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试教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用“试教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邱学华[1](2021)在《我的“尝试教育”人生》文中指出我16岁当老师,那时候虽然什么都教,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教算术,于是就教了5年的小学算术。后来上大学,我开始研究小学数学教育。当时大学里有教育科研小组,我就加入了,然后自己做小学数学教具,还编写了小学数学教材。到了三年级下学期,我们教育系组织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去搞教学改革,我也去了,所以,事实上我应该算是提前毕业了。

刘源,谢先成[2](2021)在《扎根中国土壤,研究中国教育——访着名教育家、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文中研究说明邱学华,原本只是一个高一还没读完的辍学生、农村代课教师,后来不仅考上了大学当了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校长,还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特级教师。回望他的成长经历,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和顽强。他一生都走在尝试的路上,历经半个多世纪创立的尝试教学法应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直到今天,他仍然在为寻找、建立、完善理想的教学法而不停奋斗。2021年7月,邱学华受邀参加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并作了题为"尝试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的专题报告,让尝试教学法又一次走上国际舞台。当前,我国愈发重视教育强国的建设,鼓励更多的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推动教育的中国经验走向世界。本期人物访谈栏目带领大家走近邱学华和他的尝试教学法,希望能借此启迪更多的教师总结好自己的经验,昂首挺胸地走向世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沈佳[3](2021)在《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

赵毫毫[4](2021)在《尝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作为受教者被动地学习的可能性比较大。在先教后学的情况下,文化知识的灌输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最主要的方式,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尝试教学法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老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去尝试解答,并初步学习和掌握知识,然后由老师去讲解学生在该阶段确实无法掌握的知识点。尝试教学法的运用使教师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尝试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及其理论依据。这部分内容阐释了尝试教学法产生发展的历程以及现状,阐述了尝试教学法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尝试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尝试教学法具有人的全面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等理论基础,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尝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的原则、运用的要求、运用的步骤。第三部分主要说明尝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从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解决课程内容难度差异化以及注重高中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差异等三个维度阐释了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必要性。针对实行尝试教学法的可行性则从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符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培养需求、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尝试教学法如何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运用尝试教学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神奇的货币》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介绍如何在教学设计之中深入贯彻尝试教学法的理念,并严格遵循尝试教学法的原则、要求等。

刘露阳[5](2021)在《聋校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聋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全文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具有概括性以及导向性的核心内容标准,为聋校美术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参考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聋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培养聋生的观察、想象以及创作能力,帮助聋生融入社会,培养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为四大领域,本论文针对聋校初中阶段“造型·表现”领域教学进行研究。通过前期文献梳理发现,普校已有了比较详尽的讨论,但聋校美术这一领域的教学尚缺乏系统探索。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的研究,核心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基于《课程标准》及相关研究,对聋校初中“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进行分析,为后续调查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对吉林省三所聋校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及实物分析,发现教师在该领域教学中存在多以升学为目标,教学资源开发不全面,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第四部分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教师要重视、研究《课程标准》;丰富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对聋生潜能开发;优化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等建议。

申丽凤[6](2021)在《教育家邱学华个体成长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如何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以及杰出教育家,成为了社会的热潮话题。随着对教育家的深入研究,国内的教育史研究工作者开始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视角,出现了教育史个体成长史的研究,更加深层次的了解普通人以及教育者如何发展成为杰出的教育家。本研究以邱学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分析,全方面的了解邱学华的成长历程。本研究对邱学华的个体成长历程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并对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进行归纳总结,尝试分析邱学华从一名高中毕业生蜕变成为杰出教育家的主要因素。孕育期,主要描述了他的家庭以及他苦难的童年。蓄力期,主要讲述了邱学华在怎样的环境下接触了教育,通过读书,给他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不同的教育环境吸收了怎样的知识,为邱学华之后的尝试教育人生做了怎样的铺垫。发展期,在这个阶段,邱学华的身份有了不同的变化,描述了不同的身份以及在不同的环境下邱学华做出的一系列教育成就。成熟期,主要梳理了邱学华排除万难,对之前的教育实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成名期,在这一阶段主要描述了邱学华个人的成就以及教育界对邱学华的认可,分析了邱学华声名远扬的原因。总结得出,影响邱学华成长为教育家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地域环境以及关键人物的支持;内因主要从终身学习、教育信念、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教育热情这几个方面来论述。最后总结得出一些培养教育家成长的启示,教育者要成为杰出教育家的必须要有教育信念,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地推陈出新,勇于挑战,自主发展。

