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安市食品工业发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杏林[1](2021)在《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时期。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布局以来,学术界对经济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作了进一步研究,但从微观层面多角度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尚且不多,对特定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不足。本文以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为例,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县域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和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农业一直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本论文通过欠发达省份江西省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案例,探讨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和阶段成效,剖析井冈山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互动的关系,为吉安市县域创新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并为其他欠发达地区提供学习和参考。本文借助创新驱动发展等有关理论和国内一流农业科技园发展经验,将在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延伸到一个更具有操作性的阶段。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分析法、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发现其在发展中由于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人才引进遇到瓶颈、创新成果辐射较小、政策环境支持不够等原因,目前仍存在农业科技产业化相对滞后、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创新驱动后劲较乏力等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区间整体要素,完善农业创新体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优化政策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对策建议。
张正枭[2](2021)在《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经济在改革开放4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显着的改善,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后存在着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等日益凸显的问题,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科技创新能力较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乡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和区域差距拉大等问题也日趋突出。近年来,江西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进入新常态,即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表明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而言,我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因此,构建合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描述,对促进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文献研究来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江西省经济发展特点,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23个二级经济指标,收集了中部六省和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12-2018年的各项指标数据;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进行测算与评价,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新发展理念不同维度的多项经济指标进行测算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对比熵值法和投影寻踪模型分别得到的权重和综合得分以及结合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来选择适合研究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在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在从新发展理念五个不同的维度来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利用自然间断点法来对江西省内和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做异质性分析,在得出相应的结论并给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测度方法的评价,可以得出投影寻踪模型在研究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上比熵值法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从纵向来看,2012-2018年江西省内各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是稳步上升的。从江西省各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步程度来看,鹰潭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步最大,抚州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步较为缓慢。从横向来看,江西省各地级市在2012-2018年期间排名变化不大,排名前四的地级市稳定在南昌市、鹰潭市、新余市和九江市,南昌市稳定在第一,南昌市的专利授权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均排在江西省前列,但城乡消费水平之比在江西省也是最高的,鹰潭市拥有全省最高的R&D投入强度和较低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抚州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景德镇市和赣州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接近,上饶市和宜春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接近。从中部六省来看,2012-2018年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在整体上都是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山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步程度最大,其次是河南省。从排名上来看,中部六省在2012-2018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波动程度不大,湖北省稳居第一,安徽省排名第二,湖南省排名第三,江西省排名第四,说明江西省在中部六省中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远低于湖北省,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某些不足,江西省创新发展水平、绿色发展水平和共享发展水平在中部六省中都比较弱。第二,江西省省内各地级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呈现显着差异,根据自然间断点法的结果,具体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南昌市,属于高质量发展水平型:第二层次是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和萍乡市,属于较高质量发展水平型;第三层次吉安市、赣州市和景德镇市,属于中等质量发展水平型;第四层次是宜春市和上饶市,属于较低质量发展水平型;第五层次是抚州市,属于低质量发展水平型。从中部六省来看,根据自然断点法的结果,第一层次是湖北省,属于高水平型;第二层次是江西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河南省,属于中水平型;第三层次是山西省,属于低水平型。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一是研究视角上,本文是基于新发展理念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从新发展理念五个维度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部六省和江西省内十一个地级市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二是研究方法的应用上,本文运用熵值法和投影寻踪模型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比较两种测度方法的结果,选择了更具可行性和科学性的投影寻踪模型,在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测度内容进行分析,以往没有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三是本文不仅对江西省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异质性分析,还对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异质性分析。
