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模式对生态住宅选址的启示

风水模式对生态住宅选址的启示

一、风水模式对生态住宅选址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张婧[1](2021)在《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文中指出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推广生态环保和绿色建筑理念,并成功订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对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从我国前期制定的一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也不难看出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同程度的借鉴。但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在了解了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可取之处,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演进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该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模式和规律,更能为今后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依据。研究旨在从我国和美国各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演进中分析归纳出经验教训,并以两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比较研究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首先梳理了美国LEED的发展以来的评估体系制定者、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发现LEED从制定到更新完善一直是在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工作下,也有制定开发计划表,在版本修订中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逐渐扩充完善。选择变化和影响较大的LEEDv2009和其前一版本LEEDv2.2,以及LEEDv4.0和2019年更新的最新版本LEEDv4.1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分析其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得出其主要在理念和技术创新上优化评价指标、整合过程、重视性能计量,在一条既定的、相对稳定的核心主线下有计划而又灵活地逐步精细化、高要求化发展。以时间为轴研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演进,从《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到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个版本2006版、2014版、2019版,对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每个标准体系的结合当时背景的先进性以及现在视角下的不足。纵向比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个版本,除在指标内容上进行更新外,评价对象、评价指标框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认证时计分方式也是三版各不相同。总体上看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承接性、标准在涉及到其他标准的援引或是协同运作、以及全过程控制的执行等上尚存在不足。从演进的分析以及横向比较两国最新版本(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两方面)所得的思路对我国当下发展绿色建筑评估的诸如绿色措施实际落地少、过程控制薄弱、评价地域分布不平衡、以市场为主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现状提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针对性建议:建立国家与地方在绿色建筑评价上的协同机制;增强指标评价的开放性如设置更多奖励类指标;增加“施工期”绿色评价的内容;优化参与评价的路径。

白婧羽[2](2021)在《黄土塬区地坑院营建生态智慧及热环境评价》文中提出地坑院是我国黄土塬区特有的一种下沉式窑洞民居形式,依托于黄土塬深厚的土层和千沟万壑的台塬地貌,继承了黄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与人类原始穴居文化,是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反映物质文明和民族意识的传统聚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地坑院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智慧愈发重要,独特的人地互动方式是历代黄土劳动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人居智慧。现今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的部分地区分布有地坑聚落,这些聚落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生态经验的继承与延续。本文从生态智慧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态智慧的相关理论和传统民居生态智慧研究的基本要求,对关中和豫西典型地坑院聚落的环境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经济生态四个生态智慧核心认知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从大尺度的聚落规划到小尺度的单体建筑来提取地坑聚落的生态经验。(1)根据实地调研,对豫西和关中典型地坑聚落的环境(选址、布局、空间、材料等)、文化(建筑、信仰、历史、民俗)、社会(道路、绿地、水循环、公共空间、社交等)和经济(农业、旅游业)进行分析,提取地坑聚落蕴含的薪火相传、顺应自然、人地互动和高效产业的生态智慧,具体表现为:传统手艺与礼仪节庆的民俗文化、建筑风水与营造技艺的建筑文化、天人合一与尊卑有序的信仰文化、薪火相传和世代衍息的历史文化;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灵活布局有机生长的聚落集群、天圆地方收放有序的建筑空间、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材料运用;特殊空间邻里交流的文娱社交、多种形态的道路系统、多重功能与利用的窑皮空间、高效循环的水系统、地上地下并行的绿地系统、祠堂庙宇与历史遗迹丰富的公共空间;兼顾文化致富与资源保护的旅游业以及多元化农业经济。(2)以曲村地坑院为例进行冬夏两季的室内外热环境监测与舒适度分析,并与地面普通砖房建筑室内外热环境作对比,验证地坑院的生态节能优势与居住的舒适度。结果显示冬夏两季地坑院室内热舒适均优于地上普通建筑,两个季节中夏季热舒适优于冬季。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居民的感受提出改进措施。(3)基于对关中和豫西各地坑村落的调研以及对陕州地坑院景区的游客感知问卷,提出地坑景区的现存问题及对策,以及地坑传统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模式,提出生态设计观。

万璐[3](2020)在《基于生态视角下的江西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生态智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传统民居是古人们长期应对自然环境所营造的居所,其中包含了诸多生态智慧,应重视并传承传统民居中的生态营造理念。因此本篇论文试通过生态视角研究江西民居的生态智慧,分别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材料构造等方面分析,最终获得到一些理念启示,为以后研究生态建筑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首先分析了江西境内传统聚落和民居在地块选取、规划布局、气候适应性、特殊构造方法及建筑材料等方向的特点,然后利用住宅建筑热环境模拟工具包DEST-H论证生态智慧在建筑上的应用,接着笔者在郊区选择一块荒地做了一个生态型设计方案,得到以下启示和成果:建筑规划应从传统民居中汲取生态智慧,应遵循建筑选址、建筑朝向、气流组织、景观利用等方面的优势,营造生态型建筑;建筑单体设计应合理设置建筑空间形式,借鉴江西民居中的天井做法,并且以南昌一小区为例分析了天井对建筑室温和负荷的影响。得到结论,有天井的建筑每年要比无天井的建筑更加节能,方正平面的天井更加有利于夏季通风散热,长方形平面天井冬季更加有利于保温防寒;建筑设计还应该借鉴底层架空的方式,文章对当今主流架空层式样做了实验论据。得到结论,增设架空层建筑每年比无架空建筑在室温和负荷上都比较节能,尤其是只保留承重结构的做法节能更明显;建筑设计应该传承灰空间理念,并针对水平遮阳板做了深入探讨,我们发现有遮阳板的建筑比无遮阳的建筑在室温和负荷上更加有优势,并且发现遮阳板悬挑600mm更有利于营造舒适的室温环境,悬挑1000mm更加有利于节能和抑制高温天气;建筑设计应该考虑通风效果,文章针对窗墙比做了深入研究,发现窗墙比越大,夏季受外界温度影响越大,室温越高。其中窗墙比0.4虽然有利于构造人体舒适环境,但是高温环境也比较明显,负荷也更大。其中窗墙比0.2时最为节能。在建筑材料使用上,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材料的生态性,本文分析了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的利弊,并提出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运用的观点,如发展人工速生林和再生砖。

王晨锘[4](2020)在《赣中传统民居适宜性生态策略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破坏、能源资源浪费、风貌丧失等问题也相继出现,在建设中急需加以正确的设计引导。农村建设不同于城市,在提高其“生态性”建设的同时,需兼顾一定的“在地性”和“经济性”。几千年来,传统民居在适应地域气候、利用地方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生态经验,同时很好地营造了地域风貌特征,这些经验在当代可以以一种新的方式传承、发展和应用。本文从生态视角出发,以江西赣中地区的传统及新建民居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出一套既能满足现代居民生活、生产需求,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民居设计策略体系。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能源与环境危机的背景下,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并界定了相应的研究对象及范围,梳理了整体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及应用案例研究。首先解析了传统民居适宜性生态策略的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基础,进而选取了多个相似气候区基于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的实践案例,对其借鉴的传统民居原型及具体应用的生态策略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如何研究及应用赣中地区传统民居生态策略提供参考。第三部分为村落及民居现状调研。结合先导性调研、仪器实测、居住满意度主观评价,梳理传统及新建民居的居住现状及居民的居住需求,对比新旧民居在生态性能上的优劣,引出对传统民居生态价值的研究及应用意义。第四部分为赣中传统民居特征及生态策略解析。通过面、线、点的层次分析手法,从村落选址、规划布局、民居单体及材料营建四个方面入手,对该地区民居的典型特征及生态策略进行深入解析。对同一策略的多种做法进行归类并结合模拟软件从定性及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其生态性能的优劣,为进一步提炼适宜性生态策略奠定基础。第五部分为赣中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的优化更新及在当代的设计应用研究。