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菏泽市产业调整见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许菲[1](2021)在《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文中提出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盛艳[2](2021)在《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特色小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特色小镇项目一般投资量较大,建设周期冗长,单凭政府一己之力很难解决小镇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及运营管理能力偏低的问题。因而,在特色小镇的建管运营中引入PPP模式,既可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又可以利用社会资本丰富的管理经验助力小镇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PPP模式已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特色小镇项目,以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并提高其公共服务效率,对促进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的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增长极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业聚集理论为依据,采取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定性定量分析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思维,再运用AHP-GRA方法构建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要素优化分析模型,并以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为对象,做出要素优化分析,在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共性要素中找到优化空间更大的要素,集成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后以我国西北地区“T”苹果小镇为例,通过该评价模型确定了需要重点优化的指标,针对性提出了涵盖战略产业体系、小镇规划体系、市场化建管运营体系的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从而解决该苹果小镇发展动力机制问题、功能和形态建设问题、运营和效能问题。最后,提出了涵盖坚持“典型引路,规范纠偏”发展机制、建立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部门多重职能、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培养专业监管人才的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发展对策。本文提出的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可以较好的把握特色小镇发展优化空间,有助于明确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助力实现特色小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慧,王淑兰,张文杰,王涵,王涵,王少博,李海生[3](2021)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也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PM2.5、PM10、SO2、NO2、O3和CO数据,对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其空气质量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①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向好,2019年ρ(PM2.5)、ρ(PM10)、ρ(SO2)、ρ(CO)和ρ(NO2)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50%、41%、79%、49%和20%ρ(O3-8h-90per)(臭氧日最大8 h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比2013年升高了21%.②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2019年比2013年下降67%严重污染天数下降尤为明显,降幅达90%.优良天数比例虽然增加但2016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左右,没有持续增加的趋势.③ρ(PM10)、ρ(SO2)、ρ(NO2)和ρ(CO)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ρ(O3-8 h)(臭氧日最大8 h平均值)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ρ(PM2.)越高,PM)(2.5)/PM10和SO2/NO2越大,表明二次污染源和燃煤源的贡献越大.④就空间分布而言,ρ(PM2.5)和ρ(PM10)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区域中南部太行山脉山前的平原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区域北部.⑤地理位置、气象条件、产业结构、能耗消耗以及减排政策是影响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减排措施实施的力度逐渐加大,政策影响已成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最重要手段.
李广[4](2020)在《基于扶贫成效的农村电商发展对策研究 ——以WY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国内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极大地促进了传统经济销售模式转型。农村电商是电子商务在农村区域的延伸,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经济模式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方便了农产品与市场的直接对接,在促进农村区域的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改善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显着提升了农村区域的经济水平。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电商与贫困户的精准结合,丰富了扶贫手段和措施,电商扶贫应运而生,并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被列为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逐步涌现出许多典型的电商扶贫优秀案例,电商扶贫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地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对贫困户的扶贫效果更加持久有效。本文在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电商发展和电商扶贫推进的相关研究,在国内电商扶贫的大背景下,选取了WY县作为电商扶贫的研究对象,WY县曾经作为河北省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农村电商发展和电商扶贫效果上有着骄人的成绩,并成功推动了自身贫困县的摘帽。