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学生运动损伤540例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姚丕林[1](2021)在《“一体化”课程体系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研究 ——以汉台区城区初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文中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2018年,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正式启动了体育学科的一体化建设,研究团队逐渐完成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框架,未来学校体育的蓝图已然绘制,并在全国六个区进行了一体化教学的试验试点,效果较好。试点地区总会选择经济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但全面推广终究是要面向全国各地的学校。所以,在欠发达地区研究一体化教学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研究需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对体育课程一体化和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资料查找,用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总结,构建“一体化”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对汉台区城区初中一线体育教学的情况和学校体育硬软件条件进行调查,通过Excel表格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到本研究所需要的资料,以分析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体系框架下当前初中学校体育构建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视野下在汉台区城区初中构建出复合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整体来说是可行的,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支持;理论研究成熟;校领导、教师支持肯定;学生、家长接受支持;师资、场地设施基本满足等方面,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不足之处。针对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要扫清思想障碍;借助现代技术;加强学校体育管理的建设;开发校本课程;优化师资结构;优化学校场地设施等具体相关策略,以期“一体化”下的教学模式能够尽早构建实施。
刘玉玺[2](2020)在《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文中认为为满足体质弱势群体的生命健康需求,推进体育教育公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分析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继而构建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和设计支持该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结论如下:(1)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得出:该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各校在教学内容和成绩考核上差异较大,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强但信息化手段使用较少。该课程教学资源有待扩充,教师学历、职称整体结构较为合理,部分高校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针对性指导教材配备不足。该课程教学环境有待优化,各高校均未建设适用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场地设施;班级规模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建立积极和谐的情感环境。(2)研究以生命教育、建构主义心理学等四大学科领域理论为基础,结合面向对象、主动调适等六大原则,构建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确立以提高个体的生命健康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为主的课程目标,配备人力资源、课程教材和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设计无障碍化的物质环境和和谐互动的情感环境,采用德尔菲法确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课程内容指标体系,灵活使用分类式教学、运动处方式教学等5种课程实施策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关注体质弱势群体三维生命健康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其准则层总排序为健康体适能(0.3174)>技术技能(0.1887)>心理适能(0.1820)>理论知识(0.1686)>运动参与(0.1433)。(3)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包括四方面:完善由课程管理小组、院系学生负责人和校合作医院三方联合的管理体系,建立组织机构保障;配备课程计划、教学监控等四大制度,形成管理制度保障;增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和鼓励现有教师培训进修,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优化硬件设施配置、开发网络信息平台和加大教师酬金激励,强化资金配备保障。
何素艳[3](2020)在《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科学应对、有效防范我国学校体育中的雾霾风险,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问题,引入了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变量,探讨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风险认知概念维度及其测量,调查了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认知、风险沟通和应对行为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现象理论,揭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机制,提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措施,以期为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提高研究效度,研究采用了探索性序列混合研究设计、聚敛混合研究设计和嵌套混合研究设计,具体采用了知识图谱方法、访谈法、描述性质性研究、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得出如下结论:(1)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概念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概念包括信息告知、宣传平台、信息反馈三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概念包括主观感受、主观评价、理性判断三个维度。(2)研究编制的《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量表》是单维度,即积极应对;《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量表》包含主动获取知识和被动接收信息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量表》包含危害性和恐惧性两个维度,三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测量推荐标准,可以用来测量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三个变量。(3)雾霾影响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呈现出高雾霾风险认知和弱应对行为,学校呈现出低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4)人口统计学变量是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风险沟通、风险认知、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但总体解释力较弱,风险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验和政策监管,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暴露程度和信息传播,应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危害认知、信息传播和行业制度。