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林津晶,徐伟[1](2021)在《基于系统因果回路及问题基模的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提升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福建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对福建省医药产业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医药企业人员以及部分消费者共计452人进行现场访谈,整理访谈资料后,基于系统动力学因果回路及系统问题基模理论探讨影响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变量及潜在的问题基模,并提出杠杆解及建议。结果与结论: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环境、企业管理者创新理念、科技创新动力、企业利润、产品市场竞争力、医药行业社会组织、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等要素与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存在"富者愈富"问题基模,即医药企业外部资源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多集中于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同时,由于产研学互动不足及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有可能使部分具备科技创新潜能或拥有传统优势品种的中小医药企业形成"舍本逐末"问题基模。建议福建省医药产业相关主体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平台的作用,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医药企业的关注与支持,创建并优化医药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环境,支持具备创新动力与潜能的医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
郭小婷,谭云清[2](2021)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与政策资源依赖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通过创新平台投入大量政策资源刺激创新,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在该发展模式下,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后,集群会更加依赖政策资源还是能够摆脱对政策资源的依赖?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将产业集群竞争力分为创新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探讨创新型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之间的关系。以109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DEA三阶段分析法,对政策资源依赖进行量化;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规模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探究创新型产业集群规模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市场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的关系特征存在差异,且受地域和行业影响。具体地,创新型产业集群规模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的相关关系十分显着,创新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的相关性不显着,市场竞争力在部分地区、行业与政策资源依赖存在显着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对于制定合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政策、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汪明月,李颖明,王子彤[3](2021)在《工业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内在关联与绩效传导路径》文中研究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可划分为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在改进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本文构建了绿色技术创新升级和经济绩效改善的关系模型,以642家工业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3类绿色技术创新均能够显着改善其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2)企业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是经济绩效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变量。(3)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企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够正向影响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即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技术创新升级的空间。(4)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的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表现为绿色工艺创新能够直接产生经济绩效,而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只能通过间接路径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通过上述研究识别了企业3种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传导关系,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绩效提升的异同性,给出了更多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绩效提升的路径,对于深化绿色技术创新过程认识及优化政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汪明月,张浩,李颖明,王子彤[4](2021)在《绿色技术创新绩效传导路径的双重异质性研究——基于642家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文中指出绿色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准确识别绿色技术创新绩效传导路径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理清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的路径及路径上的关键因素;在所有可能的传导路径中,路径的重要性是否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向经济绩效传导是否具有同质性;不同特质企业在经济绩效传导的过程是否存在差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模型,并以实地问卷调查获得的642家工业企业信息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传导路径及企业自身特质和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对传导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1)市场竞争力和环境绩效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向经济绩效转化的重要中介变量;相对于后者而言,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更为显着。(2)企业末端治理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不能直接产生经济绩效,仅能通过间接路径产生经济绩效;绿色工艺创新可以通过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向经济绩效进行传导,其中,直接路径的贡献比间接路径的贡献更大。(3)从绩效传导路径优化角度来看,改善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的环境绩效、提升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重要的着力点。(4)从企业内在特质的影响来看,大规模企业、私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东部省份企业和建立时间较长的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更容易产生经济绩效。