刘睿[3](2021)在《吉安市吉水印象田园综合体核心区规划设计》文中指出十三五规划以来,城乡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2017年2月,“田园综合体”模式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这种模式以土地为载体,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以农业合作社为基本形式,包含农业成产板块,休闲旅游板块,田园社区板块,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乡村旅游复合发展模式和建设模式。在国家与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发展迅速,但目前田园综合体项目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建设中还存在盲目跟风、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本文从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出发,在理论研究及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梳理。首先对于国内外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并对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休闲农业、农业观光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成果进行剖析,目前田园综合体的建设重点已经从农业观光园、特色乡镇等方面逐步转向生态景观建设与农业旅游开发。其次选取了无锡田园东方、成都多利农庄、广西南宁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台湾清境农场、美国Fresno农业旅游区五个案例进行分析,从交通区位、周边环境、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农业基础等方面研究借鉴,总结出适用的规划理论基础与设计原则,对吉水印象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总体指导。项目地块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醪桥镇,占地面积201.3hm2,在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吉水印象田园综合体核心区整体规划方案,以“甜中田、缘中园、画中划”为总体方针,结合场地条件、资源现状以及产业情况,从功能布局、交通系统以及植物设计等方面总体考虑,设计方案形成“一带四核八板块”的空间结构布局。“一带”指在滨水空间打造的滨水景观带;“四核”指特色农旅观光核、农业生产示范核、康养休闲度假核、田园社区体验核;“八板块”指根据使用功能与设计内容的不同而建成的慕客、乐水、知农、怀乡、思牧、兴业、悦林、颐游八个主题板块,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园区内部农业生产、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文化展示、康养休闲、科研教学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对园区水系、交通组织、道路形式、服务配套设施、植物种植以及以及活动策划进行了专项设计,以形成相对完整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方案。着力推动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融合、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相融合、高效种植与智慧农业相融合,将项目打造成集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功能、新业态、新模式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对田园综合体规划的设计要点进行重点整理与阐述,平衡农业生产与田园景观在建设过程中的依存关系,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方案,为其他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带来参考价值。
宁红[4](2020)在《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全域旅游是当代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逐步变成了指导全国各地旅游工作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对于指导和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现代旅游业转型升级取得新发展的重要指导依据。通过研究县域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丰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对当前全国各地开展全域旅游有实践参考价值,同时对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科学规划和加快全域旅游建设具有参考意义。近年来,安福县在全域旅游工作上争前列,2016年底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7年羊狮慕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2019年荣获全省旅游强县称号。安福县全域旅游的不断推进带动了“旅游+”的水平持续提升,相关的产业都得到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瓶颈和困境日益凸显,因此本文对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作了分析,为安福县全域旅游的发展给予助力。本文首先阐明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思路方法,在国内外综述、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叙述了安福近年来在全域旅游发展方面采取的规划编制先行,体制改革推进、旅游产业引领,产业融合升级、优化旅游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大宣传力度,品牌形象提升等四个方面重要措施,然后对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析,论述了安福县全域旅游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接下来还运用了SWOT分析法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为下一步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打好了基脚。最后从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支持、重点打造龙头景区亮点、加强市场宣传推广、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4个方面提出了出了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进一步提升旅游品牌竞争力、扩大全域旅游品牌知名度和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业态,力求为其他县(市、区)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杨角[5](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何珊[6](2020)在《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旅游信息化”等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江西省作为乡村旅游资源尤为丰富的大省,其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然而在智慧旅游技术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速度显得较为缓慢,亟需探索解决方案。