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襄垣县采煤地质灾害分析

山西省襄垣县采煤地质灾害分析

一、山西襄垣县采煤诱发地质灾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树媛[1](2020)在《厚黄土区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响应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中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第四系松散含水层中地下水既是居民生活与生产的重要供水水源,又是生态环境需水的重要保障。在薄基岩矿区,地下矿井的开采破坏了上覆松散含水层,造成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而在采深较大的晋东南厚黄土区,煤层开采对松散含水层未造成直接影响,越流引起的松散含水层中地下水持续下渗、漏失常常被忽视。因此,综合研究厚黄土区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的响应机制,可为实现保水开采、构建绿色矿山,保障生态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以晋东南常村煤矿为研究基地,从水资源保护角度出发,重点关注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受煤层开采的间接影响,通过其底部弱透水层越流排泄这一事实,采用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研究了不同开采条件下覆岩及松散层底板相对隔水层的移动变形破坏规律,以及采动岩体的残余裂隙发育和分布特征,分析了松散含水层受矿井开采的影响机理;利用渗透实验测试了冒落带、裂隙带内不同裂隙率采动岩体的渗透系数,分析了采动岩体渗透性的变化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探讨了厚黄土区松散含水层受矿井开采的影响程度及响应机制。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论:(1)相同开采地质背景下,同一层位采动覆岩的垂直位移量与覆岩高度、累计采厚呈正相关。不同层位的覆岩垂直位移量与其距离采区的远近呈负相关,位置越接近煤层,最大位移量越接近开采厚度。(2)煤层顶板采动覆岩的裂隙发育与采区长度、煤层累计开采厚度、覆岩高度呈正相关。采动覆岩裂隙率自下而上逐渐减少,采空区两侧裂隙发育区大于中部压实区。(3)采动覆岩裂隙场不同区域的渗透系数基本随裂隙率的增加而增强。冒落带采动岩体的渗透系数为0.081 cm/s~6.847 cm/s,裂隙带采动岩体的垂向渗透系数与水平渗透系数分别为0.067 cm/s~0.228cm/s与0.744 cm/s~2.546 cm/s。采动岩体渗透系数最大值位于规则冒落带的裂隙发育区,最小值位于煤壁支撑区与不规则冒落带的重新压实区。(4)松散含水层底板弱透水层的变形程度是松散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变化的直接原因。松散含水层底板弱透水层的变形与煤层覆岩高度呈负相关,与开采厚度呈正相关,产生位移的宽度大于采空区长度。当松散含水层底部粘土层的最大下沉量大于0.9 m,或其弯曲下沉面积达156 m2时,即当粘土隔水层的垂直位移量与采宽的比值大于1:300时,隔水层结构遭到破坏,渗透性能发生变化,煤系地层上覆松散含水层稳定性受到采掘影响。(5)地下煤层开采对上覆松散含水层地下水的影响机理存在直接破坏与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其一,导水裂隙带沟通松散含水层,地下水直接渗入采空区;其二,煤层顶板裂隙水被疏干,其与上覆松散含水层间的水头差增大,松散含水层中地下水在高水力梯度的作用下,越流补给裂隙含水层,间接受到采动影响。(6)松散含水层受开采的影响程度分三级:含水层位于开采直接影响区内,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含水层被疏干;含水层位于开采扰动影响区内,隔水岩组遭到破坏,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出现波动与加速;含水层位于开采影响轻微区内,水位下降速率稳定,仅由水头差引起。(7)采煤对松散含水层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矿井开采条件、松散含水层底板弱透水层性质以及松散含水层水力特征等因素。开采条件与地质背景不变的情况下,基岩隔水层厚度大于140 m,含水层底板弱透水层厚度大于40 m或渗透系数小于10-6cm/s,均能有效防止松散含水层地下水位的下降。

王进尚[2](2020)在《煤层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致灾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大,来自奥陶系高承压岩溶裂隙水对下组煤层的安全回采威胁变大。据统计,80%左右的底板突水事故与断层有关,而底板隐伏断层由于其隐蔽性特点,一直是造成煤层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为此,本文从华北煤田矿区近期发生煤层底板突水案例分析入手,为解决煤层底板隐伏断层突水的难题,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室内试验、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煤层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过程,揭示了采场底板隐伏断层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致灾机理,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通过对河南受水害严重的焦作、郑州以及永城矿区的突水资料分析得出,在采动应力及承压水共同作用下,煤层底板具有导升现象的部位是构造发育部位,也是力学性质薄弱的部位,突水通道一般为隐伏导水断层、裂隙带等,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以及水压直接决定了突水与否和突水量大小,递进导升引起突水是煤层底板突水的普遍形式。并对近期发生的底板突水案例分析,阐述了底板隐伏构造在水压和矿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递进导升现象,证实了底板采动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这一现象的存在可能性。(2)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采场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的力学模型,提出了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评价判据;利用底板隐伏断层上端的应力强度因子,隐伏断层在采动应力及承压水水压共同作用下,断层面尖端应力集中,增加了应力强度因子,导升高度上升;随工作面的推进,断层面尖端应力变化重复上述,导升高度再次升高,有效隔水厚度减小,同时底板破坏深度加大,当其与导升高度对接时突水发生。推导出递进导升突水临界力学解析式和断层到底板破坏区的最小安全距离。(3)以焦作矿区赵固一矿开采二1煤层为背景,自主研发了煤层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定点动态监测系统,并设计出采场含隐伏断层底板采动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相拟材料模型,模拟表明底板采动破坏与导升高度的递进发展协同作用构成了底板突水的关键因素。随着工作面推进,隐伏断层递进导升过程经历了自然导升段、递进导升段、强化导升段以及贯通阶段四个阶段,与煤层底板岩体裂隙发育的速度和规模有着重要关系,当采动应力卸荷出现峰值时,递进导升程度加强且水量增加,底板岩体卸荷程度与递进导升强度和动态监测管出水量同步达到峰值,直观地揭示了采场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机理及两者之间的时空演化规律。(4)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系统研究了底板裂隙扩展与隐伏断层递进导升突水动态发展过程。随着工作面的开挖,在水岩耦合共同作用下,隐伏断层周边渗流场与工作面前方的塑性破坏场逐渐对接,断层突水的危险通道渐渐形成,再现底板突水路径的应力场、渗流场演化过程,即围岩塑性破坏场与渗流场渐渐耦合过程,揭示了隐伏断层底板原位拉张裂隙产生→扩展以及水压跟踪传递→采动破坏带与递进导升带沟通→底板岩层破裂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机理,模拟结果与相似模拟的成果具有相近性和一致性。(5)利用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对赵固一矿16001工作面底板实现了连续动态监测,获得了底板裂隙发育程度范围和隐伏断层递进导升突水过程,得出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的微震事件时空分布规律,证实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机理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图[87]表[13]参[198]

