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分插复用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诺基亚分插复用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一、诺基亚分插复接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运峤[1](2019)在《基于SDH的民航系统业务的组网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民航通信网络是介于飞行组和地面管控中间的重要途径,伴随航线的增长和运输量的提升,通信网络变得更为复杂,网络设施数目、类型明显增长,必须组建具备一定的拓展性能,可与多个系统兼容的传输设施,给民航飞行调控带来尽可能多的保障。随着民航航班量的增加通信导航监视系统也随着航班量的增长而增多,新型甚高频系统,场监与一、二此雷达系统,新型转报系统,新型导航系统的加入也使得传统接入网接入半径小、工作带宽窄、传输信号单一、投资大、维护困难等缺点越发的明显,已无法满足现阶段民航系统中对业务传输的要求。所以,民航传输业务网需要一种集语音、数据、图像传输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业务接入网方式。因此本文针对民航空管系统业务信号传输的实际需求展开具体研究。本文首先根据目前国内民航空管主用信号进行分析,分别列举了甚高频、雷达、转报、管制电话信号的特点,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选择适用于空管信号传输的SDH系统,并选择华为HONET FA16系统作为本次组网的主要应用设备,讨论了FA16系统的通信原理。其次根据目前民航系统应用的业务信号,根据传输需求设计组网拓扑图,将西山雷达站站点、南山雷达站站点、塔台站点,长海导航台站点、付家庄导航台站点与航管楼站点按照星形连接组网,将航管楼站点、跑道西起飞站点、跑道中间站点、跑道东起飞线站点按照环形连接组网。然后按照组网设计,依次规划选择各站点的硬件设备主机、设备板卡、设备扩展接口板,安装主机与板卡并且进行加电测试硬件。基于U2000网管系统分别对各个站点进行网元节点的建立、配置网元板卡、板卡速率的配置,按照软件逻辑连接各网元站点、开通业务板卡与端口、配置保护环网、配置系统时钟、配置SDH业务、E1业务与以太网业务。最后进行信号的测试,通过多种设备与仪表进行各站点间的信号测试,业务信号的上架传输测试,通过各信号的终端设备显示以确认信号正常传输,检查误码率与信号强度。解决业务信号传输是遇到的故障,通过测试手段确认故障原因,更改硬件或软件配置以解决故障问题,完成空管业务的组网传输。

丛超[2](2016)在《基于PTN技术的电力数据承载网的规划和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网管理、营销等业务数据日趋IP化,电网IP业务承载的网络亟需升级改造。论文在分析某市级电力通信网现状及未来业务带宽需求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PTN技术的网络规划和设计方法。PTN技术以分组交换为核心,具有高QoS、丰富的OAM管理能力、快速保护、时间同步等优势。论文利用PTN关键技术,选用诺基亚西门子系列产品,根据某市供电公司光缆拓扑结构,对光缆、PTN设备、长距离传输、组网模式等进行了设计。同时,论文结合某市级电力通信网现状,还在容量扩展、DCN规划、QoS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在深入分析电力通信网业务数据的基础上,从9个不同的业务层面对业务进行了分类。结合PTN QoS区分服务的关键技术,共设计了9个电力业务的QoS优先级分配模板,并应用到实际PTN业务的开通中。为减小业务配置的复杂度,只配置了超额带宽EIR,通过业务优先级进行抢占调度。实施后电力承载网络吞吐量提高了50%,网络时延由最严重时的20ms降到平均7ms以内,提升了网络性能。论文综合考虑业务需求和带宽预测等因素,提出在PTN核心环设计时引入CWDM技术组建多个10GE环路,在网络结构不变的前提下,用极低的成本实现了总容量120GE的传输。引入CWDM技术对PTN核心环的承载容量带宽扩容规划,相当于利用10%的工程代价提升了12倍的带宽容量。在数据承载网DCN设计中,对PTN网络采用了划分小冲突域的方法,域内通过OSPF协议进行路由交换。每个CCN域均选择两个网关网元,进行网管信息的交互。每CCN均预先分配了网元ID、IP地址等信息,一方面PTN网管对新设备网元接入管理的效率提高了80%,另一方面避免了地址规划混乱引起的网络风暴。PTN通信网初步建成投入使用前,对PTN设备的光接口、以太网业务单板性能、多业务承载能力、保护方式和与SDH网业务互通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基于PTN技术的电力数据承载网满足某市级电力通信网实际需求。

花俊仁[3](2016)在《通信运营商网络设备采购成本管理综合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而是延伸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国际领先企业越来越重视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方式,有效地进行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整合供应链体系,做好企业生产经营的顶层设计,最大限度维系企业市场竞争主导地位。因此,建立采购设备和供应商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设备的经济效益与工作效能,选择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稳定、声誉良好、售后服务优良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起互惠、互利、互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来,国家对通信运营商进一步深化了政企分开、业务重组、体制改革、境外上市等一系列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同时伴随运营商发展而催生的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运营商面临业务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最近几年,运营商业务收入增长趋缓,赢利能力逐年下滑,在国资委的统一管理下,运营商降本提效面临巨大挑战。2004年,国内三大运营商开始主要网络设备由集团公司总部集中采购管理,逐步开始探索供应链体系整合。网络设备的集中采购,使运营商设备选型的标准化、规模效益和风险管控等作用得到显着改善,主流设备的供应商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强化。随着集中采购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设备采购价格在连续下降,但业务部门和使用部门对集中采购设备的质量、稳定性、使用寿命等反映也不断暴露。与一般制造企业不同,通信运营商对生产服务设备运行服务周期长、运行维护成本合理、耐用性与稳定性、能力的可扩展性等要求都需要达到“电信级”极高要求。集中采购实施后,运营商采购部门面对内部工程施工和网络维护部门对集中采购设备的供货和质量等反应压力巨大,投入大量资源加大对集中采购设备的供应商管理和质量控制,同时集中采购设备建设投产后的运营维护成本也有逐年增长的态势。如何改变现状成为通信运营商从事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国际国内关于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分析看,主要有全生命周期成本(LCC)评价方法、设备效能(ADC)评价方法、供应商评估方法等,总体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通信运营商在网络设备集中采购时如何更好运用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和设备效能(ADC)两种管理工具?是否可以创建新的评价模型进一步丰富现有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并为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管理工具?从已有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目前有关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的理论研究,与设备效能(ADC)的理论研究都是相对独立,实际应用时两者也是作为独立的管理工具相互割裂的。