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中乐果的降解及残留探讨(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军[1](2019)在《基于监测大数据的蔬菜中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控制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水平,我国农业部门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农药残留风险监测工作,获取了大量有效监测数据,为实施农药残留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数据关联应用度低、定量安全性评价方法缺失等问题阻碍着农药残留风险决策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论文围绕我国农药残留评估与管理需求,以蔬菜中农药残留为例,应用关联大数据开展了基于最大残留限量和基于改进内梅罗指数的安全性评价,系统分析了我国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分布状况与主要风险来源,并提出了农药残留风险的5级评价制;此外,本论文采用整合概率评估方法,选择甲胺磷为参照农药,对蔬菜中有机磷农药多残留的累积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定量分析了我国10个消费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水平与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总体合格率为96.77%,总体残留水平较低,且呈现逐年缓慢向好的态势。(2)我国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分布水平不均,主要的风险隐患集中在少数“产品+农药”组合中,如豆类、茄果类蔬菜中的克百威,叶菜类蔬菜中的乐果、氟虫腈等,控制好这些不合格率相对较高的蔬菜与农药组合的残留水平,对降低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整体水平具有显着意义。(3)从监测环节上看,后端批发市场、超市的合格率低于生产基地、农贸市场的合格率,各环节合格率的变化趋势与农药降解预期相反,这一方面反映出风险监测的抽样工作中还存在样品覆盖面不足、样品代表性不强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比例仍然较低,大量来源于分散性生产方式的产品流入后端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准入端的风险控制。(4)基于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构建的农药残留风险指数在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上与基于最大残留限量的评价结果一致,但在风险源与风险大小的识别能力上更加灵敏,并且该评价结果是无量纲的定量数值,更加有利于风险交流的开展。(5)包含儿童在内的我国10个消费人群,在P99.9和P97.5暴露水平下,食用蔬菜产生的19种有机磷农药多残留累积暴露量都没有超过急性参考剂量ARfD与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与主要发达国家已有的研究结果相比,我国居民的暴露量相对较低。本论文提出的农药残留指数及其5级评价制、多残留累积风险概率评估方法,满足了农药残留的定量安全性评价需求,弥补了原有定性评估方法的一些不足。这些方法并没有对产品的适用性进行限定,可快速推广到其他种类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工作中,为相关风险管理与决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谭利[2](2018)在《基于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硝基咪唑类物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硝基咪唑类药物对厌氧菌具有较强杀灭作用,同时对一些原虫、滴虫、鞭毛虫具有抗原虫活性,是临床医学以及畜禽饲料中常见的抗感染药物。但是该类物质与其一些代谢产物对畜禽类具有致癌变、致畸变、致突变作用以及遗传毒性。硝基咪唑类药物在家禽饲料中的误用将会造成药物残留问题,从而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对此类药物在动物组织及排泄物以及饲料中的监控对人类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对硝基咪唑类物质的检测手段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或串联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或串联质谱法、薄层色谱法、免疫检测法等,但由于这些方法所需设备较为昂贵,对实验人员要求较高,不适合在中国一些基层乡镇地区广泛推广使用,因此就需要一种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的方法来检测硝基咪唑类物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是一种具有仪器设备简单、分析效率高、检测速度快、灵敏度强、动态范围广、不存在空白等特点的有效的痕量分析方法。广泛运用于药物分析、环境检测、生物工程等领域。但是此方法的选择性较弱,难以对复杂样品中某一成分含量进行较准确测定,因此,研究一种对某种物质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材料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分子印迹技术是指合成对某一特定物质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材料的一种技术。这种材料具有预定性、专一识别功能以及实用性强三大优点,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广泛应用于分离、生物技术、食品安全以及仿生传感器等领域。传感器技术已成为当今科技前沿技术,具有简便、明了、实效、精确等优点。将分子印迹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结合起来做成传感器联入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由此建立起来分析方法将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等优点。本文前两章主要研究了硝基咪唑类物质对盐酸高锰酸钾-甲醛发光体系、碱性条件下过氧化氢-鲁米诺发光体系的增强现象并优化体系各参数含量,从而建立对硝基咪唑类物质分析的化学发光方法。后两章主要研究了制备特异性识别硝基咪唑类药物的高分子材料以及将其结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对硝基咪唑类药物进行测定。1、利用酸性KMnO4-HCHO-二甲硝咪唑化学发光体系,对二甲硝咪唑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回归方程△I=627.8c-0.7329,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6,检出限为5.0×10-5mol/L,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对相同浓度的二甲硝咪唑进行测定,获得此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n=11)为1.8%。2、将流动注射系统与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联用,对甲硝唑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线性范围为1.0×10-52.0×10-3mol/L。检出限为1.0×10-6mol/L。对5.0×10-44 mol/L的甲硝唑溶液进行11次测定,得到此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方法用以检测片剂中甲硝唑含量,测定结果表面该方法是可靠的。3、合成了对奥硝唑具有专一性识别功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制作成奥硝唑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结合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对奥硝唑进行了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为2.0×10-58.0×10-44 mol/L,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10。检出限为8.0×10-7mol/L,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和检测,获得满意结果。4、将分子印迹技术与化学发光联用建立了4-硝基咪唑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方法,并对该传感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线性范围为5.0×10-66.0×10-4mol/L,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67。