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品·酒礼(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21)在《疾病社会史视阈下的酒精成瘾危害及社会干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饮酒行为更是被社会普遍接受。但由酒精滥用所导致的危害,往往被掩盖和忽视。近年来,酒精成瘾疾病的患病率逐渐升高,社会负担日益加重,成为危害社会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本研究从疾病社会史的研究视阈出发,尝试从历史、现代社会和成瘾患者三个方面明确酒精成瘾发生、发展的原因,厘清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寻求防治酒精成瘾疾病的有效社会干预措施,为构建酒精成瘾疾病防治体系提供理论借鉴。通过梳理史料,总结了历代饮酒情况,明确了酒在中国社会的功能,阐述了古代酒政对酒品生产和消费的干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因过度饮酒所引起的个人健康、社会治安及国家稳定等问题。酒作为一种凭借物,常能在乱世抚慰人心,让世人排遣烦闷情绪,但因过度饮酒带来的身体损害,常常被世人所忽视。本研究以古代文人为例进行个案研究,再现古代嗜酒、酗酒者的生存境况、社会文化背景,重新解释饮酒行为带来的身体危害,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文人的社交生活,还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时代背景、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嗜酒行为产生的影响。把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与当代现实生活相结合,开展现代社会人群对酒文化及酒精性疾病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国民对酒文化、酒桌文化及饮酒健康问题的认知情况,探究当前社会对过度饮酒和酒精性疾病的态度和观念。结果表明,饮酒是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总体来看男性饮酒率高于女性,饮酒情况受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情况、收入水平及职业被动性的影响,个体或者无固定职业的人相对嗜酒成瘾危险更高。白酒的使用量明显高于其他酒类,多与其较少量即可达到兴奋作用,饮用成本低有关。此外,敬酒、劝酒行为衍生的当代酒桌文化与饮酒风气,受到大部分调查者的反感,存在抵触情绪。劝酒行为背后隐藏的信任与秩序观念影响着当代酒桌应酬,对人们的饮酒、嗜酒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尽管大多数民众能够意识到酒精成瘾造成的个人、家庭和社会问题,但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过度饮酒的借口。由于错误的饮酒观念及饮酒模式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因此科学传播饮酒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改善民众对酒精成瘾的态度和观念成为酒精成瘾疾病防治的必然选择。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酒精依赖科、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成瘾医学科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田野调查,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了解患者的成瘾故事、疾病体验及治疗经历,观察并记录医生、护士、护工、患者家属及科室其他工作人员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状态等。共招募患者32名,均为男性。当前中国社会情境下酒精成瘾患者的成瘾原因主要包括家庭聚集、工作应酬、情感障碍、风俗习惯、改善睡眠等方面,酒精成瘾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个人身体健康、家庭生活和人际工作方面。生活忙碌、工作和家庭责任的重负以及丧亲的痛苦,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患者的心境,不断将患者推向借酒发泄的危险境地,疾病进一步加剧了患者内心的苦痛,成瘾给患者一种耻辱感、羞愧感,代表他们社会能力的丧失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患者常感到压抑或者自卑。从“标签论”的角度分析,当人们提及某人酗酒或者酒精成瘾者进入精神病院进行戒酒时,就有可能被当作一桩丑事,并危及患者的自尊、生活及工作。人们会联想他们醉酒的状态以及饮酒表现出来的恶劣行径,表现出厌恶情绪,甚至疏远他们。因此重视饮酒成瘾背后的故事,理解患者的生存境况,是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开展医学人文关怀实践对于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实现戒酒目的,具有重要意义。酒精成瘾疾病社会干预措施应该贯穿其预防、治疗、预后的全过程,依赖国家、社会、医院、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本研究基于酒精成瘾疾病社会史研究基础,从国家层面的引导、社会层面的支持、医院层面的照护及学校层面的教育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社会干预措施对酒精成瘾疾病防治的作用及意义,以期为建立全面系统的酒精成瘾疾病防治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翟明女[2](2020)在《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儒典之尊、政书之祖《尚书》是我国古代文明诞生发展的经典文献见证,上自唐虞、下至东周,记录了虞夏、商、西周、春秋前期的一些重大历史内容,年代久远、底蕴丰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它可以看到华夏古代文明璀璨的不同侧面,在古今中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传统文化,正是肇端于遥远的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因而,《尚书》与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多元素的形成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承载着人类“轴心期”(Axial Period)之前的文化形态,保存着最为广泛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诸元素的始创性论述,堪称华夏文明若干重要思想、理论、概念、观点的渊薮。