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薇[1](2021)在《丹棱县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
付德惠[2](2021)在《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P县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历史上已经进行过7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每次改革也都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并通过了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随后,我国第八次机构改革拉开序幕。随着机构改革的持续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也逐步开始启动。在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体系中,县级政府是最基层的行政设置,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最前哨,县级政府直接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是我国政府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历次机构改革,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效果,和民生息息相关,和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相连。机构改革仍在不断推进的过程当中,但是改革并没有坦途可言,能否解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是改革的关键。以山东省P县在推进机构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例,在研究该县机构改革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县级政府在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对改革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目的能够为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使改革能够顺利进行,推动我国政府治理的现代化。第一,对研究的对象进行界定,对机构改革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理论概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一些概念进行了明确,把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第二,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和P县的机构改革进行整体回顾,历次机构改革主要在政府职能转变,机构人员精简,管理方式转变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第三,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机构改革实际情况,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分析了我国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在政府机构整合后职能协调方面,机构改革中监督机制方面,涉改人员心理波动方面,改革后机构编制供求矛盾方面还存在问题。认为存在问题的原因为政府机构职能划分体系不够完善,监督层面和协作不够,没有平衡人员利益与社会效益,编制核定标准不科学。最后,根据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建设科学全面政府机构职能体系,构建高效协同监督体系,建立人员转隶保障体系,制定科学规范的编制核定标准的对策。
郑文强[3](2021)在《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作为改革主导,其职能的发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国家在政策上高屋建瓴、行动上大刀阔斧。2008年以来,几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政策的灵活性、改革方式的多样性使得这次机构改革成为了前所未有的一次。作为理论实践的重地,基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理所当然成为了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的主力军,同时基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职能发挥的排头兵也成为了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点。基于此笔者选择了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问题研究作为论文研究方向及题目。旨在通过发展现状分析,以无缝隙政府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依据,就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市场监管中政府职能问题提出完善措施,实现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优化,充分发挥改革的效能。本文结构如下:第1章介绍了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意义并结合论文的研究背景提出论文研究意义。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第3章从历史沿革角度出发,分析改革现状并详尽的列举出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发挥成效。第4章研究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工作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及成因。第5章针对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迂娜[4](2021)在《档案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职业态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档案职业是指通过专业的知识及技能为人类保存历史记忆、提供档案信息来满足社会长远发展的一项社会性职业。结合档案机构改革的社会背景探究档案职业的发展态势,能够为档案职业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更多动力。首先,本文着眼于档案机构改革的社会背景,梳理了建国以来四次档案机构改革的相关情况并总结了其改革特点,同时界定档案职业的概念内涵、分析档案职业的构成要素、总结档案职业的发展特点。其次,本文从职业主体、客体和环境三个要素为切入点探究了档案机构改革对档案职业的深刻影响。最后,本文在分析档案机构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设想档案职业的发展前景,提出在档案机构改革的社会背景下档案职业要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护航者、档案资源保存的管理者、档案数据管理的引领者。同时也提出档案职业队伍的高水平化、档案职业管理的规范化、档案职业服务的社会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刘洋[5](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于丽春[6](2020)在《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文中提出在组织活动中,通过合作能够提升组织效率、服务质量,而合作缺失,则会带来服务质效的下降。政府组织亦如此,即政府部门间合作与否会对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升治理能力加以解决;其次,发展经济的压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高办事效率;再次,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满足公众需求;最后,信息化的推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打破传统的“碎片化”运行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加强对政府部门间合作问题的关注,并通过“大部制”改革、跨部门协调机制等方式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大部制”改革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但没有形成顺畅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关系;建立协调机制对高效推动特定跨部门事项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推动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容易带来机构林立,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长效性、内生性不足等问题。并联审批是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产生、发展的一种促进审批效率提升的运行方式,外在形式上,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微观切口;内在本质上,并联审批通过流程优化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避免了组织机构变动和新的机构设置,有助于形成长效性、内生性的合作机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必要切口。所以,基于现实问题与实践考量,本研究聚焦并联审批这一运行方式,对其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分析。