检出限为2.0×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应用于实际样品中4-硝基咪唑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吴成见[3](2016)在《采后黑皮冬瓜的湿冷臭氧保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皮冬瓜是在广东省广泛种植的蔬菜,在20世纪70年代由广东佛山三水原产冬瓜与广东东莞冬瓜杂交而成,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黑皮冬瓜产量高,是蔬菜市场淡季调节蔬菜供应的重要蔬菜,所以广东省黑皮冬瓜的市场需求量和栽培面积日益增加,产品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山东、上海、天津、北京、港澳等地及出口东南亚国家,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完全成熟的黑皮冬瓜较耐贮藏,未成熟或成熟度低的黑皮冬瓜贮藏性状差,有关黑皮冬瓜的采后贮藏保鲜研究也十分少,导致黑皮冬瓜在采后的贮藏、运输及销售过程中腐烂变质等损失巨大,严重影响着黑皮冬瓜产业的健康发展。本论文采用湿冷臭氧贮藏保鲜技术、相应的分析检测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等相结合,对不同成熟度的采后黑皮冬瓜的贮藏性状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臭氧气体对黑皮冬瓜表皮微生物有很明显的杀菌效果,在温度13℃及相对湿在65-70%的条件下,持续采用不同浓度的臭氧气体处理黑皮冬瓜30min,臭氧浓度较高时,杀菌作用明显。2、采用浓度为4.28mg/m3和8.56mg/m3的臭氧气体处理,能抑制黑皮冬瓜表皮的叶绿素降解。随着臭氧气体浓度的升高,黑皮冬瓜表皮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臭氧气体处理还能促进黑皮冬瓜表皮中的类胡萝卜素的分解,臭氧气体浓度高时,分解作用增强。3、在常温(23℃-27℃)、超声波加湿(相对湿度65%-70%)及臭氧气体浓度为8.56mg/m3的贮藏条件下贮藏60d的后,与其它谢花天数的黑皮冬瓜果实相比,谢花后45天的黑皮冬瓜贮藏性状较好,腐烂率为24%,失重率为6.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43%,总糖含量为1.75%、可滴定酸含量为0.97g/kg,Vc含量为3.75mg/100g,果实硬度为4.67 kg/m2,致密性为0.85。4、在低温为13℃及超声波加湿(相对湿度65%-70%)的贮藏条件下贮藏60d,经过臭氧气体(浓度8.56mg/m3)处理的黑皮冬瓜,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及营养成分损失等采后贮藏性状都明显低于未经臭氧处理的黑皮冬瓜;与其它谢花天数的黑皮冬瓜果实相比,谢花后45天的黑皮冬瓜贮藏性状最佳,腐烂率为4.8%,失重率为4.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61%、总糖含量为1.88%、可滴定酸为1.41mg/kg、VC含量为4.35mg/100g、硬度为5.59kg/m2、致密度为0.91。5、在贮藏库内的相对湿度及臭氧气体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黑皮冬瓜在低温13℃下贮藏性状大大优于常温(23℃-27℃)下贮藏性状。6、在4℃的低温贮藏条件下,可导致不同成熟度的黑皮冬瓜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冷害,谢花后30天采收的黑皮冬瓜冷害发生最严重,发生的时间最短。
王龙[4](2016)在《碳点的快速合成及在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碳点快速合成以及其在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作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基于实验上的发现,发展了一个高效的异质类芬顿催化剂用于左氧氟沙星的催化降解。具体内容如下:一、采用尿素作为廉价的原材料,以一缩二乙二醇作为高沸点的反应溶剂,通过一步的微波反应,成功制备了氮掺杂的碳点(N-CDs)。并且发现Fe3+能够猝灭N-CDs的荧光,而其它常见的金属离子对N-CDs的荧光影响较小;基于此,我们发展了一个用于检测Fe3+的荧光探针,对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并探讨了可能的猝灭机理;最后将这个荧光探针用于生活饮用水和人体血清中三价铁离子的检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二、以聚乙烯亚胺(PEI)为碳源,采用热解法一步合成高荧光性能的碳点。此法合成的碳点表面功能化有PEI链,使碳点能够稳定存在并且易于连接其它的功能基团。实验中发现甲硝唑可以通过静态猝灭和内过滤效应的双重作用猝灭碳点的荧光。基于这一现象,我们建立了一种用碳点检测甲硝唑的荧光方法,并用于牛奶样品中甲硝唑的检测。三、提出了一种快速和环境友好的碳点合成方法。分别选择羊毛和废弃的人头发为原材料,通过微波辅助加热法制备碳点。整个合成过程中仅使用水作为试剂,并且不需要复杂的碳点后处理过程。通过结合银纳米粒子(Ag NPs),建立了一种快速和灵敏检测草甘膦的方法,并将其用于谷物中草甘膦的检测。四、通过微波热解硫脲与一缩二乙二醇的方法制备了碳点,仅3分钟即可获得分散性好、尺寸均匀的碳点。在常见的金属离子中,发现Cu2+能够有效猝灭碳点的荧光,因此可以选择性地检测Cu2+。当体系中存在草甘膦时,草甘膦与Cu2+之间有强烈的络合作用,进而可以恢复猝灭的碳点荧光。据此,建立一种基于碳点荧光的“turn-off-on”现象检测草甘膦的方法,并用于环境水样中草甘膦的检测。五、基于一步溶剂热反应,获得了Fe3O4和石墨的复合物。实验中发现这种复合物可以用作异质的类芬顿催化剂来降解左氧氟沙星,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十五分钟后可以完全降解50 mg L-1的左氧氟沙星,六十分钟后溶液中总有机碳的去除率达到48%。通过一系列实验,我们证明了石墨结构和Fe3O4纳米粒子的协同作用这得这一复合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牛锐[5](2015)在《臭氧处理对柑橘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臭氧氧化性强,杀菌谱广,常态下易分解成氧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安全可靠,且制取方便,成本低廉。本课题研究臭氧处理对柑橘贮藏品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对果皮霉菌的杀灭作用,以及对有机磷农药残留的降解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浓度57 mg/m3的臭氧处理5min可以显着延缓柑橘贮藏后期TSS、TA、Vc含量的下降以及MDA含量的积累,显着抑制了柑橘贮藏期间呼吸强度、失重率和细胞膜透性的升高,增大了POD活性、抑制了PPO活性,延缓了果实的衰老。臭氧处理柑橘的最佳浓度是57 mg/m3、最佳时间是5min。2.各臭氧处理组都能对柑橘表皮的霉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臭氧浓度越高对柑橘的抑菌效果越好,臭氧浓度57 mg/m3和90 mg/m3对柑橘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差异;相同臭氧浓度下,短时间处理,臭氧处理时间越长对柑橘的抑菌效果越好,处理时间5min和10min对柑橘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差异;采用浓度为57 mg/m3臭氧处理5min对柑橘的抑菌最为适合,且与对照组相比能使柑橘贮藏期延长约30天。3.在一定范围内,臭氧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对柑橘果皮乐果和毒死蜱的降解速度越快,但是处理时间过长对增加农药残留降解速度效果不显着;浓度18 mg/m3、57mg/m3和90 mg/m3的臭氧分别处理柑橘5min,能使柑橘果皮乐果残留的降解比对照组分别快约10、15、20天,使柑橘果皮毒死蜱残留的降解比对照组分别快约15、20、25天。
叶冰[6](2014)在《脐橙农药残留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探索一种检测精度高、环境污染小和检测速度快的食品检测方法极具实用价值。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的检测条件温和,具有超灵敏性和高选择性,可应用于单分子检测,生物样品的检测。本论文以脐橙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SERS基底,采集毒死蜱、亚胺硫磷和乐果残留农药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并分别对三种农药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本文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结果如下:1.配制不同浓度的氧乐果标准溶液,用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和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分别采集氧乐果标准溶液的拉曼光谱,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的效果要好一些。将氧乐果标准溶液喷洒在脐橙表皮上,用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采集脐橙表皮氧乐果的拉曼光谱,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用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定量模型,结果表明:模型经过基线校正预处理结合PLS建模的效果最佳,预测相关系数RP为0.973,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2.01%。