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血管造影在血管外科的应用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血管外科的应用

一、螺旋CT血管造影在血管外科等方面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邓茜泽[1](2021)在《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全世界范围内,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和致死人数日渐上升,尤其是心脑血管类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甚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能够安全而高效地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复合手术。伴随着复合手术的发展,现代医疗建筑中出现了新的医技空间,即复合手术室。在复合手术室中不仅能够进行外科手术,同时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术中转换为介入治疗模式和影像检查模式,现如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脏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以及骨科等多个科室之中。复合手术室的建设不仅代表了现代医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也标志着一所医院的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关于复合手术室的建设领域研究成果较少,对于已建成的案例也缺乏调研和分析,致使复合手术室的建设缺少较为整体性的理论指导和建筑设计参考模式。本文首先从医学概念和医疗模式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复合手术,为复合手术室的研究提供了医学概念基础,探讨了手术室的五个发展历程,明确了每一阶段手术室的基本特点,并从定义与内涵、分类、需求情况与临床应用、设置条件与规划流程、设备条件要求、人员配置与管理要求这六个方面对复合手术室进行了系统的概述。接着,本文通过分析西安地区医院的数量、等级及分类,选择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三所具有代表性的医院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建设的复合手术室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了西安地区复合手术室的建设现状。之后结合西安地区及国内其他省市的建设实例,从位置规划、工艺流程、功能组成、空间布局以及人性化设计这五个方面对复合手术室进行了较为整体的研究,明确了复合手术室的位置规划要满足洁净手术室以及影像设备两方面的环境要求,并且应当严格遵守洁净手术部的医疗工艺流程,统筹设计医护及检修人员、患者、物品、设备运输这4条主要流线,合理规划手术间、机房、控制间以及设备间这四类功能用房,在手术间的布局中,要综合考虑核心设备的选型、辅助设备的选择以及医护人员配置三个要点,此外本文还对复合手术室的空间布局模式进了平面和剖面两个维度的图示说明,运用图表分析了各类复合手术室的尺寸和面积,并展示了具体的布局图示以供参考,接着从模块化艺术玻璃、彩色照明以及玻璃天花的应用探讨了复合手术室的人性化设计。其次,本文研究了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的相关技术问题,总结了复合手术室在施工、辐射防护、净化空调、给排水、电气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这六个方面的建设要求。最后,本文就全篇对复合手术室的整体研究做出了总结,对我国复合手术室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之后我国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设提供参考。