汉字,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显着标识,是中国文化中最富特色与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承载、表达、流传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密码,又是打开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一字一世界”“字里有乾坤”,作为表意文字,汉字自身的形音义及历史演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尚书》中的汉字因其所在的文献更加熠熠生辉。《尚书》一方面保存了它们早期的涵义与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它们意义变化发展的主要历程。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术界公认的可信度极高的今文《尚书》正是开展汉字文化研究的上乘语料。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基于《尚书》等古典文献的汉字文化研究必将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本研究首先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全面、客观地展示了相关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并对近年来《尚书》研究、汉字文化研究、《尚书》汉字文化研究进行了述评。基于《尚书》等古典文献的汉字文化研究是探索古典文献、汉字文化研究的新途径,是挖掘、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尝试。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普遍意义。本研究以今文《尚书》为研究语料,根据《尚书》夏商周三代政事史料的文本性质与“敬天”“明德”“慎罚”“保民”的核心思想以及其作为我国饮酒文化滥觞文献的重要价值,选取最能代表《尚书》文化特质,且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典型汉字“天、德、罚、民、酒”等作为开展研究的首选代表字,由此作为切入口,采取穷尽式的语料整理方法,探究这些代表字形义演变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在今文《尚书》中的用法与意义以及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唐宋清经典训诂所反映的文化信息等,以期在《尚书》汉字文化研究的系统性、方向性等方面作出些许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经过研究,从整体上来看,今文《尚书》八成左右的“天”“德”“罚”“民”“酒”字均出现在《周书》中。由《虞夏书》至《商书》再至《周书》,“天”“德”的意义均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蓬勃发展趋势,其中“老天”“道德”之义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今文《尚书》中“罚”的意义基本上涵盖了“罚”从本义到引申义的所有意义,本义“过错,罪过”基本不用了,除了与刑罚有关的意义外,一般意义上的“处罚、惩罚”之义很活跃;今文《尚书》中的“民”没有使用其本义“奴隶”的情况,出现的意义均为引申义,其中以“庶民”之义为主;今文《尚书》中的“酒”有“乙醇饮料”与“饮酒”两种意义,并以前者居多。近代以前,堪称《尚书》经典训诂之作的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宋蔡沈《书集传》、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书》学研究宏大而完整的体系。通过它们对今文《尚书》中“天”“德”“罚”“民”“酒”字相关语句训诂情况的梳理考察、比较分析,亦能够捕捉到《尚书》训诂文化嬗变的一些轨迹。(1)今文《尚书》中“天”字共184见,反映了中华文化传统中“天”文化的构建过程。意义主要有自然之天、神化之天、意志之天等。“天”被作为终极标准贯穿今文《尚书》始终。《虞夏书》、《商书》主要是把“天”看成是世人必须绝对服从的万物主宰。《周书》在敬天的同时,强调人为,力推明德尚德,关注民情民意。今文《尚书》“敬天”文化主要包括“君权天授”“行由天命”“天监下民”“天意可察”“天命无常”五大方面,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今文《尚书》中“德”字共116见,其中88见在《周书》中。意义主要包括:本义“升、登”,假借义“道德”,褒义化的“美善”,外化的“德政”“贤人”等。今文《尚书》中的“德”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褒义化倾向;作为我国尚德文化源头的“明德”思想亦愈加清晰。《尚书》明德文化在时代的洗礼中不断发展,在儒家的规范中得以升华,明德尚德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显着标识。(3)今文《尚书》中“罚”字共48见,其中41见在《周书》中。意义有罪、罚金、惩罚、刑罚四种。今文《尚书》“慎罚”文化主要包括敬畏刑罚、先教后罚、采用中罚、该轻则宽、当罚必严五个方面。“慎罚”是儒家刑罚思想的滥觞,得到了儒家的大力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德主刑辅”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华法系有别于其他法系的基本特质。(4)今文《尚书》中“民”字共187见,其中11443见在《周书》中。意义包括“庶民”“臣民”“人”三种,其中意义为“庶民”的情况占比近六成。今文《尚书》在天的视域下审视“民”,从超验的维度解答了执政者保民的必要性、重要性。今文《尚书》“保民”文化着力从君王和官吏两个主体推动商、周文化由“神本”向“民本”方向的转变。(5)今文《尚书》中“酒”字共16见,其中13次见于我国第一部禁酒令《周书·酒诰》。周初,酒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成为关系王朝兴亡之物,关系个人命运之物,关系粮食供给之物,饮而勿醉的祭祀之物,其乐融融的孝亲之物,饮而可醉的进献之物。周公的禁酒,体现的是理性对反理性的遏制而非剿灭,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理性。(6)比较《尚书正义》、《书集传》、《尚书今古文注疏》对今文《尚书》中“天”“德”“罚”“民”“酒”相关语句训诂的情况,初步在《尚书》训诂文化嬗变方面得出了一些判断:从唐到宋至清,对于《尚书》的训诂,主要发生了从天治到人治关注点的明显变化、对自然之法关注度逐渐降低的变化、对民心民意关注度显着增强的变化。《尚书》及其汉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是创新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尝试。