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贮时青贮饲料质量和硝酸盐—~(15)N还原之间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晶晶,孙芸,吴庆宇,周昕,黄秋莲,王健,张嘉宾,孙海霞,曹阳[1](2022)在《受风灾倒伏玉米的青贮调制及其发酵品质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贮是对高水分作物或牧草饲料调制加工的有效措施。玉米在不同生长时期、留茬高度刈割等都可能会影响青贮饲料的品质。本文阐述了倒伏玉米附着微生物、营养成分以及留茬高度等对发酵品质的影响,并介绍了当前玉米青贮的调制方法及技术,旨在为受风灾倒伏玉米或未成熟玉米饲料化的安全利用提供参考。
周晓康[2](2021)在《甘蔗(尾)与桑叶或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探讨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水平较高的甘蔗尾和甘蔗分别与粗蛋白质水平较高的桑叶和构树叶混合青贮的效果,两种原料的新鲜样质量混合比例分别为100%vs 0%、75%vs 25%、50%vs 50%、25%vs 75%、0%vs100%,青贮完成后分析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及其常规营养成分变化规律,并分析有氧暴露后青贮发酵指标和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各项试验结果分述如下:试验一:甘蔗尾与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与甘蔗尾单独青贮相比,和桑叶混合增加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乳酸、乙酸和丙酸的含量(P<0.05)。与桑叶单独青贮相比,和甘蔗尾混合对其混合青贮饲料的p H值和氨态氮含量的影响较弱,但这能降低其有氧暴露后p H值和酵母菌数量的增长速率,并随混合青贮中甘蔗尾占比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25%桑叶与75%甘蔗尾混合青贮更倾向提高其混合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试验二:甘蔗与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与甘蔗单独青贮相比,和桑叶混合青贮增加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质、乙酸和丙酸含量,降低了乙醇含量和青贮损失(P<0.05)。与桑叶单独青贮相比,和甘蔗混合青贮增加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乳酸、乙酸含量,降低了p H值、氨态氮、丁酸含量和肠杆菌数量(P<0.05),这显着改善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当25%桑叶与75%甘蔗混合青贮时,能明显抑制其混合青贮饲料有氧暴露后的氨态氮生成,还能促进乙酸的产生,其青贮品质表现最佳。试验三:甘蔗尾与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与甘蔗尾单独青贮相比,和构树叶混合青贮增加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乙酸含量,提高了其有氧暴露后乙酸和丙酸的增长速率,降低了肠杆菌数量(P<0.05)。与构树叶单独青贮相比,和甘蔗尾混合青贮增加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当25%构树叶与75%甘蔗尾混合青贮时,能显着降低其混合青贮饲料的p H值和氨态氮含量(P<0.05)。结果表明,与构树叶混合时,甘蔗尾超过75%才能明显改善其混合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试验四:甘蔗与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与甘蔗单独青贮相比,和构树叶混合青贮降低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乙醇含量(P<0.05)。与构树叶单独青贮相比,和75%甘蔗混合青贮增加了其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乳酸和乙酸含量,同时降低了p H值、氨态氮和丁酸含量(P<0.05),并使其混合青贮饲料有氧暴露后的p H值更稳定,同时大幅抑制霉菌数量的增长。结果表明,与构树叶混合时,甘蔗占比为75%能显着改善其混合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综上所述,与桑叶混合时,甘蔗占比不低于25%能显着改善其混合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与构树叶混合时,甘蔗占比不低于75%能显着改善其混合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
黎松松[3](2021)在《混播箭筈豌豆或施肥对燕麦草地减肥增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叶勒生·托合达别克[4](2021)在《甜高粱糖稀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娇[5](2021)在《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酶活性及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消化道组织形态、酶活性以及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是动物消化道发育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其生长育肥性能。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的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消化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揭示卡拉库尔羊消化道及其内容物对混合青贮的响应机理,为甜高粱混合青贮饲喂卡拉库尔羊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选择4月龄、体重(25.95±1.37)kg的公卡拉库尔羊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在甜高粱与苜蓿比为100:0(100%SS)、80:20(80%SS)、60:40(60%SS)、40:60(40%SS)、20:80(20%SS)的基础上补饲40%的精料,3个月的饲养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采样,分别测定测定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的组织形态学指标、消化酶活性、瘤胃及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试验一: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40%SS组宰前活重及瘤胃重/复胃重显着高于80%SS和100%SS组(P<0.05);各组间复胃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2)随混合青贮中甜高粱比例的减少,瘤胃黏膜下层厚及网胃肌层厚度呈先升高后降低二次曲线趋势(P<0.05);网、瓣胃角质层厚度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20%SS和40%SS组显着低于前三组(P<0.05);瘤、网胃乳头高度、固有膜宽度、瓣胃肌层厚及皱胃黏膜厚、黏膜下层厚均呈线性升高趋势(P<0.05)。(3)随混合青贮中甜高粱比例的增减少,小肠段的绒毛高度呈线性升高趋势(P<0.05),100%SS组显着低于60%SS、40%SS和20%SS组(P<0.05);40%SS组回肠V/C值显着高于80%SS和100%SS组(P<0.05);小肠段的隐窝深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在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二: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消化道p H随甜高粱比例的减少而下降,甜高粱占比20%时,p H最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40%SS组的蛋白水解酶和氨基肽酶活性在瘤胃、瓣胃及皱胃中显着高于60%SS、80%SS及100%SS组(P<0.05),复胃中内切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及木聚糖酶活性随甜高粱比例的减少呈升高趋势,40%SS组活性最高;(3)40%SS组显着增强了小肠黏膜上糜蛋白酶、胰蛋白酶、α-淀粉酶及脂肪酶活性(P<0.05);空肠内容物中糜蛋白酶、α-淀粉酶及回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活性呈线性升高趋势,40%SS组显着高于前3组(P<0.05)。试验三:不同比例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瘤胃、盲肠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差异的影响。