郎克东[2](2021)在《基于不同算法对CTA图像中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斑块钙化成分识别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脑卒中是一种多病因的脑血管疾病,其中颈动脉狭窄在所有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因素中所占比例最高。鉴于颈动脉狭窄性脑卒中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负担逐年增加,准确诊断颈动脉狭窄度及识别斑块成分对脑卒中的预防和管理十分重要。当前,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检查颈动脉狭窄常用的无创方法,但颈动脉斑块形态多样性、诊断医师的主观性及颈动脉CTA检查数量的增加均给CTA传统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不同算法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成分进行半自动化或自动化的诊断,已成为计算机辅助诊断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颈动脉狭窄计算机辅助诊断一方面可通过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快速识别解决患者数量多、颈动脉CTA数据量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亦可对颈动脉复杂斑块特征进行定量识别,避免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方法1、基于随机游走算法半自动诊断CTA图像中颈动脉狭窄度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06月至2019年09月45例同期行头颈部CTA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患者的图像。DSA对颈动脉最狭窄处的诊断结果作为研究标准,选取颈动脉相同位置的轴位CTA图像,先用中值滤波去除噪声干扰,再应用随机游走算法半自动提取颈动脉边界,进一步应用阈值法得到颈动脉及管腔的二值化图像,最后计算出颈动脉狭窄度并与DSA诊断结果进行比较。2、基于U-net算法自动化识别CTA图像中颈动脉斑块钙化成分研究,回顾性分析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250例患者的头颈部CTA图像数据。5名患者的CTA图像因数据不完整或图像不清晰被排除,最终共纳入245名患者的CTA数据。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影像医师选取490张CTA轴位图像,构成包含440张CTA图像的训练数据集和50张CTA图像的实验数据集,并对训练数据集中的图像进行人工标记颈动脉管壁、管腔和斑块钙化。训练数据集用于U-net神经网络深度学习颈动脉斑块钙化特征,然后将训练好的U-net神经网络应用于实验数据集完成对斑块钙化的识别、分割,并计算出钙化面积和最大厚度,最后以人工标记斑块钙化为标准进行比较。结果1、基于随机游走算法半自动诊断CTA图像中颈动脉狭窄度与DSA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为0.81。对轻-中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更高,kappa值达到0.84。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基于随机游走算法诊断CTA图像中轻、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有所提高,分别为0.78、1.00,0.97、0.81,0.82、0.97。特别对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随机游走算法较其它半自动方法诊断效能更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7,P<0.05。2、基于U-net算法对CTA图像中颈动脉斑块钙化自动化分割效能较高,以人工标记钙化为标准,Dice相似系数达到0.83。颈动脉钙化面积、最大厚度与人工标记钙化的测量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Spearman相关系数ρ分别为0.97和0.93,P均小于0.01。结论1、基于随机游走算法半自动诊断CTA图像颈动脉狭窄度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可提高传统CTA的诊断效率。2、基于U-net神经网络自动化识别、分割CTA图像中的颈动脉斑块钙化可作为人工标记钙化的替代方式,同时可为医生提供钙化面积及最大厚度等特征信息。3、本文算法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不仅节省人力、时间成本,还为脑卒中的预防及颈动脉狭窄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林峰[3](2021)在《血管外科疾病临床资料管理与随访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血管外科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患者的影像资料以及术中视频资料对于整体治疗方案制定和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而血管外科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存在管理不规范、不系统以及调阅困难等问题,因此本团队开发一款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血管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管理及随访系统,命名为血脉相连,并对早期临床应用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建立血管外科疾病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库,通过标准的数据接口,向平台中的应用子模块提供数据支撑服务。设计软件的基本组成部分,服务器端、医生端、患者端分别对应不同的权限。共计80例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7月。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传统方法保存并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及随访,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血脉相连保存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对两组患者出院三个月后的临床资料丢失率、患者满意度和焦虑抑郁状态进行比较。结果:血脉相连系统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可以达到以下功能:(1)患者的临床病历和随访资料以电子版的形式保存于服务器硬盘及云端,进行系统规范化管理。(2)医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上传或调阅患者的临床资料。(3)患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调阅本人病历资料(包括影像/视频资料)。(4)其它辅助功能模块如随访提醒、网络问诊、专业科普可以正常使用。对纳入的血管外科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干预组检验资料、影像资料和介入手术视频丢失率为2.5%、2.5%和2.5%,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0%、25%和100%。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得分为39.38±5.24和40.10±5.0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46.73±6.24和48.35±3.36。干预组患者满意度为97.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7.5%。结论:血脉相连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成功的,并且在早期的临床应用中降低患者临床资料丢失率,改善患者情绪和就医满意度。