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田野调查法等多种方法,总结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四个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四条促进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对策。为了促进这些对策的实施,笔者设计了一个集智慧管理、智慧营销和智慧服务为一体的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希望通过该平台的建设,为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笔者通过对我国农村农业部、江西省农村农业厅、江西省文化与旅游厅、江西旅游政务网以及江西省统计年鉴的调研,整理归纳了江西省各个地区的乡村旅游品牌名单,为江西乡村旅游智慧化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源。(2)在分析江西省乡村旅游平台、问卷调查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江西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存在的四大问题:信息化设施不完善,资源智慧化程度低;技术型人才短缺,市场缺乏智能化监管;各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产品营销渠道不畅通;现有平台吸引力弱,服务质量不能保障。(3)结合促进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四大对策和乡村旅游过程中管理者、经营者和旅游者三大主体的需求,设计了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包括智慧管理系统、智慧营销系统和智慧服务系统,为江西省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尹冰冰[7](2020)在《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广阔的医疗保健消费需求和生物医药技术的进步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原研药和国产创新药不断获批上市,中医药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我国突然爆发,在病例筛查工作当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最为准确的手段;在患者救治过程当中,中医药的参与率超过90%。这场突发疫情,让生物医药企业认识到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和中医药的魅力。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内部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拉大:行业龙头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参与生物药、原研药、创新药的研发,承担高风险同时也获得高收益;而中小生物医药企业面对社保控费、竞争加剧等压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渐下降,亟须进行转型升级。本文以维莱医药集团公司为例,研究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战略问题。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发放问卷等方式,对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采用SWOT组合战略矩阵对维莱医药集团公司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为维莱医药集团公司提出了“专业专注,全链高效”的发展战略。该战略以一体化为主:围绕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向后延伸产业链发展中药材种植,向前延伸产业链拓展销售渠道;以差异化为辅:通过加强科研,依托植物有效成分,打造一批具有独特功效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产品,依托公司在中医药方面的优势进入医疗机构制剂市场。最后对维莱医药集团公司转型发展战略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主要举措为提升企业管理和科研水平、打造企业文化、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本文通过对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希望助推该公司战略实施,提升竞争力。同时希望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发展之路,促进行业发展,提升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总体发展水平。
郑炜彬[8](2020)在《基于第三方评估的江西省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土空间是国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并且作为核心要素承载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国土空间的发展却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指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国土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加快转变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使得国土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来的发展契机,因此,亟需从江西省国土空间实际出发,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探讨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工作的原则和策略,这将对未来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规划国土空间起到重要作用。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第三方评估和国土空间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总结,提出了第三方评估模式和网络评估平台的设计思路;然后,按照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提出了指标选取的四个原则,从国土安全、创新发展、城乡协调、绿色生态、对外开放、便捷共享等6个方面选取了60个指标因子,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拟定评价标准,完成了江西省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最后以江西省吉安市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吉安市的国土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将2018的统计数据作为质量评价基础,结合指标评价体系,得到吉安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结果,针对性的提出吉安市国土开发保护质量提升策略,为江西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为中部地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麦思超[9](2019)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轨迹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根本矛盾的转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应提出了新思想、新理念、新征程、新要求。绿色发展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大战略,是基于我国长期发展道路的历史性经验与教训的深刻认识,是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综合判断,是开启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必然抉择。