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机网络图形化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仁昊[1](2020)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云端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作为建筑智能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对各类建筑设备进行监视、测量、控制,并能提供规范性保养及自动化管理。而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云平台因其动态资源扩展性、可回收利用性、使用方便快捷性等特点进入了建筑领域。本文将云端技术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相融合,探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设计与实现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云端方案设计、平台架构设计与搭建、数据结构设计与数据库编程实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界面设计、数据获取及通信技术实现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平台需求,设计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总体方案,完成了系统云端功能分析与设计,搭建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框架,为后续研发任务打下基础。其次,针对建筑设备应用场景,完成了云端数据库E-R模型与数据结构设计。采用OPC技术与ODBC技术实现了PLC等硬件设备与云平台的数据交互;对于无线执行器,配合Memcached高速缓存系统与MySQL数据库实现数据低延时交互。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用户使用权限进行了设置,设计了不同权限下属于不同设备的数据获取接口程序,实现了按需安全访问。再次,针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功能需求,对云端管控软件进行了总体设计,设计开发了包括空调系统、照明系统、配电系统、冷热源系统、给排水系统等在内的建筑设备云端监控界面程序,实现了设备监测、控制、数据展示与设备管理等功能;更进一步,配置了个性化服务功能,为建筑运维管理提供了便捷、可靠、开放的管控平台。最后,为了验证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系统,对系统进行了应用测试,包括模块化服务测试、PLC数据交互测试、执行器控制测试等,测试结果表明,设备数据接口的数据交互、云端系统监测、控制功能均达到了预期效果。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平台进行设计,完成了系统云端架构搭建、数据库设计、通信接口程序开发、界面程序开发等任务,为日后的数据分析与应用打下平台基础,使得低成本、可移植、安全可靠的建筑信息化综合应用成为了可能。
李焱[2](2018)在《基于ArcGIS的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以及数字国土工程的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过去以人工操作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渐被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所取代,国土资源管理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和延伸,城市规划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对国土规划部门来说,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切实提高业务管理水平,促进城市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传统国土规划管理模式与社会发展脱节日益严重,必须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提高国土规划编制科学性和有效性;以ArcGIS技术为基础建立先进的国土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这是当前国土规划部门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促进城乡规划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进行了了解和分析,从ArcGIS和城市规划管理实际出发,对相关理论、概念和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之后,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龙泉驿区城市规划信息管理为分析对象,结合城市规划管理实际需要,建立了一套基于ArcGIS技术的国土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地图管理、规划管理、信息统计管理、规划分析管理和辅助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对系统的总体功能架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类图、时序图和后台数据库进行详细设计。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国土规划业务管理需要开发设计了一套ArcGIS的国土规划管理系统,实现了系统所有功能模块,并通过了系统测试。最后通过本文所设计开发的基于ArcGIS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和使用,能够获得更多的地理数据信息,能够更加直观的输出业务数据和信息。另外,本系统还具有空间分析功能,能够为国土规划管理提供即时、最新的信息支持,为提高国土规划管理决策科学性提供有益参考和支持。。
