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与Halstead-Reitan Battery神经心理测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顾心雨[1](2021)在《功能性动作训练对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
徐晓慧[2](2021)在《嘻哈舞训练对5-6岁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学龄前儿童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编制适合幼儿练习的嘻哈舞套路,探究嘻哈舞练习对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学龄前儿童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对沈阳市区9所幼儿园16名患有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症状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嘻哈舞训练,其中男女童各8名。使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完成本论文。研究结果:1.实验前期、中期前庭平衡和大脑双侧分化存在显着性差异(t=-2.551,P<0.05),视觉空间形态感觉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t=-2.499,P<0.05),耐挫能力、自信心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t=-2.905,P<0.05)。2.实验中期、后期前庭平衡和大脑双侧分化存在显着性差异(t=-2.546,P<0.05),触觉防御过多及反应不足得分存在极显着性差异(t=-5.723,P<0.01),发育期运用障碍得分存在极显着性差异(t=-3.038,P<0.05)。实验中期、后期被试视觉空间形态感觉得分存在极显着性差异(t=-9.929,P<0.01),本体觉得分存在极显着性差异(t=-5.668,P<0.01),耐挫能力、自信心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t=-0.273,P<0.05)。3.实验前期、后期前庭平衡和大脑双侧分化存在显着性差异(t=-2.785,P<0.05),触觉防御过多及反应不足得分存在极显着性差异(t=-5.724,P<0.01),发育期运用障碍得分存在极显着性差异(t=-3.038,P<0.05),视觉空间形态感觉得分存在极显着性差异(t=-9.929,P<0.01),本体觉得分存在极显着性差异(t=-5.668,P<0.01),自控能力、情绪发展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t=-2.087,P<0.05),耐挫能力、自信心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t=-0.273,P<0.05)。4.男童、女童在实验前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得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嘻哈舞训练干预对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学龄前儿童前庭平衡和大脑双侧分化、触觉防御过多及反应不足、发育期运用障碍、视觉空间形态感觉、本体感觉、自控能力、情绪发展、耐挫能力、自信心有明显改善作用。2.嘻哈舞训练干预对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学龄前儿童脑神经抑制困难没有明显改善作用。3.嘻哈舞训练干预对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学龄前儿童训练效果不存在性别差异。
佘韵婕[3](2021)在《自闭症儿童内感受特征及其干预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通常在社会交往和沟通上表现出持续性损害,并伴有重复刻板的行为、活动或狭窄的兴趣。近年来,随着公众意识、诊断技术的日益提高和进步,AS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但其病理原因和神经基础尚未明确。目前,大量研究发现ASD儿童在内感受上存在异常,内感受指感知到自己身体内部信号并传送到大脑的能力,能够反映身体内部及其内脏器官的状态。这种异常可能对他们的多感官整合能力产生影响,是导致其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及情绪焦虑的重要原因。但当前大多数研究只关注外感受的作用,一方面忽视了内感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缺乏对两类感受整合的关注。因此,本研究聚焦于ASD儿童的内感受特征及其干预方法的研讨。其中,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采用经典的心跳追踪范式和橡胶手错觉范式探究ASD儿童与TD(Typical Developing)儿童内感受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内感受与多感官整合间的关系。研究三基于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以“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体育运动(Physical Exercise)”和“人际发展社会交往(Relational Developing Intervention)”为核心方法,自主提出并设计了一套针对内感受的综合性感觉干预模式,简称“SPR干预”。本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总体而言,ASD儿童与TD儿童内感受准确性无显着差异,但在较长的时间间隔上,ASD儿童的内感受准确性存在比TD儿童更高的趋势,说明ASD儿童对内部感官的持续性关注更强。(2)ASD儿童的本体感偏移比TD儿童更低,且内感受准确性与本体感偏移呈负相关,说明ASD儿童的内感受更强,多感官整合存在困难,并且内感受在多感官整合过程中起抑制作用。(3)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训练前后长时间间隔的内感受准确性显着降低,本体感偏移显着提高,说明“SPR干预”能够改善患儿过强的内感受和多感官整合能力。(4)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训练前后及延迟后测的自闭症症状改善效果显着,具体体现在总分、言语/语言/交流、健康/躯体/行为三个维度上,说明“SPR干预”同时还能够改善患儿的其他症状;(5)与轻度ASD儿童相比,中度ASD儿童在言语/语言/交流、社交、健康/躯体/行为三个维度的得分上下降幅度更大,说明随干预时间进程的推进中度患儿进步更大,且“SPR干预”的效果至少能维持到训练结束后两个月。总之,本研究发现了 ASD儿童内感受存在异常,且提出、设计的针对ASD儿童内感受的干预模式“SPR干预”,有助于改善其内感受和多感官整合能力,亦能促进其语言、躯体、社交的发展,其中中度患儿的疗效尤为突出。同时,本研究结果和干预实践对ASD儿童的筛查和教育有多方面启示。
