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马语是藏语的一个方言或土语吗?(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1](2021)在《文化基因视域下川甘白马人民族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川甘交界的高山沟壑中生活着一群神秘的白马人,人口总数约有两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和甘肃文县等地。白马人拥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近年来,在文旅融合、民族地区谋发展的背景下,白马村寨旅游业发展迅速。少数民族文化因其生态脆弱性和文化脆弱性,民族旅游的开展势必会对白马人的民族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运用文化基因、文化分层、舞台真实等理论,采用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白马人的民族文化基因进行归纳整理,针对目前白马村寨发展民族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本文首先概述川甘白马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白马人生活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对白马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其次对川甘白马民族文化基因进行分析,构建出白马民族文化谱系图,分析白马民族文化基因演变的表现、原因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四川平武县亚者造祖村、九寨沟县甲勿上寨与甘肃文县草河坝村的旅游开发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川甘白马人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异同及“脱域”现象;最后分析川甘白马民族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川甘白马人民族旅游开发与文化基因保护提出对策,以期有助于实现白马人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灿烂的精神财富,在现代化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旅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本化,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必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应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
达瓦卓玛[2](2021)在《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藏语方言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藏语方言研究从过去的语料调查积累到现在的方言对比研究,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研究过程,在语音、词汇、语法等专题研究、综合方言描写研究、方言划分问题研究、方言比较及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存在研究地域不平衡、研究内容不深入、研究方法较单一、缺乏具有较高水准的方言研究论着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藏语方言研究水平,拓展藏语方言研究深度广度,需加强藏语方言材料的利用,着力培养既具备藏族传统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又受过现代语言学训练的藏语方言研究队伍,建设具有存储、查询、分类、比较、计算等功能的藏语方言数据库,用图案、色彩、线条、数字等其他手段将方言数据以地图绘制形式标注,并加强对藏语方言的联合规划、整体调查和协同研究。
宋成,林鑫[3](2020)在《从藏语支语言的特点看松林语的语言地位》文中研究指明松林语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上察隅镇松林村及其周边村落,使用人口1000人左右。前贤研究中,或认为松林语为藏语的一个方言土语,或认为松林语是藏语支语言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本文将松林语与藏语支语言的共性特点进行对比,发现在语音、同源词、语法等诸多层面上,松林语都应当是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但并非藏语支语言的成员之一。
葛佳琦[4](2019)在《藏缅语同源语素比较研究 ——基于语素及语音对应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藏缅语同源语素为研究对象。但已有的藏缅语材料,基本上以词为最小单位,历史比较必须以语素为基本单位,对于非母语人来说,切分语素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这也是汉藏历史比较长期落后于印欧历史比较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根据大数据思路,通过计算机帮助对大量的藏缅语材料进行语素切分,从而使历史比较有了一个坚实的材料基础。第一章是综述藏缅语的研究现状,藏缅语语料来源与收集原则,以及处理语素的基本方法。第二章是对藏缅语各语支、语组的一些语言及方言的概述,包括对藏缅语的分类、各语支的概况等,主要是侧重于与语素研究有关的介绍,并着重于羌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及彝语支的具体情况。第三章以几种有构词前缀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前缀在这些语言中的功能及作用,为后续章节研究藏缅语的语素提供重要的方法,特别是如何剥离前缀获得基本语素的方法。第四章是本论文的关于语素的核心讨论部分,并根据收集到的藏缅语词汇分成9个大类,分别进行语素整理。第五章是结论,是在前两章的研究基础上,确立藏缅语的同源语素,从而为理清几个语支之间的亲疏关系,是对藏缅语历史比较法的改进,也为藏缅语的历史比较提供基础研究。