周璞[3](2020)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空间分区或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也是地球科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针对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科学性不足、省级国土空间分区定位不清,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地区空间治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以全国第一个全省域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证综合研究,优化提出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流程,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空间管制建议,以期为省级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为促进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一是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重构和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在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国土空间功能系统演化机理出发,按照平行维度分类结构的思路,优化构建了五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根据资源型地区独特的空间演化路径和高质量发展诉求,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及其外部影响,改进提出了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二是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指标设置指向性不突出、模型方法机理解释不足,功能判别的量化依据不明晰等问题,引入生态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等原理,构建了以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核心,以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和空间兼容功能协同性分析为判别标准,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研判为校验准则的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开展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综合识别与分区方案制定。构建体现山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和协同性分析等结果,划定了山西省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和复合功能分区方案,兼顾了空间管制的政策需要和增强空间管制弹性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和分区管治策略。综合山西省分区方案衔接对比和技术方法体系总结讨论,本文提出的功能分区体系、综合识别与区划技术方法基本可行,能够对不同尺度尤其是宏观、中观尺度下的空间分区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对完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与方法、指导省级和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张晓辉[4](2019)在《长治盆地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及其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治盆地东起长治断层,西至煤系地层露头线,南界至庄头断层北部以文王山地垒为界,区域煤炭资源丰富,含煤面积占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建国以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集中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污染与灾害。区域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地面塌陷、水资源破坏、植被的减少以及土壤的污染等。本文通过充分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和前人的研究结果,运用环境地质链理论对研究区内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各环境地质问题所涉及的指标进行选取并进行指标分级标准划分,并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通过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值和承载力值。1.将矿山环境地质链理论与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结合,研究区整体地质环境承载力等级除余吾矿区为差,古城矿区为中等外,研究区其他矿区为优至良。研究区整体地质环境承载力等级较好,受矿业开发影响水平还在可控制范围。2.依据环境地质链理论,所选取的环境地质问题构成指标,以该环境地质问题的载力值来评价该问题的发展程度。研究区中以由于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恶性链,以石圪节、漳村以及王庄矿区的采空塌陷恶性链的发育最为严重。常村、古城以及余吾矿区的矿井瓦斯问题承载力值最大,代表这三个矿区由于开采所引起的瓦斯问题相对其他矿区更为严重,这也符合瓦斯赋存浓度随煤层埋深增大而增大的规律。余吾、郭庄以及石圪节矿区涌水问题承载力值也较其他矿区最大,代表这三个矿区涉及涌水及突水问题的环境地质恶性链更加发育。3.在此次研究中在由于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层次分析中,以矿井涌水问题所在环境地质问题构成中占权重最大,其次是地质灾害问题,最后是矿井瓦斯问题。说明研究区整体以矿井涌水所能涉及的环境地质问题最为突出,其次是由于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因此在解决该区域由于开采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时,首先要解决权重占比较大的矿井涌水问题。