何力[3](2019)在《基于虚拟化和资源共享技术的智能云平台》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进入智能化发展的新时代,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转向为高质量发展。传统矿山多业务系统配备多台服务器的模式,存在着信息孤岛、数据不能高效利用、存在安全隐患等诸多弊端,已经不能满足智慧矿山建设的需要,严重制约矿山生产与管理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虚拟化与资源共享技术,由服务器、光纤交换机、磁盘阵列和共享USB等主要设备搭建智能云平台,将全矿服务器、存储、网络及管理套件等资源统一到云平台进行管理,通过云平台实时监测每个虚拟机运行、资源使用等情况,实现按业务需求,弹性供给资源,既减少资源浪费又提高利用率。同时,各虚拟机能够实现在实体服务器中异常情况动态实时迁移,从而大大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与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在中关铁矿进行云平台部署与测试,简化IT基础设施的部署、运维和管理,大幅提高硬件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7万元,打破中关铁矿各生产工艺数据的边界,实现全矿各独立系统数据横向关联与纵向发掘,使全矿生产组织调度形成统一整体,铁精粉年产量将增加8万吨。消除由于系统硬件故障造成业务无法进行的安全隐患,有效的为矿山稳定、高效、科学化生产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在智慧矿山的推进的过程中智能云平台的搭建将为智慧矿山效果的显现起到关键作用。图25幅;表10个;参50篇。
李元鑫[4](2017)在《车辆信息化管理ICT系统》文中提出ICT是英文“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简称,ICT有机结合了电信类服务、信息类服务、IT类服务以及相应的应用。论文针对ICT应用,研发车辆信息化管理ICT系统,采用成熟的J2EE三层架构体系、国内外广泛流行的Struts框架、iBATIS技术作为数据持久层、Oracle作为数据库系统,配合XML技术实现整个应用平台,作为汽车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平台,用于提升整体服务质量。整个平台系统分为车辆调度平台功能、巡修和救援管理平台(含手机端)。重点论述了技术运用和平台实现,论述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最后对测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展望。目前该系统已经投入运营,运作稳定,满足设计需要。
潘宝春[5](2018)在《基于分布式存储的数据中心虚拟化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以大数据与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推动了社会环境整体信息化进步。同时教育行业作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成员,教育信息化更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院校对于自身信息化建设都保持一定程度重视和投入,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高校自身信息化环境将面临新出现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本论文以传统高校数据中心业务环境为着力点,围绕数据中心信息化业务扩展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数据中心建设运行服务器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系统业务特征和数据存储和容灾条件等几方面的业务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中心业务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在信息化管理的计算资源集中度、设备利用效率、高效数据存储、优化接入环境和提供备份容灾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待解决技术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虚拟化综合业务平台设计方案,该方案可满足数据中心业务环境下计算资源抽象和量化、资源便捷管理、扩展性与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基于所提出的虚拟化综合业务平台设计方案,设计和实现了一套针对服务器计算资源的虚拟化业务环境,利用ESXi功能组件将设备物理资源完全虚拟为逻辑资源;使用多个虚拟化单元建立业务集群以实现资源的统一量化和跨设备调度;根据数据中心业务特征制定资源分配策略,使用DRS和HA服务保障虚拟化业务的高效与稳定。