本研究借助今文《尚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经典代表字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描述更加清晰,论证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开辟了《尚书》与汉字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并为其他古典文献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范式,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吕佩珊[3](2020)在《战国楚系简文的酒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关于先秦酒文化的研究,已有相关学者针对传世文献提出观察,例如刘璐《西周饮食文化研究》针对西周酒礼进行探究①;郭丰涛《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论述先秦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酒意象②;孙婷婷《先秦时期酒文化探析》根据考古成果与先秦传世文献,从文化史的角度,整理先秦的酿酒技术、酒礼、酒器以及相关习俗等③;
宣安然[4](2020)在《基于文化可持续视角的白酒生活方式设计研究 ——以洋河地区白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刘莎[5](2020)在《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人类发展史来看,酒绝非仅是作为客观物质而存在,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酒文化是以酒为载体,围绕酒产生的诸种仪式或行动构建的独特文化形态。民族性与时代性赋予酒文化鲜明的特性,与此同时,对日常生活事项产生重要影响。论文爬梳400余年发展史的金沙县酒文化,追踪以袁顺伦为代表的百年酿酒世家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轨辙,以横纵时空序列探索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调适,探索其在现代发展中的传承与转型。全文首置绪论、中置本论、尾置结论,本论共四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缘起,阐述了研究意义,厘清并述评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思路,明晰了研究方法,确定了研究内容与重难点,提出了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一章厘清了金沙县酒文化的源流脉络。从文本记载和口述历史逐项爬梳金沙县酒文化的发生源头、发育河流、发展路径,发现一江(乌江)、一河(赤水河)、一道(茶马古道)孕育了以源村乡、安底镇及安洛乡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酒文化圈。第二章钩沉了金沙县酒文化的历史缩影。依托田野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渐次深描百年酿酒世家的老、中、青三代,廓清其与域内文化持有人的互动关系。沿自我视域审视,发现青年一代认为酿酒是一种责任,中年一代认为酿酒是一种生活,老年一代认为酿酒是一种回忆。沿他者视域审视,发现他者视域中的百年酿酒世家,青年一代认为袁家酒是可选可不选的,中年一代认为袁家酒是能选则必选的,老年一代认为袁家酒是没有也要选的。第三章追溯了金沙县酒文化的流变轨辙。比较传统与现代的祭祀、节庆及人生礼仪,发现酒文化的表现形式有较大变化,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进中,酒文化在仪式场域的形态变化是伴随社会变迁而变化的,变化中的相对稳定之处在于酒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媒介作用。第四章讨论了金沙县酒文化的现代转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符号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讨论酒文化的当代价值,认为文化符号到文化资本的转向,将是未来酒文化变迁之径。文章最终认为,日常生活中的酒文化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酒文化及其制作技艺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文化资源转向文化资本的过程中,需要文化自觉,亦需要文化产业。
鲍敏[6](2020)在《基于游客感知的宿迁酒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酿酒历史源远流长,酒类品种繁多。酒作为一种物质早已不仅是客观存在,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象征,不但包含物质文化还涵盖精神文化,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酒文化旅游也越来越成为大众旅游中的一种特色旅游。通过对国内外酒文化旅游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外的酒文化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葡萄酒旅游,由于其兴起较早,各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国内的酒文化旅游起步较晚,虽然研究涉及的酒类品种较多,但大多数研究都基于案例分析,定量研究方法缺乏,游客感知测评体系的构建研究几乎没有。在此形势下,作为中国白酒之都的宿迁市,探究其酒文化旅游景区的游客感知质量很有必要,这对于宿迁酒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游客感知视角,选取宿迁最具代表性的酒文化旅游景区—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作为研究范例,通过问卷调研,借助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IP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宿迁酒文化旅游景区游客感知质量的维度特征和差异情况。通过总结,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游客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在酒文化旅游期望感知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职业和月收入水平不存在显着差异。(2)总体上宿迁酒文化旅游景区游客的实际感知水平普遍低于期望水平。(3)游客对宿迁酒文化旅游的期望感知主要包括酒文化营造、技术展示、参与互动和旅游服务四个层面。(4)宿迁酒文化旅游景区游客感知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于参与互动和旅游服务维度。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结合旅游实际,总结出宿迁酒文化旅游发展的现存问题,主要从酒文化内涵挖掘、酒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注重潜在市场、酒文化协调环境营造及服务水平方面给予宿迁酒文化旅游感知质量提升建议。
