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和调整的临床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1](2021)在《不同吸入氧浓度对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机械通气中不同吸入氧浓度(FiO2)对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20):A组FiO2为35%,B组为50%,C组为75%。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腹后30 min(T1)、气腹后60 min(T2)、关气腹后10 min(T3)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氧饱和度(SPO2),并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肺内分流率(Qs/Qt);在手术结束后记录三组患者的达气管拔管指征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7d内肺部并发症(低氧血症、肺炎、呼吸衰竭)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A、B组术后达气管拔管指征时间明显较短(P<0.05),A、B组术后达气管拔管指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PO2水平上,A、B、C三组在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1-T3各时间点较B、C组降低(P<0.05),B组在T1-T3各时间点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C组在T1-T3各时间点OI明显降低(P<0.05),A、B、C各组T1-T3时间点OI低于T0时间点(P<0.05);T0时三组Qs/Q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B组在T1-T3各时间点的Qs/Qt明显减少(P<0.05),A、B、C各组T0时Qs/Qt低于T1-T3(P<0.05)。结论: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来说,机械通气中吸入50%氧浓度对其围术期肺功能影响较小。
李春艳[2](2021)在《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改善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有效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WHO预计2030年其将成为第五大致残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室内室外环境污染的增加,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该病在全球呈逐年迅猛上升的趋势[1-4]。COPD患者常常因为呼吸道感染、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急性加重住院治疗。当慢阻肺患者合并II型呼吸衰竭时,其行动能力将受到限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死亡。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家用无创呼吸机可有效改善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症状。由于其简便、有效等优点在患者家庭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Vasiliki等进行的1年无创通气对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观察显示: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在无创通气的前3个月明显提高[5]。韩其政等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进行1年随访研究,已证实实行长期家庭无创通气病人的再住院率、再插管率、死亡率均明显下降[6]。因此临床工作者认为对于伴有II型呼吸衰竭、反复急性加重、有明显夜间低通气、吸氧不能耐受的COPD病人长期家庭无创通气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和降低病死率。但由于患者及家属常常不具备呼吸机使用的专业知识,无法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实时的呼吸机参数调整,尤其是舒适性参数的调节,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机不能耐受的情况,实际上这部分患者没有达到有效利用家庭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呼吸功能减少住院次数的目的。因此,亟待需要一种可以实施精确调整呼吸机参数的设备,以保证无创呼吸机全时段有效工作,改善患者症状。基于上述现实问题,本研究将使用一款家用无创呼吸机,可无线接入移动互联网方便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远程评估,远程调节呼吸机参数,使患者实时获得最佳辅助通气效果。因此,我们从患者血气分析、炎症标志物、生活症状评分、肺功能等指标状况对患者进行评估,旨在评估该新型家用无创呼吸机是否可以改善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目的:探讨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自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70名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最终入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通过随机数字法,按照1:1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均予慢阻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辅以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日使用时间至少5h(建议午休或夜间休息时使用),对照组通常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2-3L/min),或根据病情适当调节氧流量,每日使用时间至少12h,(建议午休或夜间休息时使用)。两组受试者随访1年。在入组后的第4、8、12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血清炎性因子、生活质量评分及一年内住院次数、6分钟步行距离、心衰标志物、肺功能等指标。研究结果:1.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内第4月、第8月、第12月与入组时比较,其CAT评分、m MRC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动脉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血氧饱和度(Sa O2)与入组时比较,均有改善(p<0.05)。2.经过1年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内一年内住院次数、心衰标志物(BN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入组时比较,均有改善(p<0.05)。3.经过1年治疗后,观察组CAT评分、m MRC评分、Pa O2、Pa CO2、Sa O2、6MWD、一年内住院次数、BNP、PCT、CRP、IL-6、IL-8、TNF-α较对照组均有改善(p<0.05)。4.