从实际应用方面看,国际上,这两种工具主要是从军事领域制造业开始研究应用,目前已经扩展到一般通用设备制造企业。从国内看,有关的研究和应用基本也是从军事领域制造业开始,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工具最近几年已经在电力、通信等行业有少量研究和应用,设备效能(ADC)工具基本还局限在军事领域制造业在研究和应用。这两种评价方法在通信运营商进行大规模设备集中采购模式下是否值得借鉴和运用?本文参照文献研究,结合通信运营商网络设备采购、建设、运营、维护、处置等特点分析构建全生命周期成本(LCC)模型,并结合M公司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得出结论,通信运营商在网络设备集中采购中用这种工具对设备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进行评价是有意义的。结合通信运营商相关网络设备的技术规范标准主要指标要求、供应商投标设备的技术指标应答、M公司网络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数据、M公司工程、网络、IT等技术工程师的评价调查数据等,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设备效能(ADC)分析模型并具体分析主要设备的效能系数,分析的结果也验证了工程技术人员对不同供应商不同设备的技术稳定性、可靠性、设备能力、可扩展性等评价。从实际使用中经常发现,使用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和设备效能(ADC)两种工具进行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不一致的,本文的实证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采购部门比较关注成本,工程维护部门比较关注设备效能,有没有办法整合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和设备效能(ADC)两种工具,构建一个新的模型,为从事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的实务界提供一个新的管理评价工具?本文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全生命周期成本(LCC)模型和设备效能(ADC)模型,创造性设计出一种综合评价新模型,并从管理工具角度对新模型优化,使不同情况下根据新模型计算的综合值(S)统一标准化为0~1的取值范围,从而使新模型可以成为一个标准化的管理工具。本文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对新模型下的综合值(S)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全生命周期成本(LCC)模型和设备效能(ADC)模型下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得到结论:用新模型计算的结果对设备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进行评价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新模型的构建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实务界在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方面创建了一种新的管理评价工具,新模型可以更好的提高采购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的评价效率。

苏斌[4](2015)在《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电网已在多国提出,并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完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基于此,对电网发展就有了新的要求。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并且借鉴学习国外建设智能电网的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建设离不开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撑。电力信息通信技术覆盖整个电网的信息交互,是实现电力传输高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础。因此,研究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无线通信等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优缺点。根据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传输网和业务网的现状,分析了电力通信网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并研究了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的业务需求特点和业务需求预测。依据电力通信网规划目标和技术原则,在原有电力通信网光纤系统之上,拟建设覆盖全省的光纤通信网络。从网络结构优化和ASON网络升级分析,提出了电力通信传输网的优化方案;从通信数据容灾系统、通信数据网、调度交换网、网管系统、终端通信接入网建设的分析,提出了电力通信业务网建设方案。最后从整体规划效果和社会效益两个角度对电力通信网的规划建设成效的进行分析。

朱晓慧[5](2011)在《中山供电局“十二五”通信网络规划设计》文中提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山供电局“十二五”期间的通信网络建设进行研究和规划。本文首先提出了中山供电局“十二五”规划的范围和目标。明确提出规划以满足智能电网和企业信息化对通信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通信网络安全可靠性为目标,为整个中山供电局的生产和管理提供有效的、先进的保障和管理手段。其次本文对中山供电局通信网络现状的三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和研究,包括针对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光纤传输网络、调度和综合业务网络、支撑网络、应急通信网络、各种辅助设施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网络覆盖率、网络结构、网络带宽等方面进行评估;对中山供电局的企业现状、行政管理单位,以及整个电网的概况和规划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通信网的业务种类、业务通道、业务流量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山供电局“十二五”通信网络规划的技术原则,并对承载平面、业务平面和应用平面这三个平面的各项网络内容分别进行描述。然后对光缆、光纤传输网络、调度数据网络、综合数据网络、调度交换网络、行政交换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同步网络、智能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应急通信、辅助设施进行详细规划。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规划、系统功能、功能定位、网络结构、设备配置和实施策略等方面的内容。规划能够深入分析形势,合理预测通信需求,满足中山供电局“十二五”建设期间通信网络建设的要求;明确规划的目标,重点提升了传输网络的承载能力,提升业务网服务能力,提升支撑网安全和一体化管控能力。随着中山电力通信网“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为中山供电局电网建设与发展提供崭新的平台,为中山供电局电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周黎明[6](2011)在《高速光传输调制编码技术及网元互通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高速增长的IP业务,给传送网带来了更多的需求压力。传送网朝着高速率大容量的方向不断发展。单波长40Gb/s的DWDM传输系统已经应用到国内外运营商的骨干线路中。随着100Gb/s传输技术的发展,主流运营商开始进行100Gb/s单速率以及多速率混传的现网实验。