那么,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通过何种机制、何种路径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这构成了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首先,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与合作困境共存,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探索有助于破解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难题。在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场域内,政府部门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二是经济、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而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应对以上挑战的必然选择。合作需求是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逻辑起点,其形成源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实现更高效率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是形成合作需求的直接原因;第二,提升政府整体效能以获得更大效用,是形成合作需求的深层原因。虽然,政府部门间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基础和实践中的需求,但是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常常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产生合作困境。主要体现在“权责壁垒”使政府部门间整体性价值缺失、增加沟通成本、阻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使审批流程破碎、审批标准不一,导致合作执行难。那么,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为何?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是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前者表现为,政府部门的“自利”导致部门间目标各异、政府部门的“利他”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一致;后者表现为,分散化审批、流程破碎、信息不畅致使部门间行动不一致。但分化的组织结构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其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其次,并联审批作为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微观且必要的切口,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并联审批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相对成熟阶段,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各政府部门从简单的联合办公逐步转化为相互合作的过程。进一步地,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体现在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之中。第一,并联审批的形成过程包含了政府自身改革因素,以及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经济社会因素,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也体现在政治和经济社会方面。政治方面,并联审批是产生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种创新方式,目的在于提升政府的审批效能;经济社会方面,并联审批是相对于串联审批的一种高效运行的审批方式,强调各审批部门的共同推进;基于以上方面,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并联审批的执行过程,强调一个部门或者窗口向申请人收取申请材料,通过后台并联式运行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受理,各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提出意见,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送达审批结果。为达此要求,并联审批基于组织载体进行集中审批、以优化流程为运行前提、以信息科技为技术支撑,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从最终效果来看,并联审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表现为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的联合行动、增进了公共价值。但是,政府组织结构的分化不可避免、政府部门间的利益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调和,这决定了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限度。最后,为了化解合作困境,实现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需要对政府部门间的目标和行动进行一致性协调。第一,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在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宏观背景下,跨部门行政审批中的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合作,并联审批在不改变原有制度设置和职能划分的基础上,以审批事项为中心,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通过组织、流程和技术三个方面,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组织方面,政务服务中心和行政审批局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组织载体;流程方面,审批流程的整体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运行前提;技术方面,电子政务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技术支撑;以此为基础,并联审批促进了传统上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职能驱动型”服务模式向以审批流程为核心的“流程驱动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通过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并联审批促进了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本文最后一章,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对前文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验证。第一,从合作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引发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但是,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存在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即“权责壁垒”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导致合作执行难;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在于相关部门间的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分化的组织结构则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第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不动产登记已经从简单的部门联合办公转化为部门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从其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来看,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形成、行动一致生成的优势;并且,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也因分化的组织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限度。第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维度;以及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具体包括组织载体、运行前提和技术支撑。综上,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包括生成机理和深层诱因两个层面;第二,并联审批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面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不同层面,其有效性与有限性并存;第三,基于目标一致和行动一致构建的分析框架,能够对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解释,而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是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路径。