李轶男[7](2020)在《从袁宏道《觞政》看晚明士人宴饮风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袁宏道《觞政》作于明朝万历年间,此时的晚明政局每况愈下,阳明学和佛教盛行,士人群体主张性情,正视物欲,崇尚奢侈,喜好闲雅,以上诸多特征都可于士人宴饮活动中得到体现。《觞政》作为晚明酒令文学的代表之作,为还原晚明时期士人宴饮活动的真实面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宴饮文化进行介绍,并对学界目前既有的研究情况进行分类梳理,分析以《觞政》为对象研究晚明士人宴饮风尚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从三个角度进行具体的研究:首先,是对袁宏道《觞政》撰着与流传情况的介绍。《觞政》创作于万历三十三年左右,是袁宏道为了设“醉乡之甲令”所撰的“趣高之作”。《觞政》的体例主要受到《醉乡日月》《醉乡律令》二书影响,版本源流情况则较为简单,初刻于万历年间,后收录入袁宏道作品集,载于明清官私书目中,如《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八千卷楼书目》《述古堂藏书目录》等等。其次,是对《觞政》中人的行为及其法则的探讨。作为一种集交友、宴请、饮食于一体的特殊活动,宴饮中的礼俗、尺度、规范、惩罚、游戏,是晚明士人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觞政》提出饮客在放任“性灵”的同时,也要遵守一定的规范,举止有度。宴饮中的行为法则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即士人群体在晚明社会中的“适世”哲学。最后,是对《觞政》中物的意义及其品鉴的分析。《觞政》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晚明时期士人间园冶、玩器、养生等风气盛行的影响。宴饮活动中环境、时机、用具、佐食、器物等客观存在,催生了士人群体的品鉴活动,他们通过对宴饮中各事物的评赏,来获得“闲雅”生活趣味与精神享受。综上所述,本文以《觞政》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结合酒令文学的发展和袁宏道的诗文创作,对晚明士人在宴饮活动中表现出的生活态度与审美追求进行解读,展现晚明独特的宴饮文化以及宴饮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李玉瑞[8](2020)在《豫酒品牌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狭义上中原地区正是指河南省。历史上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豫酒整体上也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而发展。豫酒不仅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还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杜康、宝丰、赊店、张弓等着名豫酒品牌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建立起了许多独一无二的品牌故事;众多文人墨客也曾在中原地区留下关于酒的名篇佳作;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豫酒文化提供了发展素材。虽然豫酒的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华酒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由于豫酒经营者对自身品牌故事了解不足、河南历史文化挖掘不深、品牌定位模糊、营销策略不适应市场需求等原因,导致豫酒在全国酒市场上并未焕发出自身应有的光彩,豫酒市场也逐渐被外来品牌瓜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豫酒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挖掘河南自身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为豫酒增添文化附加值,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打好这场营销战,从而助力豫酒重新振兴,增强豫酒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帮助河南酒业在整个白酒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同时通过剖析豫酒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外来品牌对豫酒品牌的影响,来探析豫酒回归的有效方式,即品牌应在文化力方面下功夫,扬长避短,形成富有特色的豫酒文化,增加自身的文化品位,为豫酒消费打上文化的标签。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为豫酒品牌的经营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和梳理豫酒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同时总结豫酒品牌的发展现状,将豫酒品牌与外地品牌进行对比,分析豫酒品牌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牌定位不明确、文化元素不突出、内外市场竞争强。并且针对豫酒品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产品质量、明确品牌定位、挖掘文化改良包装、“一带多”提高整体竞争力等对策。最后本文从品牌传播的角度探讨新媒体时代如何通过故事营销讲好豫酒故事,传播豫酒文化,第一要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的受众定位,满足受众的文化消费心理;第二要选择契合符号意义的传播平台,强化豫酒品牌文化的标签;第三要结合多种传播方式打造“文化白酒”的豫酒品牌形象;第四要利用媒介事件做好品牌公关,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品牌形象。
