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国际标准 引领世界乒坛(论文文献综述)
郭嘉星[1](2021)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声音的重要性,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话语。2013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提高国家话语权”的明确要求。2016年在全国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又一次阐述了国家话语权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我国的话语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中国话语要具有鲜明的立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顺应大势,深刻指出:“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中国体育工作从国家层面得以高度重视,中国体育强国建设成为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也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树立了旗帜。中国体育话语权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新中国体育赋予的宣传中国体育成就、弘扬中国体育精神、传承中国体育文化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党和人民寄予的展示中国繁荣强盛的伟大形象,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提升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地位和影响的时代重任。该文正是围绕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神圣使命和时代重任,着重从中国体育话语权及其影响力、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奥运会、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阶段、中国体育话语权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权阻碍和提升策略等五个方面,对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实质内涵、本质作用、发展规律、自身特点、成就贡献、困难挑战和未来愿景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精准详实的论证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内涵博大精深,具体体现在“真、柔、利、力”四个层面,主要是指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真功夫、软实力、高价值和原动力。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载体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突出表现效果是举办北京奥运会时的“举重若轻”和筹备北京冬奥会时的“巩固提高”。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规律与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一脉相承,先后经历了初步觉醒阶段、另起炉灶阶段、困难挑战并存阶段、积极进取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等五大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体育话语权开启新征程,担负起体育强国建设的新使命,实施“六大方略”,构建“四大体制”,体现出人民性、全局性、文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五个时代特点。分析中国体育话语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因素,不外乎来自国际、国内和自身三个方面,国际上反华势力的阴谋破坏和涉台问题的干扰捣乱,国内困难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文革”期间的停滞不前以及自身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和遇到困难挑战等。探索中国体育话语权提升策略,重点包括增强综合实力、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对外交流、扩大体育影响,创新体育法治、贡献中国智慧,加强体育教育、培养体育人才,适应时代需要、建设体育强国等五大具体措施。总结中国体育话语权70年的伟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展示中国体育成就,为祖国争光;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为祖国添彩;传播中国体育经验,为祖国增色。对未来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笔者充满信心、立足当下、放眼全球,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条思考建议,以冀中国体育话语权在新的征程上再创新佳绩,再铸新辉煌。
郑文强[2](2018)在《我国竞技体育政策及其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体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竞技体育建设是体育强国和体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在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和体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继续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背景下,竞技体育政策在竞技体育诸项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对竞技体育政策的研究就成为重中之重。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要加强政策引导,让竞技体育能够在正确合理的政策环境下顺利运行。我国的竞技体育政策从建国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策体系,正是这一体系才确保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研究我国竞技体育政策的变迁,不仅能够对我国竞技体育政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有利于建设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政策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按照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主线和时代背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政策的制定背景(含划分依据)、政策内容分析、政策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研究对竞技体育政策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定义,并构建了竞技体育政策的内容分析框架。研究结论:我国竞技体育政策的变迁可分为以下八个时期:过渡改造时期(1949—1956年)、初级探索与发展时期(1957—1965年)、灾难浩劫时期(1966—1976年)、拨乱反正、复苏发展时期(1977—1984年)、初步改革时期(1985—1993年)、“奥运模式”全面开启时期(1994—2000年)、走向辉煌时期(2001—2008)、迈向强国时期(2009—至今)。(1)过渡改造时期竞技体育政策是通过用运动竞赛来启动竞技体育开展,通过建章立制解决现实所需。(2)初级探索与发展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受政治路线的左右,政策发展具有倾向性,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3)灾难浩劫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政策发展史的最低谷,该时期竞技体育政策数量急剧锐减,政策功能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4)拨乱反正、复苏发展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是经过党中央及全国体委全面的拨乱反正才得以复苏发展起来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在该时期才能初步形成,开创了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局面。(5)在初步改革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主要是围绕以奥运为最高层次的战略所展开的改革,是由80年代的初步实施到90年代初的进一步深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后期我国全面开启“奥运争光模式”做了各方面的准备。(6)在“奥运模式”全面开启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是我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关键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体育发展的要求、竞技运动项目职业化道路的探索、“奥运争光计划”的全面实施、中国体育法制化道路的建设,使得竞技体育政策突破了80年代体制框架的束缚,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方向发展,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7)在走向辉煌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中,竞技体育政策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进行,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顶峰,使我国真正步入世界体育大国行列。