作者首先对WY县电商扶贫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了研究,WY县聚焦优势产业,把农村电商作为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发展以硬木雕刻家具、“京东跑步鸡”、手工布鞋等为代表的农村特色产业,并将农村电商和贫困户精准对接,为贫困户量身打造电商扶贫模式,有能力的贫困户提供政策,引导自主参与。能力较弱的贫困户,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参与;出台各项政策,对参与农村电商的企业给予优惠,吸引有潜力的传统企业向农村电商领域转型;培育市场发育,组织多次的农商互联活动;加强了基础设施的保障,建设了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电商精准扶贫运营中心等五大服务中心。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对重点贫困区域实现高速网络接入和4G信号全覆盖。建设物流中心,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完善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推进道路村村通工程。随后,作者对WY县的贫困户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访谈问卷的方式,整理分析出了WY县农村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三百余户贫困户的个体信息、影响因素、行为态度和增收情况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部分贫困地区还存在着电商扶贫政策普及不全面、贫困户参与不深入、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情况,并从政府职能发挥、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接机制、贫困户的个人能力意愿等方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国内农村电商扶贫较为典型的三个地区进行了研究和参考,对其中政府引导、市场作用、贫困户能动性提升等方面的先进做法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WY县电商扶贫现状,对提升电商扶贫效果给出对策,一是通过提升运营能力、完善保障政策、引入评估监督的方式,全面统筹,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二是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完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来壮大市场主体;三是通过一系列的强化宣传引导、技术能力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提升贫困户在电商扶贫中的参与程度。
孙少石[5](2020)在《电信网络诈骗协同治理的制度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的改造下,传统犯罪出现了向网络迁移的趋势,电信网络诈骗是其中突出的一类犯罪,成为新的社会治理难题。长期以来,诈骗犯在无远弗届的网络空间实现大规模协作,而各地的公安或政府却受制于"以块为主"的体制,只能立足于属地独自为战,这不仅难以形成合力,反而内耗不断。从全局层面统合资源以缓和这一矛盾,成为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对策思路,协同治理应运而生。中央布局、系统联动、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模式,提供了打击、治理网络犯罪的中国经验,从中可以透视国家自我调整以适应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王信增[6](2019)在《区域尺度大气污染物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气污染是人民的"心肺之患",为研究区域尺度下大气污染特征,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理论支持,以华北平原7地市作为研究区,以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指数为数据基础,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重污染天气主要发生在1月、12月,且空气质量指数波动性较大,4月至9月空气质量指数在100左右波动,起伏较小;以PM2.5和PM10为首的颗粒物是研究区的首要污染物;首要污染物为臭氧,主要发生在6月至9月,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以研究区内濮阳市为例,通过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得出濮阳市空气质量以内源污染为主.
李咪[7](2019)在《山东省城市“人口—经济—用地”的重心转移与空间协调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口向城市集聚形成城镇化现象,经济向城市集聚提升规模效益创造就业机会,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以承载更多人口和产业。山东省具备人口基数大、经济总量高且提升迅速、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迅猛等特点。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催化下,山东省城市“人口—经济—用地”能否系统协调并进关系着全省未来的健康发展。将物理学中的重心论应用到区域分析已被广泛认同为研究某区域属性演变轨迹的一种方法。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单位,在梳理国内外对人口、经济、用地重心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2000—2016年以来不同县区的规划调整将其整理为100个县域单位,通过Arcgis 10.2软件及区域重心等模型分别对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的重心移动轨迹演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人口、经济与用地分布变化特征展开对山东省城市“人口—经济—用地”协调发展的探索。通过深入剖析山东省城市各要素重心的经纬度、移动方向及演变轨迹,从经纬关联度及空间移动等方面对人口、经济与用地的空间协调进行研究,深化了协调发展理念,对山东省城市未来发展具一定意义。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总结了山东省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山东省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趋势明显,人口密度分布不一,数值普遍较高,但各区域密度差在不断缩小;经济总量领先,至研究期末第三产业已发展至首位,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二产、三产及非农GDP密度均表现为鲁中南地区密度值较低,黄河三角洲及鲁东区域经济密度集中;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用地分布较均衡,居住用地分布最分散,绿地在各类用地中分布最集中,各地市对绿地需求程度最大,工业用地的挤出效应最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为衰退型结构,公共服务用地和绿地为增长型结构;青岛、潍坊、济宁、泰安、威海、临沂、德州、聊城、滨州和菏泽等10市对城市建设用地需求较大,淄博、枣庄、东营、烟台和莱芜市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相对较低。(2)明晰了山东省城市“人口—经济—用地”的重心转移轨迹。城市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的几何中心靠拢,整体有向均衡演变的趋势;二产、三产及非农GDP重心集中在几何中心东侧,重心均向西南移动;山东省城市建设用地各重心均位于几何中心东部,总量及工业用地重心向西北移动,居住用地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公共服务用地与绿地重心向西南移动。(3)归纳山东省城市“人口—经济—用地”的空间协调发展状况并提出对策措施。研究期间“人口—经济—用地”在省内发展不均衡、协调性较差,三者重心轨迹重叠较差,且移动方向不一致。城市人口与用地的协调性相对最好,经济与用地次之,人口与经济较差。从自然、经济及其他因素三个方面对空间协调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1)深化制度改革,全面统筹人口布局;(2)加深区域协作,稳定三产结构优势;(3)健全土地机制,完善城市用地结构;(4)注重人地关系,实现城市协调发展。
