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ohr综合征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罗小林[1](2021)在《机器人辅助下袖状胃切除术治疗肥胖症的早期疗效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袖状胃切除术对肥胖症患者在减重及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方面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器人辅助下袖状胃切除术的23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病例信息以及出院后的随访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手术前后患者的体重、代谢相关临床指标的情况进行研究,比较其差异性,探讨手术疗效。结果接受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患者共23例,术前平均体重是(127.7±27.9)kg,平均BMI是(43.8±8.0)kg/m2,术前所患肥胖相关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7例,非酒精性脂肪肝23例,高尿酸血症6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机器人辅助下袖状胃切除术,无中转常规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有两例患者术中同时行脐疝修补术,无围手术期输血者,术后无并发症、无再次手术者、无再次入院接受治疗者。手术时间定义为从手术切口建立到切口关闭的操作时间。剔除在术中附加脐疝修补术的两例患者,其余21例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57.7±54.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2.4±11.4)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1±1.5)d;住院期间平均总费用为(71797.5±7266.0)元。手术相关人员此前未参与过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的外科手术,为了观察手术团队开展机器人辅助下袖状胃切除术的学习曲线,绘制折线图来显示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增加的变化趋势。按照术前BMI对患者进行分组,分组界点依次选择35.5、40.5、45.5、50.5,各组间的患者手术时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所有手术患者的体重、BMI在术后随着时间均呈下降趋势,而EWL%、TWL%在术后随着时间呈上升趋势。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时患者体重下降至(85.5±17.1)kg,BMI 下降至(29.6±5.1)kg/m2,EWL%升至(68.5±14.9)%,TWL%升至(30.4±5.0)%,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根据术前BMI对患者进行分组,在术前BMI≥40.5和<40.5的两组患者中,术后两组患者在 EWL%-1、EWL%-6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 EWL%-3、TWL%-1、TWL%-3、TWL%-6无显着性差异(p>0.05)。所有肥胖患者以及术前伴随2型糖尿病的患者,术后1个月的空腹血糖平均值、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所有肥胖患者术后1个月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酸与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变化(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袖状胃切除术对肥胖症患者在术后早期的减重、血糖控制、血脂异常等方面的改善疗效确切。
洪亮[2](2021)在《动态心电图联合BNP对心肌梗死程度的预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BNP、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的各项指标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程度的关系及相关性,并对其中具有相关性的指标做ROC曲线,联合预测重度AMI。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09例,并均进行PCI手术。依照冠脉病变的程度、部位等综合指标进行SYNTAX评分,依据2016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分为3组,将≤22分归为轻度,23-32分归为中度,≥33分归为重度。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包括: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 INDEX,简写为INDEX),连续5 min 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50毫秒间隔以上临近周期的比例(PNN50),高频(HF),低频(LF)等,分析HRV各指标在三组AMI患者间有无差异。并分析各组间BNP有无差异。结果:三组间BNP,SDNN,INDEX,HF,LF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RMSSD和PNN50无明显差异(P>0.05)。将BNP,SDNN,INDEX,HF,LF与SYNTAX积分之间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NP,SDNN,INDEX,LF与SYNTAX积分之间有相关性,HF与SYNTAX积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将具有相关性的指标BNP,SDNN,INDEX,LF以及四者联合的指标做ROC曲线预测重度AMI,结果显示三者联合的ROC曲线面积(0.86)明显大于单独各指标的ROC曲线面积。结论:BNP与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的多项指标在轻、中、重度AMI患者间有明显的差异性,且BNP联合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指标预测重度AMI效果明显好于各指标单独预测。
