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教学的归宿——以写为本(论文文献综述)
孟荣祥[1](2021)在《再探“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是基于"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语文课程"的高耗低效问题而提出来的。笔者曾撰写《刍议"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一文,表达一己之浅见。一段时间以来,对于这一议题在实践与认识方面又有些许探索,就此再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一、探寻:"读""写"关系的沿革对于"指向写作"这一说法,现今还是莫衷一是,没有形成高度共识。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价值,我们尝试着梳理"读""写"关系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在"读""写"关系上,
刘丽婷[2](2021)在《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写作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家组成员,在写作研究、语文教育研究和语文课程改革方面具有重大贡献。他把自己的写作研究成果和对语文教育的思考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写作本位思想。潘新和的写作本位思想是对阅读本位教育理念的扬弃、升华和发展,不仅为语文教育研究创造了新的思维范式,而且开创了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它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为语文界打开了新的一扇门,对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本文由前言、主体、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陈述以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为研究对象的缘起,分析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其思想在当下的研究意义以及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体部分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首先明确写作本位的内涵,其次概述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理念、教学目标、课程架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五大方面来进行分析总结。第二章概括推动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形成的背景因素,包括对语文学科发展状况的反思、中西方相关理论的启发以及个人因素的作用。第三章指出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分别从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口语教学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结语部分对本次研究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小结,通过研究潘新和的写作本位思想,以期能够为当下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献上绵薄之力。
潘新和[3](2020)在《写作学观念的回视与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须建构生活、书本、心灵多元源泉观,以丰富心灵为要。复杂、随机过程观具有范式重构价值。教学应以人格、精神、学问涵养为重,学生自我经验建模优于教师训练建模,重技法、教法的本质是实用主义。学者主体修炼当以内部学养为本,归纳法的原创性思维优于演绎法,继承与创新须仰仗眼光、洞透力。
杨秋萍[4](2020)在《闽派语文写作教学初探 ——以孙绍振、陈日亮、王立根、潘新和为例》文中提出闽派语文自2004年提出以后,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为闽地语文教育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针对新课改下初中写作教学存在写作内容失当、教学模式僵化、教学主体缺失等问题,其领军人物孙绍振、陈日亮、王立根、潘新和等纷纷提出自己的写作教学理念,共同为写作教学出谋划策,齐力推进闽派语文向前发展。本文从“闽派语文”共同写作教学理念和领军人物各自的写作教学理念出发,在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个性,并由此提出写作教学实践建议,希望能够对未来闽派语文突破初中写作教学瓶颈有所帮助。该论文笔者主要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以及结语。在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研究困境与研究方法等进行介绍。正文部分,总共有四章。第一章介绍新课标下闽派语文初中写作教学,阐述了新课标下写作教学的特点、闽地写作教学的现状以及探究闽派语文初中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第二章着重研究闽派语文写作教学理念,该部分选取了“闽派语文”中孙绍振、陈日亮、王立根、潘新和四位富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作为研究样本,不仅探究他们各具特色的写作教学主张,同时还把握闽派语文写作教学理念的共同追求。第三章主要论述闽派语文领军人物各具特色的写作教学实践和闽派语文写作教学的共同探索。第四章是对闽派语文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和启示,该章反思了闽派语文写作理论落实到实践时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结语部分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思想,揭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并指出该研究存在的不足。
杨陈钰[5](2020)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视域中的初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学生语文的读写能力。良好的写作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许多好处,如:增强学生对词语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提升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力等等。但目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对于上述写作优势体现并不充分。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以学者潘新和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为支撑,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绪论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潘新和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梳理和分类。正文部分主要从理论本体论、理论的贡献、实践教学策略研究、启示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阐述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写作理念,后续章节均在本章基础上进行论述。第二章从理论本身过渡到教学实践,深入分析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对写作三阶段的贡献。第三章选取初中“随笔化作文”教学实践作为个案研究,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理论视域,着重考察了随笔化作文的内涵和教学案例,进而以随笔激情课为基础课型进行教学设计。该章是本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笔者试图将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成果应用到写作教学实践中,以此得到言语生命视角下初中“随笔化作文”教学实践的启示。第四章着重探讨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观的启示并进行反思,试图为初中写作教学提供有益探索。