王晨[5](2021)在《KMS公司太阳能电池板层压机市场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王小岚[6](2021)在《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个行业和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年来,我国“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等国家政策的推行,使得海外并购迎来了高潮期。在众多海外并购中“以小博大”式的海外并购模式日益兴起,这种特殊的海外并购模式能否提高企业的长期并购绩效、能否达到企业预期的并购效果,都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的海外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研究文献及海外并购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海航科技的海外并购绩效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本文研究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海外并购、并购绩效、“以小博大”式并购、海外并购理论和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理论。其次,介绍并购双方企业的基本概况、并购动因和并购实施过程。再次,对本次并购进行绩效评价分析,采用传统的会计指标法和经济增加值(EVA)法对此次海外并购进行财务指标的长期绩效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非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分析。最后,针对上述绩效分析结果得出此次海外并购的相关启示与建议。本文通过此次并购绩效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此次海外并购总体达到了预期效果,为海航科技带来了正向绩效的结论。
牛棽葳[7](2020)在《西北铅锌冶炼厂市场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自21世纪加入WTO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动包括锌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不断发展。锌行业在经过了初期盲目扩张后逐渐回归理性,“十二五”以来,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安排,行业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同时也在积极有序进行兼并重组和境外资源的开发。当前,我国锌冶炼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保障程度低、缺乏产品价格话语权等情况。因此,把握住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大战略机遇,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锌冶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西北铅锌冶炼厂于1986年建厂,曾经一度成为国内锌冶炼行业的领先企业,为中国锌冶炼行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当前铅锌厂在守住安全环保底线的同时,拥有较低的单位成本,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的能力,以及传统工艺技术优势,目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人力资源存在的较大问题,综合回收短板明显,新领域存在的竞争隐患,使得铅锌厂未来的发展前途未卜。为促进铅锌厂的可持续发展,铅锌厂需要进一步提升资源能力,继续降低单位成本、保证现有的产品产能、巩固传统工艺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必须对人力资源,生产成本管理,综合回收水平,技术创新进行全面的等提升,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在查阅有关市场竞争力的文献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归纳分析法、对比法等方法,从外部明确铅锌厂所处的环境,从内部分析铅锌厂的优势竞争力,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运用竞争力相关理论制定提升策略,提升铅锌厂的竞争力,增加盈利能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希望能为同类企业提供参考。
翁建羚[8](2020)在《美的公司印度市场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印度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国家之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二,国土面积世界第七,与之相对的是印度家电普及率较低,与中国逐渐饱和的家电市场不同,印度具有庞大的家电消费市场且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近年来,中国家电企业纷纷加大对印度的投资,尝试在印度找到新的突破点推动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美的公司印度市场竞争力。首先简单介绍美的公司的基本情况,说明美的公司的全球经营状况,并从美的公司印度市场的规模特征和本土化情况两方面分析其在印度家电市场的总体运营情况。接着借助“波特竞争力模型”分析美的公司印度市场竞争力影响因素,按照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科学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市场占有率、品牌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讨论美的公司在印度市场的竞争力,研究表明,在印度市场上,美的公司缺乏竞争优势,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无论是空调、洗衣机还是冰箱,美的公司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均落后于LG电子、三星电子等国际巨头;Voltas作为印度本土品牌在印度有较高的知名度,LG电子和三星电子通过其高质量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在印度很受欢迎,美的公司作为后进入者,品牌影响力低于两者;美的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率及专利数量与LG电子和三星电子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此为基础,对提升美的公司在印度市场的竞争力提出建议,拓宽销售渠道,重视技术创新,提供本土化产品,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加大品牌传播力度。最后从印度放眼全球,给予中国家电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加强与国际品牌的合作,实施本土化经营,制造国际一流产品,加快中国家电企业的品牌建设。
巩涛[9](2020)在《DY公司波开清产品市场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伴生性疾病的日益增多,相关药品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大。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我国医药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环境下,如何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己成为药品行业中很多企业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通过对DY公司波开清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行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旨在发现DY公司在波开清市场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厘清其深层次原因,并提出DY公司提高波开清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研究。本文首先根据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介绍了竞争力、市场竞争力以及医药市场竞争力的内涵,分析了DY公司的概况以及DY公司市场竞争力的现状和经营现状。分析了医药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根据市场竞争力评价理论,结合药品自身的特性,从提高管理水平,增加资源投入和提高市场水平3个方面入手,构建了波开清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专家评判和问卷调查来确定评价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波开清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大小。最后,根据研究评价结果,结合医药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场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分别从政策影响、药品价格、品牌知名度、管理能力、资源投入、人力资源、重点项目和服务水平等8个方面,提出了提升DY公司波开清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具体对策措施。