冯志峰[8](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漆海霞[9](2017)在《菏泽市农村养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菏泽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与山东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属于“未富先老”,并且农村老龄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城市。然而,农村社会资源、基础设施却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使得养老问题更加突出。2015年,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突破15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至20%。如此庞大人群的养老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未来发展走向。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养老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学者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的多,结合政策执行和落实对体系建设进行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比较分析法,深入2镇4个村实地调查,从政府、家庭、社会、个人角度进行分析,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市农村养老问题日渐严重。虽然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可以缓解不断加剧的压力,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群众观念、政策落实等因素影响,当前仍存在大量问题,挖掘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就是本文的主要目的。第一章主要阐述国家有关养老方面的政策,对比查看我市在政策执行、贯彻落实方面的情况。利用工作之便,笔者选择牡丹区安兴镇孟王庄村、肖庄村和巨野县营里镇袁谢村、刘楼村实地走访,就经济收入、健康状况、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问卷调查。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我市农村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服务产业档次低,从业人员水平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笔者深入分析,挖掘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出,造成“养老荒”;传统观念过时,家庭养老难以维系;地方财政基础差,增长慢,“输血”少;没有理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国内其他地区农村养老工作的实践与创新。通过对幸福院、居家养老中心的比较,分析出其得以实施的有利条件以及普遍推广存在的困难。借鉴部分发达地区的探索,如“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医养结合模式、土地养老、以房养老,学习其先进做法,吸取经验,取长补短。第四章主要从家庭、政府、社会、个人等方面提出对策:加强顶层设计,夯实经济、法律基础;多措并举,多策并用,建立多支柱的保障体系;引入民间资本,集合社会力量,放宽市场入口;转变观念,引导自我养老。结论部分呼吁家庭、政府、社会积极行动,共同发力,从依赖子女赡养转向居家养老、互助养老、机构养老,提高自养能力,联合搭建起坚实、无缝隙的社会保障网,以实现老人安度晚年,共享幸福。
刘颖[10](2017)在《充足、公平和效率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学前教育财政体系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关键子系统。但学前教育财政体系仍存在投入不足、分配不公、支出损耗过高等多种问题。2010年以后,我国各级政府推进了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机制改革,学前教育投入显着增长,但现有财政投入能否稳定、长效地支持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有质量,是否解决了久遭诟病的公平争议,是否最大化地实现了效益仍有待考察。为此,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法、政策文本分析法,综合政策学、财政学、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充足、公平和效率三个维度考察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研究主要追问以下几个问题: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应然价值取向为何?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理念是否契合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要求?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三者的影响因素为何,如何发生作用?儿童权利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公共品理论共同勾勒了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应然价值图景:以儿童为本、注重教育公平、追求充足投入、提高投入效率。因此,充足、公平和效率应为我国学前教育财政体系设计和评估的三项基本原则。研究借助政策范式理论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经历了单位福利范式、市场化范式和社会投入范式萌芽三个阶段。在社会投入范式萌芽时期,在政策取向上出现了充足、公平和效率三者的渐强。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充足水平在2010年以后改善明显,但仍存在持续改善乏力、落后于世界多数国家、在教育体系中最薄弱、距离财政充足理想水平有较大差距等问题。财政横向公平也有所改善,但省际、县际差异不容忽视。公共财政资源向城市公办园集中的情况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财政城乡纵向公平有所改善,但还存在明显的“城镇中心”导向,公用经费的改善情况及公平状况都优于人员经费。省级财政中立的改善并不明显,人员经费的财政中立状况弱于公用经费。