micro LabBox半实物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斜拉桥斜拉索抖振疲劳与阻尼器减振数值分析 |
5.1 引言 |
5.2 台风风场特性及数值模拟 |
5.2.1 台风风场数据分析 |
5.2.2 台风风场风剖面计算 |
5.2.3 桥址三维台风风场脉动风速模拟 |
5.3 台风下裸索内力时程分析和疲劳分析 |
5.3.1 桥梁有限元分析 |
5.3.2 斜拉索内力时程计算分析 |
5.3.3 斜拉索疲劳分析 |
5.4 台风下全桥-阻尼器内力-疲劳模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基于粘滞剪切型阻尼器的斜拉索减振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拉索结构振动问题 |
1.3 拉索的减振控制和研究现状 |
1.4 新的减振方法 |
1.5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拉索的振动特性和阻尼特性分析 |
2.1 斜拉索自由振动方程 |
2.2 拉索的阻尼特性分析 |
2.2.1 水平拉索-阻尼器自由振动方程 |
2.2.2 算例 |
2.3 基于复数特征值计算的阻尼比计算 |
2.4 高阶单步β法 |
2.5 基于高阶单步β法的拉索谐振分析 |
2.6 拉索松弛 |
2.6.1 拉索松弛的影响 |
2.6.2 拉索松弛实验与结果 |
2.6.2.1 锌铝合金钢丝松弛试验 |
2.6.2.2 钢绞线松弛试验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阻尼器劣化对拉索风致振动减振控制的影响 |
3.1 风荷载的模拟 |
3.1.1 风场的基本特性 |
3.1.2 常用风速功率谱 |
3.1.3 脉动风相关性 |
3.2 脉动风时程数值模拟方法 |
3.2.1 线性滤波法 |
3.2.2 谐波叠加法 |
3.3 脉动风的单点时程模拟 |
3.4 风荷载理论与计算 |
3.5 拉索风致振动分析 |
3.6 考虑阻尼器劣化后阻尼器对斜拉索风致振动控制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阻尼器劣化后间隙增大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
4.1 阻尼器的间隙特性 |
4.2 间隙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
4.3 阻尼器间隙对拉索参数振动减振控制影响 |
4.3.1 水平拉索参数振动的理论模型建立 |
4.3.2 频率比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粘滞剪切型阻尼器的性能与工程应用 |
5.1 实验概况 |
5.1.1 试验设备 |
5.1.2 试验试件 |
5.1.3 试验工况 |
5.2 试验结果 |
5.3 剪切型粘滞阻尼器疲劳性能 |
5.4 阻尼器小变形耗能性能 |
5.5 实桥拉索测试 |
5.5.1 桥梁概况 |
5.5.1.1 实桥概况 |
5.5.1.2 斜拉索减振概况 |
5.5.2 实桥测量与分析 |
5.5.2.1 测量概况 |
5.5.2.2 阻尼器的减振性能 |
5.5.3 测试结果与拉索低阶阻尼比反推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6)MR阻尼器在拱桥振动控制中的安装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振动控制的发展历程 |
1.2.2 MR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
1.2.3 MR阻尼器应用在拱桥振动控制中的研究动态 |
1.2.4 阻尼器在桥梁的布置方案优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MR阻尼器振动控制理论研究 |
2.1 拱桥概述 |
2.2 振动控制简介 |
2.3 MR阻尼器 |
2.3.1 MR阻尼器结构 |
2.3.2 MR阻尼器工作原理 |
2.3.3 MR阻尼器输出阻尼力的影响因素 |
2.4 MR阻尼器动力学模型 |
2.4.1 Bingham模型 |
2.4.2 双线性模型 |
2.4.3 Bouc-Wen模型 |
2.4.4 现象模型 |
2.4.5 修正的Dahl模型 |
2.4.6 Sigmoid模型 |
2.4.7 力学模型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阳大桥有限元仿真分析 |
3.1 通阳大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ANSYS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 |
3.3 振型贡献率确定控制模态的原理 |
3.4 通阳大桥模态分析 |
3.3.1 通阳大桥的自振频率及振型 |
3.3.2 振型贡献率确定拱桥控制模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谐响应分析的振动控制方案设计 |