刘春晓[9](2020)在《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及表现手法》文中研究说明人文历史纪录片在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现国家形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创新,更离不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文历史纪录片不仅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传播和弘扬,而且本身具有丰富的艺术性,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系统的梳理了中国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人文历史纪录片展现的多元价值,同时选用从1958年至今的优秀人文历史纪录片为案例,结合影视艺术理论和影视叙事学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是行文的准备,主要介绍了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及表现手法的选题理由、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阐释了本人对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的理解,对后文的写作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第二部分主要对人文历史纪录片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阐释了本文所用到的理论基础,并对人文历史纪录片1958年至今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本体价值为什么为史料价值,从时间、空间、人物三个角度描写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史料价值;第四部分主要阐释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核心价值为什么为文化价值,从表现传统中式生活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给人启迪指导生活四个方面描写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文化价值;第五部分主要阐释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关键价值为什么是审美价值,从意境美和真实美两个方面描写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审美价值;论文的第六部分为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的具体表现手法,从画面、声音和叙事三个角度对人文历史纪录片进行详细的分析,展现了人文历史纪录片从丰富多彩的画面和镜头语言到解说词、同期声、音乐音响的氛围浓厚的声音表达,再到多元化个性化的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和叙事结构的叙事策略。本文认为,人文历史纪录片作为中国纪录片市场数量多且质量好的纪录片类型,跟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日益成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在展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的审美情趣方面有着其他类型纪录片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总结发现,人文历史纪录片对于我国历史的记录、文化的传播、审美的展现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深刻的体现出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有助于纪录片制作专业人士相互间的交流与了解,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人文历史纪录片创作的主流,丰富思想,对于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创作出更具有价值的优秀人文历史纪录片。通过对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的研究,人们对于人文历史纪录片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进而对创作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作品带来一定的积极意义,使作品的价值在观众中更好地传播,从而使中国人更好的了解自己,使外国人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借助人文历史纪录片的艺术表达,更好的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王云云[10](2018)在《《诗经》饮食之象文化功能研究》文中指出《诗经》时代,先民很早就开始注意到饮食器物与食品的搭配,《诗经》中的饮食之象也就表现出其特有的文化功能。中国古代文论注重具象与意象的描写创造,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既注重具象也重视意象,随着历代文人文学追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文学理论的日臻完善和成熟,形成了以意象为主,具象与意象共同发展的文学审美格局。《诗经》的饮食之象的研究中,食物之象虽为主体研究对象,但是食器和饮酒也是饮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两种意象,需要单独列出加以详细的研究。先民们制作各种精美的器具来盛装不同的食品,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炊煮器,在祭祀活动中还要作为礼器存在,更是在宴饮活动中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烘托现场的隆重气氛。“酒”是传情达意的媒介,在祭祀和宴饮活动中,先民借酒寄托自己的情感,通过酒传情达意,酒在社会活动中成为重要的精神桥梁,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局限,幻化成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精灵,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酒文化。而《诗经》中的酒便是这一切的源头与开端。《诗经》中的饮食之象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功能,爱情、亲情、友情等众多情感借助意象阐发,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并且饮食之象具有多重政治功能,或褒美或讽刺,达到“观风俗,知得失”,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饮食之象众多并且涉及祭祀宴饮多种场合,饮食之象贯穿其中,变成了传情达意的载体。随着先民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器物日渐精美对于推动饮食雅化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促进了饮食“和”观念的发展。
二、酒品·酒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品·酒礼(论文提纲范文)
(1)疾病社会史视阈下的酒精成瘾危害及社会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一、疾病社会史研究视阈的引入 |
(一) 疾病社会史研究概述 |
(二) 酒精成瘾疾病社会史研究尝试 |