李强[10](2020)在《产能过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产能过剩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2016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去产能”作为我国五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被看作是我国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环节之一。为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我国政府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近年来,我国产能治理的逻辑发生着积极的转变,逐步由行政命令为主转为市场决定。在这种思路转变下,行政审批的产能将会越来越少,产能过剩治理将逐步让位于市场机制。那么现有市场环境下,依托市场机制是否能够有效的实现产能过剩治理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落实到企业层面。企业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主体之一,也是去产能的直接对象,在去产能过程中发挥着最为直接的作用。市场引导产能过剩的治理最终要依托影响微观企业行为来实现。从企业层面而言,产能过剩应对与企业的投资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行业产能是企业产能的集合,企业产能又形成于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抑制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产能过剩治理的重点。在抑制产能盲目扩张的同时,《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还提出了从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和积极拓展对外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产能过剩治理,落实到企业投资方面,即通过创新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国际产能合作。由此可见,产能源于企业投资,其治理需回归企业的投资行为。本文通过产能过剩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探讨,论证市场引导产能过剩治理的可行性与实现路径。即检验产能过剩加重时,企业是否会采取相应的投资行为以实现产能过剩治理效果。在企业投资行为选择方面,本文选择了与产能过剩治理最为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和创新投资三方面进行了讨论。具体而言,本文在对产能过剩的定义、成因、度量方式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择DEA方法对行业层面的产能过剩程度进行了测算,并通过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6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产能过剩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和创新投资的影响,探讨了其作用路径,并从产权性质和市场竞争力两个方面,进一步检验了产能过剩对不同类型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差异。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市场引导下的产能过剩治理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当产能过剩加重时,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以及市场竞争效应会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并降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边际收益,进而降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同时,产能过剩所带来的供需压力以及产品竞争压力,增加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寻求动机、效率寻求动机与技术寻求动机,能够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其次,创新驱动发展所需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产能过剩所造成的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和经营风险增加等问题,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投资,最终反映为企业的创新产出不足,使企业陷入同质性产品竞争的困境。再次,虽然我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但国有企业仍然承担着稳定就业、增加税收等重要社会任务,同时,国有企业天然的政治关联能够为其带来融资上的便利,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投资决策的弱市场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产能过剩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与创新投资的影响都要弱于民营企业。最后,基于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经营策略的选择不仅受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要受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制约,不同企业的资源禀赋等因素存在差异,产能过剩加重时,其投资决策也会有所不同。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低市场竞争力企业,产能过剩对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创新投资的抑制作用更弱,并且高市场竞争力企业产能过剩加重时会更倾向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拓展国外市场,消化和转移过剩产能。由此可见,市场引导在产能过剩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能过剩加重时,市场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会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率并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但仅仅依托市场力量进行产能过剩治理也会导致企业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产能过剩治理应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在推动市场力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加大产能过剩行业的创新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力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和丰富了产能过剩微观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解析了市场引导产能过剩治理的实现路径,为市场引导下的企业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本文的研究还为企业应对产能过剩的策略选择提供了思路,为国家去产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二、浅谈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系统因果回路及问题基模的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
2.1“企业”子系统因果回路 |
2.2“政府相关部门”子系统因果回路 |
2.3“社会组织”子系统因果回路 |
2.4“消费者”子系统因果回路 |
2.5 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总因果回路 |
3 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问题基模分析 |
3.1“富者愈富”问题基模 |
3.2“舍本逐末”问题基模 |
4 讨论与建议 |
4.1 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平台的作用 |
4.2 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医药企业的关注与支持 |
4.3 创建并优化医药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环境 |
(2)创新型产业集群与政策资源依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资源依赖 |
(1)自然资源依赖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效应研究。 |
