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澳门教育促进澳门繁荣──浅论澳门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卓玮[1](2021)在《澳门语言培训业调查》文中指出新时代背景下,澳门致力于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其中促进教育发展、建设文化交流合作基地,作为特区政府2016—2020五年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工作(1)。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发挥中葡文化的桥梁作用等工作,都给澳门社会的语言需求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澳门本地的语言培训产业因此得到发展。研究澳门语言培训产业的现况、政府的推广与扶持、机构的设置、社会的需求、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推动本地语言培训产业健康发展。
李炫霏[2](2021)在《澳门校服的发展演变探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树英,李刚[3](2021)在《澳门教师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未来路向》文中研究说明澳门以其在2018年PISA测试中的优异成绩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分析,澳门教师教育历经了萌芽起步(20世纪30—80年代)、转型发展(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期)、行稳致远(20世纪末期至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呈现不同的特征。面向未来,澳门教师教育可能的路向是:融入国家大湾区战略,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师资;融合科技发展的潮流,培养面向未来时代的师资;彰显教育的人文特质,培养具有教育智慧的师资。
黄素君,陈芳庭,张伟权,刘锦屏[4](2020)在《检视澳门小班化教学政策的论述与挑战》文中研究指明小班化教学是保障学生学习权益、满足教育个性化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措施。文章检视实施至今接近20年的澳门小班化教学政策的缘起和发展,发现该政策常处于一种偶发性和非线性的发展,欠缺长远的目标规划和持恒的措施,难以促进优质教育的发展,且衍生出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文末提出若干建议以便进一步改善政策的推行,实现更公平的教育。
陈志峰[5](2020)在《澳门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特征及未来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高素质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状况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发展,是社会高素质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澳门逐渐重视高等教育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组织使得澳门代际流动现象更为显着,毕业生就业呈现出较高就业率这一乐观态势。娱乐博彩和旅游等行业是澳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向。未来,澳门应继续坚持"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发展战略,重视在高等教育和青年就业领域推动生涯规划,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澳门青年就业。
葛新斌,程丹丹,翁洁莹[6](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探讨——特征、问题与展望》文中认为普通高中教育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具有特殊意义。由于历史发展背景的差异,粤、港、澳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三地在办学、管理和评价上均存在不足之处。在未来的发展中,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教育应当始终坚持优质发展、均衡发展和多样化发展。
武星棋[7](2019)在《港澳教育扶贫政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是当今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反贫困,如今,教育扶贫作为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已被列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规划之中。我国各地关于教育扶贫的开发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各放异彩。“九五”期间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在“一国两制”的政策安排下,教育扶贫发展方面各自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对此就香港和澳门的教育扶贫政策进行比较,探讨其发展中的共同特点,希望对我国整体教育扶贫的发展和一国两制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价值。本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第一章绪论。本章从全球贫困问题的客观存在和消除贫困的内在需求出发,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基于扶贫开发措施中教育扶贫举措的价值定位和研究意义,并总体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和第三章,基于文献分析对香港和澳门两地教育扶贫政策状况进行探讨。分别从发展历程、重要主体、制度安排和实施特征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探究。在发展历程的梳理上,通过探究两地从回归前的殖民期到回归后的共进期教育扶贫发展的演进历程,根据不同历史节点的发展状况合理划分时间段。针对教育扶贫的主体研究,则主要从政府官方主导和非政府组织的扶贫协助上进行分析。制度安排方面,分别对两地教育扶贫制度建构中的法律保障、战略计划和援助细则计划三个层面来展开研究。最后就香港和澳门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特征进行总结。第四章,在前两章的研究基础上,基于对比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港澳两地教育扶贫政策的几个重要部分进行深入级系统的比较研究,就能将两地教育扶贫政策存在的异同以系统有序的方式展示出来。希望通过对港澳两地教育扶贫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借鉴其合理的内容和科学方法,对其扶贫发展的未来走向和宏观定位进行了展望,也为充实和完善内地教育扶贫制度提供探讨价值。