二、酒精成瘾疾病研究进展 |
(一) 中医学对酒精成瘾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酒精成瘾的认识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疾病社会史研究方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四) 田野调查法 |
(五) 半结构化访谈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二部分 古代饮酒风气与嗜酒危害的历史考察 |
一、历代饮酒情况概述 |
(一) 夏商周时期 |
(二) 秦汉时期 |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四) 唐宋时期 |
(五) 金元时期 |
(六) 明清时期 |
二、古代酒的功能 |
(一) 宗庙祭祀 |
(二) 人际交往 |
(三) 情感表达 |
(四) 经济效益 |
(五) 药用价值 |
三、古代酒政 |
(一) 禁酒 |
(二) 榷酒 |
(三) 税酒 |
四、文人嗜酒现象及危害的个案分析 |
(一) 魏晋风度与刘伶醉酒 |
(二) 田园诗人与饮者陶渊明 |
(三) 人生得意与酒仙李白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酒文化与饮酒健康问题的现代社会认知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一) 一般情况调查 |
(二) 饮酒情况调查 |
(三) 酒文化认知情况调查 |
(四) 饮酒健康问题调查 |
二、调查实施 |
(一) 问卷预调查 |
(二) 问卷发放 |
(三) 数据录入 |
(四) 统计分析 |
三、结果分析 |
(一) 受访者基本信息 |
(二) 饮酒情况分析 |
(三) 饮酒文化及健康问题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酒精成瘾疾病田野调查研究 |
一、方案设计 |
(一) 调查形式 |
(二) 受访对象 |
(三) 情况说明 |
二、基本信息 |
(一) 受访者基本信息 |
(二) 访谈概况 |
三、结果分析 |
(一) 成瘾原因的自我分析 |
(二) 酒精成瘾的负面影响 |
(三) 承认与否认成瘾的矛盾心理 |
(四) 住院期间的治疗与照护 |
(五) 病历书写差异对比 |
(六) 院外戒酒康复与关怀 |
四、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疾病社会史视阈下的酒精成瘾疾病认知 |
(一) 嗜酒行为的文化解释 |
(二) 酒桌文化与劝酒内涵 |
(三) 疾病态度与健康观念 |
二、酒精成瘾防治中的社会干预策略 |
(一) 国家层面的引导 |
(二) 社会层面的支持 |
(三) 医院层面的照护 |
(四) 学校层面的教育 |
三、酒精成瘾疾病研究方法的新探索 |
(一) 酒精成瘾研究与多学科交叉应用 |
(二) 田野调查在酒精成瘾疾病史研究的新实践 |
(三) 叙事医学实践对酒精成瘾防治的现实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酒文化及酒病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受访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2)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天”及敬天文化 |
第一节 “天”字的形义演变 |
第二节 今文《尚书》“天”的意义 |
一、自然之天: 天空 |
二、神化之天: 老天、天庭 |
三、意志之天: 天意、天命 |
四、其他之天: 天然、大 |
第三节 敬天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
一、敬天文化的主要内容 |
二、敬天文化的历史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德”及明德文化 |
第一节 “德”字的形义演变 |
第二节 今文《尚书》“德”的意义 |
一、“德”之本义: 升、登 |
二、“德”之假借义: 道德 |
三、“德”之褒义化: 美善 |
四、“德”之外化: 德政、贤人 |
第三节 明德文化的主要内容及规范升华 |
一、《尚书》明德思想是我国尚德文化的源头 |
二、《尚书》明德文化的主要内容 |
三、《尚书》明德文化的规范升华 |
小结 |
第三章 “罚”及慎罚文化 |
第一节“罚”字的形义演变 |
第二节 今文《尚书》“罚”的意义 |
一、罪 |
二、罚金 |
三、惩罚 |
四、刑罚 |
第三节 慎罚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
一、慎罚文化的主要内容 |
二、慎罚文化的历史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民”及保民文化 |
第一节 “民”字的形义演变 |
第二节 今文《尚书》“民”的意义 |
一、庶民 |
二、臣民 |
三、人 |
第三节 保民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形成原因 |
一、保民文化的主要内容 |
二、保民文化的形成原因 |
小结 |
第五章 “酒”及饮酒文化 |
第一节 “酒”字的形义演变 |
第二节 今文《尚书》“酒”的意义 |
一、乙醇饮料 |
二、饮酒 |
第三节 周初“酒”的双面内涵及周公禁酒的人文理性 |
一、周初“酒”的双面内涵 |
二、周公禁酒的人文理性 |
小结 |
第六章 《尚书》经典训诂的文化嬗变 |
第一节 从天治到人治关注点的明显变化 |
第二节 对自然之法关注度逐渐降低的变化 |
第三节 对民心民意关注度显着增强的变化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今文《尚书》中“天”字出现情况一览表 |
附录二: 今文《尚书》中“德”字出现情况一览表 |
附录三: 今文《尚书》中“罚”字出现情况一览表 |
附录四: 今文《尚书》中“民”字出现情况一览表 |
附录五: 今文《尚书》中“酒”字出现情况一览表 |
附录六: 今文《尚书》中“天”“德”“罚”“民”“酒”字经典训诂示例一览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战国楚系简文的酒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用字 |
三、文例 |
(一)祭祀文例 |
(二)宴飨文例 |
(三)生活享乐文例 |
(四)节制饮酒文例 |
四、结论 |
(5)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源流脉络 |
一、发生源头:文本记载和口传文化 |
(一)文本记载 |
(二)口传文化 |
(三)现代转型 |
(四)边际影响 |
二、发育河流:一江一河 |
(一)一江:乌江沿岸 |
(二)一河:赤水河上游 |
三、发展路径:茶马古道(盐茶古道) |
(一)金沙清池万寿宫 |
(二)金沙罗马街“兴盛隆”商号 |
(三)盐运促进新场繁荣 |
第二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历史缩影 |
一、宗族关系与家族谱系 |
(一)宗族与家庭 |
(二)技艺与传承 |
二、酿酒世家与传承意愿 |
(一)老年一代:酿酒是一种回忆 |
(二)中年一代:酿酒是一种生活 |
(三)青年一代:酿酒是一种责任 |
三、酿酒世家与消费群体 |
(一)老年一代:没有也要选的袁家酒 |
(二)中年一代:能选则必选的袁家酒 |
(三)青年一代:可选可不选的袁家酒 |