就机会公平而言,儿童家庭资本仍是影响幼儿进入公办园机会的重要因素。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效率不高,损耗严重,尤以规模效率最为突出。同时,近年来人员经费占比降低到不适宜的比例,已明显低于OECD所有国家。研究继而从学理上探索了在内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中影响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要素。理论上,内系统各要素通过作用于政府投入意愿、支出能力以及学前教育财政充足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来影响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外部系统的作用集中体现于“中国式分权”的经济上分权、政治上集权的体制、官僚制度、公共需求表达制度等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地方政府支出意愿、支出能力以及公共需求进入决策可能性和有效性的影响。乡土社会成为当前经济分权和“自上而下”标尺竞争的文化根源,而根深蒂固的考试文化则成为地方官员准确认识学前教育价值的桎梏。就财政公平而言,研究认为,内系统和外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分散化、“城市中心”、以编制投入为主的既有投入体制是制约财政公平的重要制度原因;自利的地方官员在成本—收益的理性计算下缺乏调整利益格局、进行制度创新的内在动机;支出层级过低、分税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削弱了农村学前教育的财力基础;义务教育集权和“普九”锦标赛进一步挤占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宏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差序格局下亲疏远近和地位等级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就学前教育财政效率而言,内系统的公共支出规模、支出要素结构、支出方式、资金拨付链条、财务信息的公开和监管机制、质量监测和问责机制都影响着财政效率。从外系统来看,弱化的公民参与机制和“中国式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激烈的横向竞争都不利于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从宏系统来看,“信任半径”较小,公共生活中缺乏诚实、节俭和合作也是增长交易成本的重要原因。研究以我国31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和A省样本(区)县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回归模型,对学前教育财政充足、财政公平和财政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经验研究。对财政充足的经验研究发现,财政的支出和收入分权程度对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作用基本为正;中央向省一级的转移支付,能够起到激励和“粘蝇板”的效应。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关键因素。居民偏好对公共财政支出决策的影响力有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政策对学前教育财政充足正向作用显着。对城乡纵向公平的经验研究发现,财政自主权的提高会降低公平程度。政府学前教育努力程度的影响显着为正。省一级城镇化对城乡学前教育公平起负向作用,教育城镇化可能降低省一级学前教育城乡生均经费支出差异。对财政综合技术效率的经验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学前教育支出效率的影响基本为负;政府学前教育努力程度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为负,投入仍沿着效率损耗路径展开;私人投入占比较高的地区,财政效率也较高。省一级人口密度和人均GDP对财政效率影响为正。研究进一步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我国部分地区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经验,并最终提出了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建议。对学前教育财政充足而言,要通过立法确定学前教育权利、实现预算单列、确立底线标准来解决投入的合法性问题,综合采用内外部监督机制和政治、经济激励机制来解决政府投入的意愿问题;通过支出责任适度上移、分地区确立适宜的政府间分担责任来解决政府投入的能力问题;通过核算学前教育成本、明确公共财政分担比例、建立与需求挂钩的生均投入机制来解决投入的技术合理性问题。就学前教育财政公平而言,短期要做到弱势优先,兼顾“惠及人人”,长期需要实现“惠及人人”基础上的“弱势补偿”。通过新增普惠性资源向弱势群体聚集地区布局、向弱势群体优先开放来实现“弱势优先”;通过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确保入园资格无歧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对所有儿童经济可得和距离可得来实现惠及人人。在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上要利用生均经费拨款机制普及性分担基础成本,为弱势群体分担额外补偿成本;加强中央和省级统筹,实现对弱势地区的倾斜和补偿。就提高财政效率而言,要提高人员经费占比,确保财政资金配置到位,加强财政预算民主和预算管理、监督,完善绩效评估和问责机制。
二、菏泽市产业调整见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菏泽市产业调整见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既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
小结 |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
(一)接触探索阶段 |
(二)磨合调整阶段 |
(三)稳定增长阶段 |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
小结 |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
小结 |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研究现状评述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创新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特色小镇 |
2.1.2 PPP模式 |
2.1.3 新型城镇化 |
2.1.4 系统思维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产业聚集理论 |
2.2.4 增长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
3.2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问题 |
3.2.1 理论不具系统性,发展缺乏标准指引 |
3.2.2 马太效应明显,发展极不均衡 |
3.2.3 产业定位不清,运营动力不足 |
3.2.4 功能联动性差,发展难见成效 |
3.2.5 刻意打造人造景区,大拆大建破坏风貌 |
3.2.6 融资渠道不健全,各方优势不得彰显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研究 |
4.1 发展系统思维 |
4.2 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要素分析 |
4.3 要素优化空间分析 |
4.3.1 基于AHP-GRA的特色小镇发展要素优化分析模型构建 |
4.3.2 基于AHP-GRA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要素优化分析 |