肺功能FEV1、FVC在治疗1年后,两组组内的FEV1、FVC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有效改善了慢阻肺患者的症状、延缓慢阻肺的进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唐婷[3](2021)在《压力控制与肺保护性容量控制通气在俯卧位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与肺保护性容量控制通气(lung-protective volume-controlled ventilation,LP-VCV)模式在俯卧位腰椎手术患者全麻期间机械通气的效果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发生情况方面的差异,从而探讨PCV在这类手术中的应用是否也能产生一定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行俯卧位腰椎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压力控制通气组(P组)与肺保护性容量控制通气组(L组),每组各20例患者。术前访视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BMI(kg/m2)、ASA分级及PPCs发生风险评分。VT设置均根据预估计体质量计算(predicted body weight,PBW)。麻醉诱导完成且患者未改为俯卧位时,两组均采取常规VCV通气,通气设置:VT=8ml/kg(PBW),呼吸频率(f)12次/分,吸入氧浓度(Fi O2)100%,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为0,吸呼比(I;E)为1:2。改为俯卧位后,L组通气设置:VT=6~8ml/kg(PBW),f=12~16次/分,PEEP=5cm H2O,Fi O2=60%(与空气混合),I:E=1:2,每间隔30min行肺复张(recruitment maneuvers,RMs)一次。P组通气设置:通过设置吸气压力(inspiratory pressure,PINS)(最高不超过40cm H2O)使VT维持在6~8ml/kg(PBW),f=12~16次/分,PEEP=0,Fi O2=60%(与空气混合),I:E=1:2。记录T1~T4的呼吸力学: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驱动压(driving pressure,Δp)及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Cdyn);采取T0、T1、T4、T5时间点的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 H、Pa CO2、Pa O2,由Pa O2/Fi O2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Fi O2为采血时刻的值;记录T0~T5的生命体征,以及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长(h)、晶体量(ml)、胶体量(ml)、出血量(ml)、输血量(ml)、尿量(ml)、住院时长(天);记录术后随访7天内PPCs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呼吸力学、氧合指数(OI)、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7天内PPCs的发生情况。结果:T1~T4时,P组的Ppeak(T1:12.7±3.0 vs 18.6±2.3,T2:13.1±3.1 vs 18.1±2.5,T3:13.4±3.1 vs 18.6±2.8,T4:13.2±3.1 vs 19.0±2.3,p<0.05)和Pplat(T1:12.6±2.9 vs 17.4±2.2,T2:13.0±3.1 vs 17.3±2.3,T3:13.2±3.0 vs 17.4±2.8,T4:13.2±3.1 vs 17.8±2.0,p<0.05)均显着低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Δp、Cdyn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0、T1、T4、T5时间点两组的p H、Pa O2、O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4时P组Pa CO2高于L组(T4:53.7±3.7 vs 49.1±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三个时间点P组与L组间的Pa CO2无显着差异。随着时间推移,两组内Pa CO2和p H各自有升高和降低的趋势。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无PPCs的发生。结论:相较于LP-VCV,PCV在俯卧位腰椎手术中的应用能产生更低的Ppeak和Pplat,两组Δp、Cdyn及O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内随访两组患者均无PPCs的发生。本研究表明PCV可在该类手术中安全地应用,并且可能与LP-VCV类似,也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但手术中应用PCV需注意VT存在易改变的问题。为得出更为有效的证据证明PCV是否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以上结论有待更多的试验证明。
林鑫山[4](2021)在《人工智能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发现与规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远低于健康人,疾病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跟我国慢阻肺的高患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极不相称的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诊治能力不足,慢阻肺知晓率以及肺功能检查普及率的低下。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是降低慢阻肺患病率和疾病负担的重要举措。基层能力提升需要覆盖慢阻肺的筛查、诊断和规范化管理等各个环节。如何提升基层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及疾病风险评估能力、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能力、慢阻肺患者规范管理能力,弥合最佳的循证医学实践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的显着差距,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模型研发应用提升基层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能力;通过肺功能质量控制模型研发应用提升基层肺功能规范化检查能力;通过慢阻肺稳定期管理、急性加重期管理模块组成的慢阻肺临床辅助决策系统研发应用提升基层慢阻肺规范管理能力,赋能基层,解决目前慢阻肺基层管理工作中的痛点问题。本研究开发了一个方便的和有效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辅助基层从慢阻肺筛查到诊断以及规范化管理的全程工作开展,耦合不同类型的基层卫生保健系统,共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照护。慢阻肺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包括三部分: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及患病风险评估系统、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系统、慢阻肺临床决策辅助支持系统。本研究应用1875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选取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比较流行的18种不同机器学习的算法进行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模型的研发。我们发现在基于公卫数据的慢阻肺筛查任务中,Catboost为综合评估最佳模型,Accuracy为99.25%,比优化后的Baseline模型高出近6个百分点,AUC为0.9985,Sensitivity为94.81,值得关注的是Precision为1,表明没有将非高危人群诊断为高危人群,误诊率为0。Stacking模型的综合评估结果与Catboost接近,通过观察外部数据测试结果,集成学习模型的总体泛化能力要优于单一模型。在外部验证中我们开发的慢阻肺患病人群筛查及患病风险评估系统高危人群检出率19.79%,肺功能检查应答率21.07%,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检出率31.64%;除肺功能检查应答率外均高于同类其他慢阻肺病例发现研究。我们研发的肺功能质控模型对呼气起始犹豫、爆发力不足、呼气未呼完、第一秒内呼吸不平滑、可能存在吸气不足等问题的检出敏感性均大于85%,特异性均大于95%。外部验证过程中经肺功能质控系统提示39.29%的肺功能检查改进后可符合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标准,质量控制规则符合率提升了28.44%。本研究以知识图谱为内核,构建了以临床慢阻肺管理指南为知识来源的慢阻肺临床辅助决策CDSS系统,通过工作流模式建立了首诊和复诊患者慢阻肺稳定期、急性加重期就诊的不同流程,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诊断、病情评估、鉴别诊断、并发症评估、转诊建议、治疗以及随访管理全流程的决策支持覆盖,帮助基层医生依据指南同质化管理慢阻肺患者。