黄玉宇[3](2020)在《CND患儿CI术前评估及载药电极对听力的保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ABR)、功能性磁共振(f MRI)、CT及MRI评价耳蜗神经发育不良(CND)患儿人工耳蜗植入(CI)术前耳蜗神经功能、听觉通路和听皮层功能。其次,利用CI豚鼠模型,研究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涂层载药电极对CI术后听力的保护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选取6例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其中4例CT显示双侧内听道狭窄,1例单侧内听道狭窄,1例内听道无狭窄;3例内听道斜矢状位MRI重建双侧仅见面神经和前庭神经。6例患儿影像学诊断为CND。其中3例行f MRI,3例行EABR检查。全部患儿接受单侧CI,术后听力及言语康复随访至少1年。第二部分利用PLGA载药耳蜗电极分别搭载地塞米松(DXM)、阿糖胞苷(Ara-C)、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采用耳蜗开窗路径植入豚鼠,在术后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及第90天记录豚鼠CI术后4、8、16、24及32KHz的ABR阈值变化。结果:第一部分3例CND接受f MRI检查的患儿,其中1例左耳给声后,f MRI影像示右侧听皮层被激活,右耳给声,左侧听皮层未见激活;1例左耳、右耳及双耳2000Hz给声,双侧颞横回均激活;另1例双侧均无激活。另外3例患儿接受EABR检测,其中2例引出V波。6例患儿于CI术后1、6、12个月接受听力学及言语评估,其中4例患儿术后6个月内听力改善,声场听阈为(48.15±6.60)d BHL,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和CAP评分改善,3例患儿SIR评分改善有限。1例患儿的听力提高,但因年龄偏大,言语康复不佳。第二部分与阳性对照组相比,DXM/PLGA、Ara-C/PLGA载药电极组ABR阈值显着降低(p<0.001),NAD+/PLGA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术前综合应用影像学、电生理评估CND患儿,可更准确地评估其听觉通路的完整性、了解耳蜗神经功能,对于手术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CND患儿CI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差异较大。PLGA载药电极可在豚鼠人工耳蜗模型中稳定释放药物,其中地塞米松与阿糖胞苷对术后听力损失具有保护作用。
吴进林[4](2020)在《胸主动脉瘤的自然病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1.1背景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的自然病史研究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TAA自然病史研究集中于主动脉直径。有研究显示升主动脉长度(Ascending Aortic Length,AAL)和主动脉不良事件(Aortic Adverse Events,AAE)相关。1.1.2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以AAL为基础的升主动脉瘤(A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ATAA)的自然病史,并开发新的预测工具以更好地进行ATAA危险分层和病人告知。1.1.3方法本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522例ATAA患者的AAL进行分层,通过长期随访,比较不同分层患者AAE的发生率,从而明确AAL和AAE之间的关系。1.1.4结果本研究人群平均年龄65.8±13.6岁,男性占大多数(72.4%)。总的来说,平均主动脉直径为4.8±0.7cm(范围3.5-9 cm),平均主动脉直径为11.2±1.3 cm(范围7.3-15.4cm)。平均随访42.0个月(5天至336个月),424例(81.2%)无AAE,98例(18.8%)出现AAE。具体来说,64例(12.2%)患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Aortic Dissection,TAAD),5 例(0.9%)破裂,31 例(5.9%)死于主动脉相关原因。21例(4.0%)死亡可归因于主动脉瘤以外的原因,即非主动脉死亡。同AAL在9 cm以下的ATAA的相比,AAL≥13 cm的ATAA的AAE年平均发生率几乎是其5倍多。在11.5到12.0cm之间和12.5到13.0cm之间检测到两个AAE发生率的激增临界点。长度身高指数(Length Height Index,LHI)≥7.5 cm/m与LHI<5.5 cm/m相比,AAE的年平均发生率高出5倍以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了家族史、吸烟、血脂异常和慢性肾功能异常后,AAL≥13 cm的患者AAE的发生率比AAL<9cm的患者高出12.4倍(p=0.001)。同样,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显示,LHI≥7.5 cm/m 的患者 AAE 的比值比(Odds Ratio,OR)是LHI<5.5 cm/m的患者9.5倍多(p=0.001)。工具变量模型估计升主动脉增长率为0.18 cm/year。升主动脉延长与年龄有关。急性升主动脉夹层发生后,主动脉直径增加18%,而AAL仅增加2.7%。在长度和直径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身高校正,称为主动脉身高指数(Aortic Height Index,AHI)。AHI=直径身高指数(Diameter Height Index,DHI)+LHI。我们根据 AHI 将队列分为两组(高 AHI组:AHI≥10 cm/m(n=112)和低 AHI 组:AHI<10 cm/m(n=410))。高 AHI 组(35.7%,40/112)AAE 发生率高于低 AHI 组(14.1%,58/410)(p=0.001)。然后,我们对379名倾向性评分分析匹配的患者进行了分析。匹配后,高和低AHI组之间的基线特征没有持续性差异。配对样本显示高AHI组(35.8%,38/106)的AAE仍高于低AHI组(17.5%,48/273)(p=0.003)。以AHI为主要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AAE风险判别能力优秀(ROC曲线下面积:0.810)。AHI<9.33,9.38-10.81,10.86-12.50 和 12.57 cm/m 分别对应着 0-4%、4-7%、7-12%和 12-18%的年平均AAE。1.1.5结论AAL=11 cm可作为ATAA的潜在干预标准。相比于直径,AAL对主动脉夹层引起的形变不敏感。AHI是ATAA风险分层的可靠指标。