4.4 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发展系统方案 |
4.4.1 战略产业体系构建 |
4.4.2 小镇规划体系构建 |
4.4.3 市场化建管运营体系构建 |
4.4.4 “X”特色发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苹果小镇实例分析 |
5.1 小镇概况 |
5.2 优化分析模型应用 |
5.2.1 模型应用 |
5.2.2 数据综合分析 |
5.3 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应用 |
5.3.1 战略产业体系构建 |
5.3.2 小镇规划体系构建 |
5.3.3 市场化建管运营体系构建 |
5.4 优化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发展对策 |
6.1 坚持“典型引路,规范纠偏”发展机制 |
6.2 建立完善法律法规 |
6.3 明确政府部门多重职能 |
6.4 发挥专业机构作用 |
6.5 培养专业监管人才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
附录二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
附录三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 |
1.2 数据来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主要污染物年际变化趋势 |
2.2 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 |
2.3 主要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 |
2.4“2+26”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 |
2.4.1 地理位置的影响 |
2.4.2 气象条件的影响 |
2.4.3 经济社会的影响 |
2.4.4 减排政策的影响 |
3 结论 |
(4)基于扶贫成效的农村电商发展对策研究 ——以WY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基础 |
(一)扶贫与精准扶贫的概念 |
1.扶贫 |
2.精准扶贫 |
(二)农村电子商务及电商扶贫的概念 |
1.农村电子商务 |
2.农村电商扶贫 |
二、WY县农村电商扶贫现状 |
(一)WY县脱贫情况 |
(二)WY县电商扶贫的基础条件 |
1.相关政策支撑 |
2.特色产品及产业优势 |
3.完善的基础建设优势 |
(三)WY县电商扶贫的举措、模式及成效 |
1.WY县电商扶贫举措 |
2.WY县电商扶贫的主要模式 |
3.WY县电商扶贫的主要成效 |
三、WY县农村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调查对象与数据统计 |
1.数据调查对象 |
2.调查数据统计 |
(二)WY县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 |
1.电商扶贫普及覆盖不彻底 |
2.电商扶贫农户参与不深入 |
3.电商扶贫体系中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
(三)WY县电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地方政府在电商扶贫中主导性不够、参与性不强 |
2.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3.贫困户在电商扶贫活动中参与能力不足 |
四、其他地区电商扶贫经验借鉴 |
(一)国内电商扶贫经验介绍 |
1.山东省菏泽市精准施策开辟电商扶贫新路径 |
2.吉林省通榆县扶植龙头企业打造“通榆模式” |
3.政府主导资源整合创造电商扶贫“遂昌模式” |
(二)电商扶贫先进经验总结 |
五、提升电商扶贫成效对策 |
(一)全面统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1.提升政府自身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
2.完善农村电商相关扶持政策 |
3.注重并引用第三方评估机制 |
(二)培育市场,不断壮大市场主体 |
1.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 |
2.重视品牌建设,打造特色龙头企业 |
3.做好引导,帮助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接机制 |
(三)加大引导,提高贫困户的参与程度 |
1.注重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个体素质 |
2.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电商扶贫认知 |
3.强化沟通互动,进一步提高参与积极性 |
4.大力培养人才,实施优秀人才落地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电信网络诈骗协同治理的制度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协同治理的问题背景 |
二、横向的大规模协作:电信网络诈骗的底层逻辑 |
(一)起底徐玉玉案 |
(二)电信网络诈骗生成的底层逻辑 |
(三)传统犯罪的网络迁移 |
三、立足于属地的控制:传统的侦查、政府治理模式 |
(一)侦查困境的经验现象 |
(二)侦查困境的体制分析 |
(三)属地/“块块”治理的深层挑战 |
四、协同治理的运作机理与制度逻辑 |
(一)中央布局:以联席会议制度为载体 |
(二)系统联动:电信诈骗案件侦办平台的运作 |
(三)社会参与:协同治理主体的拓展 |
(四)电信网络诈骗协同治理的制度逻辑 |
五、结 语 |
(6)区域尺度大气污染物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数据来源 |
1.3 数据模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研究区空气质量的描述性特征 |
2.2 研究区自向量回归分析 |
2.3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7)山东省城市“人口—经济—用地”的重心转移与空间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域重心研究进展 |
1.2.2 空间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
1.2.3 研究进展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城镇化 |
2.1.2 城市建设用地 |
2.1.3 空间协调发展 |
2.1.4 区域重心 |
2.2 基础理论 |
2.2.1 人地关系论 |
2.2.2 区位论 |
2.2.3 核心—边缘论 |
3 山东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人口发展特征 |
3.2.1 总人口发展特征 |
3.2.2 不同结构人口特征 |
3.2.3 不均衡度与人口密度 |
3.3 经济发展特征 |
3.3.1 不同结构经济特征 |
3.3.2 经济密度 |
3.4 城市建设用地特征 |
3.4.1 结构分布特征 |
3.4.2 结构演变特征 |
4 山东省城市“人口—经济—用地”重心转移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研究思路 |
4.2 人口重心转移分析 |
4.3 经济重心转移分析 |
4.3.1 第二产业重心转移分析 |
4.3.2 第三产业重心转移分析 |
4.3.3 非农GDP重心转移分析 |
4.3.4 城市经济重心特点 |
4.4 用地重心转移分析 |
4.4.1 用地总量重心转移分析 |
4.4.2 结构重心转移分析 |
4.4.3 城市建设用地重心特点 |
5 山东省城市“人口—经济—用地”空间协调发展分析与对策 |
5.1 经纬向演变关联分析 |
5.1.1 经度方向比较 |
5.1.2 纬度方向比较 |
5.2 空间转移分析 |
5.2.1 空间重叠性 |
5.2.2 移动一致性 |
5.3 协调分析 |
5.4 影响因素分析 |
5.4.1 自然因素 |
5.4.2 经济因素 |