杨慧婷[4](2020)在《家庭运动游戏融合感统训练对北京市3~4岁运动协调落后幼儿的干预》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幼儿参加日常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运动协调问题和感统失调问题日益突出,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幼儿的运动能力、学习能力、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研究表明,早发现、早干预,能够对这些问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将通过家庭亲子运动游戏融合感觉统合训练对运动协调落后并存在感统失调的幼儿进行干预,探索干预方法、分析干预效果,以期为家庭实施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和新的切入点。研究方法通过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DCDQ)、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和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评估量表第二版(MABC-2)从北京市2所幼儿园,共391名幼儿中筛选出22名运动协调落后幼儿作为干预对象,其中对照组10人,干预组12人。对照组按照原来的家庭运动习惯进行活动,干预组幼儿接受每周1次的集中亲子游戏活动和每周34次的家庭自主亲子游戏活动干预,干预持续周期为12周。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分析运动协调能力和感觉统合能力的干预效果;采用相关分析了解感觉统合变化与MABC-2得分之间的关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干预后幼儿在专注力等其他方面的变化以及家长在运动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变化。研究结果1.为期12周的干预,除手部灵敏能力的干预效果无统计学意义外(DID值=3.617,t=1.32,p=0.193),球类技能、平衡能力以及总体运动协调能力的干预效果均有统计学意义(DID值分别为4.817、6.917、15.350,t分别为2.09、2.11、3.18,p分别为0.043、0.041、0.003)。2.干预活动对幼儿前庭功能和本体感觉的干预效果有统计学意义(DID值分别为8.483、10.417,t分别为2.03、2.06,p分别为0.049、0.046),而对触觉防御的干预效果无统计学意义(DID值=1.383,t=0.18,p=0.860)。3.干预前、后MABC-2测试总得分变化以及手部灵敏能力、球类技能、平衡能力得分变化与前庭功能得分变化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66、0.453、0.484、0.426,p分别为0.001、0.034、0.022、0.048),而与触觉防御及本体感觉的得分变化无显着关联性(p均>0.05)。4.与教师和家长的访谈结果显示,干预后幼儿的专注力、语言表达、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规则意识、自信心水平均显着提高(p均<0.005)。5.家长自我评价的结果显示,除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外(t=-2.250,p>0.05),身体活动量、对运动重要性的认知、教授幼儿运动游戏的能力以及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均有显着提高(t分别为-2.250、-5.237、-4.832、-8.060、-8.293,p均<0.005)。6.在满分为10分的情况下,家长对游戏活动的便利性评分为9.35±0.81分;趣味性评分为8.10±1.10分;合理性评分为9.10±0.78分;家庭自主亲子游戏活动开展的满意度评分为7.80±1.23分,集中亲子游戏活动的满意度评分为9.50±0.57分;家长对家庭游戏活动的综合评价为8.75±0.79分。研究结论1.运动游戏融合感觉统合训练的干预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尤其是球类技能和平衡技能,促进幼儿前庭功能和本体感觉的发展,且对幼儿的其它领域,如专注力、自信心等方面的发展也能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以居家自主训练加上定期集中活动的家庭干预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家长的参与不仅能够促进干预日常化,提高幼儿运动协调发展,同时也能使家长自身受益。
曹鹏飞[5](2020)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托莫西汀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microRNA表达水平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考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托莫西汀(ATX)以及两者联合(rTMS+ATX)三种方法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效果,并比较三种方法的治疗效果。2.评估ADHD患者经系统治疗后,执行功能的改善情况。3.比较ADHD患者与健康儿童血清miRNA let-7d和miRNA-107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ADHD患者治疗前后它们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1.临床治疗:将70名ADHD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组(n=23)、药物(ATX)组(n=23)、联合(rTMS+ATX)组(n=24)。rTMS组接受rTMS+安慰剂治疗;药物组口服ATX+假rTMS治疗;联合组采用相同参数rTMS、口服相同剂量ATX进行联合治疗。2.重复经颅磁刺激、托莫西汀及联合治疗对ADHD的效果评估: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6周末使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SNAP-IV问卷对ADH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并比较3组治疗的效果。3.ADHD患者治疗前后执行功能的差异: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6周末使用持续操作测验(CPT)以及韦氏儿童智力测验(WISC)中的三个分测验(算术、数字广度和编码)考察ADHD患者“冷”执行功能的损害程度及改善情况。在相同的时间节点,使用爱荷华赌博任务(IGT)考察ADHD患者“热”执行功能的损害程度及改善情况。4.ADHD患者与健康儿童血清mi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抽取ADHD组(n=75)与健康对照组(n=18)血样,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并比较miRNA let-7d、miRNA-107的表达水平。