2010年IEEE、ITU-T、IETF、OIF等组织相继进行了100Gb/s传输的标准化。随着40Gb/s的商用化以及100Gb/s的“可商用化”,业界开始研究单波400Gb/s传输技术。单波长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得益于新型调制格式的采用,由强度调制到相位调制再到偏振复用以及正交调制等。其中差分正交相移键控(DQPSK)、正交幅度调制(如16-QAM)以其较好的光谱效率、抗损伤性能等受到了业界的青睐。“智能化”是传送网发展的另一个方向。为了更好的支持大颗粒数据业务,结合通用控制平面技术(GMPLS)、可重构光分插复用(ROADM)以及电域交叉连接的光传送网(OTN)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以DWDM承载SDH的光传输网络。目前多厂家的光传输网元往往采用不同的网管协议或标准,因此出现了网元线路侧互连多采用下路到业务层连接、网元管理层不能互通的现状。该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传送网的智能化以及健壮性。本论文以国家863“高速光纤通信传输系统中信号损伤动态结合的光电均衡技术”等项目为依托,重点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①光监控信道(OSC)智能适配;②DQPSK调制预编码实现;③16-QAM调制实现。具体创新与工作如下:1、提出并实现了一套通用的DWDM系统光监控信道(OSC)数据记录、识别、解析与适配方案,作为主研人参与了该方案的系统结构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系统实验。经过对某厂家DWDM网元OSC的成功解析与智能适配,验证该方案行之有效,并且具有对多厂家DWDM设备智能适配的通用性。该工作对高速光传输网元的应急抢通以及互连互通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2、研究了DQPSK预编码的实现技术,提出将两种新结构的并行预前缀网络算法(PPN)应用于高速DQPSK预编码中。设计并实现了电域多速率DQPSK预编码(20Gb/s、5Gb/s以及4Mb/s)。具体实现时采用了基于Xilinx Virtex 5 FPGA创新的并行流水线思想,突破了传统串行预编码时的电路瓶颈,采用低速计算时钟(78MHz)实现了高速DQPSK预编码(20Gb/s)。多速率预编码的电路仿真与硬件实现,验证了该算法与实现思想的可行性和通用性。该算法可应用于40Gb/s、100Gb/s以及更高速率的DQPSK预编码,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3、研究了高速光发射机中关键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从复平面域星座图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探索了相应器件的星座点缩放、旋转、正交叠加、搬移叠加等操作规律。该研究增进了光电子器件与星座图实现之间的联系,有助于高速光传输系统高级调制的分析与实现研究。4、提出了首先解析星座图为进化路线,然后结合光电子器件星座图操作规律以实现高级调制方案的研究方法。基于此提出了16-QAM星形星座图的三种进化路线及其三种实现方案、方形16-QAM星座图的五种进化路线及其六种实现方案。通过数值仿真实现了448Gb/s方形16-QAM发射机的六种实现方案,然后从眼图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实现方案的光信号时域特征,最后比较了不同方案的实现复杂度。该研究对于448Gb/s 16-QAM发射机以及更高级调制系统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5、研究了QAM发射机具体实现时的象限模糊问题,提出了基于并行预前缀算法的448Gb/s PM-16QAM发射机的差分象限编码方案,该方案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陈杨[7](2010)在《面向智能光网络中的分布式振动传感及信号传输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光网络是当今光网络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将更广泛的应用于下一代网络“物联网”之中。传感和传输是智能光网络的两个重要部分。本文的研究涉及这两个部分,主要包括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以及基于多业务传输平台的光传输网络中的告警电路。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可以对铺设传感光纤的空间内发生振动的情况进行监测,可以应用于通信光缆、高压电网、输油管道、建筑以及发电机的监测领域。基于多业务传输平台的光传输技术是城域网的主流技术,网元是多业务传输平台光传输网络中的核心设备,告警控制板是网元内用来管理和控制网元工作的设备,使系统更加稳定智能的工作。在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方面,本文对基于萨格纳克干涉仪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光路,搭建了传感系统。传感系统由单模传感光纤、光纤耦合器、激光二极管脉冲光源、探测器、压电陶瓷模拟振动源等部分构成。传感系统光路的特别之处是采用了一个由2×2光纤耦合器构成的非线性光纤环镜来提升返回到光探测器的光功率,从而增加传感器的探测距离。本文对搭建的系统进行了实验分析,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并证明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提升探测距离。在基于多业务传输平台的光传输方面,论文设计并完成了应用于光传输网络中网元设备内部的告警控制板。论文分析了系统对告警控制电路的具体需求,设计了系统所需的各项功能,包括缓启动、电压转换、电压检测、输入/输出隔离电路等。然后,对制作出的告警控制板进行了调试,并对告警控制板进行了上电测试、信号质量测试、功能测试、程序烧写测试和极端测试。针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设计改进和重新测试,最终完成的告警控制板通过所有测试项,达到了系统的要求。

岳彩发[8](2010)在《SDH网络分析仪接收端电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光通信领域,符合ITUT标准的SDH骨干网将一直会是城域网或者长途网的主干网络,伴随着MSTP(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的发展,SDH骨干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随着SDH网络的不断增加,对SDH网络分析仪表的需求量也将会不断增加。虽然国内SDH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由于SDH分析仪表和SDH设备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高性能、专业化、集成化、模块化是SDH仪表的特殊要求,所以国内SDH仪表的技术发展急需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本论文基于SDH网络分析仪相关标准,对SDH网络分析仪接收端电路进行了设计和实现。该接收端电路可以与发送端电路,其他硬件电路以及CPU等构成SDH网络分析仪表,在添加其他业务接口之后,可作为MSTP测试仪表的一部分。论文介绍了ITU-T G.707以及ITU-T G.704等相关的SDH和PDH标准,包括SDH的帧结构、复用结构、指针特点、开销字节、PDH的E1、DS1信号等,并给出了SDH网络分析仪的总体设计方案。论文确定了SDH网络分析仪接收端电路的设计结构,详细介绍了SDH接口和PDH接口模块、SDH帧头模块、接收端段开销模块、AU指针解释模块、高阶通道开销模块、TU指针解释模块、低阶通道开销模块、PDH处理模块、净负荷分析模块、MPI配置模块、数据综合处理模块等接收端电路主要模块的设计。其中,对SDH帧头模块中的帧定位设计理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给出了帧同步状态机的设计方法;对SDH帧头模块中的解扰码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推算了64位并行扰码的计算方法;对净负荷分析模块中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RBS)产生方法进行了推理,给出了可行的PRBS计算方法。论文对设计的SDH网络分析仪接收端电路进行了RTL仿真,对经过功能验证的RTL设计进行了FPGA实现并进行了板级调试,RTL仿真结果和最终板级调试结果均表明,本设计完全符合ITU-T以及国内相关标准的要求。论文所设计的接收端电路,和发送端电路以及其它外围电路构成了一款SDH测试仪表,现在已经面市。