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在全面实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的发展战略定位的背景下,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变轨迹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论文在系统梳理绿色发展演变由来和绿色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内涵、特征与内在机理,建立了更加科学、全面、体现新时代特征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立足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及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等多空间尺度,采用基于CRITIC法赋权的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对不同时空尺度下2005年至2016年间的绿色发展水平及其构成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并利用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定量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和空间关联性,以揭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障碍度模型对绿色发展指标层存在的障碍因子作出判断,同时选取多种因素,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等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依据我国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与定位,明确界定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新内涵与绿色发展“五位一体”的内在机理,进一步对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夯实与拓展;二是构建了既体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定位,又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且所选用的指标大部分为相对强度指标和结构指标,进而更加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价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的绿色发展水平;三是对长江经济带开展了省域和市域等多空间尺度的研究,通过更小的地域单元揭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及五大构成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明确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和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城市在影响因素上的区域差异,丰富了绿色发展研究的空间层次;四是依托时间跨度大且详实的数据资料,采用障碍度模型对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内的指标层进行了分析,以揭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并从指标体系外部选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国际合作、教育发展等5个维度共6个因素对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东中西部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与研究,为不同因素在绿色发展中的影响程度大小与方向提供了新的论据和事实。根据本文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2005年至2016年间,得益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省市间或城市间差距不大,且差距呈缩小态势,在空间上呈现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的“东部沿海省份和城市高、西部地区省份和城市增速快”的特征。省域层面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值基本维持在0.3917至0.5281之间,最高与最低之间的比值从1.24:1缩小至1.14:1;市域层面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值基本维持在0.3098至0.5919,最高与最低之间的比值从1.66:1缩小至1.49:1。但总体水平偏低,绿色发展仍任重道远。2.2005年至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无论是省域层面还是市域层面的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生态、绿色政治、绿色文化大致也呈波动提升态势,且基本保持绿色经济和绿色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绿色生态发展水平中等或较高、绿色政治发展水平中等、绿色文化发展水平最低的格局,并在空间上呈现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综合水平相似的“东高西快”的特征。仅绿色生态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中西部地区相对较高、东部地区增速相对较快的局面。五大构成要素空间相对差距呈缩小态势,仅绿色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距,其他差距较小。3.2005年至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直辖市、省会城市等中心城市,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较高,主要得益于其绿色经济、绿色社会和绿色文化的支撑,但绿色生态和绿色政治两大构成要素并不具备优势。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及五大构成要素在各自空间中排名较前,而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绿色发展综合水平、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绿色社会发展水平和绿色文化发展水平则相对较弱。同时,中心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对相邻城市的绿色发展产生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仅在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4.2005年至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省域层面绿色发展的障碍因子包括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水资源量、人均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人均废水排放量、单位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共11种障碍因子。市域层面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人均工业SO2排放量等两大障碍因子,但具体到各省各市略有差异。5.2005年至2016年间,工业化推进和教育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影响显着为负,其他影响因素的表现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具体而言,产业高级化、工业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是影响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发展、工业化、国际合作、金融支持是影响中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工业化、产业高级化和教育发展是影响西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
黄堃[10](2019)在《畲族文化在江西龙冈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全国范围内特色小镇的快速建设进程中,许多小镇忽视了自身禀赋,建设千篇一律,产业缺乏特色,没有推动经济发展。文化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利突破口,是旅游风情特色小镇的灵魂。本文基于特色小镇的建设背景,以江西龙冈乡为规划实践,提出畲族文化在江西龙冈旅游风情特色小镇的应用方法。对于特色小镇的文化应用具有借鉴价值,对于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以及归纳总结三种方法研究归纳畲族文化的应用存在庸俗化、特色不鲜明、缺乏创新等问题。并且畲族居民普遍缺乏文化保护意识,村落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2)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相关理论,结合畲乡景宁案例研究及同类型畲族乡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畲族文化应用的策略,从文化景观、文化体验、文旅产业、文化保护四个方面让畲族文化与旅游风情特色小镇深度融合。提炼文化符号、生活生产以及精神文明三个层面的畲族文化元素,变形活用在建筑、小品等景观空间之中。将畲族特色生活习俗与旅游节庆结合,策划高品质的文旅项目,加强文化品牌营销,完善基础设施,最终形成产业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的良性循环。(3)将理论研究运用到江西龙冈旅游风情特色小镇实践项目中,分析场地概况,挖掘现状文化资源,探索畲族文化的具体应用,检验研究成果的可实施性。
二、吉安市食品工业发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安市食品工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县域经济 |
2.1.2 创新驱动发展 |
2.1.3 国家农业科技园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发展理论 |
2.2.2 梯度推进理论 |
2.2.3 科技创新理论 |