(5)体育活动雾霾应对知行悖离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及现象,主要观点为:在行政干预下,风险沟通能引发积极应对行为;在现实条件限制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雾霾危害共识导致回避应对行为,肤浅的危害认知难以促进参与者的积极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对积极应对行为的影响离不开条件因素的支持。(6)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沟通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沟通正向影响风险认知,风险认知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在风险沟通对应对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雾霾风险知识讲授与雾霾信息告知,促进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风险。(7)北方多数地方的雾霾天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存在阈值设置偏高和学校叫停户外体育活动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故研究提出雾霾天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的建议,即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分别根据AQI>150、AQI>200、AQI>300阈值标准,达到阈值即刻叫停户外体育活动。(8)总体看,体育活动参与者视角的雾霾应对措施较为有限,有利的场馆环境条件和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是促进参与者个体积极应对雾霾的有力保障。未来研究需要转向相关政策和制度方面,解决雾霾影响后体育教学的补偿问题、体育活动叫停标准问题和学校规范开展风险沟通的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出台行业政策和制度,如《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以促进参与者个体的雾霾积极应对行为,保障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序、规范、合理开展。
何雅叶[4](2020)在《“体医融合”背景下太原市居民对运动康复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背景下,国民的健康路径从“体医结合”发展到了“体医融合”,大众开始渐渐意识到体育与医疗相结合对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体医融合”以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全民健康素养的必要研究。其中,运动康复是保障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重要康复手段。所以,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居民对运动康复的认知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太原市“六城区”普通居民、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等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对居民的基本情况、运动康复知晓度、认知程度、态度、相关就医行为等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经过本次调查研究可知,太原市居民“全民健身”观念深入人心,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半数;80.7%以上的人知晓运动康复,但影响其知晓度的因素较多;居民的基本概念知晓率不低,但具体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宣传还有待加强。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以及不同分类人群均对居民的知晓度、认知程度、态度、相关就医行为等有影响。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并结合“健康中国”、“体医融合”等背景趋势,分析当前运动康复发展现状,从国家政策、专业建设、社区康复及康复产业化角度出发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唐禄俊[5](2020)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上至人们的精神世界,下至具体的药方器具。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对中医药人才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展开了研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有以下几个要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探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知,中医医院的医院价值文化建设,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典范,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第一章梳理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括起来,“仁”的内涵是天道为仁、医为仁术、慈悯万物、医不嗜利,“和”是天人和合、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调和疾病,“精”是医术之根,“诚”是医品之本。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意涵是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第一步。第二章讨论了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古代践行有密切关系的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中医的理想人格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塑造的。古代医家的从医动机是多样的、复合的,可归纳为:口实之需、追名逐利、举业而医、传承家学、疗养君亲、保身逸志、格物致知、修德济世。古代中医的行医境界有三个等级,分别是理想之境、中上之境、不足之境。综合来看,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可谓“大医”“良医”“上医”,典型人物可推孙思邈。第三章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践行探讨。第一节以问卷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公众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认知情况。3732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众最认可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表述是“仁和精诚”,其次为“阴阳中和”和“医道自然”;大众最认可的三个中医药文化符号是依次是太极图、针灸铜人像、杏林;大众最喜欢三个中医药品牌符号依次为同仁堂、云南白药、九芝堂;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程度平均分是59.72分;虽然人们对中医药了解水平自我评分不高,但是对中医药的未来还是抱有很大希望,对中医药未来的信心评分的平均分是76.96分。第二节分析了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代表人物。“国医大师精神”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最新诠释,此精神不仅是国医大师群体的个性精神,更是中医药行业的精神。以《人民日报》“走近国医大师”系列为基础,使用人格心理学研究以词汇学为基础的思想与方法,提出国医大师精神为涵盖了大家与我、人与我、我的三层次结构,最终提炼“国医大师精神”为仁爱承新、和善谦诚、严研静廉。中医药技术可有高下之别,精神却可人人秉持、代代承传。因此,弘扬“国医大师精神”对于中医药人塑造中医的完美人格,促进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增加文化自信,改善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节是关于中医医院的医院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全国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重要实践地。为了解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在全国中医医院的践行现状,本文以网络调查的方式查询了 477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门户网站,结果发现有54家医院将“仁、和、精、诚”四字直接作为院训或医院精神或医院价值观等,至少直接使用“仁、和、精、诚”一字的中医院比例达到了 82.22%。