(1)瘤胃及盲肠内容物的细菌群落明显受混合青贮中甜高粱比例的影响,随着混合青贮中甜高粱比例的减少,瘤胃中OTUs数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混合青贮中甜高粱占比40%时OTUs数量最多;盲肠中OTUs数量逐渐下降。(2)瘤胃细菌在门水平上的厚壁菌门、unidentified_Bacteria、广古菌门以及属水平上的解琥珀酸菌属、奎因氏菌属、Candidatus_Saccharimonas及甲烷短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随甜高粱比例减少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60%SS组显着高于80%SS和100%SS组(P<0.05)。盲肠细菌在门水平上的螺旋体门和软壁菌门相对丰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属水平上的unidentified_Bacteroidales、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解琥珀酸菌属、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值逐渐降低,但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在KEGG2级预测表明,瘤胃微生物的细胞增殖和死亡、酶家族及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等功能随着混合青贮中甜高粱比例的减少而升高(P>0.05);100%SS和80%SS组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在盲肠内显着高于20%SS、40%SS和60%SS组(P<0.05)。综上所述,随着混合青贮中甜高粱比例的减少,显着提高卡拉库尔羊消化道内消化酶活性,促进了卡拉库尔羊复胃及小肠的发育,改善了卡拉库尔羊瘤胃及盲肠细菌群落,甜高粱与苜蓿比为60:40及40:60的混合青贮,更有利于卡拉库尔羊消化道对饲粮的消化吸收。
胡宗福[6](2021)在《菌酶对苜蓿青贮品质调控的微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青贮苜蓿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逐步增多,但苜蓿缓冲能值高,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使得优质青贮苜蓿的制作比较困难。不同的青贮发酵剂对青贮发酵和有氧暴露过程中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产生不同的动态变化,这就造成了青贮特性和营养品质在不同处理间的差异。然而,由于研究技术发展的局限,不同添加剂处理对青贮饲料菌群生态及其代谢物的影响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菌制剂,特别是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可利用青贮原料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降低饲料p H,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有效保持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不同酶制剂可以分解饲料中相应的底物,产生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同样促进了乳酸菌的繁殖。本文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研究对象,结合营养学、高通量测序、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首先研究了不同菌剂、酶制剂及酶菌混合处理青贮和有氧暴露期间苜蓿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发酵品质的关联性,又进一步探索了菌酶处理青贮苜蓿的菌群演替、表观形态、代谢组产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菌剂处理对苜蓿青贮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联合处理(LPBS)的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及其与发酵品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组p H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物质和乳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菌剂处理提高了青贮品质。菌群分析表明菌剂处理改变了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对照组青贮饲料细菌群落以Garciella(30.3%)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24.8%)为主。LP和LPBS菌剂处理组以单一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主,丰度分别为98.2%和97.2%。BS菌剂处理组以乳杆菌属(73.8%)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与处理组青贮苜蓿(LP、BS、LPBS)p H呈负相关,与乳酸呈正相关(P<0.05);Garciella和肠球菌属与对照组p H和丙酸呈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LP及LPBS组具有较好的青贮品质,并与菌群中乳杆菌属相关联。(2)酶制剂和酶菌联合处理对苜蓿青贮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本试验研究纤维素酶+ɑ-半乳糖苷酶(CEGA)、纤维素酶+植物乳杆菌(CELP)、ɑ-半乳糖苷酶+植物乳杆菌(GALP)处理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及其与发酵品质的关联性。与对照组(CON)相比,各处理青贮发酵品质均有改善,表现为p H降低、氨氮含量降低、乳酸含量增加(P<0.05)。菌群分析表明,酶处理改变了青贮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处理组CELP、GALP青贮饲料的细菌群落以乳杆菌属为主,丰度分别是97.88%和96.74%。CEGA组以乳杆菌属和片球菌属(Pediococcus)为主,丰度分别49.64%和35.31%。对照组中Garciella丰度最大,为30.21%,而乳杆菌属丰度仅为12.11%。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与CELP和GALP组青贮饲料中乳酸含量呈正相关性,而Garciella和肠球菌属与对照组中的p H值、丙酸和丁酸含量呈正相关性(P<0.05)。片球菌属和魏氏菌属(Weissella)与CEGA青贮中的乙酸含量呈正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CELP处理组是最佳处理,其青贮品质与乳杆菌属相关联。(3)菌剂处理对青贮苜蓿有氧暴露期间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试验研究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处理对青贮苜蓿在有氧暴露期间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有氧暴露分0 d(PO0)、7 d(PO7)及14 d(PO14)等3个采样时间段。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有氧暴露使青贮饲料p H上升,乳酸含量下降。相比对照组,副干酪乳杆菌在有氧暴露期间p H升高幅度更小,乳酸含量更高(P<0.05)。菌群分析显示细菌菌群受到了有氧暴露的影响。对照组主要以乳杆菌属、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肠球菌属为主,其中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丰度逐渐下降;处理组主要以乳杆菌属为主,其丰度逐渐下降。此外,醋杆菌属(Acetobacter)在对照组和处理组有氧暴露14 d的样本中均出现丰度大幅增大的现象。关联性分析发现,乳杆菌属与LC组的乳酸含量呈正相关,而与p H呈负相关(P<0.05),肠杆菌属、肠球菌属、魏氏菌属、Cedecea、Sporolactobacillus与乳酸呈负相关,与p H呈正相关(P<0.05),醋杆菌属与乙酸负相关(P<0.05)。真菌菌群也受到有氧暴露的影响。在门水平上,对照组中的优势菌群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度逐渐增大,由有氧暴露0 d的67.57%增至14 d的99.51%。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由0 d的32.43%降至14 d的0.49%。处理组子囊菌门为优势菌群,丰度维持在94.79%至99.93%。在属水平上,对照组中的优势菌群为unclassified_Eurotiales,丰度由有氧暴露0 d的30.83%增至14 d的90.52%。