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发骨折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姣姣[1](2021)在《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由伤害性事件导致的急性神经损伤类疾病,具有突发性、高致残性、治疗费用高昂、康复时间长和转归效果差等特点,不仅会给个体的身心带来严重伤害,而且会对整个家庭、社区及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TSCI是一种可预防的伤害性疾病,而制定预防性策略需要有效的疾病特征数据支撑。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TSCI流行规模和救治成本的研究较少,只有少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创伤登记系统实时获取TSCI患者的流行特征资料,而中国尚未开展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从中国伤害性疾病的救治体系和救治模式来看,TSCI发病后易于流向三级医院住院病案系统,因此通过开展基于三级医院病案系统的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研究,可初步了解TSCI对我国人群的危害程度及特点,为制定TSCI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目的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描述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分析影响TSCI住院患者费用和转归效果的因素,初步了解TSCI给我国人群健康带来的疾病负担。方法首先,通过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摘录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人口统计学、损伤及救治特征等信息,经数据清洗后共纳入4404名调查对象。利用复杂抽样加权和脊髓损伤相关床位占比估算全国三级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同时描述住院患者的特征分布。其次,通过西安市红会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分析TSCI住院费用情况。本次调查从西安市红会医院病案系统中摘录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据,共382名。利用上述数据,描述不同TSCI疾病特征的住院费用分布,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患者费用的因素。最后,利用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的出入院ASIA损伤分级变化描述TSCI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现状,并采用两水平logistic随机截距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医院间影响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的因素。结果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为72907例,住院患者发生率为52.35/100万。在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中,平均年龄为51.6岁,≥60岁患者比例为32.4%;男女比例为3:1,且0~9岁的男女比例最低(2:5),30~39岁最高(4:1);农民和工人的比例最高(56.2%)。在损伤病因中,高处坠落为首要损伤病因(30.1%),常见于男性和青壮年人群;跌倒为次要病因(28.2%),常见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在损伤水平与程度中,颈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不完全脊髓损伤占86.0%,与颈脊髓损伤相比,胸脊髓损伤的平均年龄较低,完全性脊髓损伤比例高(48.4%)。在入院ASIA损伤分级中,D级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入院ASIA损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A级至C级脊髓损伤的比例均高于女性,<10岁组中B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其它年龄组均为D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且入院A级和B级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损伤病因为高处坠落,C级和D级损伤患者为跌倒。在救治特征分布中,中位住院时间为14天,受伤后2小时内入院的比例为7.5%,受伤当天手术的比例为1.9%,接受手术和康复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1.8%和37.4%。基于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费用调查数据得出,382例TSCI患者的总费用为3908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102305.2元,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次均住院费用为43959.5元。在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住院时间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最大,随后依次为手术等级、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康复治疗和入院ASIA损伤分级。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得出,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神经功能好转比例为27.3%。在出院ASIA损伤分级分布中,D级脊髓损伤的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C级、A级、E级和B级,不同年龄组中均为D级脊髓损伤的比例最高,且随年龄增长呈波动升高趋势。在TSCI转归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不同医院的脊髓神经功能转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相关系数(ICC)为24.2%;在患者层面,年龄、损伤水平及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与脊髓神经转归效果呈负相关,而受伤至手术时间、康复治疗和手术干预方式与其呈正相关。结论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估算的我国2018年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72907例,在缺乏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情况下,该数据对于阐述我国TSCI疾病负担现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2)TSCI患者住院费用(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提示我国TSCI患者直接经济负担较重。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费用受住院时间、手术等级、入院ASIA、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3)TSCI住院患者转归效果差,提示患者出院后将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长期的疾病负担。多因素分析显示,转归效果受年龄、损伤水平与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4)TSCI住院患者主要特征:TSCI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农民工是高危人群。高处坠落为TSCI住院患者首要病因。不同性别和年龄的TSCI病因分布不同,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跌落多发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TSCI住院患者多为颈段损伤,完全性损伤比例较低。男性、青壮年的损伤程度重。