2.以银胶作为SERS基底,检测脐橙表皮的残留农药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将毒死蜱、乐果和亚胺硫磷标准溶液喷洒在脐橙表皮,在提取表皮的农药,并配置成不同浓度梯度的样品。先对三种农药进行定性分析,在最低浓度为5mg/L时,均能观察到农药的特征峰位。对农药进行定量分析时,分别将各种农药光谱数据建立PLS定量模型,通过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模型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对于毒死蜱,经过多元散射校正和一阶求导方法预处理,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效果最佳,预测集相关系数RP为0.843, RMSEP为2.992mg/L;对于乐果,在经过基线校正方法预处理,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效果最佳,预测集相关系数RP为0.936,RMSEP为1.706mg/L;对于亚胺硫磷,在经过二阶导数方法预处理,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效果最佳,预测集相关系数RP为0.852, RMSEP为5.177mg/L。3.以Klarite芯片为SERS基底,采集从脐橙表皮提取的亚胺硫磷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将得到的光谱数据建立PLS定量模型,结果表明:经过全交互验证的方法,亚胺硫磷预测集相关系数RP为0.963, RMSEP为6.424mg/L。4.论文以脐橙为实际样品,选用银胶和Klarite芯片为增强基底检测农药残留,在对残留农药的定性分析中两种基底都有比较好的效果,在定量分析中采用Klarite芯片SERS光谱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更好,但银胶价格低廉,制备也比较简单,研究表明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对农药残留的分析是可行的。
徐瑞晗[7](2012)在《加工对蜂蜜中几种有害药物的影响及脱除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加工对蜂蜜中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喹恶啉含量的影响,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对蜂蜜中的上述4种物质进行了脱除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作者的主要工作为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在蜂蜜加工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蜂蜜加工对甲基对硫磷的含量有较大影响,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的含量分别降低52.3%和19.5%。其中浓缩步骤的影响最大,两种有机磷农药含量分别下降了30.2%和9.2%。2、对蜂蜜中的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在大孔吸附树脂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298.15K、308.15K和318.15K的温度范围内,LSA-21型大孔树脂对蜂蜜中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的平衡吸附数据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蜂蜜中的两种有机磷农药在LSA-21型大孔树脂上的吸附焓变AH<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升高温度会抑制吸附的进行;树脂对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的吸附自由能变AG<0,表明树脂对这两种有机磷农药的吸附为自发反应。3、考察了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喹恶啉在蜂蜜加工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蜂蜜加工对两种磺胺类药物的含量均有较大影响,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喹恶啉的含量分别降低55.1%和46.6%。其中过滤步骤的影响最大,两种有机磷农药含量分别下降了31.1%和37.4%。4、对蜂蜜中的两种磺胺类药物在阳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热力学研究。考察了298.15K、308.15K和318.15K三个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对蜂蜜中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喹恶啉的平衡吸附数据较好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蜂蜜中的两种磺胺类药物在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上AH<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吸附的进行;AG<0,表明阳离子交换树脂对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喹恶啉的吸附具有自发性;AS<0,表明该吸附为焓推动为主的吸附过程。
李一卓[8](2011)在《鲜青花椒保鲜及其农残降解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花椒(Znnthoxylum schinifoliun Sieb.el Zucc)属芸香科,是我国花椒中的一个优良品种;青花椒颗粒硕大、麻味纯正、清香浓郁,不仅是多种美味佳肴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所收载的常用中药,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花椒出口业的发展,新鲜青花椒不但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喜爱,而且也成为花椒企业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但是青花椒在采摘后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处理,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极其容易老化、褪绿、褐变、腐烂,造成感官质量的下降,甚至无法使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随着青花椒的大规模种植,使用化学农药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解决农药残留造成的餐桌污染,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有关青花椒农药残留降解、活体保鲜和长期常温保鲜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出青花椒的保鲜和农药残留降解技术,为青花椒的保鲜贮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本文以鲜青花椒为原料,探讨了青花椒气调冷藏保鲜、长期常温保鲜工艺和青花椒农药残留降解的方法(臭氧、超声、紫外、洗涤剂浸泡、盐水浸泡、碳酸钠溶液浸泡等处理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鲜青花椒气调冷藏的活体保鲜工艺。本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探究了杀菌剂、保鲜剂、储藏温度、气调包装对鲜青花椒的色泽、腐烂率、麻味素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了青花椒的保鲜工艺,其结果表明:臭氧消毒30min后用1%壳聚糖涂膜,气调包装的气体比例为5%O2+15%CO2+80%N2,0℃下可保存一个月。2.确定了鲜青花椒的常温保鲜工艺。探讨了护绿剂、杀菌温度、杀菌时间对鲜青花椒的色泽、PPO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400mg/L醋酸锌溶液护绿,5g,L的Vc溶液灌注,真空包装,然后在100℃下杀菌8min,常温下可保存2个月。3.以4种农药“乐果、百菌清、乙草胺、溴氰菊酯”为研究对象,优化了气相色谱(GC)检测青花椒农药残留的方法。检测条件为:检测器ECD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65℃;程序升温:80℃保持2min,以40℃/min升至212℃,保持7min,再以20℃/min升至280℃,保持8 min;柱流量1.63mL/min,尾吹流量50.8mL/min;不分流进样,进样量1μL。结果表明,4种农药标样的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R2在0.9947-0.9992之间;通过加标试验和样品测定,回收率为78.1%-121.6%,变异系数为2.51%-14.58%。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可以适用于花椒样品的农药残留分析。探讨了臭氧、超声、紫外、洗涤剂浸泡、盐水浸泡、碳酸钠溶液浸泡等处理方法对鲜青花椒农药残留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降解方法为臭氧处理,处理时间60 min,几种农药的平均降解率可达到80%以上;对花椒品质的影响为:处理当天,色泽变化量Δa值为1.04,挥发油损失量为0.7146mL/100g;到处理后第3 d,色泽变化量Δa值为1.52。本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花椒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发生变色的机理研究”(31071599)和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防止青花椒在干燥和贮藏过程中变色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CSTC,2010AC1009)的部分研究内容。