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几点思考:完善门户网站,突出医院精神文化;全方位把握“仁、和、精、诚”四个维度,精准定位;结合地域名医及其文化,打造区域特色。第四节是关于医院文化建设个案调查的思考。在中国传统视域中,“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家庭不仅是全体家庭成员的情感所系,也是整个社会的最小细胞单位。现今中国,儒家“家”文化的实践地由传统家庭转向了组织文化,作用于组织的归属感、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以医院文化为例,儒家“家”文化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新时代医院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医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一章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讨论。此部分主要分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践行的外部的政策和文化环境,提出了树立信仰,抑扬结合,众人拾柴,互利双赢、全媒体呈现的建议。总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融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以人为承载,以时代为契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鹄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
张琼月[6](2020)在《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调查成都市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2.分析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危险因素。3.构建中医特色的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方法1.以成都市为例,按照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对成都市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颈椎亚健康表及本课题组设计的一般资料表。严格按照调查研究的设计、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各个阶段的要求开展本内容。2.整理、分析前期数据,了解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随着现代生活、工作、娱乐模式的转变,大学生这一群体由于不良姿势体位、熬夜、沉迷手机游戏等因素影响,颈椎亚健康患病率急速上升,对颈椎亚健康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重要的解决方法。3.以中医“治未病”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依据,以文献理论研究、专科专家咨询和已有研究基础三方面为基础,结合前期调查研究结果,构建出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初版,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完善,形成最终版健康教育方案。这一健康教育方案是对中医传统精髓的挖掘和发展,是针对性适用于高校大学生特点的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结果1.727名大学生颈椎亚健康调查数据显示:颈椎病患病75人(10.31%),颈椎亚健康为324人(44.57%),颈椎健康为328人(45.12%)。颈椎亚健康评分总体均分为24.22±7.82。2.颈椎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卡方检验结果:专业、性别、年龄、年级、睡眠时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心理压力、饮食偏好、看书写字娱乐等伏案姿势、冷空调使用频率、父母是否患颈椎病、运动时长和书写时长,共13项,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户口类型、视力、颈部外伤手术史、咽喉炎史、枕头高度、入睡时间、是否吸烟、是否嗜酒、对颈椎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了解程度,共9项,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颈椎亚健康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数据显示:父母是否患颈椎病、冷空调使用频率、压力、书写时长、饮食偏好、读写娱乐等姿势、专业、年级、运动时长、性别(按影响因素程度由大到小排列),共10个因素,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剔除年龄、睡眠时长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共3个因素,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颈椎亚健康得分与颈椎健康等级(健康、颈椎亚健康、颈椎病)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0.761。5.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两轮德尔菲专家法:(1)共选取15位省内专家,包括成都、达州、简阳、泸州、绵阳、雅安;其中男女比例为1:4;专家年龄为41.87±9.65岁;专家工作年限平均为20.80±10.86年;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60%,职称中级以上职称占40%;专家工作领域主要为临床护理相关专家10名,医疗相关专家5名。(2)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两轮专家提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6.67%和13.33%。(3)专家判断依据为0.87,专家熟悉程度为0.847,权威系数为0.86。(4)两轮德尔菲专家对各个条目评分变异系数分别为0.00-0.19,0.00-0.16;满分率为20-93.33%;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69(P<0.000),0.253(P<0.000)。结论1.本研究显示大学生颈椎病患病率处于中偏低水平,颈椎亚健康水平处于中偏高水平,因此,大学生颈椎健康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2.大学生颈椎健康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专业、性别、年龄、年级、睡眠时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心理压力、饮食偏好、看书写字娱乐等伏案姿势、冷空调使用频率、父母是否患颈椎病、运动时长和书写时长,共13项,为颈椎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户口类型、视力、颈部外伤手术史、咽喉炎史、枕头高度、入睡时间、是否吸烟、是否嗜酒、对颈椎病因和危险因素的了解程度,共9项,不是颈椎亚健康的影响因素。3.大学生颈椎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电子产品使用时长3项,其不是颈椎亚健康发生的影响因素。4.大学生颈椎亚健康评分和颈椎亚健康发生率相关系数较高,且呈正相关,可以使用本研究的颈椎亚健康评分表,简单估计颈椎健康程度。5.本研究构建的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具有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显示该方案具有可靠性。可以供各高校的大学生颈椎亚健康预防的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使用。