师林帅[2](2021)在《损伤控制理念在治疗严重骨折伴多发伤中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应用损伤控制治疗理念对严重骨折伴多发伤患者进行分阶段、系统性治疗与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相比较,探讨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为实际临床工作提供相应的临床证据和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创伤骨科及创伤中心收治的48例严重骨折多发伤患者,依据当时治疗理念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采用损伤控制骨科分阶段手术治疗,B组采用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方案。通过采集患者年龄、性别、急诊复苏治疗指标、手术时间、总输血量、ICU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和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并比较。全部患者资料采取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通过相关数据对比,应用损伤控制治疗理念的患者急诊复苏相应指标、总输血量、ICU住院时间、骨科手术时间、死亡率和并发症率等指标与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充分证明应用损伤控制复苏理念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容性低血压可以更快地稳定患者的生理状态和减少输血量,损控伤制理念治疗下的A组患者由于前期的手术介入控制出血所以较B组早期确定性手术的患者生理机能较恢复的更快。损伤控制骨科的外科手术介入更有利于对患者出血的控制和术后的康复。结论:通过本次的病例回顾性研究可以得出:对于严重骨折多发伤患者,运用损伤控制理念早期限制性复苏临时固定、中期ICU生理状态恢复、后期确定性手术的实施分阶段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愈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王雪[3](2021)在《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构建符合甘肃省现况的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为甘肃省创伤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使管理有据可依;为甘肃省创伤护理联盟建立及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促进该省份创伤护理能力的提升。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近20年国内外的创伤相关文献、以及创伤救治体系相关政策文件等,明确近年相关研究方向和进展,并参考研究方法与结论,保证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本研究在确定研究问题、建立研究假设、构建管理模式奠定基础。2、质性访谈:以4M1E理论为基础,设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访谈甘肃省各级创伤中心管理人员,弥补课题组前期创伤护理现况调查的量性研究不足,对该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深入探讨。为后期管理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并基于访谈结果,形成管理模式初稿。3、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初步构建了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运用统计指标专家的积极、权威系数以及专家协调系数等,验证咨询结果科学性和可靠性,并最终确立管理模式。结果1、访谈提炼出5个主题和13个亚主题,主题内容主要包括:(1)各级创伤中心护理工作建设缺乏具体化标准;(2)创伤专科护理人才队伍紧缺矛盾突出;(3)院前—院内预警反馈机制灵敏度低;(4)创伤数据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迫切;(5)缺乏创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2、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后进行统计,积极系数为1.0;权威系数为0.82,二轮咨询后的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1、0.43(P<0.01)。构建出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由5个维度构成:组织构架、人员管理、环境物品及流程管理、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共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107个三级条目。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咨询及相应统计方法,确立了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各级指标,为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促进该省创伤护理能力的提升。
汤佳[4](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刘娴,路明[5](2019)在《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于我中心治疗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52例,均行院前急救护理。结果 52例多发伤致失血休克患者均行院前急救护理后,安全转运45例患者至急救室抢救,院前急救成功率91.74%。另外7例患者,其中5例因颅脑受到重击,中途发生脑出血死亡;2例因与货车相撞,伤势过重死亡。结论针对多发伤致失血休克患者给予院前急救护理,可以提高急救成功率,改善患者急救状态。
农红云[6](2019)在《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和安全转运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及安全转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03月至2018年06月本院收治72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36例。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流程对患者实施救护,研究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及安全转运,分析比较两组救护车到达时间、有效抢救时间与急救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救护车到达时间、有效抢救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救成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急救成功率分别为97.22%、88.89%,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和安全转运的实施对多发伤患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保障急救工作有序进行,进一步提高急救成功率,提高急救护理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思悦[7](2019)在《海战伤院前急救训练中标准化伤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海战伤院前急救训练中标准化伤员(Standardized Wounded Soldier,SWS)的能力要求,构建SWS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在我海军部队和海军院校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初步应用,为培训、考核、评价SWS提供可量化的参考依据,为客观评估SWS模拟能力、完善SWS评价体系、提升海上实战化训练效果提供有力支撑。