庞嫣琼[4](2020)在《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颅内动脉瘤在我国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瘤体破裂引发颅内出血,导致较高致残及致死率,后期治疗和康复也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经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经全脑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ngraphy,MSCTA)和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DSA是临床上公认的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准确率和敏感性可达99%,然而DSA对患者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在造影剂注射过程中需要使用导管法,往往会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由于MRI检查的时间较长,对术后的评估较差,对于早期的颅内动脉瘤很难发现,一般不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方法[2]。CTA血管成像技术不仅具有无创性,还有检查成本低、操作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的优点,它可以快速获得脑血管的解剖影像,不仅可以任意角度观察目标血管,还可以通过局部放大的方法显示和分析病变的细节特征[3]。CTA扫描速度快,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为动脉瘤的诊断和围手术期评价提供客观依据[4]。本研究期望能通过对比分析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解剖参数测量方面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探讨CTA的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应用价值。目的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测量结果、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穿支血管方面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探讨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检查影像资料,对比CTA及DSA的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和动脉瘤形态(包含轮廓、大小、位置等)及瘤体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对比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的符合程度和存在差异,从而探讨CTA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结果分析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检查影像检查资料,结果发现:(1)CTA测出的动脉瘤数113个,在与DSA的检查结果(DSA共检出动脉瘤116个)对比当中,发现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数目分别为5个和2个,而在这些假阴性的结果中并没有最大径大于3mm的瘤体实例出现,测得CTA的灵敏度为95.7%。而进一步将CTA与DSA的检查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比两种检查的检出率,对应的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2)对比两组瘤体的最大径和瘤颈测量数据,对于测量结果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评价、t检验验证,两种不同检查方式获得的瘤体最大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瘤颈的测量上,CTA与D-DSA两组测量值(?x±s,mm)分别为4.06±1.18mm、3.54±1.15mm,P值<0.05,提示CTA在有关瘤颈的测量上准确度欠佳。(3)DSA检查获得的对瘤颈部区域显示程度的影像资料均处于尚清晰和清晰之间,而CTA检查除去上述两种情况,还有6例显示模糊的图像,通过对所获取信息进行深一步的秩和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为,Z值为-2.889,所得P值为0.004,明显小于0.05,表明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其周围的穿支血管方面要优于CTA。结论1.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其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的测量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A检查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可靠方法;2.DSA对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及穿支血管显示方面的情况要优于CTA,DSA检查目前仍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最有价值的方法。

徐涛[5](2020)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B-Flow诊断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二维灰阶血流成像技术(B-Flow)诊断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及青岛大学第十五临床医学院血液透析中心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因物理检查异常或透析流量不足行上肢血管超声检查,其中56例患者透析泵血流量小于200ml/min并具有完整DSA检查记录纳入了研究范围。充分涂抹耦合剂,按顺序检查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吻合口、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结构,有无变异;观察管腔有无血栓、闭塞、狭窄、斑块、内膜增厚、假性动脉瘤、静脉瘤样扩张、血肿等;分别应用B-Flow、二维(2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能量多普勒(PDI)模式下测量桡动脉、吻合口、头静脉远、中、近段最窄处内径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测量狭窄处内径、PSV及临近未见明显狭窄处PSV,计算两处PSV的比值(PSVR)。应用PACS系统,测量DSA瘘道五个区域最窄处内径。将收集的临床信息及检查结果录入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0.05作为组间比较的检验水准。以DSA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用Kappa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出Kappa值,评价B-Flow、2D、CDFI、PDI对有无狭窄诊断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对指标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并得到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度、诊断指数、Kappa值等诊断评价结果。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不同测量方法内径值比较,组间比较用方差F检验。结果:56例AVF,DSA诊断63例狭窄,分别位于吻合口25处,头静脉远段、中段、近段各25处、12处、1处;B-Flow、2D、CDFI、PDI方法检查分别诊断AVF狭窄61处、58例、62例、61例;63处狭窄中血栓性狭窄8处,非血栓性狭窄55处。头静脉狭窄时B-Flow方法ROC曲线下面积0.923,敏感性为97.7%,特异性为86.8%,诊断指数0.845,准确率0.952;2D方法ROC曲线下面积0.909,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84.2%,诊断指数0.829,准确率0.946;CDFI方法ROC曲线下面积0.807,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68.4%,诊断指数0.614,准确率0.874;PDI方法ROC曲线下面积0.837,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73.7%,诊断指数0.675,准确率0.892。测量吻合口狭窄时B-Flow方法ROC曲线下面积0.928,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92%,诊断指数0.855,准确率0.929;2D方法ROC曲线下面积0.888,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84%,诊断指数0.755,准确率0.893;CDFI方法曲线下面积0.787,敏感性为77.4%,特异性为80%,诊断指数0.574,准确率0.786;PDI方法曲线下面积0.783,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76%,诊断指数0.566,准确率0.786。B-Flow、2D、CDFI、PDI诊断头静脉狭窄与DSA比较,Kappa值分别为0.861,0.842,0.632,0.688;B-Flow、2D、CDFI、PDI诊断吻合口狭窄与DSA比较,Kappa值分别为0.855,0.782,0.570,0.566。狭窄头静脉PSV与DSA测量狭窄内径间呈正相关关系(r:0.401,P<0.05),PSVR与DSA测量狭窄内径间呈正相关关系(r:0.390,P<0.05);狭窄吻合口PSV与DSA测量狭窄内径间呈正相关关系(r:0.437,P<0.05),PSVR与DSA测量狭窄内径间呈正相关关系(r:0.511,P<0.05)结论:测量AVF狭窄内径,B-Flow优于2D、CDFI、PDI,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B-Flow诊断透析患者AVF狭窄效果良好,可作为AVF狭窄诊断、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龚德盼[6](2020)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咯血复发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进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术前未进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即刻止血率、责任血管检出率、无咯血生存率以及咯血复发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咯血复发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因咯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纳入67名接受了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咯血患者,纳入患者随访1年后,分析两组患者即刻止血率、责任血管检出率、无咯血生存率以及咯血复发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咯血患者总体即刻止血率为85.07%(57/67),MSCTA组88.57%(31/35),对照组81.25%(26/32),两组患者即刻止血率对比无差异(X2=0.706,P=0.401);2.MSCTA组比对照组可以检出更多责任血管数(1423.5vs854.50[秩次和],P=0.003),且MSCTA更有利于DSA下检出非支气管动脉系统血管(1372.0vs906.00[秩次和],P=0.018)。3.MSCTA组7天无咯血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8/35]vs53.1%[17/32],p=0.011);4.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MSCTA检查是患者咯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SCTA组优于对照组3.5倍(OR为3.529,95%可信区间为1.198-10.401,p=0.022);结论:1.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即刻止血率无明显影响;2.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检出咯血责任血管且有助于发现非支气管动脉系统责任血管;3.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提高咯血患者7天无咯血生存率;4.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可能是咯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推荐为咯血患者常规行胸部MSCTA检查。