(8)在迈向强国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中,体育的全球化及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也对竞技体育政策的提出更高的要求,政策倾向致力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均衡发展,竞技体育政策将会在推动群众体育发展、促进体育强国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9)从建国至今的竞技体育政策整体变迁中,政策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程度的高峰和低谷,政策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竞赛和管理政策数量多、内容丰富,而选材和训练政策一直较少。因此,在今后的竞技体育政策发展中,我国将必然加强运动员选材和训练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提升选材和训练政策的科学性,适度放缓竞赛和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即运动员选材政策重制定、落实,训练政策重效益、质量,竞赛和管理政策重协调配合的政策发展趋势。
唐逢时[3](2018)在《校园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师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学校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专家学者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调查、案例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从四个方面:○1高水平运动队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2阳光水平运动队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3学生社团体育竞赛活动;○4学校运动会,探讨了校园体育竞赛对学校校园文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水平运动队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引领了校园公平竞争、顽强拼搏的精神氛围;提高了学校对外声望;推动了学校相应体育项目的开展等方面。2.阳光运动队对学校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激励具有体育特长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推动形成有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3.学生社团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最为重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公平正义精神;为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提供机会和平台;完善竞赛规章制度、打造特色体育赛事;根据学生需要建设新的运动场所等方面。4.校运动会是学校重大的集体性体育竞赛活动,是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展示了学校文化;促进了各个院系单位的沟通交流;传承了学校体育传统等方面。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给出下列研究建议:1.在高水平运动队层面,要重点做好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宣传工作,依托高水平运动队推动相应体育项目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2.在阳光运动队层面,加强阳光队在校内的宣传,吸引广大具有体育特长的同学积极主动参与阳光运动队,建成特色阳光运动队。3.在社团体育竞赛活动层面,要不断改进各项赛事的竞赛规则,丰富比赛的项目、形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4.在校运会层面,要注重校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展示功能,将校运会作为全校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校运会传承传统的田径体育项目。
荆雯[4](2014)在《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乒乓球运动在我国谓之曰“国球”,它像一个社会符号一样在国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乒乓球运动项目竞争力强,在国际乒坛上占有极其重要的领衔位置,无可撼动。作为乒乓大国的中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重任。在乒乓球运动发展过程当中应当充分的清醒认识到我国对乒乓球运动的占据和垄断对其项目本身的发展来说并非一件益事,运动项目没有国界,它应该是普世的、服务于世界人民的。当下要实现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提升对其文化层面的觉知,将推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手段由器物、技术、制度等提升到文化层面。本研究首先对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其次是进行逻辑衍生的宏观概念分析,即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的衍生过程;再次是通过三分法对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逐一进行分析;第四是通过乒乓球运动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例的解构,用以分析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各层面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最后是对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发展的总结与未来发展脉络的呈现。本研究的主体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概念衍生,即阐述乒乓球运动文化的衍生过程,由第3章组成。乒乓球运动的硬实力发展有目共睹,而软实力发展、文化挖掘相对较弱,硬实力与软实力的非均衡发展更凸显了对于乒乓球运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强调了重要性之后,本部分递进式的解析乒乓球运动文化软实力的衍生过程,即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乒乓文化软实力这四个层级是通过相互交融而又层层递进的关系衍生出来的。第二部分是理论视角,即从文化三分法视角阐述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发展,由第4章组成。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的经典划分使文化更具层次性。本论文从乒乓球运动的器物背后所掩饰的物质文化、制度背后所依托的制度文化、精神背后所彰显的精神文化入手,对乒乓球运动文化各层面进行深描和剖析,并试图呈现出乒乓球运动物质、制度、精神背后所隐匿的文化样态以及实现这些文化“自知之明”的具体观点。第三部分是个案分析,即对现代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挖掘与阐释,由第5章组成。在概念衍生、理论视角的构建以及个案分析中,发掘乒乓球运动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性。文化是无形的,要追寻文化的踪迹总是要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例中析出的。通过挖掘典型事件中所呈现出的物质、制度、精神及其文化表现形式,让人们在认识乒乓球运动文化的道路上有所觉知,从观念上意识到乒乓球运动文化发展中的自在、自为、自觉、自信。第四部分是理论凝练,即对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的觉知及其文化复兴脉络的梳理,由第6章组成。通过论述得出文化是乒乓球运动复兴的根基,并总结对乒乓球运动各层面文化的觉知,使对乒乓球运动的文化发展经历自为、自在、自觉、自信并最终走向自强的认识由“应然”向“实然”转变。