设计实现了一套基于分布式体系结构的共享存储服务环境,并基于TCP/IP协议建立了存储业务网络以实现存储环境的数据可靠性传输(RDT);基于VSAN功能组件将多个标准服务器的磁盘资源整合为统一的存储资源池,采用数据多镜像管理模式建立对象存储服务;根据存储业务的节点数计算故障域容许值(PFTT),基于该值调整存储策略并加以执行。最后从虚拟化集群机能、虚拟机业务管理、VSAN存储业务管理三个方面展开验证测试,经过对测试结果分析证明设计实现虚拟化平台能够满足数据中心资源量化、便捷管理、扩展性与可靠性几方面需求。通过研究与实践证明了本论文提出的虚拟化平台能够有效提高传统高校数据中心业务和资源管理的效率,促进数据中心信息化业务管理模式由缺乏标准、松散、低效朝标准化、自动化、集中化的转变;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同类高校的数据中心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张晨阳[6](2018)在《共享模式下的个性化商品交易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智能手机性能的提升与4G高速网络的普及,把“互联网+”这一概念推向风口浪尖。各行各业都争相拓展移动互联网这一拥有海量用户的巨大市场,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在科技驱动下技术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确实给亿万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近两年,“共享经济”借助移动互联网飞速便捷的信息传输载体,并且国家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正掀起一场全新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狂潮。如共享单车的出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期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初,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规模上已经超过2亿,而且热度已经传导至21个国家与地区。面对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经济体量,如何契合用户需求,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创造出更加有意义的生活,造福人类,是每一位移动互联网开拓者亟待探索的。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通过对目前主流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技术框架研究与分析,恰当融入共享经济概念并借鉴传统O2O(Online To Offline)本地服务平台,提出并设计了共享模式下的个人闲置资源交易平台。该平台从共享经济本质出发,充分继承现有成熟O2O平台的特点,结合共享新模式设计思想,创新出一个C2C(Consumer To Consumer)商品交易平台,为资源供给方及资源需求方提供交换媒介,极大丰富用户体验的同时,整合了线下闲散物品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经济的健康与低碳。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1)平台的创新整合。对共享模式下的用户需要、业务需求、资源整合进行详细研究与分析,融入O2O本地生活服务的用户体验,同时结合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用户行为分析,为用户带来个性化的服务与体验,为平台运营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分享,丰富共享资源。2)平台的架构构成。根据平台创新所带来的需求进行平台架构上的研究与设计,为能够应对海量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访问需求,以及用户使用环境的变化,采用分布式架构,利用目前成熟的Spring Cloud微服务体系进行平台的开发,能够满足平台性能要求,增加业务的可拓展性。3)微服务的设计实现。为便于平台根据系统瓶颈,充分利用资源配置进行高可用拓展,结合业务及数据结构划分,该平台拆分多个微服务服务利用Spring Boot开发框架独立开发,具有门户交互、交易共享、后台管理等多个微服务,具有简单独立、多语言生态、快速迭代和交付等特性。