第五章,主要从我国内地教育扶贫政策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目前教育扶贫的发展现状和实际困境进行回顾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总结港澳在教育扶贫政策领域给内地的启示,最后从宏观层面完善我国整体的教育扶贫推进体制。本文对推进我国教育扶贫一体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分析港澳教育扶贫发展的现实问题来研究我国整体教育扶贫模式的问题。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扶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是从内生驱动阻断贫困代际的扶贫治本之策。香港和澳门作为我国极具政治、经济意义的特殊区域,其发展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两地在发展中也逐渐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在其教育发展经验中不断寻求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本文坚持以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对港澳教育扶贫政策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两地教育扶贫发展的特点结合我国内地教育扶贫开发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以促进我国整体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共进和理念共鸣,对提升我国整体的教育扶贫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莫丽勤[8](2018)在《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分析及启示》文中指出澳门品德与公民教育是澳门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在澳门德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澳门《品德与公民》德育教材作为实施德育的范本和手段,在提升澳门青少年学生品德修养,评析青少年的德育状况,开展德育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内地与澳门对全球化问题的重视,深入开展全球性公民教育已成为两地德育共识。在此背景下,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旨在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地球公民,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分析澳门德育教育及其全球德育思想,反思我国内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汲取澳门德育教材文本与具体实施方面的优势,我国内地思想政治教材在德育实施理念、教材内容、教材结构以及教材辅助文四个方面可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典型的教材观理论以及澳门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寻找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分析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本文立足于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文本及相关教材分析研究方法,对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的编制背景、设计理念、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材结构设置及辅助文类型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编制与实施现状,内地思想政治教材可以从教材设计理念、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及教材辅助文上借鉴并完善。
王银花[9](2014)在《澳门高等教育扩展的逻辑 ——基于高校与城市互动关系的视角》文中提出20世纪中叶至今,高等教育扩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实,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变革。探寻高等教育扩展现象形成的原因,对于高等教育与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解读高等教育扩展现象,不能忽略高校与所栖身的城市在高等教育扩展进程中的互动关系。论文选取澳门作为具体研究个案,以澳门的现代高等教育作为研究范围,并运用整体论作为分析高校与城市互动的理论基石,建立了从城市环境与结构—动因—互动边界—互动模式等逐步深入的分析框架。在澳门的城市时空中,城市历史、环境、结构等与高等教育扩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澳门城市开埠、过渡、回归等不同时期的城市历史环境与高等教育体系之间形成了多维度的共生关系;微型与多元的澳门城市客观环境对高校的扩展具有影响与制约作用;澳门城市社会中的教会、政府、社团以及产业组织等四种力量是高校的重要外部组织。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城市客观环境特征以及城市社会结构形塑了澳门高等教育扩展特有的图景。现代高校必然要走出象牙塔、积极与校园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并服务于城市社会。其中,认可危机促使澳门高校通过与城市教会、政府、社团及产业组织互动寻求其合法性的保障;而高校获取和维持关键性的资源必然要与高校外部组织呆持紧密的联系;为了避免高校组织自身的有限理性,澳门高校既注重吸纳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同时也不断利用组织学习的途径以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发军。高校与外部组织的互动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总是需要一定的作用平台和相关主体的参与。高校与城市互动边界既是与环境相区别的区域,也是与外界相互乍用、相互影响的区域。互动边界所蕴含的跨界者、跨界组织组成了高校与城市王动的跨界网络。另外,互动主体在互动时要受到成文规则的约束。澳门科技大学中医院产学研互动网络、互动边界中的校长与基金会等两个具体个案的分析,揭示了合作与冲突是澳门高校与城市互动交往的基本表现。澳门高等教育与城市中教会、政府、社团以及产业组织之间的互动,从能量获得角度来说并不是理想、均衡、对称的平等交换,而总是呈现出非对称、非均衡的状态。最后一章以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互动关系为例说明澳门高等教育与城市经济之间的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计量结果显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协同共变关系。澳门经济总体水平GDP与高等教育规模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经济社会中的人口因素是高等教育规模短期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还计算了澳门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7%作为佐证。通过综合理论研究与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澳门经济对决定了高等教育规模具有决定作用,而澳门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澳门经济与高等教育互动模式是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