罗慧[9](2009)在《电力远程抄表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供电企业电能量数据的抄算都是基于电能表的手工作业方式。随着国家电力系统两网改造的结束,“一户一表,管电到户”政策的贯彻,用电网络急剧膨胀,使得供电企业对用电网络的管理任务日益加剧,如何把庞大且分散的居民用电量及其他数据及时有效地加以收集和统计成为供电部门一个棘手的难题。供电企业迫切需要采用最新现代技术的,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用电情况,且投资较少,安装及维护方便,通讯可靠,计量准确的电能表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解决方案,来解决日益庞大的用电户的管理问题,提高供电部门的效率、效益和自动化管理水平。1.本文针对目前使用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重点分析了其系统构成和各模块的功能以及通信方式和协议的特点。2.本文针对电力远程自动抄表系统通信方式,分析和研究了其通信接口标准和通信规约。3.运用基于无线传感网络接入技术实现电能表集抄数据传输,并给出了基于有线/无线多源异构自组网络的方式的城镇电能表集抄多智能体组网方案。电力远程抄表系统的重要意义、行业发展趋势、技术的先进性及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项目所研究的技术在本领域的关键程度,以及本项目技术对相关领域、行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田明[10](2007)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及数据多维存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负荷管理,其目的是改善电网负荷曲线的形状,使电力负荷较为均衡的使用,以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安全性、投资效益以及电网管理的自动化水平。随着对需求侧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旧型的负荷管理装置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新型的负荷管理装置从外观、内部结构、规约等方面都有改进的需要,同时新型的负荷管理装置的通信方式应从早期的GSM通信方式,向230M无线电专网、GPRS公网、CDMA公网乃至3G专网方向发展,负荷管理系统随着系统功能的不断增强,数据的不断增加,对其数据库及数据存储都值得研究。本文对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终端、通信方式、数据库等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实用化的角度对负荷管理终端的外形、结构、配置、规约等进行一些改进设想。通过对比几种现有可行的通信方式,最终提出以CDMA技术组网方案为最优的负荷管理系统通信改进方案。为有效提高数据透明度,真正达到企业级数据共享,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分析数据,并为建立和客户之间高效的渠道服务系统服务,探索对电力负荷数据的整合、分析、预测、挖掘的方法是电力技术支持系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技术支持系统一般采用大型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与管理,如Oracle、DB2等,但传统的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级应用的需要,本文基于以数据立方体为形式存储的数据存储策略,根据电力负荷管理的运行实际状况,对数据存储模式进行了探索,构建了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原型,并在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诺基亚分插复接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基亚分插复接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DH的民航系统业务的组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民航空管信号传输需求分析与传输设备选择
    2.1 民航空管信号传输介绍与分析
        2.1.1 民航雷达自动化数据信号
        2.1.2 民航甚高频电台语音信号
        2.1.3 民航转报数据信号
        2.1.4 民航气象设备数据信号
        2.1.5 民航管制话音信号
    2.2 民航空管主要业务需求分析
    2.3 PCM设备与SDH设备
    2.4 FA16 系统及通信原理
        2.4.1 FA16 设备组成
        2.4.2 FA16 系统提供的接口
        2.4.3 FA16 的通信原理
        2.4.4 FA16 设备组件
    2.5 本章小结
3 空管站设计系统组网与设备硬件搭建
    3.1 组网设计
    3.2 FA16 设备的安装及调试
        3.2.1 FA16 设备的安装
        3.2.2 设备加电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U2000 监控软件的安装与业务配置
    4.1 U2000 软件安装
    4.2 建立网元
    4.3 创建线缆
    4.4 时钟配置
    4.5 保护环网的配置
    4.6 业务配置
        4.6.1 配置SDH业务
        4.6.2 配置以太网业务
    4.7 基本表配置
    4.8 本章小结
5 信号测试与设备信号传输
    5.1 信号测试
        5.1.1 甚高频信号测试
        5.1.2 雷达信号测试
        5.1.3 话音信号测试
    5.2 业务信号传输测试
        5.2.1 甚高频业务信号上线
        5.2.2 雷达业务信号上线
        5.2.3 话音业务上线
        5.2.4 气象雷达业务
    5.3 传输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及解决方法
        5.3.1 长海监控信号传输故障及解决方法
        5.3.2 付家庄导航台导航遥控盒无法接通故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PTN技术的电力数据承载网的规划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电力通信发展状况
        1.2.1 国外电力通信状况
        1.2.2 国内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
        1.2.3 某市级电力通信网面临的新形势
    1.3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3.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1.3.2 论文的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2章 现状分析和需求预测
    2.1 某市级电力通信网现状
    2.2 某市级电力通信网现状分析
        2.2.1 光缆现状分析
        2.2.2 光传输设备现状分析
    2.3 某市级电力通信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某市级电力通信网需求分析预测
        2.4.1 业务需求分类
        2.4.2 业务量分析及带宽预测
    2.5 总体规划
        2.5.1 规划设计原则
        2.5.2 总体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承载网规划和设计的关键技术
    3.1 数据承载技术比较
    3.2 PTN系统结构
    3.3 PTN业务类型
        3.3.1 以太网业务
        3.3.2 CES业务
    3.4 QoS性能
        3.4.1 QoS简介
        3.4.2 MPLS QoS模型
    3.5 OAM性能
        3.5.1 OAM基本概念