籍擎[7](2018)在《虚拟化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网络应用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网络及信息化技术的依赖性和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数据中心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区域,运行着诸多硬件设备,如防火墙、交换机、服务器、存储,以及相应的应用系统,如ERP、OA、CRM、SRM、PLM等。硬件设备作为信息系统的物理载体承担着网络稳定运行和提供应用服务的基础,操作系统则为应用系统运行提供了软件环境,硬件与软件配合保证了企业稳定的网络环境、应用系统稳定运行以及数据安全。面对所在企业数据中心存在的局域网管理问题(如联网设备管理混乱、网络广播风暴频发、网络单点故障且数据转发效率低、网络承载量不足等)、服务器资源利用率低问题、数据安全及共享问题等,采用虚拟化技术提供解决方案。论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基于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技术、虚拟化在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及软件产品技术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拟化系统架构设计以及设备选型,实现虚拟化平台搭建,并在虚拟化环境中部署实际应用系统。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应用全局模式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并结合IP-Mac绑定技术解决联网设备管理混乱、联网地点不灵活以及局域网广播风暴频发的问题;应用交换机IRF虚拟化技术解决局域网承载容量不足、网络数据转发效率低以及因单点故障引起的网络中断问题;(2)运用资源池理念,通过Xen服务器虚拟化技术解决服务器硬件资源利用率低以及应用系统上线、备份、恢复周期长问题;(3)结合网络及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应用Vlan间访问控制以及数据集中存储、分类共享等技术,解决数据安全及共享问题。实践表明,在企业网络和信息化的建设中,通过虚拟化技术能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安全的数据传输以·及有效的资源共享,尤其在一些关键业务或涉密系统上,虚拟化技术保障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
王国法,王虹,任怀伟,赵国瑞,庞义辉,杜毅博,张金虎,侯刚[8](2018)在《智慧煤矿2025情景目标和发展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慧矿山是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行业发展质量的核心驱动力,是矿山技术发展的最高形式。基于数字矿山技术发展现状,结合生产系统智慧化特征及要求,给出了智慧矿山概念及内涵: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化装备等与现代矿山开发技术融合,形成矿山感知、互联、分析、自学习、预测、决策、控制的完整智能系统;到2025年,实现煤矿单个系统智能化向多系统智慧化方向发展,建立智慧生产、智慧安全及智慧保障系统的基本运行框架,初步形成空间数字化、信息集成化、设备互联化、虚实一体化和控制网络化的智慧煤矿第二阶段目标。实现矿井开拓、采掘、运通、洗选、安全保障、生态保护、生产管理等全过程智能化运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着提高,煤矿职业健康和工作环境根本改善,矿山生态恢复和保护全面实施。
彭晓平,张雪坚,黄波[9](2017)在《基于KVM的虚拟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虚拟化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KVM虚拟化技术已经被整合到linux内核中,其特点是能快速进行资源的整合,进而最大限度的对已整合资源进行分配,KVM虚拟化是基于Linux内核的开源虚拟机平台,是硬件虚拟化的扩展及QEMU的升级版,在很大程度上已取代Xen成为Linux系统上创建和支持虚拟机的默认开源方案,文中解释了基于硬件虚拟化技术解决方案Kernelbased Virtual Machine(KVM)的系统架构,深入地剖析了KVM虚拟机的核心技术和工作原理,分析了KVM的虚拟化拓扑结构灵活、硬件配置方案简单以及数据统一集中管理。
付楠[10](2017)在《针对同驻威胁的云平台安全研究》文中指出云计算,从概念提出,到落地生根,短短的几年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目前,国内外的商用云计算业务都已进入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云计算也越来越多地被视为存储数据和部署服务的下一代IT基础设施。云计算模式具有经济规模、动态配置、低资本支出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安全隐患。多租户动态聚合、边界泛化的特点使得云计算平台天生就难以抵抗虚拟机之间共享计算资源所带来的安全威胁。其中,虚拟机同驻威胁首当其冲,即将属于攻击者的虚拟机实例运行在目标虚拟机所在的物理主机上。由于云环境“虚拟隔离,物理共存”的特点,云平台允许同驻的虚拟机共享物理主机的大部分资源,因此同驻威胁难以避免,其主要包括资源干扰、拒绝服务、隐蔽/侧信道、虚拟机跳跃、虚拟机逃逸和迁移间隙等。恶意的虚拟机同驻可能破坏云平台中数据的机密性和资源的可用性,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从而对大型云租户和普通云用户都会造成极大危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攻击者意图实施针对云计算平台的攻击,则必须先实现其恶意虚拟机与目标虚拟机的同驻。本文提出一种普适的虚拟机同驻方法。该方法结合基于隐蔽信道的虚拟机同驻检测方法和自动化虚拟机洪泛策略,在国内知名商业云平台——阿里云上进行了实验验证。所提出的同驻检测方法误检率不超过5‰,同时鲁棒性强;自动化洪泛策略成功率高,开销少,且不会破坏云平台本身隔离性。作为一种典型的针对云平台的恶意行为,本同驻方法通用性强,潜在威胁极大,亟需各大云服务提供商重视与防范,且对其后的面向云平台同驻的攻击研究打下基础,对增强现有商用云平台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二、大型机网络图形化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机网络图形化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云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分析 |