张灿灿[5](2020)在《长治潞安矿区煤层顶板渗流演变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潞安矿区位于山西长治盆地,是华北型煤田的典型代表。由于煤炭的开采量急剧增加,采煤驱动下矿区涌现出大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开采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原有的可供给矿区居民生活使用的地下水变为被污染的矿坑水而排走。主要原因,是由于煤层顶板覆岩在采动作用下发生了变形破坏,进而对地下水循环模式产生了影响,破坏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因此开展对采煤驱动下裂隙的分布及地下水渗流演变的研究,揭示采煤驱动下煤层顶板地下水渗流演变规律,为矿区未来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采煤安全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本文对研究区内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了收集与整理,以此来分析采煤驱动下煤层顶板裂隙分布特征及地下水渗流演变规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长治潞安矿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的室内相似模拟试验,由于受实际试验条件限制,室内试验模拟的是单矿开采条件,通过对试验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之后应用计算机对整个研究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次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室内相似模拟试验,对两种开采模式(开采宽度不同)下的地下水流变化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了地下水渗流方向的变化规律,即地下水流由原径流方向转变为向开采工作面处侧向补给的方向,地下水位降深与距开采孔距离满足一定条件的曲线方程。试验结果表明,开采孔下游地下水所受影响比上游要大,当开采宽度为300m时,开采长度取450m时其开采后对上游和下游地下水的影响最小。(2)本次数值模拟采用的软件是MODFLOW,通过对长治盆地潞安矿区采煤前和采煤后的水位进行模拟,模拟出不同条件设置下的地下水头值。通过将开采前、后对应条件下模拟的地下水位进行对比研究,得知采煤后研究区地下水位降低,且表现为距开采工作面越近水位降深越大的现象;并且地下水流方向由原来的径流方向转为向采煤工作面处汇流的现象。(3)通过对数值模型计算出的地下水头剖面图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得到采动作用下煤层顶板的渗流演变规律,即开采区上部潜水含水层底部粘土岩隔水层在长期受到采动裂隙的作用下,其面积在不断递减,虽然部分地区仍形成潜水含水层,但其地下水调蓄能力大幅度减弱,稳定性变差,局部地区潜水含水层已经干涸。深部煤层的开采导致上覆含水层只有很小范围内的侧向径流,大部分以垂向渗透流入矿井形成矿井水,地下水排泄方式演化为矿坑排水。目前3#煤层底板成为区内的最终隔水层。潜水含水层原来受地形地貌控制的侧向径流减少,主要沿着导水裂隙人为通道垂直渗透汇集到地下采空区,形成以采空区为中心的降落漏斗,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径流量大幅减小甚至出现断流。

苟云用[6](2019)在《山西潞安漳村煤矿3煤水平延伸区水害预测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矿井顶板水害是影响煤矿安全的主要灾害,预测和评价煤矿采掘过程中水文地质条件及灾害性对煤矿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潞安漳村煤矿3煤水平延伸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收集区域和水平延伸区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区域和水平延伸区水文地质特征,探讨了带压开采条件下的底板水的动力学特征,利用数值模拟和井下物探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采掘过程中应力场的演化规律,分析了矿井水的运移特征,建立了漳村煤矿水平延伸区3煤层矿井水的评价和预测方法。文章结论如下:(1)漳村煤矿地下水总体上由NW向SE方向径流,文王山南断层为北部补给边界,垂向上隔水层稳定,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弱。(2)通过计算评价,分别对水平延伸区奥灰、太灰进行了突水危险性分区。(3)通过计算和数值模拟,研究了3煤顶板富水性和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该论文有图44幅,表21个,参考文献88篇。

裴石诚[7](2019)在《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长治市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长治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调整方案及统计年鉴等数据,运用GIS技术辅助分析了2005年至2015年长治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土地耕建系数及土地压力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从经济发展、产业调整、人口发展、城镇化进程、政策等方面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1)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10.33%,其中草地动态度为-9.71%,变化最为强烈。长治市近十年林地面积增幅最大,增长23.19%;建设用地增幅次之,增长16.24%。草地面积减幅最大,减少97.15%;园地减幅次之,减少40.92%。土地综合指数分析显示近十年长治市的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全市耕建系数方面潞州区最低,表明其城镇建设水平全市最高;沁源县最高,城镇建设滞后。全市各县区耕地压力指数均低于1,耕地面积富裕满足中长期规划需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指数均高于1,表明全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发展还需进一步专项强化发展;长治市土地综合压力指数在空间上呈现东北高西部、南部低的分异特征。(2)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治市2005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因素等成为了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对长治市城乡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口增长及城市化因素是长治市建设用地拓展的直接原因。结合政策因素的影响,其对长治市城市的格局和发展趋势起重要的推动作用。(3)结合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和统计年鉴分析,长治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四个突出的问题:1、耕地变化趋势缓和,人地矛盾仍较为突出;2、土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3、用地模式粗放,土地生态脆弱;4、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针对这四个问题,文中从落实保护耕地制度控制耕地减少规模,优化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资源,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陈曦[8](2019)在《安太堡边帮开采区9504~9508工作面地表移动与地表水防治措施研究》文中指出煤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用于生产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存在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干涸等水资源问题和塌陷、地表下沉、裂隙、矿井渗水等地质灾害问题。由于煤矿的开采,上覆岩层在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力学作用下,岩层发生移动及地表下沉。在开采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矿井顶板发生开裂甚至冒落、地表水通过岩层裂隙渗入矿井等现象,都将严重威胁矿井作业和采矿安全。本文基于“三号井工矿边帮开采区95049508工作面地表防排水与土地复垦综合整治措施研究”项目,以三号井工矿边帮开采区95049508工作面为研究区,利用概率积分法及数值模拟方法,动态预测研究区开采引发的地表移动规律,并针对岩层的破坏特征,提出地表水防治措施和裂缝治理方案。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概率积分法和FLAC3D软件,分成4步对95049508工作面的开采过程分别计算,得到地表的水平位移、下沉位移、倾斜位移和影响半径,由此得出地表的位移值和影响半径与开采厚度的关系。(2)利用《三下规程》经验公式和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对采空区上覆岩层变形破坏进行计算,确定了“两带”的发育高度。结合研究区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以及水位变化预测,对研究区内的地表水渗漏进行危险性评价。(3)以地表移动规律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分析采空区上覆岩层及地表的裂隙发育情况,提出地表水防治措施和裂缝填压方案。