        3.5.2 OAM故障管理技术
        3.5.3 OAM性能管理技术
        3.5.4 OAM和PTN网络保护的关系
    3.6 保护机制
        3.6.1 单板级别保护
        3.6.2 端口级别保护
        3.6.3 网络级别保护
    3.7 同步技术
        3.7.1 PTN网络同步技术
        3.7.2 PTN设备同步技术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TN技术的电力数据承载网设计方案
    4.1 光缆设计
    4.2 PTN设备设计
        4.2.1 PTN设备选型
        4.2.2 核心层PTN设备设计
        4.2.3 汇聚层PTN设备设计
        4.2.4 接入层PTN设备设计
    4.3 PTN系统长距离传输设计
    4.4 组网模式设计
    4.5 利用CWDM技术实现核心层容量扩展
        4.5.1 CWDM技术原理
        4.5.2 PTN核心层网络拓扑的规划
        4.5.3 传输距离的功率预算
    4.6 PTN网管与DCN设计
    4.7 QoS及OAM规划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测试验证
    5.1 PTN设备基本性能测试
        5.1.1 设备光口指标测试
        5.1.2 设备以太网业务单板性能测试
    5.2 多业务承载能力测试
        5.2.1 以太网业务测试
        5.2.2 E1业务测试
        5.2.3 业务带宽测试
    5.3 保护测试
        5.3.1 网元级别保护测试
        5.3.2 网络级别保护测试
    5.4 与SDH网络业务互通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笞辩情况表

(3)通信运营商网络设备采购成本管理综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成本管理理论及文献回顾
    2.1 传统成本管理
        2.1.1 成本管理概述
        2.1.2 传统成本管理
    2.2 战略成本管理
        2.2.1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2.2.2 战略成本管理的模式
    2.3 供应链成本管理
        2.3.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2.3.2 供应链性理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
    2.4 价值链成本管理
        2.4.1 供应商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2.4.2 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研究综述
        2.4.3 ADC能效分析模型研究综述
第三章 通信运营商网络设备管理现状
    3.1 通信运营商外部经营环境分析
    3.2 技术环境分析与运营商网络建设现状概述
        3.2.1 技术环境分析
        3.2.2 运营商通信网络建设的专业划分与建设概况
    3.3 通信网络建设的特点及对供应链的影响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采购成本管理综合模型构建
    4.1 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
        4.1.1 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综述
        4.1.2 引入全生命周期理论评价设备成本的意义
        4.1.3 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的构建方法
    4.2 ADC能效分析模型
        4.2.1 ADC能效分析模型综述
        4.2.2 引入ADC能效分析评价设备能效的意义
        4.2.3 ADC能效分析模型的构建方法
    4.3 综合模型的构建
        4.3.1 综合模型的构建方法
        4.3.2 综合模型的意义
第五章 综合模型的应用研究
    5.1 研究对象的选择
    5.2 LCC成本模型构建
        5.2.1 小型机LCC成本模型
        5.2.2 传输设备LCC成本模型
        5.2.3 无线设备LCC成本模型
    5.3 描述性统计
        5.3.1 小型机成本要素分析
        5.3.2 传输设备成本要素分析
        5.3.3 无线设备成本要素分析
    5.4 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5.4.1 小型机
        5.4.2 传输设备
        5.4.3 无线设备
        5.4.4 敏感性分析
    5.5 设备ADC能效分析
        5.5.1 小型机
        5.5.2 传输设备
        5.5.3 无线设备
    5.6 设备综合模型评价分析
        5.6.1 小型机
        5.6.2 传输设备
        5.6.3 无线设备
    5.7 综合模型的总结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调研问卷
    (一) 物资供应部
    (二) 工程建设部
    (三) 网络部、信息技术中心
参考文献
致谢

(4)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1.2.2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2.3 山西地区电力信息通信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基本原理
    2.1 通信基本理论和通信方式
        2.1.1 通信基本理论
        2.1.2 通信方式
    2.2 通信的性能指标
        2.2.1 信息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2.2.2 电力信息通信的性能指标
    2.3 电力系统通信技术
        2.3.1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2.3.2 无线通信技术
        2.3.3 光纤信息通信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通信网
    3.1 电力通信网
    3.2 智能电网电力通信网的构建
        3.2.1 智能电网电力通信网模型分析
        3.2.2 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标准体系分析
        3.2.3 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安全防护分析
    3.3 智能电网电力通信网的基本构成
        3.3.1 电力通信网传输网
        3.3.2 电力通信网业务网
        3.3.3 电力通信网支撑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
    4.1 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的现状
        4.1.1 电力通信传输网的现状
        4.1.2 电力通信业务网的现状
    4.2 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存在的问题
        4.2.1 面临的形势
        4.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电力信息通信业务需求预测
        4.3.1 业务需求特点
        4.3.2 业务需求预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的优化改建
    5.1 电力通信网规划目标与技术原则
        5.1.1 规划目标
        5.1.2 技术原则
    5.2 通信光缆建设
    5.3 电力通信传输网建设
        5.3.1 骨干传输网网络结构优化
        5.3.2 骨干传输网ASON网络升级
    5.4 电力通信业务网建设
        5.4.1 通信数据容灾系统建设