刘祖云,孙嘉悦[10](2013)在《2012年澳门社会研究回顾》文中提出根据笔者所搜集的资料,2012年学术界关于澳门社会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澳门社会结构研究、澳门社会福利研究、澳门社会组织研究、澳门社会认同研究、澳门社会问题研究以及澳门教育结构研究等六大方面,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解读澳门社会,对于澳门相关政策和决策的制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澳门教育促进澳门繁荣──浅论澳门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澳门教育促进澳门繁荣──浅论澳门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澳门语言培训业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门官方语言培训项目现状 |
二、澳门语言培训业调查分析 |
1. 相关职业的语言能力考核标准有待提高 |
2. 语言培训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
3. 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 |
4. 民众参与培训项目的意愿有待提升 |
5. 官方和民间语言培训项目差距大 |
三、澳门语言培训业发展对策思考 |
1. 弥补语言人才缺口以提升竞争力 |
2. 明确自身优势并与周边城市形成互补 |
3. 进一步规范语言培训业发展 |
(3)澳门教师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未来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门非高等教育概况 |
二、澳门教师教育的历史沿革 |
(一)萌芽起步阶段(20世纪30—80年代):基础教育师资匮乏,多由中学内设师范科培养 |
(二)转型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期):华南师范大学鼎力支持,澳门高校逐步参与 |
(三)行稳致远阶段(20世纪末期至今):澳门高校渐担主责,立法促进教师教育体系构建 |
三、澳门教师教育的未来路向 |
(一)融入国家大湾区战略,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师资 |
(二)融合科技发展的潮流,培养面向时代和未来的师资 |
(三)彰显教育的人文特质,培养具有教育智慧的师资 |
(4)检视澳门小班化教学政策的论述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澳门概况 |
三、澳门教育的背景和发展 |
(一)澳门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概况 |
(二)澳门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
四、国内外小班化教学实践与澳门小班政策的缘起 |
(一)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的经验和实践 |
(二)澳门小班政策的缘起 |
五、澳门小班政策的理念与措施 |
(一)施政报告文本中小班政策的论述 |
(二)支持小班政策的措施 |
六、澳门小班政策的论述与挑战 |
(一)小班政策被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调化剂 |
(二)班师比和师生比的优化不能取代小班化教学的概念 |
(三)非持续性的政策与培训是小班化实践的重大障碍 |
(四)空间条件赶不上需求是小班化教学发展的最大窒碍 |
七、总结和建议 |
(一)小班政策从教育公平出发才能走得更远 |
(二)持恒推动政策和支持措施,继续深化小班内涵 |
(三)重视小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5)澳门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特征及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一)青年就业的国际视野 |
(二)青年就业的澳门视角 |
二、澳门教育及青年就业现状 |
(一)澳门教育概况 |
(二)澳门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
三、澳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 |
(一)高等教育导致代际流动现象显着 |
(二)就业市场广阔,就业状况乐观 |
(三)娱乐博彩和旅游业是澳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向 |
四、澳门高校毕业生就业未来展望 |
(一)继续坚持“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发展战略 |
(二)重视在高等教育和青年就业领域推动生涯规划 |
(三)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6)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探讨——特征、问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特征分析 |
(一)政府办学为主,强调学校特色化建设 |
(二)管理层级化,学校内部架构清晰 |
(三)评价种类丰富,评审程序规范统一 |
二、香港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特征分析 |
(一)学校类型多样,关注学生终身学习 |
(二)管理规范化,多方主体有效参与 |
(三)评价体系完善,内外机制相互补充 |
三、澳门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特征分析 |
(一)私立学校众多,注重教育普惠性发展 |
(二)管理法治化,学校自主权力较大 |
(三)评价主体分散,学生发展出路多元 |
四、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特征比较与路向探讨 |
(一)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特征分析 |
第一,关注学生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
第二,坚持依法治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取向。 |
第三,注重多元评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工具取向。 |
(二)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问题透视 |