通过相应的应用原则及思路,对前文调研、模拟分析所得的生态策略作进一步的筛选、优化、更新、补充,最终建立基于赣中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策略汇总表。第六部分为本文的一些相关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指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本课题后续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王睿坤[5](2020)在《柞水凤凰古镇核心区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超过60%。在飞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空间粗放发展、资源浪费、环境被破坏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限制增量、盘活存量”成为当前城镇发展的主要模式,节能减排,应是城镇更新发展中的重要目标。现如今,许多历史文化名镇居住空间老旧破败,居住环境品质低,居住建筑能耗高,低碳问题突出。因此,以低碳为重要导向,进行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名镇风貌、肌理、格局,保护利用传统建筑的前提下,提升居住空间的品质,实现节能减排,是历史文化名镇居住空间低碳更新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本文以柞水凤凰古镇核心区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居住建筑群体及其外部空间和居住建筑单元两个层次对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展开研究。通过对凤凰古镇核心区居住空间的物质空间特征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发掘传统居住空间的绿色低碳营建经验和现状居住空间存在的低碳问题及影响低碳的物质空间因素。提出适宜性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的方法。并在该种方法的指导下,对该古镇核心区不同特征的典型片区居住建筑群体及其外部空间提出低碳更新设计方案,并针对古镇核心区内不同类型的居住建筑提出低碳更新设计技术及策略。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分析梳理现状凤凰古镇核心区居住建筑群体及其外部空间层面到居住建筑单元层面的物质空间特征。这是发现凤凰古镇核心区居住空间低碳问题及影响因素,并确定下一步低碳化更新策略、技术及方案的基础。其次,分析古镇传统居住空间的气候适应性,并提炼出其中的绿色低碳营建经验,将其作为“原型”应用到之后的低碳更新设计中。接下来,分析古镇现状居住空间的低碳问题及影响因素:针对建筑群体方面,基于Ecotect对古镇建筑群体朝向,大寒日日照时长、投影与遮挡等进行分析,定位出现低碳问题的建筑群体;针对外部空间层面,分析外部空间夏季日平均太阳辐射,树木植被及下垫面材质对外部空间热环境的影响及核心区绿地空间的碳汇效益,定位出现低碳问题的外部空间;针对居住建筑单元层面,从建筑的主要材料、外围护结构、体型系数、窗墙比、遮阳系统等方面,对不同建造时期的居住建筑进行分析,分析影响传统民居与现代居住建筑低碳的物质空间要素。进而,通过上述对古镇居住空间低碳问题的分析,更加明确了对凤凰古镇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的必要性,结合考虑凤凰古镇所在夏热冬冷气候区,历史文化名镇、以及西部地区不发达小城镇对低碳化更新的影响,基于循环经济中的3R原则及有机更新的理念,制定凤凰古镇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目标,并提出适宜性的历史文化名镇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方法。最后,在凤凰古镇核心区居住空间适宜性低碳化更新设计方法的指导下,对凤凰古镇核心区内一片典型已建成片区和一片典型待开发片区内的居住建筑群体及其外部空间分别提出低碳更新设计方案。居住建筑单体层面,针对古镇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及既有现代居住建筑,分别提出适宜性的低碳化更新设计策略与技术。

苏康[6](2020)在《秦岭山地传统民居生态因子传承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秦岭山地传统民居由于分布范围广、形式多样、历史悠久的特点已经成为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对象,研究以保持传统民居聚落的整体风貌、延续传统民居的历史文脉为前提,以满足居民居住需求和提高居住舒适度为目的,充分发掘传统民居的生态因子,利用生态化设计手段,对民居进行低经济成本的改善或新建,使传统民居的生态因子得以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意义。论文以秦岭山地为调研范围,以民居为调研对象,将秦岭山地分为南北两麓,采用问卷调查法、测绘调查法以及测试调查法对9座重点民居的空间形态、院落布局、建筑形式、使用功能、生态特征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对比秦岭南北麓民居、新建民居与传统民居的异同,定性分析出现状民居存在的问题,为民居生态因子的定量分析提供准确详实的基础资料。在对9座重点民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一新一旧两座民居进行冬、夏两季室内外温度、相对湿度、室内外风速、室内采光等物理环境测试,分析秦岭山地民居的物理环境实态,定量分析出其客观存在的问题,为民居生态因子的提取与软件模拟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之后,从聚落选址与布局规划、院落空间与单体营建、材料利用与细部做法等方面对秦岭山地民居生态因子进行提取,将所提取的生态因子进行定性的归纳与总结。最后分别从民居院落空间、单体建筑以及细部做法三个方面,利用Ecotect、Phoenics、De ST模拟软件对民居的生态因子进行模拟分析,整理出秦岭山地民居各层面应遵循的设计策略。从而改善不合理的设计,传承优秀的生态因子,最终推导出秦岭山地传统民居生态因子的传承策略。

王超[7](2020)在《安康市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提取及规划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村落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是整体上延续并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的典型乡村聚落。在农民非农化的浪潮中,传统村落正面临着地域特色丢失、村落文明难以传承的问题。文化基因是那些对民族历史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心理底层结构和思维方式,剥去传统村落的外衣,文化基因才是其维系生命力的关键。在深入调查传统村落的基础上,找准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把握村落文化的核心密码,理清其形成的原因以及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方能校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方向。论文首先在辨析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以及文化基因理论的研究进展,借鉴文化地理学、村落形态学、村落类型学、C-3P分析体系等理论及方法,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方法体系。其次在宏观尺度对安康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态分布、风貌分布等特征进行剖析,确定了本文的11个研究对象,在中观和微观上解读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并归纳总结传统村落在自然生态空间、生产贸易空间和人文生活空间的空间特征及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取文化基因,并将其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变异基因四类。再次,回溯历史,探索在文化基因的主导下安康市传统村落自明清至今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文化基因与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关系,并探讨了文化基因的失传和变异带来的乡土文化危机以及文化基因所能产生的价值。最后,提出了在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下,各类基因差异化的保育的策略,并构建了立足于真实生活的传统村落空间规划和产业培育策略,并以庙湾村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

鱼晓惠[8](2020)在《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以来,全球各地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居环境建设面临挑战,探索兼顾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及经济社会效益的绿色发展道路,是21世纪的重要课题。秦巴山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具有多样的生态类型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是中国内陆地区生态系统安全的坚实基础。但是,伴随快速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口规模增加和城市用地范围的扩展,人居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区域中的一些重要城市如商洛,尽管人均生态足迹尚处于生态盈余状况,但城市发展中资源能源消耗增加,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渐降低,环境污染逼近临界,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与生态环境效益增长不匹配,城市物质空间拓展与功能空间产生矛盾,这一系列问题都聚焦于城市空间的建设发展。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解析城市空间的系统、要素与所在的生态、产业经济系统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探求这一生态敏感区城市的绿色发展目标,并构建稳定、持续、动态趋向绿色发展目标的城市空间模式成为应对上述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依据绿色发展目标体系下城市空间模式为核心构建研究框架。结合陕南秦岭地区城市空间建设的存在问题,以商洛城市空间为主体研究对象,对人居环境建设的绿色发展评价因子、指标权重、评价标准与城市空间结构因素的关联等内容,进行推导和确定,确立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以此目标为导向,分析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选取商洛“一体两翼”地区城市集群区域、商洛城区、商洛城市住区三个空间尺度,分别从自然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等视角,剖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商洛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绿色发展目标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组织原则,提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模式。宏观尺度商洛“一体两翼”地区城乡空间一体多元模式,着重在于地区的生态空间与产业经济要素的循环运行,在城市集群区域的尺度下,建立系统的空间结构,促进城市流强度的提升,增进城市的外向功能量,使城市集群区域的空间联系逐渐紧密,一体化程度持续加强。中观尺度商洛城区空间复合流动模式,建立城市自然生态空间山水格局的城市“绿色支撑基底”,保障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城市基本生态格局,进行交通-土地复合化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以基质连通形成“以点带面、以线带片”的流动空间效应,促进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形成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互相协调。