3.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3.1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
3.2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对吉安市经济发展的贡献 |
3.2.1 促进吉安市整体经济发展 |
3.2.2 增强吉安市自主创新能力 |
3.2.3 形成吉安市创新经济格局 |
3.3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
3.3.1 创新建立高效服务的行政体制,精准定位发展目标 |
3.3.2 创新建立运行机制和投入机制,实现高效稳健运营 |
3.3.3 .创新建立示范引领的推广机制,加强推广宣传作用 |
3.3.4 积极培育人才做好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3.4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
3.4.1 培育本土现代化农业人才,提高农艺技术水平 |
3.4.2 精准对接贫困乡村扶贫,技术推广到户 |
3.4.3 促进新型农业产业集成化,打造产业链 |
3.4.4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园区影响力不断扩大 |
4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
4.1.1 农业科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
4.1.2 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 |
4.1.3 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合作实效性不明显 |
4.1.4 创新驱动后劲较乏力,科研投入缓慢 |
4.2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的原因 |
4.2.1 农业发展基础薄弱 |
4.2.2 人才引进遇到瓶颈 |
4.2.3 创新成果辐射面较小 |
4.2.4 政策环境支持不够 |
5 国内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5.1 资源全球化——山东寿光模式 |
5.2 深耕产业链——广西百色模式 |
5.3 扩大示范引领效应——陕西杨凌模式 |
5.4 对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
6 促进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
6.1 建立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
6.2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
6.3 优化区间整体要素,完善农业创新体系 |
6.4 优化政策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研提纲 |
致谢 |
(2)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新发展理论的内涵研究 |
1.2.2 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 |
1.2.3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
2.1.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 |
2.2.3 科学发展观 |
2.3 本章小结 |
3.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方法 |
3.1 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3.2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2 数据来源 |
3.3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 |
3.4 测度方法 |
3.4.1 熵值法 |
3.4.2 投影寻踪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算 |
4.1 江西省基本情况 |
4.2 江西省省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分析 |
4.3 中部六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 |
5.1 测度方法的评价 |
5.2 测度内容的评价 |
5.3 异质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促进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吉安市吉水印象田园综合体核心区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田园综合体建设主要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田园综合体 |
2.1.2 乡村景观 |
2.1.3 休闲农业 |
2.1.4 农业观光园 |
2.2 田园综合体特征 |
2.2.1 资源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
2.2.2 以农业景观为基础,立足自然 |
2.2.3 地域特点突出,文旅结合 |
2.2.4 打造体验型景观,加强参与 |
2.3 影响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的因素 |
2.3.1 自然环境 |
2.3.2 地域文化 |
2.3.3 农业发展水平 |
2.3.4 社会条件 |
2.4 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原则 |
2.4.1 树立整体规划观 |
2.4.2 以生态保护为基础 |
2.4.3 突出乡土特色 |
2.4.4 发挥现代农业的作用 |
2.4.5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
2.5 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
2.5.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5.2 景观美学理论 |
2.5.3 田园城市理论 |
2.5.4 农旅融合发展理论 |
2.5.5 协同理论 |
3 相关案例分析 |
3.1 江苏无锡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 |
3.1.1 项目概况 |
3.1.2 项目分析 |
3.1.3 项目借鉴 |
3.2 成都多利农庄 |
3.2.1 项目概况 |
3.2.2 项目分析 |
3.2.3 项目借鉴 |
3.3 广西南宁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 |
3.3.1 项目概况 |
3.3.2 项目分析 |
3.3.3 项目借鉴 |
3.4 台湾清境农场 |
3.4.1 项目概况 |
3.4.2 项目分析 |
3.4.3 项目借鉴 |
3.5 美国Fresno农业旅游区 |
3.5.1 项目概况 |
3.5.2 项目分析 |
3.5.3 项目借鉴 |
3.6 本章小结 |
4 吉水印象田园综合体核心区规划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区位 |
4.1.2 场地现状 |
4.1.3 自然条件 |
4.1.4 交通状况 |
4.1.5 文化资源 |
4.1.6 旅游资源 |
4.1.7 客源分析 |
4.1.8 SWOT分析 |
4.2 规划设计思路 |
4.2.1 总体定位 |
4.2.2 规划设计原则 |
4.3 设计依据 |
4.4 总体规划 |
4.4.1 总体方案 |
4.4.2 空间结构布局 |
4.4.3 功能分区 |
4.4.4 景观分区 |
4.4.5 道路系统规划 |
4.4.6 竖向规划 |
4.4.7 植物种植规划 |
4.5 各功能区节点设计 |
4.5.1 慕客迎宾区 |
4.5.2 乐水活动区 |
4.5.3 知农博览区 |
4.5.4 怀乡体验区 |
4.5.5 思牧休闲区 |
4.5.6 兴业拓展区 |
4.5.7 悦林生产区 |
4.5.8 颐游康养区 |
4.6 专项设计 |
4.6.1 水体及驳岸设计 |
4.6.2 道路及广场铺装设计 |
4.6.3 配套服务设施设计 |
4.6.4 活动路线设计 |
4.7 经济技术指标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1.2.1 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全域旅游 |
2.1.2 县域旅游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旅游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3 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成效及问题反思 |
3.1 安福县旅游业发展概况 |
3.1.1 安福县发展概况 |
3.1.2 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沿革 |
3.2 安福县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措施 |
3.2.1 坚持规划编制先行,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
3.2.2 坚持旅游产业引领,促进产业融合升级 |
3.2.3 坚持优化旅游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3.2.4 坚持加大宣传力度,品牌形象日益提升 |
3.3 安福县全域旅游建设取得的成果 |