孙春惠[9](2011)在《有机磷农药在蔬菜上的消解动态及安全使用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意识的增强,蔬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其质量当然也备受关注。近几年我国出口蔬菜屡次因农药残留超标被退回,加之国内因蔬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蔬菜的质量安全问题也就逐渐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因而对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及常见农药降解规律的研究也就尤为重要了。鉴于以往有关有机磷农药残留研究中,研究样品过于单一,不足以具有代表性,而且也没有对取样的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此也就难以确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本论文选取某市新建的主要蔬菜生产区为研究基地,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中农药残留对本实验的干扰,先对目标蔬菜生长的环境中的土壤、环境水做取样分析;其次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蔬菜类型如:叶菜类、块茎类、瓜果类等作为实验样本,经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四种目标蔬菜的取样、净化等前处理过程以及对甲胺磷、乐果、毒死蜱、甲基对硫磷分别在目标蔬菜中的添加回收实验可行性的证明;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此方法不仅可以对待测的农药定性同时也可以定量,是现阶段我国农药残留分析的最佳手段),分别做了推荐浓度的甲胺磷、乐果、毒死蜱、甲基对硫磷在芹菜、生菜、土豆和番茄上的消解动态研究,由实验得出不同蔬菜在喷洒特定农药的安全采摘期;目标蔬菜使用不同浓度的同一种农药时的安全采摘期的具体变化及对目标蔬菜增加施药次数时的具体的安全采摘期。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为国家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和农产品安全间隔期的规定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为蔬菜质量监管部门及农业部门在指导农民如何生产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蔬菜方面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数据,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张瑞[10](2010)在《超声波气泡清洗去除有机磷农药残留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越来越高,多食蔬菜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由于有机磷农药的滥用以及叶菜类蔬菜生长周期短,表面凹凸,不易清洗等特点造成叶菜类蔬菜上有机磷农药残留严重。为了降低叶菜蔬菜中有机磷的残留量,一方面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农药使用;另一方面,研究高效、安全的去除方法仍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乐果、毒死蜱、三唑磷在生菜上的自然降解规律。在探讨超声空化和超声“热点”效应的基础上,对超声波降解去除有机磷农药残留进行理论分析,并且探讨超声清洗中各因素对清洗效果的影响。测定三种有机磷农药的残留量时,均采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提取液杂质少,相对比较干净。测定方法简化了预处理步骤,有较好的回收率,可以满足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通过动态残留试验,以推荐剂量1.5倍浓度喷药一次,得三种有机磷在生菜上的降解方程,并通过计算得到了乐果在生菜上的半衰周期为2.43天;毒死蜱在生菜上的半衰周期为2天;三唑磷在生菜上的半衰周期为2.06天。为了研究超声波清洗去除有机磷的效果,以推荐剂量最高浓度喷药在生菜上,在施药48小时后,采摘生菜,用清水浸泡、洗洁精水、超声波、气泡清洗分别清洗生菜。试验发现超声波及气泡清洗对有机磷的去除率优于其他清洗方法。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超声波清洗效果的因素,测定了不同超声波功率、气泡、清洗时间下,三种有机磷的去除率。试验表明:超声波功率、气泡、清洗时间对三种有机磷去除率都有显着影响。从无超声波到用功率为125W的超声波清洗蔬菜的过程中,乐果、毒死蜱、三唑磷的去除率呈近似线性上升趋势。但是在超声波功率从125W增加到1000W的过程中,乐果、毒死蜱、三唑磷的去除率增加趋于平缓。乐果、毒死蜱、三唑磷的去除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是当时间超过10min时,其去除率变化趋势平缓;气泡的增大有利于三种有机磷的去除。超声波功率为1000W,气泡强度为25m2/h,清洗时间为15min是清洗生菜的最好状态。此时乐果、毒死蜱、三唑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7.11%、70%、84.14%。
二、蔬菜中乐果的降解及残留探讨(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中乐果的降解及残留探讨(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监测大数据的蔬菜中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 |
1.2 国内外农药残留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
1.2.1 欧美的农药残留监测情况 |
1.2.2 我国的农药残留监测情况 |
1.2.3 我国的农药残留风险监测体系与业务流程 |
1.3 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1.3.1 农药毒性评价 |
1.3.2 农药残留风险的累积性 |
1.3.3 整合概率评估方法 |
1.3.4 评估模型研发与应用 |
1.4 研究趋势与展望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限量标准的农药残留安全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蔬菜监测品种 |
2.1.2 农药残留 |
2.1.3 判定标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总体合格率 |
2.2.2 各监测环节的总体合格率 |
2.2.3 各产品类别的总体合格率 |
2.2.4 各农药残留的总体合格率 |
2.2.5 “地区-监测环节”不合格率分析 |
2.2.6 “地区-品种”不合格率分析 |
2.2.7 “地区-农药残留”不合格率分析 |
2.2.8 “监测环节-品种”不合格率分析 |
2.2.9 “监测环节-农药残留”不合格率分析 |
2.2.10 “品种-农药残留”不合格率分析 |
2.2.11 “农药残留-品种”不合格率分析 |
2.2.12 “风险事件”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内梅罗指数的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农药残留指数综合评价体系 |
3.1.3 内梅罗指数 |
3.1.4 农药残留分指数 |
3.1.5 农药残留指数与累积指数 |
3.1.6 农药残留综合指数 |
3.1.7 五级评价制 |
3.1.8 百分制指数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五级评价阈值 |
3.2.2 百分制指数 |
3.2.3 各类蔬菜的农药残留污染水平 |
3.2.4 各监测环节的农药残留水平 |
3.2.5 农药残留的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蔬菜有机磷农药多残留累积性风险评估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蔬菜中有机磷农药多残留调查数据 |
4.1.2 食品消费数据 |
4.1.3 农药毒理学数据 |
4.1.4 累积暴露量的估计与风险表征 |
4.1.5 不确定性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我国蔬菜中有机磷农药的多残留状况 |
4.2.2 相对效能因子 |
4.2.3 累积暴露量及其风险评估 |