5.ADH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i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将ADHD患者随机分成药物组(n=32)和非药物组(n=43),再各自随机分为2个亚组:ATX组(n=16)、安慰剂组(n=16)、rTMS组(n=22)、假rTMS组(n=21),治疗6周后再次抽取ADHD组血样,复测miRNA let-7d、miRNA-107的表达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1.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ATX组、联合组ADHD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6个因子的得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心身障碍因子得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5个因子得分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SNAP-IV问卷:rTMS组、ATX组和联合组ADHD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障碍3个因子的得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算术、数字广度、编码:rTMS组、ATX组和联合组ADHD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算术、数字广度(顺背、倒背)、编码分测验的分数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持续操作测验(CPT):rTMS组、ATX组和联合组ADHD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CPT的使用错误提示(DEPRIME)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爱荷华赌博任务(IGT):rTMS组、ATX组和联合组ADHD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IGT的成绩(选择有利纸牌次数与不利纸牌次数的差值)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联合组与rTMS组、ATX组治疗效果比较:联合组相对于rTMS组和ATX组,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的品行问题、SNAP-IV问卷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在“冷”、“热”执行功能如算术、顺背、编码以及IGT也表现较好的疗效(P<0.05);联合组较rTMS组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的学习问题、多动指数因子治疗前后得分差值有显着差异(P<0.05);ATX组在编码和IGT上优于rTMS组。7.ADHD患者血清miRNA let-7d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儿童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NA-107表达水平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8.经6周ATX或rTMS治疗后,ADHD患者血清miRNA let-7d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miRNA-107表达水平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托莫西汀、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托莫西汀在改善ADHD患者注意缺陷、多动冲动核心症状及“冷”、“热”执行功能方面均有效。联合方法较两个单独治疗组,存在一定疗效优势。与rTMS组相比,ATX组在编码和IGT上有较好的改善。2.血清miRNA let-7d可能是ADHD的潜在生物标记物之一,可用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
黄晨,孔勉,张月华,郑桂欣[6](2019)在《儿童感觉统合及感觉统合失调》文中研究指明感觉统合指大脑对前庭觉、触觉、本体觉、视听觉以及嗅觉等多种感觉信息进行识别、分类、解释和整合,并依据既往经验,对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SID)主要指前庭平衡、触觉防御、本体感觉以及视听觉语言等多个方面出现障碍。感觉统合训练通常都是基于经典的感觉统合理论,临床可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以及脑性瘫痪(CP)等多种疾病治疗。本文就感觉统合理论及感觉统合训练的适用范围及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张瑾瑜[7](2018)在《长沙市城郊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现状及运动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今,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所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有关注到,许多幼儿对在上课和外出时害怕生人和陌生环境,性格孤僻,离不开父母,融入集体较为困难;运动时对肢体控制能力弱,动作不协调,身体素质差容易生病。这些现象都在表示幼儿出现了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的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将会严重受到影响,对幼儿在未来的性格养成和身体体能素质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很多幼儿教育机构也通过参考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之前的调查研究发现的结果和相关干预建议,开始开设幼儿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馆和实践相关感觉统合训练,但由于现阶段幼儿失调的普遍性和不同的家庭情况,能够接受到感觉统合训练的幼儿比例较低。因此,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开始普及感觉统合训练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对长沙市城区和郊区随机抽取的4所幼儿园进行感觉统合教学实验。