2.1.1背景胸腹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 Thoracic or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DTTAA)的自然病史研究对于指导及时的外科治疗至关重要。然而,对DTTAA的自然病史了解甚少。我们早期的小型研究建议在主动脉瘤直径7.0 cm之前修复 DTTAA。2.1.2目标我们的目的是基于更大的样本量和长期随访对DTTAA进行更加深入的自然病史研究。2.1.3方法本文对907例DTTAA患者的主动脉直径及远期并发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人口学指标,临床数据,和影像学学数据是从个人电子医疗记录和纸质病例中手工收集的。所有的主动脉直径测量都被两位资深研究者双重证实。终点事件为主动脉不良事件(Aortic Adverse Events,AAE),包括主动脉夹层,破裂和死亡。我们计算了主动脉瘤生长率(工具变量法)、年并发症率、5年无AAE生存率(Kaplan-Meier),以及直径身高指数(Diameter Height Index,DHI)与并发症风险的关系(竞争风险回归(Competing Risk Regression,CRR))等。2.1.4结果主动脉夹层、手术、主动脉死亡和破裂前的DTTAA中位数分别为4.1(IQR(Interquartile Range,IQR)3.7-4.7)、5.8(IQR 4.6-6.6)、6.0(IQR 4.7-7.0)和6.6(IQR 5.7-6.9)cm。DTTAA的平均生长速率被估计为0.19 cm/year,随主动脉大小的增加而增加。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与较高的生长率相关,而男性和牛型主动脉弓与较低的生长率相关(p<0.05)。907例患者中,全因死亡289例,其中DTTAA相关87例(明确46例,可能41例),升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死亡27例,非主动脉死亡175例,均由病历和死亡证明证实。急性B型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中位大小为4.1 cm。80%的夹层发生在5 cm以下,93%的破裂发生在5 cm以上。直径≥6 cm的DTTAA的破裂、主动脉夹层或死亡率为19%每年。较高的DHI与无AAE存活率降低相关:DHI(cm/m)<1.8、1.8-2.3、2.4-2.9、3-3.5、3.6-4.1 和≥4.2 的 1 年和 5 年无 AAE 存活率分别为 98.5%、87.5%、69.3%、84.3%、52.6%和 49%,95.9%、87.1%、64.3%、56.5%、27.1%和26.1%。DHI(cm/m)<1.8、1.8-2.3、2.4-2.9、3-3.5、3.6-4.1 和≥4.2 的 1 年和 5 年无主动脉破裂/主动脉死亡生存率分别为99.5%、98.7%、87.9%、90.5%、59.6%和 50%,96.9%、98.2%、81.6%、60.6%、30.5%和 26.7%。与 DHI 3.0-3.5 cm/m相比,DHI≥4.2cm/m时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了 6倍(p<0.05)。致命并发症(主动脉破裂或死亡)激增临界点为6和6.5 cm。2.1.5 结论1.DTTAA生长缓慢,平均年增长率为0.19 cm/year。2.降主动脉夹层和破裂发生时主动脉大小的趋势截然不同.:夹层大多发生在4厘米以下而破裂多发生在5厘米以上。3.目前指南规定的手术时机不能保护DTTAA免于夹层。4.主动脉破裂/主动脉死亡的风险激增临界点有两个:6.0 cm和6.5 cm。5.我们建议对DTTAA=5.0-5.5 cm处进行干预,以防止主动脉相关破裂和主动脉相关死亡。3.1.1背景准确地阐明升主动脉瘤(A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ATAA)的自然病史研究对于指导及时的外科治疗至关重要,这为可能的主动脉不良事件(Aortic Adverse Events,AAE)提供了保护,包括夹层、破裂和死亡。然而,以往ATAA自然史研究的一个局限性是研究队列包含了接受择期主动脉修复手术的患者,扭曲了我们对于真正自然病史的观察。3.1.2目标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随访观察非手术性ATAA的命运,建立一个包含主动脉大小和其他危险因素的多变量模型,以实现一个更好的、基于证据的临床决策算法。3.1.3方法我们从电子病历和纸质病例中回顾性的收集了人口学指标、影像学和临床数据,并输入一个定期更新和校准的网络数据库。这些数据与死亡证明相互参照。所有的影像学测量都由两位资深研究者以双重验证的标准化的方式进行了重新阅读和重新分析。本文对636例ATAA患者的主动脉直径及远期并发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了计算显示主动脉大小对AAE的影响,1年内主动脉不良事件(Aortic Adverse Events,AAE)发生率、累计AAE发生率、年平均AAE发生率被分别计算,相互印证。主动脉生长率的估计是利用工具变量方法进行的。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用来评估生存率。我们将单变量竞争风险回归中p<0.05的变量输入多变量竞争风险模型,并开发了基于回归系数的预测模型的图形表示(列线图)。列线图的验证分为两步:校准曲线和ROC曲线。3.1.4结果636例患者中,男性442例,女性194例。平均年龄67.8±13.7岁(男66.6±13.4岁,女70.4±13.9岁,p=0.001),年龄跨度18-92岁。升主动脉的平均和中位数分别为 4.73±0.75 cm 和 4.6(IQR(Interquartile Range)4.20-5.10)cm。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 3.8 年(IQR 1.5-7.7)),560 例(88.1%)无 AAE,76 例(11.9%)发生AAE。具体来说,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Aortic Dissection,TAAD)29例(4.6%),破裂5例(0.8%),主动脉原因死亡51例(8.0%),非主动脉原因死亡115例(18.0%)。在破裂/急性夹层、主动脉死亡和总体AAE的患者中,主动脉中值大小分别为 5.20(IQR4.90-5.80)、5.38(IQR4.97-6.05)和5.30(IQR5.00-5.90)cm。ATAA 生长缓慢-0.20±0.02 cm/year。主动脉大小在3.5-3.9、4.0-4.4、4.5-4.9、5.0-5.4、5.5-5.9及6.0cm以上时,随访1年发生AAE的风险分别为 0.0%、1.01%、1.60%、12.50%、15.38%和 28.57%(p<0.001)。累积危险度分别为 4.08%、3.76%、5.67%、19.23%、37.14%和 45.95%(p<0.001)。年平均危险度分别为 0.75%、0.75%、1.10%、4.05%、5.74%、11.19%(p<0.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当主动脉大小超过5 cm时,存活率显着下降(p<0.001)。竞争风险回归显示主动脉大小和性别是AAE的独立预测因子。女性更易发生AAE(HR:2.04;95%CI:1.26-3.22)。我们据此建立了包含主动脉大小和性别的列线图模型。校正曲线显示,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际值非常接近。ROC分析也显示了良好的预测精度,曲线下面积(AUC)为0.828。3.1.5 结论本研究支持以下结论和建议:1.主动脉大小对自然病史有强烈预测作用,在经验丰富的中心推荐主动脉直径5 cm为预防性干预的标准,而不是5.5 cm。2.女性ATAA发生AAE的风险更大,对于女性患者应该采取更加密切的观察随访甚至更加激进的治疗策略。