处理组unclassified_Eurotiales的丰度由有氧暴露0 d的44.55%增至有氧暴露14 d的93.99%。关联性分析未发现真菌菌群与青贮品质的关联性。本试验表明,副干酪乳杆菌处理提高了苜蓿青贮品质和有氧暴露品质,其中乳杆菌属与其品质提升有关联。(4)菌酶处理苜蓿青贮菌群演替、表观形态及代谢组产物分析青贮苜蓿分对照组(CON组)、干酪乳杆菌(L.casei)处理(LC组)和纤维素酶(Cellulase)处理(CE组)三个组,在青贮前(FA)、青贮7 d、56 d及有氧暴露3 d四个时间段取样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酶和菌处理降低了青贮p H(P<0.05),提高了乳酸产量(P<0.05),改善了苜蓿青贮品质,其中干酪乳杆菌青贮效果最好。菌群分析共获得了1095个OTU,隶属27个门、511个属。在新鲜苜蓿(FA)中获得764个OTU,隶属21个门、422个属,其中鞘脂菌属(Sphingobium)丰度最大。青贮后菌群多样性下降,青贮菌群演替规律表明乳酸菌菌群,特别是乳杆菌属的菌群获得了发展。乳杆菌属在对照组中发展较慢,在青贮7 d饲料中(CON7d)中丰度仅为37.3%,在青贮56d的丰度是75.10%,有氧暴露后丰度降为42.02%。乳杆菌属在CE处理组中发展迅速,在青贮7 d就已经达到93.19%,在青贮56 d为83.93%,有氧暴露后降为79.69%。乳杆菌属在LC处理组中获得了最大的发展,青贮7 d丰度达98.37%,在青贮56 d丰度达94.7%,有氧暴露后丰度仍达91.70%。此外,肠球菌属在对照组也有一定的丰度。扫描电镜显示苜蓿叶片表面蜡质层在新鲜苜蓿是完整的,在CON组青贮苜蓿中几乎完全分解,在CE和LC组青贮苜蓿中部分分解。此外,CON组叶片表面黏附细菌以球菌为多;而CE和LC组叶片表面细菌以杆菌为多。代谢组学检测结果表明,有氧暴露3 d样品中存在196种代谢物,其中有112种代谢物在组间差异显着(P<0.05)。这些代谢物主要归类为有机酸类、糖类、氨基酸类、醇类、酯类、及酮醛类等。代谢物中有机酸的种类最多,多达52种。糖类有19种,醇类有22种,酯类有18种,氨基酸类仅8种。其中多种有机酸、醇类及醛酮类具有抗菌活性,对有氧稳定性有积极作用。关联性分析显示,多种代谢物与乳杆菌属相关联,如乳酸、2-羟基丁酸、缬氨酸、异亮氨酸、氢肉桂酸、3-(4-羟基苯基)丙酸、苯甲酸、琥珀酸、2-脱氧赤藓醇、N-乙酰-L-亮氨酸、乙酰醇、2,5-二羟基苯甲醛、D-阿拉伯糖醇、苏糖酸、乙酰水杨酸(P<0.05)。此外,氢化肉桂酸、3-(4-羟基苯基)丙酸、苯甲酸、琥珀酸、2-脱氧赤藓醇、N-乙酰-L-亮氨酸、丙酮醇、2,5-二羟基苯甲醛和D-阿拉伯糖醇等与乳球菌属及肠球菌属相关联(P<0.05)。综上所述,菌剂、酶制剂及其复合制剂能够提高青贮苜蓿饲料的青贮品质,降低p H,提高乳酸产量。菌剂、酶制剂及其复合制剂均能够提高苜蓿青贮和有氧暴露过程中的乳酸菌菌群,主要是乳杆菌属的丰度,但乳酸菌菌剂比酶制剂及非乳酸菌菌剂明显提高乳杆菌属。短期有氧暴露后,菌酶处理的青贮苜蓿发酵代谢物存在差异,并与菌群中乳酸菌存在关联性。菌剂处理还可改善有氧暴露青贮苜蓿菌群和代谢物的稳定性,因此对提高有氧暴露青贮苜蓿的品质具有积极作用。在本研究中,纤维素酶+植物乳杆菌处理、干酪乳杆菌处理和副干酪乳杆菌处理的青贮效果好于其他菌剂及酶制剂处理,可推荐为苜蓿青贮的发酵剂(接种剂)。
白扬[7](2021)在《内蒙古放牧和舍饲牛肉稳定同位素与矿物质元素溯源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牛肉稳定同位素、矿物质元素缺乏系统的检测和评价。从内蒙古自东向西8个旗县采集放牧和舍饲牛背最长肌样品共97份,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和14种矿物质元素,对饲养方式和产地进行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并选择变量和数据处理方法建立和优化牛肉放牧与舍饲判别模型。结果表明牛肉中稳定同位素、矿物质元素均存在饲养方式和产地差异。放牧牛肉δ13C值为(-20.89±3.09)‰,δ15N值(7.45±1.71)‰。舍饲牛肉δ13C值为(-13.97±4.55)‰,δ15N值(4.79±1.20)‰。碳氮稳定同位素散点图和矿物质元素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图显示放牧与舍饲牛肉的聚类可以分离,地区聚类与饲养方式聚类一致,放牧旗县与舍饲旗县分别聚类。进一步分析矿物质元素可以更好的分离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2个放牧地区及科尔沁左翼后旗、巴林右旗、正蓝旗和乌审旗4个舍饲旗县。稳定同位素结合矿物质元素鉴别放牧和舍饲牛肉初始和交叉验证正确率均为100%,放牧盟市牛肉初始和交叉验证正确率均为100%,舍饲旗县牛肉初始和交叉验证正确率分别为100%、98.6%,溯源效果优于单一的溯源技术。不同指标鉴别牛肉饲养方式效果优劣顺序依次为:稳定同位素结合矿物质元素>稳定同位素>矿物质元素,鉴别牛肉产地效果优劣顺序依次为:稳定同位素结合矿物质元素>矿物质元素>稳定同位素。饲养方式、产地稳定同位素和矿物质元素的配伍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差异不显着,常规统计对稳定同位素和矿物质元素整体差异不敏感。放牧牛肉δ15N、Ni、Sr和Tl显着高于舍饲牛肉,舍饲牛肉δ13C、Se、Rb和Cs显着高于放牧牛肉。牛肉中Se自东部向西部有递增趋势,Mn自东部向西部有递减趋势。以δ13C、δ15N、Se、Rb和Sr指标建立放牧和舍饲牛肉软独立模式分类(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ies,SIMCA)模型,内部和外部验证判别正确率均为100%。总之,利用稳定同位素和矿物质元素可以区分内蒙古牛饲养方式和地理来源。
李敏[8](2021)在《奶牛瘤胃细菌群落结构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饲料蛋白质资源短缺且严重依赖于进口,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致力于提高奶牛蛋白质利用效率,但尽管如此,奶牛氮利用率(NUE)仍然很低仅为25%左右。奶牛氮利用率低不仅浪费饲料氮源,还易污染环境。因此,提高奶牛NUE仍然是学科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明确了奶牛瘤胃微生物在宿主饲料消化,营养吸收和生产性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瘤胃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对奶牛NUE的相关性研究仍较少。研究表明,血浆Δ15N可以克服个体层面的差异,有效评估奶牛NUE。因此,本试验通过大群体奶牛的泌乳性能、瘤胃发酵指标和血液生化水平的分析,揭示影响荷斯坦奶牛NUE的个体生理因素;并根据Δ15N和乳蛋白产量(MPY)为NUE指标进行筛选分组,分为高氮利用效率-高乳蛋白产量(HE_HP)、中氮利用效率-中乳蛋白产量(ME_MP)、低氮利用效率-低乳蛋白产量(LE_LP),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NUE奶牛的瘤胃细菌菌群组成,并筛选出影响NUE的瘤胃细菌。试验一:荷斯坦奶牛的泌乳性能、瘤胃发酵指标和血液生化水平对氮利用率的影响。试验根据健康状况和泌乳信息筛选284头同一日粮、同一胎次(2胎)、泌乳日龄为24d-77d的健康荷斯坦奶牛,记录奶牛的日粮组成、胎次、产奶量、泌乳日龄等信息。采集乳样、瘤胃液和血液,分别检测其乳成分、瘤胃发酵指标、血浆Δ15N以及血液生化指标。试验结果如下:(1):奶牛泌乳日龄(DIM)、产奶量(MY)、乳蛋白含量(MP)与MPY显着正相关(P<0.01)。此外,奶牛MY、MPY与Δ15N显着负相关(P<0.01)。(2):乙酸/丙酸、异丁酸和戊酸与Δ15N显着正相关(P<0.01),而瘤胃发酵指标与MPY无显着相关性(P>0.05)。(3):非酯化脂肪酸(NEFA)、尿酸(UA)和嘌呤衍生物(PD)与Δ15N呈显着负相关(P<0.05),血尿素氮(PUN)、游离氨基酸(FAA)、UA、PD与MPY显着相关(P<0.05)。试验二:奶牛瘤胃细菌群落结构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分析。试验根据Δ15N和MPY指标从284头荷斯坦奶牛筛选出21头,并分组为:HE_HP组(n=7)、ME_MP组(n=7)、LE_LP组(n=7)。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Alpha多样性发现,LE_LP组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显着高于HE_HP组、ME_MP组(P<0.05),表明LE_LP组奶牛瘤胃细菌菌群有较高的多样性;PCo A分析发现HE_HP组和LE_LP组奶牛瘤胃细菌组成存在显着差异(P<0.01)。(2)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三组间共同的优势菌门。其中Firmicutes在HE_HP组、ME_MP组的相对丰度显着低于LE_LP组(P<0.01);而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着低于LE_LP组(P<0.01)。(3)在科水平上,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琥珀酸弧菌科(Succini vibrion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为三组的优势菌科。其中Succinivib rionaceae在HE_HP组和ME_MP组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LE_LP组(P<0.01)。