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感觉统合理论成果,奠定对长沙市城郊区幼儿进行感觉统合测试的理论基础;通过第一轮对随机抽取的4所幼儿园进行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问卷调查,以统计长沙市城区和郊区失调幼儿人数;而后走访各所抽取的幼儿园所和长沙现有的有关感觉统合理论训练机构,结合园所内已有运动器材和户内外运动场地,对不同年龄组制定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运动干预教学实验方案;在通过对长沙市随机抽取的城郊实验组和对照组共计600名失调幼儿采用教学实验法,前后共计进行24周感觉统合训练;对运动干预后的城郊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进行第二轮感觉统合能力评定,将失调幼儿在实验前后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有关结论。实验结论表明:1、长沙市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失调比例高达40.64%,相对于现有的国内已有研究结果,长沙市幼儿失调比例显着高于国内其他各地区。由此可见长沙市不论是城区(38.10%)还是郊区(42.96%),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情况已经较为严重,长沙市相关幼儿教育工作者和长沙市各家庭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2、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后发现,长沙市城区和郊区大多数失调幼儿会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类型的失调。这个数据显示与刘晓莉等专家学者于2004年的调查数据结果存在差异,再次证明长沙市幼儿失调程度较深,随着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医疗手段的飞速进步,现代幼儿出现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可能性越来越高。3、长沙市城区和郊区失调幼儿在失调程度上差异显着,郊区(42.96%)幼儿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比例比城区(38.10%)高,且从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上郊区比列比城区高。城区幼儿园与郊区幼儿园相比较之下对于幼儿运动课程和室内外活动课程的课程设置和配套设置开设和购置的更早,幼儿接受有关于感觉统合相关的教育更为完善;长沙县大部分家长工作在城区或者在工作的时间更长,陪伴孩子时间少;以上皆不利于郊区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培养。4、各年龄阶段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失调幼儿在经过教学实验后,其感觉统合能力改善情况表现在从大班(53%、25%)、中班(62%、32%)和小班(72%、61%)依次递减。因此不论是实验组失调幼儿还是对照组失调幼儿,应从小对其进行有关运动干预可以显着改善幼儿的失调现象。在教学实验之后,实验组失调幼儿整体改善程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失调幼儿,这也进一步说明,感觉统合训练方法相对于常规幼儿户外体育运动而言对失调幼儿的治疗效果是更好的。5、从感觉统合失调改善情况来看,长沙市郊区各个年龄阶段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经过6个月感觉统合训练运动干预教学实验后,其失调改善情况相比城区各个年龄阶段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效果更为显着。提示我们在进行长沙市幼儿早期教育的时候可以在幼儿课程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相关练习,并且对长沙市郊区幼儿早期教育能够提高重视。
安文军[8](2018)在《贵州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与运用》文中提出个体在感受外在世界和完成各种活动时,并不是单纯依靠某种感觉,而是将各种感觉信息加以整合。当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时,就往往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应性的反应,对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导致其他心理和行为问题。由此可见,感觉统合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评估量表的编制”为主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了以下4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对已有感觉统合评估工具进行总结分析的研究,提出研究问题。第二部分,以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理念为指导,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完成量表的初步编制。第三部分,对贵州省430名312岁的儿童进行初测,通过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量表,并对699名普通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进行研究,再就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第四部分,以贵州省136名712岁智力障碍儿童、脑瘫儿童和自闭症儿童为例,分析三类特殊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特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评估量表》共有7个维度,包含53道题目,全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951,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50.934之间;全量表分半系数为0.749,分量表分半系数在0.6790.931之间,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通过因素分析验证量表的七个维度,全量表的X2/df为1.719,均方根残差(RMR)为0.61,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45,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812,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0.791,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878。研究发现,普通儿童的性别在感觉统合能力失调总分和各维度上无显着性差异。而年龄在前庭觉反应过敏和执行抑制异常两个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影响因素上,养育特点和户外活动的主效应不显着,性别与养育特点和户外活动的交互效应也不显着;特殊儿童的性别和年龄组间在感觉统合总分和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而障碍类型在感觉统合失调总分、本体觉异常、执行抑制异常和触觉反应失敏4个方面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影响因素上,养育特点和户外活动上的主效应不显着,性别与养育特点和户外活动的交互效应也不显着。