4.1 谐响应分析基本原理 |
4.2 通阳大桥简谐荷载 |
4.2.1 顺桥方向简谐荷载 |
4.2.2 自然风下汽车行驶对桥梁的荷载响应 |
4.2.3 风荷载对桥梁的动力响应 |
4.2.4 总结四类简谐荷载 |
4.3 设计简谐荷载工况 |
4.4 MR阻尼器安装位点设计及编号 |
4.5 MR阻尼器模型设计 |
4.5.1 MR阻尼器基本力学模型设计 |
4.5.2 通阳大桥在工况一中的频率响应 |
4.5.3 根据位移频率响应确定共振频率 |
4.5.4 MR阻尼器安装位点的最大相对位移和最大相对速度 |
4.5.5 MR阻尼器力学模型参数确定 |
4.6 MR阻尼器布置方案设计 |
4.6.1 根据出力贡献确定布置方案 |
4.6.2 根据模态分析关键位置确定布置方案 |
4.6.3 综合考虑确定布置方案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R阻尼器的安装位置优化 |
5.1 引言 |
5.2 工况一作用下MR阻尼器的安装位置优化 |
5.2.1 最大位移幅值频率响应对比 |
5.2.2 最大加速度幅值频率响应对比 |
5.2.3 择优方案减振率对比 |
5.2.4 MR阻尼器最优安装位置选择 |
5.3 MR阻尼器布置原则及优化适用性验证 |
5.3.1 工况二作用下的MR阻尼器安装位置设计 |
5.3.2 各方案振动控制效果对比 |
5.4 MR阻尼器安装位置的优化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7)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及其对吊杆拱桥的地震响应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结构震动控制 |
1.2.1 结构震动控制的分类 |
1.2.2 结构震动控制的主要应用 |
1.3 磁流变阻尼器 |
1.3.1 磁流变液的性能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2 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模式 |
1.3.3 磁流变阻尼器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4 磁流变阻尼器在桥梁中的应用 |
1.3.5 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磁流变阻尼器拟静力力学性能研究 |
2.1 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特点 |
2.1.1 自制磁流变阻尼器结构特点 |
2.1.2 自制磁流变液性能测试 |
2.2 磁流变阻尼器拟静态力学性能试验 |
2.2.1 试验目的 |
2.2.2 试验装置 |
2.2.3 拟静力加载制度 |
2.2.4 试验现象 |
2.3 磁流变阻尼器拟静力试验力学性能分析 |
2.3.1 力学性能随位移幅值的变化规律 |
2.3.2 力学性能随电流的变化规律 |
2.3.3 阻尼力发生波动现象的成因分析 |
2.4 磁流变阻尼器拟静力试验力学模型 |
2.4.1 磁流变阻尼器计算模型 |
2.4.2 计算模型参数识别 |
2.4.3 模型对比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磁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性能研究 |
3.1 磁流变阻尼器低周往复力学性能试验 |
3.1.1 试验目的 |
3.1.2 动力试验方案 |
3.1.3 试验现象 |
3.2 磁流变阻尼器动力试验力学性能分析 |
3.2.1 力学性能随电流的变化规律 |
3.2.2 力学性能随位移幅值的变化规律 |
3.2.3 力学性能随激励频率的变化规律 |
3.3 磁流变阻尼器动力试验耗能性能分析 |
3.3.1 低周往复加载下,磁流变阻尼器耗能随电流的变化规律 |
3.3.2 低周往复加载下,磁流变阻尼器耗能随位移幅值的变化规律 |
3.3.3 低周往复加载下,磁流变阻尼器耗能随频率的变化规律 |
3.4 部分线圈通电试验结果分析 |
3.4.1 中间两磁路与两端两磁路通电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性能 |
3.4.2 中间两磁路与两端两磁路通电工况对比 |
3.4.3 两磁路通电与四磁路通电对比 |
3.5 磁流变阻尼器动力试验力学模型参数识别 |
3.5.1 动力学模型选择 |
3.5.2 力学模型参数识别 |
3.5.3 力学模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流变阻尼器对吊杆拱桥减震控制研究 |
4.1 吊杆拱桥结构参数 |
4.2 吊杆拱桥及磁流变阻尼器有限元建模 |
4.2.1 吊杆拱桥有限元建模 |
4.2.2 阻尼器放置位置及有限元建模 |
4.3 磁流变阻尼器—吊杆拱桥系统减震控制 |
4.3.1 地震波选取 |
4.3.2 时程响应分析 |