王婧园[5](2021)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在ARDS患者中个体化PEEP选择的优势 ——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机械通气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重要的支持治疗方法,包含了肺复张、呼气末正压(PEEP)的选择、潮气量的测定、氧气及二氧化碳目标的设定、俯卧位通气等综合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了小潮气量的通气策略可以降低ARDS患者的死亡率,并减少呼吸机使用天数,而对于PEEP的设置,各种方法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并且临床医师更加重视肺部局部呼吸力学的改变,因此出现了新兴的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于ARDS患者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作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对比表格法与EIT-P EEP滴定法,探究表格法及EIT-PEEP滴定法对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人群为2020年9月-2021年2月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纳入有创机械通气24小时后仍然满足ARDS柏林定义诊断标准的患者。入选的患者进行基线数据的收集后,随机(简单随机法)分为EIT组和表格法组。在分组后分别依据EIT法或表格法进行PEEP设置。在入组第一天和入组第三天分别进行循环、呼吸力学、化验检查等数据收集。成功脱机或者死亡即为观察终点,记录患者的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及预后情况。主要结局指标包括预后情况,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呼吸及循环改善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49例,其中排除25例,最终纳入24例,其中EIT组14例,表格法组10例。所有患者中肺内源性ARDS占70.8%,手术患者占75%。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没有统计学差异。入组第一天时,EIT组驱动压较表格法组更低(12.8±3.3cm H2O,15.8±2.7cm H2O,P=0.03),顺应性较表格法组更好(32.5±6.6m L/cm H2O,24.3±3.9 m L/cm H2O,P<0.01)。在入组第三天时,EIT组的死腔率更高(14.8±7.0%,9.2±3.0%,P=0.02),驱动压更低分别为13.5(12.8-14.3)cm H2O和15.5(13.8-18.0)cm H2O,P=0.01。入组第三天时EIT组的肺部超声评分明显低于表格法组(13.9±2.3分,18.7±3.8分,P<0.01)。从并发症来看,表格法组较EIT组发生肾损伤的例数更多(21.4%,70.0%,P=0.03)。EIT组和表格法组的28天死亡率分别为28.6%,30.0%;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6.0(5.0-15.8)天和7.5(5.8-10.5)天;ICU住院时间分别为9.5(8.0-23.3)天和11.0(10.0-14.5)天,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个体化PEEP仍然是一个积极研究的领域。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EIT在临床应用的价值,并且EIT引导的PEEP设置更有助于减小跨肺压、改善肺顺应性。
吴萌[6](2021)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预测指标》文中提出目的:呼吸衰竭是临床医生最常见的急危重症。治疗上除祛除病因外,需要根据呼吸衰竭的类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氧疗方式。而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氧合系统可用于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的治疗。氧合指数是评估吸氧状态下患者体内氧合状态的主要指标,但需要反复抽取动脉血进而增加患者痛苦。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HFNC治疗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HFNC治疗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无创预测因素,早期识别HFNC治疗无效需要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的患者,避免延误治疗,以期获得更佳的临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住院诊断为低氧性呼吸衰竭并接受HFNC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08例。所有患者除HFNC外均给予针对基础疾病的临床综合治疗。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是否有基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呼吸衰竭的原因),入院时生命体征、血常规、血气分析、血肌酐、离子、血乳酸、血白蛋白、GCS评分、APACHEⅡ评分。记录所有患者应用HFNC治疗0h、2h、4h、6h、12h、18h以及24h这七个时间点的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2),同时记录相应时间点HFNC设置的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xygen,FiO2),计算SF比值即SpO2/FiO2、ROX指数即SpO2/(FiO2×RR),最后记录应用HFNC治疗的时长以及临床治疗结局(HFNC治疗成功和HFNC治疗失败)。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评估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数据用均数±标准差即(?)±s描述,比较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即M(Q25,Q75)描述,比较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采用频率(所占百分比)描述,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绘制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出潜在的预测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预测指标是否与治疗失败相关、绘制KM曲线,使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差异检验。