石迎春[7](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提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饶春平[8](2021)在《用尝试教学法构建活力数学课堂》文中认为如果要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学生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积极探索了"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渗透应用,设计了尝试提出问题、尝试表达观点、尝试做出质疑、尝试辩论学习、尝试自主训练等多元化教学活动,凸显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助力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吴谦[9](2021)在《“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钻研怎样找到契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此后各种教学模式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五环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基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很大帮助。在对“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中,研究者大都是从教学环节的角度进行探讨,但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从生物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本研究结合高中生物学学科特点和新授课教学的侧重点,反思传统生物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总结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尝试建构出“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并应用在高中生物新授课课堂教学中。“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基于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相关理论,依据基础教育改革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该模式包括自学指导、学案导学、组内讨论、答疑总结、达标训练五个环节,在实施中遵循主体性、合作性、层次性和高效性原则,具有转变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生物教材和创建良好课堂环境等应用特点。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手段,以“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方式,对高中生物新授课中实施“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情况进行分析。以试验学校高一年级6个班级的学生为试验对象,将其中3个班级作为试验班,在课堂中实施“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另外3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在课堂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分别进行3个月的教学后,向学生们发放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都有显着的提高。对学生的三次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五环导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针对“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分析,笔者提出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明确预习要求,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等应用策略。并建议之后在高中生物新授课课堂中实施“五环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合理编制导学案;合作交流时科学分组、明确分工;课堂中实行“小组积分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郭炎华[10](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二、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我的“尝试教育”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尝试教学研究
    (一)尝试教学研究的历程
    (二)尝试教学理论
二、数学教育的奥秘
    (一)首先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
    (二)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
    (三)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能力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抓“先练后讲、练在当堂”
    (五)数学教育研究必须走中国化道路

(4)尝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与目的
        (一)选题意义
        (二)选题目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观察法
        (三)访谈法
    四、尝试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一)尝试教学法的历史渊源
        (二)尝试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
        (三)研究综述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尝试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及其理论依据
    1.1 尝试教学法的内涵
    1.2 尝试教学法的特点
        1.2.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2.2 课堂的教学目的更明确
        1.2.3 学生尝试结果的不确定性
        1.2.4 需要给予学生空间和时间
    1.3 尝试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3.1 辨证唯物主义理论
        1.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3.4 学习迁移理论
第二章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的原则、要求与步骤
    2.1 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原则
        2.1.1 尝试指导原则
        2.1.2 即时矫正原则
        2.1.3 问题新颖原则
        2.1.4 准备铺垫原则
        2.1.5 合作互补原则
        2.1.6 民主和谐原则
    2.2 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具体要求
        2.2.1 必须充分了解高中生的特点
        2.2.2 必须充分掌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
        2.2.3 必须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
        2.2.4 必须正视运用尝试教学法面临的困难
    2.3 运用尝试教学法的步骤
第三章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3.1.1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
        3.1.2 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3.2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3.2.1 能够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
        3.2.2 适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结构
        3.2.3 注重高中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
    3.3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3.3.1 符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培养需求
        3.3.2 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3.3.3 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四章 尝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具体运用——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为例
    4.1 教学分析
        4.1.1 教材分析
        4.1.2 学情分析
        4.1.3 教学目标
        4.1.4 教学重点与难点
    4.2 教学过程
    4.3 设计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B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C 历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简况
致谢

(5)聋校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
        二、美术对聋生的重要性
        三、对美术教学实践的反思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造型·表现”领域
        二、初中聋生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美术“造型·表现”的相关研究
        二、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相关研究
        三、聋校美术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聋校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观察法
        三、访谈法
        四、实物分析法
第二章 聋校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概述
    第一节 聋校“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理念
        一、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二、重视沟通,激发兴趣
        三、关注文化,联系生活
        四、评价多元,注重创新
    第二节 聋校“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目标与内容
        一、聋校初中“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目标分析
        二、聋校初中“造型·表现”领域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节 聋校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实施
        一、 《课程标准》对于聋校初中美术教学实施建议
        二、初中聋校“造型·表现”领域教学实施原则
    第四节 聋校初中“造型·表现”领域教学评价
        一、初中聋校“造型·表现”领域教学评价要点
        二、初中聋校“造型·表现”领域教学评价原则
第三章 对吉林省三所聋校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调查方法
    第二节 聋校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
    第三节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现存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四章 聋校初中“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改进建议
    一、重视《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标准》研究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资源开发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重视聋生潜能开发
    四、优化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教育家邱学华个体成长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拓展教育史学科新视角的需求
        (三)开拓研究邱学华之先声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家
        (二)个体成长
        (三)个体成长史
        (四)教育家个体成长史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历史研究法
    五、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教育家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育家成长环境的相关研究
        (二)教育家成长条件的相关研究
        (三)教育家个体成长史的研究
        (四)教育家特质的相关研究
        (五)教育家培养的相关研究
    二、邱学华的相关研究
        (一)邱学华论文类研究
        (二)邱学华着作类研究
第三章 邱学华的成长历程
    一、孕育期(1935-1945)
        (一)苦难童年时期
        (二)理想萌芽阶段
    二、蓄力期(1945-1960)
        (一)知识储备
        (二)初入教师行业
        (三)首次教育尝试
        (四)大学时期
    三、发展期(1960-1980)
        (一)大学老师
        (二)尝试教育实验
        (三)研究课题
        (四)中学老师
    四、成熟期(1980-2006)
        (一)师范学校校长
        (二)特级教师
        (三)教研员
    五、成名期(2006-至今)
        (一)教育家
        (二)继续前行
第四章 邱学华成长为教育家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一)家庭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地域因素
        (五)关键人物的支持
    二、内部因素
        (一)终身学习
        (二)教育信念
        (三)创新精神
        (四)工匠精神
        (五)教育热情
第五章 启示
    一、教育成果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二、善于利用环境
    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创新精神
    五、教育信仰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论文类
    三、报纸类
    四、电子文献
    五、论文集
致谢