4.3.3 磁流变阻尼器耗能分析 |
4.3.4 控制效果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超长斜拉索参数振动控制系统动力特性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参数振动对超长斜拉索影响显着 |
1.1.2 振动控制可有效减小斜拉索参数振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斜拉索非线性参数振动研究现状 |
1.2.2 斜拉索参数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考虑重力弦向分力影响的斜拉索面内参数振动分析 |
2.1 引言 |
2.2 考虑前两阶模态的斜拉索面内参数振动微分方程 |
2.3 考虑斜拉索前两阶模态的参数振动动力特性分析 |
2.3.1 重力弦向分力对斜拉索参数振动的影响 |
2.3.2 考虑斜拉索前两阶模态的参数振动响应分析 |
2.4 多尺度法分析稳定性 |
2.4.1 考虑前两阶模态时斜拉索主共振稳定性分析 |
2.4.2 考虑前两阶模态时斜拉索主参数共振稳定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端部轴向位移激励下斜拉索面内参数振动的被动控制 |
3.1 引言 |
3.2 斜拉索面内参数振动被动控制系统理论模型 |
3.2.1 面内振动微分方程 |
3.2.2 附加阻尼状态下的稳定性分析 |
3.2.3 最优阻尼系数求解 |
3.2.4 最优阻尼系数的正确性验证 |
3.3 斜拉索参数振动被动控制系统动力特性分析 |
3.3.1 外激励频率影响 |
3.3.2 外激励幅值影响 |
3.3.3 拉索自身阻尼影响 |
3.4 斜拉索面内参数振动被动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3.4.1 斜拉索面内参数振动被动控制的主共振稳定性分析 |
3.4.2 斜拉索面内参数振动被动控制的主参数共振稳定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索-桥耦合的斜拉索参数振动的被动控制 |
4.1 引言 |
4.2 索-桥耦合的斜拉索参数振动被动控制系统 |
4.2.1 索-桥-黏滞阻尼器系统的面内振动微分方程 |
4.2.2 索-桥耦合振动控制系统中黏滞阻尼器的参数优化设计 |
4.2.3 索-桥-黏滞阻尼器系统自由振动参数影响分析 |
4.2.4 索-桥-黏滞阻尼器系统强迫振动参数影响分析 |
4.3 拉索-桥-黏滞阻尼器系统参数振动的理论分析 |
4.3.1 亚谐波共振分析 |
4.3.2 主共振分析 |
4.3.3 主参数共振分析 |
4.4 拉索-桥-TMD参数振动控制系统 |
4.4.1 索-桥-TMD系统面内振动微分方程 |
4.4.2 TMD设计参数分析 |
4.4.3 索-桥-TMD系统振动时参数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多塔斜拉桥加劲索涡激振动现场观测与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斜拉索振动类型及振动控制措施研究现状 |
1.2.1 斜拉桥拉索的振动类型 |
1.2.2 斜拉索控制措施分类 |
1.2.3 拉索-阻尼器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斜拉索阻尼器减振理论 |
2.1 拉索的自由振动分析 |
2.2 拉索的动力特性 |
2.2.1 拉索平面外振动 |
2.2.2 拉索平面内振动 |
2.3 拉索-阻尼器系统振动方程推导 |
2.3.1 拉索-阻尼器系统振动模态阻尼求解 |
2.3.2 斜拉索-阻尼器系统运动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塔斜拉桥加劲索涡激振动现场观测 |
3.1 工程概况 |
3.1.1 全桥概述 |
3.1.2 斜拉索概述 |
3.1.3 实验概况 |
3.2 现场风场特性 |
3.2.1 现场风速风向 |
3.2.2 风玫瑰图 |
3.3 加劲索的振动特性 |
3.3.1 加劲索的面内面外加速度时程分析 |
3.3.2 相邻两根加劲索面内振动对比 |
3.3.3 加劲索的频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塔斜拉桥加劲索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
4.1 加劲索模态分析 |
4.1.1 基本概念 |
4.1.2 模态提取方法 |
4.2 加劲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加劲索有限元模型 |
4.2.2 有限元预应力施加 |
4.2.3 加劲索弹性模量修正 |
4.2.4 加劲索的振动模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劲索-阻尼器系统有限元分析 |
5.1 涡激振动控制标准 |
5.2 拉索-阻尼器系统线性阻尼优化理论 |
5.2.1 拉索-阻尼器系统通用设计曲线与数值解 |