(2)资源依赖对企业的影响效应研究。 |
(3)资源依赖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 |
1.2 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政策资源 |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1 理论分析 |
2.1.1 政策资源依赖 |
2.1.2 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 |
2.2 研究假设 |
2.2.1 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 |
2.2.2 创新型产业集群规模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 |
2.2.3 创新性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3.1 研究方法 |
3.1.1 DEA三阶段分析 |
3.1.2 主成分分析 |
3.1.3 回归分析 |
3.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1)被解释变量: |
(2)解释变量: |
(3)控制变量: |
4 实证分析 |
4.1 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资源依赖量化分析 |
4.2 创新型产业集群竞争力量化分析 |
4.3 创新型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政策资源依赖的回归分析 |
4.3.1 整体分析 |
4.3.2 分区域分析 |
4.3.3 三大经济圈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资源依赖对比分析 |
4.3.4 分行业分析 |
5 结语 |
5.1 结果与讨论 |
5.2 理论贡献 |
5.3 建议 |
5.4 不足与展望 |
(3)工业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内在关联与绩效传导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假设 |
2.1.1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其经济绩效 |
2.1.2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其环境绩效 |
2.1.3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其市场竞争力 |
2.1.4 企业环境绩效与其经济绩效 |
2.1.5 企业环境绩效、市场竞争力与经济绩效 |
2.1.6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 |
2.2 数据样本 |
2.3 变量测度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相关性分析 |
3.2 数据处理与假设检验 |
3.3 中介效应对比 |
4 结论与管理启示 |
4.1 结论 |
4.2 管理启示 |
5 讨论与研究展望 |
5.1 讨论 |
5.2 研究展望 |
(4)绿色技术创新绩效传导路径的双重异质性研究——基于642家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关文献评述 |
1.1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分类 |
1.2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绩效传导路径 |
1.3 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对绩效传导路径的影响 |
1.4 企业内在特质对绩效传导路径的影响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2.1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其经济绩效 |
2.2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其环境绩效 |
2.3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其市场竞争力 |
2.4 企业市场竞争力与其绩效 |
2.5 企业环境绩效与其经济绩效 |
2.6 企业内在特质对传导路径的影响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3.2 潜变量的测度 |
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1 相关性分析 |
4.2 模型初步检验 |
4.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4.4 内在特质的调节作用 |
5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理论贡献 |
5.3 管理启示 |
5.4 研究展望 |
(6)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海外并购相关概念 |
2.1.1 海外并购的含义 |
2.1.2 海外并购的类型 |
2.1.3 并购绩效的含义 |
2.2 “以小博大”式并购的含义及特点 |
2.2.1 “以小博大”式并购的含义 |
2.2.2 “以小博大”式并购的特点 |
2.3 海外并购理论 |
2.3.1 协同效应理论 |
2.3.2 技术创新理论 |
2.3.3 战略发展理论 |
2.3.4 效率理论 |
2.3.5 交易费用理论 |
2.4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理论 |
2.4.1 财务指标法 |
2.4.2 EVA评价法 |
2.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三章 海航科技海外并购英迈国际案例介绍 |
3.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概述 |
3.1.1 海航科技概述 |
3.1.2 英迈国际概述 |
3.2 并购动因分析 |
3.2.1 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 |
3.2.2 全球布局的需求 |
3.2.3 英迈国际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
3.2.4 战略转型 |
3.2.5 获取核心技术 |
3.3 海航科技“以小博大”式并购实施过程 |
3.3.1 并购前期准备 |
3.3.2 并购交易 |
3.3.3 并购后期整合 |
第四章 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绩效评价分析 |
4.1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应用分析 |
4.2 基于财务指标法对并购绩效的分析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4.2.2 营运能力分析 |
4.2.3 盈利能力分析 |
4.2.4 发展能力分析 |
4.3 基于EVA评价法对企业价值的分析 |
4.3.1 EVA计算指标 |
4.3.2 EVA会计调整 |
4.3.3 EVA计算与分析 |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并购绩效的综合分析 |
4.4.1 建立模糊评价集 |
4.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4.3 构建判断矩阵 |
4.4.4 模糊关系矩阵计算分析 |
4.5 海航科技海外并购绩效评价总结 |
第五章 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的启示与建议 |
5.1 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的启示 |
5.1.1 做好并购前期准备工作 |
5.1.2 保证并购资金充足 |
5.1.3 控制并购后的偿债风险 |
5.1.4 保持被并购企业的独立性 |
5.2 “以小博大”式并购的建议 |
5.2.1 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协助并购前期调查 |
5.2.2 加强自有资金管理 |
5.2.3 进行多元化融资 |
5.2.4 合理进行资源整合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西北铅锌冶炼厂市场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工具 |
第二章 研究理论综述 |
2.1 市场竞争力内涵 |
2.1.1 市场竞争力含义 |
2.1.2 市场竞争力理论基础 |
2.2 市场竞争力评价 |
2.2.1 影响因素 |
2.2.2 评价结果 |
2.3 市场竞争力提升 |
2.3.1 资源能力提升 |
2.3.2 创新能力提升 |
2.3.3 人力资源及文化建设提升 |
第三章 西北铅锌冶炼厂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现状 |
3.1.1 原料供应 |
3.1.2 冶炼生产 |
3.1.3 下游消费 |
3.2 外部环境预期 |
3.3 总公司发展规划 |
第四章 西北铅锌冶炼厂市场竞争力分析 |
4.1 经营状况 |
4.2 访谈调查 |
4.3 市场竞争力分析 |
第五章 西北铅锌冶炼厂SWOT-CLPV模型分析 |
5.1 铅锌厂SWOT-CLPV分析 |
5.2 铅锌厂SWOT-CLPV分析结果 |
第六章 西北铅锌冶炼厂市场竞争力提升策略 |
6.1 巩固提升资源能力 |
6.2 推进综合回收及无害化处理项目 |
6.3 开发新技术,探索新领域 |
6.4 提升人力资源,构建新文化 |