许红菊[5](2012)在《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依据现代修辞学的观点,只要是在运用语言,就涉及到修辞的问题,修辞即等同于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汉语词汇的发展与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词义的演变、词语形式的产生及替换等都是在修辞的作用和影响下发生的。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探索修辞对词汇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课题。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建立了汉语修辞影响词汇发展的理论体系;(2)论述了各种具体修辞方式及修辞现象影响词汇发展的原理和表现;(3)考察了具体词汇在修辞作用下的历时演变过程,并对同一修辞方式作用下的词汇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搜集、归纳和总结;(4)对修辞影响词汇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全文共有12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材料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对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的理论总述,包括“修辞理论基础”、“汉语词汇发展理论基础”、“语言运用、修辞创新、词汇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修辞现象转化为词汇现象的条件和过程”等。接着我们分为积极修辞和一般性修辞上下两篇对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加以了论述。第三章到第八章为上篇,分别论述了夸张、移就、转类、仿拟、双关、断取、连及、通感这八种积极修辞方式与汉语词汇发展的关系。第九章到第十一章为下篇,分别从“词语的搭配组合”、“句式的选用”、“汉语韵律修辞”三个方面论述了一般性修辞对词汇发展的影响。最后一章为总结,包括研究得出的结论、修辞影响词汇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次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建立了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修辞影响词汇发展的体系。本文将“修辞”定义为“语言的运用”,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全文,做到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一致性。首次将一般性修辞对词汇发展的影响也纳入到修辞影响词汇发展的体系中,以期构建完整的修辞影响词汇发展的系统。积极修辞部分作为对前人研究的补充重点考察了以往在词汇发展方面被关注不多的辞格,如夸张、双关、移就、断取、连及等等。2.注重从历时角度描述揭示修辞影响词汇发展的具体过程。本文不仅仅限于将各种修辞方式作用下的词汇现象进行罗列归类,而是致力于探索具体词汇在修辞作用下的动态演变历程,以词汇发展各个阶段的历时语料作为依据,注意对修辞行为发生伊始时的原始语境的挖掘,力求将修辞作用下的具体词汇发展演变过程客观呈现出来。3.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提出了具有一定新意的观点和想法。如我们主张将动词、形容词在词形不变即不增加任何形式标记的前提下用作主宾语且意义发生变化的情况视作为动词、形容词转类为名词,并将这种类型纳入到修辞转类的范畴。又如我们对仿拟修辞与仿拟造词法加以了区分,认为两者在运用的目的与动机、创造出的形式的性质、概念表达的情况、关联类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由此而导致它们影响词汇发展的方式、过程和程度均有所不同。我们指出仿拟造词法是由仿拟修辞发展而来的,其近些年来的盛行有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并预测其在未来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还对过去认为的一些双关影响词义发展的例证加以了否定,指出它们要么是通过隐喻引申形成的,要么只是象征意义而并非词汇本身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双关影响词汇发展的条件和范围,并以具体例证论证了真正由双关引起的词汇发展的现象。关于“连及”修辞现象,我们分析了其与偏义复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指出不是所有的偏义复词都是由“连及”发展而来的。如“动静”一词就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存在一个“连及”的过程,它实际上是由反义并列词组通过概括正反两极的意义固化而来的,“动静”偏义是在其已经完成词汇化以后。我们还首次把韵律因素纳入到修辞影响词汇发展的体系中,将韵律修辞分为了积极韵律修辞和一般性韵律修辞,并分别对它们影响词汇发展的情况加以了分析与论述。
姚荣奇[6](2011)在《对我国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建设与发展状况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乒乓球队始终站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最高峰,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从世锦赛到奥运会,中国乒乓球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保持长盛不衰,培养出了众多的世界冠军和大批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这与中国乒乓球队勇于创新、艰苦奋斗训练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但我们更要清楚地看到在各大赛开始前国家级乒乓球训练基地给予中国乒乓球队的大力支持,他们所提供的封闭训练对辉煌成绩的取得起到很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一批国家级的训练基地先后建立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更是加快了建设速度,我国的乒乓球训练基地建设也得到同样的发展。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以及征得专家的建议后,本文对我国的乒乓球训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主要从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的分类、布局以及基地的服务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以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推理法等,对其中的6个基地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获得的有效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了相关结论:1从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来看,我国的乒乓球训练基地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备战国内外重大赛事,推动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2我国的乒乓球训练基地在布局上呈现出区域性、季节性的特征,但基地只覆盖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3我国的乒乓球训练基地在住宿条件、场地器材、膳食条件和后勤管理等方面可以满足国家队训练的需要。4基地在科研服务方面,明显满足不了现代运动训练的要求,相比基地的硬件设施而言,基地在科研设施、科研服务以及科研人员配备上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现象。5我国大多数基地没有自己的信息获得和收集部门,在基地训练的乒乓球队伍获得新信息等方面的途径少。
吴明华[7](2011)在《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契合长株潭城市群对低碳经济增长方式的追求,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体育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凸现出来。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进行一体化统筹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为政府相关部门选择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以及保障措施等提供参考意见,为相关科研人员和从业人员获得更大的成果做前期铺垫,其意义重大。本研究以“中部崛起”的为背景,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角度,以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为研究支撑,以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为主要方法,从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入手,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体育资源、体育市场以及体育消费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梳理了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对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进行了探索。本研究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具有独特的环境特色,区域内体育场地、体育传媒和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为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长株潭城市群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体育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实物型消费。基本形成了以健身娱乐、体育传媒、体育彩票、体育中介、体育用品为主体、辅之以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体育市场的产业体系,投资主体逐步趋于多元化。从GDP比重的角度看,湖南体育产业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城市群具有极化效应、区域创新功能、城市群对周边地区有辐射带动作用、有助于城市间功能互补。区域经济有关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体育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的发展机遇:国家开始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性上升;“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拓展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给体育产业提供了发展机会;湖南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给体育产业带来繁荣。