罗芟[6](2020)在《潘新和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潘新和先生长期从事写作教学研究,并且有着丰富的学识素养,既借鉴了西方的动力学研究方法,又吸收了中国历代名家的写作教学观,开辟了语文教育新的研究方向——“表现本位论”,它以提高人的言语素养、呵护人的言语生命为主要目标。可以说,这为现代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长时间以来,语文教育都是重阅读轻写作,写作依附于阅读,可是学生的写作水平却得不到显着提高。潘新和先生指出,这是传统的“阅读本位论”所导致的,“阅读本位论”错误的理解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只是写作学习的一个方面,但它不能决定写作。潘新和先生着力批判了现存许多语文学观念的疏漏之处,例如“应付生活观”、“阅读本位观”等,并提出“写作本位”,即“表现本位论”,以发掘学生的言语潜能、培养学生的言语个性为目的,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最终的体现,培育学生健康的言语心理和人格。且不说这一定是语文教育未来的方向,但是它的确为语文教育开阔了视野,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潘新和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轨迹入手,进而分析“表现本位”教学观下具体的阅读写作教学策略,以及新的语文素养评价体系,力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去评价潘新和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优劣之处以及可行性。
潘婷婷[7](2018)在《以培育“立言者”为高标 ——潘新和语文教育思想述评》文中指出本篇论文主要是对潘新和教授所提出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进行一个整体性的探究。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学科,它历史悠久,却一直没有一个成体系的理论基础,且当下的语文理论还继续沿用上个世纪提出的语文范式,这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现下的社会环境了。因此,语文学科急需要一个新的理论范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潘新和教授致力于研究语文学科理论,希望能够建立语文学科适应时代的新理论以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最终他提出了“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这个理论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个理论受到了语文界的普遍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主要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语文教学本体论、语文教学内容论、语文教学方法论等四个方面对潘新和教授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进行一个整体的全面的研究。
张卫[8](2018)在《基于写作本位阅读教学的研究与思考》文中认为自2011版课标强化"语用品质"观点后,国内引发了一场有关"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的争论,针对这一现状,从分析概念、教学现状着手研究,提出现阶段亟待解决体系建立、平台搭建等工作,方可确保写作本位阅读教学理念落地并得到科学稳健持续发展。只有这样,"基于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为语文教学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王婉珍[9](2017)在《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意识和兴趣,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上有很大的优势。论述类的说理性强、逻辑清晰、语言准确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材料选择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帮助很大。高中语文教材中论述类文本在文章的选择上存在远离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同时,论述类文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难点,面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必须要有新的研究视角。在交代选题缘由、陈述选题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文献和案例,了解目前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师生的心理预期,将高中论述类文本分为政论文、评论文和感论文三种类型,提出学习知识、形成技能,了解过程、掌握方法,端正态度、塑造价值观等论述类文本教学目标,致力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学会阅读方法以及促进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研究发现,高中论述类文本教学过程中目标达成度不理想,存在忽视文本实用价值、忽视文体特征以及忽视共性知识掌握等误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课文选文单一、授课模式盲目统一以及视角唯一等因素导致,应当运用以下策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因文施教,力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科融合,突出学生发展的整合点。
杨芳[10](2015)在《工学结合视域下高职高专《基础写作》教学策略初探》文中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必然要肩负起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学生学情调查的基础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依据工学结合的要求,从现状与困境,理念转变与方法创新,课程目标与新信息技术运用等几方面来探讨高职高专《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阅读教学的归宿——以写为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阅读教学的归宿——以写为本(论文提纲范文)
(1)再探“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探寻:“读”“写”关系的沿革 |
二、再构:核心要义的深度体认 |
三、实践:“实然”向“应然”的生长 |
(2)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1.关于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理论研究 |
2.关于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实践研究 |