李梦阳[5](2020)在《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最大限度减少衰弱导致残疾或再住院事件的发生。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2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0例;女性148例),整理收集基本临床资料,采用Fried衰弱症状学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衰弱状况与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的评估,根据Fried评分标准,分为非衰弱组(82例)、衰弱前期组(96例)、衰弱组(120例),对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响衰弱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及衰弱组三组之间性别、年龄、冠心病(CHD)、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白蛋白(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组认知功能障碍的检出率[49(40.8%)]显高于非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9(11%);28(29.2%)](P<0.05)。衰弱组焦虑状态的检出率[52(43.3%)]显高于非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10(12.2%);27(28.1%)](P<0.05)。衰弱组抑郁的检出率[30(25%)]显高于非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6(7.3%);23(24%)](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衰弱和认知功能、焦虑、抑郁呈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557,95%CI:1.021-2.374,P=0.040)、冠心病(OR=2.639,95%CI:1.386-5.022,P=0.003)、认知功能(OR=4.360,95%CI:1.788-10.629,P=0.001),焦态状态(OR=2.718,95%CI:1.188-6.220,P=0.018)、抑郁状态(OR=3.350,95%CI:1.211-9.270,P=0.020)是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衰弱综合征和认知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的存在有一定联系,我们需进行筛查、尽早期识别与干预,尽可能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从而实现健康老龄化。
黄玉宇,杨军[6](2019)在《Mohr-Tranebj?rg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病例报告患儿,男,4岁。自幼双耳听力和言语发育差,无家族史。患儿出生时听力筛查未通过,自2岁起发现对声反应差,言语发育差,但未进行听力学检查。未曾佩戴过助听器。查体见双耳廓无畸形,双鼓膜完整;肌张力正常;视力正常。听力学检查提示声导抗双耳A型曲线,DPOAE示双耳通过,click ABR反应阈双耳气导大于95dB nHL,双耳
吴胜军[7](2019)在《利用特制上下腔分流管行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与常规小切口心脏手术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心脏手术目前已作为常规手术在全球广泛开展,且微创心脏外科发展迅速,右胸小切口心脏手术技术不断完善,已在各大心血管中心逐步推广。部分此类手术包含右心房径路的操作,其手术操作及难度与单纯左心房径路心脏手术存在明显区别。如何安全高效的完成此类手术一直是心外科医生的关注点之一。本研究总结了本中心利用特制上下腔分流管优化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的经验,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将其和常规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进行对比。方法:本项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病例为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中心使用特制上下腔分流管行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的患者,其中二尖瓣置换/成形+三尖瓣成形术26例、不停跳三尖瓣手术17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8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1:1选出同期行常规右胸小切口含右心房径路操作的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二尖瓣成形/置换+三尖瓣成形术: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其中特制分流管组有4例(15%)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与常规小切口组4例(15%)无明显差异。特制分流管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166±22min VS.224±58min,P<0.001),手术时间>200min的比例也显着低于对照组(2(8%)VS.16(62%),P<0.001)。