(三)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
(7)港澳教育扶贫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 贫困 |
(二) 教育扶贫 |
(三) 教育扶贫政策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和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香港教育扶贫政策研究 |
一、香港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 自由发展时期(1947-1970) |
(二) 体系初创时期(1971-1996) |
(三) 全面发展时期(1997至今) |
二、香港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主体 |
(一) 香港特区政府 |
(二) 市场 |
(三) 第三部门组织 |
三、香港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 |
(一) 法律保障 |
(二) 战略计划 |
(三) 援助计划 |
四、香港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特征 |
(一) 坚持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 |
(二) 教育扶贫体系结构多元化 |
(三) 高效公平的扶贫项目管理 |
第三章 澳门教育扶贫政策研究 |
一、澳门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一) 放任自流时期(1987年以前) |
(二) 制度规范时期(1987-1999) |
(三) 奋进发展时期(2000至今) |
二、澳门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主体 |
(一) 澳门特区政府 |
(二) 社会组织 |
三、澳门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度安排 |
(一) 法律保障 |
(二) 战略计划 |
(三) 援助计划 |
四、澳门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特征 |
(一) 注重教育质和量的保障 |
(二) 扶贫体系主体性和多样性并重 |
(三) 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 |
第四章 港澳教育扶贫政策的比较分析 |
一、港澳教育扶贫政策的类同之点 |
(一) 早期均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
(二) 逐步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力度 |
(三) 凸显多元化的教育扶贫特色 |
(四) 调整教育扶贫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
二、港澳教育扶贫政策的差异之处 |
(一) 扶贫历史起因不同 |
(二) 扶贫理论依据不同 |
(三) 扶贫经费比重不同 |
(四) 扶贫管理体制不同 |
三、港澳教育扶贫政策的主要经验 |
(一) 以服务弱势群体为优先,推动教育与经济互动 |
(二)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教育法律体系 |
(三) 扶贫主体多元,塑造“政府+市场+社会”的大扶贫格局 |
(四) 实施分类救助,完善扶贫保障制度体系 |
四、港澳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趋势 |
(一) 扶贫作用持续提升 |
(二) 扶贫力度持续加强 |
(三) 扶贫范围持续扩大 |
(四) 扶贫制度持续完善 |
第五章 港澳教育扶贫政策对内地的启示 |
一、内地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现状 |
(一) 内地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
(二) 内地教育扶贫实施的现状分析 |
(三) 内地教育扶贫发展的战略计划 |
二、内地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困境 |
(一) 扶贫范围和资源分配的阻滞 |
(二) 教育扶贫法制体系不健全 |
(三) 教育扶贫中的多元主体缺失 |
三、内地教育扶贫政策的战略建议 |
(一) 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发展 |
(二)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扶贫体系 |
(三) 调动社会力量,建立扶贫责任共同体 |
(四) 扩张扶贫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
(五) 优化扶贫体制,紧跟时代步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 关于教材分析方法的研究述评 |
(二) 关于澳门公民教育及《品德与公民》教材的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难点 |
(二) 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厘定 |
(一) 教材分析 |
(二) 教材内容 |
(三) 教材结构 |
(四) 辅助文 |
第一章 澳门《品德与公民》教材分析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教育学相关理论 |
一、德育与公民教育理论 |
二、教育学理论 |
第二节 心理学相关理论 |
一、注意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发现学习理论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 |
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理论 |
第四节 三种典型教材观 |
一、范例式教材观 |
二、人本取向教材观 |
三、建构主义教材观 |
第五节 澳门相关法律法规依据 |
一、澳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 |
二、澳门《高中教育阶段品德与公民基本学力要求》 |
三、澳门《非高等教育范畴德育政策》 |
第二章 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分析 |
第一节 教材编排概述 |
一、教材编制的背景 |
二、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 |
三、教材的编写理念 |
第二节 教材设计理念 |
一、基于生活主题,注重生本理念 |
二、创设情境教学,关注生成学习 |
三、立足全球范畴,拓展国际视野 |
四、基于学生本位,凸显社会公德 |
第三节 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课程目标 |
一、塑造地球公民 |
二、增强国家意识 |
三、提升公民素养 |
四、强化政治认同 |
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
第四节 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内容特点 |
一、教材内容与设计理念多元化 |
二、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紧密结合 |