针对基线资料中其他可能引起混淆或相互作用的协变量进一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比较HFNC治疗失败患者的APACHEⅡ评分、Pa CO2较HFNC治疗成功患者更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二者在年龄、性别、是否有基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呼吸衰竭的原因、应用HFNC前p H值、PaO2、HCO3-、血乳酸、红细胞比容、血白蛋白、血红蛋白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HFNC治疗成功与失败患者在各时间点RR、心率、SF比值、ROX指数的比较HFNC治疗失败患者在应用HFNC治疗后各时间点的SF比值、ROX指数方面均较治疗成功患者更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时间点RR、心率在HFNC治疗成功与失败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评估预测HFNC治疗疗效的指标基线APACHEⅡ评分越高,HFNC治疗失败需行气管插管的可能越大(P<0.05,AUC=0.783,95%CI:0.662-0.904),其截点值为14.50(灵敏度0.762,特异度0.747)。应用HFNC治疗后各时间点的RR、心率对HFNC治疗失败需行气管插管均无预测意义(P均>0.05)。应用HFNC治疗后各时间点SF比值越小,HFNC治疗失败需行气管插管的可能性越大(P均<0.05,AUC均>0.75)。其中,2h SF比值的截点值为185.00(灵敏度0.900,特异度0.597)。应用HFNC治疗后24h的ROX指数越小,HFNC治疗失败需行气管插管的可能性越大(P<0.05,AUC=0.915,95%CI:0.819-1.000)。其截点值为7.31(灵敏度1.000,特异度0.724)。余时间点的ROX指数预测准确性较差(P均<0.05,0.70<AUC<0.75)。4.预测指标与治疗效果的风险分析4.1 SF比值应用HFNC治疗后2h SF比值≤185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率明显高于2h SF比值>185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46,P<0.05)。2h SF比值≤185组患者的气管插管风险高于2h SF比值>185组患者(HR=10.521,95%CI:2.440-45.357)。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应用HFNC治疗2h SF比值≤185仍是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4.2 ROX指数应用HFNC治疗后24h ROX指数≤7.31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率明显高于24h ROX指数>7.31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44,P<0.05)。结论:1.对于应用HFNC治疗的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应评估APACHEⅡ评分以协助评估病情。2.可通过监测SF比值以评估HFNC治疗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气管插管的风险。HFNC治疗后2h的SF比值不能达到185则提示治疗失败的风险较高,必要时需尽早考虑气管插管。3.监测ROX指数可以用于评估HFNC治疗的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气管插管的风险。
詹勇[7](2021)在《超声观察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探究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机械通气的重症病人进行超声检查,探讨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03月至2019年06月的ICU机械通气患者80例,患者行撤机准备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使用超声测量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数和膈肌移动度。将超声测量结果呼末膈肌厚度(DTe)<0.2cm、膈肌增厚分数(DTF)<20%、膈肌偏移(DE)<1.5cm或者膈肌矛盾运动,定义为膈肌功能障碍(DD),将患者分为膈肌功能障碍组和膈肌功能正常组。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影响膈肌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危重患者合并脓毒症休克、机械通气前呼吸频率、机械通气时间是膈肌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风险比(OR)值分别为0.265、0.620、0.250。结果:与膈肌功能正常组相比,膈肌功能障碍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延长(4.12±1.61天VS 2.61±0.86天),机械通气前降钙素原中位数偏高(8.3 pg/ml VS 0.52 pg/ml)、白细胞计数中位数偏高(15.4*109/L VS 12.7*109/L)、低蛋白血症加重(12.4±6.3g/L VS 29±7.1g/L),呼吸频率偏快(20±4 bpm VS 18±3bpm)、浅快呼吸指数的中位数偏高[46 bpm/L)VS 40 bpm/L)],以及住院期间是否使用肌松药是膈肌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危重患者住院期间,插管前呼吸频率增快、合并脓毒症休克、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是膈肌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第二部分机械通气的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的观察研究目的:探讨严重感染对机械通气患者膈肌萎缩的影响,以及对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长等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9年07月至2020年10月的ICU机械通气≥24h的患者72例,其中脓毒症休克患者35例,非脓毒症休克患者37例。患者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24小时内首次测量膈肌厚度(插管24h内首次测量膈肌基线厚度,基线时间记作T0,第1天测量记作T1),以后每天进行膈肌厚度测量,直至患者脱机拔管、气管切开或死亡,观察两组膈肌厚度变化,同时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脓毒症休克组与非脓毒症休克组基本情况比较中,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等)和呼吸支持参数(呼吸频率、驱动压、公斤体重潮气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脓毒症休克组对比,脓毒症休克组患者感染指标(PCT、CRP等)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休克组患者机械通气早期(前4天)膈肌萎缩率更大(0.28±0.11%VS 0.20±0.1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再插管率,脓毒症休克组患者住院期间再插管率较高(20%VS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脓毒症休克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较高(7天VS 