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管理与医疗器械(论文文献综述)
苑富强,李非[1](2021)在《日本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管控计划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提出介绍了日本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管控计划的相关法规、适用范围、指南及要求,阐述了《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管控计划》和《上市后调查实施计划》的提交方式,分析了日本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管控计划对我国的启示,提出了明确风险管控计划涵盖的内容,对注册人、备案人提出制定和实施风险管控计划的要求及加强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的系统化等建议,为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提供了参考。
聂艳艳,郭大为,刘东岩,顾怡蓉[2](2021)在《基于人因工程学的761例医疗器械召回事件分析与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统计分析了2018—202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布的761例医疗器械召回事件,阐述了医疗器械的召回方式和不同召回等级的变化趋势以及召回集中的主要医疗器械类型,从人因工程学角度分析了操作者与医疗器械的交互问题以及医疗器械设计、制造等方面存在缺陷为主要召回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为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潜在缺陷识别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李穗,焦卫红,詹杨,余超,罗培,徐玉茗[3](2021)在《在用医疗器械管理现状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我国在用医疗器械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医疗机构合理管理医疗器械提供信息支持。方法:检索CNKI学术期刊数据,收集2010年~2019年在用医疗器械管理现状的文献,对其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98篇文献,经统计发现,医疗器械运行质量控制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采购管理不规范、技术人员数量或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结论:医疗机构对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意识不足,管理现状混乱具有普遍性。医疗机构和相应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采取合理控制措施,改善当前的管理现状,提高在用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
周娟[4](2021)在《J医疗器械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杜月莹[5](2021)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迪[6](2021)在《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文中指出近来,医疗器械行业飞速发展,医疗器械风险事故也时有发生。尤其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各类医疗器械供不应求。在舆论的渲染和社会需求双重刺激下公众对医疗器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作为医疗器械产品源头,对其监管必须有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现状,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采用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系统分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以达到保证人民群众用械安全和促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论文写作的大体行文思路为:首先阅读医疗器械监管方面的国内外最新论述汲取前人经验;以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为案例进行摸底调研,选择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关键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分析和汇总数据,最后论文经过反复编辑修改形成定稿。通过对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监管研究得出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需要加强与世界沟通交流,可以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一些行业发展较为领先的国家的制度、体系、系统、理念等。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结合实际多维度提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水平,保证群众用械安全促进行业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由于研究课题与作者工作息息相关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并结合管理学相关理论,运用案例法、访谈的方法以及通过对国外医疗器械生产监管的认真研究,试图找到一条既能保障人民群众用械安全又能促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道路。
裘佳佳[7](2021)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上市企业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其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给医疗器械市场带来了日益旺盛的需求。受益于国内学科理论的发展和医疗器械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在快速发展。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医疗器械行业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疫情反映出了国内医疗资源的匮乏,国家层面已多次提及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医疗器械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会。本文总结了相关文献的研究,结合医疗器械行业特点对融资效率的定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并且对影响医疗器械企业融资效率的因素做了相关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融资理论、效率理论、融资效率测度理论等理论基础,研究了融资结构、融资成本、融资风险等对医疗器械上市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二,一是以57家数据完整的医疗器械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DEA模型测度得到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融资效率值,并对结果进行了基本分析。二是建立Tobit模型,对影响医疗器械上市企业融资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DEA模型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的融资效率评价结果:(1)我国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并未达到有效,在2016年至2019年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2)在研究期间,主板企业的融资效率优于创业板优于中小板,可以看出越是成熟的平台,其融资效率越高。(3)政府补助、主营业务成本、净资产收益率、财务费用和速动比率与医疗器械上市融资效率成正相关,总资产和资产负债率与医疗器械上市企业融资效率成负相关。