王士亨[7](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需要有科学的制度保障,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在矿产资源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维护相关主体合法权益的基本制度。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制度模式,这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在实践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以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我国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应以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为基础,立基于资源全民所有的本质,根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资源利益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围绕上述思路,本文对当前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导论和四个章节。导论部分主要阐释了当前进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理论资源,包括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西方产权理论和中国传统的矿业国有制思想。其中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是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对所有权本质的揭示、对其结构体系的全面分析、对国有制的深刻认识,为明确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建设方向和完善制度体系提供了科学丰富的理论资源。第二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对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三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就和经验教训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对当前制度建设的指导意义:即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任务、坚持通过法治手段推动制度完善并巩固制度建设成果。第三章在明确理论资源、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时代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其中主要包括两大问题:第一是对我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本质的认识,明确了资源国家所有和全民所有的内在一致性,并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两个方面提出了落实矿产资源全民所有的具体措施。第二是重点研究了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体系的完善问题,一方面分析了影响体系重构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矿产资源属性、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对矿产资源所有权中的使用、收益和管理权能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建立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从经济和生态两个层面体现矿产资源收益、厘清管理权能的双重性等观点。第四章提出了新时代推进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原则与具体路径。在基本原则方面,应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保障制度建设成效的最大优势,将保障人民福祉、实现资源利益的全民共享作为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作为制度建设的主线,将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制度建设的主要方法和保障。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从矿产资源所有权结构体系、行使机制、收益分配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制度完善建议。
吴能武[8](2020)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权力关系及其优化 ——以A市教育综合改革为例》文中指出
潘思思[9](2020)在《我国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行政审批制度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海事管理机构也在国务院和交通运输部的领导下紧跟步伐,循序渐进地推进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了一批船员管理事项,严格实行权责清单化管理,优化了审批流程,积极推动“互联网+行政审批”的发展,在转变海事船员管理职能,提升治理能力,为船员提供公平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正如改革的一个缩影,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也出现了仓促的“运动式”改革、重形式轻质量、改革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存在监管真空等问题,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基于此,本文大量阅读文献,运用科学的理论工具分析现存问题的根源,研究进一步深化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现路径。本文首先说明了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和方式等;其次阐述海事行政审批和制度的概念,明确非行政许可审批的特点和范畴,阐释文章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我国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状,对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改革方式和取得成效等归纳总结,分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四章国外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介绍及经验借鉴,对英国、丹麦、新加坡三国的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介绍并归纳值得借鉴之处;第五章深化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现路径,提出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树立有限管理的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界定海事船员管理和市场的边界,科学调整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事项,完善改革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海事船员管理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深化改革建议,为实际决策提供参考。
申卜源[10](2019)在《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研究 ——以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改革重点,这意味着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工作,其产生的影响也将是空前的,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五年来,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路径一直在探索中,相继形成了多种改革方式,各有优劣。产业投资基金兼具有战略投资者谋求战略发展利益的优点,又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专业的渠道整合能力,是竞争类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的重要伙伴。本文以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大量文献了解政府职能与国企“混改”相关的理论基础,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现状,并利用实证分析法对当前国内政府行使的主要职能、企业“混改”方案以及政府职能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进行研究,发现政府职能在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混改”过程中存在资产定价、企业债务、员工身份转变等问题,在制定政府职能转变策略时,通过对当前政府职能在发展转变中的具体措施及实施结果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找出值得借鉴、避免的地方,得出政府在职能转变中需要加大创新力度,从改革的理念规划出发,改变行为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角色定位、监管、调控、管理的角度完成职能转变,改善国企“混改”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在条件,实现政企分离、放管结合,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将国企带向更好的方向。