张超然[7](2019)在《“高参小”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结对的六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北京市政府、教体委于2014年颁布了《北京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高参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首都高校教育资源与中小学的协作共建、资源共享,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合力育人。自2014年“高参小”项目正式实施以来,首都体育学院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海淀民族小学、中古友谊小学等六所小学进行合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首都体育学院结对的六所小学体育行政管理工作、教师发展、教学开展、社团建设、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着手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六所结对小学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其它地区“高参小”结对的小学体育活动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最终为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贡献力量。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对策如下:1.在“高参小”的背景下,小学建立了组织机构和制度,经费投入增加,经费多元化。但同时也存在有制度不够完善,经费的用途不够合理和经费申请程序的繁琐问题。对策包括完善制度,调整经费用途以及简化经费申请程序,加强经费使用管理。2.“高参小”项目的实施,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技能培训。教师在自评中认为自身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但科研产出量不足。因此要从培训密度、培训质量、经费的投入等方面支持与鼓励体育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提升科研能力。3.首都体育学院帮助和支持结对小学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材编写以及合作开展体育课程,对于小学教学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存在校本课程及教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缺少教学评价过程的问题。对策贴近学生的需求编写教材,以及建立一个针对“高参小”项目的教学评价体系4.“高参小”项目实施后,各个学校的体育社团和代表队新成立的数量得到了增加。同时教师的工作量有所增加。对策包括向社会租赁或开发学校周边体育场地资源,满足学生运动需求,鼓励培训高校学生参与“高参小”项目,对于参与指导的小学体育教师,也应适当给予补助。5.“高参小”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小学体育体育文化建设活动(包括文化类和竞赛类等)的开展。但也存在着活动覆盖学生人数少以及项目的实施没有明显的促进良好体育文化的形成。对策包括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丰富体育文化活动并传承。
蒋慧宇[8](2019)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及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深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树德育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宏观层面上讲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且急需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学科当中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素养养成的起步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运动技能、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系统的整合国内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关的基本理论,构建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义务教育阶段1-3年级学生问卷和义务教育阶段4-9年级学生问卷,以及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和培养问卷,完成问卷调查。以太原市为例完成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完成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与培养状况的调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期望能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培养提供思路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出了体育学科赋予学生的独特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在本研究中,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中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两个大方面,同时体育意识又包括体育认知、体育态度和体育情感三个方面,体育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安全保健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三个方面。2、通过对太原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意识、体育认知、体育态度、体育情感、体育能力、运动能力、安全保健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绝大部分要素之间是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的,义务教育1-3年级学生在运动能力上男学生优于女学生,体育认知和日常安全能力维度上义务教育阶段1-3年级学生城区学生优于非城区学生;义务教育阶段4-9年级学生在体育运动情感和日常安全能力上男学生要优于女学生。3、通过采用教师问卷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认知和培养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在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与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没有显着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区域上存在差异,城市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优于农村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
张琳琳[9](2019)在《包容性校园景观更新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以清华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残疾人与老年人等典型障碍群体在总人口中占比近1/4,大量城市公共空间亟需进行人口适应性的更新改造。而自2017年起,国家积极促进融合教育,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需积极招收障碍考生并进行必要的环境改造,但传统的高校校园环境难以满足障碍者的基本需求,其更新改造亟需理论指导。同时,大学校园具有环境育人的作用,可在未来一代无声传播包容性的理念;高校校园功能复杂,被称为微缩城市,在其中探讨包容性更新规划,有利于进一步推广。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与包容性设计相关的概念、理论、法律法规、设计导则等,归纳分析各类群体的生理机能、行为尺度与心理需求,结合优秀案例分析,以及实地调研、采访座谈、伴随式研究等方法,建构我国校园景观的包容性更新改造的体系与方法,意图从深化认知、指导实践两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论文以高等院校校园景观为研究对象,界定各类障碍者,分析高校校园景观的规划系统、空间类型与各类群体需求,继而剖析包容性更新改造的特殊性,归纳出基本项目特征。研究认为仅满足我国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局部改造往往无法形成完整系统,障碍者仍旧无法真正参与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距离融合教育的包容性校园尚有距离,需要构建系统性、整体性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我国高校校园景观现状与包容性更新改造特点,提出3个更新规划策略,即依据需求迫切度进行分级改造、分期规划、系统规划;将校园景观空间划分为包容性慢行系统、广场、核心绿地、滨水景观、历史景观、运动场地、生活区楼间绿地等7大类,分别论述其承载的活动与空间、场地特征,总结出7条包容性设计原则;并针对校园空间制定包容性设计导则,为整体的包容性校园景观更新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奠定基础。最终以清华大学校园为对象,基于对在校的轮椅使用者、辅具使用者、听力障碍者、视觉障碍者、大众等群体的深入访谈和调研,并选择一位轮椅使用者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伴随式研究,对整体校园进行包容性景观更新规划,并选择典型景观空间进行包容性景观改造设计,以应用与检验包容性规划设计理论体系与方法。