微观尺度商洛城市住区空间紧凑宜居模式,围绕“个体栖居空间”,“生态循环空间”、“经济循环空间”和“社会化空间”相互结合,与城市经济系统产生互动,通过自然要素的生态调节、资源利用与物质循环的紧凑节能、社会化空间的圈层关联,实现生活空间中的节能降耗和物质循环。在此基础上,建构多层次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体系框架,为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组织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基于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商洛城市面临空间拓展导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性,山地川道地形制约下城市空间发展的受限性,城市建设用地带状蔓延的危害性,城市土地粗放扩张的低效性等问题。其次,基于城市空间价值维度和主体维度的分析,对当前绿色发展目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对商洛城市空间要素与绿色发展要素进行提取,剖析二者的协同关系,确立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空间模式的目标体系。对商洛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与定位分析,通过生态网络分析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结构的特征,审视城市物质空间节点间的关系及其与整体结构的关系,揭示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现状特征,为绿色发展导向的城市空间模式提供基础条件研判与发展规律认知。第三,针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提出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由地理空间单元系统、人居环境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与景观生态格局的系统要素耦合构建商洛“一体两翼”地区空间结构;由自然生态基底、交通-土地复合基面与产业及基础设施基质的系统要素耦合构建商洛城区空间结构;由个体栖居空间、生态循环空间、经济循环空间和社会化空间构建商洛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第四,通过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系统关联特性,对城市功能空间与物质空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从空间层级组织、空间格局组织、功能空间组织、时空阶段组织四个方面提出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原则。综合考虑自然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的层级性原则,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构成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结构体系;依据发展的绿色程度需求,构建“浅绿-中绿-深绿-全绿”差异性的绿色人居空间格局,依据“协调-发展-持续”三个目标阶段,构建空间模式的时序性。研究选取商洛“一体两翼”地区城市集群区域、商洛城区、商洛城市住区三个空间尺度,通过对传统人居空间单元模式和人类聚居的层级单元模式分析,提出绿色人居空间单元的基础构成,并阐述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自然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解析,提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模式。并依据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模式构建原则,整合各个层级空间模式,建立商洛城市空间模式体系框架。综上所述,研究通过对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探讨,为生态资本地区城市空间绿色发展提供思路。目前以城乡规划学科为本体的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确立城市空间的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提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建构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模式,建立绿色发展理念与城乡规划之间的联系,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做进一步的探索,并提供更多的依据。

高毅[9](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被动式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的进步极大的推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引发了严重的能源与生态危机。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建筑创作自由,导致建筑能耗总占比不断加大,在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6%,且未来将会持续增加。在可持续理念影响下,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低碳建筑等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被动式设计正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意义。应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原理与图解分析、thsware软件模拟等方法,探索生态图书馆设计原则与策略。首先通过对绿色建筑脉络与现状的整理,确定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被动式设计的研究方向。对国内外被动式理论实践与图书馆发展概述进行分析归纳,奠定图书馆被动式设计理论基础。然后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进行调研分析,依据其现状不足得出论文现实基础。在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研究该气候区图书馆被动式设计原则与策略,并指导相应的设计实践。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被动式设计原则主要为综合遮阳、舒适性采光、通风与防风以及隔热与得热设计原则。被动式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了规划、单体、细部构造以及软件模拟。规划布局需考虑选址与环境、总平面布局、建筑朝向以及景观设计。选址要考虑可达性、良好生态景观,总平面采用小进深布局,大进深图书馆宜采用中庭、庭院等优化策略,景观设计绿植、水体、生态地面等优化室外微气候;单体设计主要包括了形体与空间设计,形体可通过形体切割扩大采光面,通过出挑、错动实现形体自遮阳,通过错动、倾斜屋面、形体高耸等加强通风;空间设计通过中庭、立体庭院、外围缓冲空间等策略。细部设计从生态表皮、采光、遮阳以及通风构件等入手,结合气候与功能属性优化被动式设计,同时利用斯维尔软件对上述策略进行模拟验证,检验策略科学性。图书馆被动式设计需从全方位建构系统化策略,趋利避害,采取被动式优先主动式辅助原则,满足健康、舒适室内环境需求。

陈鸿春[10](2019)在《基于合肥市绿色建筑审查的公共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候恶化和污染问题让人们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以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点的绿色建筑广受推崇。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产业化进程正在推进,国家对于绿色建筑的建设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安徽省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也明确了到2017年和到2020年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合肥市以先锋之势扛起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先行的大旗。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合肥市近年来的绿色建筑报审数据以及绿色建筑方案审查意见进行整理,运用文献综述法、数据统计法、因子分析法等,通过对实际项目、设计资料、专家意见内容进行调查和研究。本文通过多角度分析目前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其与审查结果间的联系,提取出设计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并结合专家建议和项目案例的方案优化过程,提出绿色视角下的建筑设计优化策略。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来源、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第二部分从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脉络开始着手,阐述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结合合肥市近年来绿色建筑报审的数据,研究合肥市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并分析合肥市绿色建筑未来发展工作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对合肥市近年的绿色建筑审查意见进行统计,结合绿色建筑理论体系分层次剖析意见中的常见内容,多角度地进行意见内容出现频率的研究,从数据的层面分析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结合方案文本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通过专家意见用词的严重程度对意见所描述的设计内容进行打分,运用因子分析法浓缩意见内容,提取相关性系数,进而对因子打分,并建立与审查通过情况的联系,形成各项设计内容与审查通过结果的综合相关性指标。最终根据指标的排序,进行各项设计内容的分析。第五部分列举了合肥市的绿色建筑设计项目案例,并对绿色建筑方案优化过程进行分析;第六部分针对合肥市绿色建筑审查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二、风水模式对生态住宅选址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水模式对生态住宅选址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概述
        1.1.2 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
        1.1.3 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及与我国的渊源
        1.1.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框架图
2 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
    2.1 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制定者
    2.2 美国LEED在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上的演进
    2.3 美国LEED在评价指标与权重上及认证模式上的演进
        2.3.1 LEED-v2.2与LEED-v2009之比较
        2.3.2 LEED-v2009与LEED-v4.0之比较
        2.3.3 LEED-v4.0与LEED-v4.1之比较
    2.4 本章小节
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