李振华[9](2018)在《长治市华晟荣煤矿地质环境影响分析与治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现阶段仍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所诱发的诸多地质环境问题,如采空地面塌陷及裂缝,水土资源流失加剧,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等,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短板。山西省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省,经长时间开采,其地质环境问题尤为凸显,进行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方面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因此,在矿山资源未开发之前,进行合理的地表移动变形预测和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研究,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地质环境恢复及治理措施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以山西省长治市境内的华晟荣煤矿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现状条件下华晟荣煤矿开采3号煤层所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分别从地质灾害、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并分别评估了其影响程度。其次,预测分析华晟荣煤矿矿井服务期各煤层开采后地表移动变形,确定地质环境影响空间、时间范围,并分别从土地利用、地下水资源角度分析评价其地质环境影响;最后,整合分析现有的数据资料,实行科学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管理,并针对华晟荣煤矿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防护措施。经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认识和结论:(1)现华晟荣煤矿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有:(1)煤矿井工开采诱发的地面塌陷及裂缝等地质灾害;(2)采矿活动、地面塌陷等占用损毁土地资源;(3)煤矿井工开采破坏了3号煤层上覆各含水层;(4)采矿活动场地修建、地面塌陷等对区域地形地貌景观的损坏。(2)矿井服务期华晟荣煤矿各煤层充分采动时,矿区范围内地表不同部位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地面塌陷、地裂缝的数量及规模将增多加大,对地面建筑物破坏等级全部为Ⅳ级,须对不能搬迁的村庄等建筑物留设保安煤柱。(3)华晟荣煤矿矿井服务期内,煤层开采后引起的地表常规移动延续时间大约为2.63.3a,甚至延续更长的时间;从土地利用、地下水资源角度分析其对整个井田的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严重。(4)华晟荣煤矿可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和“预防区”。其中“治理区”主要为近期内估算的二叠系碎屑岩孔隙水疏干影响范围内区域,面积为9.2352km2;其他区域为“预防区”,面积为10.5536km2。

张成强,陈晋荣[10](2018)在《山西省重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研究》文中认为山西省地质灾害频发,需要运用较经济的监测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该文基于山西省重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变形破坏模式和主要诱发因素,通过数据传输、大数据集成及云计算等技术解决监测数据采集、实时传输,以及关键信息快速挖掘的思路和方法,研发了山西省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系统具备一定的可靠性,能为山西省的减灾防灾提供决策参考。

二、山西襄垣县采煤诱发地质灾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襄垣县采煤诱发地质灾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厚黄土区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响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动覆岩破坏的研究现状
        1.2.2 采动对含水层影响的研究现状
        1.2.3 矿区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文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质条件
        2.2.2 水文地质特征
        2.2.3 工程地质特征
    2.3 松散含水层地下水贮存现状
        2.3.1 含水层空间分布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3.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2.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动覆岩移动及其对松散含水层影响的相似模拟
    3.1 地质原型概况
    3.2 实验方案与模型设计
        3.2.1 实验方案
        3.2.2 实验材料与模型
        3.2.3 实验监测
    3.3 采动覆岩破坏特征
        3.3.1 采动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3.3.2 采动覆岩裂隙发育规律
        3.3.3 采动裂隙分布特征
    3.4 煤层开采对松散含水层的影响
        3.4.1 水位下降情况分析
        3.4.2 水位下降速率变化原因分析
    3.5 采煤对上覆松散含水层的影响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动岩体渗透性能实验研究
    4.1 采动岩体内的地下水流特征
    4.2 冒落带采动岩体渗透实验
        4.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4.2.2 实验方案
        4.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裂隙带采动岩体渗透实验
        4.3.1 实验材料与装置
        4.3.2 实验方案
        4.3.3 实验步骤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采动岩体渗透性的空间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动松散含水层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1.1 模拟区范围
        5.1.2 含水岩组
        5.1.3 模型边界的概化
        5.1.4 含水介质与水力特征概化
        5.1.5 水文地质参数概化
        5.1.6 源汇项概化
    5.2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5.2.1 数学模型
        5.2.2 模型离散
        5.2.3 初始流场
        5.2.4 边界条件
        5.2.5 源汇项的确定与处理
        5.2.6 水文地质参数
    5.3 模型识别与检验