程硕[9](2018)在《上海市《特殊儿童感知能力评估量表》的修订及简化版编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对上海市《特殊儿童感知能力评估量表》(2012年版)进行修订*。一方面,在原量表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全面修订,另一方面,对量表进行更充分的统计分析,从实证角度确保量表结构和内容的科学性。研究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主要综述有关儿童感知觉发展、感知觉异常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感知觉量表,为量表修订提供思路。第二部分为量表的初步修订。主要基于相关成熟理论,结合原量表实际测试中的问题,对原量表的使用说明、结构和测题、计分标准和操作说明进行全面修订,形成了包括六大领域,87项测题的初始量表,初始量表经专家认定,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第三部分为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分为量表初测和量表正式测试两个环节。量表初测以402名特殊儿童为被试,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信度检验以及探索性因素分析。项目分析结果显示,初始量表具有较好的鉴别度和同质性;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初始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折半信度、评分者信度和重测信度。对87项测题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依据统计筛选标准,筛除17项测题,保留70项测题,初步确定量表为一阶六因子的模型结构。正式测试用417名被试对量表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值和卡方值(χ2)、χ2/df、RMR、IFI、TLI、CFI、RMSEA、PGFI、PNFI、PCFI的模型适配度指标均达到统计学要求,表明一阶六因子的模型结构与实际数据较为适配,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信度分析结果表明,正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折半信度均较高,量表的信度佳。最终确定正式量表包含六大领域,70项测题。第四部分是简化版量表的编制。基于正式修订量表,应用项目删除时的Cronbach’sα值、修正的项目总相关、相关系数、因子负荷值4种经典测量指标,并结合专家意见筛选测题,最终形成了包含33项测题的简化版量表。通过考核样本验证了简化版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信度。
肖建国,李雪川,牟琴,胡丽业[10](2016)在《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湖北省宜都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宜都市5所学校1491名710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家长问卷)及相关的环境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王凤等开发的儿童感觉统合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34.34%,男、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轻度失调为主。轻度大肌肉运动及前庭平衡、轻度及中度学习技能发展方面男童明显高于女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核心家庭、父母文化程度高、同伴关系良好、父母陪伴时间多为保护因素,违纪、反社会行为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受家庭、环境、行为等因素影响,提高老师和家长的认识,尽可能在学龄前筛查出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及时进行专业的矫正训练。
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与Halstead-Reitan Battery神经心理测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与Halstead-Reitan Battery神经心理测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嘻哈舞训练对5-6岁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学龄前儿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路线 |
2.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嘻哈舞 |
2.1.2 感觉统合 |
2.1.3 感觉统合失调 |
2.1.4 学龄前儿童 |
2.2 研究现状 |
2.2.1 幼儿嘻哈舞(Hip-Hop)发展现状 |
2.2.2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 |
2.2.3 感觉统合失调诱发因素 |
2.2.4 感觉统合失调症状 |
2.2.5 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 |
2.2.6 感觉统合训练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被试的筛选 |
3.1.2 被试基本情况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 |
4.1 不同性别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差异性分析 |
4.2 实验前中期嘻哈舞对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 |
4.3 实验中后期嘻哈舞对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影响 |
4.4 实验前后期嘻哈舞对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影响 |
4.5 嘻哈舞训练对不同性别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影响 |
4.6 实验过程中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各项指标变化效果图 |
5.分析与讨论 |
5.1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分析 |
5.2 嘻哈舞训练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干预效果分析 |