赖怡旭[10](2019)在《贵阳市高中篮球特色学校篮球运动开展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篮球作为集体球类项目,以其独特的健身功能、教育价值以及运动趣味性深受广大中小学生喜爱。为推动“校园篮球”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纲领,提出要大力推进“校园篮球”工作,2017年教育部提出要形成一批“校园篮球”教育教学工作引领示范典型学校。贵阳市是首批校园篮球试点省市,本文期待通过对贵阳市篮球特色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以及政策贯彻落实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炼出“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发展中的优点,为其他篮球特色学校提供经验参考,此外,提炼篮球特色学校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其他篮球特色学校提出警示与预防建议。促进贵州省篮球特色学校以及“校园篮球”运动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贵阳市高中篮球特色学校的师资结构、场地特点、教学情况、课余篮球、特色学校篮球队、竞赛现状、制约因素等7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师资结构:教师大部分为男性,以有经验的中年教师为主,年轻教师较少;特色学校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研究生及学历较少,大部分教师具有“中教一级”以上的教师职称。2场地特点:部分学校出现场地数量不足的情况;大部分贵阳市高中特色学校在场地的质量合格,且能够对外开放,少量学校并未达到国家标准、课余时间尚未对学生开放。3教学情况:教学模式均以大班普修的形式进行授课;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以篮球的技、战术练习和实战练习为主,篮球的历史文化、及规则知识介绍较少;多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的方法。4课余篮球:大部分特色学校成立有篮球社团,定期举办篮球主题运动会;活动内容以半场篮球赛为主;组织方式以个人自由组合和班级单位的活动方式为主。5特色学校篮球队:教练员带队数量过多;学校篮球队训练方式为常训;队员选拔途径多样;大部分运动员进入了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无队员进入职业俱乐部梯队。6竞赛现状:特色学校每学期参加校外比赛较少,特别是以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为主题的竞赛体系相对缺乏;大部分篮球特色学校每学期均组织有校内比赛。7制约因素:特色学校的领导态度、学校课程安排计划、校园篮球文化氛围、学生家长的支持程度、学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对特色学校的篮球开展影响较大。针对贵阳市校篮球篮球特色学校开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本人的调查研究,建议建设特色学校重视师资队伍的新鲜血液,适当补充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加大硕士才引进力度;合理的安排场地开放,做到场地利用的最大化,努力营造出特色学校应有的篮球氛围;注重特色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努力做到“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并树立按照教材大纲进行教学的习惯;学校层面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到篮球活动中,以期更好的处理学业压力与参与篮球运动的矛盾;此外对于学习较差的运动员,教练应要重视队员的文化成绩,激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加努力进取;主管部门应尽快跟进完善竞赛体系,定期筹办组织篮球比赛,建议应加大校内篮球比赛的举办力度,做到不同年级、不同班级都能参与。
二、高校学生运动损伤540例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学生运动损伤540例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一体化”课程体系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研究 ——以汉台区城区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选题依据 |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理论意义 |
应用价值 |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一体化体育课程 |
1.1.2 体育教学模式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当前汉台区城区初中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
3.1.1 汉台区城区初中学校体育开展情况 |
3.1.2 体育教师教学情况 |
3.1.3 学生学习情况 |
3.2 “一体化”体系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先进性 |
3.2.1 教学指导思想的全面性 |
3.2.2 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
3.2.3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
3.2.4 教学组织与评价的科学性 |
3.2.5 “一体化”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
3.3 “一体化”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3.3.1 对学生体质健康精准干预 |
3.3.2 “一体化”体系下体育课程的价值回归 |
3.3.3 高中阶段教学模式构建的先决条件 |
3.3.4 推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
3.4 “一体化”体系下汉台区城区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
3.4.1 国家政策导向 |
3.4.2 学术理论研究的成果 |
3.4.3 校领导的支持度调查 |
3.4.4 体育教师的认知和态度调查 |
3.4.5 学生的意愿和态度调查 |
3.4.6 家长的支持度调查 |
3.4.7 教学管理系统组建调查 |
3.4.8 师资配备情况的调查 |
3.4.9 场地设施条件的调查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一体化”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契合国家政策 |
4.1.2 学术界对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理论研究成熟 |
4.1.3 校领导对“一体化”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持支持态度 |
4.1.4 体育教师对“一体化”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态度积极 |
4.1.5 学生普遍接受“一体化”初中体育的教学模式 |
4.1.6 家长普遍支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
4.1.7 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基本完善 |
4.1.8 师资力量基本满足“一体化”模式教学 |
4.1.9 场地设施基本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 |
4.2 建议 |
4.2.1 提高认识,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
4.2.2 加强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保障一体化改革顺利进行 |
4.2.3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丰富一体化课程体系 |
4.2.4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规避不利因素 |
4.2.5 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
4.2.6 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
4.2.7 建设“流动制”教师岗位,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
4.2.8 提高体育教师薪资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
4.2.9 优化学校场地设施,保障运动项目正常开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一体化”课程体系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研究——以汉台区城区初中为例》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2 《“一体化”课程体系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研究——以汉台区城区初中为例》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3 对学校领导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问卷效度检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定义述评 |