        5.3.1 识别时段的确定
        5.3.2 初始流场校正
        5.3.3 观测孔水位拟合结果
        5.3.4 水文地质参数校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响应的数值模拟
    6.1 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6.1.1 采煤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6.1.2 数值模拟方案
    6.2 不同开采条件下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响应特征
        6.2.1 预测方案
        6.2.2 松散含水层为间接充水含水层
        6.2.3 松散含水层为直接充水含水层
        6.2.4 不同开采条件对松散含水层地下水的影响
    6.3 不同弱透水层参数条件下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采煤的响应
        6.3.1 预测方案
        6.3.2 不同弱透水层参数对孔隙含水层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6.4 不同松散含水层水力特征条件下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采煤的响应
        6.4.1 预测方案
        6.4.2 松散含水层性质对孔隙含水层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煤层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致灾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底板突水理论研究进展
        1.2.2 断层突水机理研究进展
        1.2.3 递进导升突水研究进展
        1.2.4 底板采动破坏研究进展
        1.2.5 流固耦合模拟试验系统研究进展
        1.2.6 底板突水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河南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突水影响因素分析
    2.1 河南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2.1.1 焦作矿区
        2.1.2 郑州矿区
        2.1.3 永城矿区
    2.2 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案例分析
        2.2.1 矿井概况
        2.2.2 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2.2.3 突水地点
        2.2.4 突水水源
        2.2.5 突水通道
        2.2.6 突水原因
    2.3 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影响因素
        2.3.1 地质构造
        2.3.2 承压水水压
        2.3.3 矿山压力
        2.3.4 底板隔水层厚度及岩性组合
    2.4 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现象观测
    2.5 本章小结
3 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机理研究
    3.1 煤层底板裂隙扩展数学模型
        3.1.1 裂纹尖端区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
        3.1.2 裂隙的扩展长度
        3.1.3 不连续节理岩体强度分析
    3.2 采动过程中岩体变形对水压影响
        3.2.1 基本微分方程
        3.2.2 岩石体应变与孔隙中液体压力分析
        3.2.3 底板异常高压水产生原因研究
    3.3 采动底板破坏特征力学分析
        3.3.1 底板破坏带分布形态
        3.3.2 底板破坏深度力学分析确定
    3.4 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规律研究
        3.4.1 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机理
        3.4.2 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断裂力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规律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4.1 相似理论
    4.2 岩层顶底板力学性质测试
    4.3 模型试验设计
    4.4 试验过程及分析
        4.4.1 试验过程呈现
        4.4.2 煤层底板岩体的应力变化规律
        4.4.3 煤层底板承压水的递进导升变化规律
        4.4.4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底板岩体的裂隙发育与递进导升协同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底板采动裂隙分布与递进导升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拟方法
    5.2 数值模型建立
    5.3 底板岩层破裂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过程
        5.3.1 底板的损伤演化与渗流场耦合过程分析
        5.3.2 底板突水路径的应力场演化过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的突水危险性预测
    6.1 基于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机理的监测
        6.1.1 16001工作面概况
        6.1.2 直流电法探查灰岩水在底板的自然导升高度
        6.1.3 底板裂隙发育程度及范围的微震监测研究
        6.1.4 基于统计公式底板破坏深度的确定
        6.1.5 底板突水性危险评价
    6.2 底板突水危险性预测验证
        6.2.1 工程概况
        6.2.2 突水简述
        6.2.3 突水水源与导水通道
        6.2.4 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相关基础理论
    2.2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研究
        2.2.1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
        2.2.2 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
        2.2.3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
    2.3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研究
        2.3.1 国外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类型
        2.3.2 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背景与分区对比
    2.4 资源型地区相关研究
        2.4.1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2.4.2 资源型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2.4.3 山西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2.5 研究进展评述
3 山西省国土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环境
        3.1.2 土地利用状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
    3.2 国土空间分区现状和开发利用问题
        3.2.1 现有国土空间分区类型对比