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面临的挑战:体育消费因素制约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规范化程度较低影响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滞后导致政府宏观管理缺失;对体育产业的认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模糊了体育产业的地位。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的优势: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拥有丰富的无形资产资源和较好的体育产业基础;体育传媒产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体育彩票发行记录不断刷新;体育中介行业特色明显。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的劣势:体育产业整体规模较小;体育资源整合程度较低;体育产业筹资方式需要创新;缺乏本土体育品牌;缺乏复合型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外部环境看,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体育产业的机遇大于挑战,从内部条件看,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的优势胜于劣势,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适宜采用增长性战略。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运用了“两型社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视角探讨城市群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引进了“业态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城市群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环境和现状进行战略分析,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文本;在研究中论述了体育产业与湖南“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增长极”区域体育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的内涵,提出了在“两型社会”试验区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体育产业运行机制”的设想,强调了模糊“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之间的界限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危害性。
于洋[8](2009)在《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持乒乓球项目后备人才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乒乓球项目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教结合”发展的历史审视,在全面客观分析我国乒乓球“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体育发展趋势和项目要求,系统性的提出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模式的构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实施的“体教结合”工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受到体育和教育系统管理体制、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制约,两部门各自依据自身的资源等优势实施各种形式的“体教结合”培养方式,由于未能实现体教两部门在组织管理等重要因素上的真正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2、当前体育和教育系统乒乓球项目“体教结合”实施现状是,项目发展受到重视,运动训练条件能够满足需要,体育部门在项目经费投入、赛事安排、培训制度方面有较大优势,但教练员学历结构和科研能力尚待加强,运动员对文化学习重视不够;教育系统办队形式多元化,但办队目标不够全面,项目经费投入不足,赛事较少,招生方法尚待完善,教练员训练组织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但执教能力不足,运动员训练总时较短,训练目标定位不高。3、乒乓球“体教结合”培养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是,高考制度使“体教结合”面临“瓶颈”;体教两系统忽视对自身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加强与建设;两部门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差异;管理体制障碍无法形成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和谐局面;体教竞赛体系的相对独立影响了比赛沟通和交流;观念与认识的不足造成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证;办队经费的欠缺,以及体教两部门教练员与教师在科研和职教水平上的不足,影响了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4、“体教结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明确了评价指标的组成和权重,指出“体教结合”影响因素依次是体教两部门的制度政策和组织支持、项目发展和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外部运行环境的影响和运动员个人努力。5、乒乓球“体教结合”的领导体制是在“体教联办”思想下的“体教领导工作小组”,并以“体教联席会议制度”的管理方式开展工作,在培养主体的结构上,确立了以培养乒乓球师资、管理和科研人员等为主要目标的两类主体,以及以培养优秀乒乓球竞技人才为主的三类主体,在培养目标上表现为三个层次,即高端竞技型人才、全面复合型人才和基础技能型人才。6、训练体系由专业队、俱乐部的专业化训练体系与体育院系和高校高水平队训练体系共同构成,相互依托补充,强调初级训练阶段的共同培养,中级训练阶段的人才合理流动以及高级阶段的相互竞争。7、竞赛体系构建以体育系统竞赛体系为赛事主要平台,鼓励教育系统高校和中小学的积极加入,促进高校加入乒协各级俱乐部联赛,增加初、高中阶段乒乓球赛事数量,加大体育系统对教育系统中成绩优异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力度和范围,保证乒乓球“体教结合"竞赛体系的完备和人才选拔的高效全面。8、乒乓球项目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工作的发展策略主要有:加强体制建设,促进和保证乒乓球项目发展长盛不衰;促进两部门合作,共同推进乒乓球“体教结合”工作新局面;明确培养目标,实现乒乓球项目发展“体教结合”的共赢局面;加大资金投入,保证乒乓球项目和后备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强化科学训练,合理解决乒乓球“体教结合”发展中的“学训矛盾”;注重培养交流,全面提高教练员综合能力和水平;加强监督管理,促进“体教双优”人才选拔制度的真正落实。
张金桥,史兵,雷敏,马连鹏,原伍长,龚军[9](2008)在《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运用文献综述、调查访问、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对陕西省体育产业现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陕西省体育产业从小到大,稳步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品种丰富、门类齐全、具备一定规模的体育消费市场体系。但陕西省体育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结合陕西省省情,提出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出相关的发展对策。
魏萍[10](2006)在《我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标准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无论是对于技术本身,还是经济贸易,技术标准的作用均举足轻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技术标准竞争,尤其是国际标准己成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和产品质量仲裁的准则,更加使得许多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主动权、发言权,并竭力在国际标准中反映本国的要求,体现本国利益。知识经济下很多实例都证明了标准竞争已经成为了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控制了标准就意味着控制了市场,掌握了产业发展的节奏和方向。本文作者从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切入,深入探究技术标准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技术标准发展战略与推进模式。文章首先从基本的概念出发,引出技术标准这一主题,然后从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分析技术标准经济学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内外技术标准战略的动因,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接着,在界定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基础上,探讨企业在技术标准定位、竞争以及形成后的战略选择。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实际,提出了我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提出了构筑“政府一行业协会—企业”三维度推进模式的设想和建议,最后具体分析729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技术标准现状,提出了符合729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标准战略。