二、机构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构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P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研究现状 |
2.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一、政府机构改革相关理论研究 |
(一)改革的概念界定 |
1.机构改革的概念 |
2.行政改革和体制改革的区别 |
(二)地方政府改革的相关理论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治理理论 |
二、P县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与评析 |
(一)P县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沿革 |
1.1984 年机构改革 |
2.1993 年机构改革 |
3.1998 年机构改革 |
4.2008 年机构改革 |
5.2018 年机构改革 |
(二)P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效分析 |
1.政府机构精简 |
2.政府机构职能转变 |
3.管理方式逐步完善 |
三、山东省P县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山东省P县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1.政府机构之间整合后职能不够协调 |
2.机构改革中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
3.涉改人员心理因素造成的阻力 |
4.改革机构的人员编制核定不科学 |
(二)P县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1.政府机构职能划分体系不够完善 |
2.监督层面的协作不够 |
3.没有平衡人员利益与社会效益 |
4.编制核定标准不科学 |
四、山东省P县机构改革的问题对策 |
(一)建设科学全面政府机构职能体系 |
(二)构建高效协同监督体系 |
(三)建立人员转隶保障体系 |
(四)制定科学规范的编制核定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关于P县政府机构改革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Ⅱ P县机构改革情况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3)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市场监管体制改革 |
2.1.2 市场监管 |
2.1.3 政府职能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无缝隙政府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概述 |
3.1 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现状 |
3.2 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发挥评价 |
3.2.1 政府职能转变稳中有序 |
3.2.2 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 |
3.2.3 监管模式呈现多样化 |
第4章 影响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及其成因 |
4.1 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工作中政府职能发挥问卷调查 |
4.1.1 内部调查问卷 |
4.1.2 外部调查问卷 |
4.2 影响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障碍性因素 |
4.2.1 行政法律体系混乱 |
4.2.2 执法效能不足 |
4.2.3 改革后部门融合欠佳 |
4.2.4 专业监管能力不够 |
4.2.5 社会共治体系未见成效 |
4.3 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发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3.1 监管法律法规缺位 |
4.3.2 监管资源分配不均 |
4.3.3 监管思维转变不够 |
4.3.4 监管队伍建设落后 |
4.3.5 社会共治严重不足 |
第5章 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发挥的对策 |
5.1 完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 |
5.1.1 加快监管法律体系建成,提供执法保障 |
5.1.2 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
5.1.3 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
5.2 合理分配资源,强化综合性与专业性监管 |
5.2.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
5.2.2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
5.2.3 完善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建设 |
5.3 加强内部融合,构建有机整体 |
5.3.1 加强思想融合,促进有效沟通 |
5.3.2 设置轮岗制度 |
5.4 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
5.4.1 打造综合执法队伍 |
5.4.2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
5.5 强化社会共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5.5.1 鼓励市场主体自治 |
5.5.2 加强行业协会自治 |
5.5.3 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搭建共享平台 |
第6章 结论 |
附录 |
一、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发挥调查问卷(供系统内使用) |
二、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发挥调查问卷(供系统外使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档案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职业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档案机构改革及档案职业概述 |
第一节 档案机构改革概述 |
一、档案机构改革的发展历程 |
二、档案机构改革的特点 |
第二节 档案职业概述 |
一、档案职业的界定 |
二、档案职业的构成 |
三、档案职业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档案机构改革对档案职业的影响 |
第一节 档案机构改革对档案职业主体发展的影响 |
一、推动档案职业主体树立合作共享理念 |
二、推动档案职业主体注重学习创新能力 |
三、推动档案职业主体加强专业技能掌握 |
四、推动档案职业主体优化核心技能结构 |
第二节 档案机构改革对档案职业客体管理的影响 |
一、促使档案职业客体业务管理复杂化 |
二、促使档案职业客体宏观管理重要化 |
三、促使档案职业客体管理职责明晰化 |
第三节 档案机构改革对档案职业环境发展的影响 |
一、促进档案职业行政环境更加宽松 |
二、促进档案职业法制环境更加完善 |
三、促进档案职业技术环境更加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档案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职业的定位与趋势 |
第一节 档案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职业的角色定位 |
一、档案事业发展的护航者 |
二、档案资源保存的管理者 |
三、档案数据管理的引领者 |
第二节 档案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职业的发展趋势 |
一、档案职业队伍的高水平化 |
二、档案职业管理的规范化 |
三、档案职业服务的社会化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个案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一、新时代 |
二、高新区 |
三、管理体制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第三节 逻辑建构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
第三节 比照 |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三、研究启示 |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
一、功能优化 |
二、职能转变 |
三、权力重构 |
四、机构改革 |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转型目标 |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
第二节 转型策略 |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
第三节 转型保障 |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6)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相关研究 |
(二)并联审批相关研究 |
(三)既有研究的启示与可供拓展的空间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概念界定 |
(二)并联审批的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 |
(三)协同学 |
三、分析框架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困境及其生成逻辑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发生场域、需求与困境 |
(一)合作的发生场域: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 |
(二)合作需求的形成 |
(三)合作困境的外在表现 |
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基于目标和行动的解释 |