        3.2.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4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
    4.1 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需求分析
        4.1.1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4.1.2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4.2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机理分析
        4.2.1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的一般机理
        4.2.2 资源型地区空间功能演变的主要特征
    4.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优化
        4.3.1 分区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3.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构建
        4.3.3 基于省级资源型特征的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
5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
    5.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改进
        5.1.1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基本原理
        5.1.2 功能“态”与“势”评价模型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5.1.4 改进的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5.1.5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动态综合评价
    5.2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参数选取
        5.2.1 标准地域单元确定
        5.2.2 功能“态”与“势”评价指标构建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与参数选取
    5.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和分析
        5.3.1 功能“态”和“势”测度结果
        5.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结果
        5.3.3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结果
        5.3.4 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空间关联分析
6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
    6.1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判别与分区技术流程优化
        6.1.1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
        6.1.2 国土空间功能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6.1.3 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性分析方法
        6.1.4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路径
    6.2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主导功能识别与分区
        6.2.1 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
        6.2.2 主导功能调整优化
        6.2.3 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
    6.3 基于协同分析的潜力功能识别与分区优化
        6.3.1 国土空间兼容功能性识别
        6.3.2 兼容功能协同性指数测算
        6.3.3 兼容潜力功能类型判别
        6.3.4 国土空间复合功能分区方案
    6.4 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主要特征和政策导向
        6.4.1 功能区的市域分布规律统计
        6.4.2 功能区分异特征和调控政策
        6.4.3 与相关分区成果的衔接与对比
    6.5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技术体系适用性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2 个人简介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4)长治盆地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及其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矿山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发展现状
        1.1.2 地质灾害链的相关研究现状
        1.1.3 矿山环境地质链的研究提出
        1.1.4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研究区范围
        2.2.3 自然地理概况
        2.2.4 地质概况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3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内煤矿生产情况
        2.3.2 煤矿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
        2.3.3 煤矿开采引发的水环境变化
        2.3.4 土壤与植被
        2.3.5 瓦斯及煤尘爆炸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的提出
    3.1 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理论
    3.2 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内涵
    3.3 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类型的划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环境地质链的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单元的划分
    4.3 层次结构的建立与指标的选取
        4.3.1 层次结构的建立
        4.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4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4.5 权重的计算
        4.5.1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权重
        4.5.2 基础地质要素权重
        4.5.3 矿山开发要素权重
        4.5.4 环境地质问题构成要素权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治盆地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及控制措施
    5.1 承载力值的计算
    5.2 长治盆地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5.3 环境地质恶性链的控制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5)长治潞安矿区煤层顶板渗流演变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井田概况