    3.1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3.1.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
        3.1.2 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1.3 评分原则及评估方法
        3.1.4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2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3.2.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
        3.2.2 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2.3 评分原则及评估方法
        3.2.4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
        3.3.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3.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
        3.4.1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3.4.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4.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
        3.5.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
        3.5.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5.3 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
    3.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与2014版的比较分析与优化总结
        3.6.1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范围分析
        3.6.2 评价标准指标框架及指标内容分析
        3.6.3 认证模式分析
    3.7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与2019版的比较分析与优化总结
        3.7.1 评价标准框架及指标内容分析
        3.7.2 标准制定者评价对象及评价方法分析
        3.7.3 认证模式分析
    3.8 本章小节
4 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比较——以两国最新版本为例
    4.1 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
        4.1.1 中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比较
        4.1.2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指标大类比较
        4.1.3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指标比较
        4.1.4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指标权重比较
        4.1.5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定级比较
    4.2 中美绿色建筑认证模式比较
        4.2.1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评价阶段比较
        4.2.2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认证流程比较
        4.2.3 美国LEED-v4.1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运营方式比较
        4.2.4 中美绿色政策激励比较
        4.2.5 中美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商业化比较
    4.3 本章小节
5 对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启示
    5.1 我国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上存在的不足
        5.1.1 评价标准制定上继承性不足
        5.1.2 国标地标等各个标准的协同运作上存在不足
        5.1.3 评价标准内容上待提高完善之处
        5.1.4 认证模式上存在待提高完善之处
    5.2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建议
        5.2.1 标准制定一以贯之,建立与地方标准及相关标准协同机制
        5.2.2 差异化发展,设置多类鼓励分值
        5.2.3 整合过程,增加“施工期”绿色评价的内容
        5.2.4 提升公众参与度,优化参与评价的路径
    5.3 本章小节
6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表录
附录2 图录
附录3 LEED-v2009与LEED-v4.0评价指标分大类比较表
附录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版后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标准汇总表
附录5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现状及地方规范汇总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黄土塬区地坑院营建生态智慧及热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态智慧
        1.1.2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乡村民居建设
        1.1.3 对传统聚落营造的认识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4 研究现状
        1.4.1 生态智慧
        1.4.2 地坑院聚落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实地监测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数据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与窑洞民居
    2.1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与窑洞分布
        2.1.1 靠崖窑
        2.1.2 独立式窑洞
        2.1.3 地坑院
    2.2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
        2.2.1 豫西陕州黄土塬区自然环境特征
        2.2.2 关中渭北黄土塬区自然环境特征
        2.2.3 陇东西峰黄土塬区自然环境特征
        2.2.4 地坑院民居形成的自然环境
    2.3 地坑院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
        2.3.1 原始穴居文化与黄河文化
        2.3.2 农耕文化与风水意蕴
        2.3.3 防御意识
        2.3.4 儒家思想与宗法礼制
        2.3.5 现代化对于地坑院的影响
第三章 黄土塬区地坑院聚落生态智慧分析
    3.1 文化生态
        3.1.1 民俗文化
        3.1.2 建筑文化
        3.1.3 信仰文化
        3.1.4 历史文化
    3.2 环境生态
        3.2.1 聚落选址
        3.2.2 聚落布局
        3.2.3 内部集群
        3.2.4 建筑空间
        3.2.5 材料运用
    3.3 社会生态
        3.3.1 文娱社交
        3.3.2 道路系统
        3.3.3 窑皮空间
        3.3.4 水循环系统
        3.3.5 绿地系统
        3.3.6 景观节点
    3.4 经济生态
        3.4.1 旅游业
        3.4.2 农业
    3.5 总结
第四章 地坑院热环境实测与分析
    4.1 室内外热环境现场监测
        4.1.1 监测对象
        4.1.2 监测时间与测点布置
        4.1.3 监测指标与评价指标
    4.2 冬夏两季室内外热环境监测结果分析
        4.2.1 空气温度
        4.2.2 湿度
        4.2.3 黑球温度
        4.2.4 风速
        4.2.5 光照强度
    4.3 基于热环境监测的热环境舒适度分析
        4.3.1 室内热舒适
        4.3.2 室外热舒适
    4.4 居民满意度
        4.4.1 问卷调查
        4.4.2 改进措施
    4.5 地坑院热舒适的生态智慧分析
        4.5.1 生土材料节能保温
        4.5.2 地下空间保温防风
        4.5.3 特殊结构降低能耗
        4.5.4 院心植物遮阴降温
    4.6 结论
第五章 对传统地坑聚落的保护与思考
    5.1 地坑院景区的发展
        5.1.1 陕州地坑院景区现状
        5.1.2 陕州地坑院景区发展对策
    5.2 传统地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5.2.1 整体格局——动态的整体性发展模式
        5.2.2 街巷空间——适应与共生发展模式
        5.2.3 传统建筑——管理维护与技术改进
        5.2.4 历史文化——历史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步进行
        5.2.5 生态环境——聚落内外兼顾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总结
    6.2 生态设计观及现代启示
        6.2.1 以“天人合一”的生态认知观加强乡村建设生态意识
        6.2.2 以“因地制宜”的景观营建观指导传统聚落景观建设
        6.2.3 以“绿色建筑”的建筑节能观引导传统聚落低碳发展
        6.2.4 以“乡土田园”的乡土美学观推动传统聚落旅游开发
        6.2.5 以“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观带领传统聚落保护发展
    6.3 展望
附录A 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生态视角下的江西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生态智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今社会面临的危机
        1.1.2 生态建筑的由来和发展历史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
        1.2.2 研究介入点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特点
    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2.1.1 研究对象
        2.1.2 江西地区生态建筑及环境问题调研问卷
    2.2 江西民居形成的原因
        2.2.1 迁徙文化
        2.2.2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2.3 现代建筑面对气候采取的技术策略
    2.4 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及材料利用特点
    2.5 正确认识传统建筑的生态理念
    2.6 小结
第三章 江西地区传统民居生态理念研究
    3.1 传统聚落选址的生态理念
        3.1.1 我国古代的生态建筑思想
        3.1.2 风水学中理想选址的生态性
        3.1.3 江西地区传统聚落选址的生态理念
    3.2 江西地区传统聚落规划布局的生态理念
        3.2.1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3.2.2 适应自然气候