(一)目标不一致 |
(二)行动不一致 |
三、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分化的组织结构 |
(一)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 |
(二)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其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
一、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
(一)并联审批的萌芽阶段(2001年以前) |
(二)并联审批的发展阶段(2001-2012) |
(三)并联审批的相对成熟阶段(2013年以来)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
(一)形成过程:有利于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
(二)执行过程:有利于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
三、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性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并联审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
(一)政治维度 |
(二)经济维度 |
(三)社会维度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
(一)组织载体 |
(二)运行前提 |
(三)技术支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案例分析: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 |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困境及生成逻辑 |
(一)合作需求 |
(二)合作困境 |
(三)生成逻辑 |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
(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
三、并联审批促进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
(一)目标一致的形成 |
(二)行动一致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不动产登记改革案例相关材料收集 |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理论资源 |
1.1 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 |
1.1.1 马克思的所有权本质理论 |
1.1.2 马克思的所有权发展理论 |
1.1.3 马克思的所有权结构理论 |
1.1.4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有制理论 |
1.2 西方产权理论 |
1.2.1 产权的本质 |
1.2.2 产权的价值 |
1.2.3 国家和产权的关系 |
1.2.4 马克思所有权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
1.3 中国传统的矿业国有制思想 |
1.3.1 “官山海”思想 |
1.3.2 矿业公私兼营思想 |
1.3.3 清代的矿业开发管理思想 |
1.3.4 “节制资本”思想 |
1.3.5 中国传统矿业国有制思想的启示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探索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矿产资源所有权问题的初步探索 |
2.1.1 确立了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基本纲领 |
2.1.2 进行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探索 |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形成 |
2.2.1 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建立 |
2.2.2 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运行模式——无偿使用和计划管理 |
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
2.3.1 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实现模式的创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2.3.2 矿产资源所有权管理体制的创新——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离 |
2.4 中国共产党进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
2.4.1 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
2.4.2 坚持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任务 |
2.4.3 坚持通过法治手段推动制度完善、巩固制度建设成果 |
第三章 新时代推进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理论思考 |
3.1 我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本质 |
3.1.1 我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和全民所有的内在一致性 |
3.1.1.1 我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本质是全民所有 |
3.1.1.2 我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是全民所有的表现形式 |
3.1.2 实现矿产资源全民所有的保障措施 |
3.1.2.1 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矿产资源全民性的基本保障 |
3.1.2.2 社会主义法治与矿产资源全民所有的实现 |
3.2 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体系的重构 |
3.2.1 影响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体系重构的主要因素 |
3.2.1.1 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的决定作用 |
3.2.1.2 矿产资源属性对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的影响 |
3.2.1.3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的影响 |
3.2.2 对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权能体系的重新认识 |
3.2.2.1 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中使用权能的重新诠释与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构建 |
3.2.2.2 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中收益权能的落实与拓展 |
3.2.2.3 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中管理权能的双重性及其主要内容 |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
4.1 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4.1.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根本保证 |
4.1.2 坚持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
4.1.3 坚持政府和市场的辩证统一 |
4.1.4 坚持将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制度建设的主要方法和有力保障 |
4.2 制度建设应完善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结构体系 |
4.2.1 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与开采许可权的分设 |
4.2.1.1 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的设立及运行 |
4.2.1.2 矿产资源开采许可权的独立 |
4.2.2 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与开采许可权的配合 |
4.2.2.1 设立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出让制度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内在要求 |
4.2.2.2 建立矿产资源开采许可制度是对资源市场配置的必要补充 |
4.3 制度建设应优化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行使机制 |
4.3.1 建立独立的矿产资源所有权代表机构 |
4.3.2 理顺矿产资源所有权行使中的央地关系 |
4.3.3 加强对矿产资源所有权行使的监督保障 |
4.3.3.1 落实全民的主体地位 |
4.3.3.2 强化司法的保障作用 |
4.4 制度建设应实现我国矿产资源收益的合理分配 |
4.4.1 矿产资源所有权收益实现形式的规范与完善 |
4.4.2 完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机制实现各方主体利益的平衡 |
4.4.2.1 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关系 |
4.4.2.2 合理确定企业在矿产资源收益分配中的地位 |
4.4.2.3 完善资源所在地居民的利益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我国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