4.2.4 评估结果中的不确定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基于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硝基咪唑类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硝基咪唑类药物 |
1.2.1 硝基咪唑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常见的硝基咪唑类药物 |
1.2.2 硝基咪唑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
1.2.3 硝基咪唑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
1.2.4 硝基咪唑类药物残留情况 |
1.2.5 硝基咪唑类药物的检测方法 |
1.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 |
1.3.1 流动注射分析系统简介 |
1.3.2 化学发光简介 |
1.3.3 化学发光基本原理 |
1.3.4 常见化学发光体系 |
1.3.5 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应用 |
1.4 分子印迹技术简介 |
1.4.1 MIT的起源和发展 |
1.4.2 MIT的原理 |
1.4.3 MIP的制备方法及步骤 |
1.4.4 MIT的应用 |
1.5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 |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 |
2 KMnO_4-HCHO体系化学发光法测定二甲硝咪唑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实验条件的选择 |
2.2.2 标准曲线、标准偏差与检出限 |
2.2.3 干扰实验 |
2.2.4 样品分析 |
2.2.5 化学发光反应机理讨论 |
2.3 结论 |
3 Luminol-H_2O_2化学发光体系测定甲硝唑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实验条件的选择 |
3.2.2 标准曲线、标准偏差与检出限 |
3.2.3 干扰实验 |
3.2.4 样品分析 |
3.2.5 化学发光反应机理讨论 |
3.3 结论 |
4 奥硝唑的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1.2 奥硝唑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制备 |
4.1.3 奥硝唑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 |
4.1.4 分析步骤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MIP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
4.2.2 奥硝唑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
4.2.3 奥硝唑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 |
4.2.4 工作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
4.2.5 干扰测试 |
4.2.6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稳定性研究 |
4.2.7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实验 |
4.3 结论 |
5 基于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4-硝基咪唑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5.1.2 4-硝基咪唑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制备 |
5.1.3 4-硝基咪唑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 |
5.1.4 分析步骤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4-硝基咪唑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
5.2.2 4-硝基咪唑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
5.2.3 4-硝基咪唑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 |
5.2.4 工作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
5.2.5 干扰测试 |
5.2.6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稳定性研究 |
5.2.7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实验 |
5.3 结论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采后黑皮冬瓜的湿冷臭氧保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黑皮冬瓜简介 |
1.2 黑皮冬瓜的采后贮藏保鲜现状 |
1.3 影响黑皮冬瓜等蔬菜采后保鲜的因素 |
1.3.1 贮藏条件 |
1.3.2 微生物 |
1.3.3 机械损伤 |
1.4 目前常用的蔬菜采后保鲜技术 |
1.4.1 真空预冷 |
1.4.2 低温冷藏 |
1.4.3 气调贮藏 |
1.4.4 减压贮藏 |
1.5 臭氧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5.1 臭氧的性质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机理 |
1.5.2 臭氧在果蔬贮藏保鲜中的一般应用方法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处理方法 |
2.2.1 实验处理 |
2.2.2 各实验处理工艺 |
2.2.3 试验检测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臭氧对黑皮冬瓜表皮微生物和色泽的影响 |
3.1.1 臭氧处理对黑皮冬瓜表皮微生物的影响 |
3.1.2 臭氧处理对黑皮冬瓜色泽含量的影响 |
3.2 常温臭氧加湿对黑皮冬瓜贮藏效果的影响 |
3.2.1 常温臭氧加湿对黑皮冬瓜腐烂率的影响 |
3.2.2 常温臭氧加湿对黑皮冬瓜失重率的影响 |
3.2.3 常温臭氧加湿对贮藏黑皮冬瓜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4 常温臭氧加湿对黑皮冬瓜营养物质的影响 |
3.3 臭氧湿冷对黑皮冬瓜贮藏效果的影响 |
3.3.1 臭氧对低温条件下黑皮冬瓜感官品质的影响 |
3.3.2 湿冷条件下臭氧处理对黑皮冬瓜腐烂率的影响 |
3.3.3 湿冷条件下臭氧对黑皮冬瓜失重率的影响 |
3.3.4 湿冷条件下臭氧对黑皮冬瓜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碳点的快速合成及在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碳点的简介 |
1.2 碳点的制备 |
1.2.1 化学氧化法 |
1.2.2 激光消融法 |
1.2.3 电化学法 |
1.2.4 微波辅助法 |
1.2.5 水热合成法 |
1.2.6 热解合成法 |
1.2.7 载体合成法 |
1.2.8 模板合成法 |
1.2.9 超声合成法 |
1.3 碳点的光学性质 |
1.3.1 碳点的紫外吸收性质 |
1.3.2 碳点的荧光性质 |
1.3.3 碳点的磷光性质 |
1.3.4 碳点的上转换荧光性质(UCPL) |
1.3.5 碳点的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发光性质 |
1.4 碳点的荧光机理 |
1.4.1 共轭π结构的能带跃迁机理 |
1.4.2 碳核态和分子态机理 |
1.4.3 碳核与表面缺陷共同作用机理 |
1.5 碳点在检测污染物方面的应用 |
1.5.1 荧光检测 |
1.5.1.1 离子检测 |
1.5.1.2 农药和抗生素 |
1.5.1.3 有机污染物 |
1.5.1.4 其它检测 |
1.5.2 化学发光检测 |
1.5.3 电化学发光检测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氮掺杂碳点的快速合成及用于饮用水和人体血清中Fe3+的检测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药品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N-CDs的制备 |
2.2.4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2.2.5 荧光检测Fe3+ |
2.2.6 检测饮用水和血清中的Fe3+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CDs的表征 |
2.3.1.1 N-CDs的形貌表征 |
2.3.1.2 N-CDs的XRD和FTIR表征 |
2.3.1.3 N-CDs的XPS表征 |
2.3.1.4 N-CDs的光学性质表征 |
2.3.1.5 N-CDs的稳定性研究 |
2.3.2 检测Fe3+ |
2.3.2.1 检测条件的优化 |
2.3.2.2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2.3.2.3 选择性研究 |
2.3.2.4 猝灭机理研究 |
2.3.3 实际样品分析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碳点实现牛奶中甲硝唑的快速检测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和样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碳点的制备 |