3.4 安福县全域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 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4.1 优势条件(S) |
4.2 劣势条件(W) |
4.3 机遇分析(O) |
4.4 挑战分析(T) |
4.5 构建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SWOT矩阵 |
5 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夯实全域旅游发展基础 |
5.2 打造新龙头景区亮点,提升旅游品牌竞争力 |
5.3 加强市场宣传推广,扩大全域旅游品牌知名度 |
5.4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业态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 |
2.2 国内文献 |
2.3 文献简要评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城镇化 |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
3.1.3 新型城镇化 |
3.1.4 绿色发展 |
3.1.5 绿色城镇化 |
3.1.6 耦合 |
3.2 相关理论介绍 |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
3.2.4 生命周期理论 |
3.2.5 系统理论 |
3.2.6 PSR框架模型 |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
4.1.1 起步发展阶段 |
4.1.2 稳步发展阶段 |
4.1.3 深入发展阶段 |
4.1.4 蓬勃发展阶段 |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
4.3.4 经济利益驱动 |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
4.3.7 其他原因 |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
6.2.1 评价方法选择 |
6.2.2 权重的确定 |
6.2.3 评价样本选择 |
6.2.4 数据来源 |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
7.1.1 德国埃朗根 |
7.1.2 瑞典马尔默 |
7.1.3 美国伯克利 |
7.1.4 日本北九州 |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
7.1.6 巴西库里蒂巴 |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
7.2.1 北京 |
7.2.2 上海 |
7.2.3 贵阳 |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乡村旅游 |
2.1.2 乡村旅游智慧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旅游需求理论 |
2.2.2 旅游信息化理论 |
3 江西省乡村旅游概况 |
3.1 江西乡村旅游产业 |
3.2 江西乡村旅游资源 |
3.3 江西乡村旅游平台 |
4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调研 |
4.1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的方法和过程 |
4.1.2 问卷调查的内容和结果 |
4.2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1 信息化设施不完善,资源智慧化程度低 |
4.2.2 技术型人才短缺,市场缺乏智能化监管 |
4.2.3 各主体信息不对称,产品营销渠道不通 |
4.2.4 现有平台吸引力弱,服务质量不能保障 |
4.3 促进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对策 |
4.3.1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完善乡村信息化设施 |
4.3.2 培养信息化人才,打造智能化监管平台 |
4.3.3 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加强个性化精准营销 |
4.3.4 整合平台优质资源,提升游客服务质量 |
5 设计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的建议 |
5.1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的需求分析 |
5.1.1 管理者的需求 |
5.1.2 经营者的需求 |
5.1.3 旅游者的需求 |
5.2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的设计 |
5.2.1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的逻辑结构 |
5.2.2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管理系统 |
5.2.3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营销系统 |
5.2.4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江西省乡村旅游品牌名单 |
附录 B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问卷调查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7)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企业转型升级 |
2.1.2 企业发展战略 |
2.1.3 生物医药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基本竞争战略 |
2.2.2 价值链 |
2.2.3 微笑曲线理论 |
2.3 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SWOT分析模型 |
第3章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发展简介 |
3.1.1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概况 |
3.1.2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产品体系 |
3.1.3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转型动因 |
3.2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人力资源分析 |
3.2.2 技术资源分析 |
3.2.3 财务资源分析 |
3.2.4 生产资源分析 |
3.2.5 营销渠道分析 |
3.3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3.1 政治法律环境 |
3.3.2 经济环境 |
3.3.3 社会文化环境 |
3.3.4 技术环境 |
3.4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SWOT分析 |
3.4.1 内部优势分析 |
3.4.2 内部劣势分析 |
3.4.3 外部机会分析 |
3.4.4 外部威胁分析 |
3.4.5 SWOT组合战略矩阵构建 |
第4章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
4.1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4.1.1 明确企业愿景和使命 |
4.1.2 一体化战略 |
4.1.3 差异化战略 |
4.2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4.2.1 调整企业业务重点 |
4.2.2 聚焦植物有效成分提取 |
4.2.3 全方位加强产品研发 |
4.2.4 发展中药材种植 |
4.2.5 拓展完善销售渠道 |
4.2.6 进入医疗机构制剂领域 |
4.2.7 实施人才激励计划 |
第5章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1 全方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
5.1.1 完善公司组织架构 |
5.1.2 引入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
5.2 全力提升科研水平 |
5.2.1 加大研发投入 |
5.2.2 创新科研体制 |
5.3 打造公司企业文化 |
5.3.1 总结提升公司企业文化 |
5.3.2 全方位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
5.4 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
5.4.1 充分争取政策支持 |
5.4.2 融资渠道多元化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维莱医药集团公司企业发展战略问卷调查统计 |
致谢 |
(8)基于第三方评估的江西省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新诉求 |
1.1.2 现状质量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前提 |
1.1.3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着力点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框架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第三方评估研究动态 |
2.1.1 国外第三方评估研究 |
2.1.2 国内第三方评估研究 |
2.2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研究动态 |
2.2.1 相关概念释义 |