(4)在属水平上,普氏菌属(Prevotella)、琥珀酸弧菌_UGG_001(Succini vibrionaceae_UCG_001)为优势菌属。通过LEf Se分析,Succinivibrionaceae_UC G_001、uncultured Selenomonadaceae在HE_HP组、ME_MP组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LE_LP组(P<0.01),而梭状芽胞杆菌_UCG_014(Clostridia_UCG_014)、毛螺菌科NK3A20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脱硫弧菌属(Desulfov ibrio)、产酸糖酵菌属(Saccharofermentans)、克里斯滕森菌R7群(Christensenell aceae_R_7_group)、杆菌_RF39(Bacilli_RF39)的相对丰度均低于LE_LP组(P<0.05)。(5)通过细菌菌群和氮利用率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琥珀酸弧菌_UCG_001(Succinivibrionaceae_UCG_001)、uncultured Selenomonadaceae与MY、MPY显着正相关,与Δ15N显着负相关(P<0.05);梭状芽胞杆菌_UCG_014(Clostridi a_UCG_014)、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产酸糖酵菌属(Saccharofermentans)、杆菌_RF39(Bacilli_RF39)与MY、MPY显着负相关(P<0.05),与Δ15N显着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奶牛氮利用率受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包括泌乳日龄、挥发性脂肪酸、非酯化脂肪酸、血尿素氮、游离氨基酸以及嘌呤衍生物。不同氮利用率奶牛瘤胃菌群存在差异,试验表明促进氮利用率的细菌包括:Succinivibrionaceae_UCG_001、uncultured Selenomonadaceae,不利于氮利用率的细菌包括:Clostridi a_UCG_014、Desulfovibrio和Saccharofermentans。
戴海根[9](2021)在《鹰嘴紫云英适应模拟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干旱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发育、制约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主要环境压力,严重威胁着农业发展。研究植物在干旱逆境下的生长应对策略及生理响应机制至关重要。国内鹰嘴紫云英(Astragalus cicer L.)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且对其抗旱机理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试验以鹰嘴紫云英国外引进品种卢塔纳(Lutana)为供试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不同胁迫浓度下种子萌发特性,分析不同胁迫梯度及胁迫时间下幼苗形态及生理动态响应特征,为探索鹰嘴紫云英抗旱生理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明确模拟干旱胁迫下幼苗各形态、生理指标间关联性特征,筛选出抗旱性鉴定指标,为鹰嘴紫云英苗期耐旱能力鉴定、抗旱品种筛选及防旱对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在轻度模拟干旱胁迫(5%~10%PEG)下,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得到一定程度促进,发芽势、胚根长度、根芽比、干重等显着上升,而随胁迫程度继续加深,种子萌发及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于30%PEG下,相对胁迫率趋近于100%,发芽率、发芽指数趋近于0,于25%PEG下,胚芽及胚根长度、鲜重较对照分别减少65.3%、59.3%、83.5%(P<0.05)。(2)轻度胁迫(10%PEG)下,幼苗长势良好,株高、根长在胁迫前期有较明显促进,可溶性糖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着提升,第10 d较对照分别增加110.9%、105.4%;中度胁迫(20%PEG)下,幼苗相对含水量、根系总表面积等有所下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明显上升,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于第10 d较对照增加21.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于第8 d较对照增加85.7%;重度胁迫(30%PEG)下,幼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形态指标显着下降,膜脂过氧化程度、活性氧含量大幅增加,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显着上升,第8 d较对照分别增加151.1%、4350.0%,抗氧化酶活性于胁迫末期呈下降趋势。(3)轻度胁迫下,光合色素含量小幅上升,气体交换参数、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等无明显变化,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明显增加,第10 d较对照增加110.6%;中度胁迫下,气体交换参数和Yield、光化学淬灭系数(qP)、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等均有所下降,而叶绿素b含量和NPQ明显增加;重度胁迫下,叶绿素a、b含量、气体交换参数、Fv/Fm等明显下降,而类胡萝卜素含量于第6 d显着增加后又恢复至对照水平,Yield、NPQ、qP、ETR随胁迫时间增加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Yield、ETR变化最明显,第10 d较同期对照分别减少42.5%、61.4%。(4)模拟干旱胁迫下幼苗各生长、生理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而对其抗旱能力影响较大的是膜脂过氧化、渗透调节、光合色素、形态特征、荧光特性及抗氧化酶因子,相关指标可作为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综合而言,鹰嘴紫云英对轻度、中度干旱胁迫具有较强耐受性,可利用形态变化、物质代谢及生理调节等多种机制来适应干旱环境,能通过在幼苗期提升渗透调节物质和光合色素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加快光合电子传递速率、降低蒸腾速率等一系列生长响应策略来抵御胁迫伤害,从而使其能在逆境中正常生长,而对重度胁迫抵抗性较差,其种子萌发、形态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叶片内膜脂过氧化程度、活性氧含量明显上升,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显着下降。
柯文灿[10](2021)在《不同调控措施影响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其对粮食作物的消耗,高品质青贮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苜蓿因其高蛋白含量成为青贮饲料的重要组成之一,但常因为其高缓冲能力和低碳水化合物含量而难以青贮成功。为了保证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生产研究上大量使用乳酸菌添加剂(如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戊糖片球菌等),以快速降低饲料p H,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减少营养损失。青贮过程是由乳酸菌主导的发酵进程,了解青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可以有效调控青贮饲料发酵进程。然而,苜蓿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仍鲜见报道。因此,本论文基于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探讨了乳酸菌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除乳酸菌外,大量的有机酸添加剂也被应用到苜蓿青贮中。当苜蓿收获受气候环境影响或高水分青贮时,乳酸菌添加效果不太理想,添加有机酸能有效抑制梭菌等有害菌的生长。苹果酸和柠檬酸作为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产物,已被证实可以刺激瘤胃发酵、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并促进乳酸菌的生长。然而,目前尚未有柠檬酸循环中的有机酸作为苜蓿添加剂的报道。因此,本论文还探讨了柠檬酸循环中有机酸对苜蓿青贮的影响,为有机酸添加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代谢产物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将苜蓿萎蔫至干物质421 g/kg鲜重后,设置对照组、植物乳杆菌处理组(LP,1×106 cfu/g)和布氏乳杆菌处理组(LB,1×106 cfu/g)。