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2.3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以长春市为例 |
4.1.1 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
4.1.2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4.1.3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4.1.4 课余体育锻炼分析 |
4.1.5 课程制约因素分析 |
4.2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基础 |
4.2.1 理论基础 |
4.2.2 构建原则 |
4.3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要素构建 |
4.3.1 课程目标分析 |
4.3.2 课程资源分析 |
4.3.3 课程环境分析 |
4.3.4 课程内容分析 |
4.3.5 课程实施分析 |
4.3.6 课程评价分析 |
4.4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 |
4.4.1 组织机构保障 |
4.4.2 管理制度保障 |
4.4.3 人力资源保障 |
4.4.4 资金配备保障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体育活动风险应对行为与风险认知研究 |
1.2.2 风险沟通研究 |
1.2.3 雾霾风险与体育活动应对研究 |
1.2.4 我国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的考虑 |
1.3 研究的具体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假设 |
1.5.2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方法 |
2.2.2 资料分析方法 |
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编制 |
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质性研究 |
3.1.1 引言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量表编制 |
3.2.1 引言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3.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其他题项的编制 |
3.3.1 引言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现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问卷调查法 |
4.2.2 数理统计法 |
4.2.3 访谈法 |
4.2.4 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调查总体情况 |
4.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讨论 |
4.4.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总体特征 |
4.4.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
4.4.3 混合研究方法的结果验证 |
4.5 小结 |
5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理论研究 |
5.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实质理论研究 |
5.1.1 引言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结果与分析 |
5.1.4 讨论 |
5.1.5 小结 |
5.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形式理论研究 |
5.2.1 问题的提出 |
5.2.2 研究假设 |
5.2.3 研究方法 |
5.2.4 结果与分析 |
5.2.5 讨论 |
5.2.6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应对措施研究 |
6.1 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研究 |
6.1.1 问题的提出 |
6.1.2 分析方法 |
6.1.3 文本制定存在的问题 |
6.1.4 “叫停”实践存在的问题 |
6.1.5 讨论 |
6.1.6 小结 |
6.2 建议出台《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 |
6.2.1 实践问题 |
6.2.2 具体建议 |
6.3 建议出台《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
6.3.1 实践问题 |
6.3.2 具体建议 |
6.4 自下而上的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实践 |
6.4.1 相关提案 |
6.4.2 提案效果评价 |
6.5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体医融合”背景下太原市居民对运动康复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运动康复认知特点调查结果描述 |
2.1 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法 |
2.2 一般情况 |
2.3 太原市居民运动频率及运动强度调查结果描述 |
2.4 太原市居民运动康复知晓率调查结果描述 |
2.5 太原市居民对运动康复的态度调查结果描述 |
2.6 太原市居民有关运动康复相关行为调查结果描述 |
2.7 分析讨论 |
3 运动康复认知特点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3.1 太原市居民运动康复认知调查结果差异分析 |
3.2 太原市居民对运动康复治疗的态度情况分析 |
3.3 太原市居民有关运动康复相关行为调查情况分析 |
3.4 太原市居民运动康复认知特点及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分析讨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完善国家政策及政府支持 |
4.2 提高运动康复专业学科建设 |
4.3 加强社区运动康复 |
4.4 推动运动康复产业化发展 |
4.5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 |
1.1 医心“仁” |
1.1.1 天道为仁 |
1.1.2 医为仁术 |
1.1.3 慈悯万物 |
1.1.4 医不嗜利 |
1.2 医道“和” |
1.2.1 人天和合 |
1.2.2 人际和谐 |
1.2.3 形神合一 |
1.2.4 调和疾病 |
1.3 医术“精” |
1.4 医品“诚” |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古代践行 |
2.1 习医动机 |
2.1.1 口实之需 |
2.1.2 追名逐利 |
2.1.3 举余而医 |
2.1.4 传承家学 |
2.1.5 疗养君亲 |
2.1.6 保身逸志 |
2.1.7 格物致知 |
2.1.8 修德济世 |
2.2 行医境界 |
2.2.1 理想之境 |
2.2.2 中上之境 |
2.2.3 不足之境 |
2.3 “大医”理想人格 |
2.3.1 特色辨析 |
2.3.2 现代启示 |
3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践行 |
3.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知 |
3.1.1 对象与方法 |
3.1.2 结果分析 |
3.1.3 讨论 |
3.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典范 |
3.2.1 “国医大师精神”的提出 |
3.2.2 “国医大师精神”的提炼 |
3.2.3“国医大师精神”评析 |
3.2.4 “国医大师精神”的当代价值 |
3.3 中医医院的医院价值文化建设调查 |
3.3.1 对象与方法 |
3.3.2 结果分析 |
3.3.3 讨论 |
3.3.4 问题与思考 |
3.4 儒家“家”文化视角下的医院文化建设反思 |
3.4.1 传统儒家“家”本观念 |
3.4.2 新儒家“家”文化 |
3.4.3 和谐医院文化建设 |
3.4.4 医院“家”文化建设实例 |
4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 |
4.1 环境分析 |
4.1.1 政策环境 |
4.1.2 文化环境 |
4.2 策略分析 |
4.2.1 树立信仰 |
4.2.2 抑扬结合 |
4.2.3 众人拾柴 |
4.2.4 互利双赢 |
4.2.5 全媒体呈现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颈椎亚健康研究现状 |
(一)概述 |
(二)颈椎亚健康国外研究现状 |
(三)颈椎亚健康国内研究现状 |
二、颈椎亚健康流行病学现状 |
(一)大学颈椎亚健康发生现状 |
(二)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高危因素 |
三、中医治未病经典理论的概述与研究现状 |