        5.4.2 通信数据网建设
        5.4.3 调度交换网建设
        5.4.4 网管系统的设置
        5.4.5 终端通信接入网的设置
    5.5 成效分析
        5.5.1 整体规划效果
        5.5.2 社会效益分析
    5.6 目标展望
        5.6.1 骨干通信网
        5.6.2 配用电通信网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山供电局“十二五”通信网络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规划范围
    1.2 规划目标
第二章 现状与需求分析
    2.1 现状分析
        2.1.1 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现状
        2.1.2 传输网络现状与评估
        2.1.3 业务网络现状与评估
        2.1.4 支撑网络现状与评估
        2.1.5 应急通信现状与评估
        2.1.6 辅助设施现状与评估
    2.2 用户分析
        2.2.1 企业概况
        2.2.2 电网概况
    2.3 业务分析
        2.3.1 业务种类需求分析
        2.3.2 业务通道需求分析
第三章 规划设计
    3.1 光缆规划
        3.1.1 光缆技术分析
        3.1.2 光缆网络规划原则
        3.1.3 光缆规划内容
    3.2 网络流量分析系统设计
        3.2.1 常用的网络流量分析方法
        3.2.2 系统的总体设计
        3.2.3 模块设计
        3.2.4 系统应用
    3.3 光纤传输网络规划
        3.3.1 光纤传输网技术分析
        3.3.2 光纤传输网规划原则
        3.3.3 光纤传输网总体规划
        3.3.4 光纤传输 A 网规划
        3.3.5 光纤传输 B 网规划
        3.3.6 PCM 网络规划
    3.4 调度数据网络规划
        3.4.1 数据网络技术分析
        3.4.2 调度数据网规划原则
        3.4.3 总体规划方案
        3.4.4 功能定位
        3.4.5 组网技术方案
        3.4.6 调度数据网络带宽
        3.4.7 网络承载规划
        3.4.8 VPN 使用规划
        3.4.9 设备配置规划
        3.4.10 实施策略
    3.5 综合业务数据网络规划
        3.5.1 数据网络技术分析
        3.5.2 综合数据网规划原则
        3.5.3 综合数据网总体规划
        3.5.4 网络承载业务
        3.5.5 网络结构
        3.5.6 综合数据网络带宽
        3.5.7 设备配置
        3.5.8 实施策略
    3.6 调度交换网络规划
        3.6.1 语音交换技术分析
        3.6.2 调度交换网规划原则
        3.6.3 网络总体规划
        3.6.4 系统结构
        3.6.5 网络结构规划
        3.6.6 设备配置规划
        3.6.7 实施策略
    3.7 行政交换网络规划
        3.7.1 语音交换技术分析
        3.7.2 行政交换网规划原则
        3.7.3 总体规划
        3.7.4 网络结构规划
        3.7.5 互通方案
        3.7.6 设备配置规划
        3.7.7 实施策略
    3.8 视频会议系统规划
        3.8.1 视频会议系统规划原则
        3.8.2 总体规划
        3.8.3 系统模型
        3.8.4 设备配置
        3.8.5 实施策略
    3.9 同步网络规划
        3.9.1 同步网技术分析
        3.9.2 同步网规划原则
        3.9.3 总体规划
        3.9.4 网络结构规划
        3.9.5 设备配置规划
        3.9.6 实施策略
    3.10 智能通信网全程管控系统规划
        3.10.1 系统规划原则
        3.10.2 系统功能
        3.10.3 系统结构
        3.10.4 系统部署
        3.10.5 系统接口
        3.10.6 系统配置
        3.10.7 实施策略
    3.11 应急通信网络规划
        3.11.1 应急通信规划原则
        3.11.2 应急指挥系统规划
        3.11.3 备用自动化系统通信配套规划
        3.11.4 实施策略
    3.12 辅助设施规划
        3.12.1 通信电源规划
        3.12.2 通信机房要求
        3.12.3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
        3.12.4 实施策略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高速光传输调制编码技术及网元互通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全文用图目录
全文用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DWDM的OTN线路侧互连
        1.1.2 基于DWDM的OTN光监控信道互通
        1.1.3 40G系统商用化
        1.1.4 100G传输标准化
        1.1.5 400G研究方兴未艾
    1.2 本人博士期间完成的工作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DWDM系统光监控信道数据记录与识别
    2.1 高速光传输网元互通性理论研究
        2.1.1 SDH网元监控功能的实现
        2.1.2 WDM网元监控功能的实现
        2.1.3 OTN网元监控功能的实现
        2.1.4 网元互通性实现
    2.2 WDM网元OSC信道的实现研究
        2.2.1 光监控信道位置
        2.2.2 光监控信道的帧结构研究
        2.2.3 光监控信道传输协议研究
        2.2.4 光监控信道的勤务相关研究
    2.3 DWDM网元OSC数据记录与信道识别
        2.3.1 OSC信道数据记录的需求分析
        2.3.2 OSC信道数据记录方案的实现
        2.3.3 光监控信道识别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WDM网络光监控信道智能适配的实现
    3.1 OSC信道中勤务通道解析与适配
        3.1.1 勤务通道的解析
        3.1.2 勤务通道的适配
    3.2 OSC信道中网管通道解析与适配
        3.2.1 OSC信道中网管数据的封装协议解析
        3.2.2 网管通道智能适配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3 OSC智能适配样机的研制及实验
        3.3.1 OSC智能适配样机研制
        3.3.2 OSC智能适配实验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40G PM-DQPSK发射机调制编码技术研究
    4.1 DQPSK调制系统
        4.1.1 DQPSK调制介绍
        4.1.2 DQPSK预编码原理与实现研究
    4.2 高速并行预前缀网络算法研究
        4.2.1 并行预前缀网络算法计算原理研究
        4.2.2 并行预前缀网络算法的DQPSK预编码应用
    4.3 基于并行预前缀算法高速DQPSK预编码的实现
        4.3.1 40G PM-DQPSK发射机方案设计
        4.3.2 数据流比特关系研究
        4.3.3 基于PPN算法的DQPSK预编码仿真与实验
    4.4 偏振控制与复用解复用技术研究
        4.4.1 偏振控制技术研究
        4.4.2 偏振复用解复用技术研究
        4.4.3 PM-DQPSK接收方案研究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400G PM-16QAM发射机实现方案研究
    5.1 高速发射机关键器件研究
        5.1.1 光相位调制器原理及应用研究
        5.1.2 马赫增德调制器原理及应用研究