特日根萨仁[7](2020)在《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一体化成像在胸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CT低剂量一体化模式评价胸痛患者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因胸痛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的患者80例,定义为A组,应用第三代双源CT Turbo Flash扫描模式,其中30天内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患者40例,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冠状动脉成像结果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一致性。评估其成像的主、客观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并分别与另外选取的使用第三代双源CT单次分开扫描的冠状动脉CTA、肺动脉CTA及主动脉CTA患者各80例(分别设为B、C、D组)对比研究。结果(1)客观图像质量:测量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不同区域的血管增强CT值,并计算出CNR值及SNR值,A组与B、C、D组各测量点之间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R及SNR值无明显差异。(2)主观图像质量:A组与B、C、D组之间主观图像质量无显着差异(P>0.05)。(3)冠状动脉准确性评价:40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最终共纳入691个血管节段进行分析,基于节段水平分析,灵敏度为83%(152/183),特异度为97.1%(495/508),阳性预测值91%(152/165),阴性预测值94.2%(495/526)。基于血管分析灵敏度为82.9%(39/47),特异度为95.9%(70/73),阳性预测值92.8%(39/42),阴性预测值89.7%(70/78)。基于血管分析灵敏度为82.9%(39/47),特异度为95.9%(70/73),阳性预测值92.8%(39/42),阴性预测值89.7%(70/78)。胸痛三联一体化扫描的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高度一致。(4)辐射剂量:胸痛三联一体化扫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66±1.22m Sv,高于单纯冠状动脉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2.02±0.31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单纯肺动脉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3.65±1.23m Sv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于单纯主动脉检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4.16±1.22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三代双源CT在胸痛三联检查中可以达到低辐射剂量和低造影剂用量,对未明确病因的急性胸痛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满足临床日常检查需要。(1)图像质量:与单纯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CTA对比,胸痛三联一体化成像模式图像质量无显着差异,满足诊断要求。(2)辐射剂量:与单纯冠状动脉CTA对比胸痛三联一体化成像模式辐射剂量较高,但与肺动脉CTA辐射剂量无显着差异,且低于主动脉CTA辐射剂量。(3)冠状动脉准确性:第三代双源CT胸痛三联一体化扫描的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高度一致。