廖鼎文[5](2018)在《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健身价值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话题背景下,以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服饰、居住地和民俗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活动显现出强大的活力。陇南白马藏族保留了较为完整而又独特的生活习俗,在音乐、舞蹈、语言、宗教、美术和体育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性。以“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元素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的前提下,对相关祭祀舞蹈进行了记录、整理、分类和研究,成为推动我们“对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健身价值”研究的基础。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等方法对陇南白马藏族祭祀舞蹈的体育健身价值形态特征及文化意义进行了梳理。在我国和谐社会文化影响下,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以社会和谐为主轴向更高层次发展,并着重介绍了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体育文化特征、健身参与特征,最后针对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所体现所来的健身价值进行了阐述。通过研究其内容,文化、特征、健身价值等得出陇南巫傩祭祀舞蹈体育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区域文化特色浓郁,同时群众基础扎实,生动得体现了当地厚重得民族文化底蕴。通过仔细分析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文化中所包含了多族系影响因子、多元文化因素与特点,发现其中包含了的深层文化内涵和体育健身价值,以及为当地体育健身发展提供了路径。同时发展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健身价值,丰富了群众的内容,提高了群众的利益,增强了全民的身体素质。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组织专家、学者对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文化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梳理。组织相对应的学术交流,在理论上对当地白马藏族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在地方高校开展巫傩祭祀舞蹈教学,传承民族文化;开发“池哥昼”为大众健身活动,保护传统体育文化;开发体育旅游产业,构建以健身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化村寨。
徐新建[6](2017)在《游客上山 乡民进城——平武的县景和难题》文中研究表明人文生态旅游是近来地方政府热衷的一种区域发展方式,也是引起学界关注的文化变迁新类型。在此进程体现了倡导者的规划愿景,又引出诸多不易解决的难题。白马人所在的四川平武可视为此种类型的新起案例,其中出现的"游客上山,乡民进城"逆向流动,作为文学生活之中的一种实践样态值得考察分析。
莫超[7](2017)在《白马人文化研究述评》文中指出族群的独特性使得白马人文化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研究热度不容小觑。本着尽可能穷尽的原则,笔者对1980年以来有关白马人文化研究的专着、论文及其他资料进行了全面梳理。就已有论着来看,学界对白马人文化的研究在广度上已颇为可观,涉及诸多方面,聚焦点多在白马人族属研究、民俗文化研究、语言文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等几个角度。其中又因白马人族属问题一度引起学界争议,为局部研究热点。总体而言,涉及面广而深度不足是白马人文化研究的显着特点。
赵志靖[8](2017)在《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历史语言学成功地解决了大部分欧洲语言的系属关系问题,从而其扩大研究范围,对世界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阐述语言间的渊源关系。亚洲语言最早从研究印度支那语言的历史关系开始,逐步建立汉藏语系。汉藏语言的系属分类研究已有近200年历史,近百年来,学界对汉藏语系分类存在较大分歧,导致一系列语言谱系分类的争议,涉及东亚大陆、东南亚半岛以及南太平洋区域整个东南半球的语言,包括侗台语、苗瑶语、藏缅语、汉语、南亚语、南岛语等。迄今为止,学界提出了台卡岱语系、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以及澳泰语系和华澳语系等诸多观点,观点的争论从具体语言的归属到语族之间关系等都有涉及,学者们为如何分类争论不休,很难取得共识。传统的语言分类方法,凭经验做定性分析,无法做语言之间关系程度的量化描述。词源统计法虽然能够对语言间关系做量化描述,但其本质是同源词的选取问题,而这就依赖于专家经验,因此该方法并不客观,容易引起争议。针对前人围绕汉藏语言分类研究出现的争议和分歧,本文的目标是依据计算语言学的原则,利用计算机手段,建立客观的、不依赖人主观判断的、可重复的语言分类系统。本文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依据一定的数学模型,编制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来研究语言之间的相似关系,使得语言相似关系的研究形式化、算法化、自动化。客观的语言距离的测量方法是基于语言本身的差异。最近这些年,编辑距离被证明测量语言或方言间距离是有效的。编辑距离可应用于不同的语言学领域,如计算语言学和方言学等。Kessler于1995年第一次利用编辑距离测量爱尔兰盖尔语方言间的语言距离。从那以后,有很多的研究用这种方法来测量语言或方言间的距离,例如将编辑距离应用于测量荷兰方言、撒丁语、挪威语、斯堪的纳维亚语和德语等。