        5.1.3 耦合器与2×4 90°混合器研究
    5.2 16-QAM发射机的星座图设计与实现研究
        5.2.1 16-QAM星形星座图方案设计
        5.2.2 16-QAM方形星座图方案设计
        5.2.3 本节小结
    5.3 400G发射机的实现仿真研究
        5.3.1 方形星座图发射机总体设计
        5.3.2 方形星座图16-QAM实现方案的仿真
        5.3.3 匹配问题的研究
    5.4 QAM调制差分象限编码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缩略语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面向智能光网络中的分布式振动传感及信号传输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1.2 光纤传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纤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3 光时域反射仪在光纤传感中的研究现状
    1.3 光传输网络中技术的现状
        1.3.1 同步数字体系的发展趋势
        1.3.2 多业务光传输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于萨格纳克干涉仪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器的理论基础
    2.1 光纤的应力应变效应传感原理
    2.2 萨格纳克干涉仪的原理
    2.3 基于萨格纳克干涉仪的光纤分布式振动传感器的种类
        2.3.1 双萨格纳克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
        2.3.2 基于3×3 耦合器的萨格纳克型光纤传感器
        2.3.3 应用延时环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器
    2.4 基于萨格纳克干涉仪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原理
        2.4.1 基于萨格纳克干涉仪的双线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
        2.4.2 基于萨格纳克干涉仪的单线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萨格纳克干涉仪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
    3.1 基于萨格纳克干涉仪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器的系统结构
    3.2 基于萨格纳克干涉仪的分布式光纤振动感器设计的原理分析
    3.3 实验光路的搭建
        3.3.1 传感光纤
        3.3.2 光纤耦合器
        3.3.2.1 2×2 光纤耦合器
        3.3.2.2 3×3 光纤耦合器
    3.4 实验系统的搭建
        3.4.1 光源的选用
        3.4.2 光信号探测模块
        3.4.3 振动源的模拟
    3.5 基于萨格纳克干涉仪的光纤传感器的搭建结果及实验验证
        3.5.1 传感系统的搭建结果
        3.5.2 传感系统的最大探测距离
        3.5.3 系统的功能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同步传输网络和网元
    4.1 数字同步体系
        4.1.1 数字同步体系信号速率与帧结构
        4.1.2 数字同步体系同步复用与映射方法
        4.1.2.1 SDH 同步复用
        4.1.2.2 SDH 的映射方式
        4.1.3 数字同步体系的网络结构
        4.1.4 自愈环
        4.1.5 数字同步体系的线路系统和光纤接口
    4.2 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输平台
        4.2.1 多业务传输平台的工作原理
        4.2.2 多业务传输平台的特点
        4.2.3 多业务传输平台的应用
    4.3 网元的分类
        4.3.1 终端复用器
        4.3.2 分插复用器
        4.3.3 再生中继器
        4.3.4 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4.4 网元中的主控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元中告警控制电路设计
    5.1 光网络网元中的告警控制板的设计
        5.1.1 告警控制板的系统框图
        5.1.2 告警控制板的具体设计
    5.2 告警控制板的缓启动电路
    5.3 告警控制板电压转换模块的电路设计
    5.4 告警控制板电压检测电路的设计
    5.5 告警控制板输入输出隔离电路设计
    5.6 告警控制板设计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元中告警控制电路的调试和测试
    6.1 告警控制板的上电测试
    6.2 信号质量测试
    6.3 功能测试
    6.4 程序烧入测试
    6.5 极端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8)SDH网络分析仪接收端电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SDH 技术概述
    1.2 SDH 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SDH 设备发展现状
        1.2.2 SDH 仪表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课题背景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2章 SDH 网络分析仪相关标准与总体设计方案
    2.1 ITU SDH/PDH 系列标准简介
    2.2 ITU-TG.707 标准规定的SDH 体系结构
        2.2.1 SDH 的帧结构
        2.2.2 SDH 的复用结构
        2.2.3 我国SDH 的复用结构
        2.2.4 SDH 的复用过程
        2.2.5 SDH 的指针
        2.2.6 SDH 的开销
    2.3 ITU-T G.704 标准规定的PDH 帧结构
        2.3.1 E1(20488 kbit/s)帧
        2.3.2 DS1(1544 kbit/s)帧
    2.4 SDH 网络分析仪总体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SDH 网络分析仪接收端电路的设计
    3.1 SDH 网路分析仪接收端电路的总体结构
    3.2 SDH 接口和PDH 接口模块的设计
        3.2.1 SDH 接口模块的设计
        3.2.2 PDH 接口模块的设计
    3.3 SDH 帧头模块的设计
        3.3.1 帧同步电路设计
        3.3.2 解扰码电路设计
        3.3.3 数据转换模块电路设计
    3.4 接收端段开销模块的设计
        3.4.1 段开销时序产生子模块电路设计
        3.4.2 J0 字节处理子模块设计
        3.4.3 B1/B2 字节处理子模块设计
        3.4.4 K1/K2 字节处理子模块设计
        3.4.5 M1 字节处理子模块设计
    3.5 AU 指针解释模块设计
        3.5.1 AU 指针值解释模块设计
        3.5.2 非级联指针状态机设计
        3.5.3 级联指针状态机设计
        3.5.4 指针告警处理电路设计
    3.6 高阶通道开销模块的设计
        3.6.1 高阶通道开销时序产生子模块的设计
        3.6.2 高阶开销字节子模块的设计
    3.7 TU 指针解释模块的设计
    3.8 低阶通道开销模块的设计
        3.8.1 低阶通道开销时序产生子模块的设计
        3.8.2 低阶开销字节子模块设计
    3.9 PDH 处理模块设计
        3.9.1 PDH 解映射子模块设计
        3.9.2 PDH 帧处理子模块设计
    3.10 净负荷分析模块设计
        3.10.1 净负荷检测子模块设计