6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进行脓毒症休克组与非脓毒症休克组机械通气早期的组间膈肌厚度比较:研究起始(T0)脓毒症休克组与非脓毒症休克组中患者的呼气末膈肌厚度基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第1天(T1),脓毒症休克组(0.190±0.027cm)与非脓毒症休克组(0.206±0.021cm)中患者的呼气末膈肌厚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第2天(T2),脓毒症休克组(0.168±0.019cm)与非脓毒症休克组(0.188±0.017cm)中患者的呼气末膈肌厚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第3天(T3),脓毒症休克组呼气末膈肌厚度(0.159±0.021cm)比非脓毒症休克组(0.179±0.014cm)更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进行两组组内比较:超声观察每日的呼气末膈肌厚度变化,两组在机械通气早期膈肌厚度均出现显着的萎缩,在建立机械通气第0~3天,两组呼气末膈肌厚度减少随时间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脓毒症休克组,与T0对比,第1天(T1)的呼气末膈肌厚度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天(T1)对比,第2天(T2)的呼气末膈肌厚度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2天(T2)对比,第3天(T3)的呼气末膈肌厚度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非脓毒症休克组的每天的呼气末膈肌厚度对比,T0与第1天(T1)对比、第1天(T1)与第2天(T2)对比、第2天(T2)与第3天(T3)对比,膈肌厚度萎缩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比机械通气一周的膈肌萎缩率≤10%的患者,膈肌萎缩率>10%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13天VS10天)、ICU停留时间中位数(16天VS 12天)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气管切开率、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伴或不伴脓毒症休克均可导致膈肌萎缩,即机械通气可导致膈肌萎缩,而严重脓毒症可加重膈肌的萎缩,其萎缩程度使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延长。
王子丹[8](2020)在《不同机械通气水平对ARDS犬右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的危重症,虽然目前临床上肺复张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已广泛实施,但患者病死率却没有下降。而右心功能目前是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关注焦点。本文通过建立ARDS动物模型,施加不同水平机械通气,探讨ARDS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呼吸力学与右心功能变化关系,为ARDS右心保护通气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比格犬为实验对象(n=6),通过中心静脉注射油酸来建立ARDS动物实验模型。造模前后均予以相同参数的机械通气。采用固定驱动压,增加PEEP的方式,将PEEP依次调整为2、4、6、8、10、12、14 cmH2O,每次调整均保持30min,待比格犬生命体征平稳后采集比格犬呼吸力学(气道峰压、平台压、潮气量、吸气末跨肺压、呼气末跨肺压、肺静态顺应性)、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心率、指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平均肺动脉压)及右心功能指标(每博输出量、三尖瓣收缩期位移、右心室变化面积分数),分析比较造模前后比格犬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以及右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1.对照组(即造模前)在PEEP递增时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增大(F值分别为232.733、196.33),吸气末跨肺压(Ptrans-I)、呼气末跨肺压(Ptrans-E)、肺静态顺应性(Cstat)、潮气量(Vt)变小(F值分别为4.524、6.499、64.803、2.31),右心室变化面积(FAC)变小(F值为3.09);每搏输出量(SV)先增大后减小(F值为3.24),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变大(F值分别为19.07、1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尖瓣收缩期位移(TAPSE)、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指脉血氧饱和度(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即造模后)在PEEP递增时Ppeak、Pplat增加(F值分别为24.829、41.95),Vt、Ptrans-I、Ptrans-E、Cstat先增大后减小(F值分别为2.91、4.29、5.84、48.890),TAPSE、SV先增大后减小(F值分别为6.22、6.54),CVP、MPAP递增(F值分别为5.23、19.24),MAP先变大后变小(F值为5.02),SpO2变大(F值为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C、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正常肺泡,增加PEEP使肺泡应力变大,肺顺应性降低,肺容积变大,肺泡外血管受压使肺血管阻力增加,影响心输出量,恢复正常通气时机体可恢复基础状态。2.对于ARDS模拟肺,初始增加PEEP可以使跨肺压增大,塌陷的肺泡复张,并且使每搏输出量增大,心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但后期PEEP继续增大,跨肺压及肺顺应性没有继续增大,并且肺动脉压也越大,肺泡内血流减少,通气/血流没有改善。同时由于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后负荷增大,心功能受到影响。3.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跨肺压及肺顺应性指标可能更能体现肺复张的有效性,并且两者有良好的协同性;PEEP的增加最先影响TAPSE,右心收缩功能最早受到影响,每搏输出量代偿性增大,但随着PEEP继续增大会导致TAPSE及SV变小。4.对于ARDS治疗应实时监测跨肺压、TAPSE及肺内血流分流指标,能更有效实施肺复张,降低对右心功能及循环的影响。
许卿雅[9](2020)在《不同吸呼比对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前后肺通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监测肺通气的变化,探讨不同吸呼比通气模式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前后肺通气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收治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120例,随机分为Con1:2、Con1:1、Ait1:2和Ait1:1组,每组30例。机械通气模式为压力控制通气,吸气压力为12 cm H2O,所有患者雾化前后吸呼比均为1:1,雾化治疗时吸呼比分别为1:2或1:1。采用简易雾化器分别对四组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雾化驱动氧流量均为6 L/min,其中Con1:2组和Con1:1组吸呼比(I:E)分别为1:2和1:1,雾化药物为灭菌注射用水4 ml;Ait1:2组和Ait1:1组I:E分别为1:2和1:1,雾化药物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2 ml+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250μg/2 ml。采用胸阻抗断层成像仪监测雾化前后局部肺通气的变化,监测时间点分别为:雾化开始前10 min(T0)、雾化开始后10 min(T1)及雾化结束后30 min(T2)。记录各时间点呼气末肺阻抗值(EELI),并计算EELI变化率(EELI%),同时记录Sp O2、HR和MAP数值。各组雾化前后(T0、T2)分别监测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与肺动态顺应性(Cdyn),检测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同时评估痰液粘稠度。