张建婷[8](2020)在《13例子宫动静脉瘘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子宫动静脉瘘的临床特征,发病因素、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子宫动静脉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随访方式为电话、门诊。[结果]13例患者均为育龄女性,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为31.08±4.99岁,均有宫腔操作史,6例有剖宫产史,7例顺产史,其中1例滋养细胞肿瘤,2例为瘢痕妊娠(Cesarean section pregnancy,CSP)。13例患者中5例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出现突发阴道大量流血;1例间断阴道流血,开始量少渐增多直至大出血休克;1例表现为人流术后立即出现大量阴道流血不止;1例顺产后20天恶露干净,10余天后,突发阴道流血;月经异常5例: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多,伴下腹痛、腰酸胀。13例患者均先经彩色多普勒初步诊断,1例进一步盆腔MRA确诊,12例行DSA确诊。1例保守治疗;2例行开腹全子宫切除+双侧输卵管切除术;2例行UAE+开腹子宫瘢痕切除术+修补术;8例行UAE术。13例患者中3例复发。[结论]1、子宫创伤史是获得性子宫动静脉瘘的高危因素;以突发性阴道流血为主要临床症状。2、诊断该疾病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诊断及随访的首选方法。CT、MRI能了解病灶的盆腔解剖关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诊断子宫动静脉瘘的金标准。3、在治疗该疾病时,应结合患者年龄、症状、生育需求、个人意愿及经济情况综合考虑。症状较轻、无症状、随访条件可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定期随访及药物治疗相结合;症状较重、有生育需求或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有较高的治愈率及良好的预后;如患者症状较重、无生育需求可选择子宫全切术,到达根治的效果;对于外生型瘢痕妊娠合并子宫动静脉瘘的患者,可以选用UAE+瘢痕病灶切除术,此方案较安全、治疗较为彻底。

李辉,李娟,王东,刘丽珍,陈李鹏,左越,韩相锋,王振东,薛虎[9](2019)在《计算机辅助个性化3D打印在治疗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探讨3D打印辅助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案制定和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临汾市人民医院诊治主动脉夹层的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5~58(37.2±8.2)岁。所有患者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均行主动脉3D实体打印,依据主动脉CTA和3D打印模型相结合制订手术方案,并全部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完成手术20例患者,术后1例患者死亡。患者术前近端破口真腔直径(21.4±1.4)mm,术后1个月(24.2±1.3)mm;术前气管分叉真腔直径(21.2±0.8)mm,术后1个月(23.9±1.2)mm,两者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扩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腹腔干水平真腔直径(13.8±2.1)mm,术后1个月(14.1±1.4)mm,术前肾动脉水平真腔直径(11.3±2.3)mm,术后1个月(11.5±1.4)mm,术后较术前均无明显扩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D打印能够真实还原病变主动脉形态,可以直观、立体地了解病变,对病理分型、术前数据测量、手术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陈吉军,夏惠敏[10](2019)在《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动脉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下肢动脉血管疾病对人们的健康与正常生活有较大影响,如何对下肢动脉血管疾病进行有效诊断以便进行治疗,是值得关注的问题。CT血管成像在了解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疾病情况,帮助医生有效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扫描速度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为凸显。基于以上,该文将对CT血管成像,尤其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粗浅阐述,希望以此为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帮助。