二、创建国际标准 引领世界乒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建国际标准 引领世界乒坛(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建国70载,体育强中国 |
1.1.2 立在新潮头,奋斗新时代 |
1.1.3 用好体育指挥棒,建设体育新强国 |
1.1.4 小结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3.3 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权力”与“权利” |
2.1.1 “权力” |
2.1.2 “权利” |
2.2 “话语”与“话语权” |
2.2.1 “话语”的概念界定 |
2.2.2 “话语权”的起源与发展 |
2.2.3 “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
2.3 “体育话语权” |
2.3.1 “体育话语权”的概念界定 |
2.3.2 “体育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
2.3.3 “体育话语权”的重要作用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历史研究法 |
3.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3.3.1 研究创新 |
3.3.2 研究不足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4.1 中国体育话语权及其构成要素 |
4.1.1 中国体育话语权内涵 |
4.1.2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真” |
4.1.3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柔” |
4.1.4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利” |
4.1.5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力” |
4.1.6 小结 |
4.2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奥运会 |
4.2.1 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会 |
4.2.2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举重若轻” |
4.2.3 展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 |
4.2.4 小结 |
4.3 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阶段划分 |
4.3.1 初步觉醒阶段(1949—1958 年) |
4.3.2 另起炉灶阶段(1958—1978 年) |
4.3.3 困难挑战并存阶段(1978—1990 年) |
4.3.4 积极进取阶段(1990—2001 年) |
4.3.5 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2 年) |
4.3.6 小结 |
4.4 中国体育话语权新时代 |
4.4.1 新时代伟大历史发展新阶段 |
4.4.2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任务 |
4.4.3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特点 |
4.4.4 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新道路 |
4.4.5 小结 |
4.5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阻碍和提升策略 |
4.5.1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发展阻碍 |
4.5.2 中国体育话语权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
4.5.3 中国体育话语权提升策略 |
4.5.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中国体育话语权展示中国体育成就,为祖国争光 |
5.1.2 中国体育话语权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为祖国添彩 |
5.1.3 中国体育话语权传播中国体育经验,为祖国增色 |
5.1.4 小结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我国竞技体育政策及其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综述 |
1.4.1 对国外相关竞技体育政策及其变迁的研究 |
1.4.2 国内对竞技体育政策及其变迁的研究 |
1.4.3 政策概念及相关分析理论的研究 |
1.4.4 国内外对政策变迁概念的界定研究 |
1.5 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 |
1.5.1 理论视角 |
1.5.2 分析框架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内容分析法 |
2.2.3 历史研究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过渡改造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1949-1956年) |
3.1.1 竞技体育政策制定背景 |
3.1.2 竞技体育政策内容分析 |
3.1.3 竞技体育政策的特点 |
3.1.4 小结 |
3.2 初级探索与发展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1957-1965年) |
3.2.1 竞技体育政策制定的背景 |
3.2.2 竞技体育政策内容分析 |
3.2.3 竞技体育政策特点 |
3.2.4 小结 |
3.3 灾难浩劫时期—竞技体育政策的锐减与变质(1966—1976年) |
3.3.1 竞技体育政策制定背景 |
3.3.2 竞技体育政策内容分析 |
3.3.3 竞技体育政策特点 |
3.3.4 小结 |
3.4 拨乱反正、复苏发展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1977—1984年) |
3.4.1 竞技体育政策制定背景 |
3.4.2 竞技体育政策内容分析 |
3.4.3 竞技体育政策特点 |
3.4.4 小结 |
3.5 初步改革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1985—1993年) |
3.5.1 竞技体育政策制定的背景 |
3.5.2 竞技体育政策内容分析 |
3.5.3 竞技体育政策特点 |
3.5.4 小结 |
3.6 “奥运模式”全面开启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1994—2000年) |
3.6.1 竞技体育政策制定背景 |
3.6.2 竞技体育政策内容分析 |
3.6.3 竞技体育政策特点 |
3.6.4 小结 |
3.7 走向辉煌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2001—2008) |
3.7.1 竞技体育政策制定背景 |
3.7.2 竞技体育政策内容分析 |
3.7.3 竞技体育政策特点 |
3.7.4 小结 |
3.8 迈向强国时期的竞技体育政策(2009—至今) |
3.8.1 竞技体育政策制定背景 |
3.8.2 竞技体育政策内容分析 |
3.8.3 竞技体育政策特点 |
3.8.4 小结 |
3.9 我国竞技体育政策变迁的总体脉络及趋势分析 |
4 结论 |
5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附录 7 |
附录 8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3)校园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学校体育竞赛概述 |
1.2.2 校园文化概述 |
1.2.3 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1.2.4 校园文化对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影响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水平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2.1 高水平运动队概述 |
2.2 高水平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2.2.1 提高学校声望和影响力 |
2.2.2 促进形成高校特色体育氛围 |
2.2.3 维持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 |
2.2.4 促进高校间的校际交流 |
2.2.5 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回校参加活动对形成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
2.3 小结与建议 |
2.3.1 小结 |
2.3.2 建议 |
第三章 阳光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3.1 阳光运动队概述 |
3.2 阳光运动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3.2.1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
3.2.2 促进参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
3.2.3 促进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 |
3.2.4 提高学校阳光体育的影响力 |
3.3 小结与建议 |
3.3.1 小结 |
3.3.2 建议 |
第四章 社团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4.1 社团体育竞赛活动概述 |
4.2 社团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4.2.1 促进健康意识的培养 |