黄卫东[8](2021)在《基于FMEA的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质量管理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个人疾病防治、健康护理的需求不断提升,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均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这也使得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步增加。然而,相较于国外同行,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迟了不少,导致行业在技术创新上相对落后且质量管理水平也较低,尤其是中小型规模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无论在技术创新上还是质量管理方面,劣势都比较明显。除此之外,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攀升、用工和融资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直接导致其中的许多企业利润出现明显下滑。面对这种内外交织的困境,如何才能持续生存并伺机发展对每一个在当下经济环境中奋力拼搏的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来说都是关乎存亡的头等大事。考虑到医疗器械行业的特殊性,在符合相关法规前提下进行流程的优化从而合理降低企业成本显然是一条可行之路。因此,在当前的态势下,针对为确保合规而运行的质量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应当是每一家医疗器械企业合理控制成本的首选策略。Z医疗科技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专注于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的生产已超过二十年,现已在业内获得广泛的认可,发展态势良好。然而近五年来,原料、人工、能源等各项成本都在持续攀升,其中尤以原料成本问题最为突出。面对原料相关的各项支出逐年激增的窘况,如果不去寻觅良策以进行源头上的有效遏制而是选择提高产品市场售价来进行危机转移,那么其后果就如同饮鸩止渴,将会迅速丧失在既有市场上的先行优势,前路堪忧。本文以Z医疗科技公司的原料质量管理流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对质量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和FMEA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再根据研究文献得到的启发,基于该公司在原料质量管理流程上的现状使用鱼骨图分析出现有流程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将问题按产品的主要原料组成进一步细分到各个环节后使用5why工具针对每个具体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剖析以获知其根本原因;随后据此设计相应的流程优化方案并在质量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运用FMEA识别出优化方案实施后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降低风险的措施并评估剩余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最后,按照剩余风险评估为可接受的流程优化方案开展具体的实施工作,并对流程优化前后的数据分别汇总后进行比较,然后由此得出优化方案实施后可同时收获较为显着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这一结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通过合理运用FMEA能够实现质量管理流程成本降低暨效率提升的目的。
张晓萌[9](2021)在《K医疗器械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务院不断出台各项医改政策,各级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需求持续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在我国民生建设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但是,国产医疗器械行业整体集中度较高,产品差异不明显,企业间逐渐失去明显的竞争优势,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因此,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需要整合内部资源,完善管理规范,提高销售业务管理的灵活性,优化内部控制建设。K医疗器械企业是我国大型医疗器械厂商,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在发展中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企业应对其销售业务展开内部控制优化工作。首先,本文依据销售业务管理、内部控制等相关文献,运用控制论、舞弊三角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基础理论,结合医疗器械行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特点及目标设计调查问卷,对K医疗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汇总调查结果后,发现K企业销售业务在人力资源政策、销售预算的编制与分解、销售收款管理、经销商的选择与评估、信息与沟通机制中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最后,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三点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措施:建立适当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规范销售业务活动、优化销售业务流程中的信息传递与沟通系统,以期综合提升K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效率及效果。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医疗器械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研究K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优化工作,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补充,同时对其他大中型企业完善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作者专业水平有限,研究中提到的各项建议尚未投诸实践,只能作为优化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借鉴。
叶洋洋[10](2021)在《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老年社会的深入和人类突发性疾病的出现,医疗旅游已成为我国当下重点发展的“新经济”。但面对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众多医疗旅游目的地正寻求解决国内客源流失的办法。同时,在前期调研发现,医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处初级阶段,群体认知仍相对不足,尤其在国内医患关系和旅游服务关系难以长久保持的情况下,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是当前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关键。信任双因素理论源自于信任理论研究中对信任与不信任关系的探讨,这一理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且在不同情境下开始得到验证。但在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中,目前对不信任的内涵、维度的挖掘还明显不足。具体到医疗旅游研究中,信任虽被提出是对决策至关重要的,但针对不信任的研究相对空缺,更缺乏讨论二者共存的情况。本文以我国医疗旅游先行区发展为例,借助信任双因素理论,验证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情境下信任与不信任的二元关系;并以信任双因素为核心开展实证研究,分析客源群体对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的决策影响过程;在质性和量化研究基础上,得到了基于人-地信任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以期为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文章围绕以上主题内容,分为理论基础、质性扎根、量化验证及对策研究四大板块,共计八个章节。