发酵90天后,在苜蓿青贮中共检测到280种物质,其中差异代谢物102种。添加布氏乳杆菌后,苜蓿青贮中4-氨基丁酸,一些游离氨基酸和多元醇的含量显着增加,而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中尸胺和琥珀酸含量显着降低。苜蓿原样附着微生物优势菌群为泛菌属(57%)和乳杆菌属(27%)。青贮发酵过程中,虽然对照组、植物乳杆菌组和布氏乳杆菌组都以乳杆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为主,但处理组间差异显着。青贮过程中,对照组微生物变化显着,发酵14天的青贮以蒙氏杆菌(38%)、植物乳杆菌(19%)、未鉴定乳杆菌(21%)和链球菌(14%)为主,90天青贮主要为植物乳杆菌(70%),其次是不明肠球菌(11%)。青贮14和30天时,布氏乳杆菌处理组优势菌为布氏乳杆菌(38%-44%)、未鉴定乳杆菌(32%-39%)和植物乳杆菌(20%-23%);当青贮发酵60和90天后,植物乳杆菌变为优势菌种,其相对丰度分别为90%和78%。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优势菌为植物乳杆菌,但在发酵90天后发现较大相对丰度的布氏乳杆菌(17%)。这为我们提供了青贮饲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代谢物信息,有助于精准调控饲料发酵进程,以实现高品质青贮饲料的调制。2.不同干物质和温度条件下植物乳杆菌与戊糖片球菌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的影响将苜蓿分别萎蔫至干物质304(LDM)和433(HDM)g/kg鲜重,设置对照组、植物乳杆菌处理组(LP)和戊糖片球菌处理组(PP)。样品分别储存在20或35°C恒温培养箱中,发酵7、14、30和60天后取样分析。发酵60天后,添加戊糖片球菌显着降低了苜蓿青贮的p H值,增加了乳酸含量,促进了青贮发酵。然而,添加植物乳杆菌仅对20°C条件下发酵的HDM青贮有积极影响。戊糖片球菌处理组和对照组微生物群落主要是魏斯氏菌和片球菌,而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中乳杆菌的相对丰度较高。添加植物乳杆菌上调了氨基酸和能量代谢,下调了核苷酸代谢的丰度。此外,网络结构分析显示,本研究苜蓿中的关键种多为有害微生物,而不是乳酸菌。添加植物乳杆菌后,苜蓿青贮中酪氨酸含量显着增加,但3-苯乳酸含量在LDM青贮时显着增加,HDM青贮时显着降低。与LP处理组相比,PP处理组中3-羟基丙酸含量显着降低。综上所述,不同干物质和贮存温度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对乳酸菌添加剂的效果产生了显着影响。3.柠檬酸循环中有机酸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调控研究该部分试验探讨了柠檬酸循环中有机酸对苜蓿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外源苹果酸的添加降低了青贮饲料p H,非蛋白氮含量(NPN)和棕榈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显着提高了α-亚麻酸的比例(P<0.05)。且在青贮饲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优先利用L-苹果酸或DL-苹果酸而不是D-苹果酸。由于柠檬酸和苹果酸可以通过柠檬酸酸循环相互转化,苜蓿青贮时加入苹果酸或柠檬酸效果类似,都能有效改善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抑制蛋白水解,改善青贮饲料的脂肪酸组成。当两种有机酸添加量为1%时,青贮饲料中乳酸的浓度显着降低。此外,添加0.5%和1%的苹果酸和柠檬酸还增加了苜蓿青贮中酵母菌的数量。与正常干物质苜蓿青贮相比,低干物质苜蓿青贮NPN和NH3-N含量显着增加,p H值、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干物质损失显着降低(P<0.05)。低干物质青贮时,添加苹果酸增加了DM和WSC的含量,降低了NPN和NDF的含量(P<0.05)。虽然琥珀酸和富马酸也是柠檬酸循环中的有机酸,但由于其水溶解度差,只能以钠盐形式添加,对发酵品质并没有显着影响。4.苹果酸、柠檬酸、植物乳杆菌及其混合物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该试验探讨了有机酸(苹果酸或柠檬酸),植物乳杆菌(LP)及其混合物对苜蓿青贮饲料发酵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蒸馏水),0.5%DL-苹果酸(MA)处理组,0.5%柠檬酸(CA)处理组,植物乳杆菌处理组(1×106 cfu/g,LP),苹果酸和植物乳杆菌混合物(0.5%DL-苹果酸+LP,MALP)和柠檬酸和植物乳杆菌混合物(0.5%柠檬酸+LP,CALP)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真空包装后室温保存60天。青贮60天后,所有处理组较对照组p H值,非蛋白氮(NPN)含量显着降低,乳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LP处理组较MA或CA处理组的p H显着降低,乳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但再添加MA或CA并不能进一步促进苜蓿青贮的乳酸发酵。与对照青贮饲料相比,处理组饱和脂肪酸(SFA)的比例显着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例显着增加,且CA处理组PUFA含量最高(P<0.05)。尽管MA和CA在改善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方面不如LP有效,但MALP和CALP处理在降低青贮饲料NPN方面表现更好,CA在抑制苜蓿青贮中的脂肪酸降解方面最有效。本研究首次全面阐述了不同调控措施(不同乳酸菌、不同干物质含量及不同温度)对苜蓿发酵品质、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柠檬酸循环中苹果酸和柠檬酸能有效提高苜蓿发酵品质。这为调控优质苜蓿青贮饲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二、青贮时青贮饲料质量和硝酸盐—~(15)N还原之间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贮时青贮饲料质量和硝酸盐—~(15)N还原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受风灾倒伏玉米的青贮调制及其发酵品质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植株倒伏的危害 |
2 倒伏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因素 |
2.1 倒伏玉米植株附着泥土及微生物 |
2.1.1 细菌 |
2.1.2 真菌 |
2.1.3 毒素 |
2.2 倒伏玉米植株内部营养成分分布 |
2.3 留茬高度对倒伏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
2.3.1 倒伏玉米不同留茬高度对其青贮前后干物质产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
2.3.2 倒伏玉米不同留茬高度对其总能量的影响 |
2.3.3 倒伏玉米不同留茬高度对其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3.4 倒伏玉米不同留茬高度对其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
2.3.5 倒伏玉米不同留茬高度对其青贮MILK2006指数的影响 |
2.3.6 倒伏玉米不同留茬高度对其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的影响 |
3 倒伏玉米收割设备 |
3.1 背负式 |
3.2 自走式 |
3.3 牵引型 |
4 倒伏玉米植株青贮调制方法 |
4.1 物理法 |
4.2 化学法 |
4.3 微生物法 |
5 倒伏玉米青贮类型 |
5.1 窖贮 |
5.2 堆贮 |
5.3 裹包青贮 |
5.4 灌肠式青贮 |
6 展望 |
(2)甘蔗(尾)与桑叶或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甘蔗尾、甘蔗、桑叶和构树叶的资源概况和营养特点 |
1.2 影响青绿饲料青贮品质的主要因素 |
1.2.1 微生物组成 |
1.2.2 粗蛋白质水平 |
1.2.3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水平 |
1.2.4 有氧暴露时间 |
1.3 混合青贮的潜在优势 |
1.4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甘蔗尾或甘蔗与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
2.1 试验一 甘蔗尾与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2 试验二 甘蔗与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
2.2.1 材料和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甘蔗(尾)和桑叶新鲜材料的特性 |