3.2.4 碳点的荧光量子产率测定 |
3.2.5 荧光检测甲硝唑 |
3.2.6 牛奶中的甲硝唑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碳点的表征 |
3.3.1.1 碳点的形貌表征 |
3.3.1.2 碳点的XRD和FTIR表征 |
3.3.1.3 碳点的XPS表征 |
3.3.1.4 碳点的光学性质表征 |
3.3.2 荧光检测甲硝唑 |
3.3.2.1 检测条件的优化 |
3.3.2.2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3.3.2.3 猝灭机理的研究 |
3.3.2.4 选择性研究 |
3.3.3 实际样品分析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碳点的绿色合成并与银纳米粒子结合检测谷物中的草甘膦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药品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碳点的制备 |
4.2.3.1 w-CDs的制备 |
4.2.3.2 h-CDs的制备 |
4.2.4 合成半胱胺稳定的AgNPs |
4.2.5 检测草甘膦 |
4.2.6 检测谷物中的草甘膦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碳点合成方法的评价 |
4.3.2 w-CDs的表征 |
4.3.2.1 w-CDs的形貌表征 |
4.3.2.2 w-CDs的XRD和FTIR表征 |
4.3.2.3 w-CDs的XPS表征 |
4.3.2.4 w-CDs的光学性质表征 |
4.3.3 h-CDs的表征 |
4.3.3.1 h-CDs的形貌表征 |
4.3.3.2 h-CDs的XRD和FTIR表征 |
4.3.3.3 h-CDs的XPS表征 |
4.3.3.4 h-CDs的光学性质表征 |
4.3.4 结合w-CDs与AgNPs检测草甘膦 |
4.3.4.1 AgNPs对w-CDs荧光的影响 |
4.3.4.2 AgNPs对w-CDs荧光猝灭机理的探讨 |
4.3.4.3 草甘膦对AgNPs吸收光谱的影响 |
4.3.4.4 基于w-CDs-AgNPs系统检测草甘膦 |
4.3.4.5 草甘膦检测条件的优化 |
4.3.4.6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4.3.4.7 选择性研究 |
4.3.5 实际样品分析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碳点荧光“turn-off-on”原理检测Cu2+和环境水样中的草甘膦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药品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碳点的制备 |
5.2.4 碳点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5.2.5 荧光检测Cu2+和草甘膦 |
5.2.6 环境水样中草甘膦的检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碳点的表征 |
5.3.1.1 碳点的形貌表征 |
5.3.1.2 碳点的XRD和FTIR表征 |
5.3.1.3 碳点的XPS表征 |
5.3.1.4 碳点的光学性质表征 |
5.3.2 基于碳点荧光“turn-off”检测Cu2+ |
5.3.2.1 条件的优化 |
5.3.2.2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选择性研究 |
5.3.3 基于碳点荧光“turn-off-on”检测草甘膦 |
5.3.3.1 草甘膦荧光探针的构筑 |
5.3.3.2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5.3.3.3 选择性研究 |
5.3.4 碳点荧光的猝灭和恢复机理研究 |
5.3.5 实际样品分析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一步溶剂热合成磁性的Fe3O4–石墨复合物用以类芬顿降解左氧氟沙星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试剂和样品 |
6.2.2 实验仪器 |
6.2.3 Fe3O4-石墨复合物的制备 |
6.2.4 催化剂的吸附实验 |
6.2.5 催化剂的降解实验 |
6.3 结果和讨论 |
6.3.1 复合物的表征 |
6.3.1.1 复合物的XRD和XPS表征 |
6.3.1.2 复合物的形貌表征 |
6.3.1.3 复合物的磁学性质表征 |
6.3.2 复合物的吸附性能 |
6.3.3 左氧氟沙星降解的条件优化 |
6.3.3.1 复合物用量的优化 |
6.3.3.2 H2O2浓度的优化 |
6.3.3.3 pH的优化 |
6.3.3.4 温度的优化 |
6.3.4 对比试验和左氧氟沙星的矿化 |
6.3.5 催化剂中铁浸出的对比 |
6.3.6 降解机理的探讨 |
6.3.7 可能的左氧氟沙星降解途径 |
6.3.8 复合物的重复利用研究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臭氧处理对柑橘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柑橘概述 |
1.1 柑橘植物学分类 |
1.2 柑橘食用价值 |
2 臭氧概述 |
2.1 臭氧的制备方法 |
2.2 臭氧浓度的测定方法 |
2.3 臭氧在果蔬保鲜中应用的作用机理 |
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臭氧处理对柑橘品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处理方法 |
1.4 试验内容与测定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柑橘品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2.1.1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柑橘失重率的影响 |
2.1.2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柑橘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影响 |
2.1.3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柑橘可滴定酸(TA)含量的影响 |
2.1.4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柑橘Vc含量的影响 |
2.1.5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柑橘呼吸强度的影响 |
2.1.6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柑橘果皮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
2.1.7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柑橘果皮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2.1.8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柑橘果皮POD活性的影响 |
2.1.9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柑橘果皮PPO活性的影响 |
2.2 臭氧处理不同时间对柑橘品质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
2.2.1 臭氧处理不同时间对柑橘失重率的影响 |
2.2.2 臭氧处理不同时间对柑橘TSS含量的影响 |
2.2.3 臭氧处理不同时间对柑橘TA含量的影响 |
2.2.4 臭氧处理不同时间对柑橘Vc含量的影响 |
2.2.5 臭氧处理不同时间对柑橘呼吸强度的影响 |
2.2.6 臭氧处理不同时间对柑橘果皮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
2.2.7 臭氧处理不同时间对柑橘果皮MDA含量的影响 |
2.2.8 臭氧处理不同时间对柑橘果皮POD活性的影响 |
2.2.9 臭氧处理不同时间对柑橘果皮PPO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臭氧处理对柑橘霉菌抑制效果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柑橘青绿霉菌抑制效果的影响 |
2.2 臭氧不同时间处理对柑橘霉菌抑制效果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臭氧处理对柑橘有机磷农药残留降解效果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柑橘前处理 |
1.3.2 有机磷农药标准曲线的制作 |
1.3.3 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臭氧处理对柑橘有机磷农药残留降解效果的影响 |
2.2 不同时间臭氧处理对柑橘有机磷农药残留降解效果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致谢 |
(6)脐橙农药残留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常用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
1.2.1 气相色谱法(GC) |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1.2.3 酶抑制法(EIM) |
1.2.4 免疫分析法(IA) |
1.2.5 生物传感器法(BS) |
1.3 拉曼光谱 |