其中,量化验证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整体研究过程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第一,梳理并引入信任双因素理论,构建了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与对策研究的概念框架。立足信任研究发展脉络,厘清并完善信任双因素理论;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初步界定了相关变量的概念、维度及阶段;从四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构建了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概念模型;同时,结合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现状,分析信任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选取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案例地,通过深度访谈,运用ROST CM及Nvivo软件进行内容分析及扎根分析,从客源视角得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内涵、维度(信任:能力、正直、善意;不信任:恶意、不可靠、不可测)及5个感知要素;从目的地服务管理视角得到信任与不信任的来源、信任保障机制的17个基本构成及保障措施内容,初步构建基于人-地关系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的内容框架和过程。第三,基于质性研究结果,补充并完善相关变量,得到完整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影响模型;分阶段进行假设检验,细化各变量的问项来源;以案例地为核心区开展问卷预试,优化变量问项;开展正式问卷调研,通过统计学分析优化变量构面;分三个阶段得到验证结果:(1)信任与不信任相互独立、共存且不同,且个体差异普遍存在,我国医疗旅游目标群体中多为“盲目信任”、“盲目怀疑”及“有限信任者”;(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维度中,正直及不可测对于信任和不信任的影响显着性相比其他较弱;信任双因素对旅游意向有影响,且信任起正向主导作用;(3)认知显着影响信任双因素;影响认知的五个感知要素中,管理保障、环境因素及设施与服务质量相关性较高,且环境因素、价格成本以及声誉形象对认知影响显着。第四,综合质性和实证研究结果,基于我国目前初级发展阶段,得到了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内容,即基于环境服务质量提升、基于价格成本改善、基于声誉形象优化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并从信任双因素出发,对照增强信任、减小不信任,提出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的具体建议。总体上,本文较好地完成了相关研究内容,成功地将信任双因素理论应用到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中,构建了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为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在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情境下,厘清并验证了信任双因素理论,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验证的研究体系;(2)构建完整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体系,拓宽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研究范畴;(3)方法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形成了完整的验证方法思路;(4)聚焦人-地多方参与者视角,丰富了医疗旅游相关研究方法。在理论贡献上:(1)从信任理论出发,健全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2)填补了不信任维度差异化划分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内容;(3)梳理完善了医疗旅游研究概念,拓展了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研究体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也为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的优化提出了实践启示,为医疗旅游先行区经验推广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总结研究局限的同时为未来研究提出了方向。
二、风险管理与医疗器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险管理与医疗器械(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管控计划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日本医疗器械风险管控计划相关法规概况 |
2《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管控计划》的适用范围 |
3 上市后风险管控计划的指南 |
4 上市后风险管控计划的要求 |
5《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管控计划》和《上市后调查实施计划》的提交 |
6 日本风险管控计划对我国的启示 |
6.1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应覆盖全生命周期 |
6.2 常规医疗器械和临床急需医疗器械产品可增设差异化的要求 |
6.3 企业是实施上市后医疗器械风险管控的主体 |
7 对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的建议 |
7.1 明确风险管控计划涵盖的内容 |
7.2 对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提出制定风险管控计划的要求 |
7.3 加强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的系统化,科学控制上市产品风险 |
8 结语 |
(2)基于人因工程学的761例医疗器械召回事件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召回数据说明 |
2 召回数据统计与分析 |
2.1 医疗器械召回等级和召回方式的数据统计分析 |
2.2 召回医疗器械的类型统计分析 |
3 基于人因工程学分类的召回原因分析 |
4 讨论 |
5 结语 |
(3)在用医疗器械管理现状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资料来源 |
1.2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
2.2文献研究机构分布 |
2.3在用医疗器械管理现状分析 |
3.讨论 |
3.1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监管能力现状 |
3.2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现状 |
4.对策建议 |
4.1医疗机构 |
4.1.1贯彻风险管理理念,加强组织领导 |
4.1.2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利用 |
4.2监管部门 |
4.2.1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4.2.2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
(6)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Chinese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医疗器械生产安全事故频发 |
1.1.2 政府医疗器械生产监管的责任重大 |
1.1.3 提升医疗器械生产质量是中国制造的发展之路 |
1.2 研究意义 |
1.2.1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医疗器械不能满足群众要求 |
1.2.2 促进医疗器械生产发展的需要 |
1.2.3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需要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3.1 理论基础方面 |
1.3.2 医疗器械监管方面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理论基础方面 |
1.4.2、医疗器械监管方面 |
1.5 研究方法 |
1.5.1 案例研究法 |
1.5.2 访谈法 |
1.6 研究内容 |
1.7 创新之处 |
1.8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 |
2.1.1 医疗器械 |
2.1.2 医疗器械生产 |