    2.3 自然地理概况
        2.3.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3.2 地形地貌
    2.4 气象与水文特征
        2.4.1 气象
        2.4.2 水文
    2.5 地质概况
        2.5.1 地层
        2.5.2 构造
    2.6 水文地质条件
        2.6.1 含水层
        2.6.2 隔水层
        2.6.3 补径排条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3.1 相似模拟的试验方案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基本原理概述
        3.1.2.1 相似三定理概述
        3.1.2.2 相似准则概述
        3.1.3 室内试验模型的设计
        3.1.3.1 相似性的概化
        3.1.3.2 试验模型相似系数的确定
        3.1.3.3 试验所用装置的设计
        3.1.3.4 水头测量系统设计
        3.1.3.5 试验材料
        3.1.4 试验前的准备
        3.1.5 试验方案设计和试验顺序
        3.1.6 试验结果的处理
    3.2 试验数据处理分析
        3.2.1 DKKC1方案下关于试验数据的分析
        3.2.1.1 对开采孔上游试验数据的分析
        3.2.1.2 对开采孔下游试验数据的分析
        3.2.2 DKKC2方案下关于试验数据的分析
        3.2.2.1 对开采孔上游试验数据的分析
        3.2.2.2 对开采孔下游试验数据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层顶板渗流数值模拟模型研究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1.1 模拟区范围
        4.1.2 含水层的结构概化
        4.1.3 边界条件概化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2 数学模型的求解
    4.3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4.4 地下水补给、排泄的概化计算
        4.4.1 地下水补给量的概化计算
        4.4.2 地下水排泄量的概化计算
        4.4.3 地下水均衡分析计算
    4.5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4.5.1 研究区模拟模型的剖分
        4.5.2 模型各层顶底板标高等值线图的获取
        4.5.3 初始流场
        4.5.4 模型中地下水位的计算值
        4.5.5 模型识别与验证
    4.6 群矿开采下地下水流场的预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下水模型煤层顶板渗流演变规律研究
    5.1 含水层结构演变特征
        5.1.1 含水层结构的变异
        5.1.2 地下水的循环模式
        5.1.3 地下水资源演化规律
    5.2 煤层开采作用下研究区煤层顶板渗流的演变特征
        5.2.1 开采前地下水的循环特征
        5.2.2 开采后地下水的循环特征
    5.3 煤层开采对研究区不同含水岩组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件

(6)山西潞安漳村煤矿3煤水平延伸区水害预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地层和含煤地层
    2.2 区域构造及演化
    2.3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4 矿井水文边界
    2.5 矿井充水条件
    2.6 太灰与奥灰的水力联系
    2.7 小结
3 矿井底板水突水性危险性评价
    3.1 底板太灰突水性评价
    3.2 底板抗压强度与隔水能力分析
    3.3 3煤层带压开采安全性评价
    3.4 3煤层底板隔水岩柱的岩性组合特征
    3.5 导水通道对带压开采的影响
    3.6 底板破坏深度对带压开采的影响
    3.7 防隔水煤(岩)柱设计
    3.8 小结
4 采动应力条件下顶板水运移规律
    4.1 顶板水富水区评价
    4.2 顶板导水裂隙带演化特征
    4.3 工程验证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综述
        1.2.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长治市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2 人口及经济形势
    2.3 研究区范围
3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 长治市土地利用现状
        3.1.1 农用地
        3.1.2 建设用地
        3.1.3 未利用地
    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2.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3.2.2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
    3.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3.4 土地耕建系数分析研究
    3.5 土地利用变化压力分析研究
        3.5.1 数据处理
        3.5.2 土地利用变化压力分析方法
        3.5.3 长治市土地压力状态分析
        3.5.4 长治市土地压力指数空间分异及成因
4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4.1 主成分分析方法
    4.2 驱动力因素分析
        4.2.1 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4.2.2 产业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4.2.3 人口与城市化因素
        4.2.4 政策法规因素
5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5.1.1 耕地变化趋势缓和人地矛盾仍突出
        5.1.2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5.1.3 用地模式粗放土地生态脆弱
        5.1.4 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5.2 土地利用建议
        5.2.1 严格落实保护耕地制度
        5.2.2 优化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资源
        5.2.3 土地生态文明建设
6 结论
    6.1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结论
        6.1.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6.1.2 土地耕建系数分析
        6.1.3 土地利用压力变化
    6.2 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6.3 长治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8)安太堡边帮开采区9504~9508工作面地表移动与地表水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开采诱发地表移动变形
        1.2.2 地表水防治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研究区地形地貌及气候
    2.2 研究区地质条件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煤层
    2.3 研究区地表水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
        2.3.1 含水岩系