以上大部分研究的是欧洲语言。除此之外,编辑距离还被应用于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突厥语、印度伊朗语系、玛雅语系、米塞-索克语系、奥托-曼格安语系、Huitotoan-Ocaina、Tacanan、Chocoan、穆斯科格语系、南亚语系等。编辑距离在德国马普所已有实践,获得较好成果,被证明是研究西方语言之间的语言距离的有效方法。编辑距离指的是字符串A转化为字符串B所需的最少编辑数。那么相应地应用到语言学中,一个语言变体的一串语音表达可以相应地对应到另一个语言变体的一串语音表达。编辑距离可以发现一个语音变换为另一个语音所需的最少编辑操作数。我们假设这反映了语音差异的感知方式和语言演化过程中的变化现象。那么基于任何一个关系词的不同语言的语音表达间的编辑距离,不同语言间的语言距离就可以被计算出来了。但是,Greenhill对基于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方法提出了质疑。Greenhill(2011)通过对南岛语族的语言数据进行二次抽样,选取其中的三个语言子集来测试基于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编辑距离法的分类结果与历史比较法相比,其正确率只有40%;通过使用统一的标音法对语言进行标音后,其正确率提高到最高65%。他认为编辑距离法不能精确地辨识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且,导致该方法性能低的主要原因是编辑距离在语言学方面的幼稚性。基于Greenhill的研究结论,本文利用Almeida&Braun调音系统对传统的编辑距离算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编辑距离语言分类方法的性能。然后,利用印欧语6种语言和汉藏语藏语支7种方言对改进的编辑距离算法进行了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编辑距离算法的分类结果与已有的传统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进而说明本文的改进编辑距离算法是可行的,其分类结果是可信的、客观的,可用于语言相似关系的计算并对其进行自动分类。以上系统化的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实现了算法化、自动化,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判断。最后,本文将上述建立好的分类系统应用于汉藏语系的语言相似关系的研究中,对东亚大陆以及东南亚—太平洋区域77种语言/方言(汉语、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南岛语、南亚语)做了一下分类,得到本文自己的语言分类结果,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汉语族、藏缅语族、南岛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南亚语族中的77种语言/方言做计量分类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编辑距离语言分类方法可以应用于东亚语言的研究中,完全可以拓展至中国境内所有语言或方言,从而对中国的语言或方言做出全面而准确的比较科学的分类。
王万平,班旭东[9](2015)在《白马藏人古歌调查报告》文中指出白马藏人在婚礼、祭祀等仪式中传唱着一种叫做"勒"或者"鲁"的古歌。这种古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白马藏人口头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古歌的主要特征、演述场域、传承方式、基本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这种在白马藏人社会生活中广泛流传的古歌是白马藏人文化的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祁坤钰,杨士宏[10](2014)在《基于词汇语料的白马藏语语音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语料库方法,构建了一个具有4500余条词的白马藏语语音库,并做了规范的音标标注。该库涵盖了《藏语方言调查表》91%的词汇,包含了白马藏语固有的语音和词汇特征,完全能够代表白马藏语普遍的语言现象。依据语音库标注信息,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方面对白马藏语声母和韵母的音位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得了详细的白马藏语音系数据。同时,按发音方法归纳了声母与韵母的组合规律及其分布特征,总结了白马藏语语音与藏语书面语的对应关系,为今后的白马藏语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新的研究思路。
二、白马语是藏语的一个方言或土语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马语是藏语的一个方言或土语吗?(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基因视域下川甘白马人民族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民族旅游 |
(二)白马人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民族旅游 |
(二)文化基因 |
二、理论概述 |
(一)主要理论——文化基因理论 |
(二)相关理论 |
第二章 川甘白马人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
一、白马人聚居区概况 |
(一)四川白马人聚居区 |
(二)甘肃白马人聚居区 |
二、川甘白马人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
(一)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
(二)精神文化旅游资源 |
(三)社会组织文化旅游资源 |
三、川甘白马人文化旅游资源对比分析 |
(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共性 |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个性 |