        3.10.2 环回延时检测和告警处理子模块设计
    3.11 MPI 配置模块设计
    3.12 数据综合处理模块设计
        3.12.1 性能统计子模块设计
        3.12.2 开销捕获子模块设计
        3.12.3 服务中断子模块设计
第4章 SDH 网络分析仪接收端电路的功能仿真
    4.1 SDH 接口模块仿真
    4.2 SDH 帧头模块仿真
        4.2.1 帧搜索电路的仿真
        4.2.2 解扰码电路的仿真
        4.2.3 数据转换电路的仿真
    4.3 接收端段开销模块仿真
    4.4 高阶通道开销模块仿真
    4.5 低阶通道开销模块仿真
    4.6 PDH 处理模块仿真
        4.6.1 PDH 解映射子摸块的仿真
        4.6.2 PDH 解处理子摸块的仿真
    4.7 净负荷分析模块仿真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SDH 网络分析仪接收端电路的板级调试
    5.1 硬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5.2 FPGA 实现
    5.3 板级调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电力远程抄表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远程自动抄表技术简介
    1.2 国内外现状与比较
    1.3 远程集中抄表系统通讯技术的现状简析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经济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2.1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定义
    2.2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功能
    2.3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构成
        2.3.1 主站(数据处理中心)
        2.3.2 抄表集中器
        2.3.3 电能表数据采集系统
        2.3.4 集中器与主站的远程通信
        2.3.5 小区近程通信
    2.4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设计
第三章 电力远程自动抄表系统中通信方式分析
    3.1 上层通信方案
        3.1.1 电话线通信
        3.1.2 光纤通信
        3.1.3 无线通信
    3.2 底层通信方案
        3.2.1 专线方式
        3.2.2 电力载波方式
        3.2.3 无线自组网
    3.3 无线通信自组网设计
第四章 城镇电能表集抄多智能体组网方案研究
    4.1 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4.1.1 系统组成
        4.1.2 工作原理
    4.2 技术方案
    4.3 主要技术参数指标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及数据多维存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设备现状
        1.2.2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电力负荷管理终端优化设计
    2.1 现有两类终端的外形、结构图及问题分析
    2.2 改进终端
        2.2.1 终端改进设计思想
        2.2.2 终端改进设计图
    2.3 改进后终端的主要优点
        2.3.1 统一终端面板和显示屏
        2.3.2 统一终端尺寸
        2.3.3 统一内部功能模块
        2.3.4 统一输入输出端子
        2.3.5 统一外接交流采样装置
    2.4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中的通信规约适配器的研究
        2.4.1 面向对象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2.4.2 通信规约适配器模型
        2.4.3 软件实现
    2.5 新技术应用
    2.6 本章小结
3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信网技术优化选择
    3.1 概述
    3.2 230MHz无线电通信网现状
    3.3 对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提出的新需求
        3.3.1 数据集中上传
        3.3.2 数据实时上传
        3.3.3 数据实时召测
        3.3.4 重要客户数据实时主动上报及预警
    3.4 对通信网的新要求
        3.4.1 电力负荷管理终端的快速增长对通信网产生的新要求
        3.4.2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最新功能规范和的技术标准对通信网的要求
        3.4.3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新功能开发对通信网的要求
    3.5 几种可行的通信网组网技术的优化选择
        3.5.1 方案一:采用高传输速率数据集群网络组网方案
        3.5.2 方案二:采用中传输速率数据集群组网方案
        3.5.3 方案三 采用低传输速率数据集群组网方案
        3.5.4 方案四:基于中压电力载波通信(PLC)组网方案
        3.5.5 方案五 采用公网的数据通信网组网方案
    3.6 本章小结
4 电力负荷数据的多维存储模型及应用
    4.1 概述
    4.2 多维数据存储模型
        4.2.1 基本概念
        4.2.2 主要算法
        4.2.3 算法性能分析
    4.3 电力负荷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4.3.1 层次式数据管理模式
        4.3.2 基于MH_cube的多维负荷数据存储与聚集
        4.3.3 聚集计算
        4.3.4 快速查询
    4.4 本章总结
5 论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诺基亚分插复接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DH的民航系统业务的组网设计[D]. 张运峤.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2]基于PTN技术的电力数据承载网的规划和设计[D]. 丛超. 山东大学, 2016(03)
  • [3]通信运营商网络设备采购成本管理综合模型研究[D]. 花俊仁. 南京大学, 2016(05)
  • [4]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D]. 苏斌.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3)
  • [5]中山供电局“十二五”通信网络规划设计[D]. 朱晓慧.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6]高速光传输调制编码技术及网元互通的实现[D]. 周黎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2)
  • [7]面向智能光网络中的分布式振动传感及信号传输基础研究[D]. 陈杨.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8]SDH网络分析仪接收端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 岳彩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0(06)
  • [9]电力远程抄表系统研究与设计[D]. 罗慧. 合肥工业大学, 2009(S2)
  • [10]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及数据多维存储研究[D]. 田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诺基亚分插复用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