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访谈,了解SWS的使用现状和能力要求。基于IDEA框架、胜任力理论模型和访谈结果,构建SWS模拟能力结构理论框架,形成指标体系初稿。(2)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确立SWS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基础级SWS和专业级SWS两个指标体系);通过第三轮专家咨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专家咨询法确定三级指标权重。(3)依据初步确立的指标体系,编制SWS分级评价相关工具,采用专家会议法进行修改、确定。(4)培训15个海军部队的30名战士担任基础级SWS,培训1所海军院校的6名学员担任专业级SWS。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救护员、课程导师及SWS三类人群,基于前期编制的评价工具,分别对两个级别的SWS的模拟能力进行他评和自评,检验SWS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1)访谈提炼出三个主题:缺乏评价标准和系统培训是主要的现存问题;专项技能、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个人特质是主要的能力要求;自评结合他评是较为期待的评价模式。(2)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为0.91,两轮咨询后的总体指标协调系数范围为0.41-0.46(P<0.01)。根据训练目标和医学基础对SWS进行分级,形成两个层级的指标体系:基础级包括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适用于无医学基础的战士、指挥员等;专业级包括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适用于有医学基础的军校医学生、卫生人员等。并确立了各级指标的权重,两个层级的单排序和总排序一致性比率均<0.1,逻辑一致性良好。(3)确立的SWS分级评价相关工具包括:SWS案例库(35个案例)、SWS理论试卷以及SWS模拟能力调查问卷。(4)本研究将构建的指标体系转化为SWS理论试卷和SWS模拟能力调查问卷两个部分,分别进行验证。两个级别理论试卷(A、B卷)的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分别在0.666-0.844和0.509-0.857之间;试卷整体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在0.621-0.634和0.715-0.750之间;总体难度系数分别集中在0.57-0.61和0.64-0.68之间;区分度大部分在0.4以上;结果表明试卷的信度和区分度较好,难度适中。两个级别调查问卷整体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58和0.938;内容效度分别为0.988和0.964;基础级SWS一级指标得分与总分的相关性在0.746-0.884之间(P<0.01),专业级SWS一级指标得分与总分的相关性在0.548-0.929之间(P<0.01)。结果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评价者对战士和学员扮演的SWS角色较为认可,学员担任的专业级SWS总体评价优于战士扮演的基础级SWS。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访谈、专家咨询、专家会议及相关的统计方法,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构建了SWS分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结果表明,SWS分级评级指标体系的信效度较好、结构合理,可作为SWS模拟能力评价的有效测评工具,同时为合理评价SWS的模拟能力、提高我军实战化训练效果提供了方案和依据,有利于SWS在军事医学模拟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
张先宅,廖颖[8](2018)在《关于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经济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疾病发生的概率,尤其是意外创伤。当前每年都有死于严重多发创的病例,而且都高达十万以上。针对严重多发伤的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于紧急之中,大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因此,对严重多发伤进行急救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杨静[9](2018)在《探究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及急诊处理方法及其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及急诊处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了院前急救的5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再纳入同时期未接受院前急救的5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存活率。结果:观察组中抢救成功的有48例,抢救成功率为96.0%,死亡的有2例(4.0%);对照组中抢救成功36例,占72.0%,两组患者的存活率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显着(χ2=10.714;P<0.05)。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采取院前急救,能够显着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并且能够提升治疗的效果,在较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病痛,院前急救护理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值得进行推广。
余益民[10](2017)在《深圳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结局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的创伤防控措施提供依据;2、探讨影响严重道路交通伤院前急救效果的危险因素,为完善创伤院前救治体系提供依据;3、通过对院前、急诊、院内创伤死亡病例综合分析,探寻每个急救阶段所存在的缺陷,为改善创伤整体救治体系和优化流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收集深圳市急救中心2011—2015年所有创伤患者调度出车及院前电子病历数据,导入SPSS 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深圳市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120调度出车及院前急救病历数据共488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可导致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院前急救无效的影响因素;3、通过急救死亡病例调查收集整理2014年深圳市急救网络医院创伤患者急救3天内死亡患者资料,综合运用与2004年数据纵向比较、可预防性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专家评价分析等方法寻找院前、急诊、院内病房各个阶段存在的主要缺陷。结果:1、5年间院前创伤患者逐年增加,在纳入的79 480例创伤患者中,20~49岁青壮年占76.5%。一年中,以10—12月份创伤患者较多,二月份最少;一天中,以夜间20:00-22:00点较多,凌晨4:00-6:00点较少。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中位数为9.12 min,救护车到达医院时间中位数为23.31 min,各区急救反应时间不均衡。致伤原因前3位为交通伤、斗殴伤、跌倒伤,交通伤占42.74%,55岁之前的致伤原因前3位均为交通伤、斗殴伤、跌倒,56岁之后顺位改变为跌倒、交通伤和斗殴伤,跌倒居首位,占39.51%;下肢和脊柱受伤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重伤原因以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刀砍刺伤、斗殴伤、酗酒致伤为主。