1.2 研究现状 |
1.2.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云平台发展现状 |
1.3 云平台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方案设计 |
2.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需求分析 |
2.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架构设计 |
2.2.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组成 |
2.2.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总体架构设计 |
2.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Web框架设计 |
2.3.1 系统云端Web框架设计 |
2.3.2 系统云端Web框架搭建 |
2.4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功能设计 |
2.5 小结 |
第3章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数据交互设计 |
3.1 数据交互整体方案设计 |
3.2 云数据库存储模型设计 |
3.2.1 云数据库E-R模型设计 |
3.2.2 云数据库数据结构设计 |
3.3 系统云端数据流设计 |
3.4 PLC模块云端数据接口开发 |
3.4.1 ODBC数据源配置 |
3.4.2 SQL访问管理器配置 |
3.4.3 组态王程序流程设计 |
3.5 无线执行器云端数据接口开发 |
3.5.1 程序流程设计 |
3.5.2 通讯协议设计 |
3.5.3 参数在线配置功能开发 |
3.6 小结 |
第4章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云端软件开发 |
4.1 开发环境搭建 |
4.2 云端数据安全设计 |
4.2.1 数据库接口开发 |
4.2.2 安全验证设计 |
4.3 云端界面设计流程 |
4.4 云端界面开发 |
4.4.1 模块化服务定制界面 |
4.4.2 供配电设备监视界面 |
4.4.3 照明设备监控界面 |
4.4.4 给排水设备监控界面 |
4.4.5 送排风设备监控界面 |
4.4.6 冷热源机组监控界面 |
4.4.7 空调机组监控界面 |
4.4.8 空调末端监控界面 |
4.4.9 家用空调监控界面 |
4.4.10 设备能耗预测界面 |
4.5 小结 |
第5章 使用测试 |
5.1 模块化服务测试 |
5.2 PLC数据交互模块测试 |
5.3 无线执行器模块测试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2)基于ArcGIS的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GIS研究动态 |
1.2.2 国内GIS研究动态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ArcGIS |
2.1.1 ArcGIS概述 |
2.1.2 ArcMap |
2.1.3 ArcGIS Engine |
2.2 B/S模式 |
2.3 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 |
2.4 Oracle数据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概述 |
3.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
3.2.1 系统功能需求目标 |
3.2.2 规划数据管理 |
3.2.3 地图管理 |
3.2.4 规划查询管理 |
3.2.5 规划统计管理 |
3.2.6 规划分析管理 |
3.2.7 辅助管理 |
3.3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3.1 技术可行性 |
3.3.2 经济可行性 |
3.3.3 管理可行性 |
3.4 性能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3.2 概念设计 |
4.3.3 逻辑设计 |
4.4 系统业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1 规划数据管理 |
4.4.2 地图管理 |
4.4.3 规划查询管理 |
4.4.4 规划统计管理 |
4.4.5 规划分析管理 |
4.4.6 辅助管理 |
4.4.7 ArcGIS地图配置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2 系统测试用例 |
5.2.1 系统用户登录测试 |
5.2.2 规划数据管理模块测试 |
5.2.3 地图管理模块测试用例 |
5.2.4 规划查询管理模块测试用例 |
5.2.5 规划统计管理模块测试用例 |
5.2.6 规划分析管理模块测试用例 |
5.2.7 辅助管理模块测试用例 |