2.2.2 国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研究 |
2.2.3 国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研究 |
2.2.4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2.5 本章小结 |
3 第三方评估模式的建立 |
3.1 第三方评估的优势 |
3.2 构建第三方评估运行机制 |
3.3 网络评估系统的设计意向 |
3.4 本章小结 |
4 江西省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4.1 江西省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1.1 代表性原则 |
4.1.2 层次性原则 |
4.1.3 保护发展原则 |
4.1.4 可获取性原则 |
4.2 江西省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4.2.1 国土安全管控 |
4.2.2 城市创新发展 |
4.2.3 城乡协调统筹 |
4.2.4 绿色生态发展 |
4.2.5 城市对外开放 |
4.2.6 城市便捷共享 |
4.3 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的确定 |
4.3.1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权重分配 |
4.3.2 基于AHP-熵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4.3.3 综合权重确定 |
4.3.4 江西省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 |
5 吉安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 |
5.1 研究区概述 |
5.2 研究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 |
5.2.1 综合评价情况 |
5.2.2 国土安全管控评价情况 |
5.2.3 城市创新发展评价情况 |
5.2.4 城乡协调统筹评价情况 |
5.2.5 绿色生态发展评价情况 |
5.2.6 城市对外开放评价情况 |
5.2.7 城市便捷共享评价情况 |
5.3 研究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不足 |
5.3.1 区域质量存在差异性 |
5.3.2 国土空间管控质量仍需加强 |
5.3.3 创新投入不足 |
5.3.4 城乡发展模式粗放,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
5.3.5 经济发展高能耗,产业结构亟需升级 |
5.3.6 对外开放水平有待加强 |
5.3.7 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品质仍需提高 |
5.3.8 用地布局存在偏差,特色空间格局尚未显现 |
6 吉安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提升策略 |
6.1 以强带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6.2 以质量评价为基础,引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
6.3 以生态保护为底线,统筹谋划全域产业资源 |
6.4 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导向,提升城乡发展品质 |
6.5 以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为保障,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
6.6 分区引导,有的放矢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可能的创新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江西省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咨询表 |
附录2 江西省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计算 |
附录3 2018 年度吉安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结果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轨迹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外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2.3 有关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绿色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绿色发展理念的演变背景 |
2.1.1 绿色发展理念演变的国际背景 |
2.1.2 绿色发展理念演变的国内背景 |
2.2 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
2.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机理 |
3.1 国内外对绿色发展内涵的界定 |
3.2 新时代对绿色发展的新要求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背景 |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标志 |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绿色发展的新要求 |
3.3 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
3.3.1 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新内涵 |
3.3.2 新时代绿色发展的五大特征 |
3.4 新时代绿色发展“五位一体”内在机理 |
3.4.1 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 |
3.4.2 绿色社会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3.4.3 绿色生态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前提条件 |
3.4.4 绿色政治发展是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 |
3.4.5 绿色文化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灵魂 |
4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时空演变分析方法 |
4.1 国内外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方法 |
4.2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4.2.1 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4.3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方法和时空分析方法 |
4.3.1 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
4.3.2 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析方法 |
5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与空间关联性分析 |
5.1 数据来源说明 |
5.2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轨迹 |
5.2.1 省域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轨迹 |
5.2.2 市域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轨迹 |
5.3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差异演化轨迹 |
5.3.1 省域尺度绿色发展水平的差异演化轨迹 |
5.3.2 市域尺度绿色发展水平的差异演化轨迹 |
5.4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
5.4.1 省域尺度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性演变 |
5.4.2 市域尺度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性演变 |
5.5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 |
6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障碍因子分析 |
6.1.1 障碍因素诊断方法 |
6.1.2 省域尺度绿色发展水平的障碍因子分析 |
6.1.3 市域尺度绿色发展水平的障碍因子分析 |
6.2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 |
6.2.1 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模型的确立 |
6.2.2 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变量选取 |
6.2.3 变量统计性描述与检验 |
6.3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
6.3.1 市域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