4.2.2 推广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 |
4.2.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
4.2.4 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公平意识、人权意识 |
4.2.5 增进同学间的关系和师生间的交流 |
4.2.6 对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
4.2.7 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
4.2.8 推动形成学校运动氛围、促进建设学校基础体育健身设施 |
4.3 小结与建议 |
4.3.1 小结 |
4.3.2 建议 |
第五章 校运会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5.1 学校运动会概述 |
5.2 上海交通大学校运会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5.2.1 开幕式的校园文化展示功能 |
5.2.2 培养团队合作、集体主义精神 |
5.2.3 传承传统体育的作用 |
5.2.4 对形成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 |
5.3 小结与建议 |
5.3.1 小结 |
5.3.2 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高水平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6.1.2 阳光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6.1.3 社团体育竞赛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6.1.4 学校运动会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
6.2 建议 |
6.2.1 对高水平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的建议 |
6.2.2 对阳光运动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的建议 |
6.2.3 对社团体育竞赛活动的建议 |
6.2.4 对校运会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缘由 |
1.2.1 国家的文化战略部署 |
1.2.2 由器物到文化的提升 |
1.2.3 本人的文化研究情结 |
1.3 研究意义 |
2 基础理论阐释 |
2.1 国内外关于文化和体育文化研究现状概述 |
2.1.1 国外关于文化及体育文化的概述 |
2.1.2 国内关于文化及体育文化的概述 |
2.2 国内关于乒乓球运动的研究现状的综述 |
2.2.1 2000-2012 年间 CNKI 文献检索元分析 |
2.2.2 乒乓球文化及价值相关研究的文本分析 |
2.2.3 国内关于乒乓球运动的研究现状总结 |
2.3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2.3.1 乒乓球运动 |
2.3.2 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 |
2.3.3 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 |
2.3.4 文化自觉与乒乓球文化自觉 |
2.3.5 文化自信和乒乓球文化自信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资料法 |
2.4.2 逻辑分析法 |
2.4.3 专家访谈法 |
2.4.4 个案分析法 |
2.5 研究思路框架 |
2.6 研究创新与有待进一步研究与突破的问题 |
3 宏观分析——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软实力的衍生过程 |
3.1 乒乓球运动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发展 |
3.2 层级递进关系中衍生出的乒乓文化软实力 |
3.2.1 由软实力到乒乓球运动文化软实力解构框架的构建 |
3.2.2 由软实力到乒乓文化软实力的层级递进解析 |
3.3 小结 |
4 中观分析——基于文化三分法视角的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发展 |
4.1 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的结构 |
4.2 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物质文化层发展 |
4.2.1 乒乓球运动项目本身的起源和发展 |
4.2.2 乒乓球运动器材的发展历程 |
4.2.3 乒乓球赛事所衍生出的物质文化——以世乒赛邮票为例 |
4.3 乒乓球运动的制度文化层发展 |
4.3.1 乒乓球运动规则的更迭 |
4.3.2 我国乒乓球运动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 |
4.3.3 乒乓球运动员的人才选拔制度 |
4.3.4 乒乓球运动礼仪 |
4.4 乒乓球运动的精神文化层发展 |
4.4.1 体育精神与乒乓精神 |
4.4.2 打开国门的国球情结 |
4.4.3 非金牌即失败的金牌情结 |
4.4.4 针对非均衡发展的“大乒乓球观” |
4.4.5 国乒的第三次创业理念 |
4.5 小结 |
5 微观分析——个案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挖掘与阐释 |
5.1 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创建与文化 |
5.1.1 中国乒乓球学院与体育文化软实力 |
5.1.2 从中国乒乓球学院看我国乒乓球运动文化的发展 |
5.1.3 小结 |
5.2 《谁是球王》的草根乒乓球运动与文化 |
5.2.1 塑造草根英雄的平台——“谁是球王” |
5.2.2 从《谁是球王》看我国乒乓球运动文化发展 |
5.2.3 小结 |
5.3 第50 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女团决赛的辩证逻辑与文化 |
5.3.1 第 50 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中的辩证逻辑 |
5.3.2 辩证逻辑视角下的乒乓球运动文化发展 |
5.3.3 小结 |
6 理论凝练——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的觉知及发展脉络 |
6.1 重新认识——文化是乒乓球运动推广的根基 |
6.2 对乒乓球运动各层面文化发展的觉知 |
6.2.1 物质层面——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 |
6.2.2 制度层面——由“规范”向“限制”再向“规范”的转变 |
6.2.3 精神层面——由“我”向“群”,由“种意识”向“类意识”的转变 |
6.3 对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未来发展道路的理论脉络梳理 |
6.3.1 构建乒乓球文化自觉——觉醒、客观、担当 |
6.3.2 树立乒乓球文化自信——传承、开放、超越 |
6.4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一览 |
致谢 |
(5)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材料与语料来源 |
2 理论总述: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 |
2.1 修辞理论基础 |
2.2 词汇发展理论基础 |
2.3 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的关系 |
上篇:积极修辞与词汇发展 |
3 夸张与词汇发展 |
3.1 夸张辞格概述 |
3.2 夸张的分类 |
3.3 夸张辞格与词汇发展的关系 |
3.4 小结 |
4 移就与词汇发展 |
4.1 移就辞格概述 |
4.2 “移就”对词汇发展的影响 |
5 转类与词汇发展 |
5.1 “转类”辞格概述 |
5.2 “转类”修辞的具体类型 |
5.3 “转类”对词汇发展的影响 |
6 仿拟与词汇发展 |
6.1 仿拟辞格概述 |
6.2 仿词修辞研究 |
6.3 仿词修辞对词汇发展的影响 |
6.4 从仿词修辞到仿词造词法 |
6.5 小结 |
7 双关与词汇发展 |
7.1 双关辞格的基本介绍 |
7.2 “双关”的类型 |
7.3 “双关”与词汇发展 |
8 其它积极修辞方式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
8.1 断取与词汇发展 |
8.2 连及与词汇发展 |
8.3 通感与词汇发展 |
下篇:一般性修辞与词汇发展 |
9 词语的搭配组合与词汇发展 |
9.1 词语搭配组合概说 |
9.2 词语的搭配组合与汉语词汇发展 |
10 汉语句式的选用与词汇发展 |
10.1 一般性修辞之汉语句式的选用 |
10.2 句式的选用影响词汇发展的原理 |
10.3 “有”字句与词汇发展 |
10.4 连动句式与词汇发展 |
11 汉语韵律修辞与词汇发展 |
11.1 汉语韵律修辞概说 |
11.2 韵律修辞与汉语词汇发展 |
12 结语 |
12.1 本课题研究的两个结论 |
12.2 汉语修辞影响词汇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
12.3 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 2 “夸张”词汇发展表 |
附录 3 “移就”词汇发展表 |
附录 4 “转类”词汇发展表 |
附录 5 “仿拟”词汇发展表 |
(6)对我国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建设与发展状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与建设训练基地的目的分析 |
4.1.1 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
4.1.2 我国建设乒乓球训练基地的目的 |
4.2 国家队乒乓球训练基地的基本状况概况 |
4.2.1 训练基地的分布与规模 |
4.2.2 目前我国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的分类 |
4.3 我国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的布局及其特征 |
4.3.1 我国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的布局 |
4.3.2 影响我国乒乓球训练基地布局的因素 |
4.3.4 我国乒乓球训练基地布局的特征 |