5.3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虚拟化和资源共享技术的智能云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国外技术发展现状 |
1.1.2 国内技术发展现状 |
1.2 存在的问题 |
1.3 项目研究的意义 |
1.4 小结 |
第2章 可行性研究与需求分析 |
2.1 云计算概述 |
2.1.1 五种基本特性 |
2.1.2 四种部署模型 |
2.1.3 三种服务模式 |
2.2 云计算在矿山领域的应用 |
2.2.1 云计算在信息化方面的应用 |
2.2.2 云计算在自动化方面的应用 |
2.3 项目需求分析 |
2.3.1 项目目标 |
2.3.2 项目功能需求 |
2.3.3 项目数据需求 |
2.4 小结 |
第3章 智能云平台的规划与设计 |
3.1 功能逻辑架构规划 |
3.1.1 资源层 |
3.1.2 数据层 |
3.1.3 处理层 |
3.1.4 管理层 |
3.1.5 服务层 |
3.1.6 应用层 |
3.2 云平台硬件设计 |
3.2.1 设备选型 |
3.2.2 存储系统设计 |
3.3 云平台软件设计 |
3.4 资源池设计 |
3.5 小结 |
第4章 智能云平台的实施 |
4.1 智能云平台的系统部署 |
4.1.1 部署Hyper-V角色 |
4.1.2 虚拟机部署 |
4.1.3 部署SCVMM管理控件 |
4.2 智能云平台的应用部署 |
4.2.1 西门子PCS7 应用程序部署 |
4.2.2 供配电系统应用程序部署 |
4.3 小结 |
第5章 智能云平台的功能实现与平台管理 |
5.1 智能云平台实现的功能 |
5.1.1 动态弹性资源分配 |
5.1.2 数据挖掘与分析 |
5.1.3 动态实时迁移 |
5.1.4 Hyper-V复制功能 |
5.1.5 Hyper-V备份功能 |
5.1.6 虚拟机整体管理与监控 |
5.1.7 USB共享功能 |
5.2 智能云平台实施效果分析 |
5.2.1 智能云平台在数据挖掘方面的实施效果 |
5.2.2 智能云平台在系统安全方面的实施效果 |
5.2.3 智能云平台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实施效果 |
5.2.4 智能云平台在行业中的应用推广价值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车辆信息化管理ICT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ICT应用与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关键技术介绍 |
1.3.1 中国电信天翼3G/4G移动应用 |
1.3.2 基于Oracle的技术 |
1.3.3 基于J2EE的计算技术 |
1.3.4 构件技术 |
1.3.5 UI技术 |
1.3.6 可信的WebService技术 |
1.3.7 手机终端操作系统技术 |
1.3.8 XML技术 |
1.3.9 OBD技术及终端设备介绍 |
1.3.10 数据存储 |
第二章 系统方案 |
2.1 方案设计原则 |
2.2 系统特点描述 |
2.2.1 中间件的信息交换 |
2.2.2 海量存储采集数据 |
2.2.3 网格缓存地理信息名址转换技术 |
2.2.4 多源地图集成 |
2.3 系统架构 |
2.3.1 逻辑架构 |
2.3.2 拓扑结构 |
2.3.3 安全性设计 |
2.4 系统功能设计 |
2.4.1 车辆调度平台功能 |
2.4.2 巡修和救援管理平台功能 |
2.4.3 手机端功能 |
2.4.4 与呼叫中心对接 |
第三章 实施方案和质保体系 |
3.1 实施方案 |
3.1.1 项目实施的内容描述 |
3.1.2 质保 |
3.2 系统安全措施 |
3.2.1 设计原则 |
3.2.2 安全建设方案 |
3.2.3 安全技术部署方案 |
3.3 项目验收方案 |
3.3.1 系统调试阶段 |
3.3.2 系统验收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
4.1 存在问题 |
4.2 客户服务 |
4.2.1 客户培训 |
4.2.2 技术支持方案 |
4.2.3 系统出现故障后的技术服务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分布式存储的数据中心虚拟化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数据中心基础建设发展现状 |
1.3.2 服务器虚拟化和软件定义存储发展现状 |
1.3.3 高校数据中心虚拟化环境建设发展情况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主要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分析 |
2.1 虚拟化技术分析 |
2.1.1 虚拟化技术简介 |
2.1.2 虚拟化技术发展体系 |
2.1.3 虚拟化对象模型 |
2.1.4 虚拟化技术应用 |
2.2 数据中心存储技术分析 |
2.2.1 传统存储技术简介及发展 |
2.2.2 分布式存储架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中心现状和需求分析 |
3.1 数据中心概况 |
3.2 数据中心建设现状 |
3.2.1 服务器群建设 |
3.2.2 共享存储环境建设 |
3.3 数据中心运行情况分析 |
3.3.1 分析思路 |
3.3.2 服务器群运行情况 |
3.3.3 共享存储使用情况 |
3.4 数据中心虚拟化建设需求 |
3.4.1 技术及管理中待解决问题 |
3.4.2 问题解决思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虚拟化平台系统设计 |
4.1 总体设计原则 |
4.2 虚拟化总体环境设计 |
4.2.1 虚拟化架构选型 |
4.2.2 虚拟化环境总体架构 |
4.3 服务器虚拟化集群设计 |
4.3.1 设计目标 |
4.3.2 虚拟化基础架构 |