第三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流变轨辙 |
一、祭祀中的酒文化 |
(一)传统祭祀中的酒文化 |
(二)现代祭祀中的酒文化 |
二、节日中的酒文化 |
(一)传统节日中的酒文化 |
(二)现代节日中的酒文化 |
三、婚俗中的酒文化 |
(一)传统婚俗中的酒文化 |
(二)现代婚俗中的酒文化 |
第四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转型发展 |
一、金沙县酒文化的当代价值 |
(一)历史文化价值 |
(二)社会文化价值 |
二、金沙县酒文化的发展策略 |
(一)酒文化资源品牌化 |
(二)酒文化资源资本化 |
(三)酒文化资源产业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1 田野调查日志 |
附录2 酿酒世家袁氏家训 |
附录3 非结构式访谈提纲 |
附录4 访谈实录(摘录) |
附录5 田野调查日记(摘录) |
附录6 田野调查掠影 |
(6)基于游客感知的宿迁酒文化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酒文化 |
二、酒文化旅游 |
三、游客感知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酒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
二、国内酒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期望差异理论 |
二、游客感知理论 |
第三章 宿迁酒文化旅游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宿迁市概况 |
一、地理交通 |
二、自然环境 |
三、历史文化 |
四、旅游资源 |
第二节 宿迁酒业的发展概况 |
一、宿迁酒业的发展历程 |
二、宿迁酒业品牌文化内涵 |
第三节 宿迁酒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
一、宿迁酒文化旅游资源 |
二、宿迁酒文化旅游景区 |
第四章 基于游客感知的宿迁酒文化旅游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评价指标的设计 |
二、问卷内容设计 |
三、调查方案实施 |
第二节 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
一、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二、游客基本行为及总体感知分析 |
第三节 游客感知测评体系的构建研究 |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
二、因子提取 |
三、因子的命名解释 |
四、游客感知测评体系构建 |
第四节 测评体系的应用性分析 |
一、个人属性对各研究维度的差异分析 |
二、各测评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游客期望感知的IPA分析 |
第五节 问卷调研结果综合分析 |
一、游客群体特征 |
二、游客的基本行为和总体感知特征 |
三、游客期望感知测评体系的研究结果 |
第五章 基于游客感知的宿迁酒文化旅游提升建议 |
第一节 宿迁酒文化旅游现存问题 |
一、酒文化旅游产品独特性缺乏,酒文化内涵尚待挖掘 |
二、酒文化旅游活动体验性不足,吸引力不强 |
三、酒文化旅游潜在市场缺乏关注 |
四、酒文化旅游环境营造的特色不够鲜明 |
五、酒文化旅游服务管理薄弱,专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第二节 宿迁酒文化旅游提升建议 |
一、深入挖掘酒文化内涵,彰显宿迁酒文化景观独特性 |
二、注重体验性酒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
三、重视潜在市场,提高年轻群体和女性群体的感知水平 |
四、加强营造酒文化旅游协调环境 |
五、营造优质的服务软环境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宿迁酒文化旅游区游客感知质量调査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致谢 |
(7)从袁宏道《觞政》看晚明士人宴饮风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袁宏道《觞政》的撰着与流传情况 |
第一节 《觞政》的撰着情况 |
第二节 《觞政》的体例、版本与流传情况 |
第三节 《觞政》各部分的内容 |
第二章 从《觞政》看晚明士人的宴饮活动与行为规范 |
第一节 酒以成礼——饮不及乱 |
第二节 糟坛章约——饮喜宜节 |
第三节 宴饮与晚明士人的“适世”哲学 |
第三章 从《觞政》看晚明宴饮的物质趣味与审美心态 |
第一节 物质趣味——酒以乘兴 |
第二节 精神享受——酒以忘忧 |
第三节 宴饮与晚明士人的“闲雅”意趣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豫酒品牌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酒文化与豫酒研究 |
二 符号学与品牌建构研究 |
三 品牌文化与品牌形象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点 |
第一章 挖掘豫酒文化,增强品牌价值 |
第一节 豫酒文化历史发展 |
一 酒的诞生 |
二 豫酒文化可开发遗址 |
第二节 河南代表性酒文化 |
一 河南饮酒典故 |
二 主要豫酒品牌的酒文化 |
第三节 文化资源与文化力 |
一 开发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
二 文化资源的开发途径 |
三 文化力与豫酒品牌符号的关系 |
第二章 探究发展现状,延伸文化内涵 |
第一节 豫酒品牌发展概览 |
一 历史维度 |
二 现实维度 |
第二节 豫酒品牌与外地品牌对比 |
一 产量规模 |
二 品牌价值 |
三 营销宣传 |
第三章 解决品牌问题,减少传播障碍 |
第一节 豫酒品牌问题分析 |
一 产品质量不稳,影响品牌口碑 |
二 品牌定位不明,盲目跟风市场 |
三 包装设计简陋,文化元素错位 |
四 内外竞争激烈,挤压市场空间 |
第二节 豫酒品牌危机对策分析 |
一 重视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形象 |
二 明确品牌定位,打造明星产品 |
三 挖掘豫酒文化,建设超级符号 |
四 知名品牌领导,提高竞争实力 |
第四章 结合豫酒文化,加强品牌传播 |
第一节 把握行业特点,找准传播方向 |
一 品牌延伸促进产品组合细分 |
二 全渠道营销推动渠道更多样 |
三 品牌社区贯彻消费者为中心 |
四 产业集群推动行业规模专业 |
五 品牌跨界营销扩大受众范围 |
第二节 承载文化内涵,打造责任形象 |
一 产品员工承载品牌精神 |
二 务实行为匹配传播诉求 |
三 传播语言风格平实稳健 |
四 深度沟通构建品牌形象 |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讲好豫酒故事 |
一 大数据精准受众群定位,满足文化消费心理 |
二 契合符号意义传播平台,强化品牌文化标签 |
三 多种方式进行故事营销,打造豫酒文化形象 |
四 利用事件做好品牌公关,丰富豫酒文化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及表现手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相关研究 |