3.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分析法 |
一、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概述 |
(一)写作本位思想的核心理念 |
1.言语生命动力学 |
2.表现-存在论 |
(二)指向言语人生的教育目的 |
(三)基于写作本位的课程架构 |
(四)灵性与智性并存的教学方法 |
1.听、说、读、写一体化 |
2.教师导悟与学生自悟相结合 |
3.言语‘习得’情境的创造 |
(五)注重隐性与柔性的教学评价 |
1.以养护学生的言语表现欲为评价原则 |
2.重视形成性评价 |
3.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
二、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的形成 |
(一)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形成的学科背景 |
1.语文教育学理研究滞后 |
2.“实用吸收”型教育范式在语文教育中占主导性地位 |
3.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推行 |
(二)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1.黎锦熙、胡适读写观的启发 |
2.西方相关理论的影响 |
(三)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
1.丰硕的写作研究成果 |
2.优秀的学术品质 |
三、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
(一)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
1.激发学生写作的“存在性”动机 |
2.强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 |
3.重视作文评改 |
(二)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
1.明确读以致写的阅读教学原则 |
2.培育学生“怎么写”的阅读思维 |
3.鼓励学生亲近“误读” |
(三)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
1.树立说写结合的教学观念 |
2.创设多维互动语境,培养学生的现场感 |
3.开展不同语体的教学活动,促进说写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写作学观念的回视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观察生活论到心灵建构论 |
二、复杂、随机过程观具有范式重构价值 |
三、教学应以人格、精神、学问涵养为重 |
四、自我经验建模优于教师训练建模 |
五、重技法、教法的本质是实用主义 |
六、以内部学养———写作学史研修为本 |
七、归纳法原创性思维优于演绎法 |
八、继承与创新仰仗眼光、洞透力 |
(4)闽派语文写作教学初探 ——以孙绍振、陈日亮、王立根、潘新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课标下的闽派语文写作教学 |
第一节 闽派语文写作教学产生的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 |
第三节 闽派语文写作教学探究的意义 |
第二章 闽派语文写作教学理念 |
第一节 闽派语文写作教学个性观点 |
第二节 闽派语文写作教学共性观点 |
第三章 闽派语文写作教学实践 |
第一节 闽派语文写作教学个性实践 |
第二节 闽派语文写作教学共同探索 |
第四章 闽派语文写作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
第一节 闽派语文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
第二节 闽派语文写作教学实践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言语生命动力学视域中的初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提出的背景 |
一、关于语文性质的论争 |
二、反思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
三、写作教学三种范式的转型 |
第二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的概念界定 |
一、早期写作动力学的基本内涵 |
二、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三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观 |
一、课程目标:兼顾“立言”五大素养 |
二、教学方法:讲求“无”中生有 |
三、教学评价:维护学生的言说表现欲 |
小结 |
第二章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对写作教学的贡献 |
第一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对前写作阶段的意义 |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内部言语冲动 |
二、写作即生活 |
第二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对写作阶段的价值 |
一、写作内容建构:来自生活,超越生活 |
二、预设潜在读者,培养读者意识 |
第三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对后写作阶段的启发 |
一、对学生言语智能要求的松绑 |
二、结合多种评改模式 |
小结 |
第三章 言语生命动力学视域中初中“随笔化作文”的教学策略探究 |
第一节 “随笔化作文”的含义、基本课型和情境设置 |
一、随笔化作文的含义 |
二、随笔化作文的五大基本课型 |
三、初中“随笔化作文”的情境设置 |
第二节 “随笔化作文”的典型案例分析及教学设计 |
一、随笔交流课典型案例及分析 |
二、 《假如我是》教学设计——以随笔激情课为基础课型 |
第三节 言语生命视域中“随笔化作文”写作教学实验的启示 |
一、巧妙平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
二、情境创设的优化 |
三、新式记录方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 |
小结 |
第四章 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观的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观的启示 |
一、论证写作个性创造的合理性 |
二、由生活写作到生命写作的转向 |
三、创生“导悟”与“自悟”相结合的教学艺术 |
第二节 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观的反思 |
一、理论推广难度较大 |
二、理论推广难度较大的原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潘新和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继承与超越:潘新和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吸收“言语动力学”,开辟言语教育 |
第二节 回望中国语文学史,发扬语文教育新观念 |
第三节 反思现存语文学观念,重构语文教育“言语性” |
第二章 “表现本位”写作教学观:潘新和语文教育思想的创新 |
第一节 从“阅读本位”向“表现本位”转变 |
第二节 “表现本位”教学观下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
第三节 “表现本位”教学观下的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
第四节 “表现本位”教学观的接受度调查 |
第五节 “表现本位”教学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
第三章 综合与开放:潘新和语文素养评价体系 |
第一节 改革现有测评方式,呵护学生言语生命健康 |
第二节 重构语文高考评价体系,走出高考语文命题迷津 |
第三节 潘新和语文素养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以培育“立言者”为高标 ——潘新和语文教育思想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第二节 本选题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潘新和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 |