(7)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研究问题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四、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阶段
        (三)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研究的学校
        (二)研究的学科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文献分析
        (二)视频图像分析
        (三)课堂观察
        (四)访谈
        (五)作品分析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归纳式教学
        (二)过程性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一)情境性
        (二)过程性
        (三)建构性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五、小结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结构
        (三)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二)功能目标
        (三)操作流程
        (四)实现条件
    四、小结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结论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用尝试教学法构建活力数学课堂(论文提纲范文)

一、尝试提出问题,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二、尝试表达观点,形塑数学说理能力
三、尝试做出质疑,树立数学创新观念
四、尝试辩论学习,拓展数学思维空间
五、尝试自主训练,提升数学认知品质

(9)“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1.2.1 教学模式
        1.2.2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
        1.2.3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高中生物新授课
    1.6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6.1 相关教学模式
        1.6.2 最近发展区理论
        1.6.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6.4 人本主义理论
第2章 基于新授课下的“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2.1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2.1.1 自学指导
        2.1.2 学案导学
        2.1.3 组内讨论
        2.1.4 答疑总结
        2.1.5 达标训练
    2.2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
        2.2.1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2.2.2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2.2.3 充分利用生物教材
        2.2.4 创建良好课堂环境
    2.3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2.3.1 主体性原则
        2.3.2 合作性原则
        2.3.3 层次性原则
        2.3.4 高效性原则
第3章 高中生物新授课中“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3.1 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目的
        3.1.3 调查方法
        3.1.4 生物学习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3.1.5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问卷结果及分析
    3.2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分析
    3.3 课堂教学案例及分析——以《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为例
        3.3.1 教学内容分析
        3.3.2 导学案设计及分析
        3.3.3 教学过程及分析
第4章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策略及实施建议
    4.1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策略
        4.1.1 明确预习要求
        4.1.2 学案自主学习
        4.1.3 学生合作交流
        4.1.4 及时课堂检测
    4.2 “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实施建议
        4.2.1 合理编制导学案
        4.2.2 科学分组、明确分工
        4.2.3 在课堂中实行“小组积分制”
        4.2.4 教学方式随机应变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高中生物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B:“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问卷
    附录C:《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导学案
攻读学位课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3.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目的
        3.理论依据
        4.研究方法
        5.研究内容
        6.研究路线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1.翻转课堂的起源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翻转课堂
        2.乡村与乡村学校
        3.本土化
        4.学习力
        5.学优生与学困生
        6.知识沟
    (三)内涵解析
        1.翻转课堂的本质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1.比较之目的
        2.方法与依据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4.比较研究启示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1.翻转之取长补短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一)调研设计
        1.调研对象
        2.理论模型依据
        3.量表维度设计
    (二)调研实施
        1.问卷
        2.访谈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教学传播者分析
        2.学生分析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4.调研结论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4.教学评价模式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一)实验设计
        1.研究问题假设
        2.研究样本
        3.变量控制
    (二)实验前期工作
        1.实验科目的选择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3.微课的制作
    (三)实验过程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3.数据收集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1.终结性评估分析
        2.形成性评估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三)研究创新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四)研究呈献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一)研究不足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2.研究样本的局限
        3.研究时段的局限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3.后续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的“尝试教育”人生[J]. 邱学华. 江苏教育, 2021(Z6)
  • [2]扎根中国土壤,研究中国教育——访着名教育家、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J]. 刘源,谢先成. 教师教育论坛, 2021(08)
  • [3]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应用研究[D]. 沈佳. 西南大学, 2021
  • [4]尝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赵毫毫.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5]聋校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探索[D]. 刘露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教育家邱学华个体成长史研究[D]. 申丽凤.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7]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用尝试教学法构建活力数学课堂[J]. 饶春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08)
  • [9]“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研究[D]. 吴谦.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10]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用“试教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