2.3.2 甘蔗(尾)和桑叶混合青贮对其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3 甘蔗(尾)和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
2.3.4 甘蔗(尾)和桑叶混合青贮对其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甘蔗尾或甘蔗与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三甘蔗尾与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
3.1.1 材料和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2 试验四甘蔗与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
3.2.1 材料和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3.1 甘蔗(尾)和构树叶新鲜材料的特性 |
3.3.2 甘蔗(尾)和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3.3.3 甘蔗(尾)和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 |
3.3.4 甘蔗(尾)和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主要微生物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试验总结 |
4.2 试验创新之处 |
4.3 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酶活性及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研究进展 |
1.1.1 甜高粱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 |
1.1.2 苜蓿营养特性及其应用 |
1.1.3 混合青贮研究进展 |
1.2 反刍动物消化道组织结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
1.2.1 反刍动物消化道发育及其结构特性 |
1.2.2 影响胃肠道组织形态发育的因素 |
1.3 反刍动物消化道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
1.3.1 消化液的分泌 |
1.3.2 消化酶的来源及其分布 |
1.3.3 影响消化酶活性的因素 |
1.4 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概述 |
1.4.1 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功能 |
1.4.2 影响胃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的因素 |
1.4.3 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2.1.3 试验动物的屠宰 |
2.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5 组织切片的制作 |
2.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复胃发育的影响 |
2.2.2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复胃组织形态的影响 |
2.2.3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复胃发育的影响 |
2.3.2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复胃组织形态的影响 |
2.3.3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3.1.3 试验动物的屠宰 |
3.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比例混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pH的影响 |
3.2.2 不同比例混贮对卡拉库尔羊胃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3 不同比例混贮对卡拉库尔羊小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比例混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pH的影响 |
3.3.2 不同比例混贮对卡拉库尔羊胃内容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3 不同比例混贮对卡拉库尔羊小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
4.1.3 试验动物的屠宰 |
4.1.4 样品采集 |
4.1.5 DNA提取及PCR扩增 |
4.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PCR扩增结果 |
4.2.2 样本序列信息分析 |
4.2.3 OTUs分析 |
4.2.4 Alpha多样性分析 |
4.2.5 细菌群落组成 |
4.2.6 细菌群落功能预测 |
4.3 讨论 |
4.3.1 瘤胃和盲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4.3.2 瘤胃和盲肠微生物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群落结构差异 |
4.3.3 瘤胃和盲肠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菌酶对苜蓿青贮品质调控的微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苜蓿青贮微生物学机理 |
1.1.1 苜蓿青贮的必要性 |
1.1.2 饲料青贮的过程及其微生物学机理 |
1.1.3 饲料青贮有氧腐败的过程及其微生物学机理 |
1.2 青贮添加剂对青贮饲料的影响 |
1.2.1 菌剂对青贮饲料的影响 |
1.2.2 酶制剂对青贮饲料的影响 |
1.2.3 其它添加剂对青贮饲料的影响 |
1.3 青贮饲料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3.1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1.3.2 青贮饲料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1.4 代谢组学及其在青贮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目的意义 |
1.5.2 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酶制剂 |
2.1.2 菌制剂 |
2.1.3 试剂 |
2.1.4 仪器 |
2.2 青贮饲料的制作 |
2.2.1 不同菌剂处理对苜蓿青贮菌群落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
2.2.2 酶制剂和酶菌联合处理对苜蓿青贮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
2.2.3 菌剂处理对青贮苜蓿有氧暴露期间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2.2.4 菌酶处理苜蓿青贮菌群演替、表观形态学及代谢组学分析 |
2.3 青贮品质及营养指标的测定 |
2.3.1 青贮品质测定 |
2.3.2 青贮营养测定 |
2.3.3 微生物学分析 |
2.4 表观形态观测 |
2.5 菌群多样性的测定 |
2.5.1 DNA提取 |
2.5.2 16S rRNA 基因的PCR扩增 |
2.5.3 高通量测序 |
2.5.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6 代谢组学的测定 |
2.6.1 样品准备 |
2.6.2 代谢物提取 |
2.6.3 质控样品 |
2.6.4 GC-MS分析 |
2.6.5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
2.7 生化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菌剂处理对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
3.1.1 青贮品质 |
3.1.2 菌群多样性 |
3.1.3 青贮菌群组成与发酵产物的关联性分析 |
3.1.4 菌群基因组的功能预测 |
3.2 酶制剂及酶菌协同处理对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
3.2.1 青贮品质 |
3.2.2 菌群多样性 |
3.2.3 青贮品质与青贮菌群的关联性分析 |
3.3 菌剂处理对青贮苜蓿有氧暴露期间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3.3.1 青贮品质 |
3.3.2 细菌菌群组成 |
3.3.3 青贮苜蓿真菌菌群组成分析 |
3.4 菌酶处理苜蓿青贮菌群演替、表观形态及代谢产物分析 |
3.4.1 发酵品质分析 |
3.4.2 青贮前苜蓿菌群组成 |
3.4.3 苜蓿青贮菌群演替 |
3.4.4 青贮菌群与青贮品质关联性分析 |
3.4.5 表观形态学分析 |
3.4.6 基于代谢组学揭示苜蓿青贮有氧稳定性的研究 |