4.3.3 虚拟化管理平台设计 |
4.3.4 虚拟化集群设计 |
4.4 分布式共享存储环境设计 |
4.4.1 设计目标 |
4.4.2 分布式存储架构设计 |
4.4.3 存储网络设计 |
4.4.4 存储器缓存效率及容量设计 |
4.4.5 存储环境可靠性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虚拟化平台实施过程 |
5.1 实施原则及流程 |
5.1.1 虚拟化平台实施原则 |
5.1.2 总体实施流程 |
5.2 服务器虚拟化和集群实现 |
5.2.1 部署资料及支撑服务 |
5.2.2 建立虚拟化单元 |
5.2.3 部署虚拟化管理平台 |
5.2.4 建立集群和可靠性配置 |
5.3 分布式存储架构实现 |
5.3.1 建立存储网络 |
5.3.2 启用分布式存储集群 |
5.3.3 建立共享存储的虚拟磁盘组 |
5.3.4 创建存储集群故障域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验证测试及评估 |
6.1 验证目标及测试内容 |
6.1.1 验证测试目标 |
6.1.2 测试内容模块 |
6.1.3 测试项目设计 |
6.2 验证测试流程 |
6.2.1 虚拟化集群机能测试 |
6.2.2 虚拟机业务管理测试 |
6.2.3 存储业务管理测试 |
6.2.4 验证测试结论 |
6.3 系统实施效果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就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6)共享模式下的个性化商品交易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共享经济”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O2O平台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
2.1 JavaEE设计模式 |
2.2 SpringCloud微服务架构 |
2.3 SpringBoot框架 |
2.4 数据挖掘技术 |
2.5 其它相关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模块功能需求分析 |
3.2.1 门户交互微服务需求分析 |
3.2.2 交易共享微服务需求分析 |
3.2.3 后台管理微服务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用例图分析 |
4.2 系统总体架构 |
4.2.1 系统架构图设计 |
4.2.2 网络拓扑图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选择 |
4.3.2 数据库E-R图 |
4.3.3 数据库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与测试 |
5.1 开发环境搭建 |
5.1.1 系统环境配置 |
5.1.2 SpringCloud体系构建 |
5.2 交易共享微服务的实现 |
5.2.1 用户充值接口实现 |
5.2.2 订单创建接口实现 |
5.3 后台管理微服务的实现 |
5.3.1 商品管理接口的实现 |
5.3.2 账户管理接口的实现 |
5.3.3 单点登录接口的实现 |
5.4 门户交互微服务的实现 |
5.4.1 平台首页实现 |
5.4.2 商品详情页实现 |
5.4.3 账户管理页实现 |
5.5 缓存服务实现 |
5.6 系统性能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虚拟化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虚拟化技术发展背景及趋势 |
1.2 研究意义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做的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虚拟化技术研究及分析 |
2.1 网络虚拟化技术 |
2.1.1 Vlan相关概念及分类 |
2.1.2 VPN相关概念及分类 |
2.1.3 网络交换机虚拟化概念及分类 |
2.2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
2.2.1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概念及分类 |
2.2.2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分析 |
2.2.3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优势 |
3 网络虚拟化的分析及实现 |
3.1 网络系统现状分析 |
3.2 网络系统虚拟化架构 |
3.3 网络核心交换机选择 |
3.4 网络虚拟化技术实际应用 |
3.4.1 VLAN技术的应用 |
3.4.2 核心交换机虚拟化应用 |
3.4.3 网络虚拟化实施后的验证 |
3.5 网络安全策略应用 |
3.5.1 网关之间建立VPN隧道 |
3.5.2 移动端与网关间建立VPN隧道 |
3.5.3 建立ACL访问控制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4 服务器虚拟化的分析及实现 |
4.1 服务器应用现状分析 |
4.2 服务器虚拟化系统规划 |
4.3 服务器虚拟化系统实现 |
4.3.1 服务器虚拟化系统组成 |
4.3.2 服务器网卡规划 |
4.3.3 服务器及存储系统规划 |
4.3.4 虚拟化管理平台 |
4.3.5 本地保护及业务连续性设计 |
4.4 服务器虚拟化的实际应用 |
4.4.1 XenServer系统平台搭建及管理 |
4.4.2 XenServer对存储、网络、虚拟机的管理 |