二、螺旋CT血管造影在血管外科等方面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CT血管造影在血管外科等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典型疾病的现状与影响
        1.1.2 治疗模式与医治空间的发展
        1.1.3 医疗影像设备行业的发展
        1.1.4 所属研究课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复合手术及复合手术室概述
    2.1 复合手术
        2.1.1 医学概念说明
        2.1.2 医疗流程介绍
    2.2 手术室的发展历程
    2.3 复合手术室
        2.3.1 定义与内涵
        2.3.2 分类
        2.3.3 需求情况与临床应用
        2.3.4 设置条件与规划流程
        2.3.5 设备条件要求
        2.3.6 人员配置与管理要求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地区复合手术室案例调研分析
    3.1 西安地区医院及复合手术室建设现状
        3.1.1 医院数量及分级、分类状况
        3.1.2 复合手术室建设情况
    3.2 西安地区复合手术室典型案例调研
        3.2.1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3.2.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3.2.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3 西安地区复合手术室建设情况总结
        3.3.1 建设现状总结
        3.3.2 规划设计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研究
    4.1 位置规划
        4.1.1 满足洁净手术室的要求
        4.1.2 满足影像设备的要求
    4.2 工艺流程
        4.2.1 工作人员流程
        4.2.2 患者流程
        4.2.3 物品流程
        4.2.4 影像设备运输流线
    4.3 功能组成
        4.3.1 单模式复合
        4.3.2 多模式复合
    4.4 空间布局
        4.4.1 空间布局要点
        4.4.2 空间布局模式
        4.4.3 空间尺寸要求
        4.4.4 空间布局图示
    4.5 人性化设计
        4.5.1 模块化墙板及艺术玻璃的应用
        4.5.2 彩色照明的应用
        4.5.3 景观天花的应用
    4.6 本章小节
5 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技术研究
    5.1 施工要求
        5.1.1 地面施工要求
        5.1.2 墙面施工要求
        5.1.3 顶面施工要求
    5.2 辐射防护要求
        5.2.1 DSA、CT复合手术室辐射防护要求
        5.2.2 MRI复合手术室辐射防护要求
    5.3 净化空调要求
        5.3.1 功能用房洁净等级
        5.3.2 净化空调系统要求
    5.4 给排水要求
    5.5 电气要求
        5.5.1 DSA复合手术室电气要求
        5.5.2 CT复合手术室电气要求
        5.5.3 MRI复合手术室电气要求
    5.6 数字化信息系统
        5.6.1 PACS系统集成
        5.6.2 手术中心控制系统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二 调研表格及问卷
致谢