5.3 嘻哈舞对不同性别感觉统合失调学龄前儿童的影响分析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感统发展核对表 |
附录三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3)自闭症儿童内感受特征及其干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概念及核心症状 |
1.1.1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概念及现状 |
1.1.2 ASD的核心症状 |
1.2 ASD内感受的研究 |
1.2.1 内感受的概念 |
1.2.2 内感受的测量 |
1.2.3 国内外ASD内感受的相关研究 |
1.3 ASD内感受与多感官整合的研究 |
1.3.1 多感官整合的概念 |
1.3.2 多感官整合的测量 |
1.3.3 国内外ASD内感受与多感官整合的相关研究 |
1.4 针对ASD感觉异常的干预及其效果研究 |
1.4.1 感觉统合疗法 |
1.4.2 基于感觉的疗法 |
1.4.3 听觉统合训练 |
1.4.4 体育运动 |
1.4.5 多感官刺激技术 |
1.4.6 ASD常用的其他干预方法 |
第2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框架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研究假设及研究方案 |
2.2.1 研究假设 |
2.2.2 研究方案 |
2.3 本研究创新之处和意义 |
2.3.1 本研究创新之处 |
2.3.2 理论意义 |
2.3.3 实践意义 |
第3章 研究一: ASD儿童的内感受特征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设计 |
3.2.3 研究工具 |
3.2.4 研究过程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研究二: ASD儿童的内感受与多感官整合的关系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设计 |
4.2.3 研究工具 |
4.2.4 研究过程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第5章 研究三: “SPR干预”对ASD儿童内感受及其他症状改善效果 |
5.1 实验目的 |
5.2 “SPR干预”模式的提出与方案设计 |
5.2.1 循证实践基础 |
5.2.2 理论基础 |
5.2.3 设计原则 |
5.2.4 操作原则 |
5.2.5 “SPR干预”方案 |
5.3 实验方法 |
5.3.1 研究对象 |
5.3.2 研究设计 |
5.3.3 研究工具 |
5.3.4 研究过程 |
5.4 实验结果 |
5.5 讨论 |
第6章 总讨论 |
6.1 ASD儿童的内感受特征及其与多感官整合的关系 |
6.2 “SPR干预”对ASD儿童内感受及其他症状的改善效果 |
6.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3.1 本研究的不足 |
6.3.2 对未来的展望 |
第7章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家庭运动游戏融合感统训练对北京市3~4岁运动协调落后幼儿的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运动协调概念与发展特点 |
2.2 发育性协调障碍与运动协调落后 |
2.2.1 发育性协调障碍 |
2.2.2 运动协调落后 |
2.2.3 运动协调对幼儿的影响 |
2.2.4 运动协调能力评估工具 |
2.3 运动协调障碍与感觉统合失调 |
2.4 幼儿运动干预的研究现状 |
2.4.1 一般儿童的运动能力促进 |
2.4.2 运动发育落后儿童的干预 |
2.5 综述小结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干预方法 |
3.2.2 评估方法 |
3.2.3 质量控制 |
3.2.4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
4.2 两组幼儿干预前、后MABC-2 测试得分比较 |
4.2.1 幼儿运动协调能力总分的干预效果 |
4.2.2 幼儿手部灵敏能力的干预效果 |
4.2.3 幼儿球类技能的干预效果 |
4.2.4 幼儿平衡能力的干预效果 |
4.3 两组幼儿干预前、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得分比较 |
4.4 感觉统合得分变化与MABC-2 得分变化之间的关系 |
4.5 教师与家长对其他领域干预效果的评估 |
4.5.1 教师对干预幼儿的评价 |
4.5.2 家长对干预幼儿的评价 |
4.5.3 家长的自我评价 |
4.5.4 家长对游戏活动的评价 |
5 讨论 |
5.1 MABC-2 的三个分领域干预效果差异 |
5.2 感统评分变化与MABC-2 得分变化之间的关系 |
5.3 运动游戏与其它领域发展的关系 |
5.4 家庭干预方法的分析 |
5.5 家庭干预的成本和可接受性 |
6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6.1 创新点 |
6.2 局限性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家庭运动游戏(示例) |
附录2:家长和教师的访谈提纲与评价问卷 |
附录3: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 |
附录4: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
(5)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托莫西汀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microRNA表达水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托莫西汀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血清micro RNA表达水平差异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机制、执行功能 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儿童感觉统合及感觉统合失调(论文提纲范文)
1 SID病因 |
1.1 孕期及新生儿期内外环境 |
1.2 环境因素 |
1.3 养育方式 |
1.4 性别因素 |
2 SID分类 |
3 SID临床表现 |
3.1 前庭平衡障碍 |
3.2 触觉防御障碍 |
3.3 本体感觉障碍 |
3.4 视听觉语言障碍 |
4 SI功能评定 |
5 SI训练 |
6 SI训练临床应用 |
6.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6.2 孤独症谱系障碍 |
6.3 脑性瘫痪 |
7 结语与展望 |
(7)长沙市城郊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现状及运动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
1.1.2 幼儿感觉统合训练的重要性 |
1.1.3 感觉统合失调现象有待解决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定义 |
2.2 国内外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 |