4.4 我国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的服务及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
4.4.1 基地的场馆设施方面 |
4.4.2 基地的后勤保障方面 |
4.4.3 基地的科研服务方面 |
4.5 基地的经费来源和后续发展 |
4.5.1 基地的经费来源 |
4.5.2 基地的后续发展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7)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假设 |
1.7 本研究的贡献 |
1.8 几个概念的界定 |
小结 |
2.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环境 |
2.1 长株潭城市群的形成 |
2.2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 |
2.3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环境特色 |
2.4 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历程 |
2.5 湖南省体育产业现状 |
小结 |
3.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资源及其评价 |
3.1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场地资源 |
3.2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媒体资源分析 |
3.3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旅游资源分析 |
小结 |
4.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市场及其评价 |
4.1 体育市场概述 |
4.2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市场及其评价 |
小结 |
5. 长株潭城市群居民体育消费状况分析 |
5.1 体育消费概述 |
5.2 湖南省居民体育消费潜力分析 |
5.3 长株潭城市群居民体育消费状况 |
小结 |
6. 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的战略思考 |
6.1 现代体育产业的定位及特征 |
6.2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体制创新切入点的选择 |
6.3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的行业关联链式反应方式的选择 |
6.4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模式选择 |
小结 |
7.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方案 |
7.1 指导思想 |
7.2 战略目标 |
7.3 战略重点 |
7.4 战略措施 |
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表 |
2. 调查使用的表格 |
3. 专家访谈使用的表格 |
4.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8)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文献综述 |
2.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转变 |
2.2 关于"体教结合"产生和政策沿袭的历史背景 |
2.3 "体教结合"发展的现状及模式 |
2.4 "体教结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3 研究总体设计 |
3.1 研究目的意义 |
3.2 理论基础 |
3.2.1 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 |
3.2.2 坚持系统论原则 |
3.2.3 结合人力资源理论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专家访谈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3.5 逻辑分析法 |
3.3.6 实地考察法 |
3.3.7 个案分析法 |
3.4 研究技术路线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及现状 |
4.1.1 "体教结合"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演进过程 |
4.1.2 现阶段"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的模式状况 |
4.2 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
4.2.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
4.2.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
4.3 现阶段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状况分析 |
4.3.1 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
4.3.2 "体教结合"模式在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及作用 |
4.3.3 "体教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国外体育后备人才与香港地区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借鉴 |
4.4.1 以美国为代表的依托学校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
4.4.2 以德国为代表的学校—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
4.4.3 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体育学校(院)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
4.4.4 我国香港地区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 |
4.5 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5.1 乒乓球"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
4.5.2 乒乓球项目"体教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5.3 乒乓球"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框架 |
4.5.4 乒乓球"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评价的指标体系 |
4.5.5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确定的方法和主要步骤 |
4.5.6 乒乓球"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分析 |
4.6 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体教结合"模式的构建 |
4.6.1 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构建的依据 |
4.6.2 "体教结合"构建的原则 |
4.6.3 我国乒乓球项目"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框架 |
4.6.4 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
5.结论与建议 |
6.致谢 |
7.参考文献 |
8.附件 |
9.个人简历 |
(9)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研的实施 |
1.1 调研方案的确定 |
1.2 调研方式 |
1.3 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 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2.1 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
2.2 政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
2.3 体育健身休闲业取得长足发展 |
2.4 体育场(馆)经营初具规模 |
2.5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开发进程加快 |
2.5.1 以职业化、社会化为特征的项目俱乐部相继建立 |
2.5.2 陕西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系正逐步形成 |
2.5.3 足球、篮球等项目市场化效益为其他项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
2.5.4 民间业余联赛的蓬勃开展成为陕西省竞赛表演市场的一大亮点 |
2.5.5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法制化取得新进展 |
2.6 体育用品制造业开始起步,体育用品销售稳中有升 |
2.7 体育彩票销售形势喜人 |
2.8 体育教育培训市场蓬勃发展 |
2.9 体育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 |
2.1 0 体育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
2.11陕西省体育产业总体情况 |
3 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
3.1 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和发挥 |
3.2 经济水平较低,缺乏发展资金 |
3.3 群众体育消费能力有限,还处于初级化水平 |
3.4 相关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对发展体育产业的认识还不到位 |
3.5 改革力度不到位,还有待加强 |
3.6 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