2、488例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中,院前急救无效347例(7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受伤部位、昏迷、PHI、救援到达时间长、院前急救非规范化措施是决定院前急救无效的危险因素。3、2014年创伤患者中院前死亡构成比73.44%,2014年到达现场致死率92.71%;急诊死亡患者中,2014年会诊医师30分钟到场率58.62%;院内病房死亡病例中,会诊医师30分钟到场率、30分钟开始输血率及手术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在30%以下。创伤可预防性致死率达27.7%,可预防性相关影响因素有受伤地点、受伤机制、是否转院、死亡地点、死亡原因,不包括医院等级。急救死亡病例专家评价中,急诊死亡病例问题出现率最高,50.37%,流程问题占95.59%;系统问题在院内病房病例最多见,占50%。结论:1、深圳院前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其移民城市的性质密切相关,深圳市急救资源的配置仍然不均衡,老龄人创伤的流行病学分布不同于其他人群,值得重视。2、严重道路伤患者的受伤部位、PHI和是否发生昏迷,是院前急救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缩短救援到达时间、规范院前急救措施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有效率,从而改善严重创伤的预后。3、院前死亡构成比、到达现场致死率均较高,应重视现场自救互救。可预防性死亡发生率高于发达国家,创伤院前急救--急诊--院内病房急救服务绿色通道实施仍未到位,急救措施缺乏标准化。总之,深圳创伤救治体系需要重新规划。
二、多发骨折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骨折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TSCI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 |
1.1.1 TSCI流行病学负担 |
1.1.2 TSCI经济负担 |
1.2 TSCI转归情况 |
1.3 TSCI数据现状 |
1.4 立题依据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思路 |
3.2 技术路线 |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1 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描述 |
4.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
4.1.2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
4.1.3 确定分析指标与方法 |
4.2 TSCI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2.1 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 |
4.2.2 确定分析指标 |
4.2.3 统计学分析 |
4.3 TSCI住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确定分析指标 |
4.3.2 统计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中国TSCI住院患者估算结果 |
5.2 TSCI住院患者特征分布 |
5.2.1 人口特征 |
5.2.2 损伤特征 |
5.2.3 救治特征 |
5.3 TSCI住院费用结果 |
5.3.1 基本情况 |
5.3.2 TSCI住院费用差异 |
5.3.3 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
5.4 TSCI住院转归结果 |
5.4.1 TSCI住院转归现状 |
5.4.2 TSCI住院转归的影响因素 |
6. 讨论 |
6.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负担情况 |
6.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
6.1.2 TSCI住院患者特征 |
6.2 TSCI住院患者经济负担情况 |
6.2.1 TSCI住院费用情况 |
6.2.2 TSCI住院转归情况 |
6.3 TSCI防治启示 |
7. 结论与建议 |
8. 创新、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发表文献 |
附录一 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病案调查表 |
附录二 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费用调查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损伤控制理念在治疗严重骨折伴多发伤中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创伤骨科治疗严重骨折多发伤的研究进展 |
2.1 研究背景 |
2.2 严重骨折多发伤血流动力学变化 |
2.2.1 创伤骨科急诊救治目的 |
2.3 损伤控制复苏(DCR)治疗 |
2.4 骨盆和四肢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
2.5 闭合性软组织脱套伤(Morel-Lavalle'e损伤)诊断和治疗 |
2.6 开放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
2.6.1 开放性骨折的特征和分类 |
2.6.2 骨筋膜室综合症特征和诊断 |
2.6.3 开放性骨折损伤控制治疗 |
2.7 创伤骨科的发展史和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病例一般资料 |
3.2 病例筛选准则 |
3.2.1 病例纳入准则 |
3.2.2 病例排除准则 |
3.3 救治措施 |
3.3.1 急诊抢救 |
3.3.2 损伤控制骨科分阶段治疗 |
3.3.3 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 |
3.4 临床评价指标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一、相关概念 |
二、立题依据 |
三、国内外现状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 |
一、理论框架 |
二、研究设计 |
三、结果与分析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及展望 |
一、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性 |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4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一轮) |
附录5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二轮) |
附录6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 |
综述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构建的独特性与挑战 |
参考文献 |
在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述评 |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
2.3 疾病谱的转变 |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
3.1 健康科普 |
3.2 院前急救 |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
3.4 长期照护 |
3.5 终末期照护 |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 概念界定 |
1.1 中期照护 |
1.2 中期照护对象 |
1.3 中期照护模式 |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
2.1 硬件条件 |
2.2 软件配备 |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4 相关理论基础 |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