结果(1)EELI%结果显示,组内与T0比较,T1时,四组均增加(P<0.05),T2时,Ait1:2组、Ait1:1组增加(P<0.05);组间T1、T2时分别比较,Ait1:2组比Con1:2组增加(P<0.05),Ait1:1组比Con1:1组增加(P<0.05),Ait1:1组比Ait1:2组增加(P<0.05)。(2)四组患者雾化前后Sp O2、H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患者雾化前后Pmean、Ppeak和Cdy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Ait1:1组与Ait1:2组比较,Pmean增加,Ppeak降低,Cdyn增加(P<0.05)。(4)氧合指数结果显示,Ait1:1组与Ait1:2组患者雾化后氧合指数增加(P<0.05);T2时,Ait1:2组患者氧合指数比Con1:2组增加(P<0.05),Ait1:1组患者氧合指数比Con1:1组增加(P<0.05),Ait1:1组患者氧合指数比Ait1:2组增加(P<0.05)。(5)Con1:2组与Con1:1组患者雾化前后痰液黏稠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t1:2组与Ait1:1组患者雾化后痰液变稀(P<0.05)。结论EIT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肺通气的无创、床边、动态、可视化监测。气管插管压力控制(吸气压力为12 cm H2O)机械通气颅脑损伤患者在6 L/min的驱动氧流量下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后EELI%显着增加,其中1:1吸呼比通气模式下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效果优于1:2吸呼比通气模式。
杜同跃[10](2019)在《不同方式滴定PEEP对中重度ARDS患者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ARDSnet法、EIT法和跨肺压方法选择PEEP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压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08月至2019年4月收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柏林诊断标准中重度ARD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后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在PEEP=5cmH2O的条件下进行基础机械通气并记录右心功能相关指标。以ARDSnet、EIT、跨肺压三种方法分别滴定最佳PEEP。然后在ARDSnet、EIT、跨肺压滴定的PEEP下,分别以驱动压为15cmH2O和12cmH2O、采用压控模式下(FiO2 40-80%、I:E 1:2、RR 20次/min)进行机械通气,每个条件下机械通气前行肺复张一次(高压45cmH2O、低压30cmH2O、持续35S),每组上述条件通气持续10min,后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测定右心功能包括:在心尖四腔心界面监测右左心室直径比值、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三尖瓣环收缩速度(tricuspid annular motion,TAM)及肺动脉压力。实验过程中记录患者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动静脉血气。结果:1、一般情况实验共纳入ARDS患者25例,中度14例、重度11例,排除图像质量不佳3例,共22例纳入最终研究,其中10例接受ECMO治疗。基础PEEP 5cmH2O状态下右心室中度扩大19例(86.36%),重度扩大3例(13.63%)。肺动脉高压1例(4.54%)。ARDSnet、EIT、跨肺压滴定的PEEP值分别为10.00(8.00,10.00)、12.00(10.00,14.00)、12.00(9.00,14.00)cmH2O,其中ARDSnet滴定PEEP值明显低于EIT、食道压滴定的PEEP值,分别为(P=0.002,P=0.022)。2、不同方式滴定的PEEP对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力的影响动压为15cmH2O时,ARDSnet、EIT、跨肺压三组PEEP通气下,与基础5cmH2O PEEP组通气相比,TAPSE明显降低,分别为(20.91±5.40 vs 24.98±5.42,P=0.01;21.07±5.39 vs 24.98±5.42,P=0.013;21.31±4.96 vs 24.98±5.42,P=0.02)。跨肺压组与基础组相比,TAM明显降低(14.19±2.47 vs 16.11±3.37,P=0.041)。ARDSnet、EIT、跨肺压三组与基础组相比,肺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驱动压为12cmH2O时,ARDSnet、EIT、跨肺压三组PEEP通气下,与基础5cmH2O PEEP组通气相比,TAPSE明显降低,分别为(22.92±4.94 vs 24.98±5.42,P=0.01;22.01±6.05 vs 24.98±5.42,P=0.013;22.29±5.61 vs 24.98±5.42,P=0.02)。跨肺压组与基础组相比,TAM明显降低[14.80(12.65,17.90)vs16.64(14.01,18.05),P=0.039]。ARDSnet、EIT、跨肺压三组与基础组相比,肺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同PEEP条件下,与驱动压15cmH2O相比,驱动压12cmH2O时ARDSnet组和跨肺压组TAPSE明显升高,分别为(20.91±5.40 vs 22.92±4.94,P=0.012;21.31±4.96 vs 22.29±5.61,P=0.038)。跨肺压组和EIT组TAM明显升高,分别为(14.19±32.47 vs 14.96±2.69,P=0.03;21.31±4.96 vs 22.29±5.61,P=0.03)。ARDSnet组、EIT组和跨肺压组肺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方式滴定的PEEP对血流动力学影响驱动压为分别为15、12cmH2O时,ARDSnet、EIT、跨肺压三组PEEP通气下,与基础5cmH2O PEEP组通气相比,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同PEEP条件下,与驱动压15cmH2O相比,驱动压12cmH2O时ARDSnet组、EIT和跨肺压组血流动力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不同方式滴定的PEEP对血气分析的影响驱动压为15cmH2O时,ARDSnet、EIT、跨肺压三组PEEP通气下,与基础5cmH2O PEEP组通气相比,EIT、跨肺压组氧分压及氧合指数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驱动压为12cmH2O时,ARDSnet、EIT、跨肺压三组PEEP通气下,与基础5cmH2O PEEP组通气相比,跨肺压组氧分压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PEEP条件下,与驱动压15cmH2O相比,驱动压12cmH2O时ARDSnet组、EIT和跨肺压组血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非ECMO治疗患者不同方式滴定的PEEP对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力的影响驱动压15cmH2O时,EIT组PEEP通气下,与基础5cmH2O PEEP组通气相比TAPSE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72±6.75 vs 20.54±5.39,P=0.032)。跨肺压组PEEP通气与基础5cmH2O PEEP组通气相比TAM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43±3.14 vs 15.08±2.64,P=0.045)。