且在体外循环时间、>100min体外循环时间比例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特制分流管组都低于对照组(84±13min VS.101±22min,P=0.002;1(4%)VS.11(42%),P=0.001;53±10min VS.62±8min,P=0.001)。在 ICU 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两组间无显着差异。住院费用特制分流管组显着低于对照组。2、不停跳三尖瓣手术:两组患者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其中特制分流管组有6例(35%)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与常规小切口组5例(29%)无显着差异。特制分流管组平均手术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99±29min VS.148±34min,P<0.001),其中手术时间>150min的比例也显着低于对照组(1(6%)VS.8(47%),P=0.007)。术中体外循环时间特制分流管组也低于对照组(49±22min VS.68±21 min,P=0.014)。在ICU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两组间无显着差异。3、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两组患者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其中特制分流管组有3例(11%)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与常规小切口组4例(14%)无显着差异。。特制分流管组平均手术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128±20min VS.184±31min,P<0.001),其中手术时间>180min的比例也显着低于对照组(0(0%)VS.14(50%),P<0.001)。体外循环时间特制分流管组也显着低于对照组(71±12min VS.83 ± 1Omin,P<0.001),其中体外循环时间>80min的患者比例特制分流管组也少于对照组(6(23%)VS.14(50%),P=0.026)。在ICU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两组间无显着差异。4、疼痛评估:对所有患者出院前进行疼痛等级评分发现,特制分流管组与常规小切口组患者手术伤口无痛、轻度疼痛及中度疼痛的比例无显着差异(1(1%)VS.0(0%),P=0.316;66(93%)VS.66(93%),P=1.000;4(6%)VS.5(7%),P=0.731)。结论:利用特制上下腔分流管行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将其和常规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进行对比可见,使用特制管可明显降低平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且不会增加术中术后出血风险,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也无显着影响。证实利用特制管进行右胸小切口右房径路手术同样是安全可靠的,且能优化现有手术,在不增加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俞波[8](2019)在《应用新型主动脉弓部分支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高危致死性的大血管疾病。症状出现后,未接受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每小时死亡率为1-2%,30天的死亡率更是高达90%。急性主动脉夹层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约占67%。药物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目的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控制夹层的危险因素,尚无法控制病情进展或是根治夹层。目前,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行升主动脉或主动脉根部置换术。二是累及弓部的夹层需要同时行主动脉弓部分或全弓置换手术。累及弓部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由于手术复杂,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来,为简化手术方式,学者围绕主动脉弓部重建不断提出新的术式,外科手术治疗夹层累及范围广泛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已经成为心血管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传统冰冻“象鼻”手术基础上改进的“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已成为国内多数心脏外科中心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夹层的标准术式。但是该术式也存在操作复杂、手术时间较长、弓部分支血管吻合较多、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依然较高等缺陷。随着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技术的发展,分支覆膜支架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用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部重建,该术式简化了主动脉弓的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但是由于主动脉弓部解剖的差异性,部分病人术后容易出现支架移位、内漏等并发症。在上述三分支支架基础上,上海长海医院与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改良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通过前期采用此可调型双分支覆膜支架用于动物模型弓部修复的临床前研究,证实该双分支支架血管腔内全弓置换是安全可行的,短期随访结果良好。但是此可调型双分支覆膜支架用于临床开放式手术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与经典的“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和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术比较,评估其临床疗效。