2.1.3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山东省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现状 |
3.1 对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品的源头性监管 |
3.1.1 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品临床试验 |
3.1.2 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品注册与备案管理 |
3.2 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品获准后监管 |
3.2.1 监管力量分布 |
3.2.2 各类监督检查 |
3.2.3 分级分类监管 |
3.2.4 质量抽验 |
3.2.5 违法行为查处 |
第四章 山东省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
4.1 山东省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
4.1.1 最严格的监管与现实困境的矛盾 |
4.1.2 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等级评定精确度有待提高 |
4.1.3 监管效能亟需提升 |
4.2 现阶段山东省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4.2.1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滞后于行业发展 |
4.2.2 检验检测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
4.2.3 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发展缺乏政府帮扶 |
4.3 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3.1 监管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
4.3.2 监管人员创新意识不足 |
4.3.3 监管部门未充分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
4.4 山东省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
4.4.1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滞后历史原因 |
4.4.2 检验检测机构需提升科研攻关和信息化能力建设水平 |
4.4.3 滨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自身能力有限政府重视不够 |
第五章 国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先进经验 |
5.1 美国和日本医疗器械数据库系统 |
5.2 美国认可推荐性共识标准管理体制 |
5.3 美国医疗器械上市前通告制度 |
5.4 美国和欧盟不良事件监测体系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的对策 |
6.1 加快补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短板 |
6.1.1 推行互联网+智慧监管 |
6.1.2 提升医疗器械准入前检验检测能力加快产品上市 |
6.1.3 提高监管人员监管能力、规范监管程序 |
6.1.4 落实四个最严、创新监管手段 |
6.1.5 优化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
6.1.6 加强风险管理和舆情处置 |
6.2 消除不利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6.2.1 提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位阶 |
6.2.2 推行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 |
6.2.3 建立风险会商机制 |
6.2.4 加大有利于企业发展方面政策的制定 |
6.3 充分利用“他山之石” |
6.3.1 加强与世界沟通交流,改进医疗器械技术标准 |
6.3.2 充分汲取监管相对人管理经验,建立扁平化监管机制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一 访谈提纲 |
二 访谈记录表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上市企业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融资效率定义 |
2.2 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
2.3 融资效率测度方法 |
3 理论基础 |
3.1 融资理论 |
3.1.1 MM定理及修正后的MM定理 |
3.1.2 权衡理论 |
3.1.3 优序融资理论 |
3.1.4 生命周期理论 |
3.2 效率测度理论 |
3.2.1 投入产出效率理论 |
3.2.2 帕累托效率理论 |
3.2.3 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理论 |
3.3 效率评价方法 |
3.3.1 熵值法 |
3.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3.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3.4 数据包络分析法 |
4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融资现状 |
4.1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
4.1.1 医疗器械细分领域 |
4.1.2 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
4.1.3 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特点 |
4.1.4 医疗器械企业未来发展的利弊分析 |
4.2 医疗器械企业融资现状 |
4.2.1 医疗器械企业融资发展现状 |
4.2.2 医疗器械企业主要融资方式 |
4.3 医疗器械行业融资的影响因素 |
4.3.1 宏观层面 |
4.3.2 微观层面 |
4.4 医疗器械行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融资难度大 |
4.4.2 部分企业存在未能有效利用闲置资金问题 |
5 医疗器械行业上市企业融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
5.1 DEA模型 |
5.1.1 DEA模型概要 |
5.1.2 DEA模型的三种效率值 |
5.2 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5.2.1 投入指标 |
5.2.2 产出指标 |
5.3 数据选取及处理 |
5.4 测算结果及分析 |
5.4.1 医疗器械企业融资效率概述 |
5.4.2 医疗器械企业融资效率基本分析 |
5.4.3 医疗器械上市企业融资效率分析——从细分板块角度 |
5.4.4 医疗器械上市企业融资效率分析——从效率角度 |
6 我国医疗器械上市企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6.1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6.1.1 变量选择 |
6.1.2 数据来源 |
6.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1 平稳性检验 |
6.2.2 协整检验 |
6.2.3 F检验和Hausman检验 |
6.2.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6.2.5 稳健性检验 |
7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优化企业外部环境,加强产业支持力度 |
7.2.2 健全资本市场,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
7.2.3 企业内部加强管理,提升自身素质及能力 |
参考文献 |
(8)基于FMEA的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质量管理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医疗器械行业在新环境下进入发展快车道 |
二、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内忧外患 |
三、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流程优化将是大势所趋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际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分析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评述 |
第一节 质量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