5.4.3 其他因素 |
5.5 山东省城市“人口—经济—用地”协调发展对策 |
5.5.1 深化制度改革,全面统筹人口布局 |
5.5.2 加深区域协作,稳定三产结构优势 |
5.5.3 健全土地机制,完善城市用地结构 |
5.5.4 注重人地关系,实现城市协调发展 |
6 结论和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8)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9)菏泽市农村养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养老工作的重要地位 |
2、菏泽市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背景 |
3、研究养老问题的重大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阐释与研究依据 |
1、相关概念阐释 |
2、研究依据 |
(四)论文研究思路、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1、论文的创新点 |
2、论文的不足 |
一、菏泽市农村养老的现状 |
(一)国家关于养老方面的政策 |
(二)菏泽市相关政策及其落实情况 |
(三)实地走访、座谈与问卷调查 |
二、菏泽市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菏泽市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
1、家庭赡养功能弱化 |
2、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 |
3、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
4、服务业档次低端,从业人员水平差 |
(二)菏泽市农村养老问题的主要原因 |
1、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出,造成“养老荒” |
2、传统观念过时,家庭养老难以维系 |
3、地方财政基础弱,增长慢,对农村养老“输血”少 |
4、没有理顺农民与土地养老的关系 |
三、国内农村养老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
(一)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创新 |
1、互助养老 |
2、居家养老中心 |
(二)部分发达地区的探索和创新 |
1、“时间银行”志愿服务 |
2、医养结合 |
3、土地养老 |
4、以房养老 |
四、改善菏泽市农村养老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夯实经济、法律基础 |
1、把握宏观调控,科学合理布局 |
2、发展旅游业,打造地方特色经济 |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个人维权意识 |
(二)多措并举,多策并用,建立多支柱的保障体系 |
1、巩固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 |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3、搭建服务平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三)引入民间资本,集合社会力量,放宽市场入口 |
1、做实做大互助型养老 |
2、试建养老中心,推进居家服务 |
3、发展慈善事业,扶持社会机构 |
(四)转变观念,引导自我养老 |
1、重塑老年人的价值,提升群体自我认知 |
2、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提高集体养老能力 |
3、强化自我养老、家庭赡养和社会保障的互为支撑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养老问卷调查 |
致谢 |
(10)充足、公平和效率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相关研究 |
(三) 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 概念界定 |
(二) 理论基础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 |
(四)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一章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与效率的涵义与关系分析 |
第一节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与效率的概念探讨 |
一、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概念探讨 |
(一) 教育财政充足:源于美国基础教育对教育结果公平的追求 |
(二) 财政充足原则有适用于我国学前教育财政体系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三)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内涵与外延 |
二、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概念探讨 |
(一) 公平与教育公平的概念探析 |
(二) 教育财政公平:源于美国的公共教育财政公平框架 |
(三)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内涵与外延 |
三、学前教育财政效率的概念探讨 |
(一) 教育财政效率的本义 |
(二) 学前教育财政效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与效率三者的关系分析 |
一、学前教育财政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一) 学前教育财政公平与财政效率不必然呈现二元对立 |
(二) 过分追求公平和效率会造成另一价值的缺损 |
(三) 学前教育领域能实现财政公平与财政效率的有机统一 |
(四) 以公平为先,努力实现二者共同改善 |
二、学前教育财政充足与公平的关系 |
(一) 财政公平状况影响财政充足的真正实现、持续稳定 |
(二) 财政充足状况关系到财政公平的现实意义 |
(三) 财政充足与财政公平并重,二者不可偏废 |
三、学前教育财政效率与充足的关系 |
(一) 财政充足的真正、长期实现依赖技术效率和结构效率的保障 |
(二) 结构效率的实现需要一定水平的投入提供保障 |
(三) 规模效率与财政充足之间存在一定张力 |
(四) 财政充足对财政技术效率的作用,依赖于政府角色与监督问责体系 |
(五) 寻求财政效率与财政充足的最优平衡,以财政充足原则为先 |
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三者关系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不同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共同价值 |
第一节 儿童权利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 |
一、儿童权利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 |
(一) 学前儿童享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
(二) 学前教育过程中应保障儿童的权利 |
二、基于儿童权利理论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 |
(一) 以儿童为本,儿童利益最大化 |
(二) 强调充足,保障学前教育权利的落实 |
(三) 突出公平,努力实现学前教育权利人人享有 |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 |
一、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 |
(一) 学前教育能带来持久和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
(二) 学前教育是最具有经济效率的人力资本投入项目 |