目的: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更加优化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1.通过临床应用和疗效评估,验证应用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通过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对比研究,评价应用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安全性与有效性。3.通过与三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手术对比研究,评价应用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评估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对象及方法:1.对象及分组1)对象:从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连续收集21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部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治疗的患者,同期收集186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治疗和23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部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治疗的患者。2)不同术式疗效对比分组(1)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组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估。(2)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与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估。2.研究方法:1)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有效性临床评价包括:支架成功释放、手术总时间、停循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术中输血量和出血量、支架移位、内漏发生率、二次手术等。安全性评价主要是指12月内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死亡、截瘫、脑部并发症等)。2)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组两组临床疗效评估包括:手术总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主动脉重塑后是否通畅、假腔血栓形成率、住院和随访期间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等。3)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与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两组临床疗效评估包括:支架成功释放、手术总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支架有无移位、内漏、假腔血栓形成率、住院和随访期间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等。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描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1.21例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双分支支架通过输送系统全部成功置入降主动脉,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的真腔中。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210.2±32.4min,主动脉阻闭平均时间为94.9±18.0min,选择性脑灌注和深低温停循环平均时间为27.0±10.4min。住院死亡率4.8%。随访时间平均为38.2±12.5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内漏、支架移位等支架相关的严重并发症。2.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组两组术前临床资料除年龄外(P<0.05),其他无统计学差异。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术后意识障碍、昏迷、截瘫、下肢轻瘫、肾功能不全及死亡率等均明显低于“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组(P<0.05)。3.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与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的手术总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等均高于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P<0.05),但是术后内漏、支架移位的发生率显着低于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P<0.05)。结论:1.本研究证实主动脉弓部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有效的,且手术操作简单,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修复的选择方法。2.相对于经典的“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治疗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对降低。3.与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比较,新型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后的支架移位和内漏发生率显着降低。