3.4.7 青贮苜蓿代谢组学与菌群关联性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菌剂处理对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
4.1.1 青贮品质 |
4.1.2 青贮菌群多样性及其与青贮品质的关系 |
4.1.3 菌群基因组功能预测 |
4.2 酶制剂及酶菌协同处理对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
4.2.1 青贮品质 |
4.2.2 菌群多样性 |
4.2.3 青贮菌群与发酵品质的关联性 |
4.3 有氧暴露期间青贮苜蓿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 |
4.3.1 青贮品质 |
4.3.2 细菌菌群多样性 |
4.3.3 真菌多样性 |
4.4 菌酶处理对苜蓿青贮菌群演替、表观形态、代谢产物的影响 |
4.4.1 青贮品质 |
4.4.2 菌群多样性 |
4.4.3 表观形态 |
4.4.4 代谢产物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内蒙古放牧和舍饲牛肉稳定同位素与矿物质元素溯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牛肉溯源中的应用 |
1.1.1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原理 |
1.1.2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3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优缺点 |
1.2 矿物质元素在牛肉溯源中的应用 |
1.2.1 矿物质元素的原理 |
1.2.2 矿物质元素的研究进展 |
1.2.3 矿物质元素的优缺点 |
1.3 其他技术 |
1.3.1 光谱技术 |
1.3.2 挥发性物质分析 |
1.3.3 代谢组学分析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2.2.1 试剂与药品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碳氮稳定同位素的测定 |
2.3.1 样品前处理 |
2.3.2 样品测定 |
2.4 矿物质元素的测定 |
2.4.1 样品前处理 |
2.4.2 样品测定 |
2.5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牛肉稳定同位素溯源特征分析 |
3.1.1 两种饲养方式牛肉稳定同位素特征 |
3.1.2 地区牛肉稳定同位素特征 |
3.1.3 四个品种牛肉稳定同位素特征 |
3.2 牛肉矿物质元素溯源特征分析 |
3.2.1 两种饲养方式牛肉矿物质元素特征 |
3.2.2 地区牛肉矿物质元素特征 |
3.2.3 四个品种牛肉矿物质元素特征 |
3.2.4 牛肉矿物质元素SIMCA模型建立及判别 |
3.2.5 内蒙古牛肉中Mn水平 |
3.3 牛肉稳定同位素结合矿物质元素溯源特征分析 |
3.3.1 两种饲养方式牛肉稳定同位素结合矿物质元素特征 |
3.3.2 地区牛肉稳定同位素结合矿物质元素特征 |
3.3.3 牛肉稳定同位素结合矿物质元素SIMCA模型建立及判别 |
4 讨论 |
4.1 牛肉稳定同位素溯源研究 |
4.1.1 两种饲养方式牛肉稳定同位素特征 |
4.1.2 地区牛肉稳定同位素特征 |
4.1.3 四个品种牛肉稳定同位素特征 |
4.2 牛肉矿物质元素溯源研究 |
4.2.1 两种饲养方式牛肉矿物质元素特征 |
4.2.2 地区牛肉矿物质元素特征 |
4.2.3 四个品种牛肉矿物质元素特征 |
4.2.4 牛肉矿物质元素SIMCA模型的建立及判别 |
4.2.5 内蒙古牛肉中Mn水平 |
4.3 牛肉稳定同位素结合矿物质元素溯源研究 |
4.3.1 两种饲养方式牛肉稳定同位素结合矿物质元素特征 |
4.3.2 地区牛肉稳定同位素结合矿物质元素特征 |
4.3.3 牛肉稳定同位素结合矿物质元素SIMCA模型建立及判别 |
4.4 本研究创新点 |
4.5 研究不足和今后工作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奶牛瘤胃细菌群落结构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1 奶牛氮利用率的研究 |
1.1 奶牛氮利用率的研究进展 |
1.2 评价奶牛氮利用率的指标 |
1.2.1 血尿素氮(PUN) |
1.2.2 乳尿素氮(MUN) |
1.2.3 稳定同位素分馏(Δ~(15)N) |
1.2.4 乳蛋白产量(MPY) |
2 奶牛瘤胃微生物的研究 |
2.1 奶牛瘤胃微生物的组成 |
2.2 奶牛瘤胃微生物的功能 |
2.3 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奶牛生产性状的关系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奶牛氮利用率的影响因素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验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试验仪器 |
2.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2.2 试验动物及日粮组成 |
2.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2.3.1 日粮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2 奶样采集与测定 |
2.3.3 瘤胃液采集与测定 |
2.3.4 血液采集与测定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奶牛基础信息 |
3.2 奶牛泌乳性能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 |
3.3 奶牛瘤胃发酵特征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 |
3.4 奶牛血液生化水平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奶牛泌乳性能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 |
4.2 奶牛瘤胃发酵特征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 |
4.3 奶牛血液生化水平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 |
第三章 奶牛瘤胃细菌群落结构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验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试验仪器 |
2.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2.2 试验动物及日粮组成 |
2.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2.3.1 奶样采集与测定 |
2.3.2 瘤胃液采集与测定 |
2.3.3 血液采集与测定 |
2.3.4 瘤胃液总DNA提取 |
2.3.5 PCR扩增 |
2.3.6 16S rRNA测序 |
2.4 分组及试验设计 |
2.5 统计分析 |
2.5.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2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HE_HP、ME_MP、LE_LP奶牛的泌乳性能 |
3.2 HE_HP、ME_MP、LE_LP奶牛的血液生化水平 |
3.3 瘤胃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
3.3.1 瘤胃微生物OTU数目及其丰度分析 |
3.3.2 瘤胃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
3.4 瘤胃菌群结构及组成分析 |
3.4.1 在门水平上的菌群组成 |
3.4.2 在科水平上的菌群组成 |
3.4.3 在属水平上的菌群组成 |
3.5 不同氮利用率组间的差异菌群分析 |
3.6 瘤胃微生物菌群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氮利用率组间瘤胃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
4.2 瘤胃微生物菌群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分析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鹰嘴紫云英适应模拟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适应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1.1 种子萌发适应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1.2 植物生长适应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1.3 植物光合作用适应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2 鹰嘴紫云英研究概述 |
2.1 鹰嘴紫云英的起源、分布及特性 |
2.2 鹰嘴紫云英的种质资源利用评价 |
2.3 鹰嘴紫云英的国内国外研究进展 |
2.3.1 种子休眠特性及其破除 |
2.3.2 饲草利用价值 |
2.3.3 水土保持价值 |