第三章 川甘白马民族文化基因分析 |
一、白马民族文化基因的生存土壤 |
二、白马民族文化基因分析 |
(一)白马民族文化因素谱系图建构 |
(二)白马民族文化基因分类 |
三、白马民族文化基因的演变 |
(一)白马民族文化基因演变的表现 |
(二)白马民族文化基因演变的原因 |
(三)白马民族文化基因演变的影响 |
第四章 川甘白马村寨旅游开发现状及“脱域”现象分析 |
一、白马村寨旅游开发现状 |
(一)甲勿村旅游开发现状 |
(二)草河坝村旅游开发现状 |
(三)亚者造祖村旅游开发现状 |
二、白马村寨民族旅游“脱域”现象分析 |
(一)白马村寨空心化 |
(二)生产、生活方式的“脱域” |
(三)寨里打工,寨外生活 |
(四)文化特质单一化、符号化、舞台化 |
三、白马人民族旅游开发比较分析 |
(一)民族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
(二)相似性 |
(三)差异性 |
第五章 川甘白马民族旅游开发与文化基因保护 |
一、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 |
二、川甘白马民族旅游开发问题分析 |
(一)阶段性问题分析 |
(二)共性问题分析 |
三、川甘白马民族旅游开发对策分析 |
(一)保护特色文化基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
(二)深挖文化基因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
(三)打造白马民族品牌,盘活民族文化资源 |
(四)不断深化社区参与,增强村民参与积极性 |
(五)加强川甘区域旅游合作,整合三地旅游资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藏语方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藏语方言研究概况 |
(一)语音研究 |
1.韵母研究 |
2.声母研究 |
3.声调研究 |
4.综合语音研究(1) |
(二)词汇方言的研究 |
(三)语法方面的研究 |
(四)综合方言描写研究 |
1.综合方言研究专着 |
2.方言点研究论文 |
(五)历史语言学研究 |
1.方言比较及历史研究 |
2.方言划分问题研究 |
(六)相关学位论文 |
三、藏语方言研究存在的问题 |
(一)研究地域上呈不平衡状态 |
(二)研究内容呈不平衡及不深入状态 |
(三)研究方法呈单一化 |
(四)缺乏具有较高水准的方言研究论着 |
四、加强藏语方言研究对策及方法 |
(一)加强藏语方言材料的搜集、保管和利用 |
(二)加强具有语言学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建设 |
(三)建立藏语方言数据库 |
(四)加强绘制藏语方言地图 |
(五)加强藏语方言研究各机构协同合作 |
五、结语 |
(3)从藏语支语言的特点看松林语的语言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语音比较 |
2.1 语音条件的比较 |
2.2 语音特点的比较 |
3 同源词比较 |
4 语法比较 |
4.1 量词的用法 |
4.2 体范畴的表达 |
4.3 命令式的表达 |
5 结语 |
(4)藏缅语同源语素比较研究 ——基于语素及语音对应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1.2 藏缅语研究现状与回顾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语料收集与语料来源 |
1.5 语素分析基本方法 |
第2章 藏缅语语言、方言及谱系 |
2.1 藏缅语概况 |
2.2 藏缅语划分方法及几种分类 |
2.3 藏缅语主要特征 |
2.4 藏-喜马拉雅语群 |
2.5 那嘎-博多-钦语群 |
2.6 羌-景颇语支 |
2.7 缅-彝语群 |
2.8 克伦语群 |
2.9 藏缅语的早期文字材料 |
第3章 藏缅语语素的前缀分析 |
3.1 古藏文前缀种类及分布条件 |
3.2 古藏文前缀?-与s-功能分析 |
3.3 嘉戎语前缀种类及功能 |
3.4 羌语支趋向前缀 |
第4章 藏缅语语素的语音分析 |
4.1 语素的义项范围 |
4.2 语素的对应关系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正文引用语料的简称及来源 |
附录2 国内的藏缅语语言及方言丛书系列的主要着录 |
附录3 语法标记缩略语 |
附录4 藏缅语常用英文资料中的缩略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健身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健身价值”研究的历史意义 |
1.2.2 “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健身价值”研究的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白马藏族”的界定 |
2.2 陇南白马藏族的分布及其地域特征 |
2.2.1 文县铁楼乡概况 |
2.3 “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历史演变过程 |
4.1.1 “池哥昼”最古老的傩祭活动 |
4.1.2 “池哥昼”仪式及表演过程 |
4.2 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文化内涵 |
4.2.1 自然崇拜 |
4.2.2 对动物的原始崇拜 |
4.2.3 山神崇拜 |
4.2.4 白马藏人信奉“白莫” |
4.2.5 其它宗教崇拜活动 |
4.3 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体育文化特征 |
4.3.1 民族体育的历史渊源性 |
4.3.2 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
4.3.3 强烈的人文特征和符号化特征 |
4.3.4 “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共同性特征 |
4.4 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健身价值 |
4.4.1 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对身体健康的价值 |
4.4.2 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对心理健康的价值 |