一、质量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二、质量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三、质量风险管理常用工具简介 |
第二节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
一、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二、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三、本文质量管理问题分析经典工具简介 |
第三节 FMEA的起源、应用及特点 |
一、FMEA的起源与发展 |
二、FMEA的应用场景及示例 |
三、FMEA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应用研究 |
四、FMEA的分析步骤和特点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一、质量风险管理理论文献评述 |
二、质量管理理论文献评述 |
三、FMEA应用研究文献评述 |
第三章 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质量管理流程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Z医疗科技公司总体概况 |
一、Z医疗科技公司简介 |
二、质量保证部现状 |
第二节 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质量管理流程现状 |
一、质量管理流程具体职责简介 |
二、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组成简介 |
三、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质量管理流程运行现状 |
第三节 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质量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原料玻璃酸钠取样流程耗时长及污染风险高 |
二、原料玻璃酸钠日常质量控制流程费用高且周期长 |
三、原料工艺用水的制水系统再验证流程繁琐复杂 |
四、原料工艺用水日常质量控制流程十分费时 |
第四章 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质量管理流程当前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原料质量管理流程问题的整体分析 |
第二节 原料质量管理流程四个问题环节的根本原因分析 |
一、原料玻璃酸钠取样流程问题分析 |
二、原料玻璃酸钠日常质量控制流程问题分析 |
三、原料工艺用水的制水系统再验证流程问题分析 |
四、原料工艺用水日常质量控制流程问题分析 |
第五章 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质量管理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第一节 原料质量管理流程优化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
一、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质量管理流程优化的目标 |
二、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质量管理流程优化的原则 |
三、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质量管理流程优化的方法 |
第二节 运用FMEA实现玻璃酸钠取样流程的优化 |
一、玻璃酸钠取样流程初步优化方案设计 |
二、运用FMEA完成玻璃酸钠取样流程初步优化方案可行性评估 |
三、确定玻璃酸钠取样流程最终优化方案 |
第三节 运用FMEA实现玻璃酸钠日常质量控制流程的优化 |
一、玻璃酸钠红外鉴别项目初步优化方案设计 |
二、运用FMEA完成红外鉴别项目初步优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 |
三、确定玻璃酸钠红外鉴别项目最终优化方案 |
四、玻璃酸钠重均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项目初步优化方案设计 |
五、运用 FMEA 完成重均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项目初步优化方案可行性评估 |
六、确定玻璃酸钠重均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项目最终优化方案 |
第四节 运用FMEA实现工艺用水制水系统再验证流程优化 |
一、工艺用水制水系统再验证流程初步优化方案设计 |
二、运用FMEA完成工艺用水制水系统再验证流程初步优化方案可行性评估 |
三、确定工艺用水制水系统再验证流程的最终优化方案 |
第五节 运用FMEA实现工艺用水日常质量控制流程的优化 |
一、工艺用水日常质量控制流程初步优化方案设计 |
二、运用FMEA完成工艺用水日常质量控制流程初步优化方案可行性评估 |
三、确定工艺用水日常质量控制流程的最终优化方案 |
第六章 原料质量管理流程运用FMEA优化后的效果评价 |
第一节 直接效益分析 |
一、玻璃酸钠取样流程运用FMEA优化后的直接效益 |
二、玻璃酸钠日常质量控制流程运用FMEA优化后的直接效益 |
三、工艺用水制水系统再验证流程运用FMEA优化后的直接效益 |
四、工艺用水日常质量控制流程运用FMEA优化后的直接效益 |
五、原料质量管理流程运用FMEA优化后的直接效益总结 |
第二节 间接效益分析 |
一、玻璃酸钠取样流程运用FMEA优化后的间接效益 |
二、玻璃酸钠日常质量控制流程运用FMEA优化后的间接效益 |
三、工艺用水制水系统再验证流程运用FMEA优化后的间接效益 |
四、工艺用水日常质量控制流程运用FMEA优化后的间接效益 |
五、原料质量管理流程运用FMEA优化后的间接效益总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Z医疗科技公司玻璃酸钠质量控制要求 |
附录 B Z医疗科技公司2019 年玻璃酸钠检验成本与耗时 |
附录 C Z医疗科技公司成品质量控制要求 |
致谢 |
(9)K医疗器械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本文的创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销售业务管理 |
1.3.2 内部控制 |
1.3.3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 |
1.3.4 医疗器械企业内部控制 |
1.3.5 文献综述述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销售业务流程 |
2.1.2 内部控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控制论 |
2.2.2 舞弊三角理论 |
2.2.3 契约理论 |
第三章 K企业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医疗器械行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概述 |
3.1.1 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
3.1.2 医疗器械行业销售业务特点 |
3.1.3 医疗器械行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目标 |
3.2 K企业背景简介 |
3.2.1 K企业基本情况 |
3.2.2 K企业组织结构 |
3.2.3 K企业主要销售模式 |
3.3 K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问题调查及描述 |
3.3.1 调查问卷的内容 |
3.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3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
3.3.4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3.3.5 调查结果统计与问题分析 |
3.4 K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人员内控意识不足 |
3.4.2 销售激励制度不完善 |
3.4.3 不相容职务未分离 |
3.4.4 职责权利分配不明确 |
3.4.5 信息与沟通机制不完备 |
第四章 K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
4.1 建立适当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
4.1.1 培养全体员工内部控制意识 |
4.1.2 完善员工的工作绩效考评制度 |
4.2 规范销售业务活动 |
4.2.1 规范预算的编制管理工作 |
4.2.2 规范收款业务管理工作 |
4.2.3 规范经销商的信用管理工作 |
4.3 优化销售业务流程中的信息传递与沟通系统 |
4.3.1 完善信息与沟通机制 |
4.3.2 提高售后服务效率 |
4.3.3 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K医疗器械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1.1 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及其全球发展 |