第三部分 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现状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三)抽样方法 |
(四)调查工具 |
(五)资料收集 |
(六)统计方法 |
(七)质量控制 |
(八)伦理原则 |
三、研究结果 |
(一)高校大学生一般资料 |
(二)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 |
(三)颈椎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四)颈椎亚健康得分和颈椎健康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五)颈椎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四、讨论 |
(一)颈椎亚健康一般资料分析 |
(二)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现状分析 |
(三)大学生颈椎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多因素分析 |
(五)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得分与颈椎健康程度呈正相关 |
第四部分 基于治未病理论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技术路线图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检索 |
(二)专家小组讨论 |
(三)德尔菲专家法 |
(四)统计方法 |
(五)质量控制 |
四、研究结果 |
(一)专家一般资料 |
(二)专家的积极性 |
(三)专家权威程度 |
(四)专家的协调程度 |
(五)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各级指标内容修改 |
五、讨论 |
(一)健康教育方案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二)健康教育方案编制的可靠性 |
(三)健康教育方案构建的意义 |
第五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椎亚健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高参小”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结对的六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高参小”政策解读 |
1.4.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4.4 北京市小学学校体育特色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首都体育学院结对的六所小学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 |
3.1.1 首都体育学院结对的六所小学体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调查分析 |
3.1.2 首都体育学院结对的六所小学体育教师发展的调查分析 |
3.1.3 首都体育学院结对的六所小学体育教学开展的调查分析 |
3.1.4 首都体育学院结对的六所小学体育社团与代表队开展调查分析 |
3.1.5 首都体育学院结对的六所小学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的调查分析 |
3.2 首都体育学院结对的六所小学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对策 |
3.2.1 针对体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对策 |
3.2.2 针对体育教师发展的对策 |
3.2.3 针对体育教学开展的对策 |
3.2.4 针对体育社团与代表队开展的对策 |
3.2.5 针对体育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对策 |
4 结论与未来展望 |
4.1 结论 |
4.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调查问卷 |
附件二 访谈提纲(小学教师) |
附件三 访谈提纲(校长、主任) |
附件四 访谈提纲(兼职校长) |
(8)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及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2.1 文献综述 |
2.1.1 核心素养的概念研究 |
2.1.2 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研究 |
2.1.3 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
2.1.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研究 |
2.1.5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述研究 |
2.1.6 小结 |
2.2 概念界定 |
2.2.1 核心素养 |
2.2.2 学科核心素养 |
2.2.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层次分析法 |
3.2.3 特尔非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统计分析法 |
4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4.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选取的原则 |
4.3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筛选 |
4.3.1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前期筛查 |
4.3.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初步确立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5.2 太原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 |
5.2.1 1 -3 年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 |
5.2.2 义务教育4-9 年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情况 |
5.2.3 义务教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
5.3 太原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认知与培养境况 |
5.3.1 教师问卷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5.3.2 性别差异性分析 |
5.3.3 学校归属地差异性分析 |
5.3.4 教龄差异性分析 |
5.3.5 学历差异性分析 |
5.3.6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认知、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
6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结论与培养策略 |
6.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结论 |
6.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包容性校园景观更新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以清华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残疾人与老年人占比近1/4,需重新审视公共空间的设计 |
1.1.2 我国公共空间普遍需要包容性更新改造 |
1.1.3 国家推动融合教育,高校需积极展开环境改造 |
1.1.4 我国包容性景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较为薄弱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包容性设计具有前瞻性 |
1.2.2 “环境育人”与促进社会进步 |
1.2.3 我国高等院校包容性校园景观更新规划设计理论亟待完善 |
1.2.4 大学校园的包容性景观更新理论探索具有推广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包容性设计 |
1.3.2 校园景观 |
1.3.3 包容性更新规划设计 |
1.3.4 障碍者——每个人都有障碍“everybody has a disability”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对象与范畴界定 |
1.4.2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 |
1.5.2 比较研究 |
1.5.3 问卷与访谈 |
1.5.4 统计分析 |
1.5.5 案例研究 |
1.5.6 伴随式研究 |
1.5.7 设计研究 |
1.6 论文结构安排与研究框架 |
1.6.1 论文结构安排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包容性设计概念、涵盖人群及相关法律规范 |
2.1 概念演替 |
2.1.1 无障碍设计 |
2.1.2 通用设计 |
2.1.3 包容性设计 |
2.1.4 小结 |