1.3.1 拉曼光谱的简介 |
1.3.2 拉曼光谱的原理 |
1.3.3 拉曼光谱的应用 |
1.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1.4.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简介 |
1.4.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增强机理 |
1.4.3 表面增强拉曼基底的制备 |
1.4.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氧乐果含量定量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2 样品的制备 |
2.2.3 拉曼光谱的采集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共焦显微拉曼光谱的氧乐果含量定量分析 |
2.3.2 便携式拉曼光谱的氧乐果含量定量分析 |
2.3.3 脐橙表皮氧乐果含量的拉曼光谱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银胶基底脐橙表皮毒死蜱农药残留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2 实验试剂 |
3.2.3 银胶的制备 |
3.2.4 样品的制备 |
3.2.5 光谱的采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毒死蜱标准样品的拉曼光谱图 |
3.3.2 银溶胶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图 |
3.3.3 毒死蜱标准浓度溶液的定量分析 |
3.3.4 脐橙表皮毒死蜱溶液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银胶基底脐橙表皮乐果和亚胺硫磷农药残留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2 实验试剂 |
4.2.3 样品的制备 |
4.2.4 光谱的采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乐果标准样品的拉曼光谱图 |
4.3.2 脐橙表皮乐果残留的定性分析 |
4.3.3 亚胺硫磷标准样品的拉曼光谱图 |
4.3.4 脐橙表皮亚胺硫磷残留的定性分析 |
4.3.5 脐橙表皮乐果和亚胺硫磷残留的定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Klarite 芯片脐橙表皮亚胺硫磷农药残留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5.2.2 实验试剂 |
5.2.3 样品的制备 |
5.2.4 光谱的采集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加工对蜂蜜中几种有害药物的影响及脱除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蜂蜜中有害药物残留的研究进展 |
1.2.1 蜂蜜中农药的来源、种类以及危害 |
1.2.2 蜂蜜中抗生素的来源、种类以及危害 |
1.3 加工过程对食品中有害药物残留的影响 |
1.4 食品中有害药物残留的降解方法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加工对蜂蜜中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含量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结果与讨论 |
2.3 结论 |
第三章 大孔树脂对蜂蜜中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的吸附脱除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吸附等温线方程 |
3.3.2 吸附热力学 |
3.3.3 大孔树脂吸附对蜂蜜理化指标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加工对蜂蜜中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喹恶啉含量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样品制备 |
4.2.4 样品处理 |
4.2.5 样品分析 |
4.2.6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4.2.7 方法的线性关系 |
4.2.8 回收率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方法的线性关系及回收率实验 |
4.3.2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阳离子交换树脂对蜂蜜中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喹恶啉的吸附脱除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及化学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吸附等温线方程 |
5.3.2 吸附热力学特性 |
5.3.3 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磺胺类有机物对蜂蜜理化指标的影响 |
5.4 结论 |
总结 |
1. 结论 |
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鲜青花椒保鲜及其农残降解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青花椒概述 |
1.2 花椒中的营养及活性成分 |
1.2.1 花椒挥发油 |
1.2.2 氨基酸 |
1.2.3 不饱和脂肪酸 |
1.2.4 醇溶抽提物 |
1.2.5 矿质元素 |
1.2.6 蛋白质 |
1.2.7 酰胺类物质 |
1.2.8 生物碱及其他物质 |
1.3 鲜青花椒腐烂变质的原因 |
1.3.1 微生物 |
1.3.2 叶绿素降解 |
1.3.3 酶促褐变 |
1.4 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1 热杀菌 |
1.4.2 微波杀菌 |
1.4.3 辐照杀菌 |
1.4.4 紫外杀菌 |
1.4.5 磁场杀菌 |
1.4.6 超高压杀菌 |
1.4.7 臭氧杀菌 |
1.4.8 其他化学防腐剂杀菌方法的研究进展 |
1.5 活体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1 赤霉素处理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5.2 涂膜保鲜 |
1.5.3 气调包装 |
1.5.4 综合保鲜技术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 |
1.6 常温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1.7 青花椒中农药残留概况及农药残留降解的研究进展 |
1.7.1 青花椒中农药残留概况 |
1.7.2 农药残留降解的研究进展 |
1.8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9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9.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9.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9.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鲜青花椒活体保鲜技术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设备与仪器 |
2.2.4 试验方法 |
2.2.5 测试指标 |
2.2.6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杀菌剂对鲜青花椒杀菌效果的比较 |
2.3.2 臭氧不同杀菌时间对鲜青花椒杀菌效果的影响 |
2.3.3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鲜青花椒腐烂率的影响 |
2.3.4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鲜青花椒色泽的影响 |
2.3.5 气调包装的不同气体比例对鲜青花椒腐烂率的影响 |
2.3.6 气调包装的不同气体比例对鲜青花椒色泽的影响 |
2.3.7 不同温度处理对鲜青花椒腐烂率的影响 |
2.3.8 不同温度处理对鲜青花椒色泽的影响 |
2.3.9 鲜青花椒活体保鲜的工艺参数优化 |
2.3.10 优化的保鲜方法对青花椒活体保鲜效果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鲜青花椒常温保鲜技术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设备与仪器 |
3.2.4 试验方法 |
3.2.5 测试指标 |
3.2.6 数据处理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护绿剂对鲜青花椒护绿效果的影响 |
3.3.2 不同醋酸锌浓度对鲜青花椒护绿效果的影响 |
3.3.3 不同抗氧化剂对鲜青花椒色泽的影响 |
3.3.4 不同浓度的Vc溶液对鲜青花椒色泽的影响 |
3.3.5 不同杀菌温度对鲜青花椒保鲜效果的影响 |
3.3.6 不同杀菌时间对鲜青花椒保鲜效果的影响 |
3.3.7 保质期的确定 |
3.3.8 保鲜青花椒品质指标的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花椒中农药残留降解技术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设备与仪器 |
4.2.4 试验方法 |