宋蒙涛,王洪阳,兰兰,谢林怡,熊芬,王大勇,关静,王秋菊[9](2019)在《伴周围神经病变听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一组伴周围神经病变听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和听力学特征,总结综合征型听神经病的遗传学和表型特征。方法对课题组2003年至2018年间收集的听神经病患者采用统一问卷调查,记录发病年龄和临床症状特点,并进行标准化的听力学评估:包括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耳蜗电图(ECochG)、言语识别率测试。结果 2003-2018年共收集听神经病患者531例,伴周围神经病变者69例,占12.99%;其中男性32例,女性37例,男女比例为1:1.16;发病年龄在0-26岁,平均14.85±5.23岁,其中婴幼儿期(≤3岁)发病4例,占5.79%;儿童期(3-12岁)发病10例,占14.49%;青少年期(12-18岁)发病36例,占52.17%;成人(≥18岁)发病19例,占27.54%。44例(63.77%)患者首发为听神经病,另25例(36.23%)首发为视力下降、四肢麻木、走路不稳等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54例(78.26%)伴有耳鸣,7例(10.14%)伴有眩晕或前庭功能障碍。纯音听力图以低频上升型听力曲线为主,占66.92%;听力损失程度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听力损失,占68.46%。结论听神经病可伴发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多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如四肢麻木、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视力下降等。综合征型听神经病患者的首发症状可以是听神经病,也可以是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其听力学评估结果符合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
王建才,高莹,刘晓雁,胡瑾,瞿宇晋[10](2016)在《口-面-指综合征一家系的基因诊断》文中研究说明口-面-指(趾)综合征(oral-facial-digital syndromes,OFDS)是一种主要表现为面部畸形、口腔异常及骨骼畸形的先天性综合征,临床中极为少见,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我们对临床所见的一例可疑患儿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在其OFD1基因上发现了1个错义突变(c.2524 G>A),最终明确患儿的诊断,同时也发现其母亲携带相同的突变位点。
二、Mohr综合征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ohr综合征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机器人辅助下袖状胃切除术治疗肥胖症的早期疗效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前患者的一般情况 |
2.2 手术及住院情况 |
2.3 手术前后体重相关指标 |
2.4 手术前后血糖相关指标 |
2.5 其他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 |
3 讨论 |
3.1 机器人减重手术的发展状况 |
3.2 机器人减重手术的优势及学习曲线 |
3.3 袖状胃切除术减重和改善代谢的作用机制,术后减重效果评价及预测 |
3.4 袖状胃切除术对不同代谢相关指标的改善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动态心电图联合BNP对心肌梗死程度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Syntax评分、动态心电图、BNP对心肌梗死预后的指导和预测 |
参考文献 |
(3)CND患儿CI术前评估及载药电极对听力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耳蜗神经发育不良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影像和电生理评估 |
1.研究背景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收集 |
2.2 检测方法 |
2.3 术后听力学及言语评估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PLGA载药电极在豚鼠耳蜗植入模型中对术后听力的保护作用 |
1.研究背景 |
2.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实验分组 |
2.2 制备载药模拟电极 |
2.3 构建豚鼠耳蜗植入模型 |
2.4 .影像学检查 |
2.5 ABR检测 |
2.6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豚鼠耳蜗模拟电极植入 |
3.2 .豚鼠术后影像学检查 |
3.3 地塞米松载药电极可减轻CI术后听力损失 |
3.4 阿糖胞苷及NAD+对CI术后听力损失的影响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4)胸主动脉瘤的自然病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1章 升主动脉长度和升主动脉瘤自然病史的关系 |
1.1 摘要 |
1.2 Abstract |
1.3 前言 |
1.4 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人群和资料收集方法 |
1.4.2 变量定义 |
1.4.3 影像分析 |
1.4.4 统计学方法 |
1.5 结果 |
1.5.1 升主动脉长度和主动脉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 |
1.5.2 升主动脉长度对升主动脉瘤的危险区分 |
1.5.3 主动脉直径和主动脉身高指数的比较 |
1.5.4 基于主动脉身高指数的风险预测工具 |
1.6 讨论 |
1.7 局限性 |
1.8 结论 |
1.9 参考文献 |
第2章 胸腹降主动脉瘤的自然病史研究 |
2.1 摘要 |
2.2 Abstract |
2.3 前言 |
2.4 方法 |
2.4.1 研究人群和资料收集方法 |
2.4.2 变量定义 |
2.4.3 影像分析 |
2.4.4 统计学方法 |
2.5 结果 |
2.5.1 研究人群特征 |
2.5.2 终点事件前的胸腹降主动脉直径分布和主动脉瘤生长率 |
2.5.3 主动脉不良事件 |
2.5.4 主动脉直径身高指数对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危险度区分 |
2.5.5 不同直径大小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特征比较 |
2.6 讨论 |
2.7 局限性 |
2.8 结论 |
2.9 参考文献 |
第3章 升主动脉瘤“真正的”自然病史 |
3.1 摘要 |