ARDSnet、EIT、跨肺压三组与基础组相比,肺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驱动压12cmH2O时,ARDSnet、EIT和跨肺压组PEEP通气下,与基础5cmH2O PEEP组通气相比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同PEEP条件下,与驱动压15cmH2O相比,驱动压12cmH2O时EIT组和跨肺压组TAPSE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0.54±5.39 vs 23.53±4.96,P=0.02;21.71±4.91 vs 23.56±5.67,P=0.02)。EIT组和跨肺压组TAM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88±2.56 vs 17.69±1.47,P=0.03;15.08±2.38vs 16.25±2.35,P=0.02)。6、非ECMO治疗患者不同方式滴定的PEEP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驱动压分别为15、12cmH2O时,ARDSnet、EIT、跨肺压三组PEEP通气下,与基础5cmH2O PEEP组通气相比,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PEEP条件下,与驱动压15cmH2O相比,驱动压12cmH2O时ARDSnet组、EIT和跨肺压组血流动力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非ECMO患者不同方式滴定的PEEP对血气分析的影响驱动压分别为15、12cmH2O时,跨肺压组PEEP通气下,与基础5cmH2O PEEP组通气相比,氧分压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PEEP条件下,与驱动压15cmH2O相比,驱动压12cmH2O时ARDSnet组、EIT和跨肺压组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接受ECMO治疗的ARDS患者不同方式PEEP、不同驱动压条件下右心功能、血气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右心室扩大是中重度ARDS患者常见并发症。ARDSnet、EIT、跨肺压三种方式滴定PEEP存在差异。ARDSnet、EIT、跨肺压滴定的PEEP影响中重度ARDS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ECMO治疗的患者,PEEP对中重度ARDS患者右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二、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和调整的临床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和调整的临床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吸入氧浓度对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1.3 监测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三组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比较 |
2.3 三组不同时间点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
2.4 术后指标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麻醉机械通气中吸入氧浓度选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改善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2.研究结果 |
3.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COPD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压力控制与肺保护性容量控制通气在俯卧位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检查与评估 |
2.2 麻醉前准备 |
2.3 主要研究材料 |
2.4 麻醉方法 |
2.5 通气设置 |
2.5.1 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设置 |
2.5.2 P_(ET)CO_2的调整 |
2.5.3 L组RMs的实施 |
3 观察指标 |
3.1 监测时间点 |
3.2 记录内容 |
3.3 术后随访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一般特征 |
2 呼吸力学 |
3 血气分析及OI |
4 围术期相关指标及PPCs发生情况 |
5 表格及统计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压力控制通气在俯卧位全麻手术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人工智能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发现与规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序言 |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危害严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1.2 基层医疗机构慢阻肺诊治能力不足 |
1.3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及相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及患病风险评估模型研发及系统应用 |
2.1 引言 |
2.1.1 进行慢阻肺病例筛查的意义 |
2.1.2 慢阻肺病例筛查的方法 |
2.1.3 运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进行慢阻肺病例筛查的需求 |
2.2 研究内容与结果 |
2.2.1 研究数据来源 |
2.2.1.1 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峨眉山村居民公共卫生数据 |
2.2.1.2 幸福呼吸项目数据集 |
2.2.2 主要研究任务 |
2.2.2.1 数据集建立 |
2.2.2.1.1 解析公卫数据字典 |
2.2.2.1.2 分析公卫数据 |
2.2.2.1.3 解析COPD-SQ |
2.2.2.1.4 制定公共卫生数据提取策略 |
2.2.2.1.5 建立研究数据库 |
2.2.2.2 算法开发与模型研究 |
2.2.2.2.1 设置结局变量标签 |
2.2.2.2.2 数据预处理 |
2.2.2.2.3 数据集划分 |
2.2.2.2.4 特征选择 |
2.2.2.2.5 模型算法选择 |
2.2.2.2.6 模型评估 |
2.2.2.3 系统构建与应用效果分析 |
2.2.2.3.1 系统构建 |
2.2.2.3.2 系统验证 |
2.2.2.3.3 验证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模型研发及系统应用 |
3.1 引言 |
3.1.1 进行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的意义 |
3.1.2 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方法 |
3.1.3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方法的需求 |
3.2 研究内容与结果 |
3.2.1 研究数据来源 |
3.2.1.1 标准肺功能曲线 |
3.2.1.2 便携式肺功能仪肺功能检查原始数据 |
3.2.2 主要研究任务 |
3.2.2.1 数据集建立 |
3.2.2.1.1 分析标准肺功能曲线数据 |
3.2.2.1.2 解析用力肺活量检查标准流程 |
3.2.2.1.3 解析用力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标准 |
3.2.2.1.4 解析肺功能检查原始数据 |
3.2.2.1.5 制定肺功能检查原始数据提取策略 |
3.2.2.1.6 建立研究数据库 |
3.2.2.2 算法开发与模型研究 |
3.3.2.2.1 数据预处理 |
3.3.2.2.2 设置数据标签 |
3.2.2.2.3 数据集划分 |
3.2.2.2.4 特征选择 |
3.2.2.3 算法开发 |
3.2.2.3.1 模型算法选择 |
3.2.2.3.2 算法研发 |
3.2.2.3.3 模型评估 |
3.2.3 系统构建与应用效果验证 |