2.3.4 分子生物育种 |
2.3.5 抗逆性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研究内容与路线 |
4.1 不同程度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4.2 不同程度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 不同程度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
4.4 模拟干旱胁迫下幼苗各形态和生理指标间关联性特征及主成分分析 |
4.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种子发芽相关指标测定 |
1.3.2 胚芽、胚根相关指标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地上、地下部形态指标测量 |
1.3.2 相对含水量测定 |
1.3.3 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测量 |
1.3.4 叶片有机渗透调节物质测量 |
1.3.5 叶片活性氧含量测定 |
1.3.6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地上部形态的影响 |
2.2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地下部形态的影响 |
2.3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2.4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
2.5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叶片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2.6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叶片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2.7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1.3.2 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1.3.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叶片内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2.3 模拟干旱胁迫对鹰嘴紫云英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4 模拟干旱胁迫下幼苗各形态和生理指标间关联性特征及主成分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1 全文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导师简介 |
(10)不同调控措施影响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青贮饲料微生物组学研究 |
1.2.2 青贮饲料代谢组学研究 |
1.2.3 有机酸添加剂对青贮的调控研究 |
1.2.3.1 柠檬酸循环 |
1.2.3.2 柠檬酸循环中有机酸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2.3.3 柠檬酸循环中有机酸在青贮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文中所用缩略符号 |
第二章 植物乳杆菌或布氏乳杆菌对苜蓿青贮代谢产物及微生物群落动态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苜蓿青贮的制作 |
2.2.2 苜蓿发酵品质的测定 |
2.2.3 苜蓿化学组分的测定 |
2.2.4 苜蓿微生物组学分析 |
2.2.5 苜蓿代谢组学分析 |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苜蓿原样化学组分及附着微生物 |
2.3.2 添加植物乳杆菌或布氏乳杆菌对苜蓿发酵品质的影响 |
2.3.3 苜蓿青贮饲料的代谢组学研究 |
2.3.4 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干物质和温度条件下植物乳杆菌与戊糖片球菌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苜蓿青贮的制作 |
3.2.2 苜蓿发酵品质的测定 |
3.2.3 苜蓿青贮饲料化学组分的测定 |
3.2.4 苜蓿微生物组学分析 |
3.2.5 苜蓿代谢组学分析 |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苜蓿原样化学组分及附着微生物 |
3.3.2 植物乳杆菌或戊糖片球菌对苜蓿发酵特性的影响 |
3.3.3 接种植物乳杆菌或戊糖片球菌对苜蓿化学组分的影响 |
3.3.4 苜蓿青贮过程中微生物动态变化 |
3.3.5 添加植物乳杆菌或戊糖片球菌对苜蓿微生物代谢通路的影响 |
3.3.6 苜蓿饲料微生物群落网络结构分析 |
3.3.7 不同干物质苜蓿青贮各处理组间差异代谢物研究 |
3.3.8 不同干物质苜蓿青贮各处理组间微生物与差异代谢物关联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添加柠檬酸循环中有机酸对苜蓿青贮发酵的调控研究 |
4.1 引言 |
4.2 不同旋光性苹果酸对苜蓿发酵品质、蛋白质及脂肪酸降解的影响 |
4.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不同浓度苹果酸、柠檬酸对苜蓿发酵品质的影响 |
4.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4 苹果酸、柠檬酸对不同干物质水平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4.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4.2 结果与分析 |
4.5 柠檬酸循环中的四种有机酸对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
4.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5.2 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添加苹果酸、柠檬酸、植物乳杆菌及其混合物对苜蓿发酵品质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2 试验方法 |
5.2.3 试验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苜蓿原样化学组分及附着微生物 |
5.3.2 发酵60 d后苜蓿发酵性 |
5.3.3 发酵60 天后苜蓿化学组分 |
5.3.4 发酵60 天后苜蓿脂肪酸组分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参与课题 |
致谢 |
四、青贮时青贮饲料质量和硝酸盐—~(15)N还原之间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受风灾倒伏玉米的青贮调制及其发酵品质影响因素[J]. 杨晶晶,孙芸,吴庆宇,周昕,黄秋莲,王健,张嘉宾,孙海霞,曹阳. 中国饲料, 2022(01)
- [2]甘蔗(尾)与桑叶或构树叶混合青贮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D]. 周晓康. 广西大学, 2021(12)
- [3]混播箭筈豌豆或施肥对燕麦草地减肥增效的影响[D]. 黎松松.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甜高粱糖稀制备工艺研究[D]. 叶勒生·托合达别克.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5]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卡拉库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酶活性及菌群的影响[D]. 王娇.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6]菌酶对苜蓿青贮品质调控的微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D]. 胡宗福.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7]内蒙古放牧和舍饲牛肉稳定同位素与矿物质元素溯源研究[D]. 白扬.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8]奶牛瘤胃细菌群落结构与氮利用率的相关性研究[D]. 李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9]鹰嘴紫云英适应模拟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D]. 戴海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10]不同调控措施影响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作用机制研究[D]. 柯文灿. 兰州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