4.2.5 品质指标的测定 |
4.2.6 数据处理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四种农药残留的GC-ECD测定方法的建立 |
4.3.2 各种处理方法对青花椒中百菌清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 |
4.3.3 各种处理对青花椒中乙草胺的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 |
4.3.4 各种处理对青花椒中溴氰菊酯的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 |
4.3.5 各种处理对青花椒中乐果的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 |
4.3.6 各种处理方法对青花椒品质的影响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9)有机磷农药在蔬菜上的消解动态及安全使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有机磷农药结构 |
1.2 有机磷农药的作用机理 |
1.3 有机磷农药使用后引发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有机磷农药残留分析的国内外现状 |
1.5.1 国外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1.5.2 国内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2 有机磷农药的研究背景 |
2.1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现状 |
2.2 有机磷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 |
2.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3 实验研究 |
3.1 某市蔬菜生产基地土壤样品、环境水样品的实验研究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采集与处理方法 |
3.1.3 样品的提纯与净化 |
3.1.4 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条件 |
3.1.5 样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 |
3.1.6 添加回收率实验 |
3.1.7 农药残留的可行性研究 |
3.1.8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测定 |
3.1.9 样品的测定 |
3.2 三类蔬菜样品的实验研究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田间试验 |
3.2.3 蔬菜的采样 |
3.2.4 蔬菜样品的提纯与净化 |
3.2.5 农药残留标准 |
3.2.6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2.7 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测定方法的可靠性研究 |
3.2.8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9 浓度相同的同种农药在不同蔬菜上的消解动态 |
3.2.10 施药浓度与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关系 |
3.2.11 施药次数与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关系 |
4 目标农药的安全使用分析 |
4.1 特定浓度的目标农药在蔬菜上的安全使用分析 |
4.1.1 特定浓度的甲胺磷在目标蔬菜上的安全使用分析 |
4.1.2 特定浓度的乐果在目标蔬菜上的安全使用分析 |
4.1.3 特定浓度的的毒死蜱在目标蔬菜上的安全使用分析 |
4.1.4 特定浓度的甲基对硫磷在目标蔬菜上的安全使用分析 |
4.2 不同浓度的目标农药在蔬菜上的安全使用分析 |
4.2.1 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农药的安全使用分析 |
4.2.2 不同浓度的毒死蜱农药的安全使用分析 |
4.2.3 不同浓度的乐果农药的安全使用分析 |
4.2.4 不同浓度的甲基对硫磷的安全使用分析 |
4.3 特定浓度的同种农药施药次数变化的安全使用分析 |
4.3.1 浓度为20mg/L 的甲胺磷农药次数变化的安全使用分析 |
4.3.2 浓度为60mg/L 的毒死蜱农药次数变化的安全使用分析 |
4.3.3 浓度为60mg/L 的乐果农药次数变化的安全使用分析 |
4.3.4 浓度为60mg/L 的甲基对硫磷农药次数变化的安全使用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超声波气泡清洗去除有机磷农药残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蔬菜中有机磷农药使用和残留概况 |
1.2 蔬菜中农药残留去除方法概述 |
1.2.1 物理方法 |
1.2.1.1 洗涤 |
1.2.1.3 清理和去皮法 |
1.2.1.4 储藏法 |
1.2.2 化学方法 |
1.2.2.1 臭氧降解法 |
1.2.2.2 光化学降解 |
1.2.3 机械清洗去除农药方法 |
1.3 超声波清洗技术概述 |
1.3.1 超声波清洗简介 |
1.3.2 超声波在有机磷降解中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1.5.1 乐果、毒死蜱、三唑磷在生菜上的动态降解试验 |
1.5.2 超声波气泡清洗机去除蔬菜中有机磷试验 |
第二章 超声波气泡清洗去除有机磷农药的机理 |
2.1 超声波清洗设备的组成 |
2.1.1 超声换能器 |
2.1.2 超声频电功率源 |
2.1.3 清洗槽 |
2.2 超声波降解农药的机理 |
2.2.1 空化效应 |
2.2.2 热效应 |
2.2.3 超声波降解农药残留影响因素 |
2.2.3.1 液体特性的影响 |
2.2.3.2 溶液的PH值 |
2.2.3.3 超声频率的影响 |
2.2.3.4 声强的影响 |
2.3 气泡对农药残留的降解作用 |
第三章 三种有机磷联合测定及其在生菜上的降解规律 |
3.1 三种有机磷的联合测定方法 |
3.1.1 有机磷检测方法 |
3.1.2 残留农药的提取及样品前处理方法 |
3.1.3 确定仪器条件 |
3.1.4 标准曲线及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
3.1.4.1 标准曲线 |
3.1.4.2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
3.2 动态降解试验 |
3.2.1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3.2.2 试验小区的划分 |
3.2.3 田间施药方法 |
3.2.4 农药简介 |
3.2.5 试验试剂 |
3.2.6 样品采集和贮藏 |
3.3 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超声波气泡清洗去除有机磷试验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2.1 试验设备 |
4.2.2 试验材料 |
4.2.2.1 蔬菜品种选择 |
4.2.2.2 农药种类及试验试剂 |
4.3 试验方法 |
4.3.1 田间试验施药方法 |
4.3.2 清洗试验方法 |
4.3.3 测定有机磷残留量及去除率的方法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清洗方法对有机磷残留的去除率 |
4.4.2 不同因素清洗效果的影响 |
4.4.2.1 不同影响因素的农药残留量 |
4.4.2.2 结果与方差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及结论 |
5.1.1 研究工作 |
5.1.2 结论 |
5.2 试验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蔬菜中乐果的降解及残留探讨(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监测大数据的蔬菜中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D]. 陈志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1)
- [2]基于分子印迹—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硝基咪唑类物质[D]. 谭利. 重庆师范大学, 2018(01)
- [3]采后黑皮冬瓜的湿冷臭氧保鲜研究[D]. 吴成见.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05)
- [4]碳点的快速合成及在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王龙. 吉林大学, 2016(08)
- [5]臭氧处理对柑橘保鲜效果的研究[D]. 牛锐.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8)
- [6]脐橙农药残留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研究[D]. 叶冰. 华东交通大学, 2014(04)
- [7]加工对蜂蜜中几种有害药物的影响及脱除工艺研究[D]. 徐瑞晗. 西北大学, 2012(01)
- [8]鲜青花椒保鲜及其农残降解技术的研究[D]. 李一卓. 西南大学, 2011(09)
- [9]有机磷农药在蔬菜上的消解动态及安全使用分析[D]. 孙春惠. 中北大学, 2011(10)
- [10]超声波气泡清洗去除有机磷农药残留效果研究[D]. 张瑞.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