3.2.3.1 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系统构建 |
3.2.3.2 系统实现 |
3.2.3.3 验证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慢阻肺专病知识图谱及临床决策辅助支持系统研发 |
4.1 引言 |
4.1.1 进行慢阻肺临床辅助决策的意义 |
4.1.2 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实现方法 |
4.1.3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慢阻肺临床辅助决策的需求 |
4.2 研究内容与结果 |
4.2.1 慢阻肺专病CDSS设计方案 |
4.2.2 知识图谱构建相关技术 |
4.2.2.1 知识图谱概述 |
4.2.2.2 知识图谱构建流程 |
4.2.3 慢阻肺专病知识图谱构建 |
4.2.3.1 慢阻肺专病知识图谱类型定义 |
4.2.3.2 慢阻肺专病图谱知识来源 |
4.2.3.3 慢阻肺专病图谱构建流程设计 |
4.2.3.4 慢阻肺专病知识图谱概念层构建 |
4.2.3.5 实例信息抽取 |
4.2.3.6 知识存储 |
4.2.4 慢阻肺专病CDSS系统实现 |
4.2.4.1 数据来源 |
4.2.4.2 CDSS系统临床思维转化 |
4.2.4.3 CDSS系统实现 |
4.2.4.4 CDSS系统功能 |
4.2.4.5 CDSS系统应用 |
4.3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在ARDS患者中个体化PEEP选择的优势 ——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ARDS患者的PEEP设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预测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在成人呼吸衰竭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超声观察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探究影响膈肌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与材料 |
1.1 研究内容 |
1.2 仪器与设备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验分组 |
2.3 操作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膈肌萎缩与预后 |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与材料 |
1.1 研究内容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验分组 |
2.3 操作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3.统计学处理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膈肌超声在ICU脱机拔管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不同机械通气水平对ARDS犬右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材料 |
1.2 动物准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调整PEEP |
2.2 制备模型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收集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对呼吸力学的影响 |
2 对右心功能的影响 |
3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9)不同吸呼比对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前后肺通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2.研究方法 |
3.数据收集与计算 |
4.统计分析 |
5.样本量计算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四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EELI%比较 |
3.四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比较 |
4.四组患者雾化前后各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
讨论 |
1.机械通气与雾化 |
2.呼吸机参数的设置 |
3.研究可行性 |
4.四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EELI%比较分析 |
5.四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SPO_2、HR和 MAP比较分析 |
6.四组患者雾化前后PMEAN、PPEAK和 CDYN比较分析 |
7.四组患者氧合前后氧合指数比较分析 |
8.四组患者雾化前后痰液黏稠度评分比较分析 |
9.并发症 |
10.局限性 |
11.研究前景与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部电阻抗成像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不同方式滴定PEEP对中重度ARDS患者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主要实验材料、仪器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已发表论文 |
基金资助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和调整的临床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吸入氧浓度对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D]. 李婷.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改善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有效性的研究[D]. 李春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2)
- [3]压力控制与肺保护性容量控制通气在俯卧位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比较[D]. 唐婷. 皖南医学院, 2021
- [4]人工智能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发现与规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林鑫山.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在ARDS患者中个体化PEEP选择的优势 ——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D]. 王婧园.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预测指标[D]. 吴萌.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7]超声观察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临床研究[D]. 詹勇. 皖南医学院, 2021
- [8]不同机械通气水平对ARDS犬右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子丹. 青岛大学, 2020(01)
- [9]不同吸呼比对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前后肺通气的影响[D]. 许卿雅. 苏州大学, 2020(02)
- [10]不同方式滴定PEEP对中重度ARDS患者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影响的研究[D]. 杜同跃. 东南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