5.2.2 基于模态安装位置比的拉索-阻尼系统 |
5.3 加劲索-阻尼器系统有限元建模 |
5.4 阻尼器阻尼参数及安装位置的优化 |
5.4.1 阻尼器在0.01L处优化分析 |
5.4.2 阻尼器在0.03L处优化分析 |
5.4.3 阻尼器在0.04L处优化分析 |
5.4.4 阻尼器安装位置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斜拉桥拉索减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斜拉桥拉索的振动控制及研究概况 |
1.2.1 斜拉索的主动控制 |
1.2.2 斜拉索的半主动控制 |
1.2.3 斜拉索的被动控制 |
1.3 碰撞阻尼器与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研究概况 |
1.3.1 碰撞阻尼器研究概况 |
1.3.2 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研究概况(PTMD) |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SS-PTMD力学模型及参数识别 |
2.1 引言 |
2.2 碰撞TMD力学模型 |
2.3 SS-PTMD碰撞试验 |
2.3.1 SS-PTMD模型设计 |
2.3.2 碰撞试验粘弹性材料 |
2.3.3 碰撞试验仪器 |
2.3.4 试验工况设计 |
2.4 SS-PTMD碰撞模型参数识别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由振动下SS-PTMD的减振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单自由度结构-SS-PTMD系统模型 |
3.2.1 SS-PTMD系统模型 |
3.2.2 结构-SS-PTMD系统运动方程 |
3.3 结构-SS-PTMD系统仿真及试验设计 |
3.4 结构-SS-PTMD系统在自由振动下的减振仿真分析 |
3.4.1 结构-SS-PTMD系统数值仿真参数 |
3.4.2 质量比对SS-PTMD减振性能的影响 |
3.4.3 频率比对SS-PTMD减振性能的影响 |
3.5 结构-SS-PTMD系统在自由振动下的减振试验分 |
3.5.1 试验仪器及工况 |
3.5.2 试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斜拉索-SS-PTMD系统减振仿真研究 |
4.1 引言 |
4.2 斜拉索与SS-PTMD耦合运动方程 |
4.3 斜拉索振型函数的选取 |
4.4 斜拉索及碰撞力模型参数 |
4.5 斜拉索SS-PTMD系统减振仿真分析 |
4.5.1 斜拉索单模态减振分析 |
4.5.2 斜拉索多模态减振分析 |
4.5.3 SS-PTMD频率与位置优化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S-PTMD斜拉索现场减振试验 |
5.1 引言 |
5.2 试验现场布置 |
5.3 试验主要参数与工况设计 |
5.4 试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磁流变阻尼器对斜拉索振动控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斜拉索多模态振动控制效果提升方法研究[D]. 程志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基于数值模拟与实桥试验的拉索减振被动式阻尼器研究[D]. 贡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时滞的斜拉梁大幅振动减振设计及共振响应研究[D]. 唐艺玮.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斜拉索风致振动的磁流变阻尼器控制测试试验研究[D]. 严书婷.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基于粘滞剪切型阻尼器的斜拉索减振控制研究[D]. 廖盛薪.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6]MR阻尼器在拱桥振动控制中的安装位置优化研究[D]. 罗凌云.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及其对吊杆拱桥的地震响应控制[D]. 毋贵斌. 郑州大学, 2020(02)
- [8]超长斜拉索参数振动控制系统动力特性与设计方法研究[D]. 龙瑞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多塔斜拉桥加劲索涡激振动现场观测与振动控制研究[D]. 杨赢. 湖南大学, 2019(07)
- [10]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斜拉桥拉索减振研究[D]. 何禹忠.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