第一节 以掌握语文教育史资源为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以当代学术视野下的新发现为理论支点 |
第三节 以探究和批判现代语文的主流范式为理论判断 |
第四节 以对语文教育理论范式的重构为理论构想 |
第二章 潘新和语文课程本体论 |
第一节 养护“立言者”的“立言”恒定性动机 |
第二节 树立“立言者”的言语信念和自信 |
第三节 启发“立言者”言语动机的途径 |
第四节 培育“立言者”的言语德性 |
第五节 培育“立言者”的言语思想 |
第三章 潘新和语文教学内容论 |
第一节 以“表现—存在”为本位的语文教学宗旨 |
第二节 指向“表现—存在”本位的言说 |
第三节 指向“表现—存在”本位的阅读 |
第四节 以“立言五大素养”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内容 |
第四章 潘新和语文教学方法论 |
第一节 教学实践:一体两翼三大平台 |
第二节 语文教学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8)基于写作本位阅读教学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写作本位与阅读本位 |
(二) 写作本位与传统的读写结合 |
(三)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
(四) 写作本位阅读教学 |
三、理论基础 |
(一) 潘新和教授: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 |
(二) 黎锦熙先生:写切合读, 改参照读 |
(三) 胡适先生:以写为本, 写能促读 |
(四) 叶圣陶先生:基础论与根论 |
(五) 丁有宽老师:阅读过程的两个心理回合 |
(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任务驱动 |
四、思考 |
(一) 现状 |
1. 保守者:抗拒 |
2. 中立者:观望 |
3. 创新者:实践 |
(二) 建议 |
1. 顶层设计:构建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体系 |
2. 搭建立体平台:科学稳健持续发展 |
五、结语 |
(9)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中论述类文本的分类、特点与价值 |
2.1 高中论述类文本的分类 |
2.2 高中论述类文本的特点 |
2.3 高中论述类文本的价值 |
2.3.1 能够促进学生多个维度发展 |
2.3.2 能够用于实现多种教学目标 |
第三章 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
3.1 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 |
3.1.1 学习知识形成技能 |
3.1.2 了解过程掌握方法 |
3.1.3 端正态度塑造价值观 |
3.2 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内容 |
3.2.1 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
3.2.2 学会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 |
3.2.3 促进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
第四章 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误区及归因 |
4.1 课文取材内容单一,忽视高中论述类文本实用价值 |
4.1.1 名家作品大量选入教材带来双重影响 |
4.1.2 部分选文存在疏远生活之嫌 |
4.1.3 某些选文文体类型学习难度较大 |
4.2 模式盲目统一,忽视高中论述类文本文体特征 |
4.2.1 滥用讲读模式,限制学生思维发散 |
4.2.2 倚重写作本位模式,限制学生阅读视角 |
4.2.3 随意使用自主探究模式,忽视共性知识掌握 |
4.3 教学视角唯一,忽视高中论述类文本思维品性 |
4.3.1 以考为纲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
4.3.2 文本崇拜扼杀学生批判主义精神发展 |
4.3.3 阅读教学范围狭隘影响学生阅读视野 |
第五章 高中论述类文本教学的改进策略 |
5.1 拓展比较,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
5.1.1 同类联读扩大阅读教学容量 |
5.1.2 纵向对比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
5.2 因文施教,力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5.2.1 抓好教学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5.2.2 活用教学方法,生动课堂教学 |
5.2.3 立足语言品味,深层理解文本 |
5.3 学科融合,突出学生发展的整合点 |
5.3.1 改变思维方式,形成创新思维 |
5.3.2 促进知识互补,优化知识结构 |
5.3.3 渗透德育教育,铸造健康灵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10)工学结合视域下高职高专《基础写作》教学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工学结合视域下《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困境 |
2 基于问卷调查的高职高专《基础写作》学情分析 |
2.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 |
2.2 调查结果与调查分析 |
3 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高专《基础写作》教学策略探析 |
3.1 转变理念, 创新方法 |
3.1.1 转变教学理念:“以生为本” |
3.1.2 创新教学方法:“工学结合” |
3.2 搭建网络实训平台, 强化信息技术运用, 利用优势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
3.2.1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条件 |
3.2.2 建构网络信息平台 |
四、阅读教学的归宿——以写为本(论文参考文献)
- [1]再探“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J]. 孟荣祥.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21(11)
- [2]潘新和写作本位思想研究[D]. 刘丽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写作学观念的回视与反思[J]. 潘新和. 写作, 2020(03)
- [4]闽派语文写作教学初探 ——以孙绍振、陈日亮、王立根、潘新和为例[D]. 杨秋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言语生命动力学视域中的初中写作教学研究[D]. 杨陈钰.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6]潘新和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 罗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以培育“立言者”为高标 ——潘新和语文教育思想述评[D]. 潘婷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8]基于写作本位阅读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 张卫. 中小学校长, 2018(04)
- [9]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D]. 王婉珍.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0)
- [10]工学结合视域下高职高专《基础写作》教学策略初探[J]. 杨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