        3.2.3 注重人居环境营造
    3.3 江西地区传统民居地域适应性研究
        3.3.1 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措施的生态理念
        3.3.2 传统民居特殊构造方式的生态理念
    3.4 江西传统民居材料运用及其生态性
        3.4.1 木材及其生态型
        3.4.2 竹材与其生态性
        3.4.3 石材及其生态性
    3.5 小结
第四章 江西南昌地区建筑数据实例分析及建筑设计方案
    4.1 模拟工具介绍
    4.2 建筑实例模型工况分析
        4.2.1 项目概况
        4.2.2 围护结构参数
        4.2.3 模拟工况分析
    4.3 建筑设计方案
        4.3.1 项目选址
        4.3.2 技术图纸
        4.3.3 建筑生态理念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江西地区传统民居生态理念启示
    5.1 整体规划布局的生态理念启示
        5.1.1 建筑基地的选址
        5.1.2 建筑朝向
        5.1.3 气流组织
        5.1.4 景观设计
    5.2 建筑单体空间的生态设计理念启示
        5.2.1 合理设计建筑空间形式
        5.2.2 传承灰空间精神
        5.2.3 借鉴底层架空模式
        5.2.4 建筑通风
    5.3 传统建筑材料生态性传承与发展
        5.3.1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利弊
        5.3.2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结合运用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赣中传统民居适宜性生态策略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缘起
        1、农村住宅建设及能耗现状
        2、相关政策、标准的引导
        3、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的审视与应用
        4、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传统民居生态策略
        2、江西赣中传统民居
        3、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
        1、研究对象
        2、研究范围
    五、研究方法及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第1章 相关理论及应用案例研究
    1.1 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理论研究
        1.1.1 相关概念界定
        1.1.2 相关概念辨析
        1.1.3 传统民居生态思想
    1.2 传统民居生态策略应用研究
        1.2.1 传统民居生态策略在应用中的问题
        1.2.2 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的应用方法
        1.2.3 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的应用案例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赣中民居实态调研及现状分析
    2.1 赣中民居生成背景解析
        2.1.1 封闭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2.1.2 多元并存的历史文化背景
    2.2 民居现状先导性调研
        2.2.1 调研概况
        2.2.2 调研方法
        2.2.3 现状调研及对比分析
    2.3 民居室内热环境实测
        2.3.1 测量对象及方法
        2.3.2 实测数据分析
    2.4 居住满意度主观评价
        2.4.1 评价体系及指标构建
        2.4.2 数据统计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赣中传统民居特征及适宜性生态策略解析
    3.1 村落选址与生态布局体系
        3.1.1 选址布局特征
        3.1.2 村落生态体系
        3.1.3 村落生态组团
    3.2 民居单体与生态要素解析
        3.2.1 民居形制及演化过程
        3.2.2 平面组织及空间营造
        3.2.3 独特的采光通风形式
        3.2.4 地方材料及营建技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赣中传统民居生态策略优化更新及应用研究
    4.1 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的现代应用原则及思路
        4.1.1 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的现代应用原则
        4.1.2 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的现代应用思路
    4.2 赣中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的优化更新
        4.2.1 顺应自然的整体设计
        4.2.2 建筑单体的优化更新
        4.2.3 营建体系的优化更新
        4.2.4 能源技术的补充利用
    4.3 基于赣中传统民居的生态民居设计策略汇总
    4.4 现代生态民居的建设发展启示及建议
    4.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成果及结论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赣中民居居住满意度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柞水凤凰古镇核心区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凤凰古镇核心区居住空间现状特征分析
    2.1 凤凰古镇地理、气候与历史文化特征
        2.1.1 古镇地理区位与气候
        2.1.2 古镇的山水格局
        2.1.3 古镇的历史变迁与历史遗存
    2.2 古镇核心区现状空间特征分析
        2.2.1 古镇核心区的用地现状
        2.2.2 古镇核心区两轴五片的空间结构
        2.2.3 古镇核心区三级保护分区
    2.3 核心区居住建筑群落及其外部空间现状空间特征分析
        2.3.1 核心区居住建筑的功能兼容性
        2.3.2 核心区居住建筑的年代、结构、保护级别
        2.3.3 核心区居住建筑群体肌理与空间秩序
        2.3.4 核心区居住建筑高度分析
        2.3.6 古镇核心区道路交通空间现状特征
        2.3.7 古镇核心区“线性”公共空间
        2.3.8 古镇核心区绿地空间现状特征
    2.4 核心区不同时期居住建筑单元空间特征分析
        2.4.1 古镇传统民居的尺度与空间特征
        2.4.2 典型凤凰古民居保护现状及空间特征分析
        2.4.3 古镇现代居住建筑的空间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传统居住空间低碳营建经验及现状居住空间低碳问题研究
    3.1 古镇传统居住空间低碳绿色营建经验
        3.1.1 古镇选址及空间布局的生态经验
        3.1.2 传统民居空间设计的低碳绿色营建经验
        3.1.3 传统民居材料及建构技术的低碳绿色经验
        3.1.4 传统居住空间低碳绿色营建要素总结
    3.2 古镇现状居住建筑群体的低碳问题
        3.2.1 核心区居住建筑群体朝向分析
        3.2.2 核心区居住建筑群体大寒日日照分析
        3.2.3 核心区居住建筑群体投影及太阳遮罩分析
        3.2.4 提取出现低碳问题的建筑群体
        3.2.5 导致建筑群朝向密度及高度问题的原因
    3.3 古镇现状外部空间的低碳问题
        3.3.1 低层高密度建筑群体布局对外部空间夏季日平均太阳辐射的影响
        3.3.2 树木覆盖对外部空间热环境的影响
        3.3.3 下垫面铺装材料对热环境的影响
        3.3.4 核心区绿地碳汇效果分析
        3.3.5 提取出现低碳问题的外部空间
    3.4 古镇现状居住建筑单元低碳化问题及影响因素
        3.4.1 影响传统民居低碳的物质空间因素
        3.4.2 传统民居保护更新中的低碳问题
        3.4.3 影响现代居住建筑低碳化的物质空间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古镇核心区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方法研究
    4.1 凤凰古镇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的必要性
        4.1.1 居住建筑能耗占古镇核心区总能耗比例大
        4.1.2 居住建筑单元低碳化更新设计必要性
        4.1.3 居住建筑群体及其外部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的必要性
    4.2 核心区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4.2.1 夏热冬冷的气候区对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的影响
        4.2.2 历史文化名镇对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的要求
        4.2.3 西北地区小城镇对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的要求
    4.3 核心区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理念及目标
        4.3.1 核心区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的两个“3R”理念
        4.3.2 核心区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的目标
    4.4 核心区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的方法
        4.4.1 已建成片区居住群体及其外部空间的低碳化更新改造方法
        4.4.2 待开发片区居住群体及其外部空间的低碳化设计方法
        4.4.3 已建成居住建筑单元的低碳化更新改造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核心区典型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方案
    5.1 典型已建成片区居住建筑群及其外部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
        5.1.1 典型已建成片区居住建筑群体及其外部空间低碳问题分析
        5.1.2 依据宅基地及保护分区要求管理建筑群体确定初步拆降方案
        5.1.3 建筑评价叠加低碳问题形成初步低碳化更新方案
        5.1.4 低碳导向规划控制下确定最终低碳化更新方案
        5.1.5 典型已建成片区低碳化更新方案的校验
    5.2 典型待开发片区居住建筑群及其外部空间低碳化设计
        5.2.1 凤凰古镇核心区整体城市设计框架下典型待开发片区设计策略
        5.2.2 典型待开发片区的低碳城市设计策略
        5.2.3 典型待开发片区居住建筑群体的布局及校验
        5.2.4 典型待开发片区外部空间低碳设计
    5.3 凤凰街古民居被动式低碳化更新技术
        5.3.1 墙体节能改造技术
        5.3.2 外窗节能改造技术
        5.3.3 屋面、地面节能改造技术
    5.4 现代居住建筑单体的被动式低碳化更新技术
        5.4.1 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
        5.4.2 被动太阳能房
        5.4.3 遮阳系统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秦岭山地传统民居生态因子传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秦岭山地传统民居调查分析