2.3 感觉统合失调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2.4 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适用性研究 |
2.5 感觉统合失调的预防研究 |
2.6 感觉统合干预与矫正训练 |
2.7 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研究的述评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问卷调查法 |
3.2.1.1 调查表的来源及内容 |
3.2.1.2 调查方法 |
3.2.1.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3.1 教学分组 |
3.2.3.2 教学实验控制 |
3.2.3.3 实验周期和时间安排 |
3.2.3.4 主要训练器材和教学内容 |
3.2.3.5 教学实验效果评定 |
3.2.4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长沙市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现状 |
4.1.1 长沙市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类型分布 |
4.1.1.1 长沙市城区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类型分布 |
4.1.1.2 长沙市郊区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类型分布 |
4.1.1.3 长沙市城郊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类型分布对比 |
4.1.2 不同性别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的对比 |
4.1.2.1 城区不同性别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的对比 |
4.1.2.2 郊区不同性别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的对比 |
4.1.2.3 城郊不同性别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的差异性 |
4.1.3 不同年龄组幼儿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的比较 |
4.1.3.1 城区不同年龄组幼儿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的比较 |
4.1.3.2 郊区不同年龄组幼儿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的比较 |
4.1.3.3 城郊不同年龄组幼儿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的差异性 |
4.2 教学实验后对幼儿感觉统合失调方面的影响 |
4.2.1 长沙市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人数的对比分析 |
4.2.2 长沙市城区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人数的对比分析 |
4.2.3 长沙市郊区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人数的对比分析 |
4.2.4 长沙市城郊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不同变量改善情况的差异性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贵州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践意义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相关概念界定 |
1.1 感觉系统 |
1.2 注意力与执行抑制 |
1.3 感觉统合 |
1.4 感觉统合失调 |
2 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 |
2.1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
2.2 感觉统合失调类型的研究 |
2.3 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
2.4 感觉统合失调的神经递质研究 |
3 感觉统合评估工具及失调率的研究 |
3.1 国外及台湾感觉统合评估量表 |
3.2 国内感觉统合评估量表 |
3.3 感觉统合失调率的调查研究 |
第三部分 量表的编制和研究 |
1 量表编制理念 |
2 量表编制的步骤 |
2.1 初步构想结构 |
2.2 专家评定 |
2.3 编码 |
2.4 量表编写 |
3 量表的组成部分 |
4 预测量表的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过程 |
4.3 研究对象 |
4.4 研究结果 |
5 初量表的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方法 |
5.4 统计处理 |
5.5 初测数据的信效分析 |
6 普通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功能失调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第四部分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状况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工具 |
3.2 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率分析 |
4.2 不同性别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率分析 |
4.3 不同年龄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率分析 |
4.4 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率分析 |
4.5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整体特征 |
4.6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4.7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在障碍类型上的差异比较 |
4.8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在年龄组上的差异比较 |
4.9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部分 讨论 |
1 量表构建讨论 |
2 条目分析讨论 |
2.1 专家分析讨论 |
2.2 项目分析讨论 |
3 量表信度讨论 |
3.1 内部一致性讨论 |
3.2 分半信度讨论 |
4 量表效度讨论 |
4.1 内容效度讨论 |
4.2 结构效度讨论 |
5 量表可行性讨论 |
6 贵州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调查的讨论 |