6.3.2 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
6.3.3 中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
6.3.4 西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结果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畲族文化在江西龙冈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特色小镇蓬勃发展 |
1.1.2 传统民族文化自信 |
1.1.3 旅游业的兴起 |
1.1.4 乡村振兴重要部署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小城镇的发展 |
1.2.1.1 特色小镇的发展 |
1.2.1.2 国外小城镇的发展 |
1.2.2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联 |
1.2.2.1 民族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
1.2.2.2 民族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发展与困境 |
1.2.2.3 文化对小镇旅游的影响 |
1.2.3 畲族文化的应用进展 |
1.2.3.1 畲族文化的来源 |
1.2.3.2 畲族文化的保护问题 |
1.2.3.3 畲族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 |
1.3.1 畲族文化相关理论研究 |
1.3.2 畲族文化应用案例分析 |
1.3.3 畲族文化在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应用方法 |
1.3.4 畲族文化在江西龙冈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实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特色小镇 |
2.1.2 旅游风情特色小镇 |
2.1.3 文化元素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共生理论 |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文化符号学理论 |
2.3 畲族文化概述 |
2.3.1 文化符号 |
2.3.1.1 畲族图腾崇拜 |
2.3.1.2 畲族文字符号 |
2.3.1.3 畲族服饰彩带 |
2.3.2 生活生产 |
2.3.2.1 畲族传统建筑 |
2.3.2.2 畲族传统节日 |
2.3.2.3 畲族特色美食 |
2.3.3 精神文明 |
2.3.3.1 畲族文化传说 |
2.3.3.2 畲族祭祀文化 |
3 畲族文化在景观规划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3.1 相关案例研究分析 |
3.1.1 景区建设 |
3.1.1.1 景区建设策略 |
3.1.1.2 景区存在问题 |
3.1.1.3 案例借鉴 |
3.1.2 活动策划 |
3.1.3 景观营造 |
3.1.4 建筑文脉 |
3.1.5 文化保护 |
3.2 同类型畲族乡对比分析 |
3.2.1 对比分析 |
3.2.2 文化特征分析 |
3.3 畲族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民族特色不突出 |
3.3.2 文化保护意识薄弱 |
4 畲族文化在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应用 |
4.1 畲族文化在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应用目标 |
4.2 畲族文化在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应用原则 |
4.2.1 以人为本原则 |
4.2.2 突出特色原则 |
4.2.3 文化保护原则 |
4.3 畲族文化在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
4.3.1 文化景观的营造 |
4.3.1.1 文化空间营造 |
4.3.1.2 建筑文脉体现 |
4.3.1.3 沉浸式文化氛围 |
4.3.2 文化体验的打造 |
4.3.2.1 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颖展现文化 |
4.3.2.2 增添活动形式,互动体验文化 |
4.3.2.3 创造旅居空间,深度感受文化 |
4.3.3 文旅产业的建设 |
4.3.3.1 创建品牌营销 |
4.3.3.2 丰富旅游项目 |
4.3.3.3 完善基础设施 |
4.3.4 文化保护的措施 |
4.3.4.1 以保护为前提精品开发 |
4.3.4.2 挖掘核心特色,追溯历史 |
4.3.4.3 扭转观念,传承发扬 |
5 江西龙冈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规划实践研究 |
5.1 上位规划衔接 |
5.2 项目概况 |
5.2.1 区位交通概况 |
5.2.2 资源条件概况 |
5.2.2.1 生态自然资源 |
5.2.2.2 革命人文资源 |
5.2.2.3 畲乡风情资源 |
5.2.2.4 旅游资源 |
5.2.3 江西龙冈畲族乡机遇与挑战 |
5.2.3.1 资源丰富位置优越 |
5.2.3.2 建设基础条件较差 |
5.2.3.3 畲族文化氛围逐渐弱化 |
5.3 规划思路 |
5.3.1 规划范围 |
5.3.2 规划目标 |
5.3.3 形象定位 |
5.3.4 产业战略定位 |
5.3.5 旅游市场规划 |
5.4 畲族文化元素的提炼 |
5.4.1 文化符号表现 |
5.4.1.1 畲“字” |
5.4.1.2 畲族彩带字符 |
5.4.1.3 畲族凤凰图腾 |
5.4.2 生活生产习俗 |
5.4.2.1 畲族传统建筑 |
5.4.2.2 畲族传统服饰 |
5.4.2.3 畲族歌舞美食 |
5.4.2.4 畲族体育活动 |
5.4.2.5 畲族生产习俗 |
5.4.3 精神文明表达 |
5.4.3.1 畲族传说故事 |
5.4.3.2 畲族祭祀文化 |
5.4.3.3 江西畲族文化 |
5.5 畲族文化在江西龙冈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应用 |
5.5.1 畲族文化在景观营造上的应用 |
5.5.1.1 畲族文化应用的空间布局 |
5.5.1.2 畲族文化元素在建筑上的应用 |
5.5.1.3 畲族文化在景观小品上的应用 |
5.5.2 畲族文化在互动体验上的应用 |
5.5.2.1 畲族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
5.5.2.2 畲族文化在活动体验上的应用 |
5.5.2.3 畲族文化在旅居空间上的应用 |
5.5.3 畲族文化在文旅产业上的应用 |
5.5.3.1 畲族文化在品牌营销上的应用 |
5.5.3.2 畲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上的应用 |
5.5.3.3 畲族文化在基础设施上的应用 |
5.5.4 畲族文化在特色小镇中的保护与传承 |
5.5.4.1 畲族文化特色规划设计 |
5.5.4.2 多形式多渠道保障实施 |
5.5.4.3 促进畲族文化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 |
5.5.4.4 形成重视保护畲族特色文化的环境 |
5.6 畲族文化在江西龙冈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应用总结 |
5.6.1 景观细节显文化 |
5.6.2 活动体验感文化 |
5.6.3 文旅产业用文化 |
5.6.4 特色小镇扬文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吉安市食品工业发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 李杏林.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研究[D]. 张正枭.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吉安市吉水印象田园综合体核心区规划设计[D]. 刘睿.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D]. 宁红.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5)
- [5]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6]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研究[D]. 何珊.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维莱医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尹冰冰.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第三方评估的江西省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江西省吉安市为例[D]. 郑炜彬.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9]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轨迹与影响因素研究[D]. 麦思超.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10]畲族文化在江西龙冈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 黄堃.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长江经济带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全域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