    2.1 秦岭山地传统民居调查概况
        2.1.1 调查范围与对象
        2.1.2 调查内容
        2.1.3 调查方法
        2.1.4 调查选点
    2.2 秦岭山地重点村镇调查
        2.2.1 秦岭北麓村镇调查
        2.2.2 秦岭南麓村镇调查
    2.3 秦岭山地重点民居调查
        2.3.1 秦岭北麓重点民居调查
        2.3.2 秦岭南麓重点民居调查
    2.4 秦岭山地民居调查汇总分析
        2.4.1 秦岭南北麓民居院落布局对比
        2.4.2 秦岭南北麓民居建筑形式对比
        2.4.3 秦岭南北麓民居生态特征对比
        2.4.4 问卷调查汇总分析
    2.5 秦岭山地民居存在问题定性分析
        2.5.1 普遍存在问题
        2.5.2 重点研究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秦岭山地典型民居物理环境测试
    3.1 典型民居测试概况
        3.1.1 测试对象概况
        3.1.2 测试内容与目的
        3.1.3 测试仪器与时间
        3.1.4 测试地点气候特征
    3.2 夏季物理环境测试
        3.2.1 温湿度测试与分析
        3.2.2 采光测试与分析
        3.2.3 风速测试与分析
    3.3 冬季物理环境测试
        3.3.1 温湿度测试与分析
        3.3.2 风速测试与分析
    3.4 秦岭山地民居存在问题定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秦岭山地传统民居生态因子提取与分析
    4.1 秦岭山地传统民居的构成要素
        4.1.1 基座
        4.1.2 墙体
        4.1.3 屋顶
        4.1.4 院落
    4.2 秦岭山地传统民居生态因子的影响因素
        4.2.1 自然因素
        4.2.2 社会因素
        4.2.3 人文因素
    4.3 传统民居生态因子研究的基本原则
        4.3.1 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3.2 提供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
    4.4 秦岭山地传统聚落选址的生态因子提取
        4.4.1 近水利而避水患
        4.4.2 方便耕作与修建的地形地貌
        4.4.3 趋利避害的风水格局
    4.5 秦岭山地传统聚落规划布局的生态因子提取
        4.5.1 顺应山水格局
        4.5.2 适应自然气候
    4.6 秦岭山地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生态因子提取
        4.6.1 院落地面材质对湿热环境的调节
        4.6.2 院落朝向对太阳辐射的调节
        4.6.3 院落围合对空气质量的调节
        4.6.4 院落布局形式对通风效果的调节
    4.7 秦岭山地传统民居单体营建的生态因子提取
        4.7.1 建筑单体形态对地形的适应
        4.7.2 建筑构件对太阳辐射的适应
        4.7.3 建筑围护结构对气候环境的适应
        4.7.4 建筑屋面坡度对气候环境的适应
    4.8 秦岭山地传统民居材料利用的生态因子提取
        4.8.1 使用当地材料
        4.8.2 发挥不同材料的性能
        4.8.3 对旧材料回收再利用
    4.9 秦岭山地传统民居细部做法的生态因子提取
        4.9.1 生土建筑的基础处理
        4.9.2 建筑吊顶对不利气候的改善
        4.9.3 墙体开窗对太阳辐射的利用
        4.9.4 关键构件的防护措施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岭山地民居生态因子传承与改善策略
    5.1 研究方法
        5.1.1 软件介绍
        5.1.2 分析方法
        5.1.3 建立模型
    5.2 秦岭山地民居院落空间生态因子及传承改善
        5.2.1 院落朝向的生态因子及传承策略
        5.2.2 院落层数的生态因子及传承策略
        5.2.3 院落形式的生态因子及传承策略
        5.2.4 院落绿植布局的生态因子及传承策略
    5.3 秦岭山地民居单体营建生态因子及传承改善
        5.3.1 挑檐尺寸的生态因子及传承策略
        5.3.2 屋面坡度的生态因子及传承策略
    5.4 秦岭山地民居细部做法生态因子及传承改善
        5.4.1 建筑材料的生态因子及传承策略
        5.4.2 建筑吊顶的生态因子及传承策略
        5.4.3 建筑开窗的生态因子及传承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秦岭山地民居生态化设计实证
    6.1 项目背景
        6.1.1 项目位置
        6.1.2 设计要求
    6.2 设计内容
        6.2.1 方案平面图
        6.2.2 方案效果图
    6.3 生态因子设计传承
        6.3.1 墙体生态化设计
        6.3.2 门窗生态化设计
        6.3.3 屋顶生态化设计
    6.4 生态化设计模拟分析
        6.4.1 室内采光系数模拟分析
        6.4.2 室内热环境模拟分析
        6.4.3 院落风环境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秦岭山地民居调查问卷表(住户填)
附录二 :秦岭山地民居调查表(调查人员填)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A.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B.硕士期间参与实际项目
致谢

(7)安康市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提取及规划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产业发展
        1.4.2 模因论的产生及在我国的发展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来源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体系构建
    2.1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基础
        2.1.1 相关理论支撑
        2.1.2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内涵解析
    2.2 文化基因的传播机制
        2.1.1 文化基因的传播过程
        2.1.2 文化基因的遗传特征
        2.1.3 文化基因的选择和变异现象
    2.3 基于C-3P体系的传统村落空间分析方法
        2.3.1 空间要素分类
        2.3.2 空间格局特征
        2.3.3 空间过程分析
        2.3.4 空间感知特征
    2.4 识别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原则及内容
        2.4.1 基于C-3P分析方法的文化基因识别框架
        2.4.2 文化基因识别的原则
        2.4.3 文化基因识别的尺度及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康市传统村落多维审视与特征解析
    3.1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形成背景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历史发展概况
        3.1.3 经济发展概况
    3.2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2.1 研究方法
        3.2.2 空间分布特征
        3.2.3 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3.3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形态分布特征
        3.3.1 平面形态分布特征
        3.3.2 风貌分布特征
    3.4 调查对象的选取及研究方法的构建
        3.4.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4.2 调查研究分析方法
    3.5 安康市传统村落实例调研
        3.5.1 汉滨区谭坝镇前河村
        3.5.2 汉滨区谭坝镇马河村
        3.5.3 旬阳县赵湾镇中山村郭家老院村
        3.5.4 旬阳县赤岩镇七里村庙湾村
        3.5.5 旬阳县赤岩镇万福村
        3.5.6 旬阳县赤岩镇湛家湾村
        3.5.7 旬阳县仙河镇牛家阴坡村
        3.5.8 紫阳县向阳镇营梁村
        3.5.9 恒口示范区鱼姐村
        3.5.10 汉阴县漩涡镇茨沟村、堰坪村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康市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分析与文化基因提取
    4.1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空间特征
        4.1.1 依山而建
        4.1.2 择水而栖
        4.1.3 林地环绕
    4.2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生产贸易空间特征
        4.2.1 土地资源的利用
        4.2.2 水资源的利用
        4.2.3 庭院经济
        4.2.4 旅游资源的开发
    4.3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人文生活空间特征
        4.3.1 聚居方式
        4.3.2 道路街巷系统
        4.3.3 公共空间
        4.3.4 公共建筑
        4.3.5 民居建筑
        4.3.6 建筑营造特征
        4.3.7 非物质文化
    4.4 安康市传统村落的空间感知特征
        4.4.1 自然生态空间:凭山栖谷、因地制宜
        4.4.2 生产贸易空间:因势利导、有机协同
        4.4.3 人文生活空间:巴风楚韵、南北交融
    4.5 文化基因的提取与分类
        4.5.1 安康市传统村落文化基因图谱的构建
        4.5.2 主体基因
        4.5.3 附着基因
        4.5.4 混合基因
        4.5.5 变异基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康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
    5.1 文化基因主导下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
        5.1.1 文化基因与人的互动关系
        5.1.2 传统村落空间发展的系统构成
        5.1.3 文化基因传承与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耦合机制
    5.2 明清时期传统村落的形成及文化基因的传承
        5.2.1 自然生态约束下的传统乡村社会
        5.2.2 传统村落的的初始形成:基因的传入
        5.2.3 村落空间的分化与延续:基因的复制与传承
    5.3 城镇化进程城市文化入侵所引发的文化基因进化与变异
        5.3.1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社会的变迁
        5.3.2 城市文化的入侵
        5.3.3 安康市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进化与变异
    5.4 基因的失传与突变所引发的乡土文化危机
        5.4.1 村民需求变化下文化基因的失传
        5.4.2 现代基因主导下村落空间的无序蔓延
    5.5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价值取向
        5.5.1 文化基因蕴含着生态文明智慧
        5.5.2 文化基因维持着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