2.1.1 行政审批和行政审批制度 |
2.1.2 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和行政审批制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管制与失灵 |
2.2.2 法治政府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 我国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状 |
3.1 改革的历程、方式和成效 |
3.1.1 改革的历程 |
3.1.2 改革的方式 |
3.1.3 改革的成效 |
3.2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3.2.1 任务导向式的改革 |
3.2.2 重形式轻质量的改革 |
3.2.3 改革后出现监管困境 |
3.2.4 信息化带来的双刃剑效应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海事船员管理的边界模糊 |
3.3.2 改革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程序约束 |
3.3.3 事中事后监管薄弱 |
3.3.4 缺少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
3.3.5 电子政务标准化程度低 |
4 国外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介绍及经验借鉴 |
4.1 国外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介绍 |
4.1.1 英国: 多元参与主体 |
4.1.2 丹麦: 数字化应用 |
4.1.3 新加坡: 不见面办理 |
4.2 经验借鉴 |
4.2.1 多元主体分工与合作 |
4.2.2 优化证书分类与等效 |
4.2.3 重视船员证书电子化应用 |
5 深化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现路径 |
5.1 深化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
5.1.1 深化改革的目标 |
5.1.2 深化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
5.2 树立正确的改革理念 |
5.2.1 打破传统固化的行政管理思维 |
5.2.2 以社会需求为改革导向 |
5.3 合理界定海事船员管理边界 |
5.3.1 海事船员管理权责必要性和效能分析 |
5.3.2 海事船员管理隐性边界划分 |
5.4 科学调整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事项 |
5.4.1 优化现存的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 |
5.4.2 科学定位非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 |
5.4.3 全面清理隐性审批事项 |
5.5 完善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流程 |
5.5.1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
5.5.2 提前规划改革后衔接措施 |
5.5.3 跟踪评估改革成效 |
5.6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
5.6.1 提升信誉管理效能 |
5.6.2 强化证后管理力度 |
5.6.3 提高现场检查的效力 |
5.6.4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
5.7 加快海事船员管理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 |
5.7.1 整合海事内部业务系统 |
5.7.2 对接外部电子政务系统 |
5.7.3 防控系统风险 |
5.7.4 探索船员电子证书的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研究 ——以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广西国企改革演进 |
2.1 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概念 |
2.1.1 国有企业改革的定义 |
2.1.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定义 |
2.1.3 政府职能转变的定义 |
2.1.4 政府与市场、国企的关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广西国企改革的不同内容时期 |
2.3.1 国企经营权改革时期(1978 年-1986 年) |
2.3.2 国企所有权改革时期(1987 年-2004 年) |
2.3.3 股权分置改革时期(2005 年-2013 年) |
2.3.4 股改后时期(2014 年至今) |
第三章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
3.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 |
3.1.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3.1.2 国有企业中政府行使的主要职能 |
3.1.3 政府职能转变在国企“混改”中的必要性 |
3.2 国有企业混改中政府职能转变所面临的问题 |
3.2.1 国企产权管理中政府不让权的越位问题 |
3.2.2 国企人事任命中政府不放权的越位问题 |
3.2.3 国企经营主体责任中政府不让步的模糊问题 |
3.2.4 国有资产流失与股权转让中法律缺失的模糊问题 |
3.2.5 国有企业经营中行政化严重问题 |
3.2.6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能行使错位的问题 |
3.2.7 国有资产未能实现资产资本化 |
第四章 案例: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现状分析 |
4.1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概述 |
4.1.1 企业历史沿革 |
4.1.2 企业业务发展 |
4.2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国有企业“混改”现状分析 |
4.2.1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混改”的可行性 |
4.2.2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国有企业“混改”的总体方案 |
4.2.3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国有企业“混改”中政府职能 |
4.3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混改”中政府职能现存问题 |
4.3.1 国有资产定价问题 |
4.3.2 国有企业债务问题 |
4.3.3 员工身份转变问题 |
4.4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混改”中政府职能问题的成因与启示 |
4.4.1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国有企业“混改”中政府职能现存问题的成因 |
4.4.2 珠江西江基金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 |
第五章 完善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思路 |
5.1 政府角色方面 |
5.1.1 化“管理”为“合作” |
5.1.2 化“隶属”为“服务” |
5.1.3 化“依附”为“共生” |
5.2 政府监管职能方面 |
5.2.1 发挥国有资产运营企业的管理作用 |
5.2.2 建立中介评估机构的可行度 |
5.2.3 强化全民监管作用 |
5.3 政府调控职能方面 |
5.3.1 创建“混改”专项投资基金 |
5.3.2 加大国企去行政化改革力度 |
5.3.3 明确细分“混改”界限 |
5.4 政府服务职能方面 |
5.4.1 融合“互联网+”技术 |
5.4.2 提高企业经营自主权 |
5.4.3 建立健全“混改”规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机构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丹棱县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案例研究[D]. 李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P县为例[D]. 付德惠.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抚松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问题研究[D]. 郑文强.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档案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职业态势研究[D]. 迂娜.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6]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D]. 于丽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7]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研究[D]. 王士亨. 山西大学, 2020(03)
- [8]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权力关系及其优化 ——以A市教育综合改革为例[D]. 吴能武.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9]我国海事船员管理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D]. 潘思思.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10]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研究 ——以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例[D]. 申卜源. 广西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