        2.3.2 隔水层组
        2.3.3 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2.3.4 地下水补给、径流特征
        2.3.5 小结
第3章 地表移动范围与特征预测
    3.1 地表移动指标
        3.1.1 地表下沉盆地形态及基本指标
        3.1.2 开采规模
        3.1.3 地表移动基本参数
    3.2 概率积分法计算地表移动
        3.2.1 计算公式
        3.2.3 开采过程
        3.2.4 计算结果
    3.3 地表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3.3.1 计算方法与计算软件
        3.3.2 计算模型
        3.3.3 计算参数的选取
        3.3.4 煤层开采过程模拟
        3.3.5 计算结果及分析
    3.4 方法对比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地表水渗漏危险性分析
    4.1 研究区覆岩的变形破坏
        4.1.1 冒落带
        4.1.2 裂隙带
        4.1.3 弯曲带
        4.1.4 “两带”最大发育高度的影响因素
    4.2 采空区覆岩“两带”发育高度计算
        4.2.1 《三下规程》经验公式确定“两带”发育高度
        4.2.2 数值模拟法确定“两带”发育高度
    4.3 评价地表水渗漏的危险性
        4.3.1 含水层之间的联系
        4.3.2 采动影响区内地表水渗漏危险性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地表水防治措施与裂缝治理方案
    5.1 研究区地形与地表水概况
    5.2 9504 ~9508 工作面开采后地形变化及地表裂缝分布
        5.2.1 地表凹陷区分布分析
        5.2.2 地层裂缝分布规律分析
    5.3 治理方案的确定
        5.3.1 总体方案
        5.3.2 填方与场地平整工程设计
        5.3.3 裂缝治理方案
        5.3.4 入渗地表水排抽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长治市华晟荣煤矿地质环境影响分析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表沉陷研究进展及现状
        1.2.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进展及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矿山地理位置
        2.1.1 煤矿位置
        2.1.2 交通
    2.2 自然地理
        2.2.1 地形地貌
        2.2.2 水文
        2.2.3 气象
        2.2.4 地震
        2.2.5 土地类型与植被
    2.3 地质环境背景
        2.3.1 地层
        2.3.2 可采煤层
        2.3.3 构造
        2.3.4 水文地质
        2.3.5 工程地质条件
    2.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1 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2.4.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3章 华晟荣煤矿地质环境问题
    3.1 占用影响破坏土地资源
    3.2 矿山地质灾害
        3.2.1 地裂缝、地面塌陷现状评估
        3.2.2 崩塌、滑坡、泥石流
    3.3 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
        3.3.1 含水层疏干层位及高度
        3.3.2 地下水疏干的范围
    3.4 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
第4章 煤炭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与分析
    4.1 地表沉陷预测分析
        4.1.1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模型
        4.1.2 地表移动变形预测参数的确定及预测内容
        4.1.3 地表移动变形预测结果分析
    4.2 地质环境影响范围确定
        4.2.1 影响空间范围确定
        4.2.2 影响时间范围确定
    4.3 从土地利用角度分析其地质环境影响
    4.4 从地下水资源角度分析其地质环境影响
        4.4.1 煤矿开采对上覆含水层的影响预测
        4.4.2 煤矿开采对煤系地层下伏含水层影响分析
        4.4.3 矿井服务期采煤对含水层的影响预测评估
第5章 华晟荣煤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研究
    5.1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5.1.1 分区原则
        5.1.2 分区方法
        5.1.3 分区评述
    5.2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对策
        5.2.1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5.2.2 含水层破坏防治
        5.2.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防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山西省重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地质灾害概况
2 重大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预警
    2.1 典型隐患点概况
    2.2 专业监测部署方案
    2.3 监测预警系统研发
3 应用实例
4 结论

四、山西襄垣县采煤诱发地质灾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厚黄土区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响应机制的研究[D]. 徐树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煤层底板破坏与递进导升协同突水致灾机理研究[D]. 王进尚.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3]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D]. 周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长治盆地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及其控制[D]. 张晓辉.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8)
  • [5]长治潞安矿区煤层顶板渗流演变规律研究[D]. 张灿灿.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8)
  • [6]山西潞安漳村煤矿3煤水平延伸区水害预测与评价[D]. 苟云用.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 裴石诚.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8]安太堡边帮开采区9504~9508工作面地表移动与地表水防治措施研究[D]. 陈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长治市华晟荣煤矿地质环境影响分析与治理研究[D]. 李振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10]山西省重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研究[J]. 张成强,陈晋荣.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8(03)

标签:;  ;  ;  ;  ;  

山西省襄垣县采煤地质灾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