(三) 面向处境不利群体的学前教育项目能同时实现公平和效率 |
(四) 迟滞性、外溢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学前教育投入不足 |
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 |
(一) 关注充足,提高学前教育的公共投入水平 |
(二) 注重公平,将有限资源优先投向处境不利群体 |
(三) 强调有效,支持和引导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
第三节 公共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 |
一、公共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 |
(一) 学前教育是具有异质性的准公共产品 |
(二) 学前教育的“市场失灵”界定公共财政作用的前提 |
(三)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政府失灵” |
二、基于公共品理论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价值取向 |
(一) 加强财政投入力度,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
(二) 确保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实现普遍惠及与弱势倾斜 |
(三) 协调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 |
第四节 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应然价值体系建构 |
一、将公平作为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基础性价值目标 |
二、将效率作为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补充性价值目标 |
三、将充足作为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发展性价值目标 |
四、将“以儿童为本”作为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纲领性价值目标 |
第五节 学前教育财政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 |
一、政策范式理论:政策范式鉴别和范式转移的分析框架 |
二、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范式识别 |
三、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范式转移路径 |
(一) 第一阶段:单位福利范式确立和发展 |
(二) 第二阶段:单位福利范式的式微和市场化范式的兴起 |
(三) 第三阶段:社会投入范式的萌芽 |
四、不同时期政策价值取向在充足、公平和效率维度的表现 |
(一) 第一阶段:财政充足的缺失、公平的扭曲和效率的缺损 |
(二) 第二阶段:财政充足的弱化、不公平的延续、效率的扭曲 |
(三) 第三阶段:充足、公平与效率三者的渐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评价 |
第一节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评价 |
一、财政充足的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二、财政充足的实证研究结果 |
(一) 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的学前教育财政充足评价 |
(二) 以省为分析单位的学前教育财政充足评价 |
(三) 以县为分析单位的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状况评价 |
第二节 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评价 |
一、财政公平的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一) 财政横向公平的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二) 财政纵向公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选取 |
(三) 学前教育财政中立的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四) 机会公平的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二、财政公平的实证研究结果 |
(一)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横向公平的现状分析 |
(二) 学前教育财政纵向公平状况 |
(三) 学前教育财政中立状况 |
(四) 学前教育机会公平状况 |
第三节 学前教育财政效率的评价 |
一、财政效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一) 财政技术效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
(二) 财政结构效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
二、财政效率的实证研究结果 |
(一)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现状的实证分析 |
(二)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结构效率的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制约因素的学理分析 |
(一) 内系统:学前教育体系的影响 |
(二) 外系统:政治治理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
(三) 宏系统:价值观、信念的影响 |
二、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制约因素的经验研究 |
(一) 分析的框架 |
(二) 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
(三) 基于A省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
(四) 讨论和政策涵义 |
第二节 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影响因素 |
一、学前教育财政公平制约因素的学理分析 |
(一) 财政资源在公办园中分配公平的制约因素 |
(二) 财政资源在公民办园之间公平分配的制约因素 |
(三) 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的制约因素 |
(四) 宏系统:差序格局下亲疏远近和地位等级的总体性影响 |
二、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 |
(一) 分析框架 |
(二) 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
(三) 基于A省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
(四) 政策涵义 |
第三节 学前教育财政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学前教育财政效率制约因素的学理分析 |
(一) 内系统:学前教育体系的影响 |
(二) 外系统:政治治理结构和地区经济人口状况 |
(三) 宏系统:“信任半径”小,公共生活中缺乏诚实、节俭和合作精神 |
二、学前教育财政效率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 |
(一) 分析的框架 |
(二) 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
(三) 基于A省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