2.关于纪录片价值研究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1、纪录片的相关研究 |
2、纪录片的价值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方法、难题、创新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拟突破的难题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研究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人文历史纪录片概念界定 |
二、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影视艺术理论 |
二、影视叙事学理论 |
第三节 人文历史纪录片发展过程 |
一、人文历史纪录片初创时期(1958 年——1967 年) |
二、人文历史纪录片非常时期(1968 年——1977 年) |
三、人文历史纪录片思辨时期(1978 年——1987 年) |
四、人文历史纪录片繁荣时期(1988 年——1999 年) |
五、人文历史纪录片兼容时期(2000 年——2012 年) |
六、人文历史纪录片成熟时期(2013 年——至今) |
第二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史料价值 |
第一节 史料价值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本体价值 |
第二节 时间:对历史的纵向梳理 |
一、反应事件全貌 |
二、展现历史发展进程 |
第三节 空间:对历史的横向整合 |
一、展现民风民俗 |
二、展现地貌特征 |
三、对传统工艺的记载 |
第四节 人物:对历史的全面分析 |
一、大人物的平凡世界 |
二、对文献资料的补充 |
第三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文化价值 |
第一节 文化价值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核心价值 |
第二节 表现传统中式生活方式 |
一、展现服饰文化 |
二、展现饮食文化 |
三、展现住所文化 |
第三节 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一、道德意识 |
二、和谐意识 |
三、理想主义 |
第四节 增强文化自信 |
一、更加了解中华文化内涵 |
二、增强文化交流 |
三、促进对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
四、给人启迪,指导生活 |
第四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审美价值 |
第一节 审美价值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关键价值 |
第二节 意境美 |
一、情景交融 |
二、虚实结合 |
第三节 真实美 |
一、客观真实美 |
二、艺术真实美 |
第五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的表达方式 |
第一节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视觉表达 |
一、丰富的画面语言 |
二、多样的镜头表现 |
第二节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声音要素 |
一、解说词、同期声的表达方式 |
二、音乐、音响增强艺术魅力 |
第三节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
一、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
二、不同维度的叙事时空 |
三、个性化的叙事结构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与不足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参考影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诗经》饮食之象文化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诗经》意象概述 |
1.1 何谓之“象” |
1.2 《诗经》中的饮食意象 |
1.3 《诗经》饮食意象的篇目及分布 |
第2章 《诗经》中的饮食器物意象 |
2.1 祭祀中的饮食之器 |
2.2 宴会中的饮食之器 |
2.3 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之器 |
第3章 《诗经》中的酒意象 |
3.1 祭祀中的酒 |
3.2 宴饮中的酒 |
3.2.1 君臣之宴中的酒 |
3.2.2 日常宴会中的酒 |
3.3 日常生活中的酒 |
3.4 遵酒礼、尚酒德 |
第4章 《诗经》饮食意象的文化功能 |
4.1 饮食意象的情感功能 |
4.1.1 饮食意象与爱情 |
4.1.2 饮食意象与亲情 |
4.1.3 饮食意象与个人独特情感 |
4.2 饮食意象的政治功能 |
4.2.1 饮食意象与褒美 |
4.2.2 饮食意象与怨刺 |
第5章 《诗经》饮食意象的社会效能 |
5.1 饮食意象日渐精美对饮食雅化的推进 |
5.1.1 饮食雅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5.1.2 士大夫阶层对饮食文化雅化的推动 |
5.2 饮食“和”观念的发展 |
5.2.1 食物与饮食器具之和 |
5.2.2 食礼相和之美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酒品·酒礼(论文参考文献)
- [1]疾病社会史视阈下的酒精成瘾危害及社会干预研究[D]. 王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D]. 翟明女. 扬州大学, 2020
- [3]战国楚系简文的酒文化[J]. 吕佩珊. 古文字研究, 2020(00)
- [4]基于文化可持续视角的白酒生活方式设计研究 ——以洋河地区白酒设计为例[D]. 宣安然.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 [5]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D]. 刘莎.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1)
- [6]基于游客感知的宿迁酒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 鲍敏. 扬州大学, 2020(04)
- [7]从袁宏道《觞政》看晚明士人宴饮风尚[D]. 李轶男. 西北大学, 2020(08)
- [8]豫酒品牌文化传播研究[D]. 李玉瑞. 郑州大学, 2020(02)
- [9]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及表现手法[D]. 刘春晓.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诗经》饮食之象文化功能研究[D]. 王云云. 河北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