(2)基于不同算法对CTA图像中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斑块钙化成分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图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像素特征的分割方法
        1.2.2 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
    1.3 既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本研究的出发点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随机游走算法半自动诊断CTA图像中颈动脉狭窄度
    2.1 随机游走算法
    2.2 研究材料
        2.2.1 临床资料
        2.2.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2.2.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2.4 影像学检查和图像获取
        2.2.5 CTA和 DSA图像分析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2.5 实验结果
        2.5.1 血管分割结果
        2.5.2 随机游走算法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
        2.5.3 随机游走算法与传统CTA诊断结果的比较
        2.5.4 随机游走算法与其他半自动方法诊断效能的比较
第三章 基于U-net算法自动识别 CTA 图像中颈动脉斑块钙化
    3.1 U-net神经网络
    3.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3.3 研究材料
        3.3.1 临床资料
        3.3.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3.3.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3.3.4 CTA检查
        3.3.5 建立头颈CTA图像数据集
        3.3.6 头颈CTA数据集图像分析
    3.4 研究方法
        3.4.1 U-net 算法分割颈动脉斑块流程
        3.4.2 U-net算法分割颈动脉斑块具体实验步骤
    3.5 算法分割性能评价指标和统计学方法
    3.6 实验结果
        3.6.1 颈动脉斑块钙化分割结果
        3.6.2 颈动脉斑块钙化最大厚度、面积分割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4.2 精确诊断颈动脉狭窄度的意义
    4.3 应用随机游走算法诊断颈动脉狭窄度的意义
    4.4 应用U-net神经网络识别并量化斑块钙化的意义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像分割算法在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方面的应用: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血管外科疾病临床资料管理与随访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血管外科疾病的特点
    1.2 移动医疗软件在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材料与方法
    2.1 血脉相连软件系统设计
    2.2 血脉相连软件功能介绍
    2.3 血脉相连软件应用评估
3.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丢失率比较
    3.3 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3 个月的S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3 个月的SDS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出院后3 个月满意度比较
    3.6 MARS评分结果
4.讨论
    4.1 影像学技术在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发展
    4.2 血脉相连APP保存出院患者临床资料的效果及意义
    4.3 血脉相连APP可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4.4 血脉相连APP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4.6 本研究的后续研究思路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4)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B-Flow诊断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资料
    2.仪器与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DSA诊断AVF狭窄数量及狭窄的类型
    2.B-Flow、2D、CDFI、PDI模式诊断AVF狭窄数量
    3.AVF狭窄性质
    4.B-Flow、2D、CDFI、PDI测量头静脉、吻合口、桡动脉最窄处内径与DSA测量结果比较
    5.B-Flow、2D、CDFI、PDI测量头静脉狭窄结果与DSA结果进行比较
    6.B-Flow、2D、CDFI、PDI测量吻合口狭窄结果与DSA结果进行比较
    7.狭窄头静脉PSV、PSVR与 DSA测量狭窄内径测量值相关性分析
    8.狭窄吻合口PSV、PSVR与 DSA测量狭窄内径测量值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咯血复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概念及机制
    2.1 咯血概念
    2.2 咯血机制
    2.3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4-
3.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临床资料收集
    3.2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
    3.3 支气管动脉栓塞技术
    3.4 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基线特征比较
    4.2 责任血管
    4.3 logistics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咯血复发影响因素
    4.4 即刻止血率及无咯血生存率Kaplan Meier估计曲线
    4.5 病例介绍
5.讨论
6.局限性
7.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索引
后记

(7)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一体化成像在胸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T成像在胸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13例子宫动静脉瘘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动静脉瘘的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计算机辅助个性化3D打印在治疗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三维建模和3D打印
    1.3 手术方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情况
    2.2 术前及术后指标
    2.3 并发症
3 讨论

(10)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借CTA技术,分析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1 螺旋CT血管造影原理
    1.2 下肢动脉CTA操作参数的选择
        1.2.1 兴趣区范围确定
        1.2.2 使用对比剂的要点
        1.2.3 准直的选择
        1.2.4 螺距的选择
    1.3 CT血管成像中的后处理技术
        1.3.1 后处理技术中的MIP技术
        1.3.2 后处理技术中的SSD技术
        1.3.3 后处理技术中的MPR技术
        1.3.4 后处理技术中的VR及VE技术
2 下肢CTA的临床应用
    2.1 下肢动脉闭塞及狭窄性病变
    2.2 动脉瘤
    2.3 动脉损伤性疾病
    2.4 其他下肢动脉血管疾病
3 结语

四、螺旋CT血管造影在血管外科等方面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研究[D]. 邓茜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不同算法对CTA图像中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斑块钙化成分识别的研究[D]. 郎克东. 河北大学, 2021(09)
  • [3]血管外科疾病临床资料管理与随访软件的开发与应用[D]. 林峰.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D]. 庞嫣琼.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5]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B-Flow诊断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D]. 徐涛. 青岛大学, 2020(01)
  • [6]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咯血复发的研究[D]. 龚德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一体化成像在胸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D]. 特日根萨仁.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8]13例子宫动静脉瘘临床分析[D]. 张建婷.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计算机辅助个性化3D打印在治疗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研究[J]. 李辉,李娟,王东,刘丽珍,陈李鹏,左越,韩相锋,王振东,薛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11)
  • [10]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陈吉军,夏惠敏. 双足与保健, 2019(20)

标签:;  ;  ;  ;  ;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血管外科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