4.4.3 实现服务器虚拟化的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智慧煤矿2025情景目标和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智慧矿山概念、内涵及组成 |
1.1 智慧矿山定义及内涵 |
1.2 智慧煤矿构成 |
2 2025年智慧煤矿目标及情景描述 |
2.1 智慧煤矿目标 |
2.2 2025年智慧矿山情景 |
3 智慧煤矿关键技术及发展路径 |
3.1 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支撑的智慧矿山 |
3.1.1 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平台 |
3.1.2 大数据处理及人工智能技术 |
3.1.3 云计算技术 |
3.2 建立智慧煤矿八大系统 |
3.2.1 基于北斗系统的精准地质信息系统 |
3.2.2 智能矿井通风排运系统 |
3.2.3 危险源智能预警和消灾系统 |
3.2.4 智能快速掘进和采准系统 |
3.2.5 机器人化智能开采系统 |
3.2.6 矿井全工位设备设施健康智能管理系统 |
3.2.7 矿山绿色开发与生态再造系统 |
3.2.8 智慧煤矿集中管理系统 |
3.3 智慧煤矿评价和技术标准体系 |
4 结论 |
(9)基于KVM的虚拟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KVM虚拟化技术概述 |
二、KVM与QEMU、libvirt组件关系 |
2.1 KVM与QEMU的关系 |
2.2 KVM与libvirt的关系 |
三、KVM虚拟机部署 |
3.1环境检查及软件配置 |
3.2 VM操作系统实例化 |
3.2.1建立KVM虚拟磁盘镜像 |
3.2.2配置KVM虚拟网络 |
3.2.3部署KVM操作系统 |
四、KVM虚拟机三大存储模式 |
4.1基于文件系统的KVM存储 |
4.2基于设备的KVM存储 |
4.3基于使用KVM存储池 |
五、KVM技术在虚拟化中的优势 |
六、结语 |
(10)针对同驻威胁的云平台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贡献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贡献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础知识 |
2.1 虚拟化技术 |
2.1.1 虚拟化概念 |
2.1.2 虚拟化的优势 |
2.1.3 Xen虚拟化 |
2.2 虚拟机同驻检测方法 |
2.3 云计算体系架构 |
2.3.1 核心服务层 |
2.3.2 服务管理层 |
2.3.3 用户访问层 |
2.4 小结 |
第3章 同驻威胁 |
3.1 云计算环境下的同驻威胁模型 |
3.2 侵蚀虚拟边界的同驻威胁 |
3.2.1 虚拟机跳跃 |
3.2.2 虚拟机逃逸 |
3.2.3 迁移间隙 |
3.3 未侵蚀虚拟边界的同驻威胁 |
3.3.1 隐蔽信道 |
3.3.2 资源干扰 |
3.4 虚拟机洪泛攻击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隐蔽信道的同驻检测方法 |
4.1 云环境下的隐蔽信道 |
4.1.1 已知隐蔽信道 |
4.1.2 隐蔽信道模型 |
4.2 NEEDLEMAN-WUNSCH序列比对算法 |
4.3 基于内存总线冲突的隐蔽信道 |
4.3.1 原理 |
4.3.2 实现 |
4.4 基于LLC的隐蔽信道 |
4.4.1 原理 |
4.4.2 实现 |
4.5 同驻检测实验与分析 |
4.5.1 隐蔽信道传输正确率 |
4.5.2 同驻判定阈值计算 |
4.5.3 同驻检测效果评估 |
4.6 小结 |
第5章 商业云平台的同驻实现方法 |
5.1 基于后验概率的虚拟机洪泛方案 |
5.2 阿里云商用云平台 |
5.3 云结构探测 |
5.4 自动化同驻检测工具 |
5.4.1 功能设计 |
5.4.2 具体实现 |
5.5 同驻实验与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的总结 |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大型机网络图形化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云端设计与实现[D]. 张仁昊.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2]基于ArcGIS的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3]基于虚拟化和资源共享技术的智能云平台[D]. 何力.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车辆信息化管理ICT系统[D]. 李元鑫.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5]基于分布式存储的数据中心虚拟化平台设计与实现[D]. 潘宝春. 广西大学, 2018(06)
- [6]共享模式下的个性化商品交易平台设计与实现[D]. 张晨阳.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 [7]虚拟化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D]. 籍擎. 郑州大学, 2018(01)
- [8]智慧煤矿2025情景目标和发展路径[J]. 王国法,王虹,任怀伟,赵国瑞,庞义辉,杜毅博,张金虎,侯刚. 煤炭学报, 2018(02)
- [9]基于KVM的虚拟化技术研究[J]. 彭晓平,张雪坚,黄波. 中国新通信, 2017(20)
- [10]针对同驻威胁的云平台安全研究[D]. 付楠.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