3.6.1 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 |
3.6.2 行业规范有待加强 |
3.6.3 税费优惠政策尚待落实 |
3.6.4 对市场秩序的监管亟待加强 |
3.7 体育产业布局不均衡,制约进一步发展 |
3.8 体育场(馆)分布不均衡,经营方式单一 |
3.9 体育用品行业名牌意识薄弱,市场秩序较乱 |
3.1 0 竞赛表演市场拉动体育消费增长不明显,职业体育俱乐部效益不佳 |
3.11体育健身休闲行业市场化运作水平低,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
3.11.1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
3.11.2营销手段单一 |
3.12体育教育培训市场良莠不齐,对普通大众运动技能培养不力 |
3.13市场空白较多,市场体系还有待完善 |
4 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
4.1 指导思想 |
4.2 总体战略目标 |
4.3 阶段目标 |
4.3.1 近期目标(2007—2010年) |
4.3.2 中期目标(2011—2015年) |
4.3.3 长期目标(2016—2020年) |
5 对策与建议 |
5.1 以体育消费为中心,加强市场培育 |
5.1.1 加强宣传教育,帮助消费者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
5.1.2 陕西省应尽快建立体育要素市场 |
5.1.3 促进健身休闲、体育培训市场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
5.1.4 进一步挖掘职业体育潜力 |
5.1.5 加紧体育用品市场的培育工作 |
5.1.6 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
5.2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搞好省直体育事业单位改革试 |
5.3 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壮大产业规模 |
5.3.1 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 |
5.3.2 要坚持投融资方式多样化 |
5.3.3 要坚持投融资活动市场化 |
5.4 以发展重点区域、领域为龙头,带动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 |
5.4.1 重点发展区域 |
5.4.2 重点发展领域 |
5.5 以场(馆)为阵地,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
5.5.1 要抓好体育场(馆)的开放、开发 |
5.5.2 重视科学规划,促进场(馆)设施建设 |
5.5.3 发挥整体优势,指导协调各场(馆)间的协作 |
5.5.4 加大居民区内配套健身场地的建设工作 |
5.6 以培育体育中介市场为基础,加大无形资产开发 |
5.7 以理顺关系为保证,促进市场规范管理 |
5.7.1 理顺关系 |
5.7.2 加强对体育市场的规范管理 |
5.7.3 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并抓好落实工作 |
5.8 以加强监管为手段,整顿市场秩序 |
5.8。1打击三种行为 |
5.8.2 清理三类企业 |
5.9 以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为核心,加强对体育产业的指导与服务 |
5.1 0 以培养高水平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为目标,加强业务培训 |
5.1 0. 1 培育、开拓体育人才市场 |
5.1 0. 2 对经营单位放开用人自主权 |
5.1 0. 3 加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
5.1 0. 4 加强体育部门产业主管人员的业务培训 |
5.1 0. 5 加强业务研讨 |
6 结束语 |
(10)我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技术标准的一般概念阐述 |
2.1 标准的定义 |
2.1.1 盖拉德定义 |
2.1.2 桑德斯定义 |
2.1.3 我国的定义 |
2.1.4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 |
2.2 技术标准的相关定义以及分类 |
2.2.1 技术标准的相关定义 |
2.2.2 技术标准的分类 |
2.3 技术标准的演变规律 |
2.4 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 |
第3章 企业采用技术标准的经济学机理分析 |
3.1 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经济学行为分析 |
3.1.1 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 |
3.1.2 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的经济学行为分析 |
3.2 如何获取标准创造的价值 |
3.2.1 技术标准的价值 |
3.2.2 技术标准如何创造价值 |
3.2.3 企业获取标准创造价值的主要方法 |
3.3 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企业技术标准控制策略 |
3.3.1 模型描述 |
3.3.2 均衡分析 |
3.3.3 技术标准控制政策与社会福利分析 |
第4章 国外及国际技术标准战略应用状况 |
4.1 国外标准化组织及其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及政策 |
4.1.1 国外标准化组织制定标准化战略的背景 |
4.1.2 国外标准化组织标准化战略要点 |
4.2 国外标准化战略的特点 |
4.2.1 注重国际标准化活动 |
4.2.2 注重建立区域标准化联盟 |
4.2.3 将信息、环保、制造技术等领域作为战略的重点 |
4.2.4 强调科技开发与标准研制一体化推进 |
4.2.5 强调标准的市场适应性 |
4.3 国外实施标准化战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
4.3.1 积极争取担任 ISO、IEC 领导职务,积极承担秘书处工作 |
4.3.2 政府从财政上大力支持国际标准化活动 |
4.3.3 加强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
第5章 我国技术标准工作现状研究 |
5.1 我国技术标准管理体系特征 |
5.1.1 政府主导型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
5.1.2 行政型国家标准化管理机构 |
5.1.3 作用发挥远未到位的行业协会 |
5.2 目前我国技术标准应用现状 |
5.2.1 我国技术标准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
5.2.2 我国技术标准应用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6章 我国企业标准战略研究 |
6.1 我国企业标准战略环境研究 |
6.1.1 国际标准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
6.1.2 国际标准领域的竞争,已直接威胁到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产业安全 |
6.2 我国企业技术标准工作对策研究 |
6.2.1 尽快制定标准化战略规划 |
6.2.2 加快研究和制定管制规范 |
6.2.3 用市场支撑标准 |
6.2.4 发挥政府和协会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 |
6.3 技术标准战略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
6.3.1 技术标准战略定位 |
6.3.2 技术标准战略选择 |
6.3.3 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
第7章 案例分析—729 体育用品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标准战略 |
7.1 729 体育用品开发有限公司简介 |
7.2 中国乒乓球产业的发展状况 |
7.3 729 的标准化战略构想 |
7.3.1 标准建立的前期战略 |
7.3.2 标准建立的初期战略 |
7.3.3 标准建立过程中的战略 |
7.3.4 标准建立后的管理战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创建国际标准 引领世界乒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D]. 郭嘉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我国竞技体育政策及其变迁研究[D]. 郑文强. 广西师范大学, 2018(12)
- [3]校园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D]. 唐逢时.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4]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文化发展研究[D]. 荆雯. 辽宁师范大学, 2014(12)
- [5]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D]. 许红菊.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6]对我国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建设与发展状况的研究[D]. 姚荣奇. 武汉体育学院, 2011(11)
- [7]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吴明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8]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 于洋. 北京体育大学, 2009(09)
- [9]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张金桥,史兵,雷敏,马连鹏,原伍长,龚军. 中国体育科技, 2008(03)
- [10]我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D]. 魏萍. 天津财经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