3.2 Abstract |
3.3 前言 |
3.4 方法 |
3.4.1 研究人群和资料收集方法 |
3.4.2 变量定义 |
3.4.3 影像分析 |
3.4.4 统计学方法 |
3.5 结果 |
3.5.1 研究人群特征 |
3.5.2 终点事件分布和对应直径 |
3.5.3 主动脉大小分布和动脉瘤生长率 |
3.5.4 主动脉大小和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关系 |
3.5.5 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
3.5.6 列线图的建立和验证 |
3.6 讨论 |
3.7 局限性 |
3.8 结论 |
3.9 参考文献 |
第4章 综述: 胸主动脉瘤自然病史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
4.1 前言 |
4.2 主动脉形态学研究 |
4.2.1 主动脉直径 |
4.2.2 相对主动脉大小 |
4.2.3 主动脉长度 |
4.3 其他指标 |
4.3.1 主动脉容积 |
4.3.2 主动脉壁应力峰值(Peak Wall Stress,PWS) |
4.3.3 主动脉壁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 |
4.3.4 基因 |
4.4 总结 |
4.5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基本临床资料收集 |
2.2 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 |
2.3 衰弱的评估 |
2.4 认知功能的评估 |
2.5 焦虑的评估 |
2.6 抑郁的评估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Mohr-Tranebj?rg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
2 讨论 |
(7)利用特制上下腔分流管行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与常规小切口心脏手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部分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围术期事件相关定义 |
1.3 资料采集 |
1.4 手术技术 |
1.5 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2.1 二尖瓣手术+三尖瓣成形术 |
2.2 不停跳三尖瓣手术 |
2.3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
三、讨论 |
四、局限性 |
五、结论及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8)应用新型主动脉弓部分支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主动脉夹层概述 |
1 国际急性主动脉夹层研究现状 |
2 国内急性主动脉夹层研究现状 |
3 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进展 |
第一部分 应用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应用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加象鼻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应用新型双分支与三分支主动脉根部支架全弓置换治疗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伴周围神经病变听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病史采集 |
1.3.2 听力学检查 |
1.3.3 听力损失程度及听力图分型标准 |
1.3.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发病年龄及性别 |
2.2 临床症状特点 |
2.3 听力学表现 |
2.3.1 纯音测听 |
2.3.2 听性脑干反应 (ABR) |
2.3.3 声导抗测试 |
2.3.4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 |
2.3.5 耳蜗电图 (ECochG) |
2.3.6 言语识别率 |
3 综合征型听神经病家系报告 |
3.1 0702703家系 |
3.2 0501405家系 |
3.3 0804895家系 |
3.4 0602403家系 |
3.5 1007170家系 |
4 讨论 |
(10)口-面-指综合征一家系的基因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2讨论 |
四、Mohr综合征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器人辅助下袖状胃切除术治疗肥胖症的早期疗效分析与评价[D]. 罗小林. 山东大学, 2021(12)
- [2]动态心电图联合BNP对心肌梗死程度的预测[D]. 洪亮.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CND患儿CI术前评估及载药电极对听力的保护[D]. 黄玉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胸主动脉瘤的自然病史研究[D]. 吴进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认知功能及焦虑抑郁相关性研究[D]. 李梦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Mohr-Tranebj?rg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J]. 黄玉宇,杨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09)
- [7]利用特制上下腔分流管行右胸小切口右心房径路心脏手术与常规小切口心脏手术的对比研究[D]. 吴胜军. 浙江大学, 2019(03)
- [8]应用新型主动脉弓部分支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研究[D]. 俞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9]伴周围神经病变听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 宋蒙涛,王洪阳,兰兰,谢林怡,熊芬,王大勇,关静,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01)
- [10]口-面-指综合征一家系的基因诊断[J]. 王建才,高莹,刘晓雁,胡瑾,瞿宇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