        5.5.3 文化基因是实现传统村落复兴的有力抓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基因的典型案例应用研究——以铜钱关镇七里村庙湾村为例
    6.1 文化基因传承的逻辑与路径
        6.1.1 真实、完整的保育文化基因
        6.1.2 活态、赋新的传承文化基因
    6.2 文化基因保育的空间策略
        6.2.1 主体基因—整体性保育
        6.2.2 附着基因—意象性植入
        6.2.3 混合基因—差异化共生
        6.2.4 变异基因—选择性剔除
    6.3 生活导向的文化基因传承策略
        6.3.1 以村民为主体,倡导多方参与
        6.3.2 以农业为基础,培育特色产业
        6.3.3 以生活为导向,织补村落空间
    6.4 七里村庙湾村概况及文化基因的提取
        6.4.1 庙湾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6.4.2 庙湾村的空间演变历程
        6.4.3 庙湾村现状空间特征分析
        6.4.4 庙湾村文化基因的提取及分类
    6.5 庙湾村文化基因传承的现实困境
        6.5.1 职业分化带来的村落空心化
        6.5.2 需求变化带来的风貌破坏
        6.5.3 文化断层带来的基因断裂
    6.6 庙湾村文化基因活态传承策略
        6.6.1 立足真实生活,区域协同发展
        6.6.2 维护地域风貌,保育文化基因
        6.6.3 应用文化基因,织补村落空间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发展的全球共识
        1.1.2 秦巴山地区的生态战略意义
        1.1.3 城市空间的无序扩张导致生态环境结构失衡
        1.1.4 城市空间建设缺乏对绿色发展目标的深入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绿色发展相关研究进展
        1.3.2 绿色城市相关研究进展
        1.3.3 空间模式相关研究进展
        1.3.4 秦巴山地区城乡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1.3.5 国内外研究趋势与述评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绿色发展建设实践
    2.1 研究相关的科学基础
        2.1.1 系统论基础
        2.1.2 生态学基础
        2.1.3 生态经济学原理
    2.2 绿色发展理论
        2.2.1 绿色发展的缘起
        2.2.2 绿色发展的理论模型
    2.3 绿色发展的建设实践
        2.3.1 欧洲国家的绿色发展建设实践
        2.3.2 日本的生态城镇群及循环型社会建设
        2.3.3 中国的绿色发展建设实践
        2.3.4 绿色发展建设实践的经验与不足
    2.4 绿色空间的建设实践
    2.5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内涵
        2.5.1 基本概念解析
        2.5.2 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2.5.3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内涵
        2.5.4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原则
    2.6 本章小结
3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
    3.1 陕南地区人居环境特征
        3.1.1 地理位置居于秦巴山地区核心地段
        3.1.2 自然生态条件优势明显
        3.1.3 人居环境建设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
    3.2 商洛城市环境状况
        3.2.1 商洛城市生态环境优越
        3.2.2 商洛城市产业经济具有转型潜力
        3.2.3 商洛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
    3.3 商洛城市建设用地拓展及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3.3.1 1990-2015年商洛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拓展
        3.3.2 商洛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3.4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的问题
        3.4.1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及空间效能
        3.4.2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问题
        3.4.3 论文研究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4.1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价值取向
        4.1.1 “绿色增长”导向的城市空间扩展
        4.1.2 空间环境效能导向的城市生态安全
    4.2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4.2.1 现有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4.2.2 现有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不足与缺失
        4.2.3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构建
    4.3 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
        4.3.1 定量分析模型方法
        4.3.2 商洛城市空间发展状况评价
        4.3.3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4.3.4 基于定量分析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趋势
    4.4 商洛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位分析
        4.4.1 空间句法分析法
        4.4.2 商洛城市重点功能用地空间的定位分析
        4.4.3 基于定位分析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趋势
    4.5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结构分析
        4.5.1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结构分析的前提条件
        4.5.2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模型构建
        4.5.3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评价
        4.5.4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生态关系分析
        4.5.5 商洛城市代谢系统的空间结构分析
    4.6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下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总结
        4.6.1 “绿色协调度”的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均衡性
        4.6.2 “绿色发展度”的城市经济产业空间建设集约性
        4.6.3 “绿色持续度”的物质循环再利用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覆盖共享性
    4.7 城市空间的再组织——具有绿色发展内涵的空间模式
    4.8 本章小结
5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体系
    5.1 商洛“一体两翼”地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5.1.1 垂直分异明显的地理空间系统
        5.1.2 沿水系与交通趋向分布的人居环境系统
        5.1.3 典型的“弱单核”要素流与区域经济系统
        5.1.4 “基质-廊道-斑块”楔形环拥的景观生态格局
        5.1.5 “水平+垂直”维度的绿色发展区域空间结构
    5.2 商洛城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5.2.1 自然生态空间——城区空间结构基底
        5.2.2 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方式——城区空间结构基面
        5.2.3 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城区空间结构基质
        5.2.4 “基底-基面-基质”的绿色发展城区空间结构
    5.3 商洛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5.3.1 “微气候-水系统-居住用地资源”构成的本底要素
        5.3.2 “生态循环-经济循环-社会化”的功能协同要素
        5.3.3 “节能降耗-物质循环”的绿色发展住区空间结构
    5.4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体系
        5.4.1 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组成
        5.4.2 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研究
        5.4.3 商洛城市空间模式要素组织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
    6.1 绿色发展目标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原则
        6.1.1 传统的城市空间模式
        6.1.2 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结构与空间模式
        6.1.3 “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性原则
        6.1.4 “浅绿-中绿-深绿-全绿”的差异性原则
        6.1.5 “自然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的整体性原则
        6.1.6 “协调-发展-持续”的时序性原则
        6.1.7 商洛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模式体系构建
    6.2 商洛“一体两翼”地区一体多元空间模式
        6.2.1 自然生态空间的一体有序
        6.2.2 产业经济空间的一体循环
        6.2.3 “水平+垂直”维度的自然生态空间与产业空间立体融合
        6.2.4 “浅绿-中绿-深绿-全绿”类型的城乡空间一体多元
    6.3 商洛城区复合流动空间模式
        6.3.1 自然空间结构的生态互动
        6.3.2 经济空间结构的复合连通
        6.3.3 社会空间结构的包容稳定
        6.3.4 “功能联结-交错弹性”的城区空间复合流动
    6.4 商洛城市住区紧凑宜居空间模式
        6.4.1 绿色人居空间单元构建的理论基础
        6.4.2 绿色人居空间单元的构成与特征
        6.4.3 1 5.0hm2规模的商洛城市住区绿色人居空间单元构建
        6.4.4 自然要素维持的生态调节
        6.4.5 资源利用与经济循环的紧凑节能
        6.4.6 “邻里-基层”社会化空间的圈层关联
        6.4.7 代谢共生的住区空间紧凑宜居
    6.5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体系
    6.6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启示
        6.6.1 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的哲学内涵