7 贵州省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调查的讨论 |
第六部分 结论与不足 |
1 相关结论 |
1.1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评估量表 |
1.2 贵州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研究结论 |
1.3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研究结论 |
2 创新与特色 |
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上海市《特殊儿童感知能力评估量表》的修订及简化版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问题提出 |
1.1 感知能力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
1.2 评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1.3 特殊儿童感知能力评估形势严峻 |
1.4 原量表实证研究不足及使用局限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践意义 |
3 研究综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关于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研究 |
3.3 关于儿童感知觉异常的研究 |
3.4 关于特殊儿童感知觉特点的研究 |
3.5 国内外感知觉量表 |
第二部分 研究构想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思路 |
3 研究方法 |
3.1 量表文本修订方法 |
3.2 研究数据收集的方法 |
3.3 量表分析方法 |
4 研究对象 |
第三部分 量表的初步修订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3.1 量表的修订构想 |
3.2 量表的文本修订 |
3.3 专家论证与修改 |
3.4 教师试用与修改 |
4 形成初始量表 |
第四部分 修订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1 研究目的 |
2 量表初测 |
2.1 评估对象 |
2.2 评估人员 |
2.3 评估准备 |
2.4 评估问题及应对 |
2.5 评估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
2.6 初始量表的项目分析 |
2.7 初始量表的信度分析 |
2.8 初始量表的专家效度 |
2.9 初始量表的结构效度 |
3 正式测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3.4 信度分析 |
4 形成正式量表 |
第五部分 《量表》简化版的编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项目删除时的Cronbach’sα值 |
2.2 修正的项目总相关 |
2.3 相关系数 |
2.4 因子负荷值 |
2.5 专家意见法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结果 |
5 简化版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5.1 验证性因素分析 |
5.2 简化版量表信度分析 |
6 形成简化版量表 |
第六部分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关于量表修订的讨论 |
1.2 关于量表评估的讨论 |
1.3 关于量表分析的讨论 |
1.4 关于量表使用的讨论 |
1.5 关于量表特点的讨论 |
1.6 不足和展望 |
2 结论 |
2.1 量表的项目分析 |
2.2 修订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2.3 修订量表的结构和测题 |
2.4 简化版量表的结构和测题 |
2.5 简化版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二 《量表》计分标准及操作说明样例 |
附录三 关于《特殊儿童感知能力评估量表》(修订版)的专家审读意见(部分汇总) |
致谢 |
(10)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 1 对象 |
1. 2 方法 |
1. 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 1 儿童SID发生情况 |
2. 2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 1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 |
3. 2 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因素 |
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与Halstead-Reitan Battery神经心理测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性动作训练对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顾心雨. 成都体育学院, 2021
- [2]嘻哈舞训练对5-6岁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学龄前儿童的影响[D]. 徐晓慧.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3]自闭症儿童内感受特征及其干预效果的研究[D]. 佘韵婕. 扬州大学, 2021(09)
- [4]家庭运动游戏融合感统训练对北京市3~4岁运动协调落后幼儿的干预[D]. 杨慧婷.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2020(08)
- [5]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托莫西汀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microRNA表达水平的临床研究[D]. 曹鹏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儿童感觉统合及感觉统合失调[J]. 黄晨,孔勉,张月华,郑桂欣. 现代临床医学, 2019(02)
- [7]长沙市城郊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现状及运动干预研究[D]. 张瑾瑜.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贵州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与运用[D]. 安文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9]上海市《特殊儿童感知能力评估量表》的修订及简化版编制[D]. 程硕.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肖建国,李雪川,牟琴,胡丽业.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