(四) 政策涵义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效率的政策实践 |
第一节 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与效率的国际经验 |
一、世界主要国家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政策实践 |
(一) 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建立最广泛的政策倡导者联盟 |
(二) 确立学前教育法定权利,立法保障学前教育财政预算投入 |
(三) 确立适宜的政府间分担比例,保证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 |
(四) 建立稳定的生均拨款机制,按需进行公式拨款 |
(五) 拓宽筹资渠道,扩宽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来源 |
二、世界主要国家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政策实践 |
(一) 提供全面及(免费)的公共学前教育服务 |
(二) 提供弱势优先的公共学前教育项目 |
(三) 强化弱势补偿的拨款机制,考虑弱势地区和群体的需求 |
(四) 为处境不利家庭提供费用减免、资助 |
(五) 适当提高财政支出责任的层级,加强财政统筹 |
三、世界主要国家促进学前教育财政效率的政策实践 |
(一) 在预算过程当中明确投入的目标 |
(二) 整合重点项目资金,统筹协调部门内和跨部门的资金 |
(三) 优化投入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的结构效率 |
(四) 追踪资金流向,加强公共资金监管,防止资金滥用 |
(五) 开展结果导向的绩效问责 |
第二节 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与效率的地方探索 |
一、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地方探索 |
(一) 地方立法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地位以及政府财政投入职责 |
(二) 提供政治和财政激励,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 |
(三)分项目、按比例确定省以下政府间支出责任,确保财权与事权的对等 |
(四) 将学前教育进行预算单列,规定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 |
(五) 建立稳定增长的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
(六) 拓宽筹资渠道,扩大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来源 |
二、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地方探索 |
(一) 提供全面普及的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
(二) 完善弱势儿童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
(三) 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的财政扶持力度 |
(四) 推行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建设农村公共学前教育体系 |
(五) 加强省级统筹,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以缩小省内差异 |
三、促进学前教育财政效率的地方探索 |
(一) 调整支出结构,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
(二) 财政资金引导,撬动更多社会投入 |
(三) 实施结果导向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 |
(四) 健全学前教育财务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预算和执行的监督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立场和核心原则 |
一、基本立场 |
(一) 明确学前财政政策应遵循充足、公平和效率的价值取向 |
(二) 在“以儿童为本”价值的引领下实现三者的改善 |
二、权衡框架:核心原则 |
(一) 遵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回应儿童发展的诉求 |
(二) 考虑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约束条件 |
(三) 承认我国既有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影响 |
(四) 处理好制度变迁的短期和长期的成本收益 |
第二节 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政策建议 |
一、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的政策建议 |
(一) 合法性:立法赋权、预算单列、确立底线 |
(二) 意愿:内外部监督结合,政治与经济激励并行 |
(三) 能力:责任适度上移,分地区确立政府间分担比例 |
(四) 技术合理性:成本核算,明确政府分担,按需定标 |
二、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公平的政策建议 |
(一) 普惠性学前教育机会“弱势优先” |
(二) 普惠性学前教育机会“惠及人人” |
(三) 公共财政资源分配“惠及人人”与“弱势补偿” |
三、促进学前教育财政效率的政策建议 |
(一) 提高人员经费占比到65%以上,保障幼儿园教师有尊严的薪资待遇 |
(二) 确保财政资金配置到位,财政投入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
(三) 加强学前教育预算民主,完善预算管理和监督 |
(四) 建立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估体系,开展结果导向的绩效问责 |
四、同时促进学前教育财政充足、公平和效率的政策措施 |
(一) 加强对学前教育政策的中长期系统规划 |
(二) 采用以生均拨款为基础的公式拨款 |
(三) 明确支出责任,适度提升支出层级 |
(四) 加强财政评价和监督问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后记 |
四、菏泽市产业调整见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D]. 许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2]PPP模式下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及对策研究[D]. 盛艳.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李慧,王淑兰,张文杰,王涵,王涵,王少博,李海生. 环境科学研究, 2021(01)
- [4]基于扶贫成效的农村电商发展对策研究 ——以WY县为例[D]. 李广.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电信网络诈骗协同治理的制度逻辑[J]. 孙少石. 治理研究, 2020(01)
- [6]区域尺度大气污染物特征分析[J]. 王信增.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9(03)
- [7]山东省城市“人口—经济—用地”的重心转移与空间协调研究[D]. 李咪.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菏泽市农村养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 漆海霞. 新疆大学, 2017(01)
- [10]充足、公平和效率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研究[D]. 刘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