1.1.1.2 国内医疗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
1.1.1.3 我国医疗旅游发展存在信任困境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 |
1.4.2.2 观察访谈与扎根分析 |
1.4.2.3 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理论创新 |
1.5.1.1 厘清并完善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 |
1.5.1.2 拓宽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研究范围 |
1.5.2 方法创新 |
1.5.2.1 丰富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方法 |
1.5.2.2 创新聚焦人-地多方参与者视角 |
第2章 信任双因素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信任双因素理论相关研究 |
2.1.1 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发展 |
2.1.1.1 信任概念的发展 |
2.1.1.2 不信任概念的产生 |
2.1.1.3 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 |
(1)信任单因素理论 |
(2)信任双因素理论 |
(3)信任单因素与双因素的争议 |
2.1.2 信任双因素理论在其它学科的应用 |
2.1.2.1 信任双因素理论演进:信任与不信任独立不同且共存 |
2.1.2.2 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多学科验证 |
2.1.3 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2.2 信任双因素理论在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
2.2.1 医疗旅游的概念及类型 |
2.2.1.1 医疗旅游的概念 |
2.2.1.2 医疗旅游的类型划分 |
2.2.2 医疗旅游目的地及其研究 |
2.2.2.1 国内外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
2.2.2.2 国内外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现状 |
2.2.3 信任双因素理论对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的价值 |
2.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变量的界定 |
2.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界定 |
2.3.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概念 |
(1)旅游目的地信任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 |
2.3.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维度 |
2.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的界定 |
2.3.2.1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的产生 |
2.3.2.2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的维度 |
2.3.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形成机理及阶段 |
2.3.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形成机理 |
2.3.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的阶段 |
2.4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 |
2.4.1 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的前置影响因素 |
2.4.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2.4.2.1 信任双因素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 |
2.4.2.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1)旅游意向的概念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2.5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相关研究 |
2.6 基于信任双因素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设计 |
2.6.1 案例地选取 |
2.6.2 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概念模型 |
2.6.2.1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及信任保障质性研究 |
2.6.2.2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模型构建(概念模型) |
2.6.2.3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实证研究(三阶段初始模型) |
(1)阶段一: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关系验证 |
(2)阶段二: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多维度验证及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3)阶段三: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前置影响过程 |
2.6.2.4 基于决策结果的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 |
第3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及保障质性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1.1 资料搜集 |
3.1.2 访谈提纲 |
3.1.3 访谈样本数据 |
3.2 内容分析 |
3.3 扎根分析 |
3.3.1 编码流程与方法 |
3.3.2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编码与分析 |
3.3.2.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维度编码 |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共存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维度编码 |
(3)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维度编码 |
3.3.2.2 医疗旅游目的地感知要素编码 |
3.3.2.3 医疗旅游目的地个体感知差异分析 |
(1)个体信任阶段差异 |
(2)个体信任类型差异 |
(3)个体情感状态差异 |
3.3.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编码与分析 |
3.3.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来源编码 |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来源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来源 |
3.3.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机制与措施编码 |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机制 |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措施 |
3.4 质性研究小结 |
第4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模型假设与前测 |
4.1 验证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关系的假设检验 |
4.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多维性验证及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
4.1.3 医疗旅游目的地要素感知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4.2 变量测度与问卷设计 |
4.2.1 变量测度 |
4.2.2 问卷设计 |
4.3 前测问卷与修订 |
4.3.1 前测问卷调研 |