2.2 大众(成年人)、老年人、障碍者基本特征与尺度研究 |
2.2.1 大众基本尺度研究 |
2.2.2 老年人特征与尺度分析 |
2.2.3 听觉与语言障碍者行为尺度分析 |
2.2.4 视觉障碍者行为尺度分析 |
2.2.5 辅具步行者行为尺度分析 |
2.2.6 轮椅使用者基本特征与尺度分析 |
2.2.7 短期障碍者 |
2.2.8 各类人群在景观空间中的行为与尺度小结 |
2.3 国内外相关法律规范研究 |
2.3.1 国际 |
2.3.2 中国 |
2.3.3 美国 |
2.3.4 英国 |
2.3.5 日本 |
2.3.6 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包容性景观研究现状及典型案例 |
3.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3.1.1 前身——无障碍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3.1.2 包容性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3.1.3 包容性校园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
3.1.4 小结 |
3.2 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包容性更新规划设计研究 |
3.2.1 案例的选择——最具包容性的一届奥运会 |
3.2.2 人群分析 |
3.2.3 包容性规划设计策略 |
3.2.4 包容性设计导则 |
3.2.5 公众参与 |
3.2.6 包容性规划 |
3.2.7 包容性慢行系统 |
3.2.8 无障碍辅助交通系统 |
3.2.9 障碍者运动激励项目策划 |
3.2.10 节点设计——北部公园户外游戏区 |
3.3 英国剑桥大学校园无障碍规划设计 |
3.4 美国哈佛大学校园无障碍规划设计 |
3.5 台湾大学校园无障碍规划设计 |
3.6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草坪区无障碍改造设计 |
3.6.1 项目背景——作为世界遗产的校园景观 |
3.6.2 公众参与 |
3.6.3 大礼堂前草坪区无障碍改造设计 |
3.6.4 争辩 |
3.7 包容性景观更新规划设计的特征总结 |
第4章 包容性校园景观更新规划设计策略、原则及导则 |
4.1 中国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与景观空间特征 |
4.1.1 中国大学校园建设与发展历程 |
4.1.2 大学校园规划结构与分区特点 |
4.1.3 大学校园典型景观空间类型 |
4.1.4 大学校园包容性景观建设状况分析 |
4.2 包容性景观更新规划理念 |
4.2.1 环境育人 |
4.2.2 重新审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
4.2.3 包容性设计促进融合 |
4.3 规划设计策略 |
4.3.1 依据需求迫切度进行分级改造 |
4.3.2 分期规划 |
4.3.3 系统规划 |
4.4 校园景观中包容性设计的原则 |
4.5 校园景观空间类型与包容性设计导则 |
4.5.1 校园景观空间通用的包容性设计要求 |
4.5.2 历史景观区 |
4.5.3 滨水景观区 |
4.5.4 户外运动场地 |
4.5.5 慢行系统的包容性设计要求 |
第5章 清华大学包容性校园景观更新规划设计 |
5.1 清华大学校园景观概况 |
5.1.1 清华大学校园规划发展历史及其所形成的景观分区 |
5.1.2 校园景观维护现状分析 |
5.2 清华大学校园景观无障碍建设现状调研 |
5.2.1 传统校园规划对于无障碍设计不够完善 |
5.2.2 校园无障碍交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
5.2.3 无障碍设施缺乏维护与管理 |
5.3 清华大学各类群体的需求研究与分析 |
5.3.1 使用群体分析 |
5.3.2 轮椅使用者空间需求访谈与调研 |
5.3.3 感官障碍者空间需求与调研 |
5.3.4 伴随式调研——基于mapping方法关注使用者的深度需求 |
5.4 清华大学校园无障碍景观更新规划 |
5.4.1 分期规划 |
5.4.2 公共参与 |
5.4.3 系统规划 |
5.5 包容性慢行系统规划 |
5.5.1 包容性慢行系统的必要性 |
5.5.2 现状交通分析 |
5.5.3 包容性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策略 |
5.6 清华大学包容性校园景观空间分类改造设计 |
5.6.1 公共广场空间 |
5.6.2 公共建筑附属广场 |
5.6.3 核心绿地 |
5.6.4 运动与健身场地 |
5.6.5 滨水空间 |
5.6.6 历史景观区 |
5.6.7 学生生活区楼间绿地 |
5.7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成果 |
6.1.1 包容性校园景观更新规划设计方法 |
6.1.2 清华大学包容性校园景观更新规划设计 |
6.1.3 包容性校园景观设计导则 |
6.2 局限 |
6.3 展望 |
6.3.1 对我国相关行业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规范提出新要求 |
6.3.2 推广包容性设计理念 |
6.3.3 建立智慧与信息的实时更新平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贵阳市高中篮球特色学校篮球运动开展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美国“校园篮球”研究现状 |
2.1.2 欧洲及亚洲国家“校园篮球”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体育特色学校”的相关研究 |
2.2.2 关于“篮球特色学校的”相关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贵阳市高中篮球特色学校篮球师资现状分析 |
4.1.1 篮球特色学校专任教师性别与年龄结构特点 |
4.1.2 篮球特色学校专任教师职称与学历特点 |
4.1.3 篮球特色学校专任教师职后教育情况分析 |
4.2 贵阳市高中篮球特色学校场地器材以及资金的现状分析 |
4.2.1 篮球特色学校场地数量特点 |
4.2.2 篮球特色学场地质量及课余开放情况 |
4.2.3 篮球特色学校硬件设施满意度 |
4.3 贵阳市高中篮球特色学校篮球课开展的现状分析 |
4.3.1 篮球课的教材、教学大纲计划安排情况 |
4.3.2 篮球课教学课时的安排情况 |
4.3.3 篮球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情况 |
4.4 贵阳市高中篮球特色学校篮球课余活动调查 |
4.4.1 课余篮球文化的发展情况 |
4.4.2 篮球课余活动的时间和组织方式 |
4.5 贵阳市高中篮球特色学校篮球队训练现状 |
4.5.1 特色学校篮球队训练情况调查分析 |
4.5.2 特色学校篮球队队员的选拔及发展方向 |
4.5.3 特色学校篮球队队员参与训练目的及影响因素 |
4.5.4 特色学校篮球队成员学训现状 |
4.5.5 特色学校篮球运动开展资金情况 |
4.6 贵阳市篮球特色学校篮球竞赛的现状 |
4.6.1 贵阳市篮球特色学校参加校外篮球比赛情况 |
4.6.2 贵阳市篮球特色学校开办校内篮球比赛的情况 |
4.7 贵阳市高中篮球特色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4.7.1 篮球课开展方面的制约因素 |
4.7.2 课余篮球活动开展的制约因素 |
4.7.3 课余篮球队开展的影响因素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附录 |
四、高校学生运动损伤540例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体化”课程体系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研究 ——以汉台区城区初中为例[D]. 姚丕林.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D]. 刘玉玺.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D]. 何素艳. 山西大学, 2020
- [4]“体医融合”背景下太原市居民对运动康复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何雅叶.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5]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D]. 唐禄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高校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D]. 张琼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高参小”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结对的六所小学为例[D]. 张超然.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3)
- [8]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及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为例[D]. 蒋慧宇.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包容性校园景观更新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以清华大学为例[D]. 张琳琳. 清华大学, 2019(02)
- [10]贵阳市高中篮球特色学校篮球运动开展调查研究[D]. 赖怡旭.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