4.2 持续照顾理论 |
4.3 协同理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
1.1 医联体的概念 |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
3.1 政治可行性 |
3.2 经济可行性 |
3.3 技术可行性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
1.4 实证分析 |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
2.4 实证分析 |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
3.4 实证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
2.1 情绪护理 |
2.2 饮食护理 |
2.3 中药护理 |
2.4 恢复护理 |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
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
4 其他相关问题 |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
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
2.1 日间手术概念 |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
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
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2.1 研究意义深远 |
2.2 研究内容创新 |
2.3 研究方法创新 |
3 研究不足 |
4 研究展望 |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和安全转运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2 两组急救成功率对比。 |
3 讨论 |
(7)海战伤院前急救训练中标准化伤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 |
四、研究目的 |
五、理论基础 |
六、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标准化伤员模拟能力的质性研究 |
一、对象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标准化伤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确定 |
一、指标体系的筛选优化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三、指标权重的计算 |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
五、讨论 |
第四部分 标准化伤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 |
一、标准化伤员分级评价相关工具的编制 |
二、专家会议及结果 |
三、基础级标准化伤员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 |
四、专业级标准化伤员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 |
五、讨论 |
第五部分 研究意义与结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结论 |
三、创新性 |
四、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三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四 第三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五 标准化伤员理论试卷 |
附录六 标准化伤员模拟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七 标准化伤员案例库(部分)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8)关于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院前急救措施 |
1.1 脱离当前的危险环境 |
1.2 解除患者的呼吸道梗阻 |
1.3 控制活动性出血 |
1.4 静脉通路要马上建立起来 |
1.5 对伤口进行处理 |
2 安全转运 |
2.1 把抢救放在第一位 |
2.2 进行安全转运 |
2.3 妥善进行交接 |
3 小结 |
(9)探究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及急诊处理方法及其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10)深圳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结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
绪论 1.1 |
研究背景 1.2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
研究目的 1.4 |
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第2章 |
深圳市创伤2011-2015年79480例患者院前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1 |
引言 2.2 |
资料与方法 2.3 |
结果 2.4 |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
深圳市严重道路交通伤院前急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1 |
引言 3.2 |
资料与方法 3.3 |
结果 3.4 |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
深圳市创伤急救死亡病例分析 4.1 |
引言 4.2 |
资料 4.3 |
方法 4.4 |
结果 4.5 |
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5.1 |
研究总结 5.2 |
政策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
四、多发骨折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D]. 张姣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损伤控制理念在治疗严重骨折伴多发伤中初步应用[D]. 师林帅. 吉林大学, 2021(01)
- [3]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D]. 王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J]. 刘娴,路明. 智慧健康, 2019(20)
- [6]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和安全转运的临床价值[J]. 农红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1)
- [7]海战伤院前急救训练中标准化伤员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初步应用[D]. 朱思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8]关于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体会[J]. 张先宅,廖颖.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8(07)
- [9]探究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及急诊处理方法及其效果[J]. 杨静. 名医, 2018(02)
- [10]深圳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结局研究[D]. 余益民.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标签:院前急救论文;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多发伤论文; 急救论文; 分级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