        6.6.2 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结构的组织机制
        6.6.3 生态资本地区绿色发展的城市空间适宜模式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
        7.1.2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7.1.3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结构核心要素
        7.1.4 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构建原则
        7.1.5 绿色发展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
    7.2 论文创新点
        7.2.1 通过“绿色协调度”、“绿色发展度”、“绿色持续度”内涵的量化指标建立商洛城市空间绿色发展目标体系
        7.2.2 依据绿色发展程度构建“浅绿-中绿-深绿-全绿”的人居空间格局
        7.2.3 商洛城市15hm2绿色人居空间单元构建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9)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被动式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危机
        1.1.2 绿色建筑盲目化
        1.1.3 地域气候差异化
    1.2 概念界定
        1.2.1 夏热冬冷地区
        1.2.2 图书馆
        1.2.3 被动式设计策略
    1.3 研究来源、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案例剖析
        1.4.2 软件模拟
        1.4.3 语义差异法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被动式设计理念发展与图书馆设计概述
    2.1 被动式设计概述
        2.1.1 被动式设计发展脉络
        2.1.2 被动式设计原理
        2.1.3 被动式设计目标
    2.2 国外被动式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
        2.2.1 早期朴素被动式设计探索
        2.2.2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
        2.2.3 生态高技派的被动式设计
    2.3 国内被动式设计相关理论
        2.3.1 早期建筑风水理论
        2.3.2 结合气候的被动式设计
    2.4 图书馆概述
        2.4.1 图书馆发展脉络
        2.4.2 生态图书馆设计
        2.4.3 图书馆室内环境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设计以及图书馆调研分析
    3.1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
    3.2 夏热冬冷地区传统建筑被动式设计分析
        3.2.1 选址布局
        3.2.2 单体建筑
        3.2.3 细部构造
    3.3 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现状调研
        3.3.1 南京图书馆
        3.3.2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文典阁
        3.3.3 上海嘉定图书馆
        3.3.4 上海浦东图书馆
        3.3.5 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
        3.3.6 南昌大学前湖校区图书馆
    3.4 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现状分析
        3.4.1 图书馆被动式策略使用现状
        3.4.2 图书馆室内环境现状分析
        3.4.3 图书馆现状问题反思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被动式设计原则
    4.1 综合遮阳原则
        4.1.1 遮阳设计
        4.1.2 遮阳与采光动态平衡原则
        4.1.3 兼顾通风的遮阳原则
        4.1.4 结合形式美的遮阳原则
    4.2 舒适性采光原则
        4.2.1 自然采光特点
        4.2.2 采光设计
        4.2.3 遮光设计
    4.3 通风与防风对立统一原则
    4.4 隔热与得热统筹兼顾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被动式设计策略
    5.1 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规划布局被动式设计策略
        5.1.1 建筑选址与环境
        5.1.2 总平面布局
        5.1.3 建筑朝向
        5.1.4 景观设计
    5.2 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单体设计被动式策略
        5.2.1 建筑体形设计策略
        5.2.2 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5.3 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细部构造被动式设计策略
        5.3.1 被动式生态表皮
        5.3.2 采光构件
        5.3.3 遮阳构件
        5.3.4 通风构件
    5.4 基于斯维尔软件模拟验证策略
        5.4.1 采光模拟验证
        5.4.2 通风模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湘潭两馆三中心图书馆被动式设计实践
    6.1 项目背景
        6.1.1 湘潭市气候概述
        6.1.2 项目简介
        6.1.3 方案简介
    6.2 项目被动式策略
    6.3 项目被动式策略软件模拟
        6.3.1 光环境
        6.3.2 风环境
        6.3.3 热环境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基于合肥市绿色建筑审查的公共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1.1 我国当前绿色建筑现状
        1.1.2 研究背景
        1.1.3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概述方面
        1.3.2 设计方面
        1.3.3 评价体系方面
        1.3.4 经济技术方面
        1.3.5 案例分析方面
        1.3.6 研究小结
    1.4 课题的研究工作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合肥市绿色建筑发展概况研究
    2.1 研究目的与方法
    2.2 绿色建筑的发展
        2.2.1 绿色建筑相关概念
        2.2.2 绿色建筑发展脉络
        2.2.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3 合肥市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2.3.1 背景
        2.3.2 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色建筑审查意见问题频率
    3.1 研究目的与方法
    3.2 研究对象概况
    3.3 意见频率统计
        3.3.1 评价标准背景
        3.3.2 统计方法与内容
    3.4 绿色建筑设计中常见问题
        3.4.1 专家审查意见的分布情况
        3.4.2 绿色建筑审查意见完善情况分析
    3.5 常见问题与审查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3.6 常见设计问题案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建筑审查意见的用词严格程度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绿建方案涉及的设计内容评分情况与分析
        4.3.1 评分方法
        4.3.2 评分统计及重点问题分析
    4.4 常见问题与审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4.4.1 研究目的
        4.4.2 分析原理与方法
        4.4.3 因子分析内容
        4.4.4 回归分析
        4.4.5 相关分析
    4.5 综合相关系数研究
        4.5.1 相关性最强的设计内容
        4.5.2 相关性稍强的设计内容
        4.5.3 相关性一般的设计内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色建筑设计审查案例的完善过程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案例
        5.3.1 项目概况
        5.3.2 第一次审查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
        5.3.3 第二次审查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色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6.1 绿色建筑的认知策略
        6.1.1 绿色建筑的人性化
        6.1.2 绿色建筑的整体性
        6.1.3 绿色建筑的适宜性
        6.1.4 绿色建筑的发展性
    6.2 绿色建筑的优化措施
        6.2.1 目标
        6.2.2 理念
        6.2.3 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各章小结
    7.2 研究成果
        7.2.1 现状剖析
        7.2.2 问题阐述
        7.2.3 目标确立
        7.2.4 理念优化
        7.2.5 措施提升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风水模式对生态住宅选址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模式的演进研究[D]. 张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黄土塬区地坑院营建生态智慧及热环境评价[D]. 白婧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生态视角下的江西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生态智慧研究[D]. 万璐. 南昌大学, 2020(01)
  • [4]赣中传统民居适宜性生态策略及应用研究[D]. 王晨锘. 天津大学, 2020(02)
  • [5]柞水凤凰古镇核心区居住空间低碳化更新设计研究[D]. 王睿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秦岭山地传统民居生态因子传承策略研究[D]. 苏康. 长安大学, 2020(06)
  • [7]安康市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识别提取及规划调控研究[D]. 王超. 长安大学, 2020(06)
  • [8]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的商洛城市空间模式研究[D]. 鱼晓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夏热冬冷地区图书馆被动式设计策略研究[D]. 高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基于合肥市绿色建筑审查的公共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研究[D]. 陈鸿春.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风水模式对生态住宅选址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