6.5 坚守底线,保障安全环保工作不断进步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美的公司印度市场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概述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美的公司简介及发展现状 |
2.1 美的公司简介 |
2.1.1 始终坚持创新,推进“双智战略” |
2.1.2 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
2.1.3 实现全价值链运营 |
2.1.4 采用高效的企业管理 |
2.2 美的公司全球化发展现状 |
2.2.1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
2.2.2 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 |
2.2.3 完善国际化公司治理 |
2.3 美的公司印度市场总体情况 |
2.3.1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
2.3.2 实行本土化运营 |
第三章 美的公司印度市场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
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4 替代品的威胁 |
3.5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第四章 美的公司印度市场竞争力评价 |
4.1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美的公司印度市场竞争力单项评价 |
4.3.1 市场占有率 |
4.3.2 品牌竞争能力 |
4.3.3 技术创新能力 |
4.4 提高美的公司印度市场竞争力的建议 |
4.4.1 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销售渠道 |
4.4.2 提供本地化产品,提升售后服务 |
4.4.3 利用新媒体,加大营销传播力度 |
4.4.4 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 |
第五章 对中国家电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5.1 推动合资合作,加快全球化 |
5.2 实施本土化经营,增强本土化程度 |
5.3 重视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智能化 |
5.4 加强品牌意识,加快品牌建设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DY公司波开清产品市场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理论基础 |
2.1 市场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
2.2 市场竞争力评价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DY公司波开清产品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市场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3 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DY公司波开清产品市场竞争力评价分析 |
4.1 市场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4.2 市场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3 市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DY公司波开清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策略设计 |
5.1 提升市场销售水平 |
5.2 加强市场政策应对 |
5.3 加大市场资源投入 |
5.4 提升市场管理能力 |
5.5 提高市场品牌知名度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产能过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 研究创新 |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 |
2.2 产能过剩的成因、治理及经济后果研究 |
2.2.1 产能过剩的成因 |
2.2.2 产能过剩治理相关研究 |
2.2.3 产能过剩经济后果相关研究 |
2.2.4 小结 |
2.3 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1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因素 |
2.3.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
2.3.3 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因素 |
2.3.4 小结 |
2.4 理论基础 |
2.4.1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4.2 竞争战略理论 |
2.4.3 企业投资理论 |
3.产能过剩的度量与现状分析 |
3.1 产能过剩的度量与数据来源 |
3.1.1 度量方法介绍 |
3.1.2 数据来源 |
3.2 产能过剩的现状分析 |
3.2.1 产能过剩的整体情况分析 |
3.2.2 产能过剩的行业对比分析 |
3.2.3 产能过剩的行业差异与分解 |
4.产能过剩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2 模型设计 |
4.3.3 变量定义与衡量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产能过剩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
4.4.3 产能过剩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异质性分析 |
4.4.4 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绩效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5.产能过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2 模型设计 |
5.3.3 变量定义与衡量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产能过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
5.4.3 产能过剩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异质性分析 |
5.4.4 产能过剩、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绩效 |
5.6 稳健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6.产能过剩与企业创新投资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3.2 模型设计 |
6.3.3 变量定义与衡量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产能过剩与企业创新投资 |
6.4.3 作用路径检验 |
6.4.4 产能过剩影响企业创新投资的异质性分析 |
6.4.5 补充检验 |
6.6 稳健性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7.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浅谈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系统因果回路及问题基模的福建省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 林津晶,徐伟. 中国药房, 2021(24)
- [2]创新型产业集群与政策资源依赖关系研究[J]. 郭小婷,谭云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21)
- [3]工业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内在关联与绩效传导路径[J]. 汪明月,李颖明,王子彤. 资源科学, 2021(08)
- [4]绿色技术创新绩效传导路径的双重异质性研究——基于642家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J]. 汪明月,张浩,李颖明,王子彤.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1(08)
- [5]KMS公司太阳能电池板层压机市场竞争力分析[D]. 王晨. 沈阳理工大学, 2021
- [6]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绩效评价研究[D]. 王小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7]西北铅锌冶炼厂市场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 牛棽葳. 兰州大学, 2020(01)
- [8]美的公司印度市场竞争力研究[D]. 翁建羚.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9]DY公司波开清产品市场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巩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产能过剩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李强.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