4.5 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健身参与特征 |
4.5.1 参与时间的随意性 |
4.5.2 参与地点的便捷性 |
4.5.3 参与群众的广泛性 |
4.5.4 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白马人文化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族源族属探究 |
(一) 氐族说 |
(二) 藏族说 |
(三) 族名待定说 |
(四) 民族融合说 |
二、民俗事像研究 |
(一) 有关宗教信仰研究 |
(二) 有关服饰符号研究 |
(三) 有关婚丧嫁娶 |
三、语言文学研究 |
(一) 语言研究 |
1. 白马语支属问题的讨论 |
2. 白马语词汇语法研究 |
(二) 白马人民间文学研究 |
1. 白马人民间故事母题研究 |
2. 白马人民间故事类型及特征研究 |
3. 白马人民间文学功能及流传形式的探讨 |
四、艺术研究 |
(一) 音乐研究 |
1. 对白马人民间音乐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的深入挖掘 |
2. 对白马人傩戏音乐的探讨 |
(二) 舞蹈研究 |
1.“跳曹盖” |
2.“池哥昼” |
3. 其他舞蹈形式主要有“圆圆舞”“火圈舞”和“熊猫舞” |
(三) 美术研究 |
1. 白马人傩面具的美术特征研究。 |
2. 白马人傩面具装饰的符号特征研究 |
结语 |
(8)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提出 |
1.1 研究分歧 |
1.1.1 李方桂的中国语言关系观 |
1.1.2 本尼迪克特的东亚语言关系观 |
1.1.3 沙加尔的东亚超级语系观 |
1.2 研究目标 |
1.3 章节安排 |
第2章 语言关系研究方法论 |
2.1 历史比较法 |
2.1.1 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 |
2.1.2 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 |
2.2 计量法 |
2.2.1 特征统计法 |
2.2.2 词源统计法 |
2.2.3 对历史比较法和计量统计法的评论 |
2.3 自动相似关系判断法 |
2.3.1 方法阐述 |
2.3.2 结果举例 |
2.3.3 ASJP的进一步发展 |
2.4 本文采用的方法 |
第3章 编辑距离算法与改进 |
3.1 序列比对 |
3.2 编辑距离算法简介 |
3.2.1 编辑距离定义 |
3.2.2 编辑距离算法的计算步骤 |
3.2.3 编辑距离原理 |
3.2.4 回溯路径 |
3.2.5 路径选择 |
3.2.6 归一化 |
3.2.7 最长对齐序列长度的计算 |
3.2.8 语言学应用案例 |
3.3 元音及辅音间距离的计算 |
3.3.1 Almeida&Braun调音系统简介 |
3.3.2 元音及辅音间的距离 |
3.4 基于ALMEIDA&BRAUN调音系统的编辑距离算法改进 |
3.5 语言距离计算 |
3.5.1 比较词表的选择 |
3.5.2 计算过程 |
3.6 语言距离分析 |
3.6.1 聚类分析 |
3.6.2 多维尺度分析 |
第4章 改进编辑距离算法的验证 |
4.1 印欧语 |
4.1.1 印欧语的分类 |
4.1.2 印欧语的谱系图 |
4.1.3 改进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结果 |
4.2 藏语 |
4.2.1 藏语方言的分布 |
4.2.2 藏语方言的分类 |
4.2.3 改进编辑距离的语言分类结果 |
4.3 总结 |
第5章 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分类 |
5.1 诸家的分类 |
5.2 本文的分类 |
5.2.1 语言材料 |
5.2.2 距离矩阵 |
5.2.3 语言关系分类结果 |
5.2.4 每个语族的内部分类 |
5.3 本文方法与词源统计法的比较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文的重要观点 |
6.3 本文研究的特色之处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白马藏人古歌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马古歌的主要特征 |
二、白马古歌的演述场域 |
三、白马古歌的传承方式 |
四、白马古歌的主要内容 |
(10)基于词汇语料的白马藏语语音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马藏语词汇语料库的建立 |
二、白马藏语音系与藏文字母的对应关系 |
三、白马藏语音位系统及频率分布 |
(一) 单辅音声母音位 |
(二) 前置复辅音声母 |
(三) 韵母 |
四、白马藏语音位组合结构及组合能力 |
(一) 塞音组合结构 |
(二) 塞擦音组合结构 |
(三) 擦音组合结构 |
(四) 鼻音、边音、颤音、半元音等的组合结构 |
结语 |
四、白马语是藏语的一个方言或土语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基因视域下川甘白马人民族旅游开发研究[D]. 周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藏语方言研究综述[J]. 达瓦卓玛. 西藏研究, 2021(02)
- [3]从藏语支语言的特点看松林语的语言地位[J]. 宋成,林鑫. 语言科学, 2020(06)
- [4]藏缅语同源语素比较研究 ——基于语素及语音对应的分析[D]. 葛佳琦.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5]陇南白马藏族巫傩祭祀舞蹈的健身价值研究[D]. 廖鼎文.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游客上山 乡民进城——平武的县景和难题[J]. 徐新建. 百色学院学报, 2017(02)
- [7]白马人文化研究述评[J]. 莫超.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2)
- [8]东亚-太平洋区域语言相似关系计量研究[D]. 赵志靖.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9]白马藏人古歌调查报告[J]. 王万平,班旭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10]基于词汇语料的白马藏语语音分析研究[J]. 祁坤钰,杨士宏.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