4.3.2 前测问卷量表净化 |
4.3.2.1 前测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2 前测问卷量表信度检验 |
4.3.2.3 前测问卷效度检验 |
(1)阶段一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
(2)阶段二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
(3)阶段三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2.4 前测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
第5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正式问卷分析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5.1.1 调查对象选取 |
5.1.2 正式调查过程 |
5.1.3 调查样本筛选 |
5.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5.3 正式问卷描述性统计 |
5.4 正式样本信效度检验 |
5.4.1 阶段一信效度检验 |
5.4.1.1 阶段一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1.2 阶段一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2 阶段二信效度检验 |
5.4.2.1 阶段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2.2 阶段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3 阶段三信效度检验 |
5.4.3.1 阶段三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4.3.2 阶段三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
第6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假设检验结果 |
6.1 阶段一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
6.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验证 |
6.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个体差异分析结果 |
6.1.2.1 个体统计学特征差异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6.1.2.2 个体所处信任阶段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6.1.2.3 个体信任类型差异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6.1.2.4 个体情感状态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
6.2 阶段二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
6.3 阶段三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
6.3.1 阶段三假设检验结果 |
6.3.2 阶段三研究的二阶模型结果 |
6.4 研究小结 |
第7章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 |
7.1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保障体系现状 |
7.1.1 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特征 |
7.1.2 医疗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现状 |
7.1.2.1 行政管理职责划分 |
7.1.2.2 相关政策创新管理 |
7.1.2.3 项目准入审查管理 |
7.1.3 医疗旅游线上线下体验流程及模式 |
7.1.3.1 会员制医疗旅游平台管理流程 |
7.1.3.2 一般游客医疗旅游体验模式 |
7.2 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 |
7.2.1 基于优化环境服务质量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
7.2.1.1 标准化 |
7.2.1.2 个性化 |
7.2.1.3 规范化 |
7.2.1.4 家庭化 |
7.2.2 基于改善价格成本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
7.2.2.1 价格透明制 |
7.2.2.2 实时预约制 |
7.2.3 基于增强声誉形象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
7.2.3.1 第三方机构认证 |
7.2.3.2 会员信用等级认证 |
7.3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建议 |
7.3.1 强化目的地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专业医疗配套与康养环境 |
7.3.2 凸显目的地服务情感善意,构建医疗旅游“4H”服务模式 |
7.3.3 确保目的地政策监管可靠,完善医疗与旅游组织协调机制 |
7.3.4 扩大口碑影响及追踪反馈,弱化目的地体验负面评价 |
7.3.5 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补齐目的地服务能力短板 |
7.3.6 优化机构评级及行业认证,减小目的地旅游风险预测 |
第8章 本文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过程与特征 |
8.1.2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及其信任保障 |
8.2 理论贡献 |
8.2.1 健全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 |
8.2.2 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内容 |
8.2.3 拓展了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研究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3.1 研究局限性 |
8.3.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1 医疗旅游服务人员访谈提纲(半结构) |
附2 医疗旅游体验群体(会员)访谈提纲(半结构) |
附3 一般游客访谈提纲(开放式+半结构) |
附4 相关从业及行政工作人员访谈提纲(开放式+半结构) |
附5 调查问卷 |
读博期间主要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风险管理与医疗器械(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医疗器械上市后风险管控计划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苑富强,李非. 医疗卫生装备, 2021(11)
- [2]基于人因工程学的761例医疗器械召回事件分析与探讨[J]. 聂艳艳,郭大为,刘东岩,顾怡蓉. 医疗卫生装备, 2021(11)
- [3]在用医疗器械管理现状文献分析[J]. 李穗,焦卫红,詹杨,余超,罗培,徐玉茗.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17)
- [4]J医疗器械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周娟.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5]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杜月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6]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D]. 王迪. 山东大学, 2021
- [7]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上市企业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裘佳佳. 浙江大学, 2021(09)
- [8]基于FMEA的Z医疗科技公司原料质量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 黄卫东. 浙江工商大学, 2021
- [9]K医疗器械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张晓萌.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10]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D]. 叶洋洋. 浙江工商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