三、澳门地域文化色彩浓厚 |
四、全方位培养开放性思维 |
第五节 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结构 |
一、教材结构设置 |
二、教材呈现方式 |
第六节 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辅助文 |
一、辅助文的类型 |
二、辅助文的特点 |
第三章 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对内地教材的启示 |
第一节 更新教材实施理念 |
一、注重情感教学 |
二、加强德育一体化 |
三、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
第二节 改革教材内容编制 |
一、注重生本理念 |
二、增强意义建构 |
三、重组调整内容 |
第三节 优化教材结构设置 |
一、优化教材内容结构 |
二、完善教材程序结构 |
三、改进教材形态结构 |
第四节 重视教材辅助文 |
一、审慎取材 |
二、优化设计 |
三、重视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澳门高等教育扩展的逻辑 ——基于高校与城市互动关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澳门高等教育扩展简况 |
二、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高等教育扩展的相关理论 |
二、高校与城市互动的研究 |
三、澳门高等教育的研究 |
第三节 高校与城市互动的分析框架 |
一、整体论:互动分析的理论基石 |
二、互动概念的阐释 |
三、高校与城市互动的分析框架 |
四、分析框架的功能与局限 |
第四节 研究概念、方法与框架 |
第二章 遗传与环境:澳门高等教育扩展的时空 |
第一节 澳门高校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史 |
一、开埠:中世纪学院与城市的结缘 |
二、过渡:现代高等教育与城市勃兴 |
三、回归:现代高等教育与城市共荣 |
四、高等教育与澳门之间的共生关系 |
第二节 城市客观环境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 |
一、微型地区与高等教育扩展 |
二、多元文化与高等教育扩展 |
第三节 城市中影响高校的外部组织 |
一、教会:根深蒂固的传统 |
二、政府:双核文化中的澳葡与特区政府 |
三、社团:澳门民间社会的特色 |
四、产业:旅游博彩的食利特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合法性、资源与理性:澳门高等教育扩展的动因 |
第一节 认可危机:外部合法性诉求 |
一、合法律性:外部合法性的制度基础 |
二、高校理念:外部合法性的自我辩护 |
三、有效性:外部合法性的综合巩固 |
第二节 资源依赖:组织资源的外部控制 |
一、组织间的资源依赖 |
二、澳门高校资源需求分类 |
三、澳门高校办学经费的获取 |
小结 |
第三节 追寻理性: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与组织学习 |
一、高校组织的有限理性 |
二、澳门高校中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 |
三、组织学习与澳门高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动边界:澳门高等教育扩展的作用平台 |
第一节 识读边界 |
一、组织边界的一般界说 |
二、高校与城市的互动边界 |
第二节 澳门高校与城市互动边界中的跨界者与组织 |
一、互动边界中的跨界者 |
二、互动边界中的跨界组织 |
第三节 澳门高校与城市互动的边界约束 |
一、“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与澳门基本法 |
二、高等教育相关的法例政策 |
三、澳门高校的章程 |
小结 |
第四节 合作与冲突:澳门高校跨界交往的表现 |
一、案例1: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产学研合作网络 |
二、案例2:互动边界中的校长与基金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以澳门高等教育与经济互动为例 |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理论分析 |
一、城市经济与高等教育互动的理论基础 |
二、澳门城市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决定作用 |
三、澳门高等教育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澳门高等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定量分析 |
一、研究假设、模型设定、计量方法与数据说明 |
二、平稳性检验 |
三、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 |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本节小结 |
第三节 澳门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一、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量模型 |
二、澳门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算 |
第四节 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澳门经济与高等教育互动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发展澳门教育促进澳门繁荣──浅论澳门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澳门语言培训业调查[J]. 黄卓玮. 语言产业研究, 2021(00)
- [2]澳门校服的发展演变探究[D]. 李炫霏.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澳门教师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未来路向[J]. 李树英,李刚. 现代教育论丛, 2021(01)
- [4]检视澳门小班化教学政策的论述与挑战[J]. 黄素君,陈芳庭,张伟权,刘锦屏. 教育学术月刊, 2020(12)
- [5]澳门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特征及未来展望[J]. 陈志峰.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0(02)
- [6]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探讨——特征、问题与展望[J]. 葛新斌,程丹丹,翁洁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0(01)
- [7]港澳教育扶贫政策比较研究[D]. 武星棋. 陕西师范大学, 2019(12)
- [8]澳门高三《品德与公民》教材分析及启示[D]. 莫丽勤.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澳门高等教育扩展的逻辑 ——基于高校与城市互动关系的视角[D]. 王银花.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10]2012年澳门社会研究回顾[J]. 刘祖云,孙嘉悦. 当代港澳研究,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